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一宗狭水道追越引起船舶翻沉事故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范诗琪[1](2020)在《远洋船舶驾驶员情绪和工作负荷定量分析及人因失误关联性研究》文中指出航运业是国际贸易和海洋资源开发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伴随着航运业的发展,重特大海难事故也时有发生,水上交通安全水平仍然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研究认为,人为因素是80%海上交通事故的直接或间接原因,探究远洋船舶驾驶员人因失误和人为表现的内在机理,对提升航运业的安全性、减少海事事故率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研究通过识别海事事故中的关键人为因素影响因子,构建风险场景,为船舶驾驶员的情绪和工作负荷相关因素分析提供实验场景参考;结合船舶驾驶模拟器,分别利用脑电(Electroencephalogy,EEG)、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 NIRS)对船舶驾驶员心理因素开展实验研究;运用风险评估分析方法,建立了船舶驾驶员情绪和精神工作负荷量化方法;通过构建情绪和工作负荷的识别模型,定量分析情绪和工作负荷与远洋船舶驾驶员人因失误、决策行为的关联性。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成果如下:1.建立了海事事故的人为因素识别模型。基于对海事事故报告的数据挖掘,开展了海事事故人为因素因子数据分析,使用树增强网络模型建立数据驱动的贝叶斯网络,研究风险因素对不同类型事故的影响;并进行了敏感性分析以及情景分析,阐述了多因素影响下的事故类型,为后续实验研究中风险场景的构建奠定了基础。2.开展了船舶驾驶员情绪数据及其标定量化方法研究。利用船舶驾驶模拟器开展实验,采集了船舶驾驶员的EEG数据、问卷数据和行为数据,研究了船舶驾驶员情绪数据及其标定量化方法。利用小波分析提取EEG数据特征,利用支持向量机训练EEG数据并对情绪状态进行分类识别,利用船舶驾驶模拟实验量化船舶驾驶人员在远洋航行中的情绪状态,平均准确率为77.55%。3.开展了船舶驾驶员脑血流氧合变化及工作负荷研究。利用船舶驾驶模拟器开展实验,采集了船舶驾驶员的f NIRS数据、问卷数据和行为数据,量化分析了不同任务难度下不同航海经验的船舶驾驶员的脑血流氧合变化以及其工作负荷。研究发现:经验丰富的船舶驾驶员在会遇场景中更早地做出避碰决策;船舶驾驶员右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在决策阶段氧合作用增加,而在了望末期氧合作用减少;了望过程中经验丰富的船舶驾驶员具有较高的氧合作用。通过量化分析船舶驾驶员工作负荷,解释了其认知需求以及船员决策表现更好的原因。4.探究了船舶驾驶员的情绪和工作负荷与人因失误、行为表现的关联性。基于EEG的船舶驾驶员情绪定量分析,发现消极情绪更容易导致人为失误;轻度消极情绪相比于极端消极情绪是产生人为失误的最频繁的情绪状态。基于fNIRS的船舶驾驶员工作负荷定量分析,发现在决策阶段船舶驾驶员的脑功能连接的总体密度系数下降,因此变得更高效;而且右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的活动增强、大脑连接密度降低、聚类增强与船舶驾驶员更好的决策行为相关。本研究属于交通工程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交叉研究范畴。本研究结果可以帮助进一步理解船舶驾驶员认知负荷的问题,可为船舶驾驶员人因失误、决策行为的风险管理提供理论指导,为船员培训和船员表现量化提供评估依据与决策参考。
庞婧[2](2020)在《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贸易往来的需要,水上交通运输业务不断增多,频发的水上交通事故引起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水域污染问题不容小觑。其中,水上交通从业者和航运管理者的过失行为成为制约水上交通公共安全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水上交通领域的犯罪问题甚少引起学者的关注,特别是对于水上交通领域的过失犯罪问题更是缺乏系统性的整合。理论上的空白导致司法实践中无法规范化认定水上交通过失犯罪并对相关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强化海洋刑事法治功能的实现。在充分考察我国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立法和司法现状的基础之上,本文致力于对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系统探讨,期待能够为我国刑事立法设置合理的罪刑标准提供建议,为司法实践中认定水上交通过失犯罪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司法路径选择,从而为推动当今语境下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理论体系的完善略尽绵力。本文主要围绕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构成要件展开研究。在引言部分对本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进行介绍,在明确当前我国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研究现状的基础之上,对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本文具有的研究价值进行论述。全文除引言外共分为八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为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基本理论。本章结合中外学者对交通过失犯罪的定义,从狭义层面对我国水上交通过失犯罪进行界定并明确其在刑法典中的归类依据。在进一步认识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典型特征之后,分别从客观行为的表现形式、主体范围、过失原因、过失内容层面对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类型和存在范围进行明确,从而方便下文的研究论述。