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壤酸碱温湿度对B_2菌防治南方根结线虫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郭晨曦[1](2020)在《土壤处理对大棚秋番茄生长及土传病害防控效果的影响》文中提出新乡市牧野区朱庄屯村常年在塑料大棚中栽植番茄,黄瓜等农作物。但由于常年连作及栽培管理方式不当,大棚土壤中连作障碍严重,导致土壤理化性质及营养结构改变、土壤病虫害加重,影响秋番茄、春季黄瓜长势及产量、品质变差,影响大棚蔬菜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本研究通过采用强还原土壤灭菌法(Reductive Soil Disinfestation,RSD)、棉隆及生物菌肥等合理施用试验,研究了RSD、棉隆处理对秋番茄、春黄瓜生长、产量、病虫害及土壤杂草等的调控作用,以期为连作土壤改良,提高秋番茄、春黄瓜产量、土传性病害的防控效果,提供理论依据。RSD处理对于无公害生产和有机安全生产有重要意义。具体结果如下:1、RSD处理后第一茬秋番茄植株、果实生长加快、果产量提高,且根结线虫病、茎基腐病发病率显着降低;其中第3次测量的植株株高和茎粗分别增加了4.96%和6.21%,RSD组第1层单果重和果产量分别增加了40.80%和73.30%,RSD+968组单果重和产量分别增加了69.33%和109.59%;RSD组秋番茄根结线虫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降低了75.00%和64.44%,RSD+968组秋番茄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为0;RSD组和RSD+968组茎基腐病发病率分别降低了28.64%和40.41%;RSD处理可明显减少土壤中尖孢镰刀菌和根结线虫数量,其中尖孢镰刀菌拷贝数降低了30.56%,根结线虫数量降低了97.57%;RSD和RSD+968组杂草数量、鲜重、干重均明显减少;在8月17日,RSD处理后番茄病毒病平均发病率降低了58.07%。说明RSD处理组和RSD+968处理组都能促进秋番茄的生长,提高产量,降低番茄根结线虫病、茎基腐病及病毒病发病率。RSD处理后第二茬春黄瓜植株生长加快、果产量提高,且黄瓜枯萎病发病率明显降低;其中,RSD组植株株高增加了8.37%,RSD组和RSD+968组平均单果重分别增加了15.38%和30.76%;RSD组和RSD+968组黄瓜枯萎病发病率分别降低了43.60%和50.50%;RSD处理后vc含量、可溶性糖的含量分别升高了12.98%和18.85%。说明RSD处理组和RSD+968处理都能促进春黄瓜的生长,提高产量,降低春黄瓜枯萎病发病率,提高春黄瓜品质。RSD处理后第三茬秋番茄根结线虫病和茎基腐病防治效果明显,其中根结线虫病其中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降低了72.72%和77.14,茎基腐病发病率降低了57.98%。2、棉隆处理后第一茬秋番茄品种植株生长加快、果产量增大及根结线虫指数、茎基腐病发病抑制,棉隆+淡紫拟青霉+枯草芽孢杆菌(QHD)处理组的株高、茎粗、第4花序坐果率、第1层单果重及第1层果产量增加最多,分别增加了180.87%、57.11%、62.65%、209.11%和247.83%;棉隆+淡紫拟青霉组对秋番茄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最好,为31.38%,其次是棉隆+QHD组,防治效果为26.21%;棉隆+淡紫拟青霉+QHD处理组的茎基腐病发病率比对照组降低了77.04%。棉隆+淡紫拟青霉+QHD处理组的杂草数量、鲜重、干重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联合处理可抑制大棚秋番茄杂草的生长。结论:RSD处理能有效促进秋番茄和春黄瓜生长,减少土壤中病原菌数量,降低秋番茄根结线虫病、茎基腐病及春黄瓜枯萎病发病率,促进大棚秋番茄和春黄瓜产量提高。棉隆处理土壤能有效抑制番茄根结线虫病、茎基腐病发病及土壤中杂草数量生长,减轻大棚土壤连作障碍,促进秋番茄生长及产量增加。此外,棉隆处理加施淡紫拟青霉、QHD等生物菌肥效果优于棉隆单独处理。
张蒙爱[2](2020)在《两种温度驯化下松材线虫成虫转录组特征及性别决定基因mog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引起的松材线虫病是世界性检疫病害,自1982年传入我国,其适生区不断扩展,多样性的寄主植物和媒介昆虫,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松材线虫病防治的难度。温度作为一个关键环境因子,可以影响松材线虫的生命过程。前期,本实验室已经对在15℃和25℃两种不同温度条件下,松材线虫成虫响应温度的表型开展了部分研究,本研究采用组学测序的方法,探究松材线虫成虫在响应温度时转录水平的变化,尝试针对松材线虫的发育繁殖相关的基因进行筛选分析;并针对松材线虫性别决定基因mog,分析其在不同虫态下、不同温度下的转录差异,并采用RNA干扰的方法,分析其对松材线虫发育繁殖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松材线虫在15℃与25℃两种温度条件下驯化的成虫在转录水平上有明显的差异,与信号转导、脂质代谢以及生殖发育相关的基因在温度响应上表现出典型的差异性特征。松材线虫成虫典型信号路径中具有差异的基因hsp72、cbp-1、unc-68、ctl-2在15℃条件下基因上调表达;松材线虫成虫的脂质代谢途径中相关基因pod-2、alh-12、asm-3、fat-2、fat-7、gpdh-2、gpx-5、sodh-1等基因在15℃温度条件下的基因表达量明显高于25℃温度条件下的基因表达量;松材线虫成虫生殖发育相关的基因,如daf基因家族和HOX基因簇均表现为15℃温度条件下基因表达上调,而dpy基因家族和mog基因家族则表现为15℃温度条件下基因表达水平下调;在15℃温度条件下,松材线虫成虫的性别决定相关基因fbf-2、fem-2、mab-3、rpn-10、gld-1和sel-10的基因表达水平比25℃温度条件下驯化获得松材线虫成虫的基因表达水平有所下降,her-1、tra-3则有所增加。2.分析发现松材线虫存在5个mog基因,分别为mog-1、mog-2、mog-3、mog-4、mog-5,在剪接体中发挥作用,其编码的MOG蛋白在理化性质、蛋白结构等方面有明显不同,MOG-2蛋白具有与其功能可能密切相关的富亮氨酸重复序列结构。转录组数据表明,在25℃条件下,卵、幼虫和成虫三个虫态中,5个mog基因均表现为在卵期表达量最高,在幼虫期表达量最低。3.合成了mog-2和gfp两个基因的特异性片段dsRNA,对松材线虫二龄幼虫进行RNA干扰,外源dsRNA能进入虫体并产生一定的影响:能造成一定比例的线虫死亡,引起蠕动行为异常,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松材线虫的取食和发育产生影响。4.mog-2基因经RNA干扰作用后,引起松材线虫雌雄性比降低;对松材线虫雄性的发育无明显影响,但松材线虫雌性的发育有明显异常,主要表现为虫体弯曲异常、卵巢前伸、阴门结构的发育畸形、以及后阴子宫囊萎缩。
于梦竹[3](2020)在《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主要病虫害调查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产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种植面积约1.8万公顷。伴随着设施蔬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和种植时间的延长,设施蔬菜生产区各种病虫害发生越来越严重,目前化学药剂防治是主要的防治手段,加之种植户缺乏科学用药的相关知识,导致盲目用药现象普遍发生,不仅严重影响设施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同时造成蔬菜和土壤农药残留超标,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为了促进瓦房店市设施蔬菜健康有序的发展,科学指导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生产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计划,提高防控效果,作者通过走访调研、查阅资料和田间试验,对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蔬菜品种结构和病虫害发生种类和规律进行了研究,同时在示范区进行示范,总结了实用的绿色防控技术,提出了适用于瓦房店市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以茄科、葫芦科、十字花科和豆科为主,茄科作物主要有番茄、辣椒、茄子,葫芦科有黄瓜、葫芦瓜,十字花科有油菜、白菜,豆科的四季豆、豇豆、芸豆等。通过20172019年对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的调查,共调查鉴定了77种病虫害,其中番茄28种、茄子10种、辣椒12种、菜豆8种、黄瓜19种,同时明确了病虫害的危害程度,并且对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在蔬菜病害方面,番茄灰霉病、番茄叶霉病、番茄根结线虫病、辣椒病毒病和黄瓜霜霉病等发生最为普遍,危害最为严重,应作为重点防控的病害;在蔬菜虫害方面,斑潜蝇、温室白粉虱、蓟马和蚜虫是瓦房店市设施蔬菜虫害防控的重点。2.通过田间药效试验,明确了105亿cfu/g多粘·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对黄瓜白粉病、黄瓜灰霉病和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最高分别可达80.48%,91.59%和88.71%,对作物安全无药害;0.5%香菇多糖水剂18.75g/hm2和26.25g/hm2对番茄病毒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3.22%和76.27%;0.5%香菇多糖水剂有效成分用量26.25g/hm2对辣椒病毒病的防治效果为78.90%,可作为生产无公害番茄和辣椒防治病毒病的首选药剂。在温室内施用复合微生物酵素,对防治辣椒根腐病具有明显效果,在苗期至初花期防效达82.92%,在辣椒定殖时采用100倍药液灌根的方法进行施药,药液用量350 m L/株。丽蚜小蜂对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效果明显差异,在温室白粉虱始发期放蜂,最佳放蜂数量为225000和300000头/hm2,连续放蜂4次。试验表明在害虫盛发期前使用色板防治温室害虫效果显着,黄板可有效减少白粉虱、斑潜蝇和蚜虫的种群数量,蓝板可有效减少蓟马的种群数量。3.优化集成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与科学使用化学药剂有机结合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在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绿色防控示范区推广应用,提高了设施蔬菜病虫害的防治效果,提升了蔬菜质量,同时减少蔬菜和土壤农药残留,保护生态环境。通过示范区的集成效益。
