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TSP203地质超前预报系统简介及其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齐欣祎[1](2020)在《针对隐伏岩溶的TSP超前探测图形识别特征的研究》文中指出隧道施工由于隐蔽性和未知因素多的施工及结构特性,而使得作业环境风险性大,施工条件极为恶劣。然而在我国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背景与快节奏下,隧道的修建与施工难以避免的越来越多。受隧道施工过程中独特的因素影响,为保障施工安全,隧道的超前地质预报在隧道施工中就显得不可或缺。在隧道或采矿等地下洞室施工过程中,隐伏岩溶及其所造成的突泥涌水问题也日益突出。从2010年底通车的宜万铁路的马鹿箐隧道、野三关隧道到2014年宣布全线贯通的关角隧道再到2019年在建的云南安石隧道,这些穿越喀斯特地貌等复杂地质条件的长大隧道中,所隐藏在地表以下的隐伏岩溶所造成的突泥涌水严重威胁着施工人员的安全,加强超前地质预报探测的工作已刻不容缓。随着TSP等超前地质预报在国内技术的不断成熟,由于操作方法简便、占用时间少、对隧道施工干扰性小等特点,TSP这一方法在包括电法、地质雷达探测法以及红外探水技术等超前预报方法中出类拔萃,然而TSP及其所附带的专属解译系统TSPwin解译所得数据波速图由于存在特征不易识别,存在多解性等不足之处,本文针对其这一缺陷,在TSP初解译过程中,运用特定的波场分离、参数选取与设置方法,得出人工神经网络所需的原始数据图像,建立并将其导入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试验,提取模型并识别预测,从而解决了TSP波速图特征不易识别、难以判译的问题,为未来TSP波速图的再解译提供了可行性。另外,本文认为隐伏岩溶探测和深度解译的最终目的均应服务于隐伏岩溶防治这一工程实际需求,为此,本文深入研究各类型隐伏岩溶并建立相关工程地质模型,通过参考其地质模型,来解释相关地质岩性及成因并与工程实际相结合,以期为岩溶防治提供超前控制与防治准备措施。
夏龙龙[2](2020)在《福厦高铁隧道超前地质预报TSP法应用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建设八纵八横铁路网规划的主导下,高铁建设进入到了快速发展时期,福厦高铁就是在此大背景之下应运而生。福厦高铁是福建省第二条快速铁路,正线长度277.42公里,设计行车速度350公里每小时。线路穿越了多个断裂带,构造极其发育,为了达到行车速度及安全性、舒适性的设计要求,在线路上建设了大量的隧道。隧道总量达到47座,全长约65公里。隧道作为一种地下隐蔽工程,在掘进过程中会因为勘察资料局限性而无法及时明确挖掘前方的地质情况,从而导致突泥、涌水、塌方等事故,给人员及财产安全带来威胁。在福厦高铁隧道建设过程中,采用了TSP实测技术进行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以保障施工安全。TSP技术在国内的铁路隧道建设中应用普遍,获得大众的认可,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数据采集的过程要求高,数据处理对最终的探测结果影响很大,对不同的地质体其探测效果有区别,对最终预报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因素多,数据解译依赖经验等。针对以上不足之处,本文进行了如下研究:(1)使用tesseral软件对TSP地震波波场进行正演模拟,将断层破碎带、岩性变化带、溶洞等几种隧道工程中常见的典型不良地质体进行数值模拟,获得不同的波场特征,对比TSP探测技术在不同地质体下的反射效果。(2)分析了在福厦高铁超前地质预报项目中应用的TSP203PLUS硬件设备及观测系统的设置,并将TSPWIN软件处理流程中带通滤波、初至拾取、炮能量均衡等12个步骤进行原理上的分析,研究了软件处理结果与不同地质体之间的相关联系。(3)研究了激发条件、接收条件、噪音、软件处理、地质条件、数据解译等6各方面对最终预报结果准确性的影响。(4)通过与福厦高铁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断层破碎带、节理密集带、岩层分界带等6个典型应用案例结合,详细的介绍从数据处理结果到地质解译的过程,分析TSP方法在福厦高铁的应用效果。得出结论:TSP对断层、节理密集带、岩性分界面、侵入体等构造的探测结果误差不大,比较可靠,能够较好的弥补地质勘查的不足之处,满足施工单位的施工需求。
伍小刚[3](2020)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物探方法选择与解译阈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非常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公路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隧道是公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西南地区,复杂的地形和地质条件决定了隧道建设的必要性。隧道建设过程中难免遇到不良地质,常见的不良地质有破碎岩体、软弱带、断层、溶洞等,这些不良地质容易引起隧道塌方、突泥、涌水等灾害。为了查明隧址区不良地质情况,有效避免施工地质灾害,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被引入隧道工程中,在隧道开挖前查明掌子面前方一定区域内的不良地质情况。物探法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常用的方法,常用的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物探法有地震波反射法、电磁波反射法、瞬变电磁法、红外探水法、陆地声呐法。本文以天池隧道工程为依托,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地震波反射法、电磁波反射法和瞬变电磁法在物探预报方案中的重要性权重,做出具有较强针对性的物探预报方案。