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气装置的计算机测试诊断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徐扬[1](2021)在《居民用电安全监测诊断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九十年代开始,电气火灾发生概率不断提高,据统计已占火灾总数量的30%以上,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安全用电变得越来越重要,安全用电被放在了重要的研究位置。如何在改善电气火灾防控效果的基础上,在该领域上实现明显的突破,需要切实加强源头治理、关注用电监控技术领域的突破。传统的用电安全监控系统存在着许多不足,市场对新型用电安全监控产品的需求显而易见。用电监控领域的技术突破对电气火灾的防控意义非凡,这将切实提升居民住宅的电气火灾防控水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电气火灾对我国居民生命安全的威胁。在此背景下,本文针对我国居民用电安全服务水平较低的现状,开展居民安全用电诊断技术的研究及装置研发,采用系统负荷辨识技术获取的用户细粒度用电数据,通过电路原理分析,建立线路阻抗计算模型,提出低压供电线路健康度诊断方法,对居民用电安全监测诊断技术展开深入研究,本文的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低压供电线路在不同环境下的运行特点,建立了线路阻抗计算模型,主要包括回路阻抗的计算方法和户内阻抗的计算方法两类。其次,详细介绍了线路健康程度的检验方法,并综合以上技术方案建立了用于低压供电线路的健康度诊断模型建模。(2)建立漏电及短路事件时的等效电路模型,分析了不同环境下的漏电及短路事件机理,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故障监测的相关技术及故障定位方法,在等效电路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故障监测模型,建立了不同环境下的用户故障监测模型,研究在不同环境下对用户用电事件进行监测和故障定位的方法。算例分析表明,所建模型可有效监测到不同用户的异常用电情况,提升用电的安全性,并减少电能的浪费。(3)为进一步提升用户安全用电监测系统的安全性与实用性,本文通过研究不同电器危险运行的模式识别技术,对不同家用电器的负荷类型及可以提取的特征参数进行分析,建立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用户安全用电综合诊断模型。为了增强用户安全用电综合诊断模型的实用性,本文进行了便携式用户安全用电综合诊断装置的研发及应用测试。算例分析表明,装置可有效诊断用户用电情况并进行危险预警。
刘申易[2](2020)在《基于动态故障树分析与传感网络的机车故障诊断系统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重载铁路货运机车的快速发展,机车的故障率与事故发生率随之上升,机车故障诊断技术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本文基于动态故障树算法和分布式传感网络,研究并设计了适用于SS4B型机车的故障诊断系统,分析了机车的故障模式,确定了传感器布设位置,对系统的硬件部分进行了电路设计与选型,提出了动态故障树分析算法,并通过C#进行编程实现,最后对设计中的理论以及系统整体进行了建模、仿真,验证了可行性。首先本文根据机车的实际情况,将诊断系统的硬件总体设计为传感器网络、分布式传感节点、数据检测终端以及智能故障诊断终端四个部分;对SS4B型机车的主、辅电路的结构以及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主、辅电路以及气路制动系统的具体故障模式;针对机车的重要故障模式,确定了9个电压传感器和23个电流传感器的布设位置,并对布设原因进行了分析。其次,对系统硬件方面进行了设计。选择了传感网络的拓扑结构,设计了传感网络的接口;对模拟和数字式传感节点的硬件电路进行了设计;对数据检测终端各个板卡实现的功能进行了介绍;完成智能故障诊断终端的选型。相关的软件方面,对网络的通讯协议、传输数据内容以及拥塞控制算法进行了研究,研究设计了传感节点的滤波算法,并对各个节点和终端的软件流程进行了设计。另外,本文在故障树分析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传感器信息的动态故障树分析法,能够根据故障原因部位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对故障树分析得到的故障原因进行化简。最后,对网络的拥塞控制算法、数字滤波器进行了建模仿真,通过C#编写了能够实现动态故障树分析算法的诊断软件,进行了验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传感器滤波、网络数据传输、故障原因诊断进行了综合建模与仿真,验证了故障诊断系统的可行性。图113幅,表16个,参考文献79篇。
