一、中空纤维膜及其外置式膜-生物反应器新工艺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程婷婷[1](2020)在《赣江流域膜生物反应器处理船舶生活污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交通运输行业也不断地变强,目前我国的铁路和公路的投资不断变为饱和,我国开始将投资的目光转向水运。伴随着水运基础设施建设的增强,必会带动我国航运市场的不断发展。当下国家倡导绿色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态环保意识亦普遍增强。船舶的航行对水体会造成污染,特别是船舶生活污水对周围水环境的污染问题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2019年9月,在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明确要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污染物控制标准及船舶排放要求,这将船舶生活污水的处理提高到更高更严格层面。本文从水环境污染及保护出发,详细分析了船舶生活污水的来源及特点,研究分析了国内船舶污水处理的现状,探索了传统船舶污水处理方法的优缺点;针对现有方法的不足,改进船舶用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论证在处理船舶生活污水处理中引入膜生物技术的必要性和实用性。对江西省内河航运及水运污染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根据赣江船舶污水的特点利用膜生物反应设备对船舶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对其处理效果进行研究。MBR反应器对CODcr的处理能力效果显着,初始期CODcr的平均消除率就达到85%左右,稳定期CODcr的平均消除率达到了 95%。实验数据表明膜生物可以取代传统的好氧生物处理中的二次沉淀池,提高悬浮物的去除效率,改善出水水质;利用膜分离技术对生物池内的大分子有机物和细菌进行截留、隔离,使之充分与污泥接触,可使排放出的污水达到IMO对船舶生活污水排放的新要求。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江西省内河水域船舶污水处理提供理论依据,为国内其他水域船舶生活污水处理提供有益参考,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葛林立[2](2010)在《泡菜中乳酸菌膜滤式高密度培养技术及抗性菌株的筛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密度培养和菌体的富集浓缩是发酵菌剂制备过程中重要的一环,研究开发高效浓缩型发酵剂,对于推动我国乳酸菌发酵剂产业化进程,促进我国泡菜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泡菜中乳酸菌的分离、高密度培养和菌体的富集浓缩进行研究,取得以下研究结果:(1)从市售泡菜中分离到7株乳酸菌,对其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以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7株菌均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2)对所分离菌株进行低pH值和高胆盐浓度条件下存活能力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菌株S-2、D-1、D-3在低pH值和高胆盐浓度条件下存活率为100%-135%,在pH1.5的培养基中4h后活菌数分别为8.4×108cfu/ml、8.3×108cfu/ml、8.1×108cfu/ml,在0.3%胆盐条件下4h后活菌数分别为8.5×108cfu/ml、8.9×108 cfu/ml、8.4×108cfu/ml。(3)经30L发酵罐上恒定pH值优化培养,确定实验菌株高密度培养最佳条件:以麦芽汁为培养基,接种量为7%,培养温度36℃, 1mol/L氢氧化钠流加调节培养液pH值为6.5±0.5,三次培养,培养时间分别为15 h、5h和5h,换液比为60%,最终活菌数可达4.03×1010cfu/ml。(4)以渗出液量为指标,对中空纤维膜的浓缩效果进行比较,确定了膜滤的最佳条件为:压力50 r/min,过膜时间30min,最终活菌数可达7.48×1010cfu/ml。(5)对高密度菌悬液的保藏方法进行了研究,液体保藏和-20℃冷冻保藏30天,菌体存活率在50%以上,活菌数超过3.79×1010cfu/ml;而冻干保藏90天后的存活率在90%以上,活菌数超过3.12×1011cfu/g,适合长期保藏。
