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后张预应力混凝土T梁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马腾[1](2020)在《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梁有效预应力检测识别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有效预应力是反映结构工作状态的重要指标。能否准确判定梁体有效预应力的大小,关乎结构的安全性和使用性,一旦预应力损失过大,就会使结构存在安全事故的风险。可见,只有准确测得有效预应力的值,才能为后张法预应力梁的使用和维修加固提供可靠的依据。为此,本文对施工后锚下有效预应力检测方法和运营后桥梁内有效预应力识别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前景。在查阅国内外文献研究基础上,本文分别对锚下有效预应力检测方法常用的反拉法,以及梁体内有效预应力检测识别的混凝土应力释放法进行研究。通过对反拉法对比试验研究,以数据分析处理为基础,寻求找到一种提高数据处理精度的修正方法;通过对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和连续梁进行ANSYS模拟建模计算分析,研究一定开槽条件下,零点应力释放深度受加载荷载的影响关系,以期提高混凝土应力释放法的可实施性。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对锚下预应力检测和梁体有效预应力检测方法及相关理论进行归纳总结,并对张拉锚固阶段影响预应力损失的因素、影响预应力检测的因素和目前科研应用现状进行系统分析。(2)结合反拉法检测锚下预应力对比试验数据进行分析,通过与测力传感器测试值比较找出试验系统误差的规律,根据其相关关联度,二者在测试控制段曲线斜率接近,位移差值基本固定的这一关系出发,提出了一种对反拉法测试数据进行修正的基本方法,通过修正后测试误差大幅减小,测试精度明显提高,并通过典型验证试验,验证了修正方法的可靠性,为反拉法测试数据修正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思路。(3)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预应力简支梁进行建模模拟计算分析,通过子模型分析法模拟计算局部应力释放过程,通过与现有研究结果对比,验证了本文模型和开槽法的正确性,证明结构零点应力释放深度h/d为0.30.35。通过对模型两点集中加载,逐级增加荷载大小,研究加载过程对应力释放过程及释放深度的影响。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当集中荷载逐渐增加到950 k N时,h/d从0.35逐渐向0.3靠近;当集中荷载在950 k N1 390 k N时,h/d保持在0.250.3,并随荷载增加逐渐向0.25靠近,表明零点应力释放深度随荷载的增加呈逐渐减小趋势。(4)采用与简支梁相同的建模方法对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进行建模分析,模拟应力释放过程,在联合在中跨跨中集中两点加载模式下的计算结果表明:当集中荷载小于1 300 k N时,即预应力度λ大于4.55时,h/d始终在0.30.35之间,并随荷载的增加(λ逐渐增加),h/d从0.35逐渐向0.3靠近;当集中荷载在1300 k N1 804.255 k N时,即λ小于4.55时,h/d始终在0.250.3之间,并随荷载的增加(λ逐渐减小),h/d从0.3逐渐向0.25靠近,可见,应力释放过程及其规律与简支梁基本一致,也同样得出了在联合加载到一定数值后,可以减小零点应力释放的深度。
万世成[2](2019)在《预应力CFRP板加固钢-混凝土组合梁桥试验与计算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目前,中等跨径公路桥梁和城市桥梁的上部结构采用钢-混凝土组合梁已越来越多。随着桥梁使用年限增长、交通量增大和车辆设计荷载提高,组合结构的加固补强问题势必愈发突出。CFRP(Carbon Fiber-Reinforced Polymer)板作为一种综合性能优异的结构加固材料,为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加固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本文结合交通运输部《公路桥梁加固设计规范》(JTG/T J22)修订编制项目和江苏省普通高校学术学位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KYLX160261),针对钢-混凝土组合梁桥承载能力不足和负弯矩区混凝土桥面板抗裂性不足的问题,进行了预应力CFRP板加固的试验与计算方法研究,所做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设计了具有工程应用价值的新型装配式预应力CFRP板锚固系统,对锚固系统各个部件的关键受力问题进行了分析,包括锚具和夹具在张拉阶段的受力、摩擦型高强螺栓的受剪承载力、限位压块螺杆的抗拉强度和抗掀拔力计算。基于ABAQUS对预应力CFRP板锚固系统进行了有限元建模与非线性分析,结合数值分析结果对张拉锚固装置进行选材和试制,并提出了装配式预应力CFRP板锚固系统的配套施工工艺。2.针对工字形简支组合梁,完成了4根加固梁和1根对比梁的静载破坏试验,张拉、锚固位置在组合梁正弯矩区即钢梁下翼缘板。试验结果表明:提高CFRP板的预应力水平,其应变损失率有降低的趋势;预应力CFRP板加固能有效提高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抗弯承载力;极限状态下预应力CFRP板具有横向断裂、散丝断裂、跨中剥离等三种破坏形态;加固后的跨中截面应变符合平截面假定;预应力CFRP板不宜用于以控制结构变形为主的使用功能加固;不宜对后张纤维复合板材施加过高的预应力,以保证加固结构的延性。3.针对箱形连续组合梁,完成了2根加固梁和1根对比梁的静载破坏试验,张拉、锚固位置在组合梁负弯矩区即中支点混凝土板上缘。试验结果表明:预应力CFRP板加固能有效提高连续组合梁中支点截面和跨中截面的抗弯承载力;预应力CFRP板加固能大幅提高负弯矩区混凝土板的抗裂性;经加固的连续组合梁,弯矩调幅系数有所减小;试件破坏形式为典型的受弯破坏,极限状态下的负弯矩区预应力CFRP板未拉断;经预应力CFRP板加固的连续组合梁,抗弯刚度得到提高且梁的极限变形增大。4.对ABAQUS中金属弹塑性本构模型和混凝土损伤塑性本构模型进行了研究,建立了预应力CFRP板加固简支组合梁正弯矩区、预应力CFRP板加固连续组合梁负弯矩区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对比分析试验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检验了仿真模型的可靠性,进一步验证了预应力CFRP板对组合结构桥梁的加固效果。