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国学校的作息时间(论文文献综述)
陈晓静[1](2021)在《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对邛崃市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育课是体育教育实施的组织载体,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环节。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即学生形成的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而在小学阶段如何开展体育课程、满足学生体育锻炼需要,培养小学生体育的体育核心素养,是中小学生体育教育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对邛崃市小学体育教学现状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从教学环境来看,邛崃市各小学师生比较大,体育教师课时任务重,教师对待工作的激情降低,不利于学校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工作的开展。2体育教师关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知识与技能培训少,不能及时更新知识与技能,同时教学方法也得不到更新,也不利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工作的开展。3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对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仅停留在运动能力与习惯的浅层面。4不同性别之间的学生在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和体育情感与品格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不同地域的学生在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和体育情感与品格三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根据以上结论给出建议:1政府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引入专职的体育教师;学校应重视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合理分配教师课时任务。2学校应支持体育教师的培训,要促使教师体育知识、技能与教学方法的更新。3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将德育课程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知识与行为、体育情感与品格。4教师可以采用分类教学方法,将男女生以性别划分,选择男女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同时学校可以针对本校学生的情况以及设施设备,开展学校体育特色活动或者体育传统项目,以特色活动与传统项目促进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韩子默[2](2021)在《沈阳市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课标要求发展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通过体育学习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帮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发展学生体育情感和体育品德。在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堪忧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沈阳市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现状和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基于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视角下探索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沈阳市高中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认知较强,但课外体育活动参与情况并不理想,尚未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学生制定体育锻炼计划的能力和情况还需进一步提高;学生掌握技能的项数不够,对运动项目的规则和裁判知识了解较少;学生的体能素质还需加强,不少学生的BMI指数偏高或偏低。(2)沈阳市高中生认识到了体育运动对健康生活的重要性,对体育锻炼知识较为了解,但还不够全面;学生对合理膳食、营养搭配和控制体重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好,但对作息与健康、卫生与健康方面的知识还不够了解。他们的健康行为整体水平一般,运动损伤防范意识不强,在运动中保护自己和他人的能力还需加强;他们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但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较差,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3)沈阳市高中生对体育运动的喜爱程度较高,愿意投入时间在体育锻炼上,但缺乏勇敢拼搏、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他们在体育比赛中能够做到尊重对手、文明参赛,认真对待体育比赛,但是也存在服从裁判的意识较差、公平竞争意识较差、不遵守竞赛规则等问题。最后立足于立德树人和学生全面发展视角下提出沈阳市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深化体育教学改革,重构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强化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条件支撑,厚植校园体育文化,提升教师育人能力,完善学校体育硬件设施,增强学生的体育认知;充分挖掘家庭和社区的体育教育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培养模式,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体育教育的良好环境。
