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波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姜蓓[1](2020)在《基于微波、紫外处理的留胚米品质稳定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留胚米储藏过程中,由于失去稻壳的保护,留胚米中的脂类与氧气接触而氧化,在脂肪酶的作用下发生分解,极易氧化酸败,致使留胚米品质劣变。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微波、紫外照射处理可以杀菌,但是关于微波、紫外作用在钝化留胚米脂肪酶方面的研究却鲜有报道。本课题以未处理的样品为空白对照,以微波处理和紫外处理作为对比,研究微波处理、紫外处理钝化留胚米脂肪酶酶活性的效果,以脂肪酶灭活率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响应面分析研究脂肪酶灭活率的影响,同时考察留胚米水分损失率、碎米率和爆腰率的变化。并进行食品储存期加速测试法ASLT(Accelerated shelf-life testing)储藏,选取ASLT温度为35℃;45℃,期间对其食用品质指标和储藏品质指标进行定期检测。通过对留胚米各项品质指标变化规律的研究和对留胚米储藏品质的研究,欲通过此研究为延长留胚米的储存期提供一个新的理论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微波处理留胚米,通过设置单因素实验,选择微波作用时间、微波作用功率和物料厚度作为单因素来探究微波对留胚米中脂肪酶活性的影响。以脂肪酶灭活率为主要指标,同时考虑留胚米的水分散失率、爆腰率和碎米率,选取最优参数进行正交实验,得出最佳条件:微波作用功率595W,微波作用时间20S,物料厚度0.5cm,脂肪酶灭活率约79.81%。(2)紫外照射处理留胚米,通过设置单因素实验,选择紫外作用时间、物料与紫外灯的距离和物料初始水分含量作为单因素来探究紫外对留胚米中脂肪酶活性的影响。并根据实验结果选取照射时间(A)、照射距离(B)、初始水分含量(C)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中心组合实验设计,采用Design-Expert V8.0.6软件中的Box-Benhnken设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紫外照射条件对留胚米中脂肪酶灭活率的影响,得出最佳条件:照射时间11.50min、照射距离4.5cm、初始水分含量12.87%,脂肪酶灭活率达到66.73%。(3)考察了微波处理和紫外照射处理对留胚米的米饭质构(硬度、粘度、咀嚼性和内聚性等)、基础营养物质(蛋白质、脂肪、直链淀粉、钙等)、糊化特性以及晶体性质等品质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微波处理会影响留胚米糊化特性,但不会影响基础营养物质、质构性质和晶体结构。紫外照射处理不会影响留胚米的米饭质构、基础营养物质以及晶体结构等品质特性。(4)为实现留胚米的市场化,本实验采用独立真空小包装方式对无处理的留胚米和通过微波、紫外照射处理后的留胚米进行食品储存期加速测试法ASLT(Accelerated shelf-life testing)储藏,通过分析米饭的感官品质、脂肪酸值含量、糊化特性各指标的趋势变化,得出紫外处理能较好地维持留胚米的品质,微波处理能有效延缓留胚米品质的劣变。
张庆霞[2](2020)在《非热杀菌技术在生鲜湿面防腐保鲜中的应用研究现状》文中指出生鲜湿面因新鲜、口感劲道等特性深受大众喜爱。但由于含水量大,非常容易腐败变质,极大地限制了其工业化生产。杀菌是解决生鲜湿面防腐保鲜问题的关键技术之一。生鲜湿面在加工过程中不能经过强烈的热处理,因此非热杀菌技术是非常适合生鲜湿面产品特点的保鲜方法。目前,在生鲜湿面防腐保鲜中应用较为广泛的非热杀菌技术主要有微波、辐照、臭氧、紫外线、低温等离子体和二氧化氯(ClO2)。该文对上述6种非热杀菌技术独立处理或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在生鲜湿面防腐保鲜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在生鲜湿面防腐保鲜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能为生鲜湿面防腐保鲜和工业化生产提供一些参考。
张鸿[3](2020)在《微波和红外处理对紫薯片干燥特性及品质的研究》文中提出紫薯(Ipomoea batatas)是一个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稀有甘薯品种,目前己成为各大农贸市场和超市的新销售宠儿。但因为新鲜紫薯含有较多的水分,水分活度较大,所以在紫薯的储存和运输时常常因为腐败变质和营养成分的流失而造成经济损失,所以紫薯的干燥技术和精深加工技术研究是提高紫薯产业化的一大助力。本论文开展了红外干燥技术和微波干燥技术对紫薯片干燥特性及品质的研究,并研究了这两种干燥技术用于紫薯脆片预干燥时对产品品质的影响。得出了紫薯的红外干燥特性和相应的动力学方程以及微波干燥紫薯的干燥特性和动力学方程,并在研究基础上将这两种干燥技术用于紫薯脆片生产应用,为我国紫薯的精深加工和紫薯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动力学的理论基础。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采用红外辐照技术对紫薯进行干燥,研究发现紫薯的干燥速率和到达干燥终点的时间显着受到红外辐射温度和辐射距离的影响,若要提高紫薯片的干燥速率可以采用提高辐射温度和缩短辐射距离的方法。采用红外辐照技术干燥紫薯时,紫薯的有效水分扩散系数在6.49×10-10~9.16×10-10m2/s之间,且与红外辐射温度呈正相关,与辐照距离呈负相关,这说明辐射温度的提高和辐射距离的缩短均有有助于加快物料内部自由水扩散及表面水分的蒸发逸散,进而提高紫薯的干燥速率,缩短到达干燥终点所用的时间。研究数据证明紫薯片的红外辐照干燥过程符合Page方程,通过数据处理拟合得到紫薯红外辐照干燥的数学模型为MR=exp{-[(-1.492+0.004T)(-1.398-0.011T)]}。通过紫薯的微波干燥研究发现,微波干燥时的功率和干燥时工作面的装载量均对紫薯片的微波干燥过程有着影响,其中微波功率因素对紫薯干燥过程的影响最大,表现为微波功率与紫薯片的平均干燥速率呈明显的正相关;并且装载量与到达干燥终点所需的时间也呈正相关关系。紫薯片的微波干燥动力学模型与Page方程最为符合,表达式为MR=exp(-Ktn),表达式中K=-0.00416+0.00121W+0.000130 G,n=1.7665+0.00423 W+0.000130 G。该模型能够较好的为紫薯片的微波干燥过程中的水分变化做出预测,能够为微波干燥技术紫薯片干制品的生产中起到指导作用。微波预干燥技术和红外预干燥技术均对油炸紫薯脆片产品的生产加工工艺的改进有重大帮助,均能够帮助紫薯脆片产品获得更好的亮度、更低的脂肪含量、更大的硬度和更好的脆性,且经过微波预干燥生产的紫薯脆片产品具有相对更多的花青素含量,而红外预干燥对紫薯脆片中花青素的保留相对稍有不利。而运用微波预干燥生产出来的紫薯脆片的脂肪含量相对红外预干燥更低。但是运用红外预干燥技术生产的紫薯脆片的亮度更好,硬度更大,脆性也更好。
