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Web与数据库连接的设计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崔展[1](2021)在《高参数摩擦副计算分析平台开发与案例分析》文中提出旋转机械作为动力工程领域中的常见机构,广泛应用于电力、石化、冶金、航空航天等部门。目前旋转机械正朝着高速化、大型化的方向发展,其摩擦副需要适应高速、高压、高温等极端工况条件,摩擦副性能的好坏影响着整机的工作性能和安全。但目前用于研究摩擦副性能的计算软件普遍功能单一、操作不便,难以对复杂系统进行多人协同设计,且软件缺乏科学的设计流程。因此本文以高参数旋转机械摩擦副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其软件开发中的技术分散、专业化程度低、计算功能单一等问题进行研究,设计实现具有功能集成的高参数摩擦副计算分析平台。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平台构建过程中所需的理论知识加以整理,分别从摩擦副及其计算平台的设计方法、摩擦学仿真计算理论与数学处理方法、平台数据存储和远程功能实现技术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确定了以公理设计为主体,结合模块化、系统化等现代设计思想对平台进行概念设计的基本思路,并选择以Java和MySQL作为平台开发的基础编程语言和数据库类型。其次,通过用户调研等途径对平台设计需求进行分析,利用质量功能配置对分析结果进行分解,并根据获得的功能特性重要度确定了平台设计的四项基本功能。在此基础上,采用公理设计方法对平台进行功能分解和模块划分,得到了平台的设计模型及开发流程。根据设计模型对平台各功能模块进行详细设计,采用Java和Html编程语言分别实现了平台的数据接口设计和界面设计,并通过调用轴承、密封计算软件的可执行程序实现平台计算功能的集成。此外,针对不同专业水平的用户设计了不同的参数输入界面,并实现了智能参数建议、本地数据共享、远程访问及数据安全保护等设计,完善了平台的功能和结构。最后,通过对平台进行使用功能检测,获得了滑动轴承和机械密封计算服务案例和各项设计参数。选取了其中最为典型的船用重载滑动轴承和高速高压火箭发动机机械密封等两个高参数摩擦副性能计算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对不同结构及工况条件下的滑动轴承和机械密封进行性能计算,充分验证了平台计算功能的多样性和设计的合理性,体现了本平台的工程实用价值。
陈坤[2](2021)在《基于javaEE的BIM综合管理平台框架技术研究及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自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在不断突破世界纪录。但与之而来的是建筑行业面临的高新技术更新与快速迭代等巨大压力,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工程项目各参与方都希望借助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机遇解决工程项目管理问题,因此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成为了建筑领域发展的焦点。2003年,自BIM技术传入中国,使得我国的建筑行业领域再次出现了一次革命,加快我国建筑行业信息化发展的速度。近年来,BIM技术与传统综合管理平台的结合成为热点,传统管理平台中对BIM技术的引入,可对工程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并且充分利用BIM技术的各项优势及特点,进而提高工程项目信息化水平。因此本文将对BIM综合管理平台涉及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对BIM综合管理平台开发所涉及的技术进行研究并选型,从而在技术与理论的支撑下,根据实际工程项目对BIM综合管理平台进行初步实现。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并梳理了“BIM综合管理平台”进化过程与其涉及的相关概念理论;(2)对市场现有的网站开发技术进行研究选型并学习,本BIM综合管理平台开发选择Java EE企业级开发技术,平台后端开发的框架技术为SSH(Spring-Spring MVC-Hibernate),平台前端开发主要技术为j Query、j Query Easy UI;(3)根据实际工程项目管理需求,初步开发BIM综合管理平台,管理模块有BIM平台用户管理、平台登录日志管理、项目施工日志管理、BIM模型在线浏览模块、项目劳务人员管理模块等;(4)以象山大桥施工图纸为依托,利用Revit软件进行桥梁参数化建模,并且在自主开发的BIM管理平台中通过引进关联达BIMFACE轻量化引擎,实现桥梁BIM模型在网页端的在线浏览。限于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现实客观因素,该平台开发了部分功能模块,即本文称之为“BIM综合管理平台框架”,本文提供了该平台的构建过程与开发思路等,有助于突破市场技术壁垒的局限性,在已经选择的技术和理论支持下,便于后期学者投入更多的时间用于深入了解实际工程项目需求,通过此需求便对该平台再次开发,进而完善该BIM综合管理平台,本文旨在开发一款适用于大多数管理平台的使用框架,为今后研究BIM综合管理平台领域的人员提供技术支持与参考。
展盼婷[3](2021)在《基于云平台的沥青搅拌站远程监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促使工业领域各大企业更加注重企业自身的有效管理和大量生产数据的高效存储。沥青搅拌站为我国的公路、桥梁领域提供着重要材料。目前,我国搅拌站的发展,一方面,一个企业一般有多个搅拌站遍布全国各地,这些站点大都位于偏僻的郊外,每个站点就像一片信息的孤岛,不能及时分享生产数据而且一旦设备出现故障,故障处理周期长,这就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半自动化的生产和半信息化的管理为企业发展带来了诸多的不便,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够拥有“一体化”的平台,将企业的生产和管理集成化,构建现代化的企业生产模式。另外,搅拌站的生产一直以来都是用量多、生产过程复杂、成品料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所以要加强搅拌站生产的质量监督管理。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云平台设计沥青搅拌站远程监管系统。具体工作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第一,设计上位机数据采集方案完成控制系统与远程系统数据交互的接口。第二,搭建基于MQTT协议的数据通信,完成现场、云平台及远程浏览器之间的数据传输。第三,基于HT For Web技术的监控,利用HT For Web技术,创建可视化界面,模拟现场生产过程,完成远程界面的可视化实时监控,为远程监控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第四,根据沥青搅拌站日常的生产流程以及企业管理需求,设计了 GPS地图、系统管理、数据管理、实时监控、设备管理等五大功能部分,实现了所有站点在地图上集中显示,生产数据以及生产过程远程共享,保证了企业的集成化信息管理。整个系统在Visual Stdio 2017集成环境下,基于.Net平台,结合MVC的设计模式进行前后端分离开发,并将系统部署上“云”。最后根据系统的需求,对整个系统进行了功能和性能两方面的测试,分析测试结果可以得出,系统各部分均可正常运行,整体性能达到预期效果。本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对提高搅拌站企业管理水平以及加快传统行业向现代化转型有着重要意义。
