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信业购并有望升温(论文文献综述)
黄志先[1](2009)在《3G时代中国电信转型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中国电信业深受产能过剩、互联网替代、客户主导市场、利润被严重压缩等因素影响,在经历了20多年高速成长后,中国电信业增长拐点隐隐浮现。随着话音业务走向低值化和微利化,电信和移动网运营商同时出现增量不增收现象。失去了用户规模增长原动力、面对着传统业务萎缩危机的中国电信企业,面临着一个关系到未来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抉择—转型。本文以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理论为基础,运用PEST分析、SWOT等环境分析工具,通过对中国电信转型的外部宏观环境、产业经济环境以及企业微观环境进行分析,结合国外3G运营的成功模式,运用3G产业价值链分析,将“固定与移动融合”FMC(Fixed-Mobile Converge)战略应用到中国电信经营过程中,确定了中国电信转型的FMC总战略、框架以及实施步骤,并将中国电信拿到3G牌照后转型的总战略进行分解,形成中国电信向3G转型的具体实施措施,最后以江西电信为例,探讨了中国电信实施3G业务转型的经营策略。
李安民[2](2008)在《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及其评估体系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在全球经济日趋迅速变革,产业链不断重新划分的浪潮中,运营模式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新的市场形势下,各行业产业链都在不断细分、拆解、重构、融合,这必然对企业原有运营模式提出了创新的要求。在这样的经济和市场背景下,只有那些有能力主动调整和设计全新运营模式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中常立不败之地。全球范围来看,企业运营模式的创新已经取代了单纯的产品创新,成为促进众多企业竞争制胜的主要动力和源泉。对于通信行业来说,尤其是对面临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的中国电信运营商,积极探索运营模式的创新则更有深刻意义。中国电信运营商是中国信息产业中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电信运营商作为国家的重要构成部分,更需要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状况,深层次思考企业未来的发展,其中,运营模式创新的思考就是中国电信运营商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过程赢得优势所必须面对的一个核心问题。中国电信运营商的发展必然随着市场化的运作而不断发展前进,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电信运营商在新的环境和形势下不断反思,以往的运营模式在新的市场化竞争环境中不再完全适用,在愈演愈烈的竞争环境中,电信运营商如何在产业中定位,如何创造新的运营模式,在产业价值链中如何谋求合理位置和相应的利润分成,寻求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涉及到中国电信运营商的生死存亡,这些思考是摆在电信运营商面前的重要课题。在我国新的经济环境下,运营模式创新是中国电信运营商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根本保证,中国电信运营商的任何行为都必须是对自身运营模式的策略反应和优化。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获取不仅依托于企业既有的核心竞争力,更取决于企业通过某种创新获取的连续竞争能力,或者说是动态竞争能力,这种创新不完全是技术、产品方面的单一创新,而是基于能力增长的商业运作模式的创新。中国电信运营商要获得长期竞争优势就必须不断发展其核心竞争力,使核心竞争力通过经营活动形成良性循环和动态的竞争优势。中国电信运营商成功的因素必须是关键的和难以模仿的,这个关键的、难以模仿的因素就是运营模式的创新。因此,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的创新是更为重要、更为关键的核心竞争力,是中国电信运营商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根本保证。运营模式必然关注中国电信运营商企业运营的各个方面,包括对中国电信运营商企业自身及其产品和服务的定位、选择客户、获取和利用各种必要资源、进入市场获得企业收益等等,另外也需要充分关注中国电信运营商企业运营构成的各方面、各层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逻辑关系。对于中国电信运营商来说,行业构成和企业运作过程十分复杂,影响因素较多,因此,运营模式的创新必然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是仅仅就企业运营的某一环节进行改良的企业改革。本文在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的理论和实证分析过程中,基于系统的观点,对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的关键影响要素和环节作出分析后,进一步对中国电信运营商整体运营模式进行审视和评估,提出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发展策略,并按照系统功效最大的原则探索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的相应改进和创新路径。本文基于国内外关于运营模式的理论和相关创新理论研究,给出了运营模式的一般属性和定义(第二章)。通过中国电信运营商的商业运营过程分析(第三章)以及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内涵分析,对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内涵的予以说明,对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的影响要素和构成要素进行分析(第四章)。通过上述研究赋予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的理论概念新时期的新内涵,紧密结合中国电信运营商的商业运营,进行了中国电信运营商市场竞争的均衡性分析,阐述了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的实践途径和发展趋势(第五章)。结合行业特点,设计了中国电信运营商的运营模式评估体系(第六章),通过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的过程性评估和关键性评估(第七章),对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评估体系的进行了应用与实施(第八章)。
