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管道运输行业前景广阔

我国管道运输行业前景广阔

一、中国管道运输业前景广阔(论文文献综述)

高笛鸣[1](2019)在《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产性服务出口潜力研究》文中提出作为构建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内容,“一带一路”倡议一经提出,便得到广泛关注。“一带一路”以其独特的政治地位,为生产性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生产性服务潜力的挖掘在整个“一带一路”倡议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首先构造中国与WIOD数据库中“一带一路”沿线15国的15个生产性服务的双边贸易模型,运用WWZ(2015)的方法计算了中国对沿线国家生产性服务的贸易增加值,以此作为本文的数据基础及现状描述。通过计算,最终确定分析对象为沿线15国的11个生产性服务产业。利用计算结果,从增加值率、增加值大小、产业进口额角度分析中国对沿线国家生产性服务的现状。其次,本文通过“一带一路”的“贸易五通”要素、服务技术含量等指标构造影响出口潜力因素的模型,在传统引力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人口规模、收入水平、融资水平、贸易复杂度/服务分项技术水平作为主要影响因素,选取政治水平、边界、经济自由度、接壤情况作为贸易非效率因素,运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对沿线15国生产性服务业进行实证分析,并利用实证结果测算出总体及各细分行业贸易潜力值及效率值,得出:(1)我国对沿线国家贸易潜力大部分均低于平均值,贸易规模严重不足;(2)捷克、爱沙尼亚、匈牙利、印尼、印度和俄罗斯为潜力值高、效率值高的成熟市场;拉脱维亚和土耳其为市场容量较大,潜力高、效率低的新兴市场;保加利亚和希腊为潜力值低、效率值高的传统市场;塞浦路斯、克罗地亚、立陶宛、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为效率值、潜力值双低的夕阳市场;(3)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的各产业中,现今潜力较大的仍为传统生产性服务业,而新兴生产性服务产业如金融业、保险业、编程、咨询及信息服务业等的潜力未得到有效的开发。最后本文提出了相关建议:(1)应加强政策沟通,在尊重各国意愿的基础上,具有针对性的选择合适的途径、正确的模式进行发展;(2)促进资金融通,优化融资环境,促进沿线国家经济增长,进而缩小收入差距、减小贸易摩擦,提升贸易潜力;(3)努力提升贸易环境,加大基础设施连通,加大发展以运输业为主的生产性服务;(4)坚持多方交流,促进民心相通,在沿线国家中广泛开展生产性服务的多方交流,缩小双边技术差距,促进我国对外出口;(5)优化贸易结构,做到有的放矢。应针对各产业做到巩固潜力高、效率高的成熟市场,开拓市场容量大、潜力高、效率低新兴市场,维护潜力低、效率高的传统市场,缩减效率低、潜力低的夕阳市场。

张强[2](2018)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及税收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交通运输业成为全球温室气体第二大排放源。我国交通运输能耗和碳排放增速均快于世界平均水平,位居行业碳排放第三。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向西、东西联动、全面开放的新格局下,未来交通运输规模将进一步扩大,碳排放量将更令人堪忧,丝绸之路沿线环境质量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及欧亚各国的生态安全,面对气候变化及国际碳减排压力,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交通运输低碳发展,要求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鉴于此,本文将交通碳税引入交通运输低碳发展的研究框架,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及税收政策设计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证论证,对于创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低碳发展思路,创新减排技术、降低能耗强度、优化交通运输结构、促进“绿色协调、美丽中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及国际碳减排任务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梳理了丝绸之路交通运输发展史和我国交通运输低碳发展政策及成效,然后运用ESDA、通径分析与VAR模型、BVAR模型、STIRPAT模型等方法,分别全口径测算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碳排放趋势及空间转移、交通运输能耗影响因素、能耗规模、碳减排潜力;采取LMDI分解法、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交通运输碳减排绩效及省际差距;构建CGE递推动态模型,模拟了碳税税率、不同情景下的碳税效应;最后立足“十三五”规划要求和国际碳减排目标任务,结合分析结果,设计了交通运输低碳发展的碳税制度及对策建议,得到的主要结论有:①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发展迅速,交通工具由零碳排放→高碳排放→低碳排放转变,现有财税政策调控低碳发展的效率较低,缺少专门的环境税种,缺乏对煤炭等化石能源主要污染物征税的措施。②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与强度不断趋增,省际差异较大,存在空间转移现象,2013年以来,碳排放增速减慢,铁路运输业的减排效应凸显,公路、管道运输业碳排放增速加快,西北五省区交通运输低碳发展质量渐而下降。③换算周转量(经济活动)是影响交通运输能耗的主导因素,单位换算周转量能耗(技术进步)对其抑制效应显着,公路民航周转量占比(交通运输结构)对其促进效应逐渐趋缓。④降低交通运输能耗、创新技术、放缓经济增速、优化交通运输结构,交通运输将有较大的减排空间。⑤2013年以来,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效应弱增。其中,换算周转量、运输强度对碳排放的促进效应趋减,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强度对碳排放的抑制效应逐渐减弱。⑥技术进步缓慢引致交通运输碳减排增速减慢,减排绩效区域差异明显。⑦对化石能源排放出的CO2课征碳税,有助于提高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水平,降低能源强度、碳排放强度,优化交通运输结构,促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⑧采取定额税率课征碳税,财政收入保持中性,将碳税收入按比例分别返还给企业和居民,减少企业流转税和个人所得税,可以促进单位GDP的碳减排、提高社会福利水平,降低对宏观经济影响的负效应,促进“双重红利”效应的实现。本文做了三个创新性工作:①研究视角的创新。首次基于碳税视角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低碳发展,系统梳理了丝绸之路交通运输发展及低碳制度制定历程,模拟了最优交通碳税税率,提出了促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的税收政策,实现理论研究上有所突破。②样本与变量选择的创新。根据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13个省区发展实际,采取因素影响机理分析→关键因素筛选→VAR动态关系检验的逻辑体系,科学筛选影响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能耗与碳排放的主要变量,改进多种实证模型,测算了各种交通运输部门的碳减排潜力、碳减排绩效。③政策建议的创新。依据分析结论及最优碳税税率,提出通过税收返还制度,促进“双重红利”效应实现,同时还提出构建能源高铁等措施促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