然后,总结鹧鸪山隧道、铜锣山隧道、大巴山隧道地震波反射法地质预报资料,得出常见不良地质的纵波波速变化值(△vp)和纵横波速比变化值(△vp/vs)的规律;总结铜锣山隧道和明月隧道瞬变电磁法地质预报资料,得出常见不良地质的视电阻率(ρT)的变化规律。最后,将这些规律应用于九绵高速公路天池隧道超前地质预报解译中,达到提高解译准确性和效率的目的。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地震波反射法解译中,纵波波速(vp)、横波波速(vs)、纵横波速比(vp/vs)是3个重要参数,这3个参数共有13种变化模式。△vp可反映岩体完整性变化情况,△vp/vs可反映地下水发育情况,通过数理统计得出3种最有可能反映不良地质情况的模式对应的△vp和△vp/vs阈值范围。将其应用到天池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中,首先根据常规解译对岩体的完整性和富水性情况进行初步判定,再通过查表的方式快速准确地进行解译,这种方法有提高地震波反射法解译准确性和效率的效果。(2)瞬变电磁法解译中,视电阻率(ρT)是反映地下水发育情况的重要参数。通过数理统计得出常见含水节理裂隙、富水岩溶区域的ρT阈值范围,并将其应用在天池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中,首先根据常规解译对岩体富水性情况进行初步判定,再通过查表的方式快速准确地进行解译,这种方法有提高瞬变电磁法解译准确性和效率的效果。(3)在超前地质预报方法选择方面,将层次分析法用于物探法预报方案中的重要性权重计算,建立了一套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物探法超前地质预报体系。层次分析模型中包含了影响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物探法选择的所有因素,首次预报考虑了所有影响因素选择一种物探法进行预报,当首次预报发现不良地质时则针对不良地质特征通过层次分析法再选择一种物探法进行复测,通过两种及以上物探法尽可能消除预报多解性,提高预报准确性。
郑腰华[4](2020)在《蒙华铁路彭家岭二号隧道施工风险评估与综合超前地质预报研究》文中指出铁路隧道在穿越地质条件复杂的地段时,施工安全风险很大,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易发生掌子面失稳、掉块、突水突泥、塌方等施工安全事故。针对蒙华铁路彭家岭二号隧道施工所存在的地质灾害特点,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风险概率评估模型,并引入风险后果当量估计法建立事故后果评估模型,参考《铁路隧道工程风险管理技术规范》进行施工风险等级划分。蒙华铁路彭家岭二号隧道全长2108m,整体埋置较深,地质构造复杂。通过分析蒙华铁路彭家岭二号隧道的隧道不良地质条件,将隧道划分成区段,利用已建立的铁路隧道施工风险评估模型对隧道各段进行风险评估,并针对隧道各段不同风险等级综合预报方案进行超前地质预报,并基于综合超前地质预报的结果对风险评估结论进行修正,最终制定隧道施工风险处理技术措施,主要研究成果有:(1)针对蒙华铁路彭家岭二号隧道的主要不良地质情况进行分析,为合理采用风险处理措施尤其是如何采用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方法提供理论上的依据。(2)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AHP)建立铁路隧道施工风险概率评估模型,其中各风险因素权重由AHP确定,采用梯形分布隶属度函数确定定量因素的隶属值,用模糊隶属函数确定定性因素的隶属值。引入“当量”概念,采用后果当量估计法建立事故后果评估模型。利用已建立的铁路隧道施工风险评估模型,对隧道各段施工风险等级进行评估。(3)总结分析了各地质预报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针对铁路隧道施工风险评估的不同风险等级,制定了不同的综合预报方案,并在蒙华铁路彭家岭二号隧道中进行应用,取得了良好的预报效果,验证了综合超前地质预报的可行性。并基于综合超前地质预报的结果对风险评估结论进行修正。(4)基于综合超前地质预报的结果对风险评估结论进行修正,将修正后的蒙华铁路彭家岭二号隧道可能遇到的施工风险及等级运用于实际,指导针对潜在的风险因素的处理技术工作,这些风险主要包括:掌子面失稳、突水突泥、塌方等。并建立不同类型的灾害防治措施,期望能对铁路隧道施工工作带来参考价值。
石连松,高文学,周世生,刘冬,王林台[5](2016)在《隧道地震预报超前地质预报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利用隧道地震预报(TSP)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对军都山隧道掌子面前方围岩进行监测,得出隧道施工掌子面前方不良地质体的性质和结构及围岩变化情况。结合TSP超前地质预报得出的岩石物理力学参数和对不良地质体及围岩变化情况的描述,将掌子面前方围岩进行详细分级,为施工设计以及施工进度计划的调整提供了可靠依据,保证了隧道的施工安全。
王登锋[6](2016)在《TSP在广大线下庄1号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复杂地质长、大隧道的修建,TSP超前地质预报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被广泛应用,施做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但在实际预报过程中,有时预报的效率和准确度并不高,甚至出现错误,这样就变相的增加了隧道施工的困难性。其原因主要是三方面的影响,分别是现场数据采集的工程因素、数据处理技术、解译结果评估的经验。其中数据处理技术相对比较完善,现场数据采集和解译方法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本论文以广大线下庄1号隧道应用TSP203Plus系统进行的超前地质预报为实践基础:分析了数据采集过程中各个环节导致误差出现的工程因素,提出主要和次要因素的概念;根据TSP预报技术的方法原理,提出降低这些工程因素影响的方法;基于TSP203Plus系统能够算出前方围岩的岩石力学参数,对泊松比、Vp/Vs进行数据分析,得到一种新的解译手段来更准确的判定围岩含水情况,弥补TSP预报的不足;最后根据在广大线下庄1号隧道的应用实例,验证了这些方法和手段能够提高预报的效率和准确度,对以后隧道的TSP超前地质预报具有借鉴意义。
