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软土地区高速公路路基工程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王元扩[1](2020)在《山丘地区高速公路软弱土路基广义换填处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国高速公路路网建设的推进,近几年高速公路的建设重点区域已从平原、微丘区域转向山丘地貌分布较广的地区,山丘地区高速公路得到迅速的发展。在山丘地区修建高速公路,不可避免会遇到大量以路基形式穿越软弱路基段。在以往的工程项目中所获得的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山丘地区高速公路软弱土路基处理需求。此外,如何充分利用路堑开挖石料或利用其他己开采石料,减少路基填挖方量,践行绿色公路施工理念,已成为路基施工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山丘地区高速公路软弱土路基换填技术优化入手,通过研究山丘地区软弱土存在形式及地形地貌特点,提出了适用于山丘地区高速公路软弱土路基换填处理的广义换填技术并对其技术可行性进行了论证,结合依托工程对其经济合理性进行了对比分析,最终完成了以下研究工作内容。(1)通过研究山丘地区软弱土存在形式及地形地貌特点,结合路堤与软弱土的相对位置,形成了一套山丘地区软弱土分类方法。(2)从精细化设计、施工和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浪费的原则出发,总结了广义换填处理方法及方法选择的影响因素。(3)完成了各种广义换填处理方法的可行性论证,对不同情况下广义换填处理方法的适用范围进行归纳,形成了一套广义换填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方法。(4)结合依托工程,针对山丘地区施工特点,通过现场试验采集记录广义换填处理方法(清除填筑、整体换填、部分换填、换填+挤淤等)相关数据,验证了广义换填处理技术可行性;通过经济性对比分析,证明了该技术有良好的经济价值。通过以上研究工作,证明了综合清除填筑、整体换填、部分换填、换填+挤淤等处理方法的广义换填技术,在确保山丘地区高速公路软弱土路基处理质量的同时,拓宽了软弱土路基换填处理范围及填料来源,可有效降低工程造价,减少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希望此文为类似工程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推动山丘地区高速公路软弱土路基处理技术的进步。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2](2013)在《中国道路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3》文中认为为了促进中国道路工程学科的发展,系统梳理了国内外道路工程领域(包括路基工程、路面工程、公路支挡结构、道路几何设计)的学术研究现状、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首先对路基沉降变形特征、拓宽路基沉降控制、路基稳定性分析方法、特殊土路基处治技术等进行了综述;并对沥青及其混合料、水泥混凝土路面和多年冻土地区路面分别进行了分析;同时基于支挡结构特点,对公路常用支挡结构的适用条件、加固原理、设计计算理论等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最后对道路智能选线及3D道路设计技术、道路交叉设计、面向路线设计的汽车行驶特性预测技术、路线设计质量评价技术等新理念、新技术进行了剖析,以期为道路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柏松平[3](2008)在《云南复杂地质环境公路地质病害诱发机理及其对策研究》文中指出目前,云南省公路通车里程19.85万公里,至2007年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2500公里,但高等级以上的公路仅占公路通车里程的1/20。故我省公路升级改造和路网加密任务仍将十分繁重,因此,云南公路建设仍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在全国高速公路进入山区修建和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的重要时期,公路地质环境严重制约了公路建设的建设周期和成本,制约和影响了公路的正常运营和运输安全。由于结合地质环境的公路地质病害机理研究,尚不系统和全面,十分必要研究云南复杂地质环境公路地质病害诱发机理及其对策,以指导云南今后公路的建设和发展。本文首先回顾了公路发展概况,分析和总结了公路发展及其特点,简述了公路交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分析了公路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公路建设的地质环境制约和云南地质环境问题,分析了公路地质环境致灾的对策研究现状等内容。