郭丽彬[3](2021)在《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内的学生课外活动管理现状及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影响人口流动使得农村学龄人口锐减,从而影响了农村教育布局。为了解决生源减少带来的困境,从2001年开始,我国逐渐形成了集中资源、大量举办农村寄宿制小学的思路。自此,农村寄宿制小学的数量不断扩大,农村寄宿制小学生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农村寄宿制小学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落后,是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短板。要补齐义务教育的短板,重点要建设好农村寄宿制小学。农村寄宿制小学的特殊性在于学生的食、宿都在学校进行,学校几乎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全部场所。由于学生寄宿在校,家庭将本该由其负责管理的时间让渡给了学校。因此,农村寄宿制小学对学生的课余时间负有管理责任。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在放学后到就寝前这段时间的生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寄宿制小学的育人功能能否得到发挥。农村寄宿制小学要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就要利用好学生这段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推进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长期以来,农村寄宿制小学课外活动管理低效致使寄宿小学生的生活单调乏味,这一直影响着农村寄宿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影响着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均衡的发展。为深入了解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内的学生课外活动管理情况,研究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欠发达地区的两所农村寄宿制小学作为研究对象,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内学生课外活动管理进行严谨而深刻的调查,以期了解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内的学生课外活动管理现状,并把握学生在课外活动管理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其存在问题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内的学生课外活动管理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个方面都存在问题。其中计划方面的问题有:学生的课余时间未能有效利用、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不足、课外活动的计划尚未成文;组织方面的问题有:课外活动缺乏专门的人员、教师在课外活动中的参与度低、课外活动的开展缺乏规律性;领导方面的问题有:学校领导者对课外活动的管理缺乏目的性、学校领导者对学生与教师的激励不足;控制方面的问题有:学校缺乏对课外活动的监督和检查、学校的反馈机制不健全、学校课外活动的评价不高。基于此,从政府层面、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对引起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内学生课外活动管理低效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其原因包括:地方政府的师资和经费投入不足和政策支持不足;学校管理制度不健全、学校领导者管理理念有偏差、学校设施设备缺乏且利用率低、学校分工不明确且责任不清;教师对课外活动的认知存在偏差和生活教师数量少且素质不高;学生对课外活动的认知不足和学生家庭经济有限。为了完善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内学生课外活动管理,有必要争取一系列改进的策略。具体策略包括:转变观念,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合理规划,创造课外活动的条件;加强激励,推进教学做合一;明确责任,力求职权责对等;改进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章立制,完善制度体系;加强“顶层设计”,提供政策支持,加强经费扶持,实施差异化财政支持体制。
乌怡罕[4](2021)在《小学“小幼衔接”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SZ学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幼小衔接”是儿童能否顺利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的关键阶段。到目前为止,我国对“幼小衔接”理论与实践的系统研究己二十余年,并取得了许多成果。然而,在现实中,“幼小”衔接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原因之一,是“幼小衔接”更多地强调了如何从幼儿园的角度去做“衔接”工作,却忽略了小学在衔接工作中应该承担的责任。本研究将从小学的角度去调查、探讨、分析“衔接”应如何双向开展,小学方面应该从哪些方面做哪些“衔接”工作。因此,本研究的着眼点放在“小幼衔接”,即突出小学方面的“衔接”工作。本调查特别选择了在“小幼衔接”方面拥有多年丰富经验的呼和浩特市SZ学校进行,主要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在该校进行了实地调查,并与该校的学生、教师、领导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交流,向家长发放了调查问卷,全面了解该学校“小幼衔接”的实施效果。调查结果显示,呼和浩特市SZ学校,在“小幼衔接”工作实施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一年级学生对教室环境仍存在一些不适应;学习适应能力存在不平衡的现象;独立自理能力差异性比较明显;课堂中的游戏相对较少,忽视了一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新生家长入学准备不足,难以保证衔接的有效性。针对存在的问题,本人与学校相关领导和老师,共同商议了一些解决方案。为其它学校的“小幼衔接”提供有益参考的同时,以期能进一步促进“小幼衔接”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发展。
王谦[5](2021)在《国际学校幼小衔接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N国际学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幼小衔接是幼儿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阶段。虽然我国对幼小衔接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几年来幼小衔接是社会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幼小衔接”问题不仅是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幼儿心理发展、教师工作实践的要求。本文主要研究的是N国际学校幼小衔接的现状及对策,符合N国际学校发展的要求,也可以为其他国际学校开展幼小衔接工作提供一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价值。本文首先对问题的缘起进行了阐述,对研究目的和意义进行了介绍。