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改进实验教学的几点意见(论文文献综述)
陶学艳[1](2021)在《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高中物理教学案例设计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新课标提倡高中物理教学应以核心素养为目标,促进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多元发展。然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目前高中物理教学的教学实际与新课标的要求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着力提升教学效果,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进而提升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就成为了重中之重。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创客教育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以“实践、创新、分享”为教育理念,这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物理学科基本素养理念的要求。鉴于此,本研究拟应用创客教育理念指导设计中学物理教学并进行实践应用,期望能进一步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并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提升核心素养。基于这一研究目的,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二部分主要是对相关文献分析总结,在研读物理核心素养的内容的基础上,对现阶段关于创客教育的研究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得出创客教育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确定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以及与创客教育相关的一系列概念。第三部分是通过对上海市某校高一年级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以及物理创客基本素养的水平,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第四、五部分是探讨创客教育教学模式,对一些适合进行创客教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具设计,选择《自由落体运动》和《牛顿第三定律》两个内容进行相应的创客教学设计并进行教学实践。第六部分是对创客教学实践之后成果进行后测,并与前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物理创客基本素养都有所提升。第七部分是本文的结论和展望。
陆慧灵[2](2021)在《民国时期师范学校训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近代师范教育发展的历程中,训育虽已成为历史,但是它曾经作为德育的重要手段,对师范生、师范学校乃至中国近代教育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论文通过对民国时期师范学校训育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深入了解训育背后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模式,丰富了民国训育研究的内容,另一方面为当前师范生开展师德教育提供一定借鉴。本论文首先阐述民国时期师范学校训育产生的历史背景,以时间的推移厘清训育的发展与演变;借助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分析训育在师范学校中的特殊使命;结合当时政府颁布林林总总的政策文件以窥师范学校训育的发展缩影。其次本论文梳理了民国时期的训育制度和实施训育的重要举措,训育制度包括训育目标、训育原则、训育机构以及训育方法;重要举措包括了导师制、学生自治会以及军事训练,以实现对民国时期师范学校训育的深度把握。本论文选取了训育实践取得明显成效的两所师范学校,以此作为切入点归纳民国时期师学校训育实践的特点:重视人格培养、加强体育锻炼以及重视社会实践。最后结合训育制度以及学校训育实践,总结民国时期师范学校训育实施的成效以及局限性,借此已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激发师范生社会责任感,践行教育服务社会理念;秉承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师范生师德修养;融合多种教育方法,促进师范生全面发展;尊重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师范生自治管理能力。
尚明瑞[3](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旷日持久的国际人才竞争中,谁赢得了青年,就赢得了未来和希望。如何在西方中心主义甚嚣尘上的背景下,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逐渐成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社会普遍关注的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借助现代集成创新的思想、理论、方法,从历史足迹中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可能,从时代境遇中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现实之需,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框架体系,按照“施教”与“受教”并存的逻辑理路,从七个方面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路径与保障措施。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可能性、具象性和目标性提供了理论支撑;贝塔朗菲的系统论、马可·伊恩斯蒂的集成创新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蓄思想以及教育学中的整体性教育理论等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集成创新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日渐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元素,为今后的进一步集成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诸如,基础理论支撑度不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共识度不高、内容的“碎片化”、方法的协同性差等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内在动力。如同芯片集成一样,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诸多构成要素实现优化组合集成创新需要一个集成母版。“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背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脚踏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面向教育发展的美好未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集成创新最理想的集成载体。