李忠奎,凌爱芬,李红丽,陈娟,朱显俊,王勇,陈玉蓝,王岩[4](2019)在《基于多样性测序对健康与易感病烟田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明确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与根际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通过多样性测序研究健康烟田与易感病(黑胫病和根结线虫病混合发性)烟田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结果表明,易感病烟田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Alpha多样性指数显着低于健康烟田;烟田土壤细菌群落在属水平上共检测出687类,其中健康烟田共620类,易感病烟田共560类,而土壤真菌群落在属水平上共检测出123类,其中健康烟田共107类,易感病烟田共103类;病原菌枝孢霉(Cladosporium)、镰刀菌属(Fusarium)、Boeremia在易感病烟田土壤真菌群落的相对丰度高,拮抗菌链霉菌属(Streptomyces)、芽孢杆菌(Bacillus)、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在健康烟田微生物群落的相对丰度高;根际土壤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速效钾含量在健康烟田中高。因此,健康烟田根际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病原菌和生防菌丰度、土壤p H值和养分含量都高于易感病烟田;土壤p H值、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与烟田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相关性较大。
于冬梅[5](2019)在《gabT调控Snea253菌株的GABA代谢途径影响杀线虫活性研究》文中认为根结线虫(Root knot nematode,RKN)是为害经济作物的重要病原物之一,适宜寄主多,分布范围广。利用生防菌可有效的控制根结线虫种群数量并降低危害。委内瑞拉链霉菌(Streptomyces venezuelae)Snea253是本试验室前期获得的具有杀线虫活性的生防放线菌,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已知,γ-氨基丁酸转氨酶基因(gabT)是参与Snea253碳代谢的重要基因之一。为明确gabT基因通过调控Snea253的γ-氨基丁酸(GABA)代谢通路而影响菌株的活性,本试验以紫外诱变所得Snea253弱毒株(Snea253-R)为材料,以南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J2)为靶标,过表达gabT基因,通过酶联免疫法(ELISA)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检测菌株中GABA和下游代谢产物琥珀酸的含量及杀线虫活性,同时检测在不同碳源培养条件下野生型菌株gabT基因表达水平、产物含量和杀线虫活性。研究结果如下:1.过表达载体pIB139-gabT的构建:以野生型菌株DNA为模板,以pIB139为载体,进行过表达载体的构建。通过目的基因gabT与T载体pGEM-T easy的连接后转化,提取重组质粒pGEM-gabT。对质粒pGEM-gabT和pIB139载体用XbaⅠ和NdeⅠ内切酶双酶切后进行连接转化,提取质粒pIB139-gabT。通过酶切鉴定,获得构建成功的过表达载体pIB139-gabT。2.gabT基因调控Snea253的GABA代谢途径分析:通过PEG介导的方法将过表达载体pIB139-gabT与委内瑞拉链霉菌弱毒株(Snea253-R)的原生质体融合,然后利用R2YE再生培养基和高氏一号培养基获得委内瑞拉链霉菌Snea253的过表达菌株R-pIB139。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菌株R-pIB139中gabT基因相对表达量是弱毒株Snea253-R的3.69倍。GABA和琥珀酸含量检测:通过酶联免疫法(ELISA)对菌株发酵液中GABA含量进行检测,发现过表达菌株R-pIB139中GABA含量显着低于弱毒株Snea253-R,而琥珀酸含量显着高于弱毒株Snea253-R,接种24 h后,过表达菌株R-pIB139比弱毒株Snea253-R杀线虫活性提高了39%。琥珀酸活性检测发现浓度越高,琥珀酸对南方根结线虫J2的校正死亡率越高,2000μg/m L时48 h线虫校正死亡率为98.75%。3.碳源调控对Snea253的GABA代谢影响:供试八种碳源对Snea253的GABA代谢均有不同程度影响。实时荧光定量q PCR检测gabT基因在野生型菌株中相对表达量,以玉米淀粉和可溶性淀粉为碳源的培养液中,gabT基因相对表达量很高,而以马铃薯淀粉和葡萄糖为碳源的培养液中相对表达量最低;以马铃薯淀粉和葡萄糖为碳源的发酵液中GABA含量较高,以玉米淀粉和可溶性淀粉为碳源时GABA含量较低;而以玉米淀粉和可溶性淀粉为碳源的培养液杀线虫活性最高。本研究结果表明gabT基因通过调控GABA支路产生更多的下游产物,杀线虫活性增强,而且其表达受培养基中碳源的影响。研究结果为碳代谢相关基因调控生防菌的活性及其生防效果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同时为防控植物线虫的生防菌产业化生产奠定了相应的理论基础。
陈德强[6](2018)在《香蕉穿孔线虫生防工程菌构建及其防控效果和发酵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香蕉穿孔线虫[Radopholus similis(Cobb,1893)Thorne,1949]是一种毁灭性的迁移内寄生植物病原线虫,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严重危害粮食作物、果树和蔬菜等重要经济作物以及观赏植物等,是造成世界香蕉产量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该线虫的防治仍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施用杀线剂是目前普遍采用和比较有效的防治方法,但杀线剂等化学药剂的大量使用对环境和人类造成极大的危害和其它负面影响,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已被严格限制使用。因此研究和建立香蕉穿孔线虫防治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已迫在眉睫,生物防治因其具有绿色环保、经济安全和可持续性等特点而受到重视和越来越多研究。胞外蛋白酶已被证实是食线虫微生物侵染线虫的重要毒力因子。本研究构建了香蕉穿孔线虫发生地香蕉根际土壤的微生物宏基因组Fosmid文库,从中筛选获得一个杀线虫活性较强的蛋白酶基因(编号pase4),另外,从来自不同寄主的香蕉穿孔线虫10个种群中筛选得到一株优势可培养伴生细菌——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pf36菌株;在此基础上,通过载体转化和三亲本转导的方法将杀线虫蛋白酶基因pase4导入到pf36细胞中并使其正确表达,以期利用pf36与香蕉穿孔线虫的伴生关系,使杀线虫蛋白酶基因pase4通过pf36介导实现对香蕉穿孔线虫生长发育或侵染致病的抑制作用,从而达到有效防治香蕉穿孔线虫的目的;最后对遗传改造菌株的生物学特征、产蛋白酶活性、遗传稳定性、土壤定殖能力、体外杀线虫活性、盆栽生防效果及其对香蕉作物安全性进行了测定和评估。主要获得以下结果:1.对香蕉根际土壤细菌、古菌16S rDNA和真菌18S rDNA进行高通量测序和种类多样性分析,其丰富度和多样性由高至低依次为细菌>真菌>古菌,优势类群分别为酸杆菌GP1(Acidobacteria GP1)、Penidiella和Fervidicoccus,各类群中均存在一定比例的未能分类(unclassified)的序列。2.构建了香蕉根际土壤微生物宏基因组Fosmid文库,文库包含约35000个克隆,平均插入片段大小为30 kb左右,覆盖微生物基因组大小约1.05 Gb,通过功能驱动筛选方法获得6个具有蛋白酶水解活性的克隆子Pro1Pro6;分别构建Pro1Pro6的亚克隆筛选得到3个具有蛋白酶活性的亚克隆子Pro1’、Por4’和Pro6’,3个亚克隆子的发酵上清液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杀线虫活性,其中Pro4’处理杀线虫活性最大。3.对亚克隆子Pro1’、Pro4’和Pro6’的插入序列分析表明各自包含一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分别编码3个相对应的蛋白酶(PASE1、PASE4和PASE6);3种蛋白酶均为分泌型亲水蛋白。4.通过原核表达获得成熟的蛋白酶PASE4,大小约为32 kDa,并证实PASE4能有效降解香蕉穿孔线虫的体内组织,具有显着的杀线虫活性;建立了利用胡萝卜纯愈伤组织培养繁殖无菌香蕉穿孔线虫的方法。5.从来自不同寄主植物的香蕉穿孔线虫10个种群中共分离得到53株可培养伴生细菌,确定洋葱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cepacia)、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和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为供试线虫种群的优势伴生细菌;并以荧光假单胞菌pf36菌株作为遗传改造的目标菌株。6.通过载体转化和接合转导的方法将杀线虫蛋白酶基因pase4导入伴生细菌pf36获得了遗传改造菌p4MCS-pf36和p4Tn5-pf36;p4MCS-pf36的产蛋白酶能力和杀线虫活性均比p4Tn5-pf36高,但后者遗传稳定性、土壤定殖能力和盆栽防治效果均好于前者。7.确定了p4Tn5-pf36产蛋白酶的优化发酵体系:培养组分为甘油10 mL/L、酵母粉15 g/L、氯化钾1 g/L,培养条件为温度34.5℃、初始pH 7.66、接种量为8.0%、转速274 r/min;优化后发酵液中最高蛋白酶活力为109.928 U/mL,比优化前提高1.58倍。综上所述,本研究从构建的香蕉根际土壤微生物宏基因组中筛选获得一个具有较强杀线虫活性的蛋白酶基因pase4,并从不同的香蕉穿孔线虫种群中分离得到一株优势伴生细菌荧光假单胞菌pf36菌株;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成功将基因pase4导入到菌株pf36中并正确表达,并获得了遗传稳定良好且对香蕉穿孔线虫具一定防效改造菌株。初步实现了以伴生细菌为载体介导表达生防因子抑制香蕉穿孔线虫生长繁殖或侵染致病的的目的。研究结果将为香蕉穿孔线虫的防治提供安全、有效的新方法,同时也为研究建立高效、环保和可持续的植物线虫生物防治技术提供新策略和新途径。
