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头县发展近海深水网箱养殖

洞头县发展近海深水网箱养殖

一、洞头县发展近海深水网箱养殖(论文文献综述)

张震[1](2015)在《基于海洋牧场建设的休闲渔业开发研究》文中认为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休闲渔业发展迅速,休闲渔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极具发展潜力。因此,休闲渔业持续开发也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是,随着休闲渔业市场需求日益增长,却面临着海洋渔业资源约束。无论是渔业资源数量还是质量,我国沿海地区渔业资源日益衰退,而这一现状已经成为休闲渔业发展的瓶颈。随着沿海地区海洋牧场建设的快速发展,给休闲渔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鉴于此,本文立足于通过海洋牧场建设来寻求休闲渔业发展的新途径,主要以海洋牧场休闲渔业为研究对象,以旅游学矛盾学说、旅游系统开发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休闲渔业开发相关理论、海洋功能区划理论以及渔业经济学相关理论为指导,以“内涵解析—开发基础—形成机理—系统构建—综合评价—路径探索”为研究思路,对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进行系统而全面地研究。以期为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牧场建设与休闲渔业开发提供参考与借鉴。首先,对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的资源环境条件进行系统梳理,主要包括自然基础条件、渔业发展、滨海旅游发展环境。根据我国海洋功能区划对近海海域的功能定位,分析海洋牧场建设对近海海域自然环境的要求,结合我国渔业资源现状、传统渔场变化以及渔业增养殖业以及滨海旅游的发展,综合分析了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牧场建设与休闲渔业发展状况。第二,阐释利用海洋牧场发展休闲渔业的原因。提出休闲渔业的发展面临着“资源与发展”矛盾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通过“公地悲剧”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以及相对剥夺理论分析矛盾的形成。通过海洋捕捞、传统养殖、增殖放流与休闲渔业相关性分析,验证渔业资源与休闲渔业之间的高相关性。并从渔业资源供给角度,将休闲渔业划分为自然供给休闲渔业、传统养殖休闲渔业和海洋牧场休闲渔业,比较分析了海洋牧场在渔业资源供给、产业融合发展以及休闲渔业体验性方面的优势和价值。因此,海洋牧场通过化解休闲渔业“资源与发展”矛盾,进而削弱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为休闲渔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途径。第三,建立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的过程。结合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基础与机理分析,构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系统。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系统由开发环境、休闲渔业子系统、渔业资源子系统和海洋牧场子系统构成。其中开发环境为其它三个子系统提供开发基础与环境,海洋牧场则通过集成技术使渔业资源增殖,进而满足休闲渔业对渔业资源生物量日益增长的需求。开发环境由海域自然环境、渔业基础环境以及滨海旅游环境构成;休闲渔业子系统是通过旅游开发系统思想,由休闲渔业旅游资源、休闲渔业旅游市场、休闲渔业基础设施以及相关旅游产业因素构成:渔业资源子系统则根据渔业资源生物量变动模型,分别由渔业资源渔获量和渔业资源补充量因素构成;海洋牧场子系统则通过对技术的归类为依据,由渔场造成技术与渔业资源增殖技术因素构成。通过对各子系统综合分析,理清了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特点,为定量分析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第四,依据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系统分析,构建指标体系,提取各层级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熵值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我国沿海11省市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情况进行定量评价与综合分类。分别从开发环境、休闲渔业子系统、渔业资源子系统和海洋牧场子系统四个角度分析我国沿海地区发展状况。综合四个子系统的评价结果,对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综合评价结果进行类型划分。研究表明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整体发展状况划分为三个类型:Ⅰ类地区分别为山东省、辽宁省、广东省与福建省;Ⅱ类地区分别为浙江省与江苏省;Ⅲ类地区分别为广西省、海南省、上海市、河北省与天津市,并结合三个类型的地区数量的分布、综合指数值以及空间格局分布对评价结果做进一步的分析。最后,对不同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提出不同的开发路径的相关建议。基于海洋牧场建设的休闲渔业开发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海洋牧场与休闲渔业的协调与融合发展。通过建立海洋牧场与休闲渔业的关联系数矩阵,判断不同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的核心因素与关联因素。将关联因素与开发环境、渔业资源进行进一步分析,探索不同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路径。研究结果表明:!类地区的开发路径包括海洋牧场休闲渔业逐渐取代传统养殖休闲渔业,增加休闲渔业渔业资源量提升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品质,吸引滨海旅游游客带动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市场,注重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经济效益发挥;Ⅱ类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路径包括通过改善近海水域水质提升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与经营环境,通过减低海洋捕捞规模保证海洋牧场休闲渔业渔业资源的可持续供给,利用海洋牧场休闲渔业与渔民转产转业工作融合开展,合理利用渔村空问对海洋牧场休闲渔业进行开发;Ⅲ类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路径包括提高近海水域适游度增加休闲渔业游憩机会,从而提升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品质,全面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保证海洋牧场和休闲渔业融合开发等,为我国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潘春娟[2](2015)在《洞头县海洋旅游开发研究》文中提出摘要:“十二五”时期,洞头县的旅游业以直线上升的速度发展,对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日益突显的作用。然而,万事必有拙,洞头县旅游业在不断提升的过程中也必然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一些制约继续发展的一些瓶颈问题,比如旅游淡旺季节的更替非常明显,景区的总体规划落后于实际的需求,旅游开发缺少资金投入,旅游产品结构单调,合力促销氛围淡薄,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旅游资源的开发多集中在“山、海”等观光资源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洞头旅游产业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在很大程度已经成为了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在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中国知网、百度等数据库大量搜集海洋旅游等文献资料,对洞头县进行旅游现状等方面的实地调研,着重对洞头县海洋旅游产品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最终给出自己的改进建议和对策。要突破洞头县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全面促进洞头县旅游经济的发展,就必须从洞头的实际出发,本着“有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充分分析现有资源,深入挖掘潜在有利元素,转变工作思路,改变传统模式,巧借外围资源,开拓崭新途径。把洞头旅游做得有海岛特色,有洞头特点,有现代旅游的特征,实现从观光旅游到休闲旅游的转变。具体的从全面推进全域景区化、大胆研发淡季旅游产品、产业融合提升发展品味、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错位营销等方面入手谋求突破。

