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教学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教育部[1](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冯子晴[2](2020)在《高中生物理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研究 ——以必修教材为例》文中指出基础教育阶段作为培养学生思维素质发展的最佳时期,“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是现代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和物理教学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更是将“科学思维”确立为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要素之一。可见,无论是从教育教学观念还是教育改革观念来看,“科学思维教学”都是物理学科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更是培养人类生存与发展基本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高中教育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价值和意义。本研究首先通过查阅书籍和文献,对当前该领域的相关理论和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分析。同时对与该研究有关的“思维”、“科学思维”、“科学思维能力”、“物理学科科学思维”等概念进行了界定。从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角度出发,分析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理论对物理学科科学思维教学的理论支撑作用,旨在对科学思维及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形成系统性概述。接下来,研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了云南省部分高中物理学科科学思维“教”与“学”的现状。调查分别从教师对于核心素养下科学思维教育的认识与开展情况以及学生当前的物理学科科学思维能力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发现教师对新课标中科学思维素养的认识和理解程度较浅,实际教学中也没有系统科学的培养方法与评价体系。同时,学生整体科学思维品质处于不良水平,科学思维能力较低,且相对缺乏创造性思维。最后,在前期文献综述以及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教师自身和课堂教学两个方面提出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与教学建议。并且针对必修教材中具有代表性的一节概念课和一节习题课进行教学案例设计与分析,以期为一线教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供借鉴与参考。
杨欢[3](2020)在《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是为培养策略的研究 ——以刘徽“割圆术”为例》文中认为21世纪的国际竞争是科技的竞争,是创造性人才的竞争。创新能力的核心和创造性人才的显着特征是创造性思维,因此,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教育中摆在了突出重要的地位。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数学教育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重要而特殊的意义。问题解决是数学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本途径,也是最有效的途径。然而,受传统教学的影响,问题解决被大多数教师理解为“纯粹的数学解题”,没有充分发挥它在培养创造性思维中的独特作用,导致学生创造力普遍低下。基于以上认识和现状,本文主要探究如何在问题解决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采用文献法、案例分析法等科学研究方法。首先,从数学教育的本质和新时代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两个方面阐述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意义。接着,在总结国内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理解问题解决和创造性思维,并阐述两者在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以此作为论文展开的基础。然后,以刘徽“割圆术”为案例依托,从问题解决的视角分析创造过程,得到问题解决中实现创造的思维启示,包括问题是创造的起点;思想方法是创造的核心;类比、归纳、猜测是创造的重要方法;回顾反思是创造的必要环节;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创造的保证。最后,针对“割圆术”带来的启示,结合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观,提出问题解决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数学思考;(2)展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学会思考;(3)重视用于数学发现的一般方法;(4)培养学生的反思和评价意识;(5)激发兴趣,培养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习惯。
刘思琪[4](2020)在《STEM教育下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调查与培养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基础教育的逐步改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越来越受到重视。创造性思维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基于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多角度思考形成新颖、实用的产品的思维活动,其主要包括创造性倾向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两种成分。STEM教育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新途径之一,近年来在科学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现状,及STEM教育对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影响,本文首先利用了《威廉斯创造性倾向测验》、《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问卷》、《关于STEM教育下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现状调查》分别对学生和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在学生方面存在如下特点:1)中学生创造性倾向水平良好,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语言、图形任务中表现不一致;2)创造性倾向方面男女生差异不明显,但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女生高于男生;3)接受STEM教育的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总体水平高于未接受STEM教育的学生,但是在某些方面如创造性倾向、思维的精致性等与未接受STEM教育的学生没有差异。在教师方面,存在以下问题:1)对STEM教育和创造性思维的认识不够深入;2)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操作方法有待改进;3)自身创新教学能力需要提高等,继而从学生、教师两方面分析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然后,依据调查结果,结合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等,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提出了STEM教育下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策略,包含:1)创新STEM学习主题,包括创新学习主题类型、创新学习主题内容;2)优化STEM学习活动,包括巧妙创设问题、革新工程设计、活用训练方法;3)更新学习工具,在不同学习环节中灵活运用各种类型的信息化工具,以营造创造性学习氛围。最后,依据培养策略,设计了三个基于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STEM教学案例,包括米酒的制作STEM活动、利用3D CAD制作会飞的“人”、无壳孵化小鸡STEM学习主题。总的来说,本研究提出的培养策略和教学案例可以为一线教师开展STEM教学提供一定参考,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帮助。