马若飞[7](2015)在《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TSP203+超前预报应用探讨》文中研究指明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构造发育,洞身共穿越18条断层,岩体较为破碎,为避免工程措施不当引发的塌方和海水倒灌灾害,施工期间开展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尤为必要。本隧道海底全程应用TSP203+技术,并利用专门的TSPwin物探分析软件对TSP203+成果进行解译、分析,对前端地质做出超前预报,经施工验证比较,预报结果符合现场实际情况。地下工程合理利用TSP203+技术,可以针对围岩的完整、风化、破碎情况和断层破碎带分布等做出超前预报。它是地勘工作在施工阶段的重要补充和延续,也是设计变更的重要依据。可靠的预报结果,可以为快速、及时、有效地规避隧道施工风险提供可靠的保障。
高玮[8](2014)在《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工作原理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本文详尽介绍了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的主要特点,对其工作原理进行了全面的阐述,给出了TSP203系统在地质预报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问题,以供同行参考。
田洪义[9](2014)在《复杂岩溶地区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模式的应用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岩溶问题始终是困扰隧道工程界的一个大难题。近年来,随着祖国开发建设的需要,公路和铁路隧道不可避免地穿越岩溶地区。导致施工难度日益增大,如何提高岩溶地区地质预报准确性己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本论文通过理论分析并结合工程实际,以复杂岩溶地区超前地质预报模式的应用与研究为题进行研究,旨在提高复杂岩溶地区地质超前预报准确率。本课题具体研究内容和所取得的成果为:(1)探讨了TSP203、地质雷达、高分辨电法、红外探测法的工作原理、观测方式和资料解译方法,对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中常见典型问题进行了阐述和探讨。建立了常见不良地质体的地质解译模型。(2)基于TSP203、地质雷达、高分辨电法、红外探测法等四种物探方法的地质解译模型,分析每种模型中的主要技术指标、重要性及权重比例,并在此基础上研发复杂岩溶隧道超前预报综合集成系统。(3)针对超前地质钻孔法在岩溶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存在的不足,进行设备优选及防突涌装置的研究,以完善超前地质钻孔的施工工艺。(4)基于数理统计的原理,量化分析钻孔的完整率,出水量、破碎钻孔及含大量泥沙钻孔占总孔数量的百分数沿隧道纵向里程的分布,以建立预报隧道岩溶发育的概率分析模型。
范小龙[10](2013)在《秀宁隧道施工地质灾害超前预报技术及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秀宁隧道(原名安禄隧道)为改建铁路成昆线广通至昆明段最长双线隧道,长达13.1km,是全线控制性工程,洞身穿越了富水区、破碎岩体、软弱岩层、断层影响带、岩溶等诸多不良地质,地层的地质条件极其复杂,施工过程中必须进行超前地质预报。本文以秀宁隧道为依托,收集了全线的TSP (Tunnel Seismic Predication)预测报告、实际开挖情况资料和设计阶段地勘资料,对以上几类不良地质的预报方法和预报规律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国内外有关超前地质预报的文献进行了调研,明确了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地震波的运动规律,以及水平界面和倾斜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曲线的不同特征;此外,详细介绍了TSP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复杂地质条件下TSP对各种不良地质的一般预报方法,其中重点分析了富水断层和岩溶隧道的TSP预报技术。2.结合秀宁隧道的地质勘探资料,总结了TSP203在秀宁隧道中的应用情况,包括隧道的超前地质预报的原则、方案、预报工作流程以及组织机构等。分析了秀宁隧道施工中地质复杂区段TSP203的现场预报工作,并配合项目部工作人员收集了隧道全线的TSP203预测报告、实际开挖情况资料和设计阶段地勘资料,并进行分类和整理。3.基于秀宁隧道全线的TSP203预测报告、实际开挖情况资料和设计地勘资料,分别对岩层中地下水赋存情况、岩体完整性、围岩坚硬程度、溶洞和断层的探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和对比,总结相关的预报规律,得出了几种典型不良地质预报时各自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数据变化范围。4.在以上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针对长大隧道不良地质的超前预报方法,并采用此方法对秀宁隧道典型不良地质预报的准确程度进行了分析和评估;另外,还提出了一种以TSP203探测结果为基础的对围岩进行分级的方法,并利用秀宁隧道地质资料进行了验证。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今后我国西南地区类似条件下长大隧道的TSP预报工作提供参考。
