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电视新闻人文关怀缺失探析

地方电视新闻人文关怀缺失探析

一、地方电视新闻中人文关怀缺失探源(论文文献综述)

李敬超[1](2021)在《时政系列新闻故事化叙事的播音策略研究 ——以山东广电《每日新闻》为例》文中提出新闻是人的社会性的主要实现方式之一,人们每天工作、学习、社交都少不了信息的交流,新闻是信息传递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新闻的载体从报纸到广播到电视再到新兴媒体,新闻的创作方式和传播途径愈发多样化,故事化的叙事方式也在这种多样化的进程中成为了新闻叙事的主流形态。然而,在新闻故事化的研究当中,往往容易忽略新闻故事化呈现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新闻故事的讲述者。新闻以故事化的方式展开标志着不再仅仅只以文字进行简单叙述,需要配合生动的现场视频画面、同期声,借助讲述者的串联,利用多种技巧将枯燥的新闻变成“艺术化”的作品。基于新闻传播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新闻的故事化处理需要一定的尺度和界限,那么充当讲述者的角色如何进行故事化润色和把控边界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将以传统媒体中,充当镜前讲述者身份的播音员主持人具体采取的播音策略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新闻故事化叙事方式的作用影响和具体实践进行研究,并且借助山东广播电视台齐鲁频道《每日新闻》栏目所生产的时政系列新闻作品为样本,探寻具体播音策略的实践和播音员主持人身份构建的实现。本文从新闻故事化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出发,首先通过对新闻故事化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整体把握其研究的方向、内容以及成果,以便借鉴现有的研究结论和经验开展研究。在新闻故事化于播音策略方向上的实践研究成果较少的前提下,本文基于新闻传播专业的相关理论基础与播音主持专业的相关知识体系,既为新闻传播专业对新闻故事化这个“老”话题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又为播音主持相关专业的研究进行了补充。第一章首先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不再像以往的研究成果那般将新闻故事化叙事和具体的播音创作当成两张皮,将具体分析播音员主持人如何将自己新闻故事讲述者、传播者、引领者的身份进行建构,并恰当运用具体的播音策略进行实现,具体从语言风格、播音状态、副语言的运用、二度创作和播音员主持人形象塑造等方面,分别爬梳在不同策略下播音创作对新闻叙事的效果影响。第二章相对侧重于播音主持专业方面具体播音策略的探析,对第一章所总结的播音策略进行实践案例的验证,引出本文所选案例——山东广播电视台齐鲁频道《每日新闻》栏目,结合具体播出的具有影响力或较为成功的时政系列新闻策划,研究与新闻事件相匹配的播音策略对其产生的助益或消减作用,变抽象为具象层层展开形成初步结论,整体把握文章主题和案例的关联性,同时突出其作为本文理论应证作用的权威性和经典性。第三章回归新闻传播专业的理论构架,回顾山东广播电视台齐鲁频道《每日新闻》栏目从创办之初到融媒时代的新闻作品故事化叙事的发展脉络,以及针对现阶段相对成熟的时政新闻故事化叙事的特征和规律加以总结,对新闻故事化叙事下播音员主持人采取的播音策略效果进行补充和应证。第四章则力求形成可供探讨、可视化、可操作的规律,试图对行业或业界的故事化视角下时政新闻系列报道播音策略的规范性标准的确立提出可行性建议,提升视野服务全局,最终形成包含新旧媒体以及各种涉及新闻故事化叙事的媒介平台都可适用的普适性“播音策略”。最后一章结合业界实践经验,总结并反思现阶段播音员主持人在新闻故事化叙事中进行播音创作时所出现的缺陷和不足,对标第四章总结的规范性建议,共同探讨趋利避害加以完善。本文从播音策略角度切入分析时政系列新闻故事化的经典案例,研究并总结播音员主持人在新闻故事化叙事中所采用的具体技术技巧和策略,梳理其整体思路及具体创作的内在逻辑与规范,对确立一套可以继续适用于全媒体时代下,在传统媒体甚至在新媒体或在融媒体移动端依然拥有先进性和成熟性的标准,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同时也有助于新闻媒体以及故事化新闻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建设。

刘佳荣[2](2020)在《跨性别媒体形象构建研究 ——以澎湃新闻的跨性别主题报道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当今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包容度不断提高,跨性别群体的媒体形象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呈现。媒体能否客观公正地构建跨性别媒介形象,对跨性别者自我审视与认同、与其他社会群体沟通交流、营造良好舆论环境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从框架理论的角度出发,通过审视跨性别群体形象进入公众视野的历史发展,选取澎湃新闻为研究样本,分析跨性别媒介形象及其背后呈现的认知原理和传播机制,揭示从客观现实、到媒介现实、再到心理现实过程中人们的认知偏差,从而提出重塑形象的对策。本文选取澎湃新闻跨性别主题报道,收集并梳理2014年至2020年的182篇报道样本及108个人物形象样本,导入框架理论范式,运用内容分析与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考察新闻文本的来源、主题、词汇、修辞和叙事等方面,探究跨性别媒介形象、建构框架及形象再现中出现的认知偏差。研究发现,澎湃新闻中跨性别的媒介形象可分为四种典型形象,其中最为频繁再现的是“受难者”和“正面典型”形象,“维权”形象出现,负面形象被淡化。相较于以往报道,在减少歧视与污名上有了较大改善,是以出现对跨性别媒介形象塑造的转向。进而,研究针对跨性别媒介形象的“再现”,对传者与受众出现的认知偏差进行分析,探讨了社会认知偏差可能造成对跨性别媒介形象重塑的不利影响。最后,提出改进跨性别主题报道、重塑跨性别媒介形象针对性的对策。

