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浪图像中判断粒子振动方向的几种方法

波浪图像中判断粒子振动方向的几种方法

一、波的图像中判断质点振动方向的几种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翁子羽[1](2021)在《“以点带面”——机械波干涉问题例析》文中认为机械波的干涉问题是高中物理振动与波部分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从一道经典例题出发,对运用平移法、假设波源法、判断速度方向法、驻波法等解决机械波干涉问题的方法进行了系统梳理,以期对提升学生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有所助益。

韩文炎[2](2021)在《皮肤中黑色素瘤的分类识别与皮肤组织受力分析》文中认为皮肤作为人体中唯一的体表器官,是抵御外界有害物质进入人体的第一道屏障,因此很容易受到各种伤害而产生病变。黑色素瘤作为皮肤病中危害最大的一种疾病,不仅转移速度快,而且病情发展迅速,死亡率在皮肤性疾病中高达75%,如果能在发病早期对黑色素瘤进行准确的识别,通过手术切除治疗,可以在5年内使患者的生存率达到97%以上。因此,对早期皮肤镜黑色素瘤图像进行准确的判断识别可以帮助成千上万的患者得到及时的救助,避免因延误治疗而丢失宝贵的生命;同时针对目前优秀外科医生数量相对偏少,实习医生临床经验相对不足等问题,通过建立虚拟皮肤组织模型,来辅助医师更好的了解皮肤结构,提高专业技能,从而达到能够对患者及时进行手术治疗的目的。本文主要的工作和创新如下:(1)针对图像中存在噪声的问题,提出一种自适应中值滤波结合泊松核改进的双边滤波的方法。首先根据图像像素点灰度值的相似度划分成不同图像块,然后按照灰度值相似程度完成自适应的改变图像形状和大小,最后计算滤波窗口内像素点与邻近像素块的相似程度,按照相似程度的大小匹配不同的计算权重,进而完成对图像噪点处理;根据泊松分布函数可以依据不同的像素点灰度值形成不同的分布函数的特点,利用泊松分布函数代替传统双边滤波中的高斯核函数进行图像处理;最终两者相结合得到噪声处理后的图像,与单一处理得到的图像效果相比有所提升。(2)分析对比了目前较流行的几种神经网络模型对黑色素瘤与良性色素痣的分类效果,并从中找到比较适合黑色素瘤识别的ResNet50神经网络模型。针对ResNet50提取深层信息不充分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多尺度注意力机制的改进ResNet50神经网络模型,将多尺度注意力模块引入到网络模型中,来加强对深层特征信息的提取,同时在残差网络结构中使用组归一化代替批归一化,解决batch大小和计算机GPU大小之间的制约问题,最终使黑色素瘤识别的准确率提高约3%。(3)针对目前大多数都是基于双层皮肤的模型,而且没有考虑真皮层与皮下组织之间的接触关系,同时有限元仿真软件ABAQUS没有为黏弹性材料提供合适的失效模型。本文提出利用ABAQUS的接口子程序VUMAT定义Mises失效准则,在真皮层和皮下组织层表面使用共享的节点进行耦合,建立皮肤的三层模型,采用网格扭曲控制和增强型沙漏控制两种方式来避免皮肤切割过程中可能带来的网格扭曲问题,通过对皮肤与手术刀之间的摩擦系数,手术刀的曲率半径、夹角、速度等几个方面进行实验,实现手术刀切割皮肤过程的模拟,以此来帮助青年医师更好的了解皮肤结构。

王京[3](2021)在《基于多源SAR数据青藏高原冻土冻融过程及时空分布研究》文中提出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水文环境孕育了全球最大的永久冻土区。近年来在温度持续升高和工程活动的背景下,青藏高原冻土呈现出快速退化趋势,主要表现在活动层厚度增厚、冻土温度升高等。其中活动层位于永久冻土层上方,它的周期性的冻融过程能引起冻土地表发生季节性的抬升和沉降。另一方面,青藏铁路的建设和运营改变了冻土的温度场和应力场,进而造成铁路路基沉陷及附近热融滑塌等地质灾害。因此,开展大范围青藏高原和交通走廊沿线冻土形变监测、多年冻土的分布调查及活动层厚度估计研究对于青藏高原的环境、气候、寒区灾害预防、人类工程设施都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但是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恶劣,地貌景观异质性较强,采用常规的监测手段进行冻土研究存在很多缺陷。多源SAR卫星的发射和In SAR技术的突飞猛进,为青藏高原的研究提供了丰富数据源和技术支持。本论文利用Sentinel-1A数据、Terra SAR-X数据、ALOS-2 PALSAR-2数据开展青藏高原冻土冻融过程形变监测、冻土分布制图及活动层厚度反演研究,旨在为青藏高原冻土区的灾害防护和冻土环境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工作如下:(1)提出了基于超算平台的并行快速分布式散射体和相干散射体的时序In SAR技术(Parallel Fast Distribute Scatterer-Coherent Scatters In SAR,PFDSCSIn SAR),实现整个青藏高原的年平均形变速率反演。以TOPS干涉模式250km宽幅的Sentinel-1图像为数据源,针对CSIn SAR技术在青藏高原自然地表存在点目标不足和分布式散射体技术(Distribute Scatterer interferometry,DSI)处理效率较低等问题,通过融合分布式散射体(Distribute Scatterer,DS)来提高青藏高原点目标的密度,并提出DSI并行策略提升DSI算法的计算效率以适合青藏高原大区域形变解算。在DSI处理流程中,提出基于积分图的置信区间方法来提取同质像素点,针对中低分辨率SAR图像存在多种散射机制和最优相位计算迭代耗时问题,采用奇异值分解方估计DS点的最优相位。研究表明,PFDS-CSIn SAR与CSIn SAR技术对比,极大提高了低相干冻土区的干涉图质量并提高了测量点的密度。并行DSI方法将35h完成的整景Sentinel-1数据(4:20多视比)的DSI处理流程时间减少至30min,运行效率提高了近60倍。PFDS-CSIn SAR实验结果显示2018~2019年青藏高原年平均形变速率为-56~56mm/yr。青藏高原冻土形变与活动层厚度、土壤含水量呈现出弱相关关系,与年平均地表温度呈现出强相关关系。(2)提出了基于季节性形变模型的自适应分布式散射体技术和基于In SAR时序形变量冻土分布制图的新方法,实现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冻土冻融过程的形变监测和冻土分布制图。以TOPS干涉模式250km宽幅的Sentinel-1图像和ERA5-Interim再分析的日空气温度为数据源,针对永久散射体(Persistent Scatterer Interferometry,PSI)技术应用于青藏铁路沿线形变监测过程中存在的PS点(Persistent Scatterer)不足和形变模型适用性等问题,本研究融合分布式散射体并构建基于归一化的冻融指数的季节性形变模型来对青藏铁路沿线冻土的季节性形变进行求解。在DSI处理流程中提出基于初始数据块协方差矩阵Shapiro–Wilk W检验的同质像素点提取方法,使用稳健的M-estimator估计方法估计初始协方差矩阵。