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实践

新课程: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实践

一、新课程:素质教育观念的重要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吴秉旭[1](2021)在《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发展素质教育,教育部提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目标,并提倡在中小学探索指向核心素养的教育的实践。高中各学科己经明确了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是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三大主要维度。《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虽然还没有明确提出学科核心素养,但与高中的课程目标是一脉相承的,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2011)》明确提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可见,初中音乐课程与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社会媒体的音乐文化生活中,呈现出雅俗交织、美丑难辨的复杂情形,会不同程度地影响音乐欣赏教学,给教师们带来一些困扰。音乐教育如果不适应这种新的形势,课堂音乐欣赏教学如果不密切结合课外音乐教育环境,给学生必要的指导,那就难以达到音乐欣赏的审美教育目的。有效引导学生用审美的能力去鉴别、选择、品味各种多元化的音乐,这是音乐教育值得探讨的、有意义的课题。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对于音乐欣赏教学的深入研究不足,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深入具体研究的问题。本研究的基本问题是:1.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运用现状如何?2.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有哪些?3.影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和实施的因素有哪些?基于现有的研究,以及对音乐课程相关理论与初中音乐课程的理解,本研究结合《标准》关于音乐素养、学段目标、内容标准的相关表述,构建了初中阶段的音乐核心素养框架。本研究将初中音乐核心素养内涵理解为: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音乐的审美感知、音乐表达能力、音乐创造能力、文化理解等音乐核心素养。音乐欣赏课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音乐欣赏教学是初中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通过在初中这一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可以为高中音乐鉴赏课程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本研究采用质化研究的取向,通过课堂观察、访谈、案例分析的方法收集和分析研究资料,分析初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及其对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状况。对有代表性的4节常规课和6节优质课的课堂观察和深入分析,对教师、学生和教研员的访谈,发现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发现实践教学与《标准》和音乐核心素养要求的差距,面对现实应当解决哪些问题。通过研究发现主要有哪些可以有效提高初中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可行策略,深入探究影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和实施的因素,并提出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改进建议。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1.教研员和中学音乐教学名师对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认同度高。通过分析音乐教师常用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和优质录像课中运用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发掘切实可行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以解决初中音乐教师设计和运用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困扰。2.教师在优质课中运用音乐教学策略的特征:(1)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与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适合度高;(2)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关注发展学生音乐核心素养,但对学生文化理解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够充分;(3)优质课中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类型较丰富;(4)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运用都较充分;(5)优质课中有效组合运用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方式较多。3.有效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有:操作体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主体经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文化体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听觉分析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情境游戏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情境感悟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类比学习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主题发展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等。在对优质课的分析中,新发现了有效的、创新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分组合作体验与探究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信息延伸与探究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问题引导聆听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联觉辅助聆听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师生交流式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师生合作探究发现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等。4.一些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体现了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操作体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主体经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听觉分析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师生交流式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等的运用,促进了学生对音乐的持续兴趣、审美感知、音乐表达能力、音乐创造能力等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但对学生文化理解音乐核心素养发展有所欠缺。5.影响初中教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和实施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教师对核心素养及音乐欣赏教育价值的认同;教师的音乐专业素养;教师的艺术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素养;教师教学知识与技能;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师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教师对学生知识和态度与特质的了解等。外部因素主要包括:音乐课程改革;媒体文化;教育行政的政策和教研员的专业支持等。在以上研究发现的基础上,提出音乐欣赏课教学可供参考的教学策略改进建议:1.教学策略选择与有效实施应指向整合的教学目标;2.依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策略;3.注重多种教学策略的组合运用,充分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4.将教学策略与环境因素有机融合。

冯滟童[2](2021)在《立德树人视域下高中思政课教师角色转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就被明确为“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效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高中思政课程具有引导学生发展方向、传播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和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等独特作用。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战略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因此,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方位下,思政课教师必须密切结合实际,顺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新需要,进行有创造性的角色转变,以此更好地明确自身使命和责任,厘清自身的角色定位,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高中思政课教师角色本质上就是教师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承担角色的具体体现,它具有教师角色的一般共性和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性的双重属性,即承担着“立德”和“树人”两方面的社会期望,高中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执行者和学科任务的承担者,需优化和调整自身行为模式以更好履行角色职能。因此,“立德”和“树人”从不同的维度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提出了角色转变要求:一方面要求从“学科知识的授业者”转向“理想信念的塑造者”、从“道德行为的训导者”转向“高尚品格的垂范者”、从“理论知识的灌输者”转向“知行合一的促进者”。另一方面,从“学生行为的约束者”转向“学生潜能的激发者”、从“课堂教学的包办者”转向“学生发展的合作者”、从“教材内容的奉行者”转向“课程内容的开发者”、从“教育教学的权威者”转向“学生同行的知心人”。然而,当前高中思政课教师的角色定位与职能仍然存在与上述新要求不相适应的方面,通过对实际中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现状进行检视和反思,发现其“习惯思维”、“能力亏欠”、“支持不足”和“督促欠缺”是成为制约和阻碍其角色转变的主要困境。为了使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更好地在实践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本文初步探讨了立德树人视域下高中思政课教师角色转变的策略,即应坚持示范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教师自身要进行思维转换和素质提升,社会层面要提供充分有效的信任支持,学校层面不断完善角色责任落实的体制机制,以推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顺利完成角色转变。