杜银龙[3](2020)在《灾难性事件短视频伦理问题研究 ——以2019年四川宜宾地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传统媒体时代,灾难报道是易于出现伦理问题的报道类型之一,因而常常引发学界和业界对新闻伦理问题的讨论。过往的研究中,学者们多以文字报道和图片报道作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进入新媒体时代,灾难性事件开始与短视频这种传播形式相结合,产生的伦理问题也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因此,研究新媒体环境下灾难性事件的伦理问题,探寻新媒体环境下的伦理规范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我国当前新媒体传播环境,以新闻伦理的视角切入,提出研究问题。第一,新媒体环境下,不同媒体平台在灾难性事件短视频中呈现了怎样的“灾难景观”?第二,新媒体环境下,不同媒体平台在灾难性事件短视频中表现出的伦理问题有何差异?第三,新媒体环境下,不同媒体平台在灾难性事件短视频中表现出的伦理问题的成因与解决路径有哪些?本研究以应用伦理学的一般原则和学者们对灾难性事件的案例分析作为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灾难性事件短视频应当遵循的伦理原则,即生命至上原则、真实准确原则、客观平衡原则和理性参与原则。并以伦理原则为指导,梳理了灾难性事件短视频中易于出现的伦理问题,探讨了灾难性事件短视频的伦理规范。在灾难性事件短视频伦理规范框架下,以伦理问题建构内容分析类目,分别对梨视频、澎湃视频、抖音自媒体发布的宜宾地震短视频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三个平台呈现了不同的灾难景观,梨视频呈现出监控中的“灾难景观”、澎湃视频呈现出故事化的“灾难景观”、抖音自媒体呈现出娱乐化的“灾难景观”。在伦理问题的表现方面,梨视频呈现出最多的伦理问题,客观性问题和消费灾难现象严重,职业素养缺失。澎湃视频通过故事化的表现方式报道灾难性事件,但却出现渲染悲情与二次伤害的伦理问题。抖音自媒体平台,以个人为主体发布的视频内容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娱乐化倾向,消费灾难与侵犯隐私现象泛滥。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灾难性事件短视频伦理问题的成因主要是面对互联网的冲击,传统的信息监管方式乏力,缺乏短视频相关伦理规范作为指导,传播者伦理抉择失衡和自媒体用户缺乏媒介素养等原因。最后,本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方面提出,以社会责任作为网络伦理的价值基础,以人文关怀作为伦理规范的约束条件,以美德原则作为伦理实践的引导方式的解决路径。

刘筱云[4](2020)在《媒介技术视野下电视新闻节目内容生产与融合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媒介技术的迭代升级,新生代媒体如自媒体、微信公众号、移动客户端等兼具社交功能的线上新闻媒体的勃发,传统媒体在不同层面的发展的受到冲击,传统电视媒体的受众呈现大批分流的态势。在技术不断迭代的智媒大发展时代,传统报业经历了深痛改革的2018年,传统广播电视在经历了收视率极度下滑、业绩低迷颓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电视新闻节目作为我国党的喉舌依旧是一种权威的信息发布渠道,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样态尤其需要重视。在经历了这一轮斗争之后,传统媒体痛定思痛,改革自身,决定与新媒体走融合发展的道路。在新技术的加持下,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技术等新技术迅猛的发展势头及良好积极的政策扶持下,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在策、采、分、发四个环节产生了很大的变革,用以适应以“技术交融”为助力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冲击。传统媒体转型,从报纸转为手机客户端、电视台的节目则转向互联网、手机移动平台发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以新媒介技术为载体的传统媒体逐渐走上新媒体平台,对传统媒体的单一化的传播方式进行了颠覆式的变革,收获了更广泛的受众及信息抵达率。在新媒介技术的刺激下,电视新闻节目要加快进行深度改革,树立“内容为王”的品牌效应,与新技术更好的融合促进,不断放大自身的舆论引导和专业集合的优势,争取在新发展新机遇中拔得头筹。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面临更多未知的挑战和机遇。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国内外学术研究文献当中关于媒介技术理论的研究现状、新媒介技术与电视生产相结合的应用实践、媒介融合相关理论的研究和梳理,对电视新闻节目、新闻生产、媒介融合等相关词条进行概念界定,对电视新闻节目的特性、形态的变迁进行系统性的梳理,结合电视新闻内容生产的旧生产模式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新闻制作时效性差、新闻采集荒漠化,分发体验单一、反馈机制缺失。深入剖析新媒介技术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变革:智能化新闻生产理念的重构、新闻采集空间的多维拓展、内容生产模式数据便捷化、分发与体验智能化。用案例分析法、内容分析法,选择我国新闻节目内容生产实践进行深入剖析。通过对《中国舆论场》节目文本的解读,深度剖析大数据舆情分析技术应用、用户“两微一端”互动模式、多平台传播模式等方面,探讨节目形式优势和发展态势;在《2019年全国两会》融媒体矩阵报道案例中,对这种新型报道方式在媒介融合程度、传播态势、互动方式、传播理念等方面进行深入、科学的剖析。就新媒介技术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趋势,提出用新技术打造新闻传播力、以用户思维为核心、多主体格局构建等方面的融合传播策略,以期对未来电视新闻媒体的发展之路贡献一些思考和建议。

