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振动诊断技术在桥梁结构动载试验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单德山,罗凌峰,李乔[1](2020)在《桥梁健康监测2019年度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利用通信传感设备远程记录运营中的结构持续响应,通过对信号数据的处理分析实现桥梁结构的实时预警与安全评估,从而达到保护结构正常运营、延长结构使用寿命、指导桥梁结构管养与维护决策的目的。桥梁健康监测技术作为桥梁工程领域新兴的分支,已逐渐成为一个热门研究方向。为了促进该领域研究进一步发展,指导健康监测系统在桥梁工程中更高效地应用,对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的实施决策、传感器信号预处理、信号数据降噪处理、模态参数识别、有限元模型修正、损伤识别、状态预测与评估等关键技术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2019年度内相关研究进展及应用进行了总结与评述,最终发现模式识别技术与机器学习方法正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桥梁健康监测的研究中。
王健[2](2020)在《基于跳车工况下的简支梁桥冲击系数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车辆在桥面行驶过程中,由于桥面的随机或周期性不平顺而导致的车轮与桥面瞬时分离、脱空的现象本文简称为‘跳车’现象。而目前在车桥耦合的研究上大多采用车辆持续密贴行驶的假定。本文基于桥面不平顺导致跳车工况,通过ANSYS瞬态动力学分析构建跳车工况下车桥耦合振动数值模拟,分析冲击系数在密贴和跳车工况下的变化规律。通过正交试验,对单车辆两类工况下的主要影响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最后根据实桥试验数据对比数值模拟结果,阐明了分析车桥耦合振动问题时考虑跳车工况的必要性。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有:(1)利用强大的有限元通用软件ANSYS,对车辆、桥梁分别独立进行建模,根据车辆模型特性以及车桥接触位移协调条件来求解任意时刻车桥之间相互作用力,充分考虑车桥分离-贴合产生的间断接触现象,构建车桥耦合跳车判别条件,并利用APDL编程语言在任意时刻施加于桥梁及车辆相关节点,实现了车桥耦合振动问题的数值求解。通过与既有文献结果的对比及实桥试验验证了该方法在匀速、桥面不平整等工况下的适用性。(2)在两类工况下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32个工况的车辆速度、车辆质量、桥梁跨径、桥面不平整度等7项主要影响因素的跨中挠度冲击系数进行敏感性分析。根据正交试验敏感性对比分析可知,冲击系数在密贴和跳车工况下的敏感程度有所不同。桥面等级影响因素最为敏感,跳车工况的敏感性比密贴工况提升了将近二分之一。桥梁跨径因素次之,跳车工况的敏感性比密贴工况提升了将近三分之一。(3)通过对实桥试验和数值建模计算结果对比验证跳车工况模型的准确性和冲击系数变化规律。桥面不平度等级变化对桥梁挠度的动力冲击作用影响明显,当桥梁较为平整时,两类工况的冲击系数差值并不明显,随着桥面等级的增加,跳车工况下冲击效应有一定增大,其冲击系数较密贴工况下增幅在15%左右,与实桥检测的冲击系数数据更为接近,分析车桥耦合振动问题应跳车工况的影响。
周连英[3](2020)在《既有连续梁桥承载力试验与检测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在我国公路交通系统上运营着大量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这些桥在使用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材料老化、结构损伤,从而导致桥梁结构承载能力的下降,影响桥梁的正常使用,严重时可能引发重大的交通安全事故,因此研究既有桥梁结构承载力试验和检测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本文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桥梁承载力的评估方法,并进一步阐述了桥梁静载试验方法和动载试验方法的理论与具体试验过程。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对采用荷载试验评定混凝土桥梁承载力的方法加以具体运用,通过静载试验,得出各级荷载作用下,各控制截面的应变和挠度情况,进行抗裂性能分析。通过动载试验,包括行车试验、跳车试验、制动试验、脉动试验等,分析桥梁的动态反应。并结合有限元方法,对试验桥梁进行精确分析计算,得到理论计算值,对荷载试验的实测值和理论计算值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桥梁应力、挠度等各项校验系数均满足试验规范要求,说明上部结构(桥面铺装、防撞墙)参与了结构受力,增加了结构的安全储备;实测各测点残余应变小说明了结构在荷载作用下处于良好的弹性工作状态,抗拉区域各测点应变变化正常,经仔细检查,最大级荷载作用下混凝土并出现未开裂;结构变形满足试验规范要求,结构刚度满足设计规范要求,实测残余挠度小,结构整体变形处于弹性状态。(2)桥梁行车试验测得该桥自振频率为2.64Hz、3.51Hz、4.64Hz、5.08Hz,行车试验测得单辆车以50km/h的速度行驶下引起跨中最大振幅单峰值为0.53mm,最大动位移为1.11mm,最大冲击系数为0.25;桥梁制动试验测得该桥自振频率为2.54Hz、3.66Hz、5.08Hz,制动试验测得桥梁竖桥向最大响应幅值为0.48mm;桥梁跳车试验测得该桥自振频率为2.59Hz、3.61Hz、4.64Hz、5.08Hz,跨中跳车时的最大振动幅值为0.31mm;脉动试验测得该桥自振频率为2.62Hz、3.52Hz、4.57Hz、5.08Hz。自振频率实测值均大于理论计算值,表明桥梁结构的实际刚度较大。