王玉芳[7](2017)在《南方根结线虫生防细菌的筛选及影响因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严重危害世界农业生产,传统的化学防治既危害人类健康又污染环境。植物内生细菌(Endophytic bacteria)因其独特的生态优势在生物防治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有生防活性的菌株在实际应用中易受环境影响导致防效降低或失效。本实验的目的是筛选能够高效防治南方根结线虫的内生细菌并研究其定殖和防效的影响因子,为利用植物内生细菌防治南方根结线虫提供理论依据。南方根结线虫生防菌的筛选采用水解明胶活性菌株的初筛以及发酵上清液和菌悬液杀线虫活性的复筛,进一步通过盆栽番茄人工接种内生菌和线虫的方法验证;对具有生防潜力的菌株研究其对番茄生长的影响及在番茄根部的定殖动态;选择盆栽防效高,促生效果好,定殖能力强的菌株制成固体菌剂,在病圃中栽培番茄调查固体菌剂对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及对番茄生长和产量的影响;采用形态观察和16S rRNA基因测序法鉴定菌种。结果从59株植物内生细菌中筛选得到19株能够水解明胶的菌株,其中H1、SHI和E62的水解明胶能力最强;ZC13的发酵上清液和Q1的菌悬液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J2)的校正致死率最高,分别为81.11%和52.76%;盆栽防效最高是Q1、H1、LAI和SHI,卵块抑制率和根结抑制率均在68%以上且都能促进番茄生长;Q1和SHI能有效在番茄根内定殖,定殖量维持在104 cfu/g,Q1、H1、LA1和SHI都能在根际土壤中定殖,定殖量维持在106cfu/g,Q1在根内和根际土壤中的定殖量显着高于其他菌株;在病圃中Q1的菌剂能使番茄根内的线虫数降低68.54%并促进番茄生长;经鉴定Q1为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sphaericus),H1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LA1为温哥华假单胞菌(Pseudomonas vancouverensis),SHI 为蜡样芽孢杆菌(B.cereus)。采用盆栽番茄人工接种法研究Q1定殖与防效的影响因子。首先研究Q1菌株的接种浓度和接种方法对Q1定殖和根结线虫防效的影响,然后选择最适的接种浓度和接种方法研究土壤含水量、土壤pH、土壤质地、肥料和金属离子等因子对Q1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接种浓度,伤根接种,维持土壤30%的含水量有利于Q1在番茄根内定殖;定殖数量增加能提高Q1的防效;增大接种浓度,伤根接种以及含水量30%的土壤、中性土壤、粘壤土、除钾肥以外的化肥、Ca2+有利于提高Q1的防效。植物内生细菌Q1对防治南方根结线虫具有巨大潜力,定殖过程不易受环境影响,按其特点合理应用可以提高对南方根结线虫的防效。
金娜[8](2016)在《红灰链霉菌HDZ-9-47生产技术及对土壤生物群落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是一类固着型植物内寄生线虫,分布广泛且危害严重,是威胁农业生产的重要病原物。生物防治作为一种安全有效手段在根结线虫防治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红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rubrogriseus HDZ-9-47分离自根结线虫的卵,可寄生南方根结线虫M. incongnita的卵,产生具有杀线活性的代谢产物;在温室及田间试验中对南方根结线虫都有良好防治效果,开发前景较好。本文初步研究了HDZ-9-47防治南方根结线虫的机制及其发酵滤液中杀线化合物的理化性质,重点研究HDZ-9-47的产业化生产、储存、田间应用技术及其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从而为其产业化奠定基础。1、首先在体外及盆栽试验中研究了红灰链霉菌HDZ-9-47防治南方根结线虫的机制。体外实验结果表明HDZ-9-47具有几丁质酶及蛋白酶活性,透射电镜观察发现HDZ-9-47可寄生南方根结线虫卵。盆栽实验结果表明红灰链霉菌HDZ-9-47的代谢产物和孢子在防治南方根结线虫上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外施用红灰链霉菌HDZ-9-47可以促进番茄根部防御酶活性增加,进而诱导番茄产生抗性,并且可以提高番茄产量及果实中可溶性糖的含量。2、研究了红灰链霉菌HDZ-9-47发酵液中杀线化合物的特点:分子量大于3 KDa、对蛋白酶敏感、对酸碱稳定,耐高温和紫外线照射;对不同属线虫的致死率不同;可有效地抑制小麦全蚀病菌的菌丝生长。在盆栽试验中,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效与化学农药立克秀的防效相当。3、用单因素和正交法优化了红灰链霉菌HDZ-9-47工业培养基组成,筛选出了适合其大规模生产,活性高,价格低廉的工业培养基SPR-2。将HDZ-9-47接种到SPR-2中在160 rpm,28。C培养3天后,发酵滤液稀释50倍后对南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的致死率达90%以上,发酵液中的孢子量达108/ml。在50 L发酵罐上小试发酵技术,并优化发酵参数。工作体积为30 L,接种量为3%,温度为28。C,罐压0.2 MPa,通气量2 L/min,起始转速300 rpm,溶氧>35%,发酵周期72 h。红灰链霉菌发酵滤液在稀释40倍时对南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的致死率达90%以上,孢子量可达1010/ml。4、红灰链霉菌HDZ-9-47孢子在以草炭灰为载体,常温、含水量5%的条件下储存12个月后,孢子量较初始菌量增加一个数量级,达108个/g。但是发酵滤液储存4个月后活性显着下降。5、田间试验表明,SPR-2培养的红灰链霉菌HDZ-9-47发酵液可有效地防治番茄上的南方根结线虫病,防效达48%以上;HDZ-9-47发酵液和福气多结合施用可在作物生长前期提高HDZ-9-47防效,减少福气多用量,但是在作物生长后期,其防治效果和单独施用HDZ-9-47相当;虾壳可将HDZ-9-47的防效提高10%左右;HDZ-9-47与土壤生物熏蒸联合应用在防治南方根结线虫病上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两者联合应用的防效达67%以上,较单独施用提高19%,且其防效高于化学农药福气多:不同生物熏蒸材料和HDZ-9-47结合的防效相近。6、用平板培养法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法研究了红灰链霉菌HDZ-9-47发酵液与土壤生物熏蒸联合施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熏蒸后施用HDZ-9-47发酵液增加了土壤中有益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和种类,降低土壤中病原真菌的数量和种类,提高了土壤真菌多样性,从而有助于红灰链霉菌HDZ-9-47和生物熏蒸对南方根结线虫的防治。
孙文荣[9](2015)在《根结线虫复合侵染番茄规律初探及番茄品种对南方根结线虫抗性鉴定》文中提出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是危害农作物的一类重要病原生物,是我国设施栽培连作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南方根结线虫(M.incognita)、爪哇根结线虫(M javanica)和花生根结线虫(M.arenaria)是我国南方地区的主要种类,明确根结线虫种类在复合侵染番茄中的竞争规律以及作物品种对根结线虫的抗性,对病害综合控制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在南方根结线虫、爪哇根结线虫和花生根结线虫的2龄幼虫两两组合接种番茄幼苗的测定中,爪哇根结线虫在复合侵染中产生的雌虫数量最多,侵染力最强,对南方根结线虫和花生根结线虫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而花生根结线虫在其与南方根结线虫的复合侵染中,则具有明显竞争优势。以PluronicF-127胶体为载体测定三种根结线虫的2龄幼虫对番茄根尖的趋性,表明均对番茄根尖有趋性,6 h后染色发现它们均能侵入根尖,但在2h、4h和6h时根尖聚集的爪哇根结线虫数量多于南方根结线虫和花生根结线虫,且呈显着性差异(P<0.05),揭示番茄对爪哇根结线虫更具吸引力。采用温室人工接种与酶切扩增多态性序列(Cleaved amplified polymorphic sequences,CAPS)相结合的方法,对国内17个番茄品种的南方根结线虫抗性进行了检测。接种测定表明,战线、双抗26号和双抗228等3个品种表现高抗;线虫绝3号、线虫绝1号、双抗22号、双抗40号、双抗39号、双抗38号、全能216以及欧官等8个品种表现抗病;其余品种表现感病。CAPS检测表明只有双抗228和双抗38号含有纯合体Mi基因,其他品种均不含纯合Mi基因。
商桑[10](2014)在《穿刺巴斯德芽菌Ppqh-3的分离、扩繁及其对根结线虫的防效研究》文中指出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是线虫中一类分布广、危害大、难以防治的植物寄生线虫,给许多国家的农林、园艺等产业造成巨大损失。目前根结线虫的防治方法仍以化学防治为主,化学杀线虫药剂的广泛使用,除了杀虫效果不彻底外,其带来的一系列副作用极为明显,正在逐步受到限制。因此,符合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的生物防治方法已成为根结线虫治理的首选措施。穿刺巴斯德芽菌是根结线虫的专性寄生菌,凭借其独特的作用方式及休眠孢子的强抗逆性,使其在根结线虫防治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采集样品,分离获得穿刺巴斯德芽菌相关菌株并进行了分类鉴定,通过吸附侵染试验,筛选对根结线虫具有高吸附侵染能力的活性菌株;基于穿刺巴斯德芽菌-根结线虫-植物的重寄生关系,建立了穿刺巴斯德芽菌扩繁体系;利用扩繁获得的穿刺巴斯德芽菌,研究其对南方根结线虫的防效,并探索了其防效机制。结果表明:(1)先后从海南13个市县的根结线虫发病区,采集植物病根样品共81份,经形态学鉴定获得7株巴斯德芽菌属菌株。将7株菌的16SrDNA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已发表的16SrDNA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比对,7株菌中的3株与P. penetrans同源性达到99%,另外4株与P. penetrans同源性为97%。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结合菌株形态与生理特征,鉴定3株菌为穿刺巴斯德芽菌,另外4株可能为Pasteuria属的新种。(2)经活体吸附试验筛选获得1株对根结线虫具有广谱侵染能力且活性较强的菌株Ppgh-3,其孢子在根结线虫二龄幼虫虫体表面吸附数最高,达到24.8个。(3)叶菜类中的空心菜及茄果类中的番茄对穿刺巴斯德芽菌的扩繁效率最高,镜检单株成熟孢子产量分别达到了1.79×107·株-1和2.14×108个·株-1。空心菜在4片真叶时接种,每株接种7500条线虫,分3次施入,单株根粉成熟孢子产量可以达到5.90×107个·株-1;番茄在6片真叶时接种,每株接种7500条线虫,分3次施入,单株根粉成熟孢子产量可以提至7.77×108个·株-1。(4)系统的分析了接种穿刺巴斯德芽菌后受根结线虫侵染的番茄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①线虫的侵染降低了番茄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但随着穿刺巴斯德芽菌接种量的增加,叶绿素的含量呈上升趋势,且接种量越高,效果越明显。②番茄叶片SOD、POD、CAT三种防御酶活性反应趋势接近,线虫侵染造成酶活先升高后降低,且降幅随侵染程度增加而增加,穿刺巴斯德芽菌接种量高的处理酶活缓慢升高,后期维持较高水平。根系中SOD、POD活性逐渐下降,而CAT活性迅速下降,穿刺巴斯德芽菌接种量高的处理三种酶活均逐渐升高并维持较高的水平。③番茄叶片和根系中VC含量的变化趋势接近,穿刺巴斯德芽菌低接种量处理和只接种根结线虫的对照VC含量均先升高后降低,下降幅度较大,高接种量的处理逐渐升高后,维持较高水平。叶片中MDA含量一直逐渐升高,线虫对照和低接种量处理一直维持较高水平,高接种量的处理含量较低,和无菌对照最为接近。根系中MDA含量逐渐降低,低接种量和线虫对照降幅最大,高接种量处理和对照接近。电导率逐渐升高,线虫对照和低接种量处理升幅最大,高接种量升高缓慢,和正常水平接近。④叶片和根系中H2O2、O2-两种物质均呈逐渐升高趋势且增幅随线虫侵染程度增加而增加。线虫侵染造成叶片和根系中的黄酮及总多酚类物质都呈下降趋势,穿刺巴斯德芽菌接种量高的处理的总多酚类物质维持较为平缓的趋势。(5)根结线虫侵染会造成番茄株高、产量、地上重显着降低,茎粗明显变细,根重、根冠比显着增加,根重、根系活力先升高后降低。接种穿刺巴斯德芽菌量最多的处理,株高比只接种根结线虫的处理增加6.55%,茎粗增加了16.99%,地上重增加了34.26%,根重减少了13.98%,病情指数降低了64%,果实产量增加了61.56%,与未接种根结线虫的处理无显着差异。二次防效结果表明,只接种线虫的处理,株高、冠重,果实产量等指标不仅远低于其他各处理,且低于第一次防效测定结果;接种穿刺巴斯德芽菌对根结线虫的抑制效果明显,在番茄定植60d后,接种穿刺巴斯德芽菌量最高的处理,其病情指数比只施根结线虫的处理降低了50%,单位根重雌虫数降低了47%,穿刺巴斯德芽菌对线虫的侵染率为52.9%,果实产量增加了83.64%。
