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反馈电动机及其调速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赵朝刚[1](2018)在《基于变频技术的发电厂风机控制设计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按照“十二五”节能规划,国家将大力推广节能技术,重点开展节能降耗。在火电厂中,高压辅机通常都是大功率用电设备,拥有较高的电量消耗,是厂用电的主要用户,容易造成能源浪费。近几年来,高压变频器在火电厂大功率辅机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取得了较好的节能效果。本文分析攀钢发电厂3×100MW引风机斩波内馈调速运行情况,总结出功率因素低、存在谐振、易受扰动以及适用范围窄的问题,对新建300MW循环流化机组一、二次风机进行高压变频控制设计。根据工艺要求、结合风机参数,完成一次、二次风机变频控制旁路方案、冷却方案、技术参数、点目录、DCS操作界面的设计;结合变频器自身特性研究设计了电源开关QF分合控制,风机入口导叶、出口风门控制,变频器启动、停运、变频切工频、变频器自动调节控制逻辑以及与机组安全运行相关的连锁保护逻辑,并利用DCS平台完成了逻辑组态,实现了变频控制的高效、稳定、自动化;针对变频器切工频时,风门跟踪到固定开度会造成炉膛压力较大波动的问题,研究运行数据,绘制风门开度曲线,设计风门开度自动连锁逻辑,并利用DCS平台完成组态设计,有效降低了变频故障状况下对机组安全稳定运行的影响。借助于本文的研究成果,能有效降低风机运行电耗,能实现变频器启动、停运、变频切工频,与机组运行相关的连锁保护控制;能有效降低变频器故障状况下切换到工频运行时对发电机组稳定运行的影响;能切实提高机组自动化控制水平、保障发电机组安全稳定运行、降低机组发电能耗,提升发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马瑞[2](2017)在《内反馈斩波串级调速系统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对于高压大容量系统,特别是风机和泵类负载,晶闸管串级调速是一种十分优秀的调速方法,它将调速装置设置在转子侧,使装置结构变的简单,既避免了高电压,又减少了调速装置的容量,因此串级调速在这类负载的调速过程中应用广泛。但是在实际应用时,串级调速系统功率因数低、谐波污染严重等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其发展,而内反馈串级调速技术就是顺应这一潮流,在传统串级调速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相比以往的调速方法具有技术先进、结构简单、维护容易、运行效率高、能实现连续平滑地调速等优点,尤其适用于风机、泵类等大容量平方转矩负载的转速控制,节能效果可观。本文首先介绍了交流调速技术的概况,同时分析了串级调速技术的原理和发展现状,串级调速技术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传统串级调速、内反馈串级调速、内反馈斩波串级调速以及基于PWM变流器串级调速等阶段。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内反馈斩波串级调速系统。从内反馈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系统性能等几个不同方面对调速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针对调速系统在实际应用时系统功率因数会随着转速下降而逐渐降低的问题,提出了用PWM逆变器代替晶闸管逆变器的新型调速系统。在内反馈电机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内反馈电机和调速系统的仿真模型,得出转速曲线和定、转子电流波形,验证了内反馈电机和调速系统的可行性。通过仿真发现,随着斩波器占空比不断减小,系统功率因数不断下降,当令PWM逆变器工作在容阻性状态下时,系统功率因数可以基本保持不变。然后,对系统主回路各部分电路进行了设计。计算了主回路各器件的参数,同时对PWM逆变器双闭环控制系统进行了设计和仿真。本文最后对内反馈斩波串级调速系统在灌溉泵站离心泵机组中的调速应用实例进行了详细的测试和分析计算,计算结果证明了该调速系统节能效果优异,经济效益显着,为该调速技术的推广应用打下了理论基础。
