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响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疏散的因素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马瑞丽[1](2020)在《云南坡地大型商业综合体消防设计研究 ——以博欣时代商业综合体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渐出现了一批从单一商业模式转变为多模式的商业综合体,其功能多样、人员密集,消防救援困难,尤其建设在坡地之中时,接地方式、规划选址、消防设计等方面也都不同于一般的平原建筑,所带来的消防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国家现行防火规范对此类建筑已不能进行全面的指导。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收集了国内外关于坡地建筑与大型商业综合体的相关文献资料,在此类建筑的相关基础性研究之上,对比国家消防规范和其他地方性法规,首先对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在坡地与平原环境中消防设计存在的差异性一一阐述与分析,其次对典型案例进行调研,通过现行国家规范条文对坡地建筑设计局限性的思考,就坡地建筑消防设计的建筑定性、消防扑救场地设计、人员安全疏散等问题进行研究,最后以云南坡地建筑中的大型商业综合体为研究对象,总结该类建筑多种使用功能组合下的消防设计策略,包括坡地商业综合体总平面消防车道与扑救场地布局、防火设计高度及建筑类别划分、安全疏散通道及安全避难场所设置等,最后结合“博欣时代商业综合体”项目的消防问题进行由浅入深的剖析,分析场地地形、利用高差变害为利,通过总结出来的策略进行实际分析和运用。
田哲[2](2020)在《高层建筑项目设计中的安全疏散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80%以上的火灾事故与消防安全疏散存在直接关联,因高层建筑的安全疏散问题导致的一系列火灾事故触目惊心。因高层建筑具有功能复杂、楼层高等特点,一旦发生火灾,首选的逃生方式便是安全疏散,为此,如何选择科学、合理的疏散逃生路线,进一步预防与遏制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对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疏散的危险性进行探讨,明确解决安全疏散问题的关键因素,其次,对当前高层建筑项目设计中的安全疏散问题进行总结,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提高高层建筑安全疏散效率的建议,以此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孔金娣[3](2020)在《医疗类建筑改扩建下的防火疏散设计研究 ——以彰武县中医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医疗建筑具有较强的公共属性,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公共场所之一,并且在一定时间内能够聚集大量人群。为达到公共服务性质,其空间组成及功能较为复杂,同时相应的配套设施也种类繁多。不同使用性质的公共建筑,其内部的使用人群的特征也各异,致使引发公共建筑的火灾隐患多、发生概率大。而建筑作为火灾事故的载体之一,建筑的防火设计在建筑设计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筑防火设计宏观上的两个思路“散”“堵”,首先为保证人的生命安全,而且也是人在火灾发生时的第一反应,那么就要求在火场人能够快速、无阻碍的逃离到安全区域;其次要控制火势的蔓延,要求建筑构件达到一定的耐火极限,将墙体、楼板等围合的空间视为一个“盒子”将火“堵”在里面,在规范要求的耐火极限内保证其完整性、支撑性、隔热性。目前我国建筑防火设计是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这种处方式的方法进行设计的,那么就需要对条文概念有清晰透彻的理解。本文依据规范,从“堵”与“散”两个方面探讨防火本质,如防火分区的划分、疏散门和安全出口的设置、数量要求、人流股数与宽度要求、间距要求;疏散楼梯采取的形式;共用、借用安全出口。分析医疗建筑的功能组成及各部分的人群使用特点,火灾隐患,火灾发生时人的心理及行为特征,平面布置这四个方面对疏散的影响。并通过优化疏散楼梯的位置,使疏散达到既合规又合理。在新冠性肺炎突发背景下,分析如何利用现有的公共建筑改造成“方舱医院”,及武汉火神山临时性医院的防火措施。最后以彰武县中医院院区内改扩建为例,解决新老建筑间防火间距不足,校核门诊楼防火疏散,两座建筑使用连廊连接部位的防火疏散措施,解决扩建后疏散距离超长的问题,及更换外墙保温材料以提高建筑物的耐火等级。该论文有图56幅,表4个,参考文献50篇。
闫超[4](2020)在《高层建筑火突人员安全疏散仿真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高层建筑数量飞速增长,现有高层建筑60余万幢。高层建筑消防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安全、有效、快速疏散是高层建筑火灾中逃生首选方法。据调查,有百分之八以上的火灾伤害和死亡事故都与消防疏散直接相关。因此,做好高层建筑火灾的安全疏散工作,对于预防和控制火灾,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高层建筑都具有共同的结构特点和群特点,那就是多楼层,大容积,居住人数众多并且功能复杂。一旦高层起火,建筑中的这些因素将会影响群众安全疏散,造成巨额财产损失和大量人员伤亡。所以当高层建筑着火,选择怎样的疏散路线,逃生路线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经过测定和实践,以及日常熟悉和演练是否可以适应不同的情况,这些内容都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从高层建筑的火灾特点及安全疏散特点两个方面分析入手,以及结合高层建筑安全疏散模式等因素,从疏散管理,疏散设计,安全疏散配套法律等方面,从人员安全疏散时间包括火灾报警时间,人员反应时间,人员运动时间以及可用安全疏散时间的各个时间段进行分析,安全疏散的原则是必须安全疏散时间应小于可用的安全疏散时间,以确保被疏散人员的人身安全。高层建筑的传统安全疏散方法仅基于楼梯,火灾时禁止使用电梯。但是,高层火灾的真实情况告诉我们,传统的简单疏散方法远不能满足功能不断变化的高层建筑物。应寻求多种疏散方法的组合,以确保在火灾事故中疏散人员的最大安全。通过近年来的高层建筑重大火灾相关案例研究,国内外安全疏散的调查状况对比,鉴于消防安全疏散方面存在的很多问题,本文利用了 Pathfinder仿真软件,对高层公共建筑人员安全疏散仿真过程进行实际模拟,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找寻国内高层建筑安全疏散工作的不足并提出新的安全疏散模式,以期对我国的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的安全疏散方式提供更多选择的可能性。
