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泰安市县级以上卫生防疫队伍现状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刘可慧,杜晶琳,王玲,张丁杰,鲁翔[1](2021)在《江苏省疾控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及公平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江苏省疾控机构人力资源的配置现状,分析其配置公平性,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江苏省进一步优化疾控机构的人力资源配置提供参考。[方法]利用2018年江苏省疾控机构人力资源数据,对江苏省疾控机构人力资源现状与结构进行描述,采用集聚度和泰尔指数对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进行分析。[结果]江苏省2018年疾控机构在职人员共有8004人,每万人口疾控人员约为0.99人,按人口、地理和经济分布的总泰尔指数分别为0.0060、0.0400和0.0257,苏南、苏中和苏北的人力资源集聚度(HRADi)分别为1.66、1.00和0.66,人力资源人口集聚度(HRPADi)分别为1.06、1.06和0.91。[结论]江苏省疾控机构人力资源配置总量不足,基层机构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各地区之间配置不均衡,按地理分布的公平性较差,其不公平受地区内和地区间差异双重影响。应当加大对疾控机构的投入,给予基层机构政策倾斜;健全人才准入、培训和考核机制,提升人员素质;缩小地区差异,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
王绍光[2](2020)在《筑牢疾控体系:四次危机,一个教训》文中提出本文介绍了我国"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的形成过程以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显着特点,并显示了其辉煌成就。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有时并未得到切切实实的贯彻。在过去70年,我国防疫/疾控体系曾出现过四次危机,这四次危机暴发的时代背景不同、具体原因不同、表现方式不同、严重程度不同、善后处置不同,但教训是同样的:偏离预防为主,就会遭受惩罚;必须时刻谨守"预防为主",筑牢公共卫生的第一道关口——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杨鸽[3](2020)在《陕西省突发事件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科技、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突发事件不可避免的愈发频繁,据不完全统计,地震灾害是全球突发事件之首,20世纪全球因地震灾害死亡人数约占各类自然灾害死亡总人数的50%以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频率虽然低,但造成的死亡人数仅次于自然灾害,同样不能忽视。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4月22日,新冠病毒疫情造成全球250万人感染、17.3万人死亡,我国8.4万人感染、4642人死亡。突发事件逐渐成为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威胁。目前,我国突发事件应急医学救援面临着灾害发生频率高、受灾群众覆盖广、救灾队伍建设迟缓等严峻的挑战,国家出台了《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十三五”规划》等系列文件,通过政策引导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在法律预案保障、人才队伍培养、物资装备管理、应急培训演练以及促进社会参与等方面建设,充分发挥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在突发事件伤病员救治中起到的不可替代作用,将挽救灾区灾民生命和满足灾区灾民需求放在首位,资料显示为应对新冠疫情防治,国家共派出医疗队346支共42600多名医护人员支援湖北省。应急医学救援队成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高度依赖的逆行队伍。本文不断加大队伍建设的政策牵引、资金投入、管理建设等研究,针对陕西省特殊的地理环境因素、人口密度分布、历年灾害伤亡数据等特点,通过文献资料研究、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法对陕西省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情况进行调研,采取经验借鉴方法梳理国内外研究经验,最终提出完善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调查结果显示,陕西省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体系及专业化管理理念尚未成熟;政府部门对突发事件的重视度不高,重事后处置、轻事前准备;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尚没有形成统一的、明确的建设标准和管理制度;单位工作与平时训练矛盾突出,个人利益得不到保障。导致陕西省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人力配置尚需均衡,省级队伍分布过于集中,队伍编制缺乏依据,队伍抽组困难,岗位职责分工不明确,难以形成合力;预案制度尚需健全,大多数制度预案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部门责任分工不明确,各项措施难以落实;经费支持尚需增加,政府部门在有限的应急体系建设经费中难以投入足够的经费用于应急医学救援队伍的建设,除政府专项拨款外,队伍建设经费主要依托于原单位的资金筹措;物资装备尚待更新,对应急救援物资装备配备、药品器材储备、救援车辆保障等各方面的准备工作没有落实到位,物资装备面临严重老化问题,不仅不能满足救援需求,还会面临被救援的风险,导致救援效率大大降低;培训演练尚需训实,队伍训练主要以理论性知识培训为主,演练缺乏实战性,缺乏处理大规模伤亡人员的经验,人员的应急意识和素质欠缺,导致队伍的整体稳定性较差,同时缺少考核评估机制,队伍能力难以综合考量。综上,为科学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引起的伤亡,最大程度挽救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危,履行应急医学救援队伍的时代任务和职能职责,提高陕西省应急医学救援队伍整体医疗救援水平,本文提出了完善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一是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打造专业救援队伍,灵活编制队伍人数,同时将职责分工落实到人;二是加强救援队伍体系化建设,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队伍建设制度保障,建设航空医疗队伍规范,增强民间救援队伍保障制度;三是探索多样化经费筹措渠道,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支持的同时,扩展多样化经费筹措渠道和加强对经费的监督管理机制;四是强化物资装备信息化,通过物资装备配备的模块化设计,积极推进信息化系统建设等方式,强化队伍物资装备建设,完善物资装备管理制度;五是形成培训演练常态化机制,通过有效推进军地、部门之间联合演练和多样化培训,加强人才队伍训练力度,落实训练考核评估制度等方式全面提高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培训演练工作。
张婷婷[4](2020)在《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经济运行状况及其主要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7年财政部、发改委颁布《关于清理规范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有关政策的通知》,明确取消预防性体检等三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同时按照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和进度,逐步实现疾控机构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分开,这些政策的实施使我国疾控机构的运行面临新的经济压力。为及时掌握新形势下我国疾控机构经济运行的现状以及由此形成的对疾控机构履行其职责能力的影响,加快调整和完善疾控机构的经济政策,确保疾控机构的健康运转,本文利用卫生系统网络直报数据以及现场调查取得的2013-2017年我国疾控体系的收支情况、人员队伍情况、业务开展能力情况等数据开展对我国疾控机构经济运行现状及其影响研究。研究发现,当前我国疾控机构经济运行状况总体平稳。经济发达地区财政补助水平持续提高,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补助水平有所提高,但保障能力不足,经济运行稳中趋紧。三项收费取消后,经济发达地区因财政保障水平高,且多数地区财政补助政策调整及时,各级机构经济运行均未受影响。经济欠发达地区,因财政保障水平较低,且多数地区财政补助未能及时到位,区域内市级及以下机构经济运行压力普遍增大。受疾控机构经济运行影响,近年来疾控体系人员薪酬待遇、固定资产原值、专用仪器设备配备、房屋构建支出、信息网络构建支出等方面有了一定改善,但在影响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的卫生技术人员比例、年末专用设备原值情况、房屋建筑面积、信息技术经费投入、机构检验检测项目开展情况等方面仍存在空间布局不均衡、投入不足与投入浪费并存现象,不利于疾控机构履行疾病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等职责。为促进我国疾控机构健康良性运行,要重点做好以下6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明确政府筹资职能,建立疾控机构投入的长效机制。二是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调整投入结构。三是履行政府管理职能,推进疾控机构体系改革。四是改善经费使用管理,提高疾控机构经费利用效率。五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人员激励机制。六是稳妥处理疾控机构的公益属性,保证疾控机构核心技术服务能力。