徐鹏飞[3](2013)在《基于PWM逆变器的内反馈串级调速系统研究》文中指出由于风机和水泵负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应用的数量众多,分布面极广,耗电量巨大,为了响应国家提出的节能减排的号召,积极推广高压大功率风机、泵类负载的调速技术具有重大的意义。近年来,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传统串级调速技术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由于存在晶闸管换流引起网侧电流波形的畸变、谐波污染严重和低速运行时功率因数降低等缺点,本文研究了基于PWM逆变器的内反馈串级调速,不仅保留传统串级调速系统的优点,而且又提高了系统的功率因数。因此,在高压大容量电机调速方面,具有良好的节能前景。本文首先介绍了内反馈串级调速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通过对传统串级调速系统谐波和功率因数进行分析,提出引进PWM逆变技术实现功率因数提高的可行方案。深入分析电压型PWM逆变器的主电路和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搭建了基于dq坐标系下的内馈斩波串级调速系统控制框图。同时,对转速、电流双闭环调节器进行建模与研究,建立内反馈电机的数学模型。利用仿真软件MATLAB/SIMULINK对PWM逆变器及整个内反馈串级调速系统进行仿真,实践证实了基于PWM逆变器内反馈串级调速系统的可行性。最后给出调速系统主要环节的硬件设计电路图和软件流程图,通过相关实验,结果验证了该系统控制方案的准确性,表明基于PWM逆变器的内反馈串级调速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调速技术。
范毅[4](2010)在《基于DSP的内反馈串级调速系统》文中认为电动机系统是一个面大量广的应用产业,在我国工业生产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风机、水泵等传动系统,这类负载约占工业电力传动总量的一半,这类负载大都是依赖挡板或阀门来调节流量,损耗掉大量电功率。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许多风机和水泵处于恒速、24小时连续运转状态,这些设备都是根据运行中可能出现的最大负荷条件选择的,而实际工作时所需的功率值往往比设计值小很多,又因为风机、水泵类传动系统的传统调速方法是通过调节入口或出口挡板(或阀门)的开度来调节风量、给水量,其输入功率大,能量消耗严重。论文首先以串级调速的发展与现状为研究背景,比较变频调速和串级调速的优缺点,分析了三种串级调速系统,针对传统串级调速功率因数低的缺点,结合斩波内反馈串级调速的特点设计了基于DSP的斩波内反馈串级调速系统,并说明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完成的工作。论文接着介绍斩波内反馈串级调速的原理,分析如何减少串级调速装置从电网吸收无功功率,提高系统的功率因数,逆变器的逆变角固定在最小逆变角的原因,通过DSP控制斩波器的占空比来改变电机转子回路的附加电势,从而达到调速的目的;具体介绍了斩波器件选型的原则以及IGBT的结构和原理;详细介绍了工程中容易出现的逆变颠覆现象以及如何防止逆变颠覆的措施;具体推导了斩波元件的参数计算。硬件设计中DSP芯片TMS320F2812,使采集到的模拟信号更加精确,提高了系统运算的准确度。详细介绍了硬件各个模块的电路设计思路,以及元件的参数;软件设计采用双闭环控制,该系统创新地采用DSP与PLC相结合的控制策略,减小了DSP的运算量,同时由于PLC在工业控制中较好的抗干扰能力,使得该系统运行起来更安全、可靠。由于电机与串级调速系统在实际应用中距离较远,一般传输线容易受到干扰,而采用光纤传输能很好地解决传输中外界的干扰,所以设计采用光纤发送模块HFBR-1414和光纤接收模块HFBR-2412。实践证明,该斩波式内反馈串级调速系统控制效果优越,节能效果显着,抗干扰能力较好,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调速技术。
王兵树,张晓东,郭晓原[5](2010)在《内反馈串级调速电机的近似数学建模与simulink仿真》文中研究指明根据电磁平衡原理,推导了内反馈电机的磁动势平衡方程和电动势平衡方程,并且根据磁势和电势方程的特点,将内反馈电动机模型近似等效为异步电动机与三相变压器的组合,大大简化了内反馈电机的建模过程。运用Simulink仿真软件,搭建了内反馈斩波串级调速电机仿真模型,并进行仿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内反馈电动机的近似等效模型是有效的,运用文中搭建的内反馈斩波串级调速电机模型能够很好的描述实际调速系统的动态响应,为工程设计分析内反馈斩波串级电机提供方便。
范立新,张建兴,陈建友,吴东佶[6](2010)在《新型斩波内反馈式电机调速系统在节能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电动机的负荷占总用电负荷的60%以上,故减少电动机的能耗已成为节能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实例阐述了在高压电动机中占主要成分的泵和风机类负荷,采用基于斩波内反馈式调速系统节能降耗措施的方法和显着的经济效果。
李光谱,王东,卜庆华[7](2009)在《内反馈串激调速电动机性能仿真与实验研究》文中认为根据普通绕线电动机数学模型,分析了调节绕组对电动机模型的影响。在内反馈串激调速电动机数学模型的基础上,仿真建立了电机模块、电源转换模块以及波形测试模块,得到不同运行状态时的转速、转矩和电流曲线。实验验证了仿真方法的可行性与正确性。
