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职能(论文文献综述)
谢尚均[1](2021)在《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微信图书馆被普遍的接受和应用,微信图书馆提供的各项信息服务离不开大数据的信息挖掘技术与整合技术,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通过网络技术能够被更加方便地搜集和更广泛、快速地传播,用户信息曝光的风险也随之增加。此外,大数据时代下侵犯用户隐私权益的特征和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增加了微信图书馆保护用户隐私权益的难度。因此,微信图书馆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时需要采取一系列隐私权益保障手段,如何有效地对保障用户基本权益成为微信图书馆运行中的工作重点。本文以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为研究对象,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的相关理论基础,阐释了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的内涵,剖析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的特点,论述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了规避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泄露的风险,通过对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模式和机制的论述,从法律政策、服务机构、用户素养和运行技术等四个维度揭示了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的现存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加强法律政策保障、完善服务体系、提升用户素养和完善运行系统等维度提出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优化策略。
谢晶[2](2020)在《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中后期以来,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作品创作、传播和使用方式发生巨大变化。面对数字时代“海量作者、海量作品、海量授权”的复杂局面,传统着作权“一对一”交易和授权模式捉襟见肘,难以充分发挥效用。在这样的背景下,着作权人权利不断扩张,对作品的控制力空前强化,着作权保护与社会公众作品利用需求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着作权法传统的利益平衡格局难以为继。互联网时代,权利保护重点范畴由复制权逐步向传播权转变,着作权法律体系亦由“控制复制”趋向“控制传播”发展。根据利益平衡原则,数字环境下着作权人不应当且不可能绝对控制作品传播,尤其在互联网如此发达且普及的背景下,更应默示网站经营者、数字出版商、社会公众等使用主体对作品有偿使用,从而缓解海量作品授权压力。着作权默示许可作为权利限制制度之一,其目的在于促使着作权人权利有效行使,在最小化限制权利人权利的同时,满足作品使用者对于作品授权的海量需求,重新平衡各方利益。为有效解决授权效率和成本矛盾,保护着作权人合法权益,亟需从实现各方利益平衡的角度,构建我国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与此同时,我国《着作权法》第三次修订后,对于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相关条款尚未完全被确立。因此,在我国法律仍有待完善,国际立法仍在探索的背景下,对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构建具有着重大意义,不仅是对数字时代着作权许可困境的回应,亦为国际立法与国内修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需要强调的是,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不仅适用于数字环境,亦适用于传统环境。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因脱离了合同关系而对于解决着作权许可困境显现出更强的应对能力。从制度脉络分析可知,科技不断发展使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由传统环境向数字环境逐步演进,但无论是传统环境抑或者数字环境,两者理论基础具有同一性,再加之,两者之间的历史传承关系,完全抛却传统环境,单纯谈论数字环境既不合理亦不全面,故而,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研究必然会涉及传统环境,以此体现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独特性与优越性。本文以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制度溯源为起始点,分析法律内涵,以着作权默示许可概念阐释、法律特征、性质界定等基本内容作为研究基点。在论证建构方面,以法理基础、经济分析、利益平衡解释等维度对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正当性进行论证,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制度框架。在实践发展方面,对英美法系及大陆法系国家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立法与司法实践现状进行梳理分析,探寻两大法系之间制度差异与契合之处,为我国本土化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构建提供有益借鉴。第一章为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概述。文章以探寻制度溯源为切入点,详细梳理民法默示行为、合同法默示条款、知识产权法默示许可的脉络发展,体现出着作权默示许可对传统默示理论的承继与演变。随着时代推移,默示许可理论在传统着作权法领域内不断发展延伸,不仅为发行权一次用尽制度提供了理论支撑,亦对原本合同关系进行解释修复,呈现出对合同的依赖状态。科技的进步促使环境及规则不断变化,传统环境下默示许可以合同关系为基础的特性已然无法解决各类网络空间问题,着作权保护与社会公众对于作品信息充分接触之间的需求矛盾不断激化。再加之,数字时代背景下因数字变革所产生的“海量授权”、传统授权交易成本高昂等一系列难题,为传统着作权许可带来新的挑战。而默示许可所体现的“选择—退出”机制以及蕴含的“可推定性”因素超越合同关系在网络环境中获得新的发展空间,显现出极强适应性和优越性,成为了数字环境中着作权许可难题应对的现实需求。第二章为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正当性分析。通过从法理基础、经济分析、利益平衡等视角论证默示许可正当性,以获得对其制度价值和功能的正确认识。从法理基础而言,数字时代信息自由空间的扩张,意味着着作权保护空间受到压缩,由此产生着作权保护与信息自由之间的失衡状态。互联网为信息自由提供便利的同时,亦须对着作权充分保障,构建数字时代法律新秩序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而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因独特弹性机制,成为信息自由与着作权保护之间冲突的调和之道。意思表示理论作为民法的重要基础理论,成为了默示许可制度的理论起点,其不仅体现为着作权许可是以权利人意思表示为核心内容的民事法律行为,更体现为意思表示理论为默示法律行为所提供的重要支撑。信赖保护理论终极目的在于保护相关交易主体在交易过程中所产生的合理信赖,从而有效维护交易过程中所显现的公平、安全与效率等价值。