二、TSP203地质超前预报系统简介及其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SP203地质超前预报系统简介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针对隐伏岩溶的TSP超前探测图形识别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隐伏岩溶存在的普遍性 |
1.1.2 隐伏岩溶的危害 |
1.1.3 对TSP探测图形进行再解译的必要性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隐伏岩溶的研究现状 |
1.2.2 图形识别与分类的研究现状 |
1.2.3 TSP图形解译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4 TSP解译中存在的问题 |
1.2.5 针对TSP探测隐伏岩溶解译过程中所得图形特征不易识别的研究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TSP超前预报的初解译 |
2.1 工程地质概况 |
2.2 预报数据采集 |
2.3 数据的提取与分离 |
2.3.1 TSPwin有效反射波波场分离 |
2.3.2 TSPwin深度偏移图提取 |
2.3.3 TSPwin反射面提取 |
2.3.4 TSPwin的2D成果提取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TSP图形识别分类方法与选择 |
3.1 图像识别分类基本概念 |
3.2 主要方法概述 |
3.2.1 基于神经网络的图像识别与分类 |
3.2.2 基于小波矩的图像识别与分类 |
3.2.3 基于分形特征的红外热成像图的识别与分类 |
3.3 常见的深度学习技术和神经网络模型 |
3.3.1 多层感知机 |
3.3.2 卷积神经网络 |
3.3.3 循环神经网络 |
3.3.4 对抗式生成网络 |
3.3.5 区域卷积神经网络 |
3.4 TSP图像识别方法的选择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TSP图形的再解译技术 |
4.1 基于TENSORFLOW框架的深度学习TSP波形图识别算法 |
4.1.1 卷积神经网络的Tensor Flow框架 |
4.1.2 基于Tensor Flow的 TSP波速图识别算法的实现 |
4.2 隐伏岩溶的图谱分析验证 |
4.3 隐伏岩溶的TSP再解译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隐伏岩溶的工程地质特征及其综合防治 |
5.1 一般岩溶工程地质特征分类 |
5.2 背斜接触带型岩溶 |
5.2.1 背斜接触带型岩溶特征 |
5.2.2 工程实例分析——云雾山隧道 |
5.2.3 工程地质模型的建立 |
5.2.4 TSP的探测解译与再解译 |
5.3 向斜承压水型岩溶 |
5.3.1 向斜承压水型型岩溶特征 |
5.3.2 工程实例分析——圆梁山隧道 |
5.3.3 工程地质模型的建立 |
5.3.4 向斜承压水型岩溶的防治与治理——以圆梁山隧道为例 |
5.4 节理密集带型岩溶 |
5.4.1 节理密集带型岩溶特征 |
5.4.2 工程实例分析——黄草岭隧道 |
5.4.3 工程地质模型的建立 |
5.4.4 TSP的探测解译与再解译 |
5.5 断层破碎带型岩溶 |
5.5.1 断层破碎带型岩溶特征 |
5.5.2 工程实例分析——关角隧道 |
5.5.3 工程地质模型的建立 |
5.6 隐伏岩溶防治 |
5.6.1 隐伏岩溶工程地质特征的综合分析 |
5.6.2 针对承压水型危害控制措施 |
5.6.3 岩溶地质灾害的综合防治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与创新 |
6.2 展望与后续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2)福厦高铁隧道超前地质预报TSP法应用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3 研究内容及目的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TSP技术理论基础 |
2.1 地震波的类型 |
2.2 与TSP技术有关的围岩弹性参数 |
2.3 波动方程 |
2.4 地震波的传播规律 |
2.5 地震波的频谱 |
2.6 反射波的时距曲线 |
2.6.1 水平界面的时距曲线 |
2.6.2 倾斜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曲线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TSP技术数值模拟 |
3.1 模型的建立及参数设置 |
3.2 正演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
3.2.1 完整围岩 |
3.2.2 掌子面前方50m竖直围岩级别变化界面 |
3.2.3 掌子面前方50m竖直断层破碎带厚度15m |
3.2.4 掌子面前方50m倾角45°断层破碎带厚度5m |
3.2.5 掌子面前方50m倾角60°断层破碎带厚度15m |
3.2.6 掌子面前方50m直径6m的充水溶洞 |
3.2.7 掌子面前方50m直径6m的串珠状充水溶洞 |
3.2.8 掌子面前方50m竖直含水薄层厚度2m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福厦高铁TSP实测技术研究 |
4.1 福厦高铁TSP技术外业采集设计 |
4.1.1 福厦高铁应用TSP仪器设备 |
4.1.2 福厦高铁超前预报观测系统 |
4.1.3 福厦高铁超前预报现场布置 |
4.2 福厦高铁TSP数据处理方法 |
4.2.1 设定观测系统 |
4.2.2 原始数据编辑 |
4.2.3 带通滤波 |
4.2.4 拾取初至 |
4.2.5 横波初至拾取 |
4.2.6 炮能量均衡 |
4.2.7 Q因子估算 |
4.2.8 反射波提取 |
4.2.9 纵横波提取 |
4.2.10 速度分析 |
4.2.11 深度偏移成像 |
