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实施“放心果”工程

南京实施“放心果”工程

一、南京推行“放心果”工程(论文文献综述)

张江萍[1](2020)在《资本介入下的南京地区乡村空间转型研究》文中提出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和市场化日益深入,资本与乡村的关系也越发紧密。在乡村振兴的国家重大战略背景下,政府与市场不断发力,资本裹挟着巨大的能量投入乡村,引发了新一轮乡建热潮。原本较为内敛的乡村在面对资本潮流时,可触摸到短期利益,却对长久的未来难以辨清,规划实践也因之进退失据,难以实现乡村的长效可持续发展。究其根源是政府及乡村自身对资本的本质认识不够清晰。理性观察资本在乡村的行为及其产生的空间效应,从资本逻辑出发厘清资本驱动的内在机制及风险危机,为结合资本的乡村实践提供理性认知及策略建议,是论文研究的核心议题。论文内容安排上,从南京地区资本介入乡村的众多实践入手,以追踪资本如何进入乡村、资本进驻乡村后的行为特征及其产生的空间影响为主线,系统全面地描绘资本进驻下乡村空间的转型特征,最后从实践研究回归理论层面的探讨,引入新马克思主义视角,透析资本驱动乡村空间转型的内在机制,思辨资本驱动的风险,并为乡村选择以何种姿态应对资本提供一定的策略建议。从新马克思主义视角研究发现,资本在乡村的投资行为是资本逻辑驱使、国家层面调控、地方政府干预及特定的社会发展环境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资本进入乡村受国家、城市、乡村三个层面力量的推动。资本在乡村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聚焦于乡村建成环境,重视对科研与社会福利投资,具有哈维描述的资本三级循环内涵。乡村空间结构功能景观的转变、空间利益分配与治理体系的转型等,是涵盖资本、政府、村民与村集体等多种力量在乡村空间共同角逐的结果。参与乡建的各行为主体的主要诉求与资本逻辑叠加,共同促进了乡村空间转型。不同行为主体既与资本直接发生关系,也产生了彼此之间复杂的互动,而权资联盟是乡村空间转型的主导力量。资本与权力主导下,乡村空间发展可能面临空间正义丧失、乡村社会自主性转移、乡村过度消费化以及资本退出之后乡村面临诸多困难等一系列风险与危机。本文认为规避资本介入乡村带来的风险,真正发挥资本对乡村发展建设的重大作用,需要从制度层面进行顶层设计的调整,探索合适的土地制度与利益分配机制,同时规范资本进驻乡村的路径,减少资本的无限扩张行为。从操作层面通过政府制定明确的空间政策来框定资本发展边界,引导乡村空间合理利用;并培养壮大村民力量,改变乡村空间主体博弈结构,强化村民的主体地位;实行全面的公众参与规划,让乡村规划成为约束资本的有力工具。最终实现乡村以人为核心的全面发展。本文正文约10.6万字,图表共62幅。

刘明欣[2](2019)在《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的高密度集聚建设往往导致环境污染、公共健康和社会分异等多重矛盾的叠加,寻找密集建成环境空间品质优化的应对之策成为关键。城市绿色空间作为环境品质、公众健康、景观美化等战略性空间资源已获得广泛认可,在密集建成环境中城市绿色空间的品质提升和效能供应是学界持续的关注热点。一般认为,在建成区内出于对土地利用经济性的考虑所形成的绿色空间面积相对有限,若非依存大型山体或水域难以形成超规模的绿色空间;然而,从欧美大城市实践经验可知,以结构化的超规模绿色空间为特征的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往往成为城市环境品质保障的重要对策之一。在密集的建成环境中,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具有显着的异质性优势,发挥着极为重要的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等多元作用。在中国目前若干城市已拥有或在建超大型的城市绿色空间,受到时代背景、价值观、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等多方因素影响和制约,在产生大量积极效益的同时,呈现割裂、低效、侧重特定目标而漠视广泛需求等矛盾。而当前涉及这一空间类型的理论认知和实践应对则具有显着的局限性,现行的城市绿地规划制度和技术工具也难以提供足够的支撑。据此,本研究尝试弥补此空白,透过密集建成环境内形成超大型绿色空间的现象和表征探索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构建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类型研究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作为应对高聚集建设的结构性空间类型,为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规划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对策,以期作为对我国现行城市绿地系统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补充。本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基础,包括绪论和第二章。从综述前人相关研究基础和对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现象观察入手,辨析城市绿色空间和城市绿地定义,并提出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基本概念,探讨其“规模”界定值以厘清研究对象;进而在辨析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特殊性的基础上,结合绿色空间基础理论、认知模型和比较研究构成的理论基础,搭建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实证比较分析框架。第二部分为案例研究、实证调查与综合比较,包括第三、第四和第五章。基于“形成、定位、特征和价值”的实证分析框架,对不同形成时期不同地域的13个国内外案例加以剖析,其中广州海珠湿地案例作深入调查;继而从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形成、定位、特征、价值”四个方面阐释国内外案例的共性和差异,从中发现在密集建成环境中供应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价值和必要性,归纳其形成、定位、特征及价值之间存在的内在规律性和影响机制,并从认知、制度和技术三个维度探究其深层原因。第三部分为规划对策研究,即第六章。基于对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这一空间类型的理论认识,提出了由捕获契机、定位目标、明确要素、设定原则和实施规划5项组成的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规划对策。

张伟[3](2014)在《铜川市林业建设现状及模式的分析》文中提出铜川市林业建设按照“山上治本,身边增绿”的要求,科学规划,精细施工。要明确地块、适地适种,提高品位,提升档次。重点实施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林业重点工程和绿化铜川五大工程,推进以城市和周边直观山坡为主的城市森林工程;建设以210国道、包茂和延西高速、耀旬路等交通主干线绿色长廊;完善提高照金、香山、药王山、玉华宫、陈炉古镇等主要景区景观绿化水平;抓好流域绿化和绿色家园绿化工作。推进铜川市从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努力实现“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的战略目标。促进和加快铜川经济转型,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本论文采用自然科学与经济社会科学研究相结合,文献分析方法与实地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概括、综述了科教界、学术界对生态林业建设问题研究的最新进展,其中包括对生态林业建设的发展研究、生态林业建设模式的研究、生态林业建设的发展对策研究等,科学地选择了诸多理论研究工具和方法,借鉴国内外林业建设经验和研究成果,以林业管理学、林业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作为基础,结合若干年的生态林业建设经验,对陕西铜川生态林业建设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参考并综合铜川市生态林业建设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针对投资主体、功能特点、战略规划、组织结构体系、经营管理机制等方面,重点分析了干杂果经济林建设模式、“苗木寄栽,一次成园”新建园模式、林下种养业建设模式、果产业模式、生态旅游模式。根据当地自然、历史、社会和经济情况,确定了生态林业建设的内容和目标,并提出了铜川生态林业建设发展战略:(1)抓住林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造林活动;(2)注重三种效益,探索林业生态建设新模式;(3)加强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强化科技兴林;(4)建立健全投入机制,推行财政资金投入、补偿、补贴制度;(5)完善法律机制,提高生态意识;(6)林业改革工作继续深化,落实林业建设任务。