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通过保护着作权被许可人合理信赖,从而实现了交易公平与安全,有效促进了作品快速流通与转化。从经济分析而言,着作权与经济学密切相连,作品含有相应经济价值,更对着作权制度仅从经济学予以分析。法经济学更为注重法律制度为社会各界所带来的效益,须基于经济学效益原理从激励机制、交易成本理论及长尾学说等维度对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进行深入了解与客观评价。从利益平衡解释而言,技术不断革新导致数字环境下着作权与着作权保护过度扩张,且着作权限制持续萎缩,着作权法的内在利益平衡遭受严重损害,继而引起着作权法正当性危机,利益平衡不仅为着作权默示许可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亦在其制度运行过程中对此危机予以解决,充分实现了各方主体利益合理分配。第三章为网络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域外考察。通过对域外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主要国家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比较分析,为构建我国默示许可制度提供宝贵的借鉴意义。默示许可制度踪迹在英美法系国家很早便已出现,并通过较为丰富的司法案例推动默示许可不断发展演进,最终形成了清晰的脉络历史与完整的制度结构。大陆法系国家及地区更为看重法律的稳定性,加之其特殊的立法体例,大陆法系国家及地区法官无法通过判例对着作权在数字环境中所面临的新问题予以解决,故而大陆法系在默示许可制度方面的使用相对较为谨慎,且其对于数字环境中新问题的解决方式更多是从原有框架或采用民法基础理论角度出发,而非如同普通法系国家对默示许可适用突破边界进行有益探索。总体而言,大陆法系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仅散见于若干法律条文中,既未以专门制度规定形式出现在成文法之中,亦未在判例实践中得以演化发展。虽然两大法系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看似在立法态度、目标追求、制度形态等方面均存在明显不同,但仍存在契合之处,该契合点便是利益平衡,亦成为构建我国本土化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基本准则。第四章为数字环境下我国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现状检视。在立法方面,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在民法理论及具体规范中均有存在的依据,无论是前民法典时代《民法通则》第56条、《民法总则》第140条、《合同法》第10条以及《民通意见》第66条,抑或者民法典时代《民法典》第140条、第469条,均对民事法律行为可采取其他形式作出规定,该其他形式毫无疑问包含默示。而在着作权立法中,若对条文规定进行仔细探究,仍能发现默示许可存在的踪迹,具体而言,在《着作权法》第25、35、42条文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6、7、8、9、10条文之中尤为明显。在司法实践方面,我国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在雏形准备、制度起步、发展突破、范围扩张等不同阶段发展演进,不仅对立法制度内容进行延伸,同时折射出立法中所存在的空隙与改进之处。进而言之,我国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在不同层面仍存在着缺陷与不足:在宏观层面表现为缺乏科学合理的逻辑体系,在中观层面显现出制度范围存在不合理性;在微观层面体现为配套措施不完善等,亟待采取相应措施予以修补与完善。第五章为数字环境下我国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构建安排。《民法典》的诞生,标志着我国从此步入“法典化”时代。在民法典时代背景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作为着作权领域一项富有弹性的许可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模式,对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具有深远且重大的意义。具体举措如下:在立法方面,以利益平衡原则为统领,对制度法律定位进行明确界定,制定科学合理制度框架。在司法实践方面,从现实需求出发全面细致进行制度设计,明确构成要件的同时,界定具体范围,并完善配套措施,尽全力维护和尊重作者及权利人利益,促进作品传播和利用,为实现利益平衡提供有效路径。通过构建本土化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以期破解我国当前海量授权问题现实困境,维护权利人与社会公众合法利益,实现数字环境下各方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关系,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向前发展。
翟夕冉[3](2020)在《数字图书馆中作品合理使用问题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是信息资源爆炸的时代,数字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数字图书馆这一新型的知识集散中心,它突破传统图书馆的边界限制,使知识的获取和信息的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需要大量的馆藏资源作为依托,馆藏资源的获取主要就是依靠作品的数字化,然后再利用信息技术将数字化的作品传播出去,提供给社会公众,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但是在网络环境下,着作权法对着作权人的保护力度加大,使得我国着作权人的利益保护呈现扩张趋势,数字图书馆内作品的复制与传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制约,不利于社会公众对信息资源的获取。目前我国合理使用制度存在一定的不足:第一,是规则主义立法模式的僵化,导致合理使用的判断标准不够灵活;第二,图书馆向读者提供的作品有限,并且只能局限于馆舍之内,合理使用的范围较小;第三,是着作权人过多使用技术措施,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数字图书馆获取资源的空间。通过我国与域外国家和地区合理使用制度的对比,可以得到以下启发:第一,因素主义立法模式相比规则主义较为灵活;第二,作品合理使用范围的调整要考虑到着作权人权利的变化;第三,图书馆可以规避技术措施;第四,完善合理使用制度时应与技术发展特点相适应。在坚持利益平衡原则的基础上,对以上问题建议从下三个方面进行修正与完善:第一,选择规则主义加因素主义的综合立法模式,并引入美国“四要素”和“转换性使用”来调整判断标准;第二,扩大作品的合理使用范围并且赋予数字图书馆在一定条件下规避技术措施的权利。第三,适度将法定许可制度和着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引入数字图书馆中来辅佐合理使用制度的实施。
尚小梅[4](2018)在《论网络经济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延伸》文中研究表明在大网络环境下,网络科技的发展为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创新创造了新的平台。同时随着高校图书馆用户需求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各单位个体对信息需求量和质量要求的提高,也就对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创新要求。强化数字资源的创建、网络环境下科学技术的平台的建立、网上知识资源的引导、网络上信息化服务的个性化,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创新等构成了在网络环境之下高校图书馆创新的组成部分。