张蒙[5](2020)在《基于BIM的高层建筑消防应急疏散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的空间载体,高层建筑在近年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消防安全事故也层出不穷。频发的高层建筑火灾造成了极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也产生了消极的社会影响,亟待需要开展消防应急疏散管理研究。传统高层建筑消防应急疏散研究具有不直观、难定量、可重复性差等缺点,模拟效率难以适应需求。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以下简称“BIM”)作为集成工程所有参数化信息的新技术,能够为火灾发展和人群疏散仿真研究提供精细化程度更高的模拟环境,有助于直观深入地分析火灾发展情况和人员疏散过程。因此,基于BIM技术开展高层建筑消防应急疏散仿真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疏散为目标,在分析高层建筑火灾发展规律、高层建筑人群疏散特性和BIM模型应用的基础上,将BIM模型与Pyrosim和Pathfinder仿真模拟软件相结合,以某19层高层建筑工程为依托,在假设第5楼层起火的情景下进行高层建筑人群疏散仿真模拟,分析不同建筑因素对疏散效率的影响,根据结果提出建筑结构优化方案,最后综合提出高层建筑消防应急疏散管理对策。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BIM模型和Pyrosim软件进行高层建筑火灾情景假设。利用Revit核心建模软件构建高层建筑的BIM模型,根据对国内典型高层建筑火灾事故的统计分析,假设第5楼层发生火灾事件的情景,通过Pyrosim软件提取BIM模型信息,设置模拟分析基本参数,构建出相应的高层建筑火灾仿真模型。(2)基于BIM模型和Pathfinder软件进行高层建筑人群疏散仿真模拟。通过对人员疏散危险状态临界值进行界定,高温临界值为65℃、CO浓度临界值为1600ppm、能见度临界值为4m,以此为依据计算得高层建筑的可用安全时间为368.7s。在假设的火灾情景下,基于BIM模型和Pathfinder软件对高层建筑人群疏散情况进行仿真模拟,得常规状态下疏散总用时为406.5s,难以实现全体人员安全撤离,整体疏散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3)分析了不同建筑因素对高层建筑人群疏散的影响。在分析高层建筑人群疏散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消防电梯、消防楼梯、楼梯间堆积物和安全出口四种不同建筑因素下的人群疏散过程进行模拟,比选出最优的疏散参数。参考建筑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从应急安全疏散的角度对高层建筑结构进行优化,优化方案显示在50%的人员使用消防电梯进行疏散、消防电梯开关门时间3.0s、安全出口宽度为3.0m、消防楼梯为平行双跑类型和建筑内无堆积物情况下疏散效率最高,能够实现全体人员的安全疏散。(4)提出了高层建筑消防应急疏散对策。从高层建筑管理单位、建筑设计及疏散人员的角度分别提出对策及措施,完善高层建筑消防预警管理体系,优化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方案,强化人员的应急疏散自救能力,以提升高层建筑消防应急疏散效率。
张燕[6](2020)在《A康养居所消防安全评估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老龄人口比例不断增大,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人口老龄化已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问题之一,康养居所作为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工具越来越受重视,而康养居所的消防安全是社会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本文针对康养居所的消防安全风险评估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如下:运用文献分析法明确了消防安全管理的内涵、研究了消防安全管理以及消防安全评估的主要方法;并从康养居所火灾发生的案例及康养居所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问题两个方面,对其消防安全管理现状开展研究调查;系统研究了康养居所火灾危险辨识的重要方法,并从火灾危险源、建筑防火、人员状况、消防安全管理及消防救援力量五个方面开展研究;提出了事故树与消防安全检查表相结合的康养居所消防安全评估方法,建立了火灾事故树,运用布尔代数法提取了影响康养居所火灾发生的关键因素,建立了针对康养居所的消防安全检查表,并通过具体案例进行验证,保证了方法的有效性。论文研究结论对康养居所、医院、疗养院等类似功能的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冯海[7](2020)在《高层建筑火灾风险评价模式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不断聚集,土地的价值和利用率等因素直接推动了近年来高层建筑的发展速度。高层建筑在带来明显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引发火灾因素多、建筑物火灾荷载大、结构复杂有助于火势蔓延、火灾扑救难度大等现实问题,同时,这些问题将随高层建筑结构复杂程度、功能全面程度及数量的增加而导致火灾隐患情况增多、严重性增加,一旦高层建筑发生火灾事故,无论从经济还是社会影响等层面都会带来巨大损失。目前,作为高层建筑运营管理的热门问题亦是薄弱环节的高层建筑火灾,对其构建一套科学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对火灾发生率的降低、高层建筑运营风险的防控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研究,从高层建筑火灾因素、火灾隐患及火灾风险源等方面着手,通过分析火灾风险源的甄别与触发因素,针对高层建筑火灾隐患进行了研究,将高层建筑火灾发生的可能原因进行了分类,对各指标进行识别分析与研究,按照可操作性和特点等方面对指标进行分类、分级定义,并对指标进行细化与说明。