张喜龙[4](2013)在《延安山地苹果产业发展思考 ——以柳林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苹果是延安黄土高原的优势特色产业,对于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宝塔区柳林镇被誉为延安山地苹果第一镇,经过20余年的探索发展,苹果产业已形成明显的区位特色,为引领延安山地苹果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本文以柳林镇为典型案例,对山地苹果发展成效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分析了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对产业发展前景展望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山地苹果产业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柳林镇苹果产业发展的成效证明,发展山地苹果是推动延安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山地苹果的规模化发展,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农村社会文明和谐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2山地苹果发展过程中,如何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市场开拓能力、完善产后体系建设仍是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需要聚集社会各方力量,加快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3要做强、做优山地苹果,要制定长期、稳定的产业支持政策,不断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一要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升产业科技支撑能力;二要加快土地流转,吸引商业资本投入,实现规模化生产;三要大力发展绿色、有机苹果生产,提高苹果质量;四是加快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形成稳定的市场。

黄善峤[5](2012)在《江苏丰县苹果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文中研究表明丰县是江苏省红富士苹果生产基地县,在江苏省乃至全国果树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丰县具有悠久的苹果生产历史和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人力资源和市场条件,丰县苹果产业在出口创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为推动丰县苹果产业化的发展,本文针对丰县苹果产业化生产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国内苹果生产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丰县苹果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提出丰县苹果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县苹果产业要进一步做优做强,仍然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并面临许多的挑战。主要以丰县的宋楼镇、大沙河镇、师寨镇的果农为调查对象发放200余份问卷,其中178个为有效样本,主要围绕丰县苹果产业化现状开展问卷调查。这些问题主要是:(1)从业人员:有63.48%的果农集中在45~55岁,而且文化程度偏低,家庭劳动力人数有78%以上为2人。(2)品种结构:丰县苹果栽培品种中有70%的为晚熟品种,加工品种仅有1%。(3)销售渠道:主要是外地商贩收购和集市销售占83.71%,仅有4.49%的农户与果汁企业之间签订大单销售。(4)组织化程度:在调查区内仅有23.6%的农户加入了合作社组织。(5)“大沙河苹果”品牌产权不明确,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劲头还不足。针对丰县苹果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下的思路和对策。思路是:要以重塑“大沙河苹果”品牌为主线,充分发挥区位、技术、自然资源及劳动力资源的优势,以提高品质增加效益为核心,稳定苹果栽培面积,加快品种更新,建设优质高效的栽培管理体系。发挥企业和科研的龙头作用,实现科研、生产、服务、储藏、加工、包装运输、营销与苹果文化、旅游观光同时并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高,形成有特色的苹果产业化体系。苹果产业化发展的对策是:围绕品种、品质的调整,重塑“大沙河苹果”品牌;改革管理体制,健全县、乡两级果树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其作为苹果生产技术推广与服务主渠道作用;调整产业政策,加大对苹果产业的支持力度;改革外贸体制,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大投资力度,设立专项基金,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推进产业化经营,强化苹果产业发展科技支撑联合会、生产协会等组织;加强法规体系建设,对已有的果品生产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制定和修订果树生产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果树生产法规体系,保障苹果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汤智超[6](2011)在《长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认为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重点。溯源技术已经在一些发达国家进行广泛应用,如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和日本等。溯源系统作为一种保障质量安全的手段,其效果是非常显着的。上世纪末期,我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也开始日益重视,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溯源方面做了大量调查与研究。我国作为拥有十三亿人口的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农业是中国的传统产业,而农产品又是出口创汇的主要传统产品,如何利用溯源系统和信息技术来进一步加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控制和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长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是以针对长春市的现有农产品状况,进行研究与分析,提高长春市农产品生产质量,并成为政府和管理部门提供农产品生产流通信息和质量监控的有效平台。本文从农产品供应链的角度出发,针对现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研究成果,在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在研究过程中,完成的工作主要包括两点,一是针对世界上的主要农产品出口市场和主要出口国的农业生产情况,以及我国国内的一些发达省份的农产品溯源研究现状,分析了我国农业生产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且分析了系统需求,详细描述了系统设计、实现思路和基本功能,初步开发了长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二是根据目前的长春市农产品生产的质量安全溯源体系研究成果,对农产品行业的供应链进行了分解,初步设计和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利用ASP技术,以ACCESS数据库为基础开发平台,开发了长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本研究根据现有的网络平台和技术手段,在以农产品的生产、流通、质量跟踪和控制等方面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农产品生产流通、质量跟踪和控制网络的应用系统平台和应用框架,实现农产品生产流通和质量跟踪层面的资源共享与协同决策。