二、土壤酸碱温湿度对B_2菌防治南方根结线虫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土壤酸碱温湿度对B_2菌防治南方根结线虫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土壤处理对大棚秋番茄生长及土传病害防控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设施土壤连作障碍发生、危害和防治现状 |
1.1.1 设施土壤连作障碍发生现状 |
1.1.2 设施土壤连作危害 |
1.1.3 设施土壤连作障碍防治措施 |
1.2 番茄根结线虫病研究进展 |
1.2.1 番茄根结线虫病发生现状 |
1.2.2 番茄根结线虫病发生原因及危害 |
1.2.3 番茄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措施 |
1.3 番茄茎基腐病研究进展 |
1.3.1 番茄茎基腐病发生现状 |
1.3.2 番茄茎基腐病发生原因及危害 |
1.3.3 番茄茎基腐病的防治措施 |
1.4 黄瓜枯萎病研究进展 |
1.4.1 黄瓜枯萎病发生现状 |
1.4.2 黄瓜枯萎病发生原因及危害 |
1.4.3 黄瓜枯萎病防治措施 |
1.5 棉隆处理土壤的研究进展 |
1.5.1 棉隆处理对土传病原菌及病虫害的影响 |
1.5.2 棉隆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 |
1.5.3 棉隆处理对植物化感作用和自毒作用的影响 |
1.5.4 棉隆处理对土壤呼吸强度和植株生长的影响 |
1.5.5 棉隆处理和生物菌结合对土壤连作障碍发生的研究进展 |
1.6 RSD处理土壤的研究进展 |
1.6.1 RSD处理对土传病原菌及病虫害的影响 |
1.6.2 RSD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1.6.3 RSD处理对植物化感作用和自毒作用的影响 |
1.6.4 RSD处理对土壤呼吸强度和植株生长的影响 |
1.6.5 RSD处理和生物菌结合对土壤连作障碍发生的研究进展 |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强还原灭菌法(RSD)对连续三茬大棚秋番茄和春黄瓜生长、病虫草害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统计分析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RSD在第一茬大棚秋番茄上的应用效果 |
2.2.2 RSD在第二茬塑料大棚春黄瓜上的应用效果 |
2.2.3 RSD在第三茬塑料大棚秋番茄上的应用 |
2.3 小结与讨论 |
2.3.1 RSD处理对大棚土壤性质的影响及速效杀灭病虫的效果 |
2.3.2 RSD处理对大棚秋番茄、春黄瓜的促长壮秧和前期增产效应 |
2.3.3 RSD处理对防治土传病害的效应及其作用的持效性 |
2.3.4 968 生物菌肥的加成效应 |
2.3.5 RSD处理设施土壤的实用性 |
第三章 棉隆对大棚秋番茄生长、病虫草害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统计分析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棉隆处理对第一茬秋番茄植株生长的影响 |
3.2.2 棉隆处理对秋番茄坐果率、果实生长和第一穗果实产量的影响 |
3.2.3 棉隆处理对第一茬大棚秋番茄根结线虫病的影响 |
3.2.4 棉隆处理对第一茬大棚秋番茄茎基腐病影响 |
3.2.5 棉隆处理对第一茬大棚秋番茄田间杂草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棉隆处理能促进大棚秋番茄植株及果实的生长 |
3.3.2 棉隆能增加对大棚秋番茄土壤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
3.3.3 棉隆能减少大棚秋番茄的田间杂草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两种温度驯化下松材线虫成虫转录组特征及性别决定基因mog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松材线虫及松材线虫病 |
1.1.1 松材线虫寄主植物及媒介昆虫 |
1.1.2 松材线虫生活史 |
1.1.3 松材线虫致病机理 |
1.1.4 松材线虫及松材线虫病防治措施 |
1.2 温度影响线虫的生命活动 |
1.2.1 温度对松材线虫生命活动的影响 |
1.2.2 温度对其他植物寄生线虫生命活动的影响 |
1.2.3 线虫具有响应并适应低温的能力 |
1.3 线虫的发育繁殖 |
1.3.1 线虫的生殖发育及dauer期线虫形成 |
1.3.2 线虫的性别决定与性别分化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菌株与虫株 |
2.1.2 溶液配制 |
2.1.3 培养基配制 |
2.1.4 主要仪器 |
2.1.5 生化及分子生物学试剂 |
2.1.6 引物设计与合成 |
2.2 方法 |
2.2.1 松材线虫在不同温度环境下的持续驯化培养试验 |
2.2.1.1 松材线虫虫株的活化 |
2.2.1.2 松材线虫虫株持续驯化培养 |
2.2.2 松材线虫的分离、收集、清洗 |
2.2.2.1 松材线虫的分离 |
2.2.2.2 松材线虫的收集 |
2.2.2.3 松材线虫的清洗 |
2.2.3 松材线虫虫体总RNA的提取 |
2.2.4 松材线虫虫体总RNA的反转录 |
2.2.5 松材线虫虫体总RNA转录组分析 |
2.2.5.1 松材线虫15℃和25℃驯化下成虫转录组数据可靠性评估 |
2.2.5.2 松材线虫15℃和25℃驯化下成虫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
2.2.5.3 松材线虫15℃和25℃驯化下成虫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2.2.5.4 松材线虫15℃和25℃驯化下成虫生长发育分析 |
2.2.6 松材线虫mog基因的分析 |
2.2.6.1 松材线虫mog基因的碱基序列分析 |
2.2.6.2 松材线虫mog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结构分析 |
2.2.6.3 松材线虫mog基因的表达水平分析 |
2.2.6.4 松材线虫mog基因的功能通路分析 |
2.2.7 松材线虫RNA干扰所用外源dsRNA合成 |
2.2.7.1 mog-2和gfp基因特异性片段克隆 |
2.2.7.2 mog-2和gfp基因特异性片段PCR产物的纯化回收 |
2.2.7.3 mog-2和gfp基因特异性片段连接表达载体pMD19-T |
2.2.7.4 mog-2和gfp重组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DH5α |
2.2.7.5 mog-2和gfp重组表达载体转化子的菌液PCR验证 |
2.2.7.6 mog-2和gfp成功转化的重组表达载体的提取 |
2.2.7.7 T7-mog-2和T7-gfp特异性片段扩增及载体构建 |
2.2.7.8 T7-mog-2和T7-gfp特异性片段线性双链DNA扩增及纯化 |
2.2.7.9 T7-mog-2和T7-gfp特异性片段的dsRNA合成 |
2.2.8 T7-mog-2和T7-gfp特异性片段DSRNA浸染松材线虫二龄幼虫 |
2.2.9 外源dsRNA对松材线虫二龄幼虫的影响 |
2.2.9.1 外源dsRNA能否进入松材线虫二龄幼虫体内并表达 |
2.2.9.2 外源dsRNA对松材线虫二龄幼虫存活率的影响 |
2.2.9.3 外源dsRNA对松材线虫二龄幼虫蠕动行为的影响 |
2.2.9.4 外源dsRNA对松材线虫二龄幼虫取食行为的影响 |
2.2.9.5 外源dsRNA对松材线虫二龄幼虫发育的影响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松材线虫15℃和25℃驯化下成虫转录组数据分析 |
3.1.1 松材线虫15℃和25℃驯化下成虫转录组数据可靠性分析 |
3.1.2 松材线虫15℃和25℃驯化下成虫转录组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
3.1.3 松材线虫15℃和25℃驯化下成虫转录组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3.1.3.1 松材线虫15℃和25℃驯化下成虫转录组差异基因GO分析 |
3.1.3.2 松材线虫15℃和25℃驯化下成虫转录组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
3.1.4 松材线虫15℃和25℃驯化下成虫信号转导路径分析 |
3.1.5 松材线虫15℃和25℃驯化下成虫脂质代谢分析 |
3.1.6 松材线虫15℃和25℃驯化下成虫生殖发育基因分析 |
3.1.6.1 松材线虫daf基因家族分析 |
3.1.6.2 松材线虫dpy基因家族分析 |
3.1.6.3 松材线虫HOX基因簇分析 |
3.1.6.4 松材线虫mog基因家族分析 |
3.1.6.5 松材线虫性别决定与性别分化基因分析 |
3.2 松材线虫性别决定基因mog的分析 |
3.2.1 松材线虫性别决定基因mog的碱基序列分析 |
3.2.2 松材线虫性别决定基因mog的编码蛋白质结构分析 |
3.2.2.1 松材线虫MOG蛋白一级结构分析 |
3.2.2.2 松材线虫MOG蛋白二级结构分析 |
3.2.2.3 松材线虫MOG蛋白结构域分析 |
3.2.2.4 松材线虫MOG蛋白3D结构分析 |
3.2.3 松材线虫mog基因的表达水平分析 |
3.2.4 松材线虫mog基因的功能通路分析 |
3.2.5 松材线虫mog-2基因的功能研究 |
3.2.5.1 松材线虫混合虫态虫体总RNA的提取 |
3.2.5.2 mog-2和gfp基因特异性片段克隆与重组载体的菌液PCR验证 |
3.2.5.3 T7-mog-2和T7-gfp特异性片段克隆与重组载体的菌液PCR验证 |
3.2.5.4 T7-mog-2和T7-gfp特异性片段线性双链DNA扩增 |
3.2.5.5 T7-mog-2和T7-gfp特异性片段的dsRNA合成 |
3.2.5.6 外源dsRNA能否进入松材线虫二龄幼虫体内并表达 |
3.2.5.7 外源dsRNA对松材线虫二龄幼虫存活率的影响 |
3.2.5.8 外源dsRNA对松材线虫二龄幼虫蠕动行为的影响 |
3.2.5.9 外源dsRNA对松材线虫二龄幼虫取食行为的影响 |
3.2.5.10 外源dsRNA对松材线虫二龄幼虫发育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松材线虫15℃和25℃驯化下成虫转录组数据分析 |
4.1.1 松材线虫15℃和25℃驯化下成虫信号转导路径分析 |
4.1.2 松材线虫15℃和25℃驯化下成虫脂质代谢分析 |
4.1.3 松材线虫15℃和25℃驯化下成虫生殖发育基因分析 |