宗哲[5](2019)在《基于关怀伦理学的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研究 ——以央视《新闻调查》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和关怀方法的不恰当是新闻媒体较为突出的问题。主流媒体因其行业主导地位、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与极强的专业性等特征而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从《新闻调查》的新闻报道入手来分析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问题将对新闻实践创新产生重要的作用。人文关怀与关怀伦理学具有一定的交叉性,关怀伦理是“女性主义伦理学”的重要理论,这一理论深入到意识形态领域,对伦理学进行了重新建构,因此关怀伦理学理论是分析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首要理论支撑。以研究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为主,结合“关怀伦理学”理论,分别从关怀伦理学相关理论概述、关怀伦理学与新闻报道之间的关系出发,深入分析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关怀伦理的应用,并对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现状提出修正建议,最后总结关怀伦理学对传媒发展的启示。研究发现,第一,主流媒体在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融入方面做出了重要探索,主要体现在公共危机事件中伦理关怀的加强和关怀对象的边缘化与底层化等方面。第二,在加强人文关怀的同时,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又存在着过度煽情和关怀引导不到位等问题。第三,由于新闻媒体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需求,关怀伦理在新闻报道中的融入乱象必须加以修正,报道中人文关怀的修正可以从提高从业者的关怀素质和国民的“受众”素质等方面来进行。第四,通过对相关新闻报道的分析,关怀伦理学对媒体的新闻理念和新闻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在新闻理念方面,媒体要以正义为底线,以关怀为方向,并科学理性的看待人文关怀;其次,在新闻实践方面,媒体要树立关怀的实践原则,强化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引导,并健全规范的关怀机制;最后,虽然关怀视角对新闻业具有创新价值,也促进了主流媒体社会价值的发挥,但新闻业亟需推出相关制度规范来保障关怀的合理融入。

郑佳星[6](2019)在《大众性向公共性的转变 ——电视民生新闻转型与提升空间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视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时代发展的产物,其新闻实践的“大众性”倾向在当下传媒环境和社会环境下,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和转型产生了某些负面影响。而当下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新时期,电视民生新闻的社会涵化作用优于其他新闻形式,因此,对电视民生新闻“大众性”和“公共性”的把握和平衡是打破当下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之一。从理论角度上来看,电视民生新闻的“大众性”本质是其立身的要素之一,其新闻实践离不开“大众化”的本质。因此,要完成电视民生新闻“大众性”向“公共性”的转变,“公共领域构建”能在电视民生新闻的本质上搭建新闻实践的“公共性”理论基础。西方“公共新闻”理论虽不能直接照搬套用在电视民生新闻上,但“公共新闻”实践过程中的理论模式对于电视民生新闻来说,从新闻采编流程到新闻传递的各个环节,“公共新闻”模式中传媒对于公共意见的引导和强化受众的社会参与意识,都是当前电视民生新闻有所欠缺的,两者之间存在的一些共性和特点,也使得将电视民生“大众性”的转变纳入到“公共话语空间构建”中进行考量具有可行性。其次,技术的发展对于媒介形态演变具有直接的影响,电视民生新闻作为传媒子系统中的一个因子,媒介技术的发展改变传媒生态,促进传媒工作技术辅助化的发展,对于电视民生新闻传播实践的方式、渠道和作用力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电视民生新闻乃至其他新闻形式的实践,最后的归结点都将汇聚于对于社会大众的作用力上,社会公众作为传播链的终端,尤其是在当下网络环境和技术日益发展的境况下,受众对于媒介生产的反作用力也是推动电视民生新闻转型提升乃至传媒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于电视民生新闻的转型提升和“大众性”的转变,首先要从理论上打好基础,完成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的角色转变,同时运用新媒体技术不断延伸传播行为,最后大众媒介、国家政治、社会大众三方的共同作用,推动电视民生新闻“大众性”向“公共性”的转变。

宋彦丽[7](2019)在《电视新闻故事类节目《小城故事·别样青春》创作阐述》文中指出随着科技和各类新兴媒体的不断发展,我们俨然已置身于新媒体时代中。在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节目经过多元化的创新发展,在保留新闻真实的基础上其故事化风格越来越突出,新闻故事类节目也越来越受观众喜爱;同时,受众也对媒体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拥有多重媒体角色、一专多能复合型的记者型主持人更符合新媒体时代的要求。不断变革发展的传媒形态除了催生实践层面的持续转型发展,也对相关的理论研究探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毕业作品《小城故事˙别样青春》的整体创作和理论研究密切相关,这档电视新闻故事节目,其主要内容为近几年备受人们关注的退伍大学生的故事,选择的新闻当事人是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退伍复学的大学生张心怡,通过她的别样青春故事,折射出新时代青年人的风采;也通过对其故事的讲述,对电视新闻故事类节目的叙事模式进行了实践探索,最终建构了节目的多视角多层次的综合叙事模式;与此同时,在创作此节目的过程中,笔者也深度参与了节目的前期策划及撰稿;中期的拍摄、采访、配音、演播室出镜以及后期的剪辑包装,展现作为记者型主持人“采编播一体”的综合能力。全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梳理记者型主持人和电视新闻故事类节目的发展,得到记者型主持人在电视新闻故事类节目中所必需的核心素养及常用叙事模式。第二部分则结合电视叙事学理论重点探究毕业作品《小城故事˙别样青春》中的各叙事元素,完整展示毕业作品的整体叙事模式的构建。第三部分则结合前文的研究对整个毕业作品创作进行反思和经验总结。

