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善C++程序的效率(论文文献综述)
周林,姚韵,钟伦[1](2022)在《应用型高校C++程序设计教学改革实践探究》文中提出C++程序设计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知识点众多且内容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觉得枯燥泛味,不容易理解和掌握,从而产生厌学情绪,甚至会对该课程产生畏惧感。基于此,分析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从课程内容改革、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对课程改革手段进行探讨,以全方面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孙瑜[2](2021)在《基于计算思维的C程序设计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当前计算机教育界,计算思维属重点研究问题,而各高校计算机专业为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自主学习及团队协作等各项综合能力,纷纷在C程序设计课程中将计算思维与之融合,以此确保该课程教学质量有所提升。本文主要对计算机思维概念及当前C程序设计的教学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课程教学方案,仅供参考。
周文迪[3](2021)在《面向C程序的软件功耗评估方法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计算性能和信息处理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然而计算机硬件设备的运算速度越快,运行的应用程序越复杂,设备消耗的电量也越大。由于受到计算机硬件设备大小和芯片制作工艺的约束,降低计算机硬件功耗变得越来越困难,所以从软件层面降低功耗的办法受到了普遍关注。而软件功耗评估作为软件功耗优化研究的基础,更是成为了重点研究对象。现有软件功耗评估方法大多集中于软件功耗的建模与优化上,研究者通过建立相应的软件功耗模型来评估软件功耗,进而为软件功耗的优化指明方向。软件功耗的建模分析方法往往是针对具体的应用软件,然而在系统软件的功耗特性方面并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并且现有研究大都处于理论层面,实际应用与评估工具较少。C语言作为一种当前主流的程序设计语言,凭借其灵活以及性能优势,在嵌入式软件、数据存储、操作系统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本文以有效评估软件功耗为目标,以C程序为例,分别对系统软件功耗和应用软件功耗的评估方法进行了研究。对于系统软件功耗的评估,本文通过对C程序具体语句的测量,在分析其功耗特性和现有基准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系统软件功耗的评估基准CEC(C Energy Consumption)-Bench Mark。对于应用软件功耗的评估,本文对软件功耗评估工具HMSim进行了改进,优化了其功耗评估算法和用户交互方式,设计实现了评估工具B-HMSim。最后,对提出的评估基准CEC-Benchmark和评估工具B-HMSim进行了实验验证。总的来说,本文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C程序不同类型语句的软件功耗进行实际测量,分析总结了C程序语句的功耗特性,并提出了C程序语句的软件功耗优化策略。2.设计了评估基准CEC-Benchmark和综合评价指标R,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R越小,说明在该系统软件下执行C程序耗能越小。3.参考算法级建模分析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C程序软件功耗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函数软件功耗的评估方法,并在HMSim的基础上设计实现了评估工具B-HMSim。功耗目前已经成为软件评估的重要指标,本文设计的CEC-Benchmark和B-HMSim可以有效的帮助嵌入式软件开发人员对软件功耗进行评估与优化。CEC-Benchmark能够有效评估系统软件的功耗特性,综合评价指标R可以有效的帮助嵌入式开发者选择和优化系统软件。在设计C程序应用软件时,开发者可以利用B-HMSim来评估其功能函数的功耗,进而对算法和程序进行优化,减少软件的能量消耗。
陈哲,王冲,黄志球[4](2020)在《基于动态分析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系统》文中提出程序设计是计算机专业的第一门核心必修专业课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很难掌握程序设计语言中一些复杂的或抽象的理论知识.为了提高教学效果,针对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难点,本文设计和实现了面向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系统:程序动态分析系统.该系统通过综合运用程序设计等专业课程的知识,实现了程序错误检测和源代码自动插桩,同时可以展现这些知识之间的深度融合.