侯勇[3](2018)在《BH油田工程建设公司经营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BH油田集团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始建于1964年,主营业务为陆地及海上油气管道工程、油气田地面产能工程等。2014年以来,在全球石油行业出现危机的大背景影响下,又恰逢国家实施去产能,供给侧改革,公司作为一个长期为中石油集团以及BH油田市场服务的老国企工程企业,市场开发存在局限性,能力有所欠缺,再加上企业固定成本高,目前所面临的经营困境前所未有。公司经营效益呈现直线下滑,资产负债远超正常范围,员工收入大幅缩减,核心人才大量流失,发展陷入低谷。本论文尝试通过科学的战略管理基本方法,对BH油田工程建设公司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彻底的评估,分析企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而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进行重新审视和调整,目的是能够为公司决策层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依据和具有前瞻性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制定出新的经营战略,为公司在不利的竞争环境中找到适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本论文应用的主要战略管理理论有竞争战略理论、核心能力理论。在理论知识应用的基础上,通过对公司近几年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对企业内部能力以及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行系统的评估,剖析导致目前经营状况惨淡的根本原因和问题矛盾所在,最终找出企业能够在将来立足石油工程建设行业市场的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本论文应用的主要战略分析工具有PEST、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工具、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和内部因素评价矩阵。PEST主要针对公司所处的宏观环境进行了分析,明确了石油工程建设行业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工程服务的目标市场供需情况;波特五力模型主要针对公司具体竞争环境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公司当前面临的主要威胁,然后用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从机会和威胁两个方面找出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根据各个因素影响程度的大小确定权数,再按企业对各关键因素的有效反应程度对各关键因素进行评分,最后算出企业的总加权分数,分析出了当前企业在利用机会,抵销外部威胁不良影响方面,并不是做得最好;通过企业的资源基础观分析了公司的内部资源和能力进行了综合分析,从而明确了公司的整体实力以及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劣势,然后用IFE从优势和劣势两个方面找出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根据各个因素影响程度的大小确定权数,再按企业对各关键因素的有效反应程度对各关键因素进行评分,分析出了当前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是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SWOT分析将上述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公司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对公司将来的经营发展战略进行了合理的定位。论文通过上述综合分析,提出了公司新的战略目标,重新审视公司经营发展战略并作出新的调整建议,提出适合公司发展的新的战略以及实施路径。最后,对于公司新战略路径实施从市场开发、生产管理、技术革新、人力资源、企业文化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战略实施保证措施。低成本战略对于目前公司的发展是最好的选择。

何熙琼,尹长萍,毛洪涛[4](2016)在《产业政策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基于银行信贷的中介作用与市场竞争的调节作用》文中研究说明产业政策的实施对企业微观投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具体探讨了产业政策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银行信贷是产业政策影响企业投资效率的中介变量,相比没有受产业政策支持的企业,受产业政策支持的企业更容易获得较多的银行贷款,提高信贷融资水平,进而提高企业投资效率;外部市场竞争是产业政策影响企业投资效率的调节变量,当市场竞争程度越高时,产业政策提高企业投资效率的作用越大;当市场竞争程度越低时,产业政策提高企业投资效率的作用越小。本文的结论对于促进产业政策实施效果的实现和市场资源配置的优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刘彦君[5](2016)在《“一带一路”战略下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研究》文中认为当今世界经济形势与政治局势正在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逐渐显现,世界总体需求持续疲软,国际资本异动和汇率波动加剧,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趋于下降,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增长疲弱,全球经济复苏动力不足。欧债危机尚未根本解决,美国逐步退出量化宽松,主要国家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凸显,尤其是俄罗斯等资源型新兴经济体结构性问题非常严重,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风险明显增加。与此同时,国际政治局势瞬息万变,乌克兰危机使得俄罗斯陷入与西方国家激烈冲突的境地,促使俄罗斯"转向东方",并将中国与俄罗斯不同领域和方向的利益连接起来。2015年5月中俄两国元首共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这一战略性突破必将加快推进两国区域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丝绸之路经济带并非要建立某种形式的组织联盟,而是旨在构建开放、包容,功能性合作为主的经济协作模式,旨在推动沿线各国经济密切联系和政策协调发展以开展更加广阔深入的区域经济合作,符合各国的根本利益。中俄作为"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大国,两国加强政策沟通与战略对接,深化区域经济合作,不仅有利于两国实现政治经济利益融合,而且有利于带动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繁荣与发展。因此,"一带一路"战略为深化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新的动力支撑。目前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水平总体上滞后于国际经济发展大趋势,更未充分发挥两国经济合作的巨大潜力。这意味着在"一带一路"战略框架下中俄两国首先必须拓展区域经济合作的范围和深度。当然,"一带一路"战略的开放性,决定了中俄区域经济合作已不再局限于中俄两国之间,而是涉及到中俄与沿线相关国家开展更大范围的有效协作。从目前沿线国家的经济基础差异性及经济协调的复杂性来看,中俄与沿线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不可能在短期内达成大范围的多边合作,而应该首选周边国家,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框架下实施中俄共同推进的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显得更具现实意义。事实上,中俄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尤其是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合作已经上升到中俄两国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高度并且积极开展深入的互动对接合作。那么,在"一带一路"战略下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有哪些新趋势?探索何种创新性的合作模式推进中俄区域经济合作?采取何种机制实现互动合作?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对于扩大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以及推动中俄与沿线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快速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决策参考价值。本文共分八章,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明本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现状及述评,并对本文的研究思路、基本框架、研究方法、主要创新点及不足之处进行简明概括。第二章是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主要阐述了本文所涉及到的相关概念,并对区域相互依赖及竞合理论、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区域空间结构相关理论、区域空间组织相关理论、区域经济合作相关理论等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梳理,为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三章是中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现状与评价。主要从贸易合作、投资合作角度分析了中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社会文化以及制度等方面的影响因素。然后构建中俄区域经济融合定量评价模型,研判中俄区域经济合作融合发展程度。为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研究提供现实基础。第四章是"一带一路"战略下中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趋势和目标。第一,从发展趋势看,"一带一路"开放发展战略必将开启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本文从中俄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是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力量、构建自由贸易区网络是一体化建设方向、中国东北与西北地区是实践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区域、城市间联系加强是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趋势、构建跨境交通经济带以拓展中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空间等方面加以研究。第二,制定了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近中期目标。本文认为,必须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战略创造的合作平台来加快中俄合作,以推进双边、多边跨国次区域发展,重点加强沿线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拓展沿线区域经济合作广度和深度,推进跨国次区域合作机制化安排,率先在条件成熟的次区域建立自由贸易区,逐步推广并最终使整个沿线区域形成跨国次区域自由贸易区网络。第五章是"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本章首先总结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实践,揭示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特征,再从不同视角归纳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模式。然后,结合新时期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新趋势,重点探讨"一带一路"战略下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模式选择,主要从合作空间布局、合作具体领域、合作主导力量、合作基础载体等不同角度提出了多翼轴带式区域经济合作模式、主辅式复合型国际产业合作模式、政府与市场联合促进经济合作模式,明晰不同合作模式的基本特点、发展路径及具体实施对策。第六章是"一带一路"战略下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机制。主要回顾和分析了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基于此重点探讨了"一带一路"战略下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构建,主要从纵向发展和横向拓展两个方向展开研究,既重点研究区域对话、协调仲裁、利益共享和信息咨询服务等机制,又研究某些领域性合作机制的制度性建设。第七章是"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东北与俄远东跨国次区域城市经济联系的实证研究。本章以中国东北与俄远东跨国次区域为例,研究如何具体开展中俄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并以该跨国次区域的主要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引力模型测算该跨国次区域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利用社会网络理论深入分析该跨国次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进状况。在此基础上,从城市定位、空间布局、机制保障等方面提出促进该跨国次区域经济空间格局优化的具体对策。第八章为主要结论。通过对全文的总结和归纳,提炼出"一带一路"战略下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与机制研究中的一些基本结论,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以下三点:一是研究方法新。国内已有的研究,由于研究方法限制,仅提出宏观的合作理念或回答某些局部问题,难以深入揭示问题的本质。本文通过跨学科和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尝试对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从以定性研究为主转向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如运用经济地理学中的引力模型来测算中俄跨国次区域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运用社会学中的社会网络分析法来研究中俄跨国次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状况;运用区域经济合作理论中的经济融合度指数来构建中俄区域经济融合测度模型。二是研究视角新。以城市空间经济联系为视角研究中俄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本文以中国东北与俄远东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为研究视角,深入分析了中俄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和经济空间结构演进,这为有针对性地拓展对俄经济合作提供了科学依据。三是观点新。本文将中俄相邻区域看作一个具有内在经济依存关系的跨国经济区进行产业布局;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下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应重点构建"梯型"国际化产业集群布局理念;积极发挥中俄两地区内空间联系强度高的次区域经济合作优势,同时充分发掘空间联系强度较弱的次区域的合作潜力,还提出了互补性合作向战略性合作转变等观点。