刘娜[3](2021)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选用的现状调查 ——以J市四所乡镇小学为例》文中指出二十一世纪以来,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在我国进一步推行。新课改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改的重点之一,而学生学习方式受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就需要教师转变以往单一、僵化的教学方式以带动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语文教师教学方式的选用对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选用是否科学以及如何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变革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J市四所乡镇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为调查对象,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选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发现,教师问卷中教师选用讲授、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的均值得分均高,其中讲授式教学方式的均值得分最高,且教师选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在教龄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学生问卷中学生反映教师选用讲授式教学方式的均值得分较高,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的均值得分较低。结合访谈记录与课堂观察,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教师在教学中普遍选用讲授式教学方式,教学方式选用单一;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少选用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再次,教师有意选填非讲授教学方式以掩盖其教育改革理念的不足;最后,教师在教学中对探究式教学方式的选用在教龄上有显着差异。综上,大多数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选用存在以下问题: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传统讲授教学思维固化、多元教学方式选用形式化、粉饰与掩盖教学实际问题,农村小学生难以适应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学校阻碍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方式变革。基于此,本研究从教师、学生、学校、社会四个层面分别提出改进建议。首先,教师应当树立现代教育理念,积极参与培训学习;反思教学方式选用,落于语文教学实际;指导学生参与学习,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其次,学生应努力培养自主学习习惯,积极参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积极配合教师教学,努力适应新型语文教学方式。再次,学校要加强教师专业培训,鼓励语文教师改革;建立教师监督机制,进行多方求证;充实农村师资力量,改善语文教学条件;取得学生家长支持,实现家校高效配合。最后,社会要加强教育改革指导,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改革观念;加强教育部门引导,开设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培训课程。

张筱雪[4](2021)在《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课堂评价研究 ——以大理市D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课堂评价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语文课堂评价方式单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即使2000年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评价仍然重书面、轻口头;重认知、轻情感;重学校,轻学生;重结果,轻过程。一味地偏向于重视考试的甄别和选拔功能,以是否能够通过测验、掌握基础知识作为评价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唯一手段。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提出了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提升。这样,不仅对语文课堂评价提出了新要求,也对语文课堂评价内容和方法有了更明确的指导。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式,对大理市D中学的高中语文课堂评价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大理市D中学语文课堂评价的优缺点,并结合2017年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评价改进建议,从而指导当前高中语文课堂评价。绪论部分对核心素养、教学评价以及课堂评价进行了现状阐述,在结合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阐述基于核心素养语文课堂评价体系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对于完善我国语文课堂评价体系理论研究以及推动我国语文课堂评价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第一章对语文课堂评价的发展与新要求进行梳理归纳。分别从语文课堂评价的发展和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对语文课堂评价的新要求两个方面进行梳理。通过分析核心素养理念下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指出为了适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需要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标准和方式,构建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语文教学评价体系,为后文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章以大理市D中学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大理市D中学的师生对于语文教学评价的看法,以及语文教学评价内容的发展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法、现场访谈法、课堂观察法等方式,对大理市D中学的语文教研组长、语文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理市D中学的课堂评价内容缺乏与时俱进,评价标准科学性不足,评价内容性对固定。呆板,评价方式“功利”当先,评价内容与核心素养的结合度较低,以及师生对课堂评价内容认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第二章中发现的问题,第三章做出了相应的回应,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首先是明确评价目的、加强评价意识,第二是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第三是提高语文课堂评价与核心素养的结合度。在这些改进建议里面笔者做了相应的《课堂教学实施评价表》、《阶段性语文课堂评价表》以及《学生课堂评价内容参考指标》以便于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实施有效的课堂评价。最后,笔者以大理市D中学一名教师上的《阿房宫赋》为例对课堂评价进行了分析。在结语的部分,笔者梳理了传统语文课堂评价的不足以及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评价的作用,通过创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评价指标、课堂评价方法,有助于改善传统语文课堂评价的不足,更好的发挥语文课堂评价的作用。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持续改善语文课堂评价方法,实现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

郭笑[5](2021)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教育信念的研究》文中提出新课程改革是从理念到行动纵深的、全方位的革新,它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开放型的课程观”、“民主的师生关系”、“系统的三维课程目标”、“终身的学习观”、“评价促发展”、“批判与创新”、“回归生活”等核心理念对新课程具体实施者的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育信念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下教师持有的与教育活动有关的教师本人确信的稳定观点,教师所秉持的教育信念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和课程改革的效果,是保障新课程改革成功的重要内在精神力量。因此,教师必须树立坚定的、积极的、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相吻合的教育信念。在充分阅读和梳理国内外与教师教育信念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对教育信念进行了概念界定,在此基础上对与教育信念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区分,接着对教育信念的内涵做出了进一步的理论探讨。在紧扣“教育信念”的重要性以及教育信念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具有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信念。运用访谈法、案例分析法对所要调查的研究对象进行了有关教育信念方面的研究,通过调查了解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教育信念应然与实然之间存在差异。针对教师教育信念存在的问题,从中分析可能影响教师教育信念的因素,主要和学校文化、社会环境以及教师本身有关。基于此,笔者提出关于教师教育信念养成的思考,主要从学校、社会、教师三个角度作为切入点进行考虑:教师要增强自主发展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养成及时反思的良好习惯;社会方面要加强和完善有关教育方面的制度、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学校不仅要建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还要为教师创设和谐轻松的校园环境。

