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青龙汤药物血清对致敏大鼠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以及组织胺释放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超群[1](2018)在《不同煎煮时间对小青龙汤治疗哮喘疗效影响的代谢组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第一部分:分别用《伤寒论》原量原法及现代用量煎煮小青龙汤,确定古法及现代煎煮时间;第二部分:复制大鼠寒饮哮喘模型,在9g细辛配伍及现代临床药物用量的基础上,从病理及代谢组学方面探讨不同煎煮时间对小青龙汤治疗哮喘的疗效影响差异,并进一步分析其作用机制;第三部分:实验总结及结果分析。方法:第一部分:查阅文献,确定小青龙汤古今剂量及煎煮加水量换算方法,经换算后,按《伤寒论》记载的方法煎煮,共测六次求平均值,确定煎煮时间;结合古今剂量比值确定现代加水量,用相同方法煎煮,确定现代煎煮时间;第二部分: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西药对照组,15分钟小青龙汤组,25分钟小青龙汤组,35分钟小青龙汤组,45分钟小青龙汤组,55分钟小青龙汤组。除正常组外,其余组按致敏和激发两步并结合中医证型复制大鼠寒饮哮喘模型,在激发哮喘的同时,除正常组外,其余组进行寒冷刺激并在冰水混合物中游泳,实验中喂食冰水和寒冷食物,之后正常组和模型组用生理盐水灌胃,西药组用氨茶碱灌胃,其余各组用不同时间的小青龙汤水煎液灌胃。激发2周结束后开腹,腹主动脉采血并采集肺组织,血液离心后取血清-80℃保存,之后行LC/MS检测,肺组织固定后作病理切片观察,并分别分析其结果;第三部分:通过PCA及OPLS-DA分析LC/MS检测结果,研究不同煎煮时间对小青龙汤治疗哮喘的疗效影响的机制,并综合分析实验结果。结果:1.按原法原量煎煮后确定小青龙汤的煎煮时间为45分钟;按估计剂量比值折算后煎煮确定现代煎煮时间为35分钟;2.从肺组织病理结果和LC/MS检测综合分析,本实验哮喘模型建立成功,并且与其他组相比,35分钟组小青龙汤的PCA结果更接近于正常组,疗效最好;3.找到大鼠血清中与小青龙汤治疗哮喘相关的14种潜在标志物,西药组及不同小青龙汤组通过调节标志物的含量发挥作用,这些标志物涉及糖基化磷脂酰基醇的生物合成、鞘脂类的代谢、溶血磷脂酸的代谢、甘油磷脂的代谢四条代谢通路四条代谢通路,对代谢通路分析后发现,小青龙汤主要是通过回调标志物的含量,以调节脂质代谢作用于哮喘的炎症、支气管收缩和气道重塑等环节,说明了小青龙汤的疗效机理。结论:1.经实物测量,小青龙汤的原法原量煎煮时间为45分钟,据现代用量煎煮时间为35分钟,二者对小青龙汤疗效影响有差异;2.在成功建立哮喘模型的基础上,与其它组相比,35分钟的小青龙汤治疗最好,说明现代煎煮时间更符合临床用药实际;3.基于LC/MS检测,分析小青龙汤治疗哮喘的潜在血清标志物及其涉及的代谢通路,发现小青龙汤通过回调血清中的标志物以控制炎症,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和气道重塑,脂质代谢在其调节作用中占重要地位,说明小青龙汤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与脂质代谢密切相关。
杨荣刚[2](2018)在《小青龙汤通过调控TSLP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通过变应性鼻炎小鼠实验及临床观察,来探讨小青龙汤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作用机制,特别是其发挥作用的可能靶点与免疫调节分子机制,为其临床疗效及进一步的推广开发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临床研究部分:本研究以中医辨证为肺气虚寒的持续性中重度变应性鼻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共招募30名合格患者,以小青龙汤治疗为干预措施,以每日一剂小青龙汤治疗2周为时间截点,采用自身对照研究法之单组法进行研究,观察记录小青龙汤治疗前后变应性鼻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并进行评分,同时观察记录治疗前后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填写RQLQ量表,及收集并检测治疗前后鼻腔灌洗液中TSLP、IL-4及IFN-γ。评估小青龙汤治疗肺气虚寒型持续性中重度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及其与鼻腔局部TSLP的相关性。2.动物实验部分:SPF级BALB/c小鼠60只,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模型组、阳性药物组、对照组及小青龙汤高、中、低剂量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通过OVA腹腔注射基础致敏,及OVA局部滴鼻激发建立变应性鼻炎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以相应剂量的小青龙汤灌胃小青龙汤高、中、低剂量组,阳性药物组以醋酸泼尼松灌胃,而模型组及对照组则以磷酸盐缓冲液灌胃。观察小鼠行为学变化,取鼻黏膜用于切片,HE染色观察其炎症状态,免疫组化法检测鼻黏膜中TSLP的表达,采用ELISA法测量各组鼻黏膜和鼻腔灌洗液中的TSLP,以及血清中IL-4、IL-5、IL-13、sIgE水平。结果:1.临床部分:30例肺气虚寒型持续性中重度变应性鼻炎患者经过2周小青龙汤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包括鼻腔总体症状评分、鼻腔单个症状评分)及RQLQ较治疗前都呈现出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鼻腔总体症状评分由小青龙汤治疗前的27.367±1.351下降到8.466±1.127;而鼻腔单个症状的喷嚏评分由小青龙汤治疗前的6.300±0.877下降到2.400±0.814;流清涕评分由治疗前的8.367±0.999下降到1.000±0.871;鼻痒评分从治疗前的6.867±1.008下降到2.033±1.189;鼻塞评分则从治疗前的5.833±1.085下降到3.033±0.850。而RQLQ总分从治疗前的27.367±1.351降到了23.700±1.466。鼻腔灌洗液中TSLP的含量也从治疗前的35.610±2.875 pg/ml下降到治疗后的21.446±3.272 pg/ml(t=11.235,P<0.05);IL-4的含量则从74.493±3.810pg/ml降低到36.076±3.660 pg/ml(t=26.259,P<0.05);IFN-γ的含量由30.165±2.638pg/ml降到21.551±3.447 pg/ml(t=9.058,P<0.05);而IL-4与IFN-γ的比值也从小青龙汤治疗前的2.489±0.269变成了治疗后的1.716±0.327(t=8.240,P<0.05)。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服用小青龙汤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患者均未出现任何明显不良反应。2.动物实验部分:结果所有造模动物行为学积分均超过5分;HE染色结果见对照组鼻腔黏膜上皮细胞排列整齐,未见坏死脱落,可见纤毛柱状上皮细胞,固有层未见炎性细胞浸润,血管也未见充血;AR模型组鼻腔黏膜上皮细胞层次增多,排列紊乱,部分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固有层中可见大量EOS细胞浸润,固有层中血管充血明显;小青龙汤高剂量组鼻腔黏膜可见扁平上皮细胞覆盖,排列整齐,未见坏死脱落,固有层未见炎性细胞浸润,血管未见充血;小青龙汤中剂量组鼻腔黏膜上皮细胞排列基本整齐,未见明显坏死脱落,固有层中未见炎性细胞浸润,血管也未见明显充血;小青龙汤低剂量组鼻腔黏膜上皮细胞有些坏死脱落,黏膜上皮有些缺损,固有层中可见EOS细胞浸润,血管有些充血;阳性药物组鼻腔黏膜上皮细胞排列整齐,未见明显的坏死脱落,固有层中也未见炎性细胞浸润,血管未见充血扩张。