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异氟醚对大鼠不同程度再灌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吸入异氟醚对大鼠不同程度再灌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一、再灌注期吸入异氟醚对不同程度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叶宏[1](2019)在《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增强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目 的]观察自主跑轮预适应、缺血后适应以及两者联合应用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有无差异,结合氧化应激指标、细胞凋亡因子的检测,探寻可能的潜在调控机制。[方 法]实验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实验动物小鼠分为5组:1.假手术组。2.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3.缺血后适应组。4.自主跑轮预适应组。5.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组。在第一部分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设定第二部分实验分组:小鼠分为3组:1.假手术组。2.缺血后适应组。3.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组。为验证第一、二部分的实验推论,将第三部分实验动物分为4组:1.缺血后适应组。2.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组。3.自主跑轮预适应+后适应-PI3K抑制剂组。4.自主跑轮预适应+后适应-STAT3抑制剂组。实验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检测小鼠神经功能障碍评分;水迷宫检测认知功能;TTC实验检测脑梗死灶体积;分子生物学系列实验检测氧化应激生化指标以及神经元凋亡情况;细胞免疫的改变,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凋亡、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蛋白表达。[结 果]第一部分实验:与脑缺血再灌注组比较,自主跑轮预适应改善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和减少脑梗死灶体积的作用不明显,后适应显着改善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和减少脑梗死灶体积,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进一步增强改善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和减少脑梗死灶体积的作用,明显强于单独的预适应或后适应。与脑缺血再灌注组比较,预适应略有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降低丙二醛(MDA)含量的作用,后适应能显着升高脑组织中SOD活性和降低MDA含量,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升高脑组织SOD活性,降低MDA含量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明显强于单独的自主跑轮预适应或后适应。与模型组比较,自主跑轮预适应减少缺血区脑组织的神经细胞凋亡数量不明显,后适应明显减少神经细胞凋亡数量,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减少神经元细胞凋亡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明显强于单独的自主跑轮预适应或后适应。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因子的蛋白表达,与脑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其中促凋亡因子Bax、Caspase-3的蛋白表达,预适应联合后适应的表达减弱,自主跑轮预适应或缺血后适应的表达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抗凋亡因子Bcl-2的蛋白表达,预适应联合后适应的表达增强,自主跑轮预适应或缺血后适应的表达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实验:Western blot检测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蛋白表达,其中PI3K、STAT3的蛋白表达,缺血后适应升高PI3K、STAT3活性。自主跑轮预适应和后适应联合干预提升PI3K、STAT3通路活性强于单独的后适应。第三部分实验:分别使用PI3K抑制剂LY294002、STAT3抑制剂SH454后,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的脑保护作用明显减弱,表现为:神经功能评分降低,认知功能减退,脑梗死体积增大,TUNEL检测的凋亡细胞数量增多,促凋亡因子线粒体内细胞色素C、Bax、Caspase-3的蛋白表达增强,抗凋亡因子胞质内细胞色素C、Bcl-2的蛋白表达减弱。[结 论]1.后适应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能进一步增强上述作用。2.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的增强可能依赖于激活抗氧化、抗凋亡的PI3K和STAT3信号通路。3.分别使用PI3K、STAT3抑制剂后,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的脑保护作用明显减弱。

刘雪娇[2](2018)在《TGF-β1/Smad2/3通路及Cx43在异氟醚后处理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文中提出目的:将SD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90分钟后在再灌注即刻给予浓度为1 MAC(1.5%)的异氟醚吸入60分钟,再灌注24小时后观察1 MAC的异氟醚后处理是否具有脑保护作用,并探讨缝隙连接蛋白43(Cx43)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1 MAC异氟醚后处理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该实验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先将雄性SD大鼠(体重250-300g)大脑中动脉进行90分钟的栓塞,然后拉出线栓对大鼠进行再灌注,在再灌注即刻使大鼠吸入浓度为1 MAC的异氟醚对其进行异氟醚后处理,24小时后观察大鼠的各项指标。用神经功能缺陷评分、TTC染色以及HE染色来评估实验大鼠的神经损伤程度;凋亡试剂盒染色(TUNEL)观察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的凋亡程度;尼氏染色观察CA1区神经元细胞蛋白合成功能改变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rt PCR)检测TGF-β1和Cx43的m RNA水平;免疫荧光技术观察磷酸化缝隙连接蛋白Cx43(p-Cx43)在神经元细胞内的定位及定量表达,Western blot检测Cx43、p-Cx43、TGF-β1、Smad2/3及p-Smad2/3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1 MAC异氟醚后处理(ISO)组较缺血再灌注损伤(I/R)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脑梗死面积以及神经元损伤程度均明显降低(P<0.05),TGF-β1、p-Smad2/3及p-Cx43的表达上调(P<0.05),各组总Cx43及非磷酸化Smad2/3的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2)单独应用TGF-β1抑制剂LY2157299之后,大鼠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增高,脑梗死面积扩大,经元损伤程度增加,TGF-β1、p-Smad2/3及p-Cx43的表达下调(P<0.05)。(3)单独应用p-Cx43抑制剂Ro318220之后,大鼠神经功能缺陷评分、脑梗死面积以及神经元损伤程度均增加(P<0.05),p-Cx43的表达下调(P<0.05),但TGF-β1及p-Smad2/3的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4)同时应用LY2157299和Ro318220之后,大鼠神经功能缺陷评分、脑梗死面积以及神经元损伤程度均增加(P<0.05),TGF-β1和p-Cx43的表达均下调(P<0.05)。结论:(1)1 MAC异氟醚后处理能够显着地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程度,且这种保护作用与p-Cx43表达的上调有关;(2)TGF-β1/Smad2/3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

