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聋儿验配助听器程序(论文文献综述)
余双喜[1](2020)在《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助听器验配公式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世界上有许多人存在听力损失,佩戴助听器是目前除药物治疗外主要的治疗手段,佩戴助听器之前需要对助听器进行验配,助听器验配工作需要选择合适的助听器验配公式以达到好的听力补偿效果。而目前的助听器验配工作对于不同的听力损失患者需要选择不同的助听器验配公式以达到最优的验配效果,这给助听器的验配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助听器验配公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本文通过对验配助听器所需的关键参数进行特征提取确定了听力损失患者各频率的听阈、基本信息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各频率的增益值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出。参考了各种神经网络的特点确定了本文神经网络的结构为全连接神经网络,在Tensor Flow平台上搭建神经网络结构,通过修改激活函数、隐含层节点数、学习率对神经网络进行一系列的训练与优化,并分析、比较了该助听器验配公式、现有助听器验配公式计算的增益与收集的测试数据中的预期增益之间的平均误差。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验配公式预测的小声增益与预期的小声增益之间的平均误差为1.32 d B,传统POGOII、NAL-R、NAL-RP验配公式计算的平均误差分别为6.41、3.54、6.19 d B;本文提出的验配公式预测的大声增益与预期的大声增益之间的平均误差为1.49 d B,传统Fig6、NAL-NL1、NALNL2、DSL[i/o]验配公式计算的平均误差分别为3.67、3.61、2.66、4.67 d B。为了验证该助听器验配公式的实际验配效果,本文邀请了11位听障患者来进行助听器验配效果测试。其中包含对听障患者验配助听器后进行的客观测试和主观测试。通过自行开发设计的助听器和相关验配软件来对听障患者进行助听器验配,并由本文提出的验配公式预测的大小声增益值对助听器进行调节。客观测试结果显示,11位听障患者(22只耳朵)的听阈和言语识别率都得到了较好的改善,22只耳朵的平均听阈平均降低了32.27 d B,言语识别率平均提高了21.45%。主观测试结果显示,相比于目前市场常用的Fig6、NAL-NL1、DSL[i/o]验配公式,更多的听障患者喜欢选择本文提出的助听器验配公式和NAL-NL2验配公式来进行助听器验配,与软件预测的情况基本相符,因此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助听器验配公式的可靠性。
王丽燕[2](2017)在《0-3岁儿童真耳—耦合腔差值(RECD)参考标准的建立及在助听器验配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普遍开展及听力诊断技术的进步,早期干预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确诊为永久性听力障碍的儿童,国际上公认有效的听觉干预手段一是配戴助听器进行听力补偿,二是植入人工耳蜗进行听力重建。即使听力损失程度达到重度/极重度、属于人工耳蜗植入适应证的听障儿童,其植入人工耳蜗前双耳仍不能放弃配戴助听器,植入人工耳蜗后为确保双耳聆听对侧耳也需要配戴助听器,由此可见,助听器是听障儿童康复必备的常规听辅装置,助听器验配效果直接影响到早期干预的质量。但是,由于0-3岁低龄听障儿童验配配合程度差,主观评估难度大,客观验证方法少,如何做到为低龄听障儿童精准验配助听器,确保助听器安全、舒适、可听,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探讨一种既客观又简便的为低龄听障儿童精准验配助听器的方法是本课题的目标。外界声音通过助听器放大后在外耳道内形成介入增益,其声压级大小除了受助听器增益设置影响外与外耳道容积关系重大。因此,助听器验配时需要考虑个体的外耳道特性。真耳-耦合腔差值(real-ear-to-coupler difference,RECD)方法考虑了个体外耳道特点,能客观、准确测量外耳道声压级,使助听器验配更具个性化,其用于听障儿童助听器验配的优越性、有效性已得到国内外专家公认。目前欧美等国家虽然已建立了其所在地区不同人群的RECD参考标准,并得到一定范围的应用,但是,由于RECD测量操作较复杂、耗时长,低龄儿童难以配合,因此在应用推广方面受到较大程度的限制,即使在国外儿童助听器验配中也较少进行个体RECD测量。目前我国RECD的研究和应用还很少,即使有专家用此理念为儿童验配助听器但大多是沿用国外RECD参考标准,其精准程度难以保证。因此,为适应我国低龄听障儿童早期干预亟需,本研究通过对244例0-3岁儿童开展实证研究,建立我国0-3岁儿童的RECD参考标准,创新一种简便易行的RECD测量方法,并对此参考标准在助听器验配中的应用效果进行验证,最终目的是探索出一种适合于低龄听障儿童的客观、有效的助听器验配方法,为实现低龄听障儿童助听器精准验配、提高早期干预质量奠定基础,推动RECD方法在低龄儿童助听器验配中普遍应用。