齐文彬[4](2020)在《在役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承载力评估与加固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以由建设的初级阶段过渡到了建设的迅速发展期,现阶段建设的桥梁都是按照新规范、新标准进行设计的,相对按照旧设计规范设计的桥梁在设计承载力方面有一定的偏差,而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由于经济建设的需要建设了大量的桥梁尤其以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数量最多。因当时的技术落后,经验不足,桥梁的建设都是按照当时车辆的载重进行设计的,如今过去了30多年,交通运输量在不断的增长,其车辆的轴重也在不断的增加,并且随着桥梁服役时间的增长,其材料的使用性能在不断的退化;因此对旧桥的承载力评估显得迫切需要。另一方面桥梁的维修加固也需要桥梁的评估结果来做支撑,鉴于此,本文以某在役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为背景围绕着这两方面研究了以下内容。(1)各控制最不利截面等效静载加载下的各测点的应变、挠度校验系数是否满足要求,该桥的实际强度、刚度状况;桥梁的现阶段运营的强度、刚度满足原桥的设计荷载汽超-20,挂-120的要求。(2)通过试验评估了桥梁的冲击系数、最大动挠度、桥梁的整体反应性能、动力特性状况。(3)针对新、旧设计荷载在各跨跨中内力相差的比较悬殊,提出了三种加固方案,分别是增加主梁上翼板的厚度、增加主梁下部的宽度、增加主梁下部的厚度。最后从增加桥体结构自重、加固效果、加固成本三方面对三种加固方案进行了比较,得出在加固桥梁方面桥梁各跨跨中增加0.24m为最佳加固方案。(4)对比分析了新、旧规范下设计荷载的各跨中挠度,结合相关规范评定是否需要对桥梁新规范下产生的挠度采取加固措施。
李泽东[5](2020)在《一座飞燕式系杆拱桥的有限元模型修正》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桥梁是现在社会发展的重要交通枢纽,一些大型的桥梁甚至具有重大的经济乃至社会价值。所以,对于桥梁结构进行损伤识别、健康监测及安全性评估等也变得尤为重要。其中,建立准确而精细化的有限元模型是开展系列工作的重要手段。本文以阜阳市某飞燕式系杆拱桥为对象,在与实测数据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的方法进行了有限元模型修正的研究和探讨。修正后的有限元模型可以更准确的反映该拱桥实际的受力特性,修正后的有限元模型可用于结构健康监测和安全性评估等方面,具有重大的工程意义。研究结果显示出了基于响应面方法的有限元模型修正,具有精度高、收敛平稳、计算量小的特点,并能有效提高有限元模型修正的效率。研究成果对于桥梁结构的有限元模型的精细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包括:1.依据桥梁原始设计图纸,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基于梁格法原理建立了飞燕式系杆拱桥的初始有限元模型。2.基于成桥索力,采用迭代法对有限元模型吊杆索力进行了修正,并使得吊杆力计算值与实测值误差显着减小,所有吊杆力的误差均在3%以内,最大误差由修正前的34.39%下降到修正后的2.29%。验证了该方法对于模型索力修正的有效性。3.基于荷载试验数据,利用响应面方法对有限元模型进行了修正。针对吊杆、拱肋、主梁、横隔梁等主要构件的弹性模量、密度等参数的显着性分析可知,显着性影响参数主要来自参数的主效应和二次效应。修正结果表明,参数变化在合理范围内,均不超过20%。4.基于响应面方法修正后的有限元模型的力学行为更符合结构真实情况。动力响应一阶竖弯频率误差由-14.64%降低到了2.23%。静力响应3个测点挠度值误差均降低到了20%以内,均达到了大型的桥梁结构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5.利用两种静载试验工况对测点挠度修正效果进行了检验。大部分测点的挠度值误差均有明显的较小,说明此次有限元模型修正的整体效果较好,基于响应面的有限元模型修正方法可以取得较好的修正效果。
肖扬[6](2020)在《钢桁架梁对称悬臂拼装变形及动力特性研究》文中认为钢桁梁桥具有匀质且自重轻,易于工厂化制造,便于无支架施工,安装速度快,抗震性好,便于回收利用等优点,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施工过程中的监控和后续运营管理要求很高,而传统的检测方法面临需要人工手动操作、费时费力、且实测数据点少以及自动化程度比较低等问题,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的需要。数字图像技术具有非接触、多测点、高精度、高空间密度、重复可比性好、无设备损耗等优点,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测量方法的不足。本文论证了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可以用于悬臂梁拼装前后的挠度测量,并且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初步建立起桥梁结构施工过程的仿真体系;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获取结构的动力响应数据,后续对其进行模态参数识别,将识别结果与传统试验法结果与有限元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结构动力分析中的可行性。本文主要内容及研究成果如下:(1)介绍了我国桥梁发展的历史以及桥梁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阐述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查阅相关资料,综述国内外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2)数字图像检测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理论基础,介绍了数字图像检测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并对相机标定工作流程及效果具体进行说明。(3)利用传统检测技术,对钢桁梁桥模型进行振动研究,将动力响应导入DASP系统,经过分析获得前五阶频率与振型。(4)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钢桁梁有限元模型,根据传统检测技术所获取的相关模态参数,基于参数灵敏度分析,对有限元模型进行修正。(5)利用数字图像检测技术对悬臂拼装过程中悬臂段的线形变化进行检测,将数据导入虚拟现实环境,对拼装施工过程进行呈现。(6)利用数字图像检测技术对钢桁梁桥模型进行振动研究,将分析得到的相关模态参数与传统检测技术得到的模态参数进行对比,论证数字图像检测技术的可行性。(7)总结本文所做的工作,分析存在的各种不足和问题,对今后的研究与应用提出展望。