徐悦[8](2019)在《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公信力研究》文中认为电视民生新闻将老百姓的生活现状作为主要内容,在形式上重点关注与观众的互动与服务,电视民生新闻的推广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之前对电视民生新闻的研究,多集中在分析民生新闻含义、特点、存在问题、解决办法以及与公共新闻的区别。本文从另一个视角切入论题,以媒介公信力相关概念作为分析工具,以成都地区为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研究成都地区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公信力现状,分析影响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公信力的因素,指出目前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公信力的问题及相关对策。笔者根据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特点,通过问卷调查法整理目前成都地区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公信力的整体现状,使用因子分析法和SPSS分析法,从宏观政治因素,微观栏目子系统以及微观受众子系统视角研究影响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公信力的因素,分析了不同的受众社会分层(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收入)对于评判公信力影响因素的差异,最后根据成都地区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公信力目前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与对策,以保持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健康向上、推动民生新闻栏目持续发展为目的,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思路,以便此类新闻以及栏目能够进一步促进和谐社会的稳健发展。最后,论文以新闻传播学相关理论知识和文献为论述的理论根据,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目前,成都地区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公信力并不算高,且与中央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公信力存在一定差距。2、社会宏观因素与微观栏目子系统、微观受众子系统均是影响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公信力的因素。3、在微观栏目子系统中,本文研究的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公信力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新闻内容、媒体从业人员、媒介操守与人文关怀、媒介地位与媒介融合。在新闻内容维度下,受众认为电视民生新闻报道是否真实准确对于地方电视民生新闻的公信力最为重要,其次是电视民生新闻报道是否具有全面性、电视民生新闻报道是否具有深度,是否具有贴近性等。4、有关受众社会分层论的分析,数据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收入的个体,对于公信力影响因素的感知具有显着差异性。5、目前,成都地区地方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存在广告与内容缺乏真实性,有偿新闻与软广告较多等问题。

史颖琦[9](2018)在《湖南卫视《午间新闻》应对新媒体的转型探索》文中提出新媒体时代,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正在变得多样化。相比于传统媒体而言,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内容更新速度更快,时效性也更强,形式新颖并且能够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多的受众开始把新媒体做为主要的信息获取渠道。与此相对应的,传统媒体的信息时效性差、传播模式单向化以及难以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等弊端使得受众不断流失。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如何生存和发展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相比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具有即时传播、交互性强、信息海量以及平台联动等特性,这既给《午间新闻》的发展带来了困扰,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转型发展机遇。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传播需要,《午间新闻》进行了许多转型尝试,如通过重大事件加档新闻以增强节目时效性、通过提升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以扩大节目容量、通过借力多方媒体资源以实现跨屏传播等。这些举措的综合运用,有效提升了节目的传播力度。同时,《午间新闻》仍存在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不够的问题。具体体现在自身新媒体平台的建设、与受众的互动、多平台的互动传播等尚需加强。因此,《午间新闻》应当更加重视新媒体的运用,加强自身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增强受众的参与感,拓展传播渠道,并通过创新性的电视节目运作手法,更好地实现新媒体时代的转型发展。

代慧敏[10](2017)在《VR新闻叙事研究 ——以虫洞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虚拟现实作为一种计算机技术,能够创造身临其境的沉浸感体验,近几年来发展较快,尝试应用在各个垂直行业。新闻界也对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的应用展开探索,产生了 VR新闻。国内外较多研究纽约时报等媒体的虚拟现实纪录片或深度报道,探讨其叙事特征、伦理困境和技术限制等。虚拟现实在一般日常新闻中的应用,目前研究尚少。本文以虫洞网的VR新闻报道为样本,针对虚拟现实在日常的新闻报道,采用访谈法、文本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研究,采用分别从报道的时长、选题类型和价值倾向三个维度和叙事层面的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事逻辑、叙事时间和叙事细节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虫洞网的日常化的VR新闻呈现如下特点:短视频化,个性化表达;关注民生,立场更隐晦;单线叙事,故事化倾向。同时,结合实际,新闻实践中也出现了新闻把关流程变长,新闻产出质量不高,用户观看习惯未变,新闻互动性不足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加强与分发平台的合作,培养新闻复合型人才,用户线下体验教育和升级技术合理使用等对策。

二、地方电视新闻中人文关怀缺失探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方电视新闻中人文关怀缺失探源(论文提纲范文)