而TSLP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中免疫组化染色见TSLP高表达,其表现为胞膜或胞浆内出现棕褐色颗粒或棕褐色染色;而对照组则未见上述明显表现;小青龙汤高、中、低剂量组及阳性药物组中TSLP表达均低于模型组,其中小青龙汤高、中剂量组及阳性药物组中TSLP的表达尤其低于模型组。模型组鼻腔灌洗液和鼻黏膜组织中TSLP及血清IL-4、IL-5、IL-13与sIg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小青龙汤高、中剂量组及阳性药物组中鼻腔灌洗液和鼻黏膜组织中TSLP与血清IL-4、IL-5、IL-13、sIgE水平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小青龙汤低剂量组鼻腔灌洗液和鼻黏膜组织中TSLP及血清IL-4、IL-5、IL-13与sIgE水平虽有所下降,但与模型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与小青龙汤高、中剂量组及阳性药物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小青龙汤高、中剂量组、阳性药物组及对照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小青龙汤对变应性鼻炎患者发挥疗效的可能机制为通过降低鼻腔局部TSLP以及抑制Th2型免疫反应而得以实现。2、小青龙汤对肺气虚寒型持续性中重度变应性鼻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3、小青龙汤具有降低TSLP及TH2细胞因子的作用,其发挥抗变态反应作用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上皮细胞来源的TSLP表达,导致其激活的DCs触发原始CD4+T细胞分化成Th2的能力减弱,从而使Th2产生IL-4、IL-5、IL-13及引起sIgE增加的能力受到抑制,最终使得变态反应炎症得以缓解。4、小青龙汤高、中剂量治疗OVA造模变应性鼻炎小鼠的疗效优于小青龙汤低剂量组。
潘利叶[3](2016)在《小青龙汤和麻黄细辛附子汤交叉干预两种不同AR模型机制的方证相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筛选建立理想而稳定的肾阳虚型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然后在方药与证型相应、方药与证型不相应的情况下,比较小青龙汤和麻黄细辛附子汤干预AR两种不同证候模型的疗效差异,探讨其效应机制是否通过调节Thl/Th2细胞平衡来发挥作用。方法在卵清蛋白致敏AR豚鼠模型基础上,采用糖皮质激素、羟基脲、腺嘌呤三种不同阳虚诱导剂诱发,建立AR肾阳虚复合模型,观察动物生存状态及死亡情况、局部过敏症状,ELISA法测血清中sIgE和组胺含量,HE染色观察肾和睾丸组织形态学改变,比较三种模型的差异,从中筛选出理想而稳定的肾阳虚复合模型。然后同时建立两种不同的AR动物模型,即单纯模型和肾阳虚复合模型,分别给予小青龙汤和麻黄细辛附子汤进行交叉干预,观察各组动物的生存状态、局部过敏症状,ELISA法检测血清IFN-γ、IL-4浓度,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脾组织IFN-γmRNA、IL-4mRNA、T-betmRNA、 GATA-3mRNA表达水平,比较小青龙汤对单纯模型和肾阳虚复合模型的作用差异、麻黄细辛附子汤对单纯模型和肾阳虚复合模型的作用差异。结果1.糖皮质激素、羟基脲和腺嘌呤三种肾阳虚诱导剂均可使动物表现出肾阳虚症状、体重下降并具有一定的致死率。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糖皮质激素对肾脏和睾丸组织形态影响较小,羟基脲和腺嘌呤对肾脏和睾丸的形态结构影响较大。2.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单纯模型的生存状态无明显变化,出现明显的局部过敏症状;肾阳虚复合模型出现明显肾阳虚症状和局部过敏症状。两种模型均出现IFN-γ表达降低,IL-4表达升高,因而IFN-γ/IL-4比值降低;IL-2表达水平无变化;IL-10表达升高;IFN-γmRNA表达降低,IL-4mRNA表达升高,因而IFN-γmRNA/IL-4mRNA比值降低;T-betmRNA表达降低,GATA-3mRNA表达水平升高,因而T-betmRNA/GATA-3mRNA比值降低。且两种模型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单纯模型组的总体变化幅度比肾阳虚复合模型组更显着。3.小青龙汤和麻黄细辛附子汤对两种模型都有影响作用。①小青龙汤对单纯模型的作用:改善局部过敏症状;使IFN-γ表达升高,IL-4表达降低,因而IFN-y/IL-4的比值升高:使IFN-ymRNA表达升高,IL-4mRNA表达降低,因而IFN-γmRNA/IL-4mRNA比值升高;使T-betmRNA表达升高,GATA-3mRNA表达降低,因而T-betmRNA/GATA-3mRNA比值升高。②小青龙汤对肾阳虚复合模型的作用:对生存状态和局部过敏症状无改善作用;对IFN-y表达无明显影响,使IL-4表达降低,因而IFN-y/IL-4的比值升高:使IFN-ymRNA表达升高,IL-4mRNA表达降低,因而IFN-ymRNA/IL-4mRNA比值升高;对T-betmRNA表达无明显影响,可使GATA-3mRNA表达降低,因而T-betmRNA/GATA-3mRNA比值升高。③麻黄细辛附子汤对单纯模型的作用:改善局部过敏症状;使IFN-γ表达升高,IL-4表达降低,因而IFN-y/IL-4的比值升高;对IFN-ymRNA表达无明显影响,使IL-4mRNA表达降低,因而IFN-ymRNA/IL-4mRNA比值升高;使T-betmRNA表达升高,对GATA-3mRNA表达无明显影响,因而T-betmRNA/GATA-3mRNA比值升高。④麻黄细辛附子汤对肾阳虚复合的模型的作用:改善生存状态和局部过敏症状;使IFN-γ表达升高,IL-4表达降低,因而IFN-γ/IL-4的比值升高;使IFN-γmRNA表达升高,IL-4mRNA表达降低,因而IFN-γmRNA/IL-4mRNA比值升高;使T-betmRNA表达升高,GATA-3mRNA表达降低,因而T-betmRNA/GATA-3mRNA比值升高。结论一、对比三个肾阳虚复合模型,羟基脲复合组模型比激素复合组和腺嘌呤复合组模型更稳定,较为理想。二、本实验建立了两种不同证型的AR动物模型,在生存状态和局部过敏症状方面,单纯模型与“外感寒邪,里有水饮”证型接近,肾阳虚复合模型与“外感寒邪,里有阳虚”证型接近。三、两个模型之间血清IFN-γ、IL-4浓度和IFN-ymRNA、IL-4mRNA、T-betmRNA、 GATA-3mRNA表达水平及比值存在显着差异,单纯模型组的变化幅度比肾阳虚复合模型组大。这可能是AR不同中医证型之间的免疫学机制之一,其变化幅度与证型相关。四、从总体作用效果看,小青龙汤和麻黄细辛附子汤对AR的两种模型均有作用,但存在差异。单纯模型中,小青龙汤作用优于麻黄细辛附子汤;肾阳虚复合模型中,麻黄细辛附子汤作用优于小青龙汤。小青龙汤对单纯模型的作用比肾阳虚复合模型更显着;麻黄细辛附子汤对肾阳虚复合模型作用比单纯模型更显着。说明两方治疗不同中医证型的AR具有针对性,方药和证型相应时疗效显着,方药和证型不相应时疗效较差,甚至无影响。五、小青龙汤和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不同证型的AR是通过调节血清IFN-γ、IL-4浓度和IFN-ymRNA、IL-4mRNA、T-betmRNA、GATA-3mRNA表达水平及比值,进而逆转失衡的Th1/Th2细胞来发挥作用的。