4.2 松材线虫mog基因的分析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主要病虫害调查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植情况及病虫害防治现状 |
1.1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植概况 |
1.1.1 瓦房店市农业用地情况 |
1.1.2 瓦房店市自然条件概况 |
1.1.3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植生产概况 |
1.1.4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植前景 |
1.2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主要病虫害研究现状 |
1.2.1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发生特点 |
1.2.2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发生规律 |
1.3 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
1.3.1 绿色防控体系关键技术 |
1.3.2 绿色防控体系的示范应用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瓦房店市主要设施蔬菜病虫害种类及发生规律调查 |
2.1 研究方法 |
2.1.1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植情况 |
2.1.2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害种类调查 |
2.1.3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虫害种类调查 |
2.1.4 危害程度统计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类及种植情况 |
2.2.2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害种类及危害程度 |
2.2.3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虫害种类及危害程度 |
2.2.4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主要病害发生规律 |
2.2.5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主要虫害发生规律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瓦房店市主要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试验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地点 |
3.1.3 试验方法 |
3.1.4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多粘·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
3.2.2 多粘·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 |
3.2.3 多粘·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 |
3.2.4 香菇多糖水剂对番茄病毒病的防治效果 |
3.2.5 香菇多糖水剂对辣椒病毒病的防治效果 |
3.2.6 复合微生物酵素对辣椒根腐病的防治效果 |
3.2.7 丽蚜小蜂对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效果 |
3.2.8 黄板对温室害虫的防治效果 |
3.2.9 蓝板对蓟马的防治效果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的建立 |
4.1 研究方法 |
4.1.1 防控靶标 |
4.1.2 防控目标 |
4.1.3 防治原则 |
4.1.4 试验地点 |
4.1.5 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的建立 |
4.2.2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的示范效益 |
4.2.3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的示范效益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植情况 |
5.2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发生情况 |
5.3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
5.4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的建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多样性测序对健康与易感病烟田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田概况 |
1.2 烟田根际土壤的采集与处理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3.1 微生物多样性分析测定 |
1.3.2 土壤养分含量测定方法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健康与易感病烟田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Alpha多样性 |
2.2 健康与易感病烟田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 |
2.2.1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相似性分析 |
2.2.2 烟田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分布 |
2.2.3 烟田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 |
2.2.4 土壤微生物群落拮抗菌分析 |
2.3 烟田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根际土壤养分含量的关系 |
2.3.1 烟田根际土壤的养分含量 |
2.3.2 烟田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养分含量的RDA分析 |
2.3.3 烟田微生物群落优势菌属与土壤养分含量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5)gabT调控Snea253菌株的GABA代谢途径影响杀线虫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植物线虫生防菌及GABA支路代谢调控研究进展 |
1.1 根结线虫的发生与危害 |
1.2 根结线虫病的生物防治 |
1.3 委内瑞拉链霉菌Snea253研究进展 |
1.4 GABA支路研究进展 |
1.4.1 GABA支路的基本性质和代谢调控 |
1.4.2 gab基因簇的研究 |
1.4.3 GABA支路的生理功能 |
1.5 不同的碳氮源对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
1.6 问题与展望 |
第二章 过表达载体pIB139-gabT的构建 |
2.1 材料 |
2.1.1 菌株、载体和根结线虫 |
2.1.2 试验仪器设备 |
2.1.3 试验试剂 |
2.1.4 试验所用培养基 |
2.2 试验方法 |
2.2.1 菌株的培养 |
2.2.2 委内瑞拉链霉菌Snea253总DNA的提取 |
2.2.3 基因gabT的克隆 |
2.2.4 过表达载体pIB139-gabT的构建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Snea253野生型菌株总DNA提取 |
2.3.2 目的基因gabT的扩增 |
2.3.3 质粒pGEM-gabT的提取与酶切鉴定 |
2.3.4 表达载体pIB139-gabT的构建 |
2.4 小结 |
第三章 过表达gabT基因调控Snea253的GABA代谢途径分析 |
3.1 材料 |
3.1.1 菌种与线虫 |
3.1.2 试验仪器设备 |
3.1.3 试验试剂 |
3.1.4 培养基与缓冲液 |
3.2 试验方法 |
3.2.1 菌株 Snea253 原生质体的制备 |
3.2.2 过表达菌株 R-pIB139 的获得 |
3.2.3 过表达菌株R-pIB139的培养 |
3.2.4 gabT 基因 RT-qPCR 检测 |
3.2.5 发酵液中GABA和琥珀酸含量的检测 |
3.2.6 杀线虫活性检测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过表达菌株R-pIB139中gabT基因的表达量检测 |
3.3.2 Snea253-R和 R-pIB139中GABA含量检测 |
3.3.3 Snea253-R和 R-pIB139 中琥珀酸含量检测 |
3.4 小结 |
第四章 碳源对gabT基因调控Snea253 代谢的影响 |
4.1 材料 |
4.1.1 供试菌株 |
4.1.2 试验仪器 |
4.1.3 试验试剂 |
4.1.4 主要培养基 |
4.2 试验方法 |
4.2.1 碳源优化培养基的制备 |
4.2.2 菌株的培养 |
4.2.3 不同碳源对gabT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4.2.4 发酵液中GABA和琥珀酸的含量检测 |
4.2.5 不同碳源培养的Snea253杀线虫活性检测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碳源对gabT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4.3.2 不同碳源发酵液中GABA和琥珀酸的含量检测 |
4.3.3 不同碳源培养的Snea253杀线虫活性检测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过表达载体pIB139-gabT的构建 |
5.2 gabT基因代谢调控GABA代谢途径分析 |
5.3 碳源对gabT基因调控Snea253 代谢的影响 |
5.4 问题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6)香蕉穿孔线虫生防工程菌构建及其防控效果和发酵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香蕉穿孔线虫研究概况 |
1.1.1 香蕉穿孔线虫及其生物学特征 |
1.1.2 香蕉穿孔线虫寄主范围及致病性 |
1.1.3 香蕉穿孔线虫的经济重要性 |
1.1.4 香蕉穿孔线虫的防治现状 |
1.1.5 香蕉穿孔线虫的生物防治 |
1.2 宏基因组学的研究概况 |
1.2.1 宏基因组的定义 |
1.2.2 宏基因组文库构建 |
1.2.2.1 宏基因组DNA提取 |
1.2.2.2 宏基因组文库的载体 |
1.2.2.3 宏基因组文库的宿主 |
1.2.3 宏基因组文库分析途径 |
1.2.3.1 基于序列驱动筛选 |
1.2.3.2 基于功能驱动筛选 |
1.2.3.3 底物诱导基因表达筛选 |
1.2.4 宏基因组学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
