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铁路货车基础制动装置实际传动效率分析方法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田葆栓[1](2022)在《科技赋能铁路运输装备,构建数字化智慧货车——铁路数字货车4.0技术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云计算、物联网、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关键技术发展为更安全、更高效、更经济的铁路移动装备带来机遇。世界各国和铁路组织陆续制定了铁路数字化、智能化的中长期规划发展战略。本文综述国内外铁路货车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发展状况,阐述中国铁路数字货车4.0理念,探讨基于大数据的铁路货车4.0的系统框架和关键技术,解析数字货车4.0实时检测监测、智能健康诊断技术。以信息化和数字化为基础,构建中国铁路货车运行基础数据和安全测试检测监测系统,实时采集货车运用数据,在线监测货车运用安全,能够提高运维效率和运用可靠性。智能、互联、自驱的数字货车4.0,可实现装备全寿命周期管理和运输物流全产业链智能服务管理。
王永乐[2](2021)在《钢铝结构铁路运粮漏斗车机械结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铁路货车实现了第三次和第四次重大技术提升,走行技术、车体技术、制动技术、新材料及应用技术等各项技术取得了跨越式发展,铁路货车制造行业不断扩张、扩建,实现了产能提升。随着国内铁路货车技术的成熟发展与应用,铁路货车国际市场得到了进一步的开拓发展,为提高铁路货车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需要定制性开发新型特种用途的结构新颖、质量轻、自动化程度高货车。本文针对钢铝结构的铁路运粮漏斗车,展开产品设计研究。首先系统分析了研究钢铝结构铁路运粮漏斗车的研究技术路线和主要的研究目标,采用概念设计手段进行车辆可靠性和安全性设计;然后以用户要求、经济性为出发点,对如何科学、合理的选取技术参数进行说明,并按要求进行详细结构设计;对设计方案进行有限元仿真计算、疲劳计算,并对产品性能进行静强度试验验证,通过试验数据和计算数据对比进行分析车体整体应力水平;最后,简述该钢铝结构铁路运粮漏斗车所突破的关键技术和研究成果所具有的工程实际意义。论文研究成果满足了澳大利亚铁路车辆合同需求,实现了产品出口,应用于澳大利亚的铁路运输,适应1067mm轨距线路,主要用于在昆士兰州运输鹰嘴豆、小麦、高粱等散装粮食作物,两车为一组,分为主车和从车,整列编组共42辆。该研究实现了轻量化设计,对将来的相关产品具有一定的技术导向作用和实用参考价值。
李龙啸[3](2021)在《铁路货车列检机制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铁路货运是全国货物运输行业的主力军。近年来,随着我国铁路网的不断延伸与完善,铁路货车的保有量不断上升,铁路货运总量也随之不断增加。在与其他货运方式竞争过程中呈现的趋势是:煤、石油、粮食等大宗产品的运输仍然大部分依靠铁路货运,而一些小型商品的运输市场则被大量分流,致使我国铁路货运货运总量的增长速度逐年下降。因此对铁路货运的管理和其运行的效率提出了更严的标准与更高的要求。随着铁路货运的信息化发展,大量的电子机械、智能装备系统投入使用,使得铁路货车检修与运用的作业手段更为丰富,运用管理方式也更为便捷,但也出现了车辆零件质量故障责任划分模糊、纯人工作业与机检两种作业方式混杂不清、各个路局之间在列车运行区段信息不共享等问题,一线个人劳动强度非但没有降低,反而由于智能化设备的投入使用造成了成本与工作量的增加,安全生产的既有人员组织模式与现场作业环境不匹配,分散了精力,重点不突出;铁路货车运行安全监控(5T)系统作用发挥不明显,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和负担。所以铁路货车列检机制的优化势在必行。本文对铁路货车列检机制进行了调研,总结了我国货物列车列检机制所存在的问题,以《铁路货车运用维修规程》为基础,同时结合5T系统等新技术的特点和现场使用情况,提出对现场货车列检机制的改进方案。分别对现场作业以及铁路货车运行安全监控(5T)系统作业进行了优化设计,对于铁路货车运行安全监控(5T)系统作业的优化方案以实时预报故障、降低作业过程中人工参与度为目标,优化了设备安装位置并对货车运行安全监控系统进行完善;对于现场作业的优化方案则从列检作业人员配置、作业范围以及作业方式三个方面进行优化;并提出对到达列车与始发列车作业范围、制动系统额定风压转换中转作业的优化方案。理论和实际优化效果表明,对货车列检作业的优化,可以达到提升效率、人员减负、接车量增加的目的。