程志芳[3](2011)在《异氟醚预处理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肠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RI)是外科临床中常见的器官损伤之一,它不仅可引起消化道局部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而且可使肠粘膜屏障损害引起肠腔细菌、内毒素及其他毒性介质向肠道外组织器官移位并激发机体炎症反应,造成远隔脏器的继发损害,甚至导致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目前采用自由基清除剂、钙离子拮抗剂、中性粒细胞抑制剂、抗黏附分子药物、抗TNFα单克隆抗体等许多药学方法治疗肠IRI,但这些防治方法主要是针对损伤的可能机制而逐一采取相应的药物处理,效果往往比较局限,且多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即使应用于临床,疗效并不理想或尚不清楚。肠缺血预处理虽然是目前最有效的抗肠IRI的措施,但因其具有创伤性,而且临床上的多数肠缺血的发生没有预见性,限制了该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因此,对肠IRI损伤的机制探讨及防治研究仍是目前医学研究领域的重点及难点的课题。近年研究发现,临床常用吸入麻醉药异氟醚(Isoflurane)等对心、脑、脊髓、肺、肝、肾等多个器官IRI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抗损伤的机制为多途径,因此效果显着,而且具有无创伤,不加重组织缺血损害,不增加发生血栓的风险,同时具有便于实施等优点。但至今尚未有研究证实异氟醚是否有抗肠IRI损伤。研究目的本课题拟观察异氟醚预处理对大鼠肠IRI的影响,寻找异氟醚发生保护作用的最佳作用浓度,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200-220g),20%乌拉坦(0.6 ml/kg, ip)麻醉后,随机分为5组(n=12):假手术组(Sham组),肠缺血再灌注组(IRI组),0.25MAC组(0.2%-0.3%)、0.5MAC(0.55%-0.6%)组、1.0MAC(1.1%-1.2%)异氟醚处理组(即0.25M组、0.5M组和1.0M组)。每组随机取3只大鼠每隔30 min记录一次动脉血压,检测吸入前、吸入30 min后的动脉血气。每组其余9只在肠缺血再灌注2h时抽取下腔静脉血,经离心后取血浆,用比色法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Elisa法测血浆丙二醛(MDA)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取回盲部肠组织按常规制备组织病理学HE染色切片,光镜下观测其结构病理变化程度;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肠组织Caspase-3活化表达量。所有数据采用SPSS 11.5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动脉血压、血气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法进行检验,其余参数组间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规定P<0.05有显着性差异,P<0.01有极显着性差异。结果1.各组大鼠体重及实验室温度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各组大鼠MAP在缺血期基本保持平稳。而在再灌注期,随时间延长呈明显下降趋势,0.5M组和1.0M组能明显改善MAP。各组大鼠动脉血气pH值、PCO2、PO2在吸入麻醉药前基本保持一致(P>0.05),而在吸入30 min后,1.0M组较0.5M组pH值、PO2下降,PCO2升高趋势明显(P<0.05)。3.光学显微镜下发现IRI组肠组织病理改变严重。与IRI组比,0.25M组无显着差异(P>0.05);而0.5M组和1.0M组较IRI组和0.25M组的病理评分显着性减低(P<0.01)。4.生化结果显示:①IRI组血浆SOD活力明显低于Sham组(P<0.01),而0.5M和1.0M两组SOD活力显着性高于IRI组(P<0.01)。②IRI组MDA含量明显高于Sham组(P<0.01),而0.25M组、0.5M组、1.0M组MDA含量与IRI组相比具有显着性降低(P<0.01)。③与IRI组相比,1.0M、0.25M两组TNFα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0.5M组较IRI组具有显着性降低(P<0.01)。5、Caspase-3免疫组化和WB结果显示:0.5M与1.0M两组的Caspase-3蛋白表达量较0.25M组和IRI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1.在大鼠肠IRI中,0.25MAC异氟醚预处理30 min几乎无保护作用,0.5MAC与1.0MAC可产生相似程度的保护作用,但1.0MAC在吸入期间对已用乌拉坦麻醉后大鼠的血气情况影响较大。2.异氟醚预处理抗急性肠IRI的机制与提高SOD活性、减少脂质过氧化产物MDA生成、下调TNFα生成的炎症反应级联效应以及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田毅[4](2010)在《异氟醚、卡托普利联合预处理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异氟醚、卡托普利联合预处理对兔缺血再灌注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法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成6组:假手术组(S组):仅开胸并分离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但不阻断血流;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30min,再灌注120 mim缺血预处理组(IPC组):缺血5 min,再灌注5 min,重复3次后同I/R处理;异氟醚预处理组(I组):给予1.1%异氟醚持续吸入30min,洗脱15min,之后处理同I/R组;卡托普利预处理组(C组):给予喂饲卡托普利片25 mg-kg-1,24h后处理同I/R组;异氟醚、卡托普利联合预处理组(I+C组):给予喂饲卡托普利片25 mg·kg-1,24h后处理同I组。记录缺血再灌注前后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指标:阻断前(T0),阻断30min(T1),再灌注30min(T2),再灌注60min(T3),再灌注120min(T4);记录心律失常发生率;取动脉血检测乳酸脱氢酶(LDH)、肌酸磷酸激酶(CK)、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cTnI)浓度;再灌注结束后检测血清丙二醛(MDA)浓度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观察各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1.T0-T2 I组与I+C组HR相对高于其它各组,T0-T4 I组、C组与I+C组MAP与RPP相对较低并依次递减(P<0.05,或P<0.01),IPC组、I组、C组再灌注期间心律失常发生率(37.5%、50%、50%)低于I/R组(62.5%),但高于I+C组(25%,P<0.05)。2.心肌酶变化:与S组比,各组心肌酶学指标从T1至T4均较T0有所升高(P<0.05或P<0.01),但IPC组、I组、C组和I+C组增高程度低于I/R(P<0.05),IPC组和I+C组又较I组和C组低(P<0.05)。3.生化指标变化:与S组比,各组MDA均增高,SOD降低(P<0.01),但与I/R组比,各处理组MDA降低,SOD较高(P<0.01)。IPC组和I+C组MDA和SOD分别较I组和C组降低和升高(P<0.05)。4.心肌超微结构变化:预处理组心肌细胞损伤轻于I/R组。结论异氟醚、卡托普利联合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兔心肌有保护作用,较单独应用异氟醚、卡托普利预处理的保护作用增强,其效果与缺血预处理相似。