苏晓琳[4](2019)在《树莓脆片微波膨化机理与工艺研究》文中认为树莓作为小浆果的一种,其果实柔软多汁、富含花青素和维生素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独特的医用价值和保健功效,但树莓果实水分含量高,极易腐烂、不易储存,限制了树莓鲜果的市场推广。利用微波膨化技术加工树莓脆片,能够更好地保留其营养价值,获得香脆可口、风味独特的膨化制品。针对微波膨化产品存在内部气孔分布不均匀、酥脆性差、膨化后期局部焦化等问题,本研究以树莓鲜片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添加剂(黄原胶、大豆纤维和单甘酯)添加量对脆片膨化特性的影响规律,优化树莓鲜片的原料配方,得到口感酥脆的膨化脆片;采用模糊评判方法优化分段变功率微波膨化树莓脆片工艺,解决膨化后期脆片出现过热烧焦现象;利用模拟仿真技术对树莓脆片微波膨化过程中能量分布、传热传质、内部压力和体积变化进行分析,揭示微波膨化浆果脆片膨化机理。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三种添加剂(黄原胶、大豆纤维和单甘酯)添加量对树莓脆片膨化特性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三种添加剂添加量的改变对树莓脆片膨化率、硬度和脆度的影响趋势相似,即随每种添加剂添加量增加,脆片膨化率和脆度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而脆片硬度均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鲜片原料中黄原胶、大豆纤维和单甘酯添加范围分别为0.4%~0.8%、4%~8%和0.4%~0.8%。在此基础上,设计三因素五水平中心组合试验,基于模糊评判方法优化得出脆片最优配方参数组合为:黄原胶添加量0.63%、大豆纤维添加量5.26%、单甘酯添加量0.62%,在此条件下得到树莓脆片膨化率为3.70±0.08,硬度值为3480.25±152.17g,脆度值为 77±1 个。(2)通过对比恒定功率与分段变功率两种微波膨化方式,得出恒定功率膨化条件下,脆片硬度和脆度分别为8236.24±99.23 g和39±1个;脆片中花青素单体总保留量为55.44±1.08 mg/100g,其中飞燕草色素、矢车菊色素、芍药色素和锦葵色素的保留量分别为16.52、27.06、8.17和3.69 mg/100g。分段变功率膨化条件下,脆片硬度和脆度分别为2653.23±102.15 g和80±2个;脆片中花青素单体总保留量为73.83±1.75mg/100g,其中飞燕草色素、矢车菊色素、芍药色素和锦葵色素的保留量分别为21.35、35.32、13.47和3.69 mg/100g。后者与前者相比硬度降低67.79%,脆度增大51.25%,花青素单体总保留量提高33.17%。为进一步研究分段变功率微波膨化工艺参数对树莓脆片膨化特性的影响规律,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树莓脆片分段变功率第Ⅰ阶段微波强度范围为20~40W/g、阶段转换时含水率范围为14%~18%、第Ⅱ阶段微波强度范围为10~30 W/g。(3)在分段变功率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第Ⅰ阶段微波强度、阶段转换时含水率和第Ⅱ阶段微波强度为影响因素,以树莓脆片膨化率、脆度和感官评价值为目标因素,基于模糊评判方法优化得出分段变功率微波膨化工艺参数组合为:第Ⅰ阶段微波强度32.38 W/g、阶段转换时含水率14.93%、第Ⅱ阶段微波强度23.57 W/g,在此条件下得到树莓脆片膨化率为4.02±0.08、脆度为80±2个、感官评价值为9.26±0.37。各试验因素对膨化脆片综合品质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阶段转换时含水率、第Ⅰ阶段微波强度、第Ⅱ阶段微波强度。(4)为揭示微波膨化树莓脆片膨化机理,建立微波膨化过程电磁场、传热场、水分场和压力场四场耦合数学模型,通过所建模型发现膨化过程中鲜片电磁场分布规律为底部电场强度大,顶部电场强度小。鲜片温度分布为中心处温度高、边缘处温度低。膨化过程中鲜片表面水分含量低于鲜片内部水分含量。随膨化时间延长,鲜片内部产生压力逐渐增大,引起鲜片膨胀。鲜片膨化过程中体积变化可分为体积恒定阶段(膨化初期)、体积急剧膨胀阶段(膨化中期)和体积恒定阶段(膨化后期)。多物理场耦合分析表明,在膨化初期(0~30 s),鲜片内水分吸收微波能温度升高,温升使鲜片内水分发生相变,此时水分蒸发产生的压力小于鲜片内部结合力,鲜片未发生膨化;在膨化中期(30~120 s),随鲜片吸收微波能温度升高,鲜片中水分大量蒸发产生压力梯度,压力作为驱动力推动鲜片迅速膨胀,此阶段鲜片膨胀最为迅速;在膨化后期(120~150 s),由于鲜片中水分蒸发去除,鲜片吸收微波能能力减弱,产生水蒸气压力不足以推动鲜片膨胀,树莓脆片体积不再增大。即微波诱导鲜片内部水分蒸发产生压力,压力作为驱动力引起鲜片体积膨胀,最终形成疏松多孔结构脆片。本研究阐明添加剂添加量对树莓脆片膨化特性影响规律,获得口感酥脆的微波膨化树莓脆片配方;优化得出分段变功率微波膨化树莓脆片工艺,解决因微波加热局部高温引起的脆片局部焦化和营养成分保留率低等问题;利用数值模拟分析树莓脆片微波膨化过程,揭示了微波膨化树莓脆片的膨化机理。研究结果可为微波膨化浆果类脆片实际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也为浆果类脆片的产业化提供了新思路。