郅琳[4](2014)在《小青龙汤的药理作用及其在哮喘治疗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小青龙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原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寒饮内停喘咳的常用经典方剂,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哮喘病的治疗,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其极其关注,并对其药理及作用机制做了相关探讨。1小青龙汤1.1小青龙汤原方:麻黄3两去节,桂枝3两去皮,芍药3两,五味子3两,干姜3两切,甘草3两炙,细辛3两,半夏3两汤洗。
闫丽,何丽清[5](2013)在《小青龙汤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现代研究》文中指出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即变态反应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病,全球10%~25%的人受到它的困扰。其发病突然,与变态反应体质、精神因素有关,多因接触冷空气、花粉等刺激而诱发。临床以发作性的喷嚏频作,鼻痒,大量清水涕和鼻塞为主要症状。鼻镜检查可见鼻黏膜苍白水肿,充血肿
徐江雁,杨建宇,李杨,闫玉琴[6](2011)在《经方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目的总结中医经方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以及研究进展。方法总结近30年的相关文献,包括中医经方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的临床观察以及对经方成分等的研究。结果经方治疗支气管哮喘往往能收到较好的疗效,其药物成分中往往含有较多抗过敏成分。结论经方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佳。
李家乐[7](2011)在《小青龙汤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文献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目的与意义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全球性呼吸道疾病发生率提高较快。变应性鼻炎(AllergicRhinitis, AR)的发病率有逐渐增高趋势。正因为AR如此高的发病率、与过敏性哮喘的密切关系以及对人们生活质量的严重影响,所以对其病因、发病机制、诊断以及治疗各个环节的研究都得到空前重视。根据国际耳鼻咽喉科学联合会(IFOR)31个成员国于1997年发表的综合报告,变应性鼻炎人群患病率为10%-40%。2004年6月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市召开得第20界欧洲鼻科学会暨第23届世界鼻部感染和变态反应论坛的专题研讨会上,更有专家认为,目前全球变应性鼻炎的发生率在过去几十年间呈上升趋势,约为人口总数的10%-50%。故变应性鼻炎己被视为全球性健康问题。目前业内专家一致认为变应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是一个被低估了的疾病,主要是指低估了它的严重性(对生活质量的显着影响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患病率或发病率与上下呼吸道炎症反应的相关性等问题。并强调应重视对变应性鼻炎的研究。根据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关于变应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工作组报告所推荐的要点指出:变应性鼻炎首次被定义为慢性呼吸道炎症性疾病。其特点是:高流行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如睡眠、工作和学习效率等);增加患者经济负担;与支气管哮喘、鼻窦炎和结膜炎有关;并强调AR应该与其他已知的危险因素一起被视为导致哮喘的因素之一,同时将变应性鼻炎进行了新的分型,即间歇性和持续性;根据变应性鼻炎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提出阶梯式治疗方案等。我国学者在2004年依据我国国情对本病的定义进行了修改和补充,主要强调变应性鼻炎的特点是慢性炎症性反应,再次强调了上下呼吸道炎症反应的一致性和相关性,强调变应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是同一个疾病实体,在诸多方面(如流行病学、组织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免疫学、临床学和治疗学)有共同性。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过敏组织(WAO)在2005年将每年的7月8日确定为“世界过敏日”。目前变应性鼻炎与哮喘的关系得到越来越多地重视,许多流行病学报告显示,哮喘在AR患者中发病率可高达40%,且哮喘发病率与AR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在AR的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评估支气管哮喘,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过程中应注意评估变应性鼻炎。将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表现与是否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相结合,提出变应性鼻炎新的分类方法和轻、中、重疾病程度的界定。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症状是否持续,制定了相应的治疗原则,并强调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变应性鼻炎,也称为过敏性鼻炎,通常指由IgE介导的鼻黏膜I型变态反应,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其发病机制比较公认的是与众多的Th2型细胞因子如IL-3、IL-4、IL-5,细胞间粘附分子-1 (intereellularadhesionmoleeule-1, ICAM-1)以及部分神经肽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当变应原接触鼻黏膜后,机体在一定浓度的变应原持续刺激下,由抗原呈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将变应原传递给CD4+T淋巴细胞,后者释放的抗原肽信号激活T淋巴细胞向Th2分化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包括IL-3、IL-4、IL-5,通过这些细胞因子刺激B淋巴细胞,使之转化为浆细胞并合成IgE抗体,IgE抗体与肥大细胞、巨噬细胞表面受体结合通过组织液和血液,到达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并与之结合,从而使机体被致敏。