接下来阐述了国内外的“幼小衔接”的现状,将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本文选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使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对N国际学校的幼小衔接问题进行研究。本文以哈克的幼小衔接断层理论为理论基础,从师生关系、学习方式、行为规范、人际互动、预期水平和学习环境这六个维度对N国际学校的幼小衔接问题进行研究,并对所得到的调查数据以及访谈资料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探索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在研究中从社会、学校、教师、家庭、幼儿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N国际学校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为社会层面缺乏引导、学校层面政策支持不足、教师幼小衔接意识需进一步加强、国际学校家庭的特殊性以及幼儿的准备不充分等。研究者对本研究存在的“幼小衔接”问题行了归因,并在最后,对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幼儿都提出了相对应的策略和建议。
王莉[6](2021)在《赴博茨瓦纳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师志愿者跨文化适应调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的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许多国家也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加强与中国多方面的联系。作为世界各国的汉语爱好者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之一,孔子学院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影响范围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汉语教师志愿者们不断地远赴世界各个国家,在当地教授汉语与分享中华优秀文化。由此相关,汉语教师志愿者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迄今为止,很多学者已经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不少相关研究,不过有关跨文化适应的国别化研究仍有待深入。位于非洲南部的博茨瓦纳大学孔子学院是博茨瓦纳第一家、也是目前为止该国唯一一家孔子学院。自博茨瓦纳大学孔子学院建立以来,赴博的汉语教师志愿者人数保持着上升的态势。据了解,历年的志愿者或多或少遇到过一些跨文化适应问题。为此,本文以2015-2019年期间赴博茨瓦纳大学孔子学院的45名汉语教师志愿者为考察对象,对其跨文化适应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本文由五个章节构成。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对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等进行了阐述。第二章主要对调查问卷的设计、实施进行了介绍,并呈现了调查结果。第三章主要介绍了访谈对象、访谈内容、访谈形式和过程。第四章根据前期调查所收集的数据和材料,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25.0和Excel对近五年赴博的45名汉语教师志愿者的跨文化适应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总体来说,近五年赴博的45名汉语教师志愿者的跨文化适应状况良好;具体而言,社会交往适应情况最好,其次是工作适应,最后为生活适应。影响志愿者生活适应的因素有年龄、交通出行、娱乐设施以及博茨瓦纳人的行为习惯与时间观念;工作适应状况受到赴任前对博茨瓦纳的了解程度、教学设施设备、学生学习汉语的表现、自身的教学能力因素的影响;影响志愿者社会交往适应的因素有任教时长、博茨瓦纳人的思想文化、与当地人交往并维持朋友关系。第五章为建议,笔者在本章向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博茨瓦纳大学孔子学院以及今后赴博的汉语教师志愿者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能为今后赴博茨瓦纳大学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师志愿者提供跨文化适应方面的参考和借鉴。最后在结语部分,对本文的主要观点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与反思。
陈忆瑶[7](2021)在《匈牙利汉语教师志愿者跨文化适应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经济政治地位的进一步扩大提升,汉语学习成为更多人的选择,全球“汉语热”逐渐发展升温,这极大促进了孔子学院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繁荣发展,每年中国汉办派往各个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师志愿者的队伍逐渐发展壮大。匈牙利作为欧洲较早开设孔院的国家,同时也被认为是欧洲第一个正式加入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与中国联系日益紧密,目前已建立五所孔院,每年都会有近40位志愿者前往各个孔院进行汉语教学工作。志愿者们能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很大程度上受到其跨文化适应状况的影响,因而对于志愿者跨文化适应情况的研究是有必要的。中国和匈牙利两国在其历史发展、文化背景等各个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带来了这两国人民在他们的生活方式、民族特点和性格、教育观念等各个方面的不同,当两国人民进行交往时,这些差异就会给他们带来文化适应上的障碍。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2019-2020年在匈牙利孔子学院进行汉语教学工作的34位汉语教师志愿者的跨文化适应情况。通过问卷调查及分析,主要从志愿者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探讨影响其跨文化适应的原因,内部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过往经历等个人基本信息,外部因素从志愿者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工作状态三个方面进行调查。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将目前影响匈牙利志愿者跨文化适应的主要因素重点锁定在语言水平、社会生活、工作状况等几个方面,并从这几方面对志愿者进行有针对性的访谈,根据访谈内容收集案例,进行案例分析,探求影响志愿者跨文化适应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最后从志愿者自身、志愿者选拔和培训、孔院和教学点三方面提出提高志愿者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建议和对策,为以后赴任匈牙利的汉语教师志愿者提供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生活和工作,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国际汉语教学的发展。
