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87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何立群,袁婧,张舒云[1](2021)在《宫颈脱落细胞microRNA-508-3p、ROCK1的表达及其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究宫颈脱落细胞microRNA-508-3p(miR-508-3p)、ROCK1的表达及其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9年9月诸暨市人民医院收集的宫颈脱落细胞标本172例,其中正常组7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组54例、宫颈癌组48例。通过qRT-PCR、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miR-508-3p、ROCK1的表达,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宫颈病变脱落细胞miR-508-3p与ROCK1的相关性,观察宫颈癌脱落细胞miR-508-3p、ROCK1表达与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的关系,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宫颈病变脱落细胞miR-508-3p、ROCK1表达对宫颈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宫颈癌组和宫颈上皮内瘤变组miR-508-3p降低(P <0.05),ROCK1 mRNA、ROCK1 mRNA阳性率、ROCK1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 <0.05);与宫颈上皮内瘤变组比较,宫颈癌组miR-508-3p降低,ROCK1 mRNA、ROCK1mRNA阳性率、ROCK1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 <0.05)。宫颈癌组、宫颈上皮内瘤变组miR-508-3p与ROCK1 mRNA呈负相关(r=-0.6678和-0.5234,均P=0.000),ROCK1是miR-508-3p的直接靶基因。miR-508-3p、ROCK1水平与宫颈癌患者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 <0.05),与年龄、绝经情况、肿瘤直径及病理类型无关(P>0.05)。在诊断宫颈癌和宫颈上皮内瘤变时,miR-508-3p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46(95%CI:0.899,0.993)和0.851(95%CI:0.782,0.921),敏感性为87.1%(95%CI:0.776,1.654)和84.3%(95%CI:0.746,1.589),特异性为100.0%(95%CI:1.000,2.000)和79.6%(95%CI:0.702,1.497);ROCK1的AUC分别为0.949(95%CI:0.892,1.000)和0.905(95%CI:0.852,0.958),敏感性为89.6%(95%CI:0.810,1.706)和77.8(95%CI:0.667,1.445),特异性为100.0%(95%CI:1.000,2.000)和88.6%(95%CI:0.812,1.698)。随访1年后,48例宫颈癌患者中生存42例,死亡6例。生存组miR-508-3p高于死亡组(P <0.05),ROCK1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死亡组(P <0.05)。结论宫颈脱落细胞miR-508-3p、ROCK1在宫颈癌患者中表达异常,其中miR-508-3p下调,ROCK1上调,两者呈靶向负调控关系,并与宫颈癌患者FIGO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宫颈癌诊断价值,可作为早期宫颈癌筛查的潜在生物学指标。
刘用诚[2](2021)在《基于阴道镜成像探讨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LEEP术前后中医证候演变规律》文中提出目的:研究HSIL患者经LEEP治疗后治愈者的手术前后中医证候演变规律,为中医药LEEP术后瘥后调理及适时干预提供思路导向、理论指导与科学依据,以促进LEEP术后康复、防治宫颈病变残留/复发、进展。方法:病例来源于2018年07月至2019年01月首诊于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门诊或住院部,首次确诊为HSIL并首次行LEEP治疗的患者。对所有LEEP术后患者进行规范随访2年(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同时对所有病例进行阴道镜检查,以获取阴道镜影像表征望诊资料,并规范采集中医四诊信息,进行中医辨证。比较LEEP术前后不同时间节点下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进一步探讨治愈者的LEEP术前后中医证候演变规律,为中医药指导LEEP术后瘥后调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1.一般情况研究:入组时45例患者年龄范围在24-67岁,以40-49岁年龄段居多,占比31.11%。避孕方式上,宫内节育器、手术结扎及口服避孕药等非屏障避孕者占比26.67%,无避孕者占比17.78%。首次性生活年龄在25岁以下者占比77.78%。2.剔除病例及终点事件情况:本次课题入组时患者45例,随访过程中,术后病理回报手术残留2例、病变累及腺体4例,随访不便1例,合并子宫肌瘤1例,上述8例LEEP术后行全子宫切除术,1例随访6个月时发现病变残留,此9例病例予以剔除,最终治愈且完成随访病例36例。3.治愈患者LEEP术前后不同时间节点的中医证候分布及变化情况:1)术前及术后3个月以湿热下注证、肝经湿热证、脾虚湿热证三大证为主,分别占比27.78%、27.78%、25.00%,术后3个月占比41.67%、22.22%、25.00%。术后6个月以湿浊下注证、脾虚湿困证为主,分别占比22.22%、19.44%,术后12个月湿浊下注证无明显改变,脾虚湿困证构成比下降为16.67%。术后24个月以平人为主,占比41.67%,脾虚证及阴虚证各占比25.00%、19.44%。2)湿热下注证术前占比27.78%,术后3个月占比41.67%,术后6个月出现显着降低,占比11.11%,术后12个月未见湿热下注证,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3)脾虚湿热证术前及术后3个月均占比25.00%,术后6个月降至8.33%,术后12个月及24个月均未见脾虚湿热证者,变化有统计学意义。4)湿浊下注证术前及术后3个月均未见,术后6个月及12个月时均占比22.22%,术后24个月仅占比2.78%,变化有统计学意义。5)脾虚证术前及术后3个月亦未见,术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占比呈上升趋势,分别占比2.78%、13.89%、25.00%,变化有统计学意义。6)术后12个月开始出现平人,占比8.33%,术后24个月占比41.67%,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HSIL患者经LEEP治疗后治愈者,其术后主要病机演变为:湿热蕴结→热退湿踞→湿热皆消→虚象显露→疾病向愈。2.HSIL患者经LEEP治疗后治愈者,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LEEP术前后中医证候演变规律:1)术前脾虚湿热证患者,术后按脾虚湿热证-脾虚湿阻证-脾虚证发生演变;2)术前湿热下注证患者,术后按湿热下注证-湿浊下注证-平人发生演变;3)术前肝经湿热证患者,术后按肝经湿热证-肝经郁热证-肝阴虚证-平人发生演变。