此外,本章还针对传统的航运免责思维误区指出刑法介入水上交通过失犯罪需要兼顾的因素。第二章论述了水上交通过失犯罪实行行为的界定。首先从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对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的实行行为进行阐述,并区分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不同类型的实行行为表现形式。对于其中较为典型的水上交通阶段过失中实行行为的认定提出应当以过失阶段说为路径选择。第三章对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危害结果的标准与认定进行探讨。就目前所适用的法律规范中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标准设置合理性问题分析,并对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特有的结果形态即人员落水失踪、船舶溢油污染提出司法适用路径。第四章着重论述了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因果关系的判断路径。我国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因果关系具有多因一果性、受介入因素影响因果进程、因果联系本身具有复杂性等特征,在理解传统刑法因果关系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我国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因果关系判断应当分为事实归因和结果归责两个阶段进行,并分别适用条件因果关系理论和客观归责理论完成因果关系的判断任务。第五章重点研究不同过失类型下水上交通犯罪主体的范围和特殊情形下的责任主体限定。在总结不同过失类型水上交通过失主体范围的基础上,指出应当对值班水手、引航员这两类在司法实践中容易被忽视的刑事责任主体进行明确,并对船舶组织体系内部具有监督职责的主体层级以逆向原则进行限定。另外,对常见的一般管理情形和管理错位情形中责任主体分别进行明确。第六章对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主观特征之注意义务进行论述。文章分别从注意义务的内容、根据以及履行三方面对水上交通过失主体的注意义务进行分析;另外,对水上交通不同过失类型中信赖原则的适用进行探讨。在肯定信赖原则在水上交通运输领域以及船舶组织体系内进行适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信赖原则的适用限制,提出信赖原则在水上交通领域得以适用的首要基础是实行船舶定线制的水域。另外,基于保障水上交通公共安全法益的需要和严格航运管理者管理义务的导向,提出在航运管理者未履行建立安全管理体制的情形下应否定信赖原则在水上交通管理过失犯罪中的适用。第七章是对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主观特征之注意能力判断的阐述,着重对影响水上交通从业者注意能力的因素进行揭示,进而提出在对注意能力的判断标准选择时,应当充分考察具体水上交通业务行为时所处的环境条件。在此基础之上采用以实际行为人的注意能力为标准的主观说作为注意能力的判断标准;相应地,对于航运管理者的注意能力判断标准应当坚持以一般航运管理主体的注意能力为基础的客观说,从而严格其履行安全管理义务。第八章是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完善建议。针对当前水上交通领域的存在问题,从立法和司法方面提出完善建议。从立法层面提出应当增设独立罪名并完善非刑事法律规范中的罪刑规范;从司法层面提出应当以宣告死亡作为处理水上交通事故致人落水失踪的路径选择,以溢油吨数作为衡量水上交通事故致溢油污染中环境法益遭受侵害的标准,同时提高人员伤亡的入罪标准,转变财产损失的认定模式。另外,在司法层面对水上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提出应当以“救助义务的履行”为规范保护目的并关注水上交通责任主体主观明知的认定。
周琦[3](2014)在《两船会遇船间效应数值计算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海运业蓬勃发展,船舶总量随之增加,各大港口、内河“船”满为患,船舶碰撞,船碰船闸、桥墩,船舶行驶于限制水域出现的吸底效应等等有关船舶安全的问题都随着船舶密度增加、船舶大型化、快速化等因素加剧而加重,严重影响了船舶的正常航行,各种船舶安全事故常见于报端。影响船舶安全航行的因素基本上包括人为因素和非人为因素两种,人为因素主要是驾驶员的操纵失误,非人为因素主要来源于船-船之间、船-海洋结构物之间的水动力干扰。这里所谓的水动力干扰就是在船舶接近其他船舶或海洋结构物航行时会造成流场变化,流场的变化会造成压力场的变化,从而在船舶之间或船舶与其他海洋结构物之间产生一定的力和力矩,干扰船舶的正常航行。能准确、直观地预报出这种船间的水动力干扰作用,对船舶安全航行意义重大。以往采用的船模试验方法费时费力,花费巨大,本文旨在采用一种省事省力的方法直观地、全面地模拟出船间干扰作用。文中采用Fluent软件中动网格技术,通过耦合求解粘性流体流动控制方程和船体运动方程的方法,对水动力诱导的会遇船舶船间效应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同文献结果做了有效性验证,验证了所采用方法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计算出了会遇船舶受力的变化规律。文章考虑了相对速度、横向间距、船舶尺寸三个因素对力和力矩的影响。文章大篇幅对二维情况下的船间效应做了多工况分析,较三维问题而言,这样做节省了计算时间,对船间效应做了全面分析,对于三维问题,只在文章最后展示了计算结果以便对二维问题加以验证、补充。研究结果可以直观地预报限制水域水动力干扰而引起的船间效应,为行驶于限制水域的船舶提供安全指导。
