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TCD检查分析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TCD检查分析

一、TCD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检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韩冰[1](2021)在《CDFI联合TCD测量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诊断价值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CDFI)联合经颅多普勒(TCD)测量椎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血管病变和血流动力学情况,提高对椎动脉供血不足的认识,并确定诊断的有效率,从而为临床开展新的椎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诊断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05月-2021年01月来益都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12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患者为本次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120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采用经颅多普勒检测颅内动脉血管信息,分别检测双侧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基底动脉(BA)以及椎动脉颅内段(VAi)等部位血流频谱信号,在频谱形态清晰、信号稳定的情况下记录血流方向、收缩期峰流速、舒张期末流速以及频谱形态信息;采用彩色多普勒成像(CDFI)超声对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以及椎动脉椎骨段、颈段顺序进行检测,在多普勒超声图像上观察血管的解剖结构和走向,观察内膜情况,是否有硬化斑块以及内膜-中膜的厚度等,并在最佳的图像上测量血管的内径;观察整个血管腔的血流方向,血流充盈情况以及狭窄阻塞、变形等情况,调整脉冲多普勒取样框宽度,测量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1)将120例椎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分别采用CDFI联合TCD与DSA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单独使用CDFI检测病变率为80.6%,敏感为82.6%,特异性为84.7%,单独使用TCD检测病变率为83.4%,敏感为84.9%,特异性为82.7%,CDFI联合TCD检测病变检出率为95.6%,敏感为94.3%,特异性为95.4%。(2)血管狭窄率的比较:观察组患者中出现血管狭窄的数量共40例,其中颅内前循环狭窄10例,占比8.3%,颅外颈内动脉狭窄14例,占比11.7%,椎基底动脉狭窄16例,占比13.3%;对照组患者中分别出现颅内前循环狭窄和颅外颈内动脉狭窄各1例,占比0.83%,两组动脉血管狭窄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颈内动脉系统处于轻度狭窄时,椎基底动脉、椎动脉的血流速度与平均流速无统计学差异,P>0.05;颈内动脉系统处于中重度狭窄时,椎基底动脉及两侧椎动脉血流变化明显,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当椎动脉一侧出现狭窄时,椎动脉狭窄远端处血流降低,健侧椎动脉血流出现代偿性增加,椎基底动脉血流与平均流速差异不明显,P>0.05。(4)分析两组椎动脉内径显示,左侧椎动脉均显着高于右侧椎动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两侧内径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计算椎动脉不对称率结果显示,观察组中椎动脉不对称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椎动脉发育不良的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比较显示,两组患者患侧椎动脉血流明显低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双侧椎动脉阻力指数(RI)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椎动脉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VA/BA FVR)存在显着性差异,患侧低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不对称指数反映两侧椎动脉血流差异,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分析椎动脉走行异常对椎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患者椎动脉穿入异常,其椎动脉血流速度与平均速度无明显差异,P>0.05;椎动脉走形异常<90度(弯曲程度严重)时,椎动脉的血流速度明显低于平均速度,椎动脉走形异常>90度(弯曲程度较轻)时,椎动脉的血流速度与平均速度无明显差异。(7)超声检测VBI患者与DSA检查结果对比:研究结果显示,CDFI联合TCD检测VBI患者椎动脉狭窄、走形异常以及发育不良等检测结果具有明显的相符性。结论:(1)CDFI联合TCD检测椎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能够有效的反映椎动脉和颈动脉狭窄、行走异常以及血管病变的结果,且与DSA结果总体一致;(2)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可能与椎基底动脉病变和颈内动脉系统狭窄(尤其是双侧动脉狭窄)密切相关;(3)当椎动脉发育不良发生时,健侧的椎动脉往往会代偿性增加血流速度,当健侧代偿不完全时,可能诱发椎基底动脉功能不足眩晕症状的出现。

翟子林[2](2021)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痰湿中阻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文中认为目的: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痰湿中阻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明确其治疗疗效,为本课题治疗方法的有效性提供依据。方法:本课题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0年6月秦皇岛市中医医院脑病科门诊患者60例,均为符合西医诊断标准的痰湿中阻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1:1比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口服甲硫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治疗组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治疗周期为28天。通过SPSS25.0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疗效,比较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以及收缩期最大流速、血管波动指数指标的前后变化。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痰湿中阻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比较: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比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为76.67%,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收缩期最大流速(Systolic Velocity,VS)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VS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VS增加值高于对照组(P>0.05);(4)血管波动指数(Pulsitilityindex,PI)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I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PI降低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观察指标结果指示,单纯的西药治疗VBI性眩晕与针灸联合中药治疗VBI性眩晕都有效果,但针灸联合中药治疗的疗效要明显高于单纯西药治疗,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进行积极的针药联合治疗,可有效降低VBI性眩晕的发生率,改善椎-基底动脉的供血情况,对患者的眩晕障碍程度、中医临床症状方面有明显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本课题对于治疗该病的过程中安全性良好,有进一步研究推广的价值。

