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国志》略论

《华阳国志》略论

一、《华阳国志》浅论(论文文献综述)

苏振华[1](2021)在《土家族民俗音乐文化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张丹[2](2021)在《《绵阳中医简史》汉英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加之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医药翻译迎来了发展高峰期。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中医药书籍翻译对促进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促进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旨在以“生态翻译理论”为理论基石,结合中医药简史类书籍的文体风格,以“译者中心”理论为指导,分别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探讨生态翻译理论对中医典籍翻译的指导性。生态翻译理论认为,成功的翻译作品往往是“整合适应度”最高的译品,而“三维转换”是决定整合度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翻译时,应以“三维转换”作为参考标准。在语言维方面,译者主要采取直译和语序调整等翻译技巧确保原文的语言形式和意义得以在译入语中得以重现;在文化维方面,译者主要采用意译和增译等翻译技巧确保原文本中的文化信息得以传递;在交际维方面,译者主要通过术语统一、音译和音译加注等方式使得原文的交际意图在译文中得以实现。生态翻译理论,作为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可以为中医英译提供新的翻译视角,为中医英译翻译原则和方法注入新鲜血液,希望本文能为从事中医药翻译的译者提供一点借鉴意义。

卓然[3](2021)在《先秦两汉黄金数量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相关的传世文献中,似乎有西汉多金而东汉少金的信息,以致不少研究者认为东汉时期黄金“骤减”。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多以两汉赐金量的差距为依据笼统考察,但黄金数量变化属于动态问题,从开采到使用的过程都会引起数量变化。为了辨明这个争议,该文以黄金数量为研究对象,以开采量和使用量为线索,将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相结合,对先秦两汉黄金的数量变化进行多角度探究。开采量方面从产金地切入,汉以前的产金地包括川滇、楚地、富春江、汝、汉水流域;西汉时期增加了云南大姚、江西鄱阳、新疆南山;东汉时期增加了永昌郡南部的兰沧水、涪水流域及安徽巢湖等地。先秦两汉时期的黄金产地在时间与空间的分布上皆不平衡,时间分布上呈增加趋势,空间分布上南方多于北方。使用量方面按其用途进行分类,流通用金在夏、商和西周时期主要作为青铜器的装饰使用;东周至西汉黄金原料增加,黄金铸币广泛流通,不仅用于进贡、赏赐、惩罚、行贿,还可进行交换并代表一定的价值尺度,具备货币的基本属性。非流通用金以礼仪和丧葬用金为主,祭祀、车舆、冠服、印绶等礼仪制度是礼仪用金的重要渠道。总体使用量中占比最多的是赏赐用金,酎金和丧葬用金次之。东汉时期黄金“骤减”之说难成定论。一方面,同一批黄金循环流转于社会各阶层之间,导致史料中有关西汉黄金记载较多的表面现象。另一方面,东汉时期的黄金并未全部集中于统治阶层,而是多藏匿或流通于民间;盛行的庄园经济使得黄金的贸易功能逐渐减弱,装饰功能和储藏功能逐渐居于主要地位;加之黄金纯度的提高、盗墓活动以及薄葬观念等因素影响,从而导致史料中有关东汉黄金量的记载变少。

谢艾伶[4](2020)在《《华阳国志》中的音乐史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常璩《华阳国志》中有较丰富的音乐史料,是研究巴蜀音乐文化的重要参考。以《华阳国志》中有关音乐的文字记载为依托,并结合其他相关文献、考古遗存以及学界与之相关的研究成果对涉及音乐的史料进行考证,对《华阳国志》音乐史料的价值进行了较集中、深入地研究。

陈思琪[5](2020)在《战国秦汉时期蜀地铁器与社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蜀地铁器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战国晚期秦并巴蜀以后在蜀地发展冶铁产业,秦汉时期蜀地冶铁业迅速发展成熟,这一时期铁器的使用及普及,对蜀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近年来在成都平原及周边地区出土了大量铁器及发现了数量众多的冶铁遗址,一方面通过对战国秦汉时期蜀地铁矿资源与古冶铁遗址分布的研究,揭示出这一时期蜀地冶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另一方面分析战国秦汉时期蜀地铁官、工官的设置对冶铁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析战国秦汉时期蜀地铁器在各时期的发展情况。通过对战国秦汉时期蜀地出土的铁器考古材料的分析,探讨战国秦汉时期蜀地铁器的特点以及发展演变规律。根据蜀地铁器的特点,将其分为农耕工具、加工工具、兵器武备、生活用具四大类,对其进行类型学的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究战国秦汉时期蜀地铁器在社会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应用,分析铁农具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铁工具在区域开发中的作用、生活用具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铁兵器的分布与军事战略的之间的联系等,最终揭示出铁器对蜀地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蜀地与西南夷地区之间存在着广泛的铁器贸易与交流,通过分析了蜀地与川西北地区、云贵地区之间铁器的贸易流通,指出各时期不同阶段蜀地铁器在西南夷地区的传播特点。蜀地铁器在西南夷地区的传播,促进了西南地区社会的转型与发展。