豆军红[5](2020)在《职前音乐教师音乐创造力的结构与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音乐创造力是一般创造力在音乐领域中的具体表现,是一般创造力与音乐领域的有机结合。音乐创造力对于促进人的创造能力、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性人才等具有独特作用。因而,许多国家都把音乐创造力列为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把音乐创造列为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有关音乐创造力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音乐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然而,多年来音乐创造力的概念多以产品取向为主且界定模糊;音乐创造力的结构成分不清,缺乏对特定对象的内隐结构研究,无法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理论依据;音乐创造力培养的理论支持不足、策略缺乏、有效的教学模式缺失,从而极大的影响了教育教学的质量。为弥补上述研究不足,本研究以职前音乐教师为对象,在界定音乐创造力的概念,建构音乐创造力的外显结构,探究音乐创造力的内隐结构的基础上,建构了音乐创造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本研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音乐创造力概念的界定。在大量文献分析、历史评判以及理论思考的基础上,本研究探究了音乐创造力的本质,分析了音乐创造力的主要维度,澄清了音乐创造力的一些误识。在此基础上,以“实践”为取向,将音乐创造力界定为:人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建构新颖而适当的音乐实践的心理品质。这一概念是音乐创造的人、过程、产品和环境四个维度的统一,是个体主义取向与社会文化取向的结合。这一概念是面向音乐教育领域而提出的操作性定义,为后期音乐创造力的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奠定了逻辑起点。第二,音乐创造力外显结构的理论建构。本研究以结构主义方法论为基础,基于一般创造力的结构理论,整合现有音乐创造力结构研究的优势与不足,在继承优势、取长补短的基础上提出了语境中的音乐创造力实践金字塔结构模型。该模型包含了音乐创造力的心理结构与形成机制,其中心理结构是以音乐创造性思维(聚合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和音乐性思维)与音乐创造性人格相统一而形成的金字塔结构;形成机制表现为音乐创造力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建构新颖而适当的音乐实践(作曲、即兴、表演和聆听)的过程。这一结构模型是心理结构与形成机制的统一,是静态结构与动态结构的结合。首次提出了基于音乐教育实践取向的音乐创造力外显结构模型,以丰富音乐创造力的结构研究,为音乐创造力的教育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三,职前音乐教师音乐创造力内隐结构的探讨。基于斯滕博格的创造力内隐理论,以中国职前音乐教师为对象,采用社会效度的研究思路展开实证研究。随机选取651名职前音乐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采用SPSS19.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职前音乐教师的音乐创造力内隐结构在高阶层次上可分为一般创造性和音乐领域性两个维度;在中阶层次上可分为音乐审美性、音乐新颖性、音乐表情性、音乐适当性、音乐文化性、音乐技术性六个维度;在低阶层次上可分为音乐审美性、音乐可听性、音乐风格性、音乐原创性、音乐逻辑性、音乐表现性、音乐新颖性、音乐功能性、音乐适当性、音乐工艺性、音乐传统性、音乐多样性、音乐独特性、音乐技术性共十四个维度。在外显结构与内隐结构互补的基础上,进一步建构了职前音乐教师音乐创造力的基本结构,并提炼了音乐创造性思维的六个主要指标(包括音乐流畅性、音乐灵活性、音乐独特性、音乐审美性、音乐逻辑性和音乐技术性),形成了基于音乐教育实践取向的音乐创造力内隐结构模型。第四,职前音乐教师音乐创造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建构与验证。以本研究建构的音乐创造力结构模型为理论依据,结合反思性实践观念、思维型教学理论和综合课程观,构建了反思型音乐创造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包括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师生活动、教学环境、教学评价和创造过程共七个要素,在所有要素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下,有机的构成一个整体的教学结构。基于反思型音乐创造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结合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中有关“音乐创造”领域的课程内容,分别构建了反思型音乐聆听教学模式、反思型音乐即兴创作教学模式和反思型音乐作曲教学模式。为了检验这一教学模式的具体效果,本研究以XX师范大学三年级的职前音乐教师为对象,开展了一学期的教育实验研究。实验班采用反思型音乐创造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研究显示:反思型音乐创造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职前音乐教师的音乐创造力水平,尤其是可以显着提高他们的一般创造性思维和音乐创造性思维,但没有发现对音乐创造性人格有显着影响。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对音乐创造力的概念、音乐创造力的外显结构、职前音乐教师音乐创造力的内隐结构等音乐教育理论问题进行了系统探讨,并基于理论研究的结果探索了反思型音乐创造教学模式,获得了有价值的结果。