亚妮[3](2021)在《《灵枢》短刺法针刺风池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自身前后对照研究的方法,对比观察患者在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后的ESCV评分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的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流速、收缩期峰值流速的变化情况,科学评价采取短刺手法针刺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否快速有效地缓解眩晕及疼痛,改善功能,明确短刺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在实践中推广应用。方法:选择于2018年4月至2021年1月期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3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设计,治疗前采集患者的ESCV以及TCD相关指标,治疗时采用《灵枢》短刺法针刺风池穴,分别于治疗1周、2周后观察比较患者的ESCV以及TCD相关指标,TCD指标观察基底动脉和双侧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Vs)、血管搏动指数(PI)和血管阻力指数(RI)的变化。结果:通过对研究对象治疗前后(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ESCV)评分结果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研究对象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比较,眩晕程度、眩晕频率、眩晕持续时间、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的评分结果均有所增加,平均总分也从16.47±2.461分提高至22.69±3.1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比较,眩晕程度、眩晕频率、眩晕持续时间、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的评分结果均有所增加,平均总分也从16.47±2.461分提高至25.83±2.4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1周与治疗后2周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结果比较显示,除头痛外,眩晕程度、眩晕频率、眩晕持续时间、颈肩痛、日常生活、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以及总分均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的RVA-Vm、RVA-Vs、LVA-Vm、LVA-Vs、BA-Vm、BA-Vs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的 RVA-PI、RVA-RI、LVA-PI、LVA-RI、BA-PI、BA-RI,均 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显示二者无差异。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的RVA-Vm、RVA-Vs、LVA-Vm、LVA-Vs、BA-Vm、BA-Vs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的 RVA-PI、RVA-RI、LVA-PI、LVA-RI、BA-PI、BA-RI,均 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显示二者无差异。进一步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后1周与治疗后2周的LVA-Vm、BA-Vm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后1周与治疗后2周的RVA-Vs、RVA-Vm、RVA-PI、RVA-RI、LVA-Vs、LVA-PI、LVA-RI、BA-Vs、BA-PI、BA-RI,均 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显示二者无差异。在安全性方面,试验全程均未有患者报告出现不良反应。结论:一、通过临床试验可以得出初步结论:针刺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取穴少而精,具有较为确切、特异的临床效果;二、《灵枢》短刺法因其简单、直接、强刺激的手法操作特点,在临床用于治疗椎动脉型颈椎具有一定优势;三、在试验过程中,无不良事件发生,《灵枢》短刺法针刺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安全可靠。

张凯婷[4](2021)在《针刺结合温灸盒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采用针刺结合温灸盒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选取符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纳入标准的60例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研究对象均接受健康宣教并且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组研究对象在口服西药的基础上给予针刺结合温灸盒灸治疗,每日一次,每周6次,2周为一疗程。对照组研究对象给予口服西药治疗,每日三次,每次一片,2周为一疗程。两组均治疗两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观察两组研究对象在接受治疗前后中医眩晕症状评分、眩晕障碍量表评分以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的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1)中医眩晕症状评分比较:治疗两个疗程后,两组眩晕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眩晕障碍量表评分比较:经治疗,两组眩晕障碍表评分均较前好转,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比较:治疗后,两组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峰血流速度均较前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疗效评定标准的比较: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痊愈2人,显效19人,有效6人,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痊愈1人,显效7人,有效17人,临床总有效率为83.33%,经比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口服西药的基础上,予以针刺结合温灸盒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疗法,不仅可改善患者眩晕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可改善两组患者TCD检查中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峰流速。