胡文强[3](2021)在《519例无HPV疫苗一级预防的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的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探讨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发病特点、影响因素、宫颈筛查的难点及治疗方式的选择,为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的预防、筛查、早期诊断、规范化治疗提供丰富临床资料。方法:本研究收集2018年8月至2020年10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明确诊断、无HPV疫苗一级预防的住院宫颈病变患者1040例,按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年龄的划分标准,将≥45岁的519例中老年宫颈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44岁的521例年轻宫颈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病例对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特征,对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的发病特点及流行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筛查特点,分析HPV感染状况及其他相关因素,调查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患者临床特征变化状况,探讨中老年女性不同级别宫颈病变适宜治疗方案的选择。结果:1.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的发病特点及流行状况。(1)在1040例宫颈病变患者中,中老年组宫颈LSIL占比11.8%、宫颈HSIL占比54.5%、宫颈癌占比33.7%,而年轻组占比分别是5.8%、78.9%、15.4%。两组比较,P<0.05,宫颈病变构成比存在统计学差异。(2)宫颈LSIL患者平均年龄47.45±11.43岁,年龄中位数49岁;宫颈HSIL患者平均年龄41.78±10.98岁,年龄中位数41岁;宫颈癌患者平均年龄48.75±10.93岁,年龄中位数50岁。宫颈癌患者平均年龄明显高于宫颈HSIL,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果表明宫颈癌的发生主要集中于中老年女性,而宫颈HSIL则主要集中于年轻女性,入院治疗的宫颈LSIL主要为中老年女性。2.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的相关因素(1)中老年宫颈病变肥胖患者占比66%(159/241例),其中32.70%(52/159例)为宫颈癌,47.80%(76/159例)为宫颈HSIL,两者合计达80.5%,而在年轻宫颈病变肥胖患者,71.95%(59/82例)为宫颈HSIL,19.51%(16/82例)为宫颈癌,两组比较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2)宫颈病变严重程度与女性生殖激素FSH、LH、E2的水平无相关性。(3)随分娩次数的增加,宫颈癌患者在中老年宫颈病变患者中的构成比率也随之升高,P<0.05;生育组,宫颈恶性肿瘤占比比较显着,为25.5%,未生育组,宫颈HSIL最显着,为76.7%,P<0.05,有统计学差异。3.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的筛查状况(1)在1040例的宫颈病变患者中,1020例进行HPV检测,HPV感染率达到88.04%(898/1020例)。年轻组HPV感染率89.29%(459/514例),中老年组HPV感染率87.74%(444/506例),P>0.05,无统计学差异;年轻组宫颈LSIL的HPV感染率83.33%(25/30例),宫颈HSIL的HPV感染率88.64%(359/405例),宫颈癌的HPV感染率88.60%(70/79例),P>0.05,无统计学差异;中老年组宫颈LSIL的HPV感染率70.49%(43/61例),宫颈HSIL的HPV感染率87.18%(245/281例),宫颈癌的HPV感染率95.12%(156/164例),P<0.05,有统计学差异。(2)中老年与年轻宫颈病变患者HPV感染亚型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且以HPV单一型感染为主,占比为73.8%,混合型感染占比为26.2%。在HPV单一型感染中,HPV16型是最常见感染亚型,其次HPV58型;HPV18型排在第5位。中老年女性不同类型宫颈病变患者HPV感染亚型存在统计学差异:宫颈癌最常见HPV感染亚型为HPV16和HPV18型,HPV58型排在第3位,而宫颈HSIL最常见HPV感染亚型为HPV16型和HPV58型,宫颈LSIL中以混合型感染最常见,P<0.05。HPV-HC2的检测,结果显示HPV病毒载量与宫颈病变的严重程度存在正相关r=0.143,P<0.05。(3)分析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结果发现,宫颈LSIL细胞学检查结果阳性率为48.78%,宫颈HSIL为69.71%,宫颈癌高达82.8%,P<0.05,说明不同级别宫颈病变,细胞学阳性率存在统计学差异,且随着宫颈病变程度加重,细胞学阳性率升高。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患者中,宫颈LSIL细胞学阳性率为48.1%,宫颈HSIL为72.3%,宫颈癌高达83.2%,P<0.05。(4)宫颈病变的阴道镜检查显示,宫颈癌患者III型转化区占50.60%,而宫颈LSIL和宫颈HSILⅡ型转化区分别占40.91%、36.99%,P<0.05,有统计学意义。年轻宫颈病变患者,II型转化区中宫颈HSIL的占比最高,P<0.05,有统计学差异;虽然中老年宫颈病患者,Ⅲ型的转化区中宫颈癌的占比较高,但是P>0.05,无统计学差异。4.中老年女性不同宫颈病变临床特征改变的比较(1)中老年宫颈病变患者中,宫颈癌发生异常分泌物比率(61.5%)显着高于年轻组患者(34.38%),而中老年宫颈癌患者中,血性分泌物高达76.42%,P<0.05。宫颈癌患者发生阴道分泌物异常的比率(51.39%)显着高于宫颈LSIL(24.44%)和宫颈HSIL(19.02%),P<0.05;宫颈癌发生血性分泌物比率最高,而宫颈HSIL发生黄色分泌物比率最高,P<0.05。(2)中老年宫颈病变患者中发生异常阴道流血者比率为40.7%(211/519例),其中宫颈LSIL为24.56%,宫颈HSIL为17.67%,宫颈癌为74.86%。中老年组宫颈癌及宫颈HSIL发生异常阴道流血发生比率高达92.5%,高于年轻组85.9%。宫颈癌患者发生异常阴道流血的比率显着高于LSIL和HSIL,P<0.05。(3)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患者宫颈形态异常,宫颈癌最常见的是宫颈触及易出血和菜花样肿物,宫颈LSIL和HSIL最常见的是宫颈肥大。(4)宫颈病变患者,阴道彩超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高达75%。各年龄组不同宫颈病变的阴道彩超检查的阳性比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中老年宫颈病变超声诊断阳性组,宫颈癌的比率达71.3%,而年轻宫颈病变超声诊断阳性组,宫颈HSIL比率达52.54%。5.中老年女性不同类型宫颈病变治疗方案的选择模式(1)中老年组31.5%的宫颈LSIL患者选择全子宫切除术,而年轻组69.6%的宫颈LSIL则选择宫颈LEEP术,无全子宫切除患者,P<0.05。中老年组45.8%的宫颈HSIL患者选择全子宫切除术,明显高于年轻组3.5%,同时46.6%的宫颈HSIL患者选择宫颈冷刀锥切术,明显低于年轻组85.8%,P<0.05,中老年LSIL和HSIL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较年轻患者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2)中老年女性与年轻女性宫颈癌患者更多采用单纯根治术,但中老年女性术后放化疗的患者明显高于年轻女性,P<0.001,中老年宫颈癌患者治疗方式较年轻患者有统计学差异。