孙绍利[3](2007)在《FTS中国电信行业BOSS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3G、NGN、宽带业务的迅速发展和应用,电信、电视和互联网业务逐步融合,各种视频、流媒体、即时通信等新业务层出不穷,商业模式日趋复杂,中国电信业及运营商都在开始重视考虑新的业务运营支撑系统的规划和建设。中国电信行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潜力的业务运营支撑系统和计费系统的重要市场之一,这一点已经成为国际上主流计费厂家的共识。FTS作为全球重要的计费软件提供商,面对拥有巨大市场潜力的中国电信行业市场,也期望能够取得一席之地。因此,FTS总部决定成立FTS中国合资公司,来主要负责推进中国方面的业务。本论文描述和分析了全球电信业运营支撑系统、中国电信业运营支撑系统的宏观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对中国电信业主流运营商的业务运营支撑系统建设历史、市场规模、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就中国电信业业务运营支撑系统的市场营销特点、业务运营支撑系统提供商竞争力分析、市场投资规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FTS公司及FTS中国公司具体案例的自身资源和特征,对FTS中国公司所面临的国内业务运营支撑系统外部市场环境和内部竞争态势进行了充分分析后。对FTS中国的市场营销策略做出了初步探讨和研究。通过针对FTS中国公司的SWOT分析,以及直销策略与合作联盟策略的比较后,提出了FTS中国公司应采取的合作联盟营销战略的建议。围绕合作联盟营销战略,文中从产品合作联盟营销战略和市场合作联盟营销战略两个纬度,对FTS中国公司进入中国电信业务运营支撑系统市场应采取的具体营销策略提供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方案。本论文主要观点:■融合、转型是全球电信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电信业务的多元化使电信业务运营支撑系统逐渐从面向业务的系统架构向面向客户的系统架构转移。2007年,联机计费系统、融合计费改造、综合业务管理、经营分析系统等将是国内电信运营商建设和规划的重点。■考虑到3G牌照的发放、NGN建设和电信增值业务迅速发展等几种因素的影响,未来几年中国电信行业的CRM及计费应用市场规模有望逐年稳步增加。而在市场稳步发展的背后,电信计费软件提供商正面临重新整合,市场份额也将日趋集中。■2005年至今,Amdocs对朗新公司的并购案,标志着实力和经验都很丰富的国际厂家将通过资本运作逐步渗透中国电信业BOSS系统服务市场。国内业务运营支撑系统供应商资本市场将陆续出现并购、整合的趋势。■在中国电信行业BOSS领域竞争加剧、国际厂家纷纷涌入的市场背景下,作为2006年新进入中国电信行业的国际计费软件提供商,FTS中国公司应审时度势、扬长避短,建议以FTS的产品领先优势及全球资源为基础,采取与国内BOSS系统集成商的合作联盟策略,以寻求在中国电信行业市场的突破和发展。
杜燕鹏[4](2007)在《世界是宽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界是平的”,正是由于科技的进步让我们发出这样的感慨。而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们越来越发现:“世界是宽的。”曾几何时,我们的生活圈是如此有限,日常生话仅仅是围绕着家乡的小镇或村庄,朋友就居住在路旁,而工作地点亦是咫尺之遥。然而现如今,由于技术的进步,我们可以身居巴西却为伦敦的公司工作,瞬间获得全新的自我;我们以网会天下,结识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电影明星,发行个人专辑甚至成为全球收视的喜剧演员……在刚刚落下帷幕的2007宽带世界论坛亚洲会议上,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宽带的力量,更听到了“世界是平的,也是宽的”的最强音。在宽带业务爆炸性增长的推动下,在ICT产业大发展的今天,我们正以迅疾和创新的步伐迈向更加宽广、更加迅捷的宽带我世界、信息新世界。
陶魄[5](2007)在《中国钢铁业并购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中国钢铁业发展现状分析入手,通过揭示其发展中存在产业集中度低等问题,结合国内外钢铁业发展中并购成为重要手段的客观实践,探讨了我国钢铁业实施并购战略的可能性,并阐述了研究钢铁企业并购发展的理论价值。在评述和总结了企业并购的规模经济、协同效应、交易费用、价值低估、市场势力和多样化经营战略等理论及近期发展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我国钢铁业实施并购战略的动因和特殊性,籍此提出我国钢铁企业并购选择的战略模型,包括目标企业选择和钢铁企业并购方法。通过我国钢铁业发展过程中问题研究,本文详细分析我国钢铁业并购发展的必然性和可行性。通过国内外钢铁企业并购重组的案例分析,揭示了成功案例对我国钢铁企业并购实践的启示,通过南钢战略扩张和并购实践介绍,使我们认识到并购发展思路对钢铁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本文提出了不同类型钢铁企业和政府在钢铁业并购大潮中的策略选择和角色定位。同时进一步说明钢铁企业重组并购是我国钢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的基本框架安排如下:第一章是导论部分。通过我国钢铁业现状分析,以及国际钢铁业发展历程,探讨了我国钢铁行业并购发展的可能性,以及选题和研究意义。二、三章主要是企业并购理论介绍以及行为分析和历史回顾。其中,第二章是企业并购理论及动因研究,评述企业并购相关的七大理论,介绍了企业并购动因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企业并购模式选择理论,为钢铁企业并购研究做铺垫。第三章是企业并购行为影响及并购发展历史,研究了企业并购行为的演变,回顾了企业并购发展的历程。四、五章是建立并购目标企业评价模型以及钢铁业存在问题。其中第四章是企业并购模式及目标企业选择研究,通过钢铁企业并购思路分析,建立我国钢铁企业并购选择战略模型,提出或改进钢铁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选择评估模型,设计钢铁企业并购方法。第五章是中国钢铁业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研究,通过我国钢铁业发展历程的回顾,分析钢铁业产能和需求变化,预测钢铁业未来市场发展趋势,揭示了我国钢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六、七两章主要是论证了并购必然性和可行性以及典型案例介绍。