陈林烨[8](2021)在《大班幼儿时间管理能力养成策略的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时间管理能力对于人的一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时代的不断更迭交替,个体是否能对时间进行有效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人社会性格的一个重要标志。已有的时间管理方法大多针对成年人,幼儿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得到普遍的重视和发展。本研究以上海市H园为研究场所,调查了H园大班幼儿时间管理能力现状,发现幼儿的时间体验存在个体差异、幼儿的时间控制具有事件性、偶然性、幼儿有自主安排时间的意识和需要。根据调查的结果,以H幼儿园大班幼儿作为研究对象,从幼儿对时间的认知、控制和安排这三个方面开展幼儿时间管理能力培养的行动方案的设计,并结合观察法、问卷法和访谈法等方法评估行动的成效,探讨行动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反思,不断进行完善。通过三轮行动循环,总结了大班幼儿时间管理能力养成的方法和策略。研究结果发现,其一,幼儿的时间概念更加清晰;其二,幼儿能够更好地进行活动之间的转换;其三,幼儿的计划性和专注性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其四,幼儿学习到了一些时间管理的技巧;其五,家长和教师意识到了培养幼儿时间管理能力的重要性。综合行动研究的结论和自身的反思,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建议。首先,幼儿园要增加对幼儿时间管理能力的关注、保障教师自主安排时间的权利、关注个别幼儿的需求;教师要重视环境的创设、鼓励幼儿多样化地表达自己的时间体验、帮助幼儿树立时间规划的信心;家长要分阶段培养幼儿的时间管理能力,正确看待幼儿的时间管理,以身作则,和幼儿一同进行时间管理。
冉小琴[9](2021)在《吴趼人小说中的西洋景观书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吴趼人小说中涉及大量西洋景观的描绘,从西洋建筑、洋货器物到思想观念等等,展现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晚清的社会面貌以及民众的生活状态、精神心态,是研究晚清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极佳范本。同时,吴趼人小说的西洋景观书写始终贯穿着他的个人思想倾向及社会理想,他一方面对西方文化体系极力排斥,宣扬回归传统儒家伦理秩序,另一方面又对西方工业文明推崇有加,强调“科技强国”,显示出一代知识分子在大动荡大变革年代的矛盾心态。本文以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家”之一的吴趼人的小说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小说作品中存在的种种西洋景观,探讨西方现代文明在促进晚清社会形态转型的重要意义,以及以此为角度探析吴趼人本人的思想倾向,希冀对于吴趼人小说的研究进行一点补充。第一章为绪论。首先概括介绍吴趼人的身世及创作情况,对目前学界关于他的研究状态进行综述。其次简要评述德波的“景观”理论,揭示景观视域下探究晚清社会转型的开拓性意义。接着梳理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最后阐述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讨论吴趼人小说中的晚清城市外在的西洋景观。通过分析吴趼人小说中所呈现的新型城市空间以及“洋货”器物的广泛流行,展现出晚清城市生活面貌的嬗变。第三章主要探讨西洋景观冲击中民众思想观念的变迁。在西洋物质文明的冲击下,晚清民众的思想观念也发生激烈震荡,家庭伦理孝悌等传统价值观念逐渐解体,民主、平等、自由等西方现代性话语进入晚清民众视野。第四章论述吴趼人本人的思想倾向及社会理想。从吴趼人对西洋景观的书写中,可以看到他对西方文明的态度是模糊而暧昧的,他既排斥西方文化价值系统,又推崇西方工业文明,在西洋景观的书写中寄予着他在新旧变革时代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理想挣扎。
胡凯丽[10](2021)在《主体协同式保教质量评价的实践研究 ——以C幼儿园班级保教实施质量评价为例》文中提出本研究基于幼儿园保教质量提升的政策要求以及质量评价对质量提升的重要性,从主体协同这一创新视角出发,探讨如何开展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研究共分为理论及实践研究两部分。理论研究部分,从幼儿园保教质量的内、外部评价出发,探讨主体协同理论运用于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的契合性,并构建幼儿园主体协同式保教质量评价理论体系(内涵、特征、理论基础及模型)。实践研究部分,聚焦幼儿园保教质量的内部评价,即班级保教实施质量评价,验证上述理论模型并提炼出相关实施策略。为此,本研究在对上海市C幼儿园班级保教实施质量评价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设置实验班及对照班进行前测,了解两个班级保教实施质量的水平;并以幼儿园主体协同式保教质量评价理论体系为指导,选取C幼儿园的7名教师组建评价共同体,以《上海市幼儿园办园质量评价指南(试行)》中的“保教实施”质量评价内容为例,选取“设计与组织”质量领域在实验班开展主体协同式质量评价实践。最后,通过评价主体的交流会议及对实验班和对照班保教实施质量的后测,了解主体协同式班级保教实施质量评价的效果。通过对幼儿园主体协同式保教质量评价理论及实践的研究,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主体协同式保教质量评价具有必要性及可行性;被评者与评价者都是评价共同体的主体并相互协同;主体协同式班级保教实施质量评价的前期准备以及操作需遵循一定的流程与策略;主体协同式班级保教实施质量评价具有良好的质量提升效果。此外,本研究还提出了三个方面的研究建议:幼儿园方面,需建立常态化的主体协同式班级保教实施质量评价方案并保证评价共同体中评价主体的数量适宜性及多样性;被评教师方面,需提升参与评价的主动自发性并加强合作,以及加强对质量提升改进措施的反思并运用于实践;评价教师方面,需认识到被评教师的重要作用并尊重以待,彼此之间给予更多的发言权并积极合作。
二、外国学校的作息时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国学校的作息时间(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对邛崃市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相关文件的落实 |
1.1.2 青少年体质发展的需要 |
1.1.3 小学体育教学现状需要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2 文献综述 |
2.1 青少年体质健康研究 |
2.1.1 青少年体质健康现状 |
2.1.2 小学体育教学现状 |
2.2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
2.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2 国外相关研究 |
2.2.3 国内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地观察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教学环境分析 |
4.1.1 师生人数情况分析 |