何正武,张垒[4](2020)在《铁路货车制动系统在运用中多发故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铁路系统的逐渐完善,我国的运输行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制动装置是保证铁路货车运行安全的重要保障,其各个组成部分对于货车的良好运行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铁路货车运行过程中存在很多故障,对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进行控制,提高检修水平,确保铁路车辆设备正常、安全运行。本文分析了铁路货车车辆制动系统运用及故障,提出了一些意见。
徐超[5](2020)在《C80型铁路货车制动装置性能研究》文中指出C80型铝合金敞车因车底浴盆结构导致其制动装置结构不同于其他货车,运营过程中发现缓解不良、车轮踏面磨耗快、闸瓦磨耗不均匀、制动梁立柱破损等问题,严重影响运营安全。通过理论分析、现场试验和仿真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C80单元制动装置的性能进行分析预测与优化研究。首先,通过解析计算的方式对C80单元制动装置的制动效率和缓解阻力等主要参数进行理论计算,并对制动装置的主要受力零部件进行受力分析。然后,运用Recur Dyn多体动力学仿真平台创建制动装置的虚拟样机,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对仿真模型进行修正。最后,采用验证过的仿真模型分别对多种工况条件下,空、重车C80单元制动装置的性能进行预测与改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C80单元制动装置的仿真试验结果与现场试验的最大偏差小于5%,且制动、缓解过程和状态同现场试验一致,实证了基于Recur Dyn环境创建的C80单元制动装置仿真模型的有效性,为有效预测C80单元制动装置性能提供可靠的仿真模型。理论分析发现杠杆偏置的制动装置易导致制动梁立柱处产生较大的力矩,长时间作用易导致立柱产生破坏。杠杆减重优化后,杠杆重量对制动梁立柱的压力减小60%以上。取消制动力后残余闸瓦压力小于50N,有效提升C80单元制动装置的缓解性能。制动状态下,C80单元制动装置的闸瓦受力不均匀,易产生非正常磨耗。制动梁横移量呈现随着间隙的增大而增大的趋势。最小间隙工况存在较大的残余闸瓦压力,缓解性能差。现场采取销轴减小1mm的措施有助于改善制动装置缓解不良问题,但会造成因间隙变大而导致空车制动效率变低,建议同时调整挡铁与闸调器的关系来适应因间隙变化导致制动力不足的问题。弯道运行制动时,闸瓦受力剧烈且波动较大,存在冲击和振动。随着转弯半径的逐渐减小,闸瓦上的残余压力会变大。制动梁具有朝着车辆运行反向窜动的现象,闸瓦与车轮存在异常接触。随着速度的增大该现象有加剧的趋势,易导致车轮非正常磨耗和闸瓦的偏磨。刚柔耦合动应力分析得到,闸瓦靠近轮缘的一侧接触应力较大。2位闸瓦与3位闸瓦在制动过程中,闸瓦下部出现较大的接触应力,易引起闸瓦偏磨。曲拐拐臂的弯转处应力较高,日常检修时需关注该处是否产生裂纹;制动杠杆与托架及其与闸调器接触处、立式制动杠杆弯折处及其与地板连接部、游动(固定)杠杆与制动梁立柱和中拉杆连接处存在较大应力,现场维护时需重点检查磨损情况。上述研究成果为C80型等铁路货车的升级改造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为发现铁路货车制动装置等机构的运行规律和性能改善提供一种新技术。
包辰铭[6](2020)在《重载列车踏面制动车轮温度场分析及制动故障诊断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重载铁路的高速发展,重载铁路系统的性能也不断完善。制动系统作为列车的核心部件,其运行状态关系着列车的运行安全。现有的制动系统故障诊断多是基于实测压力等数据的在线诊断方法,尚缺少制动摩擦副故障在线诊断的相关研究。本文以重载列车车轮为研究对象,以长大下坡道、采用周期制动方式下不同制动摩擦副故障的车轮温度场为研究基础,结合现场情况和现有标准建立了基于温度的重载列车制动系统摩擦副故障在线预警、诊断标准。具体工作内容及结论如下:(1)使用ANSYS Workbench有限元软件建立了重载列车踏面制动车轮三维有限元模型,确定了车轮三维温度场边界条件。在摩擦功率法基础上创新性引用分析法计算车轮的热流密度,并通过1万吨编组重载列车制动试验验证了本文模型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详细研究了1万吨编组重载列车在长大下坡道采用周期制动方式下的车轮温度场规律,为后续的温度场研究奠定了基础。(2)研究了1万吨编组重载列车在不同制动摩擦副故障下车轮的温度场。具体分析了同一制动梁两端闸瓦单侧制动、闸瓦横向(内、外)不同程度偏磨、闸瓦横向(内、外)偏磨-单侧制动以及不同轮径下闸瓦横向(内、外)偏磨、单侧制动等工况对车轮温度场的影响,得到了车轮温度场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闸瓦单侧制动工况下相比正常工况车轮整体、踏面横向及辐板的温升较为明显。