黄六一[3](2013)在《HDPE圆形双浮管网箱系统水动力学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渔业资源衰退以及国家对海洋经济发展和食品的需求,发展深水抗风浪网箱是我国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研究深水网箱设施的水动力性能是保护渔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要技术保障。本论文研究依托于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HDPE双浮管网箱是我国深水网箱最主要的种类,在目前我国6000多只深水网箱中,占到70%以上的份额。本文选取我国常用的周长40m、网深10m的HDPE圆形双浮管单体或网箱组(四个圆形网箱组成)作为研究对象,以水槽模型试验和海上实测为研究手段,运用渔具力学,波浪理论,海洋工程结构物与波流间作用理论以及电子信息等技术,结合理论分析和傅立叶数据处理方法,获得以下研究成果:1.采用田内模型准则与狄克逊模型准则在水槽中开展了单体圆形网箱模型水动力试验,检验二者试验结果的差异。结果表明,二者在一定流速范围内差异不大,均可作为水流中的网箱模型试验准则;网箱整体阻力、箱体阻力随着流速增加而增加,二者呈幂函数关系;阻力系数随着雷诺数增加而减小,二者也呈幂函数关系。2.获得了单个圆形网箱系统在正面或450受到流、波浪、波流作用下不同部位的缆绳张力分布。主要受力缆绳为前端缆绳(正面、450)、后侧缆绳(正面)和前侧缆绳(450)。3.采用傅立叶分析解析了最大缆绳张力中定常力、线性波浪力以及非线性波浪力的组成关系,获得了张力在波浪和波流中的组成特性。4.以固定点波高仪与张力同步测量数据推算出了网箱正面受波浪作用时,缆绳张力-时间曲线中特殊值点出现时刻,波峰、波谷在网箱系统上的位置。5.采用四阶傅立叶展开系数之和作为缆绳最大张力,通过数据分析,获得了缆绳张力与波高、周期等参数的关系;在波浪作用下(正面和450),缆绳最大张力与波高关系。6.通过无量纲分析,获得了缆绳最大张力无量纲量及其与波长网箱直径比、波陡之间的关系;采用正面波浪的缆绳最大张力-波高回归公式和最大张力无量纲与波陡回归公式推算正面波浪作用时的前端缆绳和后侧缆绳的在实际海况下的最大缆绳张力,将二者的结果进行比较,说明最大张力无量纲量可以用于此类网箱实际海况下的缆绳最大张力的推算;并推算出一系列海况下缆绳最大张力。7.根据对正面和450波浪和波流作用下单体网箱缆绳最大张力推算结果对进行比较,采用网箱正面受波浪流作用的锚泊方式优于450受波浪流的锚泊方式。8.获得了网箱组在波浪、波流中的缆绳最大张力的与波、流因子之间的关系,并推算出系列实际工况下网箱组的缆绳最大张力;实际波高2m-5m时,缆绳最大张力范围在48KN-199KN之间;实际流速31.6m/s,波高2m-5m时,最大缆绳张力在81KN-402KN之间。9.自主研发了一种用于海水中长时间测量网箱缆绳张力的自动记录式水下拉力计,在实际恶劣海况中进行了网箱部分缆绳的张力测试,验证了拉力计的可靠性,获得了实际海况中实物网箱浮框绳的张力变化,为实物网箱受力分析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本文中的缆绳最大张力无量纲量研究成果、水下自动记录式拉力计的开发和海上实测应用均具有明显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丰富了网箱水动力学研究体系,研究结果可为HDPE双浮管浮式网箱理论计算和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申立[4](2013)在《海洋发展与沿海城市空间组织演化及区县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中国沿海城市正进入海洋发展的关键时期。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海洋强国”,十二五规划提出“陆海统筹”,近年来80%以上国家级区域规划聚焦海洋经济与陆海联动发展,54个沿海城市90%以上提出海洋发展等地方战略,海洋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沿海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这一背景下,沿海城市空间组织正在多个层面展开重塑,但却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空间冲突、空间争夺等诸多问题。如何优化沿海城市空间组织,进而推进我国沿海城市海洋发展,是本研究的中心问题,其中,区县作为沿海城市经济发展和海洋功能区划编制等的基本主体,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力求探索沿海城市空间组织优化的基本路径及其区县管理策略,分为八章逐层展开。第一章是研究的绪论部分,阐述了本研究的背景与问题,并界定了本研究的关键概念,如海洋发展、城市空间组织、区县管理、海洋功能区等,围绕本研究问题的逐层展开,对海洋发展、城市空间组织、行政区划改革、区县管理等进行研究综述,为研究展开提供理论准备。第二章、第三章分别从城市层面与组团层面探讨海洋发展与空间组织演化的进程和机理,为优化城市空间组织提供依据。首先,考察城市层面的演化,根据沿海城市设立时初始区位的不同,我国54个沿海城市空间组织演化可以被抽象为“近海—T型结构”(33个)、“滨海—带状组团”(18个)、“海岛—陆域联动”(3个)等三种模式,其中,资源禀赋、中西方博弈、技术进步、行政调控等成为推动城市空间组织演化的重要因素。其次,深入城市空间组织演化中各个功能组团的内部,生活功能组团(海洋生态城等)、生产功能组团(海洋产业园区等)、游憩功能组团(滨海旅游区等)的空间组织彼此各异,背后反映着不同功能组团对海洋资源依赖程度的差异。总体来看,我国大多数沿海城市正进入空间组织演化的关键阶段,亟待空间组织优化的探讨。第四章力求揭示沿海城市空间组织演化中的潜在问题,并明确空间组织优化的基本方向。从中发现,海洋发展下的我国沿海城市空间组织演化面临着城市形态、地域形态、陆海关系的三大转变,其中潜藏着形态培育、管理协调和陆海冲突等三大问题。而破解上述问题的关键层面就在于区县管理创新。第五、第六、第七章分别聚焦区县管理的基础问题(行政区划改革)、关键问题(海洋功能区划)、重点问题(管理体制与政策)等展开沿海城市空间组织优化的研究。就行政区划改革而言,当前沿海城市行政区划的调整数量、规模、区位等均深受海洋发展的影响,并呈现显着的南北分异和阶段差异。优化城市空间组织必须优化相应的区县政区格局,发挥区县行政中心、行政边界对城市空间组织优化的集合效应等。就海洋功能区划而言,区县是编制海洋功能区划的基本主体,要在我国海洋发展的总体进程中把握海洋功能区的发展历程和重要地位,当前我国不少海洋功能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已不容乐观,依据海洋功能区的功能取向、时空结构、管理体制等特征,探讨海洋功能区划影响下的区县管理调适的路径,力求破解陆海统筹难题。就区县管理体制与政策而言,体制层级性和体制协调性的研究至关重要,体制层级性的研究发现,各类功能组团的发展离不开行政层级的合理设置;而体制协调性的研究又发现,组织机构的有效设置、利益相关者的实质性参与等有助于破解海洋发展下管理协调的难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以滨海新区为例,提出促进形态培育与功能提升、夯实管理能力与服务能力、统筹海洋开发与生态保护等区县管理创新的若干政策建议。第八章是本研究的结论与讨论部分。进一步讨论了沿海城市空间组织演化的模式与机理,并提出区县行政区划的改革、城市陆海冲突的化解、区县管理体制和政策创新的基本策略,力求优化沿海城市空间组织,为海洋发展及陆海统筹国家战略的推进提供科学依据。