此时,来源于上皮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内皮细胞的粘附分子(ICAM-1)、IL-3、IL-4、IL-5等对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EOS)有较强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的合成与分泌增加。所以当机体再次与变应原接触后,变应原经抗原呈递细胞与肥大细胞表面的IgE抗体结合,释放组胺、缓激肽、白三烯等多种炎性介质、细胞因子及神经肽类,从而激发IgE介导的变应性炎反应,使患者出现变态反应症状。首先患者在数分钟内出现急性变应性症状,即变态反应过程的速发相反应(early-phase response, EPR)阶段,在此阶段肥大细胞起核心作用。致敏个体在抗原持续作用下,IgE抗体使肥大细胞活化脱颗粒,释放组胺、蛋白酶(类胰蛋白酶和胃促胰酶)等炎性介质。同时,活化的肥大细胞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合成并释放新的炎性介质,包括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 PGS)、半肌氨酞白三烯(cysteinyl leukotrienes, CysLTs)(白三烯C4、白三烯D4、白三烯E4)、血小板活化因子、缓激肽和细胞因子(IL-4、IL-5、GM-CSF等)等。这些炎性介质一方面引发鼻痒、眼痒、水样涕、连续喷嚏和不同程度的鼻阻塞等症状,另一方面刺激嗜碱性粒细胞,使炎性介质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表达血管细胞粘附分子(vascular-cell adhesion molecule, VCAM)和选择素E,导致血液循环中的白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在具备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的协同作用下,促使炎性细胞浸润鼻黏膜组织。在接触变应原后的6-9小时内达高峰,然后逐渐消退。临床上以鼻阻塞为主要症状的阶段为迟发相反应(late-phase response, LPR)阶段,在此阶段,鼻黏膜中浸润的炎细胞活化并释放炎性介质,可再次激发速发相反应,使急性变应性症状反复出现。迟发相反应阶段的症状持久,除鼻阻塞症状外,也有喷嚏发作及流清涕。中医学有极其悠久的历史,对变态反应学有很朴素的认识。古籍《淮南子·修务训》一章中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记载。从现代变态反应学观点来看,神农一日所遇的七十毒中,必然可能有食物的变态反应存在。相传神农于公元前2000年已告诫人们“孕妇应忌食马肉,食后可能引起皮肤的恶疮”。这一现象,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无疑属于食物变态反应一类。故至今西方的一些变态反应学者,均认为中国人是食物过敏的最早发现者。中医很早就有变应性鼻炎的记载,如在西周《礼记·月令》中有记载:“季秋行夏令,则其国大水,冬藏殃败,民多欺嚏。”认识到本病的发生和气候变化有关系。《素问·宣明五气论篇》有:“肾为欠,为嚏”,认为肾有病会打哈欠和喷嚏。到隋代,明确地提出了鼻鼽的病因病机,《诸病源候论》说:“肺气通于鼻,其藏有冷,冷随气入乘于鼻,故使津液不能自收。”认为肺脏有冷,冷气侵鼻而发病。汉代的《伤寒论》及《金匾要略》有数条以麻黄为主药的方剂如麻杏石甘汤、小青龙汤等治疗咳喘,到目前为止西医学用提取的麻黄素或人工合成的伪麻黄碱等治疗咳喘,均源出于麻黄。小青龙汤出自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临床治疗咳喘常用的经验方,原方组成为麻黄、桂枝、细辛、干姜、白芍、半夏、五味子、甘草,具有发散风寒、调和营卫的作用。以咳喘为主症的过敏性哮喘和变应性鼻炎在病因病理及治疗等方面很相似且互为因果,以麻黄为主药的很多麻黄方剂如小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常用来治疗哮喘,现在用来治疗变应性鼻炎也取得较好效果。小青龙汤作为一首《伤寒论》名方,为广大临床医生所熟用。但临床用量却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方剂学》(5版)中现代药物剂量注为:麻黄9g、桂枝9g、细辛6g、干姜6g、五味子6g、半夏9g、甘草6g、白芍9g,共60g。近年来,许多医家应用大剂量小青龙汤取得良好效果,如任广毅用大剂量小青龙汤(炙麻黄20克,白芍20克,桂枝20克,干姜20克,细辛20克,法半夏20克,五味子20克,甘草20克)治疗肺心病,小青龙汤用量是原剂量的2倍以上,细辛的剂量是临床常用量的6倍,但未发现毒副反应,且收到良好的效果,他认为《伤寒论》中的小青龙汤原剂量小,临床疗效甚微。陈宝田教授精研《伤寒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应用大剂量小青龙汤,总量为72克,细辛用量为9克,不但未见不良作用,而且疗效显着。因此,通过本课题通过设计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进一步验证小青龙汤大剂量的疗效,为小青龙汤的剂量应用提供依据。本研究分为两部分:一、梳理小青龙汤的古今文献研究、药理研究进展;二、建立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初步探索小青龙汤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机制。二、方法与内容1、小青龙汤的文献研究系统阐述了小青龙汤方证探析、药理研究进展及临床研究现状,及小青龙汤的用量研究。并得出小青龙汤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理论依据:其外散风寒,温阳化饮的治法与变应性鼻炎的部分病机一致。2、变应性鼻炎的文献研究回顾传统医学对变应性鼻炎的病名、病因病机的认识,治疗现状及实验研究概况。3、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小青龙汤的干预作用3.1动物分组及模型建立雄性SPF级豚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正常组(A组);模型组(B组)、氯雷他定组(C组)、小青龙汤高、低剂量组(D、E组)。小青龙汤高剂量组(导师经验剂量):麻黄9g桂枝9g、细辛9g、干姜9g、五味子9g、半夏9g、甘草9g、白芍9g。小青龙汤低剂量组(6版方剂学推荐剂量):麻黄9g、桂枝9g、细辛6g、干姜6g、五味子6g、半夏9g、甘草6g、白芍9g。适应环境1周后进行致敏造模。致敏组均首先选用OVA:Al(OH)3以1:5的比例用生理盐水配制,使OVA浓度为1ng·ml-1,双侧鼻孔每侧、每次20μl,每天2次,连续10d,正常对照组先以5 ng·ml-1Al(OH)3溶液代替滴鼻;间隔5d后模型组以5%OVA溶液滴鼻激发,每侧鼻孔20μl,隔3d激发1次,连续激发9次,正常对照组则以生理盐水代替激发。参照文献[3]自给致敏药开始,依据鼻痒、喷嚏、流涕轻重程度、次数多少、出现的时间长短为评分标准并评分记录,每次观察20min,每次症状评分迭加达5分或以上者为模型成功。3.2动物药物干预各组均于造模成功后第1d开始灌胃给药,A、B组:生理盐水灌胃2ml/次;C组:氯雷他定混悬液0.1mg·kg-1·d-1灌胃(选用临床常用剂量根据实验动物学剂量换算方法得到大鼠灌胃剂量);D、E组分别为小青龙汤高剂量水煎液6.49g·kg-1·d-1、低剂量水煎液5.36g·kg-1·d-1灌胃,连续给药14d,并分别于给药第7天及第14天给药1h后再次激发一次。3.3症状学观察分别记录各组在第11次激发后、给药第7天激发后及给药第14天激发后30min内豚鼠擦鼻次数、打喷嚏次数及流涕程度进行评分并迭加比较。