李晓璐[5](2018)在《泰安市生猪产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猪产业是泰安市的重点发展产业。当前,泰安市生猪产业正处于传统养殖向现代化养殖过渡的转型升级阶段,由于诸多阻力的影响转型并不顺利。为了让泰安市生猪产业做大做强,实现生猪大市向生猪强市的转变,有关部门必须充分认清自身发展条件,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正确处理外部因素与自身条件之间的关系,认清发展形势,抓住发展机遇,保障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的顺利进行。因此,本文以泰安市生猪产业发展为题,把握生猪产业发展历程,分析生猪产业所处的发展环境,厘清生猪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对泰安市生猪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查阅《山东统计年鉴》、《泰安统计年鉴》等统计资料,对泰安市生猪产业发展历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泰安市生生猪养殖规模不断扩大,转型升级效果初显;猪肉产量连年增加,生猪产业市场空间广阔;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生猪产值持续增长且在牧业产值中占比较大。本文从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两个层面对泰安市生猪产业的发展环境进行分析,分析发现:外部环境表现为在优越自然条件的基础上政府出台多项优惠政策,给予充足财政支持,引进相关科学技术使得生猪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一直都是生猪产业不得不面临的社会问题;内部条件为生猪饲养中的良繁体系建设取得一定进展、规模化养殖程度高、生态养殖得到发展、饲料供应充足,生猪管理中的信息采集水平高、疫病控制能力强、养殖标准化得到推广,生产技术条件中的出栏率高、能繁母猪数多、饲料转化率高,产业发展快,组织化程度高。在问卷调查基础上,发现了目前泰安市生猪产业存有的问题。主要是:养殖人员文化素质低、参与培训不积极且培训效果差;养猪场养殖模式落后、资金投入不足、规模养殖比重低、疫病防治难度大;政府扶持工作落实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没有形成保障体系;养殖合作社组织能力差,缺乏有效带动。为改善目前生猪产业发展情况,加快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养殖人员应树立学习观念,提高自身能力水平;养猪场应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规模化水平;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多措并举,保障生猪产业发展;养猪合作社应提高组织能力,发挥带动作用。
田孟[6](2018)在《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制度变迁与现实困境 ——以富县为个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主要表现为大量的公共财政投入和密集的制度建设,然而这些举措却并未实现预期目标,出现了明显的政策偏差,并且最终造成了一种政府、患者(社会)和医院(医生)都不满意的意外结果。这种政策的意外结果构成了笔者的问题意识来源。全面考察农村新医改各项政策的具体实践过程,进而分析和解释其中的政策偏差现象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构成了本文的主要目标。本文主要基于富县这个中西部普通农业县的田野调查,采用将纵向的历史变迁梳理和横向的制度实践分析两个维度相结合的研究路径,探讨了在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试图提出相应的破解之策。由于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深度“嵌入”于国家自上而下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农村自下而上的经济社会变迁的背景之中,因此,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过程便不仅可以看作是一个考察“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经济学或卫生经济学问题,而且也可以看作是一个透视“国家与社会关系”(或国家与农民关系)的社会学问题。由于当前农村新医改所面临的问题已远远超出“政府-市场”框架的解释能力和认识范围,通过引入“国家-社会”框架,将能有助于深化认识,并对接下来的农村新医改具体实践提供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指导和建议。社会学意义上的“国家-社会”分析框架主要关注的是在以国家力量为主要依托的、包括了现代市场和现代政府等在内的现代性因素进入尚具有传统性特征的乡村社会的过程中,那些包括了既有社会结构和文化、规范等要素在内的传统社会因素的反应、作用及其应对方式。其中,特别强调传统社会性因素和机制在这一现代化过程中的所具有的作用和价值等。具体就农村新医改这一研究主题而言,政府主导的卫生体制必须要在政府、市场和农民(社会)之间达成某种均衡,尤其是要注意调动农民及村社自身的主体性和积极性。笔者认为,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和基于村社的农民合作共同构成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的主要机制。在“国家-社会”框架下,本文主要从纵向的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历程和横向的农村新医改的制度实践两个维度具体展开:首先是考察了新医改前的两个阶段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历程和模式,其次是分别考察了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阶段最主要的三项制度的实践过程及其面临的困境。首先是对于第一阶段即改革开放以前的考察。国民政府在建设现代卫生事业的过程中,不仅未能较好地体现政府主导作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也没有以农民为本位,积极发动农民,促成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和主体性,这是国民政府时期现代卫生事业不彰的根本原因;而集体时代的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主要是采取了将行政主导的体制和农民及村社本位的机制相结合的办法,最终快速、有效地推动了现代医疗卫生事业深入到农村社会之中,并取得了巨大成绩。其次是对于第二阶段即改革开放以后至新世纪以前的旧医改的考察。通过引入市场机制,从整体上看,卫生事业活力确实有所增强,卫生机构和卫生人员有所增加,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也都有了明显的提高;然而,由于市场失灵的出现和普遍存在,不同区域之间,以及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组织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越来越明显,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村卫生事业的协调发展,“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民众的不可承受之重。最后是对于第三阶段即新世纪以来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的考察。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中的三项主要制度都没有能够很好地实现预期目标,也即出现了政策偏差的现象。其中的关键原因就是在贯彻落实政府主导的原则的同时,没有能够考虑到农村的客观实际并调动农民的内在积极性。不过,笔者并非笼统地进行阐述和演绎,而是对新医改中的三项制度分别进行探讨:第一,在政府主导下的农村卫生人才问题上,笔者认为,现行城乡同一的执业医师制度脱离了农村的客观实际,是导致农村卫生人才事业陷入短缺困境的关键原因。