刘子玉[7](2020)在《双线铁路整体桥面柔性吊杆钢箱拱桥力学行为分析》文中认为本文以某条城际铁路跨越城市繁忙高速钢箱拱桥为工程背景,通过仿真计算、施工监控、现场试验等方法对桥梁施工全过程结构受力问题进行分析。具体研究的内容如下:(1)基于有限元软件对步履式顶推过程结构进行了安全性分析;绘制出结构关键截面下的应力与挠度时程曲线;通过现场实测,得到了结构关键位置应力与挠度的计算数值与实测数据的对比分析图;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基于BIM可视化顶推结构同步监控方法、装置与系统;(2)基于影响矩阵法建立线性方程组,得到调整索力值使吊杆达到预定目标索力;详细给出了基于影响矩阵法在施工阶段索力优化与成桥索力调整中的应用;提出了一种避免索力影响矩阵出现奇异矩阵的经验做法,总结了一种针对有着二次张拉过程的拱桥或斜拉桥的影响矩阵的确定方法;采用磁通量传感器和索力动测仪双控的方法加强索力控制,得到实测索力值,并与计算值比对;分析了两次吊杆张拉过程中结构关键截面下的应力与挠度变化;计算得到钢箱拱成桥状态下的应力与挠度值;(3)针对钢箱拱桥未做桥面铺装运架一体机通过架设箱梁这一特殊工况,研究了静力工况下结构的力学行为;分析了钢箱拱桥的自振特性;研究了运架一体机通过钢箱拱桥时结构的动力特性;通过现场实测,得到了钢箱拱结构应力与挠度的实测数据,并与计算值比对;(4)依托钢箱拱桥为正交异性钢桥面板+混凝土板+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该结构为国内首次使用。介绍了新型桥面结构的铺装施工步骤;后从结构内力、应力与变形三个方面,分析了桥面铺装不同工况下结构的力学行为;首次给出寒冷季节下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底座板应力与温度变化时程曲线,同时实测得到桥面混凝土板与正交异性板应力变化的时程图;(5)通过对钢箱拱桥静载性能进行测试,采用DF4机车和N17平板车(装载标准混凝土试块)现场加载,得到了21种工况下钢箱拱桥结构的力学行为;研究了测试截面应力与挠度的荷载效率;脉动试验中,得到了结构竖弯振动与扭转振动阻尼比;(6)选择CR400AF中国标准化动车组,以每个轮轨接触面为加载点位,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风—车—轨—桥耦合仿真模型,考虑风荷载效应与轨道不平顺性。从不同车速下的跑车试验、不同编组下的跑车试验、不同线路下的跑车试验、高速会车时的跑车试验四个方面,研究了运营状态复杂荷载下桥梁耦合振动结构机理,为研究我国高速铁路提速下结构的动力性能提供参考。
胡银鹏[8](2020)在《大跨径混凝土斜拉桥成桥荷载试验与极限承载能力分析》文中认为本文以一座跨径布置为(150+320+150)米的大跨径混凝土斜拉桥为工程背景。进行了斜拉桥的成桥荷载试验及承载能力评定,建立承载能力评价指标;并开展了大桥的极限承载能力及其影响参数分析。论文旨在通过桥梁的静动载试验掌握大桥的技术状况,通过非线性极限承载能力分析,从整体把握桥梁的极限承载能力和实际安全储备。论文成果可为同类型桥梁的设计及荷载试验、承载能力评定提供参考和依据。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利用Midas/Civil软件建立了斜拉桥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并进行了静力分析和模态分析,静力分析获得了主梁、桥塔内力包络图、位移包络图及最不利截面影响线,确定了静载试验的控制截面和加载工况;介绍了桥梁模态分析的理论与方法,通过模态分析,获得了大桥的前六阶频率与振型,并根据自振频率计算获得了理论冲击系数。2.开展了主跨320米的大跨径混凝土斜拉桥静载试验的方案设计、现场试验、及试验数据分析,获得了静载试验结果;开展了动载试验内容和加载工况设计、以及现场动载试验,并对环境振动试验和受迫振动试验的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识别了桥梁的自振频率、阻尼比、振型和冲击系数。3.研究了基于三种承载能力评价指标和静动载试验的主梁抗弯承载能力评定,并进行了对比分析。首先利用挠度校验系数、动测频率分别进行了主梁的抗弯承载能力评定;最后提出了基于截面承载能力富余系数的评定方法,并进行了主梁截面承载能力富余系数的公式推导,建立了基于截面承载能力富余系数的评价指标,并根据桥梁荷载试验数据进行了主梁抗弯承载能力富余系数的评定。4.利用ANSYS软件建立了大桥的空间有限元模型,开展了线弹性稳定分析和考虑双重非线性的极限承载能力分析,获悉了大桥的非线性稳定安全系数、失稳模态与破坏过程,结果表明大桥的两类稳定安全系数均满足规范要求。最后研究了桥梁结构形式和荷载分布两个因素对斜拉桥极限承载能力的影响。
丁曦[9](2020)在《异型钢桁架桥成桥荷载试验与极限承载力分析》文中指出本文以某钢桁架桥为工程背景,开展了钢桁架桥荷载试验,检算了桥梁承载能力;利用静动载试验结果结合Kriging模型修正理论对原始有限元模型进行参数修正;最后利用修正后的有限元模型分析桥梁结构的极限承载力。论文旨在将理论研究、数值模拟及桥梁静动载试验相结合,对桥梁结构进行安全性及承载能力评估。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果包括:1.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Civil,对桥梁结构进行完整的静力和模态分析,根据计算结果,设计其静动载试验方案,包括确定测点布置、荷载工况及加载形式。通过静动载试验,获得桥梁结构在不同荷载工况下的静力荷载数据与动力特性数据;将现场试验数据与理论计算数据和相关规范值进行比对和分析,结果表明该桥梁的各项性能均满足规范要求。2.利用桥梁结构环境激励试验数据,建立其结构参数关于结构响应之间的Kriging代理模型。利用Kriging代理模型修正原有限元模型,随后利用静载试验数据,对修正后的有限元模型进行精度检算。结果表明,利用Kriging代理模型和静动载试验数据,对原有限元模型进行参数修正后的有限元模型更接近实际结构。3.通过线弹性屈曲分析得到失稳系数,结合非线性理论求解得到计入几何非线性、材料非线性及几何-材料双重非线性效应的结构稳定安全系数,将四种稳定安全系数进行对比分析。随后研究了结构的材料强度与截面尺寸对桥梁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陈艳[10](2020)在《基于环境激励的桥梁有限元模型修正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桥梁作为公路或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交通干线畅通的咽喉。随着服役年限的增长,桥梁结构总是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损伤,因此,对桥梁进行周期性损伤诊断,是保证桥梁承载安全和正常服役的必要手段。