在闸瓦横向偏磨工况下车轮整体、踏面横向及辐板的最高温度与外偏磨量呈正比,与内偏磨量呈反比。在闸瓦横向偏磨-单侧制动工况下踏面横向及辐板的最高温度相比正常工况均增大,且增幅与外偏磨量呈正比、与内偏磨量呈反比。不同轮径下各制动摩擦副故障对车轮整体、踏面横向及辐板温度的影响较为相似。综合分析,不同轮径各摩擦副故障工况的踏面横向距车轮外侧不同距离温度、非轮缘侧沿辐板不同距离温度相比正常工况将产生一定的增幅或减幅并且增、减幅的幅度较明显。(3)基于温度的重载列车制动摩擦副故障诊断研究。首先根据故障频率、故障严重程度以及现场建议确定了重载列车制动系统摩擦副故障严重等级;随后根据试验结论和温度规律建立了基于温度的制动系统摩擦副故障在线预警、诊断的温度标准;最后通过温度标准对可能出现摩擦副故障的转向架提出检查建议,为重载列车制动系统的在线诊断提供了新思路。
谷云龙[7](2019)在《一种用于非洲的改进型散粒粮食运输漏斗车结构设计及其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路运输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环保节能等许多优势,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各国运输货物的首选方式。作为铁路货物的最主要运输工具,铁路货车车辆近些年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其需求呈逐年增长趋势,尤其在非洲等拥有巨大农业发展潜力的地区需求量更大。但目前非洲地区经济较为落后,非洲铁路货物运输尤其是散粒粮食类货物铁路运输存在铁路建设标准繁杂、运输车辆型式落后、载重少、容积小、车辆结构性能不强、零部件通用化程度低等问题,导致铁路货物运输成本高、效率较低,严重制约着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研发设计一种适用于非洲的散粒粮食运输车非常必要。本文根据非洲散粒粮食货物铁路运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非洲散粒粮食货物运输车辆技术需求进行了分析;结合国内外散粒粮食运输漏斗车车辆结构情况,研发设计了一种适用于非洲的散粒粮食运输漏斗车,并对该型散粒粮食运输漏斗车的尺寸参数、主要结构和工作性能等进行了优化和改进;随后通过Pro/E三维绘图软件,对该型散粒粮食运输漏斗车的各零部件进行了三维设计,并通过三维组装完成了整体建模工作。本文进行了车辆曲线通过计算、制动距离校核计算、货物卸货速度和卸载时间计算等计算分析,校核、验证了所设计的散粒粮食运输漏斗车主要技术参数和主要结构均符合国家铁路车辆相关标准规定,且能够适用于按中国标准修建的非洲铁路线路工况,同时满足非洲地区的使用需求。本文根据国家相关铁路建设标准规定,结合该型散粒粮食运输漏斗车的车体结构和承载特点,建立了车体简化有限元分析计算模型,对该漏斗车钢结构进行了静强度仿真计算和理论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该型散粒粮食运输漏斗车在标准规定的载荷工况下,车体各部位的应力大小均没有超过车体制造材料强度允许的极限值,静强度性能水平能够满足车辆正常的使用要求。本文研发设计的改进型散粒粮食运输漏斗车,可以有效改善非洲地区散粒粮食货物运输现状,显着降低铁路运输成本,有效提高铁路运输经济效益,从而促进非洲地区经济发展。同时,该研发设计也会为国内类似货车的设计和制造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徐超,朱建宁,李照祥,卢碧红,曲宝章[8](2019)在《C80型铁路货车制动装置性能预测》文中研究指明针对C80型铁路货车制动装置的缓解不良、闸瓦磨耗不均及车轮踏面和轮缘磨耗不均现象,运用现场试验和多体动力学仿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预测了其制动装置的制动和缓解性能.首先,分析其结构与工作原理并进行现场空、重车闸瓦压力测试实验.然后,在RecurDyn中创建虚拟样机并进行空、重车仿真实验,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对仿真模型进行验证.最后,对空车、重车模型进行最小间隙、中值尺寸、最大间隙和销轴减小1 mm工况的制动和缓解性能仿真预测实验.研究发现:在制动过程中,靠近固定杠杆支点座一侧的2位闸瓦和车轮易产生磨耗,会导致轮径差的出现;空车制动效率随配合间隙的增大而减小;空车制动时,闸瓦压力分布不均匀,易导致闸瓦磨耗不均.缓解性能随着配合间隙的增大而变好,最小间隙工况为最不利工况.现场采取销轴减小1 mm的措施可以解决制动装置缓解不良问题,但也会造成因间隙变大而导致空车制动效率变低.预测结果及其方法为C80型等铁路货车制动装置的升级改造提供技术参考.