1.3 微生物蛋白酶研究概况 |
1.3.1 微生物蛋白酶分类 |
1.3.2 丝氨酸蛋白酶概述 |
1.3.3 金属蛋白酶概述 |
1.3.4 杀线虫相关蛋白酶研究概况 |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章 香蕉穿孔线虫发生地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及宏基因组Fosmid文库构建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 |
2.2.1.1 香蕉根际土壤采集 |
2.2.1.2 供试试剂 |
2.2.1.3 供试质粒载体和菌株 |
2.2.1.4 主要仪器设备 |
2.2.2 方法 |
2.2.2.1 香蕉根际土壤总DNA提取及纯化 |
2.2.2.2 香蕉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2.2.2.3 香蕉根际土壤宏基因组Fosmid文库构建 |
2.2.2.4 Fosmid文库特征分析 |
2.2.2.5 Fosmid文库筛选蛋白酶活性克隆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香蕉根际土壤总DNA提取 |
2.3.2 香蕉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2.3.2.1 测序数据预处理 |
2.3.2.2 香蕉根际土壤细菌、真菌和古菌多样性指数 |
2.3.2.3 香蕉根际土壤细菌、真菌和古菌的群落结构 |
2.3.3 香蕉根际土壤微生物宏基因组Fosmid文库特征分析 |
2.3.3.1 Fosmid文库大小 |
2.3.3.2 Fosmid文库建库效率 |
2.3.3.3 Fosmid文库克隆稳定性 |
2.3.4 蛋白酶活性Fosmid克隆子筛选 |
2.4 小结 |
第3章 亚克隆筛选蛋白酶基因及其杀线虫生物活性测定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 |
3.2.1.1 供试线虫 |
3.2.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
3.2.1.3 供试质粒载体和菌株 |
3.2.1.4 主要仪器设备 |
3.2.2 方法 |
3.2.2.1 构建Fosmid亚克隆文库 |
3.2.2.2 蛋白酶亚克隆的筛选 |
3.2.2.3 蛋白酶基因的序列分析 |
3.2.2.4 蛋白酶亚克隆杀线虫生物活性测定 |
3.2.2.5 蛋白酶pase4基因表达、纯化和荧光标记 |
3.2.2.6 蛋白酶PASE4对香蕉穿孔线虫的毒性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蛋白酶亚克隆的筛选 |
3.3.1.1 Fosmid质粒DNA的提取和检测 |
3.3.1.2 亚克隆构建和筛选 |
3.3.2 蛋白酶基因序列分析 |
3.3.2.1 蛋白酶亚克隆插入片段扩增 |
3.3.2.2 插入片段的开放阅读框分析 |
3.3.2.3 蛋白酶基因编码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3.3 蛋白酶亚克隆子杀线虫生物活性测定 |
3.3.4 蛋白酶PASE4的表达、纯化和检测 |
3.3.5 蛋白酶PASE4对香蕉穿孔线虫的毒性分析 |
3.3.5.1 无菌香蕉穿孔线虫的培养繁殖 |
3.3.5.2 蛋白酶PASE4对香蕉穿孔线虫的毒性 |
3.4 小结 |
第4章 香蕉穿孔线虫优势可培养伴生细菌分离、鉴定及筛选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 |
4.2.1.1 供试香蕉穿孔线虫种群 |
4.2.1.2 主要试剂耗材 |
4.2.1.3 供试质粒载体和菌株 |
4.2.1.4 主要仪器设备 |
4.2.2 方法 |
4.2.2.1 香蕉穿孔线虫培养繁殖 |
4.2.2.2 香蕉穿孔线虫可培养伴生细菌分离纯化 |
4.2.2.3 香蕉穿孔线虫可培养伴生细菌鉴定 |
4.2.2.4 香蕉穿孔线虫优势伴生细菌筛选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香蕉穿孔线虫可培养伴生细菌和胡萝卜愈伤组织内生细菌的分离纯化 |
4.3.2 香蕉穿孔线虫可培养伴生细菌和胡萝卜愈伤组织内生细菌的16S rDNA扩增 |
4.3.3 香蕉穿孔线虫可培养伴生细菌和胡萝卜愈伤组织内生细菌的16S rDNA鉴定 |
4.3.4 香蕉穿孔线虫优势可培养伴生细菌筛选 |
4.4 小结 |
第5章 pase4基因导入伴生细菌pf36及其生物学特征测定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材料 |
5.2.1.1 供试试剂和耗材 |
5.2.1.2 供试质粒载体和菌株 |
5.2.2 方法 |
5.2.2.1 菌株pf36的抗生素敏感性分析 |
5.2.2.2 pase4基因转化pf36菌株 |
5.2.2.3 pase4基因转导pf36菌株 |
5.2.2.4 p4MCS-pf36和p4Tn5-pf36生长曲线测定 |
5.2.2.5 p4MCS-pf36和p4Tn5-pf36生理生化特征测定 |
5.2.2.6 p4MCS-pf36和p4Tn5-pf36蛋白酶表达活性测定 |
5.2.2.7 p4MCS-pf36和p4Tn5-pf36遗传稳定性测定 |
5.2.2.8 p4MCS-pf36和p4Tn5-pf36土壤定殖测定 |
5.2.2.9 数据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pf36菌株的抗生素敏感性分析 |
5.3.2 蛋白酶基因pase4导入伴生细菌pf36 |
5.3.2.1 pase4基因转化pf36菌株 |
5.3.2.2 pase4基因转导pf36菌株 |
5.3.2.3 遗传改造菌发酵上清液的SDS-PAGE和Western杂交检测 |
5.3.3 遗传改造菌p4MCS-pf36和p4Tn5-pf36的生物学特征测定 |
5.3.3.1 p4MCS-pf36和p4Tn5-pf36生长曲线测定 |
5.3.3.2 p4MCS-pf36和p4Tn5-pf36蛋白酶表达活性测定 |
5.3.3.3 p4MCS-pf36和p4Tn5-pf36生理生化测定 |
5.3.4 菌株p4MCS-pf36和p4Tn5-pf36的遗传稳定性测定 |
5.3.5 p4MCS-pf36和p4Tn5-pf36土壤定殖测定 |
5.4 小结 |
第6章 遗传改造菌的生防效果及其产蛋白酶发酵体系的优化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材料 |
6.2.1.1 供试线虫 |
6.2.1.2 供试香蕉苗和种植基质 |
6.2.1.3 供试试剂 |
6.2.1.4 主要仪器设备 |
6.2.2 方法 |
6.2.2.1 p4MCS-pf36和p4Tn5-pf36发酵上清液杀线虫生物活性测定 |
6.2.2.2 p4MCS-pf36和p4Tn5-pf36对香蕉穿孔线虫防治效果测定 |
6.2.2.3 p4Tn5-pf36产蛋白酶发酵体系的优化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p4MCS-pf36和p4Tn5-pf36发酵上清液杀线虫生物活性测定 |
6.3.2 p4MCS-pf36和p4Tn5-pf36对香蕉穿孔线虫防治效果及其对作物安全性测定 |
6.3.3 p4Tn5-pf36产蛋白酶发酵体系的优化 |
6.3.3.1 单因素试验优化 |
6.3.3.2 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显着因素 |
6.3.3.3 响应面Box-Behnken试验设计优化 |
6.3.3.4 最优发酵体系组合验证 |
6.4 小结 |
第7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
7.1 香蕉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
7.2 香蕉根际土壤微生物宏基因组文库构建及杀线虫蛋白酶基因筛选 |
7.3 香蕉穿孔线虫优势可培养伴生细菌筛选 |
7.4 遗传改造菌的构建及其生防效果测定 |
7.5 遗传改造菌p4Tn5-pf36产蛋白酶发酵体系优化 |
7.6 本研究创新性 |
7.7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香蕉根际土壤细菌、真菌和古菌的群落结构 |
附录B 筛选获得的蛋白酶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序列信息 |
(7)南方根结线虫生防细菌的筛选及影响因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 根结线虫概述 |
1.1 根结线虫的分类学地位 |
1.2 根结线虫的生物学特性 |
1.2.1 根结线虫的形态 |
1.2.2 根结线虫的生活史 |
1.2.3 根结线虫侵染特征 |
1.2.4 根结线虫的传播 |
1.3 根结线虫的危害 |
1.4 根结线虫的防治 |
1.4.1 化学防治 |
1.4.2 农业措施防治 |
2 根结线虫的生物防治 |
2.1 根结线虫的生防真菌 |
2.1.1 捕食真菌 |
2.1.2 内寄生真菌 |
2.1.3 卵寄生真菌 |
2.2 根结线虫的生防细菌 |
2.2.1 根际细菌 |
2.2.2 寄生细菌 |
2.3 根结线虫的生防放线菌 |
3 利用植物内生细菌防治根结线虫 |
3.1 植物内生细菌的特点 |
3.2 防治根结线虫的植物内生细菌 |
3.3 植物内生细菌防治线虫的机理 |
3.3.1 产生杀线虫物质 |
3.3.2 改变寄主根系分泌物 |
3.3.3 竞争营养和空间位点 |
3.3.4 诱导植物产生系统抗性 |
4 影响生防菌定殖的因素 |
4.1 生防菌自身性质 |
4.2 寄主植物及其根系分泌物 |
4.3 土壤环境对生防菌定殖的影响 |
4.3.1 土壤温度 |
4.3.2 土壤湿度 |
4.3.3 土壤类型 |
4.3.4 土壤pH |
4.3.5 土壤有机质含量 |
4.3.6 土壤微生物 |
5 影响微生物生防效果的因素 |
5.1 温度 |
5.2 湿度 |
5.3 降水 |
5.4 紫外线 |
5.5 土壤 |
5.5.1 土壤pH |
5.5.2 土壤类型 |
5.5.3 土壤含氧量 |
5.5.4 其他土壤因子 |
5.6 化学因素 |
6 实验设计 |
第2章 南方根结线虫生防菌的筛选 |
第1节 南方根结线虫生防菌的筛选及不同筛选方法的比较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生物材料 |
1.1.2 培养基 |
1.1.3 仪器和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1.2.1 生物材料的培养 |
1.2.2 水解明胶菌株的筛选 |
1.2.3 杀线虫活性菌株的筛选 |
1.2.4 南方根结线虫生防菌株的盆栽筛选 |
1.2.5 不同筛选方法的比较 |
1.2.6 数据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水解明胶菌株的筛选 |
2.2 离体杀线虫活性菌株的筛选 |
2.3 盆栽番茄对南方根结线虫生防菌的筛选 |
2.4 根结线虫生防菌不同筛选方法的比较 |
3 讨论 |
第2节 南方根结线虫生防菌的促生效果和定殖动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生物材料 |
1.1.2 培养基 |
1.1.3 仪器和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1.2.1 生物材料的培养 |
1.2.2 南方根结线虫生防菌对番茄生长的影响 |
1.2.3 南方根结线虫生防菌在番茄根内和根际土壤中的定殖动态 |
1.2.4 南方根结线虫生防菌的鉴定 |