在回顾文献和预实验的基础上,本研究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探索与开发一种测量儿童RECD的新方法,并对此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验证;第二部分建立我国0-3岁儿童RECD的参考标准,并与国外参考标准进行比较;第三部分分别采用我国RECD参考标准和国外RECD参考标准进行助听器调试,比较两种RECD条件下的调试效果;第四部分对RECD参考标准用于0-3岁听障儿童助听器验配的效果进行验证研究。具体的研究方法与结果如下:第一部分在查阅文献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种操作方便、快捷有效、儿童易配合的RECD测量新方法——探管固定同步介入法(TFSI)。采用传统方法和TFSI方法分别对20例受试者的40耳进行RECD测量,结果显示两种方法测得的RECD值差异不显着(P>0.05),TFSI方法耗时(平均2.15分钟)明显少于传统方法(平均6.03分钟)(P<0.05);采用TFSI方法对26耳先后进行两次RECD测量,结果显示两次测得的RECD值差异不显着(P>0.05)。由此证明TFSI方法可以准确、有效测量RECD,其耗时短、可重复性好。第二部分建立了我国0-3岁儿童的RECD参考标准。对188例0-3岁健听儿童进行RECD测量,得到338耳RECD数据(0-11个月组153耳,12-23个月组96耳,24-35个月组89耳),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建立了各频率处的对数回归方程,得到了不同月龄(1-35个月)儿童的RECD参考标准。将此参考标准和国外同龄儿童的RECD参考标准进行比较,两者差异显着,由此推测我国儿童外耳道生理特点和国外儿童存在差异,在为我国听障儿童验配助听器时利用国内参考标准更可靠。本研究还发现,0-11个月组、12-23个月组、24-35个月之间的RECD值存在显着差异(P<0.05);0-3岁儿童的左、右耳RECD值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男、女儿童的RECD值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不同频率处的RECD值差异显着(P<0.05),整体呈现出频率越高RECD值越大的趋势。第三部分进行了我国RECD参考标准和国外RECD参考标准用于助听器验配的比对研究。对20例0-3岁听障儿童的32耳分别采用我国RECD参考标准和国外RECD参考标准调试助听器,比较两种RECD条件下助听器实际增益和目标增益的吻合度,结果显示,我国RECD参考标准条件下助听器增益的吻合度更高,尤其在2000-4000 Hz处更为明显(P<0.01),提示在为国内听障儿童验配助听器时不宜采用国外参考标准。第四部分对36例0-3岁听障儿童采用我国RECD参考标准验配助听器,验配结束后进行助听听阈测试,并于验配前和验配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进行林氏六音察觉测试、听觉问卷评估(IT-MAIS问卷、LEAQ问卷和CAP问卷)和言语测听(韵母识别和声母识别),结果显示,受试耳利用我国RECD参考标准进行助听器验配后,助听效果90%以上为最适或适合;受试者验配后半年内各项测试成绩均有显着提升且持续增长,显示听觉能力发展状况良好。对其中3例听力损失程度分别为中度、重度、极重度的典型个案进行深度分析,结果显示3例个案利用我国RECD参考标准验配后助听器补偿效果理想,个案听觉能力发展状况良好。由此进一步证明,我国RECD参考标准用于低龄听障儿童助听器验配可行且有效。本研究的意义与创新点在于:(1)建立了我国0-3岁儿童的RECD参考标准,填补了国内本领域空白。该参考标准为实现国内低龄听障儿童助听器精准验配提供了重要参数,尤其对不具备RECD个性化测量条件的验配机构更为实用。(2)创新了 RECD测量方法,即探管固定同步介入法(TFSI)。该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快捷、有效、儿童易配合,为RECD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3)通过比对研究揭示了国内外0-3岁儿童RECD参考标准在临床应用中存在差异,提示在为国内低龄听障儿童验配助听器时应用我国参考标准更可靠。(4)通过追踪研究,进一步验证了我国0-3岁儿童RECD参考标准应用于低龄听障儿童助听器验配的可靠性及有效性,为低龄听障儿童助听器的客观、精准验配提供了新的手段。(5)建立了一套RECD用于听障儿童助听器验配的工作流程,为临床工作提供了规范。
梁爽,王丽燕,叶小静,张芙蓉,王艳霄,孙喜斌[3](2016)在《老年聋患者远程验配助听器效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老年聋患者以远程的方式验配助听器后的助听效果。方法选取老年聋患者20人,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10人,以远程的方式验配助听器;第二组10人,以面对面的方式验配助听器。分别采用言语测听及问卷评估的方式对配戴助听器前以及配戴助听器6周后的效果进行评价。言语测听材料选择普通话言语测听材料(mandarin speech test materials,MSTMs)的双音节辨别率测试,问卷选择国际助听器效果评定问卷(IOI-HA)。结果①两组患者助听下言语辨别率得分无显着差异(t=0.32,P=0.750>0.05);②两组患者配戴助听器后问卷评估得分无显着差异(t=0.95,P=0.35>0.05);③入组患者在安静环境下言语辨别能力配戴助听后显着优于未助听时的言语辨别能力(t=6.39,P=0.00<0.05);④入组患者配戴助听器6周后问卷评估结果显示5%的患者对助听器效果满意,80%的患者认为助听器效果一般,15%的患者对助听器效果不满意。结论可以采用远程助听器验配技术对不方便来听力中心就诊的患者进行助听器验配及调试。助听器可有效提高患者在安静环境中的言语辨别能力。仍应通过双耳验配、助听辅助技术等方式提高患者在日常生活环境中的助听器使用满意度。