在最优相位估计中采用Phase Linking方法对最大似然估计算法进行求解,同时为了加快迭代求解速度,提出基于EMI(Eigendecomposition-based Maximum-likelihoodestimator)方法的初始解作为迭代的初始条件,进而提升最优相位求解速度和精度。基于上述求解的季节性形变量、时序形变量和日空气温度数据,分析青藏铁路沿线不同地区的冻融过程。最后采用Savitzky-Golay滤波算法对In SAR时序形变量做预处理并利用非监督ISODATA分类方法进行冻土分布制图。实验结果表明:2017/03/16~2020/03/24期间研究区季节性振幅范围为-70~20mm/yr,LOS形变速率范围为-40.0~20.0mm/yr。青藏铁路沿线10公里缓冲区的季节性形变范围为-50~10mm/yr。沉降区域较大的路段集中在格尔木至西大滩、不冻泉至可可西里、五道梁至北麓河、风火山至乌丽、沱沱河至雁石坪、唐古拉山至安多、那曲至当雄、羊八井至拉萨。经验证,In SAR时序测量值与四个地点的水准测量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3、0.91、0.89、0.83。此外,基于日空气温度数据和时序形变量变化发现青藏铁路沿线不同地区冻土的冻融循环时间不同。基于时序In SAR形变量冻土分类结果将冻土区分类为永久冻土区、季节性冻土区和退化永久冻土区,分类结果与赵林等人冻土分类结果基本一致。(3)基于多源SAR数据分析永久冻土区不同地貌景观冻土冻融过程的形变,并提出基于分层土壤含水量和分层土壤孔隙度活动层厚度反演方法,实现北麓河地区不同地貌景观冻土的活动层厚度的反演。以Sentinel-1数据、Terra SAR-X数据、ALOS-2 PALSAR-2数据为数据源,针对北麓河地区冻土分布异质性强且地貌类型复杂等问题,提出基于分层土壤含水量和分层土壤孔隙度的活动层厚度估计方法,并构建季节性形变模型与新小基线集(New Small baseline Subsets,NSBAS)集成的方法流程,获得了北麓河地区不同地貌景观的季节性形变特征和活动层厚度,并分析不同传感器反演的形变和活动层厚度,探索多源SAR数据在永久冻土区冻融过程形变和活动层厚度反演的适用性和差异性。多源SAR数据形变结果表明季节性形变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热融湖周围,辫状河平原、盆地地区、冰川的季节性径流地区以及河漫滩地区。Sentinel-1和ALOS-2 PALSAR-2数据对比结果表明季节性形变量的形变趋势较为一致,但是线性形变速率存在较大的差别。Sentinel-1与Terra SAR-X数据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季节性形变和线性形变速率相关系数分别为0.78和0.84。三种传感器形变结果显示北麓河地区6个典型地物的季节性形变趋势一致。高寒草甸和河漫滩地区的季节性形变高于高寒荒漠和裸地区。结合北麓河地区日气温数据、土壤含水量、GPR数据发现冻土形变与温度、土壤含水量以及活动层厚度具有重要关系。三种传感器反演活动层厚度结果范围分别为0.3~4.23m、0.3~4.04m、0.3~4.54m,且不同地貌景观的活动层厚度差异明显。三种传感器反演活动层厚度与与探地雷达实测数据对比,可发现ALOS-2 PALSAR-2数据反演的活动层厚度在不同地貌景观区域的相关性最好,分别为0.87、0.78、0.89、0.80。Terra SAR-X数据和Sentinel-1在河漫滩地区反演的活动层厚度相关性较差,分别为0.59和0.63。本文提出的活动层厚度估计方法为青藏高原冻土区活动层厚度反演提供了有效方案。

杨晨[4](2021)在《快速高分辨医学超声成像信号处理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医学超声成像以其实时性、灵活性、安全性和低成本等优点,成为了临床检查中不可替代的成像手段之一。由于兼顾时间分辨力与图像分辨力,快速高分辨的成像算法逐渐成为医学超声成像的热点研究方向,例如用于高帧频采集的多角度平面波相干复合成像(coherentplane-wave compounding,CPWC)、用于信噪比提升的编码发射技术等。为进一步提升快速高分辨医学超声成像的表现,本论文从相关的信号处理关键技术的角度,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1)提出了一种基于编码发射的双频内窥式超声成像方法,并应用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中的钉道成像。该方法采用编码发射技术提高了超声对椎弓根成像的深度;同时还结合了高频和低频成像的各自优势,最终在提升椎弓根成像深度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升了钉道内壁的细节分辨能力。相比于现行超声椎弓根钉道成像技术,本论文提出的方法在不降低帧频的前提下,具有更高的成像深度与更好的细节分辨率,进一步提升了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的安全性。2)针对基于空间域波束合成的CPWC在有限角度数下成像质量受限的问题,提出了基于联合相干因子的超快速空间域波束合成方法。在CPWC中,为保证帧频,不能通过无限制地提高平面波角度数来提升图像质量。新方法结合已有的孔径相干因子波束合成框架与角度相干因子波束合成框架各自的技术优势,进一步提升了有限角度下B模式成像的细节分辨率与对比度分辨率,并经过了仿真数据与实验数据的验证。与此同时,借助该波束合成框架,超快速血流成像的成像质量也得以提升。以上结果表明,基于联合相干因子的超快速空间域波束合成方法在保证帧频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 CPWC的成像质量。3)进一步提出了基于频角联合权重模板的超快速频域波束合成方法。相比于传统频域波束合成方法中的Stolt’s f-k方法以及已有的角度相关权重模板方法,该方法计算量相近,但却取得了更高的图像对比度。与此同时,通过改变频角联合权重模板径向参数,还可以借由该方法直接进行谐波成像,而无需通过额外的谐波带通滤波器,从而可以进一步减少数字信号处理的计算负担。

官业欣[5](2021)在《机匣深腔流道的在线自动检测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复杂曲面零件广泛应用于车辆、船舶、飞机等领域,随之而来的对复杂曲面加工质量的评定变得尤为重要。针对流道内壁曲面的加工轮廓度误差检测缺乏高效准确的检测方法这一现状,本文重点对用于深腔内壁曲面自动检测装置的机械结构设计、测点选择和路径规划方法、测量数据的自动化识别、曲面轮廓度误差评定方式和测量装置的不确定度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应用。具体内容如下。结合生产实际,针对某型军用航空发动机机匣的流道内表面轮廓度检测问题,研究了被测曲面的结构特征以及在加工过程中的工艺工况特点。改进了测点规划方案,在相同误差下,测点数量压缩率提升为64.8%,使得测量效率提升。根据被测零件狭窄深腔的特征,对自动检测系统的机械结构进行设计,以确保在提取曲面内壁关键测量点的过程中,不发生干涉。研究了识别测量仪表读数的方法。为实现测量系统中测量表数据的远程实时获取,本文基于图像处理的方法分别对数显仪表和指针式仪表的读数识别进行了研究。对于数显仪表,本文基于SVM支撑向量机的轻量化机器学习算法开发了读数识别程序。过程中针对Canny算法中高低阈值的选择方式进行优化,使改进后的算法在边缘检测中连接准确性提升了 15.9%;单边响应性满足程度提高了 43.2%。能更好的表达细节,对于指针仪表,通过表盘提取、形态学处理、米粒计数算法完成指针检测,并通过角度法完成读数识别。研究了复杂曲面轮廓度误差的评价方法。依据曲面轮廓度误差的评定规则,以及最小包容区域法的限制要求,构建了相关误差评价的数学模型。同时研究了系统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分析了本文研制的自动检测装置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来源,并基于传统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建立了相应评定模型。最后用本文研制的检测装置和三坐标测量机分别对待测曲面开展测量实验,并按照建立的不确定度评定模型,对自动检测装置的测量效果进行测试,得到该测量系统的不确定度为0.0342 mm。误差平均值为0.094mm,系统误差在测量对象误差1/3~1/10范围内,在流道检测误差要求之内。验证本文研制的在线自动测量系统可以应用于机匣流道表面的质量检测的可行性与准确性。