范双双,高然[6](2019)在《成汉国家权力结构与灭亡原因考论》文中研究表明成汉政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李氏家族与六郡大姓之间较为封闭的利益共同体,控制了成汉的权力核心,蜀地大族则被排斥在这一集团之外。究其原因,主要是李氏家族在关陇地区长期发展以及入蜀后对蜀地大族、民众的伤害。但成汉统治核心的利益共同体并不稳固,继承法则的缺失、政治制度体系的不完备以及六郡流人集团内部权力分配的不合理使统治核心不断受到挑战,并最终导致了成汉政权的崩溃。

王梅[7](2020)在《清代成都地区方志艺文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四川地区自古以来就有地方志的修撰传统,清代是方志编撰的全盛时期,成都作为当时四川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清代成都地区方志艺文志以辑录当地的自然山水和人文发展为核心,凡是涉及此类的诗文作品都详加记载,其中涉及清代成都地区政治、经济、军事等内容的作品也有所记载,这些作品都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本文共五章:第一章讨论了清代成都地区三州十三县方志艺文志发展的概况,并梳理了清代四川地区方志从萌芽期(晋代)至发育期(唐宋)到繁荣期(明清)的发展过程。第二章是考述清代成都地区方志艺文志的编撰原则,笔者将其分为生人不录(未盖棺定论、现有之人,不予录入)、以人系文(录入当地籍贯的文人作品)、属地原则(诗歌描写内容与当地相关)、艺文分入各门(不设艺文志,但各门类下附有相关诗文)四个大类,分别进行阐述。并且对修志群体做了详细论述。第三章对清代成都地区方志艺文志的体例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如:诗、词、歌、赋、金石、碑铭等。第四章对清代成都地区方志艺文志中所收录的文学、政治、经济、教育等重要内容进行的论述,并探讨其文学价值。第五章是对清代成都地区方志艺文志中所收录文献的文学价值、文献价值、史学价值及民俗价值进行展开论述。