郭苏[4](2012)在《聋儿康复中心建筑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的研究一方面集中于聋儿康复中心建筑设计的特点及要求,将聋儿康复中心建筑与幼儿园建筑及其它类型的建筑相对比,研究聋儿康复中心在建筑设计中从选址、建筑布局、建筑形式到功能房间构成及各功能房间设计要求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另一方面集中于聋儿康复中心在城市或城镇中的规划布点和规模控制的研究,提出聋儿康复中心进行规划建设时的规模控制方法、建筑面积指标的确定及各功能房间的面积比例分配的建议。最终提出聋儿康复中心从规划布局、确定规模到建筑设计、完成及使用的全过程的具体方法。聋儿康复中心的建设是一项融合了多种学科的系统工程。然而国内学者从建筑学角度出发对聋儿康复中心进行的研究尚处于摸索阶段,对于残疾儿童相关设施的研究也比较少。在全国上下进行大规模设计实践的背景下,从建筑学角度对聋儿康复中心机构进行研究是必要的和紧迫的,有即时、直接的现实意义。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不仅对国内进行聋儿康复中心设施的建设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对于其它残疾类型的残疾儿童康复设施的建设来说也有借鉴意义。
郗昕,卜行宽[5](2010)在《助听器验配技术指南(草案)》文中研究说明前言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推算,我国现有听力障碍残疾人口2780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听障患者对改善听力及交流障碍的需求越来越高,而助听器是对该人群提供听力补偿和康复的重要工具。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助听器服务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仍存在着公众认识不足、市场混乱、价格偏高、服务水平参差不齐、验配不规范等问题,距我国政府发布的《全国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规划(2007-2015)》中关于"听力障碍人群中听力保
瞿唐洲[6](2009)在《西门子听力仪器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国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形态从温饱型向小康型逐步转变,同时,政府也加强了对民生的关注,2007年,政府启动医疗体制进行改革,加大了对医疗卫生的投入,为医疗器械行业带来广阔的发展机会。近年,中国的GDP增长始终保持在7%~8%的水平,而医疗器械产品的发展速度约为GDP增长速度的两倍。作为医疗器械中的家用医疗器械——助听器,在中国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最近15年中,市场规模以平均20%左右的速度持续扩大。改善了众多因听力损失致残致障的弱听人士的生活质量。德国西门子是具有150多年悠久历史的国际性知名企业集团,其三大主营业务集团为能源、工业、医疗,其中医疗集团(Health Care)是全球领先的医疗设备和解决方案的供应商之一。隶属于西门子医疗集团的西门子听力集团(SAT)也具有超过12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全球最大的听力仪器及助听器的供应商,其分支机构遍布欧洲、美洲、亚洲等地区。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西门子听力集团在苏州工业园区开始投资建设西门子全球的助听器生产基地,并正式开始在国内市场开展市场营销。至今西门子听力仪器(苏州)有限公司已经成为西门子全球最大的助听器生产基地,并且在中国市场成为市场占有率第一的行业领导者。西门子听力仪器所取得成功,不仅是由于技术的领先,质量的稳定,更加由于其科学和领先的市场营销策略,造就了其行业领导者的地位。全球位列前茅的五大助听器生产制造商纷纷看中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进而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建设销售渠道,开展市场营销。在这个特殊的市场上,竞争愈加激烈。如何面对日益加剧竞争,在政府改善民生提高国民医疗保障的机遇前,在众多弱听人士希望改善生活品质的要求前面,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市场领导地位,提供更加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产品,提高销售渠道质量和营销的效率,在竞争中建立起长期的核心竞争优势是摆在目前西门子听力集团中国管理层所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西门子听团在中国的营销策略为基础,剖析中国助听器市场的行业状况,对西门子听力集团的内部竞争能力与营销策略进行综合评估,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基于先行条件的具有建设性的营销策略。