从火灾应对的效果、操作性、系统性等方面为高层建筑火灾应对机制进行系统评估,建立评估机制,应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高层建筑火灾风险进行评价。其次,根据层次分析法依次对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个因素权重值进行计算,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该分析评价法原理对高层建筑火灾风险评价的综合评价模型进行了构建。根据各项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权重分配,将其与建筑火灾应对评估系统进行整合,从而对高层建筑火灾应急机制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之上,依据高层建筑火灾扑救行动指南(GA/T1191-2014)及建筑防火(BS 4422-2a-2019),提出了符合高层建筑火灾风险评价需要的一种较为理性的综合评价模型。最后,通过对比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从评价方法和防火方案两种角度,为陇星总部2#园区火灾风险管理提出研究对策。经目前工程实际运行情况表明,该研究对策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高层建筑火灾风险评价模式,从而建立科学防控机制,对高层建筑火灾应对能力进行评估,降低高层建筑火灾隐患,提高高层建筑安全系数,为高层建筑缓解火灾隐患提供指导。
王一智[8](2020)在《基于模糊贝叶斯网络的高层建筑火灾事故风险评价研究》文中认为为了提高土地面积的使用率,在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的指引下,建筑势必向着更高的方向发展。同时频发的高层建筑火灾事故对人民的生活和财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对高层建筑的火灾事故风险等级进行评估是一项必须的工作。本文以高层建筑火灾事故的风险评价为导向,高层建筑为研究对象,以风险理论、模糊集理论、贝叶斯网络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建立了基于模糊贝叶斯网络的风险评价模型,目的是为了提高相应的管理水平和安全措施,为高层建筑火灾事故风险评价提供科学的方法,从而尽可能的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首先,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明确了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以及高层建筑火灾事故风险的概念和特征。通过对已有风险评价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进行分析,提出了适用于高层建筑火灾事故风险评价的模糊贝叶斯网络风险评价模型。其次,借助“三类危险源”理论对高层建筑火灾事故形成机理进行研究,明确了风险系统的构成。通过典型事故分析法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风险指标进行分析和筛选,构建了包含18个基本评价指标的高层建筑火灾事故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评价指标进行了说明。最后在高层建筑火灾事故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模糊贝叶斯网络的高层建筑火灾事故风险评价模型,完成了模型实现的基本步骤,即:确定贝叶斯网络结构;条件概率的计算;模糊贝叶斯网络推理分析。并将风险程度划分为极高、高、中、低四个程度。同时采用实际案例进行实证研究,风险评价结果和实际火灾危险状况基本吻合,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通过模糊理论和贝叶斯网络的结合,很好的解决了高层建筑火灾事故风险评价中风险因素不确定以及数据不完全的问题,对贝叶斯网络也是很好的扩展,同时对以后的高层建筑火灾事故风险评价提供了新思路。
邬锦[9](2020)在《超深地下公共空间安全疏散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城市的人地争夺矛盾加剧,城市土地资源的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城市地上建筑密度日益饱和。土地资源的紧迫形势加快了地下空间的开发,城市空间的发展由地上向地下转移,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国家也相继发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性文件,推动地下空间的发展。随着地下空间的开发,地下空间纵深的拓展也成为趋势。然而由于超深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具有开挖深度大,平面构成复杂,功能用途多样以及地下空间的隐蔽性和封闭性等特点,一旦发生灾害,将会造成严重的伤亡事故,因此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在带给人们效益的同时,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将地下空间中的大量人员在火灾发生时安全快速的疏散至地面是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目前,我国相关规范多是针对浅开挖一类的地下工程,而对于深度大于50米的超深地下公共空间的安全疏散缺少相应的防火规定。并且地下空间中人员的疏散方向与烟气扩散方向一致,都是自下而上,因此其安全疏散问题成为了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建筑设计层面出发,结合相关规范的要求对超深地下公共空间的人员疏散展开研究,重点解决紧急情况下超深地下公共空间所面临的安全疏散问题。文章首先对超深地下公共空间火灾原因及特点进行探究,总结超深地下公共空间的火灾危害性,并找出人流疏散规律,从而确立安全疏散条件;然后基于疏散目标总结了地下公共空间的应急疏散设施、水平疏散和垂直疏散三个方面的优化设计要点;接着采用类比分析、实验测试、综合应用的方法和运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和pathfinder火灾疏散软件对既有的安全疏散模式及创新的疏散模式模拟分析,制定多种基本可行的水平疏散和垂直疏散组合方案,对模拟疏散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在满足超深地下公共空间人员安全疏散时间的情况下,得出合理的超深地下公共空间安全疏散模式;再以重庆轨道10号线红土地站为例,采用BIM技术和pathfinder软件对安全疏散模式的疏散效果进行模拟仿真,对比理论疏散时间与模拟疏散时间,验证安全疏散模式的在实际工程中的有效可行性;最后通过BIM技术进行超深地下公共空间的数据库建立,结合VR(虚拟现实)技术辅助模拟地下空间,使人员从宏观层面对空间进行熟悉,从而达到预防、教育的目的。