李澄[8](2009)在《斩波式内反馈调速系统在火力发电厂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环保和节能是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在资源有限的今天,如何降低能耗提高效率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风机、水泵在我国的应用范围极广,其年耗电量约占总用量的43%。目前,这类设备大多不能调速,只能采用阀门或挡风板来调节流量以满足负荷变化的要求。在低压系统中,变频调速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完全可以满足国内调速市场的需要。而在高压系统中,串级调速和变频调速是目前比较常用的调速方式,但串级调速要采用移相控制方法控制变流,致使产生大量的感性无功和高次谐波电流;而变频调速的成本较高,设备投资回收期较长。为适应市场需求,斩波式内反馈调速系统提高了斩波频率,改善了功率因数,同时大幅度的降低了转子电流波动,减小了谐波,提高了可靠性和电能质量,是一种技术含量高的新型机电产品,具有良好的性价比,尤其适合于大中型风机、水泵类负载的调速,可广泛应用于电力、供水、炼钢、水泥、造纸、化工等行业。本文首先从斩波式内反馈调速系统的原理入手,结合风机特性说明其节能效果的实现,通过对斩波式内反馈系统的设备构成及特性的了解,分析了斩波式内反馈调速系统的技术条件、安全性和可靠性,讨论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通过分别对煤粉锅炉和循环流化床锅炉高压风机进行调速改造,分析了斩波式内反馈调速系统产生的实际节能效果,并对经济效益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针对运行中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总结,并采取应对措施,提高斩波式内反馈调速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巩固经济效益。本文内容是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斩波式内反馈调速系统在高压动力设备上的应用及获得的实际经济效益进行了总结分析,实际数据表明,本文所得出的结论和提出的采用斩波式内反馈调速系统降低厂用电率的措施是合理的、可行的和有效的,对于指导电厂及其他高耗能部门节能降耗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赵震宇[9](2009)在《2240kW热网循环泵调速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以秦皇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三期2240kW热网循环水泵电机调速项目为背景,通过分析水泵的调速节能原理,对比当前较为流行的调速技术——高压变频调速和现代串级调速,制定秦皇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2240kW热网循环泵调速系统的设计方案。通过可靠性、先进性以及经济性方面的比较,秦皇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2240kW热网循环水泵电机采用现代串级调速技术较为适宜。文中对高频斩波内反馈串级系统的设计工作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热网循环泵调速系统投运后,对系统进行了跟踪监测并对系统进行性能测试与节电率分析,结果显示,高频斩波串级调速系统运行可靠,节能效果明显,已达到项目实施目的。
于精卫[10](2008)在《斩波式内反馈串级调速系统的设计》文中提出风机和水泵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应用数量众多,耗电量巨大,存在严重的能源损耗问题,因此积极推广风机、泵类负载的节能调速技术具有重大的国民经济意义。本文在客观分析风机、泵类负载调速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传统串级调速系统功率因数低的问题,结合内反馈电动机节能调速的具体实际,提出采用基于转子侧功率控制的内反馈串级调速技术,并对斩波式内反馈串级调速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根据串级调速的基本原理和内反馈电机的基本结构,设计了内反馈电机的斩波式串级调速系统。为了减少从电网吸收的无功功率,提高系统的功率因数,逆变器的逆变角固定在最小逆变角,采用PWM控制策略,通过控制斩波器的占空比来改变电机转子回路的附加电势,从而达到调速的目的。电机转子转差输出功率经整流器、斩波电路、逆变电路回馈到内反馈电动机的调节绕组,缩短了能量循环路径,且没有变压器损耗,提高了调速效率和功率因数,同时减小了谐波;按照工程方法设计了转速、电流双闭环调节器;建立了内反馈电机的数学模型,并在MATLAB的Simulink里对斩波电路以及整个内反馈串级调速系统进行了仿真,发现斩波器的占空比与电机转速之间存在着线性变化关系。实践证明,斩波式内反馈串级调速系统控制效果优越,节能效果显着,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调速技术。