李照祥[9](2019)在《铁路货车基础制动装置多目标优化》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铁路运输业进入提速和重载的发展趋势,我国铁路运输的承载能力不断上升,运行速度也不断提高,这对货车的制动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改善铁路货车基础制动装置的性能,是保障铁路货车的运行安全性关键因素之一。目前我国铁路货车基础制动装置在运用过程中出现传动效率低、闸瓦偏磨以及缓解不良等现象,通常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是通过更换磨损件或对零部件进行打磨处理等,未能从源头解决问题。本文采用一种将iSIGHT与RecurDyn相结合的多目标优化方法,对铁路基础制动装置的性能进行优化和改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1、综述货车制动系统的各类检修故障,分析结果得出主要的故障有两部分:一部分出现在制动系统中120型空气控制阀,另一部分出现在货车基础制动装置。本文以K6型基础制动装置为例,研究基础制动装置的工作原理和各项重要参数,并分析故障出现的原因。2、基础制动装置性能的关键因素识别。影响基础制动装置性能的因素包括各个杠杆的厚度尺寸、销轴与衬套的直径尺寸等,通过设计正交试验,在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中获取数据,采用主效应值识别出中拉杆后槽宽度、固定杠杆厚度、衬套3和衬套4的内径尺寸为关键因素。3、多目标优化设计。以识别出的关键因素为设计变量,确定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设计拉丁超立方实验,在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中获取充足的采样点;采用响应面模型建立近似曲面,并利用复相关系数R2和误差等级检验响应面模型的拟合精度;最后利用NSGA-Ⅱ多目标遗传算法对近似模型进行循环逼近计算得到最优解。实现基础制动装置的多目标优化。4、优化结果讨论和验证。基础制动装置多目标优化的最优方案:固定杠杆厚度26mm,中拉杆后槽宽29.3mm,衬套3内径为36.57mm,衬套4内径尺寸为36.64mm。将优化结果与原始进行对比,基础制动装置的制动梁横移量减小31%,缓解力减小36%,传动效率提高1.83%。为检验优化结果的准确性,将优化后的设计变量重新建模,在RecurDyn软件中进行验证其误差均在3%以内。本文提出铁路货车基础制动装置的多目标优化方法,为该产品的生产设计改善提供技术支持。
梁文光[10](2019)在《基于PHM技术的铁路货车制动系统故障诊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一个铁路货运大国,伴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和亚欧铁路等项目的建设,铁路货车的载重量不断提高,运行距离不断加大,同时铁路货车运行的安全问题也越发凸显。铁路货车制动系统是保障安全运行的关键装置,其一旦发生故障极易引发严重事故,造成财产甚至人员损失。所以对铁路货车制动系统开展故障监测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铁路货车大多数使用120型空气分配阀为核心的空气制动系统。本文通过研究120型空气制动系统运行原理和常见故障机理,提出基于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PHM)技术的铁路货车制动系统故障诊断方案。该方案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建立制动系统车载监测系统,实现对制动系统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获取货车制动系统空气压力参数,并根据监测数据提取故障特征参数。二是开展制动系统故障诊断,分别建立基于BP神经网络和RBF神经网络的故障诊断模型,依据监测系统反馈的故障特征参数完成模型训练,比较两种模型诊断效果,实现对铁路货车制动系统的故障诊断。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分析了 120型空气制动系统组成结构和充气缓解、减速充气缓解、常规制动、紧急制动、制动保压五种工作状态的运行原理。依据车载监测系统反馈的监测数据,研究了空气制动系统制动感度故障、制动安定故障、缓解不良故障和自然缓解故障的故障机理。(2)根据PHM技术要求,设计出由车载装置、地面读出装置和应用服务器以及传输网络组成的铁路货车空气制动系统车载监测系统。系统首次采用“四点监测法”,使用集成夹片式和分散安装式两种方式对列车管、副风缸、制动缸上游、制动缸下游的空气压力数据进行采集。并对系统反馈的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成功提取了故障特征。(3)按照PHM技术方案,开展人工神经网络基本理论研究,对BP神经网络和RBF神经网络的结构和算法进行了详细分析。分别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和RBF神经网络的故障诊断模型,比较两种方法诊断效果。模型依据车载监测系统反馈的故障特征数据完成神经网络的训练和测试。其中,BP神经网络测试准确率为75%,对部分故障类型无法识别。RBF神经网络测试准确率达到98.75%,实现了对空气制动系统的故障诊断。