姚炜民[5](2012)在《浙江洞头三盘港养殖容量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养殖容量的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交错的领域,反映了一定的生态系统特性。作为养殖数量宏观调控的量化指标,养殖容量的研究可为政府制定养殖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本课题以无机氮作为污染控制因子,运用扩散数值模拟方程初步测算了三盘港海水养殖区投饵网箱养鱼的养殖容量,并对浙江洞头三盘港海水养殖区水动力特征、环境质量状况和养殖鱼类的生物负荷力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洞头三盘港海域水交换能力比较强(由水交换率计算可知,港湾内的海水在不到一个潮周期内可被外海水置换一次),但是养殖区富营养化严重。网箱养殖引起的无机氮增加量占82%。网箱养殖输出到水体中的无机氮主要由剩余饵料,粪便和氨氮排泄物等三部分组成。无机氮对该海域的底质和水质环境影响很大,同时也对该区域的养殖业产生影响。按照目前的养殖布局,以网箱养殖对水体无机氮增量的影响小于0.049mg/L计,即养殖区无机氮浓度值不超过0.400mg/L(海水水质三类标准)为标准,三盘港海水养殖区的网箱养殖容量约为2100口,如果使用人工合成饲料,网箱养殖容量可达6200口。

李宇[6](2012)在《温州休闲渔业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休闲渔业是一种新兴的渔业形式,但现有许多休闲渔业项目的景观规划由于缺乏理论指导,忽视景观布局和设计,无法创造赏心悦目的风景。本研究以温州休闲渔业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休闲渔业概念、休闲渔业类型、渔业景观概念进行定义,阐述休闲渔业景观规划的基本原理,通过调查和案例分析,总结温州休闲渔业规划现状和景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温州休闲渔业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进行论,并以温州七都镇休闲渔业景观规划设计为例探讨理论的应用。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根据休闲渔业与其相关的主要产业类型、发展阶段和景观展示方式的关系,将休闲渔业分为资源依托型、产业开拓型、休闲度假型三大类型。(2)温州在休闲渔业方面具有自然资源、人文景观、社会经济等诸多发展优势,但目前休闲渔业发展中存在着总体景观缺乏规划、景观表现技法欠缺、地方特色体现不足等问题。(3)针对温州休闲渔业现状,其景观规划设计应遵循合理规划布局、注重景观细节设计、充分挖掘渔文化等原则,以提升休闲渔业内涵,体现“以人为本”。(4)温州七都镇休闲渔业规划设计,以水文化为建设渔业文化的一重点,充分合理利用水域资源,做好产业与休闲的完美结合,打造出七都镇特色渔文化氛围。

刘永利,石建高,陈晓蕾,史航,王鲁民[7](2011)在《自减流低形变网箱减流效果》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在东海水产研究所,主尺度为90m×6m×3m的试验水池内进行模型试验,试验网箱是以圆柱形网箱为基础,在网箱箱体深度的1/2处设置了一个中环,将原来的圆形重力式网箱改造成新型自减流低形变网箱,网箱周长为50m、中环周长75m、深8m,研究其箱体内流速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新型网箱的减流效果比原网箱提高5.8%13.9%,自减流低形变离岸深水网箱的箱体内部流速比箱体外界流速平均减小25.3%,可有效降低箱体内的海水流速,减小养殖鱼类在网箱内长时间顶流游泳的强度,为养殖鱼类提供良好的生存、生长环境。

刘永利,陈晓蕾,石建高,黄洪亮,史航,王鲁民[8](2011)在《自减流低形变网箱模型试验》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在圆柱形网箱箱体深度的1/2处设置一个中环,将原来的圆形重力式网箱改造成新型自减流低形变网箱(改造后的新型实物网箱周长50 m、中环周长75 m、深8 m)。通过在东海水产研究所内主尺度为90m×6 m×3 m的试验水池对新型自减流低形变模型网箱进行模型试验,研究其箱体内容积和流速的变化。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新型网箱的容积保持率明显优于原型网箱,在流速1kn时容积保持率仍能达到90.4%。不同流速下,新型网箱的减流效果比原型网箱提高5.8%13.9%,内部流速比箱体外界流速减小25.0%31.2%。该新型网箱可有效降低箱体内的海水流速、提高箱体的容积保持率,为养殖鱼类提供更为良好的生存、生长环境。