我们将该系统应用于程序设计教学实践,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程序设计课程的难点,以及这些知识在实际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应用,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孙倩,张广梅[5](2020)在《C++程序设计教学改革实践》文中研究指明C++程序设计是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但目前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普遍不高,存在教学理念落后,过于强调语法教学,忽视对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不当,课堂效果较差;教学内容多,学时少,实践学时安排不合理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如何将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融入C++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如何开展以兴趣为导向的课程教学;如何加强课程实践教学三个方面提出教学改革方法。
张亚普[6](2020)在《基于熔池温度监控的激光熔覆层成形研究》文中认为煤矿井下的液压支架立柱表面会受到酸性水雾和气体的腐蚀,造成立柱的失效,影响综采生产过程的安全。利用激光熔覆技术可以对液压支架立柱表面进行改性,产生与立柱基体不同成分和性能的熔覆层,延长立柱的使用寿命。但是,熔池温度是否稳定直接影响熔覆层成形的尺寸精度、内部缺陷、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进而影响熔覆层的成形情况。本文在液压支架立柱母材27SiMn钢表面激光熔覆304不锈钢,主要研究熔池温度对激光熔覆层成形的影响,使得激光熔覆层成形得以控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27SiMn钢表面激光熔覆304不锈钢过程进行ANSYS有限元仿真分析,得出温度场分布云图和熔池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并结合仿真结果分析激光熔覆层横截面成形尺寸、热影响区宽度、显微组织和显微硬度与熔池温度之间的关系。然后,搭建熔池温度监控实验台,并进行监控实验台软硬件设计,在激光熔覆304不锈钢的实验过程中进行跟踪监测,获得激光熔覆过程的熔池温度变化曲线,分析激光工艺参数、熔池温度与熔覆层成形之间的关系,为熔覆层成形的控制提供基础。最后,根据熔池温度与激光熔覆层横截面成形尺寸、热影响区宽度、显微组织和显微硬度之间的关系,通过Visual C++程序对激光扫描速度进行反馈控制,调整激光熔覆成形过程的激光能量输入,从而控制熔池温度的稳定性,进而实现激光熔覆成形的控制。本文依据熔池温度的变化范围与激光熔覆层横截面成形尺寸、热影响区宽度、显微组织和显微硬度之间的关系,采用改变激光扫描速度的方法对激光熔覆层成形进行控制,为激光熔覆层成形的提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及应用基础。
代政文[7](2020)在《基于对分易平台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C程序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受到国家高度重视,但课堂教学质量却让人担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育品质的关键。由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整合了传统课堂和讨论式课堂的优点,建立师生对分有效的交互式课堂,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有效的空间。论文借助“对分易”教学平台,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中职课堂教学中,利用文献研究法、数据统计法、调查研究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征、教育信息化、教学方式等情况,说明了对分易教学平台在教师端以及学生端的操作方法,结合中等职业学校《C程序设计》这门程课程的特征,分析对分课堂与《C程序设计》课程融合的优势,构建出由课前准备、课堂讲授、课后学习、课堂讨论、成绩考核五个环节组成的中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图,并详细介绍对分课堂实施各个环节的操作要领。将设计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C程序设计》课程中进行教学实践,三个月的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基于对分易教学平台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提升了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分课堂,学生学的高效,教师教得愉快,教学效果显着。