葛天雄[4](2021)在《基于MQTT的通用物联网安全系统框架》文中研究表明物联网相关技术随着传感、网络、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日趋成熟,应用更加广泛。许多新技术不断被提出并应用于物联网系统。但与此同时,物联网技术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构建一个应用了众多新技术的物联网系统十分复杂,同时物联网系统的安全性问题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这个背景下,本文决定以“若依”管理系统为基础设计一个通用物联网安全系统框架,应用此框架可以更快速地构建一个完整的物联网系统。首先,分析了并对比了在普遍的物联网系统中常用的通信协议,决定采用适用范围十分广泛的MQTT通信协议;通过对物联网设备信息上传和接收的消息内容的分析,将消息内容抽象化地表示。消息内容抽象化表示后,建立统一的数据库模板进行存储并与前端页面交互,以此来实现对物联网设备的通用监控管理。它解决了物联网设备访问,信息传输和信息存储的通用性问题。其次,通过研究现有的物联网的系统中MQTT安全通信的方案,分析其中信息交互所存在的效率与安全问题,提出一个基于MQTT协议,并且兼顾效率与安全性的通用物联网通信安全设计方案(命名为GtxMQTT),解决物联网设备上云的通信安全和通信效率问题。再次,在研究物联网系统的设计过程中,为了减少对后端程序的开发部署,设计了一种通用的后端管理系统,并提供在前端网页界面设计数据表并动态生成带权限认证API接口和在线接口文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免去系统的后端开发。最后,本文应用以上的解决方案,并结合嵌入式和前后端技术设计出一套通用的物联网系统安全系统框架。经测试,应用该框架可以更快速地搭建一些中小型的物联网,并且设备端与服务器之间进行MQTT信息传递时,信息处理速度更快。
赵静[5](2021)在《可见光组网的管控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可见光通信(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VLC)已逐渐被视为解决射频(Radio Frequency,RF)频谱资源瓶颈的有效方案,但是由于其研究重点多集中于点对点通信,使用场景非常受限。可见光组网,作为可见光通信的具体应用技术,凭借可见光传输的诸多优势,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和巨大的研究价值。然而,由于目前可见光组网并没有一套完整且可靠的组网协议,很多管控技术的研究无法推进,使得其一直停留在理论探索阶段。本文针对上述难题,参与设计了一个双向可见光组网系统,并基于此系统完成了基于时隙的多路访问控制协议的仿真和实验验证;此外,本文还针对可见光组网的网络管理方面的需求,分别设计并实现了应用于可见光组网的拓扑发现机制和网络管理系统。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本文参与设计了一个上下行均使用可见光通信链路的双向可见光组网系统,选择了合适的网络拓扑结构,完成了组网系统的架构设计和MAC层功能模块设计,为可见光组网的管控技术研究提供了基础条件。(2)基于上述组网系统的设计,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时隙的多路访问控制协议,用于解决组网的全双工通信问题和多用户接入问题;并且,详细说明了终端接入过程、数据传输过程、关键机制和系统参数等技术方案的设计;最后,通过仿真分析了关键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并利用组网实验平台完成了该协议的可行性验证。(3)在双向可见光组网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应用于双向可见光组网的拓扑发现机制,将及时感知组网的拓扑变化并获取拓扑信息作为研究重点,完成了拓扑发现机制的详细设计;并且,针对组网的应用需求,搭建了一个拥有一百个终端的组网系统仿真平台;最后,通过仿真证明了拓扑发现机制的有效性,并评估了该机制在两种应用场景下对组网系统性能的影响。(4)针对可见光组网的可视化管控需求,本文全面分析了组网系统的网络管理需求;并根据需求分析,完成了一个基于web的可见光组网网络管理系统的方案设计,包括整体架构设计、各功能模块设计和数据库表设计等;最后,通过等效实验验证了所设计的网络管理系统对被管设备的可视化集中管控的功能,为整个组网系统正常、可靠且高效地运行提供了保障。
刘青海[6](2021)在《基于Android的社区卫生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面临的工作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呈现出亚健康状态。而且,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阶段,威胁老年人的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作为医疗卫生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开展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对优化城乡卫生服务结构、实现卫生服务区域协调发展、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近年来,上门服务、健康专栏、知识讲座等传统工作形式已经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民众对健康知识的态度也从过去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如果能够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创新线上服务模式,从而拓宽健康教育的宣传渠道,提高民众的健康意识,培养健康管理的习惯,就可能从很大程度上改善民众的健康水平。本文针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面临的开展难、成效差等问题,结合当前移动健康领域发展现状,设计并实现了基于移动平台的社区卫生服务系统。