金春花[6](2021)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任何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都在于学校水平的实施,课程方案是否切实可行,只有通过对学校水平的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切实的考察才能得出结论。本研究以2016年9月开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变革为背景,通过分析学校水平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实施成败的真实变量,确定各变量对课程实施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力图探索成功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路径,为我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理论指导、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方案的修订提供借鉴和决策依据。本研究以J省C市的四所小学为个案,对经历“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教师、校长进行调查研究的同时,考察实际课堂教学。收集资料主要采用深度访谈、课堂观察、文件收集等方式。研究发现,学校水平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呈现如下特征:第一,课程实施者们对课程必要性的认同度高,对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必要性、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呈现出较高的认同度。但是对文件课程的认同度不高,从课程标准确定的目标到内容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异议及困惑。第二,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课程认识之间存在不一致,虽然在访谈过程中表明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学起点,但是多数课堂教学都体现了权威主义、教师中心、输入的价值单一等特征。第三,课程实施环境不尽如人意,与较高的课程目标定位相比,课程实施环境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主要表现为条件性资源的匮乏和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小科文化的制约等。导致这些问题的因素复杂,既有政府的教育投入、地方教育行政的作为、学校基建的设计思路等方面的因素,也有学校文化、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研究也发现,影响学校层面“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因素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其中课程改革本身的因素对课程实施的影响较大,课程实施者对改革的清晰程度较低、“道德与法治”课程文本存在不确定因素等,对教师的课程认同感和改革适应性具有消解的影响;学校内部因素中校长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起到关键作用,它可以决定“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学校的地位、教师的地位;教师信念和教师知识是制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深度的关键因素,教师对学科价值的信念、对学生的信念、对教学的信念、教师自身的信念等对教师做课程决策都起到程度不同的影响;地方教育行政、大学等对学校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给予的物质资源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智力上的资源支持也不尽如人意,这些学校外部的因素制约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发展。本研究的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实施有五个方面的建议,包括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强化道德教育的重要价值;修订课程方案,完善教材编写;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促进课程实施走向深入;完善教师培养机制,加快学科教师专业化进程;理论与实践结合,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高福智[7](2021)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课程执行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已经走过了十余年的时光,不论在课程政策还是育人理念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效。随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核心素养”这一课程目标逐渐被大众所熟知。地理核心素养主要是围绕着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四个方面来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地理核心素养这项艰巨任务理应由每一位地理教师去完成。教师作为课程的主导力量与执行者,其自身课程执行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新课改的实施过程和结果达成,因此对于教师课程执行力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价值。本研究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经过对国内外教师课程执行力相关文献归纳梳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教师课程执行力的构建要素以及影响因素,并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与观察法进行了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课程执行力的研究。本研究第一部分利用文献研究法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在综合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明确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第二部分阐述了教师课程执行力的相关概念,确定了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概述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情况以及总结新课改对高中地理教师课程执行力提出的新要求。第四部分聚焦高中地理教师,主要围绕对于课程标准的解读能力、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这五项能力,揭示课程执行力的具体构成要素。第五部分通过网络发放问卷与实地调查,发现当下高中地理教师课程执行力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导致问题的原因。第六部分针对高中地理教师课程执行力有待提高的现实情况,本文试图寻求提升途径。其中主要是从教师自身、学校内部、教育主管部门三个层面提出提升策略,以待通过三方共同努力提升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助力课程改革顺利实施。

滕菲[8](2021)在《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体验式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大明确地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又进一步明确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这些要求必须全面落实到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改革和课程实施方案中。高中历史课是具有品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基础性课程。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就是要让学生具备文化底蕴、终身学习、健康生活、求真态度、责任理想、实践创新这六方面的素养。这些要求具体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就是要让学生具有唯物史观素养、时空观念素养、史料实证素养、历史解释素养、家国情怀素养。因此,在高中历史课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及适应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能够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并结合高中历史学科教学的特点,培养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方式之一就是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特点进行的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融入情境之中,获得知识、经验、情感,并实现身心的共同发展,从而获取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综合成长。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当前体验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教学目标未能体现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学主体对素养本位不够认同;历史教学环境缺乏体验式教学条件。因此,本文研究提出多元化的核心素养的体验式教学方式,将体验式教学方式具体划分为情境体验式、情景体验式、直观感受式和实践探索式四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体验式教学的实施策略和建议,并对实施体验式教学方式多元化和体验式教学策略培养核心素养的效果进行深度分析;其中,教学方式多元化包括实地参观博物馆、以历史剧的形式进行角色扮演、课堂中加入纪录片和图片、绘制地图等,而这些方式都不同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对于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有一定效果,通过总结分析体验式教学策略培养核心素养的效果后,提出基于核心素养的体验式教学实施保障措施,包括明确教学和培养核心素养目标、以培养核心素养为宗旨建设体验式课堂、细化基于核心素养的体验式教学评价体系,创造学校氛围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期待对历史教师在运用体验式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提供参考。