4.2.12 反射层提取 |
4.3 福厦高铁TSP技术数据解释原理 |
4.3.1 速度 |
4.3.2 纵横波波速比 |
4.3.3 反射波振幅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TSP技术在福厦高铁的应用效果分析 |
5.1 Ⅰ号隧道TSP法应用效果分析 |
5.1.1 隧道概况 |
5.1.2 预报方案的选取 |
5.1.3 TSP数据处理成果分析 |
5.2 Ⅱ号隧道TSP法应用效果分析 |
5.2.1 隧道概况 |
5.2.2 预报方案的选取 |
5.2.3 TSP数据处理成果分析 |
5.3 Ⅲ号隧道TSP法应用效果分析 |
5.3.1 隧道概况 |
5.3.2 预报方案的选取 |
5.3.3 TSP数据处理成果分析 |
5.4 Ⅳ号隧道TSP法应用效果分析 |
5.4.1 隧道概况 |
5.4.2 预报方案的选取 |
5.4.3 TSP数据处理成果分析 |
5.5 Ⅴ号隧道TSP法应用效果分析 |
5.5.1 隧道概况 |
5.5.2 预报方案的选取 |
5.5.3 TSP数据处理成果分析 |
5.6 Ⅵ号隧道TSP法应用效果分析 |
5.6.1 隧道概况 |
5.6.2 预报方案的选取 |
5.6.3 TSP数据处理成果分析 |
5.7 福厦高铁TSP技术预报精度影响因素 |
5.7.1 激发条件的影响 |
5.7.2 接收条件的影响 |
5.7.3 噪音干扰 |
5.7.4 软件处理过程的影响 |
5.7.5 隧道地质条件不够了解 |
5.7.6 数据解译不合理 |
5.8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物探方法选择与解译阈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意义与选题依据 |
1.1.1 研究意义 |
1.1.2 选题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物探方法发展状况 |
1.2.2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物探方法选择状况 |
1.2.3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物探方法解译状况 |
1.2.4 目前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物探方法的不足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常用物探方法 |
2.1 地震波反射法 |
2.1.1 地震波反射法基本原理 |
2.1.2 地震波反射法数据采集 |
2.1.3 地震波反射法数据处理 |
2.1.4 地震波反射法地质解译 |
2.1.5 地震波反射法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案例 |
2.2 瞬变电磁法 |
2.2.1 瞬变电磁法基本原理 |
2.2.2 瞬变电磁法数据采集 |
2.2.3 瞬变电磁法数据处理 |
2.2.4 瞬变电磁法地质解译 |
2.2.5 瞬变电磁法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案例 |
2.3 探地雷达法 |
2.3.1 探地雷达法基本原理 |
2.3.2 探地雷达法数据采集 |
2.3.3 探地雷达法数据处理 |
2.3.4 探地雷达法地质解译 |
2.3.5 探地雷达法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案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隧道不良地质超前预报物探方法选择 |
3.1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物探方法适用性分析 |
3.2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物探方法层次分析 |
3.2.1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物探方法层次分析原理 |
3.2.2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物探方法层次分析模型建立 |
3.2.3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物探方法层次分析模型计算和结果分析 |
3.3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综合物探法预报体系 |
3.3.1 物探方法解译指标选取 |
3.3.2 综合物探预报法体系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隧道不良地质地震波反射法解译阈值研究 |
4.1 地震波反射法不良地质解译阈值研究 |
4.1.1 解译参数变化模式 |
4.1.2 解译参数实测值统计 |
4.1.3 隧道不良地质解译阈值研究 |
4.2 基于地震波反射法解译阈值的隧道不良地质解译方法 |
4.2.1 基于解译阈值的地震波反射法解译流程 |
4.2.2 基于解译阈值的地震波反射法解译案例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隧道不良地质瞬变电磁法解译阈值研究 |
5.1 瞬变电磁法不良地质解译阈值研究 |
5.1.1 解译参数实测值统计 |
5.1.2 隧道不良地质解译阈值研究 |
5.2 基于瞬变电磁法解译阈值的隧道不良地质解译方法 |
5.2.1 基于解译阈值的瞬变电磁法解译流程 |
5.2.2 基于解译阈值的瞬变电磁法解译案例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工程应用 |
6.1 工程概况 |
6.2 综合预报法在天池隧道左线岩溶裂隙带的应用 |
6.3 综合预报法在天池隧道左线断层破碎带的应用 |
6.4 综合预报法在天池隧道右线岩溶裂隙带的应用 |
6.5 综合预报法在天池隧道右线断层破碎带的应用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附录 |