目的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异氟醚、卡托普利联合预处理对兔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法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成6组:假手术组(S组):仅开胸并分离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但不阻断血流;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30min,再灌注120 min;缺血预处理组(IPC组):缺血5 min,再灌注5 min,重复3次后处理同I/R组;异氟醚预处理组(I组):给予1.1%异氟醚持续吸入30min,洗脱15min,之后处理同I/R组;卡托普利预处理组(C组):给予喂饲卡托普利片25 mg·kg-1,24h后处理同I/R组;异氟醚、卡托普利联合预处理组(I+C组):给予喂饲卡托普利片25 mg·kg-1,24h后处理同I组。再灌注结束后采用伊文思蓝和TTC染色法检测心肌梗死面积,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1.心肌梗死面积:IPC组、I组、C组和I+C组心肌梗死面积(33.6±3.8%、39.8±5.7%、39.6±3.4%、33.9±5.9%)均小于I/R组(60.7±6.0)(P<0.01),IPC、I+C组心肌梗死面积均小于I组、C组(P<0.05)。2.细胞凋亡:与S组比较各组凋亡指数明显增高(P<0.01);与I/R组相比各预处理组细胞凋亡指数均有所降低(P<0.01);I组和C组较IPC组和I+C组细胞凋亡指数有所增加(P<0.05)。但IPC组和I+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异氟醚、卡托普利联合预处理可明显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的梗死面积以及降低细胞凋亡,较单独药物预处理组作用增强,与缺血预处理的作用相似。2.异氟醚、卡托普利联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了协同的抗细胞凋亡保护作用。目的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初步探讨异氟醚、卡托普利联合预处理对凋亡相关基因的影响,以及对凋亡通路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法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成6组:假手术组(S组):仅开胸并分离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但不阻断血流;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30min,再灌注120 mim缺血预处理组(IPC组):缺血5 min,再灌注5 min,重复3次后处理同I/R组;异氟醚预处理组(I组):给予1.1%异氟醚持续吸入30min,洗脱15min,之后处理同I/R组;卡托普利预处理组(C组):给予喂饲卡托普利片25mg·kg-1,24h后处理同I/R组;异氟醚、卡托普利联合预处理组(I+C组):给予喂饲卡托普利片25mg·kg-1,24h后处理同I组。再灌注结束后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各组心肌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和凋亡通路蛋白Caspase-3、Caspase-8和Caspase-9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1.各组心肌Bcl-2、Bax蛋白表达的变化:与I/R组比较,各预处理组Bcl-2表达明显增加,Bax表达降低,Bcl-2/Bax比值明显增加,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I组和C组相比,IPC组和I+C组Bcl-2/Bax比值明显增高(P<0.01),IPC组和I+C组之间比值没有差异(P>0.05)。2.各组心肌凋亡通路蛋白Caspase-3、Caspase-8和Caspase-9蛋白表达的变化:与I/R组比较各预处理组Caspase-3、Caspase-8和Caspase-9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I组和C组相比,IPC组Caspase-3蛋白表达较低(P<0.01),但与I+C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药物预处理组Caspase-8蛋白表达与IPC组相比均较低(P<0.05或P<0.01);I+C组Caspase-8蛋白的表达量也低于I组和C组(P<0.01);与各药物预处理组相比,IPC组的Caspase-9蛋白表达较低(P<0.01);I+C组与I组和C组相比,Caspase-9蛋白的表达量也有差异(P<0.05)。3.细胞凋亡:与I/R组相比,各预处理组细胞凋亡指数均有所降低(P<0.01),I+C组凋亡指数低于I组和C组(P<0.05),但与IPC组无差异(P>0.05)结论1.异氟醚、卡托普利联合预处理组通过上调Bcl-2蛋白表达,下调Bax蛋白表达,增加Bcl-2/Bax比值,对缺血再灌注兔心肌产生保护作用。2.异氟醚、卡托普利联合预处理组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后Caspase-3、Caspase-8和Caspase-9的蛋白表达,抑制凋亡通路信号转导,减少心肌细胞的凋亡。3.异氟醚、卡托普利联合预处理对凋亡的死亡受体通路和线粒体通路具有抑制作用,但主要是通过死亡受体通路发挥抗凋亡作用。

柳垂亮,李玉娟,石永勇[5](2009)在《吸入麻醉药抗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机制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目的综述吸入麻醉药在保护脏器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对近十年国内外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与结论以异氟醚为代表的多种吸入麻醉药除了麻醉作用外,还对多种器官组织的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均有保护作用,但不同的吸入麻醉药抗不同器官IRI的作用时间窗、量效关系及其保护机制却不完全一致。

叶治[6](2009)在《线粒体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及活性氧介导七氟醚迟发型脑保护作用机制探讨》文中认为临床上常见的严重颅脑外伤手术、控制性降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以及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等的病人都具有潜在脑缺血的可能。例如:为便于脑动脉瘤手术实施和减少术中出血,常将脑动脉血管短暂夹闭,然而随着受阻血管血流的恢复,往往会导致局部性脑组织缺血/再灌注(ischemic-reperfusion injury,I/R)损伤。而在实际工作中,临床医生不仅关心术中的神经系统的保护,更关心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探求脑缺血损失的发病机制、减轻脑缺血性损伤、降低脑缺血性疾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已成为近年来神经科学领域广大工作者致力的研究目标。与脑缺血预处理相似,吸入麻醉药预处理与缺血损伤之间也有短暂的重要联系,包括两个重要时期:预处理早期阶段,即中断预处理刺激后5 min~2 h出现;第二个保护时期,延迟预处理期,出现在预处理刺激停止后12~24 h,并可持续24至72 h。已有研究证实七氟醚具有早期预处理的脑保护效应,在大鼠海马脑片模型中,反复吸入七氟醚(每天一次持续30 min,连续4天)能够诱导迟发型脑保护作用。目前,仍未知单次给予七氟醚是否能够诱导迟发型脑保护效应,值得进一步研究。大量研究证实,线粒体内膜ATP敏感钾通道(mitochondrial ATP-sensitive potassium channels,mitoKATP),是吸入麻醉药预处理产生心肌保护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而脑组织的mitoKATP通道蛋白浓度是心肌含量的6~7倍。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测mitoKATP通道参与了七氟醚的迟发型脑保护作用。开放后的mitoKATP通道如何进一步介导脑保护作用?现在认为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可能作为一种关键的细胞内信息物质,介导缺血缺氧预处理和mitoKATP开放剂预处理的心肌及脑保护作用。因此本课题探讨脑遭受缺血再灌注损伤前24 h,单次给予60 min七氟醚预处理是否产生迟发型脑保护效应,以及mitoKATP通道及ROS的作用。