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等级的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郑小凤[1](2021)在《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影响了整个区域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发展高等教育,当以人才为本。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理应重视体育人才。以往对于高校体育人才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体育教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如今转换一下视角,研究国家和学校能为西部高校体育教师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提供什么样的条件,激励体育教师潜心教学、科学研究,激发教师主动性和敬业精神,真正实现“以教师为本”。而制度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高度相关,制度是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方向标”,引导教师价值和行为选择。正是基于此,从制度视角研究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以体育学科发展的角度,考虑体育教师的职业要求和工作性质,制定有利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职称晋升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薪酬分配制度、激励制度、培训制度等,以期为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更新和改进提供借鉴。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梳理建国后国家及各省颁布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根据制度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产生的影响,结合建国后我国政治环境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战略调整等,将制度的演变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了解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制度,掌握当下的政策热点,预测未来的制度走向,为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提供政策依据。(2)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实证研究,获得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呈现的主要特点以及与职业发展有关的潜在联系。具体运用因子分析、方差分析以及结构方程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3)通过访谈法获得西部地区13所高校的学校制度以及专家观点,具体详细了解每所学校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制度,制度实行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论如下:(1)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重视体育教学,课程内容设置以运动项目为主,大学体育教师的培养注重“运动专项化”。制度高度统一化,初步建立了对所有教师一视同仁的培训进修、任职制度、考核制度、晋升制度、薪酬制度等。文革结束以后,各体育院系、师范院校采取各种手段,培养体育人才;考核制度进入量化考核阶段;职称晋升制度得到恢复;薪酬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20世纪90年代,高校体育教师进修培训网络体系基本建成;薪酬制度不断完善;考核制度进入分类探索时期;职称评审权下放,制度改革进入新的时期。(2)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描述性统计结果。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发现,人口特征变量性别、年龄、学历、年收入、执教时间,以及学校特征变量学校地理位置、省份、招生体育专业研究生、分类考核、分类职称评定在职业发展某个或某些维度存在显着性差异。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某些变量和维度对教学发展、科研发展、职称职务提升、薪资增长产生正向直接影响。探索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学校制度对职业发展的解释力度达到0.346,并探索建立调节效应模型。(3)通过微观研究发现部分高校存在评职称难的问题,各高校职称晋升制度有差别,评定方式也各有特色。通过对13所高校的对比分析发现,职称评审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制定评定职称必备条件和任选条件;另一类是量化打分。在职称评定中,多数高校已经进行分类评定,有的高校将学历作为限制条件,影响体育教师评职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是否将比赛成绩纳入其中,而各高校的规定各不相同,没有突出体育教师的特殊性。绩效考核突出量化标准,每所学校的年度考核制度不太一样,但都是侧重教学、科研的考核,教学占的比重更大。学校进修与培训制度明确,考核制度不太全面,教学、竞赛训练方面的奖励不足,薪酬制度满意度较低。根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高校制度是促进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郑先常[2](2021)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在发展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推进专项化教学的实施尤为迫切。针对当前存在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涵仍需明晰、教学效果评价手段还需丰富、教学改革理论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进行分析,进一步探寻专项化教学的内涵特征,为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通过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访谈法和层次分析法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并对体系的各指标进行赋值。在此基础上,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可操作化定义,创新专项化教学效果评测的新手段;最后应用于专项化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基于指标体系上海专项化教学改革的问题与改善建议,研究发现: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目标集中体现在: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能的健康发展、良好的体育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培养等方面。与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相比较,专项化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特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以“体育核心素养”为引领的教学目标、以“运动专项学习”为主体的教学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方式和注重长效性机制的教学评价。2.遴选具有(1)职称为教授或副教授且具有博导资格的;(2)从事学校体育及相关领域,且具有较高热情的;(3)熟悉或参与到专项化教学改革的;(4)有一定的工作时间和工作精力、配合度良好的四种标准的人员,组成13人的征询专家群,对初建的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和修正。通过三轮专家意见征询,最终确定了由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品德5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和19项三级指标构成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其一级指标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道德对总目标的权重分别为0.1204、0.1032、0.3329、0.3343和0.1092,其二级和三级指标的权重见论文中表5-19。3.依据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最初量表的设计与制作、测试变量的选取、量表的修正、量表的验证几个步骤,研制了包含28个题项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经检验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较好。4.参照相关研究对评价对象评价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的方法,其中,0.8分以上为高,0.6到0.79分为中,低于0.6分为低。本研究借助《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得分为0.716,总体处于中等等级。一级指标体育意识的得分为0.775、体育知识的得分为0.688、运动能力的得分为0.713、运动参与的得分为0.697,体育品德的得分为0.810。(2)不同年级的学生在5个指标上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从得分上看专项化教学效果的纵向效果较好;男性学生在5个指标上的得分均好于女性学生,在运动参与上,男女生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5.