平新乔,赵维[6](2014)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开放特征:解析三个省、五个自治区》文中研究说明依据国家统计局的公开数据和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分产业、分省区研究了少数民族地区利用外资的现状,重点讨论了决定外资产业投向的资源禀赋因素和市场潜力因素,并且分省区具体地研究了外资的分布特点和在总资本结构中的比重,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对于外资的产业开放程度。数据表明,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本结构数据里,没有外资或者港澳台资进入的产业个数一般要大于全国平均数,说明民族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些省区的特色产业并无外资进入,或是很少有外资进入,原因在于政府在产业政策上设置了限制性条件。

高建华[7](2013)在《油气管道腐蚀后剩余强度的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能源工业的不断深入变革和国内国民经济的腾飞,发展天然气和石油燃料成为了最为迫切的任务。天然气和石油的运输依赖于管道,也就是说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将大力发展天然气和石油燃料管道。但由于管道所处环境因素,管道容易腐蚀,造成各种事故、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对油气腐蚀管道剩余强度的评价研究迫在眉睫。本文通过与现有的评价标准的对比,研究总结有限元方法评价腐蚀管道的可行和准确性。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介绍了管道运输业的发展,阐述了管道腐蚀后剩余强度评价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并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做了简单的分析,最后给出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2.重点阐述了API579准则对三种腐蚀管道剩余强度的评价研究。该准则不但降低了ASME B31G准则具有保守性的缺点,而且还能够评价多个腐蚀缺陷、焊缝腐蚀和环向较大尺寸的腐蚀,并分别对环向尺寸较大尺寸的均匀腐蚀、轴向尺寸较大的局部腐蚀或沟槽腐蚀和散状分布的连续点蚀进行剩余强度的评价研究。3.简单介绍了有限元的基础理论,进而运用ANSYS软件模拟腐蚀管道。首先应用ANSYS软件模拟均匀腐蚀、沟槽腐蚀和连续点蚀的管道,接着着重对均匀腐蚀不同参数的影响逐一阐述,经过多组计算模拟得到管道腐蚀后在内压作用下的等效应力云图,确定腐蚀管道的剩余强度,计算结果和API579准则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证明了API579准则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同时反过来也说明了有限元分析方法的准确性,更加精确的评价腐蚀管道的剩余强度,充分利用了材料,避免了因非精确评价而更换管道造成的材料的浪费和经济损失。4.接着从均匀腐蚀的长、宽和深三个要素应用ANSYS软件分别进行模拟研究,从不同角度分析三个要素分别对均匀腐蚀管道剩余强度和应力的影响。得出的结果对实际评价腐蚀管道工程有着科学意义和指导作用;对改善现有的评价方法起着方向标的作用、并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彩凤[8](2012)在《巨龙行大地 翩跹舞神州》文中研究表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绵延于祖国大地的条条油气管道,已成为国民经济建设的命脉,正源源不断地为国家腾飞提供不竭动力。"于河底掘沟置笕,凿石为槽覆其上"是我国最早使用管道运输的记载。早在1600年前,我国就有用竹木笕输送卤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油气管道运输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得到长足发展。绵延于祖国大地上的条条钢铁巨龙,已成为国民经济建设的命脉,正源源不断地为神州腾飞提供着不竭的动力。油气管道已成为我国继铁路、公路、航空、水运之后