黄玉[6](2020)在《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策略探析》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教育是培养人的主导力量。由此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创造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创造性思维。小说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部分。独创的艺术形式,语言、结构、选材独具匠心;独特的人物形象,塑造符合时代特点的典型的具有个性和共性的人物;虚构的内容情节,以生活为原型创造超越生活的情节,这些都是小说本身富含创造力的表现。但是在当下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却往往忽略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本论文立足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探讨小说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以期望在具体的实践中具有一点借鉴作用。本论文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与文献综述,对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方法等进行阐释并分析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相关文献以了解前人的研究状况。第二部分是关于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理论概述。首先对小说、思维、创造性思维进行概念界定,其次从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创新发展、知识学习、智能开发三方面论述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性,最后从教师、学生、教育三方面论述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可行性。第三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和案例研究了解当下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四部分探究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具体策略。根据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详细提出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具体策略。提升教师创新意识,增强教学能力;改变课堂传统模式,遵循有效路径;利用小说文体特点,培养创造思维;巧用小说教学方法,提高创造能力。第五部分根据小说阅读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策略分析并设计《狼》和《变色龙》的创新案例再进行教学反思。
李金桃[7](2020)在《基于生物课型教学培养高中生科学思维的实践研究》文中认为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对于人才的追求从未停歇,其他国家和地区逐步开始应对21世纪人才培养问题时,我国教育也必须跟上国际社会的教育热点议题。素质教育逐渐向着均衡的方向发展,但空间上存在不均匀问题,也出现学生素质发展不全面的现状。新课改背景下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进行课改的宝贵经验,结合未来国家发展需要,提出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是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献研究,梳理科学思维和课型的相关理论基础和实践对比,借助文献资料整理出科学思维培养的五个维度,编制出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通过问卷调查法,达到调查学生科学思维能力以及五个维度,如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变化情况;了解一线高中生物教师对课型的认知程度及新课改态度,调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现状以及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阻碍。构建生物新授课课型教学流程。选取前测结果中无明显差异的两个班作为实验对象,一班为实验班,使用生物新授课课型教学;一班为对照班,使用传统教学。完成教学实践后,分派科学思维能力问卷和测试试卷给实验班和对照班再次进行调查。SPSS检测结果表明:(1)配对样本T检验实验班后测与前测后,得出实验班科学思维的五个维度的P值均小于0.050,说明采取课型教学的实验班学生的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都与前测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实验班的四个维度的后测结果优于前测,实验班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的五个维度在生物新授课课型教学中都得到培养。(2)独立性样本T检验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后测结果,得出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和创造性思维这四个维度的P值均小于0.050,而批判性思维P值为0.696>0.050;说明实验班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和创造性思维这四个维度后测结果与对照班具有显着性差异并优于对照班,但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批判性思维得分接近,生物课型教学与传统生物教学在培养和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上作用相近。(3)从对照班后测与前测的检验结果显示,只有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这两个维度具有显着性差异、且优于前测,说明传统教学中,对照班的学生这两个维度得到了培养和发展。由此总结出结论:生物新授课课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比传统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和创造性思维;同时,传统教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模型与建模能力。
朱玥蓉[8](2020)在《应用生物科学史培养高中生科学思维的研究》文中认为自《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实施以来,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一个要素——科学思维,作为智力发展的最终目标,在教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知识不断更新的今天,发展科学思维是实现为学生未来人生做准备这一目的更有效的方法。生物科学史是科学家科学思维的精华凝聚,学习生物科学史是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将“培养高中生的科学思维”作为核心,范围落点于“生物科学史”展开研究。首先,通过在中国知网以“高中”、“生物科学史”、“科学思维”等为关键词进行主题检索,搜集并梳理相关资料,研究国内外生物科学史教学、科学思维教学现状,由此发现我国在生物科学史教学中发展学生科学思维方面的研究方面比较薄弱。通过教育实习,实际对沈阳市一线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到部分高中在生物科学史教学中,缺乏对科学思维培养的认识。通过观摩实际课堂教学和精选“一师一优课”线上教学视频,对生物科学史案例教学进行分析,总结为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生物科学史教学的过程、方法与策略。其次,基于以上调查研究,针对中学生科学思维的类型,提出5条应用生物科学史培养科学思维的教学对策:(1)提供科学史材料,拆分整合,培养学生归纳与概括思维;(2)巧妙设疑,层层探究,培养学生演绎与推理思维;(3)逐步尝试,自主建模,培养学生模型与建模思维;(4)制造矛盾,问题冲突,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5)提出问题,拓展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在此基础上,根据研究及对策进行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案例设计,并在实际教学中应用、检验和评价。最后,进行反思总结,由于个人能力、研究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研究内容有局限性,研究范围受一定限制,期待未来能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持续关注并深入研究相关课题,为发展学生科学思维不断创新和完善生物科学史教学。