李学东[4](2010)在《受限水域船间效应建模与仿真》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受限水域中船舶的通航密度不断增加,船间作用造成的船舶碰撞事故时有发生,引起了人们对受限水域船间效应研究的足够重视。为了使操船者能够准确预判船舶在受限水域中的操纵特性,减少乃至避免事故的发生,对船舶在受限水域近距离相互驶过时的操纵性仿真预报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实际意义也十分明显。要建立受限水域中的船舶运动仿真模型,必须充分考虑浅水效应、岸壁效应及船间效应等因素的影响,本文致力于建立一个较为全面、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船舶运动模型,并对不同船长、水深、横向距离及船速下的船间作用情况进行仿真。本文采用MMG分离式数学模型及相关的系列试验结果,以船体、螺旋桨、舵单独性能为基础并考虑各部分之间的干涉,建立了浅水域中的船舶运动方程,用MATLAB编写了计算程序,搭建起两条船的船舶运动平台。考虑船间效应时作者采用了英国格拉斯哥大学K.S. Varyani教授等人近几年对船间效应的研究成果。考虑岸壁效应时采用了澳大利亚海运学院的研究成果。将仿真结果与实船试验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所建立的受限水域船间效应数学模型的正确性。为了得到狭水道内船舶追越和对遇时运动规律,本文对不同水深吃水比、不同船舶大小、不同追越速度、不同初始横向距离四个因素下的船舶运动进行了一系列模拟计算;为了得到狭水道内船舶追越和对遇时保向的特性和规律,本文又对用舵控制下船舶追越和对遇的情景进行了一系列的模拟计算,并给出了历时保向舵角。通过分析船舶追越、对遇时的运动轨迹和历时保向舵角,给出了一些对实际操船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结论。
王振兴[5](2010)在《大风浪天气滚装船航行安全预警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航运市场发展迅速,经济大幅增长,船员队伍、船舶队伍在不断壮大,然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水上交通事故所造成的人命、财产损失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大风浪天气滚装船水上重大事故对全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更为深远。为了有效遏制水上交通事故,防患于未然,提前做好安全保障工作,建立滚装船航行安全预警系统尤为重要。本文在广泛收集预警材料,征求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按照“风险监测——风险识别——风险评价”三个步骤,建立滚装船航行安全预警模型,提出预警合理化建议。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明确研究目的、技术路线及方法。对预警理论及其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进行阐述。2.介绍预警的定义及预警过程模型。3.介绍大风浪的定义、形成条件及特点,阐述滚装船定义及特点,分析大风浪对船舶航行安全的影响。4.分析大风浪天气船舶事故的原因,构建人为要素、船舶要素、环境要素、管理要素等大风浪船舶安全预警指标。5.介绍船舶预警风险评价方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和层次分析法。6.运用数学方法对大风浪天气滚装船航行安全预警进行风险评价,并建立预警系统。
王慧[6](2010)在《丁坝坝头对通航水流条件的影响距离》文中指出在航道的整治和维护工程中,丁坝是常用的建筑物之一。丁坝具有束窄水流,冲深河槽,保护河岸免受淘刷,稳定河岸等作用。河道中修建丁坝将改变丁坝附近的水流流态,出现复杂的三维水流现象,可能影响坝头附近的船舶通航安全。由于目前关于丁坝影响船舶通航的安全距离还没有明确的计算方法和理论依据,因此,分析丁坝附近的三维水流及对船舶航行的影响,研究丁坝存在对船舶通航的影响距离,建立合理的关系式,对船舶安全航行,预防船舶触碰丁坝事故的发生,以及丁坝在航道整治工程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结合船舶动力学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影响船舶的航行安全的因素。针对斜流对船舶的横向推力、倾覆力矩、船舶的侧向漂移和船舶自身的舵力进行总结和分析计算,由分析可知,船舶在斜流环境的航行中受到的横向力和力矩是不断变化的,而且船舶如果单纯依靠自身的舵效来抵抗水流横向力是非常不安全的,因此根据理论分析,需要结合水槽试验分析丁坝对船舶航行影响的安全距离。为了具体的研究丁坝断面的三维流速分布以及丁坝存在对通航影响范围,采用物理模型的方法,在概化水槽中进行试验研究,利用多普勒测速仪NDV对丁坝断面流速进行测量,获得了丁坝断面三维流速分布资料并进行分析,发现距离丁坝一定范围处,丁坝断面横向流速的变化率趋近于0,并以此距离作为丁坝对水流运动及通航的影响距离。通过对弗汝德数、压缩比、水深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到了丁坝对通航的影响距离随弗汝德数、压缩比等参数的相关关系式。
牟小平[7](2009)在《三峡库区通航环境安全评价和研究》文中提出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流,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据统计,长江货运量已超过了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和欧洲的莱茵河,成为世界上运输最繁忙、运量最大的内河通航河流。随着三峡枢纽的建设,三峡库区成为了世人关注的焦点。三峡的成库带来了历史机遇——航道改善,运力增加,成本降低,长江黄金水道优势日益凸现。然而,库区通航环境的改善在为打造黄金水道、发展长江经济和建设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奠定基础的同时,也给库区通航安全带来了各种新的隐患:滑坡险情时常发生;防污压力骤增;库区大雾、大风等恶劣天气出现新的特点;三峡库区水位消落期、回水变动区给通航环境带来新的变化。各种复杂因素的交织,制约着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的建设和长江“黄金水道”效能的发挥。因此,进行三峡库区水域通航环境安全度的评价研究,对建设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和畅通三峡库区黄金水道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本文从安全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以三峡库区水域通航环境的安全评价作为论文研究的主题。