其中,第六章是中国钢铁业并购发展的必然性和可行性研究,介绍了国际钢铁业并购风潮和具体并购战略,证明了解决我国钢铁业发展过程中诸多矛盾的根本措施就是重组并购,为并购战略必然性分析提供支持;同时,引用了麦肯锡公司在研究钢铁行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中国钢铁业发展的研究结论,说明钢铁企业并购发展的可行性。第七章是钢铁业并购案例分析对我国钢铁业的启示,通过对了国内外钢铁企业并购重组的成功案例的分析,值得我国钢铁企业在重组并购中借鉴,提出了对钢铁业并购发展的一系列建设性建议。八、九两章是南钢发展介绍及企业并购对策研究。其中,第八章是南钢扩张战略与并购发展实例介绍,进一步说明钢铁企业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运用并购策略发展的可能性,并从中认识到并购对钢铁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第九章是中国钢铁业的重组并购对策研究及发展趋势,设计了我国各类钢铁企业在并购浪潮中的对策,提出政府应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同时展望中国钢铁工业将在重组并购中发展壮大,成为世界强国这一天不再遥远。第十章是结语。研究结论是我国钢铁行业呈现出并购发展的总体趋势。本文研究的结论和贡献主要在于:(1)从理论上分析了钢铁业实施并购的动因,阐述了中国钢铁工业实施并购的必然性和可行性,揭示了中国钢铁工业进入并购发展新时期的客观规律。(2)分析了钢铁工业并购选择模式,描述了钢铁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目标企业的选择,丰富了带有钢铁企业战略并购特征的SWOT战略模型,首次设计出一套适用于钢铁类目标企业筛选评价模型体系为实际操作提供了实用的工具。(3)文章分析论证了中国钢铁工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行业的集中度,提高集中度的最有效方法在于企业的重组并购,从而推论出钢铁业将呈现出重组并购发展的总体趋势。(4)本文详析了国内外精典并购案例,以南钢重组并购发展为实例。同时,借鉴国内外钢铁企业成功发展的经验,对各类钢铁企业提出了十多项策略和建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章以创新的手笔提出了一套针对钢铁行业并购的评价模型组合;设计了适用性强的目标企业评价模型—GREE模型和EER模型,同时创造性地将钢铁企业内部效益模型和钢铁企业物流评价模型用于钢铁行业并购分析,不仅评估了钢铁目标企业在行业中的水平,也为钢铁企业实施战略性并购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系统的评价方法。
姜勇[6](2006)在《中国铁通天津分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铁通天津分公司(以下简称天津铁通)是一个新兴的通信运营企业,具有近五年的从业历史。在通信市场环境不断变化的今天,天津铁通的发展,既有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不断成长,成为摆在天津联通公司面前的一道课题,根据天津铁通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科学的发展战略是公司发展的关键。这也是本文所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本文首先简要阐述对企业发展战略的理解,然后从通信产业的发展背景出发回顾了天津铁通的发展经历,总结出它成功的经验,同时对它的经营管理进行了实证分析。 近年来,我国经济平稳高速的发展,一方面国家将通信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使通信市场逐步升温;另一方面随着加入WTO,我国电信行业将逐步开放,面向激烈的市场竞争,天津铁通在经历近五年的创业后,仍然处于市场弱势,需要重新确定新的企业战略,以保持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分析该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条件,总结出它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所具有的优势与弱势,并运用现代企业战略分析工具进行详细的分析,确定出天津铁通进一步发展必须采取多样化战略、合作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品牌战略和快速反应等战略,同时结合其实际情况提出了公司采用新的战略的中长期计划和必备的经营策略、资本来源及组织结构等保障和支持措施。
吴颖[7](2006)在《电信业:遭遇拐点》文中认为对于3G的等待和观望,使得2005年中国电信市场的整体投资下降,各电信设备商经历了“最冷”的一个冬天。 2005年的电信行业似乎平静得有些沉闷,尤其是在中国,除了关于3G牌照的“猜谜游戏”之外,鲜有亮点出现。然而就像大自然中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宁静一样,表面的平静之下,全球和中国的电信行业正在酝酿一场10年来最大的转变。
应俊[8](2005)在《中国通信制造企业跨文化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企业的跨文化管理是管理科学领域一门新兴的学科,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全球范围的跨国公司兴起之时。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日本跨国企业在与欧美跨国企业多个领域的竞争中取得领先,引起了管理学界尤其是美国管理学界的深刻反思,兴起了以美国学者为代表主要研究日本企业管理成功经验管理的大规模学术研究,企业跨文化管理作为这项研究的重要成果引发了管理学界的一场革命。进入90年代,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跨国企业日益成为全球经济的决定性力量。