附录A 天池隧道左线工程地质断面图 |
附录B 天池隧道右线工程地质断面图 |
(4)蒙华铁路彭家岭二号隧道施工风险评估与综合超前地质预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隧道工程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
1.2.2 综合超前地质预报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写作框架 |
第二章 工程概况及主要不良地质介绍 |
2.1 彭家岭二号隧道工程概况 |
2.1.1 工程基本情况介绍 |
2.1.2 隧道自然地理条件 |
2.1.3 隧道地质概况 |
2.2 主要不良地质介绍 |
2.2.1 隧道断层破碎带 |
2.2.2 隧道岩溶 |
2.2.3 地下水和富水带分布 |
2.2.4 隧道危岩和孤石 |
第三章 蒙华铁路彭家岭二号隧道施工风险评估研究 |
3.1 铁路隧道施工风险评估方法简介 |
3.2 铁路隧道施工风险评估标准 |
3.3 施工风险评估模型 |
3.4 蒙华铁路彭家岭二号隧道施工风险概率评估 |
3.4.1 建立施工风险因素指标体系 |
3.4.2 建立铁路隧道施工风险评价集 |
3.4.3 施工风险隶属函数构造 |
3.4.4 风险因素权重的确定及等级综合评价 |
3.5 蒙华铁路彭家岭二号隧道施工风险后果评估 |
3.5.1 评估模型 |
3.5.2 后果当量估计法 |
3.6 蒙华铁路彭家岭二号隧道施工风险评估结果 |
3.7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风险评估的蒙华铁路彭家岭二号隧道综合超前地质预报 |
4.1 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方法简介 |
4.1.1 掌子面地质素描方法 |
4.1.2 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 |
4.1.3 水平超前探孔 |
4.1.4 地质雷达法 |
4.2 蒙华铁路彭家岭二号隧道综合超前地质预报实例 |
4.2.1 彭家岭二号隧道地质素描 |
4.2.2 彭家岭二号隧道TSP超前地质预报 |
4.2.3 彭家岭二号隧道超前水平钻探 |
4.2.4 彭家岭二号隧道地质雷达检测 |
4.3 基于综合超前地质预报对彭家岭二号隧道风险评估结论的修正 |
4.4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风险评估的蒙华铁路彭家岭二号隧道施工风险处理 |
5.1 掌子面失稳风险 |
5.1.1 掌子面失稳风险控制理论 |
5.1.2 彭家岭二号隧道掌子面失稳风险控制措施 |
5.2 突水突泥(或渗漏水)风险控制 |
5.2.1 突水突泥(或渗漏水)风险控制理论 |
5.2.2 彭家岭二号隧道突水突泥风险控制措施 |
5.3 塌方风险控制 |
5.3.1 塌方风险控制理论 |
5.3.2 彭家岭二号隧道塌方风险控制措施 |
5.4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隧道地震预报超前地质预报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TSP超前地质预报技术 |
1.1 TSP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发展 |
1.2 TSP超前地质预报原理及技术特点 |
2 工程应用 |
2.1 工程背景 |
2.2 测点及侧线布置 |
2.3 数据分析 |
2.4 基于TSP超前地质预报技术的围岩分级 |
3 应用效果分析 |
4 结论 |
(6)TSP在广大线下庄1号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和工作安排 |
1.4.1 技术路线 |
1.4.2 工作安排 |
第二章 地质背景概述 |
2.1 下庄1号隧道简介 |
2.2 自然条件概况 |
2.2.1 地形地貌 |
2.2.2 气象特征 |
2.3 区域地质特征 |
2.3.1 地层岩性 |
2.3.2 地质构造 |
2.3.3 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 |
2.3.4 地震动参数 |
2.4 水文地质条件 |
2.4.1 地表水特征 |
2.4.2 地下水特征 |
第三章 TSP203Plus与影响其数据采集的工程因素 |
3.1 TSP203Plus系统构成 |
3.2 TSP203Plus方法原理 |
3.2.1 弹性波理论 |
3.2.2 TSP技术涉及的岩石弹性参数 |
3.2.3 地震波的类型 |
3.2.4 TSP技术反射波时距曲线 |
3.2.5 理论基础 |
3.2.6 工作原理 |
3.3 TSP203Plus预报系统的优势与不足 |
3.3.1 TSP203Plus预报系统的优势 |
3.3.2 TSP203Plus预报系统的不足 |
3.4 TSP数据采集过程 |
3.4.1 观测系统的设计 |
3.4.2 观测系统的现场布置 |
3.5 主要因素 |
3.5.1 炮孔、接收孔布置不合理 |
3.5.2 炮孔、接收孔质量差 |
3.5.3 炸药量不合理 |
3.5.4 交叉施工和非控制性声源干扰 |
3.6 次要因素 |
3.6.1 雷管不合格 |
3.6.2 接收器套管与岩壁耦合性差 |
3.6.3 炮孔没有进行密封或密封性不良 |
3.6.4 接收孔、炮孔量测参数不准确 |
第四章 降低工程因素影响的方法及应用实例 |
4.1 相通性工程因素的解决方法 |
4.1.1 合理布置炮孔、接收孔 |
4.1.2 提高炮孔、接收孔的质量 |
4.1.3 减少交叉施工和处理非控制性声源干扰 |
4.1.4 起爆雷管的选择 |
4.1.5 增加量测参数的准确度 |
4.2 一套总结性方案的提出 |
4.3 炸药量的确定 |
4.3.1 影响地震波振幅的主要因素 |
4.3.2 炸药量的选择 |
4.4 在下庄1号隧道中的应用实例 |
第五章 TSP解译方法的应用研究 |
5.1 原始数据处理 |
5.1.1 波场处理 |
5.1.2 2D结果评估 |
5.2 传统的解译方法 |
5.2.1 传统的解译技术中地震波传播特性 |
5.2.2 传统的解译技术依据的准则 |
5.3 解译方法的创新 |