马传智[3](2020)在《低压串联故障电弧诊断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如今,电气火灾已然成为引发火灾事故的首要原因,其中故障电弧是引起电气火灾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配电线路故障保护装置无法对电弧故障提供全面保护,故障电弧已经成为用电保护的漏洞,对于故障电弧检测技术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价值。本文以低压串联故障电弧为研究对象,针对其诊断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如下:首先,介绍了电弧的基本概念、故障电弧的产生原因以及本文涉及到的串联故障电弧的基本特性。其中,电弧的基本概念涉及到电弧的产生机理、电弧的组成及其电压分布与常见的电弧分类;故障电弧的主要产生原因包括绝缘碳化、外界引起的空气电离和短路,这为分析低压串联故障电弧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利用Cassie电弧模型对阻性负载、感性负载、单相感应电机负载与非线性负载进行了低压串联故障电弧仿真实验,并对故障电流信号与电弧电压信号进行分析。根据UL1699搭建了低压串联故障电弧试验平台,选择多种不同类型的电气负载作为试验负载,设计了八组单负载运行下的串联故障电弧试验与四组不同类型负载并联运行下的串联故障电弧试验,并且采集了串联电弧故障状态时与正常工作状态下的电流信号。接着,对采集的试验电流信号进行了时域、频域和时频域分析。其中,时域内计算其零休时间、电流变化速率、电流平均值的绝对值及峭度系数;频域内计算其谐波因数、总谐波畸变率、子带能量比和频率质心;时频域内对试验电流信号进行五层分解,计算其各细节层小波变换模极大值、各细节层频带能量和小波香浓熵。最后,在标准PSO的基础上引入了参数动态调整策略与粒子分散变异策略对其进行改进。利用改进的PSO对标准BP神经网络进行优化,建立改进PSOBP神经网络模型,提出了基于改进PSO-BP神经网络的低压串联故障电弧检测算法,并对该低压串联故障电弧检测算法进行了仿真验证。该论文有图46幅,表9个,参考文献82篇。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4](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提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谢皓宇[5](2019)在《系统级测试性设计关键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装备的快速发展、实战化的使用要求和保障模式的变革,对装备测试诊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测试模式的变革势在必需,装备测试性工程正是顺应这一变革的产物。当前,一般工程意义上的测试性设计已趋于完善,但针对复杂系统的测试性设计仍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和未解决的技术流程与关键技术问题,无法满足工程实践需要,如测试性设计中未考虑集成故障和系统级测试,系统级故障诊断隔离难等,为此本文在部委级预研项目的支持下,针对复杂装备系统级测试性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的技术难点,分析集成故障产生机理和影响机制,研究系统级测试性分配、测试性建模、测试选择、诊断策略设计等系统级测试性设计关键技术。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如下:(1)针对复杂装备系统测试性设计与分配特有的集成故障问题,对集成故障进行了概念定义,按照集成故障产品层级、产生原因等角度进行了分类,通过集成故障产生机理,分析了其对系统测试性影响机制问题。着重对连接型集成故障的故障机理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集成故障对测试性分配、故障诊断的影响;研究了集成测试的内涵、分类以及集成测试对测试性分配和诊断的影响机制,为开展复杂装备系统级测试性分配、测试选择和诊断策略设计等关键技术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2)针对目前采用的一次性指标分配法难以对复杂装备系统级获得合理分配结果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二次迭代指标分配法。针对初次分配,提出了集成故障率计算方法,将集成故障作为等效单元对其分配指标,同时提出了基于反正切函数的改进故障率分配法;针对再次分配,定义了他检故障率参数来定量化描述单元间的互测程度,并将其作为变量纳入到分配函数中,通过理论推导得到的反余切分配函数,实现了考虑单元互测的指标分配。该分配方法实现了系统级方案设计与指标分配的一体化,有效解决了当前分配方法未考虑集成故障和单元互测导致的复杂装备系统测试性指标分配结果不合理问题。(3)针对现有测试性模型和测试选择方法不适用于复杂装备系统级测试选择的问题,创建了一种混合相关性矩阵模型,采用初次分配的单元级故障检测率替代常规相关性矩阵中的“1”数据,较好解决了系统级测试性建模时单元信息不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混合相关性矩阵的系统级故障检测率、故障隔离率和集成故障检测率的预计方法;基于混合相关性矩阵和上述“三率”构建了系统级测试选择数学描述模型,应用二进制遗传算法进行了求解,较好实现了系统级测试选择的目标。(4)针对复杂装备系统测试不充分不可靠情况下的诊断策略设计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三种诊断推理方法的诊断技术,利用推理方法优势互补,形成故障诊断能力的整体提升。