根据用户角色的不同,将系统分为客户端和服务端两部分:客户端基于Android系统实现,采用了Ok Http、Hello Charts、百度OCR等多个第三方组件,同时调用了网络、存储、位置、闹钟等多项Android服务,以满足居民的各项健康需求;服务端基于Java Web技术实现,主要采用了MVC的开发模式,采用JSP+Servlet+Java Bean的方式实现具体工作流程。普通用户可以通过移动客户端查看自己的健康数据,并通过拍照识别的方式上传体检数据,解决了用户体检单据管理难的问题;同时可以在健康数据功能中查看单项指标的历史变化、异常数据的相关建议和视频指导,健康数据的可视化方便了用户看懂晦涩难懂的化验单据;疾病管理功能为用户提供慢性疾病查询、提醒设置等功能,增强对慢性疾病的干预;资讯浏览功能为用户提供通知指示、健康资讯的阅读;每日健康动态上报功能,则为社区疾病防控工作提供了有效依据,让工作开展有的放矢。系统中还设置了多个与健康生活息息相关的小工具,例如食物营养查询、药物信息查询等,用户可以通过客户端查看,旨在帮助用户提升健康生活水平。管理员用户可以通过Web管理页面,实现居民信息、健康数据的统一管理,掌握居民的健康动态,开展健康教育、发布通知指示等日常工作。信息安全方面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确保数据安全,打消用户隐私泄露的顾虑。采用数据加密技术确保数据的存储安全,HTTPS技术确保数据的传输安全,数据脱敏等技术确保信息不被盗用。最后,经过测试,确保了系统的各功能模块的正常运行。基于Android的社区卫生服务系统,是对传统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一次新的尝试,目的是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卫生健康服务,对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刘亚光[7](2021)在《无人机目标追踪信息展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监控设备数量的增加,视频监控已经逐渐成为维护社会治安和法治的重要工具,也成为智慧城市中协调交通资源的重要支撑。通过现有的视频监控和定位,已经可以越来越多的掌握行人、行车等重要的位置和行为信息,但现有获取信息的数量还仍然跟不上未来万物互联时代庞大的信息需求。比如在漫长的高架桥、偏远的乡村、广阔的海域上,不可能密集布满摄像头装置;又比如在高楼林里的城市里,固定摄像头会被遮挡,留下很多监控的死角。现有的国产无人机厂商已经逐步掌握了远程通信、GPS定位和飞行控制等核心技术,将成本逐步缩减到可以广泛民用的水平。无人机具有高空的开阔视角和很高的空间自由度,可以作为追踪和监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无人机技术,设计并实现了一个无人机目标追踪信息展示系统(UAV Target Tracking Information Display System,UTTIDS),该系统的展示功能使用B/S架构,在Web端展示,由服务器和无人机组成,使用多无人机调度追踪的方法对目标进行监视,使用集中的服务器对每一架无人机进行飞行控制和调度,收集监控无人机的信息,通过Web端的二维电子地图将监控信息和无人机位置信息、工作状态展示给用户。本文首先介绍了无人机追踪监控的背景和研究意义,介绍了无人机相关的飞控、通信、电子地图和应用平台等技术。然后分析了 UTTIDS在展示、调度、飞控等环节需要实现的功能,根据需求分析设计了调度算法,设计了 UTTIDS的结构、服务器和无人机客户端的架构,并根据设计方案使用Python、Html和Android做了系统开发,实现了 UTTIDS系统的功能。在系统实现后实地测试了飞行控制功能的有效性,使用模拟的多无人机客户端通信测试了调度算法的效率,并测试了 UTTIDS的实时查看、历史查询功能,展示了 UTTIDS在安卓平台和大疆DJI设备上实现的方法和效果,测试结果表明,使用轨迹预测算法可以减少对目标的追踪丢失率。最后对本文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对无人机监控的前景做出了展望。
邓增钰[8](2021)在《标准作业指导书制作与管理系统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和持续应用,中国制造业在过去十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不断适应多变的社会需求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制造型企业慢慢从以量取胜向着以质取胜发展。质量意识的不断提升,使得越来越多的制造型企业开始注重生产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标准作业指导书由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标准作业指导书在规范作业程序的同时,自身的制作流程却没有实现标准化作业,这是因为许多企业重点着力于生产线的优化改善,对生产前标准作业指导书的制作不够重视,再加上没有专门的制作软件,这项工作在执行上显得较为混乱,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针对A公司标准作业指导书从文件制作到产线应用整个作业流程进行研究,以标准作业指导书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工业工程相关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现场考察和提问技术,发现在标准作业指导书制作、发行和管理等作业程序中,存在制作操作繁琐、过分依赖经验办法,文件体积大、分享不便、发行缓慢,管理任务繁重但管理功能羸弱等问题,然后通过因果图分析原因所在,并结合需求分析确定改善思路:(1)利用ASP技术设计开发标准作业指导书制作与管理系统,在Web端重构标准作业指导书制作、发行和管理等功能,同时结合ECRS原则对具体操作步骤进行取消、合并、重排、简化,最终降低了各项工作的操作难度,简化了制作流程,提高了发行效率,减轻了管理负担并增强了管理能力;(2)利用标准作业指导书制作与管理系统,统一各项作业操作平台,实现各项功能流畅衔接,利用网络链接替代文件传输,利用弹窗提示约束各项操作,促进整体作业流程规范、高效且合理;(3)利用数据分析为文件制作和作业部署提供信息支持,以降低作业人员对经验办法的依赖程度。通过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挖掘技术对作业流程中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并挖掘有效信息,为生产决策和工作安排提供依据。根据改善思路,提出并实施相应的改善方案,最终完成了标准作业指导书制作与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解决了标准作业指导书制作、发行和管理等作业程序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比改善前后的作业情况可知,改善后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均明显提升。