郝世博[5](2015)在《数字资源互操作及服务融合中的信任管理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当前时期,全面推进我国信息化和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机构作为当今社会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有力推动了数字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共享。众多学者开始在以图博档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中探索数字资源整合及服务融合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伴随互联网环境的形成与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普及,大量馆藏资源通过网络为用户提供超越时空的服务。如何为用户提供深层次、一体化的信息资源服务,形成知识资源的无缝集成与协同共享环境,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图情领域十分关注的研究课题。当前基于开放网络的新兴分布式计算模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并开始应用于图博档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高度自治的参与主体、复杂灵活的交互协作和多变异构的网络环境已经成为当前数字信息资源共享与服务融合过程中呈现出的典型特征。基于上述网络环境,实现充分的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和安全的交互协作面临若干新的问题。信任管理机制作为当前能够有效解决分布式、开放网络环境中安全问题的核心支撑技术之一,有助于在没有足够先验知识的参与实体之间进行有效、健康协作关系的构建与维护。针对信任管理领域的相关问题,国内与国外研究人员都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工作,多种专用或通用信任管理模型被先后提出。然而,当前已经存在的信任管理机制或模型在应对不断涌现的新需求、新环境和新应用时,还是在信任表征、信任获取、反馈信任聚合以及信任度评估等方面表现出种种不足。本文拟从数字资源互操作和数字化服务融合用户交互的双重视角出发,为满足分布式开放环境中数字资源互操作和服务融合的安全及信任需要,在深入分析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数字资源互操作信任管理机制、数字化服务融合信任协商机制等相关研究,为图博档数字资源互操作与服务融合提供安全可靠、方便快捷的网络环境。本文首先对选题意义及研究背景进行简要介绍,探析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详细阐述本研究工作中涉及的相关核心概念和基础理论,为本研究的顺利进行寻找理论依据。然后对当前信任管理和自动信任协商存在的系统架构与典型模型进行论述,深入分析现阶段信任管理机制存在的多种应用模式;针对数字资源互操作及服务融合这一研究主题,分析国内外典型的应用实践,论述数字资源互操作存在的典型应用系统,从可行性、广度和深度等方面探析数字化服务融合模式;针对当前开放、动态网络环境下数字资源互操作、数字化服务融合用户交互过程中存在的信任问题和安全需求,分别构建数字资源互操作的信任管理模型和数字化服务融合的自动信任协商模型;在数字资源互操作信任管理模型的研究中详细设计各个功能模块,并给出其中动态信任评估模型的设计原则,针对反馈信任聚合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新型反馈信任聚合机制的研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该机制的有效性;在数字化服务融合自动信任协商模型的研究中详细设计各个功能模块,具体论述自适应自动信任协商流程及其实例、访问控制策略描述方式、一致性校验算法、改进的策略语言逻辑结构等。最后系统归纳本文相关的研究工作,总结研究结论和研究贡献,指出本文研究工作的局限并探讨后续还需努力的研究方向。
程荷艳[6](2012)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读者对信息的需求表现出多样化、多层次、新颖、有价值等特征,促使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由实体馆藏拓展到虚拟网络信息,形成二者互补、并存的馆藏信息资源新模式,同时也进一步推动建设特色化、多元性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网络共享的联合发展模式,并通过提高工作人员素质,提高信息资源的获得率、获知率、利用率,为教学、科研活动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这就促使我们在有效整合现有馆藏资源的同时,就如何应对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构成和开发利用进行深入的探究,建立具有协同保障能力的信息资源体系,以便为高校的教学、科研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以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所担负的社会职能。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在整个社会组织体系内的地位、职能,以及馆藏信息资源的现实状况,进而分析了新时期、新形势下社会对馆藏信息资源的需求,作者结合自身实践工作经验,就馆藏信息资源亟需建设的方向和内容,多方面、多角度剖析馆藏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存在的障碍。最后作者探讨了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总之,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了空前复杂而又有利的条件,同时也对图书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下,我们只有把技术、资源、人文手段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进行逐层、逐类地开发和利用,才能构建高效、便捷、有序的馆藏信息资源空间,并实现信息资源效能的最大化。
李明子[7](2009)在《编目馆员在数字化图书馆中的职能与素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编目工作逐步自动化、社会化和网络化。这些变化促使高校图书馆编目馆员的职能转型,并对编目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目人员必须根据网络环境下编目工作的特点和要求,不断学习,调整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水平,适应网络环境下编目工作的要求,为图书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作出贡献。
李明子[8](2009)在《高校图书馆编目馆员在网络环境下的职能转型》文中提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功能和核心业务的发生转变,编目工作也向编目服务的社会化、编目对象的多元化和编目数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等方向发展。编目人员的职能转向书目数据的质量控制、非书资源的编目、特色数据库的建设与信息服务等新的领域。编目人员必须调整专业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水平,才能适应网络环境下编目工作的要求。