通过研究农产品的标准、规范和编码规则,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本平台通过已经建立的农产品的产地环境、质量监测、产品检测和产品流通数据库,实现农产品的质量追溯。长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最终提供友好的用户界面并以基于Web的形式呈现。在研究过程中,探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体系,以供应链为基础的管理和HACCP等理论,对长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的设计和构建进行了综合性研究。通过研究,本论文从理论和实践上证明了在目前的管理和技术条件下,构建了长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为长春市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溯源研究提供了方法和技术上的支持。

张艳华[7](2011)在《山东省农产品物流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产品物流包括农产品生产、收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信息活动等一系列环节,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农产品价值增值和组织目标。发展农产品物流,是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泉。近几年,中央对“三农”问题日益重视,农业物流尤其是农产品物流的发展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山东省作为中国农业第一大省,农产品产量一直居于全国首位,其物流问题是否能合理解决,对山东省甚至全国农业的发展都将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但目前,山东省农产品物流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物流发展模式滞后,制约了山东省经济的发展,因此,构建一个适合山东省的农产品物流发展模式就变得至关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研究,首先对农产品物流进行了相关的界定,介绍了农产品物流的内涵、外延、特点、模式及类别,在这里,对我国目前主要存在的农产品物流模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并以供应链管理理论、第三方物流理论奠定了本文的理论基调。然后介绍了我国农产品物流模式的演进,并对国外农产品物流的典型模式进行了分析,主要分析了美国、日本和荷兰的农产品物流发展模式,找出这些国家的农产品物流模式在我国的适应性,找到可以借鉴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山东省农产品物流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重点介绍山东省目前主要存在的几种农产品物流模式:“经纪人+农户”物流模式、“加工企业+农户”物流模式、“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零售商+农户”物流组织模式、第三方物流模式、专业批发市场模式、期货模式,并对山东省农产品的生产及销售情况进行了分析。通过问卷调查,以巨野县大蒜为例分析了“农户+经纪人+市场”成为主要物流模式的原因,并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产品销售中影响农户选择销售对象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了农户选择销售对象的行为主要受商品化处理、销售困难程度、买方信誉、距离市场远近等因素的显着影响,指出了农产品经纪人在农产品物流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分析,构建了一个基于信息共享的山东省农产品物流发展模式,最后提出了促进山东省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张华[8](2009)在《区域特色农业持续发展诊断预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幅员辽阔,农业资源丰富,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基础。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建设农产品产业带,发展特色农业,并把发展特色经济列为国民经济发展总体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各地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发展多种经营和“三高”农业的突破口来抓,各地特色农业得到迅速发展。但是,特色农产品生产不能与市场、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有机衔接,特色农业结构不稳,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突出。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促进区域特色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有必要研究探索区域特色农业持续发展诊断预警问题,进而科学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实现农业资源、特色农业生产、市场需求的有机衔接,促进特色农业的持续发展。本文以区域特色农业持续发展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农业产业化理论、预警理论、灰色系统理论,对区域特色农业持续发展诊断预警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对国内外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可知我国区域特色农业发展迅速,特色农业对增加农民、实现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制约我国区域特色农业持续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对区域特色农业系统的发展状况、所受到的和即将受到不利影响进行有针对性的诊断和预警,找出制约我国区域特色农业持续发展的症结所在非常有意义。进行了区域特色农业持续发展诊断预警系统设计,主要包括建立区域特色农业持续发展诊断预警指标体系,确定区域特色农业持续发展诊断预警标准,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区域特色农业持续发展诊断预警指标权重,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和灰色预测法构建区域特色农业持续发展诊断预警模型。在收集大量资料,向相关专家请教的基础上,以陕西铜川特色苹果产业为例进行了陕西铜川特色苹果产业持续发展诊断预警案例研究。构建了陕西铜川特色苹果产业持续发展诊断预警指标体系,进行了诊断预警标准的分级,指标权重的计算,对铜川特色苹果产业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诊断,对2003~2012年铜川特色苹果产业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预测和预警。结果显示:2003~2012年,铜川特色苹果产业持续发展程度稳步提高。2003~2006年铜川特色苹果产业处于可持续发展程度中等的状态,警度为中警。2007~2012年,铜川特色苹果产业诊断结果为可持续发展程度强,警度为轻警。根据诊断结果将2003~2012年铜川特色苹果产业发展划分为二个阶段,并提出铜川特色苹果产业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李海霞[9](2009)在《基于农地可持续利用视角下的农户化肥使用行为研究 ——以四川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农用地作为中国广大农民最主要的生产资料之一,对占中国人口70%以上的农业人口的增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农地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户在生产、生活中对农地的科学利用和管理。