利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以库区通航环境的安全度为评价对象,在综合分析影响通航安全的诸多因素的基础上,参考大量文献,结合实际和其他学者的相关成果确定了安全评价因素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价的定量评价方法,根据国内外相关资料制定了各评价因素的指标化评价标准;通过采用图式法中的广义梯形函数,并经过不断修正,以确定各因素的隶属度函数;利用简化二元有序比较法结合专家问卷调查资料计算出各个因素的权重值,模糊算子采用了加权平均法。最后在以上的基础上,建立了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笔者将所建立模型和系统应用到三峡库区航道上,输出的结果比较符合实际情况。针对评价结果笔者还提出了改善三峡库区通航环境安全状况的建议与措施。该项研究可为海事和航道部门改善三峡库区通航环境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和参考意见,同时该评价模型还可为开展其他内河水域通航环境的安全评价研究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林树丰[8](2008)在《珠江水上旅游交通安全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水上旅游是一个涉及多行业的旅游项目,发展起来的时间比较短,各地方对其政策各不相同,各经营企业也在摸索着前进,对其研究落后于它的发展。对城市水上旅游的交通安全存在着三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政府如何去监管和指导、控制;二是行业如何加强协调,共同发展;三是经营企业在实际运营过程中的操作问题。论文通过对珠江水上旅游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其他城市的城市水上旅游发展情况,提出城市水上旅游的交通安全要从政府管理部门到经营企业到基层职员,形成一个从上到下又从下到上的有效控制网络的模式。在城市水上旅游的实际运作过程中,对出现的新问题要及时调整对策。首先政府完善相关法规,把好市场准入关,各管理部门要明确分工、相互配合,加强对城市水上旅游行业的指导、监控和协调;其次从行业层面上要建立经营企业的沟通平台,加强企业间的协调和沟通,避免出现无序的恶性竞争;再次是经营企业要结合城市水上旅游的特点,从各方面加强内部的安全管理,采用标准化管理,特别是要做好对游船的航行监理,及建立健全船上工作人员操作规程,加强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等。通过各方面的配合,从而保障珠江水上旅游的交通安全,确保珠江水上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
于文广[9](2008)在《澳门新高速船航道交通安全性评价研究》文中提出澳门港是珠江水道入海口重要港口之一。虽然澳门港口的安全管理水平在不断发展提高,但是近年来,航行事故时有发生。例如:最近的金星和银星等事故。事故的发生不仅直接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澳门港的形象也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如何提高澳门外港航道的安全,减少隐患事故的发生成了澳门港务局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研究澳门航道水域航道环境的危险度,在分析航道水域环境对船舶安全航行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其它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国内外有关航行环境模拟结果及其它相关资料和数据调查、分析和统计,设定各评价指标危险度的量化评价标准,并以此为依据确定评价指标因素的隶属函数,应用模糊数学理论中的模糊变换原理和模糊识别方法建立了港口水域航道环境危险度综合评价模型。对澳门高速船航道具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资料,实现了对澳门高速船航道危险度的评价。并进一步分析和确定航道环境各指标因素对高速船航道影响的危险程度,从而了解和掌握澳门高速船航道环境的危险程度和各环境因素的危险状况,为澳门高速船航道环境改善、航道交通管理和控制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参考,因而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陈彬,赵新江[10](2007)在《主动避让渔船与《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文中指出0 前言多年来,在中国沿海的船舶碰撞事故中,商船与渔船间的碰撞一直占有不小的比例。碰撞发生时,渔船总是处于弱者的地位,受损、翻沉、人员伤亡,这些通常都是渔船被碰后所面临的后果。为减少此类事故的发生,一些大型航运公司,对所属船舶下达了不管当时环境和态势如何,与中国
二、对一宗狭水道追越引起船舶翻沉事故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一宗狭水道追越引起船舶翻沉事故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远洋船舶驾驶员情绪和工作负荷定量分析及人因失误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海事事故人为因素 |
1.2.2 海事人为因素与脑功能成像技术 |
1.2.3 船舶驾驶员心理状态研究 |
1.2.4 远洋船舶驾驶员人因失误研究趋势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组织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与论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海上交通事故的人为因素识别研究 |
2.1 海上交通事故人为因素识别 |
2.1.1 风险影响因素数据获取 |
2.1.2 海上交通事故人为因素识别 |
2.2 海上交通事故人为因素关联模型 |
2.2.1 风险影响因素节点 |
2.2.2 TAN模型结构学习 |
2.2.3 敏感性分析与模型验证 |
2.3 基于海事事故人为因素TAN模型的事故分析 |
2.3.1 互信息分析 |
2.3.2 敏感性分析 |
2.3.3 模型验证 |
2.3.4 场景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EEG的船舶驾驶员情绪数据采集与定量分析 |
3.1 船舶驾驶模拟与脑电采集 |