第二,在政府主导下的农民医疗费用负担问题上,笔者发现,新农合筹资量的剧增并没有减轻农民的疾病负担,而是让农民的疾病负担持续性地保持在了一个并不能够保障其避免陷入贫困之中的支出水平之上。新农合制度以大病统筹作为基本的制度定位和将新农合视为社会医疗保险的倾向,不仅违背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而且也不符合疾病治疗的基本规律。第三,在政府主导下的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问题上,笔者发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各项服务主要采取了项目制的方式进行供给,从而非常明显地强化了政府内部“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导致农民参与决策的空间和主体性严重不足。对于当前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所遭遇到的困境,必须超越“政府-市场”视角,引入强调社会机制的“国家-社会”分析框架。在后者看来,现代社会的建立过程本质上是现代性因素在整个社会弥散和建立的过程。然而,在此过程中,市场机制和行政机制都并不能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新的社会秩序。这是因为,市场机制和行政机制都缺乏自律性,故而它们都有可能发生对于社会领域的过度扩展和僭越,也即进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领域,从而造成社会秩序的进一步混乱。因此,在一个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人们面对的可能不只是市场失灵的问题,也不单是政府失灵的问题,而往往是市场和政府同时出现失灵的问题。对此,“国家-社会”范式强调要超越市场与政府,站在社会的角度来反思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从而为社会秩序的最终达成提供创造性的思路。由此观之,农村新医改的各种制度之所以会在实践过程中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和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没有能够体现农民的本位原则,农民的参与性和主体性严重不足,农村社会的差异性在决策中没有得到基本的重视和充分的体现,农民的需求偏好得不到有效地地表达和回应。笔者提出,在通过适度下放决策权力的方式以完善政府主导的基本原则的同时,还应着力强调农民及村社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农村医疗卫生政策要以农民为本位,通过将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与自上而下的国家各项医疗卫生政策及资源相对接的平台和能力。总之,一方面要继续坚持政府主导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要特别强调以农民为本位的基本方略,即以农村的客观状况和实际需要作为卫生制度改革的基准,并特别注意在村社共同体的基础之上调动农民的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农民参与模式”作为接下来农村新医改实践的主要方向,这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医疗卫生事业”总体目标中的“中国特色”之所在。
张海林[7](2016)在《以消防部队为主的应急救援体系研究 ——以泰安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应急救援涉及社会方方面面,以消防部队为主体开展应急救援,在当前的学术界以及从业人士的研究中,已基本达成共识。从现实情况来看,消防部队具有其他组织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体现在装备、组织纪律、人员素质、运转体系、专业技能及实战经验等方面。当前突发事件呈现复杂化、突发性强、影响范围大、损失严重的趋势,对应急救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以消防为主建立更加有效的应急救援体系,对于防灾减灾,减少地质灾害等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对以消防为主的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思路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本文总结了以消防为主的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理论基础,以泰安市为例,综合分析了泰安市应急救援体系现状、消防部队优势,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典型案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泰安市以消防为主的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思路。主要结论和成果如下:(1)由于我国行政体制原因,应急救援体系在全国基本相似,且泰安市地处我国东部相对较发达地区,消防部队的器材、装备及应急避难场所等部分数据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本文分析发现的问题在当前国内应急救援体系中普遍存在,针对泰安市所提出的建设思路亦符合国内实际,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2)通过分析可以得出,目前的应急救援体系已经越来不能满足当前愈发复杂的应急救援的需要,亟待依托消防部队,真正建立更加有效的应急救援体系。以消防为主的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关键在于解决应急救援中的体制性问题、程序性问题、专业性问题以及救援力量不足问题。通过依托公安消防支队,成立泰安市综合应急救援中心,进一步明确消防部队在应急救援体系中的主导地位,简化程序,优化机制,完善联动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加大保障力度,调整指挥体系等措施,解决应急救援中体制性、程序性、专业性及救援力量不足问题,才能实现建立更加有效的应急救援体系。(3)通过数据对比分析,泰安市每位消防队员对应的人口数量远高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参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预测本市应增加消防队员2909名,才能使每位消防队员对应的人口数量尽量处于比较理想的范围。(4)根据城市的发展进程,泰城目前应增设2处消防队(站),分别设在东北部和西部,各县(市、区)也应根据城区面积的增大而相应逐渐增设。
胡春红[8](2010)在《泰安市卫生监督机构人力资源配置与卫生监督行政执法工作现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随着卫生监督机构逐步建立健全,特别改革开放后,卫生监督的行政管理相对人的数量成倍增长,卫生监督范围不断扩大,同时对卫生监督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卫生监督不仅要在改善公共卫生状况、提高社会卫生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且要在调整商品生产经营行为与保护消费者权益,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优化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到2000年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包括卫生服务、医疗保障、卫生监督执法的卫生体系。”随着各级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理顺,卫生监督队伍的壮大,泰安市初步形成了按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执法权力,履行职责的新卫生行政执法局面。自2000年实行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原防疫站职能一分为三:监督、疾控、检测,进一步强化公共卫生监督的职能,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认识的局限,卫生监督执法人员队伍的个人素质、整体素质都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学历专业配置不合理,年龄结构不合理等影响执法力度、影响执法公正、公平的因素,还存在不熟悉卫生法律、法规和执法程序的地方,地区人员编制配置也不尽合理,影响了公共卫生监督执法的效率和效力的发挥。研究目的本文通过对泰安市行政区划范围内的市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卫生监督人员的现状调查以及对2008年度泰安市卫生监督工作各项关键性工作指标进了分析,以期掌握泰安市卫生监督机构的卫生监督员的队伍配置情况及当前存在的问题,找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点,为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泰安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为政府机关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理论根据,促进卫生监督工作的发展。