其次,全面分析了云南公路建设的复杂地质环境条件,包括地质地貌、地质构造环境、活动性构造带、公路水文地质环境、工程地质以及云南公路地质环境条件。在这些内容中,将云南迄今为止的所有通车和在建的高等级公路(二级以上公路)与云南主要山脉分布、地貌分区、大地构造分区、深大断裂和地壳厚度、构造体系、新构造运动、主要活动断裂、地震震中分布、区域稳定性分区、工程地质分区以及云南膨胀土分布等情况进行了对应和叠加处理。由于最近十多年是高等级公路建设和发展的主要阶段,涉及了更多更全面的公路地质环境问题,同时,在建设中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公路地质病害治理经验,取得了许多科技创新,加上这些公路分布在云南的广阔地域,为今后就近区域公路的升级和路网的加密将起到极大的借鉴和指导作用。结合云南公路建设中主要的不良地质现象,全面分析了云南公路主要地质病害类型及其展布特征,分析了云南公路地质病害发育的时间和空间展布特征。研究和分析了公路地质病害的公路地质体属性、公路地质病害的潜在隐患、公路地质病害的致灾因素,总结了云南复杂地质环境下公路地质病害诱发及危害分析,分析了云南公路工程诱发的公路地质病害,探索了云南公路地质病害的诱发机理,总结了云南公路地质病害诱发链。针对云南公路主要地质病害,从复杂地形环境下的公路工程技术优选、复杂地质构造环境下的公路工程技术优选、特殊类土环境下的公路工程技术对策、特殊岩类(区)环境下的公路工程技术优选、特殊地质体环境下的公路建设技术对策和特殊地质环境下的公路路基(桥梁)技术优选等方面,全面分析和论述了复杂地质环境的公路地质病害防治工程技术。本文从基于公路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的公路选线技术、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针对公路地质病害防治的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复杂地质环境下的公路养护技术及其病害处治、公路沿线生态地质环境优化等方面,通过较为全面的研究,探索和总结了云南复杂地质环境下的公路地质病害防治模式。通过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首次将云南在建和已通车的高等级公路与云南公路建设主要不良地质现象的分布情况进行系统的联系和对比,为今后云南公路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地质环境分析资料,对于新建公路,可借鉴就近区域已建公路的成功经验和需注意的事项。为新建和改(扩)建公路提供了针对主要不良地质现象的治理措施对策经验。2、结合云南公路建设地理环境、地质环境、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灾害等,开展公路地质病害的诱发机理研究,包括自然状态下的公路地质病害、工程扰动下诱发的公路地质病害、公路地质病害诱发机理以及公路地质环境的脆弱性、稳定性评价以及复杂地形环境下的公路工程技术优选、复杂地质构造环境下的公路工程技术优选、特殊类土环境下的公路工程技术优选、特殊岩类(岩区)环境下的公路工程技术优选、特殊地质环境下的公路建设技术对策、特殊地质环境下的公路技术优选,形成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公路工程地质环境下的公路工程技术对策体系。3、首次系统分析了云南公路地质病害的类型及其展布特征。系统分析了云南地质病害的时空特征、发育特征,较全面分析了云南公路工程主要不良地质现象的特征和野外判别方法。4、首次系统全面分析了云南公路工程地质病害致灾因素,从云南公路地质病害形成的影响因素、形成机理、破坏形式等方面,全面分析了云南公路地质病害的破坏机理。5、针对公路工程路基、桥梁、隧道建设的实际,结合云南公路建设的主要不良地质现象,系统总结了复杂地质环境下的公路地质病害防治工程技术对策。其中,首次提出并成功实施了“侧向限制法软土处理技术”、“亲水隧道设计施工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6、从公路选线技术、公路工程地质病害危险性评估、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公路养护技术、公路工程沿线生态地质环境优化等方面,开展了复杂地质环境下公路地质病害的对策模式研究。7、研究了云南复杂地质环境下的公路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建设技术对策,构建了云南公路地质环境公路工程技术对策理论与方法体系,对公路建设的科技进步和加强公路建设的地质环境保护,获取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李选民[4](2006)在《软土路基排水固结研究与有限元分析》文中提出塑料板排水预压法是在砂井排水预压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软基加固方法。