1.2.5 数据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南方根结线虫生防菌对番茄生长的影响 |
2.2 南方根结线虫生防菌在番茄根内和根际土壤中的定殖动态 |
2.3 南方根结线虫生防菌的鉴定 |
3 讨论 |
第3节 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菌剂在病圃中的效果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生物材料 |
1.1.2 培养基 |
1.1.3 仪器和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1.2.1 生物材料的培养 |
1.2.2 Q1菌剂在病圃中对南方根结线虫的防效及对番茄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1.2.3 数据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Q1菌剂在病圃中的防效及对番茄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3 讨论 |
第3章 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Q1定殖与防效影响因子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生物材料 |
1.1.2 培养基 |
1.1.3 仪器和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1.2.1 生物材料的培养 |
1.2.2 影响因子的设置 |
1.2.3 Q1在番茄根内和根际土壤中的定殖动态 |
1.2.4 Q1对南方根结线虫的防效 |
1.2.5 数据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接种浓度对Q1定殖动态及防治效果的影响 |
2.2 接种方法对Q1定殖动态及防治效果的影响 |
2.3 土壤含水量对Q1定殖动态及防治效果的影响 |
2.4 土壤pH对Q1定殖动态及防治效果的影响 |
2.5 土壤质地对Q1定殖动态及防治效果的影响 |
2.6 施肥对Q1定殖动态及防治效果的影响 |
2.7 金属离子对Q1定殖动态及防治效果的影响 |
3 讨论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8)红灰链霉菌HDZ-9-47生产技术及对土壤生物群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根结线虫病概述 |
1.1.1 根结线虫的分类及危害 |
1.1.2 根结线虫的形态特征及生活史 |
1.2 植物寄生线虫防治策略 |
1.2.1 化学防治 |
1.2.2 农业防治 |
1.2.3 物理防治 |
1.2.4 生物防治 |
1.3 生防菌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
1.3.1 缺乏生防菌产业化技术 |
1.3.2 生防菌生态学研究尚未建立 |
1.3.3 与化学药剂不兼容 |
1.3.4 缺乏生防机制的研究 |
1.4 生防菌和生物熏蒸结合施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1.5 红灰链霉菌HDZ-9-47研究进展 |
1.5.1 HDZ-9-47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
1.5.2 HDZ-9-47培养基 |
1.5.3 HDZ-9-47对南方根结线虫的防治作用 |
1.5.4 施用HDZ-9-47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HDZ-9-47防治南方根结线虫的机制探索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菌株 |
2.1.2 供试培养基 |
2.1.3 供试番茄和化学杀线剂 |
2.1.4 供试线虫 |
2.1.5 盆栽土 |
2.2 试验方法 |
2.2.1 HDZ-9-47发酵液制备 |
2.2.2 线虫悬浮液的制备 |
2.2.3 透射电镜观察HDZ-9-47寄生南方根结线虫卵 |
2.2.4 HDZ-9-47几丁质酶和蛋白酶活性检测 |
2.2.5 HDZ-9-47发酵液不同组分的防效 |
2.2.6 施用HDZ-9-47发酵液对番茄根部防御酶的影响 |
2.2.7 施用HDZ-9-47对番茄长势、产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
2.2.8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透射电镜观察HDZ-9-47寄生南方根结线虫卵 |
2.3.2 HDZ-9-47几丁质酶及蛋白酶活性 |
2.3.3 HDZ-9-47发酵液不同组分的防效 |
2.3.4 施用HDZ-9-47发酵液对番茄根部防御酶的影响 |
2.3.5 HDZ-9-47对番茄长势、产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HDZ-9-47发酵液中活性物质初探 |
3.1 试验材料 |
3.1.1 供试菌株 |
3.1.2 供试线虫 |
3.1.3 供试土传病原真菌 |
3.1.4 供试培养基 |
3.1.5 供试小麦品种 |
3.2 试验方法 |
3.2.1 根结线虫二龄幼虫悬浮液制备 |
3.2.2 HDZ-9-47发酵液及发酵滤液制备 |
3.2.3 HDZ-9-47发酵滤液中杀线活性物质理化性质 |
3.2.4 HDZ-9-47发酵滤液对南方根结线虫卵孵率的影响 |
3.2.5 HDZ-9-47发酵滤液对不同属线虫的致死率 |
3.2.6 HDZ-9-47发酵滤液对土传真菌病害的抑制 |
3.2.7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HDZ-9-47发酵滤液中杀线活性物质理化性质 |
3.3.2 HDZ-9-47发酵滤液对南方根结线虫孵化率的影响 |
3.3.3 HDZ-9-47发酵滤液对不同线虫的杀线活性 |
3.3.4 HDZ-9-47发酵滤液对土传真菌病害的作用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HDZ-9-47液体发酵工艺优化及其储存方法研究 |
4.1 试验材料 |
4.1.1 供试菌株 |
4.1.2 供试线虫 |
4.1.3 供试培养基 |
4.1.4 供试载体和粘合剂 |
4.2 试验方法 |
4.2.1 HDZ-9-47摇瓶培养 |
4.2.2 培养基优化 |
4.2.3 小试发酵技术 |
4.2.4 各指标测定 |
4.2.5 HDZ-9-47孢子粉剂室内储存 |
4.2.6 HDZ-9-47孢子颗粒剂 |
4.2.7 HDZ-9-47发酵滤液室内储存 |
4.2.8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初始指标测定 |
4.3.2 培养基优化 |
4.3.3 中试发酵技术 |
4.3.4 HDZ-9-47的储存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HDZ-9-47田间施用技术及其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5.1 试验材料 |
5.1.1 供试菌株 |
5.1.2 供试植株 |
5.1.3 供试化学农药 |
5.1.4 熏蒸材料 |
5.1.5 供试培养基 |
5.2 试验方法 |
5.2.1 植株、发酵液及熏蒸材料的准备 |
5.2.2 田间防效评价 |
5.2.3 取样及病害调查 |
5.2.4 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测定 |
5.2.5 PCR-DGGE |
5.2.6 数据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HDZ-9-47发酵液对南方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 |
5.3.2 HDZ-9-47发酵液与福气多结合对南方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 |
5.3.3 不同生物熏蒸材料对HDZ-9-47发酵液防效影响 |
5.3.4 HDZ-9-47和生物熏蒸结合对番茄产量和长势的影响 |
5.3.5 HDZ-9-47和生物熏蒸结合对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5.3.6 HDZ-9-47和生物熏蒸结合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5.4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果与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根结线虫病分级标准 |
个人简介 |
(9)根结线虫复合侵染番茄规律初探及番茄品种对南方根结线虫抗性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上篇 文献综述 |
前言 |
第一章 根结线虫的分布、危害及防治 |
1 根结线虫的分布与发生 |
2 根结线虫的危害 |
3 根结线虫生物学特性 |
3.1 根结线虫生活史 |
3.2 根结线虫发生规律 |
4 根结线虫的防治 |
4.1 农业防治 |
4.2 种植抗病品种 |
4.3 物理防治 |
4.4 生物防治 |
4.5 化学防治 |
第二章 抗根结线虫品种研究概况 |
1 作物对根结线虫抗性研究 |
1.1 植物的抗性研究 |
1.2 根结线虫与植物的相互作用 |
2 根结线虫的抗性鉴定与评价 |
2.1 实验室或温室接种鉴定 |
2.2 分子标记鉴定 |
2.3 根结线虫的抗性评价方法 |
下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根结线虫复合侵染番茄规律初探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线虫悬浮液的制备 |
1.3 Pluronic F-127的配置 |
1.4 根结线虫复合侵染番茄接种测定 |
1.5 Pluronic胶体中番茄根尖对根结线虫的吸引测定 |
1.6 数据整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根结线虫复合侵染番茄的规律 |
2.2 番茄根尖对不同根结线虫的吸引 |
3 讨论 |
第二章 番茄品种抗南方根结线虫的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供试番茄栽培 |
1.3 南方根结线虫接种 |
1.4 番茄抗根结线虫病评价 |
1.5 番茄抗病材料Mi基因的检测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番茄品种接种南方根结线虫的抗性评价 |
2.2 不同番茄品种Mi基因检测 |
3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穿刺巴斯德芽菌Ppqh-3的分离、扩繁及其对根结线虫的防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1 根结线虫及其危害 |
1.1.1 根结线虫的分类地位 |
1.1.2 根结线虫的生物学特性 |
1.1.3 根结线虫的主要种类与分布 |
1.1.4 根结线虫的危害 |
1.2 根结线虫的防治研究 |
1.2.1 根结线虫的化学药剂防治研究 |
1.2.2 根结线虫的生防研究现状 |
1.2.2.1 真菌 |
1.2.2.2 细菌 |
1.2.2.3 放线菌 |
1.2.2.4 植物源产物 |
1.2.2.5 其他生物的利用 |
1.2.3 抗线虫作物的选育及抗线虫基因工程 |
1.3 穿刺巴斯德芽菌的研究进展 |