李玉乐[3](2010)在《基于超滤膜技术对船舶生活污水处理装置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MARPOL73/78公约》附则IV—“防止船舶生活污水污染规则”已于2007年2月2日对我国生效。但是当前国内船舶上装设的主要是传统生物学法生活污水处理装置,该类型的装置在船舶生活污水的盐度变化、温度变化、负荷变化以及船舶剧烈摇晃的条件下,存在出水指标值超标的瓶颈问题,其采用的氯消毒手段会对水体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存在着对船员的人身安全和船舶的安全运营造成威胁的隐患。另外国际海事组织对海洋环境及部分国家和地区对所属水域的环境保护也日益加强。IMO下属的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MEPC)于2006年10月13日通过了MEPC.159(55)号决议—“经修订的生活污水处理装置排出物标准和性能试验实施导则”,已于2010年1月1日生效,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对一些限制水域制订了更为严格的生活污水排放指标。为了应对现行法规对船舶生活污水排放指标的要求,有必要探索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实船简易方案来解决现有船舶上装设的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存在的瓶颈问题。为了更好地保护海洋环境,应对IMO新法规和一些限制区域内船舶生活污水排放指标的要求,必须研制出一种出水指标值比现有传统生物学法船舶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大幅降低的或无需生活污水排出的船舶生活污水处理新工艺。本文以WCB型生活污水处理装置为代表,进行了传统生物学法船舶生活污水处理装置瓶颈问题的实船试验研究,提出了实船条件下一些简单易行的解决方法。试验中对WCB型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各种实船试验条件下的出水指标进行了取样化验,化验结果表明,传统的WCB型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在正常运行的状况下出水指标值一般能够满足现行法规的要求,但在生活污水盐度变化、温度变化、负荷变化及天气恶劣的情况下出水的指标值很容易超标。试验化验数据表明传统的WCB型船舶生活污水处理装置的出水指标值无法满足IMO最新法规和一些限制区域内船舶生活污水排放指标的要求。此外,结合当前已在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处理领域取得巨大成功的MBR污水处理工艺和污水循环再利用工艺,对实船WCB型生活污水处理装置进行了改装设计,并根据实船状况采用一些可行的简易方案,在不违反相关法规的前提下,进行了改装设计的试验。试验中对出水进行了取样化验,化验数据表明,改装方案试验中的出水指标值基本不受生活污水盐度变化、温度变化、负荷变化及船舶摇晃的影响,且出水指标值远小于IMO新标准及所有限制区域的船舶生活污水排放指标的要求。试验结果证明改装方案能够有效的规避传统生物学法船舶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存在的瓶颈问题,消除其消毒环节带来的二次污染和安全隐患。本文进行的试验研究,为当前船舶装设的生活污水处理装置运行中存在的瓶颈问题提出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探索出一种既能够满足新法规出水指标要求,又安全、环保的船舶生活污水处理新工艺。