具体地,针对测试漏报和误报等不确定性情况,提出了一种测试有效性核查方法,较好解决了测试不确定时的推理问题;提出了改进的相关性矩阵推理方法,可适用于并行诊断和多故障诊断;针对上述方法无法隔离模糊组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故障有向图的推理方法,利用有向图中的隐含信息进行诊断,较好解决了测试不充分情况下的诊断推理问题。(5)以某飞机自动飞行控制系统为对象,采用本文提出的新技术路线与方法进行了测试性设计和诊断策略设计,并以原有BIT系统、原有诊断策略和本文提出的BIT系统与诊断策略,设置三种测试性能力状态,充分演示和验证了本文技术路线与方法的可行性和先进性。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系统级测试性分析建模、BIT设计与诊断策略设计,可大大提高复杂系统的测试性水平与能力,解决目前测试性设计与诊断推理无法满足工程实践要求的难题。总之,论文通过集成故障和集成测试的影响机理分析,重点开展了系统级指标分配、测试性建模分析、测试选择和诊断策略设计等关键问题的研究,有效地解决了复杂装备系统实际使用中出现的系统集成问题所带来的测试性设计难以分析和诊断的工程技术难题,较好实现了复杂装备系统的测试性设计,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工程实用价值。
杭一帆[6](2019)在《电站某配电卡件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电力系统朝着大容量、超高压的方向不断迈进,电力系统如何稳定、可靠与安全地运行已经成为了焦点问题。配电卡件作为电站中的重要卡件,负责实现蓄电池组的充电方式切换、电压监测和故障隔离等功能。当其发生故障时不仅会直影响蓄电池组的正常运作,还可能造成继电保护设备的损坏,从而引发停电事故的发生。目前该卡件主要维护方式是操作人员通过带电测试,将检测为故障的卡件进行替换并视为报废。该方式不仅对操作人员技能要求较高,还会造成卡件浪费。因此,本文以该卡件为研究对象,设计一种满足于维修、诊断、管理等多类用户需求的故障诊断系统。论文首先对当前的国内外故障诊断技术及电力系统领域的故障诊断现状进行了调研,指出已有的电力系统领域的诊断技术较少应用于精密电路的诊断,明确了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其次,为深入剖析卡件的故障机理,将卡件电路拆分为高电压报警、低电压报警、均浮充切换等功能模块,并对各个子电路进行了原理分析和灵敏度分析,依据分析结果选取各个模块的功能监测点和敏感元器件;再次,借助PSPICE仿真软件完成卡件的标准建模仿真、故障模式设置以及故障建模仿真,采集卡件在正常和各个故障状态下监测点的输出波形,形成类似故障字典的案例库。然后根据故障字典案例库特点,对各类诊断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了波形相似度与模糊数学法相结合的诊断方法;最后,阐述了应用上述理论所形成的故障诊断系统的详细设计过程,系统由测试装置、通信网络和上位机平台软件构成,经安装和调试后的系统能实时显示卡件测试波形,自动给出诊断故障结论。总体而言,本文以电站配电卡件为研究对象设计的故障诊断系统,可以降低电站内维护人员的工作量,做到故障前实施预防性决策、故障中实现快速诊断、故障后获取优化经验,最终降低卡件维护、购置费用和电站设备的损坏风险。
刘展[7](2019)在《MW级变速变桨风力发电机组系统振动故障诊断技术与减振降载方法研究》文中认为MW级变速变桨风力发电机组是我国电力、能源系统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风能利用主要的转换形式,截止2017年底我国风力发电占电网总发电量已达到4%,MW级变速变桨风力发电机组在我国已经形成规模化应用。由于,MW级变速变桨风力发电机组具有分布式供电特性,传统的针对大型单机火电水电发电设备的基于故障的运维模式难以有效支持我国风电产业大规模批量运行,基于状态评估的主动运维模式将逐步成为未来运维的主流模式,也是支持我国风电向无人化值守转变的必经途径。MW级变速变桨风力发电机组机械环节除了旋转机械部分还有大量的结构部分,同时由于MW级变速变桨风力发电机组为随动控制系统,其振动形态往往表现为旋转机械振动特征与结构振动特征复合叠加,一些振动故障具有典型的突发性、偶发性、间歇性特点。单独的采用传统的旋转机械故障诊断技术难以有效支撑覆盖典型故障,特别是对多组件耦合系统振动故障难以实现有效分析。本文针对MW级变速变桨风力发电机组典型系统振动故障诊断技术及与之配套的减振降载方法展开研究,获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针对传统叶素-动量理论不能实现风切变、塔影效应导致风轮平面受风不平衡建模仿真问题,提出叶片受风不平衡桨距角度不相同时的风轮致动盘气动载荷的建模仿真数值计算方法,该方法可以推导得出载荷计算关键变量轴向诱导因子和切向诱导因子求解解析表达式,并实现气动载荷求解,结合现场实际检测数据证明了该建模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同时也验证了 3倍低速轴转频(3P)特征振动分量是典型塔影效应动载荷特征,也是MW级变速变桨风力发电机组最主要的气动载荷波动特征,而在正常工况下风切变作用对风轮载荷波动影响较小的结论。2)MW级变速变桨风力发电机组由于叶片的气动特性原因导致在不同工作点载荷波动敏感性不同,在一些局部工作点可能因为叶片设计原因存在因风速波动导致载荷大幅度敏感随动变化特征,引起突发性、偶发性、间歇性振动故障;结合实际案例验证了基于典型塔影效应产生的3倍低速轴转频(3P)特征振动波动分析辨识实现典型气动突发性、偶发性、间歇性故障诊断方法的有效性。