二、铁路货车基础制动装置实际传动效率分析方法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铁路货车基础制动装置实际传动效率分析方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科技赋能铁路运输装备,构建数字化智慧货车——铁路数字货车4.0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国内外铁路货车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
2.1 澳大利亚 |
2.2 法国 |
2.3 瑞士 |
2.4 德国 |
2.5 美国 |
2.6 俄罗斯 |
2.7 南非 |
2.8 中国 |
3 中国铁路数字货车4.0技术解析 |
3.1 数字货车4.0概述 |
3.2 数字货车4.0特征 |
3.3 数字货车4.0功能 |
3.4 关键技术和研究方法 |
(1)车辆状态智能感知系统: |
(2)车辆智能分析处理: |
(3)车辆运维管理: |
3.5 数字化基础 |
(1)数据来源与主要数据项 |
(2)数据处理——大数据驱动挖掘 |
(3)数字孪生 |
(4)数字模型 |
4 数字货车4.0关键结构元件与核心技术 |
4.1 车载要求 |
4.2 供电和储能 |
4.3 数据网 |
4.4 数据采集传感器技术 |
4.5 数据库及数据管理分析 |
4.6 数据算法 |
4.7 操作系统和自动制动系统 |
5 结论及建议 |
(2)钢铝结构铁路运粮漏斗车机械结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粮食漏斗车的发展技术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意义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研究技术路线及安全可靠性概念设计 |
2.1 引言 |
2.2 研究技术路线 |
2.3 安全可靠性概念设计 |
2.3.1 铁路货车故障库的应用 |
2.3.2 研发系统PDM智库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主要技术参数的确定 |
3.1 引言 |
3.2 容积设计 |
3.3 车辆长度 |
3.4 车辆宽度及限界 |
3.4.1 车辆静态限界 |
3.4.2 车辆静态扫描限界 |
3.4.3 车辆动态限界 |
3.5 车辆高度 |
3.6 漏斗倾角 |
3.7 装货口尺寸 |
3.8 卸料口尺寸 |
3.8.1 卸货效率 |
3.8.2 卸货地面设施 |
3.9 主要材质选择 |
3.10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主要结构的选型分析设计 |
4.1 引言 |
4.2 车体结构的选型设计 |
4.2.1 底架结构及漏斗的选型设计 |
4.2.2 端墙结构的选型设计 |
4.2.3 侧墙结构的选型设计 |
4.2.4 车顶结构的选型设计 |
4.2.5 撑杆结构的选型设计 |
4.3 顶盖结构的选型设计 |
4.4 底门结构的选型设计 |
4.5 制动装置的选型设计 |
4.6 气动管路装置的选型设计 |
4.7 车钩缓冲装置的选型设计 |
4.8 转向架设计的选型设计 |
4.9 其他结构的选型设计 |
4.9.1 二次防脱设计 |
4.9.2 防滑设计 |
4.9.3 铆钉拉断面处理 |
4.9.4 底门间隙优化 |
4.9.5 尼龙制动管及卡套接头技术应用 |
4.9.6 电泳涂装技术应用 |
4.9.7 禁用材料说明 |
4.10 车辆设计总结 |
4.10.1 车辆概述 |
4.10.2 性能参数与基本尺寸 |
4.10.3 主要结构 |
4.10.4 试验情况 |
4.10.5 技术特点 |
4.11 本章小结 |
第5章 仿真分析及静强度试验情况 |
5.1 引言 |
5.2 车体强度仿真分析 |
5.2.1 有限元模型 |
5.2.2 结构评估标准 |
5.2.3 载荷工况 |
5.2.4 计算边界条件 |
5.2.5 计算结果 |
5.2.6 车体静强度计算结论 |
5.3 车体疲劳分析 |
5.3.1 车体结构疲劳载荷 |
5.3.2 车体焊接结构疲劳性能 |
5.3.3 车体疲劳分析方法 |
5.3.4 有限元应力分析 |
5.3.5 车体疲劳分析建议及应对措施 |
5.4 车体静强度试验情况 |
5.4.1 试验工况及方法 |
5.4.2 试验整备情况 |
5.4.3 试验结论 |
5.5 有限元计算与静强度试验结果的符合性验证 |
5.5.1 数据对比 |
5.5.2 数据分析及结论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3)铁路货车列检机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铁路货车列检作业方式及优势 |
1.2.2 我国铁路货车列检作业的发展历程 |
1.2.3 铁路货车列检作业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重点与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2 列检现场作业现状 |
2.1 列检现场作业范围 |
2.1.1 始发列车人工检查范围和质量标准 |
2.1.2 中转列车人工检查范围和质量标准 |
2.1.3 到达列车人工检查范围和质量标准 |
2.2 列检现场作业标准 |
2.3 列检现场作业时间 |
2.4 列检现场作业现状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铁路货车运行安全监控系统(5T)作业现状 |
3.1 铁路货车运行安全监控系统的检测对象 |
3.2 铁路货车运行安全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
3.3 图像检测系统(TFDS)作业范围 |