伴随着全球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管理地域的不断延伸,跨国企业在管理实践过程中越来越发现形成一个统一的超越民族与国界的具有活力的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并且将其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随着全球信息化时代步伐,我国信息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壮大,这不仅表现为软件及网络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更重要的是我国通信产品制造行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支撑经济增长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伴随着国外跨国通信设备公司不断进入中国市场以及中国本土通信制造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进入国外市场,尤其是在WTO之后,跨文化管理逐渐引起中国企业管理学界、国内三资企业,特别是大型跨国通信企业管理层的高度重视,这一趋势使得企业跨文化管理逐渐成为我国管理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 本文首先通过官方的统计数据对中国通信制造企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概括地介绍与分析,同时初步描述了中国通信制造企业面临的跨文化管理现状和特点以及中国通信制造企业中出现的中西文化冲突;然后,从整体上阐述了文化因素对跨国经营管理的影响,根据国内外在文化差异上的最新理论,主要包括:霍夫斯坦特的国家文化模型以及与中
李菁[9](2005)在《中国铁通成都分公司的发展战略分析》文中认为中国铁通成都分公司是一个新兴的通信运营企业,具有四年从业历史。在通信市场环境急剧变化的今天,中国铁通成都分公司的发展,既有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根据中国铁通成都分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合理科学的发展战略是公司发展的关键。这也是本文所研究的主要课题。 本文从通信产业的发展背景出发回顾了中国铁通成都分公司的发展经历,总结出它成功的经验,同时对它的经营管理进行了实证分析。 同时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平稳高速的发展,特别是国家将通信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通信市场逐步升温;面对我国电信行业保护期已结束,即将加入WTO以及二十一世纪的激烈竞争,中国铁通成都分公司需要重新确定新的企业战略,以保持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随后本文通过分析该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条件;总结出它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所具有的优势与弱势,并运用现代企业战略分析工具进行详细的分析,确定出中国铁通成都分公司进一步发展必须采取多样化战略、合作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品牌战略和快速反应等战略,同时结合其实际情况提出了公司采用新的战略的中长期计划和必备的经营策略、资本来源及组织结构等保障和支持措施。
陈亮[10](2005)在《中国联通(600050) “空军司令”欲变身并购先锋》文中提出在业绩欠佳的影响下,联通成为近期的空军司令,作者在从电信重组、公司估值区间、2月运营数据及2005年前景预期等几个方面对联通进行解剖,美国四大电信并购案例显示:被收购资产在收购协议签订之前均出现股价大幅推高的走势。且联通面临3G提供时间差的机遇,2006年增长可期,目前资产、用户价值被低估。
二、电信业购并有望升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信业购并有望升温(论文提纲范文)
(1)3G时代中国电信转型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中国电信业转型研究综述 |
2.2 战略转型理论综述 |
2.2.1 战略转型的内涵 |
2.2.2 战略转型理论及相关多元化理论 |
2.2.3 企业转型的驱动因素 |
2.2.4 战略转型时机的选择 |
2.2.5 战略转型选择 |
2.2.6 战略转型的模式 |
2.2.7 战略转型的手段 |
3. 3G技术与业务的发展概述 |
3.1 3G技术发展历程 |
3.2 3G技术与特点 |
3.2.1 3G技术 |
3.2.2 3G技术特点 |
3.3 3G业务分类与特征 |
3.3.1 3G业务分类 |
3.3.2 3G业务特征 |
3.4 国内外3G业务发展现状 |
3.4.1 国外3G业务发展现状 |
3.4.2 国内3G业务发展现状 |
4. 3G时代中国电信业务的市场环境分析 |
4.1 内部资源分析 |
4.1.1 人力资源分析 |
4.1.2 品牌形象分析 |
4.1.3 资产分析 |
4.1.4 技术分析 |
4.1.5 经营管理分析 |
4.2 中国电信3G时代战略转型的SWOT分析 |
4.2.1 中国电信3G业务发展优势分析 |
4.2.2 中国电信3G业务发展的劣势分析 |
4.2.3 中国电信3G业务发展的机会分析 |
4.2.4 中国电信3G业务发展的威胁分析 |
4.3 中国电信3G业务发展的SWOT分析矩阵 |
5. 3G时代中国电信转型分析 |
5.1 中国电信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
5.1.1 电信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
5.1.2 中国电信PEST分析 |
5.1.3 中国电信行业环境分析 |
5.1.4 3G时代中国电信转型的紧迫性 |
5.2 中国电信转型的途径分析 |
6. 3G时代中国电信转型策略 |
6.1 中国电信转型的总战略与实施策略的关系 |
6.2 中国电信转型总体战略制定 |
6.2.1 中国电信实施FMC战略的必要性 |
6.2.2 中国电信实施 FMC战略的综合分析 |
6.3 中国电信转型的市场战略策略 |
6.3.1 低价策略 |
6.3.2 目标聚集策略 |
6.3.3 差异化策略 |
6.3.4 农村市场开发策略 |
6.4 案例分析——江西电信公司转型的发展策略 |
6.4.1 江西电信3G业务的产品策略 |
6.4.2 江西电信3G业务品牌策略 |
6.4.3 江西电信3G业务价格策略 |
6.4.4 江西电信3G业务渠道策略 |
6.4.5 江西电信3G业务服务策略 |
6.4.6 江西电信3G业务产业链策略 |
7. 研究结论以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
7.1 论文研究结论 |
7.2 创新与不足之处 |
7.3 未来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及其评估体系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中国电信运营业的发展 |
1.1.2 中国电信市场和国际电信市场的比较分析 |
1.1.2.1 宏观环境及监管政策比较 |
1.1.2.2 行业市场背景比较 |
1.1.2.3 产业链运作比较 |
1.1.2.4 中国电信市场和国外成熟电信市场环境对比结论 |
1.1.3 运营模式创新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问题的提出 |