朱增勇[9](2008)在《网络环境下的农业文献信息服务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网络环境下农业图书馆用户需求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对农业图书馆的组织结构、管理方式、馆藏结构、服务方式和图书馆员素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文献信息服务模式势在必行,但目前我国对农业文献信息服务模式研究很少,实践上,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还在探索阶段,有一些急需探索和解决的问题。因此,很有必要对农业文献信息服务模式进行理论和实践分析。本文围绕农业文献信息服务模式,通过归纳和总结国内外成功的运行模式,分别从组织结构、管理机制、服务项目、服务理念和服务人员等6个方面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农业文献信息服务模式的运行机制,找出我国农业文献信息服务模式运行存在的问题,引入客户关系管理理论和方法,系统性的收集用户资源,分析用户的信息需求,根据用户的需求来实现资源、服务和技术的整合,建立合理的反馈体系和考核指标,改革现有的文献信息服务模式,建立基于用户集成管理的四元一体化服务模式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最后提出模式实施的建议。基于上述思路,进行了创新性研究:一是构建了四元一体化文献信息服务模式,即用户管理、文献信息资源、信息服务和信息技术集成的以用户为中心的集成服务模式。运用CRM理论和方法,根据不同类型农业文献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特点,通过用户集成管理对用户信息行为周期的动态跟踪,围绕用户需求建立文献资源、服务和技术集成。该模式横向包括信息服务应用、信息服务管理的规范、信息用户评价三个系统。纵向包括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宏观的控制;第二个层次是微观操作系统,硬、软、评价三元分立又互相融合。二是建立了文献信息服务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LibQUAL+TM理论和方法,根据农业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特点,创新性的设计了一套信息服务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文献信息资源、网络环境、信息服务形式、信息服务影响、物理环境5个层面,共22个指标。利用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国家农业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效果实施了评价,探讨了指标的可行性。三是提出了实现四元一体化模式的功能的策略。革新四元一体化模式下的自助式、个性化和知识服务,建设以用户为中心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改革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培养复合型的农业图书馆员来实施建立的服务模式。本论文通过构建四元一体化服务模式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实现四元一体化模式的策略,对我国农业文献信息服务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月春[10](2007)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教育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旨在对图书馆教育的相关理论、教育职能的实现途径和相关网络技术方法应用等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梳理,在明确图书馆教育内涵基础上,对网络环境下我国高校图书馆提供的教育模式和用户对图书馆教育需求与利用状况进行了调查,在此过程中分析当前高校图书馆教育工作所面临的问题,提出目前高校图书馆教育的功能定位。然后运用知识管理的原理构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教育运行模式并阐述其机理;提出图书馆教育系统的五个基本组成要素:教育对象、教育信息提供者、教育信息平台、教育信息产品、教育信息库;并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依据教育的宗旨、程序及本质等构建一个动态的系统。在整个高校图书馆教育运行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教育信息库构建、管理控制是至关重要的关键环节,关系到图书馆教育开展的成败和效果的优劣。为进一步提高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笔者提出还需通过加大对图书馆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建立特色虚拟文献资源体系;拓展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培养新型图书馆员等对策,明确图书馆教育的发展方向,完善其发展道路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二、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职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职能(论文提纲范文)
(1)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提出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相关基础 |
第一节 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基本概述 |
一、微信图书馆的内涵与特征 |
二、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的内涵与隐私泄露形式 |
三、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的内涵与特征 |
第二节 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一、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的必要性 |
二、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的可行性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模式与机制研究 |
第一节 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模式 |
一、用户隐私信息合理使用模式 |
二、安全隔离模式 |
三、私密浏览模式 |
第二节 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机制 |
一、管理机构监督机制 |
二、用户隐私管理机制 |
三、用户服务反馈机制 |
四、隐私权益保障评估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的现存问题 |
第一节 基于法律政策的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现存问题 |
一、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法律内容不完善 |
二、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政策的缺失 |