杨佳[6](2021)在《爆破条件下隧道初支结构振速分析及减振措施研究》文中指出钻爆法开挖隧道过程中炸药爆炸对周围岩体及结构物的影响和损伤一直是相关科研人员广泛关注的问题,爆炸应力波的随机性和复杂性使得爆破产生的影响难以准确预测。为了分析隧道初支混凝土在爆破时的振速规律并探寻合适的减振措施,本文以北京云龙山隧道为背景,从现场采集得到的振速曲线入手,利用回归方法对振速曲线信号特征进行分析,结合连续小波变换探究曲线中蕴含的信息,并综合现场减振措施的测试结果以及数值模拟结果分析减振措施的减振效果,尝试寻找科学合理的减振措施及控制参数。首先,通过小波去噪将现场测得的爆破振速曲线进行去噪处理后,提取振速峰值;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峰值速度衰减规律。借助量纲分析法对传统萨道夫斯基公式进行修正,引入的修正参数为:自由面面积、最小抵抗线和孔深孔径,得出符合全断面多段爆破的振速衰减公式。然后,利用连续小波变换对爆破振动信号进行分析,将爆破振动信号这一非平稳信号进行解构。研究发现连续小波变换得到的色谱图可以反映爆破振动的能量分布,且由此得到的最优尺度的大小关系能够反映爆破振速曲线的频率大小。借助最优尺度下的小波系数可以将爆破振速曲线在时域上进行划分,不同的小波基可以对应不同的曲线特征,从而可以进一步对非平稳信号进行精细的数学研究。最后,将现场测得的减振孔减振法、错相干扰减振法、复式掏槽减振法振动曲线与减振前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现场采用的三种减振方法中,减振孔减振法效果最好;借助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三种减振措施的设置参数变化对减振效果的影响,得出:采用减振孔减振法时,增加减振孔深度、减小减振孔孔口间距、增加减振孔排数会增强减振效果,保守的减振孔深度取值为3.5m,振速衰减率为17.9%,孔口间距以及减振孔排数可以根据现场实际需要进行取值;采用错相干扰减振法时,效果最佳的间隔时间为2.5ms,振速衰减率为22.1%;采用复式掏槽减振法时,浅掏槽孔孔口距离为3.6m时减振效果最佳,振速衰减率为20.8%。上述研究结果为类似工程的振速测试与衰减规律研究提供了参考,对相关减振方案的实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卫庆[7](2020)在《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人员目标联合定位算法研究》文中指出在信息化战场环境中,及时而准确地获取敌方人员目标的位置信息对战术设计与战略决策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无源定位技术通过分析和处理敌方目标发射的信号实现定位,隐蔽性好且定位范围广,因此受到世界各国高度关注并在现代化电子战中广泛应用。本文以陆地战场为背景,以振动传感器和视觉传感器为探测设备,以TDOA定位算法、AOA定位算法、多目标数据关联算法和融合定位算法为主要的处理算法,研究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人员目标联合定位算法,并构建完整可用的软硬件系统,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基于TDOA的振动传感器定位算法和基于AOA的视觉传感器定位算法。针对振动定位,利用时延估计算法计算振动信号到达各传感器的时延值,结合地震波传播速度以构建TDOA方程组,通过Chan算法、Taylor算法或AML算法获得目标的位置估计。而对于视觉定位,利用YOLOv3目标检测算法结合小孔成像模型的相似三角形原理提取目标的方位角以构建AOA方程组,通过TLS算法或TLS-KF算法获得目标的位置估计。最后,以定位结果的均方根误差作为评价标准,通过仿真实验确定联合定位系统所采用的时延估计算法和定位算法。(2)针对多传感器多目标的应用场景,研究振动定位的量测-目标关联、视觉定位的目标-目标关联以及二者定位结果的关联问题。振动定位的量测-目标关联问题可以转化为多维分配问题进行解决,通过拉格朗日松弛算法降维成一系列可在一定时间复杂度内求解的二维分配问题,并采用匈牙利算法进行求解。而对于视觉定位,由于同一传感器下量测与目标的对应关系已知,所以关联问题就是寻求各目标在不同传感器下的匹配,可以将关联问题转化为行人重识别问题进行处理,通过特征提取、距离度量和重排序三个步骤完成目标匹配。为了提高关联准确率,综合考虑目标的角度量测和外观特征,本文提出一种基于DSm T的多距离融合关联算法,实验证明其相对于单独使用行人重识别技术具有更高的关联准确率。最后,采用最近邻算法快速实现二者定位结果的关联。(3)为了进一步提高定位精度,研究异类传感器的决策级融合定位算法。在决策级融合定位中,振动传感器和视觉传感器分别采用TDOA定位算法和AOA定位算法进行位置估计,然后根据最小均方误差原则或最佳线性无偏原则对估计结果进行融合。最后,同样以定位结果的均方根误差作为评价标准,通过仿真实验确定联合定位系统所采用的融合定位算法。最后,按照整体的定位流程,搭建软硬件系统架构,并设计相应的GUI程序,形成完整可用的联合定位系统,并对各环节进行外场测试与实验分析。

李佳鑫[8](2020)在《基于时间反转算子的超声阵列无损检测方法仿真研究》文中指出在以航空航天、国防军工为代表的高精尖领域,为保证系统安全可靠地工作,定期对核心零部件进行检测与评价是至关重要的。超声相控阵检测具有检测模式灵活、探测深度大和检测速度快等优势,已经成为上述领域的重要检测手段。但是常规相控阵检测方法的成像分辨率无法突破瑞利衍射极限,影响后续缺陷的评价,因此本文对基于时间反转算子的超分辨成像算法进行研究,同时针对时间反转算子估计对噪声敏感的问题深入分析,通过提高回波信号的信噪比,保证超分辨成像算法的稳定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分析超声体波在固体介质中的传播特性。推导波动方程,针对建模仿真时常用的声波(柱面波和平面波)计算其特解表达式,研究声波在固体介质中的两种常见模态(横波和纵波)的相关特性,以及声波在不连续边界面处的作用,最后对声波在固体介质中的传播衰减特性进行分析,提出固体介质衰减系数的有效测定方法,为后续检测提供理论基础。对一维线性阵列进行建模。