唐梓涵[9](2021)在《TARGET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18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课程标准中强调了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要求创新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习动机作为个体学习活动的内推力,具有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维持一定的情绪唤醒水平,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等作用。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适当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学习,符合课程标准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本研究基于Ames,C和Archer,J教授提出的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为主的TARGET模式,在成就目标理论、掌握学习理论、需求层次理论、自我效能感等理论基础上,利用文献研究法梳理了TARGET模式和地理学习动机等相关概念,同时具体阐述了该模式的核心要素及各要素的设计原则。通过调查问卷法和访谈法掌握高中生地理学习现状及学习动机水平,发现了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存在的不足,故将TARGET模式与地理教学相结合,依据各核心要素的设计原则制定了基于TARGET模式的教学实施细则。在教育实习期间,利用实验研究法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并选取《流水地貌》一课为例论述该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环节设计、应用实施、教学反思等。利用社会统计软件SPSS22.0对收集的教学效果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TARGET模式在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动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成绩提升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最后,基于对TARGET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笔者结合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提出了适用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有利于激发并维持学生地理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本文以期通过TARGET模式与地理教学的结合,得到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为一线地理教师应用TARGET模式进行教学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孙迪[10](2021)在《新课改下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导入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万物贵乎始”,一个良好的开端,便成功的一半。导入作为常规教学的首要环节,是教师帮助学生顺利进入整个课堂学习状态的关键。就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而言,如果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类资源对课程进行导入,将会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氛围。因此,一个有效导入的设计对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来说既是常规的教学程序,也是新课改背景下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目前的高中课程中,有关语文、数学、英语这类主科课程导入的研究已是硕果累累,实践运用也比较成熟,但对于思想政治课程导入的优化研究还明显不够充分。笔者在初步的实践教学了解到,现阶段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课堂导入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的教学效果也不甚理想。依据这一基本现状,本文通过探讨这些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本文正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一是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导入的相关概述,包括基本含义、理论基础和一般方法;二是优化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导入的价值阐述,从长远意义和现实作用两个方面加以说明;三是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导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主要结合教学实践来阐述;四是优化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导入的基本路径,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来制定相应的思路和策略。

二、新课程:素质教育观念的重要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课程:素质教育观念的重要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音乐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
        二、核心素养的理念与实践
        三、工作经历的启发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问题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问题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核心素养及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一、关于核心素养及其与课程关系的研究
        二、关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第二节 关于音乐欣赏及其教育价值的研究
        一、音乐欣赏的理解
        二、音乐欣赏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价值
    第三节 关于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
        一、音乐欣赏教学的理解
        二、音乐欣赏教学模式与方法的研究
    第四节 关于教学策略的研究
        一、教学策略的特征
        二、教学策略的分类
        三、国外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研究
        四、国内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研究
    第五节 简要述评
        一、有关核心素养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
        二、关于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的讨论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质化研究取向
        二、课堂观察
        三、访谈
        四、案例分析
    第三节 研究过程
        一、研究计划
        二、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第四节 研究的效度与研究伦理
        一、研究的效度
        二、研究的伦理
第三章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音乐欣赏课程目标
    第一节 音乐欣赏在音乐课程中的定位与目标
        一、音乐欣赏在音乐课程中的定位
        二、音乐欣赏课程目标的理解
    第二节 初中音乐核心素养的构思
        一、音乐素养在《标准》中的体现
        二、音乐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三、初中音乐核心素养的构建
        四、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音乐核心素养
第四章 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初中音乐欣赏常规课教学策略分析
    第一节 教学案例的选择
        一、研究对象
        二、教学案例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常规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分析
        一、《非洲的灵感》一课的详细分析
        二、音乐欣赏常规课的综合分析
    第三节 音乐欣赏常规课教学策略的特征分析
        一、教师运用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整体比较单一
        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与教学内容适合度不高
        三、教师对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价值的认识不够
        四、很少关注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
第五章 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教学策略分析
    第一节 教学案例的选择
        一、研究对象
        二、教学案例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优质课中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分析
        一、《永远的莫扎特》一课的详细分析
        二、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的综合分析
    第三节 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教学策略的特征分析
        一、优质课中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二、优质课中运用了多种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三、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关注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
        四、优质课中体现多种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有机组合
第六章 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教学内部因素对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影响
        一、教师对核心素养和音乐欣赏教育价值的认同
        二、教师素养
        三、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
        四、对学生知识、态度和特质的了解
        五、学校制度和教学环境
    第二节 外部因素对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影响
        一、音乐课程改革的影响
        二、媒体文化的影响
        三、教育行政的政策和教研员的专业支持
第七章 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改进
    第一节 教学策略选择与有效实施应指向整合的教学目标
        一、依据《标准》制定指向核心素养的音乐欣赏课教学目标
        二、根据学情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三、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第二节 依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策略
        一、针对音乐表现要素教学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二、针对音乐情绪与情感内容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三、针对音乐体裁与形式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四、针对风格与流派内容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五、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组合运用充分发展学生音乐核心素养
    第三节 将音乐欣赏教学教学策略与环境因素有机融合
        一、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点
        二、拓展教材资源,整合音乐欣赏教学内容
        三、淡化经典与流行的界线,提升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审美感知能力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结论
        一、初中音乐欣赏常规课教学策略存在一些问题
        二、优质课与常规课中均有较丰富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运用
        三、优质课中发现一些创新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四、一些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体现了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
        五、影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与实施的因素
    第二节 建议
        一、教师要熟知“核心素养”和《标准》的理念与要求
        二、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成败的关键
        三、针对学生发展目标设计有效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得以有效实施的保障
        五、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是提高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第三节 研究的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访谈提纲
    附录二:6 节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课堂观察记录表
后记