3.1.1 船舶驾驶模拟器 |
3.1.2 脑电采集设备 |
3.2 实验场景设计 |
3.2.1 实验场景库 |
3.2.2 实验场景事件 |
3.3 远洋船舶驾驶员情绪采集方法 |
3.3.1 船舶驾驶员情绪研究 |
3.3.2 实验人员选取与招募 |
3.3.3 实验激励选择 |
3.3.4 实验方案与流程 |
3.4 船舶驾驶员情绪采集实验 |
3.4.1 脑电数据采集 |
3.4.2 问卷数据采集 |
3.4.3 场景事件、人为失误数据采集 |
3.5 船舶驾驶员情绪采集数据定量分析 |
3.5.1 EEG数据特征提取 |
3.5.2 情绪采集数据定量分析 |
3.6 船舶驾驶员情绪分类识别 |
3.6.1 基于EEG数据的船舶驾驶员情绪分类 |
3.6.2 基于问卷数据的船舶驾驶员情绪分类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f NIRS的船舶驾驶员工作负荷采集与定量分析 |
4.1 船舶驾驶模拟与近红外光谱采集实验设备 |
4.1.1 船舶驾驶模拟器 |
4.1.2 近红外光谱采集设备 |
4.1.3 实验场景设定 |
4.2 远洋船舶驾驶员工作负荷采集实验 |
4.2.1 船舶驾驶员工作负荷研究 |
4.2.2 实验人员选取与招募 |
4.2.3 实验方案与流程 |
4.2.4 基于fNIRS的船舶驾驶员工作负荷数据采集 |
4.2.5 问卷数据与人为表现数据采集 |
4.3 基于问卷数据的人为表现分析 |
4.3.1 NASA-TLX问卷方差分析 |
4.3.2 人为表现分析 |
4.4 基于fNIRS的船舶驾驶员工作负荷研究 |
4.4.1 fNIRS数据预处理 |
4.4.2 基于相关信号改善(Correlation Based Signal Improvement, CBSI)算法的数据处理 |
4.4.3 fNIRS与大脑活动区域的关系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船舶驾驶员情绪和工作负荷与行为表现关联性研究 |
5.1 海上交通事故调查与行为表现 |
5.2 远洋船舶驾驶员情绪与人因失误关联性 |
5.2.1 船舶驾驶员问卷分析 |
5.2.2 船舶驾驶员情绪与事件的实时关联 |
5.2.3 船舶驾驶员情绪与人因失误的关联 |
5.3 远洋船舶驾驶员工作负荷与行为表现关联性 |
5.3.1 远洋船舶驾驶员的脑功能连接性与工作负荷的关系 |
5.3.2 基于图论的功能连接性分析 |
5.3.3 脑功能连接性与行为表现之间的关系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加的科研项目 |
附录A |
(2)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本文的研究综述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
四、本文的研究价值 |
第一章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基本理论 |
第一节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概念及归类依据 |
一、交通过失犯罪的定义 |
二、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定义 |
三、水上交通过失犯罪在刑法典中的归类依据 |
第二节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特征 |
一、危害结果严重于道路交通领域 |
二、介入因素具有多重复杂性 |
三、过失竞合的情形较为常见 |
四、由不负责任的心态引发的犯罪 |
第三节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类型与存在范围 |
一、基于客观行为表现形式不同的分类 |
二、基于主体范围不同的分类 |
三、基于主观过失原因不同的分类 |
四、基于过失内容不同的分类 |
第四节 刑法介入水上交通过失犯罪需要兼顾的因素 |
一、水上交通运输环境的高风险性 |
二、水运经济与航行危险之间的平衡 |
三、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对水上交通从业者生理和心理的影响 |
第二章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的实行行为界定 |
第一节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的实行行为判断内容 |
一、形式要件——违反特殊注意义务 |
二、实质要件——具有法益侵害的紧迫危险或者危险升高 |
第二节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实行行为表现形式 |
一、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作为形式认定 |
二、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不作为认定 |
第三节 水上交通阶段过失中的实行行为界定 |
一、阶段过失中实行行为界定的学说争论 |
二、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实行行为的阶段性类型 |
三、水上交通阶段过失中实行行为认定的路径选择 |
第三章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危害结果的标准与认定 |
第一节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危害结果的标准探索 |
一、人员伤亡作为水上交通过失犯罪危害结果适用标准之反思 |
二、财产损失作为水上交通过失犯罪危害结果适用标准之反思 |
第二节 水上交通事故致落水失踪的法律后果定性分析 |
一、水上交通事故致落水失踪处理路径的学理争论 |
二、涉水行政、司法机关处理致人落水失踪的不同处理路径 |
三、以宣告死亡论认定致人落水失踪的合理性证成 |
第三节 水上交通事故致溢油污染的法律后果定性分析 |
一、水上交通事故致溢油污染定性路径的学理争论 |
二、司法实践中水上交通事故致溢油污染的处理路径 |
三、以环境法益侵害衡量水上交通事故致溢油污染的合理性分析 |
第四章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因果关系判断 |
第一节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因果关系特征 |
一、以多因一果、多因多果为主要表现形式 |
二、介入因素影响因果进程 |
三、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的因果联系具有复杂性 |