3.4组织病理学观察于用药第14天给药1.5h后,各组随机选取3只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麻醉并处死。迅速剥离鼻部皮肤,将连同鼻腔的上颌骨取下,自中切齿间分离双侧鼻腔,小心取出双侧鼻甲及鼻中隔黏膜,用4%多聚甲醛固定,并依次经过组织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制作常规石蜡组织块,后经旋转式切片机切片,片厚4μm,经HE染色后封片,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比较各组豚鼠鼻黏膜炎性浸润情况。3.5 ELISA法检测治疗过程中血清中OVA-sIgE的浓度变化各组豚鼠分别于给药前及末次给药后足静脉采血,采血量为0.5ml,血样本在室温下凝固2h,3000r·min-1离心,分离血清-20℃保存待用。根据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4数据处理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各组检测结果均以x±s表示,各组豚鼠症状学评分及血清中OVA-sIgE浓度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进行统计分析,方差齐采用LSD法进行两两组间比较;各组治疗前后血清中OVA-sIgE浓度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示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三、结果1.造模过程中豚鼠外观表现致敏组均于第1次激发后,出现活动减少、倦卧嗜睡、被毛蓬松等症状,并于第1次激发后20min出现不同程度的擦鼻、喷嚏,随着激发次数的增多,上述症状加重并逐渐出现流涕,于第11次激发后致敏组豚鼠评分迭加均达5分以上,正常对照组豚鼠均反应灵活,活动频繁,毛色润洁,未见擦鼻、喷嚏、流涕等症状。2.小青龙汤对变应性鼻炎豚鼠不同用药时间点症状学的影响用药7天后,氯雷他定组与小青龙汤高剂量组的擦鼻次数和打喷嚏次数明显减少,流涕程度减轻,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用药14天后,各用药组的擦鼻次数和打喷嚏次数均较模型组显着减少(P<0.05),流涕程度较模型组显着减轻(P<0.05),减少幅度为小青龙汤高剂量组>氯雷他定组>小青龙汤低剂量组,小青龙汤低、高剂量组的症状改善程度呈逐渐递增趋势。3.小青龙汤对变应性鼻炎豚鼠鼻黏膜病理变化的影响空白组豚鼠鼻黏膜结构完整、清晰,披覆假复层纤毛上皮,黏膜固有层组织疏松,散在淋巴细胞及少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模型组豚鼠鼻黏膜上皮部分脱落,排列不整,杯状细胞增生,固有层组织明显水肿,大量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氯雷他定组豚鼠鼻黏膜结构清晰,固有层间质轻度水肿,少量嗜酸性粒细胞分布;小青龙汤高剂量组豚鼠鼻黏膜结构清晰,固有层水肿无充血,可见少量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小青龙汤低剂量组豚鼠鼻黏膜上皮少量脱落,固有层间质中度充血水肿,小血管扩张,灶性分布的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豚鼠鼻黏膜结构较完整,固有层水肿程度减轻,嗜酸性粒细胞均明显减少。4.小青龙汤对变应性鼻炎豚鼠血清中OVA-sIgE浓度的影响各用药组在治疗后血清中OVA-sIgE浓度均降低,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各用药组在治疗前后OVA-sIgE的浓度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末次给药后各组豚鼠血清中OVA-sIgE的浓度,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较,氯雷他定组、小青龙汤高剂量组及小青龙汤低剂量组豚鼠血清中OVA-sIgE的浓度均显着下降(P<0.05),小青龙汤高、低剂量组血清中OVA-sIgE浓度下降程度为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四、结论1.小青龙汤能显着改善变应性鼻炎大鼠擦鼻、喷嚏、流涕等症状;2小青龙汤各剂量组可以减轻鼻黏膜细胞充血水肿,减少嗜酸性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并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3.小青龙汤能显着降低血清中OVA-sIgE浓度,并且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
陈平[8](2010)在《小青龙汤对变应性鼻炎患者鼻腔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和血清IL-4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患者接受小青龙汤治疗后症状和体征的改变,鼻腔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 EOS)和血清白介素-4 (interleukin 4, IL-4)水平变化,探讨小青龙汤的抗变态反应机制,为其在临床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2月~2009年5月在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变应性鼻炎患者86例,随机分为氯雷他定组和小青龙汤组各43例,其中氯雷他定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18-54岁,平均(32.15±9.48)岁,病程1-10年;小青龙汤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20-55岁,平均(34.40±9.90)岁,病程1.5-12年。另设正常对照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19~52岁,平均(31.11±10.11)岁。三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氯雷他定组和小青龙汤组各治疗3周,记录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的变化,于治疗前、治疗后和停止用药2个月后做鼻腔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检测血清IL-4水平。随访6个月。