张欣欣[4](2007)在《具有自由端的梳状中空纤维膜—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及其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是一种膜分离技术与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等相结合进行废水处理的工艺,以膜技术的高效分离作用取代活性污泥法中的二次沉淀池,从而可以大幅度提高生物反应器中的污泥混合液浓度,使泥龄增长、剩余污泥量减少、出水水质显着提高。但是MBR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膜污染。针对存在的问题,为了达到控制和减轻膜污染的目的,本论文研究了一种具有自由端的梳状中空纤维膜-生物反应器。本实验使用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Submerged Membrane Bioreactor,SMBR),采用具有自由端的梳状聚丙烯(Polypropylene,PP)中空纤维膜组件。与帘式膜组件相比,该膜组件下端自由且具有较低的紧密度,中空纤维膜丝之间具有更大的间隙,在不增加能耗的情况下增强了对曝气的响应程度,中空纤维膜丝在曝气的作用下具有更大的振幅和活动空间,使污染物不易在膜表面堆积,且使已附着上去的污染物更易去除,从而减轻膜污染,增大膜通量。该膜组件具有能耗低、抗污染能力强、易清洗等优点。本论文研究了具有自由端的梳状中空纤维膜-生物反应器的废水处理效果及工艺。在进水CODcr为240~500 mg/L时,运行1d后出水CODcr<20 mg/L,去除率>95%并保持稳定;本实验使用两种紧密度不同的具有自由端的梳状中空纤维膜组件,由SMBR的短期运行结果发现,紧密度低的膜组件B具有更好的抗污染效果;考察了SMBR使用具有自由端的梳状中空纤维膜组件B的长期运行结果,在操作压力为0.015 MPa~0.037 MPa,污泥混合液浓度为7500~10500 mg/L,曝气量为200 L/h,抽停时间比为9 min/l min的条件下,其膜通量达到6.2~8.0L/(m2·h),连续运行46 d无需清洗;以及详细地研究了在该SMBR中,各种条件如初始操作压力、透膜压力、曝气量、抽停时间比,污泥混合液浓度等对膜通量的影响;最后考察了膜污染后所采用的空曝气、水力清洗,水力清洗+化学清洗,水力清洗+化学清洗+乙醇浸泡四种清洗方式及其效果,并确定最佳清洗方式。
吕红[5](2003)在《中空纤维膜及其外置式膜-生物反应器新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膜—生物反应器是一种新型的废水处理技术、具有占地少、出水水质好、污泥产量少、运行稳定等优点。内置式膜-生物反应器膜(Submerged Membrane Bioreactor,SMBR)虽然已进入实用阶段,但是膜通量低,膜成本高;而外置式膜—生物反应器(Re-circulated Membrane Bioreactor,RMBR)的膜通量高,但污水膜面流速高(3~5m/s),能耗大,限制了它们的应用。本文将聚丙烯中空纤维膜应用在RMBR中,在聚丙烯中空纤维膜进行了表征的基础上,对RMBR的运行新工艺进行了研究。 首先本文用XRD测定了聚丙稀中空纤维的结晶度并确定为α晶型,用SEM观察了膜表面形态,还测定了膜的透气率、孔隙率、泡点及微孔孔径等基本参数。 其次,本文考察了RMBR污水处理长期(100天)连续运行的效果,在污水水质为CODcr:312~584mg/L,NH3-N:16~40mg/L的条件下,连续运行的第四天水质就稳定达到CODcr<15mg/L,COD去除率>96.5%,浊度<0.17NTU,SS未检出,NH3-N<1.53mg/L的水平。 同时实验考察了向RMBR系统中添加粉末活性炭对体系的影响,发现向生物反应器添加0.5g(粉末活性炭)几(混合液)可提高出水水质,使出水CODcr,降至低于4.22mg/L,COD去除率增至98.9%~99.9%。同时,活性炭作为微生物和有机物的载体,降低了膜污染,体系也可以在更低的膜面流速下稳定运行。研究发现,膜面流速在0.9~1.9m/s范围内,临界膜通量随膜面流速的增大而增大。添加粉末活性炭,组合添加粉末活性炭和铝盐(Al2(SO4)3·18H2O)可提高临界膜通量。在膜面流速1.9m/s下临界膜通量从72L/(m2·h)分别增至76L/(m2·h)和81L/(m2·h),临界循环比比未添加时分别低约10%和20%。 此外还考察了温度对膜通量的影响:在温度22~30℃,透膜压力为70kPa,膜面流速为1.3m/s的条件下,膜通量随温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加,温度每升高1℃,膜通量增大1.9%。 对于已污染的膜,使用三种不同的方法对膜进行再生,发现水反冲洗、碱浸泡+水反冲洗、碱浸泡+酸浸泡+水反冲洗可分别使膜通量恢复至新膜的47%、83%、94%。研究还发现膜组件的反置运行可使膜通量恢复约10%。 刘户人分硕士学位论文 也研究了压力对膜通量的影呼]:透膜压力在约40~200KPa的范围内,膜通量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呈线性增加的趋势。RMBR新工艺可以在正压下,处于较低的污水膜面流速下稳定运行,降低了能耗,有利于RMBR在大规模污水处理上的应用。