在过去几十年来,随着农业生产中化学肥料的大量使用,虽然农业产量不断得到提高,但随之而来的耕地质量下降与农业面源污染已得到全国和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微观经济组织已成为控制整个农业环境的主要力量,而农户在农业生产中的化肥使用行为对农业面源污染的贡献率最大,影响也最为严重。基于目前农地受化学肥料污染,地力衰竭严重的现象,本次研究通过随机抽样,在四川省16个地区抽取农户样本进行了化肥使用行为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同时结合年鉴数据,利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研究,指出目前农户化肥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第一,肥料选择行为盲目从众,缺乏根据作物和土壤需肥要求进行化肥的选择,有64%的农户首选氮肥为生产中最常用的肥料;第二,农户化肥施用方式错误,造成当季化肥施入大量流失,尤其是氮素的流失最为严重;第三,大部分地区存在化肥施用量过大及配比结构不合理等现象,氮、磷肥施入量过大,而钾肥施入量不足。文章通过对调查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和对农户进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指出存在这些不科学化肥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因素;农户自身基本因素,其中有农户文化水平、农户接受农技培训情况、农户人均收入水平;制度因素,其中有粮食安全政策,国际贸易与化肥产品市场政策,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农产品市场准入政策,有机肥料、生物肥料使用政策;文化因素,包括农户的区域封闭意识,农户间相互攀比意识,农户环境知识淡薄。最后,文章在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环境保护和农地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建议:①是培养农技人员队伍,完善农技推广机制;②是建立和完善农民培训机制;③是强化农产品市场的监控机制;④是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⑤是建立相应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

石亚利,杜子龙,苏世胜[10](2009)在《在黄土高原上打造中国山地苹果第一镇》文中研究指明“杜甫川唱来柳林甫笑,红旗飘飘把手招。白羊肚子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着名诗人贺敬之的一首《回延安》,在上世纪50年代,不仅唱红了大江南北,而且也使得柳林镇的名声大振。那时,新中国刚刚诞生不久,万象更新,百废待兴,人民群众建设新家园的热?

二、南京推行“放心果”工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京推行“放心果”工程(论文提纲范文)

(1)资本介入下的南京地区乡村空间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化深化背景下城乡关系转型重构
        1.1.2 乡村振兴背景下资本广泛介入乡村地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4 相关研究
        1.4.1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理论
        1.4.2 “生产主义”与“后生产主义”
        1.4.3 “资本”与“乡村空间”的相关研究
        1.4.4 评述与总结
    1.5 研究案例选取
        1.5.1 南京地区总体状况
        1.5.2 案例选取方法与原则
        1.5.3 主要案例基本概况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资本介入南京地区乡村的总体特征
    2.1 南京地区乡村建设主体脉络
        2.1.1 美丽乡村理念下的整治建设
        2.1.2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拓展提升
    2.2 资本介入乡村的阶段变化
        2.2.1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要资本投入
        2.2.2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多元资本合作
    2.3 资本介入乡村的特征分析
        2.3.1 投资主体的转移
        2.3.2 投资空间的延伸
        2.3.3 投资对象的拓展
        2.3.4 投资途径的多元
    2.4 小结
第三章 资本的主体类别及行为特征
    3.1 单一主体资本的特征
        3.1.1 政府财政资金
        3.1.2 国资平台资本
        3.1.3 社会企业资本
        3.1.4 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资本
        3.1.5 社区或村集体投资
    3.2 多元资本的合作
        3.2.1 政府+国资平台
        3.2.2 国资平台+社会企业
        3.2.3 社会企业+政府
        3.2.4 集体经济组织参与的合作
    3.3 资本投入的主要途径
        3.3.1 基础设施完善提升
        3.3.2 乡村综合整治投入
        3.3.3 农业产业创新发展
        3.3.4 乡村旅游投资运营
    3.4 小结
第四章 资本介入下乡村空间转型的特征
    4.1 乡村空间的重构
        4.1.1 资本占据空间的扩张与转移
        4.1.2 资本占据空间的转型与重组
    4.2 空间功能的变迁
        4.2.1 农业生产功能的转型
        4.2.2 旅游休闲功能的植入
        4.2.3 文化传承功能的变化
        4.2.4 经济发展功能的转变
    4.3 空间景观的转变
        4.3.1 景观空间的扩张与强化
        4.3.2 景观形态的转变与塑造
        4.3.3 景观发展不均衡与符号化
    4.4 空间利益的分配
        4.4.1 各主体的空间利益实现方式
        4.4.2 空间利益实现中的合作与成效
        4.4.3 空间利益实现中的竞争与风险
    4.5 空间治理的转型
        4.5.1 多元治理组织的创建
        4.5.2 空间治理体系的重组
    4.6 小结
第五章 乡村空间转型的解析与策略建议
    5.1 解析依据的概念和理论框架
        5.1.1 资本三级循环
        5.1.2 时空修复
    5.2 资本介入乡村空间的动因
        5.2.1 国家层面推动力:全球化竞争影响下外部压力的内化解决
        5.2.2 城市资本扩张力:城市为解决过度积累危机向乡村转移投资
        5.2.3 乡村自身吸引力:内部优势促使乡村成为资本青睐的新市场
    5.3 资本投资行为的分类解析
        5.3.1 对农业的投资
        5.3.2 对建成环境的投资
        5.3.3 对科研教育及社会福利的投资
    5.4 主体角度的乡村空间转型机制分析
        5.4.1 资本逻辑下行为主体间的互动
        5.4.2 权力——资本联盟的核心作用
    5.5 资本介入乡村带来的风险
        5.5.1 空间非正义发展
        5.5.2 乡村自主性转移
        5.5.3 空间过度消费化
        5.5.4 .资本退出后续难题
    5.6 应对资本介入乡村的策略与建议
        5.6.1 制度层面:顶层设计调整优化
        5.6.2 操作层面:政府策略优化与规划调整
    5.7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主要研究创新点
    6.3 进一步研究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2)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城市绿色空间作为战略性空间资源
        1.1.2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价值凸显
        1.1.3 传统城市绿地规划控制存在不足
        1.1.4 小结
    1.2 研究综述
        1.2.1 城市绿色空间的研究趋势和需求
        1.2.2 应对高聚集建设的城市绿色空间规划对策
        1.2.3 国外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研究综述