黎青霞[8](2020)在《智能评分算法在《C程序设计》课程考核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中职学校教学注重教学的过程性,中职学校开设的课程《C程序设计》更加注重教与学的过程性。《C程序设计》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上机练习。传统的编程题评分算法采取的评分依据只有运行结果,这样的评分算法忽略了编程题的过程性,评分结果要么为零要么为满分。由于传统的编程题评分算法中评分结果的两极性降低了编程题得分率,中职学校未将上机考试作为期中或期末的考试方式而是采取纸质考试作为考试方式。《C程序设计》更多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这样的需求下如何将纸质考试转变为纸质考试+上机考试显得极为重要。要实现这样的结合就得提升编程题评分算法的合理性。为了增强编程题评分算法的合理性,需要在评分中考虑编程题的过程性。涉及编码过程性的属性有语法报错个数、语句类型、代码相似度等。本文研究下的编程题评分算法采取的评分依据有语法报错个数、运行结果、语句类型、代码相似度,这四个属性不仅凸显了编程题的结果性,还凸显了编程题的过程性,而且这四个属性也是人工阅卷中主要的评分依据。这种既考虑结果又考虑过程的评分算法更适合于编程题的评分,也更有利于中职学校《C程序设计》课程考核中实现纸质考试+上机考试的结合。笔者将本文研究的编程题智能评分算法应用于中职《C程序设计》课程考核。在中职一年级计算机专业2019年上学期进行了四次编程题上机考试并将本文研究的评分算法用于其中。每次考试都会反馈出学生考试中各部分得分信息。教师通过该信息可以了解到每个学生在编程中存在的问题再进行教学调整,学生通过该信息可以知道自己编程中存在的问题再进行学习改进。四次编程题上机考试中学生编程中存在的问题呈逐渐减少的趋势。与传统评分算法相比,该评分算法下学生编程题得分呈增加的趋势。
李欣[9](2020)在《网络学习资源个性化推荐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海量的网络学习资源在学习平台中呈零散化的分布状态,学习者无法快速找到自己需要和感兴趣的资源,造成了“信息迷航与过载”的问题。为此大批学者开始研究将个性化学习与信息推荐技术相结合,但目前在教育领域,传统的在线学习平台中大多直接应用成熟的信息推荐技术,缺乏学习者自身的个性化特征分析,服务个性化程度较低。如何在学习平台中节省学习者检索资源的时间,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资源的使用率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多个角度挖掘学习者个性化信息,对网络学习资源的个性化推荐方法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网络学习资源与个性化推荐技术的选择密不可分。为了有效管理网络学习资源、组织核心知识与试题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且合理获取学习者有效的测评数据,本文依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完成网络学习资源模型的构建。模型主要包括绘制知识结构图,组织学习资源库,编制课程章节测验。在此基础上,为了快速获悉不同类型学习资源的内容以及表征学习者偏好信息,本文提出基于标签对网络学习资源特征进行表示。2.学习者模型是实现学习资源个性化推荐系统的基础。本文针对教育领域中不同的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和兴趣不同的问题,本文依据CELTS-11学习者模型规范、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以及学习风格理论,通过分析所罗门学习风格量表获取的学习风格数据、学习者在章节测试获取的测评数据以及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留下的反馈数据,结合学习资源的标签特征,对学习风格、认知水平、兴趣偏好三种个性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完成学习者模型的构建。3.针对信息推荐技术在个性化学习的应用中个性化程度不高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学习者模型的网络学习资源个性化推荐方法。该方法从不同维度去描述学习者静态和动态的个性特征,结合协同过滤推荐方法,向学习者推荐符合其个性化需求的学习资源。经过验证,本文的推荐方法在准确率、召回率和F1值上均优于经典协同过滤推荐技术。并且学习资源的使用率得到有效提高,缓解网络学习平台中学习者的“信息迷航”问题。4.最后,为满足教育领域具体需求,设计并实现网络学习资源个性化推荐系统。首先对系统的总体架构和功能模块进行设计,然后通过整合校内外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以学习资源个性化推荐功能为核心,实现学习者信息获取、课程资源学习、学习资源管理、以及个人资源管理等功能,为学生能够提供有效学习辅助。
孙明通[10](2020)在《基于大规模MIMO的无线通信专网下行链路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5G技术日臻成熟,基于大规模MIMO的无线通信专网应用也就成为新的研究需求。5G专网的基站覆盖范围要求远大于普通商用5G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工作在郊区、海岛、山区等应用场合,支持高移动性,因而信道的时延扩展较大,最大多普勒频偏也较大。本文针对5G专网的需求特点,研究确定适用于5G专网的大规模MIMO下行链路SDMA预编码及检测算法,并进行FPGA硬件实现形成IP核。本文首先进行大规模MIMO下行链路检测算法研究,对ZF、MMSE和LMMSEISDIC等检测算法进行公式推导、仿真实验、以及性能分析比较。在集中式大规模MIMO场景下,在LMMSE-ISDIC检测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迭代检测结构,即通过软入软出检测器、软入软出译码器和等效信道估计器等软信息的交互来改善系统整体性能。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新的迭代检测算法性能优于原算法。