3)结合实际案例验证了基于结合整机运行原理判断偏航工作状态与突发性、偶发性、间歇性振动故障一致性关系,同时突发性、偶发性、间歇性振动故障为塔筒共振特征判断偏航扭振故障诊断方法的有效性。4)针对在叶片根部安装振动传感器检测信号无法避免其它机械连接环节振动信号传导干扰、检测信息信噪比较低,难以有效实现故障诊断,提出基于直接在叶片根部检测分析应力波动的叶片故障诊断分析方法,结合实际案例验证基于应力检测分析的叶片故障诊断方法的有效性;针对直接接触式检测叶片振动故障信息在其它振动源干扰、传感器安装及数据传输都存在限制的客观条件限制,结合实际案例验证基于机舱晃度监测数据分析的叶片故障诊断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不仅安装检测方便,有效提高检测效率,而且通过减少直接检测传感器实现检测成本降低。5)针对MW级变速变桨风力发电机组减振降载解决方案实现,提出了MW级变速变桨风力发电机组基于调谐质量阻尼器降载减振的核心参数有效设计方法,并通过现场实验测试有效量化论证风电机组在所有典型工作状态下基于不同指标的降载减振效果,减振效果表明在标准额定工况条件下所设计的TMD降载装置可有效大幅度降低风机整体结构振动能量40%以上,有效提高风机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应用价值。
韦强强[8](2017)在《低压交流电弧故障诊断方法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工业发展和科技进步,各种工业电气设备和家用电器种类不断增多,用电量持续增加,这对居民用电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研究表明,电弧故障是引发电气火灾的重要原因之一,家庭配电系统中的过载、短路和漏电保护均不能有效断开线路中的电弧故障,而现有的电弧故障断路器检测特征量较为单一,容易受到系统中非线性负荷的影响产生误动作或拒动作。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非线性负载条件下串联电弧故障为主要研究对象,提出基于多时域特征参数融合的电弧故障诊断方法和基于电弧电流高频分量的电弧故障检测方法。首先,利用故障电弧发生装置进行串联电弧故障模拟试验,试验过程中采集负载电流和电弧电压波形并分析其一般特征。其次,以电流信号“平肩部”百分比、电流上升率极大值和电流平均值为时域特征参数,采用相似度定量表示发生电弧故障前后时域特征参数的变化值,将三个时域特征参数对应的相似度作为BP神经网络输入向量,利用BP神经网络非线性、自学习和自适应的能力进行故障特征融合并给出故障诊断结果。最后,通过分析典型负载条件下电弧电流高频分量在时域与频域表现出的不同特征,提出一种串联交流电弧故障检测方法。该方法采用电弧电流变化率与其有效值的比值以及6kHz12kHz频段电流幅值两个特征参量进行电弧故障识别,并利用负载启动电流持续时间远远小于电弧电流持续时间的特点,设定电弧故障检测时间阈值,降低负载启动过程对电弧故障检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实现串联交流电弧故障的快速检测,对硬件要求相对较低,简便易行。
葛峰[9](2012)在《电梯模拟运行试验台的设计与应用》文中认为各种电梯运行试验系统和装置是电梯生产厂家必备的测试设备。电梯模拟运行试验台能够以较小的占地空间对电梯的电气功能进行验证和测试,也便于针对用户的各种自定义功能进行灵活的配置和试验,因此对于电梯控制柜的生产部门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针对电梯电气部件的功能验证及测试和电梯控制柜的故障检测及诊断,设计了模拟电梯运行的硬件系统和电梯运行仿真软件,制作了以真实的电梯电气控制部件和模拟电梯速度控制部件为基础的电梯模拟运行试验台,实现了电梯在实际运行中的各种基本功能的再现,并能够通过仿真软件对模拟电梯进行监测与控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电梯控制柜的故障诊断理论,包括故障的模糊诊断技术和故障的神经网络诊断技术,以及两者结合的必要性与方式。根据电梯控制柜故障的特点,构建了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电梯控制柜故障诊断专家系统,使其具有了对电梯控制柜进行简单的故障检测和诊断的功能。经过电梯生产厂家实际应用,表明本文设计的电梯模拟运行试验台能给电梯电气部件的功能验证和用户自定义需求的测试提供功能完善的平台和真实的电梯运行环境,取得了良好的实际应用效果。同时,故障诊断系统能对电梯控制柜进行简单的故障检测与诊断,减少了电梯生产线工作人员在电梯控制柜检测上的工作量。
二、电气装置的计算机测试诊断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气装置的计算机测试诊断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居民用电安全监测诊断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低压供电线路健康度诊断技术研究现状 |
1.2.2 漏电及短路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
1.2.3 安全用电综合诊断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低压供电线路健康度诊断模型建立与应用 |
2.1 引言 |
2.2 线路阻抗计算模型 |