(3)宫颈病变存在术前和术后病理诊断不一致现象,各年龄组宫颈HSIL术前术后病理级别改变有统计学差异,中老年组术后病理升级的比例高于年轻组,P<0.05。同时宫颈HSIL患者中存在“宫颈管有病灶”现象,中老年组高于年轻组,P<0.05。这影响了中老年宫颈病变患者的治疗模式。结论:1.宫颈病变患病比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中老年女性患宫颈癌的风险明显高于年轻组,宫颈病变的程度可能受分娩的影响。宫颈HSIL多发生在相对年轻女性。2.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因无HPV疫苗一级保护仍存在高比率的HPV感染,HPV16/18型及HPV58等持续感染仍然是高危因素。HPV联合细胞检测尤为重要。3.中老年女性宫颈III型转化区罹患宫颈疾病风险较大;经阴道超声检查有助提高宫颈癌的早期诊断。4.要适时、适宜治疗中老年女性的持续宫颈LSIL,可能会及早终止宫颈癌的病程发展。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宜选择多种综合恰当的治疗模式。
曹筠清[4](2021)在《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手术治疗后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需行手术治疗,术后需定期随访,但仍有病变残留或复发的可能。而术后高危型HPV(HR-HPV)持续感染与病变的残留或复发密切相关。通过分析宫颈HSIL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寻找术后HR-HPV持续感染的危险因素,总结诊疗规律,以期尽早发现病变残留或复发的高危患者,有利于针对此类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达到防止病变进一步发展,清除HPV感染的最终目的。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妇科2015年1月-2019年12月5年间收治的因宫颈HSIL行宫颈环形电切术、宫颈冷刀锥切术或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共1017例,完成术后随访并符合纳入分析标准的共3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术后6个月的HR-HPV感染情况进行随访,根据HR-HPV是否存在分为持续感染组和转阴组。分析各组临床资料与宫颈HSIL术后HRHPV持续感染的相关性。结果: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妇科2015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患者中,因宫颈HSIL行宫颈环形电切术、宫颈冷刀锥切术或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共1017例,完成术后随访并符合纳入分析标准的共340例,年龄分布20-72岁,平均年龄42岁。术后HPV持续感染者114人(33.52%),转阴者226人(66.47%)。对各年龄组术后HPV持续感染的人数进行比较,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增长、切缘阳性、术前高病毒载量是术后仍有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组资料中,切缘阴性患者共286人,持续感染者86人,占30.07%,转阴者200人,占69.93%。切缘阳性者54人,持续感染者28人,占51.85%,转阴者26人,占48.15%。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切缘阳性是高级别鳞状上皮病变患者术后的HPV持续感染的危险因素。在本研究中,部分切缘阳性患者选择了二次手术,均为全子宫切除术。切缘阳性未选择二次手术的患者共28人,其中持续感染者14人,占50%,转阴者14人,占50%。切缘阳性选择二次手术(全子宫切除术)者26人,持续感染者12人,占46.15%,转阴者14人,占53.85%。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组资料中,术前HPV E6/E7 m RNA阳性者140人,持续感染者80人,占57.14%,转阴者60人,占42.86%。术前HPV E6/E7 m RNA阴性者200人,持续感染者34人,占17.00%,转阴者166人,占83.00%。根据统计结果,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术前HPV E6/E7 m RNA阳性是高级别鳞状上皮病变患者术后的HPV持续感染的危险因素。本组资料中,术前HPV病毒载量≤100RLU/CO者98人,持续感染者20人,占20.41%,转阴者78人,占79.59%。术前HPV病毒载量>100RLU/CO者242人,持续感染者94人,占38.84%,转阴者148人,占61.16%。根据统计结果,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术前高病毒载量是高级别鳞状上皮病变患者术后的HPV持续感染的危险因素。本组资料中,术前病毒分型为HPV16/18型者254人,持续感染者92人,占36.22%;转阴者162人,占63.78%。其他分型共86人,持续感染者22人,占25.58%;转阴者64人,占74.42%。根据统计结果,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组资料中,术前为单一感染者共250人,其中持续感染者82人,占32.80%;转阴者168人,占67.20%。多重感染者共90人,其中持续感染者32人,占35.56%;转阴者58人,占64.44%。根据统计结果,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组资料中,术前SCCA正常者256人,其中持续感染者78人,占30.47%;转阴者178人,占69.53%。SCCA异常者84人,其中持续感染者36人,占42.86%;转阴者48人,占57.14%。根据统计结果,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术前SCCA异常是高级别鳞状上皮病变患者术后的HPV持续感染的危险因素。本组资料中,术后阴道抗HPV感染用药(如干扰素、生物蛋白凝胶、保妇康栓等)者152人,持续感染者52人,占34.21%;转阴者100人,占65.79%。术后未用药者188人,持续感染者62人,占32.98%;转阴者126人,占67.02%。根据统计结果,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组资料中,经过统计分析,患者生育方式及是否合并传染病(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的统计结果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这表明在本研究中,患者患有传染性疾病及患者不同的生育方式与高级别鳞状上皮病变术后的高危型HPV是否持续感染无相关性。结论:1.年龄增长及绝经状态、切缘情况、术前HPV E6/E7 m RNA水平、术前高HPV病毒载量、术前高SCCA值是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手术治疗后HRHPV持续感染的危险性因素。2.相较育龄期妇女,绝经后妇女宫颈HSIL术后高危型HPV不易转阴,更应加强对此类患者的术后随访。3.对于术后切缘病理阳性的患者,病变残留或复发风险更高。相较于切缘阴性患者更应加强术后随访。而切缘阳性的患者是否接受二次手术对术后HR-HPV转阴率无影响,不提倡此类患者必须接受二次手术。4.术前HPV病毒分型、单一亚型或多重亚型感染及生育方式,与术后HRHPV持续感染无相关性。