(1)时政系列新闻故事化叙事的播音策略研究 ——以山东广电《每日新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价值与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创新点与主要内容
第一章 身份建构与实现:主持人与故事化新闻叙事
    第一节 语言风格
    第二节 播音状态
    第三节 副语言的合理运用
    第四节 二度创作
    第五节 播音员主持人个人形象
        一、节目内外在形象表达
        二、节目外内在个性协调统一
第二章 时政系列新闻故事化叙事的播音主持实践
    第一节 “乡村振兴”相关系列报道
    第二节 “脱贫攻坚”相关系列报道
    第三节 “第一书记”的系列报道
    第四节 “‘00后’重走改革路”的系列报道
第三章 《每日新闻》时政系列新闻故事化叙事的路径——民生化
    第一节 初创:故事化新闻叙事方式尝试
    第二节 成熟:新闻故事化叙事的定型与发展
    第三节 探索:新媒体时期新闻故事化的坚守与创新
    第四节 总结:《每日新闻》新闻故事化叙事特征与规律
        一、出发点:探寻人性的光辉
        二、着力点:创造身临其境的感染力
        三、支撑点:提升受众兴趣度
        四、紧固点:新闻性的强化与凸显
第四章 时政新闻系列报道的播音策略:语言和形象
    第一节 语言策略
        一、有声语言基本要求
        二、副语言和内在语要求
        三、再创作要求
    第二节 形象策略
        一、基本要求
        二、镜前形象
        三、声音形象
        四、生活形象统一
第五章 新闻故事化叙事实践中播音策略的总结与反思
    第一节 《每日新闻》栏目的故事化叙事经验
        一、层层审定把关机制
        二、避免视线转移削弱舆论引导力
        三、避免新闻引向庸俗和低俗
        四、引导新闻主角带动情感共鸣场
    第二节 新闻故事化叙事实践中播音策略的反思
        一、技术尺度的把握
        二、把关人角色的缺失
        三、应对突发事故和素养不足的处置措施不完善
        四、改进和创新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跨性别媒体形象构建研究 ——以澎湃新闻的跨性别主题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设计
2.跨性别人群的概念与社会认知
    2.1 跨性别群体及“去病化”过程
    2.2 性别相关概念
    2.3 跨性别群体生存现状
3.国内跨性别主题报道的历史发展
    3.1 国内媒体报道的历史演变
    3.2 国内媒体报道的现状描述
    3.3 跨性别报道平权意识缺失与问题呈现
    本章小结
4.跨性别群体媒介形象的新闻框架生产
    4.1 跨性别主题报道的基本情况
    4.2 取景框架:跨性别主题报道的内容分析
    4.3 叙事框架:跨性别主题报道的话语分析
    本章小结
5.跨性别群体媒介形象“再现”的认知偏差
    5.1 从客观现实到媒介现实——话语制作中的传者认知偏差
    5.2 从媒介现实到心理现实——受众认知偏差
    5.3 由部分跨性别群体权利意识缺乏引起的认知偏差
    本章小结
6.跨性别报道的转向与形象重建
    6.1 提升报道质量,减少话语生产偏差
    6.2 改进报道策略,促使受众认知结构逆向迁移
    6.3 明确报道意义,实现正确舆论引导
结语
尾注
参考文献
致谢