陈振声,韩睿,李炬,于丽玫,王树峰,王晓力,张亚康[7](2007)在《听障老年人的助听器验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听障老年人助听器验配的方法和技巧。方法对112名受试者进行跟踪随访,客观记录他们使用助听器的感受,分析助听器验配方法和技巧对助听器效果的影响。结果老年人的行为认知和听觉反应能力极大地左右着助听器的配戴效果;气骨导听阈、舒适阈、不适阈、言语识别阈的检查和使用对于老年人助听器验配十分重要;低频部分的听力补偿要低于目标值,高频部分要略高于目标增益值;老年人助听器配戴的适应期平均为3个月;双耳配戴的效果明显优于单耳。结论完全按照助听器验配软件设计的程序给老年人验配助听器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而验配经验、技巧和验配后的适应性训练在其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张建一[8](2007)在《助听器验配人员资质认证的重要性》文中指出1助听器验配师职业的由来临床上有相当一部分听力障碍患者通过治疗手段无法得到治愈。从听力损失程度粗分,这部分患者可分为有残余听力和残余听力甚少两大类。在世界范围内,对有残余听力且符合助听器使用条件的患者可通
邱素梅[9](2006)在《浅谈全数字式助听器验配经验》文中认为目的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助听器对声学信号处理的技术越来越先进,采用多套程序设置,多频段的实时频谱分析技术,可自动剔出噪声而将语音占优势的频段突出出来,以提高信噪比来增加噪声环境中对言语的理解能力。全数字助听器对验配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方法依据频响曲线对新旧助听器的参数进行调校。结果此方法在实际验配中,收到满意效果。结论全数字编程助听器的验配必须循序渐进,不断跟踪调校,观察患者言语发展情况。
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聋儿康复协调组[10](2006)在《助听器验配工作指南(试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聋儿验配助听器程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聋儿验配助听器程序(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助听器验配公式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助听器验配公式的研究现状 |
1.3 助听器验配公式的选题意义 |
1.4 论文的框架 |
第2章 数字助听器的验配流程 |
2.1 数字助听器的简单介绍 |
2.2 数字助听器的基本原理 |
2.3 助听器验配流程 |
2.3.1 测听 |
2.3.2 设置目标增益 |
2.3.3 微调 |
2.3.4 助听器验配效果评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神经网络的助听器验配公式的具体实现 |
3.1 全连接神经网络 |
3.1.1 激活函数 |
3.1.2 损失函数 |
3.1.3 数据收集与处理 |
3.2 搭建和训练神经网络 |
3.3 优化神经网络 |
3.4 测试神经网络 |
3.5 关于大声增益的神经网络的搭建与测试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神经网络的助听器验配公式的助听器验配效果测试 |
4.1 助听器的硬件设计 |
4.2 助听器验配软件的设计 |
4.3 助听器输出增益校准 |
4.4 助听器验配效果的客观测试 |
4.5 助听器验配效果的主观测试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工作展望以及后续研究计划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2)0-3岁儿童真耳—耦合腔差值(RECD)参考标准的建立及在助听器验配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思路 |
第一节 真耳-耦合腔差值(RECD)的涵义 |
第二节 RECD在小儿助听器验配中的意义及研究现状 |
第三节 问题提出 |
第四节 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新RECD测量方法的开发及其有效性研究 |
第一节 新RECD测量方法的开发 |
第二节 新RECD测量方法的有效性研究 |
第三节 讨论 |
第三章 0-3岁儿童RECD参考标准的建立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第二节 0-3岁儿童RECD参考标准 |
第三节 国内外0-3岁儿童RECD参考标准的比较 |
第四节 我国0-3岁儿童RECD值的特点 |
第五节 讨论 |
第四章 国内外RECD参考标准下助听器增益吻合度的比较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第三节 讨论 |