李龙基[9](2021)在《面向家庭服务的智能健康监护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人民生活压力逐渐增大,导致慢性病患病率不断提升,患病者基数不断扩大,而我国的医疗资源相对匮乏,且分配不均,使得很多患者无法得到及时、有效地治疗,以心血管疾病为代表的慢性病已成为危害国民健康的一大杀手,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如今随着物联网、可穿戴、网络通信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家庭监护与远程医疗这种新兴健康医疗监护模式带来了契机。因此开发一套易于使用、检测全面、可长期监护的家庭健康监护系统对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具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的具体工作与研究内容如下:(1)对国内外远程医疗、家庭监护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比当前具有代表性的家庭监护系统的优点与不足,凭借着我校医工结合的优势,利用本实验室多节点可穿戴健康监护设备,确定家庭服务式医疗监护系统的需求,并提出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完成系统开发平台的搭建。(2)设计并实现了基于Tornado与Web Socketd的异步非阻塞Web服务平台。采用MVVM模式进行前后端分离开发,利用Boot Strap框架进行前端UI设计,通过Echarts图标库进行数据可视化;通过构建系统用例图、动态时序图、静态类图完成家庭监护、远程诊断、系统管理三个模块的设计。按照系统设计进行系统软件流程图的构建以及代码的编写。(3)开发一款智能多模网关设备,专门用来实现穿戴设备多节点数据的蓝牙接收汇聚与无线网络传输。该网关一方面作为蓝牙主机,可以发现并连接多个生理信号采集节点,进行多生理信号参数的汇聚功能;另一方面作为TCP客户端可以向云端服务器发起连接请求,通过Wi Fi将生理数据传输到云端服务器进行分析与存储。(4)进行系统的整体测试,验证系统的功能与性能,确保系统可以为居家用户提供长期有效地健康监护服务,并将最终工程部署到阿里云服务器,开启服务。凭借该系统,用户无需昂贵的医疗设备,也不必亲身前往医院就医,只需在舒适的家庭环境中,便可以随时进行心电与体温等健康参数的实时监测,完成常规心电图与健康综合指标检测并获得全面的检测报告,自动生成心率、HRV时频域特征参数与心率失常分类结果,评估心脏健康状况,建立个人医疗档案。
陈成坤[10](2021)在《空-地协同环境下果园信息共享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未来智能农业装备向全面无人化发展,以往都是单一机器进行作业,多机器协同工作的需求逐渐增加,单一无人平台无法满足任务的复杂和多样的问题,多个机器之间的协同工作将是潜在的发展方向。本课题研究采用弹性云服务器、Mongo DB数据库集群和Node.js技术实现多个机器人之间的协同通信。本研究从空-地协同系统云平台为切入点,考虑多机协同之间通信方式的问题,针对地面移动机器人与无人机协同作业情况下两者相互通信的要求,研究一种基于Node.js技术的通信云平台,实现了多机之间相互共享数据。主要的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分析了国内外在不同领域内多机器人通信、空地机器人协同系统、基于Node.js与Express.js应用、基于Mongo DB的数据存储应用研究以及云计算与云机器人平台发展的过程,通过对比分析,总结研究中的不足之处,确定了通信云平台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2)通过系统总体架构分析,确定云平台所使用的关键技术、研究平台。并对系统进行需求分析,架构设计。在此基础上进行空-地机器人平台的设计及传感器数据分类,根据通信云平台传感器数据的要求对比传统关系型数据库进行数据库的选择,基于通信云平台海量数据及实时通信的要求实现数据库集群架构的设计与实现。(3)根据系统功能需求,确定了基于Node.js与Express.js开发多机器人之间云通信平台的实现方法。分析了GNSS、数值型和图像型传感器的格式要求,基于RESTful设计原则的基础上设计了传感器的数据通信操作接口;同时基于Mongo DB数据库设计了Mongoose的数据库存储模式(Schema);最后基于Python实现了机器人端访问云服务平台程序,实现了实时查看云平台状态的浏览器端设计。(4)根据云平台通信的要求,实现了相应的原型系统,基于双目视觉技术,运用YOLOv4深度神经网络实现了果园环境下障碍物信息获取及定位,并根据云平台数据接口格式要求共享至云平台,在云平台实现数据实时数据显示,完成与其他机器人的信息共享。为进一步测试云平台与本地嵌入式计算机的数据通信能,进行网络云平台网络延迟,文件上传下载测试,试验数据表明,网络延迟最大值为36.122 ms,最小值为23.347 ms;文件上传测试中,最小值为1.2 MB/s,最大值为2.9 MB/s;文件下载测试的最小值为580.9 KB/s,最大值为680.9 KB/s。最后使用Apache Bench工具对通信云平台进行并发测试,最终得出在Web服务器在并发500请求/s的负载下可以实现较为稳定的应对高并发处理能力。
二、Web与数据库连接的设计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eb与数据库连接的设计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高参数摩擦副计算分析平台开发与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1.3.1 摩擦副设计方法的研究方面 |
1.3.2 摩擦副仿真分析的研究方面 |
1.3.3 摩擦副试验技术的研究方面 |
1.3.4 国内外研究发展的总结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高参数摩擦副计算分析平台开发的理论技术基础 |
2.1 现代摩擦副设计的一般流程 |
2.1.1 摩擦副设计的发展过程 |
2.1.2 摩擦副的现代设计流程 |
2.2 摩擦副仿真计算的理论基础 |
2.2.1 摩擦副的流体润滑理论 |
2.2.2 基于有限元法的轴承特性计算 |
2.3 平台构建过程的计算机技术应用 |
2.3.1 摩擦副参数的数据库存储 |
2.3.2 平台远程计算的技术基础 |
2.4 本章小结 |
3 高参数摩擦副计算分析平台的概念设计 |
3.1 平台的设计背景及需求分解 |
3.1.1 平台的设计背景分析 |
3.1.2 设计需求的质量功能配置 |
3.2 基于公理化方法的平台设计建模 |
3.2.1 平台的功能分解及模块划分 |
3.2.2 平台的设计模型及开发流程 |
3.3 本章小结 |
4 高参数摩擦副计算分析平台功能模块的详细设计 |
4.1 平台基本功能模块的构建 |
4.1.1 摩擦副性能计算的功能集成 |
4.1.2 平台数据库的创建与管理 |
4.2 平台辅助功能模块的构建 |
4.2.1 人机交互的平台服务功能设计 |
4.2.2 摩擦副性能远程计算的功能实现 |
4.2.3 摩擦副的智能化参数服务设计 |
4.2.4 平台数据安全的保障功能构建 |
4.3 本章小结 |
5 高参数摩擦副计算分析平台的使用功能检测 |
5.1 船用滑动轴承的基本工作性能计算 |