在此基础上,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过程和受教过程的逻辑进路,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框架体系。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全部要素,是集成创新的内容,涵盖了目标体系的集成创新、任务体系的集成创新、学科体系的集成创新、课程体系的集成创新、教学体系的集成创新、教学评价体系的集成创新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如何实现,就是要在继承创新的基础上,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倡导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大思政、建立马克思主义大学科、依托现代信息化大数据、构建全国性思想政治教育大平台、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大环境、培育反映铸魂育人规律的大成果、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大目标。同时,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还需要有良好的保障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强领导,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在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中的关键作用。要进一步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不断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的动力。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监督管理水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尝试性地把物理学科的“集成”概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概念做出理论界定,并进行了系统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的专业学术范畴,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空间,对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价值和实践意义。
高烁[4](2020)在《虚拟仿真技术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突破与发展,教师们开始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拥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将信息技术更好地与物理实验教学整合尤为关键。虚拟仿真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手段,近些年,其发展速度和影响力与日俱增,已经成为了各行各业突破创新的重中之重,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将它作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首选引入物理实验教学,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本文首先界定了虚拟仿真技术的相关概念并对现阶段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对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探究,涵盖建构主义、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杜威“从做中学”、人本主义、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并给出了相应的实际教学中的思考分析。接着探讨了虚拟仿真应用于实验教学的优势,包括“可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保证学生的安全和避免实验仪器的损坏”、“可以作为课后巩固环节的一个重要补充”四个方面。并结合相关教学案例,总结出虚拟仿真技术更适用于新课教学、习题课复习以及学生课后自主学习阶段。最后进行了相关教学实践,对九年级人教版《测量小灯泡电功率》这一章节进行教学设计分析,并应用于实际课堂教学,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软件辅助学生模拟实验。同时,为了了解虚拟仿真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本课题对学生使用过后的反馈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经过分析后结果表明,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受到绝大部分学生的喜爱和赞成,能够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幅度提高,节约了教学时间,减轻了教师们的教学压力。虚拟仿真技术可以丰富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对抽象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同时有利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保证了以学生为主体。最后,对于虚拟仿真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对本次研究中的不足进行了反思。
吴晗清,赵芳祺,李丽萍[5](2019)在《化学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认识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基于文献分析,对18名大四师范生进行深度的调查研究。发现师范生对实验教学能力的内涵及价值存在不全面、不平衡的认识,缺乏对实验教学本质的认知。同时,当下的师范生课程内容及实施,也不能满足实验教学能力培养的需求。因此需要加强师范生的教学类实验课程,并注重师范生主体性的培育,从而让理念与实践彼此促进,双螺旋提升。
王毛文[6](2019)在《建国七十年来我国中小学德育发展变迁研究》文中认为伴随新中国的成立,我国中小学德育已经有七十年的发展历史。建国七十年以来,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与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分不开,与一定时期教育要求密切相关,因而在不同时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德育体系。本文采用文本研究方法和比较研究方法,研究建国七十年来我国中小学德育发展变迁情况。将七十年的发展在时间段上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建国初期(1949—1965)、文革时期(1966—1976)、改革开放时期(1977—1999)、新时期(2000—2019)。以此为时间线客观分析不同时期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践履方式和德育教材呈现方式的主要特征和发展变化并进行具体的概括与总结,得出建国七十周年我国中小学德育的整体发展变迁过程。文本分为五章内容。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包含了研究缘起、研究现状、德育概念界定、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第二章研究建国十七年来不同时期德育目标的发展:培养“五爱”新思想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培养为无产阶政治服务的接班人、培养“四有”和“五爱”的社会主义公民、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社会公民,在不同时期目标特征中探寻德育背后的价值。