通过远场声压指向性函数分析阵列几何参数和激励信号频率对阵列检测性能的影响,证明通过增大激励信号频率,减小波长可以提高检测精度,限制阵元间距小于等于半波长可以在成像范围内有效消除栅瓣;利用波束轮廓建模对线性阵列发射声场进行可视化,证明通过幅度变迹可以有效抑制旁瓣并减小主瓣宽度,最后利用点传播函数建模对相控阵成像结果进行定性评价,证明在一定范围内增大阵元数目可以显着提高成像结果,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指导实际检测时相控阵的选择。深入研究全聚焦成像算法和相干平面波复合成像算法,针对上述两种算法无法实现超分辨成像的不足,选择基于时间反转算子的多信号分类算法对被测物体内部结构进行检测,针对时间反转算子估计对噪声敏感的问题,提出基于多角度平面波的时间反转算子多信号分类算法,通过解析仿真验证,对于回波信号信噪比为SNR=20d B时,基于多角度平面波的时间反转算子多信号分类算法可以对径向距离为0.6λ的两个点状散射子实现超分辨成像。同时仿真得到基于多角度平面波发射的算法实现超分辨成像的回波信号信噪比最好大于6.5d B。对本文提出的改进算法进行有限元仿真验证。利用有限元方法建立精确的声波缺陷相互作用模型,然后利用基于多角度平面波的时间反转算子多信号分类算法对被测物体内部结构进行检测,验证多缺陷间的相互耦合作用对最终检测结果基本无影响;最后在回波信号信噪比SNR=6.5d B条件下对被测物体内部包含两个径向距离小于瑞利衍射极限的缺陷进行仿真,实现了对径向距离为一个波长大小的两个缺陷的超分辨成像,验证了改进算法在高噪声条件下的准确性与稳定性。

柏冰[9](2020)在《基于相位一致性的点流边缘检测方法》文中提出边缘检测是图像处理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在生物医学、医疗设施、工业检测、机器人视觉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提取精确且完整的边缘对整个图像处理的后续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已有的边缘检测方法具有抗噪性差,定位不准确等缺点。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在基于梯度特征的点流(Point flow,PF)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种基于相位一致性特征的点流法:第一种方法使用单一尺度的相位一致性特征构建图像矢量场,提出了基于单一尺度的相位一致性的点流(Point flow method based on single phase congruency,PCPF)边缘检测方法;第二种方法使用多尺度融合的相位一致性特征来构建新的图像矢量场,提出了基于多尺度的相位一致性的点流(Point flow method based on muti-scale phase congruency,MPCPF)边缘检测方法。具体工作如下:1.在基于梯度的点流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基于单一尺度的相位一致性的点流法。由于图像梯度特征对噪声较敏感,而相位一致性特征具有丰富的图像信息,不受图像亮度和对比度的影响,并且具有一定的抗噪性。该方法中使用相位一致性代替原有的梯度特征来构建图像矢量场,然后选取若干质点在矢量场的作用下运动,运动停止之后还加入了边缘整合的步骤,从而去除小连通域和短线段,最后记录点的运动轨迹近似为图像边界图。与经典的Canny算子、基于机器学习的gPb_ucm算子以及原始的基于梯度的点流法进行实验对比发现,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抗噪性,且对低对比度图像的检测具有鲁棒性。2.由于相位一致性特征含有丰富的图像纹理信息,基于单一尺度的相位一致性的点流法对具有复杂纹理背景的图像检测效果不佳。而图像多尺度技术可以增强边缘同时抑制纹理信息,因此本文提出了另一种基于多尺度融合的相位一致性的点流法。首先利用图像金字塔技术对相位一致性进行多尺度分解,然后融合多尺度的相位一致性,使用融合的相位一致性来构建新的图像矢量场,在新的矢量场的作用下进行点流过程,最后记录点的运动轨迹近似为图像边界图。实验证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抗噪性,并且对背景复杂的图像检测效果较好。

马欣[10](2019)在《槽波地震数据频散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从原理上调研了移动时窗法、相位差法、频率-波数域法、τ-p变换、短时傅里叶变换(STFT)、小波变换(WT)、S变换(ST)及广义S变换(GST)、Wigner-Ville分布(WVD)、伪Wigner-Ville分布(PWVD)、平滑伪Wigner-Ville分布(SPWVD)、希尔伯特—黄变换(HHT)提取频散曲线的优缺点。利用ST、GST以及WVD、PWVD、SPWVD方法对物理模拟数据进行时频分析,选择可调分辨率的GST以及分辨率高的WVD,结合各种频散方法的原理对比,共选择五种方法提取槽波频散曲线,分别为:GST、STFT、WVD、F-K、HHT。利用这五种方法分别对槽波数值模拟数据和野外实测透射槽波数据进行提取频散曲线的处理,分别对五种方法进行分辨率、能量聚集性、频散曲线连续稳定性、埃里相可识别性等各方面优劣的评价。几种方法得到的频散曲线埃里相速度和频率均一致。WVD和HHT的分辨率高,能量聚集性很好,其中HHT的聚集性优于其他方法,但是WVD存在交叉项干扰,HHT提取到的频散曲线连续性差,计算耗时略长。STFT需要通过实验确定窗函数,当窗函数确定后,分辨率固定,频散曲线连续性较好,埃里相易识别,能量聚集性一般。GST窗函数具备多分辨率,频散曲线连续性较好,埃里相比较容易识别,时频聚集性与能量聚集性较强,相较于STFT,GST在高频部分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低频部分具有较高的频率分辨率。

二、波的图像中判断质点振动方向的几种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波的图像中判断质点振动方向的几种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2)皮肤中黑色素瘤的分类识别与皮肤组织受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黑色素瘤分类识别研究
        1.2.2 深度学习在图像分类领域的研究现状
        1.2.3 虚拟现实技术中皮肤模型中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结构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皮肤图像的预处理
    2.1 毛发消除
    2.2 图像增强
    2.3 图像分割
        2.3.1 基于阈值的分割
        2.3.2 基于区域的分割
        2.3.3 基于边缘的分割
    2.4 图像去噪
        2.4.1 中值滤波
        2.4.2 改进的中值滤波
        2.4.3 双边滤波算法
        2.4.4 改进的双边滤波算法
    2.5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2.5.1 图像的降噪处理
        2.5.2 图像的边缘检测分割
    2.6 小结