1.2.2 研究目的 |
1.2.3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前提假设 |
1.5 研究框架结构 |
1.6 主要概念说明 |
1.6.1 电信运营商 |
1.6.2 中国电信运营商的价值链 |
1.6.3 运营模式 |
1.6.4 价值创造系统 |
1.7 研究主要创新 |
1.7.1 中国电信运营商的运营模式内涵分析 |
1.7.2 中国电信运营商的运营模式评估体系建立 |
1.8 本章小结 |
2 理论综述及运营模式的一般属性和定义 |
2.1 运营模式概念性研究 |
2.2 运营模式分类性研究 |
2.3 运营模式模型研究 |
2.3.1 运营模式模型概述 |
2.3.2 运营模式模型构成要素 |
2.3.3 运营模式模型特征 |
2.4 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的相关理论及模型研究 |
2.4.1 eTOM |
2.4.2 标杆管理 |
2.4.3 价值链 |
2.5 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的理论研究特点 |
2.6 运营模式的一般属性和定义 |
2.6.1 运营模式的影响要素和构成要素 |
2.6.2 运营模式的一般属性和定义 |
2.7 本章小结 |
3 中国电信运营商商业运营的特征及要素构成 |
3.1 中国电信业运营概况及运营商的网络属性 |
3.1.1 中国电信运营业的发展 |
3.1.2 中国电信运营商的产品特点及发展趋势 |
3.1.3 中国电信运营商的网络属性 |
3.2 中国电信运营商商业运营的内涵及构成 |
3.2.1 中国电信运营商商业运营的内涵 |
3.2.2 产品运营 |
3.2.2.1 目标市场定位 |
3.2.2.2 目标市场细分 |
3.2.2.3 品牌建设 |
3.2.2.4 业务划分与选择 |
3.2.3 渠道运营 |
3.2.3.1 零售终端 |
3.2.3.2 渠道整合 |
3.2.3.3 销售型向服务型转变 |
3.2.3.4 渠道策略 |
3.2.4 收入模式 |
3.2.4.1 电信业务价格模型 |
3.2.4.2 电信业务收入形式 |
3.2.5 价值链运营 |
3.2.5.1 电信业务价值链分析 |
3.2.5.2 中国电信运营商的价值链定位 |
3.2.5.3 电信业务的价值链模型 |
3.2.5.4 案例分析:中国电信运营商在IPTV价值链中的作用 |
3.2.5.5 基于价值链模型的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 |
3.3 中国电信运营商的运营特征分析 |
3.3.1 中国电信运营商的内部运营特征 |
3.3.2 中国电信运营商的价值链运营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4 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的影响要素及作用 |
4.1 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的影响范围 |
4.1.1 产品属性 |
4.1.2 市场特征 |
4.1.3 资源禀赋 |
4.1.4 竞争能力 |
4.1.5 利润获取 |
4.1.6 持续增长 |
4.2 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的影响要素 |
4.2.1 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的影响因素甄别 |
4.2.2 技术、市场、价值创造系统的相互作用 |
4.2.2.1 技术与市场的相互作用 |
4.2.2.2 价值创造系统与技术的相互作用 |
4.2.2.3 价值创造系统与市场的相互作用 |
4.3 技术、市场和价值创造系统对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的作用 |
4.3.1 技术 |
4.3.2 市场 |
4.3.3 价值创造系统 |
4.4 本章小结 |
5 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的竞争均衡性分析、实践途径和发展趋势 |
5.1 基于客户导向的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竞争均衡性分析 |
5.1.1 问题的提出 |
5.1.2 基础模型介绍 |
5.1.3 中国电信运营商商业盈利函数分析 |
5.1.4 中国电信运营商最优价值分析 |
5.1.5 中国电信运营商新兴业务竞争的最优博弈均衡 |
5.1.6 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市场竞争盈利均衡性意义 |
5.2 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的实践途径及发展趋势 |
5.2.1 中国电信运营商的发展契机 |
5.2.2 国内外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的案例分析 |
5.2.2.1 技术因素对运营商运营模式影响的案例分析 |
5.2.2.2 市场因素对运营商运营模式影响的案例分析 |
5.2.2.3 价值创造系统对运营商运营模式影响的案例分析 |
5.2.3 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的实践途径 |
5.2.4 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的发展趋势 |
5.3 本章小结 |
6 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评估体系构建 |
6.1 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评估体系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
6.1.1 企业价值评估理论 |
6.1.2 战略评估理论与方法 |
6.1.3 项目评估理论与方法 |
6.2 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的评估目的 |
6.3 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的评估原则 |
6.3.1 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评估体系的构建原则 |
6.3.2 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评估指标的选取原则 |
6.4 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评估模型的基本架构 |
6.5 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评估体系的主要内容 |
6.6 本章小结 |