论文其次研究基于大规模MIMO的无线通信专网下行链路SDMA预编码,对BD、GZI、GMI等用户预编码算法进行公式推导、仿真实验以及性能分析比较,结果表明,GZI最适宜用作大规模MIMO空分多址的无线通信专网基站侧下行SDMA预编码,满足无线通信专网系统设计技术指标要求。论文接着研究采用GZI预编码的空分多址大规模MU-MIMO无线通信专网系统下行链路检测算法,此时大规模MU-MIMO(32x32,16个用户)基站与单用户构成的等效信道矩阵维度为2x2。等效2x2 MIMO信道下,对MMSE-PIC与LDPC译码结合、SD与LDPC译码结合的两种迭代算法进行公式推导,给出了EVA信道场景下ZF、MMSE、MMSE-SIC、MMSE-PIC、SSD、SSDKB、ML等检测算法的仿真实验以及性能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在5G专网系统可以采用球译码算法来优化检测性能。论文最后采用Vivado HLS工具,选择KUC105 FPGA芯片开发大规模MIMO专网基站侧下行SDMA预编码及终端侧检测算法的IP核。首先给出了下行链路中所用的基本矩阵运算如矩阵相乘、矩阵QR分解、矩阵SVD分解和矩阵求逆等的IP核实现,然后根据基站侧下行SDMA预编码算法原理实现下行链路基站侧SDMA预编码算法IP核,给出了资源占用和Vivado HLS仿真结果;最后根据下行链路终端侧检测算法原理实现下行链路的终端侧检测算法IP核,给出了资源占用和Vivado HLS仿真结果。
二、改善C++程序的效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善C++程序的效率(论文提纲范文)
(1)应用型高校C++程序设计教学改革实践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
二、C++程序设计课程改革策略 |
(一)课程内容改革 |
(二)课程设计 |
(三)改革教学方法 |
(四)优化考核方式 |
(2)基于计算思维的C程序设计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计算机思维概念 |
2 C程序设计教学现存问题 |
2.1 传统课堂模式不利于情境问题解答 |
2.2 传统课堂学习无法使其形成驱动力 |
2.3 传统课堂学习无法掌握学生课外情况 |
2.4 传统教学评价过于单一 |
3 基于计算思维的C程序设计教学策略 |
3.1 以案例为线索,设置教学内容 |
3.2 通过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
3.3 通过多种形式将学生专业领域与之结合 |
4 实践教学 |
4.1 严格按照规定上机实践 |
4.2 由教师进行上机指导 |
4.3 总结上机经验 |
5 结论 |
(3)面向C程序的软件功耗评估方法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软件功耗的基本定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相关技术研究 |
2.1 引言 |
2.2 软件功耗的建模分析方法 |
2.2.1 指令级建模分析方法 |
2.2.2 算法级建模分析方法 |
2.2.3 体系结构级建模分析方法 |
2.3 基准测试方法 |
2.3.1 基准测试的概念 |
2.3.2 基准测试的规范 |
2.3.3 基准测试程序与综合评价指标 |
2.3.4 现有基准分析 |
2.4 评估工具HMSim |
2.4.1 HMSim概述 |
2.4.2 HMSim基本组成 |
2.4.3 HMSim软件功耗评估方法 |
2.4.4 HMSim使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软件功耗的评估方法 |
3.1 引言 |
3.2 C程序软件功耗特性分析 |
3.2.1 数据类型语句 |
3.2.2 分支语句 |
3.2.3 循环语句 |
3.2.4 函数语句 |
3.2.5 数据结构语句 |
3.2.6 面向C程序的优化策略 |
3.3 系统软件功耗评估基准CEC-Benchmark |
3.3.1 基准测试方法 |
3.3.2 基准测试程序的设计 |
3.3.3 基准综合评价指标的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应用软件功耗的评估方法 |
4.1 引言 |
4.2 函数软件功耗的评估方法 |
4.2.1 函数软件功耗与时间的关系 |
4.2.2 函数软件功耗与空间的关系 |
4.2.3 函数软件功耗的评估方法 |
4.3 软件功耗评估工具HMSim的改进B-HMSim |
4.3.1 B-HMSim总体设计 |
4.3.2 B-HMSim子系统设计 |
4.3.3 B-HMSim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
5.1 引言 |
5.2 实验环境 |
5.3 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
5.3.1 面向C程序的功耗优化策略验证 |
5.3.2 系统软件功耗评估基准CEC-Benchmark有效性验证 |
5.3.3 软件功耗评估工具B-HMSim验证 |
5.3.4 函数软件功耗评估方法有效性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C++程序设计教学改革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言 |
二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1)课程教学过于强调语法教学,忽视对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
2)教学方法不当 |
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