陈秋叶[5](2021)在《观察紫蛇理冲汤合外洗方治疗HPV阳性宫颈癌疗效及对免疫细胞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宫颈癌(Cervical Cancer,CC)是女性生殖道肿瘤发病率排名第一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女性生命健康。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是引起宫颈癌的主要原因,并且与宫颈癌的复发转移和生存有一定的相关性,大量研究证明中医药在治疗宫颈癌及HPV上安全有效。紫蛇理冲汤是在近现代名家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里治疗妇科疾病的经典名方的理冲汤基础上化裁而来,经过前期初步的临床观察,紫蛇理冲汤在治疗宫颈癌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有必要对其进一步研究。目的:1.通过观察紫蛇理冲汤合外洗方治疗HR-HPV感染IIb-IIIc期宫颈癌患者的HPV转阴率、生存情况及生活质量,明确紫蛇理冲汤合外洗方治疗对HPV转阴及对PFS的作用和影响。2.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及NK细胞水平变化,分析细胞免疫水平与HPV感染状态之间的相关性,探究中药治疗HPV感染的作用机制。3..通过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用COX 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影响无进展生存期的相关因素,探究中药干预、HPV感染状态与PFS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HPV感染状态和紫蛇理冲汤合外洗方是否是影响PFS的独立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拟纳入60例中晚期宫颈癌(Ⅱb-Ⅲ期)经西医标准治疗后疗效评价达到CR或PR,仍伴有HR-HPV感染,且HR-HPV阳性亚型明确患者,根据接受治疗药物将受试者分为治疗组(中药组)和对照组(重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胶囊)。治疗组给予紫蛇理冲汤口服,同时合用外洗方坐浴熏洗,中药连续使用时间不少于6个月。对照组使用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胶囊阴道纳药,对照组按西医临床标准规范连续用药3个月。治疗开始后每个月随访及检查安全性指标,治疗结束后1个月后复查HR-HPV转阴情况,之后每4-6个月随访一次,一共随访2年,监测两组患者HPV转阴率、无进展生存,并监控观察患者在药物干预前后外周血CD3+、CD3+CD4+、CD3+CD8+、CD3+CD4+/CD3+CD8+、CD4+CD25+CD127-及 NK 细胞变化(期间HPV检查连续2次阴性以上可以改为1年1查)。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2例宫颈癌Ⅱb-Ⅲc期经之后宫颈癌伴HR-HPV感染患者。两组在年龄、孕次产次、是否绝经、初治肿瘤大小、肿瘤疗效评价、病理类型、病理分期及病程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共有60例患者完成2年随访,脱落2例(3.33%)。1.治疗结束后1个月后,治疗组HR-HPV亚型全部转阴11例(36.67%),部分转阴7例(23.33%),总有效率60%;对照组全部转阴6例(20%),部分转阴4例(13.33%),两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内治疗组VS对照组转阴率为:86.67%VS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截止研究随访期结束,最终治疗组和对照组HR-HPV转阴总有效率分别93.33%(28/30)和73.33%(22/30),结果显示两组对HR-HPV转阴都有促进作用,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紫蛇理冲汤合外用方能促进清除病毒,且在本实验中疗效大于用干扰素治疗。2.两组在中医症候积分经描述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经t检验,结果为t=-1.459,P=0.15>0.05,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在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上有可比性。根据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治疗前在中医症候积分上组间P均>0.05,没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分析降低中医证候评分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组间、组内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说明两组均能降低中医症候积分,且治疗组疗效明显大于对照组。3.治疗组在治疗结束后第一年里有1例(3.33%)局部复发、1例(3.33%)远处转移;第二年里1例(3.33%)局部复发、1例(3.33%)远处转移,PFS分别为10、11、20、19个月。对照组在疗程结束后的第一年里发现3例(10%)局部复发,3例(10%)远处转移,PFS 分别为 1 1、8、10.5、9、6.5、1 1 个月;第二年 2 例(6.67%)局部复发,3例(10%)远处转移,其中远处转移患者中有1例(3.33%)死亡,PFS分别为14、14.5、12.5、13、15个月。两组1年/2年复发转移率、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治疗组为 6.67%/13.33%、100%/100%。对照组为 20%/16.67%、100%/96.67%。可以看出,治疗组在1年/2年复发转移率和总生存率上都优于对照组,但是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布不符合正态分布曲线,采用非参数检验,P=0.028<0.05,差异具有统计意义。治疗组的1年/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3.33%、86.67%,对照组1年/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0%、63.33%,治疗组和对照组2年中位PFS都为24个月,2年总的PFS生存曲线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FS:logrank x2=4.647,P=0.031)。HPV感染状态与PFS的生存时间曲线图,HPV阴性和HPV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FS:logrank x2=7.618,P=0.006)。调节T细胞水平升高与正常,与PFS生存曲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FS:logrank x2=12.276,P=0.00)。4.两组治疗前在 CD3+、CD3+CD4+、CD3+CD8+、CD3+CD4+/CD3+CD8+比值、CD4+CD25+CD127-%、NK细胞水平比例上经描述统计分析,均符合正态分布,经t检验,P值均>0.05,没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结束后,治疗组CD3+、CD3+CD4+、CD3+CD4+/CD3+CD8+比值、NK细胞比例均较前升高,且差值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 CD3+、CD3+CD4+、CD3+CD4+/CD3+CD8+比值、NK细胞水平较前也升高,但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CD4+CD25+CD127-%均下降,且组内、组间对比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对比,在CD3+、CD3+CD4+、CD3+CD4+/CD3+CD8+比值、NK细胞变化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CD3+CD8+差值前后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5.