二、中空纤维膜及其外置式膜-生物反应器新工艺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空纤维膜及其外置式膜-生物反应器新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赣江流域膜生物反应器处理船舶生活污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船舶生活污水来源及组成特点 |
1.1.1 船舶生活污水的来源 |
1.1.2 船舶生活污水组成及特性 |
1.1.3 船舶生活污水对环境的危害 |
1.2 船舶生活污水的处理方法 |
1.2.1 无排放型 |
1.2.2 排放型 |
1.3 国内外关于船舶使用MBR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关于船舶使用MBR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2 我国关于船舶使用MBR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3 MBR未来的研究重点 |
1.4 研究内容 |
2 MBR膜的特性分类、组合方式及技术特点 |
2.1 MBR膜的特性及分类 |
2.1.1 板框式膜组件 |
2.1.2 管式膜组件 |
2.1.3 卷式膜组件 |
2.1.4 毛细管式膜组件 |
2.1.5 中空纤维式膜组件 |
2.2 MBR组合方式及技术特点 |
2.2.1 分离式MBR |
2.2.2 一体式MBR |
2.2.3 复合式MBR |
2.2.4 MBR工艺的特点 |
2.2.5 MBR膜的污染及清洗 |
3 赣江航运及水污染状况调查 |
3.1 赣江内河航运现状 |
3.1.1 航道 |
3.1.2 港口分布 |
3.1.3 赣江航行船舶状况 |
3.2 赣江水污染的现状 |
3.3 对南昌船舶密集停泊区水样的采集与分析 |
3.3.1 采集样品 |
3.3.2 赣江南昌段船舶密集区的水化学指标 |
3.4 对取水区域水质不达标的原因分析 |
3.5 船舶生活污水 |
3.5.1 船舶生活污水的定义 |
3.5.2 船舶生活污水特征 |
3.5.3 船上生活污水排放量的计算 |
3.5.4 船舶生活污水的危害 |
3.5.5 船舶生活污水的处理方法 |
4 MBR处理船舶生活污水的研究 |
4.1 实验装置与方法 |
4.1.1 实验装置 |
4.1.2 实验方法 |
4.1.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1.4 处理船舶污水实验 |
4.2 处理机理 |
4.3 船用MBR的结构工艺设计 |
4.3.1 生物反应器的设计参数确定 |
4.3.2 设计计算 |
4.3.3 MBR池容积负荷计算校验 |
4.3.4 进水要求 |
4.3.5 船用MBR膜组件的选择 |
4.4 污泥设计 |
4.4.1 要求 |
4.4.2 泥量计算 |
4.4.3 污泥处理流程 |
5 MBR在内河船舶上的应用 |
5.1 内河船舶产生的生活污水 |
5.1.1 船舶上污水种类 |
5.1.2 排放要求 |
5.2 内河船舶防污管理要求 |
5.2.1 证书要求 |
5.2.2 文书要求 |
5.2.3 设备要求 |
5.2.4 排放要求 |
5.2.5 处置要求 |
5.3 船舶上应用MBR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 |
5.3.1 污泥的培养 |
5.3.2 活性污泥的驯化 |
5.4 MBR处理技术在船舶上应用的改进 |
5.4.1 MBR与序批式反应器(SBR)相结合 |
5.4.2 MBR与升流式厌氧滤床(AUBF)相结合 |
5.4.3 氧化沟工艺(OD)与MBR工艺相结合 |
5.4.4 MBR与高效生物反应器(HCR)相结合 |
5.5 结语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泡菜中乳酸菌膜滤式高密度培养技术及抗性菌株的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泡菜简介 |
1.1.1 泡菜中的主要微生物 |