5.1.1 船用轴系的结构及工况分析 |
5.1.2 轴承常见工况下的静动特性计算 |
5.2 偏载及椭圆轴瓦的轴承工作性能计算 |
5.2.1 轴承的偏载工况分析 |
5.2.2 轴承偏载工况下的静动特性计算 |
5.2.3 椭圆轴承的结构及工况分析 |
5.2.4 椭圆轴承的基本静动特性计算 |
5.3 火箭发动机涡轮泵机械密封的性能计算 |
5.3.1 涡轮泵机械密封的结构及工况分析 |
5.3.2 气液两相下密封参数的优化设计 |
5.3.3 槽深制造误差对密封性能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基于javaEE的BIM综合管理平台框架技术研究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2 BIM技术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BIM技术在国外研究现状 |
1.2.2 BIM技术在国内研究现状 |
1.2.3 BIM综合管理平台领域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BIM综合管理平台相关理论介绍 |
2.1 BIM介绍 |
2.1.1 BIM概念 |
2.1.2 BIM技术特点 |
2.1.3 BIM工具软件介绍 |
2.1.4 BIM轻量化引擎介绍 |
2.2 传统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 |
2.2.1 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概述 |
2.2.2 信息化管理内容 |
2.2.3 建筑工程信息化的现状及改善策略 |
2.3 基于BIM技术的全寿命周期管理 |
2.3.1 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 |
2.3.2 基于BIM技术的全寿命周期管理应用 |
2.4 基于BIM技术的综合管理平台概述 |
2.4.1 BIM综合管理平台构建思路 |
2.4.2 BIM综合管理平台框架设计 |
2.4.3 BIM综合管理平台功能模块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BIM综合管理平台框架开发技术选型 |
3.1 B/S网络结构模型 |
3.2 JAVAEE简介 |
3.3 框架技术选型 |
3.3.1 Hibernate |
3.3.2 Spring |
3.3.3 Spring MVC |
3.4 前端技术介绍 |
3.5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择 |
3.6 JAVAEE开发环境搭建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BIM综合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过程 |
4.1 BIM综合管理平台的设计 |
4.1.1 工程项目背景 |
4.1.2 平台功能模块规划 |
4.2 BIM系统架构的搭建 |
4.2.1 Maven工程项目的创建 |
4.2.2 SSH框架整合 |
4.3 非功能模块开发与实现 |
4.3.1 系统用户子模块的开发 |
4.3.2 登录日志子模块的开发 |
4.4 部分功能模块开发与实现 |
4.4.1 项目人员管理模块 |
4.4.2 施工日志功能模块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BIM模型在线浏览模块开发 |
5.1 桥梁BIM模型的搭建 |
5.1.1 Revit参数化族创建 |
5.1.2 基于Revit的象山大桥参数化建模 |
5.1.3 桥梁BIM模型的建成 |
5.2 广联达BIMFACE的应用 |
5.2.1 BIMFACE介绍 |
5.2.2 BIMFACE轻量化引擎功能及使用 |
5.3 BIM模型在线浏览模块开发 |
5.3.1 BIM模型源文件的上传且转换 |
5.3.2 模型浏览的临时凭证——view Token |
5.3.3 桥梁BIM模型网页端的展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工作回顾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云平台的沥青搅拌站远程监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云平台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搅拌站设备控制及远程监控系统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2 相关技术介绍和研究 |
2.1 ASP.Net MVC设计模式 |
2.2 Mini UI前端框架 |
2.3 HT for Web技术研究 |
2.3.1 数据容器与视图组件 |
2.3.2 JSON矢量图 |
2.3.3 数据绑定与动画 |
2.4 ECharts可视化框架 |
2.5 ADO.NET数据库访问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3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1 沥青搅拌站控制系统及生产流程介绍 |
3.2 系统需求分析 |
3.2.1 业务功能需求 |
3.2.2 非功能性需求 |
3.3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
3.4 系统详细设计 |
3.4.1 I/O数据点分析及设计 |
3.4.2 数据通信设计 |
3.4.3 系统业务功能模块设计 |
3.4.4 前后台数据交互设计 |
3.4.5 数据管理模块设计 |
3.5 数据库系统设计 |
3.5.1 Power Designer介绍 |
3.5.2 数据库设计概述 |
3.5.3 部分数据表结构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云平台沥青搅拌站远程监管系统实现 |
4.1 云服务器选择 |
4.2 Web API服务端开发 |
4.3 C#数据采集(上位机) |
4.4 基于MQTT协议通信的实现 |
4.4.1 MQTT代理服务器实现 |
4.4.2 MQTT客户端实现 |
4.5 远程监视界面实现 |
4.5.1 基本图元及属性设计 |
4.5.2 视图编辑器实现 |
4.5.3 监视界面实现 |
4.6 远程管理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
4.6.1 GPS地图模块实现 |
4.6.2 系统登录/注册模块实现 |
4.6.3 系统界面框架实现 |
4.6.4 系统管理模块实现 |
4.6.5 数据管理模块实现 |
4.6.6 故障报警模块实现 |
4.7 本章小结 |
5 系统发布与测试 |
5.1 系统发布 |
5.2 系统功能测试 |
5.2.1 数据通信测试 |
5.2.2 远程监控界面测试 |
5.2.3 业务功能模块测试 |