2.2.1 建模分析 |
2.2.2 回路阻抗求解方法 |
2.2.3 户内阻抗计算方法 |
2.2.4 线路健康程度检验 |
2.3 装置开发及应用 |
2.3.1 便携式阻抗分析仪 |
2.3.2 装置应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环境下的用户故障事件监测模型 |
3.1 引言 |
3.2 漏电保护机理分析 |
3.2.1 短路性漏电 |
3.2.2 高阻性漏电 |
3.2.3 电容性漏电 |
3.3 漏电等效负载建模 |
3.3.1 线性负载等效电路模型 |
3.3.2 非线性负载等效电路模型 |
3.3.3 间歇性漏电故障模型 |
3.4 漏电监测技术 |
3.4.1 正弦剩余电流检测法 |
3.4.2 脉动直流剩余电流检测技术 |
3.4.3 差分漏电流测量方案 |
3.4.4 突变漏电流检测方案 |
3.5 漏电原因诊断及定位 |
3.5.1 漏电场景分析 |
3.5.2 漏电原因诊断 |
3.5.3 漏电原因定位 |
3.6 短路事件在线监测 |
3.6.1 短路特征捕获及原因诊断 |
3.6.2 过载故障研判识别 |
3.7 装置应用案例分析 |
3.7.1 用户漏电诊断应用 |
3.7.2 用户短路诊断应用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细粒度用能数据的用户安全用电综合诊断模型设计与应用 |
4.1 引言 |
4.2 家用电器的负荷类型 |
4.3 家用电器的特征参数 |
4.3.1 稳态特征参数 |
4.3.2 暂态特性参数 |
4.4 电器危险运行模式识别 |
4.4.1 专家系统 |
4.4.2 电器故障诊断解决思路 |
4.5 基于大数据算法的用户用电安全综合诊断模型 |
4.6 应用设计及装置研发 |
4.6.1 功能设计 |
4.6.2 流程设计 |
4.6.3 软件设计 |
4.6.4 硬件设计 |
4.7 装置应用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项目和科研成果) |
(2)基于动态故障树分析与传感网络的机车故障诊断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项目背景 |
1.2 机车故障诊断方法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 机车在线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1.4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
2 重载货运电力机车的故障诊断系统方案 |
2.1 SS4B型电力机车故障诊断系统设计的总体方案 |
2.2 机车主电路的故障模式及相关传感器布设方案 |
2.2.1 机车主电路的主要构成 |
2.2.2 机车主电路的主要故障模式 |
2.2.3 机车主电路的相关传感器布设 |
2.3 辅助电路的故障模式及相关传感器布设方案 |
2.3.1 辅助电路的主要构成 |
2.3.2 辅助电路的主要故障模式 |
2.3.3 辅助电路的相关传感器布设 |
2.4 气路与制动系统的故障模式及相关传感器引入方案 |
2.4.1 气路与制动系统的主要故障模式 |
2.4.2 气路与制动系统的相关传感器引入 |
2.5 分布式传感节点布设方案 |
2.6 本章小结 |
3 重载货运电力机车的车载分布式传感网络的软硬件设计 |
3.1 传感器网络通讯协议的设计 |
3.1.1 传感器网络的拓扑结构设计 |
3.1.2 传感器网络的接口选型 |
3.1.3 以太网的网络传输协议 |
3.1.4 网络的传输数据内容 |
3.1.5 网络拥塞控制机制 |
3.2 分布式传感节点的软硬件设计 |
3.2.1 模拟式传感节点软硬件设计 |
3.2.2 数字式传感节点硬件设计 |
3.2.3 节点滤波功能的设计 |
3.3 数据检测终端方案 |
3.4 智能故障诊断终端方案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DFTA的重载货运电力机车故障诊断算法 |
4.1 FTA与 DFTA算法 |
4.1.1 FTA算法的概述 |
4.1.2 DFTA算法 |
4.2 机车故障树模型的建立 |
4.3 本章小结 |
5 实验及仿真分析 |
5.1 数字滤波器的仿真及分析 |
5.2 基于OPNET的网络拥塞控制仿真及分析 |
5.3 DFTA的实现测试和分析 |
5.4 传感器滤波及网络状态下的诊断系统模型仿真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低压串联故障电弧诊断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2 故障电弧理论基础 |
2.1 电弧基本概念 |
2.2 故障电弧产生原因 |
2.3 串联故障电弧基本特性 |
2.4 本章小结 |
3 低压串联故障电弧仿真与试验 |
3.1 电弧数学模型简介 |
3.2 低压串联故障电弧仿真研究 |
3.3 低压串联故障电弧试验 |
3.4 本章小结 |
4 低压串联故障电弧特征分析 |
4.1 时域特征分析 |
4.2 频域特征分析 |
4.3 时频域特征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低压串联故障电弧诊断方法研究 |
5.1 BP神经网络 |
5.2 改进粒子群优化BP神经网络 |
5.3 基于改进PSO-BP神经网络的低压串联故障电弧检测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5)系统级测试性设计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测试性设计总体发展现状概述 |