三 教学改革实践 |
(一) 构建”三步走”教学课程体系 |
(二) 开展以兴趣为导向的课程教学 |
1)选择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案例 |
2)提倡算法多样性 |
3)增加“演示”教学环节,巩固教学效果 |
(三) 加强课程实践教学 |
1)实验课练习 |
2)在线辅导 |
3)综合实践 |
四 总结 |
(6)基于熔池温度监控的激光熔覆层成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熔覆层成形研究现状 |
1.2.2 熔覆层成形控制研究现状 |
1.2.3 熔池温度监控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激光熔覆温度场有限元仿真 |
2.1 热分析理论 |
2.2 温度场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2.1 建立几何模型 |
2.2.2 确定单元类型 |
2.2.3 几何模型网格划分 |
2.2.4 确定材料热物性参数 |
2.3 温度场有限元模型的求解 |
2.3.1 激光热源的确定 |
2.3.2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的确定 |
2.3.3 确定表面吸收系数 |
2.3.4 加载激光热源 |
2.4 温度场有限元仿真结果分析 |
2.4.1 激光功率对温度场分布的影响 |
2.4.2 激光扫描速度对温度场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3 熔覆层成形控制方案设计 |
3.1 激光熔覆实验方案设计 |
3.1.1 实验材料的确定 |
3.1.2 激光熔覆实验设备 |
3.1.3 实验方案设计 |
3.2 熔覆层成形评估分析设备 |
3.2.1 金相组织分析设备 |
3.2.2 显微硬度测试设备 |
3.3 熔池温度监控实验台设计 |
3.3.1 测温元件选型 |
3.3.2 监控实验台硬件设计 |
3.3.3 监控实验台软件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温度变化对激光熔覆层成形结果的影响 |
4.1 熔池温度监测变化结果 |
4.2 熔覆层横截面成形尺寸分析 |
4.3 热影响区宽度影响规律 |
4.4 微观组织分析 |
4.5 显微硬度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激光熔覆层成形控制效果验证 |
5.1 熔池温度控制结果变化趋势 |
5.2 宏观形貌及截面尺寸控制结果 |
5.3 热影响区宽度控制结果分析 |
5.4 微观组织控制结果分析 |
5.5 显微硬度控制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基于对分易平台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C程序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
1.1.2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和现实性需求 |
1.1.3 新型教学模式的不断涌现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对分课堂 |
2.1.2 对分易 |
2.1.3 教学模式 |
2.2 对分课堂的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人本主义理论 |
2.2.3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
2.2.4 学习金字塔 |
3 基于对分易的对分课堂设计应用于中职学校C程序设计课程的操作要领 |
3.1 对分易教学平台的教学应用 |
3.1.1 教师端 |
3.1.2 学生端 |
3.2 对分课堂与C程序设计课程融合的策略及优势 |
3.3 基于对分易的对分课堂应用于中职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操作方法 |
3.3.1 课前准备 |
3.3.2 课堂讲授 |
3.3.3 课后学习 |
3.3.4 课堂讨论 |
3.3.5 成绩考核 |
4 基于对分易教学平台的对分课堂的应用实施与案例 |
4.1 基于对分易教学平台的对分课堂教学实施 |
4.1.1 实施目的 |
4.1.2 实施对象 |
4.1.3 实施流程 |
4.2 基于对分易平台的对分课堂教学案例 |
4.2.1 教学案例一 |
4.2.2 教学案例二 |
5 中职C程序设计课程运用对分课堂教学实施效果分析 |
5.1 学生学业分析 |
5.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5.3 学生访谈分析 |
5.4 督导组听课反馈 |
5.5 同事评价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与创新 |
6.1.1 研究结论 |
6.1.2 创新之处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2.1 研究不足 |
6.2.2 研究展望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实验班、对照班学习差异前测试题 |
附录3 学生成绩单(后测) |
附录4 “对分课堂”教学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智能评分算法在《C程序设计》课程考核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阐述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普遍使用的在线评分方法以及相关研究总体评价 |