二、内反馈电动机及其调速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反馈电动机及其调速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变频技术的发电厂风机控制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变频调速技术发展情况 |
1.3.2 火电厂变频器应用情况概述 |
1.3.3 高压变频器旁路技术发展情况 |
1.3.4 DCS控制系统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100MW机组引风机斩波内馈调速控制运行情况 |
2.1 系统结构 |
2.2 工作原理 |
2.3 运行效果 |
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3 300MW机组一、二次风机变频方案设计 |
3.1 高压变频技术基本原理 |
3.1.1 高压变频调速结构及其原理 |
3.1.2 变频器功率单元结构 |
3.2 烟风系统主要设备技术参数 |
3.3 一、二次风机变频控制应用设计 |
3.3.1 旁路方案设计 |
3.3.2 变频器散热冷却方案设计 |
3.3.3 变频器控制电源设计 |
3.3.4 变频器设备选型 |
3.4 本章小结 |
4 变频控制操作界面及控制逻辑设计 |
4.1 DCS核心操作模块功能 |
4.2 DCS系统结构设计 |
4.3 变频器与DCS接口I/O信号设计 |
4.4 风机变频控制技术应用的主要控制逻辑设计 |
4.4.1 开关分合控制设计 |
4.4.2 入口导叶及出口风门控制设计 |
4.4.3 变频启、停及工/变频切换控制设计 |
4.4.4 一、二次风机运行的安全稳定运行的连锁保护逻辑 |
4.4.5 变频器自动调节逻辑设计 |
4.4.6 风机变频器控制操作界面的设计 |
4.4.7 变频器切工频风机风门跟踪调节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运行效果 |
5.1 变频控制运行情况 |
5.2 节能情况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内反馈斩波串级调速系统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交流调速技术概况 |
1.1.1 交流调速技术发展 |
1.1.2 交流调速技术方法 |
1.1.3 交流调速技术发展趋势 |
1.2 串级调速技术的原理分析和发展现状 |
1.2.1 串级调速的原理 |
1.2.2 串级调速系统的发展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意义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内反馈斩波串级调速系统 |
2.1 内反馈电机 |
2.2 内反馈斩波串级调速系统原理 |
2.3 内反馈斩波串级调速系统性能 |
2.3.1 内反馈串级调速系统的机械特性 |
2.3.2 内反馈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效率 |
2.3.3 内反馈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功率因数 |
2.4 内反馈电机数学模型与仿真模型 |
2.4.1 内反馈电机在abc坐标下的数学模型 |
2.4.2 内反馈电机在dq0坐标下的数学模型 |
2.4.3 内反馈电机仿真模型 |
2.5 电压控制型PWM逆变器串级调速系统分析 |
2.5.1 调速系统控制策略分析 |
2.5.2 调速系统仿真模型 |
2.5.3 调速系统功率因数研究 |
第三章 内反馈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设计 |
3.1 内反馈斩波串级调速系统总体设计 |
3.1.1 转子串频敏变阻器启动电路 |
3.1.2 斩波器缓冲电路 |
3.2 内反馈斩波串级调速系统主回路器件参数设计 |
3.2.1 缓冲电路分析 |
3.2.2 电抗器L_1的计算 |
3.2.3 直流侧电容C的计算 |
3.2.4 交流侧电感L_2的计算 |
3.3 PWM逆变器双闭环控制系统设计 |
3.3.1 电流内环的设计 |
3.3.2 电压外环的设计 |
3.4 电压、电流双闭环系统的仿真 |
第四章 调速系统在离心泵机组中的应用 |
4.1 内反馈斩波串级调速应用背景 |
4.2 灌溉泵站离心泵机组运行及工况调节现状 |
4.3 试点泵站基本情况 |
4.4 项目应用情况 |
4.4.1 测试报告 |
4.4.2 结果分析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本文研究工作得到了以下项目资助 |