通过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价,发现:(1)虽然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较好,但总体水平不高;(2)学生的专项运动体育知识整体水平不高,尤其是专项运动技能性知识水平不高;(3)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方面。应对措施:(1)多角度查漏补缺,补齐短板,全面提升专项化教学效果;(2)默会知识促进运动技能知识的获得;(3)发展学生运动能力,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本研究结论,如下:1.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程序规范、方法合理、指标体系各级指标权重得分符合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初衷,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2.研制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测量工具。3.通过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符合当前专项化教学的实际情况,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有效性。4.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是专项化教学效果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
彭雪梅[3](2021)在《建国七十年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及发展趋向 ——以“人教版”为线索》文中研究指明教科书乃课堂教学之依据,然现阶段高中体育教科书使用率不高甚至很低,这需要我们反思其编写范式是否存在问题。遂本文以库恩“范式”的3个维度(科学共同体、理念、方法)贯穿全文,探究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的转换特征、现存问题及发展趋向,为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提供借鉴与启示。本文运用文本分析法对4套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进行历史考察发现: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经历了“3次转换”,其编写范式在科学共同体上呈现出人教社专业编辑、专家教授和一线优秀教师组成的“三结合”队伍特点;编写理念上呈现出“知识本位”向“育人本位”逐步推进的特点;方法上呈现出“单一”到“多元”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专家、教师及学生得出: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面临“两大现状”和“六大问题”,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教”与“学”的需求,编写范式出现危机。“两大现状”为师生使用率低和师生满意度低;“六大问题”为:作用与价值尚未显现;内容对学生吸引力低;内容较难且讲解浅泛,多数学生难以掌握;时代适应性差,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实际操作性不强;编写人员结构不合理。最后依据现存问题并结合以往的编写范式提出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的发展趋向为:(1)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应规范编写人员领域,编写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科学共同体应为从事高中体育教育研究、教学的人员及管理人员等;同时应优化科学共同体的人员结构,缩小专家教授的比例,加大一线教师的比例,同一教学内容的编写应专家教授与一线优秀教师合作完成;此外还需优化科学共同体的地区分布,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应服务于全国各地的学校,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情况,各地专家教授、教研人员和优秀教师共同组成共同体,有利于更好地把控各地教育教学实际情况。(2)理念上,凸显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作用与价值;增强教科书内容的趣味性和创新性;体现时代性,注重学生学习需求的实现;准确掌握学生实际水平,处理好教学内容与学生水平不相符的情况;关注基层教育的实际情况,增强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内容的实用性;落实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实行制度,注重体育教科书作用与价值的具体实现。(3)在内容编排上应注重知识结构的“螺旋式”上升,且应详细具体,便于理解;内容的呈现方式上不仅要文字与图表相结合,还应以便捷的方式加入视频教程;在考核评定方法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合理的考评标准;学习评价方法上应具有多元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自评、他评和互评相结合等;学练方法上更具指导性和科学性,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
林立南[4](2021)在《表现性评价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自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至今,我国基础教育已取得了诸多成就。其中,评价改革作为课程改革中最重要的一环,更是受到了整个国家、社会以及教育界的广泛关注。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明了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应该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论、唯升学论等顽瘴痼疾,改革学校评价,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表现性评价是在真实环境或模拟现实的情境中,评定学生在表现任务中的行为表现或完成的结果作品,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评价的不足,引导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去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复杂问题和实际问题。伴随新课程理念和评价改革的持续推进,表现性评价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推广和运用。然而,通过调查当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表现性评价的现状,发现评价实践仍滞后于新课程改革理念,未能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方案中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针对既有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加强表现性评价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本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表现性评价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首先,在基础教育评价方式变革的背景下,对表现性评价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提出“表现性评价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问题,采用以课堂观察法为主、问卷调查法为辅的研究方法对表现性评价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进行考察。然后,从设计和实施两个层面提出表现性评价的设计流程和应用原则,建构表现性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质量标准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最后,总结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表现性评价出现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提出教师应树立“以学习为中心”的表现性评价理念,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升自己的表现性评价技能,推进以表现性评价促进课堂转型和教—学—评一体化的改善建议和有效策略。