第三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黑色素瘤皮肤镜图像分类
    3.1 深度学习模型
        3.1.1 人脑视觉机理
        3.1.2 神经网络模型
        3.1.3 BP神经网络构成
        3.1.4 反向传播
    3.2 卷积神经网络
        3.2.1 卷积神经网络发展
        3.2.2 网络结构
        3.2.3 局部感知野与权值共享
        3.2.4 下采样层
    3.3 临床中传统黑色素瘤判别方法
    3.4 神经网络中黑色素瘤的分类
        3.4.1 主流神经网络下的分类比较
        3.4.2 基于改进的ResNet神经网络分类
    3.5 小结
第四章 基于ABAQUS的虚拟三层皮肤组织受力分析
    4.1 软组织建模方法简介
        4.1.1 有限元模型
        4.1.2 质点-弹簧模型
        4.1.3 粘弹性模型
        4.1.4 无网格模型
    4.2 虚拟技术在医学中的主要应用
        4.2.1 模拟教学
        4.2.2 术前规划
        4.2.3 术中导航
        4.2.4 术后评估
        4.2.5 远程医疗
    4.3 皮肤的结构
        4.3.1 角质层
        4.3.2 真皮层
        4.3.3 皮下组织
    4.4 网格划分与边界条件
    4.5 结果分析与讨论
        4.5.1 摩擦系数的影响
        4.5.2 刀刃曲率半径的影响
        4.5.3 刀刃夹角的影响
        4.5.4 刀具切割速度的影响
    4.6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多源SAR数据青藏高原冻土冻融过程及时空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InSAR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青藏高原冻土形变监测研究现状
        1.2.3 青藏高原交通工程沿线形变监测研究现状
        1.2.4 青藏高原冻土活动层厚度反演研究现状
        1.2.5 青藏高原冻土分布研究现状
        1.2.6 有待研究的问题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章节安排
第2章 青藏高原形变和活动层厚度反演InSAR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青藏高原冻土冻融过程形变反演InSAR技术
        2.2.1 永久散射体技术
        2.2.2 分布式散射体技术
    2.3 青藏高原冻土InSAR形变模型
    2.4 基于InSAR技术的活动层厚度反演方法
        2.4.1 基于季节性形变量活动层厚度反演方法
        2.4.2 基于热传导定律的活动层厚度反演
        2.4.3 基于MT-InSAR形变和多维土壤水分分布的活动层厚度反演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超算平台PFDS-CSInSAR技术青藏高原形变反演
    3.1 引言
    3.2 PFDS-CSInSAR技术
        3.2.1 Sentinel-1 数据预处理和干涉流程
        3.2.2 CSI处理
        3.2.3 DSI处理
        3.2.4 DSI并行策略
        3.2.5 时序InSAR流程
        3.2.6 多轨InSAR形变结果拼接
    3.3 青藏高原介绍
    3.4 实验数据集
    3.5 实验结果及分析
        3.5.1 DSI处理结果
        3.5.2 青藏高原形变速率结果图
        3.5.3 青藏高原形变速率成因分析
        3.5.4 并行DSI处理效率分析
    3.6 实验结果对比与验证
        3.6.1 PFDS-CSIn SAR与 CSIn SAR结果对比
        3.6.2 部分区域验证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青藏铁路沿线冻土冻融过程形变监测及冻土分类
    4.1 引言
    4.2 基于季节性形变模型自适应分布式散射体技术
        4.2.1 青藏高原自适应分布式散射体技术
        4.2.2 基于季节性形变模型的时序解算部分
    4.3 基于季节性形变模型时序形变结果冻土分类方法
    4.4 研究区和数据集介绍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1 青藏铁路沿线自适应分布式散射体技术结果与分析
        4.5.2 Sentinel-1 数据青藏铁路沿线季节性形变结果
        4.5.3 青藏铁路沿线季节性形变结果区域性分析
        4.5.4 青藏铁路沿线冻土分类制图结果与分析
    4.6 青藏铁路沿线结果对比与验证
        4.6.1 青藏铁路沿线形变结果与NSBAS技术对比
        4.6.2 青藏铁路沿线水准数据验证
        4.6.3 青藏铁路沿线冻土分类结果野外采样点验证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源SAR数据冻土冻融过程及活动层厚度时空分析
    5.1 引言
    5.2 NSBAS 技术和活动层厚度反演模型
        5.2.1 NSBAS技术
        5.2.2 基于NSBAS技术季节性形变活动层厚度反演模型
    5.3 研究区和实验数据介绍
        5.3.1 研究区
        5.3.2 数据源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多源SAR数据形变参数估计结果与时空分析
        5.4.2 北麓河地区形变结果分析
        5.4.3 北麓河地区活动层厚度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1.1 主要研究结论
        6.1.2 主要创新点
    6.2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快速高分辨医学超声成像信号处理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医学超声成像简介
    1.2 医学超声成像系统
        1.2.1 一般医学超声成像系统架构
        1.2.2 现代超声成像系统发展趋势
    1.3 快速高分辨医学超声成像
        1.3.1 多角度平面波相干复合成像技术
        1.3.2 编码发射技术
        1.3.3 谐波成像技术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组织架构
        1.4.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的组织架构