资料与方法依据资料的完整性和可获的性原则,借鉴《山东省卫生监督体系三年建设评价调研材料》中《县级卫生监督机构人力情况调查表》,修改后发放到泰安市所辖六个县市区卫生监督机构,对各县市区普查泰安市市级、四个县级和两个区级卫生监督机构的卫生监督机构概况和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情况进行调查,获得全市的卫生监督人力资源现状及配置情况,并对全市各级的卫生监督机构卫生监督人力配置情况进行分析。主要通过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系统的年报数据以及并通过查阅《泰安卫生监督年鉴》获取卫生监督工作开展的基本情况的资料。主要研究结果1、泰安市卫生监督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情况和人员配置情况,与当前的工作要求有差距泰安市市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卫生监督员人员共有卫生监督员264人,其中男性196人,女性62人,在人员素质方面:大专以上占77.65%,在职称方面县级的配置主要问题是高级职称比例过低,初级以下人员比例过大,这一结构明显造成了缺乏学科带头人,整体素质不够高。在所学专业方面与卫生监督相关的法律专业、管理专业从业人员偏少,不适应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模式的需要。由全市卫生监督员年龄结构30岁以下所占比例最小(7.58%),相比之下低年龄段的比例偏低,卫生监督机构的新生力量显得相对不足,各年龄组间没有形成合理的比例,这种状况不能适应卫生监督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泰安市的卫生监督员264人,户籍人口547.62万人,另外流动人口36万人,全市卫生监督员平均配置为0.48人/万人,低于卫生部《2000年预防保健战略目标》规定“专兼职卫生监督按1~1.5/万配备”,县级卫生监督员所占编制比例相对较低,且各县市区卫生监督机构卫生监督员配置不平衡,泰安市卫生监督员数量配置,人员编制需进一步合理化配置。与当前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无法适应面广量大的卫生监督执法工作需要的问题。2、泰安市的各专业监督、监测覆盖率及处罚的深度广度达不到相应要求各类卫生监督处罚率较低,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投入需进一步增加。泰安市从事各类卫生监督检测的人员相对较少和检测设备的落后与泰安被监督单位不断的增加的矛盾,使监督监测频次、深度及广度均达不到相应的要求监测的落后导致执法取证手段的受到相应的制约,从泰安市卫生行政处罚总体水平上看,处罚率比较低,卫生行政处罚案件各专业分布不平衡,反映传统卫生监督执法工作重心需进一步转移到综合执法上来。对策建议进一步推进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完善卫生监督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增加对卫生监督工作的投入,保障工作的正常开展;进一步明确卫生监督机构和卫生监督队伍的性质,促进区域卫生监督员配置合理化。严把监督员入门关,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卫生监督员培训,不断提高卫生监督与法律法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并建立完善对卫生监督人员的考核机制,适应日益完善的卫生监督体制和综合执法的需要。切实加强卫生监督的科学规划,加大卫生监督经费的投入,配备足够的监督监测设备加快卫生监督信息网络建设,提高应急反应能力,提高人员素质,加大对卫生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卫生行业部门的法制意识和卫生管理水平,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卫生监督监测的力度和水平,从而更广泛的覆盖各个行业,提高泰安卫生监督的水平;完善立法,增强法律法规可操作性。
董树山[9](2009)在《山东省公共卫生服务筹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的筹资由各级政府共同承担。因为当时是统收统支体制,中央政府统一配置人、财、物资源,因此在客观上中央政府担负起了供给大部分卫生公共产品的责任并向下分配大部分的卫生资源,保障了不同地区居民公平地获取这些卫生资源,使各地居民能享受到基本和免费的公共卫生服务。专职公共卫生机构大多是全额预算管理单位,其支出全部由国家拨款;非专职公共卫生机构的经费主要来自于企业、乡政府和村集体。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公共卫生服务筹资政策逐步发生变化。自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实行“分灶吃饭”的财政包干体制之后,分权连同支出管理的职责一同向下转移,各级政府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发展公共卫生方面的职能,但与此同时,收入制度的安排却在向上集中,政府对公共卫生机构的经费补偿也逐渐减少;国家允许公共卫生机构进行有偿服务,业务收入越来越成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资金筹集的重要渠道。随着财政体制和补偿机制的转变,公共卫生服务提供能力减弱,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服务提供不均等的现象越来越明显。2003年“非典”之后,公共卫生服务的地位和作用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政府在公共卫生服务筹资中责任逐渐明确,政府公共卫生投入逐步加大,特别是正在实施的“医改”,进一步明确了“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通过政府筹资,向城乡居民均等化提供”的核心政策。但是,从目前情况看,政府投入与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支出的矛盾还比较突出,政府公共卫生服务投入政策的落实力度需进一步加大。本研究的总目的是探讨落实公共卫生服务筹资政策的可操作性方法和措施,为完善政府投入长效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具体目的包括:以山东省为例,分析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筹集和分配现状;研制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政府应需投入、各级政府资金分担测算方法,并依此进行具体测算;探讨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分配、支付与监管机制;提出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筹资的政策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资料来源包括文献检索、现有数据收集整理、关键人员访谈和人员问卷调查。现有数据资料主要从卫生财务、统计年度报表数据库中提取,部分宏观社会经济数据从全省综合统计资料中获取;关键人员访谈选择了省直和东营市、淄博市、德州市、滨州市4个地级市,共访谈财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和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相关专业人员49人。人员问卷调查采取函调方式,调查地区选择了省直和烟台市、东营市、济宁市、泰安市、滨州市、菏泽市6个地级市,实际调查相关专业人员155人。本研究在咨询论证的基础上设计了政府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应需投入测算公式和各级政府财政投入分担比例测算公式,以山东省为例进行具体测算;利用现有数据资料对山东省公共卫生服务筹资现状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利用关键人员访谈和问卷调查资料对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分配、支付、使用和监管等进行定性分析。定量资料的测算和分析由EXCEL和SPSS软件完成。主要研究结果(1)公共卫生服务筹资现状。政府财政对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投入逐步加大。山东省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财政补助收入占财政卫生事业费补助、财政支出、GDP的比例,2000年分别为28.37%、0.82%、0.061%,2007年分别为42.71%、0.98%、0.085%;在卫生事业费补助中所占分额增幅较大,但在财政支出和GDP中所占分额较小,在2007年尚未各自突破1%和0.1%。财政补助对业务支出的补偿总体呈逐步增强趋势,但机构之间不平衡,与支出的矛盾尚比较突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其他机构财政补助占业务支出的比例2003年分别为45.36%、59.03%、21.14%和53.48%;2007年分别为53.78%、86.41%、17.21%和64.81%。(2)政府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应需投入。经费应需投入没有公认的测算方法,本研究通过自行设计的测算公式进行测算。