通过COX回归分析,入组后干预方式、HPV感染状态、肿瘤疗效评价、调节T细胞是影响宫颈癌患者PFS的独立因素(P<0.05)。6.治疗后两组组间在四个维度(躯体、心理、社会、疾病)方面得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意义(均P=0.038<0.05)。结论:1.紫蛇理冲汤合外洗方在治疗HR-HPV阳性宫颈癌伴疗效确切,能够促进HPV病毒清除,提高转阴率,整体不仅可以减轻疾病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心理健康,还可以降低疾病复发转移率,延长宫颈癌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2.治疗前后HPV感染阳性的患者外周血免疫细胞比例较阴性患者更为失调,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紫蛇理冲汤合外洗方可以调节外周血免疫细胞比例失衡,其中对T细胞亚群中具有代表意义的CD4+、CD8+和Treg细胞的水平都有不同的调节作用,通过上调CD4+水平,协调CD4+/CD8+比例平衡,下调Treg细胞水平,促进恢复免疫功能。所以其发挥其发挥作用可能的机制是通过调节细胞免疫水平达到平衡,恢复机体免疫力,帮助抗病毒和抗肿瘤,尽量消除影响宫颈癌预后的危险因素。3.经过COX回归分析,HPV阴性、调节T细胞水平正常、肿瘤疗效评价为CR、入组后用中药治疗是影响宫颈癌无进展生存期的保护因素。
张梦蕾[6](2021)在《绝经后期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术后复发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绝经后期女性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术后复发的临床特征。方法:通过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2014年01月至2019年07月于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确诊为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绝经后期手术患者147例,将其分为复发组(n=21),未复发组(n=126)。通过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孕次、产次、性生活史)、临床观察指标(HPV16/18感染、病变累及腺体、是否抗HPV治疗、术前及术后病变等级)。通过SPSS20.0软件分析,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47例绝经后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中出现21例复发,总复发率14.29%(21/147)。21例复发患者术前CINⅡ(p16+)9例,CINⅢ12例,其复发后的病理分级分别为:低级别病变3例、高级别病变18例(CINⅡ8例、CINⅢ10例)。统计学分析显示:(1)年龄<60岁组和年龄≥60岁组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年龄因素非宫颈病变术后复发相关的特征因素。(2)妊娠次数<3次组与妊娠次数≥3次组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次数非宫颈病变术后复发相关的特征因素。(3)产次<2次组与≥2次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多产是宫颈病变术后复发相关的特征因素。(4)术后有性生活组与无性生活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有无性生活是宫颈病变术后复发相关的特征因素。(5)感染亚型为HPV16/18型组与感染亚型非HPV16/18型组对比具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感染HPV16/18型是宫颈病变术后复发相关的特征因素。(6)术后行抗HPV治疗与术后未行抗HPV治疗对比具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术后是否抗HPV治疗是宫颈病变术后复发相关的特征因素。(7)病变累及腺体与病变未累及腺体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累及腺体不是宫颈病变术后复发相关的特征因素。(8)将患者术前、术后的病变等级CINⅡ(p16+)组、CINⅢ组分别进行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术前、术后病变等级不是宫颈病变术后相关的特征因素。结论:通过本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与绝经后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复发特征相关的因素为:多产、术后性生活史、HPV感染亚型(高危型16/18型)、术后是否规律行抗HPV治疗。(2)与绝经后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复发特征无关的因素为:患者年龄、妊娠次数、病理是否累及腺体、病变分级。
鲁智敏[7](2021)在《黏膜相关恒定T细胞在宫颈癌进展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免疫紊乱是肿瘤启动和生长最常见的促进因素之一。各类型免疫细胞和炎症因子在肿瘤免疫微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功能失调的宿主免疫反应促进了宫颈癌的发展。黏膜相关恒定T(mucosal associated invariant T cell,MAIT)细胞是一种非常规的先天T细胞,在外周血、肺、肝等粘膜组织中含量丰富。一方面,MAIT细胞作为一种非常规T细胞,可以表现出与不变自然杀伤T(invariant natural killer T,i NKT)细胞类似的肿瘤杀伤能力。另一方面,髓系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MDSCs)可以被依赖主要组织相容性I类(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1-related molecule,MR1)分子或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2/18激活的MAIT细胞招募进入肿瘤组织,从而促进肿瘤的进展。然而,很少有研究调查这些免疫因素与宫颈癌临床结局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纳入了9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患者和36例原发性宫颈癌(cervical cancer,CC)患者。另外招募了年龄相匹配的35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对照组(control group,CG)。在所有参与者手术前立即采集肝素化的外周血,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我们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PBMCs中MDSCs、调节性T(regulatory T cell,Treg)细胞和MAIT细胞的频率。患者血浆中多种炎症介质的水平由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得。结果宫颈癌患者IL-18和血浆趋化因子配体C-C亚族(C-C chemokine ligand,CCL)3/5的水平升高,CCR5+Mo-MDSCs和Treg细胞的频率也升高。宫颈癌患者CD8+、CD4+和CD38+CD8+MAIT细胞的比例增加,CD4-CD8-(双阴性,DN)和PD1(CD279+)DN MAIT细胞的比例降低。重要的是,MAIT细胞与Mo-MDSCs比例呈正相关。此外,PD1(CD279+)DN MAIT细胞频率的升高与宫颈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增加显着相关。结论本研究揭示了宫颈癌和宫颈上皮内瘤变中慢性炎症因子、MDSCs、MAIT细胞和疾病进展之间的复杂联系。研究结果提示Mo-MDSCs和MAIT细胞的联合作用可能与宫颈癌的进展有关,而高水平的DN MAIT细胞可能对宫颈癌患者具有保护作用。