对连续组合梁抗弯承载力、挠度发展和极限变形进行了参数分析,提出了CFRP板最佳预应力水平的建议值。5.基于塑性理论、弹塑性理论和弹性理论提出了预应力CFRP板加固钢-混凝土组合梁正弯矩区的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基于塑性理论提出了预应力CFRP板加固钢-混凝土组合梁负弯矩区的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推导了简支组合梁的弹性挠度、极限挠度解析公式,研究了考虑结合面滑移效应的组合梁挠度的折减刚度法,推导了连续组合梁弹性挠度计算公式和考虑截面刚度变化的挠度计算公式。推导了加固后的中支点截面抗裂性验算公式,并结合钢-混凝土组合连续梁的受力特点,提出了负弯矩区混凝土板的裂缝宽度计算公式。6.提出了预应力CFRP板加固钢-混凝土组合梁各项预应力损失的计算方法,包括锚具变形损失、季节温差损失、分批张拉损失和长期松弛损失。推导了组合梁正常使用阶段CFRP板中拉应力的计算公式。提出了预应力CFRP板强度设计值、重心调整系数与面积折减系数、张拉控制应力的取值方法。通过某RC简支T形梁桥和某三跨钢-混凝土组合连续梁桥的预应力CFRP板加固工程实例,检验了上述计算方法的可靠性。
樊志谦[3](2019)在《哈齐高铁900t后张预应力箱梁关键施工技术与列车运行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高架桥梁是我国已达到长度近30000km的高铁的主要结构形式,其中70%采用箱梁高架桥形式。在哈齐高铁全线高架桥就占比70%以上,其中90%为32m跨单箱单室简支箱梁,为保证其100年的设计使用寿命,需解决大吨位后张预应力箱梁建造以及在高速列车运行下的性能问题,为此,有必要开展900t后张预应力箱梁关键施工措施研究以解决其建造技术难题,开展不同列车运行速度下箱梁受力性能以验证设计和施工技术的合理性。本文主要开展了如下工作:首先,探讨了四项900t后张预应力箱梁关键施工技术。一是采用橡胶棒抽拔成孔方法,解决了箱梁密集预应力束曲线孔道成型技术难题,有效避免了常规塑料波纹管和金属波纹管孔道成型时因混凝土振捣浇筑等造成的漏浆,降低了密集预应力束穿束难度,减小了预应力孔道灌浆不密实的风险。二是形成了由固定式底模、液压自动收缩式钢内模、整体式钢外模组成的大型箱梁模板体系,所研发的包含液压系统和走行结构的内模板施工作业快捷且能有效保证箱梁的截面尺寸和结构施工质量。三是实现了一体机轮胎式提梁机对900t箱梁的提运一体化作业,采用的“四点起吊,三点平衡”思路,使落梁、吊梁过程达到了协调统一。四是按均衡起吊原理完成了架梁作业,提出了架桥机悬臂过孔防侧翻方法。其次,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不同荷载工况下箱梁施工数值模拟。采用分时间和分段的方式对结构自重、二期恒载、预应力作用下箱梁进行了计算分析,获得了应力分布以及预应力引起的反拱和施工阶段的总变形等。结合两个循环周期的现场荷载试验,确定的控制截面应力、弯矩以及跨中挠度等,与模拟结果具有较好的吻合程度,验证了模拟分析施工过程的合理性。最后,完成了不同列车行驶速度下900t后张预应力箱梁性能分析。发现箱梁受向下的重力和向上的摩擦力的影响,获得了列车移动状态预应力梁体箱梁变形,确定了竖向应变和梁的挠度与火车速度相关性,模拟了不同列车行驶速度的箱梁受力状态,定量分析了速度与箱梁应力应变正相关性。通过列车运行下箱梁性能分析,验证了对箱梁施工过程有效控制后,900t后张预应力箱梁可达到设计要求。
陈冲[4](2019)在《折线先张预应力T梁受弯承载能力理论及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使用预应力技术是解决混凝土容易开裂的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折线先张预应力技术使用弯起器将预应力钢筋弯折成折线,预应力传递方式更加灵活,以此适应更大跨径的设计要求。同时,相比后张法,折线先张梁结构又具有施工工序少,施工速度快,结构耐久性好的优势,工程应用前景广阔。但是对于折线先张梁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以及理论分析尚且不足。折线先张梁桥结构,在施工阶段,主要受力结构是预制梁,在成桥状态下,主要受力结构应该是预制梁与桥面板结合而成的主梁结构。精确计算成桥状态下主梁结构的承载能力,有助于优化预制梁的设计。本文从理论分析计算、试验研究以及有限元模拟计算三个方面研究折线先张梁的极限承载能力,并探究实际工程应用中现浇桥面板与折线先张预制梁共同工作时结构受力性能。本文以实际工程中应用的35m装配式折线先张预制T梁桥为背景,阐述了折线先张T梁桥的基本构造,折线先张法的预制工艺,分析了该工程的受力结构。总结了折线先张梁的预应力损失计算方法。对比分析了弹性阶段与开裂后直至破坏阶段,预制T梁单独受力情况下以及现浇层与预制T梁结合后的主梁结构共同受力情况下的结构行为。提出以平截面假定为基础,截面应变关系为协调条件,代入混凝土与钢筋的本构关系,使用平衡方程来求解“预制T梁+现浇层”主梁结构受弯承载能力计算的建议方法在试验研究中,以跨径35m的折线先张预应力T梁为实例,通过对1片预制T梁和1片“预制T梁+现浇层”的足尺梁的受弯全过程加载试验。从挠度曲线、裂缝发展、钢筋混凝土应变、承载能力极限等多方面,详细分析了折线先张梁受力特点和破坏过程以及桥面板参与受力的影响。使用规范简化算法与本文建议方法计算该梁的承载能力,结果表明规范简化算法可适用于该结构的计算,安全储备较高;本文建议方法也适用于该结构承载能力计算,并且结果更精确。同时,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建立试验梁的实体模型,采用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以及理想弹塑性钢筋模型,对其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计算,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折线先张梁研究中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本文通过多种方法得到考虑现浇层的折线先张T梁的承载能力,希望可以为今后类似结构的设计提供借鉴。