7 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的关键性评估和过程性评估 |
7.1 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关键性评估 |
7.1.1 关键性评估指标选取流程 |
7.1.2 关键性评估的备选指标 |
7.2 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的过程性评估 |
7.2.1 过程性评估指标构成 |
7.2.2 过程性评估框架 |
7.2.3 评估模型的技术维度 |
7.2.4 评估模型的市场维度 |
7.2.5 评估模型的价值创造系统维度 |
7.3 本章小结 |
8 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评估体系的应用与实施 |
8.1 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摸式评估摸型的应用 |
8.1.1 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构建能力的信息收集阶段 |
8.1.2 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构建能力的问题聚焦阶段 |
8.1.3 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构建能力的重点改进阶段 |
8.2 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评估体系的实证分析 |
8.2.1 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关键性评估 |
8.2.2 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过程性评估 |
8.3 本章小结 |
附录: 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评估环节内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FTS中国电信行业BOSS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相关理论 |
1.2.1 市场营销环境 |
1.2.2 合作联盟理论 |
1.2.3 SWOT理论 |
1.2.4 市场定位战略 |
1.3 BOSS系统简介 |
第二章 中国电信业BOSS系统市场环境分析 |
2.1 全球运营支撑系统宏观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 |
2.2 中国电信运营支撑系统宏观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 |
2.2.1 中国电信业运营支撑系统建设的整体状况 |
2.2.2 中国电信业运营支撑系统建设现状及特点 |
2.2.3 中国电信业运营支撑系统投资的基本特点 |
2.2.4 中国电信业BOSS系统建设现状及趋势 |
2.3 中国电信业BOSS系统市场竞争分析 |
2.3.1 电信BOSS市场的促进因素与阻碍因素 |
2.3.2 主要运营支撑系统供应商竞争态势 |
2.3.3 业务运营支撑系统供应商竞争力分析 |
2.3.4 电信业运营支撑系统供应商五大硬伤 |
2.3.5 电信BOSS系统市场营销特点 |
2.3.6 电信BOSS市场并购大事记 |
2.4 中国电信业BOSS市场投资规模预测 |
第三章 FTS中国公司分析 |
3.1 FTS公司简介 |
3.1.1 FTS公司概况 |
3.1.2 FTS核心发展 |
3.1.3 FTS产品简介 |
3.1.4 FTS中国公司 |
3.2 FTS中国市场营销策略选择 |
3.2.1 FTS中国公司SWOT分析 |
3.2.2 FTS中国公司营销策略选择 |
第四章 FTS中国公司合作联盟营销策略分析 |
4.1 产品合作联盟营销战略 |
4.1.1 产品定制营销 |
4.1.2 产品品牌降格 |
4.2 市场合作联盟营销战略 |
4.2.1 集中性营销 |
4.2.2 蓝海营销 |
第五章 结束语 |
5.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5.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世界是宽的(论文提纲范文)
席卷全球的宽带浪潮 |
助推转型的宽带力量 |
前景广阔的宽带应用 |
蓄势再发的中国宽带 |
宽带成为运营商转型利器 |
宽带接入精彩纷呈 |
◆DSL:加速升级和改良 |
◆光纤接入:PON前景看好 |
◆电信级以太网:从企业网向公众网扩展 |
◆家庭网关:电信网络的合理延伸 |
◆无线宽带接入:推动高速互联网腾飞 |
(5)中国钢铁业并购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钢铁产业整体发展趋势良好 |
1.1.2 钢铁产业发展中问题突出 |
1.1.3 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有限 |
1.1.4 国际钢铁业发展经验值得借鉴 |
1.1.5 国际钢铁企业并购行为的影响 |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
1.2.1 寻找钢铁行业的发展出路 |
1.2.2 借鉴国际钢铁行业发展经验 |
1.2.3 提供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建议 |
1.2.4 提供操作性强的分析工具 |
1.3 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视角和方法 |
1.3.4 基本框架 |
1.4 本章小结 |
2 企业并购理论与动因研究 |
2.1 企业并购相关含义和分类 |
2.1.1 并购的概念 |
2.1.2 并购与资产重组 |
2.1.3 并购的分类 |
2.2 企业并购理论 |
2.2.1 规模经济论 |
2.2.2 协同效应理论 |
2.2.3 交易费用论 |
2.2.4 价值低估论 |
2.2.5 市场势力论 |
2.2.6 多元化经营战略论 |
2.2.7 代理问题和管理主义理论 |
2.2.8 其他相关的并购理论 |
2.3 近年来并购动因理论研究 |
2.3.1 关于产生并购的原因分析 |
2.3.2 影响兼并活动行为的因素 |
2.3.3 关于兼并的作用功效分析 |
2.4 企业并购的动力源及并购模式选择理论 |
2.4.1 企业发展战略是并购活动的动力源 |
2.4.2 企业并购模式选择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3 企业并购的行为影响及并购发展历史回顾 |
3.1 并购的行为分析 |
3.1.1 不同企业制度下企业并购行为比较 |
3.1.2 企业扩张的行为分析 |
3.1.3 企业并购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
3.2 企业并购对经济作用及其启示 |
3.2.1 并购对经济社会影响作用 |