张鹏飞[10](2019)在《基于火灾疏散的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空间优化设计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老年人群体养老观念的转变,各地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的建设得以迅速发展。在其数目不断增加的同时,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建筑火灾安全事故频发,对设施内老年人群体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因此这一消防安全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也随之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但目前这些规范尚未形成健全的设计标准体系,不同规范间存在一定冲突,并且多为原则性规定,缺乏更加明确的设计策略要求。本文以国内外既有多层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为研究对象,依托我国现行相关设计规范规定,从老年人行为心理特点入手,基于火灾安全疏散理论分析并归纳出既有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的一般空间特征和存在问题,并以Pathfinder软件为技术工具对其进行疏散模拟实验。最后结合实验结论,主要从“点”、“线”、“面”和“体”四个维度,包括建筑规模与布局、防火、防烟分区设置、避难空间与护理站、疏散流线等方面,提出基于火灾安全疏散问题的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空间优化设计策略,以期从建筑设计角度有效缩短火灾发生时的有效安全疏散时间,保证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内老年人群体的生命安全。同时也为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新的设计出发点。
二、影响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疏散的因素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疏散的因素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坡地大型商业综合体消防设计研究 ——以博欣时代商业综合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范围 |
1.3.1 研究的对象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的范围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接地方式解析 |
2.1 坡地大型商业综合体概述 |
2.1.1 山地与坡地的定义 |
2.1.2 商业综合体 |
2.1.3 坡地大型商业综合体 |
2.2 云南坡地形态特征 |
2.2.1 云南山地的分布 |
2.2.2 云南地形地貌 |
2.2.3 云南地貌的五个特征 |
2.3 坡地建筑的接地方式 |
2.3.1 地下式 |
2.3.2 地表式 |
2.3.3 架空式 |
第三章 大型商业综合体消防设计在坡地中存在的问题 |
3.1 消防设计相关内容阐释 |
3.1.1 防火规范的历史与现状 |
3.1.2 坡地商业综合体消防设计内容 |
3.1.3 大型商业综合体独有特点分析 |
3.2 层数和高度与现有消防规范的冲突 |
3.2.1 平原地区中不同规范对建筑高度的计算方法研究 |
3.2.2 坡地建筑中设计高度的难定性 |
3.2.3 高度计算衍生出来的层数问题 |
3.3 地下室和半地下室在坡地综合体中规范难以界定清楚 |
3.3.1 平原地区地下室、半地下室如何界定 |
3.3.2 坡地建筑中的半地下室、地下室界定出现的问题 |
3.3.3 地上、地下建筑界定模糊所涉及的其他消防问题 |
3.4 灭火救援设施的设置与现行国家规范的矛盾所在 |
3.4.1 平原地区消防车道设计 |
3.4.2 坡地建筑中消防车道设计问题 |
3.4.3 平原地区消防救援场地和救援窗口设计 |
3.4.4 坡地建筑中消防登高扑救场地的设置问题 |
3.5 矛盾总结 |
第四章 实际案例分析 |
4.1 大型商业综合体——重庆巴渝世家 |
4.1.1 消防车道与扑救场地 |
4.1.2 建筑设计高度 |
4.2 高层建筑群——重庆望龙门建筑群 |
4.2.1 设置高架环形消防车道 |
4.2.2 设置空中通道层 |
4.2.3 设置多个疏散出口 |
4.3 中小型坡地建筑组群——文山世外桃源 |
4.3.1 场地竖向分析 |
4.3.2 总平面消防布局研究 |
4.3.3 消防道路设置 |
4.3.4 消防扑救场地设置 |
4.4 小台地建筑群——六盘水汇龙家园 |
4.4.1 消防车道及扑救场地设置 |
4.4.2 疏散出入口设置 |
4.5 大型商业综合体——重庆巴南龙洲湾项目 |
4.5.1 地上与地下建筑的界定 |
4.5.2 防火分区划分及疏散出口设置 |
4.6 案例分析总结 |
第五章 坡地大型商业综合体消防设计策略 |
5.1 建筑设计高度相关技术策略 |
5.1.1 变高层为多层 |
5.1.2 变超高层为高层 |
5.1.3 变商住楼为住宅楼 |
5.2 灭火救援设施设置策略 |
5.2.1 消防车道的设置 |
5.2.2 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设置策略 |
5.2.3 变地面扑救为空中扑救 |
5.3 地下、半地下建筑消防相关设计策略 |
5.3.1 根据不同临空面设置地上建筑与地下建筑 |
5.3.2 利用竖向设置多层次疏散口 |
5.3.3 不同功能防火分区的划分策略 |
5.4 安全疏散区域和避难场所设置策略 |
5.4.1 安全疏散通道及安全空间的设置策略 |
5.4.2 疏散楼梯的设置策略 |
5.5 消防设计各项技术的整合策略 |
5.5.1 小型消防车与固定水源结合 |
5.5.2 设置微型消防站 |
5.5.3 增加场所内消防设施的设置比例 |
5.5.4 装饰材料的选用 |
5.6 策略总结 |
第六章 设计实践——博欣时代商业综合体项目 |