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广泛地应用于道路、堆场、港口、机场等各类土木工程的软基加固中,并且取得了良好的加固效果,但该法的加固机理及计算方法等诸多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和争议之处。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现场测试、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等手段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基于现场勘测和室内试验的资料,合理确定用于软土路基的有限元计算参数。(2)在总结了现场观测数据的基础上得出:在预压期内,软土地基沉降与时间呈现良好的双曲线关系,可采用双曲线法推算软土地基的最终沉降量和任意时刻的沉降量。(3)建立了模拟路堤填筑过程的路基有限元分析模型,充分考虑了土的排水固结过程中水土相互耦合的关系。在Biot固结方程的基础上,利用有效应力原理,考虑了土的非线性、大变形等特性,对土体进行了平面应变有限元分析。(4)研究了两种弹塑性本构模型(摩尔-库仑模型,修正剑桥模型),采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DINA对试验工程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实测结果与两种本构模型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得出了一些有利于今后工程应用的结论。(5)研究了有限元分析中的瞬时沉降。通过有限元计算和理论公式计算的结果对比分析得出:瞬时沉降在总沉降中所占的比例是很大的,达到了30~50%。
马杰[5](2003)在《软土地区高速公路路基工程的几个问题》文中认为主要针对软土地区高速公路路基的总体设计思路,塑料排水板处理地基时改进排水条件,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与合同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张秀勇,王海龙,李杰[6](2021)在《碎石桩复合地基在大丽高速公路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大理至丽江的大丽高速公路位于云贵高原西北部,具有湖相沉积软土地基的特点,可采用碎石桩复合地基解决该类湖相沉积软土地基承载力的问题。结合现场勘测资料和室内试验数据分析了工程沿线地区湖相沉积软土的基本特性和碎石桩加固湖相沉积软土地基的效果;利用FLAC3D有限差分程序,采用复合模量均质法和群桩典型单元法建立模型对碎石桩复合地基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路堤在这种柔性基础下,采用加设碎石垫层的碎石桩复合地基可以显着改善深厚软土地基的承载性能。
秦淑豪[7](2021)在《基于高速公路软土地基的塑料排水板法设计》文中研究表明软土地基压缩性高,强度低,在软土上修建路基,常出现工后沉降大,沉降不均匀等情况。基于此,以四川某高速公路软黏土地基为例,介绍采用塑料排水板法地基处理的设计思路,采用理论计算对比直接填筑路基和采用塑料排水板法处理后地基的固结情况以及工后沉降情况,并总结影响理论计算与实际沉降结果不一致的原因,供同类工程参考。
付登博,谢继登,王中恩,贾阳磊,李攀[8](2021)在《洞庭湖区软土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沉降控制效果数值分析》文中提出为分析洞庭湖区新建南益高速公路软土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各因素对工后沉降影响水平,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数值模型,对其运营期工后沉降控制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洞庭湖区软基工后沉降随桩间距的减小、桩长的增大、桩径的增大而减小,其中桩间距对软基工后沉降的影响水平最高,桩径对软基工后沉降的影响水平最低;建议水泥搅拌桩处治软土地基时,采用短而密的布桩方式以更好地控制软基工后沉降。
崔楠[9](2021)在《高速公路软土路基处理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高速公路的建设里程不断增加,高速公路逐渐延伸至山区,受地质、地形条件的限制,高填方路堤普遍存在,山间沟谷地带及河流区域分布的软土会直接影响公路路基的稳定性。软土由于含水率较高,抗剪强度低,容易产生变形,如果处治不当,往往会在填筑和运营过程中造成较大的沉降甚至路基失稳等病害。对此,文章以某高速公路为背景,通过探究软土路基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不均匀沉降、桥头跳车、边坡滑塌失稳等问题的原因,发现压实度和水的因素对路基质量的影响较大,需重点防范,同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以供类似高速公路软土路基施工工程参考。