李燕[8](2020)在《宫颈上皮内瘤变检查中阴道镜的应用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析宫颈上皮内瘤变治疗阶段中,阴道镜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研究样本限定为本院在院的92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时间为2019年1月到2020年1月,分析病理检查结果与阴道镜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 92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病理诊断结果分析中,阴道镜活检例数87例,占比94.57%,病理检查确诊例数89例,占比96.74%,两组检测数据具有高度一致性;检测结果分析中,准确度为93.48%、敏感度为94.18%、特异度为71.43%。讨论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治疗中,阴道镜的使用可有效的提升对患者病情的直观观察,更好的明确病理分级及病情进展,有利于后续的病情治疗方案实施,有着极高的应用价值。
史晓莹,金玉华,范雪梅,徐晓兰[9](2020)在《干扰素联合LEEP刀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干扰素联合LEEP刀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7年7月—2019年7月为研究时段,方便选取其中于该院接受治疗的23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作为该次试验对象。基于自主原则,均分后成立参照及试验两组,每组115例。参照组仅采用LEEP刀治疗;试验组在LEEP刀基础上联合采用干扰素治疗。统计比对两组临床指标及HPV感染情况。结果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95.65%)相较于参照组(81.74%)呈明显优越性;试验组各项临床指标[(6.61±2.52)d、(7.52±1.62)d、(3.12±1.01)d]相较于参照组[(11.31±4.12)d、(13.81±3.64)d、(5.54±1.14)d[]均呈现明显优越性(t=20.085、41.656、25.745);治疗后,试验组HPV感染率(5.22%)较于参照组(20.00%)呈现明显优越性(χ2=5.702),各项对比结果数据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干扰素联合LEEP刀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的治疗效果显着,能有效缩短患者阴道排液时间和出血时间,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吴雅萌,黄竹,石汉平[10](2020)在《23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术后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23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患者术后预后情况及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6月我院妇瘤科收治的23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患者,均予宫颈环状电切术治疗,观察患者预后,并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35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患者中,166例患者预后良好,良好率为70.64%,69例患者预后不良,不良率为29.36%,其中,复发患者64例,复发率为27.23%,并发症患者主要包括术后晚期出血1例,宫颈管狭窄3例,痛经1例,并发症发病率为2.13%。统计分析发现,年龄超过55岁、吸烟、切缘阳性、HPV感染高危、绝经、重度宫颈糜烂、有流产史、性生活初始年龄小于16岁是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超过55岁、吸烟、切缘阳性、HPV感染高危、绝经、重度宫颈糜烂、有流产史、性生活初始年龄小于16岁是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有上述症状患者应密切注意预后情况,防止复发。
二、87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87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宫颈脱落细胞microRNA-508-3p、ROCK1的表达及其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1纳入标准 |
1.2.2排除标准 |
1.3 主要仪器与试剂 |
1.4 q RT-PCR |
1.5 免疫组织化学 |
1.6 Western blotting |
1.7 荧光素酶报告实验 |
1.8 临床病理资料分析 |
1.9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各组细胞mi R-508-3p及ROCK1的表达 |
2.2 mi R-508-3p、ROCK1表达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2.3 mi R-508-3p、ROCK1诊断宫颈癌和宫颈上皮内瘤变的ROC曲线 |
2.4 生存组和死亡组脱落细胞mi R-508-3p、ROCK1的表达 |
3 讨论 |
(2)基于阴道镜成像探讨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LEEP术前后中医证候演变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辨证 |
2.3 病例纳入标准 |
2.4 病例排除标准 |
2.5 剔除、脱落标准 |
2.6 LEEP术后疗效判定标准 |
3 研究方法 |
4 资料收集 |
5 随访终点指标 |
6 统计学分祈 |
结果 |
1 一般情况研究结果 |
1.1 年龄段构成情况 |
1.2 宫颈癌筛查情况 |
1.3 避孕方式情况 |
1.4 首次性生活年龄 |
2 中医证候研究结果 |
2.1 各时间节点各证素分布情况 |
2.2 LEEP术前后各证素组合分布变化情况 |
2.3 LEEP术前后各中医证候分布变化情况 |
2.4 HSIL主要证型患者的LEEP术前后中医证候变化情况 |
讨论 |
1 一般情况研究 |
2 HSIL的中医证候研究 |
3 本次课题中医证候研究情况分析 |