林吟昕[9](2012)在《中国传媒产业与相关产业关联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和市场经济参与者之一,传媒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当前,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速度不断加快,但其带动作用尚未引起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传媒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影响程度如何,怎样促进传媒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等问题,国内理论界尚未进行系统的、定量的研究。因此,从宏观层面、理论上明确传媒产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特别是研究传媒产业与相关产业之间的关联关系、传媒产业的发展对相关产业产生的连锁反应,以及从产业关联的视角探求传媒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促进传媒产业与其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产业经济理论、传媒经济理论为指导,在界定传媒产业、产业关联度等核心概念的基础上,运用投入产出模型以及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分别对传媒产业与其他产业的的前向、后向、环向关联度进行计算和分析,提出我国传媒产业与关联产业的类型及关联度;较为系统、定量地揭示了传媒产业的关联特性及与其相关产业的互动效应,初步明确了与传媒产业相关联的主要产业类型;还从社会就业、地区环境和区域价值等方面研究了传媒产业的旁侧效应。最后,从充分发挥传媒产业对关联产业的带动效应和对地区的旁侧效应的角度,运用产业关联理论、竞争优势理论、产业结构优化理论,指出了我国传媒产业在发展中存在中间投入过高、集约程度低、市场化程度不高、企业投融资困难、信息传播技术的研发积累、再循环能力较弱,盈利模式单一,对广告业有着较为强烈的路径依赖等问题,强调传媒产业应转变发展方式,从物质资本拉动型产业向服务和信息化推动型产业过渡,从粗放型的“数量增长”模式转变为集约化的“质量增长”模式,以促使传媒产业的升级及其与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

张德丰[10](2012)在《X65管线厚板控冷过程的相变效应研究与数值模拟》文中研究表明当今,在石油、天然气的输送中,管道运输因具有经济性、安全性、连续性等明显优势而获得广泛应用。由于高强韧性的X65管线厚板是现今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长输管道建设的主体材料,因此,其生产工艺已成为相关领域内最具活力的一个研究热点。控制冷却是X65管线厚板常见的热处理工艺,目前普遍采用的控制冷却工艺常为三段式控冷,即管线厚板要先后经历“无水空冷”、“层流水的连续冷却”和“出水空冷”三个阶段方完成控冷过程。由于X65管线厚板控冷时因上下表面的不对称控冷会在板厚方向产生不对称分布的高值残余应力,进而形成严重的横向翘曲,受到板宽较窄的限制,残余应力和横向翘曲难以用矫直方式彻底消除,这不仅严重影响了该产品的板型质量,同时由于长输管道常处于低温、高压、易腐蚀等极端恶劣环境,较高的残余应力还为X65管线在后续使用时诱发应力腐蚀开裂埋下安全隐患。因此,研究并有效控制X65管线厚板控冷时产生的残余应力,对提高该产品的板型质量、延长使用寿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X65管线厚板控冷过程的高温、连续等特性,将生产中断进行现场实验研究,成本过高;以及受到板厚的限制,X射线衍射、中子散射等传统检测手段又无法对板内的温度、应力和应变进行连续而整体的分析;且目前也没有相对成熟的理论可对控冷过程进行直接计算;因此,本研究采用基于有限元的数值模拟方法对X65管线厚板的控冷过程进行研究。尽管此前的材料科学工作者对同类问题进行了大量有益的尝试,但他们常将控冷过程中由相变引起的相变潜热、相变膨胀、TRIP效应(TRIP-Transformation Induced Plasticity)等相变效应予以一定程度的简化甚至忽略。因此,他们研究时使用的模型并不完全适用于X65管线厚板控冷过程。本研究首先确定了X65管线厚板控冷时由奥氏体A-针状铁素体F相变诱发的相变潜热、相变膨胀和TRIP效应等相变效应的影响,进而通过理论研究明确了用于描述各相变效应的理论模型,并通过开发USDFLD、HETVAL、UEXPAN和TRIP子程序拓展了ABAQUS软件分析相变效应的功能;接着开发了考虑上述相变效应的2个有限元模型,并进行15组模拟实验初步明确了模拟控冷时考虑相变效应的必要性;接着用根据X65管线厚板实际的控冷工艺开发的热力耦合有限元模型,具体研究并明确了相变潜热、相变膨胀和TRIP效应等相变效应对控冷的影响和机制;最后通过将参照的与实际的控冷工艺的模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确定了实际使用的不对称控冷工艺对控冷的影响,进而提出优化的控冷工艺,并评估了优化工艺减小残余应力的效果;主要结论如下:(1)开发的热力耦合有限元模型因考虑了X65管线厚板控冷时涉及的弹塑性变形、热膨胀、传导、对流、辐射和相变效应(包括相变潜热、相变膨胀(?)TRIP效应)等目前所知的所有相关物理影响因素,可用于研究X65管线厚板的控冷过程。(2)相变效应对X65管线厚板的控冷具有重要影响,模拟时必须考虑。相变潜热使相变期间的板温升高52.7℃、使中部和下表面的温降分别减缓50%、25%,使控冷结束的板温升高44℃。相变膨胀通过产生(723MPa,-479MPa)的组织应力影响板厚方向的应力,该应力甚至可逆转中部和下表面附近的应力状态,而相变潜热主要通过小幅减小应力峰值、TRIP效应主要通过迁移压应力峰分别影响板厚方向的应力。相变膨胀和相变潜热通过产生均值为正的总体应变以减小板厚方向的负总体应变,而TRIP效应则相反,但均使总体应变趋于均匀。(3)实际生产使用的不对称控冷工艺是产生高值残余应力的重要原因,而优化的控冷工艺可显着降低残余应力。实际生产使用的不对称控冷工艺使X65管线厚板形成了不对称分布的温度、应力、应变,进而在板厚方向产生峰值为(350MPa、-272MPa)的残余应力,而优化的对称控冷工艺使厚板中部的压应力峰值和下表面的拉应力峰值分别减小114MPa、116MPa)。