针灸疗法机理明确,疗效确切,准备工具简单,耗材少、性价比高,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陈琳[5](2020)在《定眩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客观评价定眩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痰浊上蒙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定眩汤的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纳入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n=72)随机分成2组:试验组(n=36)予定眩汤中药颗粒剂冲服早晚各一剂,对照组(n=36)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6 mg×30片,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6mg po tid治疗,两组分别干预2周,对比分析两组间及各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的总分及各单项计分和生存质量量表(SF-12)总分,明确定眩汤较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该病在改善患者眩晕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优效性;记录两组患者各个观察时间点的一般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价两种治疗方式的安全性。结果:剔除年龄不符合纳入标准8例患者,数据分析集包含试验组32例,其中临床控制例数7例,显效例数4例,有效例数16例,无效例数5例,总有效率达84.38%;对照组32例,其中临床控制例数3例,显效例数3例,有效例数13例,无效例数13例,总有效率达59.38%.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试验研究期间两组均无不良事件发生。两组患者基线比较:年龄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性别基线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男性多于女性,对照组女性多于男性;两组患者基线病程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病程比对照组患.者病程长。两组患者基线ESCV总分比较组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ESCV总分明显比对照组患者低2.14。两组患者基线眩晕程度比较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试验组眩晕程度比对照组高;两组患者基线眩晕频率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基线眩晕持续时间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基线颈肩痛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0.05);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心理及社会适应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基线SF-12总分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ESCV各分项组间比较,是以治疗后与治疗前的改善值(差值)进行统计,描述不同改善值的频数及百分数,进而比较组间疗效。两组患者眩晕程度比较第1周与第2周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显着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眩晕频率比较第1周与第2周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眩晕持续时间比较第1周与第2周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颈肩痛比较第1周与第2周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头痛比较第1周两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显着优于对照组;第2周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疗效趋于接近。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比较第1周与第2周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工作比较第1周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第2周两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显着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心理及社会适应比较第1周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第2周两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显着优于对照组。不同分组ESCV总分主体内效应检验的F=6.057,P<0.05,说明不同时间ESCV总分有显着差异;不同访视时点ESCV总分校正后的F=2836.623,P<0.001,说明不同时间ESCV总分有显着差异;而交互作用不同访视时点*组别经校正后F=264.203,P<0.001,表明在不同访视时点,对于ESCV总分两组疗效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两组组间ESCV总分对比可知,治疗前、第1周、第2周三个时间点两组ESCV总分的总体效应有显着差异(P<0.05)。主体内效应检验ESCV总分校正后的F=2135.941,P<0.001,说明试验组不同时间ESCV总分有显着差异。ESCV总分成对比较结果可以看出:试验组患者ESCV总分1周时比治疗前高了 4.547(95%CI:3.329-9.186,P<0.05);2周时比治疗前高了8.438(95%CI:6.383-10.492,P<0.05);2周时比1周时高了3.891(95%CI:2.208-5.573,P<0.05)。主体内效应检验ESCV总分校正后的F=778.571,P<0.001.,.说明对照不同时间ESCV总分有显着差异。ESCV总分成对比较结果可以看出:对照组患者ESCV总分1周时比治疗前高了1.590(95%CI:1.310-1.871,P<0.05);2周时比治疗前高了4.802(95%CI:4.471-5.132,P<0.05);2周时比1 周时高了3.211(95%CI:2.933-3.489,P<0.05)。SF-12总分的组内比较,各组分别与基线相比均从第1周开始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SF-12总分组别效应的F=0.061,,P>0.05,说明两组对于SF-12总分的总体效应无显着差异;不同访视时点SF-12总分校正后的F=20.510,P<0.001,说明不同时间SF-12总分不全相同;而交互作用不同访视时点*组别经校正后F=1.335,P>0.05,表明在不同访视时点,对于SF-12总分两组疗效的无显着统计学差异。结论:采用口服中药定眩汤的试验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采用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的对照组。