第2章 医学超声成像中的信号处理技术和图像质量评估手段
    2.1 前言
    2.2 滤波器模块
        2.2.1 带通滤波器
        2.2.2 匹配滤波器
    2.3 基于空间域的波束合成模块
        2.3.1 延时叠加方法
        2.3.2 变迹加权方法
        2.3.3 相干因子类自适应波束合成方法
        2.3.4 最小方差类自适应波束合成方法
    2.4 基于频域的波束合成模块
        2.4.1 角谱传播理论
        2.4.2 Lu的频域波束合成方法
        2.4.3 Stolt's f-k波束合成方法
    2.5 包络检波模块
    2.6 医学超声成像噪声及质量评价
        2.6.1 医学超声成像噪声
        2.6.2 医学超声成像质量评价标准
        2.6.3 实验平台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编码发射的双频椎弓根钉道成像方法研究
    3.1 前言
        3.1.1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
        3.1.2 椎弓根钉道成像系统
    3.2 超声编码发射技术
        3.2.1 超声编码发射技术基本工作原理
        3.2.2 基于调频编码的编码发射技术
        3.2.3 基于相位编码的编码发射技术
        3.2.4 不同编码发射技术的比较
    3.3 基于编码发射的双频椎弓根钉道成像方法
        3.3.1 椎弓根钉道成像方法中的编码发射技术
        3.3.2 椎弓根钉道成像方法中的双频探头
        3.3.3 椎弓根钉道成像方法中的双频成像算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成像实验平台主要部分介绍
        3.4.2 成像实验步骤
        3.4.3 成像结果对比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联合相干因子的超快速空间域波束合成方法研究
    4.1 前言
    4.2 基于相干因子的超快速空间域波束合成
        4.2.1 基于延迟叠加的多角度平面波相干复合成像技术
        4.2.2 孔径相干因子波束合成框架
        4.2.3 角度相干因子波束合成框架
    4.3 联合相干因子波束合成框架
        4.3.1 联合相干因子成像框架原理
        4.3.2 联合幅值相干因子与联合符号相干因子
        4.3.3 算法流程步骤
    4.4 实验方法
        4.4.1 实验设置
        4.4.2 实验数据处理流程
    4.5 实验结果
        4.5.1 仿真实验结果
        4.5.2 体模实验结果
        4.5.3 组织数据实验结果
        4.5.4 Doppler数据实验结果
    4.6 分析与讨论
        4.6.1 实验结果分析
        4.6.2 计算复杂度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频角联合权重模板的超快速频域波束合成方法研究
    5.1 前言
    5.2 超快速频域波束合成方法
        5.2.1 Stolt's f-k方法
        5.2.2 角度相关权重模板
    5.3 基于频角联合权重模板的超快速频域波束合成方法
        5.3.1 理论基础简介
        5.3.2 权重模板设计原则
        5.3.3 频角联合权重模板
        5.3.4 频角联合权重模板相关参数确定
        5.3.5 算法流程步骤
    5.4 实验方法
        5.4.1 实验设置
        5.4.2 实验数据处理流程
    5.5 实验结果
        5.5.1 仿真实验结果
        5.5.2 体模实验结果
        5.5.3 组织数据实验结果
        5.5.4 对比度随角度数提升结果
    5.6 分析与讨论
        5.6.1 实验结果分析
        5.6.2 频角联合权重模板在谐波成像中的应用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5)机匣深腔流道的在线自动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意义及来源
        1.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2 课题来源
    1.2 自动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1.2.1 自动检测发展概况
        1.2.2 表面质量及轮廓度检测技术综述
    1.3 图像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3.1 数字式仪表识别技术
        1.3.2 指针式仪表识别技术
    1.4 本文主要工作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被测流道加工表面的测量特征分析
    2.1 被测件结构及加工工艺特点
    2.2 曲面测量点分布与路径优化
        2.2.1 基于平均曲率的测点分布原则
        2.2.2 测点轨迹优化模型
    2.3 测点规划与轨迹仿真实验
        2.3.1 测点规划
        2.3.2 测量轨迹仿真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流道表面自动检测装置的设计与搭建
    3.1 自动检测装置总体设计
        3.1.1 装置总体设计目标
        3.1.2 装置整体架构
    3.2 自动检测装置的机械结构设计
        3.2.1 量表及图像采集装置的选取
        3.2.2 表杆及测头的设计
        3.2.3 夹具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自动检测装置软件系统的开发
    4.1 数字识别机器学习理论研究
        4.1.1 支撑向量机
        4.1.2 目标边缘检测及实例分割
    4.2 基于SVM的LCD数显屏数字识别实验
        4.2.1 边缘检测算法对比实验及优化
        4.2.2 目标检测及特征提取
        4.2.3 SVM训练样本
        4.2.4 实验结果
    4.3 基于图像处理的指针表盘读数识别方法
        4.3.1 图像处理的几种方法
        4.3.2 基于图像处理的指针表盘识别实验
        4.3.3 实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自动检测系统的试验验证
    5.1 曲面轮廓度误差
        5.1.1 轮廓度与公差带
        5.1.2 轮廓度误差评定理论
    5.2 测量不确定度
        5.2.1 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