1.3.3.1 国内外普遍使用的在线评分方法 |
1.3.3.2 相关研究总体评价 |
2 研究概述 |
2.1 研究方法 |
2.1.1 文献研究法 |
2.1.2 调查法 |
2.1.3 实验法 |
2.2 编程题评分的主要依据简介 |
2.2.1 语法报错个数 |
2.2.2 代码运行结果 |
2.2.3 语句类型 |
2.2.4 代码相似度 |
2.3 可行性分析 |
2.3.1 理论上的可行性 |
2.3.2 技术上的可行性 |
2.3.3 经济上的可行性 |
3 基于智能评分算法的课程考核应用研究 |
3.1 编程题智能评分算法的研究 |
3.1.1 获得报错个数 |
3.1.2 获得运行结果 |
3.1.3 获得关键语句类型 |
3.1.4 获得代码相似度 |
3.2 利用评分结果反馈的信息调整教与学 |
3.2.1 调整教师的教 |
3.2.2 调整学生的学 |
4 基于智能评分算法课程考核应用分析 |
4.1 基于智能评分算法课程考核实施前期准备 |
4.1.1 培养学生上机编程基本操作能力 |
4.1.1.1 学生上机编程基本操作摸底 |
4.1.2 学生上机编程基本操作培养 |
4.2 基于智能评分算法课程考核实施过程分析 |
4.2.1 上机试题的编排 |
4.2.2 开展编程题上机考试 |
4.2.3 利用本研究的编程题评分算法进行评分 |
4.3 基于智能评分算法课程考核实施效果分析 |
4.3.1 呈现问题 |
4.3.2 分析问题 |
4.3.3 解决问题 |
4.3.3.1 对于教师的教 |
4.3.3.2 对于学生的学 |
4.3.4 评分算法实施效果分析 |
5 研究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中职一年级《C程序设计》第一次上机考试试题 |
附录2 :中职一年级《C程序设计》第二次上机考试试题 |
附录3 :中职一年级《C程序设计》第三次上机考试试题 |
附录4 :中职一年级《C程序设计》第四次上机考试试题 |
附录5 :实现获得报错个数功能的主要代码 |
附录6 :识别关键语句的主要代码 |
附录7 :获得代码相似度的主要代码 |
附录8 :部分源程序.c文件 |
后记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9)网络学习资源个性化推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问题 |
1.2.1 学习者模型研究现状 |
1.2.2 信息推荐技术研究现状 |
1.2.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概述 |
2.1 网络学习资源与学习者模型的理论基础 |
2.1.1 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
2.1.2 学习风格理论 |
2.1.3 学习者模型规范 |
2.1.4 基于标签的网络学习资源特征表示方式 |
2.1.5 学习者模型的数据获取和表示方式 |
2.2 网络学习资源推荐技术 |
2.2.1 个性化学习 |
2.2.2 信息推荐技术 |
2.2.3 相似度计算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网络学习资源模型和学习者模型构建 |
3.1 网络学习资源模型构建 |
3.1.1 课程知识结构图设计 |
3.1.2 学习资源库组织 |
3.1.3 章节测试试题编制 |
3.1.4 基于标签的学习资源特征表示 |
3.2 学习者模型构建 |
3.2.1 学习者特征分析 |
3.2.2 学习者特征数据采集 |
3.2.3 学习风格特征表示 |
3.2.4 认知水平特征表示 |
3.2.5 兴趣偏好特征表示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学习者模型的网络学习资源个性化推荐方法 |
4.1 学习资源推荐问题分析 |
4.2 经典协同过滤推荐技术 |
4.3 融合学习者模型的协同过滤推荐技术改进 |
4.3.1 融合学习者静态特征的推荐 |
4.3.2 融合学习者动态特征的推荐 |
4.4 实验设计与分析 |
4.4.1 实验数据集 |
4.4.2 实验评价标准 |
4.4.3 实验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网络学习资源个性化推荐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总体设计 |
5.1.1 系统架构设计 |
5.1.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5.2 系统详细设计 |
5.2.1 网络学习资源个性化推荐流程设计 |
5.2.2 推荐系统数据库设计 |
5.3 系统实现 |
5.3.1 系统开发工具及环境 |
5.3.2 学习者信息获取模块实现 |
5.3.3 课程资源学习模块实现 |
5.3.4 个人资源管理模块实现 |
5.3.5 个性化推荐模块的实现 |
5.3.6 学习资源管理模块的实现 |
5.4 应用效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附录 |
致谢 |
(10)基于大规模MIMO的无线通信专网下行链路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大规模MIMO技术 |
1.3 大规模MIMO无线专网信道建模研究进展及现状 |
1.4 大规模MIMO无线专网预编码技术研究进展及现状 |
1.5 大规模MIMO无线专网下行链路检测研究进展及现状 |
1.6 本文的研究工作及内容安排 |
1.6.1 本文的研究工作 |
1.6.2 本文的内容安排 |
第二章 大规模MIMO下行链路终端侧检测算法研究 |
2.1 引言 |
2.2 LMMSE-ISDIC检测算法 |
2.2.1 LMMSE-ISDIC算法推导 |