5.3.1 新的解译方法的提出 |
5.3.2 新的解译方法的依据 |
5.3.3 新的解译方法 |
5.3.4 新的解译方法的应用实例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TSP203+超前预报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隧道洞身地质概况 |
3 超前地质预报工作方法[1-4] |
3. 1 工作原理 |
3. 2 工作方法 |
4 TSP203+预报结果的判释[5-6] |
4. 1 判释方法 |
4. 1. 1 TSP203+预报结果的岩体物理力学参数 |
4. 1. 2 岩体力学参数、方波曲线解译图与岩性的对应关系 |
4. 2 预报结果判释 |
4. 2. 1 初步判释 |
4. 2. 2 精确判释 |
5 利用岩石参数、方波曲线组合成果与开挖结果的验证实例 |
5. 1 TSP203+地质预报结果[7 -11] |
5. 1. 1 初步判释 |
5. 1. 2 精确判释 |
5. 2 隧道施工对 TSP203+成果的验证 |
6 结语 |
(8)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工作原理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TSP203预报系统的特点 |
1.1 TSP203预报系统的特点 |
1.2 TSP 203预报系统可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 |
2 TSP203地震波超前地质预报系统介绍及工作原理 |
2.1 TSP203简介 |
2.2 TSP203地震波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工作原理 |
3 TSP203系统存在的不足 |
4 结语 |
(9)复杂岩溶地区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模式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意义及选题的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岩溶隧道地质灾害研究现状 |
1.2.2 岩溶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法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象山隧道工程背景 |
1.4.1 工程概况 |
1.4.2 地层岩性 |
1.4.3 水文地质 |
1.4.4 主要不良地质 |
第二章 TSP203 方法研究与资料处理解译 |
2.1 TSP203 系统研究 |
2.1.1 TSP203 系统简介及探测原理 |
2.1.2 TSP203 系统数据采集 |
2.2 TSP203 资料后期处理及地质解译模型建立 |
2.2.1 TSP203 系统数据处理 |
2.2.2 TSP203 解译模型建立 |
2.3 TSP203 预报系统在象山隧道岩溶段的应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地质雷达岩溶超前预报方法研究 |
3.1 地质雷达基本理论 |
3.1.1 地质雷达探测的工作原理 |
3.1.2 岩石的电导率和介电常数 |
3.1.3 地质雷达探测的探测频率 |
3.2 地质雷达现场数据采集 |
3.2.1 测线布置 |
3.2.2 采集设置 |
3.2.3 数据采集 |
3.3 地质雷地质解译模型 |
3.4 地质雷达在象山隧道岩溶段的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分辨直流电法及红外探测研究 |
4.1 高分辨直流电法 |
4.1.1 原理 |
4.1.2 YD32(A)高分辨电法仪介绍 |
4.1.3 高分辨直流电法现场施作 |
4.1.4 高分辨直流电法地质解译模型 |
4.2 红外探测技术 |
4.2.1 原理 |
4.2.2 应用范围 |
4.2.3 红外探水预报断面及测线设置 |
4.2.4 红外探水预报地质解译模型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复杂岩溶超前预报综合集成系统研究 |
5.1 综合超前预报指标研究 |
5.1.1 TSP203 探测技术指标 |
5.1.2 地质雷达探测技术指标 |
5.1.3 红外探测技术指标 |
5.1.4 高分辨直流电法技术指标 |
5.2 综合超前预报指标权重分配 |
5.3 系统总体设计思路 |
5.4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5.4.1 系统主界面 |
5.4.2 进入系统 |
5.4.3 退出系统 |
5.4.4 帮助 |
5.4.5 数据集成 |
5.4.6 综合集成系统核心界面 |
5.5 集成数据设计 |
5.6 系统的开发与集成 |
5.6.1 系统的开发原则 |
5.6.2 系统开发平台 |
5.6.3 系统的集成 |
5.7 系统应用实例 |
5.7.1 程序运行 |
5.7.2 系统评价举例 |
5.7.3 结果显示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超前钻孔法在岩溶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 |
6.1 超前地质钻孔法的分类及特点 |
6.2 快速超前地质钻探设备优选及孔口防突涌水研究 |
6.2.1 快速超前地质钻探设备优选研究 |
6.2.2 孔口防高压突水研究 |
6.3 超前钻孔法在常规性溶洞分析中的应用 |
6.4 超前钻孔在串珠状溶洞段的应用 |
6.4.1 原理简介 |
6.4.2 超前钻孔在串珠状溶洞段的具体工程实例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10)秀宁隧道施工地质灾害超前预报技术及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内容 |
1.2.2 隧道工程中超前地质预报的工作程序 |
1.2.3 长大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方法 |