刘哲[9](2020)在《近十年高校历史学科批判性思维研究及培养综述:现状、思考、展望》文中研究指明高校历史学科在结合学科特点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和实践方面非常缺失。文章就高校历史学科研究、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现状进行总结,对批判性思维与历史学科关系,历史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关系,深入历史学科批判性思维培养等问题进行思考,并对未来高校历史学科批判性思维培养目标和方向进行展望。
赵凌云[10](2020)在《指向创造力培育的高中数学学习环境建构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也日趋迫切。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学校教育需要从培养知识性人才向培养创新性人才转变。我国教育部在20世纪初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以下简称“《课程计划》”),强调了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出培养学生创新素养最核心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的培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才能孕育、激发和生产的。因此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造力培育的学习环境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本研究以建构指向创造力培育的学习环境为目的,在梳理创造力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析出其构成的核心要素、架构其实践框架,并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其具体的实践操作及效果分析。整个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来展开:问题一:指向学生创造力培育的学习环境包括哪些核心要素?问题二:指向学生创造力培育的高中数学学习环境实践层面如何操作?问题三:指向学生创造力培育的高中数学学习环境的实践效果如何?本文共八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对研究背景、研究缘起、研究问题、研究意义以及技术路线进行阐述。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与分析,旨在理清创造、创造力、创新之间的关联,最终聚焦在“环境”支持的视角,来实现创造力的培育路径。第三章为理论基础,包括对学习理论的梳理、情境认知理论和活动理论以及他们与本研究的关系。第四章为研究设计,分别就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数据收集、研究工具的建立以及研究的信度与伦理进行了详细的呈现与解释。第五章为指向学生创造力培育的高中数学学习环境的理论构建,围绕着核心要素及实践框架进行详细的推理与解释,这一章为实践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与实践模型。第六章是实践案例的呈现与分析,在第五章的框架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探索的呈现。第七章基于S中的实践分析其实践效果,主要从学生创造力测量表现以及访谈数据两部分展开。第八章是研究结论与反思,先围绕三个研究问题进行总结与回顾,再根据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最后理性地分析本研究的不足及未来进一步探究的方向。围绕三个研究问题,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文献梳理,指向创造力培育的学习环境的核心要素是:真实的情境;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持续的探究过程;鼓励学生提出想法;开放的支持性资源。(2)第五章建构了指向创造力培育的数学学习环境的理论框架并详细阐述了每个部分的具体内涵及可参考的操作指南,呈现了其应然的样态。第六章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呈现其实然状态,主要从指向创造力培育的数学学习环境的设计以及具体实践操作分别进行实践解读。(3)通过具体的实证数据佐证指向创造力培育的数学学习环境的有效性,具体如下:首先,在学生创造力测量结果的表现上,参加项目的学生在创造性情感倾向和创造性思维方面均优于未参加项目的学生。其中参加项目的学生创造性情感倾向测量在好奇心、想象力、挑战性三个维度上以及总分都有一定的提升,相反,没有参加的学生在冒险性、想象力、挑战性三个维度以及总分都有所下降。学生在创造性思维测试的表现显示,通过对学生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虽然所有的学生在流畅性、灵活性以及新颖性各个指标上都有所下降,但是参加项目的学生在各个指标上的表现均优于未参加项目的学生。这说明指向学生创造力培育的高中数学学习环境对于促进学生的创造力表现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通过访谈数据可知参加项目的学生大部分获得了积极体验。最终学生提交的成果也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其次,数学指导教师在指向学生创造力培育的高中数学学习环境的实践中有痛感也有进步。从学生、数学指导教师、管理者三个层面,在应然状态和实然表现上表现出最大张力的是数学指导教师。数学指导教师对于指向学生创造力培育的高中数学学习环境建构理念的内化与践行是其在实践层面最大的困境。S中以教师为主体建立的实践共同体、实践探索以及积极的效果反馈对教师产生较大的影响。最终在实践活动完成后,数学指导教师的态度有了非常明显的改善。再者,学校管理层非常认可指向学生创造力培育的高中数学学习环境建设的理念与操作,在推进方面表现得也非常积极。S中的相关管理者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地剖析自身学校的情况、认识到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性、结合校本情况潜心进行课程改革的深化。这有效地保障了指向学生创造力培育的高中数学学习环境建设的有效开展。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本研究建构的指向创造力培育的学习环境在实践层面,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也取得不错的实践效果。学生经历背景学习、问题聚焦、选题论证、制定计划、科学探究、数据收集与分析、研究总结与反思、结题汇报八大环节,使学生有机会进行创造性的问题解决。他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体验了一次次的合作、探究、交流、表达、反思,最终形成了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并公开展现他们的成果与作品。这样的经历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是十分宝贵的,这些体验或者收获不会随着课题的结束而消失。
二、历史教学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历史教学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2)高中生物理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研究 ——以必修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当代社会对人才教育的要求 |
1.1.2 新课程改革对高中物理教学的要求 |
1.2 科学思维教学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科学思维教学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科学思维教学研究概况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物理科学思维能力教学理论探讨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思维 |