钟汝能[5](2018)在《微波热加工农产品的腔体结构优化与物料介电特性研究》文中指出微波加热技术由于其独特的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及农业生产等领域,其学科基础涉及电磁理论、传热传质、电磁计算等多个学科。物料介电特性是研究物料微波热加工问题不可缺少的特征参数,等效介电特性是表征混合物料吸收微波能量的重要参数,因此,颗粒型混合物料的等效介电特性研究是一项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的课题。论文在综合分析微波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现状、多模微波加热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颗粒型混合物等效介电特性的理论研究、数值模拟研究、实验测量研究等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针对微波热加工农产品所涉及的基础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从电磁理论出发,综合分析了介质的极化机理,阐述了微波能量转化的原理和物料介质特性在微波热加工物料中的作用原理,探讨了物料电磁特征参数(?)、(?)、(?)、(?)、(?)在微波热加工物料过程中的作用原理,并据此分析了理想介质、理想导体、一般导体、极性介质等典型介质的吸波特性。(2)提出通过优化微波反应腔腔体内壁结构的方式,提高微波加热效率和微波加热均匀性的路径和方法。分析计算了在腔体内壁分别设置半圆柱型凸槽、凹球面、凸球面和脊形凹槽时的微波加热效率和加热均匀性参数指标,获得了既能提高加热效率、又能提高加热均匀性的相关基本规律。模拟仿真结果表明:通过优化腔体的内部结构既可提高微波加热效率,又可改善加热的均匀性,且能抑制腔内高电场聚集区域的形成。与常规光滑腔壁反应腔相比,在腔体内壁设置半圆柱型凸槽和脊型凹槽结构装置,能使加热效率和均匀性获得大幅度的提升(加热效率的最大值达98.75%,均匀性最大提升幅度达57.54%),且最优结构参数的分布区间相对较广,为微波热加工物料过程中的“热点”预警和反应器设计优化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3)提出应用Monte Carlo(蒙特卡罗,MC)随机模拟方法和COMSOL Multiphysics有限元计算软件(简称MC-FEM方法)分析计算颗粒随机分布混合物的等效介电特性,并通过大量数值实验验证了MC-FEM方法的正确性。提出了计算颗粒型二元混合物等效介电特性(等效介电常数和等效介电损耗因子)的通用MGEM修正公式(Modified General Effective Medium),并将MGEM公式计算结果与实验测量值、数值方法计算值、经典理论公式计算值等进行了大量实例数据比较,验证了MGEM公式的正确性、准确性和有效性,为颗粒型农产品的等效介电特性分析提供一个准确性高且方便使用的计算公式。(4)运用MC-FEM方法,分析研究了双组分、三组分和核壳颗粒型混合物料中,各组分的空间位置、体积分数、电导率、介电特性等因素对混合物等效介电特性、吸波特性和局域电场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可采用球体+立方体的颗粒结构形状模拟椭球型颗粒(农产品)物料的等效介电特性;(2)各组分物理特性、介电特性等均对混合物的等效介电特性和吸波特性有影响,会使混合物中的局域场出现增强现象。(5)设计了基于无校准同轴传输/反射法的农产品介电特性测量方案,以及基于MGEM公式的农产品介电特性测量实施方案。实验测量了微波频段下粉末状农(副)产品(马铃薯、三七、天麻、石斛)、菜籽颗粒(白叶苋菜、包心芥、大红苋菜、香菜籽、白菜籽、野荠菜、油菜籽)、杂粮颗粒(黑芝麻、玉米渣粒、紫米和小米)和草籽颗粒(熟禾、白三叶、虞美人、剪股银、狗牙根、黑心菊)等农(副)产品的介电特性,拟合得到不同农(副)产品的介电常数、损耗因子与微波频率、含水率之间的数学关系式和不同农产品在2.45GHz处介电特性与含水(油)率之间的数学表达式,实验测量结果表明:室温下,所测量农产品在含水率(?)和微波频率2.45GHz条件下的介电常数介于3.5-9之间、介电损耗因子介于0.1-3.0之间,此结论可用于预测其它农产品的介电特性。同时,本文所提出的实验测量方案解决了传统测量方法中遇到的夹具校准、多样品测量、样品位置难以确定等问题。以上研究相关结论可为农产品的微波热加工器件设计、微波能利用效率提升和微波辅助应用推广提供依据,相关研究结果对其它颗粒型混合物料的微波热加工处理也同样适用。
陈海英,牟伟勋[6](2016)在《微波杀菌技术在不同形态食品领域的应用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波杀菌技术在食品工业中应用时呈现出速度快、能耗低、效率高、够安全等优点。详细阐述了微波杀菌技术的热效应和生物效应,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技术在不同形态的食品中应用时的特点,为该杀菌技术在针对性的食品领域中应用提供参照。
杨文晶,宋莎莎,董福,董萍,许泰百,段懿菲,冯叙桥[7](2016)在《5种高新技术在果蔬加工中的应用与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文中指出果蔬中含有大量水分、碳水化合物及其他营养成分,还含有很多活性物质,因此不耐贮藏,容易腐败,且加工时部分营养物质及活性物质容易损失。随着人们对果蔬加工品品质要求的提高,传统加工技术已不能满足对果蔬加工的要求。能最大限度保持果蔬品质和营养成分的高新技术的探索与应用已成为果蔬加工业发展的大趋势。文中阐述了超微粉碎技术、超声波技术、微波加工技术、膜分离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5种高新技术的作用原理及其在果蔬加工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高新技术在果蔬加工中的发展前景。
夏亚男,侯丽娟,齐晓茹,王颉[8](2016)在《食品干燥技术与设备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食品、农副产品加工的工业化不断推进,其产品干燥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切。重点论述微波干燥、喷雾干燥、真空冷冻干燥、太阳能干燥的应用现状,并提出各种干燥技术研究和发展的方向。