(3)灾难性事件短视频伦理问题研究 ——以2019年四川宜宾地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对灾难报道中伦理问题及形成原因的论述
        1.2.2 对灾难报道中伦理原则与解决路径的探讨
        1.2.3 对短视频内容的伦理研究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问题
        1.3.2 媒体及研究样本选取
        1.3.3 类目建构与编码设计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关键概念界定
        1.5.1 灾难性事件与灾难报道
        1.5.2 新闻伦理与伦理问题
第2章 灾难性事件短视频伦理规范与问题类型
    2.1 灾难性事件短视频伦理规范
        2.1.1 国内外新闻伦理规范评析
        2.1.2 灾难性事件短视频伦理原则与伦理规范
    2.2 灾难性事件短视频伦理问题类型
        2.2.1 行为(动机)维度:消费灾难、二次伤害
        2.2.2 内容(价值)维度:真实性问题、客观性问题、导向问题
        2.2.3 形式(视觉)维度:血腥暴力画面、侵犯隐私画面、未成年人画面
第3章 灾难性事件短视频伦理问题比较分析
    3.1 梨视频灾难性事件短视频的伦理问题
        3.1.1 监控中的“灾难景观”
        3.1.2 伦理问题多样,职业素养缺失
    3.2 澎湃视频灾难性事件短视频的伦理问题
        3.2.1 故事化的“灾难景观”
        3.2.2 渲染悲情与二次伤害
    3.3 抖音自媒体灾难性事件短视频的伦理问题
        3.3.1 娱乐化的“灾难景观”
        3.3.2 消费灾难与侵犯隐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灾难性事件短视频伦理问题成因与解决路径
    4.1 灾难性事件短视频伦理问题成因探析
        4.1.1 监管乏力:灾难信息的商品化与灾难报道缺乏管理
        4.1.2 规范缺位:传统新闻规范失效与灾难报道规范缺失
        4.1.3 抉择失衡:灾难报道中的伦理困境与价值观的取舍
        4.1.4 权利滥用:伦理主体的扩大化与媒介素养有待提升
    4.2 灾难性事件短视频伦理问题解决路径
        4.2.1 价值共建:以社会责任作为网络伦理的价值基础
        4.2.2 规范重组:以人文关怀作为伦理规范的约束条件
        4.2.3 自律机制:以美德原则作为伦理实践的引导方式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5.1 研究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4)媒介技术视野下电视新闻节目内容生产与融合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案例研究法
        3.内容分析法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电视节目
        二、电视新闻节目
        三、媒介融合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媒介融合理论及相关实践
        二、沉浸理论及相关实践
        三、其他相关理论实践
第二章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变迁与生产模式的演变
    第一节 新技术对电视新闻的特性的影响
        一、电视新闻的生产特性
        二、电视新闻的社会价值特性
        三、电视新闻的传播特性
    第二节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变迁
        一、电视新闻节目形态演进
        二、新媒介技术引发的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变革
    第三节 传统媒体新闻生产模式沿革与发展
        一、传统新闻节目生产模式
        二、新闻节目生产模式的发展与创新
第三章 运用新媒介技术驱动电视新闻生产多方位变革
    第一节 重构智能化新闻生产理念
        一、新闻主体多元化转变
        二、新闻生产流程的精简化
    第二节 新技术开拓新闻采集多维度空间
        一、传感器采集抵达新闻前线
        二、智能数据手采集未来新闻
    第三节 新闻内容生产模式多样化
        一、多拟态智能化新闻生产
        二、临场化新闻内容颠覆式变革
        三、5G+新技术的新闻生产场域
    第四节 新闻分发与体验智能化
        一、精准实现用户个性化推送
        二、感官与认知重塑的新闻体验
        三、分众化传播重构认知体验
第四章 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案例分析
    第一节 融媒体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国舆论场》
        一、电视与“两微”互重的播报模式
        二、直播和线上用户多屏联动模式
        三、大数据分析舆情议程设置模式
    第二节 融媒体新闻报道《2019全国两会报道专题》
        一、全媒体全平台积极响应,打造新媒介生态域
        二、新技术助力新闻生产力,强力推进传播态势
        三、打造高科技年轻态产品,提升新闻高关注度
        四、加强融媒体矩阵报道力,追求全面互动格局
第五章 新媒介技术支持下电视新闻节目的融合传播策略
    第一节 新技术优化电视新闻报道,拓展新闻传播力
        一、云端优化生产流程,打造强势传播力
        二、大小屏协同赋能,电视新闻用户回流
        三、主流切分短资讯,跨媒介即时传播
        四、PUGC深化升级报道力,助力新闻影响力提升
    第二节 拓殖以用户集群为核心的电视新闻生态范式
        一、重视用户的内容运营,打造“众包”新闻模式
        二、精研用户个性化需求,提升新闻精准抵达率
        三、新技术产品深度匹配,实现用户需求最大化
    第三节 技术革命浪潮中的多元化新闻主体格局重构
        一、区分新闻生产主体,重塑新闻媒体角色
        二、把握舆论使命担当,培育高素养的新闻人
        三、“技术狂热”冷处理,重构新闻专业主义
    第四节 智媒时代电视新闻节目应坚守的理念和范式
        一、算法决策呈“透明化”,打造新闻信任标签
        二、新闻与技术协同发展,赋予技术人文情怀
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三、未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关怀伦理学的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研究 ——以央视《新闻调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研究方法与基本理论
        1. 研究方法
        2. 基本理论
    (三) 文献综述
        1. 关于关怀伦理学理论的研究综述
        2. 关于我国新闻报道现状的研究综述
        3. 文献述评
    (四) 创新点
一、关怀伦理理论
    (一) 关怀伦理的思想内涵
        1. 关怀伦理的产生与发展
        2. 理论精华:关怀伦理的基本特征
    (二) 关怀伦理与新闻报道的关系
        1. 缘起:新闻报道的人文性质
        2. 过渡:关怀伦理与人文关怀的交叉性
        3. 交织:关怀伦理对新闻报道的理论指导
二、主流媒体新闻报道中的关怀现状
    (一) “主流媒体”的界定
    (二) 常见的关怀报道题材分析
        1. 弱势群体的新闻报道
        2. 公共危机事件的新闻报道
三、主流媒体新闻报道关怀案例研究——以《新闻调查》为例
    (一) 样本选取
        1. 央视的知名度和专业度
        2. 《新闻调查》中历任记者的口碑
        3. “见微知着”:《新闻调查》的创新性
        4. 《新闻调查》的衍变历程
        5. 案例选取标准
    (二) 案例解读
        1. 《红豆杉》:理性主义关怀的时代呼唤
        2. 《北京非典阻击战》:公共危机事件中的伦理关怀
        3. 《以生命的名义》:关怀对象的“边缘化”趋势
        4. 《天价住院费》:关怀对象的底层化趋势
四、关怀伦理学视域下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修正
    (一) 关怀伦理在新闻报道的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报道过度煽情:关怀伦理对正义伦理的矫枉过正
        2. 关怀表达不恰当:关怀伦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曲折探索
    (二) 关怀伦理学视域下主流媒体新闻报道修正的必要性
        1. 关怀的时代呼唤
        2. 主流媒体的社会地位与历史使命
    (三) 关怀伦理学视域下主流媒体新闻报道修正的路径
        1. 提高从业者的关怀素质
        2. 加强新闻实践过程中的人文关怀
        3. 提高国民的媒介素养
五、关怀伦理学对主流媒体新闻活动的启示
    (一) 关怀伦理学对新闻理念的启示
        1. 业内要树立“以正义为底线,以关怀为方向”的新闻理念
        2. 传媒业要端正心态:科学理性看待人文关怀
    (二) 关怀伦理学对新闻实践的启示
        1. 传媒业要树立关怀的实践原则
        2. 传媒业要强化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引导
        3. 传媒业要健全规范的关怀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情况