第二节 基于服务机构的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现存问题 |
一、微信图书馆管理制度不健全 |
二、微信图书馆工作人员服务理念缺失 |
三、微信图书馆工作人员服务素养薄弱 |
第三节 基于用户素养的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现存问题 |
一、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意识的匮乏 |
二、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能力的不足 |
第四节 基于运行技术的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现存问题 |
一、微信图书馆运行系统存在漏洞 |
二、微信图书馆网络安全的防御能力不足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的优化策略 |
第一节 基于微信图书馆法律政策强化的用户隐私权益保障优化策略 |
一、完善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相关法律法规 |
二、制定微信图书馆隐私权益保障政策 |
三、健全微信图书馆隐私权益保障体系 |
第二节 基于微信图书馆服务体系完善的用户隐私权益保障优化策略 |
一、制定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的服务章程 |
二、强化微信图书馆服务职业道德观 |
三、提高微信图书馆内部人员素养 |
四、完善微信图书馆内部的隐私保护制度 |
第三节 基于微信图书馆用户素养提升的隐私权益保障优化策略 |
一、强化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的意识 |
二、提高微信图书馆用户保护隐私的能力 |
三、提高微信图书馆用户的维权素质 |
第四节 基于微信图书馆运行系统完善的用户隐私权益保障优化策略 |
一、完善微信图书馆系统内部安全机制 |
二、强化微信图书馆系统外部风险防御能力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三、小结 |
第三节 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学术创新与不足 |
一、学术创新 |
二、学术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概述 |
第一节 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溯源 |
一、民法领域:默示行为 |
二、合同法领域:默示条款 |
三、知识产权法领域:默示许可 |
四、着作权法领域:数字环境下默示许可对合同关系的超越 |
第二节 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法律内涵 |
一、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基本含义 |
二、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基本特征 |
三、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性质 |
第三节 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与相关制度辨析 |
一、数字环境下默示许可与法定许可:功能适用与价值对比 |
二、数字环境下默示许可与合理使用:制度之困与破解之道 |
三、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与专利当然许可:功能阐释与关系分析 |
第四节 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所面临的新形势 |
一、数字环境下着作权许可困境 |
二、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现实需求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正当性分析 |
第一节 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法理基础 |
一、信息自由:默示许可的权利体现 |
二、意思表示:默示许可的理论起点 |
三、信赖保护:默示许可的价值追求 |
第二节 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经济分析 |
一、激励机制:作品创造与公众接触的经济驱动体现 |
二、交易成本理论:“选择—退出”机制契合经济学效率要求 |
三、长尾学说:数字产业变化语境下的授权模式改革 |
第三节 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利益平衡解释 |
一、着作权法利益平衡机制解析:私权保护与公共利益维护 |
二、数字环境下着作权正当性危机与默示许可:消弭与契合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域外考察 |
第一节 英美法系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发展演进——以美国为例 |
一、美国传统环境下的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 |
二、美国数字环境下的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 |
第二节 大陆法系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发展演进 |
一、德国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发展演进 |
二、日本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发展演进 |
三、其他国家(地区)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发展演进 |
第三节 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比较 |
一、两大法系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分野 |
二、两大法系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契合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字环境下我国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现状检视 |
第一节 我国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立法现状 |
一、《着作权法》中的“默示许可”条款 |
二、《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中的着作权默示许可 |
第二节 我国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司法实践发展 |
一、雏形准备期——以关东升诉道琼斯公司案为例证 |
二、制度起步期——以三面向公司诉金农公司案为例证 |
三、发展突破期——以北大方正诉广州宝洁案为例证 |
四、范围扩张期——以特殊领域着作权系列侵权纠纷案为例证 |
第三节 我国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不足 |
一、宏观层面:立法宗旨与发展方向相对模糊,缺乏逻辑科学的制度体系 |
二、中观层面: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所涵盖领域不尽合理 |
三、微观层面:认定标准不够明确,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字环境下我国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应然安排 |