4 本课题的创新与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519例无HPV疫苗一级预防的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及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1.1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的发病机制及特点 |
1.2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的相关因素 |
1.2.1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与雌激素的关系 |
1.2.2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与阴道微生态的关系 |
1.2.3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与早年避孕方式选择之间的关系 |
1.2.4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与妊娠分娩的关系 |
1.2.5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与吸烟之间的关系 |
1.2.6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与性行为因素的关系 |
1.3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的筛查及早期诊断 |
1.3.1 宫颈脱落细胞学筛查 |
1.3.2 宫颈HPV病毒分子生物学检测 |
1.3.3 阴道镜检查 |
1.3.4 子宫颈活组织检查 |
1.3.5 中老年女性宫颈筛查的特点和难点 |
1.4 宫颈癌的一级预防 |
1.4.1 HPV疫苗 |
1.5 对于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治疗 |
1.5.1 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治疗 |
1.5.2 宫颈恶性肿瘤的治疗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研究方法 |
2.3 统计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的发病特点及流行状况的调查研究 |
3.1.1 各年龄段女性宫颈病变发病构成比率 |
3.1.2 不同类型宫颈病变的患病年龄差异 |
3.1.3 中老年与年轻女性不同类型宫颈病变患病情况分析 |
3.2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的相关因素的分析 |
3.2.1 肥胖与宫颈病变的关联性 |
3.2.2 宫颈病变与城乡分布比较 |
3.2.2.1 不同年龄女性宫颈病变的城乡分布比较 |
3.2.2.2 年轻宫颈病变患者的城乡分布 |
3.2.2.3 中老年宫颈病变患者的城乡分布 |
3.2.3 宫颈病变与女性体内生殖激素水平相关性分析 |
3.2.4 宫颈病变与生育的相关性分析 |
3.3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的筛查状况 |
3.3.1 宫颈病变与HPV感染 |
3.3.2 宫颈病变的宫颈脱落细胞学调查 |
3.3.3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的阴道镜检查 |
3.4 中老年女性不同宫颈病变临床特征改变的比较 |
3.4.1 宫颈病变患者阴道异常流血情况分析 |
3.4.2 中老年宫颈病变患者的阴道分泌物改变 |
3.5 不同类型宫颈病变患者宫颈形态异常的状况比较 |
3.5.1 宫颈低级病变患者的宫颈形态异常 |
3.5.2 宫颈高级病变患者的宫颈形态异常 |
3.5.3 宫颈恶性肿瘤患者的宫颈形态异常 |
3.6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患者的辅助检查所见 |
3.6.1 宫颈病变与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的相关性分析 |
3.6.2 宫颈病变中的阴道彩超所见 |
3.6.3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与子宫肌瘤的相关性分析 |
3.7 中老年女性不同类型宫颈病变治疗方案的选择模式 |
3.7.1 宫颈低级病变患者治疗 |
3.7.2 宫颈高级病变患者治疗 |
3.7.3 宫颈恶性肿瘤患者治疗 |
3.8 宫颈病变手术治疗前后的病理诊断符合率 |
3.8.1 宫颈低级别病变术前术后病理级别比较 |
3.8.2 宫颈高级别病变术前术后病理级别比较 |
3.9 宫颈高级别病变的“宫颈管中有病灶” |
第4章 讨论 |
4.1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的发病特点及流行状况 |
4.2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的相关因素的分析 |
4.2.1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与肥胖的相关性分析 |
4.2.2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与城乡分布的相关性分析 |
4.2.3 宫颈病变与体内激素的相关性分析 |
4.2.4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与生育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
4.3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与宫颈筛查的相关性分析 |
4.3.1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与HPV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
4.3.2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与宫颈脱落细胞学相关性分析 |
4.3.3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患者宫颈形态异常的状况比较 |
4.4 中老年女性不同宫颈病变临床特征改变的比较 |
4.5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与辅助检查的相关性分析 |
4.5.1 宫颈病变与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的相关性分析 |
4.5.2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中的阴道彩超所见 |
4.6 中老年女性不同类型宫颈病变治疗方案的选择模式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手术治疗后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2.1 概述 |
2.2 关于HPV及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的检查方法 |
2.2.1 人乳头瘤病毒检测方法 |
2.2.2 细胞学检查方法 |
2.2.3 阴道镜及宫颈活检 |
2.3 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治疗方法 |
2.4 HPV持续感染的定义 |
2.5 HPV持续感染的影响因素 |
2.5.1 HPV型别 |
2.5.2 高危型HPV病毒载量 |
2.5.3 是否为多重感染 |
2.5.4 是否合并生殖道感染 |
2.5.5 术后辅助用药 |
2.5.6 年龄因素及绝经状态 |
2.5.7 切缘情况 |
2.5.8 术后性生活情况 |
2.6 结束语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3 统计方法 |
