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脊柱外科新进展研讨会纪要(论文文献综述)
王继芳,薛庆云,侯树勋,邹德威[1](1999)在《回顾与展望——骨科学诊治技术专家研讨会纪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9年11月9日,骨科学诊治技术专家研讨会在北京饭店举行。会议由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主任委员党耕町教授、常委黄公怡教授和《引进国外医药技术与设备》杂忠社编辑部黄博主任共同主持。
张小为,傅贤波,邵晓明,姚宏伟,魏书明,刘余庆,姚永玲[2](2011)在《《中国微创外科杂志》创刊十周年庆典暨第四届编委会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纪要》文中认为庆典仪式纪要2011年5月7日下午,《中国微创外科杂志》编辑部在北京友谊宾馆隆重举办了《中国微创外科杂志》创刊十周年庆典暨第四届编委会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黄志强院士、张金
应红舒[3](2007)在《2006年度骨科新进展研讨会纪要》文中研究说明为庆祝北京积水潭医院建院50周年,总结交流国内外最新骨科学术进展,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和北京积水潭医院共同在京举办了“2006年度骨科新进展研讨会”。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邱贵兴,副主任委员裴福兴及国际AO内固定协会前主席Petermatter,
华文彬,杨操,邱勇,吕国华,李中实[4](2019)在《第十四届全国脊柱脊髓学术会议纪要》文中认为2019年8月30日~9月1日,第十四届全国脊柱脊髓学术会议在美丽的江城———武汉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中国脊柱脊髓杂志》联合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医院承办,采用大会发言、专题讨论和学术观点论辩等多种形式,围绕当前脊柱外科及相关领域的热点与焦点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
饶远森[5](2019)在《腰椎管狭窄症并不稳经皮置钉联合单侧开窗跨顶减压术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采用骨科微创技术,经皮置入椎弓根螺钉,同时联合单侧椎板开窗对侧跨顶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管双侧侧隐窝狭窄并不稳症(以下称双侧腰椎管狭窄症并不稳),并观测其疗效。旨在寻找一种新的治疗双侧腰椎管狭窄症并不稳的手术方法,最大程度地减少组织损伤,维护脊柱后方结构的稳定性。方法:选择经过系统保守治疗3个月以上无明显改善的双侧腰椎管狭窄症并不稳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0例采取经皮微创置钉联合单侧开窗对侧跨顶减压术,对照组60例分为两个亚组即对照1组及对照2组(每个亚组30例),对照1组行开放椎弓根螺钉置入联合双侧半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术,对照2组行开放椎弓根螺钉置入联合双侧椎板开窗减压术治疗。同时三组均行病变间隙植骨融合治疗。术前对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变节段、病程之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记录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术后伤口引流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对观察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手术前、术后1天、术后3天、术后14天、术后3个月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腰腿痛评分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功能评分,并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估疗效。通过统计学对比分析确定观察组是否优于对照1组、对照2组。结果:(1)三组患者均进行有效随访,并无脱落患者。治疗前,三组间VAS腰腿痛评分、ODI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组之间具有可比性。(2)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观察组低于对照1组、对照2组(P<0.05),术中透视次数观察组多于对照1组、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三组均有伤口愈合欠佳情况发生,其中观察组有1例,对照1组有3例,对照2组有2例。观察组神经损伤1例,对照1组、对照2组均无神经损伤病例。三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术后1天、3天、14天及术后3个月随访的VAS腰痛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之间术后3天、术后14天的VAS腰痛评分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1组、对照2组,但三组之间术后1天、术后3个月的VAS腰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术后1天、3天、14天及术后3个月随访的VAS腿痛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之间术后3天的VAS腿痛评分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1组、对照2组,但三组之间术后1天、术后14天及术后3个月的VAS腿痛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