二、中国管道运输业前景广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管道运输业前景广阔(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产性服务出口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理论与应用价值
    1.3 文献综述
        1.3.1 出口贸易潜力研究
        1.3.2 生产性服务贸易研究
        1.3.3 贸易增加值应用研究
        1.3.4 研究现状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的创新
        1.5.2 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产性服务出口核算
    2.1 生产性服务出口贸易增加值核算的方法与选择
    2.2 样本国选取和数据来源
    2.3 生产性服务出口增加值核算结果与分析
    2.4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产性服务进口核算分析
第三章 生产性服务出口潜力影响因素分析
    3.1 基于国家层面的影响因素说明
        3.1.1 政策沟通——政治文明程度、经济开放度
        3.1.2 设施联通——基础设施建设里程
        3.1.3 贸易畅通——地理距离及位置
        3.1.4 资金融通——整体经济水平与金融环境
        3.1.5 民心相通——生产性服务的技术结构水平
    3.2 基于产业层面的影响因素说明
    3.3 理论模型的设定与数据来源
        3.3.1 模型的设定
        3.3.2 数据来源
    3.4 出口贸易潜力及效率的实证分析
        3.4.1 基于国家层面的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测算结果
        3.4.2 基于产业层面的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测算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出口潜力值的计算
    4.1 总出口效率及潜力分析
    4.2 分行业出口增加值潜力核算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及税收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基本概念与研究范围
    1.3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1.3.1 理论基础
        1.3.2 相关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2 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发展简史
    2.1 古丝绸之路时期的交通运输发展简史
        2.1.1 古丝绸之路形成
        2.1.2 古丝绸之路发展
        2.1.3 古丝绸之路线路走向
        2.1.4 古丝绸之路交通运输发展
        2.1.5 古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2.2 新丝绸之路时期的交通运输发展简史
        2.2.1 新丝绸之路形成
        2.2.2 新丝绸之路线路走向
        2.2.3 新丝绸之路交通运输发展
        2.2.4 新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2.3 丝绸之路经济带时期的交通运输发展简史
        2.3.1 丝绸之路经济带形成
        2.3.2 丝绸之路经济带线路走向
        2.3.3 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发展
    2.4 丝绸之路交通运输碳排放特征
        2.4.1 畜力时期交通运输碳排放特征
        2.4.2 化石能源时期交通运输碳排放特征
        2.4.3 新能源时期交通运输碳排放特征
    2.5 本章小结
3 我国交通运输低碳发展政策简史
    3.1 我国交通运输低碳发展法律制度
        3.1.1 国际接轨阶段的相关法律制度(1979-1994年)
        3.1.2 探索阶段的相关法律制度(1995-2008年)
        3.1.3 试点阶段的相关法律制度(2008-2013年)
        3.1.4 管控实施阶段的相关法律制度(2014至今)
    3.2 我国促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的财税政策
        3.2.1 设立公路水运节能减排专项资金
        3.2.2 设立民航节能减排专项资金
        3.2.3 购买车辆财税调节政策
        3.2.4 新能源车辆补贴政策
        3.2.5 公共交通补贴政策
    3.3 低碳政策取得的成效与不足
        3.3.1 低碳政策取得的主要成效
        3.3.2 低碳政策存在的不足之处
    3.4 本章小结
4 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碳排放趋势及空间转移分析
    4.1 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碳排放趋势
        4.1.1 交通运输碳排放量的测算方法
        4.1.2 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分析
        4.1.3 交通运输碳排放结构分析
        4.1.4 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分析
    4.2 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碳排放空间分布
        4.2.1 空间关系的识别方法
        4.2.2 交通运输人均碳排放的空间分布特征
    4.3 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碳排放空间转移分析
        4.3.1 研究方法
        4.3.2 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碳排放对比分析
        4.3.3 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碳排放空间转移特征
        4.3.4 主要结论
    4.4 本章小结
5 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能耗及碳排放潜力分析
    5.1 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能耗影响因素分析
        5.1.1 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能耗影响因素机理分析
        5.1.2 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能耗影响因素动态关系分析
    5.2 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能耗预测
        5.2.1 研究方法
        5.2.2 实证分析
        5.2.3 分析结论
    5.3 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碳排放潜力预测
        5.3.1 实证模型
        5.3.2 数据与变量
        5.3.3 岭回归分析
        5.3.4 分析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碳减排绩效分析
    6.1 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碳减排影响因素分析
        6.1.1 研究方法
        6.1.2 数据与变量
        6.1.3 测算结果
        6.1.4 分析结论
    6.2 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碳减排绩效实证分析
        6.2.1 实证模型
        6.2.2 测算结果
        6.2.3 分析结论
    6.3 本章小结
7 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低碳发展的碳税政策模拟
    7.1 部门划分与研究方法
        7.1.1 部门划分
        7.1.2 研究方法
    7.2 实证模型与核算矩阵
        7.2.1 模型结构
        7.2.2 核算矩阵与数据来源
    7.3 碳税模拟参数设定及动态化机理
        7.3.1 参数设定
        7.3.2 CGE模型动态化机理
    7.4 碳税设计与模拟结果
        7.4.1 从量定额课征碳税的模拟分析
        7.4.2 从价定率课征碳税的模拟分析
        7.4.3 两种课税方法的对比分析
        7.4.4 递推动态CGE的模拟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低碳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8.2.1 开征交通碳税的制度设计
        8.2.2 改革现有税制,促进减排技术创新
        8.2.3 协调国际税收,打造低碳发展的国际运输通道
        8.2.4 促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的措施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3)BH油田工程建设公司经营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研究状况
        1.2.2 国内文献研究状况
        1.2.3 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经营战略和竞争战略理论
    2.2 资源和能力理论
    2.3 PEST分析模型
    2.4 五力竞争模型
    2.5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和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
    2.6 SWOT分析方法
3 BH油田工程建设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1 一般环境分析
        3.1.1 技术变化分析
        3.1.2 人口趋势分析
        3.1.3 文化趋势分析
        3.1.4 经济形势分析
        3.1.5 法律和政治环境
        3.1.6 特殊国际事件
    3.2 行业发展现状和特点
        3.2.1 国内石油工程建设行业状况及发展趋势
        3.2.2 国外石油工程建设行业状况及发展趋势
    3.3 石油工程建设行业竞争分析
        3.3.1 进入威胁
        3.3.2 替代品威胁
        3.3.3 同业竞争威胁
        3.3.4 买方威胁
        3.3.5 供应商威胁
    3.4 外部环境机会分析
    3.5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
4 BH油田工程建设公司资源及能力分析
    4.1 公司发展历程及经营现状
        4.1.1 发展历程
        4.1.2 经营现状
    4.2 公司内部资源分析
        4.2.1 物质资源
        4.2.2 人力资源
        4.2.3 财务资源
        4.2.4 组织资源
    4.3 公司能力分析
        4.3.1 资质能力
        4.3.2 技术能力
        4.3.3 管理能力
        4.3.4 市场能力
    4.4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
5 BH油田工程建设公司经营战略选择
    5.1 集团对公司定位
    5.2 BH油田工程建设公司使命
    5.3 BH油田工程建设公司SWOT分析
    5.4 BH油田工程建设公司基本竞争战略选择
        5.4.1 基本竞争战略的选择
        5.4.2 BH油田工程建设公司基本竞争战略方向选择
        5.4.3 BH油田工程建设公司低成本战略实施路径
6 BH油田工程建设公司经营战略实施保障
    6.1 实施难点及问题
        6.1.1 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6.1.2 固定成本高,人均成本高
        6.1.3 市场寒冬形式紧迫,开发能力有待加强
        6.1.4 项目创效能力差,管理水平较低
        6.1.5 现金流不足,资金缺口大
        6.1.6 成本意识不强,低成本文化薄弱
    6.2 保障措施
        6.2.1 强化人力资源
        6.2.2 加强技术革新
        6.2.3 优化财务资源
        6.2.4 整合组织资源
        6.2.5 强化市场开发
        6.2.6 实施管理创新
        6.2.7 持续风险管控
        6.2.8 深入低成本文化宣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一带一路”战略下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问题、影响因素及前景研究
        1.2.2 中俄区域经济合作实施机制及模式的相关研究
        1.2.3 中俄能源、科技、金融、投资、旅游等合作领域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基本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主要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跨国区域经济合作与次区域经济合作
        2.1.2 跨国区域经济融合与次区域经济融合
    2.2 理论基础
        2.2.1 区域相互依赖及竞合理论
        2.2.2 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2.2.3 区域空间结构相关理论
        2.2.4 区域空间组织相关理论
        2.2.5 区域经济合作相关理论
3 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现状与评价
    3.1 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现状
        3.1.1 中俄贸易合作发展现状
        3.1.2 中俄投资合作发展现状
        3.1.3 中俄区域经济合作影响因素
    3.2 中俄区域经济融合测度与评价
        3.2.1 中俄区域经济融合测度模型
        3.2.2 中俄区域经济融合测度与评价
4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趋势和目标
    4.1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趋势
        4.1.1 中俄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是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力量
        4.1.2 构建自由贸易区网络是一体化建设方向
        4.1.3 中国东北与西北地区依然是实践中俄合作的主要区域
        4.1.4 城市间联系的加强成为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趋势
        4.1.5 构建跨境交通经济带,拓展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空间
    4.2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目标
5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5.1 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经验分析及模式选择
        5.1.1 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经验分析
        5.1.2 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选择
    5.2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选择
        5.2.1 多翼轴带式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5.2.2 主辅式复合型的国际产业合作模式
        5.2.3 政府与市场联合促进经济合作模式
6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机制
    6.1 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化建设现状分析
        6.1.1 中俄参与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
        6.1.2 中俄共同参与的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
    6.2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构建
        6.2.1 为合作机制建设奠定强有力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
        6.2.2 加快推进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建设
7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东北与俄远东跨国次区域城市经济联系的实证研究
    7.1 中国东北与俄远东跨国次区域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及空间结构
        7.1.1 跨国次区域城市经济联系强度模型构建与分析
        7.1.2 跨国次区域经济空间结构
    7.2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东北与俄远东跨国次区域空间结构优化
        7.2.1 中国东北与俄远东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城市定位
        7.2.2 中国东北与俄远东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空间布局
        7.2.3 中国东北与俄远东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机制保障
8 主要结论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6)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开放特征:解析三个省、五个自治区(论文提纲范文)