3.2.2 企业并购发展对我们的启迪 |
3.3 全球企业并购发展历史回顾 |
3.3.1 企业并购的起源 |
3.3.2 历史上主要历次并购 |
3.4 中国企业的并购重组历史进程 |
3.4.1 企业并购发展简史 |
3.4.2 中国企业重组并购的特点 |
3.5 本章小结 |
4 企业并购模式及目标企业选择研究 |
4.1 并购模式选择的思路分析 |
4.1.1 用竞争优势理论分析企业并购模式的选择 |
4.1.2 用资源基础理论分析企业并购模式的选择 |
4.1.3 用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分析并购模式的选择 |
4.1.4 钢铁企业并购模式选择的思路与定位 |
4.2 目标企业选择的方法与路径 |
4.2.1 目标企业的分析模型 |
4.2.2 目标企业选择战略模型 |
4.2.3 目标企业的选择条件 |
4.2.4 目标企业选择的评估模型 |
4.3 钢铁企业并购目标企业的方法 |
4.3.1 确定自身发展战略 |
4.3.2 制定并购的选择标准 |
4.3.3 用 GREE模型分析筛选目标企业 |
4.3.4 钢铁企业内部效益模型 |
4.3.5 建立钢铁企业物流筛选评估模型 |
4.3.6 企业并购协同效应模型 |
4.3.7 钢铁企业战略并购运用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中国钢铁业发展趋势与存在问题研究 |
5.1 钢铁业发展历史沿革与现状 |
5.1.1 钢铁业历史沿革 |
5.1.2 发展现状分析 |
5.2 国内钢铁业供需结构与发展趋势 |
5.2.1 供给结构分析 |
5.2.2 需求结构分析 |
5.2.3 未来发展趋势 |
5.3 钢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5.3.1 行业集中度偏低 |
5.3.2 布局不合理物流不畅 |
5.3.3 钢铁品种结构不合理 |
5.3.4 行业面临资源瓶颈 |
5.4 本章小结 |
6 我国钢铁业并购发展必然性和可能性研究 |
6.1 并购是国际钢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
6.1.1 国际钢铁业掀起并购热潮 |
6.1.2 国际钢铁企业并购战略分析 |
6.2 我国钢铁业并购发展的必然性研究 |
6.2.1 企业并购是提高我国钢铁业集中度的必然要求 |
6.2.2 企业并购是实现行业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 |
6.3 我国钢铁业并购发展的可行性研究 |
6.3.1 我国钢铁企业并购与《麦肯锡设想》 |
6.3.2 我国钢铁业进入并购重组的调整期 |
6.4 本章小结 |
7 钢铁企业并购案例分析对我国钢铁业的启示 |
7.1 国外并购案例分析 |
7.1.1 米塔尔公司低成本并购案例分析 |
7.1.2 安赛乐公司合并发展的案例分析 |
7.1.3 JFE公司重组并购的案例分析 |
7.2 国内钢铁企业重组并购案例分析 |
7.2.1 宝钢并购上海冶金案例分析 |
7.2.2 华凌集团重组联合案例分析 |
7.2.3 东北特钢集团组建案例分析 |
7.3 国内外钢铁企业并购案例的启示 |
7.3.1 钢铁业并购案例的启示 |
7.3.2 钢铁企业重组并购的建议 |
7.3.3 国际未来钢铁企业合并趋势的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8 南钢发展战略与并购扩张实例介绍 |
8.1 南钢情况简介 |
8.2 南钢“十五末”业绩介绍 |
8.3 南钢发展战略分析 |
8.3.1 南钢发展战略制定 |
8.3.2 南钢战略部署 |
8.4 南钢发展战略的实施 |
8.4.1 打造南钢核心竞争力 |
8.4.2 纵向并购解决原燃料瓶颈问题 |
8.4.3 并购实例简介 |
8.4.4 直接投资降低物流成本 |
8.5 重组铁本钢铁项目实现规模化扩张 |
8.6 并购杭钢、新钢实现区域延伸发展 |
8.7 南钢未来并购战略展望 |
8.8 本章小结 |
9 我国钢铁业的重组并购对策研究及发展趋势 |
9.1 钢铁企业并购战略对策研究 |
9.1.1 钢铁企业的发展战略与并购模式选择思路 |
9.1.2 组建领军企业集团按《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推进发展 |
9.1.3 大中型企业群应研究按市场化原则并购发展 |
9.1.4 一般钢铁企业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 |
9.2 国家要加强在宏观政策上对重组并购的支持 |
9.2.1 政府在企业重组并购整合中应发挥重要作用 |
9.2.2 国家税收政策应向并购发展的优势企业倾斜 |
9.2.3 国家金融政策要进一步开放银行应增加金融产品 |
9.2.4 政府应进一步开放国内钢铁资本市场 |
9.2.5 用法律手段来规范企业并购的行为 |
9.3 我国钢铁企业将在重组并购中发展壮大 |
9.3.1 我国将在国际钢铁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 |
9.3.2 钢铁企业的重组并购是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
9.3.3 国内钢铁企业将在战略机遇期中发展壮大 |
9.4 本章小结 |
10 结语 |
10.1 研究结论 |
10.2 创新和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博士学位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一、发表的论文 |
二、参加的科研项目 |
(6)中国铁通天津分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公司简介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企业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 |
2.1 企业战略的概念及特征 |
2.1.1 企业战略的概念 |
2.1.2 企业战略的特征 |
2.2 企业战略管理的步骤 |
2.2.1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
2.2.2 企业内部条件分析 |
2.2.3 确定企业具体的战略发展目标 |
第三章 天津铁通内外部环境及SWOT分析 |
3.1 社会环境 |
3.1.1 政治法律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技术环境 |
3.1.4 社会文化环境 |
3.1.5 全球化环境 |
3.2 行业竞争环境 |
3.2.1 替代品分析 |
3.2.2 供应商 |
3.2.3 潜在进入者 |
3.2.4 现有企业竞争者 |
3.2.5 顾客 |
3.3 内部环境 |
3.3.1 营销能力分析 |
3.3.2 网络资源分析 |
3.3.3 组织效能分析 |
3.4 SWOT分析 |
3.4.1 优势分析 |
3.4.2 劣势分析 |
3.4.3 机会分析 |
3.4.4 威胁分析 |