2.2.2 性能仿真与分析 |
2.3 大规模MIMO下行链路检测算法比较与性能分析 |
2.3.1 大规模MIMO下行链路ZF检测算法 |
2.3.2 大规模MIMO下行链路MMSE检测算法 |
2.3.3 大规模MIMO下行链路LMMSE-ISDIC检测算法 |
2.3.4 大规模MIMO下行链路检测算法仿真分析 |
2.3.5 大规模MIMO下行链路检测算法复杂度分析 |
2.4 大规模MIMO下行链路新检测结构 |
2.4.1 大规模MIMO下行链路原检测结构 |
2.4.2 大规模MIMO下行链路新检测结构 |
2.4.3 大规模MIMO下行链路两个检测结构仿真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大规模MIMO无线通信专网下行链路基站侧SDMA预编码研究 |
3.1 引言 |
3.2 基于大规模MIMO无线通信专网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需求分析 |
3.2.1 基于大规模MIMO无线通信专网系统技术指标 |
3.2.2 基于大规模MIMO无线通信专网传输信号波形的研究需求 |
3.3 基于大规模MIMO无线通信专网系统下行链路搭建 |
3.3.1 基于大规模MIMO无线通信专网系统下行链路发送端 |
3.3.2 基于大规模MIMO无线通信专网系统下行链路信道模型 |
3.3.3 基于大规模MIMO无线通信专网系统下行链路接收端 |
3.4 基于大规模MIMO无线通信专网系统下行链路多用户预编码算法 |
3.5 基于大规模MIMO无线通信专网AWGN信道性能仿真 |
3.5.1 QPSK,1/3 码率,码长5300左右 |
3.5.2 16QAM,2/3码率,码长6000左右 |
3.5.3 64QAM,3/4码率,码长6000左右 |
3.6 基于大规模MIMO无线通信专网下行链路SDMA预编码性能仿真 |
3.6.1 15kHz子载波间隔、标准CP、RA信道性能随多普勒频率变化情况 |
3.6.2 7.5kHz子载波间隔、扩展CP、BU信道性能随多普勒频率变化情况 |
3.6.3 7.5kHz子载波间隔、扩展CP、HT信道性能随多普勒频率变化情况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大规模MIMO无线通信专网下行链路终端侧检测算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迭代检测算法研究 |
4.2.1 SISO SD迭代检测算法 |
4.2.2 SISO SD算法仿真结果 |
4.2.3 SISO MMSE-PIC迭代检测算法 |
4.2.4 SISO MMSE-PIC算法仿真结果 |
4.3 MIMO下行链路检测算法 |
4.3.1 MIMO下行链路模型 |
4.3.2 EVA信道下多种检测算法比较与性能分析 |
4.4 基于大规模MIMO无线通信专网下行链路球形译码算法 |
4.4.1 基于搜索树的球形译码算法 (SSD) |
4.4.2 基于搜索树的球形译码算法仿真和性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大规模MIMO无线通信专网下行链路基站侧SDMA预编码及终端侧检测算法的IP核实现 |
5.1 引言 |
5.2 Vivado HLS介绍 |
5.3 下行链路的基本算法原理 |
5.3.1 矩阵相乘运算 |
5.3.2 矩阵QR分解 |
5.3.3 矩阵SVD分解 |
5.3.4 矩阵求逆运算 |
5.4 基站侧下行SDMA预编码算法IP核实现 |
5.4.1 基站侧下行SDMA预编码算法原理 |
5.4.2 基站侧下行SDMA预编码算法IP核实现 |
5.5 下行链路的终端侧检测算法IP核实现 |
5.5.1 下行链路的检测算法原理 |
5.5.2 下行链路的终端侧检测算法IP核实现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改善C++程序的效率(论文参考文献)
- [1]应用型高校C++程序设计教学改革实践探究[J]. 周林,姚韵,钟伦.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2(01)
- [2]基于计算思维的C程序设计教学实践研究[J]. 孙瑜.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21(13)
- [3]面向C程序的软件功耗评估方法研究与应用[D]. 周文迪. 四川大学, 2021(02)
- [4]基于动态分析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系统[J]. 陈哲,王冲,黄志球. 计算机系统应用, 2020(10)
- [5]C++程序设计教学改革实践[J]. 孙倩,张广梅. 教育现代化, 2020(56)
- [6]基于熔池温度监控的激光熔覆层成形研究[D]. 张亚普.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7]基于对分易平台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C程序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代政文.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8]智能评分算法在《C程序设计》课程考核中的应用研究[D]. 黎青霞.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9]网络学习资源个性化推荐方法研究[D]. 李欣.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4)
- [10]基于大规模MIMO的无线通信专网下行链路关键技术研究[D]. 孙明通. 东南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