陈飞[9](2011)在《浙江大黄鱼养殖产业化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大黄鱼是我国传统“四大海产”之首,是浙江沿海特色珍贵经济鱼类。现已成为我国八大优势出口养殖水产品之一,更是我国养殖规模最大的海水鱼类。20世纪90年代初,除了资源调查和人工增殖研究外,浙江大黄鱼人工养殖还是一片空白。从1996年起,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通过对浙江本土岱衢族大黄鱼的研究开发,并从福建引进闽-粤东族大黄鱼品种和技术进行苗种生产以及大黄鱼养殖技术的推广普及,浙江大黄鱼养殖取得了较大发展,其产量、产值仅次于福建,在全国位居第二位。基于渔业产业化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确保浙江大黄鱼养殖产业在未来能够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就要使人类需求与大黄鱼养殖产业的发展、大黄鱼养殖产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相适应,促进浙江大黄鱼养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协调发展。然而现实情况是浙江大黄鱼养殖业还存在很多问题,很多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凸现,在借鉴我国其他海水鱼类、对虾和贝类等养殖产业经验教训的同时,为避免重蹈覆辙,有必要及时加以研究。在回顾总结浙江大黄鱼养殖产业的发展历程后,笔者报告了在2010年911月间对浙江四个大黄鱼主要养殖地区的育苗场、养殖场所做的调查,以及福建宁德(全国最大大黄鱼产区)的对比调查,并对全国部分重要水产品销售市场做了跟踪走访。根据一系列的调研成果,并结合我国农业部渔业局的渔业年鉴数据、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的统计数据,笔者将从大黄鱼苗种生产、养殖规模、养殖方式、养殖区域、产业组织模式、市场和出口贸易六大方面描述浙江大黄鱼养殖产业现状,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九个方面的问题,最后针对存在问题,笔者提出了浙江大黄鱼养殖产业化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九个方面的可行性对策与建议。

王明舜[10](2009)在《中国海岛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实现途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依托沿海发达经济区发展的基础上,海岛以其特有的区位、资源和环境优势,在国家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海岛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丰富,既是我国开发海洋的天然基地,也是我国国民经济走向海洋的先遣地和海外经济通向内陆的“岛桥”,特别是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确立“实施海洋开发”的战略决策、将海洋经济作为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以来,海岛的战略地位更加提出。近年来,由于各级政府对海洋工作的重视,海岛开发有了很大的发展。我国海岛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在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同时也为我国海岛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内在的动力;我国海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虽然结构演变的路径不尽相同,但部分海岛已经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形态;海洋新兴科技产业的不断壮大,为我国海岛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随着港口、风力发电、海水淡化等新兴产业落户海岛,海岛经济产业链条不断向纵深拓展,改变了海岛传统产业结构,为海岛经济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新的机遇;我国海岛根据各自的资源条件和发展的特点,相继提出了特色发展战略,成为我国海岛经济发展的新的亮点;目前,我国海岛立法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加之以前颁布的海岛管理制度,必将成为规范我国海岛开发和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我国海岛开发将改变无序、混乱的状态,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目前,关于海岛经济发展的理论日臻成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海岛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已成为指导我国海岛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支撑,我国的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相关理论的阐述,并且在实践中提出了具体的实践措施。生态经济理论无疑是我国海岛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理论,海岛具有明显的生态系统的特点,与陆域相比,环境保护尤为重要,同时也是我国海岛开发必须遵守的原则。随着区域经济理论的发展、海陆一体化理论的提出,如何海岛区域协调发展,必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岛陆区域和内陆区域有明显的不同,内陆的区域经协调发展不完全适合岛陆的具体情况,因此,在理论指导上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在我国海岛经济发展中,各个地区在发展的模式上都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为我国海岛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提供十分宝贵的经验。比较各个海岛经济发展模式的具体实践,从理论上进行提升,可为海岛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不同的理论对海岛经济发展具有不同的指导意义,其实现的途径也各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发展,前提是持续,其要求是海岛经济的发展不仅要考虑今天的发展,还要考虑子孙后代的发展,其具体的实现途径是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等。生态经济理论要求是,海岛经济发展要考虑海岛生态系统的特征,开发的过程中,环境保护是根本,其实现途径是实行海岛绿色工程,发展海岛生态渔业,创建海岛生态保护区,建设海岛生态环保业等。区域经理论的出发点是经济的协调发展,区域之间由于资源配置的趋利性,往往导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差距越来越大,带了诸多社会问题。其基本要求是通过要素在区域间的重新分配,加强区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平衡。其具体实现途径是通过制定区域政策,实行区域统一规划,加强区域之间产业联动等形式,实现海岛区域内的协调发展。任何经济模式的实现离不开国家和地区政策的支持。实现我国海岛地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国家和各地政府责无旁贷。完善我国海岛立法和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是目前国家和各地政府最紧迫的任务,同时,国家和各地政府要做好定位,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为我国海岛经发展的服务上,制定各项优惠措施、加强海岛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人才队伍建设等,也是我国海岛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