三组患者在术后14天、术后3个月随访的ODI评分较术前、术后1天及术后3天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但三组患者在术后1天及术后3天随访的ODI评分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4天随访ODI评分在三组患者之间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1组、对照2组,但ODI评分在术后3个月随访在三组患者之间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三组术后3个月随访的改良MacNab疗效评定均有较高的优良率,观察组达90%,对照1组达83.33%,对照2组达86.67%,但三组之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微创置钉联合单侧开窗对侧跨顶减压术、开放椎弓根螺钉置入联合双侧半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术及开放椎弓根螺钉置入联合双侧椎板开窗减压术治疗双侧腰椎管狭窄症并不稳均有满意的疗效。经皮微创置钉联合单侧开窗对侧跨顶减压术在改善患者疼痛方面更加快速、有效。经皮微创置钉联合单侧开窗对侧跨顶减压术治疗双侧腰椎管狭窄症并不稳具有损伤小、出血少、微创置钉等优点,是治疗双侧腰椎管狭窄症并不稳比较理想的手术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秦世炳,宋言峥,董伟杰[6](2013)在《骨关节结核临床诊断与治疗进展及其规范化专题研讨会纪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骨关节结核尤其是脊柱结核在进入21世纪以来得到持续关注,如此古老的疾病面对诸多的现代诊疗技术与理念,生发出许多新的问题。自加入WTO以来我国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城镇化建设与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持续推进,使得人口平均寿命得到大幅提高。但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均衡在长期及广阔地域内仍会存在,伴随着人口流动的激
王军强,张志诚,任大江,孙天胜,王满宜[7](2007)在《骨科计算机导航技术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文中认为 由《中华医学杂志》主办、北京军区总医院骨科承办的骨科计算机导航技术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3月31日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如期举行。本次研讨会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在计算机导航技术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骨科专家、国内相关科学领域、工程技术领域的专家,就计算机辅助骨科手术(computer assisted orthopaedic surgery,CAOS)在骨科应用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手术的适应
夏群[8](2007)在《一期前后联合入路脊柱三维短节段重建力学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一期前后联合入路脊柱三维短节段重建的力学基础目的测试一期前后联合入路脊柱三维短节段重建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6副人腰椎,前侧切除腰5椎体,以钛网支撑固定,后侧通过椎弓根系统固定腰4、骶1椎体,建立前后联合短节段三维重建模型。采用生物力学机测试前屈、后伸、侧屈三种工况下的即刻稳定性,测试前屈、后伸1万次疲劳时的疲劳稳定性,测试疲劳后前屈、后伸、侧屈三种工况下的即刻稳定性。结果前屈、后伸、侧屈三种工况的相对活动度非常小,三种工况之间相比,前屈与侧屈之间无明显差别,后伸的活动度要略大于前屈和侧屈的活动度(P<0.01)。经过1万次的疲劳后,后伸活动度略增加,钛网与腰4和骶1椎体的相对位置无明显变化。结论脊柱三维短节段重建后具有良好的即刻稳定性和疲劳稳定性,无论前屈、后伸,还是侧屈运动,椎体间的活动度均非常小,经过1万次的疲劳后,钛网与腰4和骶1椎体的相对位置无明显变化。疲劳运动对前屈与侧屈的稳定性影响非常小,而后伸活动度略增大。第二部分一期同体位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目的探讨一期同体位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的治疗效果。方法1998年10月至2005年9月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192例,对其中34例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者采用一期同体位前后联合入路。男25例,女9例;年龄18~56岁,平均34.2岁。损伤节段:T11 2例,T12 5例,L1 11例,L2 8例,L3 5例,L4 2例,L4,5 1例。Magerl分型:A3型12例,B1型2例,B2型2例,C1型12例,C2型4例,C3型2例;ASIA分级:A级7例,B级10例,C级8例,D级6例,E级3例。有神经根损伤症状3例。患者取侧卧位,先行后路椎板减压,椎弓根钉系统临时固定。同体位下再行损伤节段的前路减压支撑植骨,对于骨折脱位者前后协同复位。复位满意及减压彻底后,后路椎弓根钉系统适度加压抱紧前侧支撑植骨,一次完成减压、复位与固定,重建三柱稳定性。结果手术时间180~320 min,平均230 min。出血量900~2400ml,平均1200 ml。术前不完全性神经损伤的24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恢复1级或1级以上。6例出现肋间神经损伤症状,保守治疗后好转。32例随访6~60个月,平均13个月。X线和CT片显示减压和复位效果满意,与术后比较伤椎高度无明显丢失,内固定未见断裂及松动。