刘烨[8](2019)在《陕南古代民族史研究(史前—隋唐)》文中指出地处秦巴之间的陕南地区是中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的重要舞台,也曾经是多族群汇聚与交融的区域;这里不仅有独特的地理环境与生态景观,更有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区域文化,带有历史上多族群影响的显着痕迹。该地域北靠秦岭,南依巴山,西接陇南,东通江汉;汉江贯穿全境,自古以来就是多文化、多族群的汇聚与交融之所;历史上周边各族群曾交汇于此,华夏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和氐羌文化辐凑其间,其民族历史的发展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旧石器时代,陕南围绕着汉水上游和南洛河上游生活的土着是该地区的最早人群。新石器时代早期,发源于黄河流域的文化逐渐南传,作为黄河支流的渭河文化,此时进入陕南并逐渐占据优势地位,从这一变化中即可窥视出当时中原人群在越过秦岭后在陕南地区的文化扩展和族群活动的迹象。至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江汉屈家岭文化的北移,陕南地区显示出黄河流域文化与长江流域文化相互博弈与融合的文化态势,其背后的原因充分反映出当时北方华夏族群先民与南方三苗族群先民的势力扩张与相互交往在陕南这一地域间的碰撞与交融。先秦时期陕南地区活动的诸多早期民族或族群开始形成并浮出水面,以巴人为主的族群开始出现在陕南汉中与安康盆地的历史舞台上,这一地区的文化因之至今仍带有浓厚的巴文化色彩。部分夏人和商人则相继进入陕南商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土着人群文化的发展。除了巴人外,川西蜀人中的一部分可能在商代晚期进入陕南地区,并在城固、洋县一带与巴人杂居错处,并由于商王武丁的征伐活动而首次出现于历史文献的记载之中。西周是陕南古代早期民族的活跃期。在这一时期,汉水上游一带除了仍有巴人和蜀人活动外,在陕南东部还出现了庸人以及濮人活动的踪迹,他们在周初也均参与了武王伐纣的战争。到西周中晚期,周人的势力逐渐衰弱,而活动在江汉平原的楚人的实力逐渐壮大。他们往北进入到丹江上游,逆江而上经过商南、丹凤,到达商州(原商县)一带,占据了原先周人占据的地区,楚人和楚文化在当地逐渐取代周人和周文化。春秋战国是陕南民族的整合与融合时期。频繁的战争和民族迁徙活动,使得这一时期陕南地区的民族构成、分布区域与族际关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经过公元前312年的秦、楚丹阳之战,秦国将楚人的势力从陕南东部驱逐出去,并重置汉中郡,从而首次将今天的陕西勉县、留坝以东,干佑河、湖北保康、郧县以西以及珍珠岭以北的岭南地区统一起来,完整意义的陕南就此雏形初现。秦人和秦文化制度从此逐渐在陕南占据主导地位,陕南地区的民族与文化外貌因之发生重大改变。秦汉时期,随着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以华夏为中心的秦人和汉人逐渐形成,并随着中央王朝统治的深入而扩展到全国的各个区域,促进了各地的民族整合。在陕南东部的商洛地区,华夏族群已经成为当地的主体民族。在汉中的中部、东部以及安康地区,华夏族群大量南下,当地的大部分巴人和蜀人也逐渐汉化。这一时期陕南民族构成方面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氐人与羌人进入陕南,并开始出现在汉中西部地区。东汉时期,陕南地区发生了羌族三次大规模入侵汉中(汉中郡)的事件,对当地的族际关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此外,原本居住在嘉陵江上游和渠江流域一带的賨人(板楯蛮)从秦末汉初开始多次从川东地区向北进入了陕南地区,甚至有部分賨人进入陕南地区后,还向北发展到今甘肃秦安东北一带。三国时期,原先活动在今天的贵州西部、云南以及广西西部地区的僚人也开始进入陕南地区,从而使得这一区域的族群成分更为丰富。魏晋南北朝既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与割据时期,也是民族大迁徙与大融合时期;诸少数民族相继走上历史舞台,参与到这一历史发展的进程之中,并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演进、民族分布格局和族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这些政权的统治者大多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所以他们在陕南进出与统治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乃至改变当地的民族分布格局和族际关系。就陕南地区而言,不仅有西北氐族建立的前秦与仇池诸国政权和羌族建立的后秦政权,将氐羌的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展到陕南的各个角落;还有西南賨人建立的成汉政权,将賨人、僚人的活动区域深入到汉中腹地;更有匈奴、羯族和鲜卑族建立的各政权通过对陕南的统治,首次将北族和北族文化的影响扩展到陕南地区。在此背景下,氐族、羌族、匈奴、羯族、賨人、僚人和鲜卑等少数民族与当地汉人的交往与交融不断加深,基本在陕南实现了区域性的民族融合。隋唐王朝不仅实现了政治的一统,而且还通过政区建制与羁縻统治等措施进一步巩固了魏晋以来族群融合的成果与局面,陕南各郡县的主要居民已经是经过多族群融合后形成的汉人群体,残存的少数族群则主要生活在陕南西部以及盆地周边偏僻的丛山峻岭之中,影响大不如前。随着氐羌的衰亡,其原居地先后被后起的党项、吐谷浑等所占据;在与隋唐王朝互动的过程中,他们的活动与影响虽也时常波及陕南西部,但多数属扰性质。随着僚人等少数族群的消亡,陕南地区的族际融合在唐代彻底完成;但历史上当地各民族的文化遗产却一直影响至今,他们的活动不仅属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史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为陕南地区独特的区域文化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罗佩轩[9](2019)在《魏晋先贤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魏晋时期杂传的创作成为这一时期传记文学创作的主流,数量丰富,艺术成就显着,其中包括专为品德高尚的已逝先人立传的先贤传。魏晋先贤传兼顾史学和文学的特点,既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史学材料,又对之后志人小说和传奇小说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研究魏晋先贤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魏晋时期的州郡文明,更好地认识古代先贤的智慧与才情,从而明白魏晋先贤传的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本文包括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其中正文分为五章对魏晋时期的先贤传进行分析研究:第一章“先贤传溯源及其在魏晋兴盛的原因”。根据史料记载,先贤传起源于东汉光武帝时的《南阳风俗传》一书。先贤传在魏晋时期盛行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地方势力的自我稳固以及朝廷对地方势力的掌控;清谈之风引起了人物品评的潮流;魏晋文学的自觉推动了杂传的兴盛和发展。第二章“魏晋时期先贤传的创作概况”。三国时期的先贤传主要有《汝南先贤传》和《海内先贤传》,两晋时期的先贤传主要有《益部耆旧记》《襄阳耆旧记》和《华阳国志·先贤士女总赞》。魏晋先贤传一般是以州郡为单位,载述了当地先贤的感人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展示了每个传主的性格特征和处事方式。第三章“魏晋先贤传的叙事艺术”,着重分析魏晋先贤传的叙事方式和叙事特色。魏晋先贤传的叙事方式主要有故事情节细化、虚实结合、第三人称客观叙事,而叙事特色体现在其简约经济的叙事风格、平实朴素的叙事语言和评论性的叙事干预。第四章“魏晋先贤传的文学特色和时代意义”。魏晋先贤传在命名、体例、写人艺术等方面体现了史传的本色,而通过描写人物外貌、生活琐事、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以及撰述离奇怪异的人物故事体现了魏晋先贤传的文学特色。先贤传在魏晋时期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些作品既传承了儒家“仁”、“孝”等思想,又是朝廷教化民众的有效手段之一,并且隶属于郡书的魏晋先贤传也展示了相关州郡的独特风貌。第五章“魏晋先贤传的价值及影响”,该部分主要从史学、文学、社会三个方面讨论魏晋先贤传的价值及影响。魏晋先贤传能作为史料丰富正史的传记内容,又能作为文学素材为文学创作提供帮助;魏晋先贤传灵活自由的写作风格,虚实结合的写作方式对史传和小说的写作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魏晋先贤传是因当时社会所需而兴盛,是朝廷借以感化教育普通民众的可靠措施之一,而其所代表的先贤文化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熊锐[10](2018)在《横剖之史:刘咸炘论《华阳国志》》文中提出刘咸炘是近代四川着名学者,其学术研究近年来日渐受到重视。《华阳国志》乃东晋常璩撰述的一部记载我国西南地区历史、地理等方面内容的综合性着作。刘咸炘注重"土风",对《华阳国志》论述多有精辟之言。从时间与空间综合而言,《华阳国志》乃"横剖之史";地方着作大兴及常璩自身经历、学术渊源等是其撰书条件;《华阳国志》之《序志》末段暗指作者姓名。刘咸炘对《华阳国志》的论述有利于进一步探究刘咸炘的史学思想,丰富对《华阳国志》的认识。