6.1 基础资料 |
6.1.1 项目背景 |
6.1.2 区位分析 |
6.1.3 场地现状条件分析 |
6.1.4 竖向分析 |
6.2 总平面消防设施设置 |
6.2.1 总平面功能分区 |
6.2.2 总平面消防车道设置 |
6.2.3 消防登高操作场地设置 |
6.3 消防疏散相关设计 |
6.3.1 根据不同临空面设置地上建筑与地下建筑 |
6.3.2 设置多个不同标高层疏散口 |
6.3.3 设置内院(下沉广场) |
6.3.4 设置架空人行天桥 |
6.3.5 设置有效的防火分隔措施 |
6.4 实践项目总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7.2.1 研究不足 |
7.2.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图片索引 |
附录 B:表格索引 |
(2)高层建筑项目设计中的安全疏散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疏散的危险性分析 |
1.1 安全疏散时间长 |
1.2 火灾烟气影响大 |
1.3 疏散通道不畅通 |
2 当前高层建筑项目设计中的安全疏散问题分析 |
2.1 防火安全疏散设计中存在不足 |
2.2 防火安全疏散方式单一 |
3 高层建筑项目安全疏散的应对建议 |
3.1 改进防火安全疏散设计 |
3.1.1 控制影响疏散时间的指标 |
3.1.2 缩短人员反应时间 |
3.1.3 缩短人员疏散时间 |
3.2 编制消防应急逃生预案 |
结论 |
(3)医疗类建筑改扩建下的防火疏散设计研究 ——以彰武县中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疏散门疏散楼梯及防火分区的相关理论概念 |
2.1 疏散门及疏散楼梯的设置 |
2.2 首层共用、借用安全出口 |
2.3 防火分区 |
2.4 本章小结 |
3 医疗建筑火灾隐患及影响疏散的因素 |
3.1 医疗建筑功能组成 |
3.2 医疗建筑火灾隐患 |
3.3 疏散受火灾发生时人的心理及行为的影响 |
3.4 平面布置对疏散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医疗建筑改扩建下的防火及疏散案例分析 |
4.1 安全疏散的设计原则 |
4.2 案例分析 |
4.3 公共卫生应急范畴内的医疗建筑改扩建 |
4.4 临时性传染病医院防火措施 |
4.5 本章小结 |
5 彰武县中医院改扩建防火设计实践 |
5.1 城市及医院背景分析 |
5.2门诊楼2#改扩建 |
5.3门诊楼1#防火疏散校核 |
5.4门诊楼1#与附属用房间增设连廊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高层建筑火突人员安全疏散仿真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的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的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技术路线图 |
2 高层建筑火灾及安全疏散特点分析 |
2.1 建筑构造 |
2.2 高层建筑消防特点 |
2.2.1 火灾特点 |
2.2.2 火灾的危害性 |
2.3 火灾烟气的危害及危险状态的判定 |
2.3.1 烟气的危害 |
2.3.2 着火源位置不同对烟气流动速度的影响 |
2.3.3 烟气的流动 |
2.3.4 高层建筑防火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及火灾对高层结构的影响 |
2.4 高层建筑安全疏散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2.4.1 高层建筑安全疏散设计的不足 |
2.4.2 高层建筑安全疏散管理的疏忽 |
2.5 高层建筑安全疏散方式单一 |
2.6 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
2.7 本章小结 |
3 高层公共建筑人员安全疏散仿真分析 |
3.1 人员安全疏散准则 |
3.1.1 火灾报警时间 |
3.1.2 人员反应时间 |
3.1.3 人员运动时间 |
3.1.4 可用安全疏散时间 |
3.2 人员疏散仿真过程 |
3.2.1 Pathfinder仿真软件简介 |
3.2.2 高层建筑设定 |
3.2.3 疏散场景设定 |
3.2.4 仿真过程 |
3.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3.3.1 安全疏散设计的影响 |
3.3.2 人员疏散方式的影响 |
3.3.3 对建筑物熟悉程度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高层建筑安全疏散设计的方法与对策研究 |
4.1 延长危险来临时间 |
4.1.1 合理设计防火分区 |
4.1.2 设置自动灭火系统 |
4.1.3 设置自动排烟设施 |
4.1.4 设置消防控制系统 |
4.2 缩短疏散开始时间 |
4.2.1 设置火灾探测系统 |
4.2.2 设置报警和通讯系统 |
4.2.3 完善消防管理制度,加强消防管理系统的建立 |
4.3 缩短疏散行动时间 |
4.3.1 建筑布局的设置要求 |
4.3.2 疏散通道的设置要求 |
4.3.3 楼梯的设置要求 |
4.3.4 安全出口的设置要求 |
4.4 设置安全疏散的诱导系统 |
4.4.1 听觉诱导 |
4.4.2 视觉诱导 |
4.4.3 创造防火、防烟、防热的安全环境 |
4.4.4 制定防火安全疏散预案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BIM的高层建筑消防应急疏散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高层建筑火灾发展规律 |
2.1.1 高层建筑起火原因 |
2.1.2 高层建筑火灾特点 |
2.1.3 高层建筑火灾危害性 |
2.2 高层建筑人群疏散特性 |
2.2.1 人群疏散行为特征 |
2.2.2 人群疏散难点分析 |
2.2.3 人群疏散时间计算 |
2.2.4 仿真模拟常用技术方法 |
2.3 BIM技术概述 |
2.3.1 BIM技术发展历程 |
2.3.2 BIM技术应用特征 |
2.3.3 BIM技术与消防安全管理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BIM+Pyrosim的高层建筑火灾情景假设 |
3.1 某高层建筑BIM模型构建 |
3.1.1 依托工程概况 |
3.1.2 BIM模型精细度要求 |
3.1.3 BIM协同建模方法 |
3.1.4 BIM模型构建过程 |
3.2 高层建筑BIM模型准确度管控 |
3.2.1 准确度管控原则 |
3.2.2 准确度管控内容 |
3.2.3 准确度自检结果 |
3.3 高层建筑火灾仿真模型构建 |
3.3.1 火灾仿真模型构建 |