目前,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在结构损伤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而建立精确的有限元模型是保证分析结果正确的前提。工程实践表明,基于在役结构的真实损伤状态来修正其理论有限元模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与有效性。其中,基于环境激励下的桥梁结构模态参数识别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更多的优点,如无需中断交通、节省费用、数据采集方便、安全性好等。因此,开展基于环境激励的桥梁结构有限元模型修正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武汉南湖大桥为工程背景,开展了南湖大桥静动载试验,对南湖大桥的现役状况进行了初步判断,在此基础上,利用该桥梁在环境激励作用下的实测数据,采用随机子空间算法对桥梁结构进行前六阶模态参数识别,根据识别结果,再分别采用一阶优化算法和响应面法对该桥的理论有限元模型进行修正,通过对比两种修正方法的效果提出了建议,为该类桥梁的有限元模型修正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开展桥梁现场动静载试验,利用车辆现场加载,获得静力加载工况下主要测点的挠度、应变以及动载试验工况下的自振频率、阻尼比和冲击系数,据此了解结构的损伤情况、实际受力状况及服役状况等,初步判断桥梁结构的整体受力情况及承载力是否满足要求。静动载试验结果表明,经多年服役后主桥刚度偏低。(2)选取关键测点布设传感器,开展南湖大桥现场环境振动测试,连续采集了桥梁结构在环境激励下的加速度时程数据,基于协方差驱动的随机子空间算法和稳定图法识别了南湖大桥的前6阶自振频率,作为有限元模型修正基准值。(3)根据设计文件建立了南湖大桥理论有限元模型,将初始有限元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值进行了对比。通过参数敏感性分析选择关键修正参数,分别采用一阶优化算法和响应面法对南湖大桥初始有限元模型进行修正,进一步对比分析了两种方法的修正效果,认为以本文依托工程为代表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选择一阶优化算法更加合适。本文的修正过程可为其他的实际工程提供参考,且修正后的有限元模型能反映桥梁实际服役状态,可作为桥梁后续维护管养及重载交通预警的基础。
二、振动诊断技术在桥梁结构动载试验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振动诊断技术在桥梁结构动载试验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桥梁健康监测2019年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健康监测系统的决策与设计研究 |
2 传感器信号预处理研究 |
3 信号数据降噪处理研究 |
4 模态参数识别研究 |
5 有限元模型修正研究 |
6 损伤识别研究 |
7 状态预测与评估研究 |
8 结论与展望 |
(2)基于跳车工况下的简支梁桥冲击系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车桥耦合振动研究发展现状 |
1.2.1 早期研究发展 |
1.2.2 近代研究现状 |
1.3 冲击系数选取规范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创新点 |
1.5 研究路线图 |
第2章 车桥耦合系统振动响应分析方法 |
2.1 车桥耦合振动常见数值解法 |
2.1.1 直接积分法 |
2.1.2 分离迭代法 |
2.1.3 两种方法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
2.2 ANSYS简化车桥振动模型实现方法 |
2.2.1 ANSYS瞬态动力学分析方法 |
2.2.2 ANSYS完全法瞬态分析步骤 |
2.3 简支梁桥车桥耦合模型分析 |
2.3.1 车辆多刚体有限元模型 |
2.3.2 桥梁结构有限元模型 |
2.3.3 桥面不平度模型及其模拟 |
2.4 跳车工况产生的判别条件 |
2.4.1 基于轮桥接触力判别 |
2.4.2 基于轮桥瞬时位移判别 |
2.4.3 单轴模型跳车判别条件 |
2.4.4 双轴模型跳车判别条件 |
2.5 车桥耦合振动分析方法与流程 |
2.5.1 协调关系及其实现 |
2.5.2 计算分析流程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单车辆简支梁桥冲击系数分析 |
3.1 引言 |
3.2 单轴模型分析 |
3.2.1 算例验证 |
3.2.2 车桥耦合振动影响参数分析 |
3.3 双轴模型分析 |
3.3.1 算例验证 |
3.3.2 车桥耦合振动影响参数分析 |
3.4 正交试验分析 |
3.4.1 正交试验设计 |
3.4.2 正交试验计算结果 |
3.4.3 敏感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车辆简支梁桥冲击系数分析 |
4.1 引言 |
4.2 多车车桥耦合算例验证及跳车条件判别验证 |
4.2.1 数值算例验证 |
4.2.2 跳车判别条件准确性及必要性验证 |
4.3 车桥耦合振动影响参数分析 |
4.3.1 车辆速度的影响分析 |
4.3.2 桥面不平度的影响分析 |
4.3.3 车辆间距的影响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桥现场试验 |
5.1 引言 |
5.2 试验内容 |
5.3 实桥试验一 |
5.3.1 工程概况 |
5.3.2 动载试验方案 |
5.3.3 试验结果分析 |
5.3.4 数值模拟结果对比 |
5.4 实桥试验二 |
5.4.1 工程概况 |
5.4.2 动载试验方案 |
5.4.3 试验结果分析 |
5.4.4 数值模拟结果对比 |
5.5 本章小节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指导教师对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既有连续梁桥承载力试验与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既有桥梁承载力评估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既有桥梁承载力评估方法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桥承载力评估 |
2.1 桥梁结构承载力评定理论基础 |
2.1.1 结构强度、稳定性及应力评定条件 |
2.1.2 桥梁实际承载力影响因素 |