二、洞头县发展近海深水网箱养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洞头县发展近海深水网箱养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海洋牧场建设的休闲渔业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所用研究方法
        1.3.3 研究逻辑框架
2 相关理论解析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休闲渔业的界定
        2.1.2 海洋牧场概念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旅游开发相关理论
        2.2.2 休闲渔业相关理论
        2.2.3 海洋功能区划理论
        2.2.4 渔业资源经济理论
3 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基础分析
    3.1 海洋牧场休闲渔业环境条件分析
        3.1.1 海洋功能区划
        3.1.2 近海海域自然环境
        3.1.3 中国渔业发展
        3.1.4 我国滨海旅游环境
    3.2 海洋牧场建设现状
        3.2.1 人工鱼礁发展
        3.2.2 海洋牧场示范区
    3.3 休闲渔业发展阶段
    3.4 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现状
4 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形成机理
    4.1 休闲渔业发展矛盾分析
        4.1.1 休闲渔业发展面临的两个基本矛盾
        4.1.2 休闲渔业发展矛盾的理论分析
    4.2 休闲渔业与渔业资源相互关系
        4.2.1 休闲渔业对渔业资源的影响
        4.2.2 渔业资源是休闲渔业资源的重要组成
        4.2.3 渔业资源与休闲渔业相关性分析
    4.3 渔业资源视角下休闲渔业发展模式
        4.3.1 自然供给休闲渔业
        4.3.2 传统养殖休闲渔业
        4.3.3 海洋牧场休闲渔业
    4.4 海洋牧场化解休闲渔业发展矛盾
        4.4.1 海洋牧场化解休闲渔业资源与发展的矛盾
        4.4.2 海洋牧场化解休闲渔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
5 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系统与各子系统构建
    5.1 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系统构建原则
    5.2 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系统子系统选取
    5.3 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系统外部环境分析
        5.3.1 海域自然环境分析
        5.3.2 渔业基础环境分析
        5.3.3 滨海旅游环境分析
    5.4 休闲渔业子系统结构分析
        5.4.1 旅游资源分析
        5.4.2 旅游市场分析
        5.4.3 基础设施分析
        5.4.4 旅游接待产业分析
    5.5 渔业资源子系统结构分析
        5.5.1 渔获量分析
        5.5.2 补充量分析
    5.6 海洋牧场子系统结构分析
        5.6.1 渔场造成技术
        5.6.2 资源养护技术
6 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综合评价
    6.1 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综合评价的原则
    6.2 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
    6.3 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综合评价指标综合测度
    6.4 海洋牧场休闲渔业综合评价结果分类
        6.4.1 开发环境评价结果
        6.4.2 休闲渔业子系统评价结果
        6.4.3 渔业资源子系统评价结果
        6.4.4 海洋牧场子系统评价结果
        6.4.5 综合评价结果
7 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路径
    7.1 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路径选择依据
        7.1.1 海洋牧场与休闲渔业交互耦合
        7.1.2 海洋牧场与休闲渔业协调发展
    7.2 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路径选择方法与思路
        7.2.1 协调度理论模型
        7.2.2 灰色关联模型
        7.2.3 开发路径选取基本思路
    7.3 Ⅰ类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影响因素与开发路径
        7.3.1 Ⅰ类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核心因素
        7.3.2 Ⅰ类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关联因素
        7.3.3 Ⅰ类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路径
    7.4 Ⅱ类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影响因素与开发路径
        7.4.1 Ⅱ类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核心因素
        7.4.2 Ⅱ类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关联因素
        7.4.3 Ⅱ类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路径
    7.5 Ⅲ类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影响因素与开发路径
        7.5.1 Ⅲ类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核心因素
        7.5.2 Ⅲ类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关联因素
        7.5.3 Ⅲ类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路径
8 结语
    8.1 基本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2)洞头县海洋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 海洋旅游资源、产品的分类评价
        (二) 海洋旅游的环境问题
        (三) 海洋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四) 研究小结
    三、国内外海洋旅游发展启示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内容
    六、研究方法
第2章 洞头县海洋旅游资源及开发现状
    一、洞头县海洋旅游资源概况
        (一) 自然资源
        (二) 历史沿革
        (三) 特色文化
        (四) 经济发展
    二、洞头县海洋旅游资源分类
第3章 洞头县海洋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一) 洞头县海洋旅游开发的交通基础良好
        (二) 海洋旅游拥有浓厚的社会文化气息
        (三) 地方政府重视海洋旅游的开发
    二、劣势分析
        (一) 旅游淡旺季明显
        (二) 海洋旅游产品结构单一
        (三) 海洋旅游规划滞后,旅游开发资金缺乏
        (四) 合力促销气氛不浓,旅游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三、机会分析
        (一) 能够与温州同城化发展
        (二) 瓯江口新区开发的机遇
        (三) 海洋经济加速崛起的机遇
        (四) 重点领域改革深化的机遇
    四、威胁分析
        (一) 来自同行旅游产品的竞争
        (二) 来自自身发展局限的威胁
第4章 洞头县海洋旅游产品开发对策
    一、明确开发方向
        (一) 理念从海洋观光向海洋休闲转变
        (二) 空间从近海区域向远洋区域转变
        (三) 产业从小分散向大集聚转变
        (四) 产品从单一开发向多元开发转变
    二、统盘谋划,全面推进全域景区化
        (一) 打造舒适的城市人居环境
        (二) 打造美丽的乡村生态环境
    三、填补短板,大胆研发淡季旅游产品
        (一) 开发海岛地热资源
        (二) 建设老年养生公寓
    四、另辟蹊径,产业融合提升发展品味
        (一) 体旅融合
        (二) 文旅融合
        (三) 渔旅融合
        (四) 商旅融合
    五、招商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一) 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二) 加快增量项目的推进
    六、错位营销,力推淡季复合型旅游新产品
        (一) 淡季主题活动策划
        (二) 淡季旅游市场开拓
第5章 研究结论
    一、基本结论
    二、研究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3)HDPE圆形双浮管网箱系统水动力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深水网箱工程发展概况
        1.2.1 国内深水网箱工程发展概况
        1.2.2 国外深水网箱工程发展概况
    1.3 国内外深水网箱研究概述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本文的研究对象和实验模型
        1.4.1 实物网箱
        1.4.2 模型网箱
    1.5 本文研究工作
2 基本理论和方法
    2.1 正弦波和有限振幅波理论
        2.1.1 小振幅重力波(正弦波)理论
        2.1.2 有限振幅波
    2.2 莫里森(Morison)方程(或方法)
        2.2.1 惯性力 Fi
        2.2.2 拖曳力 Fd
    2.3 渔具模型试验理论
        2.3.1 模型相似原理
        2.3.2 田内准则
        2.3.3 狄克逊准则
    2.4 快速傅立叶分析
3 水流作用下的双浮管 HDPE 网箱水动力研究
    3.1 试验设备
    3.2 试验准则比较
    3.3 两种准则浮力和配重换算
    3.4 试验布设
    3.5 试验工况
    3.6 试验结果
    3.7 小结
4 单体浮式网箱缆绳张力特性研究
    4.1 实验设备
    4.2 数据测量和数据处理
    4.3 正面受波浪流作用缆绳张力特性研究
        4.3.1 实验布设
        4.3.2 试验工况
        4.3.3 试验结果
        4.3.4 实际工况下缆绳最大张力的推算
    4.4 450受波浪流作用缆绳张力特性研究
        4.4.1 实验布设
        4.4.2 试验工况
        4.4.3 试验结果
        4.4.4 实际工况下缆绳最大张力的推算
    4.5 两种方向波浪、波流作用下缆绳最大张力比较
    4.6 小结
5 网箱组缆绳张力特性研究
    5.1 试验布设
    5.2 试验工况
    5.3 试验结果
        5.3.1 水流作用下的缆绳张力分析
        5.3.2 波浪作用下的缆绳张力特性分析
        5.3.3 波流作用下的缆绳张力特性分析
        5.3.4 实际工况下缆绳最大张力的推算
    5.4 小结
6 网箱缆绳张力海上实测研究
    6.1 海上实测拉力计的开发
        6.1.1 水下拉力计本体结构设计
        6.1.2 弹性体材料的选择
        6.1.3 应变片阻值的选择
        6.1.4 水下记录装置
    6.2 网箱海上实测试验
        6.2.1 6T 拉力计海上验证测试
        6.2.2 8T 拉力计海上网箱缆绳张力实测研究
    6.3 小结
7 总结和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文章、专利发表情况