刘爽[5](2021)在《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处理的个案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变革评价制度、改变评价方式成为重要议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因消解学业水平评价和考试评价的单向性、功利性而出现,旨在突出评价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导向,是一种注重过程性和真实性的系统评价理念。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有效处理是发挥评价功能的关键环节,不同的评价结果处理将为使用者提供针对性的参考,从而促进个体的个性化发展。学校、教师、家长等参与者都希望通过评价的结果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给予更多的指导,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予充分的关注,对教师专业发展给予适当的支持,对学校的发展给予科学的方向,改变传统纸笔测验的单一形式评价的现状,建立多样化的评价结果处理,充分展现其独特的评价效能。本文以X中学综合素质评价实施过程中结果处理为例,通过对整个过程信息收集、整理、计算、生成预处理的全样本数据进行研究,归纳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处理方式,寻找出几类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处理类型,总结出关键特征,深入探究影响其发挥效用的关键因素,以及处理过程存在的一些问题,给出合理化的建议。本研究主要涉及一下几个问题:以X中学的综合素质评估方案形成的背景为基础,重点对学生评估方案、班级管理办法、学生评价手段以及综合评价的数字化平台进行整理分析;以X中学综合素质评价过程的结果处理为主要依据,归纳出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种结果处理以及利用的现状;从学校、教师、家长以及学生等四个方面来评价X中学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处理所取得的主要成效,并根据不同结果处理的主要特点进行关键特征分析;从评价结果处理的参与主体和关键环节来探寻影响结果处理的关键因素,其中包含校长的领导力,教师的态度以及结果处理的敏感等因素;针对评价结果处理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过程性学习数据不足、教师评价素养有待提升以及处理方式敏感等问题,提出要注重过程性评价,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以及关注个体差异等建议。
徐美园[6](2021)在《体育院校游泳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以哈尔滨体育学院为例》文中指出体育院校作为游泳运动人才培养的摇篮,对游泳运动的发展、改善学生体质以及养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游泳运动的特点,使其教学受场地以及时间因素的影响较大,如何提升游泳课内教学效果以及合理安排课外练习活动是游泳教学要重点解决的问题。随着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在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所探究出来的游泳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将游泳课内教学与课外练习活动进行融合,以课内带课外,以课外促课内,在提高游泳课内教学效果以及合理安排课外练习活动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使学生养成健康的体育锻炼习惯。因此,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录像观察法、教学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在深刻理解“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以及对体育院校游泳教学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在体育院校游泳课教学中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并以哈尔滨体育学院为例对游泳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了实验设计与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在体育院校游泳教学中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既能够提高学生的技术掌握程度、游距、最终成绩,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沟通与合作能力,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的锻炼习惯。
杨小云[7](2021)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口语交际能力评价标准的研究 ——以上海市H小学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世界各国公民交往日益频繁。而口语交际则成为公民认识世界和与他人交往的主要工具之一。因此各国也越来越重视培养具有良好交际素养的公民。而如何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进行科学有效评价一直是世界各国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我国也不例外。我国中小学自2019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面推广使用部编版语文教科书,与以往教科书相比,可以发现“口语交际”作为单独的教学板块出现在其中。“口语交际”教学在语文教学内容中的地位显着提升,各级学校也更加重视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进行评价。但是纵观口语交际评价的实际现状,我们不难发现,与部编版语文教科书中口语交际板块教学目标相匹配的评价工具少之又少,再加上教师本身缺乏教育评价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对学生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开展行之有效的评价难上加难,评价的真正目的难以实现。笔者自2019年12月起,对小学三到五年级学生语文口语交际能力的评价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选择上海市H小学作为研究基地。笔者运用发展性目标评价模式及与之相配套的评价方法编制了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口语交际能力评价标准,并且运用该评价标准对H小学三到五年级学生进行了评价试验,最后对该评价标准的质量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该评价标准信效度较高,实施效果较好,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推广应用。本论文共分为五个章节,在第一章文献综述部分,主要阐述了中西方关于口语交际评价的理论成果,对比之后笔者提出了目前我国在口语交际能力评价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在第二章中,着重阐述了编制口语交际评价标准的五大依据;在第三章中,重点阐述了评价标准的编制过程;在第四章中,详细阐述了检验评价标准的具体步骤;在最后一章中,笔者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评价标准”、“在运用中不断推广口语交际评价经验”以及“不断完善口语交际评价管理制度”三个层面对H小学日后在评价方面的工作提出了九条具体的实施建议。
张俊杰[8](2021)在《普通高校学生羽毛球运动技能等级评定标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目的在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并且针对普通高校在校生羽毛球运动技能的评定标准。按照运动项目本身的锻炼特点以及专项技能的形成规律,结合随机抽取的高校羽毛球选修课的开展现状,采取量化评价结合技术评价的综合评定模式,构建普通高校学生羽毛球运动技能等级评定标准。在研究专项身体素质以及羽毛球技术等级时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采用家访谈法对评定标准中的指标体系进行研究研究确认,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测试指标共进行了两轮问卷调查,最终确立了11项测试指标。最后用数理统计法完成了测试指标的权重确定,具体结果如下:(1)评定标准中测试项目共11项:羽毛球掷远、一分钟单摇、30米冲刺、低重心四点跑、挑球、放网、搓球、高远球、组合1、组合2、组合3。(2)采用因子分析法最终确定了男、女生指标权重,其具体结果如下:男生:羽毛球掷远9%、一分钟单摇10%、30米冲刺10%、低重心四点跑10%、挑球9%、放网4%、搓球11%、高远球9%、组合一11%、组合二11%、组合三10%。女生:依次分别为10%、10%、9%、9%、8%、9%、9%、高远球9%、8%、9%、10%。(3)以百分位数法将男女生分为三个等级。男生一至三级达标的区间分别为:90-100、86-89、85及以下;女生一至三级达标的区间分别为:85-100、82-84、81及以下。(4)《评定标准》为高校普通在校生提供了锻炼的阶段性目标,积极促进学生养成锻炼习惯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可以推广使用。
李华[9](2021)在《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中的校长专指“中小学校长”。随着校长领导影响学校效能和学生成绩的方式和效果逐渐被实证研究所证实,如何通过科学、专业的校长效能评价,准确判断校长的领导和管理效能,识别有效校长和需要改进的校长,为校长效能提升提供有价值的反馈和证据支持,成为美国校长评价改革和教育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通过继承循证教育改革“寻找奏效”的基本理念,将校长效能评价建立在可靠证据的基础上,以更加准确地预测和判断校长效能,以显着的证据和有力的证据支持校长效能的提升,促进了美国校长评价的科学化和专业化。在教育管理现代化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校长评价的科学化和专业化也是我国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目标和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美国循证支持的中小学校长效能评价,不仅可以促进国内外校长评价知识的增长,为校长评价领域增加专门化的理论,促进校长的专业发展,还可以为我国建立更加科学、客观和专业的校长效能评价体系和教育评价体系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高效能校长在促进薄弱学校转型、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和提升学生成绩上具有巨大潜力和作用,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研究也有助于为我国“促进教育管理现代化”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等问题的解决提供启发。