本课题首先通过观察缺血后大鼠的神经功能及测定脑梗塞容积百分比,并通过HE染色评定CA1区神经元形态学改变,明确不同浓度的七氟醚对SD大鼠产生迟发型的脑保护作用;其次第二部分通过加入特异性mitoKATP通道阻断剂及ROS清除剂,观察缺血后大鼠的神经功能及测定脑梗塞容积百分比和缺血侧项叶皮层神经元PKC-ε和-δ两种同功酶的膜转位变化,探讨七氟醚迟发型脑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mitoKATP通道和ROS所介导的,且PKCε和δ是否作为mitoKATP通道的下游靶点参与了七氟醚迟发型脑保护效应;之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p38MAPK信号通路可能也为mitoKATP通道的下游蛋白信号分子,参与了七氟醚诱导迟发型脑保护中的作用;随后,通过检测缺血后胞浆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 C)的释放和Caspase-3活性变化,以及TUNEL染色等证实七氟醚迟发型预处理可以通过mitoKATP通道及ROS介导,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元的凋亡,明确七氟醚迟发型脑保护机制;最后通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各组缺血侧皮层神经元线粒体通透转运通道(MPTP)开放程度,Western-blot检测Bcl-2/Bax蛋白表达情况,探讨七氟醚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影响及可能机制,证实了激活和开放mitoKATP通道在七氟醚抑制MPTP开放发挥迟发型脑保护效应中起到重要作用。结果证实:(1)缺血前24h,短暂的予以2.4%及4.0%的七氟醚预处理可增强大鼠耐受局灶性脑缺血损伤,产生显着的迟发型脑保护效应,但短时间高浓度(4.0%)吸入七氟醚有引起动脉血pH值及MAP降低的趋势。(2)mitoKATP通道和活性氧介导七氟醚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迟发型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PKC-ε转位激活有关,但PKC-ε转位激活仅发生于脑保护的早期相,提示可能有其他的信号通路机制参与七氟醚迟发型脑保护作用。(3)七氟醚可以诱导大脑皮层磷酸化p38MAPK表达的增加,且p38MAPK可能做为线粒体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下游通路,参与了七氟醚预处理的迟发型脑保护作用。(4)七氟醚通过抑制缺血后细胞色素c释放、Caspase-3的激活以及神经元的凋亡发挥迟发型脑保护作用,其作用可能与线粒体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mitoKATP)以及活性氧有关。(5)七氟醚预处理能通过激活mitoKATP通道上调bcl-2蛋白的表达,抑制MPTP开放发挥迟发型脑保护作用。总之,脑缺血缺氧所致的神经元损伤并非是单一的病理生理过程,而是一系列复杂的生化级联反应。七氟醚的脑保护作用也并非单一作用于上述的某一环节,而是多位点、多途径、交互作用的结果。第一部分七氟醚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迟发型脑保护作用目的观察缺血前24 h单次予以2.4%或4.0%的七氟醚(sevoflurane,Sevo)60 min是否产生迟发型的脑保护作用。方法健康SD雄性大鼠60只,体重250~280 g,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组),单纯缺血再灌注组(IR组),2.4%七氟醚组(Sevol组),4.0%七氟醚组(Sevo2组)。七氟醚预处理组在制备MCAO模型前24h,吸入浓度为2.4%或4.0%七氟醚+氧气60 min;而S组和IR组在制备MCAO模型前24 h,吸入浓度为100%氧气60 min。24 h后用10%水合氯醛(300~350mg/kg)麻醉大鼠后,分离右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结扎颈外动脉和颈总动脉近端,经颈总动脉向颈内动脉插入栓线,放置到大脑前动脉起始部,阻断大脑中动脉。S组只分离血管,不阻断大脑中动脉的血流。缺血2 h,再灌注6,24,72 h后,用神经功能缺陷评分观察动物神经行为学改变、TTC染色法测大鼠脑梗死容积百分比。额外取12只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IR组,Sevo1组,Sevo2组。均用4.0%七氟醚(氧流量4.0 L/min)动物麻醉面罩吸入诱导麻醉,2.4%七氟醚(氧流量1.5~2.0 L/min)面罩持续吸入维持麻醉深度。分离、暴露右侧股动脉,动脉置管后缝合局部皮肤。停用七氟醚,待大鼠清醒后,放入七氟醚麻醉预处理箱内,接好持续动脉测压,体温测量装置。Sevo1组,Sevo2组通过麻醉气体挥发罐持续输入含有2.4%或4.0%七氟醚的O2(4L/min),而IR组持续输入100%的纯氧。三组大鼠均保留自主呼吸。在七氟醚或氧气预处理前5 min以及结束时抽取动脉血检测动脉血气、血糖并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体温(T)等参数。结果IR组缺血2 h,再灌注6,24,72 h后,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分别为4(2~6),4(3~6)及4(3~6),脑梗死容积百分比分别为22.6±4.0%,33.7±4.3%,31.1±3.4%。与IR组相比,缺血2 h,再灌注6,24,72h后,Sevo1组和Sevo2组均明显改善神经功能及显着减少脑梗死面积(P<0.05),神经功能缺陷评分Sevo1组分别为2(1~5),3(1~4),3(2~5),Sevo2组分别为2(1~4),3(2~4),3(1~5)。脑梗死容积百分比Sevo1组分别为:14.3±3.5%,23.4±4.7%,25.7±3.0%;Sevo2组分别为:15.6±4.5%,23.8±3.7%,27.1±4.0%。但Sevo1组与Sevo2组之间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及脑梗死容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IR组相比较,Sevo1组,pH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糖(BS)以及血流动力学参数(MAP,HR),体温(T)均无显着差异;但Sevo2组pH值较IR组及Sevo1组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前24 h,短暂的七氟醚预处理可增强大鼠耐受局灶性脑缺血损伤,产生显着的迟发型脑保护效应。短时间高浓度吸入七氟醚有引起动脉血pH值及MAP降低的趋势。第二部分PKCε参与七氟醚预处理诱导的迟发型脑保护作用及mitoKATP通道和ROS的影响目的探讨七氟醚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迟发型脑保护作用和对PKC-ε,δ转位激活的影响以及与mitoKATP通道和活性氧(ROS)生成的关系。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体质量220~300 g,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middle cerebral arteryocclusion,MCAO)并随机分为7组: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七氟醚预处理组(Sevo组)、mitoKATP通道阻断剂5-羟葵酸盐(5-HD)+七氟醚(5-HD+Sevo组)、ROS清除剂2-硫基丙酰氨基乙酸(2-MPG)+七氟醚(MPG+Sevo组)和单纯5-HD组及MPG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阻闭右侧大脑中动脉2 h,再灌注6,24和72 h。假手术组(S);缺血再灌注组(I/R):吸入100%纯氧60min,24 h后行大脑中动脉阻闭(MCAO),缺血2 h,再灌注6,24,和72 h;七氟醚组(Sevo):制备MCAO模型前24 h,吸入浓度为2.4%七氟醚+97.6%氧气60 min;5-HD+Sevo组:七氟醚预处理之前30 min,腹腔内注射mitoKATP通道阻断剂5-羟葵酸盐(5-HD)40mg/kg,余同七氟醚组;MPG+七氟醚组(MPG+Sevo):七氟醚预处理之前30 min,经尾静脉予以ROS清除剂MPG 20 mg/kg,余同七氟醚组;单纯5-HD组:吸入氧气前30 min,腹腔内注射mitoKATP通道阻断剂5-羟葵酸盐(5-HD)40 mg/kg,余同I/R组;单纯MPG组(MPG):吸入氧气前30 min,尾静脉给予MPG 20 mg/kg,余同I/R组。缺血2h,再灌注6,24和72 h后进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NDS)并取脑组织,运用TTC染色测算脑梗死容积百分比,再灌注6,24 h后运用Western-Blot法测定PKC-ε,δ膜转位水平。