第一节 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构建基础 |
一、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本土化架构设计 |
二、坚持以利益平衡原则为统领 |
三、厘清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法律定位 |
第二节 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具体设计 |
一、明确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构成要件 |
二、界定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具体范围 |
三、构建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的配套措施 |
第三节 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立法修改建议 |
一、《着作权法》中相关条款的修改建议 |
二、《着作权法实施条例》中相关条款的修改建议 |
三、《信息网络传播权实施条例》中相关条款的修改建议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3)数字图书馆中作品合理使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1.2.1 研究方法 |
1.2.2 创新之处 |
1.2.3 不足之处 |
2.数字图书馆中作品合理使用的相关理论基础 |
2.0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2.1 数字图书馆的基本理论 |
2.1.1 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
2.1.2 数字图书馆的分类 |
2.1.3 数字图书馆的功能 |
2.2 着作权合理使用的基本理论 |
2.2.1 着作权合理使用的概念 |
2.2.2 着作权合理使用的性质 |
2.3 数字图书馆着作权合理使用的正当性 |
2.3.1 利益平衡的法律价值 |
2.3.2 经济效益的价值取向 |
2.3.3 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 |
3.我国数字图书馆中作品合理使用的立法现状及问题 |
3.1 我国数字图书馆中作品合理使用的立法现状 |
3.1.1 《着作权法》相关规定 |
3.1.2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相关规定 |
3.1.3 我国数字图书馆中作品合理使用立法的不足 |
3.2 我国数字图书馆中作品的合理使用问题 |
3.2.1 作品复制的合理使用问题 |
3.2.2 作品信息网络传播的合理使用问题 |
3.2.3 作品技术措施保护的合理使用问题 |
4.域外数字图书馆中作品合理使用的立法经验与启示 |
4.1 域外数字图书馆中作品合理使用的立法经验 |
4.1.1 美国的立法经验 |
4.1.2 日本的立法经验 |
4.1.3 澳大利亚的立法经验 |
4.1.4 我国台湾地区的立法经验 |
4.2 域外数字图书馆中作品合理使用的立法启示 |
4.2.1 与我国作品合理使用的比较 |
4.2.2 对我国作品合理使用的启示 |
5.完善我国数字图书馆中作品合理使用的建议 |
5.1 调整我国着作权合理使用的立法模式 |
5.1.1 采取综合主义立法模式 |
5.1.2 改进合理使用判断标准 |
5.2 扩大数字图书馆中作品合理使用的范围 |
5.2.1 扩大作品的复制范围 |
5.2.2 扩大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范围 |
5.2.3 赋予作品规避技术措施的例外 |
5.3 引入数字图书馆中作品合理使用的配套制度 |
5.3.1 引入着作权法定许可制度 |
5.3.2 引入着作权集体管理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论网络经济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延伸(论文提纲范文)
一、图书馆的社会服务职能 |
二、高校图书馆所处的网络环境 |
三、新世纪图书馆社会服务职能的新体现 |
结语 |
(5)数字资源互操作及服务融合中的信任管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综述 |
1.2.1 数字资源建设、共享与整合 |
1.2.2 国内外LAM研究 |
1.2.3 信任管理研究 |
1.2.4 总结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框架结构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阐述 |
2.1.1 互操作 |
2.1.2 服务融合 |
2.1.3 信任的定义 |
2.1.4 信任的属性 |
2.2 理论基础 |
2.2.1 系统论 |
2.2.2 协同论 |
2.2.3 知识组织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信任管理机制及应用模式分析 |
3.1 信任管理 |
3.1.1 定义 |
3.1.2 信任管理模型 |
3.1.3 凭证信任管理系统 |
3.1.4 行为信任管理模型 |
3.2 自动信任协商 |
3.2.1 定义 |
3.2.2 自动信任协商基本概念 |
3.2.3 现有自动信任协商系统 |
3.3 信任管理机制应用模式分析 |
3.3.1 P2P网络信任管理 |
3.3.2 普适计算信任管理 |
3.3.3 网格计算信任管理 |
3.3.4 Ad hoc网络信任管理 |
3.3.5 电子商务信任管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字资源互操作及服务融合模式分析 |
4.1 国内外应用实践分析 |
4.1.1 Europeana |
4.1.2 世界数字图书馆 |
4.1.3 美国IMLS支持项目实践 |
4.1.4 CALIS |
4.2 数字资源互操作模式探析 |
4.2.1 数字资源整合原则与方法 |
4.2.2 Metalib with SFX系统 |
4.2.3 MAP系统 |
4.2.4 TPI系统及USP平台 |
4.2.5 数字资源互操作典型系统总结 |
4.3 数字化服务融合模式探析 |
4.3.1 数字化服务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
4.3.2 数字化服务融合的广度分析 |
4.3.3 数字化服务融合的深度分析 |
4.4 跨域环境下安全互操作的实践分析 |
4.4.1 安全检测实施维度下的互操作 |
4.4.2 协作架构维度下的互操作 |
4.4.3 建模辅助维度下的互操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数字资源互操作中的信任管理研究 |
5.1 OAI-PMH协议 |
5.2 数字化协作模式构建 |
5.3 数字化协作模式面临的问题 |
5.4 数字资源互操作信任管理模型构建 |
5.4.1 动态信任管理的内涵 |
5.4.2 LAM信任管理模型构建 |
5.4.3 动态信任评估模型的设计原则 |
5.5 动态信任评估算法设计 |
5.5.1 传统反馈信任聚合机制研究 |
5.5.2 新型反馈信任聚合机制研究 |
5.5.3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数字化服务融合的信任协商研究 |
6.1 信任协商策略需求 |
6.2 LAM-AATN模型构建 |
6.3 LAM-AATN信任协商流程 |
6.4 LAM-AATN信任协商实例研究 |
6.5 LAM-AATN一致性校验研究 |
6.5.1 访问控制策略描述研究 |
6.5.2 一致性校验算法研究 |
6.6 LAM-AATN策略语言研究 |
6.6.1 策略语言功能需求 |
6.6.2 LAM-AATN-Jess策略语言 |
6.6.3 LAM-AATN-Jess语法结构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与贡献 |
7.1.1 研究结论 |