2.2 既有桥梁结构构件承载力可靠度评估 |
2.2.1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功能函数的建立 |
2.2.2 目标可靠指标 |
2.2.3 既有桥梁结构可靠度评估流程 |
2.3 桥梁荷载试验 |
2.3.1 桥梁荷载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
2.3.2 桥梁荷载试验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
2.3.3 静载试验 |
2.3.4 动载试验 |
第三章 静载作用下既有桥梁响应特性研究 |
3.1 工程概况和有限元模型 |
3.1.1 工程概况 |
3.1.2 有限元模型 |
3.2 静载试验方案 |
3.2.1 试验仪器 |
3.2.2 试验工况 |
3.2.3 测点布置 |
3.2.4 试验加载 |
3.3 静载试验结果分析 |
3.3.1 控制截面应力测试结果 |
3.3.2 抗裂性分析 |
3.3.3 挠度测试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动载作用下既有桥梁响应特性研究 |
4.1 动载试验方案 |
4.1.1 试验仪器 |
4.1.2 试验内容 |
4.1.3 测点布置 |
4.2 动载试验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荷载试验的桥梁承载力评估 |
5.1 承载力评估 |
5.1.1 基于静载试验的承载力评估 |
5.1.2 基于动载试验的承载力评估 |
5.2 结论与展望 |
5.2.1 结论 |
5.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在役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承载力评估与加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发展概况 |
1.3 桥梁的承载力评价与加固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桥梁的静载试验及试验评价分析 |
2.1 工程概况 |
2.2 桥梁病害的检测统计 |
2.2.1 检测目的及检测内容 |
2.2.2 调查结果 |
2.3 梁格法简介 |
2.4 试验梁模型的建立 |
2.5 静载试验内容及试验段 |
2.6 控制截面的理论分析计算 |
2.7 荷载工况和测点布置 |
2.7.1 荷载工况和试验内容的确定 |
2.7.2 测点的布设 |
2.8 试验加载 |
2.8.1 加载车辆的确定 |
2.8.2 试验加载效率的确定 |
2.8.3 试验加载安全监测 |
2.9 荷载试验结果分析评定 |
2.9.1 试验环境的确定 |
2.9.2 静载各控制截面试验结果分析 |
2.9.3 裂缝分析 |
2.9.4 量测结构校验系数分析 |
2.9.5 残余变位分析 |
2.10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桥梁的动载试验及试验评价分析 |
3.1 结构动载理论分析 |
3.1.1 两自由度振动理论 |
3.1.2 多自由度体系的无阻尼振动 |
3.2 动载试验 |
3.2.1 动载试验内容及方法 |
3.2.2 试验测点布置 |
3.2.3 动载试验结果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桥梁的维修加固措施 |
4.1 桥梁加固原理 |
4.2 桥梁常用的加固方法 |
4.2.1 增加构件加固法 |
4.2.2 粘贴钢板加固法 |
4.2.3 碳纤维加固机理 |
4.2.4 体外预应力加固法 |
4.3 新旧规范设计荷载下内力对比 |
4.4 桥梁的内力加固措施 |
4.4.1 第一加固方案 |
4.4.2 第二加固方案 |
4.4.3 第三加固方案 |
4.4.4 加固方案的选择 |
4.5 新旧设计荷载规范下挠度对比分析 |
4.5.1 各规范下的挠度分析 |
4.5.2 桥梁跨中加固对挠度的影响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一座飞燕式系杆拱桥的有限元模型修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有限元模型修正技术研究现状 |
1.2.1 有限元模型修正概述 |
1.2.2 基于动力的有限元模型修正 |
1.2.3 基于静力的有限元模型修正 |
1.2.4 联合静动力的有限元模型修正 |
1.2.5 基于响应面的有限元模型修正 |
1.3 本文研究的意义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于响应面的有限元模型修正理论 |
2.1 引言 |
2.2 响应面试验设计基本原理 |
2.2.1 全因子试验设计 |
2.2.2 中心复合设计 |
2.2.3 D-最优设计 |
2.2.4 BBD设计 |
2.2.5 正交设计 |
2.2.6 均匀设计 |
2.3 参数显着性检验 |
2.4 响应面函数形式的选择与拟合 |
2.5 响应面模型的判断与验证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工程概况及成桥荷载试验 |
3.1 颍河大桥主桥工程概括 |
3.2 颍河大桥主桥成桥荷载试验 |
3.2.1 静载试验简介 |
3.2.2 静载试验工况选择 |
3.2.3 测点布置 |
3.2.4 试验工况及荷载分级 |
3.2.5 试验结果 |
3.3 颍河大桥主桥动载试验 |
3.3.0 动载试验简介 |
3.3.1 试验工况选择 |
3.3.2 测点布置 |
3.3.3 动载试验结果分析与评定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初始有限元建模及索力修正 |
4.1 引言 |
4.2 颍河大桥主桥初始有限元建模 |
4.3 索力修正 |
4.4 静动力特性对比 |
4.4.1 动力特性对比 |
4.4.2 静力特性对比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响应面的有限元模型修正 |
5.1 试验设计 |
5.2 显着性分析 |
5.3 响应面函数拟合及精度检验 |
5.4 各响应量的联合响应面优化 |
5.5 修正效果检验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钢桁架梁对称悬臂拼装变形及动力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选题的相关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1.3.1 有限元模型修正的研究 |
1.3.2 静动载试验研究 |