1.1.2 泡菜中的益生菌 |
1.2 乳酸菌直投式发酵剂简介 |
1.2.1 发酵剂简介 |
1.2.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3 乳酸菌直投式发酵剂的制备 |
1.2.3.1 乳酸菌的高密度培养 |
1.3 微滤膜偶联生化反应器 |
1.3.1 微滤膜偶联生化反应器的应用 |
1.3.2 中空纤维膜 |
1.3.3 中空纤维膜的组件结构 |
1.3.4 中空纤维膜纤维管内径的选择 |
1.3.5 中空纤维膜的污染 |
1.4 论文立题依据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微滤膜偶联生化反应器用于乳酸菌高密度培养的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菌种与培养基 |
2.1.2 试剂与材料 |
2.1.3 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装置 |
2.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恒定pH值富集培养结果 |
2.3.2 中空纤维膜过滤条件的选择 |
2.3.3 膜的清洗与保藏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密度培养菌悬液和冻干菌剂的保藏 |
3.1 实验材料 |
3.1.1 试剂与材料 |
3.1.2 仪器与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不同保藏温度对菌体存活率的影响 |
3.2.2 干燥保藏法对菌体存活率的影响 |
3.2.3 保藏时间对菌体存活率的影响 |
3.2.4 冷休克处理对冷冻保藏存活率的影响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不同温度时菌体存活率结果 |
3.3.2 冷冻干燥菌粉在不同温度下存活率 |
3.3.3 不同保藏时间菌体存活率结果 |
3.3.4 冷休克处理后冷冻保藏存活率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泡菜中抗性菌株的分离鉴定 |
4.1 实验材料 |
4.1.1 样品和菌株 |
4.2 实验方法 |
4.2.1 菌株的分离纯化 |
4.2.2 生理生化特性测定 |
4.2.3 16S rRNA序列扩增鉴定 |
4.2.4 低pH值条件下菌株存活能力测试 |
4.2.5 高胆盐浓度条件下菌株存活能力测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菌株的分离、纯化 |
4.3.2 生理生化特性测定 |
4.3.3 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 |
4.3.4 菌株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4.3.5 低pH值条件下菌株存活能力 |
4.3.6 高胆盐浓度条件下菌株存活能力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3)基于超滤膜技术对船舶生活污水处理装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0 引言 |
1.1 船舶生活污水的定义和特性 |
1.1.1 船舶生活污水的定义 |
1.1.2 船舶生活污水的危害 |
1.2 船舶生活污水处理方法 |
1.2.1 无排放型 |
1.2.2 排放型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膜技术 |
2.1 膜技术的发展状况 |
2.2 膜的特性和分类 |
2.3 膜组件 |
2.3.1 板框式膜组件 |
2.3.2 管式膜组件 |
2.3.3 卷式膜组件 |
2.3.4 毛细管式膜组件 |
2.3.5 中空纤维式膜组件 |
第3章 MBR 技术 |
3.1 MBR 的分类和特点 |
3.1.1 分置式 MBR |
3.1.2 一体式 MBR |
3.1.3 复合式 MBR |
3.2 膜污染和膜污染的影响因素 |
3.2.1 膜材料对膜污染的影响 |
3.2.2 膜结构对膜污染的影响 |
3.2.3 污泥浓度(MLSS)对膜污染的影响 |
3.2.4 污水温度对膜污染的影响 |
3.2.5 操作压力对膜污染的影响 |
3.2.6 膜通量对膜污染的影响 |
3.3 减轻膜污染的方法和膜的清洗方法 |