5.3 系统性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课题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基于MQTT的通用物联网安全系统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符号清单、术语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物联网信息安全研究现状 |
1.2.2 物联网通用性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的文章结构 |
2 框架设计总体方案 |
2.1 场景分析 |
2.2 业务需求分析 |
2.2.1 权限菜单管理功能 |
2.2.2 角色管理功能 |
2.2.3 部门和岗位管理功能 |
2.2.4 用户管理功能 |
2.2.5 物联网终端设备管理功能 |
2.2.6 数据库管理功能 |
2.2.7 日志管理功能 |
2.3 框架结构 |
2.4 本章小结 |
3 感知控制层设计 |
3.1 MQTT协议 |
3.1.1 简介 |
3.1.2 MQTT消息格式 |
3.2 MQTT通信通用性规范 |
3.2.1 客户端ID格式 |
3.2.2 发布订阅的主题格式 |
3.2.3 消息负载格式 |
3.3 MQTT通信安全性规范 |
3.3.1 加密算法简介 |
3.3.2 MQTT协议面临的问题 |
3.3.3 GtxMQTT安全通信设计 |
3.3.4 GtxMQTT与TLS方案对比 |
3.4 MQTT规范在框架中的使用 |
3.5 本章小结 |
4 网络通信层设计 |
4.1 MQTT代理服务器设计 |
4.1.1 MQTT代理服务器技术 |
4.1.2 MQTT代理服务器的搭建 |
4.1.3 WebHook |
4.2 Web后端服务器设计 |
4.2.1 Web后端服务器关键技术 |
4.2.2 MySQL数据库设计 |
4.2.3 持久化实体类设计 |
4.2.4 Dao层设计 |
4.2.5 Service层设计 |
4.2.6 Controller层设计与RestfulAPI实现 |
4.2.7 身份认证、访问控制设计 |
4.2.8 Sentinel设计 |
4.2.9 Nacos的设计 |
4.2.10 微服务调用的设计 |
4.2.11 Seata的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5 应用服务层设计 |
5.1 Web前端服务器整体设计 |
5.2 Web前端服务器关键技术 |
5.3 Web前端服务器设计与实现 |
5.3.1 前端视图架构设计与实现 |
5.3.2 动态侧边栏设计与实现 |
5.3.3 跨域资源共享方案设计与实现 |
5.3.4 前端各页面设计与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6 框架的应用实例 |
6.1 温湿度定位大屏显示管理系统 |
6.1.1 系统需求 |
6.1.2 硬件组成 |
6.1.3 效果 |
6.2 车载监控管理系统 |
6.2.1 系统需求 |
6.2.2 硬件组成 |
6.2.3 效果 |
6.3 本章小结 |
7 框架测试与数据分析 |
7.1 MQTT客户端消息反馈测试与数据分析 |
7.1.1 密钥传递效率测试 |
7.1.2 信息传递效率测试 |
7.2 Web后端服务器测试与数据分析 |
7.2.1 压测技术 |
7.2.2 Web后端服务器压力测试 |
7.2.3 压力测试结果与数据分析。 |
7.3 Web前端服务器测试与数据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8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5)可见光组网的管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可见光组网 |
1.1.2 可见光组网的管控技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可见光通信 |
1.2.2 可见光组网 |
1.2.3 组网的多路访问控制协议 |
1.2.4 组网的网络管理及拓扑发现 |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1.3.1 双向可见光组网及其多路访问控制协议 |
1.3.2 应用于双向可见光组网的拓扑发现机制 |
1.3.3 基于web的可见光组网网络管理系统 |
1.4 论文的结构层次安排 |
第二章 双向可见光组网及其多路访问控制协议 |
2.1 双向可见光组网的系统设计 |
2.1.1 拓扑结构选择 |
2.1.2 系统架构设计 |
2.1.3 MAC层功能模块设计 |
2.2 基于时隙的双向可见光组网多路访问控制协议设计 |
2.2.1 多路访问控制协议分析 |
2.2.2 基于时隙的多路访问控制协议的方案设计 |
2.2.3 关键参数设计 |
2.3 仿真分析与实验验证 |
2.3.1 仿真分析 |
2.3.2 实验验证 |
2.3.3 结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应用于双向可见光组网的拓扑发现机制 |
3.1 大规模双向可见光组网系统的拓扑设计 |
3.2 应用于组网系统的拓扑发现机制设计 |
3.3 仿真分析 |
3.3.1 OMNeT++仿真原理 |
3.3.2 仿真场景与参数配置 |
3.3.3 评估指标的定义与计算 |
3.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web的可见光组网网络管理系统 |
4.1 网管技术原理分析 |
4.2 可见光组网网管系统的需求分析 |
4.3 基于web的网管系统的方案设计 |
4.3.1 整体架构设计 |
4.3.2 功能模块设计 |
4.3.3 数据库表设计 |
4.4 基于web的网管系统的功能实现 |
4.4.1 开发工具 |
4.4.2 功能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展望 |
缩略词索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6)基于Android的社区卫生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移动健康类APP的发展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 |
第2章 相关技术 |
2.1 Android操作系统简介 |
2.1.1 Android系统架构 |
2.1.2 Android系统四大组件 |
2.1.3 Android应用开发特色 |
2.2 第三方Android组件 |
2.2.1 OkHttp网络框架 |
2.2.2 Hello Charts图表控件 |
2.2.3 文字识别 |
2.2.4 百度地图 |
2.2.5 天气SDK |
2.3 Java Web开发技术 |
2.3.1 MVC设计模式 |
2.3.2 JSP |
2.3.3 Servlet |
2.3.4 数据库连接技术 |
2.4 数据安全技术 |
2.4.1 现代加密算法 |
2.4.2 认证 |
2.4.3 HTTPS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总体需求分析 |
3.2 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1 健康数据管理 |
3.2.2 求医问药需求 |
3.2.3 公共卫生管理 |