1.3.3 桥梁悬臂拼装研究 |
1.3.4 数字图像技术与虚拟现实研究 |
1.3.5 桥梁模态参数识别研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数字图像与虚拟现实技术基本原理 |
2.1 引言 |
2.2 数字图像技术 |
2.3 视频图像的采集及处理 |
2.3.1 视频图像的采集方法 |
2.3.2 视频图像的预处理 |
2.4 图像边缘检测技术 |
2.4.1 整像素边缘检测 |
2.4.2 亚像素边缘检测 |
2.5 相机的标定 |
2.6 虚拟现实建模语言及工具 |
2.7 虚拟模型的动态仿真 |
2.7.1 Simulink简介及仿真模型的建立 |
2.7.2 Simulink与虚拟模型的连接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传统检测法的钢桁梁空间振动研究 |
3.1 引言 |
3.2 基于动载试验的结构模态参数识别 |
3.2.1 试验仪器准备 |
3.2.2 传感器的标定 |
3.2.3 模态试验及分析过程 |
3.2.4 模态试验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灵敏度方法的有限元模型修正 |
4.1 引言 |
4.2 有限元模型修正基本原理 |
4.2.1 有限元模型修正的方法分类 |
4.2.2 待修正参数的选定 |
4.2.3 目标函数的构造 |
4.2.4 参数优化过程 |
4.3 钢桁梁初始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
4.3.1 螺栓连接刚度计算 |
4.3.2 初始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3.3 初始动力特性分析 |
4.4 钢桁梁初始有限元模型的修正 |
4.4.1 初始模型边界条件的修正 |
4.4.2 待修正参数灵敏度分析 |
4.4.3 待修正参数的选取 |
4.4.4 目标函数的确定及优化分析 |
4.4.5 修正后模型动力特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钢桁梁对称悬臂拼装变形试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钢桁梁模型对称拼装试验 |
5.2.1 基于传统测量方法的变形测量 |
5.2.2 基于有限元方法的变形计算 |
5.2.3 基于数字图像方法的变形测量 |
5.3 测量结果汇总及误差分析 |
5.4 模型拼装过程动态仿真 |
5.4.1 各工况虚拟模型的建立 |
5.4.2 有限元结果导入虚拟模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数字图像法的钢桁梁模态分析 |
6.1 引言 |
6.2 基于数字图像法的模态试验 |
6.2.1 振动视频的采集与剪辑 |
6.2.2 图像的预处理 |
6.2.3 图像的边缘检测 |
6.2.4 测点时域信息 |
6.3 基于DASP系统的分析结果 |
6.4 结果对比及误差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双线铁路整体桥面柔性吊杆钢箱拱桥力学行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重要性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重要性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2.1 桥梁顶推施工的研究进展 |
1.2.2 钢箱拱桥吊杆合理张拉控制的研究进展 |
1.2.3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的研究进展 |
1.2.4 高速铁路重载试验结构机理的研究进展 |
1.2.5 高速铁路车桥耦合振动的研究进展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钢箱拱桥步履式顶推施工力学行为分析 |
2.1 顶推施工方案 |
2.2 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 |
2.3 钢箱拱顶推阶段整体建模计算 |
2.3.1 典型工况力学行为分析 |
2.3.2 顶推施工应力时程分析 |
2.3.3 顶推施工挠度时程分析 |
2.4 钢箱拱顶推阶段应力与挠度实测分析 |
2.4.1 应力与挠度现场监测点布置 |
2.4.2 应力实测分析 |
2.4.3 挠度实测分析 |
2.5 基于BIM可视化顶推结构同步监控方法、装置与系统 |
2.5.1 背景技术 |
2.5.2 发明内容 |
2.5.3 具体实施方式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柔性吊杆索力调整优化与结构力学行为分析 |
3.1 概况 |
3.1.1 吊杆概况 |
3.1.2 吊杆施工工序 |
3.2 吊杆索力调整与优化 |
3.2.1 吊杆索力调整方法 |
3.2.2 影响矩阵法在施工阶段索力优化中的应用 |
3.2.3 影响矩阵法在成桥索力调整中的应用 |
3.3 吊杆力现场双控监测 |
3.4 吊杆张拉过程中结构应力与挠度分析 |
3.4.1 吊杆张拉过程结构应力分析 |
3.4.2 吊杆张拉过程结构挠度分析 |
3.5 成桥状态结构应力与挠度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运架一体机通过钢箱拱桥时结构力学行为分析 |
4.1 概况 |
4.1.1 工程背景 |
4.1.2 桥面施工措施 |
4.2 运架一体机提梁过桥时结构静力分析 |
4.2.1 静力工况下结构力学行为分析 |
4.2.2 静力工况下吊杆索力分析 |
4.3 运架一体机空载与提梁过桥时结构动力分析 |
4.3.1 自振特性分析 |
4.3.2 动力分析加载工况 |
4.3.3 运架一体机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分析结果 |
4.4 运架一体机过桥时结构应力与挠度实测分析 |
4.4.1 应力实测分析 |
4.4.2 挠度实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正交异性桥面系铺装时结构力学行为分析 |
5.1 桥面概况 |
5.1.1 桥面结构布置 |
5.1.2 桥面施工步骤 |
5.2 桥面铺装分析工况 |
5.3 结构内力分析 |
5.3.1 工况一结构内力分析 |
5.3.2 工况六结构内力分析 |
5.3.3 其他工况结构内力分析 |
5.4 结构应力分析 |
5.4.1 桥面正交异性板应力分析 |
5.4.2 桥面钢板应力分析 |
5.4.3 拱肋应力分析 |
5.4.4 主纵梁应力分析 |
5.5 结构挠度分析 |
5.5.1 桥面正交异性板挠度分析 |