7.1.2 研究贡献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7.2.1 研究不足 |
7.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6)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方法和目标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2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基本概述 |
2.1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含义、特征 |
2.2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主要类型 |
3 高校图书馆读者在网络环境下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变化 |
3.1 多样化 |
3.2 多层次、立体式 |
3.3 新颖、及时 |
3.4 价值性明显 |
3.5 系统性 |
4 如何开发网络环境中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 |
4.1 实体类文献信息资源与虚拟网络信息资源 |
4.1.1 实体类文献信息资源开发 |
4.1.2 虚拟网络信息资源建设 |
4.1.3 实体类文献信息资源与虚拟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机结合 |
4.2 在网络环境下开发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原则 |
4.2.1 重视馆藏信息资源发展政策的制定 |
4.2.2 建设多样化的文献信息资源 |
4.2.3 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
4.2.4 突出馆藏信息资源特色化建设 |
4.2.5 科学配置图书购置专项经费 |
4.2.6 提升图书馆工作人员服务读者的能力和水平 |
5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
5.1 各高校图书馆实体类、虚拟类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形式 |
5.1.1 实体类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弊端 |
5.1.2 实物类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策略 |
5.1.3 实物类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服务策略 |
5.2 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5.2.1 实际利用现状: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及产生原因 |
5.2.2 转化策略 |
5.3. 立足本职,提高素质,增强服务本领 |
5.3.1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特点 |
5.3.2 制定完备的工作制度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编目馆员在数字化图书馆中的职能与素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数字化图书馆编目工作的特点 |
1.1 编目工作的自动化[4-5] |
1.2 编目工作的社会化[6-7] |
1.3 编目工作的网络化[6-7] |
2 数字化图书馆编目馆员的职能 |
2.1 书目数据的质检员[7-9] |
2.2 非书资源的编目员[10-12] |
2.3 特色数据库和书目数据库的建设者[12-13] |
2.4 信息服务专家[14-15] |
3 数字化图书馆编目人员的素质[16-19] |
3.1 图书馆编目员应具有过硬的职业道德 |
3.2 图书馆编目员应该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 |
3.3 图书馆编目员应该具有熟练的计算机和外语技能 |
4 结论 |
(8)高校图书馆编目馆员在网络环境下的职能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1 网络环境下, 高校图书馆编目馆员职能转型的必要性 |
1.1 编目馆员的职能转型是编目技术发展的要求 |
1.2 编目馆员的职能转型是加强图书馆信息服务功能的需要 |
1.3 编目馆员职能转型是图书馆核心业务转变的必然结果 |
2 网络环境下, 高校图书馆编目馆员的职能转型 |
2.1 执证编目员资格与书目数据的质量控制 |
2.2 非书资源的编目与特色数据库的建设 |
2.3 学科馆员与信息服务工作 |
3 网络环境下, 编目馆员职能转型的实现途径 |
3.1 编目人员需要加强学习 |
3.2 图书馆要重视编目员的继续教育 |
3.3 图书馆应该建立考核与激励机制 |
4 结 论 |
(9)网络环境下的农业文献信息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农业文献信息服务模式概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1.4.3 主要方法 |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第二章 网络环境下的农业文献信息服务 |
2.1 农业文献信息服务概述 |
2.1.1 文献信息资源 |
2.1.2 文献流通 |
2.1.3 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 |
2.1.4 参考咨询 |
2.1.5 数据库服务 |
2.1.6 网络文献信息服务 |
2.2 网络环境下农业文献信息服务面临的挑战 |
2.2.1 馆藏结构的变化 |
2.2.2 用户信息需求的变化 |
2.2.3 信息技术的发展 |
2.2.4 对文献信息服务方式的影响 |
2.2.5 信息服务人员角色转变 |
2.2.6 外部环境的变化 |
2.2.7 知识经济的发展 |
第三章 国内外农业文献信息服务模式比较分析 |
3.1 国外农业文献信息服务及其模式 |
3.1.1 传统文献信息服务模式 |
3.1.2 集成服务模式 |
3.1.3 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 |
3.1.4 渗透延伸服务模式 |
3.2 我国农业文献信息服务模式 |
3.2.1 传统农业文献信息服务模式 |
3.3.2 集成文献信息服务模式 |
3.3.3 个性化文献信息服务模式 |
3.3.4 知识型文献信息服务模式 |
3.3 国内外农业文献信息服务模式的比较分析 |
3.3.1 组织结构的比较分析 |
3.3.2 管理机制的比较分析 |
3.3.3 网络文献信息服务项目的比较分析 |
3.3.4 服务理念的比较分析 |
3.3.5 服务人员的比较分析 |
3.3.6 用户信息需求和服务效果的比较分析 |
第四章 客户关系管理(CRM)理念与方法的引入 |
4.1 理解客户关系管理 |
4.1.1 CRM 概念和内涵 |
4.1.2 CRM 核心管理思想 |
4.2 客户关系管理研究和应用现状 |
4.3 客户关系管理引入农业文献信息服务 |
4.3.1 农业文献信息服务实施 CRM 的必要性 |
4.3.2 农业文献信息服务实施 CRM 的可行性 |
4.4 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策略 |
4.4.1 农业文献信息服务实施 CRM 的方法和策略 |
4.4.2 CRM 应用要注意的问题 |
第五章 基于 CRM 的农业文献信息服务用户需求分析 |
5.1 农业文献信息服务的需求类型 |
5.1.1 前沿性需求 |
5.1.2 预测性需求 |
5.1.3 集成性需求 |
5.1.4 及时性需求 |
5.1.5 个性化需求 |
5.1.6 实用性需求 |
5.2 农业文献信息服务需求和模式选择调查 |
5.2.1 调查的对象、方法、时间 |
5.2.2 调查的情况和结果的分析 |
5.2.3 调查情况总结 |
5.3 农业文献信息服务的用户需求分析 |