3.3.1 MBR 设计和运行中降低膜污染可采用的措施 |
3.3.2 膜污染后的清洗方法 |
第4章 实船生活污水处理装置的试验研究 |
4.1 实船生活污水处理装置的瓶颈问题及解决方法 |
4.1.1 温度变化 |
4.1.2 盐度变化 |
4.1.3 负荷变化 |
4.1.4 船舶摇晃对出水的影响 |
4.1.5 结论 |
4.2 传统生物学法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出水指标的化验分析 |
4.2.1 实船 WCB 型污水处理装置的采样化验分析 |
4.2.2 结论 |
4.3 基于膜技术对实船生活污水处理装置的研究 |
4.3.1 船舶生活污水处理膜技术处理应用状况 |
4.3.2 基于膜技术对当前污水处理装置的改装设计 |
4.3.3 改装设计方案在实船上碰到的难题及解决方法 |
4.3.4 改装设计的实船试验 |
4.3.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具有自由端的梳状中空纤维膜—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前言 |
2 膜分离技术基础 |
2.1 膜的定义与分类 |
2.2 膜分离过程 |
2.3 膜的构型 |
2.4 膜通量 |
2.5 浓差极化与膜污染 |
3 废水生物处理 |
3.1 废水处理中常见的微生物 |
3.2 微生物的生长及代谢 |
3.3 有机物的生物降解 |
3.4 微生物生长动力学 |
3.5 废水处理工艺类型 |
4 膜-生物反应器技术 |
4.1 膜-生物反应器的历史 |
4.2 膜-生物反应器的类型 |
4.3 膜-生物反应器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 |
4.4 膜-生物反应器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
4.5 膜污染及其影响因素 |
4.6 膜污染的清洗 |
第二章 课题提出 |
2.1 引言 |
2.2 课题提出 |
第三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1 实验试剂 |
3.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3 聚丙烯中空纤维膜 |
3.4 SMBR实验 |
3.4.1 SMBR实验流程 |
3.4.2 膜组件 |
3.5 人工合成废水的配制与污泥的培养和驯化 |
3.5.1 人工合成废水的配制 |
3.5.2 污泥的培养与驯化 |
3.6 分析与测定 |
3.6.1 膜通量(Flux)的测定 |
3.6.2 溶解氧(DO)的测定 |
3.6.3 污泥沉降比(SV)的测定 |
3.6.4 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的测定 |
3.6.5 污泥粒径的测定 |
3.6.6 污泥指数(SVI)的计算 |
3.6.7 水力停留时间HRT和SRT |
3.6.8 化学需氧量(COD_(cr))的测定 |
3.7 膜组件的清洗 |
3.7.1 膜组件的清洗 |
3.7.2 场发射扫描电镜(SEM)观察膜的形貌表面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4.1 实验内容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SMBR的处理效果 |
4.2.2 SMBR的运行效果 |
4.2.3 活性污泥的粒径 |
4.2.4 SMBR中膜通量的影响因素 |
4.2.5 膜污染与清洗 |
第五章 结论 |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5)中空纤维膜及其外置式膜-生物反应器新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部分 |
第一章 废水的生物化学处理 |
1.1. 生物化学法基本原理 |
1.1.1. 废水处理中常见的微生物及酶的作用 |
1.1.2. 细菌生长曲线 |
1.2. 废水的生化处理法 |
1.2.1. 好氧处理 |
1.2.2. 厌氧处理 |
第二章 膜的制备及其组件 |
2.1. 膜的制备方法 |
2.1.1. 相转化法制备不对称膜 |
2.1.2. 拉伸法制备中空纤维微孔膜 |
2.1.3. 复合膜的制备工艺 |
2.1.4. 无机膜的制备 |
2.2. 膜组件 |
2.2.1. 膜组件的分类及特点 |
2.2.2. 管式膜组件 |