结果显示:2007年全省经费应需投入总额为92.29亿元,占2007年实际财政支出的比例为4.03%,从各地市来看,最低为东营市(1.49%),最高为临沂市(4.59%):占2007年GDP的比例为0.35%,从各地市来看,最低为东营市(0.07%),最高为荷泽市(0.56%)。可见,比例的大小主要与经济实力有关,经济发达的地市投入压力较小,经济欠发达的地市投入压力较大。要实现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应需投入,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单靠当地政府是困难的。(3)政府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分担。本研究认为,各级政府因财力不同而应承担不同的经费份额,不足部分通过逐级转移支付补齐。省级财政对地市级转移支付测算结果显示:全省17市2007年公共卫生服务总经费应需投入为59.15亿元,地市级财政需承担43.57亿元,占73.66%;省级财政需转移支付15.58亿元,占26.34%,其中菏泽市省级财政转移支付承担比例最高,济南市等7市不需省级财政转移支付。菏泽市2007年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应需投入总额为3.85亿元,地市级财政需承担0.98亿元,占25.38%;省级财政需转移支付该市2.87亿元,占74.62%。(4)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分配与支付。由于整体财政管理体制有待完善,加之体制框架下操作层面的因素,在分配与支付职能的发挥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财政部门与卫生部门之间的衔接机制不完善,导致经费投入难以与公共卫生服务支出的实际需求相对接;经费分配缺乏区域层面的统筹谋划机制,配置效率不高;经费分配与支付职能的有效结合不够,支付效率低,支付方式单一,不利于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5)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监管。目前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监管状况不利于有效落实“医改”关于公共卫生投入的政策要求。主要问题:尚没有制定针对性的、整体的、系统的监管措施;监管的人力分散与不足并存;监管的实施各自为政,难以统筹;监管的对象单一,主要是经费使用方,而对经费掌控方的监管极为薄弱。结论和政策建议我国关于公共卫生服务筹资的政策框架已经形成,政策的核心就是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通过政府筹资,向城乡居民均等化提供。目前,政府财政公共卫生投入逐步提高,但投入规模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投入结构不合理、布局不均衡的状况比较明显。要把筹资政策落到实处,在操作层面还有许多重点需要突破,如量化政府财政的投入责任、科学界定各级政府财政投入责任的划分、切实履行财政分配、支付职能、加强全方位的筹资监管等。基于上述结论,本研究建议在国家关于公共卫生服务筹资的政策框架下,围绕核心政策的落实,制订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相互协调、相互支撑,比较系统和完整的一揽子措施,具体建议如下:(1)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筹资的领导与协调。建立起财政部门与卫生部门充分衔接的有效机制。(2)明确政府财政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应需投入测算方法。测算方法应包括具体的测算程序和测算公式,以保证投入测算的统一性和规范性。测算公式涉及指标的获取要有正规渠道,不易受人为因素干扰,能够反映影响经费投入的主要客观因素。(3)明确各级政府财政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投入责任划分方法。划分方法要体现责任与财力相一致的原则,要有具体的测算公式,以便量化各级政府财政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投入的分担责任。(4)建立区域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分配统筹谋划机制。要按照公平和效率的原则,统筹同一区域级次和不同区域级次专业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公立医院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以及各类经费内部经费的分配,在区域层面实现经费配置效率的最优化。(5)优化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支付方式。根据经费支持项目的不同特点,创新支付方式,形成有效的压力动力机制,调动项目单位和地区的积极性,增强责任感,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6)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监管效率和效果。在一定层面上整合监管的人力资源,适当引入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在加强经费使用监管的同时,强化对政府财政投入、分配、支付职能履行情况的监管,保证公共卫生服务筹资政策的落实。
王建博[10](2009)在《2005~2007年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状况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为评估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近年来的建设成果,山东省疾控中心曾经于2005年底在全省开展了疾控体系三年建设成果调查研究,为全省疾控体系建设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在房屋建设、设备更新项目完成后,为准确掌握全省疾控机构基本现状,及时发现疾控机构目前存在的普遍性的突出问题,争取各级政府的更多支持,山东省疾控中心于2007年10月-12月再次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疾控机构现状调查。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从经费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配置、仪器设备装备、监测检验能力和工作任务开展情况等方面,对山东省疾控体系建设现状进行综合分析,评价2005~2007年三年全省疾控体系建设成果与发展状况,探讨疾控体系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体系建设长期规划方面的决策干预,为推动全省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全面提升全省疾病预防控制总体工作水平奠定基础。研究方法:由山东省疾控中心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调查表的设计,并反复进行了修改,并选取部分单位进行了预调查,对调查表中表述模糊、不易填写的部分进行了修改完善,再由省、市、县(市、区)三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填写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调查表,调查表具体包括各级行政区划基本情况调查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建项目情况调查表、人力资源情况调查表、资产收支情况调查表、仪器设备情况调查表、检测能力调查表、实验室设置及功能情况调查表、工作任务开展情况调查表等。调查资料收集后,进行数据核查,建立EXCEL数据库,并按照上报的纸质和电子版本进行二次核对,保证数据完整性、准确性和真实性。研究结果:本次研究的主要结果包括:①人才建设: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防病专业人员比例偏低,与国家推荐标准的下限相比差距较大(11%、18%、3%左右),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仍旧偏低,与国家规定分别有10.40%、8.09%和16.71%的差距,其中县级差距最大而且县级高级职称人员比例偏少,中级初级比例偏多。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结构需要全方位的调整补充。②基础设施建设: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中共有99个机构进行了改扩新建,但是相比于国家的建议标准,市县级面积仍稍显不足。③经费保障:全省卫生防疫经费占卫生事业经费的比例从2005年的8.91%下降到2006年的7.1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④仪器设备配置: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还有17种143台件的仪器设备需要配置,才能真正得到履行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全部工作职能。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仪器设备与开展常规工作仪器设备标准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仪器设备种类、数量明显不足,仪器设备陈旧率偏高。