董典典[10](2021)在《承载比试验的试件制备与试验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二、软土地区高速公路路基工程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软土地区高速公路路基工程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山丘地区高速公路软弱土路基广义换填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问题 |
1.3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山丘地区软弱土的处理 |
2.2 换填处理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山丘地区软弱路基工程特点 |
3.1 山丘地区地形地貌特点 |
3.1.1 山丘地区软弱土存在形式 |
3.1.2 山丘地区地形地貌特点 |
3.2 山丘地区地质条件特点 |
3.2.1 软弱土层分布 |
3.2.2 山丘与平原地区软弱土的基本特性比较 |
3.3 路堤与软弱土层之间的相对关系 |
3.3.1 单坡地形(一面邻山) |
3.3.2 双坡山谷地形(两面邻山) |
3.3.3 鸡爪沟地形(三面邻山) |
3.3.4 山凹地形(四面邻山)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义换填处理方法 |
4.1 广义换填处理方法 |
4.1.1 广义换填处理方法的形式 |
4.1.2 广义换填处理方法选择的影响因素 |
4.2 广义换填处理方法的可行性论证 |
4.2.1 计算模型 |
4.2.2 计算方案 |
4.2.3 整体换填和清淤填筑(软弱土层厚度0.0m-3.0m) |
4.2.4 部分换填(软弱土厚度3.0m-6.0m) |
4.2.5 换填+挤淤(软弱土层厚度6.0m-10.0m) |
4.3 广义换填处理方法的适用范围 |
4.3.1 单坡地形 |
4.3.2 双坡山谷地形 |
4.3.3 鸡爪沟地形 |
4.3.4 山凹地形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方法 |
5.1 施工工艺 |
5.2 质量控制 |
第六章 工程实例和经济效益分析 |
6.1 广义换填处理的工程实例 |
6.1.1 工程概况 |
6.1.2 试验路段处理方法 |
6.1.3 现场监控数据分析 |
6.2 经济效益分析 |
6.2.1 路段基本情况 |
6.2.2 处理方案对比 |
6.2.3 经济效益分析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2)中国道路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3(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路基工程 |
1.1 路基沉降变形特征 |
1.2 拓宽路基沉降控制 |
1.3 路基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
1.4 复合地基处治技术 |
1.5 冻土路基处治技术 |
2 路面工程 |
2.1 沥青及其混合料 |
2.1.1 改性沥青 |
2.1.1. 1 SBS改性沥青 |
(1) SBS改性沥青种类 |
(2) 改性机理分析 |
(3) 改性分析方法 |
(4) 发展前景 |
2.1.1. 2 胶粉改性沥青 |
(1) 胶粉改性途径 |
(2) 胶粉改性沥青性能评价 |
(3) 胶粉改性沥青发展前景 |
2.1.1. 3 其他改性沥青 |
2.1.2 温拌再生沥青技术 |
2.1.3 功能型沥青混凝土 |
(1) 阻燃沥青路面 |
(2) 排水沥青路面 |
(3) 自愈合沥青混凝土 |
(4) 导电沥青混凝土 |
2.2 水泥混凝土 |
2.2.1 水泥混凝土设计、施工与维修 |
(1) 设计理论和方法 |
(2) 施工、检测与维修技术 |
2.2.2 连续配筋混凝土 |
(1) 各国研究现状 |
(2) 评价与展望 |
2.3 多年冻土地区路面工程 |
2.3.1 路面特殊要求 |
(1) 路面材料的低温特性 |
(2) 路面材料的抗变形能力 |
(3) 路面材料的耐久性 |
2.3.2 路面结构设计要点 |
2.3.3 路面材料选择要点 |
3 支挡结构 |
3.1 重力式、半重力式以及短卸荷板式等重力式挡土墙 |
3.2 锚定板挡土墙 |
3.3 土钉墙 |
3.4 预应力锚索加固 |
3.5 锚杆 (索) 挡土墙 |
3.6 加筋土挡土墙 |
3.7 抗滑桩 |
3.8 其他支挡结构 |
4 道路几何设计 |
4.1 内涵、理念及其演变过程 |