        1.2.4 国内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研究综述
        1.2.5 小结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概念建立与实证比较
    2.1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概念和类型
        2.1.1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概念
        2.1.2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分类
    2.2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特殊性
        2.2.1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一般特征
        2.2.2 四种大规模城市绿色空间的比较
    2.3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实证比较的理论基础
        2.3.1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相关理论
        2.3.2 认知模型What-Why-How
        2.3.3 比较研究
    2.4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实证比较框架的构建
        2.4.1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实证比较框架
        2.4.2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实证分析的内容
        2.4.3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实证分析的素材来源
    2.5 小结
第三章 国外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案例研究
    3.1 19世纪60年代以前
        3.1.1 伦敦内城皇家公园群
        3.1.2 柏林大蒂尔加滕公园
        3.1.3 巴黎圃龙林苑
        3.1.4 纽约中央公园
    3.2 20世纪
        3.2.1 荷兰阿姆斯特丹森林
    3.3 21世纪
        3.3.1 美国纽约清泉公园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实证调查
    4.1 中国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类型及案例研究
        4.1.1 历史保护型:以北京天坛公园为例
        4.1.2 休憩供应型:以北京朝阳公园为例
        4.1.3 生态保育型:以杭州西溪湿地为例
        4.1.4 重大节事型: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为例
        4.1.5 棕地再生型:以唐山南湖中央公园为例
        4.1.6 新区开发型:以重庆中央公园为例
    4.2 中国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实证调查:以海珠湿地为例
        4.2.1 海珠湿地选例的典型性
        4.2.2 海珠湿地的形成
        4.2.3 海珠湿地的定位
        4.2.4 海珠湿地的特征
        4.2.5 海珠湿地的价值
    4.3 小结
第五章 国内外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综合比较
    5.1 国内外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比较与分析
        5.1.1 形成的共性与差异
        5.1.2 定位的共性与差异
        5.1.3 特征的共性与差异
        5.1.4 价值的共性和差异
    5.2 国内外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差异性的原因探究
        5.2.1 认知层面
        5.2.2 制度层面
        5.2.3 技术层面
    5.3 小结
第六章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规划对策
    6.1 规划对策一:捕获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发展契机
        6.1.1 国内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发展的现实制约
        6.1.2 识别与捕获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发展机遇
    6.2 规划对策二:定位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发展目标
    6.3 规划对策三:明确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构成要素
        6.3.1 城市绿色空间网络化的发展趋势
        6.3.2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构成要素
    6.4 规划对策四:设定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规划原则
        6.4.1 优先规划原则
        6.4.2 区域协同原则
        6.4.3 生态主导原则
        6.4.4 功能复合原则
        6.4.5 边缘激活原则
        6.4.6 连通辐射原则
    6.5 规划对策五:规划并实施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
        6.5.1 规划内容
        6.5.2 规划过程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与特色
    7.3 研究不足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1. 中文参考文献
        (1) 学术期刊文献
        (2) 学术着作
        (3) 学位论文
        (4) 技术标准
        (5) 报纸文章
        (6) 报告
        (7) 电子文献
        (8) 其他文献
    2. 外文参考文献
        (1) 学术期刊文献
        (2) 学术着作
        (3) 电子文献
        (4) 其他文献
附录目录
附录1 国内外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案例基本信息表
附录2 国内外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案例资料集
附录3 国内外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景点与设施汇总表
附录4 海珠湿地公众认知与使用调查问卷与结果分析
附录5 海珠湿地案例调查访谈记录
附录6 海珠湿地鸟类名录2012年与2016年对比
附录7 海珠湿地各类图表汇编
附录8 广州海珠区“万亩果林”参考资料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铜川市林业建设现状及模式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生态环境的相关概念
    1.3 林业的概念与特点
    1.4 国内外林业的研究进展
        1.4.1 国外进展
        1.4.2 国内进展
    1.5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5.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生态环境建设与林业发展
    2.1 生态环境问题
        2.1.1 自然环境先天脆弱
        2.1.2 水土流失严重
        2.1.3 荒漠化扩大
        2.1.4 水资源紧缺,污染严重
        2.1.5 森林覆盖率低
        2.1.6 天然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面临危机
        2.1.7 气温呈上升趋势
    2.2 森林资源历史的回顾
    2.3 我国林业建设经历的阶段
    2.4 森林资源的严竣形势