⑤检验能力:省级、17个市级和139个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没有一个符合国家标准,市级的检验能力与国标相比差距最大。结论:截止到2007年调查时,经过近4年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项目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房屋等基础设施面貌一新,但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单纯是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能力建设(包括人力、技术、设备条件等)才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重点,目前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人力、设备、检验能力等仍然存在着不足,与国家要求仍有差距,全省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任务依然任重道远。对策建议:①人力建设下一步的重点应放在基层尤其是县级以下,提高本科以上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职称人员的比例。②同时需要拓宽筹资渠道,加大疾病预防控制财政支持力度。③制定长期增置更新规划,保持仪器设备的逐年更新,形成良性循环。加强仪器设备管理,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和使用效益。④加大人员教育培训力度,改善人力资源结构,增强社会服务功能。⑤应加强政策的基层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政策向基层倾斜。
二、泰安市县级以上卫生防疫队伍现状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泰安市县级以上卫生防疫队伍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江苏省疾控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及公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研究方法 |
1.2.1 集聚度 |
1.2.2 泰尔指数 |
2 结果 |
2.1 江苏省疾控机构人力资源基本情况 |
2.2 江苏省疾控机构人力资源结构分布情况 |
2.3 公平性分析 |
2.3.1 集聚度结果 |
2.3.2 泰尔指数结果 |
3 讨论 |
3.1 江苏省疾控机构人力资源总量不足,基层机构结构不合理 |
3.2 江苏省疾控机构人力资源配置不均衡,按地理分布的公平性较差 |
3.3 江苏省疾控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受地区内和地区间差异双重影响 |
4 建议 |
4.1 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探索薪资待遇改革 |
4.2 给予基层政策倾斜,探索 “组团式”帮扶 |
4.3 健全人才准入、培训和职称晋升机制,全面提升人员素质 |
4.4 缩小地区差异,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 |
(3)陕西省突发事件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来源 |
1.选题背景 |
2.选题来源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突发事件 |
2.应急医学救援 |
3.应急医学救援队伍 |
4.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 |
(二)理论基础 |
1.双因素理论 |
2.团队生产理论 |
二、陕西省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需求分析和现状调研 |
(一)陕西省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的基本现状 |
1.陕西省应急医学救援队伍人才建设情况 |
2.陕西省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实战能力建设 |
3.陕西省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取得建设成效 |
(二)陕西省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需求分析 |
1.陕西省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的任务特点要求 |
2.陕西省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的专业能力要求 |
3.陕西省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的功能定位要求 |
(三)陕西省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现状调研分析 |
1.陕西省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环境背景调研 |
2.陕西省应急医学救援队伍的问卷调查实施 |
3.陕西省卫生应急管理部门的访谈调查实施 |
(四)陕西省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 |
1.人力配置尚需均衡 |
2.预案制度尚待健全 |
3.经费支持尚待增加 |
4.装备物资尚待更新 |
5.培训演练尚需训实 |
三、国内外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情况及经验借鉴 |
(一)美国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情况 |
(二)日本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情况 |
(三)国内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情况 |
(四)国内外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经验借鉴 |
1.军民一体化的全国性灾害医学系统的应急管理优势 |
2.重视法制化的应急救援主体责任及权益的合法保障 |
3.具有前瞻性的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体系战略目标 |
4.面向任务需求的专业应急医学救援队伍的组建模式 |
四、陕西省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优化方案 |
(一)人力资源合理配置 |
1.配置专业救援队伍 |
2.灵活编制队伍人数 |
3.职责分工落实到人 |
(二)加强队伍体系化建设 |
1.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
2.加强队伍建设制度保障 |
3.建设航空医疗救援队伍规范 |
4.增强民间救援队伍保障制度 |
(三)经费筹措渠道多样化 |
1.积极争取国家财政的支持 |
2.扩展多样化经费筹措渠道 |
3.加强对经费监督管理机制 |
(四)强化物资装备信息化 |
1.完善物资装备管理制度化 |
2.物资装备配备模块化设计 |
3.积极推进信息化系统建设 |
(五)形成培训演练常态化 |
1.有效推进联合培训演练模式 |
2.发展多样化的培训演练方式 |
3.着重加强人才队伍训练力度 |
4.制定落实训练考核评估制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经济运行状况及其主要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疾控机构发展历程及经济运行方面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疾控机构发展历程及经济运行方面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法 |
1.3.2 专家咨询法 |
1.3.3 半结构访谈法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1.5 本研究创新性与不足 |
第二章 全国及调研省份疾控机构经济运行状况 |
2.1 全国及调研地区疾控机构收入变化情况 |
2.1.1 总收入变化情况 |
2.1.2 总收入构成情况 |
2.2 全国及调研地区疾控机构支出变化情况 |
2.2.1 总支出变化情况 |
2.2.2 总支出构成情况 |
2.3 全国及调研地区疾控机构收支结余变化情况 |
2.3.1 收支结余变化情况 |
2.3.2 财政补助结转结余变化情况 |
2.4 全国及调研地区疾控机构资产负债情况 |
2.4.1 资产负债水平变化情况 |
2.4.2 资产负债率变化情况 |
2.5 当前疾控机构经济运行存在的问题 |
2.5.1 政府投入总量不足且区域间资金投入差异较大 |
2.5.2 疾控机构补偿水平受地方财政水平影响较大 |
2.5.3 经费不足且使用效率不高 |
2.5.4 经济稳定运行的压力大 |
第三章 疾控机构经济运行状况对人力资源的影响 |
3.1 2013-2017年疾控机构人员薪酬情况 |
3.1.1 工资福利支出水平变化情况 |
3.1.2 全国疾控机构薪酬构成和来源情况 |
3.1.3 人均业务经费变化情况 |
3.2 2013-2017年疾控机构人员情况 |
3.2.1 每机构平均年末在职职工数量情况 |
3.2.2 每机构平均编制内人员变化情况 |
3.2.3 卫生技术人员比例变化情况 |