4.2 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发展过程及进展 |
4.2.1 设计速度方法和运行速度方法 |
4.2.2 近年提出的路线设计新方法 |
4.2.3 对规范和标准的修订以及旧路线形恢复 |
4.3 道路智能选线及3D设计技术 |
4.3.1 道路智能选线及优化设计 |
4.3.2 道路三维设计 |
4.4 道路交叉设计 |
4.4.1 立交设计 |
4.4.2 平面交叉口设计 |
4.5 面向路线设计的汽车行驶特性预测技术 |
4.5.1 汽车行驶轨迹/行驶速度的特性研究和预测 |
(1) 行驶轨迹偏移特性 |
(2) 行驶轨迹预测技术 |
(3) 汽车行驶速度的特性研究和预测 |
4.5.2 面向道路几何设计的场景漫游和驾驶仿真技术 |
4.6 道路几何设计质量的评价方法、指标及其标准 |
4.6.1 基于指标参量的设计质量评价 |
4.6.2 基于事故预测模型的安全性评价 |
4.7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热点展望 |
致谢 |
(3)云南复杂地质环境公路地质病害诱发机理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公路发展概况 |
1.1.1 公路发展及其特点 |
1.1.2 公路交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
1.1.3 公路发展面临的问题 |
1.2 公路建设中的地质环境问题 |
1.2.1 公路建设的地质环境制约 |
1.2.2 公路建设的地质灾害和危害 |
1.2.3 公路建设地质环境问题 |
1.3 公路地质环境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公路建设发展情况的研究 |
1.3.2 公路地质环境研究 |
1.3.3 公路地质环境研究方法 |
1.3.4 公路地质病害研究 |
1.3.5 公路地质病害对策研究 |
1.4 选题意义、研究内容与研究成果 |
1.4.1 选题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
1.4.2 选题的科学意义、学术价值、实用意义和学科前沿性 |
1.4.3 研究内容 |
1.4.4 技术路线 |
1.4.5 论文研究支撑 |
1.4.6 研究进度 |
1.4.7 研究主要成果及创新性 |
第二章 云南公路建设的复杂地质环境条件 |
2.1 地形地貌 |
2.1.1 地貌轮廓 |
2.1.2 地貌类型 |
2.2 地质构造环境 |
2.2.1 构造单元 |
2.2.2 地层单元 |
2.3 活动性构造带 |
2.3.1 新构造特征及其分带 |
2.3.2 地震活动 |
2.3.3 区域地壳稳定性 |
2.4 水文地质环境 |
2.5 工程地质 |
2.6 云南公路建设的地质环境条件 |
第三章 云南公路地质病害类型及展布特征 |
3.1 云南主要公路地质病害类型 |
3.1.1 软土 |
3.1.2 膨胀土 |
3.1.3 岩溶 |
3.1.4 采空区 |
3.1.5 泥石流 |
3.1.6 岩堆 |
3.1.7 滑坡 |
3.1.8 红层软岩 |
3.2 云南主要公路地质病害展布 |
3.2.1 软土公路地质病害展布 |
3.2.2 膨胀土公路地质病害展布 |
3.2.3 岩溶公路地质病害展布 |
3.2.4 采空区公路地质病害展布 |
3.2.5 泥石流公路地质病害展布 |
3.2.6 岩堆公路地质病害展布 |
3.2.7 滑坡公路地质病害展布 |
3.2.8 红层软岩公路地质病害展布 |
3.3 云南公路地质病害发育特征 |
3.3.1 公路地质病害的时间展布特征 |
3.3.2 公路地质病害的空间展布特征 |
第四章 云南公路地质病害致灾因素 |
4.1 公路地质病害的公路地质体属性 |
4.1.1 岩土体结构 |
4.1.2 地质体面状结构 |
4.1.3 地下孔隙 |
4.2 公路地质病害的潜在隐患 |
4.2.1 现状地质灾害隐患 |
4.2.2 不良地质作用隐患 |
4.3 公路地质病害致灾因素分析 |
4.3.1 公路地质病害致灾因素鉴别 |
4.3.2 公路地质病害致灾因素的工程危害 |
4.4 复杂地质环境公路地质病害诱发及危害分析 |
4.4.1 地理地质环境因素 |
4.4.2 工程地质环境因素 |
第五章 云南公路地质病害诱发机理 |
5.1 云南公路工程诱发的公路地质病害 |
5.1.1 公路路基工程诱发的地质病害 |
5.1.2 公路桥梁工程诱发的地质病害 |
5.1.3 公路隧道工程诱发的地质病害 |
5.2 云南公路地质病害的诱发机理研究 |
5.2.1 软土的破坏机理研究 |
5.2.2 膨胀土的破坏机理研究 |
5.2.3 岩溶的破坏机理研究 |
5.2.4 泥石流的破坏机理研究 |
5.2.5 崩塌/岩堆的破坏机理研究 |
5.2.6 滑坡的破坏机理研究 |
5.3 公路工程地质病害诱发链 |
第六章 复杂地质环境的公路地质病害防治工程技术 |
6.1 复杂地形环境下的公路工程技术优选 |
6.1.1 复杂地形环境下的公路路基技术 |
6.1.2 特殊地形环境下的公路桥梁技术 |
6.1.3 特殊地形环境下的公路隧道技术 |