二、《华阳国志》浅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华阳国志》浅论(论文提纲范文)

(2)《绵阳中医简史》汉英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Introduction
Chapter 1 Translation Task Descrip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1.2 Significance and Purpose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1.3 Requirements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Chapter 2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lation
    2.1 Source Text Analysis
        2.1.1 Content of the Source Text
        2.1.2 Features in Linguistic Dimension
        2.1.3 Features in Cultural Dimension
        2.1.4 Features in Communicative Dimension
    2.2 Selection of Translation Tools
        2.2.1 Translation with Tmxmall
        2.2.2 Translation with Dictionaries
    2.3 Establishment of Vocabulary Corpus
Chapter 3 Eco-translatology Theory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ranslation
    3.1 Development and Main Concepts of the Eco-translatology Theory
    3.2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Principle of the Eco-translatology Theory
    3.3 Three Dimensions of the Eco-translatology Theory
    3.4 Application of Eco-translatolog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anslation
Chapter 4 Case Study in Eco-translatology Theory
    4.1 Translation in Linguistic Dimension
        4.1.1 Difficulties in Linguistic Dimension
        4.1.2 Translation Methods Adopted in Linguistic Dimension
    4.2 Translation in Cultural Dimension
        4.2.1 Difficulties in Cultural Dimension
        4.2.2 Translation Methods Adopted in Cultural Dimension
    4.3 Translation in communicative Dimension
        4.3.1 Difficulties in Communicative Dimension
        4.3.2 Translation Methods Adopted in Communicative Dimension
Chapter 5 Translation Project Assessment
    5.1 Self-evaluation
    5.2 Peer Evaluation
    5.3 Expert Evaluation
Conclusion
Acknowledgements
Bibliography
Appendix A:Glossary
Appendix B:Words Frequency
Appendix C: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3)先秦两汉黄金数量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学术史回顾
    四、主要参考资料概要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重难点与不足
第一章 先秦两汉的黄金开采量
    第一节 汉以前黄金开采量
        一、汉以前黄金产地数
        二、汉以前黄金开采加工
    第二节 两汉时期的黄金开采量
        一、两汉时期的黄金产地数
        二、两汉时期黄金开采加工
第二章 先秦两汉时期黄金使用量
    第一节 货币用金
        一、交换用金
        二、作为价值尺度的黄金
        三、贡金
        四、赏金、罚金及贿赂用金
    第二节 非流通用金
        一、礼仪用金
        二、随葬用金
第三章 东汉黄金数量变化及影响
    第一节 东汉黄金“骤减”说辨析
        一、东汉黄金“骤减”之说
        二、东汉黄金“骤减”与否考辩
    第二节 东汉黄金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
        一、东汉黄金矿数量增加
        二、东西汉葬俗变化
        三、其他因素
    第三节 东汉黄金量变化的影响
        一、对古陆路丝绸之路贸易的影响
        二、对古代货币本位的影响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华阳国志》中的音乐史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乐舞
    (一)“武王伐纣,前歌后舞”和《巴渝舞》
    (二)礼乐
    (三)宴乐
二、民歌
结语