结果I/R组相比,七氟醚能明显改善缺血后的神经功能,减小脑梗死面积,而发挥迟发型脑保护作用(P<0.05),七氟醚预处理前30 min腹腔内注射mitoKATP通道阻断剂5-羟葵酸盐(5-HD)(40 mg/kg)或尾静脉给予ROS清除剂2-硫基丙酰氨基乙酸(2-MPG)(20 mg/kg)能拮抗七氟醚迟发型脑保护效应(P<0.05),单独使用5-HD及MPG则无明显影响(P>0.05)。I/R组,MPG+Sevo组,MPG组之间脑梗死容积以及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与I/R组相比,七氟醚显着促进PKC-ε,而非PKC-δ的膜转位激活,且仅发生于再灌注后6 h(P<0.05),七氟醚的此效应同样可以被mitoKATP通道阻断剂5-羟葵酸盐(5-HD)或ROS清除剂2-MPG所废止。结论mitoKATP通道和活性氧介导七氟醚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迟发型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PKC-ε转位激活有关。第三部分p38MAPK参与七氟醚预处理迟发型脑保护效应及线粒体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的作用目的研究七氟醚迟发型预处理对大鼠皮层脑组织p38蛋白磷酸化激活的影响以及线粒体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的作用。方法实验分两部分,A)40只SD实验大鼠结束七氟醚预处理前0 h及七氟醚预处理后2 h、6 h、12 h、24 h、3 d,7d通过Western-bolt法检测p-p38MAPK表达情况;B)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缺血再灌注组(I/R)、七氟醚组(Sevo)、5-HD+七氟醚组(5-HD+Sevo)、SB 203580+七氟醚组、单纯SB 203580(SB)和单纯5-HD组(5-HD)。缺血2 h,再灌注24后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TTC法检测脑梗死容积百分比以及Western-bolt法检测缺血侧顶叶皮层神经元磷酸化p38MAPK(p-p38MAPK)的水平。结果A):与对照组(七氟醚预处理前,即0 h)相比较,吸入七氟醚后2 h,p38MAPK磷酸化(p-p38MARK)明显增加,随着再灌注时间延长,p-p38MARK表达也逐渐增强,于再灌注后24 h达到高峰,并可至少持续3 d,再灌注7 d后基本回落至初始水平。B)与I/R组相比较,七氟醚预处理组能显着改善大鼠缺血后神经功能和明显减小脑梗死面积,但是七氟醚预处理前使用5-HD及SB203580干预,可以取消七氟醚预处理的脑保护作用。而与I/R组相比较,单独使用5-HD及SB203580对实验结果无明显影响。结论七氟醚可以诱导大脑皮层磷酸化p38MAPK表达的增加,且p38MAPK可能做为线粒体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下游通路,参与了七氟醚预处理的迟发型脑保护作用。第四部分七氟醚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及机制目的探讨七氟醚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元凋亡、Caspase-3激活以及细胞色素c释放的影响。方法利用MACO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以酶活性测定、Western Blot免疫组化和TUNEL法对Caspase-3活性变化和激活、细胞色素c释放以及神经元凋亡进行规律性观察。结果缺血2 h,再灌注6,24,72 h后,假手术组(Sham)胞浆未见明显的细胞色素C释放及活性Caspase-3。与Sham组相比较,缺血再灌注组(I/R)细胞色素C胞浆释放及活性Caspase-3明显增加。与I/R组相比较,七氟醚预处理显着减少细胞色素C的胞浆释放及活性Caspase-3增加。七氟醚预处理前给与线粒体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mitoKATP)抑制剂5-HD以及活性氧(ROS)清除剂2-MPG,可以废除七氟醚抑制细胞色素C释放及活性Caspase-3增加的效应(P<0.05),但与I/R组相比较,单纯给与5-HD及2-MPG,对缺血后各时点细胞色素C的胞浆释放无明显影响。缺血2 h,再灌注24 h后使用TUNEL法检测凋亡神经元显示,与I/R组相比,七氟醚能明显减少缺血后神经元的凋亡,同样线粒体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mitoKATP)抑制剂5-HD以及活性氧(ROS)清除剂2-MPG,可以废除七氟醚抑制神经元凋亡的效应。结论七氟醚通过抑制缺血后细胞色素c释放、Caspase-3的激活以及神经元的凋亡发挥迟发型脑保护作用,其作用可能与线粒体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mitoKATP)以及活性氧有关。第五部分七氟醚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影响目的探讨七氟醚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损伤组(I/R组):吸入纯氧60 min,24h后行大脑中动脉阻塞2 h,再灌注24 h造成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七氟醚预处理组(Sevo组):缺血前24 h吸入2.4%七氟醚60 min;5-HD+Sevo组:腹腔内注射5-HD 40 mg/kg,30 min后同Sevo组。5-HD组:腹腔内注射5-HD 40 mg/kg,30 min后同I/R组,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各组缺血侧皮层神经元线粒体通透转运通道(MPTP)开放程度,Western-blot检测Bcl-2/Bax蛋白表达情况。结果I/R组线粒体(max A520—min A520)呈现快速下降,且比假手术组更为显着(P<0.05);与I/R组相比较,七氟醚预处理组(Sevo)能缓解Ca2+诱导的(maxA520—minA520)的下降(P<0.05);但七氟醚预处理前腹腔内注射线粒体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特异性抑制剂5-HD 40mg/kg,可取消七氟醚的此作用,而单独使用5-HD则无影响。同样,与I/R组比较,七氟醚可明显增加bcl-2蛋白表达(P<0.05);七氟醚预处理前使用5-HD,可以取消七氟醚增加bcl-2蛋白表达的效应(P<0.05);除假手术组外,各组间Bax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七氟醚预处理能通过激活mitoKATP通道上调bcl-2蛋白的表达,抑制MPTP开放发挥迟发型脑保护作用

王艳,李志学,李恩有,毛雅红,王联洲[7](2008)在《异氟醚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时海马ICAM-1 mRNA和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b/CD18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异氟醚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时海马组织ICAM-1 mRNA和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b/CD18表达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63只,随机分为3组(n=21):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异氟醚组(Iso组)。采用四血管阻断法制备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Iso组在四血管阻断过程中及再灌注早期吸入1.4%异氟醚。于再灌注6、24、72 h时,采集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b/CD18和CD18的表达;RT-PCR法测定海马组织细胞间粘附分子-1 (ICAM-1)mRNA和核因子κB(NF-κB)mRNA的表达。结果与S组比较,I/R组再灌注6 h时CD11b/ CD18和CD11b表达上调,再灌注24、72 h时ICAM-1 mRNA表达上调,I/R组和Iso组再灌注24 h时NF-κB mRNA表达上调(P<0.05或0.01);与I/R组比较,Iso组再灌注6 h时CD11b表达下调,再灌注24 h时ICAM-1 mRNA表达下调(P<0.05)。结论异氟醚可减轻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与其抑制海马ICAM-1 mRNA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b/CD18的表达有关。