一、 我国民族地区的外资投向和外资影响力现状
    (一)内蒙古:外资主要投资于制造业与采矿业
    (二)广西:外资重视制造业中的农副食品加工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三)贵州:外资青睐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医药制造业
    (四)云南:外资把以矿产为背景的制造业作为第一投向
    (五)西藏:全部外资的56.31%进入了饮料制造业
    ( 六) 青海: 外资重视采矿业并且进入采矿业的外资的70%投在金矿采选业
    ( 七) 宁夏: 外资在产业内的辐射力主要体现在橡胶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
    (八)新疆: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吸引外资最多
        第一, 民族地区之间在吸引外资方面的差距, 主要是由民族地区之间原有的工业基础的差异所造成的。
        第二, 外资的产业投向与民族地区的资源禀赋方面的优势是密切相关的。
        第三, 外资的产业投向与我国政府的产业开放政策正相关。
        第四, 外资的辐射力或者影响力大小取决于外资和民族地区双方共同实现比较优势的合作博弈结果。
二、少数民族地区对于外资的开放度
    (一)内蒙古:在制造业上对于外资和港澳台资比较开放
    (二)广西:对于港澳台资比对外资更为开放
    (三)贵州:外资和港澳台资在贵州的进入面比云南要小得多
    (四)云南:对狭义外资相对开放,对港澳台资则相对不开放
    (五)西藏:无外资或者无港澳台资的产业数目在少数民族地区中最高
    (六)青海:在少数民族地区中,严格意义的未对外开放产业个数最多
    (七)宁夏:在第三产业尤其在物流和其他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对外开放有相当潜力
    (八)新疆:狭义外资的产业进入面要大于港澳台资的产业进入面
三、结论
    (一)从外资的产业投向来看,外资在少数民族地区产业投向主要是第二产业, 外资在少数民族地区把投向定位于这些资源密集型产业,反映了其“寻找资源”的动机
    (二)外资在少数民族各省区之间在产业上的不同分布反映的是民族地区的产业发展差异
    (三) 一些省区的特色产业并无外资进入或是很少有外资进入, 原因在于政府产业政策上设置了限制
    (四)从外资进入的产业个数来说,民族地区在利用外资方面的劣势表现在 “无外资或港澳台资的产业数目” 都超过全国平均数这个现象上