第五章 RECD参考标准在0-3岁听障儿童助听器验配中的应用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第三节 典型个案 |
第四节 讨论 |
第六章 研究总结及展望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创新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3)老年聋患者远程验配助听器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助听器验配方式 |
1.3 评估方法 |
1.3.1 言语辨别率测试 |
1.3.2 IOI-HA问卷评估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远程验配和面对面验配的两组患者配戴助听器后助听效果比较 |
2.1.1 言语测试结果比较 |
2.1.2 问卷评估结果比较 |
2.2 入组患者配戴助听器后助听效果 |
2.2.1 入组患者配戴助听器前、后言语测试结果比较 |
2.2.2 入组患者配戴助听器后问卷评估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4)聋儿康复中心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
1.2 研究对象、角度、意义与创新点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角度 |
1.2.3 研究意义 |
1.2.4 研究创新点 |
1.3 研究方案设计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概述 |
2.1 聋儿康复中心的建设需求 |
2.1.1 聋儿康复的任务 |
2.1.2 聋儿康复中心的建设需求 |
2.2 国内外聋儿康复中心机构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
2.2.1 国外机构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
2.2.2 台湾、香港地区机构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
2.2.3 中国大陆地区机构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
2.3 聋儿康复中心的分类、服务内容及人员构成 |
2.3.1 分类 |
2.3.2 服务内容 |
2.3.3 使用者构成情况 |
2.4 聋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
2.4.1 聋儿生理、心理特点 |
2.4.2 聋儿与“他人”的关系 |
第3章 聋儿康复中心建筑设计要求 |
3.1 选址与建筑布局 |
3.1.1 选址 |
3.1.2 建筑布局 |
3.2 建筑形式 |
3.2.1 建筑造型 |
3.2.2 色彩与装饰 |
3.3 交通空间设计 |
3.3.1 门厅 |
3.3.2 走廊 |
3.3.3 楼梯 |
3.3.4 坡道 |
3.3.5 室内公共活动场所 |
3.4 场地设计 |
3.4.1 儿童室外活动场地 |
3.4.2 绿化场地 |
3.4.3 交通组织与停车场地 |
3.5 其它 |
3.5.1 构件安全 |
3.5.2 防火和疏散 |
第4章 功能房间构成及各功能用房设计要求 |
4.1 功能房间构成及组织 |
4.1.1 功能房间构成情况 |
4.1.2 功能关系分析 |
4.2 儿童活动及康复训练用房 |
4.2.1 儿童活动用房 |
4.2.2 康复训练用房 |
4.3 听力门诊用房 |
4.3.1 听力检测用房 |
4.3.2 助听器验配服务用房 |
4.3.3 人工耳蜗服务用房 |
4.3.4 言语矫治科 |
4.3.5 儿童心理科 |
4.3.6 听力评估科 |
4.4 服务用房 |
4.4.1 管理用房 |
4.4.2 培训用房 |
4.4.3 辅助用房 |
第5章 建设规模 |
5.1 规划布点与级别划定 |
5.1.1 规划布点原则 |
5.1.2 分级与建设规模 |
5.2 各功能房间的使用面积 |
5.2.1 问卷调查分析 |
5.2.2 各功能房间面积的确定 |
5.2.3 面积比例分配 |
5.3 建筑面积指标(人均建筑面积) |
5.3.1 使用面积系数(K值) |
5.3.2 人均建筑面积 |
5.4 用地面积指标 |
5.4.1 容积率与用地面积指标 |
5.4.2 儿童活动场地指标 |
第6章 比较验证 |
6.1 与聋儿康复中心建筑相似的建筑类型 |
6.2 与普通幼儿园相比较 |
6.2.1 建筑设计比较 |
6.2.2 面积指标比较 |
6.3 与服务于其它残疾类型儿童的康复机构相比较 |
6.3.1 建筑设计比较 |
6.3.2 面积指标比较 |
6.4 与聋哑学校(小学、中学)相比较 |
6.5 与其它服务于聋儿的机构相比较 |
第7章 结论 |
7.1 设计原则 |
7.2 建筑设计要点 |
7.3 建设规模建议 |
7.4 结语 |
附录一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实地调研聋儿康复机构简要情况表 |
附录三 实地调研残疾人康复机构基本信息问卷 |
致谢 |
(6)西门子听力仪器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2 行业及公司背景 |