5.5.2 桥面钢板挠度分析 |
5.5.3 拱肋挠度分析 |
5.5.4 主纵梁挠度分析 |
5.6 结构实测分析 |
5.6.1 桥面CRTSⅢ型底座板实测分析 |
5.6.2 桥面混凝土板实测分析 |
5.6.3 桥面正交异性板实测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重载试验下钢箱拱桥结构力学行为分析 |
6.1 重载试验目的及评价标准 |
6.1.1 试验目的 |
6.1.2 静载试验主要评价标准 |
6.1.3 动载试验主要评价标准 |
6.2 静载试验下桥梁结构力学行为分析 |
6.2.1 测点布置 |
6.2.2 试验列车编组及加载工况 |
6.2.3 加载效率 |
6.2.4 分析结果 |
6.3 脉动试验下桥梁结构力学行为分析 |
6.3.1 测点布置 |
6.3.2 分析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运营状态桥梁风—车—轨—桥耦合振动结构机理研究 |
7.1 耦合振动方程的建立 |
7.2 冲击系数的测定 |
7.3 动载试验激励函数力的确定 |
7.3.1 试验列车的选取 |
7.3.2 风荷载外部激励力的确定 |
7.3.3 轨道不平顺因素下内部激励函数力的确定 |
7.4 动载试验加载工况 |
7.5 动载试验分析结果 |
7.5.1 不同车速下跑车试验的动力分析结果 |
7.5.2 不同编组下跑车试验的动力分析结果 |
7.5.3 不同线路下跑车试验的动力分析结果 |
7.5.4 高速会车时的跑车试验动力分析结果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今后的工作及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8)大跨径混凝土斜拉桥成桥荷载试验与极限承载能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斜拉桥的发展概况与展望 |
1.3 荷载试验及承载能力评定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静动力分析 |
2.1 引言 |
2.2 有限元分析基本理论 |
2.3 斜拉桥有限元模型建立 |
2.3.1 工程背景 |
2.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3.3 有限元模型的主要参数 |
2.4 静力分析 |
2.5 模态分析 |
2.5.1 模态分析基本理论 |
2.5.2 模态分析结果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斜拉桥荷载试验方案设计与结果分析 |
3.1 引言 |
3.2 静载试验方案设计 |
3.2.1 主要测试内容 |
3.2.2 测试截面的选择 |
3.2.3 测点布置 |
3.2.4 加载车辆 |
3.2.5 加载工况 |
3.2.6 加载过程 |
3.3 静载试验结果分析 |
3.3.1 静载试验结果评定方法 |
3.3.2 静载试验结果分析 |
3.3.3 静载试验结论 |
3.4 动载方案设计 |
3.4.1 动载试验测试内容 |
3.4.2 动载试验测点布置 |
3.4.3 动载试验数据分析 |
3.5 动载试验结果分析 |
3.5.1 动载试验的评定方法 |
3.5.2 动载试验结果分析 |
3.5.3 动载试验结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静动载试验的主梁抗弯承载能力评定 |
4.1 引言 |
4.2 基于挠度校验系数的主梁抗弯承载能力评定 |
4.2.1 基于挠度校验系数的主梁抗弯承载能力评定方法 |
4.2.2 基于挠度校验系数的主梁承载能力评定结果 |
4.3 基于动测频率校验系数的主梁抗弯承载能力评定 |
4.3.1 结构刚度与结构自振频率的关系 |
4.3.2 频率校验系数 |
4.3.3 基于一阶竖向弯曲频率校验系数的主梁抗弯承载能力评定 |
4.4 基于截面承载能力富余度的主梁抗弯承载能力评定 |
4.4.1 基于截面承载能力富余系数的承载能力评定方法 |
4.4.2 不同极限状态下的承载能力富余系数评定公式 |
4.4.3 承载能力富余系数的评判区间 |
4.4.4 基于截面富余系数的大桥主梁抗弯承载能力评定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跨径混凝土斜拉桥极限承载能力及影响参数分析 |
5.1 引言 |
5.2 结构非线性极限承载能力分析理论 |
5.2.1 几何非线性分析 |
5.2.2 材料非线性分析 |
5.3 结构稳定分析的评价准则 |
5.3.1 非线性方程组求解收敛准则 |
5.3.2 斜拉桥稳定性评价准则 |
5.4 大跨径混凝土斜拉桥弹性稳定与极限承载能力分析 |
5.4.1 计算模型 |
5.4.2 大跨径混凝土斜拉桥弹性稳定分析 |
5.4.3 考虑双重非线性的大跨径混凝土斜拉桥极限承载能力分析 |
5.5 大跨径混凝土斜拉桥极限承载能力影响参数分析 |
5.5.1 结构体系的影响分析 |
5.5.2 荷载加载形式对桥梁极限承载能力的影响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工作与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清单 |
(9)异型钢桁架桥成桥荷载试验与极限承载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钢桁架桥概述 |
1.3 桥梁极限承载力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有限元模型与静动力分析 |
2.1 引言 |
2.2 有限元方法及原理 |
2.2.1 有限元方法 |
2.2.2 桁架桥的简化计算方法 |
2.3 工程概况 |
2.3.1 总体 |
2.3.2 主桁架 |
2.3.3 主桥桥面系及桥门架 |
2.4 计算模型 |
2.4.1 主要计算参数 |
2.4.2 计算模型 |
2.5 静力计算结果 |
2.5.1 支座反力计算 |
2.5.2 主桁架及主梁内力计算结果 |
2.5.3 主桁架及主梁应力计算结果 |
2.5.4 主桁架及主梁变形计算结果 |
2.6 动力计算结果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荷载试验方案设计 |
3.1 引言 |
3.2 荷载试验的内容 |
3.2.1 静载试验 |
3.2.2 动载试验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荷载试验结果及分析 |
4.1 引言 |
4.2 试验观测结果及分析 |
4.2.1 静载试验结果 |
4.2.2 动载试验结果 |
4.3 桥梁结构承载能力评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Kriging代理模型的有限元模型修正 |