秦发祥[5](2019)在《预制T梁变形分析及钢束张拉伸长量研究》文中认为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T梁桥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公路桥梁建设项目中,预应力钢束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有关预制梁预应力钢束的研究也是炙手可热。钢束施加预应力后,T梁在预加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变形,纵桥向发生上拱,横桥向产生侧弯变形。T梁的纵向变形影响预拱度的设置,通常采用以跨中挠度值的相反数作为顶点的二次多项式线形,但设计施工中并未说明选择二次多项式作为预拱度线形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当前,关于侧弯变形影响因素和控制措施的分析日趋成熟,但是关于侧弯变形量计算的研究还不是很充分。《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中给定了施工过程中钢束孔道竖向的允许偏差,但对于侧弯变形量影响较大的孔道横桥向偏差并没有明确规定。在计算预应力钢束理论伸长量时,为了简化计算,规范计算公式采用构件在纵轴上的投影长度代替钢束实际长度计算。这样简化使计算公式不因直线段波纹管的变形引起钢束线形的变化而变化,给计算结果带来了误差。基于此背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分析研究影响预制T梁侧弯变形的因素,有针对性的提出控制预制T梁在施工中侧弯变形的有效措施。基于孔道横桥向偏差的考虑,计算侧弯变形量,通过规范确定的侧弯变形量限值确定了预制T梁中梁孔道横桥向偏差允许值为10mm,边梁孔道横桥向偏差允许值为8mm。(2)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T梁在张拉预应力钢束后,梁体会发生一定量的纵向变形。利用静力平衡法推导变形曲线微分方程,采集工程实例变形数据和数值模拟计算数据,进行数学拟合验证,得出简支变连续施工的预应力混凝土T梁桥,其合理预拱度曲线方程为四次多项式。(3)对《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给出的预应力钢束理论伸长量的简化计算公式进行分析,确定其以直带曲的误差来源。通过确定波纹管变形前后钢束长度值变化,对比计算,发现改进前后伸长量差值对规范允许的6%的波动范围影响最高达48.72%,因此,在进行钢束预应力张拉质量校核时,钢束伸长量差值不在理论伸长量误差范围的6%以内也有公式本身的计算简化问题。最后总结梳理了本文得出的结论,并对全文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反思。
于钦鹏[6](2019)在《折线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T梁受力性能及工程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折线先张法较传统的先张法构件能适用于较大跨度结构的桥梁。它具有后张法可以改变的预应力筋的形状,可以应用于较大跨度的混凝土桥梁的施工。同时折线先张法构件避免了孔道的灌浆不实使预应力筋与混凝土更加有效的粘结在一起因而不存在预应力筋腐蚀的问题,相比于后张法构件,折线先张法提高了混凝土桥梁的耐久性,近年来在桥梁建设中已开始推广应用。本文结合我国济南市经一路东延道路建设工程大辛河桥-23.5m折线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T梁的工程实例,对折线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T梁的各项预应力损失以及折线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T梁钢绞线弯起区的局部应力等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和分析,为23.5m折线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T梁的工程应用提供了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首先,针对折线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T梁在早期试验研究中曾出现的钢绞线弯起区混凝土开裂的问题,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T梁预应力筋弯起区的局部应力进行了安全性分析,结果表明弯折点附近的竖向法向应力存在明显的应力集中,它可以作为实际工程中的特征应力进行重点研究分析,从而消除应力集中。位移加载下从裸梁状态到成桥通车状态局部应力始终没有超过规定的限值,说明在后期运营过程中不会因为局部应力而出现桥梁病害。然后,对23.5米折线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T梁钢绞线的弯折摩擦损失进行了相关的试验研究,得到了钢绞线弯折摩擦损失的计算公式。结合23.5m折线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T梁的制作过程,通过张拉试验测试计算出折线张拉钢绞线的各项预应力损失,计算出了本工程中预应力混凝土T梁钢绞线的有效张拉应力。最后,将钢绞线的有效张拉应力其作为预应力参数建立了Midas有限元模型,并对混凝土T梁进行RC梁的设计,对其持久状况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进行了验算,均符合规定要求。
王佳伟[7](2019)在《季冻区在役PC板梁破坏试验与加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PC板梁)具有建筑高度低、结构简单、施工便捷、经济性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我国中小跨径桥梁建设中。随着服役时间增加、重车作用频繁、环境侵蚀等因素的影响,以PC板梁桥为代表的中小跨径混凝土桥梁频繁出现病害和损伤,致使其承载能力降低,使用性能下降。因冻融、盐冻等恶劣环境的作用,季冻区的病险桥梁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环境地区。本文利用季冻区服役20年的24片16m跨径PC板梁,开展实桥旧梁破坏试验和加固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开展纯弯段长度为2.0m、3.9m和5.2m的3种四点弯曲加载工况下的5片PC板梁的破坏试验和非线性有限元模拟,研究实桥旧梁的受力性能、破坏特征和承载性能。研究表明,试验梁使用性能有所退化但抗弯极限承载能力仍满足要求;结构破坏过程中梁端预应力钢绞线发生了局部滑移;随着纯弯段长度的增加,结构破坏形态逐渐由弯曲破坏向剪切破坏转变。(2)设计剪弯段长度为1.8m、2.7m和3.9m的三种梁端集中力加载试验工况,开展3片PC板梁在集中荷载作用下的破坏试验和非线性有限元模拟,研究实桥旧梁在梁端集中力荷载作用下受力性能、破坏特征和承载性能。研究表明,试验梁使用性能和抗剪极限承载能力均发生了明显的退化;结构破坏过程中梁端预应力钢绞线发生了局部滑移;结构破坏形态均为剪切破坏。基于试验结果,修正基于桁架-拱模型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并以本文试验数据及收集的其他学者的相关试验数据验证计算方法的准确性。