(4)海洋发展与沿海城市空间组织演化及区县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海洋发展与空间组织演化模式及机理(上):城市层面
    第一节 演化模式一:“近海—T型结构”模式
        (一) 演化模式及阶段特征
        (二) 影响因素及案例分析
    第二节 演化模式二:“滨海—带状组团”模式
        (一) 演化模式及阶段特征
        (二) 影响因素及案例分析
    第三节 演化模式三:“海岛—陆域联动”模式
        (一) 演化模式及阶段特征
        (二) 影响因素及案例分析
第三章 海洋发展与空间组织演化模式及机理(下):组团层面
    第一节生活功能与组团内部的空间组织:以中国海洋生态城为例
        (一) 空间组织模式之一:“组团—分带”型
        (二) 空间组织模式之二:“核心—放射”型
        (三) 空间组织模式之三:“陆岛—链网”型
    第二节 生产功能与组团内部的空间组织
        (一) 海洋水产业及其空间组织
        (二) 海洋油气业及其空间组织
        (三) 海洋船舶制造业及其空间组织
        (四) 海洋生物医药业及其空间组织
    第三节 游憩功能与组团内部的空间组织
        (一) 滨海旅游功能及其空间组织
        (二) 海岛旅游功能及其空间组织
第四章 区县管理:优化沿海城市空间组织的关键层面
    第一节 海洋发展与城市空间组织演化的问题
        (一) 城市形态转变与形态培育难题
        (二) 地域形态转变与管理协调难题
        (三) 陆海关系转变与陆海统筹难题
    第二节 空间组织优化与区县管理的深刻关联
第五章 沿海城市区县管理的基础问题:行政区划改革
    第一节 沿海城市区县及区县以下行政区划的演化及动因
        (一) 沿海与非沿海省份行政区划的演化及动因
        (二) 人口迁移趋势与沿海城市行政区划的演化
        (三) 海洋发展与沿海城市行政区划演化的区位
    第二节 沿海城市空间组织优化与区县行政中心的调适
        (一) 空间组织优化与区县行政中心的整合
        (二) 空间组织优化与区县行政中心的迁移
    第三节 沿海城市空间组织优化与区县行政边界的调适
        (一) 空间组织优化与区县行政边界的调适
        (二) 空间组织优化与乡镇行政边界的调适
第六章 沿海城市区县管理的关键问题:海洋功能区划
    第一节 海洋功能区与区县管理问题
        (一) 海洋功能区的发展历程
        (二) 海洋功能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第二节 海洋功能区的功能取向、时空结构与管理体制
        (一) 海洋功能区的功能取向
        (二) 海洋功能区的时空结构
        (三) 海洋功能区的管理体制
    第三节 海洋功能区划与沿海城市区县管理调适
        (一) 路径一:空间组织优化与区县管理
        (二) 路径二:海洋功能区调适与区县管理
第七章 沿海城市区县管理的重点问题:管理体制与政策创新
    第一节 区县管理体制的层级性问题
        (一) 海洋发展下的功能组团及其行政层级
        (二) 海洋发展下的区县行政层级改革初探
    第二节 区县管理体制的协调性问题
        (一) 陆域协调:区县与功能组团的管理协调
        (二) 陆海协调:区县与海洋功能区的管理协调
    第三节 海洋发展与沿海城市区县级管理创新:以滨海新区为例
        (一) 滨海新区演化进程与国家区域战略相呼应
        (二) 滨海新区演化模式与城市海洋战略相呼应
        (三) 滨海新区管理创新的若干政策建议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附表1:我国54个沿海城市空间组织演化及阶段模式
附表2:我国54个沿海城市区县政区和相关海洋功能区变化
参考文献
后记