3.4 诊断标准 |
第4章 结果 |
4.1 340 例宫颈HSIL手术治疗后患者复查HPV情况分布 |
4.2 340 例宫颈HSIL手术治疗后患者的年龄分布 |
4.3 340 例宫颈HSIL手术治疗后患者术后病理切缘情况 |
4.4 340 例宫颈HSIL手术治疗后患者术前HPV E6/E7 mRNA情况 |
4.5 340 例宫颈HSIL手术治疗后患者术前HPV病毒载量情况 |
4.6 340 例宫颈HSIL手术治疗后患者术前HPV分型情况 |
4.7 340 例宫颈HSIL手术治疗后患者术前感染类型情况 |
4.8 340 例宫颈HSIL手术治疗后患者术前SCCA情况 |
4.9 340 例宫颈HSIL手术治疗后患者术后阴道抗HPV感染用药情况 |
4.10 340 例宫颈HSIL手术治疗后患者术前感染标志物情况 |
4.11 340 例宫颈HSIL手术治疗后患者生育方式情况 |
4.12 多因素分析结果 |
第5章 讨论 |
5.1 年龄因素 |
5.2 切缘情况 |
5.3 术前HPV E6/E7 mRNA |
5.4 病毒载量 |
5.5 SCCA |
5.6 HR-HPV型别及是否为多重感染 |
5.7 术后阴道应用抗HPV药物治疗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观察紫蛇理冲汤合外洗方治疗HPV阳性宫颈癌疗效及对免疫细胞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HPV与宫颈癌发展及预后关系的研究进展 |
1. HPV与宫颈癌的关系 |
2. HPV和宫颈癌的治疗 |
3. HPV与预后的关系 |
4. HPV持续感染与预后的相关性 |
综述二: 中医药防治HPV及宫颈癌的研究进展 |
1. HPV与宫颈癌 |
2. 中医对HPV及宫颈癌的认识 |
3. 中医药防治宫颈癌及HPV |
4. 中医药治疗宫颈癌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临床资料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 |
4. 检测方法 |
研究内容 |
1. 治疗方案 |
2. 观察指标 |
3. 疗效判定 |
4. 随访计划 |
5. 统计学分析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2. 宫颈癌及HPV病机探讨 |
3. 组方意义及依据 |
4. 重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胶囊(辛复宁)的应用 |
小结 |
不足、创新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绝经后期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术后复发的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术前宫颈筛查流程及诊断标准 |
1.3 手术方式 |
1.4 术后随诊方法 |
1.5 复发诊断标准 |
1.6 观察指标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绝经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一般资料 |
2.2 绝经后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观察指标 |
3 讨论 |
3.1 绝经后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女性的一般资料分析 |
3.2 绝经后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女性的临床资料分析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宫颈病变及宫颈癌的诊断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7)黏膜相关恒定T细胞在宫颈癌进展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黏膜相关恒定 T 细胞在感染疾病及癌症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8)宫颈上皮内瘤变检查中阴道镜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评判标准 |
1.4 统计学意义 |
2 结果 |
2.1 诊断结果分析 |
2.2 检测结果分析 |
3 讨论 |
(9)干扰素联合LEEP刀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 |
2.2 两组临床指标情况 |
2.3 两组治疗前后HPV感染率情况 |
3 讨论 |
(10)23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术后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患者术后随诊情况 |
2.2 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分析 |
2.3 宫颈上皮内瘤变预后临床结局的独立相关因素分析 |
3 讨论 |
四、87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宫颈脱落细胞microRNA-508-3p、ROCK1的表达及其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研究[J]. 何立群,袁婧,张舒云.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21(16)
- [2]基于阴道镜成像探讨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LEEP术前后中医证候演变规律[D]. 刘用诚.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519例无HPV疫苗一级预防的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的临床分析[D]. 胡文强. 吉林大学, 2021(01)
- [4]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手术治疗后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D]. 曹筠清. 吉林大学, 2021(01)
- [5]观察紫蛇理冲汤合外洗方治疗HPV阳性宫颈癌疗效及对免疫细胞的影响[D]. 陈秋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绝经后期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术后复发的临床特征分析[D]. 张梦蕾.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7]黏膜相关恒定T细胞在宫颈癌进展中的作用研究[D]. 鲁智敏.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8]宫颈上皮内瘤变检查中阴道镜的应用效果[J]. 李燕.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20(30)
- [9]干扰素联合LEEP刀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效果[J]. 史晓莹,金玉华,范雪梅,徐晓兰. 中外医疗, 2020(28)
- [10]23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术后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因素分析[J]. 吴雅萌,黄竹,石汉平. 现代肿瘤医学, 20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