        5.2.2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
    5.3 检测系统测试实验设计与实验步骤
        5.3.1 实验设备与实验材料
        5.3.2 系统的校准与补偿
        5.3.3 测试实验方案设计
    5.4 实验结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6)爆破条件下隧道初支结构振速分析及减振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爆破开挖动力响应特征研究
        1.2.2 小波分析在滤波去噪及波形分析方面的研究
        1.2.3 隧道爆破开挖减振技术的研究
        1.2.4 主要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隧道开挖爆破与现场测试情况
    2.1 云龙山隧道概况
        2.1.1 工程简介
        2.1.2 地形地貌条件
        2.1.3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2.1.4 围岩岩性
        2.1.5 支护结构条件
    2.2 隧道开挖爆破方案
    2.3 爆破振动测试方案
    2.4 现场减振方案
第三章 爆破振动信号特征及衰减规律分析
    3.1 爆破振动现场测试结果及振动信号去噪处理
        3.1.1 爆破振动信号
        3.1.2 振动信号去噪处理
    3.2 爆破振动信号特征分析
        3.2.1 爆破振速信号特征分析
        3.2.2 爆破振动加速度信号特征分析
        3.2.3 爆破振动位移信号特征分析
    3.3 基于现有理论的隧道爆破振动衰减规律分析
    3.4 基于量纲分析法的隧道爆破振速计算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小波分析的爆破振动信号分析
    4.1 小波分析基本理论
        4.1.1 连续小波变换
        4.1.2 多分辨分析及Mallat算法
    4.2 常用的母小波函数介绍以及最优尺度选择
        4.2.1 常用母小波函数介绍
        4.2.2 最优尺度选择
    4.3 爆破振速曲线的小波分析
        4.3.1 振速曲线小波分析
        4.3.2 轴向测试不同测点处小波分析
        4.3.3 环向测试不同测点处小波分析
        4.3.4 爆破振速曲线小波分析的总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减振措施效果分析及设置参数对减振效果的影响
    5.1 爆破振速信号特征
    5.2 爆破振动峰值速度衰减规律分析
    5.3 隧道爆破开挖数值计算模型及工况确定
        5.3.1 简化有限元模型及模拟工况
        5.3.2 本构方程及材料参数
        5.3.3 计算方法的确定及荷载施加
        5.3.4 数值方法的可靠性分析
    5.4 减振措施设置参数变化对减振效果的影响分析
        5.4.1 起爆间隔时间变化对隧道衬砌结构的影响
        5.4.2 浅掏槽孔孔口间距变化对隧道衬砌结构的影响
        5.4.3 减振孔设置参数变化对隧道衬砌结构的影响
        5.4.4 三种减振方法的施工可行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7)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人员目标联合定位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传感器定位算法研究现状
        1.2.2 多目标数据关联算法研究现状
        1.2.3 多源信息融合方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结构安排
第二章 同类传感器定位算法
    2.1 基于TDOA的振动传感器定位算法
        2.1.1 地震波传播理论
        2.1.2 TDOA定位算法
        2.1.3 时延估计算法
        2.1.4 地震波传播速度测定
    2.2 基于AOA的视觉传感器定位算法
        2.2.1 AOA定位算法
        2.2.2 方位角提取
    2.3 仿真与分析
        2.3.1 时延估计算法对比分析
        2.3.2 TDOA定位算法对比分析
        2.3.3 AOA定位算法对比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目标场景下的数据关联算法
    3.1 数据关联的基本理论
        3.1.1 数据关联的一般过程
        3.1.2 几种常用的数据关联算法
    3.2 振动定位的量测-目标关联
        3.2.1 多维分配算法
        3.2.2 多维分配问题的降维
        3.2.3 二维分配问题的求解
    3.3 视觉定位的目标-目标关联
        3.3.1 行人重识别简介
        3.3.2 特征提取
        3.3.3 距离度量与重排序
        3.3.4 基于DSm T的多距离融合关联算法
    3.4 振动定位与视觉定位的结果关联
    3.5 实验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异类传感器的决策级融合定位算法
    4.1 决策级融合
        4.1.1 最小均方误差原则
        4.1.2 最佳线性无偏原则
    4.2 仿真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联合定位系统的设计与测试
    5.1 硬件系统设计
    5.2 软件系统设计
    5.3 外场测试与分析
        5.3.1 振动定位测试
        5.3.2 视觉定位测试
        5.3.3 融合定位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基于时间反转算子的超声阵列无损检测方法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超声相控阵检测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固体介质中超声波传播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波动方程推导及特解形式
    2.3 固体介质中复杂的波的模态
    2.4 声波在不连续边界面处的作用
    2.5 波的能量衰减特性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一维线性超声相控阵建模分析
    3.1 引言
    3.2 超声阵列换能器选择
    3.3 超声缺陷检测基本原理及方法
    3.4 一维线性超声相控阵建模