2.2.3. 中空纤维膜组件 |
2.2.4. 板框式膜组件 |
第三章 膜—生物反应器 |
3.1. 膜—生物反应器的分类 |
3.2. 膜污染的形成、控制与清洗 |
3.2.1. 膜污染的形成 |
3.2.2. 膜污染与膜结构 |
3.2.3. 膜污染与原水性质 |
3.2.4. 膜污染与膜—生物反应器运行工艺 |
3.2.5. 膜污染的防治与清洗 |
3.3. 膜运行参数 |
3.3.1. 透膜压力 |
3.3.2. 膜面流速 |
3.4.生物反应器运行条件 |
3.4.1. 混合液悬浮污泥浓度(MLSS) |
3.4.2. 污泥停留时间(SRT)和水力停留时间(HRT) |
3.4.3. 耐COD冲击性 |
3.4.4. 运行方式 |
3.5. 生物相 |
3.6. 膜—生物反应器的强化手段 |
3.7. 膜—生物反应器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 |
第四章 本文工作的目的及内容 |
4.1. 需解决问题 |
4.2. 研究目标 |
第二部分 中空纤维膜的制备及表征 |
第五章 聚丙烯中空纤维膜的制备及表征 |
5.1. 聚丙烯中空纤维膜的制备 |
5.1.1. 初生中空纤维的纺制 |
5.1.2. 膜的制备 |
5.2. 聚丙烯中空纤维膜的表征 |
5.2.1. 膜的几何参数 |
5.2.2. 膜的孔隙率 |
5.2.3.膜的平均孔径 |
5.2.4. 膜的表面形态 |
5.2.5. 膜的透气性 |
5.2.6. 膜的泡点 |
5.2.7. 膜的结晶度 |
5.2.8. 膜的主要技术参数 |
第三部分 外置式膜—生物反应器的研究 |
第六章 实验条件 |
6.1. 超微滤膜组件 |
6.2. 生物反应器 |
6.3. 实验药品 |
6.4. 设备与分析仪器 |
6.5. 实验流程 |
第七章 分析与测试手段 |
7.1. 化学需氧量(COD_(cr))的测定 |
7.2. MLSS的测定 |
7.3. NH_3-N的测定 |
7.4. 污泥沉降比(SV)的测定 |
7.5. 其他各种参数的测定 |
第八章 污水的配制与污泥的培养与驯化 |
8.1. 污水的配制 |
8.2. 污泥的培养与驯化 |
第九章 结果与讨论 |
9.1. RMBR的处理效果及添加粉末活性炭和硫酸铝的影响 |
9.1.1. 实验内容 |
9.1.2. RMBR的处理效果 |
9.1.3. 添加粉末活性炭和硫酸铝对RMBR处理效果的影响 |
9.2. 氨氮(NH_3-N)、浊度和SS的去除 |
9.2.1. 污水脱氮处理技术 |
9.2.2. NH_3-N、浊度和SS的去除 |
9.3. 临界膜通量及添加PAC和硫酸铝的影响 |
9.3.1. 实验内容 |
9.3.2. 临界膜通量及添加PAC和硫酸铝的影响 |
9.4. 临界循环比及添加PAC和硫酸铝的影响 |
9.4.1. 实验内容 |
9.4.2. 添加粉末活性炭和硫酸铝对临界循环比的影响 |
9.5. 温度对出水通量的影响 |
9.5.1. 实验内容 |
9.5.2. 温度对出水通量的影响 |
9.6. 膜的清洗 |
9.6.1. 实验内容 |
9.6.2. 清洗对膜通量的恢复 |
9.7. 透膜压力(TMP)对出水通量的影响 |
9.7.1. 实验内容 |
9.7.2. TMP对出水通量的影响 |
9.8. 膜组件反置运行对膜通量的恢复 |
9.8.1. 实验内容 |
9.8.2. 膜组件反置运行对膜通量的恢复 |
第四部分 结论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中空纤维膜及其外置式膜-生物反应器新工艺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赣江流域膜生物反应器处理船舶生活污水研究[D]. 程婷婷.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2]泡菜中乳酸菌膜滤式高密度培养技术及抗性菌株的筛选研究[D]. 葛林立. 江苏大学, 2010(04)
- [3]基于超滤膜技术对船舶生活污水处理装置的研究[D]. 李玉乐. 集美大学, 2010(05)
- [4]具有自由端的梳状中空纤维膜—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及其应用[D]. 张欣欣. 浙江大学, 2007(02)
- [5]中空纤维膜及其外置式膜-生物反应器新工艺的研究[D]. 吕红. 浙江大学, 2003(02)
标签:生物反应器论文; 生活污水论文; 中空纤维膜论文; 生活污水处理设备论文; 污泥负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