3.3.2 火灾仿真情景假设 |
3.3.3 基础指标参数选取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BIM+Pathfinder的高层建筑人群疏散仿真模拟 |
4.1 高层建筑可用安全疏散时间确定 |
4.1.1 人员疏散危险状态临界值 |
4.1.2 高层建筑火灾发展分析 |
4.1.3 可用安全疏散时间计算 |
4.2 高层建筑人群疏散模拟基础 |
4.2.1 疏散模拟基本原理 |
4.2.2 人员行为模式选择 |
4.2.3 基础指标参数选取 |
4.3 高层建筑人群疏散仿真模拟 |
4.3.1 疏散仿真模型构建 |
4.3.2 人群疏散基本假设 |
4.3.3 人群疏散仿真模拟 |
4.3.4 模拟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不同建筑因素对高层建筑人群疏散的影响分析 |
5.1 高层建筑人群疏散影响因素 |
5.1.1 消防疏散通道的通畅性 |
5.1.2 安全疏散时间的充足性 |
5.1.3 消防疏散设施的完备性 |
5.1.4 人员疏散环境的安全性 |
5.2 不同建筑因素下的疏散情况分析 |
5.2.1 消防电梯的疏散影响分析 |
5.2.2 消防楼梯的疏散影响分析 |
5.2.3 堆积物的疏散影响分析 |
5.2.4 安全出口的疏散影响分析 |
5.3 高层建筑结构优化方案验证 |
5.3.1 高层建筑设计防火标准 |
5.3.2 高层建筑结构参数优化 |
5.3.3 优化前后疏散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高层建筑消防应急疏散管理对策 |
6.1 高层建筑消防疏散安全管理 |
6.1.1 消防安全预警管理体系 |
6.1.2 消防应急疏散安全检查 |
6.1.3 消防应急疏散管理系统 |
6.1.4 应急疏散长效培训机制 |
6.2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优化 |
6.2.1 建筑结构优化原则 |
6.2.2 建筑结构优化策略 |
6.3 高层建筑人员应急疏散培训 |
6.3.2 消防灭火器材使用 |
6.3.3 疏散人员自救常识 |
6.3.4 疏散人员路径选择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A康养居所消防安全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研究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本文技术路线 |
1.3.4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康养居所消防安全评估的相关理论 |
2.1 消防安全管理概述 |
2.1.1 消防安全管理概述 |
2.1.2 消防安全管理方法 |
2.1.3 消防安全评估理论 |
2.2 康养居所概述 |
2.2.1 康养居所概念 |
2.2.2 康养居所的消防安全特点 |
2.3 康养居所的消防安全评估与分析 |
2.3.1 火灾风险评估的目的和意义 |
2.3.2 评估指标建立 |
2.3.3 康养居所消防安全评估的方法 |
第3章 康养居所消防安全管理现状 |
3.1 康养居所火灾概况 |
3.1.1 最近5年全国的火灾统计数据 |
3.1.2 最近10年康养居所火灾原因统计 |
3.1.3 火灾事故统计结论 |
3.2 康养居所消防安全存在的问题 |
3.2.1 消防设施配置不完善 |
3.2.2 老人逃生自救能力差 |
3.2.3 医护人员消防技能差 |
3.2.4 不会使用灭火器材,错失最佳扑救时机 |
3.2.5 防火分隔措施不到位 |
3.2.6 疏散设施不完善 |
3.2.7 消防安全培训、演练、管理不善 |
3.2.8 老旧社区内的康养居所消防车道存在隐患 |
第4章 康养居所火灾危险辨识 |
4.1 火灾危险辨识方法选择 |
4.2 康养居所火灾风险源分析 |
4.2.1 火灾危险源辨识 |
4.2.2 建筑防火风险辨识 |
4.2.3 人员状况风险辨识 |
4.2.4 消防安全管理风险辨识 |
4.2.5 消防救援力量分析 |
4.2.6 构建火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
第5章 康养居所的消防安全评估 |
5.1 康养居所消防安全评估方法选择 |
5.1.1 康养居所消防安全评估方法 |
5.1.2 康养居所的评估方法选择 |
5.1.3 事故树综合分析法对康养居所消防安全评估的适用性分析 |
5.2 事故树分析法 |
5.2.1 事故树分析法概述 |
5.2.2 事故树构建 |
5.2.3 事故树分析和应用 |
5.3 消防安全检查表方法 |
5.4 事故树分析法和安全检查表结合方法 |
5.4.1 事故树分析法和安全检查表结合的意义 |
5.4.2 事故树分析法和安全检查表结合应用 |
5.4.3 康养居所消防安全检查表指标确定 |
第6章 A康养居所消防安全评估案例 |
6.1 A康养居所消防安全概述 |
6.1.1 A康养居所概况 |
6.1.2 A康养居所消防安全存在的问题 |
6.1.3 A康养居所消防安全现状分析 |
6.2 A康养居所火灾风险辨识 |
6.3 A康养居所消防安全评估 |
6.4 本文消防安全检查表的创新性 |
6.5 消防安全检查表应用 |
6.6 效果评价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消防安全评估报告 |
(7)高层建筑火灾风险评价模式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高层建筑火灾事故特点及其风险评价理论 |
2.1 高层建筑火灾事故的特点 |
2.2 高层建筑火灾风险评价理论 |
2.2.1 定性评价法 |
2.2.2 定量评价法 |
2.2.3 定性与定量综合评价法 |
2.2.4 评价方法的选择 |
2.3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
2.3.1 构建权重指标集 |
2.3.2 计算权重并检验一致性 |
2.3.3 确定指标权重 |
2.4 模糊综合评价法基本原理 |
3 陇星总部2#园区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1 陇星总部2#园区工程概述 |
3.1.1 工程概况 |
3.1.2 消防系统及设施配备 |
3.2 高层建筑火灾风险因素分析 |
3.2.1 高层建筑风险因素分析 |
3.2.2 风险因素分类 |
3.2.3 风险识别 |
3.2.4 影响高层建筑火灾风险指标的说明 |
3.3 指标体系的建立 |
3.3.1 初始指标体系 |
3.3.2 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分析 |
3.3.3 风险评价指标的确定 |
3.3.4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4.陇星2#园区火灾风险评价 |