(5)浙江洞头三盘港养殖容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养殖容量的概念及内涵
    1.2 养殖容量的研究进展
    1.3 洞头列岛基本概况及养殖现状
    1.4 洞头列岛养殖业存在的问题
        1.4.1 发展无序、布局不合理
        1.4.2 养殖品种单一、种质退化
        1.4.3 养殖污染严重
        1.4.4 赤潮频发,海洋生态环境脆弱
    1.5 课题研究意义、目标和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目标
        1.5.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和技术路线
    2.1 实验方法
        2.1.1 观测站位与采样层次的设置
        2.1.2 监测频率
        2.1.3 使用船只
        2.1.4 分析方法
        2.1.5 使用的主要仪器设备
    2.2 技术路线
第三章 水文气象、化学和生物状况
    3.1 水文特征
        3.1.1 温、盐
        3.1.2 潮汐、潮流
        3.1.3 水交换特征
    3.2 水质和底质状况
        3.2.1 水质
        3.2.2 底质
    3.3 生物状况
        3.3.1 浮游植物
        3.3.2 浮游动物
        3.3.3 赤潮生物
第四章 养殖鱼类生态生理状况
    4.1 摄食率
    4.2 饵料利用率和排泄量
    4.3 网箱养殖无机氮的输出
第五章 养殖容量计算方法
    5.1 水交换率计算
    5.2 潮流场数值模拟
    5.3 污染控制因子的选择
    5.4 负荷量的计算
    5.5 三盘港海水养殖区水质标准的确定
    5.6 无机氮扩散数值模拟
    5.7 模型验证
    5.8 养殖容量的计算
第六章 养殖容量测算及合理布局
    6.1 洞头三盘港养殖发展状况
    6.2 三盘港网箱养鱼养殖容量及合理布局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本文的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温州休闲渔业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概况与研究综述
        1.2.1 国外发展概况与研究综述
        1.2.2 国内发展概况与研究综述
        1.2.3 休闲渔业发展与研究总结
    1.3 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休闲渔业景观规划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休闲与休闲产业
        2.1.2 休闲渔业
        2.1.3 渔业景观
        2.1.4 景观规划设计
    2.2 休闲渔业景观规划的理论依据
        2.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2 园林规划设计理论
        2.2.3 环境心理学理论
3 温州休闲渔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温州休闲渔业发展优势
    3.2 温州休闲渔业发展概况
    3.3 温州各类休闲渔业规划现状调查
        3.3.1 资源依托型休闲渔业现状调查
        3.3.2 产业开拓型休闲渔业现状调查
        3.3.3 休闲度假型休闲渔业现状调查
    3.4 从景观角度看温州休闲渔业中存在的问题
        3.4.1 总体景观缺乏规划
        3.4.2 景观表现技法欠缺
        3.4.3 地方特色体现不足
4 温州休闲渔业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4.1 整体规划布局,合理分布功能区
        4.1.1 景观功能区片的划分
        4.1.2 整体景观面貌的规划
        4.1.3 景点布局和游线组织
    4.2 注重细节设计,于细微处见精神
        4.2.1 水体景观设计
        4.2.2 植物景观设计
        4.2.3 建筑景观设计
        4.2.4 小品景观设计
    4.3 充分挖掘渔文化,提升休闲渔业内涵
        4.3.1 语言文学艺术的提炼
        4.3.2 民俗文化的融合
        4.3.3 民间艺术的传承
        4.3.4 餐饮文化的创新
5 温州七都镇休闲渔业景观规划设计
    5.1 项目概况
    5.2 温州七都镇休闲渔业现状分析
        5.2.1 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5.2.2 发展优势分析
    5.3 景观总体规划
        5.3.1 项目定位
        5.3.2 规划理念
        5.3.3 功能分区规划
        5.3.4 道路系统规划
    5.4 景观详细设计
        5.4.1 水体景观设计
        5.4.2 植物景观设计
        5.4.3 建筑小品设计
6 结语
    6.1 主要创新和不足
        6.1.1 本文主要创新之处
        6.1.2 本文主要不足之处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自减流低形变网箱减流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备
    1.2 模型试验网箱参数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8)自减流低形变网箱模型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备
    1.2 模型试验网箱参数
    1.3 试验方法
        1.3.1 流速采集
        1.3.2 容积的测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两种网箱箱内流速对比
    2.2 两种网箱容积保持率对比
3 讨论