    2.5 森林的作用
        2.5.1 森林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力量
        2.5.2 森林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基础
        2.5.3 森林是生态文化的主要源泉和重要阵地
第三章 铜川市林业建设现状及模式
    3.1 自然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形地貌
        3.1.3 气候
        3.1.4 地质环境
        3.1.5 土壤
        3.1.6 河流水文
        3.1.7 社会经济状况
    3.2 铜川城市林业建设发展现状
    3.3 铜川市林业建设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3.3.1 水资源短缺
        3.3.2 水土流失局部地区依然严重
        3.3.3 地质灾害较重
        3.3.4 局部大气环境质量较差
        3.3.5 农业面源污染逐步显现
        3.3.6 森林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3.3.7 森林生态保障体系不健全
    3.4 铜川市林业建设模式
        3.4.1 干杂果经济林建设模式
        3.4.2 “苗木寄栽、一次成园”新建园模式
        3.4.3 林下种养业建设模式
        3.4.4 果产业模式
        3.4.5 生态旅游模式
    3.5 铜川林业建设目标
        3.5.1 总体目标
        3.5.2 近期目标
        3.5.3 远期目标
        3.5.4 目标测算依据和结构
        3.5.5 铜川市林业发展的展望
第四章 铜川市林业产业发展及建设模式的建议
    4.1 抓住林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植树造林
    4.2 注重“三大”效益,探索林业生态建设新模式
    4.3 加强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强化“科技兴林”战略
    4.4 建立健全投入机制,推行财政资金投入、补偿、补贴制度
    4.5 完善法律机制,提高生态意识
    4.6 继续深化林业改革,落实林业建设任务
第五章 研究的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延安山地苹果产业发展思考 ——以柳林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世界苹果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与特点
    1.2 中国苹果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1.2.1 产量规模优势
        1.2.2 生态资源条件适宜
        1.3.3 劳动力丰富,价格优势明显
    1.3 山地苹果对柳林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1.4 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
    2.1 柳林镇苹果产业发展的成效
        2.1.1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2.1.2 促进当地农民就业
        2.1.3 促进新农村建设
        2.1.4 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2.1.5 提升对外形象
    2.2 柳林镇山地苹果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2.1 柳林镇山地苹果发展现状
        2.2.2 柳林镇苹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2.3 柳林镇山地苹果产业发展前景及展望
    2.3 促进山地苹果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2.3.1 促进山地苹果产业发展的对策
        2.3.2 促进山地苹果产业发展的建议及保障措施
第三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江苏丰县苹果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简评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座谈法
        1.4.4 田间调查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丰县苹果产业发展现状及背景分析
    2.1 我国苹果产业发展现状
        2.1.1 我国苹果生产概况
        2.1.2 我国苹果加工概况
        2.1.3 我果苹果贸易概况
    2.2 江苏省苹果产业发展现状
        2.2.1 江苏省苹果生产概况
        2.2.2 苏省苹果加工概况
        2.2.3 江苏省苹果贸易概况
    2.3 丰县苹果产业化实施的条件
        2.3.1 生态条件:土壤条件、气候条件
        2.3.2 经济条件:丰县位置交通及经济条件、历史基础及科研力量与劳力
        2.3.3 贮藏加工与销售环节情况分析
        2.3.4 苹果新技术应用情况
        2.3.5 苹果消费需求变化趋势分析
    2.4 丰县苹果产业化现状
        2.4.1 丰县苹果产业的栽培历史及其演变分析
        2.4.2 栽培面积与产量
        2.4.3 生产区域布局
        2.4.4 品种结构
        2.4.5 优质生产基地及品牌建设
        2.4.6 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2.4.7 苹果加工
        2.4.8 苹果出口
第三章 丰县苹果产业化调查与分析
    3.1 丰县苹果单产水平调查
        3.1.1 生产资料及用工投入分析
        3.1.2 果园投入产出比分析
    3.2 丰县苹果产业化的整体水平调查
        3.2.1 从业人员基本情况调查与分析
        3.2.2 家庭收入特征调查
    3.3 实施苹果产业化的保障措施
    3.4 苹果产业的资金投入情况
    3.5 品种结构的调查
    3.6 果园管理水平调查
    3.7 苹果销售情况
    3.8 采后处理技术
    3.9 产业化、组织化程度调查
第四章 丰县苹果生产成本与效益分析
    4.1 苹果生产成本调查
        4.1.1 苹果生产成本构成分析
        4.1.2 生产资料成本构成分析
        4.1.3 用工成本构成分析
        4.1.4 投入产出比分析
    4.2 种植苹果与种植梨的比较分析
    4.3 种植苹果与种小麦的比较分析
第五章 主要的对策
    5.1 加快品种更新的基础上,采用先进技术,发展优质果品生产
    5.2 积极引导,壮大龙头企业,推进果业产业化进程
    5.3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5.4 完善投入机制,多途径形成合理的农企利益关系
    5.5 解决生产布局和机构不合理的问题
    5.6 加强果品基地建设,实现果业高效优质生产
    5.7 依靠资金和科技投入,实现苹果产业现代化
    5.8 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完善市场服务功能
    5.9 建立果品营销市场的网络体系
    5.10 整合资源,发展观光果业,打造果业发展新亮点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长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概念
    1.2 质量安全体系不健全引发的问题
    1.3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发展概况
    1.4 国内外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长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现状
    2.1 长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
    2.2 长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现状和问题