4.1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4.1.1 确定指标权重 |
4.1.2 模糊综合评价 |
4.2 风险评价的结果 |
5.陇星总部2#园区火灾风险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
5.1 陇星总部2#园区防火系统安全风险评价方法的比较 |
5.2 陇星总部2#园区防火方案的比较 |
5.3 陇星总部2#园区火灾风险评价研究成果 |
5.4 陇星总部2#园区火灾风险管理的对策 |
5.5 陇星总部2#园区火灾风险管理的建议 |
5.5.1 建筑灭火能力及建筑防火能力方面建议 |
5.5.2 消防安全及疏散管理方面建议 |
5.5.3 其他方面建议 |
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陇星总部2#园区火灾事故风险因素调查表 |
附录B 陇星总部2#园区火灾风险指标权重法调查表 |
附录C 陇星总部2#园区火灾风险指标等级调查表 |
(8)基于模糊贝叶斯网络的高层建筑火灾事故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 |
1.1.3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存在的不足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高层建筑火灾事故风险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
2.1 高层建筑火灾风险评估的基本理论 |
2.1.1 火灾风险评估的概念 |
2.1.2 高层建筑的概念及内涵 |
2.2 高层建筑火灾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 |
2.2.1 层次分析法 |
2.2.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2.2.3 神经网络法 |
2.2.4 贝叶斯网络法 |
2.2.5 评价方法的选择 |
2.3 贝叶斯网络概述 |
2.3.1 贝叶斯网络原理 |
2.3.2 贝叶斯网络推理 |
2.4 模糊理论 |
2.5 模糊贝叶斯网络 |
2.5.1 模糊贝叶斯网络表示 |
2.5.2 模糊概率公式 |
2.5.3 模糊贝叶斯网络知识推理 |
2.6 本章小结 |
3 高层建筑火灾事故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3.2 高层建筑火灾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2.1 高层建筑火灾风险源识别 |
3.2.2 高层建筑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3.3 评价指标体系因素分析 |
3.3.1 高层建筑防火能力分析 |
3.3.2 高层建筑灭火能力分析 |
3.3.3 高层建筑安全疏散能力分析 |
3.3.4 高层建筑安全管理水平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高层建筑火灾风险事故风险评价模型的构建 |
4.1 确立基本因素集合 |
4.2 确定贝叶斯网络结构 |
4.3 条件概率的确定 |
4.3.1 确立评价级 |
4.3.2 专家评判获取模糊语言 |
4.3.3 专家语言解模糊 |
4.3.4 条件概率的计算 |
4.4 模糊贝叶斯网络推理分析 |
4.4.1 诊断推理分析 |
4.4.2 确定高层建筑火灾事故风险等级 |
4.4.3 提出应对和完善措施 |
4.5 本章小结 |
5 高层建筑火灾事故风险评价模型应用 |
5.1 应用实例状况 |
5.2 风险评价模型应用 |
5.2.1 确定基本因素集 |
5.2.2 贝叶斯网络父节点数据来源 |
5.2.3 条件概率的计算 |
5.2.4 贝叶斯网络推理计算 |
5.3 风险防控措施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高层建筑火灾风险影响因素调查表 |
附录B 西安信息大厦火灾事故风险评价表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超深地下公共空间安全疏散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超深地下公共空间火灾特性分析 |
2.1 超深地下公共空间灾害类型及风险评估 |
2.1.1 超深地下公共空间灾害类型 |
2.1.2 安全事故风险评估 |
2.2 超深地下公共空间火灾原因 |
2.3 超深地下公共空间火灾特点及危害性 |
2.3.1 超深地下公共空间火灾特点 |
2.3.2 超深地下公共空间火灾危害性 |
2.3.3 超深地下公共空间烟气蔓延途径 |
2.4 超深地下公共空间人员疏散行为分析 |
2.4.1 自身因素 |
2.4.2 外界因素 |
2.5 案例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超深地下公共空间人员安全疏散设计 |
3.1 超深地下公共空间人员安全疏散目标 |
3.1.1 ASRT的确定 |
3.1.2 RSET的确定 |
3.2 应急设施设计 |
3.2.1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
3.2.2 灭火设施 |
3.2.3 指示系统 |
3.2.4 防护设施 |
3.3 水平疏散设计 |
3.3.1 安全出入口 |
3.3.2 安全通道 |
3.3.3 避难空间 |
3.4 垂直疏散设计 |
3.4.1 楼梯 |
3.4.2 自动扶梯 |
3.4.3 电梯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超深地下公共空间安全疏散模式的建构 |
4.1 安全疏散体 |
4.1.1 安全疏散体定义 |
4.1.2 疏散能力估算 |
4.1.3 模拟改进分析 |
4.2 安全疏散模式 |
4.2.1 模式一:楼梯疏散 |
4.2.2 模式二:楼梯、扶梯协同疏散 |
4.2.3 模式三:电梯疏散 |
4.2.4 模式四:下沉式避难空间、安全疏散体协同疏散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证模拟与分析 |
5.1 工程概述 |
5.1.1 工程概况 |
5.1.2 工程消防现状分析 |
5.2 基于Revit和 Pathfinder的超深地下空间安全疏散模型建立 |
5.2.1 模拟软件介绍 |
5.2.2 BIM模型建立 |
5.2.3 BIM模型导入Pathfinder形成pth模型 |
5.2.4 模拟特点分析 |
5.3 仿真模拟与分析 |
5.3.1 安全疏散体理论疏散时间分析 |
5.3.2 模拟疏散时间分析 |
5.4 基于BIM和VR的预防对策 |
5.4.1 BIM数据库建立 |