1.3.1 穿刺巴斯德芽菌的生物学特性 |
1.3.2 穿刺巴斯德芽菌的生态学特征 |
1.3.3 穿刺巴斯德芽菌的分类研究 |
1.3.3.1 穿刺巴斯德芽菌分类研究的发展历史 |
1.3.3.2 形态学研究 |
1.3.3.3 免疫技术的应用 |
1.3.3.4 分子生物学方法的研究 |
1.3.4 穿刺巴斯德芽菌的生防应用 |
1.3.5 穿刺巴斯德芽菌的活体扩繁研究 |
1.4 展望 |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溶液 |
2.1.3 主要仪器 |
2.1.4 引物 |
2.1.5 培养基 |
2.1.6 植物材料 |
2.1.7 实验用盆 |
2.1.8 供试土壤 |
2.2 供试线虫 |
2.2.1 靶标线虫的来源 |
2.2.2 根结线虫二龄幼虫液的制备 |
2.2.3 二龄幼虫的接种 |
2.2.4 土壤中二龄幼虫密度的测定 |
2.3 穿刺巴斯德芽菌菌源的采集、分离、鉴定及筛选 |
2.3.1 样品采集 |
2.3.2 样品检测与保存 |
2.3.2.1 穿刺巴斯德芽菌侵染二龄幼虫的检测 |
2.3.2.2 雌虫体内穿刺巴斯德芽菌的检测 |
2.3.3 菌株鉴定及多样性分析 |
2.3.3.1 菌株的形态鉴定 |
2.3.3.2 菌株的分子鉴定 |
2.3.3.3 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多样性分析 |
2.3.4 高活性穿刺巴斯德芽菌的筛选 |
2.3.5 穿刺巴斯德芽菌孢子液的制备 |
2.4 穿刺巴斯德菌活体扩繁体系的建立 |
2.4.1 受穿刺巴斯德芽菌侵染的根结线虫的制备 |
2.4.2 叶菜类作物生产穿刺巴斯德芽菌的比较 |
2.4.2.1 最适寄主的筛选 |
2.4.2.2 最佳接种量的筛选 |
2.4.2.3 最佳接种次数的筛选 |
2.4.2.4 最佳接种时期的筛选 |
2.4.3 茄果类作物生产穿刺巴斯德芽菌的比较 |
2.4.3.1 最适寄主的筛选 |
2.4.3.2 最佳接种量的筛选 |
2.4.3.3 最佳接种次数的筛选 |
2.4.3.4 最佳接种时期的筛选 |
2.5 穿刺巴斯德芽菌对根结线虫的防效测定 |
2.5.1 实验设计 |
2.5.2 形态及生理指标的测定 |
2.5.2.1 株高的测定 |
2.5.2.2 茎粗的测定 |
2.5.2.3 冠重的测定 |
2.5.2.4 根重的测定 |
2.5.2.5 根结指数及病情指数的测定 |
2.5.2.6 根系活力的测定 |
2.5.2.7 雌虫数的测定 |
2.5.2.8 根结线虫侵染率的测定 |
2.5.3 产量及果实性状的测定 |
2.5.3.1 产量的测定 |
2.5.3.2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2.5.3.3 维生素C(VC)含量的测定 |
2.5.3.4 可溶性蛋白的测定 |
2.5.3.5 总有机酸的测定 |
2.5.4 穿刺巴斯德芽菌对根结线虫的二次防效 |
2.5.4.1 实验设计 |
2.5.4.2 根重的测定 |
2.5.4.3 根结指数的测定 |
2.5.4.4 雌虫数的测定 |
2.5.4.5 根结线虫侵染率的测定 |
2.5.4.6 果实产量的测定 |
2.5.5 光合色素类物质的测定 |
2.5.5.1 叶绿素a含量的测定 |
2.5.5.2 叶绿素b含量的测定 |
2.5.5.3 叶绿素总含量的测定 |
2.5.6 防御酶类物质的测定 |
2.5.6.1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测定 |
2.5.6.2 过氧化物酶(POD)的测定 |
2.5.6.3 过氧化氢酶(CAT)的测定 |
2.5.7 抗逆代表指标的测定 |
2.5.7.1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测定 |
2.5.7.2 总多酚类物质的测定 |
2.5.7.3 总黄酮类物质的测定 |
2.5.7.4 丙二醛的测定 |
2.5.7.5 电导率的测定 |
2.5.7.6 过氧化氢(H_2O_2)含量的测定 |
2.5.8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穿刺巴斯德芽菌的分离与筛选 |
3.1.1 穿刺巴斯德芽菌的采集 |
3.1.2 菌株鉴定及多样性分析 |
3.1.2.1 菌株的形态鉴定 |
3.1.2.2 菌株的分子鉴定 |
3.1.2.3 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多样性分析 |
3.1.3 高活性穿刺巴斯德芽菌的筛选 |
3.2 穿刺巴斯德芽菌活体繁殖体系的建立 |
3.2.1 叶菜类作物生产穿刺巴斯德芽菌的比较 |
3.2.1.1 寄主品种的筛选 |
3.2.1.2 最佳接种量的筛选 |
3.2.1.3 最佳接种次数的筛选 |
3.2.1.4 最佳接种时期的筛选 |
3.2.2 茄果类作物生产穿刺巴斯德芽菌的比较 |
3.2.2.1 寄主品种的筛选 |
3.2.2.2 最佳接种量的筛选 |
3.2.2.3 最佳接种次数的筛选 |
3.2.2.4 最佳接种时期的筛选 |
3.2.3 两类蔬菜生产穿刺巴斯德芽菌孢子的比较 |
3.2.4 穿刺巴斯德芽菌孢子粉的制作流程 |
3.3 穿刺巴斯德芽菌对番茄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3.3.1 穿刺巴斯德芽菌对番茄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3.2 穿刺巴斯德芽菌对番茄防御酶类物质的影响 |
3.3.2.1 穿刺巴斯德芽菌对番茄叶片SOD活性的影响 |
3.3.2.2 穿刺巴斯德芽菌对番茄根系SOD活性的影响 |
3.3.2.3 穿刺巴斯德芽菌对番茄叶片POD活性的影响 |
3.3.2.4 穿刺巴斯德芽菌对番茄根系POD活性的影响 |
3.3.2.5 穿刺巴斯德芽菌对番茄叶片CAT活性的影响 |
3.3.2.6 穿刺巴斯德芽菌对番茄根系CAT活性的影响 |
3.3.3 穿刺巴斯德芽菌对番茄抗逆类物质的影响 |
3.3.3.1 穿刺巴斯德芽菌对番茄叶片VC含量的影响 |
3.3.3.2 穿刺巴斯德芽菌对番茄根系VC含量的影响 |
3.3.3.3 穿刺巴斯德芽菌对番茄叶片MDA含量的影响 |
3.3.3.4 穿刺巴斯德芽菌对番茄根系MDA含量的影响 |
3.3.3.5 穿刺巴斯德芽菌对番茄叶片电导率含量的影响 |
3.3.3.6 穿刺巴斯德芽菌对番茄叶片H_2O_2含量的影响 |
3.3.3.7 穿刺巴斯德芽菌对番茄根系H_2O_2含量的影响 |
3.3.3.8 穿刺巴斯德芽菌对番茄叶片O_2~-·含量的影响 |
3.3.3.9 穿刺巴斯德芽菌对番茄根系O_2~-·含量的影响 |
3.3.3.10 穿刺巴斯德芽菌对番茄叶片总多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
3.3.3.11 穿刺巴斯德芽菌对番茄根系总多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
3.3.3.12 穿刺巴斯德芽菌对番茄叶片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
3.3.3.13 穿刺巴斯德芽菌对番茄根系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
3.4 穿刺巴斯德芽菌对根结线虫的防效 |
3.4.1 穿刺巴斯德芽菌对番茄形态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
3.4.1.1 穿刺巴斯德芽菌对番茄株高的影响 |
3.4.1.2 穿刺巴斯德芽菌对番茄茎粗的影响 |
3.4.1.3 穿刺巴斯德芽菌对番茄冠重的影响 |
3.4.1.4 穿刺巴斯德芽菌对番茄根鲜重的影响 |
3.4.1.5 穿刺巴斯德芽菌对番茄根系活力的影响 |
3.4.1.6 穿刺巴斯德芽菌对病情指数的影响 |
3.4.1.7 穿刺巴斯德芽菌对雌虫数的影响 |
3.4.1.8 穿刺巴斯德芽菌对根结线虫侵染率的影响 |
3.4.2 穿刺巴斯德芽菌对产量及果实性状的影响 |
3.4.2.1 穿刺巴斯德芽菌对番茄果实产量的影响 |
3.4.2.2 穿刺巴斯德芽菌对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
3.5 穿刺巴斯德芽菌对根结线虫的二次防效 |
3.5.1 穿刺巴斯德芽菌对番茄根鲜重的影响 |
3.5.2 穿刺巴斯德芽菌对番茄根结指数的影响 |
3.5.3 穿刺巴斯德芽菌对根结线虫雌虫数的影响 |
3.5.4 穿刺巴斯德芽菌对根结线虫侵染率的影响 |
3.5.5 穿刺巴斯德芽菌对番茄果实产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穿刺巴斯德芽菌的采集与检测 |
4.1.1 穿刺巴斯德芽菌样品的采集 |
4.1.2 穿刺巴斯德芽菌样品的鉴定与多样性分析 |
4.1.3 高活性穿刺巴斯德芽菌菌株的筛选 |
4.2 穿刺巴斯德芽菌活体繁殖体系的构建 |
4.2.1 叶菜类作物繁殖穿刺巴斯德芽菌体系的建立 |
4.2.2 茄果类作物繁殖穿刺巴斯德芽菌体系的建立 |
4.3 穿刺巴斯德芽菌对根结线虫的防效 |
4.3.1 穿刺巴斯德芽菌对番茄形态及根系指标的影响 |
4.3.2 穿刺巴斯德芽菌对番茄产量及果实性状的影响 |
4.3.3 穿刺巴斯德芽菌对根结线虫侵染的番茄生化的影响 |
4.3.3.1 穿刺巴斯德芽菌对番茄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3.3.2 穿刺巴斯德芽菌对番茄防御酶类活性及抗逆指标的影响 |
4.3.4 穿刺巴斯德芽菌对根结线虫的二次防效 |
4.4 本文的创新意义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穿刺巴斯德芽菌菌株16SrDNA序列 |
附录2 缩略词表 |
附录3 课题相关照片 |
致谢 |
四、土壤酸碱温湿度对B_2菌防治南方根结线虫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土壤处理对大棚秋番茄生长及土传病害防控效果的影响[D]. 郭晨曦. 河南科技学院, 2020(12)
- [2]两种温度驯化下松材线虫成虫转录组特征及性别决定基因mog的分析[D]. 张蒙爱. 山东农业大学, 2020
- [3]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主要病虫害调查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D]. 于梦竹. 沈阳农业大学, 2020(10)
- [4]基于多样性测序对健康与易感病烟田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分析[J]. 李忠奎,凌爱芬,李红丽,陈娟,朱显俊,王勇,陈玉蓝,王岩.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9(06)
- [5]gabT调控Snea253菌株的GABA代谢途径影响杀线虫活性研究[D]. 于冬梅. 沈阳农业大学, 2019
- [6]香蕉穿孔线虫生防工程菌构建及其防控效果和发酵体系研究[D]. 陈德强.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7]南方根结线虫生防细菌的筛选及影响因子研究[D]. 王玉芳.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 [8]红灰链霉菌HDZ-9-47生产技术及对土壤生物群落的影响研究[D]. 金娜. 中国农业大学, 2016(08)
- [9]根结线虫复合侵染番茄规律初探及番茄品种对南方根结线虫抗性鉴定[D]. 孙文荣.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10]穿刺巴斯德芽菌Ppqh-3的分离、扩繁及其对根结线虫的防效研究[D]. 商桑. 海南大学, 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