马燕,田少君[9](2014)在《微波技术在食品解冻中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冷冻食品消费量的不断增加,快速有效的解冻方式也日益受到重视,其中微波解冻技术由于其独特优势在冷冻行业得到快速发展与应用。本文就微波解冻的基本原理与特点及其在食品解冻中的应用作一介绍,并对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趋势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张晶晶[10](2014)在《微波热效应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波作为一种新的加热能源,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发展极为迅速。本文介绍了微波热效应、微波加热的原理和特点及微波萃取、微波干燥、微波膨化、微波杀菌和微波灭酶保鲜等方面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和发展。
二、微波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波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微波、紫外处理的留胚米品质稳定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留胚米 |
1.1.1 留胚米简介 |
1.1.2 留胚米的主要营养成分 |
1.1.3 留胚米的储藏保鲜 |
1.2 微波技术的研究进展 |
1.2.1 微波简介 |
1.2.2 微波技术在食品中应用 |
1.3 紫外照射的研究进展 |
1.3.1 紫外照射简介 |
1.3.2 紫外照射在食品中应用 |
1.4 脂肪酶的研究现状 |
1.5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及意义 |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 本课题的技术路线及主要研究内容 |
1.6.1 技术路线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2 微波处理对留胚米品质稳定性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试剂 |
2.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微波处理方法 |
2.3.2 脂肪酶活性的测定 |
2.3.3 水分含量的测定 |
2.3.4 碎米率的测定 |
2.3.5 爆腰率的测定 |
2.3.6 单因素实验设计 |
2.3.7 正交试验 |
2.3.8 数据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微波处理对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
2.4.2 微波处理对水分散失率的影响 |
2.4.3 微波处理对碎米率和爆腰率的影响 |
2.4.4 正交试验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3 紫外照射处理对留胚米品质稳定化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试剂 |
3.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紫外照射方法 |
3.3.2 脂肪酶活性的测定 |
3.3.3 水分含量的测定 |
3.3.4 碎米率的测定 |
3.3.5 爆腰率的测定 |
3.3.6 单因素实验设计 |
3.3.7 响应面法优化紫外灭酶工艺 |
3.3.8 数据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紫外照射对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
3.4.2 紫外照射对水分散失率的影响 |
3.4.3 紫外照射对碎米率、爆腰率的影响 |
3.4.4 响应面优化紫外照射最佳条件 |
3.5 本章小结 |
4 微波、紫外处理对留胚米理化性质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试剂 |
4.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实验设计 |
4.3.2 留胚米营养成分测定 |
4.3.3 留胚米糊化特性(RVA)的测定 |
4.3.4 留胚米米饭质构特性的测定 |
4.3.5 留胚米X-RD晶体特性的测定 |
4.3.6 数据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留胚米营养成分测定结果 |
4.4.2 留胚米糊化特性测定结果 |
4.4.3 留胚米饭质构特性测定结果 |
4.4.4 留胚米X-RD结晶特性测定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5 微波、紫外处理留胚米的储藏期判断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试剂 |
5.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ASLT实验设计 |
5.3.2 留胚米脂肪酸值测定 |
5.3.3 留胚米饭感官评价 |
5.3.4 留胚米糊化特性的测定 |
5.3.5 数据分析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储藏期间脂肪酸值的变化 |
5.4.2 应用ASLT法预测留胚米的储藏期 |
5.4.3 储藏期间留胚米饭感官评分的变化 |
5.4.4 储藏期间留胚米糊化特性的变化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课题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非热杀菌技术在生鲜湿面防腐保鲜中的应用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生鲜湿面腐败变质过程中的主要微生物 |
2 非热杀菌技术在生鲜湿面防腐保鲜中的应用分析 |
2.1 微波杀菌技术 |