(2)立德树人视域下高中思政课教师角色转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中思政课教师角色转变的必要性
    2.1 基本概念阐释
        2.1.1 立德树人
        2.1.2 角色
        2.1.3 角色转变
        2.1.4 教师角色
        2.1.5 高中思政课教师角色
    2.2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中思政课教师角色转变的必要性
        2.2.1 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2.2.2 是加快推进思政课程改革创新的内在要求
        2.2.3 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3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角色转变要求
    3.1 “立德”对高中思政课教师的角色转变要求
        3.1.1 从“学科知识的授业者”转向“理想信念的塑造者”
        3.1.2 从“道德行为的训导者”转向“高尚品格的垂范者”
        3.1.3 从“理论知识的灌输者”转向“知行合一的促进者”
    3.2 “树人”对高中思政课教师的角色转变要求
        3.2.1 从“学生行为的约束者”转向“学生潜能的激发者”
        3.2.2 从“课堂教学的包办者”转向“学生发展的合作者”
        3.2.3 从“教材内容的奉行者”转向“课程内容的开发者”
        3.2.4 从“教育教学的权威者”转向“学生同行的知心人”
4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中思政课教师角色转变困境
    4.1 高中思政课教师的“思维定势”制约其角色转变
    4.2 高中思政课教师的“能力亏欠”妨碍其角色转变
    4.3 高中思政课教师的“支持不足”阻滞其角色转变
    4.4 高中思政课教师的“督促欠缺”影响其角色转变
5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中思政课教师角色转变策略
    5.1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中思政课教师角色转变的原则
        5.1.1 示范性原则
        5.1.2 适应性原则
        5.1.3 发展性原则
    5.2 角色思维转换:高中思政课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前提
        5.2.1 秉持“以德为先”思维
        5.2.2 扭转“副科次要”思维
        5.2.3 改变“教育功利”思维
        5.2.4 树立“以做促学”思维
    5.3 角色素质提升:高中思政课教师角色转变的关键支撑
        5.3.1 提升知识素养和品德修养
        5.3.2 提升有效交流沟通的技能
        5.3.3 提升融合开发课程的水平
        5.3.4 提升组织实践活动的能力
    5.4 角色信任支持:高中思政课教师角色转变的必要举措
        5.4.1 学校为教师角色转变创设良好环境
        5.4.2 学校为教师角色转变提供管理支持
        5.4.3 社会为教师角色转变给予支持信任
    5.5 角色责任落实:高中思政课教师角色转变的有力保障
        5.5.1 健全师德师风管理体制
        5.5.2 完善教师队伍整顿机制
        5.5.3 建立教师多维评价体系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3)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选用的现状调查 ——以J市四所乡镇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研究缘起
        1.新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的要求
        2.着眼于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方式选用现状
        3.学生学习效果与教师教学方式有着直接关联
        4.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选用探究的必要性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四)文献综述
        1.关于教学方式的研究
        2.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研究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1.研究重点
        2.研究难点
        3.创新之处
    (六)研究思路及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概念界定
    (一)教学方式
        1.教学方式的定义
        2.教学方式的分类
    (二)语文教学方式
    (三)教师教学方式选用
二、研究设计
    (一)提出研究假设
    (二)选取研究对象
        1.问卷调查对象
        2.访谈调查对象
        3.课堂观察对象
    (三)确定研究内容
    (四)设计调查问卷
        1.调查问卷的编制
        2.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
        3.调查问卷的效度分析
    (五)编制访谈提纲
        1.教师访谈提纲
        2.学生访谈提纲
三、调查结果
    (一)教师问卷调查结果
        1.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选用讲授式教学方式的均值得分最高
        2.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选用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的均值得分高
        3.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选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在教龄上存在显着性差异
    (二)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1.学生报告教师选用讲授方式的均值得分最高
        2.学生报告教师选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均值得分低
四、分析与结论
    (一)分析
        1.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选用讲授式教学方式的频率最高
        2.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问卷调查结果与本研究假设不符
        3.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选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在教龄上差异显着
    (二)结论
        1.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普遍选用讲授式教学方式,教学方式选用单一
        2.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少选用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
        3.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有意选填非讲授教学方式以掩盖教育理念的不足
        4.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对探究式教学方式的选用在教龄上有显着性差异
五、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选用问题分析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传统讲授教学思维固化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多元教学方式选用形式化
    (三)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粉饰与掩盖教学实际问题
    (四)农村小学生难以适应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方式
    (五)农村学校阻碍着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方式变革
六、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选用改进建议
    (一)教师层面
        1.树立现代教育理念,积极参与培训学习
        2.反思教学方式选用,落于语文教学实际
        3.指导学生参与学习,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二)学生层面
        1.培养自主学习习惯,积极参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
        2.积极配合教师教学,努力适应新型语文教学方式
    (三)学校层面
        1.加强教师专业培训,鼓励语文教师改革
        2.建立教师监督机制,积极进行多方求证
        3.充实农村师资力量,改善语文教学条件
        4.取得学生家长支持,实现家校高效配合
    (四)社会层面
        1.加强教育改革指导,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改革观念
        2.加强教育部门引导,开设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培训课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课堂评价研究 ——以大理市D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1、教学评价研究现状
        2、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3、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意义与创新之处
        1、研究意义
        2、研究的创新之处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语文课堂评价的发展与新的时代要求
    (一)语文课堂评价的发展
        1、语文课堂评价概念
        2、语文课堂评价理念发展历程
        (3)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评价
        3、语文教学课堂评价的学科特色
        4、语文课堂评价分类
    (二)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对语文课堂评价的新要求
        1、重视语文课堂评价是新的时代要求
        2、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3、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评价
三、大理市D中学语文课堂评价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大理市D中学语文课堂评价现状的调查设计
        1、调查的目
        2、调查对象
        3、研究方法
        4、资料收集与整理
    (二)大理市D中学语文课堂评价现状的调查分析
        1、现有的语文课堂评价内容
        2、现有语文课堂评价内容的特点
        3、对现有课堂评价的功能重要性的认识
        4、大理市D中学对教师课堂评价的培训情况
    (三)大理市D中学语文课堂评价存在的问题分析
        1、语文课堂评价内容本身问题
        2、师生对语文课堂评价内容认识的问题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课堂评价的改进建议
    (一)明确评价目的、加强评价意识
        1、依据核心素养的要求明确符合语文学科的评价目标
        2、依据核心素养的要求加强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意识
        3、依据核心素养的要求提升教师和学生的评价能力
    (二)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1、明确课堂评价依据
        2、完善课堂评价指标
        3、课堂评价方式多元化
        4、熟悉课堂评价操作规范
    (三)提高语文课堂评价与核心素养的结合度
        1、提高语文课堂评价标准与核心素养培养的结合度
        2、提高语文课堂评价内容与核心素养培养的结合度
        3、保障语文课堂评价过程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达成的结合度
    (四)以《阿房宫赋》为例的课堂评价案例分析
        1、教师对《阿房宫赋》的课堂评价
        2、对《阿房宫赋》课堂评价示例的改进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普通高中语文课堂评价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二 普通高中语文课堂评价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三 普通高中语文课堂评价访谈提纲(教职人员用)
附录四 普通高中语文课堂评价访谈提纲(学生用)
致谢