4.1.2 场地器材情况分析 |
4.1.3 课时安排情况分析 |
4.1.4 课间操情况分析 |
4.1.5 体育竞赛开展情况分析 |
4.1.6 体育兴趣班开展情况分析 |
4.2 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
4.2.1 体育教师性别情况 |
4.2.2 体育教师学历情况 |
4.2.3 教师对核心素养了解程度分析 |
4.2.4 教师体育知识技能培训情况分析 |
4.2.5 教师培训方式情况分析 |
4.3 教学内容分析 |
4.3.1 教学内容选择情况分析 |
4.3.2 教学方法使用情况分析 |
4.3.3 教师对核心素养重视程度分析 |
4.3.4 教师对课外体育拓展重视程度分析 |
4.3.5 教师主要培养的体育素养分析 |
4.4 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现状 |
4.4.1 学生体育运动能力与习惯培养现状 |
4.4.2 学生健康知识与行为培养现状分析 |
4.4.3 学生体育情感与品格培养现状分析 |
4.5 对策研究 |
4.5.1 学校层面 |
4.5.2 教师层面 |
4.5.3 社会层面 |
4.5.4 家庭层面 |
4.5.5 学生层面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2)沈阳市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核心概念界定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3.3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沈阳市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调查现状与分析 |
3.1.1 运动习惯素养调查与分析 |
3.1.2 运动能力素养调查与分析 |
3.1.3 健康知识素养调查与分析 |
3.1.4 健康行为素养调查与分析 |
3.1.5 体育情感素养调查与分析 |
3.1.6 体育品德素养调查与分析 |
3.2 沈阳市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
3.2.1 体育锻炼习惯尚未养成 |
3.2.2 运动能力有待提高 |
3.2.3 健康知识掌握不全面 |
3.2.4 存在不良行为方式 |
3.2.5 体育情感淡薄 |
3.2.6 体育品德修养有待加强 |
3.3 沈阳市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 |
3.3.1 基于核心素养重构体育教学体系 |
3.3.2 强化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条件支撑 |
3.3.3 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育人格局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研究结论 |
4.2 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沈阳市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B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C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D 家长访谈提纲 |
致谢 |
(3)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内的学生课外活动管理现状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1.基于政策背景的指引 |
2.基于农村寄宿制小学存在的普遍性 |
3.基于个人经历的启发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国内相关研究 |
2.国外相关研究 |
3.对已有研究的思考 |
(四)概念界定 |
1.农村 |
2.农村寄宿制小学 |
3.课外活动 |
4.课外活动管理 |
(五)理论基础 |
1.生活教育理论 |
2.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3.人本管理理论 |
4.权变理论 |
(六)研究思路 |
(七)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调查法 |
一、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内的学生课外活动管理现状 |
(一)课外活动的计划情况 |
1.学生作息时间安排 |
2.学生课外活动时间安排 |
3.学生课外活动内容策划 |
(二)课外活动的组织情况 |
1.课外活动的人员安排 |
2.课外活动的频率安排 |
3.课外活动的内容安排 |
(三)课外活动的领导情况 |
1.课外活动的领导者 |
2.课外活动的协调情况 |
3.课外活动的激励情况 |
(四)课外活动的控制情况 |
1.课外活动的监察情况 |
2.课外活动的反馈情况 |
3.课外活动的评价情况 |
二、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内学生课外活动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一)计划方面的问题 |
1.学生的课余时间未能有效利用 |
2.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不足 |
3.课外活动的计划尚未成文 |
(二)组织方面的问题 |
1.课外活动缺乏专门的人员 |
2.教师在课外活动中的参与度低 |
3.课外活动的开展缺乏规律性 |
(三)领导方面的问题 |
1.学校领导者对课外活动的管理缺乏目的性 |
2.学校领导者对学生与教师的激励不足 |
(四)控制方面的问题 |
1.学校缺乏对课外活动的监督和检查 |
2.学校课外活动的反馈机制不健全 |
3.学校课外活动的评价不高 |
三、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内学生课外活动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检视 |
(一)政府层面的原因 |
1.地方政府投入相对不足 |
2.政策支持不足 |
(二)学校层面的原因 |
1.学校管理制度不健全 |
2.学校领导者管理理念有偏差 |
3.学校课外活动设施设备缺乏且利用率低 |
4.学校分工不明确且责任不清 |
(三)教师层面的原因 |
1.教师对课外活动的认知存在偏差 |
2.生活教师数量少且素质不高 |
(四)学生层面的原因 |
1.学生对课外活动的认知不足 |
2.学生家庭经济能力有限 |
四、改善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内学生课外活动管理的策略 |
(一)学校内部:完善管理机制 |
1.转变观念,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 |
2.合理规划,创造课外活动的条件 |
3.加强激励,推进教学做合一 |
4.明确责任,力求职权责对等 |
5.改进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二)学校外部:完备“课外活动管理”的制度与政策 |
1.建章立制,完善制度体系 |
2.加强“顶层设计”,提供政策支持 |
3.加强经费扶持,实施差异化财政支持体制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内学生课外活动管理情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2 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内学生课外活动管理情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3 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内的学生课外活动管理相关访谈 |