2.1.2 科学思维 |
2.1.3 物理学科科学思维 |
2.2 理论基础 |
2.2.1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3章 高中物理科学思维教与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高中生科学思维能力调查分析 |
3.1.1 学生调查问卷的设计 |
3.1.2 学生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
3.2 高中教师物理科学思维教学开展情况调查分析 |
3.2.1 教师调查问卷设计 |
3.2.2 教师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
3.3 高中物理科学思维教与学现状的调查结论 |
第4章 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教学策略 |
4.1 教师前期准备策略 |
4.1.1 加深对科学思维内涵的深刻理解 |
4.1.2 制订科学思维能力培养计划 |
4.1.3 基于学业质量水平,建立科学思维评价体系 |
4.2 教师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
4.2.1 重视非智力因素,促发学生学习动机 |
4.2.2 注重科学表象教学,丰富感性认识 |
4.2.3 优化课堂教学,训练学生科学思维品质 |
4.2.4 树立正确教学观,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
第5章 高中物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教学案例分析 |
5.1 “静摩擦力”概念建构教学案例 |
5.1.1 教师前期准备策略 |
5.1.2 教学过程 |
5.1.3 教学案例总结与评价 |
5.2 “地球同步卫星问题”习题课教学案例 |
5.2.1 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
5.2.2 教学过程 |
5.2.3 案例总结 |
第6章 总结与反思 |
6.1 研究总结 |
6.2 反思与展望 |
6.2.1 研究的创新之处 |
6.2.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6.2.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高中生物理科学思维能力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 B: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科学思维素养培养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是为培养策略的研究 ——以刘徽“割圆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数学教育的本质 |
1.1.2 新时代背景下的人才培养 |
1.2 研究概述及本文拟研究的问题 |
1.2.1 研究概述 |
1.2.2 本文拟研究的问题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2 问题解决与数学创造性思维 |
2.1 问题解决 |
2.1.1 问题解决的含义 |
2.1.2 问题解决与数学史发展 |
2.1.3 问题解决与数学教育 |
2.1.4 数学核心素养下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
2.2 数学创造性思维 |
2.2.1 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内涵与特征 |
2.2.2 创造性思维与数学教育 |
2.2.3 数学核心素养下的创造性思维 |
2.3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的关联 |
2.3.1 问题解决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
2.3.2 创造性思维是实现问题解决的关键因素 |
3 刘徽“割圆术”的教育资源价值分析及启示 |
3.1 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创造——“割圆术” |
3.1.1 问题情境——“古率”观念深入人心 |
3.1.2 发现问题——批判“古率”粗糙 |
3.1.3 提出问题——求半径为 1 的圆的面积 |
3.1.4 分析问题——由已知推未知,化圆为方 |
3.1.5 解决问题——思维演绎,逻辑推理 |
3.1.6 问题回顾——获得更精确的圆周率 |
3.2 “割圆术”对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启示 |
3.2.1 问题是创造的起点 |
3.2.2 思想方法是创造的核心 |
3.2.3 观察、归纳、直觉是创造的重要方法 |
3.2.4 回顾反思是创造的必要环节 |
3.2.5 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创造的保证 |
4 问题解决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
4.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数学思考 |
4.2 展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学会思考 |
4.3 重视用于数学发现的一般方法 |
4.4 增强数学反思意识,提升反思能力 |
4.5 激发兴趣,培养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习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STEM教育下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调查与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创造性思维是适应未来社会的一个必备条件 |
1.1.2 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各国的一个重要教育目标 |
1.1.3 当前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有待改进 |
1.1.4 STEM教育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一条新途径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分析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案例分析法 |
1.5 研究思路 |
2 概念界定和研究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创造性思维的定义 |
2.1.2 创造性思维的组成要素 |
2.1.3 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思维辨析 |
2.2 关于创造性思维的研究 |
2.2.1 创造性思维的评价 |
2.2.2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
2.3 关于STEM教育的研究 |
2.3.1 起源与发展 |
2.3.2 内涵解析 |
2.3.3 STEM教育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关系 |
3 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现状调查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 |
3.3 调查工具 |
3.4 调查过程 |
3.5 调查结果分析 |
3.5.1 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现状 |
3.5.1.1 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整体情况 |
3.5.1.2 男女生创造性思维的差异性检验 |
3.5.1.3 STEM教育下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对比研究 |
3.5.2 教师对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调查现状 |