第三章研究建国七十年来不同时期德育内容的发展: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全面渗入、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展开、政治教育的淡化与现代德育体系的初步形成、现代德育内容体系的全面构建,从发展中看德育内容的内涵变化。第四章研究建国七十年来德育践履方式的发展:活用课堂讲授和推广劳动实践、全面开展革命思想宣传和生产实践活动、在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磨合中开拓创新、在生活世界中落细落小落实,从中发现不同时期德育践履方式的发展变化。第五章从教材维度研究建国七十年来德育教材呈现方式的变化。以小学为例,对文本、图像和课程结构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从中得出建国七十年来德育教材发展的三种价值趋向变化:侧重政治优先向关注道德为主转变、侧重理想知识向关注现实生活转变、侧重成人主体向关注学生主体转变。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呈现出建国七十年来我国中小学德育发展变迁过程,为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历史借鉴。
余柏青[7](2019)在《《历史教学》(1951-2010年)研究 ——以中学历史教学的考察为重点》文中研究说明《历史教学》创办于1951年1月,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创办的历史学刊物。至2010年12月,该杂志已出版613期。它以基础性、思想性和学术性为指导原则,始终坚持科学、严谨和务实的办刊风格。自创刊以来,它为繁荣国家历史教学及史学研究,建立史学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推动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以及促进国内外学术研究交流等,均作出突出贡献。此前,学界只是零星地、局部地研究《历史教学》,还没有系统地、深入地对其进行研究。为丰富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拓宽中学历史教学研究领域,强化历史教学、历史教科书与历史研究三者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揭示中学历史教学与相关学术研究之间的逻辑关系,作者对《历史教学》60年的发展进行了整体研究。《历史教学》是在以下四个背景下创办起来的:第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国家文化教育政策的指导,京津地区的几位历史学者敏锐地感觉到历史教师对唯物史观的迫切需求,因此创办一种专供历史教师阅读的刊物,《历史教学》应运而生。第二,知识分子心态使然。新中国成立使知识分子对未来充满期望,他们经历了国民党政权的腐败,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主动紧跟政治,渴望跟上时代的变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第三,《历史教学》创刊申请得到了天津军政委员会批准,在办刊过程中又得到天津市军管会文教部部长黄松龄的大力支持;第四,李光璧、傅尚文、杨生茂等七位同人的共同努力。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份同人刊物《历史教学》就此诞生,并且很快走上良性发展轨道,成为中学历史教学杂志领域的一面旗帜。《历史教学》的读者群体主要是中学历史教师、高等师范院校历史系专业师生、历史教学研究工作者、教研员等。据不完全统计,5901位署名作者在《历史教学》共发表了10546篇作品。《历史教学》的作者群体主要集中在京津地区,而稿源又集中来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历史教学》编辑部等三个单位。其组织架构可以从下列四个时期来进行分析:1951年1月创刊到1954年8月属于同人办刊时期。1954年9月到1959年这段时期属于天津市人民出版社管理时期。1959至1966年、1979年复刊后至1985年,这两个时期属于天津市教育局管理。1986年开始至2010年这段时期属于天津新闻出版局管理时期。1951年1月到1966年6月是《历史教学》的特色形成和曲折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分同人办刊、政府改造、曲折发展三个阶段。同人办刊阶段,知识分子办刊主动紧跟政治形势,在“教”与“学”方面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特点。政府改造以后,天津人民出版社成立第三编辑室,专门负责编辑《历史教学》。该时期的“大家小文章”“问题解答”等学术性研究文章,“看似写来不难”“结果非高手莫办”,至今都传为美谈。1959年到1966年6月是《历史教学》曲折发展时期。由于连续的政治运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历史教学》被迫停刊。1979年1月到1990年3月是《历史教学》缓慢恢复和特色重建时期。1979到1985年是《历史教学》的复刊阶段。该阶段主要是教学和史学领域的拨乱反正,中学历史教学和学术研究逐步得到恢复;1986到1990年3月是《历史教学》特色重建时期。这个阶段重建教学特色后,学术研究文章发表对杂志发展而言存在着两难处境。1991年4月到2001年3月是《历史教学》继续偏重教学与学术“滑坡”时期。前期,杂志研究突出以能力为核心的考试测量与评价,并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培养中学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途径。后期,由于杂志管理失控,编辑出现许多乱象,学术论文弱化的趋势明显。在同类刊物崛起及网络迅猛发展的双重冲击下,《历史教学》逐渐失去其竞争优势。2001年3月到2010年12月是《历史教学》平稳过渡和“黄金”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又分为平稳过渡、“黄金”发展、分刊后继续发展三个阶段。2001年3月到2002年1月是《历史教学》平稳过渡阶段,它呈现“不温不火”状态;2002年2月至2006年12月是《历史教学》发展的“黄金”阶段。杂志编辑部组织对课程标准和“一标多本”教材进行讨论,将受众群体聚焦到《历史教学》平台;发表与中学历史教学关系密切的研究性学习案例和“听课随笔”,以引领中学历史教学;发表中青年专家访谈录,使学术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有机结合。2007年1月以后分中学版和高校版,《历史教学》得到持续性的发展。《历史教学》从创刊以来的发展变化历程折射出国家意识形态变化及其对出版物的影响。在1957-1978年,由于受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历史教学》紧跟国家政策形势的变化,导致杂志的内容有时出现偏离历史教学与研究的轨道。一本杂志能坚持办刊多年,而且现在还在良性健康地发展,这在中国近现代出版史上比较少见。一方面,由于政治体制的原因,将同人刊物纳入到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管理之中,由国家提供办刊经费,这是一本杂志赖以生存的基础。另一方面,杂志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杂志在发展过程中的跌宕起伏,它不完全是市场反映的结果,杂志的发展主要依靠党和国家的支持。研究《历史教学》不但要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变化特点,而且要从中透视在中国政治变化的背景下,知识分子们的心态及思想变化动态。《历史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总结其发展历史,终为中学历史教学服务;教学文章要抓教改典型,抓教学的前沿问题,使杂志发挥引领作用。《历史教学》兼顾历史研究与学术研究,采用高校版与中学版的办法解决学术研究与教学研究并重的问题。中学版是《历史教学》的根基和发行量的基本保证,保持中学版的内容和质量是这本杂志能够存活的关键所在。历史教学社与天津古籍出版社合并,严重制约着杂志的发展。《历史教学》被某所大学收入麾下,或是转移到经济效益较好的出版社。无论哪种归宿,对《历史教学》都是福音。