致谢 |
(4)小学“小幼衔接”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SZ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在我国“幼小衔接”工作中,忽略了小学方面的衔接 |
2.幼儿园的衔接工作中,“小学化”倾向明显 |
3.小学方面在“小幼衔接”工作上较为欠缺,未做到位 |
4.本人的关注点和研究取向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本研究课题的相关概念界定 |
1.衔接 |
2.幼小衔接 |
3.小幼衔接 |
(四)文献综述 |
1.国外学者关于小幼衔接的研究概述 |
2.我国学者关于“小幼衔接”的研究概述 |
3.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简评 |
(五)理论基础 |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
2.哈克的幼小衔接断层理论 |
3.生态学理论 |
(六)研究设计 |
1.研究目地 |
2.研究内容 |
3.研究对象 |
4.研究方法 |
(七)SZ学校“小幼衔接”调查目的和对象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3.调查内容 |
4.调查过程 |
二、SZ学校“小幼衔接”现状的调查情况与分析 |
(一)SZ学校简介及“小幼衔接”的发展历程 |
1.SZ学校简介 |
2.SZ学校“小幼衔接”的发展历程 |
3.SZ学校“小幼衔接”的课程设置 |
(二)SZ学校“小幼衔接”现状调查的结果统计 |
1.被调查教师的情况统计 |
2.被调查学生的情况统计 |
3.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情况统计 |
三、SZ学校“小幼衔接”工作现状的经验总结 |
(一)SZ学校“小幼衔接”工作中的成功经验 |
1.家校共育,实现教育合力 |
2.设置了宽松、多样化的“小幼衔接”校本课程 |
3.特别重视入学适应能力训练,帮助新生顺利过渡 |
4.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激励新生全面成长 |
(二)SZ学校“小幼衔接”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
1.一年级学生对教室环境仍存在一些不适应 |
2.一年级新生学习适应能力存在不平衡的现象 |
3.一年级新生的独立自理能力差异性比较明显 |
4.课堂中的游戏相对较少,忽视了一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
5.新生家长入学准备不足,难以保证衔接的有效性 |
四、加强小学“小幼衔接”现状发展的实践建议 |
(一)针对一年级教室布置做出适当调整 |
(二)做好一年级教师的岗前培训和在职教育 |
(三)继续发挥“游戏”的衔接价值 |
(四)做好新生家长的“衔接”指导工作 |
(五)与学校附近幼儿园合作,形成衔接合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小学与幼儿园衔接情况调查问卷(家长卷) |
附录2 小学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3 小学主要领导访谈提纲 |
附录4 一年级新生访谈提纲 |
附录5 课堂观察表 |
致谢 |
(5)国际学校幼小衔接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N国际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缘起 |
(一) 教育发展的要求 |
(二) 幼儿心理发展的要求 |
(三) 教师工作实践的要求 |
(四) 国际学校发展的要求 |
二、研究的目的 |
三、研究的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四、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五、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的对象 |
(二) 研究的基本内容 |
(三)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 国际学校的定义 |
(二) 幼小衔接的定义 |
二、相关理论 |
(一) 哈克幼小衔接断层理论 |
(二) 布朗芬布伦纳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 |
(三)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
第二章 N国际学校幼小衔接问卷结果分析 |
一、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一) 调查问卷的维度介绍 |
(二) 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
(三) 幼儿(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
(四) 家长基本情况分析 |
(五) 师生关系方面 |
(六) 学习方式方面 |
(七) 行为规范方面 |
(八) 人际互动方面 |
(九) 预期水平方面 |
(十) 学习环境方面 |
二、问卷调查小结 |
(一) 幼儿幼小衔接的实际适应程度 |
(二) 学生幼小衔接的实际适应程度 |
(三) 幼儿园、小学教师评价对比 |
(四) 幼儿园、小学家长评价对比 |
(五) 整合多方评价对比 |
三、访谈结果分析 |
(一) 学校管理者访谈结果分析 |
(二)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三) 家长访谈结果分析 |
四、访谈调查小结 |
五、问卷以及访谈调查总结 |
第三章 N国际学校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归因 |
一、社会层面缺乏引导 |
(一) 政策法规有待完善 |
(二) 社会观念陈旧 |
(三) 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
二、学校层面政策支持不足 |
(一) 学校政策不完善 |
(二) 缺乏幼小衔接培训 |
(三) 英语课程衔接重视度不足 |
三、教师幼小衔接意识需进一步加强 |
(一) 幼儿教学活动对幼小衔接的践行不足 |
(二) 小学教师幼小衔接意识不足 |
(三) 国际学校教师的特殊性 |
四、国际学校家庭的特殊性 |
(一) 家庭教育的普遍缺失 |
(二) 家庭教育关注点的偏差 |
(三) 预期水平不合理 |
(四) 教育理念不一致 |
五、幼儿准备不充分 |
(一) 缺乏对小学的了解 |
(二) 自我服务能力弱 |
(三) 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 |
(四) 幼儿缺乏主观能动性 |
第四章 N国际学校幼小衔接问题应对对策 |
一、对社会加强引导 |
(一) 完善政策制定 |
(二) 引导社会观念的转变 |
(三) 提高对幼小衔接的支持力度 |
二、学校政策支持 |
(一) 落实双向衔接 |
(二) 提供幼小衔接教师培训 |
(三) 加强英语课程衔接 |
三、幼小教师共同学习与合作 |
(一) 幼儿教师将能力要求渗透在日常教学中 |
(二) 小学教师对学生的要求适当倾斜 |
(三) 成立“幼小教师学习小组” |
四、家庭与园校共育 |
(一) 积极主动的学习国家政策 |
(二) 优化教育观念 |
(三) 准备学习环境 |
(四) 调整预期水平 |
五、幼儿充分做好准备 |