3.2.4 健康生活需求 |
3.2.5 健康资讯浏览 |
3.2.6 个人信息管理 |
3.2.7 其他功能需求 |
3.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3.1 安全性 |
3.3.2 可靠性 |
3.3.3 易用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的总体架构与设计 |
4.1.1 UI界面设计原则 |
4.1.2 基类与公共类 |
4.2 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 |
4.2.1 用户模块的功能设计 |
4.2.2 健康数据模块的功能设计 |
4.2.3 求医问药模块的功能设计 |
4.2.4 公共卫生管理模块的功能设计 |
4.2.5 健康生活模块的功能设计 |
4.2.6 健康资讯模块的功能设计 |
4.2.7 其他功能的设计 |
4.3 数据库设计 |
4.3.1 用户数据库表设计 |
4.3.2 系统数据库表设计 |
4.4 数据安全设计 |
4.4.1 数据存储安全 |
4.4.2 敏感数据处理 |
4.4.3 数据传输安全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功能实现 |
5.1 Android客户端功能的实现 |
5.1.1 客户端UI界面的实现 |
5.1.2 用户管理模块的实现 |
5.1.3 健康数据模块的实现 |
5.1.4 求医问药模块的实现 |
5.1.5 公共卫生服务的实现 |
5.1.6 健康生活模块的实现 |
5.1.7 资讯浏览功能的实现 |
5.1.8 其他功能的实现 |
5.2 Web服务端功能的实现 |
5.2.1 服务端的整体架构 |
5.2.2 数据库操作 |
5.2.3 服务端业务功能的实现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测试 |
6.1 系统的测试计划 |
6.1.1 测试目的与方法 |
6.1.2 测试环境 |
6.2 系统的功能测试 |
6.3 系统的非功能性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7)无人机目标追踪信息展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本文工作内容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 |
2.1 无人机技术 |
2.1.1 旋翼无人机飞行控制 |
2.1.2 无人机数据 |
2.1.3 大疆DJI Mobile SDK功能 |
2.1.4 大疆DJI通信协议 |
2.1.5 大疆DJI飞行模拟器 |
2.2 电子地图 |
2.3 Web前端工具 |
2.4 服务器工具 |
2.5 数据库工具 |
2.6 马尔可夫链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与概要设计 |
3.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1.1 调度算法需求分析 |
3.1.2 飞控数据生成需求分析 |
3.1.3 通信模块需求分析 |
3.1.4 Web显示需求分析 |
3.2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
3.3 系统安全性需求分析 |
3.4 系统整体结构 |
3.5 系统模块间数据流向 |
3.6 数据库总体设计 |
3.7 界面结构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4.1 无人机客户端设计与实现 |
4.1.1 服务器通信设计与实现 |
4.1.2 读取无人机状态功能设计与实现 |
4.1.3 发送飞控数据功能设计与实现 |
4.1.4 显示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
4.2 调度算法模块设计与实现 |
4.2.1 布局加载设计与实现 |
4.2.2 轨迹分析预测设计与实现 |
4.2.3 坐标位置预测设计与实现 |
4.2.4 区域切换调度设计与实现 |
4.2.5 电量保护调度设计与实现 |
4.3 飞控数据生成模块设计与实现 |
4.3.1 起飞动作生成设计与实现 |
4.3.2 追踪动作生成设计与实现 |
4.3.3 区域巡逻动作生成设计与实现 |
4.3.4 追踪准备动作生成设计与实现 |
4.3.5 返航动作生成设计与实现 |
4.4 通信模块设计与实现 |
4.4.1 无人机客户端通信设计与实现 |
4.4.2 接收追踪坐标设计与实现 |
4.4.3 前端信息推送设计与实现 |
4.4.4 接收查询请求设计与实现 |
4.5 显示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4.5.1 图形显示模块设计与实现 |
4.5.2 静态页面设计与实现 |
4.6 计算函数设计与实现 |
4.7 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部署与测试 |
5.1 软硬件环境 |
5.1.1 软件开发环境 |
5.1.2 服务器环境 |
5.1.3 无人机型号 |
5.1.4 安卓平台控制系统环境 |
5.1.5 大疆DJISDK版本及功能 |
5.1.6 浏览器版本 |
5.2 部署流程 |
5.2.1 搭建服务器流程 |
5.2.2 无人机连接流程 |
5.2.3 模拟无人机客户端通信 |
5.3 测试数据集 |
5.4 测试内容及结果分析 |
5.4.1 基于模拟器的无人机飞行和Web端展示测试 |
5.4.2 基于实物的无人机飞行测试 |
5.4.3 调度算法测试 |
5.4.4 追踪覆盖率分析 |
5.4.5 历史查询功能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不足之处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标准作业指导书制作与管理系统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标准作业指导书 |
1.3.2 网络信息化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 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 |
1.5.1 工业工程理论方法 |
1.5.2 网络信息化相关技术 |
1.5.3 数据挖掘与时间序列分析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A公司标准作业指导书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
2.1 公司简介 |
2.2 文件内容与应用现状 |
2.3 问题挖掘与原因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标准作业指导书改善方案设计 |
3.1 改善方向与研究目标 |
3.2 功能分析与实现办法 |
3.2.1 制作、修改和发行 |
3.2.2 查看、检索和删除 |
3.3 流程分析与改善思路 |
3.4 数据整理与模型建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标准作业指导书改善方案实施与评价 |