(5)战国秦汉时期蜀地铁器与社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价值及意义
    1.2 时空范围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性
2 战国秦汉时期蜀地铁器状况概述
    2.1 蜀地铁矿资源与冶铁遗址分布
    2.2 蜀地冶铁业的发展
        2.2.1 蜀地铁官的设置与冶铁业的发展
        2.2.2 蜀地工官的设置与冶铁业的发展
    2.3 蜀地铁器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2.3.1 战国晚期至秦时期
        2.3.2 西汉早期至西汉中期
        2.3.3 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时期
3 战国秦汉时期蜀地铁器的考古发现与社会运用
    3.1 蜀地铁器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3.1.1 农耕工具
        3.1.2 加工工具
        3.1.3 兵器武备
        3.1.4 生活用具
    3.2 蜀地铁器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3.2.1 铁农具与农业生产
        3.2.2 铁工具与区域开发
        3.2.3 铁兵器与军事战略
        3.2.4 生活用具与日常生活
4 战国秦汉时期蜀地与西南夷地区铁器传播与交流
    4.1 蜀地与川西北地区铁器传播与交流
    4.2 蜀地与云贵地区铁器传播与交流
        4.2.1 战国晚期至秦时期
        4.2.2 西汉中期以前
        4.2.3 西汉中晚期
        4.2.4 东汉时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成汉国家权力结构与灭亡原因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李氏家族婚姻网络与成汉权力归属
二流人集团与蜀人关系
三李氏集团自身稳定性问题