        3.4.1 单阵元声压指向性函数分析
        3.4.2 阵列换能器声压指向性分析
    3.5 超声相控阵检测性能评价
        3.5.1 波束轮廓建模及分析
        3.5.2 点传播函数建模及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缺陷检测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全聚焦成像算法
        4.2.1 算法核心思想
        4.2.2 算法仿真
    4.3 相干平面波复合成像
        4.3.1 算法核心思想
        4.3.2 算法仿真
    4.4 时间反转多信号分类算法
        4.4.1 算法核心思想
        4.4.2 算法推导
        4.4.3 时间反转算子估计
        4.4.4 算法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有限元仿真验证
    5.1 引言
    5.2 COMSOL介绍
    5.3 仿真模型建立
        5.3.1 几何模型和材料参数设置
        5.3.2 仿真物理场设置
        5.3.3 有限元网格剖分
        5.3.4 仿真求解器设置
    5.4 仿真结果
        5.4.1 超声纵波声速标定
        5.4.2 仿真验证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相位一致性的点流边缘检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图像边缘检测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图像边缘检测的研究现状
        1.2.1 传统的边缘检测方法
        1.2.2 多尺度边缘检测方法
        1.2.3 基于形变模型的边缘检测方法
        1.2.4 基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边缘检测方法
        1.2.5 基于相位一致性的边缘检测方法
        1.2.6 其他较新的边缘检测方法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相关基础知识
    2.1 点流模型
        2.1.1 点流模型的概念
        2.1.2 点流模型矢量场的构建
        2.1.3 点流运动的停止条件
        2.1.4 点流运动的过程
    2.2 相位一致性
    2.3 图像多尺度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单一尺度相位一致性的点流边缘检测方法
    3.1 引言
    3.2 基于单一尺度相位一致性的点流边缘检测方法
        3.2.1 点流模型的矢量场的改进
        3.2.2 边缘整合
    3.3 对比方法的介绍
        3.3.1 Canny检测算子
        3.3.2 g Pb_ucm检测算子
        3.3.3 原始点流法
        3.3.4 方法比较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多尺度相位一致性的点流边缘检测方法
    4.1 引言
    4.2 基于多尺度相位一致性的点流边缘检测方法
        4.2.1 相位一致性的多尺度融合
        4.2.2 点流模型矢量场的改进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10)槽波地震数据频散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2 煤层槽波勘探及槽波频散
    2.1 槽波形成及分类
    2.2 槽波的频散
    2.3 透射法槽波勘探
    2.4 本章小结
3 槽波频散曲线提取方法原理及实现
    3.1 基于经典时频分析方法提取频散曲线
    3.2 移动时窗法提取频散曲线
    3.3 多次滤波法提取频散曲线
    3.4 频率-波数(F-K)域法提取频散曲线
    3.5 τ-p变换提取频散曲线
    3.6 频散曲线提取流程
    3.7 频散处理方法matlab程序设计
    3.8 本章小结
4 频散分析方法在物理模拟以及数值模拟槽波数据频散曲线提取中的应用
    4.1 物理模拟数据时频分析
    4.2 频率波数法提取数值模拟槽波频散曲线
    4.3 基于时频分析方法提取数值模拟槽波透射数据频散曲线
    4.4 不同炮检距槽波透射数据频散曲线
    4.5 本章小结
5 槽波频散分析方法实际应用研究
    5.1 某工作面观测系统布置前工作
    5.2 观测系统设计
    5.3 该煤矿槽波数据基本信息及初步分析
    5.4 选取数据提取频散曲线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6.2 今后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波的图像中判断质点振动方向的几种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以点带面”——机械波干涉问题例析[J]. 翁子羽. 湖南中学物理, 2021(11)
  • [2]皮肤中黑色素瘤的分类识别与皮肤组织受力分析[D]. 韩文炎. 河北大学, 2021(09)
  • [3]基于多源SAR数据青藏高原冻土冻融过程及时空分布研究[D]. 王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2021(01)
  • [4]快速高分辨医学超声成像信号处理关键技术研究[D]. 杨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5]机匣深腔流道的在线自动检测技术研究[D]. 官业欣.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6]爆破条件下隧道初支结构振速分析及减振措施研究[D]. 杨佳. 长安大学, 2021
  • [7]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人员目标联合定位算法研究[D]. 卫庆. 东南大学, 2020(01)
  • [8]基于时间反转算子的超声阵列无损检测方法仿真研究[D]. 李佳鑫.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9]基于相位一致性的点流边缘检测方法[D]. 柏冰.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
  • [10]槽波地震数据频散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 马欣.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标签:;  ;  ;  ;  

波浪图像中判断粒子振动方向的几种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