3.2.4 人员流失情况(以山东、江西为例) |
3.3 疾控机构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 |
3.3.1 人员薪酬待遇偏低 |
3.3.2 人员管理缺乏激励机制 |
3.3.3 卫生防疫津贴费用偏低,且长期没有调整 |
3.3.4 人力配备不足的同时人才流失严重 |
第四章 疾控机构经济运行对设备、房屋及信息化的影响 |
4.1 固定资产情况 |
4.2 设备情况 |
4.2.1 年末专用设备原值情况 |
4.2.2 专用设备购置资金情况 |
4.3 房屋构建支出情况 |
4.4 信息网络构建支出情况 |
4.5 调研地区疾控机构设备、房屋、信息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4.5.1 疾控机构设备投入不均衡 |
4.5.2 人均房屋建筑面积不达标 |
4.5.3 信息技术经费存在投入不足与投入浪费并存现象 |
第五章 疾控机构对机构检验能力的影响 |
5.1 全部检验项目开展情况 |
5.2 疾控机构检验检测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5.2.1 取消“三项收费”后,机构经济运行压力加大 |
5.2.2 检验检测能力的储备下降 |
5.2.3 区、县级疾控机构整体检验检测能力偏低 |
第六章 新形势下疾控机构持续稳定运行的对策建议 |
6.1 明确政府筹资职能,建立疾控机构投入的长效机制 |
6.1.1 出台疾控机构经费保障的政策文件及考核监管机制 |
6.1.2 建立稳定的筹资机制 |
6.1.3 完善疾控机构财政预算机制 |
6.2 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优化投入结构 |
6.2.1 增加疾控机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投入水平 |
6.2.2 降低项目经费占比 |
6.2.3 改善疾控机构人员薪酬待遇 |
6.2.4 调整疾控机构人员卫生防疫津贴标准,增加疾控机构人员的卫生防疫津贴费用 |
6.3 履行政府管理职能,推进疾控体系改革 |
6.3.1 加强顶层设计 |
6.3.2 探讨疾控体系内部实施垂直管理 |
6.3.3 加强疾控机构的信息化建设资源的整合 |
6.4 改善经费使用办法管理,提高疾控机构经费利用的效率 |
6.4.1 优化项目经费拨付方式,盘活存量资金 |
6.4.2 建议项目经费中明确可以用于人员激励的经费部分 |
6.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人员激励机制 |
6.5.1 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人才队伍的最大效能 |
6.5.2 建议设立基层疾控机构人才培养专项基金 |
6.5.3 疾控机构内部要通过完善绩效考核评价和薪酬分配制度 |
6.6 稳妥处理疾控机构的公益属性,保证疾控机构核心技术服务能力 |
6.6.1 对疾控服务产品进行划分,允许开展部分技术服务收费项目 |
6.6.2 设立三项收费取消的业务开展专项补偿资金 |
本文总结 |
附件 |
附件1 我国疾控机构经济运行现状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泰安市生猪产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回顾 |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2.3 综合述评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2 泰安市生猪产业发展历程 |
2.1 泰安市畜牧业基本情况 |
2.2 泰安市生猪产业发展历程分析 |
2.2.1 生猪生产状况 |
2.2.2 市场状况 |
2.2.3 规模化状况 |
2.2.4 组织化状况 |
3 泰安市生猪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及内部条件分析 |
3.1 泰安市生猪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
3.1.1 政治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1.5 自然环境 |
3.2 泰安市生猪产业发展的内部条件 |
3.2.1 生猪饲养条件 |
3.2.2 生猪管理条件 |
3.2.3 生产技术条件 |
3.2.4 产业发展条件 |
4 泰安市生猪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
4.1 数据来源与分析 |
4.1.1 数据来源 |
4.1.2 统计结果分析 |
4.2 影响生猪产业发展的问题分析 |
4.2.1 养殖人员存有的问题 |
4.2.2 养猪场存有的问题 |
4.2.3 政府存有的问题 |
4.2.4 养猪合作社存有的问题 |
5 泰安市生猪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5.1 养殖人员树立学习观念,全方位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
5.1.1 增强学习意识,积极参与培训活动 |
5.1.2 引进技术人才,提高养殖水平 |
5.2 养殖场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养殖规模化水平 |
5.2.1 推进生态健康养殖,创新养殖模式 |
5.2.2 坚持发展规模养殖,提高规模化程度 |
5.2.3 实行标准化养殖,保障疫病防治有效进行 |
5.3 政府多措并举,保障生猪产业平稳发展 |
5.3.1 出台相应扶持政策,加强政策落实 |
5.3.2 建立服务保障体系,提高生猪产业竞争力 |
5.4 养猪合作社提高组织能力,形成有效带动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制度变迁与现实困境 ——以富县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政策的社会学研究 |
1.3 理论资源与分析框架 |
1.4 研究方法和田野工作 |
1.5 章节安排及主要内容 |
2 改革开放前的富县现代卫生事业:从1949年到1984年 |
2.1 现代卫生事业在民国时期从无到有 |
2.2 现代卫生的全面建立:三级卫生网 |
2.3 现代卫生事业全面建立的基本思路 |
2.4 现代卫生事业全面建立的重要创新 |
2.5 本章小结:集体时代的成就与经验 |
3 市场化思路下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1985年到2000年 |
3.1 分田到户以后“落单”的村医 |
3.2 以“放权让利”为核心的医改 |
3.3 医改后卫生事业中的政府行动 |
3.4 市场主导下的资源动员及困境 |
3.5 本章小结:成就、问题和经验 |
4 农村新医改的卫生人才困境:政府主导下的医师资格制度 |
4.1 医学毕业生过剩与农村医生短缺的悖论 |
4.2 卫生人才“过剩-短缺”困境的既有研究 |
4.3 医师制度的变迁与农村卫生人才的困境 |
4.4 本章小结 |
5 农村新医改的医疗费用困境:政府主导下的合作医疗制度 |
5.1 新农合制度的现状及其问题 |
5.2 新农合制度困境的既有研究 |
5.3 新农合制度困境的制度原因 |
5.4 本章小结 |
6 农村新医改的农民参与困境:政府主导下的基本公卫制度 |
6.1 基本公共卫生制度的概况及其困境 |
6.2 基本公共卫生制度困境的既有研究 |
6.3 基本公共卫生制度困境的理论分析 |
6.4 基本公共卫生制度困境的实践分析 |
6.5 基本公共卫生制度困境的破解之道 |
6.6 本章小结 |
7 总结:农村新医改研究的范式转换及其困境的破解之道 |
7.1 从“政府-市场”到“国家-社会”:卫生政策研究范式转换 |
7.2 农村“新医改”困境的破解之道:政府主导下的农民参与 |
7.3 政府主导下的农民参与:一些具体的农村新医改政策建议.. |
7.4 本研究的可能创新、不足、以及接下来的研究方向和打算..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7)以消防部队为主的应急救援体系研究 ——以泰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3.1 泰安市建立以消防为主的应急救援体系现状分析 |
1.3.2 泰安市以消防为主体的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思路 |
1.4 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2 以消防为主的应急救援体系理论基础 |
2.1 突发事件及应急管理基本理论 |
2.1.1 突发事件的含义及特征 |
2.1.2 应急管理的基本概念 |
2.1.3 目前我国应急管理基本架构 |
2.2 应急救援的基本理论 |
2.3 以消防为主的应急救援基本理论 |
3 泰安市建立以消防为主的应急救援体系现状分析 |
3.1 泰安市基本情况 |
3.1.1 泰安市地域、经济社会发展 |
3.1.2 泰安市消防救援队伍情况 |
3.1.2.1 泰安市消防救援力量基本情况 |
3.1.3 泰安市消防装备基本情况 |
3.1.4 泰安市公安消防主队接处警情况分析 |
3.1.5 泰安市各县(市、区)及各有关部门应急救援队伍情况 |
3.1.6 泰安市应急避难场所基本情况 |
3.2 泰安市历年突发事件及消防救援占比 |
3.3 公安消防队伍优势分析 |
3.3.1 运转体系优势 |
3.3.2 组织纪律及人员素质 |
3.3.3 装备优势 |
3.3.4 专业技能及实战经验 |
3.3.5 泰安市消防支队取得成绩 |
3.4 目前突发事件处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4.1 体制性问题 |
3.4.2 程序性问题 |
3.4.3 现场救援联动机制问题 |
3.4.4 消防部队救援力量及专业性不足问题 |
3.5 案例分析 |