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政策分析法”四种研究方法。首先,笔者通过文献研究法,对美国联邦教育部、州教育部、全国中学校长协会、州教育主管委员会、华莱士基金会、美国研究所伟大教师与领导者研究中心、美国教育科学研究所等组织的官方网站进行检索,收集到“循证教育改革”的一手文献和“校长效能评价”的一手文献,对这些文献进行系统地分析和整理,拥有了关于“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校长效能评价”研究的详细资料。其次,采用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政策分析法,对所获取的“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相关资料进行具体化研究,形成研究的分析框架和每部分的具体研究内容。其中,“比较研究法”是贯彻始终的研究方法,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研究坚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比较教育研究逻辑,在探究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政策和实践的过程中,始终将其与中国问题、中国政策和中国现实相比较,采用比较教育管理的批判视野和因素分析方法,探索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经验对于我国校长评价科学化、教育管理现代化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在教育问责制的推动下,美国校长评价由优秀校长特质评价和校长行为评价逐渐转向基于学生成绩的校长效能评价,并在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地区教育组织和专业组织的合作努力下,形成了以校长专业标准和校长效能循证研究为基础的校长评价理论模型,为美国各州实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校长效能”和“循证支持”是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在科学性上优于其他校长评价方式的关键。为此,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研究选取了“校长效能”和“循证支持”为两个核心的分析维度,探究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是如何实现校长评价“科学化”的?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分别是“美国中小学校长评价的效能转向”,“美国校长效能评价循证支持的动力背景”和“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内容向度”。除更加科学外,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也比其他的校长评价方式更加专业,主要原因是专业组织的参与。专业组织是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模型设计和证据生成的核心力量。为探究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是如何实现校长评价“专业化”的?研究选取了“专业组织”为分析维度,探究专业协会、专门化研究中心和社会团体等专业组织对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的贡献和影响。同时,又因为美国循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是以州为主体的评价方式,所以,研究选取了“评价实施”为分析维度,对美国科罗拉多州和康涅狄格州的校长评价个案进行分析,呈现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在州层面的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效果和引发的争议,其目的是形成对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的整体性理解,从而在批判性反思的基础上,为我国校长评价和教育评价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研究发现,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是教育管理“科学主义”和“实用主义”影响下的循证教育改革实践,是美国校长评价科学化和专业化的新进展和新趋势,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学区等“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的“专业组织”均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提高校长评价的科学性上,美国联邦政府发挥了“引领”作用,州政府和学区政府发挥了“执行”作用。美国联邦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和分配拨款,将教育投资与有效教育项目联系起来,奠定了剔除无效教育项目的改革基调,并通过“问责”和“赋权”的管理手段,使州和学区按照联邦的“循证”政策要求执行校长效能评价改革,从而将美国各州、各地区的校长效能评价建立在可靠证据的基础上。在提高校长评价的专业性上,全国中学校长协会等专业组织,通过其专业力量和学术组织平台,研发和设计了多套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框架和方案,供各州选择和使用,从而在知识生产的角度使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成为可能,也促进了美国校长评价的专业化和专门化。
胡双双[10](2021)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研究 ——以上海市J小学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人才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而小学生身体各个机能都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他们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发展都很不成熟,因此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期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品德、学习习惯等。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目的侧重于教学评价在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上的作用而忽视了课堂教学评价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上的作用。本研究以上海市J小学为个案研究,在充分利用上海市J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结合该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教师的课堂教学相挂钩。为保证该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分别从教学目标、相关制度、教育理论以及对上海市J小学教师、学生、家长的访谈和实际情况等五个方面出发,详细阐述了评价标准制定的依据,并对该评价标准进行质量检验,目的是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否关注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经过评价和实践研究,得出以下研究结果:第一,采用发展性目标评价模式制定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该评价标准由4个一级指标和16条评定等级要求组成。从品行教育、行为引导、技能训练、能力培养四个方面来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否关注到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第二,为了使得该评价标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需要对评价标准进行质量检验,运用该评价标准对上海市J小学的三、四年级所有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通过回收问卷,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对品行教育、行为引导、技能训练、能力培养四个指标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该评价标准的四个指标信度、效度在可接受范围内。再运用Excel计算出该评价标准中16条评定等级要求的区分度和难度。结果表明该评定标准平均难度值为0.65,大于0.5,稍微容易了一些。区分度值在0.2-1之间的共有11条,占比为69%,从整体来说评定标准具有一定的质量。
二、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等级的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等级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宏观制度相继出台 |
1.1.2 西部大开发重新受到重视 |
1.1.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不可或缺 |
1.1.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成长 |
1.1.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新旧问题叠加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 论文的创新点 |
1.7 论文的局限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