1.2.2 测试性分配技术发展现状 |
1.2.3 测试选择技术发展现状 |
1.2.4 诊断策略设计技术发展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集成故障与集成测试内涵及影响分析 |
2.1 集成故障内涵与分类 |
2.1.1 集成故障内涵 |
2.1.2 集成故障分类 |
2.2 连接型集成故障模式分析 |
2.2.1 电气连接故障模式 |
2.2.2 机械连接故障模式 |
2.2.3 管道连接故障模式 |
2.3 集成故障对测试性设计影响分析 |
2.3.1 对测试性分配的影响分析 |
2.3.2 对故障诊断的影响分析 |
2.4 集成测试内涵与分类 |
2.4.1 集成测试内涵 |
2.4.2 集成测试分类 |
2.5 集成测试对测试性设计影响分析 |
2.5.1 对测试性分配的影响分析 |
2.5.2 对故障诊断的影响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考虑集成故障与单元互测的指标分配 |
3.1 技术思路 |
3.2 第一次指标分配 |
3.2.1 问题分析 |
3.2.2 连接型集成故障率计算 |
3.2.3 初次分配函数的推导 |
3.2.4 分配算法设计 |
3.2.5 仿真算例 |
3.3 第二次指标分配 |
3.3.1 问题分析 |
3.3.2 二次分配函数的推导 |
3.3.3 分配算法设计 |
3.3.4 仿真算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混合相关性矩阵的系统级测试选择 |
4.1 技术思路 |
4.2 面向系统级测试选择的测试性模型 |
4.2.1 系统级测试选择对模型的需求 |
4.2.2 混合相关性矩阵定义 |
4.2.3 混合相关性矩阵生成方法 |
4.2.4 演示案例 |
4.3 基于混合相关性矩阵的系统级测试性预计 |
4.3.1 系统级故障检测率预计 |
4.3.2 集成故障检测率预计 |
4.3.3 系统级故障隔离率预计 |
4.3.4 仿真算例 |
4.4 基于混合相关性矩阵的系统级测试选择技术 |
4.4.1 问题数学描述 |
4.4.2 基于二进制遗传算法的系统级测试优化选择 |
4.4.3 仿真算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非完美测试下的系统级诊断策略设计 |
5.1 技术思路 |
5.2 测试结果有效性核查 |
5.2.1 单个测试自查 |
5.2.2 测试间的互查 |
5.2.3 演示案例 |
5.3 基于相关性矩阵的推理 |
5.3.1 推理方法 |
5.3.2 演示案例 |
5.4 基于故障有向图的推理 |
5.4.1 几种典型有向图的故障推理 |
5.4.2 有向图推理算法 |
5.4.3 仿真算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典型案例应用与验证 |
6.1 总体验证方案 |
6.1.1 案例系统概述 |
6.1.2 技术验证方案 |
6.2 考虑集成故障的指标初次分配 |
6.2.1 考虑集成故障的测试性模型(模型-I) |
6.2.2 第一次测试性分配 |
6.3 系统级测试选择 |
6.3.1 系统级测试选择 |
6.3.2 考虑系统级方案的测试性模型(模型-II) |
6.4 测试性指标二次分配 |
6.5 单元级测试性设计 |
6.5.1 单元级测试选择 |
6.5.2 融合系统级和单元级方案的测试性模型(模型-III) |
6.6 系统级诊断策略能力对比分析 |
6.6.1 状态A诊断能力评价 |
6.6.2 状态B诊断能力评价 |
6.6.3 状态C诊断能力评价 |
6.6.4 三状态诊断能力对比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6)电站某配电卡件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故障诊断技术国内外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故障诊断系统方案设计 |
2.1 关键技术 |
2.1.1 基于PSPICE的故障建模仿真 |
2.1.2 基于波形相似度的故障检测 |
2.1.3 基于故障字典法的故障定位 |
2.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2.1 总体架构设计 |
2.2.2 技术路线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搭建配电卡件故障特征知识库 |
3.1 仿真软件介绍 |
3.2 卡件原理分析 |
3.3 卡件标准案例仿真 |
3.3.1 标准模型搭建 |
3.3.2 仿真结果分析 |
3.4 卡件故障案例仿真 |
3.4.1 故障模式设定 |
3.4.2 故障案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配电卡件故障诊断方法研究与应用 |
4.1 故障字典方法概述 |
4.2 波形故障字典的建立 |
4.3 基于波形相似度和模糊数学的诊断方法研究 |
4.3.1 波形相似度进行故障检测 |
4.3.2 模糊数学法进行故障定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站配电卡件故障诊断系统实现 |
5.1 故障诊断系统实现方案 |
5.2 测试装置设计 |
5.3 通讯网络设计 |