(3)开展采用铺装补强、普通碳纤维板和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的3片PC板梁在四点弯曲荷载作用下的破坏试验,并与未加固梁对比分析,研究不同加固方法对实桥旧梁受力性能、破坏特征和承载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加固方法均可有效改善结构使用性能,提高结构极限承载力。基于普通碳纤维板加固的实桥旧梁的破坏试验结果,修正二次受力下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梁的裂缝间距及裂缝宽度计算模型,模型的计算值与本文试验结果及收集的其他学者的相关试验结果吻合较好。(4)分别采用梁端粘贴钢板、铺装补强、梁端填充混凝土方法加固3片PC板梁,开展加固梁在梁端集中力作用下的破坏试验研究;此外,利用三面外包混凝土、四面外包混凝土增大截面方法加固2片PC板梁,开展加固梁在四点弯曲荷载作用下的破坏试验研究。通过与未加固梁对比分析,得出了上述不同抗剪加固方法对实桥旧梁受力性能、破坏特征和承载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五种加固方法均可有效改善结构使用性能,提高结构极限承载力;三面外包混凝土、四面外包混凝土增大截面方法使结构的破坏形态由剪切破坏向弯曲破坏转变。(5)首次提出了利用PC板梁铰缝空间进行承载能力加固的两种新型方法(铰缝增配箍筋加固法和铰缝增配环形钢筋加固法),通过梁端集中力荷载和四点弯曲荷载作用下的加固梁的破坏试验研究,与未加固梁对比分析加固效果,验证以上两种加固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二种加固方法均可有效改善结构使用性能,提高结构极限承载力,使结构破坏形态逐渐由剪切破坏向弯曲破坏转变。
关键[8](2016)在《某高速公路预应力T梁桥上拱度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先简支后连续预应力混凝土T梁桥具有可以大规模提前预制施工、吊装速度快、结构稳定性好、施工工艺简单等多种优点,近几十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混凝土收缩徐变、施工控制偏差、存梁时间差异等因素的影响,预应力混凝土T梁上拱度较难准确控制,实际施工中上拱度差异较大,这也直接影响到后续工序的施工以及桥梁结构的耐久性。为了提高预应力混凝土T梁桥上部构造施工质量、减少后期处理成本,本文采用有限元软件建模的方式,以某高速公路桥的40米预应力混凝土T梁作为研究对象,详细计算并分析了各种影响因素对T梁上拱度的影响程度,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介绍了国内外对T梁上拱度研究情况以及主要计算方法。2、分析了使用有限元法计算T梁上拱度的优点,并使用MIDA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40米预应力混凝土T梁的模型。3、详细计算并分析了计算时是否考虑横隔板与钢筋荷载、存梁时间、环境相对湿度、混凝土弹性模量、张拉龄期、混凝土容重、T梁结构外形、钢筋作用、张拉力、管道摩阻系数、管道安装偏差、钢筋回缩等多种因素对T梁上拱度的影响程度。4、针对每种影响因素,提出有效的控制措施,以指导预应力混凝土T梁的施工。本文通过大量的计算分析证明,各种因素对T梁上拱度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张拉后的存梁阶段,各种因素对T梁上拱度的影响程度不同,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其进行控制。
陈发强[9](2016)在《山区高速公路空心薄壁高墩横隔板设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的空心薄壁式高墩一般包括实体过渡段、标准段和横隔板,然而设置横隔板将造成桥墩连续施工的中断,对薄壁高墩的施工速度影响较大。本文依托武深高速公路仁化至新丰段开展了薄壁空心桥墩横隔板设置研究,系统地从位移、稳定性和抗扭性能等方面阐述了取消空心薄壁高墩横隔板的可行性,为今后类似桥梁空心薄壁式高墩的设计、施工提供宝贵的经验。
李军[10](2016)在《庐山鞋山湖特大桥后张法预应力砼T梁施工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预应力砼T梁施工质量关系着整个桥梁结构的使用安全。文中结合庐山鞋山湖特大桥30 m预应力砼T梁施工实践经验,针对预制场布置和预制砼T梁施工工艺等,阐述了台座施工、反拱设置、模板施工、钢筋、预应力管道施工、砼施工、预应力张拉等施工技术控制要点,为30 m后张法预应力砼T梁的预制施工提供借鉴。
二、后张预应力混凝土T梁施工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后张预应力混凝土T梁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梁有效预应力检测识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预应力技术特点及发展 |
1.1.2 我国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发展状况及产生的问题 |
1.2 预应力检测技术研究发展现状 |
1.2.1 国外预应力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锚下预应力检测技术发展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锚下预应力检测 |
2.1 预应力损失概述 |
2.2 锚下预应力检测技术 |
2.3 反拉法检测锚下预应力研究 |
2.3.1 基本原理 |
2.3.2 反拉法检测的影响因素分析 |
2.3.3 锚下预应力检测的有关规定 |
2.3.4 反拉法检测对比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混凝土局部应力释放法 |
3.1 概述 |
3.2 混凝土局部应力释放原理 |
3.3 开槽法研究现状 |
3.4 仿真模拟建模方法 |
3.5 简支梁模型验证及分析 |
3.5.1 工程概况 |
3.5.2 模型建立 |
3.5.3 模型验证分析 |
3.5.4 加载对零点应力释放深度影响分析 |
3.5.5 有效预应力的计算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连续梁混凝土应力释放法应用研究 |
4.1 工程概况 |
4.2 连续梁模型的建立 |
4.3 应力释放与有效预应力计算结果分析 |
4.4 加载对连续梁应力释放的影响分析 |
4.4.1 加载分析与加载方式 |
4.4.2 加载后应力释放与预应力度间的基本关系 |
4.4.3 应力释放计算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2)预应力CFRP板加固钢-混凝土组合梁桥试验与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钢-混凝土组合梁桥与CFRP加固技术 |