2.1.1 高校教师职业发展阶段划分 |
2.1.2 有关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
2.2 国内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
2.2.1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2.2.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
2.3 职业发展及其相关变量测量的研究综述 |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调查法 |
3.2.3 比较研究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3 基本理论与研究假设 |
3.3.1 基本概念 |
3.3.2 基本理论 |
3.3.3 研究假设 |
3.4 相关量表的修订与测量 |
3.4.1 量表修订 |
3.4.2 变量测量 |
3.4.3 量表评价 |
4 建国后基于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梳理 |
4.1 初创与曲折发展阶段(1949—1977 年) |
4.1.1 初创阶段 |
4.1.2 曲折发展阶段 |
4.2 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1) |
4.2.1 进修培训制度 |
4.2.2 考核制度 |
4.2.3 职称晋升制度 |
4.2.4 薪酬制度 |
4.2.5 聘任制度 |
4.3 探索改革阶段(1992—2019) |
4.3.1 宏观制度分析 |
4.3.2 影响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
4.3.3 有关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
4.4 结果分析 |
4.4.1 前两个阶段制度呈现的特点 |
4.4.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
4.4.3 影响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
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模型构建 |
5.1 数据质量评价 |
5.1.1 正式问卷量表的信度分析 |
5.1.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 人口特征的差异性分析 |
5.4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相关分析 |
5.5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模型构建 |
5.6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假设验证 |
5.7 调节效应模型构建 |
5.8 分析讨论 |
5.8.1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整体情况 |
5.8.2 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执行情况分析 |
5.8.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称结构分析 |
5.8.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统计分析 |
5.8.5 人口特征变量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评价 |
5.8.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关系验证 |
5.8.7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微观探析 |
6.1 职称晋升制度比较 |
6.1.1 职称情况 |
6.1.2 学术成果 |
6.1.3 职称晋升人数比较 |
6.1.4 职称晋升方式比较 |
6.2 绩效考核制度比较 |
6.3 培训与进修制度比较 |
6.4 奖励制度比较 |
6.5 薪酬制度比较 |
6.6 结果分析 |
6.6.1 职称晋升制度各不相同 |
6.6.2 职称晋升受限 |
6.6.3 绩效考核方式多样化 |
6.6.4 体育教师工作量量化不足 |
6.6.5 高校支持进修与培训 |
6.6.6 明确的奖励制度 |
6.6.7 奖励“一刀切” |
6.6.8 薪酬偏低 |
7 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7.1 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 |
7.1.1 国家给与西部地区政策支持 |
7.1.2 国家制度突出“以教师为本” |
7.1.3 国家进行有效的监督 |
7.2 学校制度是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 |
7.2.1 激励高校制度创新 |
7.2.2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
7.2.3 制定合理的晋升制度 |
7.2.4 合理运用激励制度 |
7.2.5 完善薪酬制度 |
7.2.6 突出体育学科的学科差异 |
7.2.7 注重制度公平 |
7.3 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
7.3.1 正视体育教学与科研的问题 |
7.3.2 积极引导体育教师树立正确的发展意识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初始量表 |
附录2:调查问卷 |
附录3:正式量表 |
附录4:访谈提纲 |
附录5:项目分析 |
附录6:H大学职称评审分值表 |
附录7:博士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2)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创新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2 国内外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
2.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
2.4 体育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
4.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梳理 |
4.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探寻 |
4.3 本章小结 |
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
5.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对象、原则和流程 |
5.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建 |
5.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修正与优化 |
5.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意义与说明 |
5.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7 本章小结 |
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的研制与实证 |
6.1 量表的研制 |
6.2 预调研及量表修正 |
6.3 验证性因子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
7.1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
7.2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分结果分析 |
7.3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对比分析 |
7.4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应对 |
7.5 讨论 |
7.6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建议、研究局限及展望 |
8.1 研究结论与建议 |
8.2 研究局限 |
8.3 展望 |
9 致谢 |
10 主要参考文献 |
11 附录 |
12 个人简历 |
(3)建国七十年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及发展趋向 ——以“人教版”为线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国家对教科书建设与改革的高度重视 |
1.1.2 教科书的作用与价值 |
1.1.3 现阶段高中体育教科书的使用情况 |
1.1.4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研究尚未涉及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 |
1.3.1 研究思路 |
1.3.2 创新之处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教科书与教材 |
2.1.2 教科书与教师教学用书 |
2.1.3 编写范式 |
2.2 体育教科书的相关研究 |
2.2.1 体育教科书演变研究 |
2.2.2 体育教科书内容研究 |
2.2.3 体育教科书编写研究 |
2.2.4 体育教科书使用情况研究 |
2.2.5 研究评述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文本分析法 |
3.2.5 德尔菲法 |
3.2.6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范式理论概述 |
4.1.1 范式理论产生的背景 |
4.1.2 范式理论内容梳理 |
4.1.3 “范式”维度的确立 |
4.2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的历史考察 |
4.2.1 “统编教材”阶段(1949年-1985年) |
4.2.2 “一纲多本”阶段(1986年-1999年) |
4.2.3 “体育与健康”阶段(2000年至今) |
4.3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转换特征 |