5.4 软件平台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测试及结果展示 |
6.1 系统平台展示 |
6.2 诊断测试流程 |
6.3 系统验证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MW级变速变桨风力发电机组系统振动故障诊断技术与减振降载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
1.2.1 系统故障诊断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减振降载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结构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章节结构 |
2 风力发电机组典型振动状态分析评估方法 |
2.1 风力发电机组振动状态特征分析方法 |
2.1.1 时域状态特征分析方法 |
2.1.2 频域状态特征分析方法 |
2.1.3 时频状态联合特征分析方法 |
2.2 风力发电机组运行状态评估方法 |
2.2.1 基于绝对标准的状态评估方法 |
2.2.2 基于运行状态变化率的状态评估方法 |
2.2.3 基于类比标准的状态评估方法 |
2.3 典型应用案例 |
2.3.1 失效机理分析 |
2.3.2 状态特征分析 |
2.3.3 状态评估与验证 |
3 风力发电机组系统故障诊断技术 |
3.1 典型气动状态分析与故障诊断 |
3.1.1 典型气动特征建模方法 |
3.1.2 风轮受风不平衡载荷建模方法 |
3.1.3 数值仿真 |
3.1.4 仿真结果分析 |
3.1.5 实际数据对比分析及结论 |
3.1.6 气动载荷波动敏感性分析 |
3.1.7 典型气动故障诊断方法及案例 |
3.2 偏航扭振分析与故障诊断 |
3.2.1 偏航扭振形成机理及影响 |
3.2.2 偏航扭振建模方法 |
3.2.3 偏航扭振诊断方法及案例 |
3.3 叶片故障振动分析与故障诊断 |
3.3.1 典型叶片载荷模式 |
3.3.2 叶片振动建模方法 |
3.3.3 基于应力监测的叶片故障诊断方法及案例 |
3.3.4 基于机舱晃度监测的叶片故障诊断方法及案例 |
4 风力发电机组机舱减振方法及应用 |
4.1 调谐质量阻尼器设计方法 |
4.1.1 TMD建模方法 |
4.1.2 TMD关键参数设计 |
4.1.3 基于TMD减振效果理论分析 |
4.2 现场减振测试对比量化分析 |
4.2.1 额定转速工况下整改减振效果定量分析 |
4.2.2 MPPT工况下整改减振效果定量分析 |
4.2.3 切入转速工况下整改减振效果定量分析 |
4.2.4 停机偏航工况下整改减振效果定量分析 |
4.2.5 停机工况下整改减振效果定量分析 |
4.2.6 基于TMD减振效果总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工作总结 |
5.2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一、作者简历 |
二、发表论文 |
三、参与科研项目 |
四、专利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低压交流电弧故障诊断方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电弧故障检测技术发展现状 |
1.2.1 电弧故障检测方法 |
1.2.2 电弧故障断路器(AFCI) |
1.2.3 AFCI相关标准 |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与内容 |
第二章 故障电弧及其基本特征 |
2.1 电弧产生及故障电弧分类 |
2.2 故障电弧模拟发生装置及数据采集 |
2.2.1 故障电弧模拟试验平台及串联故障电弧发生装置 |
2.2.2 试验电路及试验数据采集 |
2.3 故障电弧基本特征 |
2.3.1 故障电弧电压电流波形特征 |
2.3.2 典型负载条件下故障电弧特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多时域特征参数的电弧故障诊断方法 |
3.1 电弧电流时域特征参数分析与相似度模型 |
3.1.1 多时域特征参数故障诊断方法概述 |
3.1.2 电弧电流时域特征参数分析与选取 |
3.1.3 电弧电流时域特征相似度模型 |
3.2 BP神经网络算法与遗传算法理论 |
3.2.1 人工神经网络 |
3.2.2 BP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
3.2.3 遗传算法基本原理 |
3.3 电弧故障诊断结果分析 |
3.3.1 用于电弧故障诊断的BP神经网络设计 |
3.3.2 遗传算法优化步骤 |
3.3.3 电弧故障诊断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电弧电流高频分量的电弧故障检测方法 |
4.1 电弧电流高频分量时域特征分析 |
4.2 电弧电流高频分量频域特征分析 |
4.3 负载启动过程对故障电弧特征量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弧故障检测装置样机设计与实现 |
5.1 电弧故障检测装置样机概述 |
5.2 电弧故障检测装置样机硬件设计 |
5.2.1 检测电路原理 |
5.2.2 电源电路 |
5.2.3 信号调理电路 |
5.3 电弧故障检测装置样机软件设计 |
5.3.1 频域特征量检测 |
5.3.2 时域特征量检测 |