四、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的因果关系认定困难 |
第二节 传统因果关系理论的判断难点 |
一、条件说的判断难点 |
二、原因说的判断难点 |
三、相当因果关系说的判断难点 |
第三节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因果关系的判断路径选择 |
一、以条件说作为结果归因的重要理论 |
二、以客观归责理论进一步检验结果归属 |
第五章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主体范围及认定 |
第一节 水上交通业务过失犯罪的主体范围及认定 |
一、船舶组织体中业务过失主体范围和界定标准 |
二、值班水手作为水上交通业务过失犯罪责任主体的案例审视 |
三、引航员作为水上交通业务过失犯罪责任主体的认定 |
第二节 水上交通监督过失犯罪的主体范围及认定 |
一、船舶组织体内监督过失主体范围界定 |
二、船舶组织体系内部监督过失主体追责层级的限定 |
第三节 水上交通管理过失犯罪的主体范围及认定 |
一、水上交通管理过失犯罪主体范围和责任主体认定 |
二、一般管理情形下责任主体限定 |
三、管理错位情形下责任主体限定 |
第六章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主观特征之注意义务分析 |
第一节 水上交通过失不同主体的注意义务内容与根据 |
一、水上交通过失不同主体的结果预见义务内容 |
二、水上交通过失不同主体的结果避免义务内容 |
三、水上交通过失不同主体的注意义务根据 |
第二节 水上交通过失不同主体的注意义务履行 |
一、水上交通过失不同主体的注意义务履行内容 |
二、水上交通过失不同主体违反注意义务的程度 |
第三节 水上交通过失与信赖原则 |
一、信赖原则的一般理论 |
二、信赖原则在水上交通领域中的适用分析 |
三、信赖原则在水上交通监督过失中的适用分析 |
四、信赖原则在水上交通管理过失中的适用分析 |
第七章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主观特征之注意能力判断 |
第一节 水上交通过失不同主体注意能力的影响因素 |
一、心理状态对水上交通业务过失主体的注意能力影响 |
二、生理状态对水上交通业务过失主体的注意能力影响 |
第二节 水上交通过失不同主体注意能力的判断标准 |
一、注意能力判断标准的学说争鸣 |
二、水上交通从业者的注意能力判断标准选择 |
三、航运管理者的注意能力判断标准选择 |
第八章 我国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刑法完善思考 |
第一节 我国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立法完善 |
一、增设“水上重大航行事故罪”的理论意义与实践需要 |
二、由附属刑法规范配合刑事立法进行规制 |
第二节 我国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司法完善 |
一、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入罪标准完善 |
二、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特殊结果形态的法律适用完善 |
三、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逃逸行为的司法认定完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两船会遇船间效应数值计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渔船发展与事故) |
1.2. 船舶操纵研究方法 |
1.2.1. 模型试验 |
1.2.2. 数值计算 |
1.3. 本文的研究工作 |
第二章 数值模拟理论 |
2.1 引言 |
2.2 本文中的数值求解机理 |
2.2.1 湍流控制方程的离散、求解和湍流模型的选择 |
2.2.2 近壁区域湍流模型的使用 |
2.2.3 动网格技术 |
2.2.4 本文中的 UDF 简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会遇船舶船间效应数值模拟 |
3.1 引言 |
3.2 y 值影响研究 |
3.3 不同湍流模型对相遇船舶模拟的影响 |
3.4 网格划分 |
3.5 有效性验证 |
3.6 相遇船舶数值模拟 |
3.6.1 坐标系 |
3.6.2 压力云图 |
3.6.3 受力分析 |
3.6.4 影响相遇船舶船间效应的几个因素 |
3.6.5 两船重心横向坐标变化分析 |
3.7 超越船舶船间效应数值模拟 |
3.7.1 坐标系 |
3.7.2 压力云图 |
3.7.3 受力分析(小船超越大船) |
3.7.4 影响超越船舶船间效应的几个因素(小船超越大船) |
3.7.5 两船重心横向坐标变化分析 |
3.7.6 大船超越小船情况简介 |
3.8 一船行经一静止船舶船间效应分析 |
3.9 一船行经一桥墩时船间效应数值分析 |
3.9.1 网格划分 |
3.9.2 结果分析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拖网渔船船间效应数值模拟 |
4.1 引言 |
4.2 边界条件及网格划分 |
4.3 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4)受限水域船间效应建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本课题研究现状 |
1.3 本文做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船舶运动数学模型 |
2.1 坐标系及运动方程 |
2.2 附加质量与附加惯性矩的计算 |
2.2.1 深水中附加质量与附加惯性矩的计算 |
2.2.2 附加质量与附加惯性矩的浅水修正模型 |
2.3 粘性类流体动力及力矩模型 |
2.3.1 深水中各水动力导数的计算 |
2.3.2 浅水中各水动力导数的计算 |
2.4 螺旋桨计算模型 |
2.4.1 螺旋桨推力及转矩计算模型 |
2.4.2 螺旋桨处伴流系数和推力减额系数的计算 |
2.4.3 螺旋桨推力系数和转矩系数的计算 |
2.5 舵及舵机特性计算模型 |
2.5.1 考虑螺旋桨、船体对舵的干涉时正压力的计算 |
2.5.2 舵处来流有效流速及有效冲角的计算 |
2.5.3 系数a_H、x_H、x_R、t_R的计算 |
2.5.4 舵上流体动力和舵机模型 |
第3章 浅狭水道干涉力及力矩计算模型 |
3.1 船间效应及其研究手段 |
3.1.1 船间效应及影响因素 |
3.1.2 船间效应研究手段 |
3.2 船间作用力及力矩计算模型 |