3.3.1 到达、中转列车TFDS动态检查范围和质量标准 |
3.3.2 通过列车TFDS动态检查范围和质量标准 |
3.4 铁路货车运行安全监控系统(5T)动态作业现状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铁路货车列检机制优化 |
4.1 铁路货车运行安全监控系统(5T系统)优化 |
4.1.1 TFDS设备安装位置优化 |
4.1.2 铁路货车运行安全监控系统的完善 |
4.2 列检现场作业优化 |
4.2.1 对运用规程的优化 |
4.2.2 额定风压转换作业优化 |
4.2.3 优化人员架构 |
4.3 本章小结 |
5 编组站列检作业效率仿真分析 |
5.1 离散系统仿真要素与过程 |
5.2 排队论模型 |
5.3 编组站到达解体系统分析 |
5.4 到达列车列检技术作业过程时间分析 |
5.5 铁路编组站列检作业仿真模型 |
5.5.1 模型概率输入量建模 |
5.5.2 模型可控输入量建模 |
5.5.3 模型输出指标 |
5.6 铁路编组站到达列检作业仿真系统逻辑模型 |
5.7 本章小结 |
6 列检机制优化效果分析 |
6.1 人员架构优化方案实施现状 |
6.2 额定风压转换作业优化方案实施现状 |
6.3 TFDS设备安装位置优化方案实施现状 |
6.4 列检机制优化效果分析 |
6.4.1 优化前列检效率 |
6.4.2 优化后列检效率 |
6.4.3 优化效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铁路货车制动系统在运用中多发故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铁路货车制动系统的组成 |
2 铁路货车制动方式 |
2.1 制动机 |
2.2 铁路货车基础制动应具备的条件 |
3 铁路货车车辆制动系统故障 |
3.1 铁路货车制动装置问题 |
3.2 踏面的裂纹故障 |
3.3 轮缘磨损故障 |
3.4 120型控制阀常见故障分析 |
3.5 120型制动阀检修中存在问题的原因(见表1)。 |
4 铁路货车车辆制动系统优化对策 |
4.1 加强检修制定科学合理的检修计划 |
4.2 提升车辆性能 |
4.3 定期进行配件检修 |
4.4 积极推动铁路货车车辆制动控制系统的集成、电子、智能化 |
5 结语 |
(5)C80型铁路货车制动装置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铁路货车转向架及制动装置发展概述 |
1.2.1 国内发展概述 |
1.2.2 国外发展概述 |
1.3 制动装置运用故障概述 |
1.3.1 缓解不良 |
1.3.2 零部件破损 |
1.3.3 车轮踏面与轮缘磨耗不均 |
1.3.4 车轮擦伤 |
1.3.5 闸瓦偏磨 |
1.3.6 C80单元制动装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多体动力学技术研究与应用概述 |
1.4.1 研究方法与技术概述 |
1.4.2 铁路车辆动力学应用现状 |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C80型铁路货车制动装置理论分析 |
2.1 C80单元制动装置概述 |
2.1.1 结构组成分析 |
2.1.2 工作原理分析 |
2.2 制动效率与缓解阻力分析 |
2.2.1 制动效率理论计算 |
2.2.2 缓解阻力分析 |
2.3 C80单元制动装置杆件受力分析 |
2.3.1 制动杠杆受力分析 |
2.3.2 曲拐受力分析 |
2.3.3 立式制动杠杆受力分析 |
2.3.4 摩擦阻力矩 |
2.3.5 游动杠杆受力分析 |
2.3.6 固定杠杆受力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现场试验与仿真模型验证 |
3.1 现场试验概述 |
3.2 现场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 虚拟样机建模 |
3.3.1 仿真平台概述 |
3.3.2 多体动力学建模流程 |
3.3.3 C80单元制动装置动力学模型创建 |
3.4 仿真试验结果分析与模型验证 |
3.4.1 仿真试验结果 |
3.4.2 仿真模型验证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80单元制动装置性能预测与改善 |
4.1 制动缓解性能预测与分析 |
4.1.1 仿真预测试验工况与方案设计 |
4.1.2 仿真预测试验结果分析 |
4.2 销轴受力预测 |
4.3 摩擦系数对制动装置性能的影响 |
4.4 弯道运行制动装置性能预测 |
4.4.1 轨道建模 |
4.4.2 动态运行仿真模型创建 |
4.4.3 动态运行仿真试验结果分析 |
4.5 杠杆减重优化试验 |
4.5.1 杠杆减重仿真模型创建 |
4.5.2 杠杆减重优化结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制动装置刚柔耦合系统仿真分析 |
5.1 刚柔耦合仿真技术路线 |
5.2 闸瓦接触应力分析 |
5.2.1 闸瓦刚柔耦合建模 |
5.2.2 试验方案 |
5.2.3 试验结果分析 |
5.3 杠杆应力分析 |
5.3.1 杠杆刚柔耦合建模与仿真 |
5.3.2 试验结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授权的专利 |
致谢 |
(6)重载列车踏面制动车轮温度场分析及制动故障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踏面制动车轮温度场研究现状 |
1.2.2 铁路车辆制动系统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车轮温度场分析理论以及有限元模型建立 |