1.1.2 预应力主动加固技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FRP材料用于结构加固的发展概述 |
1.2.2 预应力FRP锚具的研究 |
1.2.3 钢梁及组合梁的FRP加固研究 |
1.2.4 连续组合梁受力性能及负弯矩区加固研究 |
1.2.5 钢-混凝土组合梁桥设计方法的发展概述 |
1.3 尚待解决的问题 |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1.5 本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装配式预应力CFRP板锚固系统的研制开发 |
2.1 锚固系统设计的总体思路 |
2.1.1 静载锚固性能要求 |
2.1.2 锚固系统设计遵照的原则 |
2.2 锚固系统构造及尺寸研究 |
2.2.1 装配式预应力CFRP板锚固系统整体构造 |
2.2.2 锚固系统主要部件的构造设计 |
2.2.3 锚具和夹具受力分析 |
2.2.4 摩擦型高强度螺栓计算 |
2.2.5 限位压块螺杆抗掀拔力和抗拉强度计算 |
2.3 锚固系统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2.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3.2 有限元分析的参数设置及计算结果 |
2.4 锚固系统工艺流程及技术要点 |
2.4.1 施工工艺流程 |
2.4.2 施工技术要点 |
2.4.3 施工安全措施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预应力CFRP板加固钢-混凝土组合简支梁试验研究 |
3.1 试验目的 |
3.2 试验方法 |
3.2.1 试件设计 |
3.2.2 试件加固方案 |
3.2.3 试件制作与加工 |
3.2.4 材料性能参数 |
3.2.5 试验装置及加载方案 |
3.2.6 量测方案及测点布置 |
3.2.7 预应力施加及损失量测 |
3.3 试验现象与破坏形态 |
3.3.1 试件受力过程及现象 |
3.3.2 试件破坏形态及分析 |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1 主要试验结果 |
3.4.2 试件抗弯承载力分析 |
3.4.3 预应力CFRP板应变发展规律 |
3.4.4 截面应变分布 |
3.4.5 钢筋的荷载-应变特性 |
3.4.6 荷载-跨中挠度曲线 |
3.4.7 试件延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预应力CFRP板加固钢-混凝土组合连续梁试验研究 |
4.1 试验目的 |
4.2 试验方法 |
4.2.1 试件设计 |
4.2.2 试件加固方案 |
4.2.3 试件制作与加工 |
4.2.4 材料性能参数 |
4.2.5 试验装置及加载方案 |
4.2.6 量测方案及测点布置 |
4.3 试验现象与破坏形态 |
4.3.1 试件受力过程及现象 |
4.3.2 试件破坏形态及分析 |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1 试件抗弯承载力与极限荷载分析 |
4.4.2 塑性铰与弯矩调幅分析 |
4.4.3 负弯矩区抗裂性及裂缝宽度 |
4.4.4 预应力CFRP板应变发展规律 |
4.4.5 截面应变分布 |
4.4.6 荷载-跨中挠度曲线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预应力CFRP板加固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有限元分析 |
5.1 有限单元法与ABAQUS概述 |
5.1.1 有限单元法研究总述 |
5.1.2 ABAQUS的分析模块与步骤 |
5.2 简支组合梁正弯矩区加固的有限元分析 |
5.2.1 金属弹塑性及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参数 |
5.2.2 有限元实体模型的建立 |
5.2.3 有限元分析计算结果 |
5.3 连续组合梁负弯矩区加固的有限元分析 |
5.3.1 有限元实体模型的建立 |
5.3.2 有限元分析计算结果 |
5.3.3 参数分析及最佳预应力水平确定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预应力CFRP板加固钢-混凝土组合梁的计算方法与理论分析 |
6.1 预应力CFRP板加固组合梁跨中截面抗弯承载力 |
6.1.1 塑性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 |
6.1.2 弹塑性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 |
6.1.3 弹性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 |
6.1.4 三种承载力计算方法对比分析 |
6.2 预应力CFRP板加固组合梁中支点截面抗弯承载力 |
6.2.1 塑性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 |
6.2.2 塑性计算方法与试验结果对比 |
6.3 组合梁跨中截面弹性挠度与极限挠度分析 |
6.3.1 简支组合梁的弹性挠度分析 |
6.3.2 考虑结合面滑移对组合梁挠度计算的影响 |
6.3.3 简支组合梁的极限挠度分析 |
6.3.4 连续组合梁的弹性挠度分析 |
6.3.5 考虑截面刚度变化的连续组合梁挠度计算 |
6.4 连续组合梁负弯矩区的抗裂性与裂缝宽度 |
6.4.1 加固后的连续组合梁桥负弯矩区抗裂性验算 |
6.4.2 各国规范组合梁裂缝宽度计算方法分析 |
6.4.3 本文连续组合梁负弯矩区裂缝宽度计算公式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预应力CFRP板加固钢-混凝土组合梁桥设计要点与工程应用 |
7.1 预应力CFRP板应力损失计算方法研究 |
7.1.1 碳纤维板锚具变形损失计算方法 |
7.1.2 碳纤维板温差损失计算方法 |
7.1.3 碳纤维板分批张拉损失计算方法 |
7.1.4 碳纤维板松弛损失计算方法 |
7.2 预应力CFRP板使用阶段应力计算方法 |
7.3 设计中若干关键参数的取值及计算方法 |
7.3.1 预应力碳纤维板强度设计值的取值方法 |
7.3.2 梁侧预应力碳纤维板面积折减系数的计算方法 |
7.3.3 预应力碳纤维板的张拉控制应力取值方法 |
7.4 加固工程实例 |
7.4.1 某RC简支T梁桥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工程计算示例 |