结果:1鼻分泌物涂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鼻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正常组鼻分泌物涂片未见EOS,变应性鼻炎患者鼻分泌物涂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氯雷他定组与小青龙汤组患者的鼻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基本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鼻分泌物涂片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减少(+)甚至消失(-),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青龙汤降低嗜酸性粒细胞的作用更明显,与氯雷他定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2月后鼻分泌物涂片检查,氯雷他定组嗜酸性粒细胞数目较多,与小青龙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血清IL-4水平治疗前86例患者的血清IL-4水平升高,和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血清IL-4水平下调,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2个月后检测血清IL-4水平,氯雷他定组血清IL-4水平有所升高,与小青龙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疗效观察3.1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治疗前两组患者鼻痒、流涕、喷嚏、鼻堵等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症状积分显着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流涕、喷嚏、鼻痒症状两组症状积分基本相当,经t检验后,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鼻堵的改善小青龙汤更明显,与氯雷他定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腔检查:治疗前鼻黏膜水肿,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鼻黏膜的水肿减轻,分泌物明显减少,鼻道内清洁,治疗前后计分统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青龙汤对鼻黏膜水肿的改善更明显,与氯雷他定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治疗效果氯雷他定组43例,其中显效15例,显效率为34.9%;有效20例,有效率为46.5%;无效8例,无效率为18.6%,总有效率为81.4%。小青龙汤组43例,其中显效18例,显效率为41.9%;有效19例,有效率为44.2%;无效6例,无效率为13.9%,总有效率为86.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911,P>0.05)。3.3复发率比较3个月随访,氯雷他定组有11例复发,复发率25.6%;小青龙汤组复发3例,复发率6.9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60,P<0.05);6个月随访,氯雷他定组有15例复发,复发率34.9%;小青龙汤组6例复发,复发率1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03,P<0.05)。结论:小青龙汤可以减少变应性鼻炎患者鼻腔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数目,降低血清IL-4水平;同时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改善患者的免疫状态、降低变应性鼻炎的复发率。可能通过调控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对变应性鼻炎发挥治,疗作用。
壮健[9](2009)在《经方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实验研究概况》文中认为《伤寒杂病论》所载之方因其配伍精妙、疗效显着而称为"经方",其中有不少方剂在哮喘的治疗中至今仍被广泛应用并显示出独特的疗效。近年来,众多学者从现代医学有关哮喘发病的机制入手,对经方治疗哮喘的机理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现将其研究概况作一综述。
姚玉兰,龚享文,潘玲,陈斯宁,黄美杏[10](2008)在《小青龙汤的药理作用及其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
二、小青龙汤药物血清对致敏大鼠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以及组织胺释放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青龙汤药物血清对致敏大鼠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以及组织胺释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煎煮时间对小青龙汤治疗哮喘疗效影响的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传统医学的相关认识 |
1.1 传统中医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
1.2 传统医学对小青龙汤的认识 |
2.现代医学的相关认识 |
2.1 现代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
2.2 现代医学对小青龙汤的认识 |
2.3 现代研究对复方煎煮方法的认识 |
3.代谢组学的研究现状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基于《伤寒论》的小青龙汤煎煮方法的研究 |
1.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药品 |
2.实验步骤 |
2.1 药物剂量换算 |
2.2 按吴氏折算法换算小青龙汤原方剂量 |
2.3 《伤寒论》煎煮方法及其换算关系 |
2.4 药物煎煮 |
2.5 现代煎煮 |
2.6 讨论 |
实验二 基于LC/MS技术的小青龙汤干预哮喘的疗效及其机制研究 |
1.动物实验 |
1.1 实验材料 |
1.2 大鼠哮喘模型的建立 |
1.3 给药方法 |
1.4 样本的采集 |
1.5 病理结果 |
1.6 结果讨论 |
2.不同煎煮时间的小青龙汤对支气管哮喘治疗作用的LC/MS研究 |
2.1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
2.2 分析测试条件 |
2.3 数据处理 |
2.4 检测结果 |
2.4.1 方法学验证 |
2.4.2 不同煎煮时间的小青龙汤对哮喘大鼠血浆代谢轮廓异常的调控作用 |
2.4.3 生物标志物的鉴定 |
2.4.4 小青龙汤对哮喘大鼠血清中病理标志物的调节作用 |
2.4.5 小青龙汤对哮喘的治疗的相关药效生物标志物的作用 |
2.4.6 生物学意义的阐释 |
2.4.6.1 溶血磷脂酸的代谢 |
2.4.6.2 糖基化磷脂酰基醇的生物合成 |
2.4.6.3 鞘脂类的代谢 |
2.4.6.4 甘油磷脂的代谢 |
第三部分 LC/MS的结果讨论 |
1.实验中相关实验方法选择的理论依据 |
1.1 支气管哮喘的中西医阐释 |
1.2 小青龙汤治疗哮喘的代谢组学研究 |
2.结果讨论 |
2.1 模型验证结果 |
2.2 PCA结果讨论 |
2.3 生物标志物及代谢通路的讨论 |
3.基于LC/MS的小青龙汤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综合分析 |
3.1 小青龙汤抗支气管哮喘的LC/MS代谢组学研究 |
3.2 小青龙汤抗支气管哮喘的相关代谢通路生物学意义的阐释 |
3.3 实验结论 |
3.4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小青龙汤通过调控TSLP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