(5)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教育信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教师和理想信念的重要论述
        2.教师教育信念对教育和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3.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观念问题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研究思路
        2.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1.研究方法
        2.研究意义
一、教师教育信念及新课改相关概述
    (一)教师教育信念的内涵
        1.信念
        2.教师教育信念的概念
        3.教师教育信念的结构
    (二)教育信念、教育理念、教育观念的辨析
    (三)教师教育信念的作用意义
        1.教师教育信念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2.教育信念对教师的重要意义
    (四)新课程改革的相关概述
    (五)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教师教育信念的要求
        1.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实践的要求
        2.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信念
二、课程改革中的教师教育信念现状
    (一)研究假设
    (二)访谈实际操作过程
        1.编制访谈提纲
        2.访谈调查过程
    (三)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1.访谈对象情况
        2.访谈记录
    (四)访谈记录分析
        1.大部分教师认为成绩好就是好学生
        2.大部分教师较为严厉
        3.认可新课改同时意识到自身不足
        4.教师日常教学以课本知识为主
        5.选择教师职业的初衷
        6.成长经历对教师教育信念的影响
        7.教学经历对教师教育信念的影响
三、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教育信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新课程改革下教育信念存在的问题
        1.重学生成绩,轻人文教育
        2.反思精神匮乏,反思不够及时
        3.教育观念更新不及时,跟不上时代变化
        4.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学习,互动不够
        5.管理学生方式单一,缺乏创新精神
    (二)教师教育信念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师自身因素的影响
        2.社会文化氛围的影响
        3.学校文化氛围的影响
四、新课改下教师教育信念的构建
    (一)教师自身教育信念构建
        1.加强自主学习,提高专业素养
        2.积极参与实践,及时加强反思
    (二)社会角度教师教育信念构建建议
        1.加强完善教育制度的建设
        2.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三)学校角度教师教育信念构建建议
        1.创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2.加强队伍培训,重视结果反馈
五、研究结论
    (一)研究总结
    (二)研究不足
        1.研究方法的完善
        2.样本选取范围的扩大
        3.优化测量方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6)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意义
    五、论文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课程
        (二)课程实施
    二、课程实施的基本理论研究
        (一)课程实施的取向研究
        (二)课程实施策略与模式的研究
        (三)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研究
        (四)课程实施的程度研究
    三、我国小学德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研究
        (一)有关德育课程设计的研究
        (二)有关德育课程实施的研究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的确定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三)资料的收集方法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三、研究的效度与伦理
        (一)研究的效度
        (二)研究的伦理问题
第三章 教师领悟的课程:如何“看”道德与法治课程
    一、对课程价值的认识
        (一)课程的关键价值:培养价值观
        (二)课程的关键价值:培养品德和行为习惯
    二、对课程目标、内容的看法
        (一)对课程目标的看法
        (二)对课程内容的看法
    三、对课程变革的关注
        (一)对课程改革背景的认识
        (二)对教材编写依据的认识
        (三)对“道德与法治”与“品德与生活”区别的看法
    四、分析与讨论
        (一)文件课程与领悟课程,在价值认识层面存在差距
        (二)对文件课程的关注度较低,对运作课程的关注度较高
        (三)对课程变革的关注度较低
第四章 教师运作的课程:如何“做”道德与法治课程
    一、对课程内容的处理
        (一)内容调适决策
        (二)内容创新决策
    二、对课程资源的处理
        (一)忠实于国家课程标准及课程理念
        (二)忠实于拓展学生的生活、社会经验
        (三)课程资源的创生性开发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和采用
        (一)“澄清价值Ⅰ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二)“澄清价值Ⅱ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三)“体验实践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四、学生学业评价的做法
        (一)运用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的决策
    五、分析与讨论
        (一)课程内容的处理呈现的特征
        (二)课程资源的处理呈现的特征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与采用呈现的特征
        (四)学生学业评价的实施呈现的特征
第五章 学校内部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一、学校课程管理的影响
        (一)课程规划影响学科地位和学科发展的高度
        (二)条件性资源的供给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
    二、教师个人因素的影响
        (一)教师信念决定课程实施的深度
        (二)教师知识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三、学校文化氛围的影响
        (一)小科文化对专业身份认同的影响
        (二)合作文化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人际关系对教师心理环境的影响
第六章 学校外部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一、地方教育行政的影响
        (一)地方教育行政的角色与作为
        (二)培训缺位与对专业援助的期待
    二、社区、家长的影响
        (一)社会对课程的评价
        (二)家长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第七章 文件课程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一、文件课程的设计及特征
        (一)课程性质
        (二)价值目标
        (三)课程结构与内容
        (四)课程的要求
    二、文件课程及教材的影响分析
        (一)文件课程的影响
        (二)教材的影响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一、本研究的结论
        (一)学校水平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特征
        (二)归因
    二、推动课程有效实施的建议
        (一)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强化德育的重要价值
        (二)修订课程方案,进一步完善教材编写
        (三)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促进课程实施走向深入
        (四)加强学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地位和专业化水平
        (五)理论与实践结合,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三、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教师访谈提纲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校长访谈提纲
    三、访谈实录
    四、课堂观察表
后记