王玥[8](2007)在《乳化异氟醚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表明脑卒中(脑中风)是一组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全世界第二大死亡原因。脑卒中临床上称为脑梗死,其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因此,防止脑梗死形成或缩小梗死体积,恢复脑供血,促进梗死灶周边血液循环就能预防或减少脑卒中的发生。临床上治疗脑卒中的治疗措施很多,如中医、西医等方法,但其疗效都不尽人意。因此,目前脑卒中的治疗更重在预防。近几年来,在脑卒中研究领域兴起的药物预处理方法实质上就是一种预防措施。一些麻醉药预处理的脑保护作用已被研究证实,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明吸入麻醉药异氟醚(Iso)具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在围术期预防脑缺血损伤中可能具有重要价值。但是改变剂型的乳化异氟醚是否也有脑缺血耐受作用?为此本实验采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MCAO),并通过评估缺血再灌注24h的行为学和脑梗死容积,来探讨:(1)乳化异氟醚预处理是否诱导产生脑缺血耐受作用;(2)乳化异氟醚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的可能机制。实验一: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建立。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阻闭(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5组(n=8):A.MCAO 60min组;B.MCAO 120min组;C.MCAO150 min组;D.MCAO180min组;E假手术组(仅分离血管,不留置线拴),观察再灌注后24h动物神经行为学改变及脑梗死容积。结果24h后A-D组神经功能障碍加重,呈递增趋势;24h神经功能损害评分(NDS)E组与A-D组间差异明显(P<0.05)。再灌注24h脑梗死体积A至D组依次增大,差异明显((P<0.05),而E组无梗死灶。A组(132.6±22.1 mm3)梗死容积明显小于B-D组(P<0.05),B组(216.9±20.3mm3)和C组(223.8±21.7mm3)显着小于D组(296.8±26.6mm3)B与C缺血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大鼠MCAO 120min为较佳脑缺血模型,并且能很好的重复大脑中动脉阻闭。实验二8%乳化异氟醚预处理对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耐受的影响。方法:选择60只雄性SD大鼠,体重250~300 g,随机分成6组,假手术组:仅分离血管,不留置线拴;脑缺血模型组(MO组):缺血前吸入纯氧30min行MCAO,2h后抽出线栓恢复再灌注;吸入异氟醚组(吸入ISO组):缺血前吸入0.9%(0.9%约相当于大鼠0.7MAC)异氟醚30min;乳化异氟醚组(乳化ISO组):缺血前给8%乳化异氟醚17ml(kg·h)-1;异丙酚组(PRO组):缺血前给异丙酚15 mg·kg-1;30%脂肪乳组(30%INT组):缺血前给30%脂肪乳17ml(kg·h)-1。所有动物均采用右侧颈动脉MCAO2h,观察再灌注后24h动物神经行为学改变及测量脑梗死容积。结果:结果直肠温度,Pa02,PaC02、血压预处理期间三组无明显差异。术后DNS乳化异氟醚组、吸入异氟醚组和异丙酚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再灌注24h后脑梗死体积模型组为(227.5±18.15)mm3,乳化异氟醚组,吸入异氟醚组和异丙酚组梗死面积缩小(P<0.05),但是乳化异氟醚组和吸入异氟醚组没有显着性差异。结论:缺血前给乳化异氟醚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吕欣[9](2007)在《异氟醚及乳化异氟醚的抗炎及肝肺保护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肝脏外科常见的问题,而肝脏功能的受损常常造成内毒素血症,反过来又可造成肝脏功能受损的加重,因此,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和内毒素被认为是影响围术期肝脏功能的两大主要致病因素。近年来研究显示以异氟醚为代表的吸入麻醉药可明显减轻脏器的缺血再灌注及内毒素性损伤,但在肝脏保护方面尚不清楚,本课题通过建立单纯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和再灌注期复合内毒素腹腔给药的肝脏损伤模型,对异氟醚及其新型静脉制剂-乳化异氟醚的抗炎及脏器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并采用特异性蛋白活性阻断剂及诱导剂等工具药对HO-1的肝脏保护作用,及HO-1在异氟醚肝脏保护机制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结论有:异氟醚预处理可减轻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及缺血再灌注复合内毒素性肝脏损伤,抑制促炎细胞因子释放,减少中性粒细胞在肝组织的浸润,保护肝脏;再灌注期复合内毒素腹腔注射可明显加重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炎症细胞因子反应;诱导上调肝脏HO-1的表达及HO-1活性的增强可抑制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介导的促炎细胞因子释放,减少中性粒细胞在肝组织的浸润,减轻肝脏损伤;异氟醚预处理的肝脏保护作用与其上调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肝脏内源性保护蛋白HO-1的表达及活性有关;乳化异氟醚预处理可明显减轻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介导的急性肺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NFκB的激活,减少促炎细胞因子TNFα的释放,抑制ICAM-1表达,减少中性粒细胞在肺组织的浸润有关。

熊利泽[10](2006)在《脑和脊髓保护新措施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外科手术病人在围手术期间可能发生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的损害。损害的种类包括缺血性损害和麻醉药的毒性。前者可由脑外科手术如颅内动静脉畸形手术、颈总动脉内膜剥脱术和胸腹主动脉瘤手术等引起,后者可由局麻药引起。怎样预防和治疗围术期脑和脊髓损伤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点之一。缺血预处理可诱导脑和脊髓保护,这一现象的发现为防治缺血性神经系统损伤提供了新的切入点。但缺血预处理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一定的不可操作性,因此,对非缺血预处理方法如吸入性麻醉剂、高压氧等进行了许多研究。我们以前的研究也探讨了高压氧、异氟醚和电针等预处理对脑和脊髓的保护作用,观察到这些预处理方法可模拟缺血预处理的效果,同时还对其初步的机制进行了研究。但这些研究远未解决围手术期脑和脊髓的保护问题,而对局麻药的神经毒性除尽量减少使用剂量外,目前缺乏更有效的预防手段。因此,从新的角度寻找有效的脑和脊髓的保护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对可能应用于围术期的几种神经保护措施进行了观察: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模型和兔脊髓缺血模型,比较了电针刺激不同穴位预处理对脑缺血的保护效应,并观察了STAT3在电针刺激诱导脑缺血耐受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观察了远程预处理、缺血后处理和新一代羟乙基淀粉(130/0.4,万汶)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的神经保护作用;并通过在体和离体实验模型,观察了中药制剂参附注射液减轻局麻药神经毒性的作用。

二、再灌注期吸入异氟醚对不同程度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再灌注期吸入异氟醚对不同程度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增强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1. 实验动物及分组
    2.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增强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