1.1 变应性鼻炎研究进展 |
1.1.1 变应性鼻炎的历史回顾 |
1.1.2 变应性鼻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危害 |
1.1.3 变应性鼻炎的病理机制 |
1.1.4 变应性鼻炎的临床分类 |
1.1.5 变应性鼻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概述 |
1.1.6 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概述 |
1.1.7 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1.2 小青龙汤治疗鼻鼽(变应性鼻炎)研究进展 |
1.2.1 中医对鼻鼽(变应性鼻炎)的认识 |
1.2.2 小青龙汤的出处、组成及功效 |
1.2.3 小青龙汤的临床运用及研究 |
1.2.4 小青龙汤的药理作用研究 |
第二部分 小青龙汤对肺气虚寒型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患者TSLP影响的临床研究 |
2.1 研究目的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一般资料 |
2.2.2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
2.2.3 诊断标准 |
2.2.4 纳入标准 |
2.2.5 排除标准 |
2.2.6 小青龙汤治疗方案 |
2.2.7 临床疗效评估及安全性评价 |
2.2.8 鼻腔灌洗液的采集及TSLP、IL-4、IFN-γ的检测 |
2.2.9 统计学方法 |
2.3 结果 |
2.3.1 临床观察患者随访情况 |
2.3.2 临床疗效评估 |
2.3.3 小青龙汤治疗前后鼻腔灌洗液中TSLP、IL-4及IFN-γ的变化 |
2.3.4 小青龙汤安全性评价 |
2.4 讨论 |
2.4.1 小青龙汤治疗变应性鼻炎(鼻鼽)的理论探讨 |
2.4.2 小青龙汤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安全有效性 |
2.4.3 小青龙汤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可能机制探讨 |
2.5 结论 |
第三部分 小青龙汤通过TSLP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作用机制研究 |
3.1 材料与试剂 |
3.1.1 实验动物 |
3.1.2 药物 |
3.1.3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
3.1.4 实验试剂的配制 |
3.2 方法 |
3.2.1 实验动物分组 |
3.2.2 变应性鼻炎小鼠造模及给药方法 |
3.2.3 小鼠行为学观察指标 |
3.2.4 病理切片 |
3.2.5 组织匀浆液中TSLP的检测 |
3.2.6 组织中TSLP表达的免疫组化法检测 |
3.2.7 小鼠鼻腔灌洗液的采集及血清的制备 |
3.2.8 鼻腔灌洗液中TSLP及血清IL-4、IL-5、IL-13、OVA-sIgE的检测 |
3.2.9 取材 |
3.2.10 统计学方法 |
3.3 结果 |
3.3.1 造模小鼠一般情况 |
3.3.2 小鼠AR造模结果 |
3.3.3 小鼠行为学观察结果 |
3.3.4 组织学变化 |
3.3.5 和鼻腔灌洗液中TSLP水平 |
3.3.6 血清IL-4、IL-5、IL-13及sIgE水平 |
3.3.7 免疫组化法检测鼻黏膜TSLP表达 |
3.4 讨论 |
3.5 结论 |
结语 |
一、结论 |
二、创新点 |
三、不足之处 |
四、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合格证明 |
(3)小青龙汤和麻黄细辛附子汤交叉干预两种不同AR模型机制的方证相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变应性鼻炎的研究现状 |
1 方证相应理论的内涵和研究方法 |
2 中医辨治鼻鼽的历史沿革 |
2.1 鼻鼽的命名及症状 |
2.2 鼻鼽的病因病机 |
2.3 鼻鼽的治法方药 |
2.4 现代医家临证经验 |
3 西医对变应性鼻炎的认识 |
3.1 变应性鼻炎的流行病学特点 |
3.2 变应性鼻炎的发病因素 |
3.3 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 |
3.4 变应性鼻炎的治疗 |
4 肾阳虚型变应性鼻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
4.1 肾阳虚证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 |
4.2 肾阳虚动物模型的评价指标的选择 |
4.3 肾阳虚变应性鼻炎的建立方法和评价指标的选择 |
5 小青龙汤治疗变应性疾病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进展 |
6 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变应性疾病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小青龙汤和麻黄细辛附子汤交叉干预两种不同AR模型机制的方证相应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变应性鼻炎肾阳虚复合豚鼠模型的筛选与评价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生存状态、体重变化及死亡情况 |
2.2 过敏反应行为评分 |
2.3 血清sIgE、组胺含量 |
2.4 被动皮肤过敏试验(PCA) |
2.5 肾和睾丸组织病理切片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小青龙汤和麻黄细辛附子汤交叉干预两种不同变应性鼻炎模型的机制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2.1 生存状态及体重变化情况 |
2.2 过敏反应行为评分 |
2.3 血清IFN-γ和IL-4含量 |
2.4 IFN-γmRNA、IL-4mRNA、T-betmRNA、GATA-3mRNA相对含量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4)小青龙汤的药理作用及其在哮喘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小青龙汤 |
1.1 小青龙汤原方: |
1.2 方解: |
2 小青龙汤的现代药理作用研究 |
2.1 止咳平喘作用: |
2.2 抗炎抗过敏作用: |
2.3 增强免疫作用: |
3 小青龙汤在哮喘治疗中的应用 |
(5)小青龙汤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现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实验研究 |
二、临床研究 |
三、小结 |
(6)经方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研究 |
1.1 急性期研究 |
1.2 慢性期研究 |
1.3 哮喘持续状态 |
2 实验研究 |
3 讨论 |
(7)小青龙汤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文献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小青龙汤的文献研究 |
1、小青龙汤的方证 |
2、小青龙汤的药理研究进展 |
3、小青龙汤的临床研究进展 |
4、小青龙汤的用量 |
第二部分 变应性鼻炎的文献研究 |
1、中医对变应性鼻炎的认识 |