7.4.2 某三跨连续组合梁桥负弯矩区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工程案例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哈齐高铁900t后张预应力箱梁关键施工技术与列车运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发展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哈齐高铁概况 |
1.4 存在的问题 |
1.5 拟开展的工作 |
第2章 箱梁建造及提运架关键措施 |
2.1 引言 |
2.2 后张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结构设计 |
2.2.1 箱梁结构尺寸及技术参数 |
2.2.2 主要技术要求 |
2.3 后张预应力混凝土箱梁预制工艺分析 |
2.3.1 对模板的要求 |
2.3.2 对高性能混凝土的要求 |
2.3.3 橡胶抽拔棒的使用 |
2.4 张拉方法与张拉工艺 |
2.4.1 预应力筋要求 |
2.4.2 张拉工艺及注意事项 |
2.5 混凝土箱梁提运架关键问题 |
2.5.1 提运梁关键问题 |
2.5.2 运架梁关键问题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施工阶段箱梁性能模拟与变形实测 |
3.1 引言 |
3.2 箱梁数值模拟 |
3.2.1 有限元模型选择 |
3.2.2 建模和网络划分 |
3.3 后张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数值模拟 |
3.3.1 预应力引起的变形理论计算 |
3.3.2 箱梁恒载的数值模拟 |
3.3.3 混凝土箱梁施工受力分析 |
3.4 箱梁的静载试验 |
3.4.1 箱梁加载预应力理论依据 |
3.4.2 静载加载方式 |
3.4.3 静载试验基础参数 |
3.4.4 静载试验准备及过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列车运行下箱梁性能模拟与分析 |
4.1 引言 |
4.2 高速列车行进下后张预应力箱梁响应分析 |
4.2.1 受力分析 |
4.2.2 变形分析 |
4.2.3 火车不同速度载荷下箱梁的受力数值模拟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折线先张预应力T梁受弯承载能力理论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预应力混凝土 |
1.1.1 预应力混凝土原理及基本特点 |
1.1.2 预应力混凝土的发展及应用 |
1.1.3 预应力施加的方法 |
1.2 折线先张预应力梁研究及应用现状 |
1.2.1 折线先张预应力梁工程应用现状 |
1.2.2 折线先张预应力梁承载能力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章 折线先张预应力T梁构造与工艺技术 |
2.1 折线先张预应力T梁桥的基本构造 |
2.1.1 布置形式 |
2.1.2 主梁一般构造 |
2.1.3 横梁构造 |
2.1.4 桥面板构造 |
2.2 依托研究的项目对象 |
2.2.1 项目概况 |
2.2.2 主梁预制工艺 |
2.2.3 预制主梁与现浇桥面板的结合 |
2.3 本章小节 |
第3章 折线先张预应力混凝土梁受力性能理论分析 |
3.1 折线先张梁预应力损失 |
3.1.1 瞬时预应力损失 |
3.1.2 长期预应力损失 |
3.2 带现浇层的折线先张T梁弹性分析 |
3.2.1 基本假定 |
3.2.2 折线先张预应力T梁受弯分析 |
3.2.3 考虑现浇桥面板的折线先张梁受弯分析 |
3.3 带现浇层的折线先张T梁开裂后结构行为分析 |
3.3.1 折线先张T梁的受弯分析 |
3.3.2 考虑现浇桥面板的折线先张梁受弯分析 |
3.3.3 现浇桥面板影响下“应力超前”与“应变滞后” |
3.4 折线先张预制T梁受弯承载力计算 |
3.5 考虑现浇桥面板的折线先张梁承载能力计算方法 |
3.5.1 钢筋本构关系 |
3.5.2 混凝土单轴受压本构关系 |
3.5.3 带现浇桥面板的折线先张梁承载力计算公式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折线先张预应力T梁静载试验研究 |
4.1 材料基本性能 |
4.2 1号梁先张预制T梁破坏试验 |
4.2.1 1号试验梁相关参数 |
4.2.2 加载方法以及测试内容 |
4.2.3 试验结果以及分析 |
4.3 2号梁带现浇桥面板的先张预制T梁破坏试验 |
4.3.1 2号试验梁相关参数 |
4.3.2 加载方法以及测试内容 |
4.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4 现浇桥面板对结构受力的影响 |
4.4.1 裂缝扩展 |
4.4.2 挠度对比 |
4.4.3 钢筋混凝土应变对比 |
4.4.4 承载能力对比 |
4.5 试验与理论计算结果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ABAQUS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 |
5.1 ABAQUS采用的破坏准则 |
5.1.1 混凝土单元 |
5.1.2 钢筋单元 |
5.2 模型建立与结果 |
5.2.1 单元类型选取 |
5.2.2 材料参数及模型建立 |
5.3 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对比 |
5.3.1 挠曲线对比 |
5.3.2 承载能力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预制T梁变形分析及钢束张拉伸长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T梁变形及钢束张拉伸长量的研究现状 |
1.2.1 T梁变形的研究现状 |
1.2.2 钢束张拉伸长量的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意义 |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思路 |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
第二章 预制预应力混凝土T梁侧弯变形计算分析 |
2.1 工程数据采集分析 |
2.1.1 依托工程 |
2.1.2 采集数据分析 |
2.1.3 病害分析 |
2.2 预制预应力混凝土T梁侧弯变形的影响因素 |
2.3 考虑横桥向孔道偏差的侧弯变形理论分析 |
2.3.1 静力法理论分析 |
2.3.2 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 |
2.3.3 结果分析 |
2.4 横桥向孔道偏差允许值的确定与数值验证 |
2.4.1 横桥向孔道偏差理论允许值 |
2.4.2 不同跨径T梁横桥向孔道偏差允许值的数值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预制预应力混凝土T梁预拱度线形分析研究 |