结论一期同体位前后联合入路可充分发挥前路与后路手术各自的优势,一次完成减压、复位与固定,为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手术技术要求较高,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徐杰[9](2020)在《腰骶段SPR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一种严重影响人民生活质量及国家经济发展的临床综合征,其治疗一直是医疗界的重点和难点。痉挛型脑性瘫痪或伴有痉挛的混合型脑性瘫痪在脑性瘫痪的分型中占比最大。目前,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是改善脑性瘫痪患者痉挛最有效的外科治疗手段。SPR治疗脑性瘫痪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其疗效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认可。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一直是影响脑性瘫痪患者及家属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国外学者已做了大量临床研究,证实SPR能够显着改善脑性瘫痪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然而近几年国内对脑性瘫痪患者SPR术后下肢运动功能的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腰骶段SPR对脑性瘫痪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骨科进行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36例脑性瘫痪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平均年龄(7.69±2.47)岁,其中男26例;女10例。分别对患者进行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3~6个月改良的Ashworth分级评估,同时对髋膝踝关节主动和被动活动度进行测量。在术前,术后3~6个月运用GMFM-88对患者的粗大运动功能进行评估。运用SPSS 25.0统计分析软件将上述数据进行术前术后对比。结果 36名脑性瘫痪患者中4名患者失访,余32名患者均得到随访。术后2周及术后3~6个月32例脑瘫患者双下肢肌张力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2周及术后3~6个月与术前比较患者髋关节肌张力改善不明显,膝关节和踝关节肌张力明显降低。32名患者D区、E区及总分得分术后3~6个月与术前比较明显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被动关节活动度:32名脑瘫患者髋关节前屈角、髋关节后伸角、髋关节内收角、膝关节前伸角及踝关节跖屈角术后2周及术后3~6个月与术前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瘫患者髋关节外展角、膝关节后屈角及踝关节背伸角术后2周及术后3~6个月与术前比较明显增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关节活动度:32名脑瘫患者髋关节前屈角、髋关节后伸角、髋关节内收角、膝关节前伸角及踝关节跖屈角术后2周与术前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瘫患者髋关节外展角、膝关节后屈角及踝关节背伸角术后2周与术前比较明显增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2名脑瘫患者髋关节前屈角、髋关节后伸角、髋关节内收角及膝关节前伸角术后3~6个月与术前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瘫患者髋关节外展角、膝关节后屈角、踝关节跖屈角及踝关节背伸角术后3~6个月与术前比较明显增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能够有效改善脑性瘫痪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短期疗效显着,值得进一步推广及应用。
二、全国脊柱外科新进展研讨会纪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脊柱外科新进展研讨会纪要(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微创外科杂志》创刊十周年庆典暨第四届编委会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纪要(论文提纲范文)
庆典仪式纪要 |
编委会纪要 |
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生殖中心“微创医学与辅助生殖技术新进展研讨会暨北京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成立庆典” |
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第八届微创泌尿外科研讨会 |
三、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普通外科“第六届全国腹腔镜中高级手术培训班” |
(4)第十四届全国脊柱脊髓学术会议纪要(论文提纲范文)
1 颈椎退变疾患 |
2 胸腰椎疾患 |
3 脊柱微创技术 |
4 脊柱畸形 |
5 脊柱创伤 |
6 脊柱肿瘤 |
7 脊柱感染 |
8 脊柱脊髓相关基础研究 |
9 脊柱护理 |
(5)腰椎管狭窄症并不稳经皮置钉联合单侧开窗跨顶减压术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时间、地点及对象 |
1.2 诊断标准、纳入及排除标准 |
1.2.1 诊断标准 |
1.2.2 纳入标准 |
1.2.3 排除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3.1 研究分组 |
1.3.2 相关设备材料 |
1.3.3 观察组手术方法 |
1.3.4 对照1组手术方法 |
1.3.5 对照2组手术方法 |
1.3.6 术后处理 |