明确了定眩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优效性及安全性,证实了该方能够明显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痰浊上蒙证)患者眩晕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尤其是在改善患者眩晕程度、头痛、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较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疗效显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强强[6](2020)在《手法配合中药对围绝经期椎动脉型颈椎病(肾虚肝郁型)患者焦虑状态的治疗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手法配合中药对围绝经期椎动脉型颈椎病(肾虚肝郁型)患者焦虑状态治疗效果的观察,进一步对椎动脉型颈椎病与焦虑状态共病的病理机制进行研究,对颈肩头面部手法、“疏肝补肾”法的作用机理进一步探讨。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60例女性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各30例,于入组时分别对所有患者年龄、病史、症状及体征等基础资料统计,对TCD检查基底动脉Vp、Vm、PI、RI值及FS-CSA、HAMA、PSQI等量效指标进行测评,治疗组在“疏肝补肾”法用药原则下给予中药汤剂口服同时给予颈肩头面部手法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枕颌带牵引,治疗周期14天,于治疗后对上述量效指标进行复测,于结束治疗后7天、14天再次对HAMA、FS-CSA、PSQI测评。最后将治疗前后相关数据建立数据库,选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及描述。结果:1.两组治疗后HAMA改善率比较治疗组治愈5例,显效18例,有效5例,无效2例;对照组治愈1例,显效8例,有效13例,无效8例。结果:两组治疗后HAMA改善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HAMA评分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组间以及时间和组间的交互作用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时间点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组不同时间点比较,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不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后7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后1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天与1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后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后7天、1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天与14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PSQI评分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组间以及时间和组间的交互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时间点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不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组不同时间点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FS-CSA评分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组间以及时间和组间的交互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时间点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不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组不同时间点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P<0.05),对照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治疗前后TCD检查对比Vp值比较:治疗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m值比较:治疗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值比较:治疗前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I值比较:治疗前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配合中药对围绝经期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伴发焦虑状态的治疗效果显着,与对照组比较在HAMA、PSQI、FS-CSA改善方面,能更好的改善CSA患者因焦虑而导致的焦虑、睡眠障碍及心理、功能障碍,并能明显改善基底动脉Vp、Vm指数。

陈丽[7](2019)在《化瘀通络针法治疗瘀血阻窍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化瘀通络针法治疗瘀血阻窍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病例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10月诊疗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三科门诊符合课题研究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选用化瘀通络针刺方法治疗,对照组选用常规针法治疗。治疗组选取百会、四神聪、头维、太阳、风池、颈夹脊(C4-6)、膻中、膈俞、合谷、血海、足三里、太冲进行针刺。对照组选百会、印堂、风池、内关、血海、丰隆、太冲进行针刺。两组患者每次均留针50min,1次/日,10日为一个疗程,连续针刺2个疗程,通过对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眩晕评定量表的评分系统(DARS)、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结果的比较,观察针刺的疗效。以上所有数据均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症候总积分均有所改善(P<0.01),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DARS积分量表的比较:治疗前,两组间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DARS积分均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3.TC D检查结果的比较:治疗前,两组间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CD检查结果均有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中医证候有效率的比较: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痊愈9人,显效13人,有效7人,无效1人,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中,痊愈6人,显效6人,有效13人,无效5人,总有效率83.33%。说明化瘀通络针法治疗瘀血阻窍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整体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法(P<0.01)。结论:1.化瘀通络针法可明显改善瘀血阻窍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2.化瘀通络针法可明显良性调节瘀血阻窍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