2.1 制动摩擦副热力学分析 |
2.1.1 热量传递的方式 |
2.1.2 车轮瞬态温度场基本方程和单值性条件 |
2.2 踏面制动车轮温度场边界条件的确定 |
2.2.1 热流密度的加载 |
2.2.2 对流换热系数及辐射率的计算 |
2.3 车轮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4 本章小结 |
3 长大下坡道周期制动车轮温度场研究 |
3.1 周期制动工况的加载 |
3.2 模型可靠性验证 |
3.2.1 制动试验方案 |
3.2.2 试验仿真对比 |
3.3 周期制动车轮温度场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4 长大下坡道周期制动车轮温度场影响因素 |
4.1 闸瓦单侧制动车轮温度场研究 |
4.2 闸瓦横向偏磨车轮温度场研究 |
4.2.1 闸瓦外偏磨车轮温度场研究 |
4.2.2 闸瓦内偏磨车轮温度场研究 |
4.3 闸瓦横向偏磨-单侧制动车轮温度场研究 |
4.3.1 闸瓦外偏磨-单侧制动温度场研究 |
4.3.2 闸瓦内偏磨-单侧制动温度场研究 |
4.4 轮径差对车轮温度场影响 |
4.4.1 轮径差对闸瓦外偏磨温度场影响 |
4.4.2 轮径差对闸瓦内偏磨温度场影响 |
4.4.3 轮径差对闸瓦单侧制动温度场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温度的制动系统摩擦副故障诊断研究 |
5.1 制动摩擦副故障预警及诊断标准的建立 |
5.2 制动摩擦副故障预警及诊断标准的应用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一种用于非洲的改进型散粒粮食运输漏斗车结构设计及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中国铁路货车的发展 |
1.2 中国铁路在非洲发展情况 |
1.3 非洲散粒粮食类货物铁路运输情况 |
1.3.1 非洲铁路货车的现状 |
1.3.2 非洲散粒粮食货物铁路运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4 非洲散粒粮食货物运输车辆技术需求分析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2 漏斗车方案设计 |
2.1 车体总体结构型式的确定 |
2.2 主要结构及尺寸参数的确定 |
2.2.1 工艺结构的确定 |
2.2.2 承载结构的确定 |
2.2.3 侧墙的确定 |
2.2.4 车辆载重的确定 |
2.2.5 车体容积的确定 |
2.2.6 漏斗形式的确定 |
2.2.7 走行部、制动系统和车钩缓冲装置的确定 |
2.2.8 相关参数的确定 |
2.2.9 主要技术参数 |
3 漏斗车车辆结构设计 |
3.1 车体钢结构 |
3.2 底架组成 |
3.3 侧墙 |
3.4 端墙 |
3.5 车顶组装 |
3.6 装货口盖组装 |
3.7 漏斗装置 |
3.8 底门装置 |
4 相关校核计算 |
4.1 曲线通过计算 |
4.1.1 计算目的 |
4.1.2 水平曲线通过分析 |
4.1.3 竖曲线通过分析 |
4.1.4 曲线通过计算结论 |
4.2 制动距离计算 |
4.2.1 计算目的 |
4.2.2 计算依据 |
4.2.3 已知参数 |
4.2.4 制动距离计算 |
4.2.5 计算结果分析 |
4.3 卸货速度及卸货时间计算 |
4.3.1 计算目的 |
4.3.2 计算公式 |
4.3.3 卸货速度及卸货时间计算 |
4.3.4 计算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车体静强度仿真分析计算 |
5.1 应用软件情况 |
5.2 仿真分析计算 |
5.2.1 计算模型的建立 |
5.2.2 计算载荷和工况 |
5.2.3 评价标准 |
5.2.4 计算结果及分析 |
5.3 仿真分析计算结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C80型铁路货车制动装置性能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 制动装置结构与工作原理分析 |
1.1 制动装置结构分析 |
1.2 制动装置工作原理 |
2 现场试验 |
2.1 现场试验概述 |
2.2 现场试验结果及分析 |
3 仿真实验与虚拟样机可靠性分析 |
3.1 虚拟样机创建 |
3.2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3.2.1 制动缸输出压力验证 |
3.2.2 闸瓦压力及制动效率 |
3.3 虚拟样机可靠性分析 |
4 制动装置性能预测 |
4.1 仿真预测实验工况说明及方案设计 |
4.2 仿真预测实验结果及分析 |
4.2.1 制动性能预测 |
4.2.2 缓解性能预测 |
5 结论 |
(9)铁路货车基础制动装置多目标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铁路货车制动系统国内外发展 |
1.3 制动系统运用故障概述 |
1.4 多学科多目标优化的国内外发展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铁路货车基础制动装置理论分析 |
2.1 基础制动装置概述 |
2.1.1 基础制动装置分类 |
2.1.2 基础制动装置工作原理 |
2.2 基础制动装置基本参数 |
2.3 传动效率计算 |
2.4 缓解阻力计算 |
2.5 制动梁横移原因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目标优化方法与流程 |
3.1 试验设计 |