4.3.1 第一套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总结(1997年) |
4.3.2 第二套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转换(2001年) |
4.3.3 第三套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转换(2004年) |
4.3.4 第四套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转换(2019年) |
4.3.5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转换特征 |
4.4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危机 |
4.4.1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师生使用率低 |
4.4.2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师生满意度低 |
4.4.3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作用与价值尚未显现 |
4.4.4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内容对学生吸引力低 |
4.4.5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内容较难且讲解浅泛,多数学生难以掌握 |
4.4.6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时代适应差,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
4.4.7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实际操作性不强 |
4.4.8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人员结构不合理 |
4.5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的发展趋向 |
4.5.1 科学共同体 |
4.5.2 理念 |
4.5.3 方法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转换特征 |
5.1.2 师生从不使用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原因 |
5.1.3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危机 |
5.2 建议 |
5.2.1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建议 |
5.2.2 其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使用情况与满意度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二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使用情况与满意度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三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四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五 现行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六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发展趋向专家评判表(第一轮) |
附录七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发展趋向专家评判表(第二轮) |
附录八 问卷效度调查表 |
附录九 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 |
致谢 |
(4)表现性评价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基础教育评价方式变革的趋势 |
2.超越传统纸笔测验:表现性评价的优势 |
3.当前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评价问题 |
(二)研究回顾 |
1.表现性评价的兴起与发展 |
2.表现性评价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 |
3.基于表现性评价学习方式的改进 |
4.指向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表现性评价 |
5.通过表现性评价促进教—学—评一体化 |
6.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三)研究问题及意义 |
1.研究问题 |
2.研究意义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二、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1.课堂观察法 |
2.问卷调查法 |
三、表现性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质量标准建构 |
(一)评价目标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
1.与学习目标相一致的评价目标 |
2.清晰且明确的评价目标 |
(二)表现任务与评价目标相匹配 |
1.表现任务的真实性与可操作性 |
2.表现任务的设计流程 |
(三)基于评价目标的评分规则 |
1.评分规则的主要结构 |
2.基于课标的评分规则开发 |
3.评价标准的明确和理解 |
(四)落实评分规则的组织和实施 |
1.根据规则标准的评价信息收集 |
2.记录和描述学生表现的详实性 |
(五)评价信息利用的有效性 |
1.评价过程的关注和评价结果的分析 |
2.评价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和反思性 |
四、表现性评价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分析 |
(一)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
1.英语课堂形态以教师为主导 |
2.英语学业评价侧重传统纸笔测验 |
3.英语学习方式以听课、练习为主 |
4.英语作业形式强调知识记忆 |
(二)初中英语教师表现性评价素养 |
1.教师对表现性评价较为认同,愿意开展表现性评价 |
2.表现性评价知识基本了解,但理解程度有待加深 |
3.表现性评价技能有所欠缺,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配合 |
(三)初中英语表现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 |
1.评价目标的确定更侧重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 |
2.评价任务的设计缺乏真实情境的创设 |
3.评分规则的制定过于依赖教师的经验 |
4.表现性评价结果的处理流于形式 |
5.表现性评价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影响效果不太显着 |
(四)教师评价素养对表现性评价应用的影响 |
1.评价素养较高,表现性评价应用良好 |
2.评价素养一般,表现性评价应用效果不明显 |
3.评价素养较低,表现性评价应用存在很多问题 |
五、表现性评价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应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
(一)表现性评价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
1.教师评价素养各维度水平不均衡 |
2.表现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流程不规范 |
(二)表现性评价应用不理想的原因 |
1.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形态 |
2.教师表现性评价观念滞后 |
3.教师表现性评价技能欠缺 |
六、表现性评价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改善策略及建议 |
(一)立足学生发展,树立正确的评价理念 |
1.改变传统的评价观念 |
2.树立“以学习为中心”的表现性评价理念 |
(二)聚焦核心素养,提升表现性评价能力 |
1.选择多元的表现目标,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
2.设计真实的表现任务,提供适时、清晰的指导 |
3.开发表现性评价评分规则,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 |
4.有效利用表现性评价信息,分析和反思评价结果 |
(三)以表现性评价促进课堂转型 |
1.促进教—学—评一体化 |
2.更新教学设计理念 |
3.增强表现性评价的适用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表现性评价应用观察表 |
附录B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表现性评价应用调查教师问卷 |
附录C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表现性评价应用调查学生问卷 |
致谢 |
(5)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处理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的缘起 |
1.综合素质评价是评价改革的聚焦点 |
2.综合素质评价的理念与操作失衡 |
3.教育大数据推动评价结果处理革新 |
(二)研究问题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1.素质、综合素质 |
2.评价、综合素质评价 |
3.评价结果处理 |
(四)研究现状 |
1.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 |
2.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处理的研究 |