    2.3 长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三章 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的系统设计
    3.1 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的建设目标和法律依据
    3.2 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的设计思路和原则
    3.3 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整体框架
    3.4 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第四章 长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的研究
    4.1 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采用的信息技术
    4.2 长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的基本功能模块
    4.3 长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的运行效果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山东省农产品物流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本文研究的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综述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农产品物流的基本理论
    2.1 农产品物流的界定
        2.1.1 农产品物流的内涵
        2.1.2 农产品物流的外延
        2.1.3 农产品物流的特点
        2.1.4 农产品物流的模式
        2.1.5 农产品物流的类别
    2.2 农产品物流的相关理论
        2.2.1 供应链管理理论
        2.2.2 第三方物流理论
第三章 国内外典型农产品物流模式分析及借鉴
    3.1 国内农产品物流模式分析
        3.1.1 我国农产品物流模式的演进
    3.2 国外典型农产品物流模式的相关分析
        3.2.1 美国农产品物流模式
        3.2.2 日本农产品物流模式
        3.2.3 荷兰农产品物流模式
    3.3 国内外典型农产品物流模式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第四章 山东省当前主要农产品物流模式的现状分析
    4.1 山东省农产品物流需求分析
    4.2 农产品生产情况
    4.3 农产品销售情况
    4.4 山东省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4.4.1 山东省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现状
        4.4.2 东省农产品物流业存在问题分析
    4.5 山东省主要农产品物流模式的比较分析
        4.5.1“经纪人+农户”物流模式
        4.5.2“加工企业+农户”物流模式
        4.5.3“农户+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零售商”物流组织模式
        4.5.4 第三方物流模式
        4.5.5 专业批发市场模式
        4.5.6 期货模式
第五章 山东省农产品物流模式实证分析——以巨野县大蒜农产品为例
    5.1 山东省大蒜物流现状分析
        5.1.1 大蒜生产情况
        5.1.2 大蒜生产基地建设
        5.1.3 大蒜销售情况
    5.2 巨野县大蒜物流模式分析——基于100 份农户调查问卷
        5.2.1 数据来源
        5.2.2 调查样本基本的情况
        5.2.3“农户+经纪人+市场”成为主要物流模式的原因分析
    5.3 大蒜销售中影响农户选择销售对象的因素分析
        5.3.1 计量经济模型的确立
        5.3.2 经济计量模型估计结果及结论
    5.4 信息流引导下的基于信息共享的山东省农产品物流模式构建
第六章 山东省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建立发达的现代物流基础设施
    6.2 加强流通监管与服务体系建设,规范流通秩序
    6.3 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联盟
    6.4 积极发展第三方农产品物流业
    6.5 加强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
    6.6 加强农户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培育代表农民利益的物流中介组织
    6.7 创新山东省农产品物流模式
结论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后记与致谢

(8)区域特色农业持续发展诊断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优化资源配置,科学进行特色农业布局与开发
        1.2.2 实现基于市场需求的特色产业诊断,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1.2.3 在解决结构趋同的同时,建立各具特色、相对稳定的特色农业产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特色农业概念、内涵
        1.3.2 区域特色农业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基础
        1.3.3 区域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1.3.4 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1.3.5 区域特色农业开发带设计研究
        1.3.7 区域农业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1.3.8 国内农业比较优势评价分析方法
    1.4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5 本研究的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2 研究方法
    1.6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内外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2.1 国外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状况
        2.1.1 特色农业生产实现区域化规模生产
        2.1.2 特色农业生产实现了产业化经营
        2.1.3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稳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2.1.4 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紧密结合
        2.1.5 重视国际农产品市场研究,积极参与国际贸易
    2.2 我国区域特色农业自然资源分析
        2.2.1 气候优势
        2.2.2 环境优势
        2.2.3 物种优势
    2.3 我国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社会经济背景分析
        2.3.1 农产品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要求发展特色农业
        2.3.2 农业结构调整要求发展特色农业
        2.3.3 增加农民收入要求发展特色农业
        2.3.4 劳动力资源价廉而丰富要求发展特色农业
        2.3.5 国际农产品贸易一体化要求发展特色农业
    2.4 我国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2.5 我国区域特色农业发展问题分析
        2.5.1 区域特色定位不清晰,发展目标不明确,资源优势没有有效发挥
        2.5.2 特色农业缺乏与加工、市场的衔接,制约了区域特色农业持续发展
        2.5.3 区域特色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整体效益差
        2.5.4 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农业生产和管理方式落后