(7)油气管道腐蚀后剩余强度的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管道运输业的发展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油气腐蚀管道剩余强度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2.1 油气管道腐蚀原因分析及分类
        2.1.1 油气管道腐蚀原因分析
        2.1.2 油气管道腐蚀分类
    2.2 现有的评价方法
        2.2.1 ASME B31G 准则
        2.2.2 API 579 准则
        2.2.3 有限元分析方法
        2.2.4 弹塑性理论分析方法
        2.2.5 可靠性评价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评价油气腐蚀管道剩余强度的 API 579 准则
    3.1 API 579 准则评价流程和参数
    3.2 API 579 准则评价均匀腐蚀缺陷
        3.2.1 API 579 准则评价均匀腐蚀的一级评价
        3.2.2 API 579 准则评价均匀腐蚀的二级评价
        3.2.3 算例
    3.3 API 579 准则评价局部腐蚀缺陷
        3.3.1 API 579 准则评价局部腐蚀的一级评价
        3.3.2 API 579 准则评价局部腐蚀的二级评价
        3.3.3 算例
    3.4 API 579 准则评价点蚀腐蚀缺陷
        3.4.1 API 579 准则评价连续点蚀的一级评价
        3.4.2 API 579 准则评价连续点蚀的二级评价
        3.4.3 算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评价油气腐蚀管道剩余强度的有限元分析
    4.1 有限元方法简介
        4.1.1 有限元基础理论
        4.1.2 ANSYS 有限元软件介绍
        4.1.3 含腐蚀缺陷输油管道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1.4 荷载分析
        4.1.5 ANSYA 屈服准则
    4.2 API 579 准则验证有限元模型
        4.2.1 均匀腐蚀管道的剩余强度评价
        4.2.2 局部腐蚀管道的有限元分析
        4.2.3 连续点蚀管道的有限元分析
    4.3 不同腐蚀参数管道剩余强度的有限元法评价
        4.3.1 不同腐蚀长度管道剩余强度
        4.3.2 不同腐蚀宽度管道剩余强度
        4.3.4 不同腐蚀深度管道剩余强度评价
        4.3.5 不同直径腐蚀管道剩余强度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腐蚀后管道内压作用下的应力分析
    5.1 不同腐蚀长度管道应力分析
        5.1.1 腐蚀宽度为 30°和深度为 3mm,不同腐蚀长度
        5.1.2 腐蚀宽度为 60°和深度为 3mm,不同腐蚀长度
        5.1.3 结果分析
    5.2 不同腐蚀宽度管道应力分析
        5.2.1 腐蚀长度为 80mm 和深度为 3mm,不同腐蚀宽度
        5.2.2 腐蚀长度为 100mm 和深度为 3mm,不同腐蚀宽度
        5.2.3 腐蚀长度为 120mm 和深度为 3mm,不同腐蚀宽度
        5.2.4 腐蚀长度为 200mm 和深度为 3mm,不同腐蚀宽度
        5.2.5 腐蚀长度为 100mm 和深度为 3mm,不同腐蚀宽度
        5.2.6 结果分析
    5.3 不同腐蚀深度管道应力分析
        5.3.1 腐蚀长度为 100mm 和腐蚀宽度为 15°,不同腐蚀深度
        5.3.2 腐蚀长度为 100mm,不同腐蚀宽度和深度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详细摘要

(8)巨龙行大地 翩跹舞神州(论文提纲范文)