3.1 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
3.1.1 结构刚度 |
3.1.2 预应力损失 |
3.1.3 收缩徐变 |
3.2 预制T梁挠曲线理论分析 |
3.3 边跨上拱度线形计算分析 |
3.3.1 基于现行规范的挠曲线理论计算 |
3.3.2 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 |
3.3.3 边跨预拱度线形的拟合 |
3.3.4 结果对比分析 |
3.4 中跨上拱度线形计算分析 |
3.4.1 理论分析及计算 |
3.4.2 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 |
3.4.3 中跨预拱度线形的拟合 |
3.4.4 结果对比分析 |
3.5 单片梁(T梁)上拱线形计算分析 |
3.5.1 理论分析及计算 |
3.5.2 依托工程数据分析和拟合 |
3.5.3 结果对比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预应力钢束张拉伸长量计算公式的优化 |
4.1 现行规范计算公式 |
4.1.1 计算依据 |
4.1.2 现行规范计算公式产生误差的原因 |
4.2 分段计算法 |
4.2.1 钢绞线全长整体计算伸长量 |
4.2.2 1/2 跨钢绞线分半计算伸长量 |
4.2.3 按若干线段分段计算伸长量 |
4.2.4 结果分析 |
4.3 伸长量计算公式的优化 |
4.3.1 钢束理论伸长量的计算 |
4.3.2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结论与展望 |
本文主要研究结果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折线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T梁受力性能及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3 折线先张法预应力梁结构的研究及应用状况 |
1.3.1 折线先张法预应力梁结构的原理 |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应用状况 |
1.3.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折线配筋先张梁局部应力分析 |
2.1 模型的建立及分析方法概述 |
2.2 先张折线法混凝土T梁局部应力分析 |
2.2.1 应力集中区域的分析 |
2.2.2 裸梁状态下混凝土T梁的局部应力分析 |
2.2.3 位移加载下混凝土T梁弯折点区域局部应力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先张折线混凝土T梁预应力损失的试验研究 |
3.1 钢绞线弯折摩擦损失试验研究 |
3.1.1 弯折摩擦损失试验前期准备 |
3.1.2 试验方案和试验方法 |
3.1.3 弯折摩擦损失分析 |
3.1.4 钢绞线在弯起器处摩擦损失的计算 |
3.2 先张折线混凝土T梁预应力损失值计算 |
3.2.1 先张折线混凝土T梁的设计 |
3.2.2 T梁的制作 |
3.2.3 折线先张法混凝土T梁的预应力损失试验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折线先张法混凝土T梁在工程中的应用 |
4.1 济南大辛河桥工程概况 |
4.2 济南大辛河桥有限元模型 |
4.3 济南大辛河桥荷载组合及内力验算 |
4.4 济南大辛河桥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季冻区在役PC板梁破坏试验与加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服役桥梁破坏试验研究现状 |
1.2.1 整桥破坏试验研究现状 |
1.2.2 桥梁构件破坏试验研究现状 |
1.3 桥梁加固技术研究现状 |
1.4 季冻区PC板梁在工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2 在役PC板梁受弯破坏试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验设计 |
2.2.1 试验梁简介 |
2.2.2 加载装置 |
2.2.3 加载程序 |
2.2.4 加载方案 |
2.2.5 量测内容 |
2.3 试验梁材料性能试验 |
2.3.1 混凝土材料特性 |
2.3.2 预应力钢绞线材料特性 |
2.3.3 普通钢筋材料特性 |
2.4 试验梁有限元模拟分析 |
2.5 试验结果分析 |
2.5.1 破坏现象描述 |
2.5.2 位移结果分析 |
2.5.3 应变结果分析 |
2.5.4 抗弯承载能力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在役PC板梁受剪破坏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设计 |
3.2.1 加载方案 |
3.2.2 量测内容 |
3.3 试验结果分析 |
3.3.1 破坏现象描述 |
3.3.2 位移结果分析 |
3.3.3 应变结果分析 |
3.3.4 抗剪承载能力分析 |
3.4 基于桁架-拱模型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受剪承载力计算 |
3.4.1 抗剪承载力计算的桁架模型 |
3.4.2 抗剪承载力计算的拱模型 |
3.4.3 桁架模型和拱模型的叠加 |
3.4.4 受剪承载力计算对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在役PC板梁抗弯加固技术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设计 |
4.2.1 加固方案 |
4.2.2 加载方案 |
4.2.3 量测内容 |
4.3 试验结果分析 |
4.3.1 破坏现象描述 |
4.3.2 位移结果分析 |
4.3.3 应变结果分析 |
4.3.4 裂缝结果分析 |
4.3.5 加固效果分析 |
4.4 二次受力下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梁裂缝分析 |
4.4.1 试验资料 |
4.4.2 裂缝间距分析 |
4.4.3 裂缝宽度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在役PC板梁抗剪加固技术研究 |
5.1 引言 |
5.2 试验设计 |
5.2.1 加固方案 |
5.2.2 加载方案 |
5.2.3 量测内容 |
5.3 集中力加载试验梁结果分析 |
5.3.1 破坏现象描述 |
5.3.2 位移结果分析 |
5.3.3 应变结果分析 |
5.3.4 裂缝结果分析 |
5.3.5 加固效果分析 |
5.4 四点弯曲加载试验梁结果分析 |
5.4.1 破坏现象描述 |
5.4.2 位移结果分析 |
5.4.3 应变结果分析 |