6.2 复杂地质构造环境下的公路工程技术优选 |
6.3 特殊类土环境下的公路工程技术对策 |
6.3.1 软土环境下的公路路基、桥梁、隧道工程技术 |
6.3.2 膨胀土环境下的公路路基和隧道工程技术 |
6.4 特殊岩类(岩区)环境下的公路技术优选 |
6.4.1 红层软岩环境下的公路隧道、桥梁、边坡及路基技术 |
6.4.2 岩溶环境下的公路隧道、桥梁、路基工程技术 |
6.5 特殊地质体环境下的公路建设技术对策 |
6.5.1 岩堆环境下的公路路基、桥梁、隧道建设技术 |
6.5.2 滑坡环境下的公路路基、桥梁建设技术 |
6.5.3 泥石流环境下的公路路基、桥梁建设技术 |
6.6 特殊地质环境下的公路路基、桥梁技术优选 |
6.6.1 采空区公路路基处治技术 |
6.6.2 采空区的桥梁建设技术 |
第七章 复杂地质环境下公路地质病害的对策模式 |
7.1 复杂地形环境下的公路病害防治模式 |
7.2 基于公路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的公路选线 |
7.2.1 基于地形环境的公路选线原则 |
7.2.2 基于地质的公路选线原则 |
7.2.3 基于地质、地形、环境等的公路综合选线原则 |
7.2.4 基于地质环境的公路选线总原则 |
7.3 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
7.3.1 公路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技术要求 |
7.3.2 公路工程地质灾害调查与地质环境条件分析 |
7.3.3 公路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
7.4 针对公路地质病害防治的公路工程地质勘察 |
7.4.1 基于公路建设诱发地质病害的防治技术勘察 |
7.4.2 基于防治技术的公路地质病害勘察 |
7.5 复杂地质环境下的公路养护(地质环境监测)及病害处治 |
7.5.1 复杂地质环境下的桥梁工程的病害治理 |
7.5.2 复杂地质环境下的隧道工程的病害治理 |
7.5.3 复杂地质环境下的路基工程的病害治理 |
7.5.4 公路养护中几种特殊路基病害的防治 |
7.6 公路沿线生态地质环境优化 |
7.6.1 公路工程环境保护 |
7.6.2 公路工程水土保持 |
7.6.3 公路工程景观营造 |
7.6.4 关于公路沿线生态地质环境优化的思考 |
7.7 复杂地质环境公路地质病害对策集成 |
第八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B: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工作和科研项目 |
(4)软土路基排水固结研究与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软土地基处理方法 |
1.2.2 软土地基沉降计算 |
1.2.3 塑料板排水固结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软土固结基本理论 |
2.1 概述 |
2.2 软土的工程性质 |
2.2.1 软土分类 |
2.2.2 软土的工程特性及力学性质研究 |
2.3 排水固结理论 |
2.3.1 预压排水固结法 |
2.3.2 排水固结原理 |
2.3.3 砂井固结理论 |
2.3.4 地基强度增长值的推算 |
2.4 软土地基沉降理论 |
2.4.1 沉降分析 |
2.4.2 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 |
2.4.3 分层总和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软土路基现场监测 |
3.1 试验工点的概述 |
3.1.1 工程地质概况 |
3.1.2 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分析 |
3.2 现场监测 |
3.2.1 监测断面的选取 |
3.2.2 监测项目 |
3.2.3 观测要求 |
3.3 现场监测成果分析 |
3.3.1 概述 |
3.3.2 路堤地基表面沉降观测结果 |
3.3.3 深层沉降观测结果 |
3.3.4 侧向变形观测结果 |
3.3.5 孔隙水压力观测结果 |
3.3.6 最终沉降量推算方法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软基数值模拟 |
4.1 概述 |
4.2 有限元分析原理 |
4.2.1 Biot固结理论 |
4.2.2 Biot固结理论的有限元实现过程 |
4.2.3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4.2.4 软土本构模型 |
4.3 软土数值模型 |
4.3.1 多孔介质 |
4.3.2 几何模型及单元选取 |
4.3.3 计算参数的选取及影响分析 |
4.4 平面应变分析的若干问题 |
4.4.1 塑料板转换成等效砂井 |
4.4.2 砂井与砂墙的转化 |
4.4.3 初始应力状态 |
4.4.4 边界条件 |