(7)清代成都地区方志艺文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四川地区方志艺文志概述
    第一节 四川地区方志发展概述
        一、四川方志的萌芽期
        二、四川地区方志的发育期
        三、四川方志的繁荣时期
    第二节 清代成都地区方志艺文志概论
第二章 清代成都地区方志艺文志的编撰考述
    第一节 清代成都地区方志艺文志编撰原则
    第二节 清代成都地区修志群体讨论
第三章 清代成都地区方志艺文志体例研究
    第一节 诗文收录体例
    第二节 经籍书目的体例
第四章 清代成都地区方志艺文志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地方诗文
    第二节 地方史籍
第五章 清代成都地区方志艺文志价值
    第一节 文献学价值
    第二节 文学价值
    第三节 史学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陕南古代民族史研究(史前—隋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 陕南的史前文化与早期族群
        (二) 先秦时期陕南民族
        (三) 秦汉、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时期的陕南民族
    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内容
        (三)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史前时期陕南的考古文化与族群分布
    第一节 汉中地区的史前考古文化
        一、旧石器时代的考古文化及其分布
        二、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文化及其分布
    第二节 安康地区的史前考古文化
        一、旧石器时代的考古文化及其分布
        二、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文化及其分布
    第三节 商洛地区的史前考古文化
        一、旧石器时代的考古文化及其分布
        二、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文化及其分布
    第四节 陕南的史前文化与早期族群分布
        一、陕南史前考古文化与周边地区的关系
        二、陕南史前考古文化与早期族群的分布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先秦时期陕南民族的分布与迁徙
    第一节 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的陕南民族
        一、巴人
        二、夏人
    第二节商代的陕南民族
        一、汉中、安康地区的民族
        二、商洛地区的民族
    第三节 西周时期的陕南民族
        一、汉中、安康地区的民族
        二、商洛地区的民族
    第四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陕南民族
        一、巴楚结盟与庸人的流散
        二、巴楚之战与巴人的流散
        三、秦蜀之战与巴蜀衰微
        四、秦楚之战与楚人的退出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秦汉时期陕南民族的发展
    第一节 秦汉王朝在陕南的政区设置
    第二节 秦汉王朝统治下的陕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活动
        一、华夏族群的南下与巴人、蜀人的整合
        二、氐人和羌人的东进
        三、賨人的北上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陕南民族的迁徙与融合
    第一节 氐族在陕南的活动与统治
        一、前仇池国的建立与杨氏氐人在陕南势力的扩展
        二、后仇池国的建立与杨氏氐人势力的起伏
        三、武都国的建立与杨氏氐人在陕南的进一步发展
        四、武兴国的建立与杨氏氐人在陕南的兴衰
        五、前秦的建立与苻氏氐人对陕南的统治
        六、陕南氐人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
    第二节 鲜卑在陕南的活动与统治
        一、北魏时期拓跋鲜卑在陕南的活动与统治
        二、西魏、北周时期鲜卑在陕南的统治
    第三节 羌人、匈奴、羯族人在陕南的活动
        一、羌人在陕南的进出
        二、匈奴在陕南的进出
        三、羯人在陕南的活动
    第四节 賨人和僚人在陕南的活动
        一、成汉政权的建立与賨人在陕南的活动
        二、僚人的进入及其在陕南的活动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隋唐时期陕南民族的活动
    第一节 族际融合与政区设置
    第二节 氐人的消亡与党项和吐谷浑的影响
    第三节 陕南僚人的汉化
    第四节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魏晋先贤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综述
    二、选题意义及研究思路
    三、研究重点、难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先贤传溯源及其在魏晋时期兴盛的原因
    第一节 先贤传溯源
    第二节 先贤传在魏晋时期兴盛的原因
        一、动荡年代地方势力的稳固
        二、清议与清谈之风的兴起
        三、史学兴盛与文学自觉
第二章 魏晋时期先贤传的创作概况
    第一节 三国时期先贤传的创作概况
        一、《汝南先贤传》
        二、《海内先贤传》
        三、三国时期的其他先贤传
    第二节 两晋时期先贤传的创作概况
        一、《益部耆旧传》
        二、《华阳国志·先贤士女总赞》
        三、《襄阳耆旧记》
第三章 魏晋先贤传的叙事艺术
    第一节 叙事方式
        一、故事情节的细化
        二、虚实结合
        三、第三人称客观叙事
    第二节 叙事特色
        一、简约精炼的叙事风格
        二、平实朴素的叙事语言
        三、评论性的叙事干预
第四章 魏晋先贤传的文学特色和时代意义
    第一节 魏晋先贤传的文学特色
        一、承袭史传的写作模式
        二、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
        三、离奇怪异的故事情节
    第二节 魏晋先贤传的时代意义
        一、宣扬儒家思想
        二、体现官方意志
        三、展现地域特色
第五章 魏晋先贤传的价值及影响
    第一节 史学价值及影响
    第二节 文学价值及影响
    第三节 社会价值及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华阳国志》浅论(论文参考文献)

  • [1]土家族民俗音乐文化史研究[D]. 苏振华.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2]《绵阳中医简史》汉英翻译实践报告[D]. 张丹.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3]先秦两汉黄金数量变化研究[D]. 卓然. 兰州大学, 2021(02)
  • [4]《华阳国志》中的音乐史料研究[J]. 谢艾伶. 音乐探索, 2020(03)
  • [5]战国秦汉时期蜀地铁器与社会发展研究[D]. 陈思琪.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6]成汉国家权力结构与灭亡原因考论[J]. 范双双,高然. 西北民族论丛, 2019(02)
  • [7]清代成都地区方志艺文志研究[D]. 王梅.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8]陕南古代民族史研究(史前—隋唐)[D]. 刘烨.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9]魏晋先贤传研究[D]. 罗佩轩.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10]横剖之史:刘咸炘论《华阳国志》[J]. 熊锐. 中国地方志, 2018(03)

标签:;  ;  ;  ;  ;  

《华阳国志》略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