    1. 实验动物及分组
    2.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PI3K、STAT3信号通路介导了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1. 实验动物及分组
    2.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脑部缺血预适应的诱发因素、机制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运动与学习和记忆能力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TGF-β1/Smad2/3通路及Cx43在异氟醚后处理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使用仪器
    2 方法
        2.1 脑缺血再灌注(MCAO)模型的制备
        2.2 实验动物的分组
        2.3 神经功能缺陷评分
        2.4 TTC染色以及大鼠脑损伤面积的测定
        2.5 脑组织病理标本的处理
        2.6 脑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
        2.7 脑组织海马CA1区尼氏染色
        2.8 TUNEL凋亡试剂盒检测海马组织CA1区域神经元细胞凋亡程度
        2.9 实时荧光定量q-rtPCR
        2.10 免疫荧光技术(IF)观察海马组织CA1区p-Cx43的表达变化
        2.11 蛋白免疫印记法(Western-Blot)观察海马组织p-Cx43、Cx43、TGF-β1、Smad2/3与p-Smad2/3蛋白的表达变化
    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神经功能缺陷评分
    2.1MAC异氟醚后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TTC染色)
    3.异氟醚后处理、TGF-β1抑制剂LY2157299和p-Cx43抑制剂Ro318220对大鼠脑I/R损伤后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的影响(HE染色)
    4.异氟醚后处理、TGF-β1抑制剂LY2157299和p-Cx43抑制剂Ro318220对大鼠脑I/R损伤后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的影响(尼氏染色)
    5.异氟醚后处理、TGF-β1抑制剂LY2157299和p-Cx43抑制剂Ro318220对大鼠脑I/R损伤后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影响(TUNEL)
    6.p-Cx43蛋白在异氟醚后处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表达(免疫荧光)
    7.Cx43、p-Cx43、TGF-β1、p-Smad2/3及Smad2/3蛋白在异氟醚后处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表达(Western blot)
    8.p-Cx43抑制剂Ro318220以及TGF-β1抑制剂LY2157299对异氟醚后处理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CA1区Cx43、p-Cx43、TGF-β1、p-Smad2/3及Smad2/3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Western blot)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主要参与的研究项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导师评阅表

(3)异氟醚预处理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异氟醚抗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现状
        (一) 心脏
        (二) 脑和脊髓
        (三) 肺
        (四) 肝
        (五) 肾
    二、异氟醚抗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现状
        (一) 抗氧化应激
        (二) 开放K_(ATP)(ATP-sensitive potassium channel,K_(ATP))通道
        (三) 抗炎
        (四) 抗细胞凋亡
        (五) 改善能量代谢
    三、结语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一、材料和方法
        (一) 实验动物
        (二) 主要的实验药物及试剂
        (三) 主要的实验仪器
        (四) 实验方法
        (五) 观察指标和检测方法
        (六) 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
        (一) 一般情况
        (二) 异氟醚APC对肠IRI大鼠MAP及动脉pH、PCO_2、PO_2的影响
        (三) 光学显微镜下肠组织病理变化
        (四) 异氟醚APC对肠IRI大鼠血浆SOD活力的影响
        (五) 异氟醚APC对肠IRI大鼠血浆MDA含量的影响
        (六) 异氟醚APC对肠IRI大鼠血浆TNFα含量的影响
        (七) 异氟醚APC对大鼠肠组织Caspase-3表达的影响
第三部分 讨论
    一、实验设计的可靠性
        (一) 肠IRI的动物模型
        (二) 异氟醚的浓度和吸入时间窗
        (三) 实验动物组例数
        (四) 控制干扰因素
    二、异氟醚APC改善再灌注期的低血压
    三、异氟醚APC减轻肠IRI后肠组织结构病理损伤
    四、异氟醚APC对肠IRI后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
    五、异氟醚APC降低肠IRI后脂质过氧化产物MDA的血浆浓度
    六、异氟醚APC降低肠IRI后TNF_A的血浆浓度
    七、异氟醚APC降低肠IRI后促凋亡因子CASPASE-3蛋白的表达
    八、本研究结果的综合分析
    九、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异氟醚、卡托普利联合预处理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异氟醚、卡托普利联合预处理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2.1 材料
        1.2.2 实验方法
        1.2.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1.2.4 统计学处理
    1.3 实验结果
        1.3.1 血流动力学
        1.3.2 心律失常
        1.3.3 心肌酶学及心肌肌钙蛋白Ⅰ
        1.3.4 血清MDA浓度、SOD活性的检测
        1.3.5 心肌组织形态学观察(光镜,电镜)
    1.4 讨论
        1.4.1 心肌缺血再滋注损伤与心肌保护
        1.4.2 异氟醚、卡托普利预处理对兔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1.4.3 异氟醚、卡托普利预处理对兔心肌组织的影响
        1.4.4 异氟醚、卡托普利预处理抗氧化效应
    1.5 结论
    1.6 进一步研究方向
第二章:异氟醚、卡托普利联合预处理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细胞凋亡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2.2.4 统计学处理
    2.3 实验结果
        2.3.1 各组实验动物心肌缺血区与梗死区面积
        2.3.2 各组实验动物缺血再灌注后的细胞凋亡指数
    2.4 讨论
        2.4.1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细胞凋亡
        2.4.2 异氟醚、卡托普利预处理对兔心梗面积的影响
        2.4.3 异氟醚、卡托普利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细胞凋亡的作用
    2.5 结论
    2.6 进一步研究方向