2.1.1 微波技术在生鲜湿面杀菌保鲜中的应用 |
2.1.2 微波处理对生鲜湿面品质的影响 |
2.1.3 微波与其他技术复合处理在生鲜湿面防腐保鲜中的应用分析 |
2.2 辐照杀菌技术 |
2.2.1 辐照技术在生鲜湿面杀菌保鲜中的应用 |
2.2.2 辐照处理对生鲜湿面品质的影响 |
2.2.3 辐照与其他技术复合处理在生鲜湿面防腐保鲜中的应用分析 |
2.3 臭氧杀菌技术 |
2.3.1 臭氧技术在生鲜湿面杀菌保鲜中的应用 |
2.3.2 臭氧处理对生鲜湿面品质的影响 |
2.3.3 臭氧与其他技术复合处理在生鲜湿面防腐保鲜中的应用分析 |
2.4 其他非热杀菌技术 |
2.4.1 紫外线杀菌技术 |
2.4.2 低温等离子体杀菌技术 |
2.4.3 Cl O2杀菌技术 |
3 结语与展望 |
(3)微波和红外处理对紫薯片干燥特性及品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紫薯的概述 |
1.1.2 紫薯加工产业现状 |
1.2 食品干燥加工技术研究现状 |
1.2.1 热风干燥 |
1.2.2 微波干燥 |
1.2.3 红外辐照干燥 |
1.2.4 油炸干燥 |
1.3 果蔬脆片的产业现状和质量安全控制 |
1.3.1 果蔬脆片的产业现状 |
1.3.2 果蔬脆片的加工质量与食品安全控制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4.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紫薯红外干燥特性及动力学研究 |
2.1 仪器与材料 |
2.1.1 试验原料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新鲜紫薯片含水率的测定 |
2.2.2 红外辐照干燥样品含水率的测定 |
2.2.3 干燥特性的测定 |
2.2.4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辐射温度对紫薯干燥特性的影响 |
2.3.2 辐射距离对紫薯干燥特性的影响 |
2.3.3 红外辐射对有效水分扩散系数的影响 |
2.4 紫薯红外干燥模型的拟合 |
2.4.1 干燥模型的确定 |
2.4.2 干燥模型的拟合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紫薯微波干燥特性及动力学研究 |
3.1 仪器与材料 |
3.1.1 试验原料 |
3.1.2 主要仪器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微波功率对干燥特性的影响 |
3.3.2 装载量对干燥特性的影响 |
3.4 紫薯微波干燥模型的拟合 |
3.4.1 干燥模型的确定 |
3.4.2 干燥模型的拟合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微波和红外预干燥对油炸紫薯脆片品质特性的影响 |
4.1 仪器与材料 |
4.1.1 试验原料 |
4.1.2 主要仪器设备 |
4.2 试验方法 |
4.3 测定方法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微波和红外预干燥对紫薯脆片花青素含量的影响 |
4.4.2 微波和红外预干燥对紫薯脆片色差值的影响 |
4.4.3 微波和红外预干燥对紫薯脆片的脂肪含量的影响 |
4.4.4 微波和红外预干燥对油炸紫薯脆片的硬度和脆性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1)参加的学术交流与科研项目 |
2)发表的学术论文(含专利和软件着作权) |
(4)树莓脆片微波膨化机理与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树莓的营养价值及加工现状 |
1.1.1 树莓营养价值及保健作用 |
1.1.2 树莓及其产品的加工现状与品质研究 |
1.2 微波技术在果蔬膨化方面的应用 |
1.2.1 微波加热原理 |
1.2.2 微波加热特点 |
1.2.3 微波膨化理论研究现状 |
1.2.4 微波膨化理论研究现状 |
1.3 微波膨化过程仿真 |
1.4 淀粉的玻璃态转化与自由体积理论 |
1.4.1 淀粉类物质的玻璃态转化 |
1.4.2 自由体积理论与淀粉状态相图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1.6 研究内容 |
1.7 技术路线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原料和试剂 |
2.2 试验设备与仪器 |
2.2.1 微波加热膨化设备 |
2.2.2 其他仪器与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试验工艺流程 |
2.3.2 含水率测定 |
2.3.3 膨化率测定 |
2.3.4 硬度及脆度测定 |
2.3.5 脱水速率测定 |
2.3.6 弹性模量测定 |
2.3.7 色差测定 |
2.3.8 感官评价方法 |
2.3.9 膨化过程中鲜片内部温度测定 |
2.3.10 树莓粗提取样品的制备 |
2.3.11 树莓脆片花青素含量测定 |
2.4 数据分析方法 |
3 微波膨化树莓脆片配方研究 |
3.1 添加剂对树莓脆片微波膨化特性的影响 |
3.1.1 试验设计 |
3.1.2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3 组合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 微波膨化树莓脆片配方综合优化 |
3.2.1 确定评价因素 |
3.2.2 模糊评判回归方程及方差分析 |
3.2.3 微波膨化脆片配方优化 |
3.3 淀粉在树莓鲜片微波膨化过程的作用机制分析 |
3.3.1 淀粉-水混合物状态相图 |
3.3.2 膨化前树莓鲜片状态及成核位点分布 |
3.3.3 鲜片升温阶段膨化机制 |
3.3.4 鲜片膨化阶段的体积变化机制 |
3.4 本章小结 |
4 树莓脆片分段变功率微波膨化特性研究 |
4.1 分段变功率单因素试验设计 |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2.1 第Ⅰ阶段微波强度对脆片膨化特性的影响 |
4.2.2 阶段转换时含水率对脆片膨化特性的影响 |
4.2.3 第Ⅱ阶段微波强度对脆片膨化特性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5 分段变功率微波膨化树莓脆片工艺研究 |