3.5.2.1 教师对STEM教育和创造性思维的认识 |
3.5.2.2 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操作方法 |
3.5.2.3 教师自身创新教学能力 |
3.5.3 影响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分析 |
3.5.3.1 学生层面 |
3.5.3.2 教师层面 |
4 STEM教育下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策略 |
4.1 创新STEM学习主题 |
4.1.1 创新学习主题的类型 |
4.1.2 创新学习主题的内容 |
4.2 优化STEM学习活动 |
4.2.1 巧妙创设问题 |
4.2.2 革新工程设计 |
4.2.3 活用技能训练方法 |
4.3 更新STEM学习工具 |
5 基于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STEM教学案例 |
5.1 案例一米酒的制作STEM活动 |
5.2 案例二利用3DCAD制作会飞的“人” |
5.3 案例三无壳孵化小鸡STEM学习主题 |
6 结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 |
附录 Ⅱ |
附录 Ⅲ |
致谢 |
(5)职前音乐教师音乐创造力的结构与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背景 |
1.2.1 社会发展对创造型人才提出普遍需求 |
1.2.2 教育变革对培养创造力提出趋势要求 |
1.2.3 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对职前音乐教师素质提出现实诉求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研究动态 |
1.4.2 研究综述 |
1.4.3 已有研究的不足 |
1.5 研究问题 |
1.6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6.1 研究思路 |
1.6.2 研究方法 |
第2章 音乐创造力的概念 |
2.1 创造力的概念及其研究概述 |
2.1.1 创造力的概念 |
2.1.2 创造力的研究概述 |
2.2 音乐创造力的本质 |
2.2.1 音乐创造力是一种能力 |
2.2.2 音乐创造力是一种创造能力 |
2.2.3 音乐创造力是一种音乐创造能力 |
2.2.4 音乐创造力不是音乐的一般能力 |
2.3 音乐创造力的4P维度 |
2.3.1 基于人(person)的音乐创造力 |
2.3.2 基于过程(process)的音乐创造力 |
2.3.3 基于产品(product)的音乐创造力 |
2.3.4 基于环境(places)的音乐创造力 |
2.4 有关音乐创造力的误识 |
2.4.1 音乐创造力来源的神秘论 |
2.4.2 音乐创造力产生的天才论 |
2.4.3 音乐创造力类型的霸权论 |
2.4.4 音乐创造力产品的单一论 |
2.4.5 音乐创造力形成的个体生成论 |
2.5 音乐创造力概念的界定 |
2.5.1 音乐创造力概念的内涵 |
2.5.2 音乐创造力概念的外延 |
2.6 小结 |
第3章 音乐创造力的外显结构 |
3.1 音乐创造力外显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1 结构与结构主义方法 |
3.1.2 创造力的结构理论 |
3.1.3 创造力的外显结构 |
3.2 音乐创造力外显结构的研究述评 |
3.2.1 韦伯斯特:音乐创造力思维结构模型 |
3.2.2 埃里奥特:语境中的音乐创造力生成结构 |
3.2.3 默克:作为表演艺术的音乐创造力多重结构 |
3.2.4 伯纳德:实践视野下的音乐创造力多样结构 |
3.3 语境中的音乐创造力实践金字塔结构模型的建构 |
3.3.1 音乐创造力结构建构的理论思考 |
3.3.2 语境中的音乐创造力实践金字塔结构模型 |
3.3.3 语境中的音乐创造力实践金字塔结构模型的阐释 |
3.3.4 语境中的音乐创造力实践金字塔结构模型的特点 |
3.4 小结 |
第4章 职前音乐教师音乐创造力的内隐结构 |
4.1 音乐创造力内隐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 |
4.1.1 创造力的内隐理论 |
4.1.2 创造力内隐理论的研究述评 |
4.1.3 音乐创造力的内隐理论研究 |
4.2 研究目的 |
4.3 预调查 |
4.3.1 预调查的目的 |
4.3.2 预调查的被试 |
4.3.3 预调查的过程 |
4.3.4 预调查的分析方法 |
4.3.5 预调查结果的初步分析 |
4.4 正式调查 |
4.4.1 正式调查的目的 |
4.4.2 正式调查的被试 |
4.4.3 研究工具 |
4.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5.1 描述性分析 |
4.5.2 聚类分析 |
4.5.3 方差分析 |
4.6 讨论与结论 |
4.6.1 讨论 |
4.6.2 结论 |
4.7 小结 |
第5章 职前音乐教师音乐创造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
5.1 音乐创造力培养的观念基础 |
5.1.1 “审美哲学”是音乐创造力培养的基本观念 |
5.1.2 “实践哲学”是音乐创造力培养的基本路径 |
5.1.3 “创造哲学”是音乐创造力培养的行动指南 |
5.2 音乐创造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建构的理论依据 |
5.2.1 反思性实践观念 |
5.2.2 思维型教学理论 |
5.2.3 综合课程观 |
5.2.4 职前音乐教师音乐创造力的基本结构 |
5.3 职前音乐教师反思型音乐创造教学模式的建构 |
5.3.1 反思型音乐创造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
5.3.2 反思型音乐聆听教学模式 |
5.3.3 反思型音乐即兴创作教学模式 |
5.3.4 反思型音乐作曲教学模式 |
5.3.5 反思型音乐创造教学模式的实施原则 |
5.4 小结 |
第6章 音乐创造力培养的教学模式的教育实验验证 |
6.1 实验目的 |
6.2 实验假设 |
6.3 实验方法与过程 |
6.3.1 实验对象 |
6.3.2 实验设计 |
6.3.3 实验变量 |
6.3.4 变量控制 |
6.3.5 测评方法 |
6.4 教育实验的实施 |
6.4.1 实验进程安排 |
6.4.2 实验教师选择 |
6.4.3 实验过程说明 |
6.5 实验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6.5.1 实验数据的收集 |
6.5.2 实验数据的处理 |
6.6 实验的结果及分析 |
6.6.1 实验前测数据统计分析 |
6.6.2 实验后测数据统计分析 |
6.7 讨论与结论 |
6.7.1 讨论 |
6.7.2 结论 |
6.8 小结 |
第7章 综合讨论与结论 |
7.1 综合讨论 |
7.1.1 音乐创造力概念的讨论 |
7.1.2 音乐创造力外显结构的讨论 |
7.1.3 职前音乐教师音乐创造力内隐结构的讨论 |
7.1.4 职前音乐教师反思型音乐创造教学模式的讨论 |
7.1.5 反思型音乐创造教学模式教育实验验证的讨论 |
7.2 研究的主要结论 |
7.3 研究的创新之处 |
7.4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6)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策略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与文献综述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目标 |
第一章 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理论概述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小说 |
二、思维 |
三、创造性思维 |
第二节 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性 |
一、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创新发展 |
二、创造性思维有利于知识学习 |
三、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智能开发 |
第三节 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可行性 |
一、小说文本具有丰富的创造性 |
二、教师具有基础的创新素养 |
三、初中生创造性思维逐渐发展 |
四、时代呼唤创造教育 |