5.4 电弧故障检测装置样机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9)电梯模拟运行试验台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电梯控制系统概况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电梯故障诊断系统 |
1.3.1 故障诊断系统的概况 |
1.3.2 故障诊断技术在电梯领域的应用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电梯控制系统的分析 |
2.1 电梯控制系统组成及原理 |
2.1.1 电梯控制系统各部分的组成 |
2.1.2 电梯控制系统的运行原理分析 |
2.2 电梯的电气控制系统 |
2.2.1 电梯信号控制系统 |
2.2.2 电梯信号控制系统主要部件 |
2.2.3 电梯电力拖动系统 |
2.2.4 电梯电力拖动系统主要部件 |
2.2.5 电梯附属控制系统 |
2.3 电梯速度控制系统的分析 |
2.3.1 电梯速度控制系统的特点 |
2.3.2 电梯运行曲线的分析 |
2.4 安全回路的构成与原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梯模拟运行试验台的设计与实现 |
3.1 电梯模拟运行试验台的功能要求 |
3.2 电梯模拟运行试验台设计原则 |
3.2.1 硬件设计原则 |
3.2.2 软件设计原则 |
3.3 电梯模拟运行试验台的总体设计方案 |
3.4 电梯模拟运行试验台的硬件设计 |
3.5 电梯模拟运行试验台主要硬件选型及实现 |
3.5.1 电动机的选型 |
3.5.2 变频器的选型 |
3.5.3 编码器的选型及分析 |
3.5.4 模拟井道 |
3.5.5 其他硬件 |
3.6 电梯模拟运行试验台的电梯运行仿真软件 |
3.6.1 总体设计方案 |
3.6.2 主要流程图 |
3.6.3 人机界面 |
3.7 电梯模拟运行试验台的实际应用及扩展 |
3.7.1 实现的功能 |
3.7.2 应用实例及扩展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模糊神经网络的故障诊断技术 |
4.1 故障的模糊诊断技术 |
4.1.1 模糊理论的发展及应用 |
4.1.2 模糊集合的概念 |
4.1.3 模糊推理 |
4.1.4 模糊故障诊断技术 |
4.2 故障的神经网络诊断技术 |
4.2.1 神经网络的发展及应用 |
4.2.2 神经元模型 |
4.2.3 神经网络的互连模式 |
4.2.4 神经网络学习算法 |
4.2.5 神经网络故障诊断技术 |
4.3 模糊理论与神经网络的结合 |
4.3.1 模糊理论与神经网络结合的趋势 |
4.3.2 模糊系统与神经网络结合的形态 |
4.4 电梯控制柜故障诊断的特点 |
4.4.1 电梯控制柜的故障模式与后果分析 |
4.4.2 电梯控制柜的故障特点分析 |
4.5 电梯控制柜的模糊神经网络故障诊断模型 |
4.5.1 故障单征兆的诊断模型 |
4.5.2 故障多征兆的诊断模型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梯控制柜故障诊断系统的设计 |
5.1 电梯控制柜故障诊断系统 |
5.1.1 电梯控制柜待检测信号的分析 |
5.1.2 电梯控制柜故障诊断系统的总体设计与应用 |
5.2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设计 |
5.2.1 模糊神经网络专家系统总体设计 |
5.2.2 模糊神经网络专家系统的知识获取 |
5.2.3 模糊知识 |
5.2.4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推理 |
5.2.5 系统数据库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四、电气装置的计算机测试诊断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居民用电安全监测诊断技术研究与应用[D]. 徐扬.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动态故障树分析与传感网络的机车故障诊断系统的设计[D]. 刘申易.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3]低压串联故障电弧诊断技术研究[D]. 马传智.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4]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5]系统级测试性设计关键问题研究[D]. 谢皓宇.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6]电站某配电卡件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杭一帆.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7]MW级变速变桨风力发电机组系统振动故障诊断技术与减振降载方法研究[D]. 刘展.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8]低压交流电弧故障诊断方法及应用[D]. 韦强强. 河北工业大学, 2017(01)
- [9]电梯模拟运行试验台的设计与应用[D]. 葛峰. 苏州大学, 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