3.2 近似模型构建 |
3.3 近似模型验证 |
3.4 多目标优化算法 |
3.5 优化流程确定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础制动装置性能的关键因素识别 |
4.1 仿真模型建立 |
4.1.1 相关软件概述 |
4.1.2 基础制动装置仿真模型建立 |
4.2 仿真模型验证 |
4.2.1 静态闸瓦压力测试试验 |
4.2.2 试验数据对比 |
4.3 识别关键因素 |
4.3.1 正交试验法 |
4.3.2 确定关键因素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础制动装置多目标优化的实现 |
5.1 拉丁超立方试验设计 |
5.2 近似模型构建 |
5.3 多目标优化 |
5.3.1 多目标优化的数学模型 |
5.3.2 多目标优化计算 |
5.3.3 优化结果讨论 |
5.4 优化结果验证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基于PHM技术的铁路货车制动系统故障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PHM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PHM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国内PHM技术研究现状 |
1.3 列车故障监测及诊断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2 空气制动系统PHM方案设计 |
2.1 空气制动系统结构 |
2.1.1 空气制动系统部件组成 |
2.1.2 120型阀结构 |
2.2 空气制动系统工作原理 |
2.2.1 充气缓解 |
2.2.2 减速充气缓解 |
2.2.3 常规制动 |
2.2.4 制动保压 |
2.2.5 紧急制动 |
2.3 空气制动系统常见故障分析 |
2.3.1 制动感度故障 |
2.3.2 制动安定故障 |
2.3.3 缓解不良故障 |
2.3.4 自然缓解故障 |
2.4 空气制动系统PHM方案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3 空气制动系统车载监测系统设计 |
3.1 监测方案设计 |
3.2 监测设备布置方案 |
3.2.1 车载监测装置 |
3.2.2 车-地通信装置 |
3.2.3 地面传输处理装置 |
3.2.4 试验车辆 |
3.3 采集点的选择 |
3.4 车载监测装置安装方案一:集成夹片式 |
3.4.1 车载主机 |
3.4.2 采集单元 |
3.4.3 电源 |
3.4.4 现场安装过程 |
3.5 车载监测装置安装方案二:分散安装式 |
3.5.1 主机箱 |
3.5.2 采集单元 |
3.5.3 电源 |
3.5.4 现场安装过程 |
3.6 安装方案比较 |
3.7 地面读出设备改造 |
3.8 本章小结 |
4 空气制动系统故障特征提取 |
4.1 监测数据分析 |
4.1.1 数据统计 |
4.1.2 常规制动和紧急制动分析 |
4.1.3 制动故障分析 |
4.2 故障特征参数获取 |
4.3 数据归一化处理 |
4.4 本章小结 |
5 空气制动系统故障诊断模型的构建与仿真 |
5.1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空气制动系统故障诊断 |
5.1.1 BP神经网络研究 |
5.1.2 BP神经网络设计 |
5.1.3 BP神经网络训练及测试 |
5.2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空气制动系统故障诊断 |
5.2.1 RBF神经网络研究 |
5.2.2 RBF神经网络设计 |
5.2.3 RBF神经网络训练及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铁路货车基础制动装置实际传动效率分析方法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科技赋能铁路运输装备,构建数字化智慧货车——铁路数字货车4.0技术分析[J]. 田葆栓. 智慧轨道交通, 2022(01)
- [2]钢铝结构铁路运粮漏斗车机械结构设计研究[D]. 王永乐. 燕山大学, 2021(01)
- [3]铁路货车列检机制优化研究[D]. 李龙啸.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4]铁路货车制动系统在运用中多发故障分析[J]. 何正武,张垒. 四川建材, 2020(08)
- [5]C80型铁路货车制动装置性能研究[D]. 徐超.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6]重载列车踏面制动车轮温度场分析及制动故障诊断研究[D]. 包辰铭.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7]一种用于非洲的改进型散粒粮食运输漏斗车结构设计及其分析[D]. 谷云龙.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1)
- [8]C80型铁路货车制动装置性能预测[J]. 徐超,朱建宁,李照祥,卢碧红,曲宝章. 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2019(04)
- [9]铁路货车基础制动装置多目标优化[D]. 李照祥. 大连交通大学, 2019(08)
- [10]基于PHM技术的铁路货车制动系统故障诊断研究[D]. 梁文光.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