王新琳[8](2019)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相关因素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患者临床特征、辅助检查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VBI性眩晕的发病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对2014年9月2018年9月期间天津市南开医院的140例VBI性眩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临床伴随症状、中医辨证分型、眩晕程度、病程、既往疾病史以及治疗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选取天津市南开医院1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对象血脂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以及X线片、TCD、MRA影像学检查等资料。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280例,眩晕组和对照组各140例,其中眩晕组患者年龄范围2780岁,平均年龄59.91±8.69岁,男性57例,女性83例,男女比例为1:1.46;对照组人群140例,年龄范围3074岁,平均年龄为59.55±8.78岁,男性61例,女性79例,男女比例为1:1.30;两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BI性眩晕患者最常见临床症状为恶心(57.14%),其次为视物旋转或模糊(41.43%)、头痛(37.86%)、呕吐(26.43%)。患者中医证型以痰湿中阻型比例最大(42.1%),其次是肝阳上亢型(31.4%)、气血亏虚型(12.1%),肾精不足型(10.7%),瘀血阻窍型(3.6%)比例较小;肝阳上亢型以4559岁患者较多,其余中医证型均以≥60岁患者较多(P<0.05);肝阳上亢型、气血亏虚型患者病程较短,痰湿中阻型、瘀血阻窍型、肾精不足型病程较长(P<0.05)。患者病程时间平均为1.23±0.34年,病程时间多为13年(47.1%),年龄较大者病程相对较长(P<0.05)。患者眩晕程度与年龄段差异未显示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时间与眩晕发作时晕眩程度未显示相关性(P>0.05)。既往疾病主要为高血压(47.9%)、颈椎病(27.8%),其次是脑梗死(25.0%)和冠心病(22.1%)。患者临床治疗采用活血化瘀法,总有效率为95.7%,其中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69.3%和26.5%,不同年龄段和中医证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疗效显着率和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眩晕组患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载脂蛋白A1(Apo A1)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1),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低于对照组(P<0.001);眩晕组患者血脂各项指标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人群(P<0.05);女性患者TC异常率高于男性(P<0.05),4559岁患者LDL-C异常率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P<0.05)。眩晕组患者血浆粘度(PV)、血沉(ESR)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和异常比例均高于对照组人群(P<0.01)。X线检查结果显示,眩晕组患者X线显示以颈椎退行性变较多(73.6%),其次是骨质增生(48.5%)、椎间隙狭窄(15.0%)。眩晕组患者X线片异常改变率高于对照组人群(P<0.001),年龄较大者、病程较长患者X线片异常改变比例较高(P<0.05);不同证型眩晕患者,痰湿中阻型X线片异常率较高(P<0.05)。TCD检查结果显示,眩晕组患者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VB)收缩期峰值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和平均血流速度(Vm)均低于对照组人群(P<0.001),搏动指数(PI)高于对照组人群(P<0.001)。眩晕组患者TCD异常率显着高于对照组人群(P<0.001),两组对象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异常改变均以血流减慢比例较高(P<0.01)。年龄较大、病程较长患者以血流减慢比例较高,病程较短患者以血流加快比例较高(P<0.05);肝阳上亢型以血流速度增快比例较高,痰湿中阻型、瘀血阻窍型、气血亏虚型以血流速度减慢比例较高(P<0.05)。MRA检查结果显示,眩晕组患者MRA改变以双侧椎动脉迂曲、移位、受压为主(38.3%),眩晕组患者颈椎MRA异常率高于对照组人群(P<0.001),年龄较大、病程较长患者MRA异常比例较高(P<0.01)。结论:VBI性眩晕患者以中老年人为主,女性患者多于男性,不同中医证型分布存在差异;VBI性眩晕的主要原因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相关因素主要包括年龄、血脂异常、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脑动脉粥样硬化和颈椎血管病变等。建议早期预防和控制动脉硬化进展,合理干预危险因素,预防颈椎疾病,减少VBI性眩晕的发生和发展。

武娟,张明耿,宋施岐,谢小晓[9](2018)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诊断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99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5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均行TCD检查,观察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及频谱形态。结果:观察组TCD检测异常率为96.0%,其中高速血流者49例,频谱形态正常者41例,低速血流者46例,频谱形态正常者39例;高速血流患者其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而低速血流患者其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论:TCD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姚恒帽[10](2018)在《耳穴压豆治疗经典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瘀血阻窍型眩晕)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耳穴压豆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经典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瘀血阻窍型眩晕)的研究探讨,评价该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东阿县中医院内科(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诊断为经典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瘀血阻窍型眩晕))的住院病人68例,按随机单盲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耳穴压豆治疗。有基础疾病的在不干扰本研究前提下可依先前医嘱用药,疗程2周。疗程结束后观察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眩晕症候积分量表评分、DARS量表评分、TCD检查BA及VA血流改变,临床疗效,住院天数,使用SPSS 19统计软件包录入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患者68例,其中研究组34例,对照组34例,无剔除病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史、基础疾病及眩晕症候等方面相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在临床疗效、眩晕症候积分量表评分、DARS量表评分、TCD检查BA及VA血流改变、住院天数方面比较,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结论:经典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瘀血阻窍型眩晕)的耳穴压豆疗法,优于单一的西医治疗方法,在临床疗效、缩短住院天数方面优势明显,是合理、切实可行的。