第二章 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初中小说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现状调查 |
第二节 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现状原因 |
一、考试功利语境异化,小说教学目标偏移 |
二、传统教学模式固化,小说课堂难以创新 |
三、小说文本特点淹没,入普通记叙文大流 |
四、小说教学方法单一,注重传授缺乏引导 |
第三章 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策略? |
第一节 提升教师创新素质,增强教学能力 |
一、树立小说教学创新意识,提升创新思维理论修养 |
二、明确小说阅读教学目标,勇敢践行小说创新教学 |
第二节 改变课堂传统模式,遵循有效路径 |
一、灵活转变小说阅读教学课堂模式 |
二、有效问题引导贯穿小说阅读教学 |
三、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 |
第三节 利用小说文体特点,培养创造思维 |
一、挖掘艺术形式的独特性,培养发散思维 |
二、探究人物形象的独创性,培养形象思维 |
三、利用故事情节的虚拟性,培养想象思维 |
第四节 巧用小说教学方法,提高创造能力 |
一、小说评点感悟法 |
二、读写有机结合法 |
三、比较鉴赏分析法 |
第四章 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案例分析 |
第一节 《狼》创新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
第二节 《变色龙》创新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基于生物课型教学培养高中生科学思维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际竞争激烈,国家发展需要 |
1.1.2 教育改革新要求,学生成才新要素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进展 |
1.4.1 国内外“科学思维培养”研究综述 |
1.4.2 国内外“课型”研究综述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2.1 概念界定 |
2.1.1 思维 |
2.1.2 科学思维的内涵 |
2.1.3 生物学科中的科学思维 |
2.2 科学思维的培养方法 |
2.2.1 归纳与概括 |
2.2.2 演绎与推理 |
2.2.3 模型与建模 |
2.2.4 批判性思维 |
2.2.5 创造性思维 |
2.3 课型 |
2.4 理论基础 |
2.4.1 建构主义理论 |
2.4.2 多元智能理论 |
2.4.3 发现学习理论 |
2.5 研究方法 |
2.5.1 文献研究法 |
2.5.2 调查研究法 |
2.5.3 教学实践法 |
2.6 研究思路 |
第三章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科学思维培养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 |
3.3 高中生物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现状调查 |
3.3.1 学生问卷编制 |
3.3.2 问卷科学性与可靠性分析 |
3.3.3 实验前测分析 |
3.4 高中生物教师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现状调查 |
3.4.1 调查目的 |
3.4.2 教师问卷编制 |
3.4.3 教师问卷结果与分析 |
第四章 生物课型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实践研究 |
4.1 前期教学分析 |
4.2 思维型课堂 |
4.3 构建新授课课型教学流程 |
4.4 教学实践过程 |
4.4.1 教学课前准备 |
4.4.2 教学实施过程 |
4.5 教学案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
4.5.1 教材分析 |
4.5.2 学情分析 |
4.5.3 教学目标 |
4.5.4 教学重难点 |
4.5.5 实验班教学过程 |
4.5.6 对照班教学过程 |
4.6 教学对比 |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实践研究后测 |
5.2 考试结果与分析 |
5.2.1 学生考试成绩描述性分析 |
5.2.2 学生考试成绩差异性分析 |
5.3 学生科学思维问卷结果与分析 |
5.3.1 科学思维能力及五个维度描述性分析 |
5.3.2 科学思维能力及五个维度差异性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1.1 实验班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
6.1.2 实验班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上优于对照班 |
6.1.3 教师问卷调查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生物学科学习过程中高中生科学思维素养水平的调査问卷 |
附录2 高中生物教师对课型和科学思维培养应用现状的调查问卷 |
附录3 教学案例——《细胞的生活环境》 |
附录4 教学案例——《通过激素的调节(第一课时)》 |
附录5 通过激素的调节(第一课时)学案 |
附录6 2018 学年第二学期学业水平调研测试高一年级生物试卷 |
附录7 广东华侨中学2019学年高二级生物(选考)科试题 |
致谢 |
(8)应用生物科学史培养高中生科学思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科学思维的研究现状 |
(二)生物科学史在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对象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概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科学思维 |
(二)生物科学史 |
二、理论基础 |
(一)认知发展理论 |
(二)发现学习理论 |
(三)多元智能理论 |
三、中学生科学思维的基本特点 |
(一)科学思维的特点 |
(二)科学思维的一般过程 |
四、中学生科学思维的基本方法 |
(一)归纳与概括 |
(二)演绎与推理 |
(三)模型与建模 |
(四)批判性思维 |
(五)创造性思维 |
二、小结 |
(一)思维培养循序渐进,根据学生认知规律逐步发展科学思维 |
(二)科学史内容贯穿始终,体现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 |
(三)追寻科学探究历程,跟随科学家脚步体会科学思维 |
第四章 应用科学史培养高中生科学思维的现状调查及案例分析 |
一、应用科学史培养高中生科学思维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目标与内容 |
(二)调查对象与方式 |
(三)调查步骤 |
(四)调查结果及存在问题分析 |
二、高中生物课堂中应用科学史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案例分析 |
(一)案例分析目标 |
(二)案例分析对象 |
(三)《DNA分子的结构》案例分析 |
(四)《通过激素的调节》案例分析 |
(五)案例分析结果 |
三、小结 |
第五章 应用科学史培养高中生科学思维的教学策略及案例设计 |
一、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应用科学史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教学策略 |
(一)提供科学史材料,拆分整合,培养学生归纳与概括思维 |
(二)巧妙设疑,层层探究,培养学生演绎与推理思维 |
(三)逐步尝试,自主建模,培养学生模型与建模思维 |
(四)制造矛盾,问题冲突,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
(五)提出问题,拓展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
二、应用科学史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案例设计 |
(一)《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新课教学片段设计 |
(二)《光合作用与能量转化》新课教学片段设计 |
第六章 应用科学史培养高中生科学思维的实施与评价 |