(一) 初步了解小学生活并产生兴趣 |
(二) 增强自我服务意识 |
(三) 提高注意力的品质 |
(四) 增强时间管理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N国际学校幼小衔接调查问卷 |
附录2: N国际学校幼小衔访谈提纲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赴博茨瓦纳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师志愿者跨文化适应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关于跨文化适应的研究 |
1.3.2 关于汉语教师志愿者的研究 |
1.3.3 关于汉语教师志愿者跨文化适应的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赴博汉语教师志愿者跨文化适应问卷调查 |
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2.2 调查问卷的实施 |
2.3 问卷调查结果 |
2.3.1 基本情况调查结果 |
2.3.2 生活适应调查结果 |
2.3.3 工作适应情况调查结果 |
2.3.4 社会交往适应情况调查结果 |
2.4 小结 |
第三章 赴博汉语教师志愿者跨文化适应访谈调查 |
3.1 访谈对象及内容 |
3.1.1 访谈对象 |
3.1.2 访谈内容 |
3.2 访谈形式及过程 |
3.3 访谈结果 |
3.3.1 生活适应情况 |
3.3.2 工作适应情况 |
3.3.3 社会交往适应情况 |
第四章 赴博汉语教师志愿者跨文化适应情况与影响因素分析 |
4.1 赴博汉语教师志愿者跨文化适应情况分析 |
4.1.1 生活适应情况分析 |
4.1.2 工作适应情况分析 |
4.1.3 社会交往适应情况分析 |
4.2 赴博汉语教师志愿者跨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1 主观自身因素 |
4.2.2 客观环境因素 |
第五章 建议 |
5.1 对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 |
5.2 对博茨瓦纳大学孔子学院 |
5.3 对今后赴任的志愿者 |
结语 |
附录A 赴博茨瓦纳汉语教师志愿者跨文化适应调查问卷 |
附录B 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匈牙利汉语教师志愿者跨文化适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关于“跨文化适应”和“文化休克”的概念 |
1.3.2 跨文化适应的分类 |
1.3.3 近年来跨文化适应研究成果 |
1.4 研究方法 |
1.4.1 问卷调查法 |
1.4.2 观察法和实践法 |
1.4.3 访谈法 |
第二章 匈牙利孔院汉语教师志愿者跨文化适应问题调查 |
2.1 调查对象 |
2.2 调查目的 |
2.3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
2.3.1 总体思路 |
2.3.2 问卷编写 |
2.3.3 问卷发放与数据收集 |
2.4 调查结果分析 |
2.4.1 基本信息统计与分析 |
2.4.2 日常生活适应情况统计与分析 |
2.4.3 任教过程中语言能力情况统计与分析 |
2.4.4 人际交往适应情况统计与分析 |
2.4.5 工作适应情况统计与分析 |
2.4.6 心理适应情况统计与分析 |
2.5 小结 |
第三章 匈牙利孔院汉语教师志愿者跨文化适应案例分析 |
3.1 社会生活适应方面案例分析 |
3.2 工作适应方面案例分析 |
3.3 语言适应方面案例分析 |
3.4 其他方面的适应问题案例分析 |
3.5 匈牙利孔院汉语教师志愿者跨文化适应问题原因分析 |
3.5.1 思维方式不同 |
3.5.2 价值观不同 |
3.5.3 教育理念不同 |
第四章 提高汉语教师志愿者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对策 |
4.1 志愿者方面 |
4.2 志愿者选拔和培训方面 |
4.3 赴任孔院和教学点方面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匈牙利孔院志愿者教师跨文化适应问题调查 |
(8)大班幼儿时间管理能力养成策略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时间管理与幼儿的发展密切相关,应从小开始培养 |
(二)幼儿时间管理意识和能力的相关研究比较缺乏,有待进一步研究 |
二、已有研究综述 |
(一)时间管理的相关研究 |
(二)幼儿时间管理的相关研究 |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三、本文相关概念界定 |
(一)时间 |
(二)时间管理 |
(三)时间管理能力 |
(四)幼儿时间管理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及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一)研究方法 |
(二)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三章 行动的前期准备 |
一、大班幼儿时间管理意识及时间管理能力发展现状 |
(一)幼儿的时间体验存在个体差异 |
(二)幼儿的时间控制具有事件性、偶然性 |
(三)幼儿有自主安排时间的意识和需要 |
二、幼儿时间管理意识及时间管理能力培养现状的调查 |
(一)幼儿园内的时间管理状况调查分析 |
(二)幼儿家庭的时间管理状况调查分析 |
(三)影响幼儿时间管理能力的因素 |
三、行动方案的设计 |
(一)行动目标的制定 |
(二)活动方案的设计 |
第四章 行动研究的实施 |
一、第一轮行动研究:初步认识时间,发展时间知觉能力 |
(一)行动一“认识时间”:初步形成时间概念 |
(二)行动二“老狼老狼几点了”:熟悉一日活动安排,了解活动顺序 |
二、第二轮行动研究:逐步树立时间概念,自主探索时间计划表 |
(一)行动一“时间饼和任务清单”:学会将任务分类,尝试安排时间 |
(二)行动二“打败时间怪兽”:尝试进行初步的时间规划 |
三、第三轮行动:家园合作,共同推进时间管理能力发展 |
(一)行动一“制定时间计划表”:了解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学习时间管理的相关技巧 |
(二)行动二“制定寒假计划表”:给予幼儿更多的自由时间并进行规划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一)幼儿的时间概念更加清晰 |
(二)幼儿能够更好地进行活动之间的转换 |
(三)幼儿的计划性和专注性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
(四)幼儿学习到了一些时间管理的技巧:任务分类和细化步骤 |
(五)家长和教师意识到了培养幼儿时间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
二、教育建议 |
(一)幼儿园方面 |
(二)教师方面 |
(三)家庭方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关于幼儿在家时间安排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B |
致谢 |
(9)吴趼人小说中的西洋景观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吴趼人及其研究现状 |
1.2 景观与晚清社会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2 吴趼人小说中城市外在的西洋景观 |
2.1 新型城市空间 |
2.1.1 西洋建筑 |
2.1.2 马路 |
2.1.3 公园 |
2.2 “洋货” |
2.2.1 “洋货”流行下的两种心态及成因 |