(3)基于PWM逆变器的内反馈串级调速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串级调速的发展与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内反馈串级调速系统的工作原理 |
2.1 内反馈串级调速系统的组成 |
2.2 内反馈串级调速系统的调速原理 |
2.3 内反馈串级调速系统的技术经济指标 |
2.4 PWM变流式串级调速系统的分析 |
2.4.1 电压型PWM逆变器的工作原理 |
2.4.2 电压型PWM逆变器静态解耦模型与分析 |
2.5 PWM变流式串级调速系统的分析 |
2.5.1 电压型PWM逆变器的工作原理 |
2.5.2 电压型PWM逆变器静态解称模型与分析 |
2.5.3 电压型PWM逆变器的控制策略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双闭环控制系统的研究与系统仿真 |
3.1 转速、电流双闭环控制系统的介绍 |
3.2 转速、电流双闭环系统的组成 |
3.2.1 转子直流回路的传递函数 |
3.2.2 异步电机的传递函数 |
3.2.3 逆变装置和斩波装置的传递函数 |
3.2.4 双闭环调速系统的动态结构图 |
3.3 转速、电流调节器的设计 |
3.3.1 电流调节器的设计 |
3.3.2 转速调节器的设计 |
3.4 转速、电流双闭环系统的仿真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内反馈串级调速系统的仿真与结果分析 |
4.1 内反馈电动机在abc坐标下的数学模型 |
4.2 内反馈电动机在dq0坐标下的数学模型 |
4.3 PWM变流式串级调速系统的仿真 |
4.3.1 SVPWM的仿真 |
4.3.2 PWM变流器仿真 |
4.3.3 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
4.3.4 仿真研究与结果分析 |
4.4 系统功率因数的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调速系统的实现及实验结果 |
5.1 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
5.2 TMS320F2812型DSP介绍 |
5.3 检测与保护电路设计 |
5.3.1 转子速度采样电路设计 |
5.3.2 PWM逆变器直流侧电压采样电路设计 |
5.3.3 PWM逆变器交流侧电压和电流采样电路设计 |
5.3.4 斩波器电流内环采样电路设计 |
5.3.5 IGBT驱动与保护电路设计 |
5.3.6 辅助电源设计 |
5.4 系统的软件设计 |
5.4.1 主程序设计 |
5.4.2 SVPWM算法程序设计 |
5.4.3 中断程序设计 |
5.4.4 PI调节器程序设计 |
5.5 实验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工作总结及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今后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基于DSP的内反馈串级调速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变频调速和串级调速的比较 |
1.3 串级调速的发展与现状 |
1.3.1 传统串级调速系统 |
1.3.2 内反馈串级调速+静止无功补偿 |
1.3.3 斩波内反馈串级调速系统 |
1.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完成的工作 |
第二章 斩波式内反馈串级调速系统的工作原理 |
2.1 串级调速系统的工作原理 |
2.2 斩波式内反馈串级调速系统的工作原理 |
2.3 串级调速系统的功率因数 |
2.4 内反馈电动机的效率 |
2.4.1 普通线绕电动机串级调速系统的效率 |
2.4.2 内反馈电动机的效率 |
第三章 IGBT 的特性和工作原理 |
3.1 斩波器件的选择 |
3.2 IGBT 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3.2.1 IGBT 的结构 |
3.2.2 N~+ 缓冲区的作用 |
3.2.3 IGBT 的工作原理 |
第四章 斩波式内反馈串级调速的逆变电路 |
4.1 逆变的工作原理及实现的条件 |
4.2 内反馈串级调速的逆变电路 |
4.3 逆变颠覆及其防止 |
第五章 内反馈串级调速系统斩波元件的计算 |
5.1 平波电抗器L1 选择 |
5.2 电容器C 选择 |
5.3 平波电抗器L2 选择 |
第六章 串级调速系统的硬件设计 |
6.1 系统示意图 |
6.1.1 启动方式的选择 |
6.2 数字信号处理(DSP)简介 |
6.3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定义及特点 |
6.3.1 PLC 定义 |
6.3.2 可编程程序控制器的主要特点 |