5.1 引言 |
5.2 Kriging模型修正理论 |
5.2.1 Kriging模型 |
5.2.2 Kriging模型参数确定 |
5.3 Kriging模型建立 |
5.3.1 回归函数 |
5.3.2 相关函数 |
5.4 有限元模型修正与精度检验 |
5.4.1 Kriging代理模型建立的试验设计 |
5.4.2 Kriging代理模型的建立 |
5.4.3 有限元模型参数修正 |
5.4.4 Kriging代理模型精度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钢桁架桥极限承载力分析 |
6.1 引言 |
6.2 桥梁结构极限承载力分析理论 |
6.2.1 结构稳定理论概述 |
6.2.2 线弹性屈曲分析理论 |
6.2.3 非线性分析理论 |
6.3 极限承载力分析 |
6.3.1 线弹性屈曲分析 |
6.3.2 考虑非线性效应的极限承载力分析 |
6.4 极限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
6.4.1 材料强度等级的影响 |
6.4.2 截面尺寸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主要工作和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10)基于环境激励的桥梁有限元模型修正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桥梁结构模态参数识别的概述 |
1.2.1 模态参数识别方法 |
1.2.2 基于环境激励的结构模态参数识别方法 |
1.2.3 模态参数识别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桥梁结构有限元模型修正理论的概述 |
1.3.1 有限元模型修正方法分类 |
1.3.2 有限元模型修正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模态参数识别与有限元修正方法 |
2.1 模态参数识别的理论基础 |
2.1.1 结构振动类型及三个基本假设 |
2.1.2 模态分析的基本理论及相关概念 |
2.2 随机子空间法 |
2.2.1 协方差驱动算法 |
2.2.2 数据驱动算法 |
2.2.3 随机子空间模态识别法中的系统阶次确定 |
2.3 1 阶法优化算法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
2.3.1 修正参数的选取 |
2.3.2 目标函数 |
2.3.3 最优化算法 |
2.4 响应面法 |
2.4.1 试验设计 |
2.4.2 参数显着性检验 |
2.4.3 响应面模型的拟合、精度检验和修正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南湖大桥静、动载试验 |
3.1 工程概况 |
3.2 静、动载试验内容及方法 |
3.2.1 试验荷载确定原则 |
3.2.2 静载试验内容及方法 |
3.2.3 动载试验内容及方法 |
3.3 静载试验方案 |
3.3.1 荷载试验跨径 |
3.3.2 测试断面及测点布置 |
3.3.3 南湖大桥试验荷载工况和布置 |
3.4 动载试验方案 |
3.4.1 跑车试验 |
3.4.2 跳车试验 |
3.4.3 刹车试验 |
3.4.4 脉动试验 |
3.5 试验结果分析 |
3.5.1 静载试验结果分析 |
3.5.2 动载试验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环境激励下南湖大桥模态参数识别与有限元模型修正 |
4.1 南湖大桥试验介绍 |
4.1.1 环境振动试验 |
4.1.2 环境激励测试测点布置 |
4.2 SSI方法的模态参数识别 |
4.2.1 模态参数识别方法的MATLAB程序实现 |
4.2.2 随机子空间算法的模态参数识别结果 |
4.3 南湖大桥有限元模态分析 |
4.3.1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的相关信息 |
4.3.2 ANSYS有限元模型建立 |
4.3.3 ANSYS模态分析 |
4.4 基于一阶优化算法的南湖大桥有限元模型修正 |
4.4.1 参数灵敏度分析 |
4.4.2 有限元模型修正的优化目标函数 |
4.4.3 有限元模型修正参数选择及其范围分析 |
4.4.4 有限元模型修正结果 |
4.5 基于响应面法的南湖大桥有限元模型修正 |
4.5.1 试验设计 |
4.5.2 显着性分析 |
4.5.3 响应面拟合 |
4.5.4 响应面精度检验及参数优化 |
4.5.5 两种修正方法的对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振动诊断技术在桥梁结构动载试验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桥梁健康监测2019年度研究进展[J]. 单德山,罗凌峰,李乔.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2020(05)
- [2]基于跳车工况下的简支梁桥冲击系数分析[D]. 王健. 深圳大学, 2020(10)
- [3]既有连续梁桥承载力试验与检测方法研究[D]. 周连英.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6)
- [4]在役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承载力评估与加固优化研究[D]. 齐文彬.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2020(01)
- [5]一座飞燕式系杆拱桥的有限元模型修正[D]. 李泽东.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6]钢桁架梁对称悬臂拼装变形及动力特性研究[D]. 肖扬. 广州大学, 2020(02)
- [7]双线铁路整体桥面柔性吊杆钢箱拱桥力学行为分析[D]. 刘子玉.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8]大跨径混凝土斜拉桥成桥荷载试验与极限承载能力分析[D]. 胡银鹏.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9]异型钢桁架桥成桥荷载试验与极限承载力分析[D]. 丁曦.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10]基于环境激励的桥梁有限元模型修正方法研究[D]. 陈艳.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