5.4.2 VR技术辅助预防宣传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中的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10)基于火灾疏散的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空间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老龄化现状 |
1.1.2 我国老年人照料设施建设发展现状 |
1.1.3 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火灾事故频发 |
1.1.4 现行相关设计规范存在局限性 |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内容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1.5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1.5.3 研究意义 |
第2章 火灾安全疏散理论研究与既有案例分析 |
2.1 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建筑火灾特点 |
2.1.1 建筑火灾概述 |
2.1.2 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火灾特点 |
2.2 人员安全疏散内容 |
2.2.1 相关学科内容 |
2.2.2 人员安全疏散准则 |
2.2.3 疏散人群特点 |
2.3 相关规范规定 |
2.3.1 对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安全疏散的一般规定 |
2.3.2 一般规定中存在的问题 |
2.3.3 对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安全疏散的特殊规定 |
2.4 既有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案例的总结与分析 |
2.4.1 既有案例的选取与统计 |
2.4.2 平面布局与水平疏散流线的关系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火灾疏散模拟研究 |
3.1 安全疏散基础数据的采集方法 |
3.2 计算机模拟疏散相关研究 |
3.2.1 疏散模拟软件概述 |
3.2.2 Pathfinder软件介绍与疏散模拟过程 |
3.3 疏散人群参数设定 |
3.3.1 疏散人群参数的设定 |
3.3.2 人员疏散行为 |
3.3.3 疏散规则与模拟前提 |
3.4 疏散模型建立与疏散模拟实验分析 |
3.4.1 实验一不同垂直疏散方式与避难空间对安全疏散的影响 |
3.4.2 实验二不同基本平面布局对安全疏散的影响 |
3.4.3 实验三安全出口位置、局部节点形式对安全疏散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疏散原则与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
4.1 疏散原则 |
4.2 基于“体”的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空间优化设计 |
4.2.1 建筑规模与平面布局 |
4.2.2 防火、防烟分区设置 |
4.3 基于“面”的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空间优化设计 |
4.3.1 避难空间 |
4.3.2 护理站 |
4.3.3 通高空间 |
4.4 基于“线”的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空间优化设计 |
4.4.1 疏散流线设计 |
4.4.2 水平疏散流线要求 |
4.4.3 垂直疏散流线要求 |
4.5 基于“点”的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空间优化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不足与展望 |
5.2.1 不足 |
5.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既有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基本信息汇总 |
附录B 疏散模拟实验一内容 |
附录C GB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8 版)相关条文内容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影响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疏散的因素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坡地大型商业综合体消防设计研究 ——以博欣时代商业综合体为例[D]. 马瑞丽.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2]高层建筑项目设计中的安全疏散问题研究[J]. 田哲. 质量与市场, 2020(15)
- [3]医疗类建筑改扩建下的防火疏散设计研究 ——以彰武县中医院为例[D]. 孔金娣.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0(02)
- [4]高层建筑火突人员安全疏散仿真分析及对策研究[D]. 闫超.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5]基于BIM的高层建筑消防应急疏散仿真研究[D]. 张蒙. 西安理工大学, 2020
- [6]A康养居所消防安全评估研究[D]. 张燕.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2)
- [7]高层建筑火灾风险评价模式及应用研究[D]. 冯海.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8]基于模糊贝叶斯网络的高层建筑火灾事故风险评价研究[D]. 王一智.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9]超深地下公共空间安全疏散设计研究[D]. 邬锦.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10]基于火灾疏散的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空间优化设计研究[D]. 张鹏飞. 天津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