二、TCD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检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CD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检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CDFI联合TCD测量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诊断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椎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体征
    1.3 检查方法
    1.4 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
    1.5 统计学分析
第二章 结果
    2.1 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的比较
    2.2 CDFI联合TCD检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与DSA检出率的比较
    2.3 超声检测血管狭窄率的比较
    2.4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与椎动脉发育不良及不对称之间的关系
    2.5 椎动脉发育不良的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比较
    2.6 椎动脉血流供血不足与椎动脉走行异常的关系
    2.7 超声检测VBI患者与DSA检查结果对比
第三章 讨论
    3.1 VBI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3.2 CDFI联合TCD检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检出率分析
    3.3 CDFI联合TCD检测VBI眩晕患者不同位置动脉血管狭窄后对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
    3.4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与椎动脉发育不良及不对称之间的关系
    3.5 椎动脉供血不足与椎动脉走形异常之间的关系
    3.6 CDFI联合TCD检测VBI患者与DSA检查结果对比
第四章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大脑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影像学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写词表
致谢
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医学伦理申请审批表

(2)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痰湿中阻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资料
        1.1 样本含量估算
        1.2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3 病例选择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脱落与中断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病例分组
        4.2 治疗方法
    5 观察指标
        5.1 一般临床资料
        5.2 安全性指标
        5.3 疗效性指标
        5.3.1 中医证候积分
        5.3.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
        5.3.3 TCD观察指标
    6 统计方法
结果
    1 病例入组及完成情况
    2 一般资料比较
    3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4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CD各指标比较
    6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认识
    2 对照组药物的药理分析
    3 祖国医学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认识
    4 痰湿中阻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病因病机
    5 当代医家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研究
    6 立方依据
        6.1 半夏白术天麻汤组方分析
        6.2 药物分析
        6.3 针灸组方分析
        6.3.1 处方分析
        6.3.2 穴位分析
    7 疗效分析
        7.1 中医临床疗效分析
        7.2 TCD指标分析
        7.3 安全性分析
    8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3)《灵枢》短刺法针刺风池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风池穴的古典文献记载和现代医学研究概述
        1 中医对风池穴的认识
        1.1 风池穴的名称渊源、定位及归经
        1.2 风池穴的作用功效与主治病症
        1.3 风池穴的针刺手法
        1.4 风池穴的其他外治疗法
        2 现代医学对风池穴的研究
        2.1 层次解剖结构
        2.2 风池穴的作用机制
        2.3 风池穴的安全性研究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1 概述
        2 流行病学调查
        3 发病机制
        3.1 椎动脉先天发育异常
        3.2 机械性压迫学说
        3.3 交感神经刺激学说
        3.4 其他致病学说
        4 现代医学治疗现状
        4.1 非手术治疗
        4.2 手术治疗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 研究目标
        2 研究内容
        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二 研究方案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标准
        6 脱落标准
        7 中止试验标准
        8 治疗方案
        8.1 选穴处方
        8.2 器械
        8.3 操作方法
        9 疗效观察指标
        10 观察时间
        11 安全性指标
        12 统计学方法
    三 技术路线图
    四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性别分布
        1.2 年龄分布