3.2.1 船间作用力理论计算模型 |
3.2.2 船间作用力峰值计算模型 |
3.2.3 船间作用力通用计算模型 |
3.3 岸壁力及岸壁力矩的计算 |
第4章 数学模型的计算机实现 |
4.1 运动方程数值算法 |
4.2 主程序流程图 |
4.3 MATLAB简介及仿真预报平台的搭建 |
4.4 运动模型的验证 |
4.4.1 船舶运动模型的验证 |
4.4.2 船间效应模型的验证 |
第5章 受限水域船间效应仿真 |
5.1 不同因素下的船间效应仿真 |
5.1.1 不同水深下的船间效应仿真 |
5.1.2 不同横距下的船间效应仿真 |
5.1.3 不同船速下的船间效应仿真 |
5.1.4 不同船舶大小下的船间效应仿真 |
5.2 保向舵角研究 |
5.2.1 PD控制下仿真轨迹 |
5.2.2 不同因素下的历时保向舵角 |
5.3 船舶近距离相互驶过时的操纵措施 |
5.3.1 追越时的安全操纵措施 |
5.3.2 对遇和驶过系泊船时的安全操纵措施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研究生履历 |
(5)大风浪天气滚装船航行安全预警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安全预警的研究 |
1.2.1 预警的概念 |
1.2.2 安全预警过程模型 |
1.2.3 安全预警相关研究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4 课题研究的方法 |
第2章 大风浪对船舶航行安全的影响 |
2.1 大风浪的定义及形成条件 |
2.2 滚装船的特点 |
2.3 大风浪对滚装船航行安全的影响 |
第3章 大风浪天气滚装船事故分析及预警模型 |
3.1 大风浪天气船舶事故分析 |
3.2 数学方法介绍 |
3.2.1 模糊综合评判法 |
3.2.2 层次分析法 |
3.3 大风浪天气滚装船预警模型 |
第4章 大风浪滚装船航行安全预警系统 |
4.1 因素集的建立 |
4.2 评价集的建立 |
4.3 构造各指标隶属度模糊子集表 |
4.4 权重的建立 |
4.5 模糊综合评价 |
4.6 建立滚装船预警系统 |
4.7 案例分析 |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专家调查表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研究生履历 |
(6)丁坝坝头对通航水流条件的影响距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阻水建筑物周围安全距离 |
1.2.2 丁坝周围水力特性研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水流边界对船舶航行的影响分析 |
2.1 横向推力 |
2.1.1 张兢公式 |
2.1.2 谢文希法 |
2.1.3 周华兴公式 |
2.1.4 横向推力小结 |
2.2 倾覆力矩 |
2.2.1 郑志刚结论 |
2.2.2 弯道中环流产生的倾覆力矩 |
2.2.3 其它成果 |
2.2.4 倾覆力矩小结 |
2.3 船舶侧向漂移 |
2.4 船舶自身抵抗水流作用的影响因素 |
2.4.1 船舶航行时自身的舵力 |
2.4.2 航行时舵力产生的转船力偶 |
2.4.3 船舶横向移动的横向水阻力 |
2.5 船舶过丁坝断面时的受力分析 |
2.6 安全的判别条件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槽试验概况 |
3.1 试验仪器及原理 |
3.1.1 试验仪器介绍 |
3.1.2 试验仪器工作原理 |
3.2 试验方案 |
3.2.1 试验方案 |
3.2.2 试验操作注意事项 |
第四章 各因素对安全范围的影响试验及结果 |
4.1 丁坝断面三维流速分布 |
4.1.1 丁坝断面纵向流速分布 |
4.1.2 丁坝断面垂向流速分布 |
4.1.3 丁坝断面横向流速分布 |
4.2 丁坝坝头通航安全距离 |
4.2.1 通航安全区域判别 |
4.2.2 丁坝坝头通航安全距离随水深的变化 |
4.2.3 丁坝坝头通航安全距离随流速和坝长的变化 |
4.2.4 二元线性回归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从事科研项目目录 |
(7)三峡库区通航环境安全评价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对通航环境安全评价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对通航环境安全评价的研究 |
1.3.2 国内对通航环境安全评价的研究 |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内容 |
1.4.1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2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模糊综合评价概述 |
2.1 模糊数学概述 |
2.2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2.3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选择的必要性 |
第3章 内河通航环境系统的安全评价 |
3.1 通航环境危险度评价等级的划分 |
3.2 影响通航安全的主要因素的选取 |
3.2.1 长江干线水上交通事故的统计 |
3.2.2 长江干线水上交通事故预先危险性分析 |
3.2.3 选取的主要因素 |
3.3 评价因素的具体分析 |
3.3.1 能见度的指标分析与危险度评价标准 |
3.3.2 风的指标分析与危险度评价标准 |
3.3.3 流的指标分析与危险度评价标准 |
3.3.4 航道宽度的指标分析与危险度评价标准 |
3.3.5 航道弯曲度的指标分析与危险度评价标准 |
3.3.6 航道水深的指标分析与危险度评价标准 |
3.3.7 障碍物的指标分析与危险度评价标准 |
3.3.8 交通流量的指标分析与危险度评价标准 |
3.3.9 助航标志的指标分析与危险度评价标准 |
3.4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确定 |
3.4.1 内河航道评价指标因素集与判断集的确定 |
3.4.2 评价因素的隶属函数的确定 |
3.4.3 通航环境评价指标因素权重集的确定 |
3.4.4 评判模型的建立 |
3.5 评价模型辅助计算机程序实现 |
第4章 三峡库区通航环境安全评价与分析 |
4.1 三峡库区及库区通航环境 |
4.1.1 三峡库区概述 |
4.1.2 三峡库区通航环境基本情况 |
4.2 三峡库区通航环境安全评价与分析 |
4.2.1 三峡库区通航环境安全分析和评价 |