一、应用科学史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实施方案 |
(一)实施目标 |
(二)实施对象 |
(三)实施时间 |
(四)实施过程 |
二、实施效果评价 |
(一)专家评价 |
(二)教师评价 |
(三)学生评价 |
(四)自我反思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一)基于访谈调查,发现教学问题 |
(二)基于案例分析,总结教学经验 |
(三)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教学策略 |
(四)通过教学实践,检验教学策略 |
二、反思与展望 |
(一)反思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个人情况简介 |
(9)近十年高校历史学科批判性思维研究及培养综述:现状、思考、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状 |
二、思考 |
(一)批判性思维培养与历史学科的关系问题 |
(二)历史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关系问题 |
(三)历史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能仅停留在逻辑层面,而要在其核心“求真”“开放态度”上进行大力突破 |
三、展望 |
(10)指向创造力培育的高中数学学习环境建构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育改革的现实背景 |
1.1.2 学生的学习方式受到挑战 |
1.1.3 指向创造力培养的学习模式备受关注 |
1.1.4 学生创造力培养是我国数学教育的短板 |
1.2 研究缘起和研究问题 |
1.2.1 研究缘起 |
1.2.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3.3 创新之处 |
1.4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分析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
2.1.1 创造、创造力与创新 |
2.1.2 学习环境与指向创造力培育的数学学习环境 |
2.2 创造力的文献述评与分析 |
2.2.1 进程与发展:创造力的相关研究进程 |
2.2.2 测量与评价:创造力测量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2.2.3 研究热点分析:基于citespss的可视化 |
2.2.4 策略与路径:透过典型案例分析创造力培养的关键要素 |
2.3 关于学习环境的相关研究 |
2.3.1 学习环境概念的研究 |
2.3.2 学习环境设计的相关研究 |
2.4 研究小结 |
第3章 理论基础 |
3.1 情境认知理论 |
3.1.1 学习理论的历史流变 |
3.1.2 情境认知理论的内涵 |
3.2 实践共同体理论 |
3.2.1 实践共同体概念的提出 |
3.2.2 实践共同体的内涵与实践指导 |
3.3 活动理论 |
3.3.1 活动理论的内涵以及发展脉络 |
3.3.2 活动理论之矛盾与发展的原则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
4.1 研究方法 |
4.1.1 案例研究法 |
4.1.2 文献研究法 |
4.1.3 测量法 |
4.1.4 访谈法 |
4.1.5 观察法 |
4.2 研究对象 |
4.2.1 S中的情况概述 |
4.2.2 管理者基本情况 |
4.2.3 教师的基本情况 |
4.2.4 学生的基本情况 |
4.3 资料收集 |
4.3.1 测量数据的收集 |
4.3.2 访谈资料的收集 |
4.4 研究工具的编制 |
4.4.1 创造性情感倾向问卷的确定及统计方式的说明 |
4.4.2 创造性思维测试卷的编制及分析方案 |
4.5 研究信效度和研究伦理 |
4.5.1 研究信度 |
4.5.2 研究效度 |
4.5.3 研究伦理 |
第5章 指向创造力培育的数学学习环境的理论构建 |
5.1 指向学生创造力培育的学习环境的核心要素 |
5.1.1 真实的情境 |
5.1.2 富有挑战的任务 |
5.1.3 持续的探究过程 |
5.1.4 鼓励学生大胆发声 |
5.1.5 开放的支持性资源 |
5.2 指向创造力培育的数学学习环境的实践架构 |
5.2.1 指导思想 |
5.2.2 学习目标 |
5.2.3 开展流程 |
5.2.4 辅助条件 |
5.2.5 效果评价 |
5.2.6 实施建议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指向创造力培育的数学学习环境实践的案例分析 |
6.1 S中指向创造力培养的数学学习环境的设计 |
6.1.1 真实情境的开发 |
6.1.2 富有挑战的任务设计 |
6.1.3 开放的支持性资源的整合 |
6.2 S中 CMLEs实践操作 |
6.2.1 CMLEs指导思想 |
6.2.2 CMLEs学习目标 |
6.2.3 CMLEs开展流程 |
6.2.4 CMLEs辅助条件 |
6.2.5 CMLEs效果评价 |
6.2.6 CMLEs实施建议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指向创造力培育的数学学习环境的实践效果 |
7.1 基于创造力的测量分析CMLEs的实践效果 |
7.1.1 学生在创造性情感倾向测量中表现 |
7.1.2 学生在创造性思维测量中的表现 |
7.2 基于访谈数据的分析CMLEs建构的实践效果 |
7.2.1 基于访谈数据提取并分析学生参与项目的主观感受 |
7.2.2 基于访谈数据解读教师的行为表现以及行为逻辑 |
7.2.3 基于访谈数据分析管理者在实践活动中的身份与态度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8.1.1 指向创造力培育的学习环境的核心要素 |
8.1.2 CMLEs的实践操作 |
8.1.3 CMLEs的实践效果 |
8.1.4 CMLEs的实践困境与应对建议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学生创造性情感倾向问卷 |
附件2:学生创造性思维测试卷A |
附件3:学生创造性思维测试卷B |
附件4:第一轮学生访谈提纲 |
附件5:第二轮学生访谈提纲 |
附件6:第一轮教师访谈提纲 |
附件7:第二轮H教师访谈提纲 |
附件8:第二轮W教师访谈提纲 |
附件9:S中两位管理者的访谈提纲 |
附件10:W教师设计的挑战性任务 |
附件11:创造性情感倾向测试(前)的统计数据 |
附件12:创造性情感倾向测试(后)的统计数据 |
附件13:创造性思维测试(Test-A)的统计数据 |
附件14:创造性思维测试(Test-B)的统计数据 |
致谢 |
作者简历以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历史教学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2]高中生物理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研究 ——以必修教材为例[D]. 冯子晴.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3]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是为培养策略的研究 ——以刘徽“割圆术”为例[D]. 杨欢.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4]STEM教育下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调查与培养研究[D]. 刘思琪.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职前音乐教师音乐创造力的结构与培养研究[D]. 豆军红. 陕西师范大学, 2020
- [6]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策略探析[D]. 黄玉.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基于生物课型教学培养高中生科学思维的实践研究[D]. 李金桃. 广州大学, 2020(02)
- [8]应用生物科学史培养高中生科学思维的研究[D]. 朱玥蓉.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9]近十年高校历史学科批判性思维研究及培养综述:现状、思考、展望[J]. 刘哲. 高教学刊, 2020(15)
- [10]指向创造力培育的高中数学学习环境建构的案例研究[D]. 赵凌云.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