1.2.4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方法比较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2 地震波的基本理论 |
2.1 想弹性介质 |
2.2 地震波的类型 |
2.2.1 纵波 |
2.2.2 横波 |
2.3 地震波传播的基本规律 |
2.3.1 地震波的运动学 |
2.3.2 地震波的动力学 |
2.4 地震波的时距曲线 |
2.4.1 水平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曲线 |
2.4.2 倾斜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曲线 |
2.5 本章小结 |
3 TSP超前地质预报技术 |
3.1 TSP203预报技术简介 |
3.2 TSP203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工作流程 |
3.2.1 基本原理 |
3.2.2 工作流程 |
3.2.3 TSP203预报技术的特点 |
3.3 TSP203野外数据采集 |
3.3.1 TSP203系统的仪器组成 |
3.3.2 数据采集工序 |
3.4 TSP203数据处理流程 |
3.5 TSP203探测结果评估 |
3.5.1 数据处理主要成果 |
3.5.2 判释准则 |
3.6 影响TSP203超前地质预报准确性的因素及其提高途径 |
3.6.1 影响预报准确性的因素 |
3.6.2 提高预报准确性的途径 |
3.7 TSP203预报技术在国内外隧道工程中的典型应用实例 |
3.8 本章小结 |
4 TSP203预报技术在秀宁隧道中的应用 |
4.1 依托工程简介 |
4.1.1 工程概况 |
4.1.2 工程地质特征 |
4.2 秀宁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实施 |
4.2.1 隧道地质风险分级概述 |
4.2.2 本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原则 |
4.2.3 本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案 |
4.2.4 预报工作的组织机构 |
4.3 TSP203对秀宁隧道中几种典型不良地质的预报 |
4.4 本章小结 |
5 秀宁隧道TSP203探测结果分析 |
5.1 相关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
5.1.1 资料收集 |
5.1.2 资料分析 |
5.2 对赋水情况的探测结果分析 |
5.2.1 实际开挖揭露为无水 |
5.2.2 实际开挖揭露含水较少 |
5.2.3 实际开挖揭露含水较多 |
5.2.4 实际开挖揭露为富水 |
5.2.5 小结 |
5.3 对岩体完整性的探测结果分析 |
5.3.1 实际开挖揭露为极破碎 |
5.3.2 实际开挖揭露为破碎 |
5.3.3 实际开挖揭露为较破碎 |
5.3.4 实际开挖揭露为较完整 |
5.3.5 小结 |
5.4 对围岩坚硬程度的探测结果分析 |
5.4.1 实际开挖揭露为软弱围岩 |
5.4.2 实际开挖揭露为较软弱围岩 |
5.4.3 实际开挖揭露为较坚硬围岩 |
5.4.4 实际开挖揭露为坚硬围岩 |
5.4.5 小结 |
5.5 对溶洞的探测结果分析 |
5.6 对断层的探测结果分析 |
5.7 对围岩级别的探测结果分析 |
5.7.1 实际开挖揭露为Ⅲ级围岩 |
5.7.2 实际开挖揭露为Ⅳ级围岩 |
5.7.3 实际开挖揭露为Ⅴ级围岩 |
5.7.4 小结 |
5.8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TSP203地质超前预报系统简介及其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对隐伏岩溶的TSP超前探测图形识别特征的研究[D]. 齐欣祎.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2]福厦高铁隧道超前地质预报TSP法应用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D]. 夏龙龙.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3]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物探方法选择与解译阈值研究[D]. 伍小刚.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4]蒙华铁路彭家岭二号隧道施工风险评估与综合超前地质预报研究[D]. 郑腰华.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3)
- [5]隧道地震预报超前地质预报及其应用研究[J]. 石连松,高文学,周世生,刘冬,王林台. 兵工学报, 2016(S2)
- [6]TSP在广大线下庄1号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研究[D]. 王登锋.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2)
- [7]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TSP203+超前预报应用探讨[J]. 马若飞. 铁道标准设计, 2015(01)
- [8]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工作原理及其应用研究[J]. 高玮. 江西建材, 2014(22)
- [9]复杂岩溶地区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模式的应用与研究[D]. 田洪义. 湖南科技大学, 2014(05)
- [10]秀宁隧道施工地质灾害超前预报技术及方法研究[D]. 范小龙. 北京交通大学, 2013(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