1.4 术后效果观察 |
1.5 疗效评定指标 |
1.5.1 VAS评分 |
1.5.2 ODI评分 |
1.5.3 改良MacNab临床疗效判定 |
1.6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分析 |
2.1 三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分析 |
2.2 三组患者手术治疗相关资料比较 |
2.3 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
2.4 三组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的VAS腰痛评分比较 |
2.5 三组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的VAS腿痛评分比较 |
2.6 三组患者术后ODI评分比较 |
2.7 三组患者术后3 个月随访时改良MacNab疗效评定 |
2.8 病例分析 |
3 讨论 |
3.1 关于双侧腰椎管狭窄症并不稳的中医认识 |
3.2 现代医学对双侧腰椎管狭窄症并不稳的认识 |
3.2.1 腰椎管狭窄症并不稳的定义、腰椎管的基础解剖及腰椎管狭窄症的分型 |
3.2.2 双侧腰椎管狭窄症并不稳的临床表现 |
3.2.3 双侧腰椎管狭窄症并不稳的病理及发病机制 |
3.3 双侧腰椎管狭窄症并不稳的治疗 |
3.3.1 保守治疗 |
3.3.2 手术治疗 |
3.4 对照组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双侧腰椎管狭窄症并不稳的特点 |
3.5 经皮微创置钉联合单侧开窗对侧跨顶减压术治疗双侧腰椎管狭窄症并不稳的机理 |
3.6 经皮微创置钉联合单侧开窗对侧跨顶减压术治疗双侧腰椎管狭窄症并不稳的特点 |
3.7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课题 |
(6)骨关节结核临床诊断与治疗进展及其规范化专题研讨会纪要(论文提纲范文)
骨关节结核的化疗及进展 |
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 |
脊柱结核术后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预防 |
耐多药脊柱结核的应对 |
脊柱结核的影像学诊断 |
关节结核的关节置换 |
小儿骨关节结核的诊疗 |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若干问题 |
(8)一期前后联合入路脊柱三维短节段重建力学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一期前后联合入路脊柱三维短节段重建的力学基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二部分 一期同体位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文献综述:胸腰椎爆裂骨折手术治疗的选择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附录 |
(9)腰骶段SPR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脑性瘫痪的研究进展 |
1. 历史溯源 |
2. 中药治疗脑性瘫痪 |
3. 针刺治疗脑性瘫痪 |
4. 推拿治疗脑性瘫痪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脑性瘫痪的研究进展 |
1. 腰骶段SPR治疗脑性瘫痪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
2. 腰骶段SPR对脑性瘫痪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
3. 腰骶段SPR对脑性瘫痪患者伴随症状的影响 |
4. 腰骶段SPR术后常见并发症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1. 基本资料 |
2. 研究方法 |
结果 |
讨论 |
1. 痉挛产生及改善的机制 |
2. 腰骶段SPR改善脑性瘫痪患者粗大运动功能的机制 |
3. 腰骶段SPR改善脑性瘫痪患者下肢关节活动度的机制 |
4. 总结 |
5. 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四、全国脊柱外科新进展研讨会纪要(论文参考文献)
- [1]回顾与展望——骨科学诊治技术专家研讨会纪要[J]. 王继芳,薛庆云,侯树勋,邹德威. 引进国外医药技术与设备, 1999(10)
- [2]《中国微创外科杂志》创刊十周年庆典暨第四届编委会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纪要[J]. 张小为,傅贤波,邵晓明,姚宏伟,魏书明,刘余庆,姚永玲.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1(08)
- [3]2006年度骨科新进展研讨会纪要[J]. 应红舒. 继续医学教育, 2007(12)
- [4]第十四届全国脊柱脊髓学术会议纪要[J]. 华文彬,杨操,邱勇,吕国华,李中实.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9(10)
- [5]腰椎管狭窄症并不稳经皮置钉联合单侧开窗跨顶减压术的疗效研究[D]. 饶远森.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骨关节结核临床诊断与治疗进展及其规范化专题研讨会纪要[J]. 秦世炳,宋言峥,董伟杰. 中国防痨杂志, 2013(01)
- [7]骨科计算机导航技术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J]. 王军强,张志诚,任大江,孙天胜,王满宜. 中华医学杂志, 2007(37)
- [8]一期前后联合入路脊柱三维短节段重建力学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D]. 夏群. 天津医科大学, 2007(06)
- [9]腰骶段SPR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D]. 徐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