从无到有, 油气管道建设经历四大高峰期
从弱到强, 油气管道横跨东西、纵贯南北
应对挑战, 油气管道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9)中国传媒产业与相关产业关联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与目的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
    第四节 技术路线和数据来源
    第五节 关键概念界定
    第六节 主要观点、创新与局限
第二章 研究产业关联的基本理论和模型
    第一节 研究产业关联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研究产业关联度的模型与方法
第三章 我国传媒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关联度分析
    第一节 我国传媒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后向关联度
    第二节 我国传媒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前向关联度
    第三节 我国传媒产业与相关产业的环向关联度
    第四节 我国传媒产业对其密切相关产业的总带动效应
第四章 我国传媒产业与主要关联产业的互动效应
    第一节 我国传媒产业的后向关联产业分析
    第二节 我国传媒产业的前向关联产业分析
    第三节 我国传媒产业的环向关联产业分析
第五章 我国传媒产业的旁侧效应分析
    第一节 传媒产业与区域价值
    第二节 传媒产业与社会就业
    第三节 传媒产业与人文环境
第六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10)X65管线厚板控冷过程的相变效应研究与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管线钢的研究背景
        1.1.1 国内外对石油、天然气的巨大需求
        1.1.2 管道输送石油、天然气具有的优势
        1.1.3 管道运输业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前景
        1.1.4 现代管道运输业对管线钢的新要求
        1.1.5 管线钢的基本组织形态与生产工艺
    1.2 管线钢的研究现状
        1.2.1 最新的研究进展
        1.2.2 近期研究的主要方向
        1.2.3 应力腐蚀开裂的研究难点
    1.3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内容与意义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内容
        1.3.3 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研究的总体思路和方案设计
    2.1 研究的总体思路
    2.2 研究的方案设计
        2.2.1 选取有限元分析软件
        2.2.2 相变效应的理论研究
        2.2.3 相变效应的基础性模拟研究
        2.2.4 X65管线厚板控冷时相变效应的研究
        2.2.5 X65管线厚板控冷工艺的研究与优化
第三章 热力耦合分析的基础理论
    3.1 有限元的理论概述
        3.1.1 有限元的历史沿革
        3.1.2 有限元分析的步骤
        3.1.3 有限元的形变描述
        3.1.4 有限元的本构方程
        3.1.5 有限元的刚度矩阵
        3.1.6 有限元软件的选用
    3.2 材料的弹塑性行为
        3.2.1 胡克弹性定律
        3.2.2 塑性屈服准则
        3.2.3 塑性流动准则
        3.2.4 塑性强化准则
        3.2.5 增量本构模型
    3.3 材料的传热学计算
        3.3.1 热传导方程
        3.3.2 热对流方程
        3.3.3 热辐射方程
        3.3.4 热应力计算
第四章 相变效应的理论研究
    4.1 相变效应及影响
        4.1.1 固态相变及分类
        4.1.2 相变潜热及影响
        4.1.3 相变膨胀及影响
        4.1.4 TRIP效应及影响
    4.2 相变效应的理论模型
        4.2.1 相变潜热的理论模型
        4.2.2 相变膨胀的理论模型
        4.2.3 TRIP效应的理论模型
        4.2.4 热膨胀的理论模型
        4.2.5 相变动力学的理论模型
        4.2.6 考虑相变效应后的本构模型
    4.3 子程序的开发
        4.3.1 开发计算相变动力学的子程序
        4.3.2 开发计算相变潜热的子程序
        4.3.3 开发计算相变膨胀和热膨胀的子程序
        4.3.4 开发计算TRIP效应的子程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相变效应的基础性模拟研究
    5.1 模型的建立
        5.1.1 本构模型
        5.1.2 几何模型
        5.1.3 相变动力学模型
        5.1.4 相变潜热模型
        5.1.5 边界条件
    5.2 相变效应的模拟研究
        5.2.1 模型一的模拟结果及验证
        5.2.2 模型二的模拟结果及验证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X65管线厚板控冷时相变效应的研究
    6.1 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6.1.1 模型的建立
        6.1.2 模型的验证
    6.2 相变潜热的影响
        6.2.1 相变潜热对温度的影响
        6.2.2 相变潜热对应力的影响
        6.2.3 相变潜热对总体应变的影响
        6.2.4 相变潜热对弹性应变的影响
        6.2.5 相变潜热对经典塑性应变的影响
        6.2.6 相变潜热对膨胀应变的影响
        6.2.7 相变潜热对TRIP应变的影响
    6.3 相变膨胀的影响
        6.3.1 相变膨胀对应力的影响
        6.3.2 相变膨胀对总体应变的影响
        6.3.3 相变膨胀对弹性应变的影响
        6.3.4 相变膨胀对经典塑性应变的影响
        6.3.5 相变膨胀对膨胀应变的影响
        6.3.6 相变膨胀对TRIP应变的影响
    6.4 TRIP效应的影响
        6.4.1 TRIP效应对应力的影响
        6.4.2 TRIP效应对总体应变的影响
        6.4.3 TRIP效应对弹性应变的影响
        6.4.4 TRIP效应对经典塑性应变的影响
        6.4.5 TRIP效应对膨胀应变的影响
        6.4.6 TRIP效应对TRIP应变的影响
    6.5 相变效应的综合影响
        6.5.1 相变效应对温度的总体影响
        6.5.2 相变效应对应力的总体影响
        6.5.3 相变效应对总体应变的总体影响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X65管线厚板控冷工艺的研究与优化
    7.1 现有的控冷工艺
        7.1.1 控冷工艺对温度的影响
        7.1.2 控冷工艺对应力的影响
        7.1.3 控冷工艺对总体应变的影响
        7.1.4 控冷工艺对弹性应变的影响
        7.1.5 控冷工艺对经典塑性应变的影响
        7.1.6 控冷工艺对膨胀应变的影响
        7.1.7 控冷工艺对TRIP应变的影响
    7.2 优化的控冷工艺
        7.2.1 控冷工艺对温度的影响
        7.2.2 控冷工艺对应力的影响
        7.2.3 控冷工艺对总体应变的影响
        7.2.4 控冷工艺对弹性应变的影响
        7.2.5 控冷工艺对经典塑性应变的影响
        7.2.6 控冷工艺对膨胀应变的影响
        7.2.7 控冷工艺对TRIP应变的影响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主要的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研究
附录B ABAQUS子程序编码
    程序1:简化的USDFLD子程序
    程序2:真实的USDFLD子程序
    程序3:真实的HETVAL子程序
    程序4:简化的UEXPAN子程序
    程序5:真实的UEXPAN子程序
    程序6:真实的TRIP子程序
附录C X65管线厚板的材料物性参数
    附表1:X65管线厚板的化学成分
    附表2:X65管线厚板的弹性模量
    附表3:X65管线厚板的应力、应变
    附表4:X65管线厚板的温度不相关参数
    附表5:X65管线厚板的热传导系数
    附表6:X65管线厚板的等压热容
    附图1:X65管线厚板的初始温度
附录D ABAQUS的INPUT文件
    文件1:模型一的INPUT文件
    文件2:模型二的INPUT文件
    文件3:模型三的INPUT文件

四、中国管道运输业前景广阔(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产性服务出口潜力研究[D]. 高笛鸣. 北方工业大学, 2019(07)
  • [2]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及税收政策研究[D]. 张强.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1)
  • [3]BH油田工程建设公司经营战略研究[D]. 侯勇.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4)
  • [4]产业政策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基于银行信贷的中介作用与市场竞争的调节作用[J]. 何熙琼,尹长萍,毛洪涛. 南开管理评论, 2016(05)
  • [5]“一带一路”战略下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 刘彦君. 东北财经大学, 2016(06)
  • [6]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开放特征:解析三个省、五个自治区[J]. 平新乔,赵维. 改革, 2014(01)
  • [7]油气管道腐蚀后剩余强度的评价研究[D]. 高建华. 东北石油大学, 2013(12)
  • [8]巨龙行大地 翩跹舞神州[J]. 王彩凤. 中国石化, 2012(09)
  • [9]中国传媒产业与相关产业关联问题研究[D]. 林吟昕. 南京大学, 2012(01)
  • [10]X65管线厚板控冷过程的相变效应研究与数值模拟[D]. 张德丰. 昆明理工大学, 2012(12)

标签:;  ;  ;  ;  ;  

我国管道运输行业前景广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