第三章:异氟醚、卡托普利联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及凋亡通路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3.2.4 统计学处理
    3.3 结果
        3.3.1 各组兔心肌组织Bcl-2蛋白表达的结果比较
        3.3.2 各组兔心肌组织Bax蛋白表达的结果比较
        3.3.3 各组兔心肌组织Bcl-2/Bax比值的比较
        3.3.4 各组兔心肌组织caspase-3蛋白表达的结果比较
        3.3.5 各组兔心肌组织caspase-8蛋白表达的结果比较
        3.3.6 各组兔心肌组织caspase-9蛋白表达的结果比较
        3.3.7 各组实验动物缺血再灌注后的细胞凋亡指数
    3.4 讨论
        3.4.1 心肌缺血再灌注细胞凋亡的调节基因和凋亡通路
        3.4.2 异氟醚、卡托普利联合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中细胞凋亡调节基因Bcl-2、Bax的影响
        3.4.3 异氟醚、卡托普利联合预处理对凋亡通路蛋白的影响
        3.4.4 异氟醚、卡托普利联合预处理对细胞凋亡可能的机制
    3.5 结论
    3.6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综述一
综述二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5)吸入麻醉药抗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吸入麻醉药对IRI的保护作用
    1.1 吸入麻醉药抗心脏IRI
    1.2 吸入麻醉药抗其他脏器IRI
2 吸入麻醉药抗IRI的机制
    2.1 活性氧及蛋白激酶途径
    2.2 KATP通道开放
    2.3 抗炎、抗凋亡
    2.4 其他
3 结语

(6)线粒体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及活性氧介导七氟醚迟发型脑保护作用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对照说明
第一部分 不同浓度七氟醚预处理对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迟发型保护作用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PKCε参与七氟醚预处理诱导的迟发型脑保护作用及mitoKATP通道和ROS的影响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p38MAPK参与七氟醚预处理迟发型脑保护作用及线粒体敏感性钾离子通道的作用
    1.前言
    2.实验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七氟醚迟发型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及机制
    1.前言
    2.实验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七氟醚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影响
    1.前言
    2.实验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乳化异氟醚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文献回顾
    一 缺血预处理,脑缺血耐受及药物预处理
    二 氟醚类麻醉剂的脑保护作用研究
前言
论文 第一部分: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建立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论文 第二部分:8%乳化异氟醚预处理对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综述
致谢

(9)异氟醚及乳化异氟醚的抗炎及肝肺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异氟醚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异氟醚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复合内毒素肝脏损伤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HO-1 在异氟醚预处理肝脏保护机制中的作用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乳化异氟醚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远隔肺损伤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综述一 围术期肝脏损伤机制与保护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吸入麻醉药的脏器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10)脑和脊髓保护新措施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主要仪器
正文
    第一部分 脑和脊髓缺血性损伤的防治新措施研究
        研究一 电针预处理最佳穴位选择和其脑保护机制研究
        实验一 电针刺激预处理的最佳穴位选择
        实验二 STAT3在电针刺激预处理中的作用
        研究二 远程缺血预处理减轻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
        研究三 缺血后处理减轻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
        研究四 新一代羟乙基淀粉(130/0.4)急性等容血液稀释的脑保护作用
    第二部分 参附注射液减轻局麻药神经毒性的研究
        研究一 参附注射液减轻布比卡因中毒反应的初步实验研究
        研究二 参附注射液对三种局麻药中枢及心脏毒性的影响
        研究三 布比卡因对培养脊髓神经元的毒性及参附注射液的作用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再灌注期吸入异氟醚对不同程度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增强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D]. 叶宏.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5)
  • [2]TGF-β1/Smad2/3通路及Cx43在异氟醚后处理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D]. 刘雪娇. 石河子大学, 2018(12)
  • [3]异氟醚预处理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D]. 程志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2)
  • [4]异氟醚、卡托普利联合预处理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D]. 田毅. 中南大学, 2010(11)
  • [5]吸入麻醉药抗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 柳垂亮,李玉娟,石永勇. 中国药学杂志, 2009(18)
  • [6]线粒体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及活性氧介导七氟醚迟发型脑保护作用机制探讨[D]. 叶治. 中南大学, 2009(02)
  • [7]异氟醚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时海马ICAM-1 mRNA和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b/CD18表达的影响[J]. 王艳,李志学,李恩有,毛雅红,王联洲. 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8(02)
  • [8]乳化异氟醚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D]. 王玥. 四川大学, 2007(04)
  • [9]异氟醚及乳化异氟醚的抗炎及肝肺保护作用研究[D]. 吕欣. 第二军医大学, 2007(04)
  • [10]脑和脊髓保护新措施的实验研究[D]. 熊利泽. 第四军医大学, 2006(12)

标签:;  ;  ;  ;  ;  

吸入异氟醚对大鼠不同程度再灌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