        2.5.5 技术含量低,生产加工工艺落后
        2.5.6 行业标准不健全,品牌意识不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区域特色农业持续发展诊断预警研究基本理论
    3.1 特色农业系统的组成
    3.2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3.3 比较优势理论
        3.3.1 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说
        3.3.2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
        3.3.3 H-O 要素禀赋理论
    3.4 竞争优势理论
    3.5 农业产业化理论
    3.6 灰色系统理论
        3.6.1 灰色系统理论产生的背景
        3.6.2 灰色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
        3.6.3 灰色系统理论在农业中的应用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区域特色农业持续发展诊断预警系统设计
    4.1 区域特色农业持续发展诊断预警概念和内涵
        4.1.1 区域特色农业持续发展诊断预警概念
        4.1.2 区域特色农业持续发展诊断预警与特色农业评价
        4.1.3 区域特色农业持续发展诊断内涵
        4.1.4 区域特色农业持续发展预警内涵
    4.2 区域特色农业持续发展诊断预警结构
        4.2.1 数据输入与处理部分
        4.2.2 模型和计算部分
        4.2.3 输出部分
    4.3 区域特色农业持续发展诊断预警指标体系
        4.3.1 数学模型在诊断预警中的一般应用
        4.3.2 区域特色农业持续发展诊断预警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4.3.3 区域特色农业持续发展诊断预警指标体系
    4.4 区域特色农业持续发展诊断预警标准
        4.4.1 区域特色农业持续发展诊断预警指标基准值
        4.4.2 区域特色农业持续发展诊断预警等级
    4.5 区域特色农业持续发展诊断预警指标权重确定
    4.6 区域特色农业持续发展诊断预警模型构建
        4.6.1 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原理
        4.6.2 灰色预测模型建立的基本过程
        4.6.3 预测结果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4.7 区域特色农业持续发展诊断预警诊断预警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陕西省铜川市特色苹果产业持续发展诊断预警研究
    5.1 陕西省铜川市农业自然资源状况
        5.1.1 土地资源状况
        5.1.2 光照充足,降水适中,温度差异大
    5.2 陕西省铜川市特色苹果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5.2.1 农业资源环境优势
        5.2.2 基础设施建设较完备
        5.2.3 苹果生产市场潜力大
    5.3 陕西省铜川市特色苹果产业发展现状
    5.4 陕西省铜川市特色苹果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5.4.1 优质苹果生产的关键限制因素依然存在
        5.4.2 管理水平和产品整体质量水平不高
        5.4.3 产业化运行机制不健全,销售渠道不稳定
        5.4.4 国际市场开拓和营销经验不足
        5.4.5 自然灾害频繁,经营者风险较大
    5.5 陕西省铜川市特色苹果产业持续发展诊断预警研究
        5.5.1 陕西省铜川市特色苹果产业持续发展诊断预警指标体系
        5.5.2 陕西省铜川市特色苹果产业持续发展诊断预警研究
    5.6 陕西省铜川市特色苹果产业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基于农地可持续利用视角下的农户化肥使用行为研究 ——以四川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农业污染理论的兴起与发展
        2.1.1 关于农业与农地污染理论的兴起
        2.1.2 关于农业污染研究的评估方法与模型时代
        2.1.3 关于农业面源污染与农地质量退化的防治措施的研究
        2.1.4 关于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实验性研究
        2.1.5 评价
    2.2 关于农户行为的研究与争论
        2.2.1 农户行为研究的主要学派
        2.2.2 农户行为的理性化与非理性化之争
    2.3 施肥对农地土壤的影响研究
3 理论基础
    3.1 农业面源污染
    3.2 农业可持续发展
    3.3 公共物品理论与外部性理论
    3.4 经济人有限理性理论
    3.5 生态补偿机制理论
4 农户化肥使用行为现状分析
    4.1 研究区域概况及样本选取
        4.1.1 研究区域概况
        4.1.2 样本选取
    4.2 农户化肥种类选择行为分析
        4.2.1 肥料种类选择基本情况
        4.2.2 农户有机肥、生物肥料使用情况
    4.3 农户化肥施用方式分析
    4.4 化肥施用量及配比结构分析
5 农户化肥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经济因素
    5.2 自身基本条件因素
        5.2.1 农技培训因素
        5.2.2 文化水平因素
        5.2.3 人均收入因素
        5.2.4 农村劳动力转移因素
    5.3 政策因素
        5.3.1 粮食安全政策
        5.3.2 化肥产品市场
        5.3.3 农产品市场准入
        5.3.4 有机肥料、生物肥料政策
    5.4 文化因素
        5.4.1 区域意识
        5.4.2 相互攀比
        5.4.3 环境知识淡薄
6 政策建议
    6.1 建设高素质农技人员队伍,完善农技推广机制
    6.2 建立和完善农民培训机制
    6.3 强化农产品市场的监控机制
    6.4 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6.5 建立相应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
7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南京推行“放心果”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 [1]资本介入下的南京地区乡村空间转型研究[D]. 张江萍. 东南大学, 2020
  • [2]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规划研究[D]. 刘明欣.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3]铜川市林业建设现状及模式的分析[D]. 张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2)
  • [4]延安山地苹果产业发展思考 ——以柳林镇为例[D]. 张喜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1)
  • [5]江苏丰县苹果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D]. 黄善峤.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1)
  • [6]长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汤智超. 吉林农业大学, 2011(10)
  • [7]山东省农产品物流发展模式研究[D]. 张艳华. 内蒙古财经学院, 2011(07)
  • [8]区域特色农业持续发展诊断预警研究[D]. 张华.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10)
  • [9]基于农地可持续利用视角下的农户化肥使用行为研究 ——以四川省为例[D]. 李海霞. 四川农业大学, 2009(07)
  • [10]在黄土高原上打造中国山地苹果第一镇[N]. 石亚利,杜子龙,苏世胜. 延安日报, 2009

标签:;  ;  ;  ;  ;  

南京实施“放心果”工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