2.1 全球医疗器械行业概况 |
2.2 家用医疗器械概况 |
2.3 助听器行业介绍 |
2.4 西门子听力集团简介 |
3 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3.1 外部环境分析 |
3.1.1 PEST分析 |
3.1.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3.2 内部环境分析 |
3.2.1 资源 |
3.2.2 能力 |
3.2.3 核心竞争力 |
3.3 SWOT分析 |
3.3.1 优势 |
3.3.2 劣势 |
3.3.3 机会 |
3.3.4 威胁 |
3.3.5 SWOT分析因素组合的战略分析 |
4 分析消费者购买行为 |
4.1 市场特点 |
4.2 分析购买者行为的理论基础 |
4.3 影响购买者行为的主要因素 |
4.4 购买过程 |
5 市场细分及定位 |
6 市场营销组合 |
6.1 产品策略 |
6.1.1 产品线决策 |
6.1.2 品牌决策 |
6.1.3 产品支持服务 |
6.2 渠道策略 |
6.2.1 渠道设计决策 |
6.2.2 渠道方案的评估 |
6.3 价格策略 |
6.3.1 影响定价的因素 |
6.3.2 西门子听力的价格体系 |
6.3.3 发动价格变更 |
6.4 促销策略 |
6.4.1 广告 |
6.4.2 促销 |
6.4.3 公关与宣传 |
6.4.4 展览 |
7 营销策略实施 |
7.1 组织结构 |
7.2 企业文化建设 |
7.3 营销执行 |
7.4 控制营销活动 |
8 创新型营销 |
8.1 网络营销 |
8.2 体验营销 |
8.3 口碑营销 |
8.4 社会关系营销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听障老年人的助听器验配(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询问病史 |
1.2.2 耳鼻咽喉科常规检查 |
1.2.3 听力检查 |
1.2.4 制取耳模 |
1.2.5 助听器验配 |
1.2.5.1 模拟助听器的验配 |
1.2.5.2 数字助听器的验配 |
1.2.5.3 告知患者助听器的使用方法和适应性训练时的注意事项并嘱定期复诊。 |
2 结果 |
2.1 患者年龄情况。 |
2.2 患者听力损失模式, 见图1。 |
2.3 助听器验配即时的助听听阈模式, 见图2。 |
2.4 助听器验配即时的主观感觉 |
2.5 声音听取满意度和配戴时间的关系 |
3 讨论 |
(8)助听器验配人员资质认证的重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1 助听器验配师职业的由来 |
2 助听器验配师的主要职责 |
3 助听器验配师典型工作程序和内容 |
4 助听器验配师的社会价值 |
5 助听器验配师与耳鼻喉科医师的区别 |
6 国内外助听器验配人员资质认证情况对比 |
7 国外助听器验配师的资格认证标准 |
7.1 初级水平 |
7.2 中级水平 |
7.3 高级水平 |
8 国内助听器验配师资格认定标准 |
8.1 初级助听器验配师 |
8.2 中级助听器验配师 |
8.3 高级助听器验配师 |
9 我国助听器验配人员状况分析 |
1 0 助听器验配行业存在的问题 |
1 1 今后的努力方向 |
1 1.1 学科建设 |
1 1.2 学科归属 |
1 1.3 行业管理、行业标准、培训方案 |
四、聋儿验配助听器程序(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助听器验配公式的研究与实现[D]. 余双喜. 天津大学, 2020(02)
- [2]0-3岁儿童真耳—耦合腔差值(RECD)参考标准的建立及在助听器验配中的应用研究[D]. 王丽燕.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3]老年聋患者远程验配助听器效果分析[J]. 梁爽,王丽燕,叶小静,张芙蓉,王艳霄,孙喜斌.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16(06)
- [4]聋儿康复中心建筑设计研究[D]. 郭苏.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2012(10)
- [5]助听器验配技术指南(草案)[J]. 郗昕,卜行宽.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0(04)
- [6]西门子听力仪器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瞿唐洲. 复旦大学, 2009(S1)
- [7]听障老年人的助听器验配[J]. 陈振声,韩睿,李炬,于丽玫,王树峰,王晓力,张亚康.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07(05)
- [8]助听器验配人员资质认证的重要性[J]. 张建一.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07(03)
- [9]浅谈全数字式助听器验配经验[J]. 邱素梅.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06(04)
- [10]助听器验配工作指南(试行)[J]. 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聋儿康复协调组.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