许清[8](2019)在《高中化学163高效课堂实施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化学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很强,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高效地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是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不断探究的问题。在我国目前高中化学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学者提出了 163高效课堂,它符合我国教育改革的时代潮流,是新高考模式下的客观需求,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学生个体成长的内在需求。163高效课堂实施以来,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163高效课堂的实施与化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改革也是一个缓慢前行的过程。尤其是化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代表性学科,在改革的过程中具有自己独有的特色,所以在163高效课堂实施和改进的过程中,还需要社会、学校、一线教师与教学管理者的不断努力与改进,才能推动163高效课堂取得更好的成效。笔者结合高中化学教学经验和相关理论知识,通过实地调查、访谈法、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湖北省某实验高中化学163高效课堂的进行调查,分析高中化学163高效课堂的建设情况,找出阻碍课堂实现高效的原因,并结合学校工作实际给出解决对策,以使163高效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寻求发展的主要途径。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详细介绍了研究背景、意义、思路和方法,并对国内外关于高中化学163高效课堂教学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2)详细阐述了 163高效课堂、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文章书写提供理论支持。(3)笔者对高中化学163高效课堂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发现163高效课堂在实施过程中切实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对于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有了较高的重视,转变了以往只注重高考成绩的填鸭式教学方式。(4)结合现状调查,发现高中化学163高效课堂教学主要存在着如忽视学生素质教育培养、教学任务及教学时间影响化学实验的开设、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5)针对高中化学163高效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如加强教学资源的投入与化学实验室的建设,延长课时长度,保证实验课时工作量,完善学生化学学习评价制度;针对教师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转变教师观念,完善教师考核制度,采用多种实验教学形式;针对学生方面的问题,教师要多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多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时刻注重学生存疑精神与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6)对本文研究做出总结,并分析其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相关展望。
魏朝云[9](2018)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以新沂市为例》文中提出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主要特色,化学知识一般源于实验同时又为实验所验证。因此,化学教学的灵魂应该就是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验教学开展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化学教学的质量。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严重影响和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在实际教学中,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实验教学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化学实验教学在整个化学教学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研究化学实验教学不仅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改善课堂教学质量,更能推进实验教学的改革进程。但是,对位于苏北农村地区的新沂市来说,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如何?存在着哪些问题?是否跟进了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所以本研究的选题为新沂市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通过对新沂市部分化学教师和学生展开调查与访谈,从而得出新课改下新沂市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并针对存在问题进行了策略研究。本研究共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内容为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以及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理论研究,主要对当前实验室建设标准和中学化学教材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主要通过实地调查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对新沂市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第五部分针对当前新沂市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追溯。第六部分针对化学实验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对策研究。第七部分为本研究的总结部分,由研究结论和反思构成。