5.1 试验设计 |
5.2 试验方案及结果 |
5.3 各试验因素对脆片膨化率的影响 |
5.3.1 膨化率的数学模型 |
5.3.2 膨化率的方差分析 |
5.3.3 第Ⅰ阶段微波强度和阶段转换时含水率对膨化率的影响 |
5.3.4 第Ⅰ阶段微波强度和第Ⅱ阶段微波强度对膨化率的影响 |
5.3.5 阶段转换时含水率和第Ⅱ阶段微波强度对膨化率的影响 |
5.4 各试验因素对脆片色差的影响 |
5.4.1 色差的数学模型 |
5.4.2 色差的方差分析 |
5.4.3 第Ⅰ阶段微波强度和阶段转换时含水率对色差的影响 |
5.4.4 第Ⅰ阶段微波强度和第Ⅱ阶段微波强度对色差的影响 |
5.4.5 阶段转换时含水率和第Ⅱ阶段微波强度对色差的影响 |
5.5 各试验因素对脆片硬度的影响 |
5.5.1 硬度的数学模型 |
5.5.2 硬度的方差分析 |
5.5.3 第Ⅰ阶段微波强度和阶段转换时含水率对硬度的影响 |
5.5.4 第Ⅰ阶段微波强度和第Ⅱ阶段微波强度对硬度的影响 |
5.5.5 阶段转换时含水率和第Ⅱ阶段微波强度对硬度的影响 |
5.6 各试验因素对脆片脆度的影响 |
5.6.1 脆度的数学模型 |
5.6.2 脆度的方差分析 |
5.6.3 第Ⅰ阶段微波强度和阶段转换时含水率对脆度的影响 |
5.6.4 第Ⅰ阶段微波强度和第Ⅱ阶段微波强度对脆度的影响 |
5.6.5 阶段转换时含水率和第Ⅱ阶段微波强度对脆度的影响 |
5.7 各试验因素对脆片感官评价值的影响 |
5.7.1 感官评价值的数学模型 |
5.7.2 感官评价值的方差分析 |
5.7.3 第Ⅰ阶段微波强度和阶段转换时含水率对感官评价值的影响 |
5.7.4 第Ⅰ阶段微波强度和第Ⅱ阶段微波强度对感官评价值的影响 |
5.7.5 阶段转换时含水率和第Ⅱ阶段微波强度对感官评价值的影响 |
5.8 分段变功率微波膨化树莓脆片工艺综合优化 |
5.8.1 确定评价因素 |
5.8.2 模糊评判回归方程及方差分析 |
5.8.3 分段变功率微波膨化树莓脆片工艺优化 |
5.9 分段变功率与恒定功率微波膨化方式的比较 |
5.9.1 试验设计 |
5.9.2 不同膨化方式对脆片膨化率的影响 |
5.9.3 不同膨化方式对脆片含水率的影响 |
5.9.4 不同膨化方式对脆片质构特性的影响 |
5.9.5 不同膨化方式对树莓脆片中花青素含量的影响 |
5.10 本章小结 |
6 树莓脆片微波膨化机理分析 |
6.1 微波膨化参数对树莓鲜片含水率和温度变化的影响 |
6.1.1 微波强度对树莓鲜片含水率变化的影响 |
6.1.2 初始含水率对树莓鲜片温度变化的影响 |
6.2 微波膨化过程中的微波能吸收与传热传质过程分析 |
6.2.1 模型假设 |
6.2.2 几何模型建立 |
6.2.3 微波膨化过程的控制方程 |
6.2.4 初始条件和参数设定 |
6.2.5 鲜片电磁场分布和微波能吸收 |
6.2.6 鲜片内温度分布及均匀性分析 |
6.2.7 鲜片内水分变化分析 |
6.2.8 鲜片内压力变化分析 |
6.2.9 鲜片体积变化分析 |
6.3 多物理场耦合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特色与创新 |
7.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微波热加工农产品的腔体结构优化与物料介电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1章 绪论 |
1.1 微波与微波能 |
1.1.1 微波加热频段 |
1.1.2 微波效应 |
1.1.3 微波材料及装置 |
1.1.4 微波能利用 |
1.2 微波能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现状 |
1.2.1 微波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
1.2.2 微波在农产品加工中的应用 |
1.2.3 微波加工农产品的优势 |
1.3 微波热加工农产品的电磁理论基础 |
1.3.1 物料的介电特性 |
1.3.2 微波介电加热的机理 |
1.3.3 微波介电加热的特点 |
1.4 多模微波加热腔应用研究进展 |
1.4.1 多模微波加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2 多模微波腔场分布的优化研究 |
1.4.3 多模微波腔加热的均匀性研究 |
1.5 颗粒型混合物等效介电特性研究进展 |
1.5.1 颗粒型混合物的等效介电特性 |
1.5.2 颗粒型混合物等效介电特性的理论研究 |
1.5.3 颗粒型混合物等效介电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
1.5.4 农产品介电特性的实验测量研究 |
1.6 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
1.6.1 选题依据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微波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机理 |
2.1 介质的极化及其介电特性 |
2.1.1 介质极化及分类 |
2.1.2 介电特性 |
2.1.3 穿透深度 |
2.2 微波能量转化原理 |
2.3 物料性质对吸波特性的影响 |
2.3.1 理想介质的吸波特性 |
2.3.2 理想导体的吸波特性 |
2.3.3 一般导体的吸波特性 |
2.3.4 极性介质的吸波特性 |
2.4 物料对微波能量的吸收 |
2.4.1 基于能量守恒的微波能吸收 |
2.4.2 基于吸收系数的微波能吸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腔体结构优化对加热效率及均匀性影响的数值仿真 |
3.1 微波加热效率和均匀性的分析评价方法 |
3.1.1 微波吸收效率 |
3.1.2 均匀性评价方法 |
3.1.3 归一化权重因子 |
3.1.4 数值仿真基本模型 |
3.2 脊形凹槽结构对微波反应器加热效率及均匀性的影响 |
3.2.1 仿真模型 |
3.2.2 凹槽结构参数b和d对加热效率的影响 |
3.2.3 凹槽结构参数b和d对加热均匀性的影响 |
3.2.4 凹槽结构参数b和 d对加热效率和均匀性的综合影响 |
3.2.5 仿真值与实验值的比较 |
3.3 凸球面结构对微波反应器加热效率及均匀性的影响 |
3.3.1 仿真模型 |
3.3.2 凸球面参数对加热效率的影响 |
3.3.3 凸球面参数对加热均匀性的影响 |