4.2.2 三峡库区通航环境危险度分析 |
4.3 改善三峡库区通航环境安全状况的措施和建议 |
第5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源程序代码 |
附录2 三峡库区通航环境安全评价研究课题专家调查表 |
致谢 |
研究生履历 |
(8)珠江水上旅游交通安全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实践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2章 城市水上旅游概念和特点 |
2.1 城市水上旅游概念 |
2.2 城市水上旅游特点 |
2.3 珠江水上旅游特点 |
第3章 珠江水上旅游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
3.1 珠江水上旅游现状 |
3.1.1 航道情况 |
3.1.2 经营公司及游船情况 |
3.1.3 游客情况 |
3.2 珠江水上旅游发展趋势 |
3.3 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水上交通安全分析 |
4.1 水上交通安全概况 |
4.2 水上交通事故原因分析 |
4.3 水上旅游交通安全情况分析 |
第5章 珠江水上旅游交通安全模式分析 |
5.1 建立从政府到企业到基层的有效保障系统 |
5.2 政府管理部门 |
5.2.1 完善安全生产法规体系 |
5.2.2 完善市场准入制度 |
5.2.3 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
5.2.4 加强对企业负责人的安全培训 |
5.2.5 加大对企业安全评价的力度 |
5.2.6 监管方式上尽量减少交叉 |
5.2.7 船舶的检验 |
5.2.8 船上工作人员的培训 |
5.2.9 协调各经营单位 |
5.3 珠江游经营企业间的协调发展 |
5.4 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 |
5.4.1 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管理体系 |
5.4.2 落实经营管理者责任 |
5.4.3 层层落实责任 |
5.4.4 逐步向标准化发展 |
5.4.5 利用现代技术保障船舶安全 |
5.4.6 事故应急预案 |
5.4.7 重点从企业的基层抓好游船的交通安全 |
5.4.8 定期举行安全例会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澳门新高速船航道交通安全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航道交通安全评价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2章 高速船的概述 |
2.1 定义 |
2.2 分类 |
2.3 国内外高速船的发展现状 |
第3章 影响船舶航道航行安全的因素 |
3.1 船舶交通事故与船舶航行环境的关系分析 |
3.2 气象因素分析 |
3.2.1 能见度的影响 |
3.2.2 风、浪的影响 |
3.2.3 流的影响 |
3.3 航道状况因素分析 |
3.3.1 航道宽度 |
3.3.2 航道弯曲度的影响 |
3.3.3 交叉状况的影响 |
3.3.4 碍航物状况 |
3.3.5 航道长度 |
3.4 其他因素分析 |
3.4.1 交通流量 |
3.4.2 特殊作业船舶 |
3.4.3 交管因素 |
3.4.4 助航设备完善程度 |
3.4.5 人的因素 |
第4章 安全综合评判的因子分析和指标的定量分析 |
4.1 模糊综合评判概叙 |
4.1.1 模糊数学概述 |
4.1.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4.2 评价指标的确定 |
4.3 气象因素指标的量化分析 |
4.3.1 能见度的指标分析与危险度评价标准 |
4.3.2 风的指标分析与危险度评价标准 |
4.3.3 流的指标分析与危险度评价标准 |
4.4 航道状况因素指标的量化分析 |
4.4.1 航道宽度的危险度分析 |
4.4.2 航道弯曲的指标分析与危险度评价标准 |
4.4.3 航道交叉的指标分析与危险度评价标准 |
4.4.4 碍航物的指标分析与危险度评价标准 |
4.4.5 航道长度的指标分析与危险度评价标准 |
4.5 其他因素指标的量化分析 |
4.5.1 航道交通量的指标分析与危险度评价标准 |
4.5.2 交通管理的指标分析与危险度评价标准 |
4.5.3 助航信息的指标分析与危险度评价标准 |
4.6 隶属函数的建立 |
4.7 航道评价指标权重集的确定 |
4.8 安全评判模型的建立 |
第5章 澳门港高速船航道安全评判的确定 |
5.1 澳门港概况 |
5.1.1 地理状况 |
5.1.2 自然条件 |
5.2 航道内各评价指标值的确定 |
5.3 澳门新高速船航道的安全性评价 |
5.4 给澳门高速船航道改建的一些建议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履历 |
四、对一宗狭水道追越引起船舶翻沉事故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远洋船舶驾驶员情绪和工作负荷定量分析及人因失误关联性研究[D]. 范诗琪.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1)
- [2]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研究[D]. 庞婧.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3]两船会遇船间效应数值计算研究[D]. 周琦. 浙江海洋学院, 2014(07)
- [4]受限水域船间效应建模与仿真[D]. 李学东. 大连海事大学, 2010(09)
- [5]大风浪天气滚装船航行安全预警系统的研究[D]. 王振兴. 大连海事大学, 2010(09)
- [6]丁坝坝头对通航水流条件的影响距离[D]. 王慧. 长沙理工大学, 2010(02)
- [7]三峡库区通航环境安全评价和研究[D]. 牟小平. 大连海事大学, 2009(S1)
- [8]珠江水上旅游交通安全模式研究[D]. 林树丰. 西南交通大学, 2008(06)
- [9]澳门新高速船航道交通安全性评价研究[D]. 于文广. 大连海事大学, 2008(02)
- [10]主动避让渔船与《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A]. 陈彬,赵新江. 船舶航泊安全的新经验新技术论文集(上册),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