(7)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课程执行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二)教师提升新课程执行力的现实需求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五、本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执行与执行力
        (二)课程执行力与教师课程执行力
        (三)地理教师课程执行力
    二、研究理论基础
        (一)古德莱德课程层次理论
        (二)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第三章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及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一、地理新课程改革情况简介
        (一)地理课程标准
        (二)地理新教材
        (三)地理高考新模式
    二、课程改革对高中地理教师课程执行力提出的新要求
        (一)深度理解地理课程改革新理念
        (二)落实核心素养课程目标,推进课改进程
        (三)掌握新课程实施条件下的新教材使用策略
        (四)提高“新高考模式”的应对力
第四章 高中地理教师课程执行力的内容构建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高中地理教师课程执行力内容构建
        (一)课程标准的解读能力
        (二)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三)教学设计能力
        (四)教学实施能力
        (五)教学评价能力
    二、高中地理教师课程执行力影响因素分析
        (一)教师内部影响因素
        (二)教师外部影响因素
第五章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课程执行力现状调查分析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方法
    四、调查结果分析及发现的问题
        (一)对于课标内涵领悟不透,解读不深
        (二)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薄弱,能力不足
        (三)教学目标设计难度较大,表述不规范
        (四)教学方式方法过于单一,缺乏多样性
        (五)教学评价方式与体系不完善
    五、阻碍高中地理教师课程执行力提升的原因分析
        (一)部分教师教学理念存在偏差
        (二)部分教师教育研究意识不强
        (三)新课程本身变化幅度较大
        (四)部分校长课程执行领导力不足
        (五)相关教师培训活动效能有待提高
第六章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课程执行力的提升路径
    一、高中地理教师课程执行力自身素养提升策略
        (一)投身课程改革,深化课程认知
        (二)立足核心素养,优化教学设计
        (三)围绕课改新要求,强化教学实施能力
        (四)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夯实自身业务基础
        (五)构建教师共同体,形成教师合作文化
    二、学校内部促进课程执行力提升的支持措施
        (一)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
        (二)创设开放的课程文化氛围
        (三)积极开展校本研修活动
    三、教育主管部门促进教师课程执行提升的支持途径
        (一)加强课程政策宣传力度
        (二)给予教师最大的精神支持与物质保障
        (三)积极发挥行政部门职能,拓展教师教学空间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课程执行力现状及相关问题调查问卷
附录二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课程执行力现状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体验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核心素养与体验式教学的概念界定
    第一节 核心素养相关概念
        一、核心素养
        二、学科核心素养
        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第二节 体验式教学的内涵及方法
        一、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二、体验式教学的方法及原则
第二章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体验式教学现状
    第一节 2017版和2003版高中历史课标的对比
        一、教学目标的变化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
        三、课程结构的变化
        四、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增加教学活动事例
    第二节 高中历史体验式教学现状调查
        一、问卷设计与发放
        二、调查结果
    第三节 高中历史体验式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没有体现出核心素养的要求
        二、教学主体对素养本位不够认同
        三、历史教学环境缺乏体验式教学条件
第三章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体验式教学实施策略
    第一节 基于核心素养的体验式教学实施可行性
        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供教学理念
        二、历史学科特点提供学习方法
        三、历史教材编排提供空间
        四、高中生心理认知特点提供学习基础
    第二节 基于核心素养的体验式教学应用流程
        一、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开启体验
        二、教师指导点拨,学生深化体验
        三、教师激发引领,学生升华体验
        四、教师总结迁移,学生践行体验
    第三节 基于核心素养的体验式教学内在优势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体验式教学方式多元化
        二、体验式教学策略培养核心素养效果分析
第四章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体验式教学的保障措施
    第一节 明确教学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强化课程标准对核心素养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细化对核心素养的表述
    第二节 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建设体验式课堂
        一、提高历史教师对体验式教学的理解
        二、树立学生重视自身素质发展的观念
    第三节 细化基于核心素养的体验式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的目的要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二、教学评价内容和形式要综合多元
    第四节 创造学校氛围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一、发挥场馆优势
        二、创设文明校园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TARGET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
        (二)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修订与实施
        (三)地理教育将不同教学模式引入、深化与创新
        (四)学习动机对学生终生学习的深刻影响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径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径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研究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TARGET模式
        (二)学习动机
        (三)地理学习动机
    二、研究理论基础
        (一)成就目标理论
        (二)掌握学习理论
        (三)需求层次理论
        (四)自我效能感理论
第三章 TARGET模式核心要素及设计原则
    一、TARGET模式核心要素
        (一) “任务设计”要素及设计原则
        (二) “权力分配”要素及设计原则
        (三) “肯定方式”要素及设计原则
        (四) “小组安排”要素及设计原则
        (五) “评估活动”要素及设计原则
        (六) “时间分配”要素及设计原则
    二、TARGET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