2.2.2 “洋货”影响下民众日常生活的变化 |
3 西洋景观冲击中民众价值观念的变迁 |
3.1 聚焦人间怪现状:传统价值体系的崩塌 |
3.1.1 家庭人伦孝悌的瓦解 |
3.1.2 重义轻利到重利轻义 |
3.1.3 厉行节俭到崇奢夸富 |
3.2 初探西方新思想:现代思想观念的建构 |
3.2.1 自由、民主等西方现代思想 |
3.2.2 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建构 |
4 从西洋景观透视吴趼人的社会理想 |
4.1 理想支点——炽烈的社会情怀 |
4.2 道德救世理想——对西方文化价值系统的排斥批判 |
4.2.1 排斥西方文化价值系统 |
4.2.2 以儒家道德伦理救国救世 |
4.3 科技强国乌托邦——对西洋工业文明的推崇 |
4.3.1 吴趼人的工业文明崇拜与国家焦虑 |
4.3.2 “文明境界”:科技强国蓝图的实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10)主体协同式保教质量评价的实践研究 ——以C幼儿园班级保教实施质量评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基于保教质量提升的政策要求 |
1.1.2 基于质量评价对保教质量提升的重要性 |
1.1.3 基于主体协同式保教质量评价研究视角的创新性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第2章 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主体协同 |
2.1.2 幼儿园保教质量 |
2.1.3 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 |
2.1.4 班级保教实施质量评价 |
2.2 文献综述 |
2.2.1 关于主体协同的研究 |
2.2.2 关于幼儿园保教质量的研究 |
2.2.3 关于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的研究 |
2.2.4 综述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的和内容 |
3.1.1 研究目的 |
3.1.2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思路 |
3.3 研究对象与参与者 |
3.3.1 研究对象 |
3.3.2 研究参与者 |
3.4 研究方法 |
3.4.1 文献研究法 |
3.4.2 理论研究法 |
3.4.3 问卷调查法 |
3.4.4 访谈法 |
3.4.5 案例研究法 |
3.4.6 准实验研究法 |
3.5 研究工具 |
3.5.1 调查问卷 |
3.5.2 访谈提纲 |
3.5.3 《幼儿园班级保教实施质量评价工具》 |
第4章 幼儿园主体协同式保教质量评价的理论研究 |
4.1 主体协同理论运用于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的契合性 |
4.1.1 自组织原理运用于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的契合性 |
4.1.2 伺服原理运用于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的契合性 |
4.1.3 协同效应运用于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的契合性 |
4.2 幼儿园主体协同式保教质量评价的理论体系 |
4.2.1 幼儿园主体协同式保教质量评价的内涵 |
4.2.2 幼儿园主体协同式保教质量评价的特征 |
4.2.3 幼儿园主体协同式保教质量评价的理论基础 |
4.2.4 幼儿园主体协同式保教质量评价的理论模型 |
第5章 主体协同式班级保教实施质量评价的实践研究 |
5.1 幼儿园班级保教实施质量评价现状调查的诊断与分析 |
5.1.1 教师对幼儿园班级保教实施质量评价的认知情况 |
5.1.2 教师对幼儿园班级保教实施质量评价的实践情况 |
5.1.3 总结 |
5.2 实验班及对照班保教实施质量评价前测结果与分析 |
5.2.1 前测总体结果与分析 |
5.2.2 前测各质量领域结果与分析 |
5.2.3 前测结果的总结 |
5.3 组成共同体协同开展班级保教实施质量评价 |
5.3.1 评价共同体的准备 |
5.3.2 评价共同体的协同 |
5.3.3 评价共同体的共赢共长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1.1 主体协同式保教质量评价具有必要性 |
6.1.2 主体协同式保教质量评价具有可行性 |
6.1.3 被评者与评价者都是评价共同体的主体并相互协同 |
6.1.4 主体协同式班级保教实施质量评价需遵循一定的流程与策略 |
6.1.5 主体协同式班级保教实施质量评价具有良好的质量提升效果 |
6.2 研究建议 |
6.2.1 对幼儿园的建议 |
6.2.2 对被评教师的建议 |
6.2.3 对评价教师的建议 |
第7章 研究反思与展望 |
7.1 研究反思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幼儿园班级保教实施质量评价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幼儿园班级保教实施质量评价访谈提纲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附录六 |
附录七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外国学校的作息时间(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对邛崃市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 陈晓静.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沈阳市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D]. 韩子默. 沈阳大学, 2021(10)
- [3]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内的学生课外活动管理现状及策略研究[D]. 郭丽彬.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4]小学“小幼衔接”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SZ学校为例[D]. 乌怡罕.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5]国际学校幼小衔接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N国际学校为例[D]. 王谦. 青海师范大学, 2021(12)
- [6]赴博茨瓦纳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师志愿者跨文化适应调查研究[D]. 王莉.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匈牙利汉语教师志愿者跨文化适应研究[D]. 陈忆瑶.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2)
- [8]大班幼儿时间管理能力养成策略的行动研究[D]. 陈林烨.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9]吴趼人小说中的西洋景观书写[D]. 冉小琴.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10]主体协同式保教质量评价的实践研究 ——以C幼儿园班级保教实施质量评价为例[D]. 胡凯丽.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