5.3.1 学生的信息需求及其特点 |
5.3.2 科技人员的信息需求及其特点 |
5.3.3 管理、经营人员的信息需求及其特点 |
5.3.4 农业推广人员的信息需求及其特点 |
5.3.5 农民的信息需求及其特点 |
5.4 我国农业文献信息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
第六章 四元一体化农业文献信息服务模式的建立 |
6.1 模式建立的原则和基本目标 |
6.2 模式建立的理念 |
6.3 模式的构建 |
6.3.1 用户管理集成 |
6.3.2 资源集成 |
6.3.3 服务集成 |
6.3.4 技术集成 |
6.4 文献信息服务模式评价 |
第七章 四元一体服务模式实施的策略 |
7.1 建设以用户为中心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 |
7.2 以用户为中心的文献信息服务的实施 |
7.2.1 用户自助服务 |
7.2.2 个性化服务 |
7.2.3 知识服务 |
7.3 改革文献信息服务的业务流程 |
7.3.1 农业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的内容 |
7.3.2 重组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
7.4 培养复合型的农业文献信息服务人员 |
7.5 基于用户的文献信息服务效果评价的实施 |
7.5.1 用户调查的实施 |
7.5.2 评估结果分析 |
7.5.3 对 LibQUAL+~(TM) 评估方法的思考 |
第八章 结论和建议 |
8.1 结论 |
8.2 建议 |
8.2.1 通过用户集成管理,提供基于用户需求的文献信息和服务 |
8.2.2 重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管理,提高馆员的素质 |
8.2.3 建立标准化服务平台,实现个性化服务 |
8.2.4 拓展传统服务模式,与网络数字化集成服务模式相互补充 |
8.2.5 建立服务评价和反馈机制,监督和改进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教育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引言 |
1. 绪论 |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
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1 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
1.2.2 课题研究的实际意义 |
1.3 国内外图书馆教育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2.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演变 |
2.1 图书馆教育的内涵 |
2.1.1 图书馆教育的概念 |
2.1.2 高校图书馆教育的特点 |
2.1.3 高校图书馆教育的形式 |
2.2 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 |
2.2.1 传统图书馆教育职能 |
2.2.2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 |
2.2.3 发挥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途径 |
2.3 实现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技术保障 |
2.3.1 导航库技术 |
2.3.2 网络信息检索技术 |
2.3.3 智能化代理技术 |
3.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教育现状与分析 |
3.1 高校图书馆教育模式调查 |
3.1.1 高校图书馆教育模式的比较调查 |
3.1.2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教育进展调查 |
3.1.3 图书馆用户对图书馆教育的需求与利用调查 |
3.2 目前高校图书馆教育存在的问题 |
3.2.1 观念问题 |
3.2.2 人力问题 |
3.2.3 经费问题 |
3.2.4 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与保存问题 |
3.2.5 资源共享与版权保护问题 |
3.3 高校图书馆教育的功能定位 |
3.3.1 知识传播功能 |
3.3.2 智力开发功能 |
3.3.3 心理优化功能 |
3.3.4 技能培养功能 |
4.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教育模式构建 |
4.1 图书馆创新教育模式 |
4.1.1 图书馆创新教育的内涵 |
4.1.2 图书馆教育创新模式的建立 |
4.2 高校图书馆教育系统的组成 |
4.2.1 教育对象 |
4.2.2 教育信息提供者 |
4.2.3 教育信息平台 |
4.2.4 教育信息产品 |
4.2.5 教育信息库 |
4.3 高校图书馆教育系统的运行模式 |
4.3.1 高校图书馆教育的运行程序 |
4.3.2 高校图书馆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环节 |
4.3.3 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处理方法 |
4.4 完善我国高校图书馆教育的对策 |
4.4.1 加大对高校图书馆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 |
4.4.2 建立特色虚拟文献资源体系 |
4.4.3 拓展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
4.4.4 培养新型图书馆员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致谢 |
四、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职能(论文参考文献)
- [1]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研究[D]. 谢尚均.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数字环境下着作权默示许可制度研究[D]. 谢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
- [3]数字图书馆中作品合理使用问题研究[D]. 翟夕冉. 中原工学院, 2020(01)
- [4]论网络经济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延伸[J]. 尚小梅. 现代营销(经营版), 2018(05)
- [5]数字资源互操作及服务融合中的信任管理机制研究[D]. 郝世博. 南京大学, 2015
- [6]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D]. 程荷艳. 郑州大学, 2012(09)
- [7]编目馆员在数字化图书馆中的职能与素质的研究[J]. 李明子.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9(11)
- [8]高校图书馆编目馆员在网络环境下的职能转型[J]. 李明子. 现代情报, 2009(09)
- [9]网络环境下的农业文献信息服务模式研究[D]. 朱增勇.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10)
- [10]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教育模式研究[D]. 张月春. 吉林大学, 2007(05)
标签:著作权法论文; 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论文; 数字图书馆论文; 文献研究法论文; 立法原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