第四章 基于TARGET模式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研究
    一、研究方案设计
        (一)设计研究问题
        (二)确定研究对象
        (三)选择研究工具
        (四)制定研究方案
    二、学情调查与分析
        (一)问卷调查与分析
        (二)访谈调查与分析
        (三)学情分析
    三、基于TARGET模式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课例
        (一)制定基于TARGET模式的课堂教学实施细则
        (二)基于TARGET模式的《流水地貌》教学课例
        (三)教学反思
    四、实践研究评价
        (一)学习动机变化评价
        (二)学习成绩结果评价
        (三)教学有效性评价
    五、实践研究结论
        (一)中学生地理学习动机有待提高
        (二)TARGET模式有利于提高地理教学活动有效性
        (三)TARGET模式与地理新课程改革要求相契合
第五章 高中地理教学中TARGET模式的运用策略
    一、地理“任务设计”教学策略
        (一)调查学生情况,设计切实学习任务
        (二)联系生活实际,渗透地理学科价值
        (三)挑选新颖内容,激发学生浓厚兴趣
        (四)采用多元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五)提高设计质量,确保任务科学有效
    二、地理“权力分配”教学策略
        (一)给予自主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二)分享选择权,增强学生决策意识
    三、地理“肯定方式”教学策略
        (一)明确肯定标准,引导学生学习行为
        (二)基于学生进步,给予学习进阶肯定
        (三)使用恰当方式,发挥肯定积极作用
    四、地理“小组安排”教学策略
        (一)选择适当内容,平衡课堂讲学比例
        (二)合理分配成员,保证小组学习效果
        (三)设计多样任务,丰富地理教学活动
    五、地理“评估活动”教学策略
        (一)丰富评价内容,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二)创新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发展过程
    六、地理“时间分配”教学策略
        (一)分配课堂时间,调控地理教学进程
        (二)分配课下时间,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结论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新课改下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导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rt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新课改下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导入的相关概述
    一、课堂导入的基本含义
    二、新课改下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导入的要求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导入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二)“先行组织者”理论
        (三)黑格尔的美学理论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导入的一般方法
        (一)直接导入
        (二)设疑导入
        (三)情境导入
        (四)复习导入
        (五)时政导入
第二章 优化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导入的价值阐释
    一、优化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导入的长远意义
        (一)继续推进新课改革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堂建设
        (二)进一步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优化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导入的现实作用
        (一)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有利于课程内容的上下衔接
        (四)有利于活动型教学的顺利展开
第三章 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导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导入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导入而直接讲授新课
        (二)追求形式而忽略内在联系
        (三)选材不当导致效果不佳
        (四)多媒体应用过度造成喧宾夺主
        (五)高中思想政治课具体导入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导入存在问题原因的分析
        (一)明显忽视课堂导入的作用
        (二)教师课堂导入的技能有限
        (三)对导入设计的要求掌握不准确
        (四)对课堂导入的理论研究不足
第四章 进一步优化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导入的基本路径
    一、把握好新课改下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导入的原则
        (一)有的放矢的目的针对原则
        (二)妙趣横生的激发兴趣原则
        (三)出奇制胜的新颖多样原则
        (四)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原则
        (五)德才兼备的思想性原则
    二、掌握新课改下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导入有效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提升导入认识
        (二)提升自身素养,增强导入技能
        (三)丰富导入素材,贴近学生特点
        (四)注重学习积累,提高导入质量
        (五)优化具体课堂导入设计操作要求
    三、提升新课改下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导入的新策略
        (一)教师独导与师生共导的协作策略
        (二)课内材料与课外材料的融合策略
        (三)多元理念下的多种导入评价策略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A 新课改下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导入情况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 B 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导入情况调查问卷(教师卷)
致谢

四、新课程:素质教育观念的重要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D]. 吴秉旭.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立德树人视域下高中思政课教师角色转变研究[D]. 冯滟童.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选用的现状调查 ——以J市四所乡镇小学为例[D]. 刘娜.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课堂评价研究 ——以大理市D中学为例[D]. 张筱雪. 大理大学, 2021(08)
  • [5]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教育信念的研究[D]. 郭笑. 延安大学, 2021(11)
  • [6]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D]. 金春花.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7]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课程执行力研究[D]. 高福智.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8]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体验式教学研究[D]. 滕菲. 扬州大学, 2021(09)
  • [9]TARGET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唐梓涵.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10]新课改下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导入优化研究[D]. 孙迪.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标签:;  ;  ;  ;  ;  

新课程: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