6.3.3 CP243-1 IT 介绍 |
6.4 触摸屏 |
6.5 模拟量采集电路 |
6.5.1 模拟量采集方案 |
6.5.2 反馈电压输入电路 |
6.5.3 反馈电流输入电路 |
6.5.4 直流电流输入电路 |
6.5.5 直流电压输入电路 |
6.6 转数信号 |
6.7 数字输出量硬件 |
6.7.1 接触器控制 |
6.7.2 有源逆变触发电路 |
6.8 数字量输入 |
6.9 RS-485 电路 |
6.10 IGBT 驱动电路 |
6.11 模拟电源 |
6.12 电源汇总 |
第七章 串级调速系统的软件设计 |
7.1 系统整体流程图 |
7.1.1 总体设计方案 |
7.2 双闭环系统 |
7.2.1 转子直流回路的传递函数 |
7.2.2 异步电机的传递函数 |
7.2.3 数字PI 调节器的设计与实现 |
7.3 PLC 与DSP 的RS-485 通信协议 |
7.3.1 RS-485 简介 |
7.3.2 数据帧格式 |
7.3.3 程序流程 |
7.4 PWM 信号 |
第八章 系统的调试与试验 |
试验 |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详细摘要 |
(5)内反馈串级调速电机的近似数学建模与simulink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内反馈斩波串级调速电机运行原理 |
2 内反馈电机运行原理及等效模型 |
2.1 磁动势平衡方程[6] |
2.2 电动势平衡方程 |
2.3 内反馈电机等效模型 |
3 内反馈串级调速电机仿真模型的建立 |
3.1 内反馈串级调速电机仿真模型 |
3.2 内反馈串级调速电机仿真模型 |
3.3 内反馈调速电机串电阻启动模型 |
3.4 内反馈电机负载转矩模型 |
4 仿真试验 |
4.1 试验验证 |
4.2 内反馈电机启动仿真试验 |
4.3 电感L1对调速电机的影响 |
4.4 内反馈调速电机功率因数 |
5 结论 |
(6)新型斩波内反馈式电机调速系统在节能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电动机调速方法比较分析 |
1.1 变频调速 |
1.2 斩波内反馈调速 |
1.3 2种调速方法的技术参数比较 |
2 斩波内反馈调速的原理和特点 |
3 实用节能效果分析 |
3.1 电动机参数 |
3.2 试验运行记录 |
3.3 统计结果分析 |
4 结束语 |
(8)斩波式内反馈调速系统在火力发电厂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第2章 斩波式内反馈电机调速原理和实现 |
2.1 串级调速的原理 |
2.2 内反馈电机调速的原理 |
2.3 斩波式内反馈电机调速的原理 |
2.4 系统整定计算 |
2.5 风机的特性及节能分析 |
第3章 斩波式内反馈电机调速系统技术条件 |
3.1 总则 |
3.2 技术要求 |
3.3 试验方法 |
3.4 试验规则 |
第4章 斩波内反馈调速系统的构成及特性 |
4.1 斩波内反馈调速系统构成 |
4.2 斩波内反馈调速系统基本功能 |
4.3 斩波内反馈调速主要技术特征 |
4.4 斩波内反馈调速与变频调速的比较 |
4.4.1 斩波内馈调速技术指标与变频调速的比较 |
4.4.2 斩波内馈调速的可靠性与变频的比较 |
第5章 斩波式内反馈调速系统在电厂的应用及经济效益分析 |
5.1 在某电厂煤粉炉高压风机的应用 |
5.2 在某电厂循环流化床炉高压风机的应用 |
5.3 节能改造获得的经济效益分析 |
第6章 斩波式内反馈调速系统在应用中的问题及处理 |
6.1 逆变故障 |
6.2 逆变晶闸管故障 |
6.3 逆变交流电源故障 |
6.4 斩波故障 |
6.5 控制部分故障 |
6.6 改进措施 |
6.7 滑环维护注意事项 |
第7章 斩波内反馈调速市场前景分析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2240kW热网循环泵调速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交流传动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
1.2.1 变频调速技术发展与现状 |
1.2.2 串级调速技术发展与现状 |
1.2.3 内反馈串级调速技术发展与现状 |
1.3 各种电机或负载的调速方式 |
1.3.1 低效负载调速方式 |
1.3.2 低效电机调速方式 |
1.3.3 高效调速几种方式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泵(风机)类负载调速节能原理 |
2.1 概述 |
2.2 泵类负载特性 |
2.2.1 水泵管网系统的运行特性 |
2.2.2 系统阀门调节特性 |
2.2.3 系统的转速调节特性 |
2.3 水泵调速节能原理 |
2.4 串级调速技术简介 |
2.4.1 传统串级调速技术 |
2.4.2 现代串级调速技术 |
第三章 2240kW 热网循环泵调速方案 |
3.1 项目背景 |
3.2 热网循环泵技术参数 |
3.2.1 循环水泵参数 |
3.2.2 热网循环水泵设计要求参数 |
3.3 调速方案的选择 |