4.4.5 土体单元的应力修正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
5.1 概述 |
5.2 竖直位移分析 |
5.2.1 摩尔-库仑模型的计算沉降 |
5.2.2 剑桥模型的计算沉降 |
5.2.3 两种模型的计算与实测值的对比分析 |
5.3 水平位移分析 |
5.3.1 摩尔-库仑模型计算的水平位移 |
5.3.2 剑桥模型计算的水平位移 |
5.3.3 两种模型的计算与实测值的对比分析 |
5.4 横断面沉降分析 |
5.5 分层沉降分析 |
5.5.1 摩尔-库仑模型计算的深层沉降 |
5.5.2 剑桥模型计算的深层沉降 |
5.5.3 两种模型的计算与实测值的对比分析 |
5.6 孔隙水压力分析 |
5.6.1 摩尔-库仑模型计算的孔隙水压力 |
5.6.2 剑桥模型计算的孔隙水压力 |
5.6.3 两种模型的计算与实测值的对比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沉降计算中的几个问题 |
6.1 关于瞬时沉降的讨论 |
6.1.1 理论探讨 |
6.1.2 实例验证 |
6.2 水平位移计算值与实测值有差别的原因 |
6.3 非线性有限元初始应力的施加方法 |
6.3.1 理论分析 |
6.3.2 非线性有限元初始应力的施加步骤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对今后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参与科研情况 |
(6)碎石桩复合地基在大丽高速公路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地质概况及软土特性 |
1.1 工程地质概况 |
1.2 天然软土物理指标 |
2 碎石桩复合地基现场监测数据分析 |
2.1 现场监测 |
2.2 现场监测资料分析 |
3 碎石桩复合地基的数值分析 |
3.1 模型和参数的选取 |
3.2 路堤填土过程复合模量均质法模拟分析 |
3.3 碎石桩复合地基模型模拟分析 |
4 结 论 |
(7)基于高速公路软土地基的塑料排水板法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软土地基沉降计算 |
2.1 工程背景 |
2.2 一般预压工后沉降 |
2.3 采用塑料排水板处理后工后沉降 |
3 影响因素的讨论 |
3.1 排水垫层 |
3.2 井阻和涂抹作用 |
3.3 固结系数的选定 |
4 结语 |
(9)高速公路软土路基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软土路基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
1.1 路基不均匀沉降 |
1.2 桥头跳车 |
1.3 路基边坡滑塌失稳 |
2 产生软土路基病害的原因 |
2.1 产生路基不均匀沉降的原因 |
2.2 产生桥头跳车的原因 |
2.3 产生路基边坡滑塌失稳的原因 |
3 软土路基问题治理措施 |
3.1 路基不均匀沉降治理措施 |
3.2 桥头跳车治理措施 |
3.3 路基边坡滑塌失稳治理措施 |
4 结论 |
四、软土地区高速公路路基工程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丘地区高速公路软弱土路基广义换填处理技术研究[D]. 王元扩.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2]中国道路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3[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3(03)
- [3]云南复杂地质环境公路地质病害诱发机理及其对策研究[D]. 柏松平. 昆明理工大学, 2008(01)
- [4]软土路基排水固结研究与有限元分析[D]. 李选民. 中南大学, 2006(06)
- [5]软土地区高速公路路基工程的几个问题[J]. 马杰. 浙江建筑, 2003(S1)
- [6]碎石桩复合地基在大丽高速公路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J]. 张秀勇,王海龙,李杰.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5)
- [7]基于高速公路软土地基的塑料排水板法设计[J]. 秦淑豪. 交通世界, 2021(27)
- [8]洞庭湖区软土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沉降控制效果数值分析[J]. 付登博,谢继登,王中恩,贾阳磊,李攀. 路基工程, 2021(04)
- [9]高速公路软土路基处理技术研究[J]. 崔楠. 工程技术研究, 2021(13)
- [10]承载比试验的试件制备与试验方法研究[D]. 董典典. 中国矿业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