3.4.5 基本结论 |
第四章 天津铁通的发展战略 |
4.1 企业任务 |
4.2 企业使命 |
4.3 战略目标 |
4.4 总体目标 |
4.5 多样化经营战略 |
4.6 合作战略 |
4.7 成本领先战略 |
4.8 差异化战略 |
4.9 品牌战略 |
4.10 快速反应战略 |
第五章 天津铁通战略的实施 |
5.1 建立战略实施的方案和计划 |
5.1.1 中短期计划 |
5.1.2 中短期计划实施方案 |
5.1.3 长期计划 |
5.2 建立有效的财务与决策分析 |
5.2.1 资本来源 |
5.2.2 资产评估 |
5.3 建立与战略匹配的组织结构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电信业:遭遇拐点(论文提纲范文)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
新业务和新商业模式 |
网络演进 |
(8)中国通信制造企业跨文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二章 中国通信制造企业的跨文化管理现状 |
2.1 中国通信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
2.2 中国通信制造企业的跨文化管理现状及特点 |
2.2.1 中国通信制造企业的跨文化管理现状 |
2.2.2 中国通信制造企业跨文化管理的特点 |
2.3 中国通信制造企业的中西文化冲突 |
第三章 中国通信制造企业的文化与管理 |
3.1 企业跨国经营中的文化因素 |
3.2 中国通信制造企业中的文化差异 |
3.2.1 霍夫斯坦特的国家文化模型 |
3.2.2 与中国交往的商务文化7P模型 |
3.2.3 中国通信制造企业的中西文化差异 |
3.3 中国通信制造企业文化多样性的优势和劣势 |
3.3.1 中国通信制造企业文化多样性的优势 |
3.3.2 中国通信制造企业文化多样性的劣势 |
3.4 中国通信制造企业的文化与管理 |
3.4.1 管理也是一种文化 |
3.4.2 文化与管理的共生性 |
3.4.3 文化的管理功能 |
第四章 中国通信制造企业跨文化管理的解决之道 |
4.1 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战略 |
4.1.1 “文化平行/并存”即“地方本土化”战略 |
4.1.2 “文化包含/覆盖”即“全球标准化”战略 |
4.1.3 “文化交叉/融合”即全球地方化战略 |
4.2 中国通信制造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本土化战略 |
4.3 中国通信制造企业的跨文化沟通 |
4.3.1 创造跨文化沟通的环境条件 |
4.3.2 对经营方式的选择 |
4.4 建立中国通信制造企业跨文化的管理模式 |
4.4.1 在企业内部逐步建立起共同的价值观 |
4.4.2 进行跨文化培训 |
4.4.3 管理本土化 |
4.4.4 立足长期,实行双惠,不损害当地利益 |
4.5 中国通信制造企业跨文化的管理案例研究——上海贝尔阿尔卡特 |
参考文献 |
成果 |
致谢 |
(9)中国铁通成都分公司的发展战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制定战略的意义 |
1.2 中国铁通公司简介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向 |
第2章 中国铁通成都分公司内外部环境及SWOT分析 |
2.1 社会环境 |
2.1.1 政治法律环境 |
2.1.2 经济环境 |
2.1.3 技术环境 |
2.1.4 社会文化环境 |
2.1.5 全球化环境 |
2.2 行业竞争环境 |
2.2.1 替代品分析 |
2.2.2 供应商 |
2.2.3 潜在进入者 |
2.2.4 现有企业竞争者 |
2.2.5 顾客 |
2.3 内部环境 |
2.3.1 财务状况分析 |
2.3.2 营销能力分析 |
2.3.3 网络资源分析 |
2.3.4 组织效能分析 |
2.4 SW0T分析 |
2.4.1 优势分析 |
2.4.2 弱势分析 |
2.4.3 机遇分析 |
2.4.4 威胁分析 |
2.4.5 基本结论 |
第3章 中国铁通成都分公司的发展战略 |
3.1 企业任务 |
3.2 企业使命 |
3.3 战略目标 |
3.4 总体目标 |
3.5 多样化经营战略 |
3.6 合作战略 |
3.7 成本领先战略 |
3.8 差异化战略 |
3.9 品牌战略 |
3.10 快速反应战略 |
第4章 中国铁通成都分公司战略的实施 |
4.1 建立战略的方案和计划 |
4.1.1 中短期计划 |
4.1.2 中短期计划实施方案 |
4.1.3 长期计划 |
4.2 建立有效的财务与决策分析 |
4.2.1 资本来源 |
4.2.2 财务预算 |
4.2.3 资产评估 |
4.3 建立与战略匹配的组织结构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中国联通(600050) “空军司令”欲变身并购先锋(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国电信业并购启示录 |
●被收购资产的溢价——必然? |
1、Cingular收购AT&T Wireless |
2、Sprint收购Nextel |
3、SBC收购AT&T |
4、Verizon、Qwest竞相收购MCI |
●资本市场影响——股价推高? |
二、联通——资产、用户价值低估 |
三、未来业绩有望改善 |
●短期:经营困局2005年Q2后略有改善 |
1、突破C D M A瓶颈、拓展中低端用户 |
2、C D M A网络租赁费用和手机摊销费用有望降低。 |
3、敏感分析显示: |
●中期:3G提供时间差的机遇、2006年增长可期 |
四、电信业购并有望升温(论文参考文献)
- [1]3G时代中国电信转型策略研究[D]. 黄志先. 北京交通大学, 2009(S1)
- [2]中国电信运营商运营模式及其评估体系的研究与应用[D]. 李安民. 复旦大学, 2008(03)
- [3]FTS中国电信行业BOSS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孙绍利. 北京邮电大学, 2007(06)
- [4]世界是宽的[J]. 杜燕鹏. 中国电信业, 2007(06)
- [5]中国钢铁业并购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D]. 陶魄. 南京理工大学, 2007(12)
- [6]中国铁通天津分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D]. 姜勇. 北京邮电大学, 2006(11)
- [7]电信业:遭遇拐点[J]. 吴颖. IT经理世界, 2006(01)
- [8]中国通信制造企业跨文化管理研究[D]. 应俊. 南京工业大学, 2005(02)
- [9]中国铁通成都分公司的发展战略分析[D]. 李菁. 西南交通大学, 2005(06)
- [10]中国联通(600050) “空军司令”欲变身并购先锋[J]. 陈亮. 证券导刊, 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