3.3.4 凸球面参数对加热效率和均匀性的综合影响 |
3.3.5 仿真值与实验值的比较 |
3.4 凹球面结构对微波反应器加热效率及均匀性的影响 |
3.4.1 仿真模型 |
3.4.2 凹球面结构参数b和 d对加热效率的影响 |
3.4.3 凹球面结构参数b和 d对加热均匀性的影响 |
3.4.4 凹球面结构参数对加热效率和均匀性的综合影响 |
3.5 脊形凹槽结构对微波反应器加热效率及均匀性的影响 |
3.5.1 仿真模型 |
3.5.2 凸槽参数对微波加热效率的影响 |
3.5.3 凸槽结构参数对加热均匀性的影响 |
3.5.4 凸槽参数r和 d对加热效能的综合影响评价 |
3.5.5 仿真值与实验值的比较 |
3.6 新型腔体结构对微波场分布的影响 |
3.6.1 装置结构对整体加热均匀性的影响 |
3.6.2 装置结构形态对电场分布的影响 |
3.6.3 装置结构对“热点”的影响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颗粒型混合物等效介电特性的分析方法 |
4.1 颗粒型混合物等效介电特性的数值计算原理及其数值边界 |
4.1.1 颗粒型混合物等效介电特性的数值计算原理 |
4.1.2 颗粒型混合物等效介电特性的Hashin-Shtrikman边界 |
4.2 颗粒型混合物等效介电特性的MC-FEM计算方法研究 |
4.2.1 分析颗粒型混合物等介电特性的MC-FEM方法 |
4.2.2 应用MC-FEM方法计算颗粒型混合物的等效介电特性 |
4.3 颗粒型二元混合物等效介电特性的通用MGEM公式研究 |
4.3.1 MGEM公式的提出 |
4.3.2 MGEM公式介电常数计算结果的数值检验 |
4.3.3 MGEM公式损耗因子计算结果的数值检验 |
4.3.4 MGEM公式与文献实验数据的比较 |
4.3.5 MGEM公式的实验测量应用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颗粒型混合物等效介电特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
5.1 颗粒物质的结构形状与MC-FEM分析 |
5.1.1 常规颗粒物质的结构形状 |
5.1.2 不同颗粒形状混合物的MC-FEM模拟结果 |
5.2 双组分颗粒型物料等效介电特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
5.2.1 颗粒物质的随机位置对混合物等效介电特性的影响 |
5.2.2 颗粒物质的体积分数对混合物等效介电特性的影响 |
5.2.3 颗粒物质的电导率对混合物等效介电特性的影响 |
5.2.4 颗粒物质介电特性对混合物等效介电特性的影响 |
5.3 三组分颗粒型混合物等效介电特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
5.3.1 三组分颗粒型混合物等效介电特性的MC-FEM计算模型 |
5.3.2 颗粒物质的体积分数对三组分混合物等效介电特性的影响 |
5.3.3 颗粒物质的电导率对三组分混合物等效介电特性的影响 |
5.3.4 颗粒物质电导率和体积分数对三组分混合物等效介电特性的影响 |
5.3.5 颗粒物质对三组分混合物局域场分布的影响 |
5.4 核壳颗粒型混合物等效介电特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
5.4.1 核壳颗粒物质的壳层厚度对混合物等效介电特性的影响 |
5.4.2 核壳颗粒物质的壳层体积分数对混合物等效介电特性的影响 |
5.4.3 核壳颗粒物质的壳层电导率对混合物等效介电特性的影响 |
5.4.4 基体(包裹)相核壳物质介电常数对混合物等效介电特性的影响 |
5.4.5 颗粒物质的内核介电常数对混合物等效介电特性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农产品介电特性的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 |
6.1 农产品电磁参数测量原理 |
6.1.1 传统同轴传输/反射法原理 |
6.1.2 无校准同轴传输/反射法测量原理 |
6.1.3 基于MGEM公式的农产品介电特性分析 |
6.2 农产品介电特性测量方案 |
6.2.1 实验设备 |
6.2.2 样品制作 |
6.2.3 体积分数计算 |
6.2.4 测量方案 |
6.2.5 含水率测定 |
6.2.6 介电特性分析 |
6.2.7 数据处理分析 |
6.2.8 实验方案验证 |
6.2.9 粉末-石蜡混合物的介电特性 |
6.3 三七粉末介电特性的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 |
6.3.1 实验材料与测量 |
6.3.2 三七粉末介电特性随微波频率的变化规律 |
6.3.3 三七粉末含水率对介电特性的影响 |
6.3.4 三七粉末介电特性随微波频率和含水率的变化关系 |
6.4 马铃薯粉末介电特性的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 |
6.4.1 实验材料和测量 |
6.4.2 马铃薯粉末介电特性随微波频率的变化规律 |
6.4.3 马铃薯粉末含水率对介电特性的影响 |
6.4.4 马铃薯粉末介电特性随微波频率和含水率的变化关系 |
6.5 铁皮石斛粉末介电特性的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 |
6.5.1 实验材料与测量 |
6.5.2 石斛粉末介电特性随微波频率的变化规律 |
6.5.3 石斛粉末含水率对介电特性的影响 |
6.5.4 石斛粉末介电特性随微波频率和含水率的变化关系 |
6.6 鼓棒石斛粉末介电特性的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 |
6.6.1 实验材料与测量 |
6.6.2 鼓棒石斛粉末介电特性随微波频率的变化规律 |
6.6.3 鼓棒石斛粉末含水率对介电特性的影响 |
6.6.4 鼓棒石斛粉末介电特性随微波频率和含水率的变化关系 |
6.7 天麻粉末介电特性的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 |
6.7.1 实验材料与测量 |
6.7.2 天麻粉末介电特性随微波频率的变化规律 |
6.7.3 天麻粉末含水率对介电特性的影响 |
6.7.4 天麻粉末介电特性随微波频率和含水率的变化关系 |
6.8 菜籽类颗粒物料介电特性的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 |