(6)大众性向公共性的转变 ——电视民生新闻转型与提升空间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三、文献综述
        (一)电视民生新闻研究现状
        (二)电视民生新闻“大众性”及“公共性”的概念梳理
        (三)文献研究小结
第一章 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的历程与“大众性”特征
    一、“十年一剑”——电视民生新闻溯源
    二、电视民生新闻的大众性表现形式
        (一)“民本内涵”的大众性表象
        (二)“接近性”原则构建“大众性”形态
    三、《经视直播》民生栏目大众性形态分析
第二章 电视民生新闻大众性问题与成因
    一、电视民生新闻的问题分析
        (一)内容生产日趋同质化
        (二)受众接收意愿的下降
        (三)“社会公器”效用逐步削弱
    二、电视民生新闻大众性的成因
        (一)收视率至上的泛娱乐化倾向
        (二)网络时代“霍桑效应”的加剧
        (三)新闻表达空间的局限性
第三章 电视民生新闻“大众性”向“公共性”转变的动因与现状
    一、“大众性”向“公共性”转变的动因
        (一)网络化推动“公共性”转变进程
        (二)社会转型期的“公共性”需求
        (三)公众政治权益诉求助推“公共性”建设
    二、“大众性”向“公共性”转变的现状
        (一)媒介生存发展需求日益增强
        (二)多层面的转变需求
        (三)转变进程中的三个变量
第四章 电视民生新闻拓展“公共性”空间的可行性与对策分析
    一、电视民生新闻拓展“公共性”空间的可行性分析
        (一)从“公共领域”视角看电视民生新闻的“公共性”转变
        (二)构建公共话语空间促进民生新闻向“公共性”转变
        (三)当下电视民生新闻转变过程中的问题
    二、推动电视民生新闻“大众性”向“公共性”转变的对策分析
        (一)理论指导:构建电视民生新闻实践的“公共性”内涵
        (二)技术驱动:提升民生新闻“大众性”向“公共性”转变的动力
        (三)政策支持:培植社会大众的“公共化”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电视新闻故事类节目《小城故事·别样青春》创作阐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创作背景
        一、行业背景
        二、创作来源
    第二节 研究及创作现状
        一、关于退伍复学大学生的文献研究及节目创作现状
        二、关于记者型主持人的研究现状
        三、关于电视新闻中叙事学理论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与创作的意义
    第四节 创新之处
        一、人物选择具有典型性
        二、叙事角度新颖
        三、叙事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记者型主持人在电视新闻故事类节目中的叙事探索
    第一节 记者型主持人的发展概述
    第二节 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的故事化转型
        一、我国电视新闻节目故事化转型的背景
        二、适合故事化转型的新闻节目类型
        三、电视新闻故事类节目的现状分析
    第三节 记者型主持人在电视新闻故事类节目中的叙事探索
        一、记者型主持人在电视新闻故事类节目中的核心素养
        二、在电视新闻故事类节目中常用的叙事方式
第二章 《小城故事˙别样青春》的叙事模式构建
    第一节 《小城故事˙别样青春》的叙事者
        一、主要叙事者的自我认知
        二、隐藏的叙事者
        三、叙事视角模式建立
    第二节 《小城故事˙别样青春》的叙事结构
        一、内在的镶嵌式序列叙事结构
        二、节目外在显现的块状结构
    第三节 《小城故事˙别样青春》的叙事语言
        一、声音语言
        二、画面语言
第三章 《小城故事˙别样青春》创作反思
    第一节 节目创作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案
        一、理论准备方面
        二、拍摄录制方面
        三、主持人表现方面
        四、后期制作方面
    第二节 节目创作的经验总结
        一、做好节目的准备工作
        二、真诚平等的交流沟通
        三、时刻保持专业素养
        四、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结语
附录 小城故事·别样青春》节目文本
参考文献
    一、着作
    二、论文
    三、影视资料
致谢