        1.3 病程分布
        1.4 证型分布
        2 试验结果
        2.1 研究对象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ESCV)结果比较
        2.2 研究对象治疗前后TCD结果比较
    五 讨论
        1 一般资料结果讨论
        2 试验结果讨论
        3 中医理论探讨
        4 现代医学机制解释
        5 《灵枢》短刺法的优势特点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针刺结合温灸盒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文献研究
    1.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现代研究
    2.祖国医学对眩晕的认识
研究方法
    1.病例选择
    2.纳入标准
    3.排除标准
    4.剔除脱落标准
    5.病例分组
    6.治疗方法
        6.1 基础治疗
        6.2 各组治疗情况
        6.3 具体治疗方法
    7.疗程
    8.意外情况处理
    9.观察指标
    10.统计学处理
研究结果
    1.一般资料分析
    2.治疗后两组各观察指标的比较
        2.1 治疗前后中医眩晕证候积分比较
        2.2 治疗前后眩晕障碍量表评分比较
        2.3 治疗前后TCD检查结果比较
    3.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讨论
    1.针刺选穴依据
        1.1 百会
        1.2 神庭
        1.3 风池
    2.温灸盒灸的作用
    3.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的药理作用
    4.治疗结果的分析
结论
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医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5)定眩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椎动脉型颈椎病国内外研究进展
    引言
    1 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1 诊断
        1.2 发病机制
        1.3 影像学检查
        1.4 治疗
    2 中医药研究进展
        2.1 病因病机
        2.2 治疗
    3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研究: 定眩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1 研究目标
    2 研究方案
        2.1 试验设计
        2.2 随机方法
        2.3 样本含量估算
        2.4 治疗方案
        2.5 合并用药的规定
        2.6 药品的分发与保存
        2.7 观察指标
        2.8 结果评价
    3 统计方法
    4 结果
        4.1 一般情况及疗效分析
        4.2 两组基线比较
        4.3 两组ESCV各分项疗效比较
        4.4 两组ESCV总分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4.5 两组SF-12总分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5 讨论
        5.1 发病机制的探讨
        5.2 影像学检查的意义
        5.3 相关干预措施的对比分析
        5.4 中医对该病的认识
        5.5 治疗方案的选择
        5.6 疗效标准的选择
        5.7 研究结果分析
        5.8 不足和展望
    6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
    附录2. 生存质量量表SF-12
个人简历

(6)手法配合中药对围绝经期椎动脉型颈椎病(肾虚肝郁型)患者焦虑状态的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姜劲挺教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肾虚肝郁型)经验总结
    1.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2.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思路概析
        2.1 对手法治疗的经验总结
        2.2 对药物治疗的经验总结
        2.3 对功能康复的经验总结
    3.对预后的认识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剔除标准
        1.6 脱落病人的处理
        1.7 分组
    2.研究方案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3.2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3.3 两组治疗后HAMA改善率比较
        3.4 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HAMA评分比较
        3.5 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PSQI评分比较
        3.6 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FS-CSA评分比较
        3.7 两组治疗前后TCD比较
    4.结论
    5.讨论
        5.1 椎动脉型颈椎病与焦虑状态的相关性探讨
        5.2 颈肩头面部手法作用机理探讨
        5.3 对“疏肝补肾法”作用机理探讨
    6.创新性与展望
    7.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与椎动脉型颈椎病焦虑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1.流行病学研究
    2.与椎动脉型颈椎病焦虑相关性因素研究综述
        2.1 焦虑与疼痛的相关性研究概述
        2.2 焦虑与脑血流的相关性研究概述
        2.3 焦虑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概述
        2.4 焦虑与平衡功能的相关性研究概述
        2.5 焦虑与心脏功能的相关性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自愿知情同意书
    附录-2 医学伦理审查表
    附录-3 临床研究技术路线图
    附录-4 临床病例资料采集册
    附录-5 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FS-CSA)
    附录-6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附录-7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HAMA)
致谢辞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化瘀通络针法治疗瘀血阻窍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学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认识与治疗
        1.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在中医学中病名的更迭
        1.2 眩晕的相关病变脏腑
        1.3 中医学对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
        1.4 中医学对眩晕的治疗
    2 现代医学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2.1 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认识