第四章 热网循环泵串级调速系统的设计研究 |
4.1 热网系统介绍 |
4.1.1 热网加热器的配置 |
4.1.2 热网抽汽系统概述 |
4.1.3 热网循环水参数 |
4.1.4 热网加热器疏水 |
4.2 热网循环泵调速电机的选型和设计 |
4.2.1 电动机容量计算 |
4.2.2 电动机极数及调速范围的选取 |
4.2.3 反馈绕组参数的计算 |
4.3 热网循环泵串级调速系统组成 |
4.3.1 启动单元 |
4.3.2 整流单元 |
4.3.3 斩波单元 |
4.3.4 逆变单元 |
4.3.5 控制单元 |
4.4 热网循环泵串级调速系统的设计 |
4.4.1 启动单元的设计 |
4.4.2 整流单元的设计 |
4.4.3 斩波单元的设计 |
4.4.4 逆变单元的设计 |
4.5 调速装置元器件的选型 |
4.6 热网循环泵串级调速系统 |
第五章 性能测试与节能效益评估 |
5.1 测试说明 |
5.1.1 测试条件说明和测试范围 |
5.1.2 测试项目及方法 |
5.2 测试结果分析 |
5.2.1 调速平稳性与连续性 |
5.2.2 调速范围与精度 |
5.2.3 调速电机能量指标分析 |
5.2.4 调速电机节电率分析 |
5.2.5 调速电机谐波分析 |
5.2.6 调速电机的震动与温升 |
5.2.7 泵出口压力与占空比 |
5.2.8 系统损耗及效率 |
5.3 测试结果的总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10)斩波式内反馈串级调速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传统串级调速系统 |
1.2.1 传统串级调速工作原理 |
1.2.2 传统串级调速的效率分析 |
1.2.3 传统串级调速系统功率因数 |
1.3 传统串级调速系统存在的问题 |
1.4 内反馈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
1.5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2 斩波式串级调速系统 |
2.1 斩波式串级调速的原理 |
2.2 斩波调速系统的机械特性 |
2.3 斩波式串级调速系统的功率因数 |
3 斩波式内反馈双闭环调速系统 |
3.1 IGBT 的驱动电路 |
3.2 IGBT 的缓冲电路 |
3.3 电流检测电路 |
3.4 速度检测电路 |
3.5 双闭环串级调速系统的起动 |
3.5.1 起动过程分析 |
3.5.2 起动方式的选择 |
4 调速系统的软件实现 |
4.1 主程序设计 |
4.2 PWM 程序设计 |
4.3 晶闸管触发脉冲的设计 |
4.4 转速、电流调节器的设计 |
4.4.1 电流调节器的设计 |
4.4.2 转速调节器的设计 |
4.5 数字PI 调节器的设计 |
5 系统主回路主要元器件的参数计算 |
5.1 逆变器容量的计算 |
5.2 主回路电感、电容的计算 |
6 数学模型的建立及系统仿真 |
6.1 内反馈电机数学模型的建立 |
6.1.1 a,b,c 坐标表示的电机方程式 |
6.1.2 a,b,c 坐标下的动态数学模型 |
6.1.3 dq0 坐标表示的电机动态数学模型 |
6.2 串级调速系统的仿真 |
6.3 内反馈电机斩波式串级调速系统的仿真 |
6.4 转速、电流双闭环调速系统的仿真 |
6.5 实验板的调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内反馈电动机及其调速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变频技术的发电厂风机控制设计与应用[D]. 赵朝刚.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2)
- [2]内反馈斩波串级调速系统设计与应用[D]. 马瑞. 扬州大学, 2017(02)
- [3]基于PWM逆变器的内反馈串级调速系统研究[D]. 徐鹏飞. 扬州大学, 2013(04)
- [4]基于DSP的内反馈串级调速系统[D]. 范毅.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0(06)
- [5]内反馈串级调速电机的近似数学建模与simulink仿真[J]. 王兵树,张晓东,郭晓原. 系统仿真学报, 2010(02)
- [6]新型斩波内反馈式电机调速系统在节能中的应用[J]. 范立新,张建兴,陈建友,吴东佶. 江苏电机工程, 2010(01)
- [7]内反馈串激调速电动机性能仿真与实验研究[J]. 李光谱,王东,卜庆华. 微电机, 2009(11)
- [8]斩波式内反馈调速系统在火力发电厂的应用[D]. 李澄. 山东大学, 2009(S1)
- [9]2240kW热网循环泵调速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D]. 赵震宇.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9(11)
- [10]斩波式内反馈串级调速系统的设计[D]. 于精卫.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