3.5.1 2013 年“8·23”山东省泰新高速公路邻氯氯苄运输车泄漏事故 |
3.5.1.1 基本情况 |
3.5.1.2 处置经过 |
3.5.1.3 存在的问题分析 |
4 泰安市以消防为主的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对策 |
4.1 泰安市综合应急救援中心建设 |
4.1.1 中心架构 |
4.1.2 中心职责权限 |
4.1.3 中心人员组成 |
4.1.4 中心各岗位职责 |
4.1.5 明确中心以及消防部队的领导地位 |
4.2 突发事件信息接报先期处置程序的简化和优化 |
4.3 突发事件处置联动机制的优化 |
4.4 进一步补充救援力量,加强“两支队伍”建设 |
4.5 加大保障力度,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
4.6 指挥体系的优化提效 |
5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泰安市卫生监督机构人力资源配置与卫生监督行政执法工作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相关概念 |
2.资料来源、方法与研究内容 |
2.1 资料来源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查阅 |
2.2.2 现况调查 |
2.2.3 统计报表查阅 |
2.3 研究内容 |
2.3.1 泰安市卫生监督人力配置情况分析 |
2.3.2 泰安市卫生监督机构工作开展现状情况 |
2.4 统计分析方法 |
2.4.1 |
2.4.2 |
2.5 质量控制 |
2.5.1 |
2.5.2 |
3.研究结果 |
3.1 泰安市卫生监督人力配置情况分析 |
3.1.1 泰安市市县级卫生监督人力素质情况 |
2.1.2 泰安市卫生监督机构人力数量配置情况分析 |
3.2 泰安市公共卫生监督监测与卫生行政执法工作现状 |
3.2.1 泰安市卫生监督监测工作现状 |
3.2.2 泰安市卫生行政执法情况分析 |
4.讨论分析 |
4.1 卫生监督员素质需进一步提高,泰安市卫生监督员配置不合理 |
4.1.1 泰安市卫生监督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专业结构情况,与当前的工作要求有差距 |
4.1.2 泰安市卫生监督员数量配置,人员编制需进一步合理化配置 |
4.2 泰安市的卫生监督工作力度、深度和广度达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进一步加强体制建设和健全各项机制 |
4.2.1 人员、经费和设备技术的不足限制了卫生监督各项工作不能深层次全面展开 |
4.2.2 卫生监督体制与机制改革的不完全到位导致卫生监督处罚力度不强 |
4.2.3 法律法规制度的陈旧或可操作性差导致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偏软 |
4.2.4 卫生行政处罚案件各专业分布不平衡,反映传统卫生监督执法工作重心需进一步转移到综合执法上来 |
5.对策与建议 |
5.1 进一步推进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完善卫生监督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
5.2 进一步明确卫生监督机构和卫生监督队伍的性质,促进区域卫生监督员配置合理化 |
5.3 加强队伍建设,严把监督员入门关,尽快提高卫生监督人员的专业素质 |
5.4 加强卫生监督员培训,进一步提高卫生监督员业务素质 |
5.5 建立并完善对卫生监督人员的考核机制,建立卫生监督员分级制度 |
5.6 完善立法,增强法律法规可操作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县级卫生监督机构人力情况调查表 |
附录二: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山东省公共卫生服务筹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理论框架 |
1.3 研究目的与产出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调查方法 |
2.3 测算方法 |
2.4 分析方法 |
2.5 资料录入和分析工具 |
第三章 公共卫生服务筹资文献综述 |
3.1 公共卫生服务筹资理论 |
3.2 公共卫生服务筹资方式 |
3.3 公共卫生服务筹资研究 |
3.4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四章 山东省公共卫生服务筹资现状分析 |
4.1 社会经济状况 |
4.2 卫生服务体系 |
4.3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
4.4 公共卫生服务提供 |
4.5 公共卫生服务筹资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政府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应需投入的测算 |
5.1 政府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应需投入测算 |
5.2 政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应需投入测算 |
5.3 政府公立医院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应需投入测算 |
5.4 政府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应需投入测算结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政府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筹集与分配 |
6.1 经费筹集 |
6.2 经费分配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政府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支付与监管 |
7.1 经费支付 |
7.2 经费监管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讨论和政策建议 |
8.1 方法学讨论 |
8.2 政府财政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投入责任的量化 |
8.3 各级政府财政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投入责任的分担 |
8.4 政府财政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分配与支付 |
8.5 政府财政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监管 |
8.6 结论和政策建议 |
本研究的创新性和不足 |
附录: 本研究所用到的调查表、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2005~2007年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论文正文 |
前言 |
研究的目的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结论与建议 |
附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泰安市县级以上卫生防疫队伍现状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省疾控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及公平性分析[J]. 刘可慧,杜晶琳,王玲,张丁杰,鲁翔. 卫生软科学, 2021(12)
- [2]筑牢疾控体系:四次危机,一个教训[J]. 王绍光. 开放时代, 2020(03)
- [3]陕西省突发事件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研究[D]. 杨鸽. 长安大学, 2020(06)
- [4]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经济运行状况及其主要影响研究[D]. 张婷婷.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2)
- [5]泰安市生猪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 李晓璐. 山东农业大学, 2018(02)
- [6]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制度变迁与现实困境 ——以富县为个案[D]. 田孟.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5)
- [7]以消防部队为主的应急救援体系研究 ——以泰安市为例[D]. 张海林. 山东农业大学, 2016(03)
- [8]泰安市卫生监督机构人力资源配置与卫生监督行政执法工作现状研究[D]. 胡春红. 山东大学, 2010(09)
- [9]山东省公共卫生服务筹资研究[D]. 董树山. 山东大学, 2009(12)
- [10]2005~2007年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状况研究[D]. 王建博. 山东大学, 2009(S1)
标签:公共卫生论文;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论文; 卫生监督论文; 新医改论文; 医学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