(五)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一、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1.文本分析法 |
2.访谈法 |
3.个案研究法 |
二、X中学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总体概况 |
(一)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实施的背景 |
1.解决一个问题—学生管理问题突出 |
2.适逢一个机遇—综合素质评价地位凸显 |
(二)一套学生评估方案 |
1.评估方案形成的理论基础 |
2.评估方案实施的现实意义 |
3.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组织机构 |
4.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评价内容 |
5.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数据处理与存储 |
6.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原则 |
(三)一种班级管理办法 |
(四)一类学生评价手段 |
(五)一个数字化系统 |
三、X中学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处理的分类与特征分析 |
(一)过程性评价结果处理 |
1.周、月、学期的日常发展性评价结果处理 |
2.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的改进性评价结果处理 |
(二)总结性评价结果处理——选拔性考试 |
(三)X中学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处理的使用成效 |
1.学生评价更加客观 |
2.教师评价意识增强 |
3.学校管理更加精细 |
4.家校关系更加紧密 |
(四)X中学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处理的特征分析 |
1.处理目标的观测性与引领性,关注学生的核心行为 |
2.处理方式的便捷性与多样性,等级评价与积分评价互补 |
3.处理内容的创新性与科学性,多元参与的评价主体 |
4.处理使用的权威性与价值性,深入落实教育理念 |
四、X中学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处理的影响因素 |
(一)校长的领导力—核心要素 |
1.促进评价结果处理的校长领导力 |
2.综合素质评价已成为一种校园文化 |
(二)教师的积极态度—基础保障 |
1.教师教龄 |
2.教师的个体经验 |
3.教师的时间和精力 |
4.结果处理方式变革的实用性 |
(三)评价结果处理敏感—潜在要义 |
五、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1.过程性学习数据不足,结果处理的方式有待完善 |
2.教师的评价素养有待提升,结果的分析与反馈相对匮乏 |
3.评价结果处理方式敏感,改进和干预流于形式 |
(二)建议 |
1.注重过程性评价,建立多样化的评价结果处理方式 |
2.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构建全方位的反馈与交流机制 |
3.关注个体差异,有效实施评价结果处理的改进与干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6)体育院校游泳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以哈尔滨体育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教学模式 |
2.1.2 体育教学模式 |
2.1.3 课内外一体化 |
2.1.4 传统教学模式 |
2.2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
2.2.1 关于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概况 |
2.2.2 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概况 |
2.3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
2.3.1 关于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概况 |
2.3.2 关于体育院校游泳教学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概况 |
2.3.3 关于“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游泳教学中的研究概况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录像观察法 |
3.2.6 教学实验法 |
3.2.7 逻辑分析法 |
3.3 教学实验设计 |
3.3.1 实验准备 |
3.3.2 实验目的 |
3.3.3 实验假设 |
3.3.4 实验对象 |
3.3.5 实验时间和地点 |
3.3.6 实验器材 |
3.3.7 实验过程 |
3.3.8 实验进度设计 |
3.3.9 实验流程设计 |
3.3.10 实验组织形式 |
3.3.11 实验条件的控制 |
3.3.12 实验质量监控 |
3.3.13 实验测量指标 |
4.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实验效果分析 |
4.1.1 实验组与对照组技术掌握情况分析 |
4.1.2 实验组与对照组游距测试情况分析 |
4.1.3 实验组与对照组最终成绩情况分析 |
4.2 实验组与对照组调查情况分析 |
4.2.1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习态度与兴趣情况分析 |
4.2.2 实验组与对照组沟通与合作能力情况分析 |
4.2.3 实验组与对照组健康锻炼习惯的情况分析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2 调查问卷 |
附录3 学生问卷评分量表 |
附录4 调查问卷效度评价表 |
附录5 教学进度表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 |
附录6 部分原始数据 |
个人简历 |
(7)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口语交际能力评价标准的研究 ——以上海市H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小学 |
(二)中高年级 |
(三)语文口语交际能力 |
(四)评价标准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文献评析 |
四、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五、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制定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口语交际能力评价标准的依据 |
一、《语文课程标准》及语文教科书的相关规定 |
(一)《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口语交际的规定 |
(二)语文教科书关于小学中高年级口语交际的规定 |
二、《上海市小学基于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指南》中的相关评价建议 |
三、国内外关于口语交际结构要素的研究成果 |
四、教育实践活动中积累的经验 |
五、评价对象及条件 |
第三章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口语交际能力评价标准的制定 |
一、指标体系的设计 |
(一)提出初拟指标体系 |
(二)筛选修订指标 |
(三)权重的确定 |
二、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口语交际能力评定标准的制定 |
(一)评定标准制定的依据 |
(二)评定标准 |
(三)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四章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口语交际能力评价标准质量的检验 |
一、评价指标体系信度和效度的检验 |
(一)评价指标体系信度的检验 |
(二)评价指标体系效度的检验 |
二、评定标准的质量检验 |
(一)样本选择 |
(二)实施过程 |
第五章 总结与实施建议 |
(一)总结 |
(二)实施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普通高校学生羽毛球运动技能等级评定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相关概念 |
1.3.3 创新点 |
2.文献综述 |
2.1 我国业余羽毛球与专业羽毛球等级标准 |
2.1.1 我国专业羽毛球等级标准 |
2.1.2 我国业余羽毛球等级标准 |
2.2 运动技能评价标准的相关研究 |
2.3 普通高校学生运动技能评价标准的相关研究 |
2.4 羽毛球项目身体素质和专项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
2.4.1 羽毛球身体素质的相关研究 |
2.4.2 羽毛球专项技术的相关研究 |
2.4.3 羽毛球身体素质与专项技术的关系 |
2.5 评述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测量法 |
3.2.5 数理分析法 |
3.2.6 实证法 |
4.研究结果 |
4.1 评定模型建立 |
4.1.1 评价指标的理论依据 |
4.1.2 《评定标准》构建意义的情况调查 |
4.1.3 测试指标的选取 |
4.1.4 等级评定标准的建立 |
4.2 评定标准模型 |
4.2.1 评定标准模型(男) |
4.2.2 评定标准模型(女) |
4.3 测试成绩分布 |
4.3.1 男生测试成绩分布图 |
4.3.2 女生测试成绩分布图 |
4.4 校级优秀选手评测 |
4.4.1 校级比赛优胜学生评定结果(男) |
4.4.2 校级比赛优胜学生评定结果(女) |
5 结论 |
5.1 等级评定标准测试项目 |
5.2 评定标准的权重 |
5.3 评定标准的等级划分 |
5.4 评定标准的验证 |
6 建议 |
6.1 增加样本量 |
6.2 评定标准的推广、应用与更新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附件4 |
附件5 |
附件6 |
致谢 |
(9)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校长效能研究 |
(二)校长效能评价研究 |
(三)循证教育研究 |
三、概念界定 |
(一)校长效能与有效校长 |
(二)校长效能评价 |