5.4.4 刚度退化分析 |
5.4.5 加固效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铰缝增配钢筋加固法试验研究 |
6.1 引言 |
6.2 试验设计 |
6.2.1 加固方案 |
6.2.2 加载方案 |
6.2.3 量测内容 |
6.3 集中力加载试验梁结果分析 |
6.3.1 破坏现象描述 |
6.3.2 位移结果分析 |
6.3.3 应变结果分析 |
6.3.4 裂缝结果分析 |
6.3.5 加固效果分析 |
6.4 四点弯曲加载试验梁结果分析 |
6.4.1 破坏现象描述 |
6.4.2 位移结果分析 |
6.4.3 应变结果分析 |
6.4.4 裂缝结果分析 |
6.4.5 加固效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某高速公路预应力T梁桥上拱度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发展 |
1.3 国内外对预应力混凝土桥梁上拱度的研究情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工程概况及T梁施工方案 |
2.1 某高速公路桥工程概况 |
2.2 某高速公路桥T梁设计概况、设计施工要点及施工工序 |
2.2.1 40 米T梁设计概况 |
2.2.2 40 米T梁设计要点 |
2.2.3 40 米T梁施工要点 |
2.2.4 上部构造施工工序 |
2.3 某高速公路桥40米T梁施工方案 |
2.3.1 T梁施工总体方案 |
2.3.2 预制场T梁生产区布置方案 |
2.3.3 40 米T梁模板设计 |
2.3.4 T梁生产施工工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预应力T梁上拱度计算方法及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1 上拱度计算的手算方法 |
3.2 有限元法 |
3.2.1 有限元法的发展 |
3.2.2 使用有限元软件计算T梁起拱时的优点 |
3.2.3 MIDAS/Civil有限元模型的选择 |
3.3 40 米T梁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3.1 材料设置(标准状态下) |
3.3.2 40 米T梁结构 |
3.3.3 桥面系结构 |
3.3.4 边界条件设置 |
3.3.5 荷载设置 |
3.3.6 施工阶段设置 |
3.4 标准条件下40米T梁各施工阶段上拱度计算 |
3.4.1 一联40米T梁各施工阶段上拱度 |
3.4.2 对全联40米T梁上拱度的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各种因素对T梁上拱度的影响 |
4.1 混凝土收缩徐变对T梁上拱度的影响 |
4.1.1 混凝土收缩徐变理论 |
4.1.2 存梁时间长短的影响 |
4.1.3 环境平均相对湿度的影响 |
4.1.4 混凝土弹性模量对T梁上拱度的影响 |
4.2 结构、截面以及重量对T梁上拱度的影响 |
4.2.1 计算时是否考虑预制部分横隔板荷载的影响 |
4.2.2 是否考虑梁体配筋对截面刚度以及收缩徐变的影响 |
4.2.3 T梁结构外形的影响 |
4.2.4 混凝土容重的影响 |
4.2.5 计算时是否考虑钢筋重量的影响 |
4.3 预应力对T梁上拱度的影响 |
4.3.1 张拉力的影响 |
4.3.2 管道摩阻系数的影响 |
4.3.3 管道局部偏差的影响 |
4.3.4 管道安装整体偏差的影响 |
4.3.5 锚具变形、钢筋回缩以及接缝压缩值的影响 |
4.4 综合各种因素对T梁上拱度的影响 |
4.5 各种因素对T梁上拱度的影响程度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预应力混凝土T梁上拱度的控制措施 |
5.1 概述 |
5.2 根据实际情况计算的参数设置 |
5.2.1 关于上拱度计算方法问题 |
5.2.2 实际混凝土强度曲线设置问题 |
5.2.3 实际混凝土容重设置问题 |
5.3 针对不同影响因素的控制措施 |
5.3.1 存梁时间的控制措施 |
5.3.2 存梁环境湿度的控制措施 |
5.3.3 混凝土弹性模量的控制措施 |
5.3.4 T梁外形尺寸的控制措施 |
5.3.5 T梁混凝土容重的控制措施 |
5.3.6 张拉力的控制措施 |
5.3.7 预应力管道偏差的控制措施 |
5.3.8 锚具变形、钢筋回缩以及接缝压缩值的控制措施 |
5.4 对T梁上拱度控制的总体性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山区高速公路空心薄壁高墩横隔板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计算分析 |
2.1 工程概况 |
2.2 计算荷载 |
2.2.1 分项荷载及初始位移 |
2.2.2 工况组合 |
2.3 计算结果 |
2.3.1 灯盏石大桥右线P15墩 |
2.3.2 坪山大桥左线P5墩 |
3 结论 |
四、后张预应力混凝土T梁施工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梁有效预应力检测识别技术研究[D]. 马腾.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2]预应力CFRP板加固钢-混凝土组合梁桥试验与计算方法研究[D]. 万世成. 东南大学, 2019
- [3]哈齐高铁900t后张预应力箱梁关键施工技术与列车运行分析[D]. 樊志谦.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4]折线先张预应力T梁受弯承载能力理论及试验研究[D]. 陈冲.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5]预制T梁变形分析及钢束张拉伸长量研究[D]. 秦发祥. 长安大学, 2019(01)
- [6]折线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T梁受力性能及工程应用研究[D]. 于钦鹏.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7]季冻区在役PC板梁破坏试验与加固技术研究[D]. 王佳伟. 东北林业大学, 2019
- [8]某高速公路预应力T梁桥上拱度影响因素分析[D]. 关键.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5)
- [9]山区高速公路空心薄壁高墩横隔板设置研究[J]. 陈发强. 建材与装饰, 2016(26)
- [10]庐山鞋山湖特大桥后张法预应力砼T梁施工技术研究[J]. 李军. 公路与汽运, 2016(02)
标签:预应力混凝土论文;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论文; 预应力钢筋论文; 预应力张拉论文; 张拉控制应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