4.1 开发环境与编程工具 |
4.2 数据库构建和连接 |
4.2.1 数据库的构建 |
4.2.2 数据库的连接 |
4.3 应用性功能模块的开发 |
4.3.1 网页模板的制作 |
4.3.2 文件制作功能模块 |
4.3.3 文件发行功能模块 |
4.3.4 文件修改功能模块 |
4.3.5 文件管理功能模块 |
4.3.6 文件查看功能模块 |
4.3.7 数据管理功能模块 |
4.4 系统性功能模块的开发 |
4.5 系统测试与方案评价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面向家庭服务的智能健康监护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
2.1 系统的需求分析 |
2.1.1 用户需求分析 |
2.1.2 功能需求分析 |
2.1.3 性能需求分析 |
2.2 系统总体设计 |
2.2.1 系统设计原则与设计思想 |
2.2.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2.2.3 系统开发平台构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开发相关技术与理论概述 |
3.1 应用交互层相关技术 |
3.1.1 系统软件架构 |
3.1.2 建模方法 |
3.1.3 系统后台技术简介 |
3.1.4 系统前端技术简介 |
3.2 传输层无线通信相关技术 |
3.3 可穿戴设备简述 |
3.4 心电信号简介 |
3.5 小波变换 |
3.6 支持向量机SVM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健康监护系统设计 |
4.1 应用交互层功能设计 |
4.1.1 用户认证模块设计 |
4.1.2 家庭监护模块设计 |
4.1.3 远程诊断模块设计 |
4.1.4 系统管理模块设计 |
4.1.5 微信小程序设计 |
4.2 数据服务层功能设计 |
4.2.1 设备服务功能设计 |
4.2.2 数据库存储结构设计 |
4.3 多模网关功能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健康监护系统实现 |
5.1 应用交互层的实现 |
5.1.1 用户认证模块实现 |
5.1.2 家庭监护模块实现 |
5.1.3 远程诊断模块实现 |
5.1.4 系统管理模块实现 |
5.2 数据服务层功能实现 |
5.3 智能多模网关的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
6.1 智能多模网关测试 |
6.2 家庭健康监护系统测试 |
6.2.1 功能测试 |
6.2.2 性能测试 |
6.3 小程序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10)空-地协同环境下果园信息共享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多机器人系统 |
1.2.2 空地机器人协同系统 |
1.2.3 基于Node.js和 Express.js的应用研究现状 |
1.2.4 基于Mongo DB的数据存储应用研究现状 |
1.2.5 云计算与云机器人平台 |
1.3 本文研究目的与内容 |
1.4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
1.5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协同通信云平台系统架构设计 |
2.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2.1.1 系统需求分析 |
2.1.2 系统架构设计 |
2.2 空-地机器人平台及传感器数据获取 |
2.2.1 空-地机器人平台设计 |
2.2.2 ZED双目视觉系统 |
2.2.3 协同通信云平台 |
2.2.4 4G通信模块 |
2.3 数据库架构设计 |
2.3.1 数据库选择 |
2.3.2 数据库集群架构设计 |
2.3.3 数据库集群架构实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Node.js的通信云平台设计 |
3.1 服务器结构设计 |
3.2 服务器端的实现 |
3.2.1 服务器配置 |
3.2.2 服务器接口模块 |
3.2.3 机器人传感器数据操作接口设计 |
3.2.4 RESTful云平台接口设计 |
3.3 数据存储的数据库设计 |
3.4 接口实现 |
3.5 机器人端的实现 |
3.6 浏览器端的实现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空-地机器人与云平台通信试验 |
4.1 地面移动机器人与云平台通信系统构建 |
4.2 无人机识别果树树冠与云平台通信实验 |
4.3 云平台数据及通信试验 |
4.3.1 云平台网络延迟通信测试 |
4.3.2 云平台文件上传测试 |
4.4 云平台并发测试 |
4.5 云平台浏览器端功能测试 |
4.6 云平台系统性能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Web与数据库连接的设计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参数摩擦副计算分析平台开发与案例分析[D]. 崔展.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javaEE的BIM综合管理平台框架技术研究及实现[D]. 陈坤.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1)
- [3]基于云平台的沥青搅拌站远程监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展盼婷.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4]基于MQTT的通用物联网安全系统框架[D]. 葛天雄. 浙江大学, 2021(02)
- [5]可见光组网的管控技术研究[D]. 赵静.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6]基于Android的社区卫生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刘青海.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7]无人机目标追踪信息展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刘亚光.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8]标准作业指导书制作与管理系统开发研究[D]. 邓增钰.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9]面向家庭服务的智能健康监护系统设计与实现[D]. 李龙基.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10]空-地协同环境下果园信息共享平台设计与实现[D]. 陈成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