(8)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公信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1.4.1 论文研究难点
        1.4.2 论文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电视民生新闻研究
        2.1.1 国内电视民生新闻研究
        2.1.2 国外电视民生新闻研究
    2.2 媒介公信力研究
        2.2.1 国内媒介公信力研究
        2.2.2 国外媒介公信力研究
第3章 电视民生新闻公信力研究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3.1 基本概念界定
        3.1.1 民生新闻
        3.1.2 公信力
        3.1.3 电视民生新闻的公信力
    3.2 媒介公信力的相关理论基础
        3.2.1 赖利夫妇系统模式
        3.2.2 媒介生态学
第4章 研究方法设计
    4.1 研究对象的选择与描述
    4.2 调查问卷设计
    4.3 研究维度
    4.4 研究假设
    4.5 资料分析与统计方法
第5章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公信力现状分析
    5.1 调查对象的人口变量统计分析
    5.2 调查对象关于民生新闻栏目收视习惯及基本认知
    5.3 成都地区电视民生新闻公信力调查的总体情况
    5.4 结论与讨论
第6章 影响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公信力的因素分析
    6.1 宏观社会系统因素剖析
        6.1.1 政治生态对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公信力的影响
        6.1.2 经济生态对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公信力的影响
        6.1.3 文化生态对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公信力的影响
    6.2 微观栏目子系统因素分析
        6.2.1 栏目子系统信度分析
        6.2.2 栏目子系统效度分析
        6.2.3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公信力影响因子权重分析
    6.3 微观受众子系统因素分析
        6.3.1 受众的个体差异论
        6.3.2 受众的社会关系论
        6.3.3 受众的社会分层论
    6.4 结论与讨论
第7章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公信力问题及对策与建议
    7.1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公信力问题
        7.1.1 内容与广告真实性遭质疑
        7.1.2 民生“异化”内容流俗
        7.1.3 有偿新闻软广告现象频繁
        7.1.4 内容同质缺乏全面
        7.1.5 从业人员不专业,监督机制不完善
    7.2 微观内部因素公信力提升的对策与建议
        7.2.1 新闻内容方面
        7.2.2 媒体从业人员
        7.2.3 “媒体+”协同发展
        7.2.4 媒介操守与人文关怀
    7.3 宏观外部因素公信力提升的对策与建议
        7.3.1 重视正本清源,提升政治公信力
        7.3.2 创新治理理念,优化栏目公信意识
        7.3.3 加强法制建设,做好“管”与“放”
        7.3.4 积极转变观念,提高个人媒介素养
        7.3.5 培育市民社会,理性表达个体诉求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9)湖南卫视《午间新闻》应对新媒体的转型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文献综述
        1.2.1 研究现状
        1.2.2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湖南卫视《午间新闻》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困扰与机遇
    2.1 湖南卫视《午间新闻》面对新媒体环境的困扰
        2.1.1 即时传播提出了提升时效的要求
        2.1.2 交互特性提出了传受互动的要求
        2.1.3 海量信息提出了扩大容量的要求
        2.1.4 平台联动提出了跨屏传播的要求
    2.2 湖南卫视《午间新闻》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机遇
        2.2.1 新媒体环境为提升传播时效提供了可能
        2.2.2 新媒体环境为增强互动反馈提供了可能
        2.2.3 新媒体环境为改善内容形式提供了可能
        2.2.4 新媒体环境为拓宽传播平台提供了可能
第3章 湖南卫视《午间新闻》的时效提升手段
    3.1 节目播出方面
        3.1.1 重大事件加档新闻
        3.1.2 现场直播常态化
    3.2 部门管理方面
        3.2.1 畅通直播通联部门
        3.2.2 开辟素材整合系统及部门
第4章 湖南卫视《午间新闻》的内容优化策略
    4.1 注重主题策划
        4.1.1 主题的深度性
        4.1.2 主题的多元性
    4.2 增强地方特色
        4.2.1 发现典型人物
        4.2.2 关注地域文化
    4.3 紧跟社会热点
        4.3.1 关注时政热点
        4.3.2 关注市井热点
    4.4 增加人文关怀
        4.4.1 深入平民生活
        4.4.2 关注弱势群体
第5章 湖南卫视《午间新闻》的形式改进分析
    5.1 创新表达形式
        5.1.1 故事化叙述
        5.1.2 视听语言生动化
    5.2 采用新的新闻样态
        5.2.1 巧用数据新闻
        5.2.2 制作全景新闻
    5.3 优化节目编排形式
        5.3.1 增强画面生动性
        5.3.2 改善新闻冗余性
第6章 湖南卫视《午间新闻》的传播手段创新
    6.1 电视与移动终端双屏传播
        6.1.1 电视直播与微信结合
        6.1.2 电视与电商合作传播
    6.2 整合自身与媒体资源传播
        6.2.1 借势多方媒体
        6.2.2 整合自身资源
第7章 湖南卫视《午间新闻》转型探索的启示与建议
    7.1 湖南卫视《午间新闻》的转型反思
        7.1.1 湖南卫视《午间新闻》转型的成功之处
        7.1.2 湖南卫视《午间新闻》转型存在的不足
    7.2 对湖南卫视《午间新闻》转型的建议
        7.2.1 重视新媒体运用
        7.2.2 拓展新闻广度与展现平台
        7.2.3 改善杂乱节目内容
        7.2.4 增强受众的新闻参与感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VR新闻叙事研究 ——以虫洞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对象与思路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4.1 定性研究方法
        1.4.2 定量研究方法
2 VR新闻概述
    2.1 V R新闻的界定及构成要素
        2.1.1 VR新闻的界定
        2.1.2 VR新闻的构成要素
    2.2 VR新闻的特征
        2.2.1 VR新闻的传播特征
        2.2.2 VR新闻的内容特征
    2.3 VR新闻的应用现状
        2.3.1 国外的应用现状
        2.3.2 国内的应用现状
3 虫洞网VR新闻叙事分析
    3.1 叙事学概述
    3.2 类目建构
        3.2.1 样本背景
        3.2.2 类目建构
        3.2.3 样本获取
        3.2.4 信度测试
    3.3 内容分析结果
        3.3.1 报道时长
        3.3.2 选题类型
        3.3.3 价值倾向
    3.4 叙事分析结果
        3.4.1 叙事结构
        3.4.2 叙事视角
        3.4.3 叙事逻辑
        3.4.4 叙事时间
        3.4.5 叙事细节
4 虫洞网VR新闻的问题与对策
    4.1 虫洞网VR新闻的特征
        4.1.1 短视频化,个性化表达
        4.1.2 关注民生,立场更隐晦
        4.1.3 单线叙事,故事化倾向
    4.2 虫洞网VR新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2.1 新闻把关流程变长
        4.2.2 新闻产出质量不高
        4.2.3 用户观看习惯未变
        4.2.4 新闻互动性的不足
    4.3 虫洞网VR新闻问题的解决对策
        4.3.1 平行+垂直分发平台合作
        4.3.2 培养复合型新闻人才
        4.3.3 用户线下体验教育
        4.3.4 技术升级合理应用
5 研究总结及展望
    5.1 研究总结
        5.1.1 研究结论
        5.1.2 创新点
        5.1.3 研究不足
    5.2 VR新闻的展望
        5.2.1 依托内容生产,强化传播话语权
        5.2.2 结合增强现实,打造超级新闻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地方电视新闻中人文关怀缺失探源(论文参考文献)

  • [1]时政系列新闻故事化叙事的播音策略研究 ——以山东广电《每日新闻》为例[D]. 李敬超. 山东大学, 2021(02)
  • [2]跨性别媒体形象构建研究 ——以澎湃新闻的跨性别主题报道为例[D]. 刘佳荣. 暨南大学, 2020(12)
  • [3]灾难性事件短视频伦理问题研究 ——以2019年四川宜宾地震为例[D]. 杜银龙.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10)
  • [4]媒介技术视野下电视新闻节目内容生产与融合传播研究[D]. 刘筱云.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5]基于关怀伦理学的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研究 ——以央视《新闻调查》为例[D]. 宗哲. 渤海大学, 2019(01)
  • [6]大众性向公共性的转变 ——电视民生新闻转型与提升空间的问题研究[D]. 郑佳星.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7]电视新闻故事类节目《小城故事·别样青春》创作阐述[D]. 宋彦丽. 赣南师范大学, 2019(07)
  • [8]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公信力研究[D]. 徐悦.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9]湖南卫视《午间新闻》应对新媒体的转型探索[D]. 史颖琦. 湖南大学, 2018(01)
  • [10]VR新闻叙事研究 ——以虫洞网为例[D]. 代慧敏. 武汉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地方电视新闻人文关怀缺失探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