        2.2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发病机制
        2.3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现代医学治疗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和脱落标准
        1.6 意外情况的处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处理方法
    3.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对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临床证候积分比对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DARS积分量表的比对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比对
        3.5 两组患者综合疗效的比对
        3.6 不良反应
讨论
    1.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概述
    2.中医基础理论依据分析
    3.选穴依据分析
        3.1 化瘀选穴
        3.2 通络选穴
    4.研究结果分析
        4.1 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
        4.2 DARS评分量表分析
        4.3 TCD检查结果分析
    5.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个人简历

(8)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相关因素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1 研究现状
        1.1 眩晕研究现状
        1.2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研究现状
        1.2.1 病因机制研究现状
        1.2.2 临床危险因素研究现状
        1.2.3 诊断研究现状
        1.2.4 临床治疗现状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病例患者纳入及排除标准
        1.1.2 对照组对象纳入标准
        1.1.3 VBI性眩晕诊断标准
        1.1.4 相关疾病诊断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资料收集
        1.2.2 观察指标
        1.2.3 观察指标分级与诊断标准
    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2.1.1 研究对象年龄分布
        2.1.2 研究对象性别分布
    2.2 VBI性眩晕患者临床特征分布情况
        2.2.1 患者伴随临床症状/体征
        2.2.2 眩晕组患者病程及眩晕程度
        2.2.3 中医辨证分型分布情况
        2.2.4 既往相关病史
        2.2.5 患者临床治疗及疗效
    2.3 眩晕患者相关辅助检查结果
        2.3.1 实验室检查结果
        2.3.2 影像学检查结果
3 讨论
    3.1 VBI性患者临床特征及特点
        3.1.1 患者临床特征分布
        3.1.2 既往疾病
        3.1.3 临床治疗及疗效
    3.2 VBI性患者相关因素
        3.2.1 血脂水平异常
        3.2.2 血流动力学改变
        3.2.3 血流速度改变
        3.2.4 颈椎及血管病变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检查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10)耳穴压豆治疗经典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瘀血阻窍型眩晕)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病历来源及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终止及退出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疾病有效标准
        2.5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基线比较
        3.2 耳穴压豆治疗实施结果的评判标准
    4 安全性观察
讨论
    1 西医方面论述及用药分析
    2 中医方面论述及经络分析
    3 关于随机单盲对照试验研究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基线的比较
        4.2 耳穴压豆治疗的实施疗效评析
    5. 不足之处
    6.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TCD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检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CDFI联合TCD测量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诊断价值分析[D]. 韩冰. 青岛大学, 2021
  • [2]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痰湿中阻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D]. 翟子林.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3]《灵枢》短刺法针刺风池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亚妮.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针刺结合温灸盒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研究[D]. 张凯婷.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定眩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D]. 陈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手法配合中药对围绝经期椎动脉型颈椎病(肾虚肝郁型)患者焦虑状态的治疗研究[D]. 王强强.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2)
  • [7]化瘀通络针法治疗瘀血阻窍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观察[D]. 陈丽.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1)
  • [8]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相关因素回顾性分析[D]. 王新琳.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9]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诊断价值[J]. 武娟,张明耿,宋施岐,谢小晓.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8(24)
  • [10]耳穴压豆治疗经典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瘀血阻窍型眩晕)的临床研究[D]. 姚恒帽.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TCD检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