(三)循证支持 |
四、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思路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比较研究法 |
(三)个案研究法 |
(四)政策分析法 |
第一章 美国中小学校长评价的效能转向 |
第一节 问责制迫使校长评价走向“科学化” |
一、校长评价脱离教师评价母体 |
二、校长评价权的争夺使“校长特质评价”逐渐被取代 |
三、基于“成功学校”研究的“校长行为评价”面临挑战 |
第二节 标准驱动下“校长绩效评价”模型建立 |
一、德尔菲法和档案袋法的尝试 |
二、基于专业标准的“校长绩效评价”模型建立 |
第三节 政府鼓励基于学生成绩的“校长效能评价” |
一、联邦政策使“校长效能”与“学生成绩”挂钩 |
二、州政府推行基于学生成绩的校长效能评价方案 |
第二章 美国校长效能评价循证支持的动力背景 |
第一节 “科学主义”与“实用主义”相结合的认识论基础 |
一、循证教育研究与美国教育管理“科学主义”一脉相承 |
二、循证教育研究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观念的新表达 |
第二节 联邦政府“赋权”州和学区实施循证教育改革 |
一、美国教育决策权由学区转移至联邦 |
二、联邦政府制定循证教育项目标准 |
三、州和学区制定校长效能评价循证支持标准 |
第三节 基础教育“问责制”推动校长效能的循证研究 |
一、政治、经济与学校互动产生教育问责制 |
二、校长问责制推动校长效能的循证研究 |
第三章 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内容向度 |
第一节 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价值取向 |
一、“以州教育行政为主导”的评价主体取向 |
二、“校长专业发展”和“学生成绩提升”的评价目的取向 |
三、“50%校长行为+50%学生成绩”的评价标准取向 |
四、“多样化证据收集”的评价过程取向 |
第二节 为校长效能评价提供理论支持的“循证研究” |
一、肯尼斯·利思伍德“学校领导影响学生成绩”研究 |
二、菲利普·海灵杰“校长学习中心领导力”研究 |
第三节 基于校长效能循证研究的“校长评价模型” |
一、依据政策重构校长评价理论的“Clifford综合校长评价模型” |
二、指向问责和发展的“Stronge校长绩效评估模型” |
三、聚焦学生成绩结果的“Marzano校长评价模型” |
第四章 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专门化 |
第一节 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专门化组织 |
一、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组织观 |
二、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组织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
第二节 引领和推动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方案的专业协会 |
一、设计校长评价指南的“全国中小学校长协会” |
二、提出基于标准的校长效能评价主张的“州教育主管委员会” |
第三节 为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提供证据的研究中心 |
一、检验校长评价工具信效度的“伟大教师与领导者研究中心” |
二、提供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工具的“新领导者” |
第四节 研发和推广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成果的社会团体 |
一、通过资助科研项目解决校长评价问题的“华莱士基金会” |
二、以合同和营销为手段影响校长评价政策的“兰德公司” |
第五章 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个案与实施效果 |
第一节 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个案分析 |
一、美国科罗拉多州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 |
二、美国康涅狄格州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 |
第二节 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实施效果分析 |
一、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实施的积极效果 |
二、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实施的不足之处 |
第三节 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主要争议分析 |
一、校长效能评价标准中能否使用学生成绩 |
二、校长效能等级计算中学生成绩的占比 |
三、基于学生成绩的校长效能评价评价结果能否用于高风险决策 |
第六章 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批判反思与经验借鉴 |
第一节 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批判反思 |
一、基于公共行政理论的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批判 |
二、基于关系性领导理论的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反思 |
第二节 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的经验借鉴 |
一、以校长效能和循证支持为方向实现校长评价的科学化 |
二、以政府赋权和专业组织力量促进校长效能评价的专业化 |
三、以多样化证据和校长参与提升校长效能评价的准确性 |
四、以支持性评价取代诊断性评价保证校长提高领导效能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研究 ——以上海市J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文献综述 |
五、研究问题 |
六、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二章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编制的依据 |
一、小学生培养目标 |
二、相关制度 |
三、有关的科学理论 |
四、实践中积累的经验 |
五、上海市J小学的实际情况 |
第三章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 |
一、指标体系的设计 |
二、评定标准的制定 |
三、本研究成果与传统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比较分析 |
四、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四章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质量的检验 |
一、评价指标体系信度和效度的检验 |
二、评定标准的质量检验 |
第五章 总结与建议 |
一、总结 |
二、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上海市J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表 |
附录2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课堂教学评价初拟指标体系的访谈提纲 |
附录3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征询意见表 |
附录4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课堂教学评价初拟指标体系试验修订表 |
附录5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表 |
致谢 |
四、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等级的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D]. 郑小凤.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郑先常.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3]建国七十年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及发展趋向 ——以“人教版”为线索[D]. 彭雪梅.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表现性评价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林立南.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5]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处理的个案研究[D]. 刘爽.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6]体育院校游泳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以哈尔滨体育学院为例[D]. 徐美园.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1(09)
- [7]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口语交际能力评价标准的研究 ——以上海市H小学为例[D]. 杨小云.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8]普通高校学生羽毛球运动技能等级评定标准研究[D]. 张俊杰. 南京体育学院, 2021(11)
- [9]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研究[D]. 李华.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10]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研究 ——以上海市J小学为例[D]. 胡双双.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