2、西医对变应性鼻炎的认识 |
3、西医学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研究进展 |
第三部分 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的建立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第四部分 小青龙汤对变应性鼻炎豚鼠模型的影响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全文小结 |
创新点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统计合格证明 |
(8)小青龙汤对变应性鼻炎患者鼻腔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和血清IL-4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缩略词表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选择 |
1.1 病例入选标准 |
1.2 病例排除标准 |
1.3 症状体征分级量化标准 |
1.4 疗效评定标准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3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一般症状体征的观察结果 |
1.1 一般情况比较 |
1.2 纳入病例年龄比较 |
1.3 氯雷他定组与小青龙汤组治疗前症状积分比较 |
1.4 氯雷他定组与小青龙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比较 |
1.5 氯雷他定组与小青龙汤组治疗前后体征积分的比较 |
2 实验室检查结果 |
2.1 氯雷他定组与小青龙汤组治疗前后鼻分泌物EOS计数比较 |
2.2 停药2个月后氯雷他定组与小青龙汤组鼻分泌物涂片EOS计数比较 |
2.3 氯雷他定组与小青龙汤组治疗前后血清IL-4水平比较 |
2.4 停药2个月后氯雷他定组与小青龙汤组血清IL-4水平比较 |
3 氯雷他定组与小青龙汤组疗效比较 |
4 氯雷他定组与小青龙汤组复发率比较 |
讨论 |
1 嗜酸性粒细胞和IL-4在变应性鼻炎发病中的作用 |
2 氯雷他定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机制 |
3 小青龙汤药物解析 |
4 小青龙汤现代药理研究和防治变应性鼻炎的机制 |
4.1 降低嗜酸性粒细胞的活性 |
4.2 影响T细胞亚群,抑制血清IL-4水平 |
4.3 抗组胺作用 |
4.4 抑制NO水平 |
4.5 小青龙汤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AR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
4.6 小青龙汤可改善AR患者的免疫状态,降低AR的复发率 |
结论 |
1 小青龙汤可减少鼻腔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数目 |
2 小青龙汤可降低血清IL-4水平 |
3 小青龙汤可以改善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
4 小青龙汤可改善AR患者的免疫状态,降低变应性鼻炎的复发率 |
参考文献 |
综述 变应性鼻炎的研究进展 |
引言 |
现代医学对AR的认识和进展 |
1 AR的易患因素 |
1.1 变应原的接触 |
1.2 环境因素 |
1.3 遗传因素和家庭环境 |
1.4 特异反应性个体 |
2 AR的发病机制 |
3 AR的治疗进展 |
3.1 避免接触变应原 |
3.2 药物治疗 |
3.3 免疫治疗 |
3.4 手术治疗 |
传统医学对AR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
1 中医古籍文献对AR的有关论述 |
2 传统医学对AR的治疗 |
3 传统医学在AR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
3.1 抑制肥大细胞 |
3.2 降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
3.3 调节Th1/Th2细胞因子 |
3.4 影响P物质 |
3.5 抑制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小青龙汤的药理作用及其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小青龙汤的药理作用研究 |
1.1 止咳平喘药理作用研究 |
1.2 解热药理作用研究 |
1.3 抗炎药理作用研究 |
1.4 抗过敏药理作用研究 |
2 小青龙汤治疗支气管哮喘作用机制研究 |
2.1 降低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水平 |
2.2 对气道结构重塑的影响 |
2.3 对免疫炎症反应的影响 |
2.4 对气道神经调节系统的影响 |
3 对肺功能影响 |
四、小青龙汤药物血清对致敏大鼠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以及组织胺释放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煎煮时间对小青龙汤治疗哮喘疗效影响的代谢组学研究[D]. 王超群.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2]小青龙汤通过调控TSLP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杨荣刚.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3]小青龙汤和麻黄细辛附子汤交叉干预两种不同AR模型机制的方证相应研究[D]. 潘利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4]小青龙汤的药理作用及其在哮喘治疗中的应用[J]. 郅琳.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4(04)
- [5]小青龙汤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现代研究[J]. 闫丽,何丽清.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08)
- [6]经方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J]. 徐江雁,杨建宇,李杨,闫玉琴.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12)
- [7]小青龙汤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文献与实验研究[D]. 李家乐. 南方医科大学, 2011(04)
- [8]小青龙汤对变应性鼻炎患者鼻腔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和血清IL-4的影响[D]. 陈平. 郑州大学, 2010(06)
- [9]经方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实验研究概况[J]. 壮健. 中国中医急症, 2009(10)
- [10]小青龙汤的药理作用及其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制研究[J]. 姚玉兰,龚享文,潘玲,陈斯宁,黄美杏.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