(9)浙江大黄鱼养殖产业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框架
    1.4 本研究的主要方法
    1.5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与不足点
第二章 浙江大黄鱼资源及保护状况
    2.1 大黄鱼的分类及生物学特征
        2.1.1 形态特征
        2.1.2 种群分布
        2.1.3 生物学特征
        2.1.4 繁殖规律
        2.1.5 洄游和渔汛
    2.2 大黄鱼的综合价值
        2.2.1 经济价值
        2.2.2 营养价值
        2.2.3 文化价值
    2.3 浙江大黄鱼资源濒危状况及保护
第三章 渔业产业化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大黄鱼养殖业
    3.1 渔业产业化理论概述
        3.1.1 渔业产业化涵义
        3.1.2 渔业产业化基本特征
        3.1.3 渔业产业化主要组织模式
        3.1.4 渔业产业化运行机制
    3.2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3.2.1 可持续发展涵义及基本原则
        3.2.2 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
    3.3 浙江大黄鱼养殖产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第四章 浙江大黄鱼养殖产业的发展历程
    4.1 萌芽期:资源调查及反思保护阶段(1985 年—1995 年)
    4.2 形成期:苗种培育与人工放流阶段(1996 年—1999 年)
    4.3 成长期:集约化养殖与资源增殖阶段(2000 年—2010 年)
    4.4 成熟期:养殖业日趋成熟,龙头企业出现(2011—?)
    4.5 浙江大黄鱼养殖产业发展大事记
第五章 浙江大黄鱼养殖产业现状
    5.1 苗种生产
    5.2 养殖规模
    5.3 养殖方式
    5.4 养殖区域
    5.5 产业组织模式
    5.6 市场和出口贸易
第六章 浙江大黄鱼养殖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6.1 大黄鱼苗种和种质资源保护问题
        6.1.1 大黄鱼种质退化明显,苗种产量不稳定
        6.1.2 大黄鱼原良种场缺乏,杂交育种混乱
    6.2 养殖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6.2.1 病害防治
        6.2.2 饵料与营养
    6.3 药物残留及产品质量安全
        6.3.1 药物残留
        6.3.2 产品质量安全
    6.4 养殖环境
        6.4.1 养殖水域污染严重
        6.4.2 现代集约化养殖模式对水域环境的影响
    6.5 养殖条件与产品的加工问题
        6.5.1 养殖条件
        6.5.2 大黄鱼产品的精深加工发展迟缓
    6.6 大黄鱼产品国内销售及出口
        6.6.1 国内销售问题
        6.6.2 大黄鱼出口问题
    6.7 产业组织模式问题
        6.7.1 “公司+渔户”是目前主要的产业组织模式
        6.7.2 “公司+渔户”模式不适应公共食品安全新形势要求
    6.8 大黄鱼产业链利益失衡问题
        6.8.1 网箱养殖大黄鱼经济效益一般性分析
        6.8.2 大黄鱼产业链
        6.8.3 大黄鱼产业链各环节成本构成及利益分配
    6.9 政府管理问题
        6.9.1 市场监管力度不够,行业协会空缺
        6.9.2 政府对浙江大黄鱼资源保护力度仍须提高
第七章 浙江大黄鱼养殖产业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7.1 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7.2 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完善产业管理
        7.2.1 政府应从政策、科技和资金等环节加大扶持力度
        7.2.2 实行“区分品种的最低销售规格”的大黄鱼销售制度
    7.3 建立“区分国内外市场,使用不同标记”的大黄鱼原产地标记制度
        7.3.1 实施标记制度,构建可追溯食品安全信息体系
        7.3.2 建立“区分国内外市场,使用不同标记”的大黄鱼标记制度
    7.4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大黄鱼产业经济与组织制度体系
        7.4.1 可持续发展的浙江大黄鱼产业组织模式
        7.4.2 大黄鱼协会在大黄鱼产业组织模式中的作用
        7.4.3 可持续发展的大黄鱼产业组织模式的运行
    7.5 推动大黄鱼精深加工,完善营销体系,扩大消费市场
        7.5.1 加强大黄鱼产品的精深加工开发,扶持龙头企业
        7.5.2 研究市场营销体系,广辟销售渠道
        7.5.3 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国际竞争力
    7.6 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全面促进大黄鱼养殖产业优化升级
    7.7 提高大黄鱼养殖技术水平,构建四大技术体系
        7.7.1 开创大规格鱼种培育模式(南北接力养殖)
        7.7.2 构建优质大黄鱼繁育技术体系
        7.7.3 构建高效健康养殖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技术体系
        7.7.4 构建高效无公害人工饲料研发与应用技术体系
        7.7.5 构建病害防控与质量安全技术体系
    7.8 浙江大黄鱼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7.9 加强浙江大黄鱼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力度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10)中国海岛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实现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0.1 选题依据和背景
    0.2 研究目的
    0.3 国内外海岛经济发展研究进展
    0.4 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0.5 主要研究内容
    0.6 主要研究方法
1 海岛概述
    1.1 海岛的基本状况
        1.1.1 海岛的概念及其种类
        1.1.2 世界海岛概况
        1.1.3 中国海岛概况
    1.2 海岛的价值地位
        1.2.1 海岛的海洋权益价值
        1.2.2 海岛的军事价值
        1.2.3 海岛的经济价值
        1.2.4 海岛的科学研究价值
2 中国海岛经济发展成就与趋势
    2.1 中国海岛经济发展模式的历史演变
        2.1.1 早期的海岛开发及其发展
        2.1.2 建国后军民开发海岛的格局及其形成与变化
        2.1.3 改革开放以来海岛朝着全方位开发方向发展
        2.1.4 市场经济时期的快速发展阶段
    2.2 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成为海岛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2.2.1 资源优势
        2.2.2 区位优势
    2.3 海岛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2.3.1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概况
        2.3.2 中国海洋发展战略
        2.3.3 海岛在中国海洋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2.4 海岛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
        2.4.1 海岛产业结构总体变化
        2.4.2 海岛之间产业结构变化
    2.5 依托新兴海洋科技产业海岛经济实力不断壮大
        2.5.1 新兴海洋产业的界定
        2.5.2 中国新兴海洋产业发展状况——以山东省为例
        2.5.3 中国海岛发展新兴海洋产业的优势
    2.6 特色海岛发展战略成为海岛经济发展的亮点
        2.6.1 普陀岛突显海岛特色,实施"3+1+X"产业发展模式
        2.6.2 长海县特色战略盘活海岛经济
    2.7 法律、法规、制度的不断完善将为海岛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7.1 海岛立法的必要性
        2.7.2 国外海岛立法概况
        2.7.3 中国现行海岛法规
        2.7.4 中国第一部海岛法即将出台
3 中国海岛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3.2 海岛资源开发利用不当
    3.3 海岛生态环境恶化
    3.4 海岛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3.5 海岛法律、法规、管理制度不健全
    3.6 社会发展相对落后
4 海岛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4.1 基本概况
    4.2 海岛经济发展历程
    4.3 产业发展特点
    4.4 经济发展战略
    4.5 比较结论
5 中国海岛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5.1 海岛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
    5.2 海岛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
        5.2.1 生态经济原则——海岛经济发展的基本理念
        5.2.2 可持续发展原则——海岛经济发展的目标
        5.2.3 循环经济原则——海岛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
6 中国海岛经济发展的模式选择及其实现途径
    6.1 海岛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6.1.1 海岛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
        6.1.2 海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
        6.1.3 海岛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实现途径
    6.2 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的海岛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6.2.1 海岛经济的生态系统属性
        6.2.2 海岛生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6.2.3 海岛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途径
    6.3 区域经济理论为指导的岛陆一体化发展模式
        6.3.1 区域经济理论概述
        6.3.2 岛陆一体化
        6.3.3 岛陆一体化的产业基础与运作机制
        6.3.4 岛陆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实现途径
    6.4 中国海岛经济发展模式选择建议
        6.4.1 具有国防与权益价值海岛经济发展模式建议
        6.4.2 具有经济资源价值海岛的发展模式建议
        6.4.3 具有生态环境价值海岛的发展模式建议
        6.4.4 具有社会文化价值海岛的发展模式建议
7 海岛经济发展的政策保障措施
    7.1 完善海岛法律法规体系,健全海岛管理制度
    7.2 加快海岛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7.3 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海岛的建设和发展
    7.4 以《科技兴海规划》为指导,提高海岛综合能力
    7.5 逐步扩大海岛对外开放程度,推进市场资金向海岛流动
    7.6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7.7 提高海岛防灾减灾能力,完善海洋服务体系
8 结论与下一步工作
    8.1 结论
    8.2 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洞头县发展近海深水网箱养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海洋牧场建设的休闲渔业开发研究[D]. 张震. 中国海洋大学, 2015(10)
  • [2]洞头县海洋旅游开发研究[D]. 潘春娟. 广西师范大学, 2015(05)
  • [3]HDPE圆形双浮管网箱系统水动力学特性研究[D]. 黄六一.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1)
  • [4]海洋发展与沿海城市空间组织演化及区县管理研究[D]. 申立. 华东师范大学, 2013(05)
  • [5]浙江洞头三盘港养殖容量的研究[D]. 姚炜民.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3)
  • [6]温州休闲渔业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D]. 李宇. 浙江大学, 2012(08)
  • [7]自减流低形变网箱减流效果[J]. 刘永利,石建高,陈晓蕾,史航,王鲁民. 现代渔业信息, 2011(09)
  • [8]自减流低形变网箱模型试验[J]. 刘永利,陈晓蕾,石建高,黄洪亮,史航,王鲁民. 海洋渔业, 2011(02)
  • [9]浙江大黄鱼养殖产业化发展研究[D]. 陈飞. 浙江海洋学院, 2011(10)
  • [10]中国海岛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实现途径研究[D]. 王明舜. 中国海洋大学, 2009(11)

标签:;  ;  ;  ;  ;  

洞头县发展近海深水网箱养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