6.8.1 实验材料和测量 |
6.8.2 菜籽颗粒的介电特性随微波频率的变化规律 |
6.8.3 菜籽类颗粒介电特性随微波频率和含水率的变化关系 |
6.9 杂粮类颗粒物料介电特性的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 |
6.9.1 实验材料和测量 |
6.9.2 杂粮颗粒颗粒的介电特性随微波频率的变化规律 |
6.9.3 杂粮颗粒介电特性随微波频率和含水率的变化关系 |
6.10 草籽类颗粒物料介电特性的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 |
6.10.1 实验材料和测量 |
6.10.2 草籽颗粒的介电特性随微波频率的变化规律 |
6.10.3 草籽颗粒介电特性随微波频率和含水率的变化关系 |
6.11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特色和创新 |
7.3 后续工作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微波杀菌技术在不同形态食品领域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微波杀菌机理分析 |
1.1 微波能的热效应 |
1.2 微波能的生物效应(非热效应) |
1.3 微波热效应和非热效应共同作用 |
2 微波杀菌技术在食品领域应用 |
2.1 固态食品 |
2.2 液态食品 |
2.3 固液混合态食品 |
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7)5种高新技术在果蔬加工中的应用与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SGT |
1. 1 加工果蔬粉 |
1. 2 在果蔬副产物加工中的应用 |
1. 3 SGT的发展前景 |
2 MPT |
2. 1 加热与杀菌 |
2. 2 其他应用 |
2. 3 MPT的发展前景 |
3 UT |
3. 1 辅助提取果蔬有效成分 |
3. 2 杀菌处理 |
3. 3 果蔬制品生产检测及安全检测 |
3. 4 UT的发展前景 |
4 MST |
4. 1 应用于果蔬汁澄清、分离与浓缩 |
4. 2 MST的发展趋势 |
5 SCFE |
5. 1 提取果蔬活性成分 |
5. 2 SCFE的发展前景 |
6 小结 |
(8)食品干燥技术与设备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微波干燥 |
1.1 微波干燥的原理和特点 |
1.1.1 干燥速度快、干燥时间短 |
1.1.2 产品质量高 |
1.1.3 反应灵敏、易控制 |
1.1.4 热能利用率高,节省能源、环保、设备占地少 |
1.1.5 不偿失低温杀菌,保持食品营养和风味 |
1.2 微波干燥在国内外的发展现况与展望 |
1.3 小结 |
2 喷雾干燥 |
2.1 喷雾干燥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2.2 喷雾干燥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
2.3 小结 |
3 真空冷冻干燥 |
3.1 真空冷冻干燥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3.2 真空冷冻干燥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
3.3 小结 |
4 太阳能干燥 |
4.1 太阳能干燥的原理和优点 |
4.2 太阳能干燥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现状 |
4.3 小结 |
5 结语 |
(9)微波技术在食品解冻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微波解冻原理及特点 |
2 微波技术在食品解冻中的应用 |
2.1 微波技术在冷冻肉制品解冻方面的应用 |
2.2 微波技术在冷冻水产品解冻方面的应用 |
2.3 微波技术在果蔬产品解冻方面的应用 |
2.4 微波技术在面制品解冻方面的应用 |
2.5 微波技术在乳状液破乳方面的应用 |
2.6 微波技术在其它食品解冻方面的应用 |
3 微波解冻技术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趋势 |
4 结语 |
四、微波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微波、紫外处理的留胚米品质稳定技术研究[D]. 姜蓓. 武汉轻工大学, 2020(06)
- [2]非热杀菌技术在生鲜湿面防腐保鲜中的应用研究现状[J]. 张庆霞.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0(19)
- [3]微波和红外处理对紫薯片干燥特性及品质的研究[D]. 张鸿.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4]树莓脆片微波膨化机理与工艺研究[D]. 苏晓琳. 东北农业大学, 2019
- [5]微波热加工农产品的腔体结构优化与物料介电特性研究[D]. 钟汝能.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2)
- [6]微波杀菌技术在不同形态食品领域的应用分析[J]. 陈海英,牟伟勋. 食品工业, 2016(10)
- [7]5种高新技术在果蔬加工中的应用与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J]. 杨文晶,宋莎莎,董福,董萍,许泰百,段懿菲,冯叙桥.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6(04)
- [8]食品干燥技术与设备研究进展[J]. 夏亚男,侯丽娟,齐晓茹,王颉.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6(04)
- [9]微波技术在食品解冻中的研究进展[J]. 马燕,田少君. 粮食与食品工业, 2014(06)
- [10]微波热效应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 张晶晶. 无线互联科技, 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