白金岳[10](2017)在《凌源市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调查研究及启示》文中研究说明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自从实施新课改以来,教育部愈加重视提高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物理实验教学质量等问题。但目前在农村初中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学校没有按照新课标的规定进行实验教学,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调查研究农村初中的物理实验现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选取了凌源市境内的11所农村初中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农村初中的物理实验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从中获取一些对本地物理实验教学的启示。论文首先梳理现有研究,对目前研究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文献综述,针对现有研究指出对凌源市农村初中物理实验现状进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其次,对本地区的物理实验条件进行前期调查,为更深入了解分析凌源市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做好前期准备。再次,通过问卷、实地考察、访谈等方法调查凌源市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实施现状。结合教师对物理实验重要程度的认识、实验具体的开设情况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在实验实施过程中遇到阻碍时教师采取的补救措施这三方面分别进行研究分析,深入了解凌源市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最后,针对实验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从案例实施的角度,着重进行实验教学实践的研究,并在此案例研究的基础上,获得实践教学的启示。
二、关于改进实验教学的几点意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改进实验教学的几点意见(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高中物理教学案例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创客教育的相关概念 |
2.1 创客 |
2.1.1 创客的起源 |
2.1.2 创客的发展 |
2.2 创客运动 |
2.2.1 创客运动的定义 |
2.2.2 创客运动的发展 |
2.2.3 创客运动的意义 |
2.3 创客教育 |
2.3.1 创客教育的定义 |
2.3.2 创客教育价值 |
2.3.3 理论基础 |
2.3.4 创客教育与STEAM教育 |
2.4 创客空间 |
2.4.1 创客空间的种类 |
2.4.2 创客空间的建立 |
2.5 创客教育推进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
2.5.1 面临的问题 |
2.5.2 解决方法 |
第3章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及基本创客素养调查研究 |
3.1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调查问卷 |
3.1.1 调查的目的 |
3.1.2 调查问卷的编撰 |
3.1.3 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
3.2 高中生物理基本创客素养调查 |
3.2.1 调查的目的 |
3.2.2 调查问卷的编辑 |
3.2.3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第4章 创客教育融入高中物理教学的策略和教学模式构建 |
4.1 创客教育融入高中物理教学的策略 |
4.1.1 学校加强创客空间建设,培育创客氛围 |
4.1.2 教师整合创客资源,促进实验教学 |
4.1.3 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主动增强素质 |
4.2 创客教育教学模式构建 |
4.2.1 构建的原则 |
4.2.2 创客教育教学模式设计 |
第5章 高中物理创客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实施 |
5.1 高中物理创客教具设计 |
5.2 高中物理创客教学实施 |
5.2.1 教学案例设计一:《自由落体运动》 |
5.2.2 教学案例设计二:《牛顿第三定律》 |
第6章 教学实践成效的调研与分析 |
6.1 物理学习兴趣调查结果分析 |
6.2 学生物理基本创客素养测试结果分析 |
6.3 对教师的访谈 |
6.4 调查结论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7.2.1 研究不足 |
7.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量表 |
附录B 高中生物理基本创客素养问卷 |
附录C 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2)民国时期师范学校训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一) 民国时期训育在师范学校中的特殊意义 |
(二) 民国师范学校训育为当下师范生师德教育提供借鉴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 师范学校 |
(二) 训育 |
四、研究综述 |
(一) 国外相关研究 |
(二) 国内相关研究 |
(三) 研究述评 |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1. 历史文献法 |
2. 个案分析法 |
六、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民国时期师范学校训育的历史背景 |
一、“训育”的演变与发展 |
(一) 清末时期——“训育”传入 |
(二) 民国前期——“训育”发展 |
(三) 民国中后期——“训育”完成 |
二、训育在师范学校中的特殊使命 |
三、民国时期相关训育政策 |
第二章 民国时期师范学校训育制度及举措 |
一、民国时期师范学校训育制度 |
(一) 训育目标 |
(二) 训育原则 |
(三) 训育方法 |
(四) 训育机构 |
二、民国时期师范学校主实施训育的主要举措 |
(一) 导师制——训育实施的制度保障 |
(二) 军事训练——训育实施的主要方式 |
(三) 学生自治会—训育实施的主要组织 |
第三章 民国时期师范学校训育具体实践——以两所师范学校为例 |
一、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的训育实践 |
(一) “湘南革命摇篮”——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 |
(二) 五大训育方法——训话、礼仪、揭示、考察、讲演 |
二、四川省立剑阁乡村师范学校的训育实践 |
(一) 四川省立剑阁乡村师范学校的简介 |
(二) 三大训练课程——国防、政治、教学 |
三、民国时期师范学校训育实践的特点 |
(一) 重视人格培养 |
(二) 加强体育锻炼 |
(三) 重视社会实践 |
第四章 民国时期师范学校训育实施的成效与局限 |
一、民国时期师范学校训育实施的成效 |
(一) 增强师范生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 |
(二) 推动师范生走向社会和服务社会 |
(三) 促进师范生德智体多方面发展 |
二、民国时期师范学校训育实施的局限 |
(一) 逐渐沦为国民党政府控制学生思想的手段 |
(二) 某些传统道德思想违背时代发展潮流 |
(三) 缺乏统一的训育体系整体效果甚微 |
第五章 民国时期师范学校训育对当代师范生培养的启示 |
一、激发师范生社会责任感践行教育服务社会理念 |
二、秉承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师范生师德修养 |
三、融合多种教育方法促进师范生全面发展 |
四、尊重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师范生自治管理能力 |
参考文献 |
(一) 着作 |
(二) 民国报刊 |
(三) 学位论文 |
(四)期刊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的由来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二)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三、核心概念与主要内容 |
(一)论文研究的核心概念 |
(二)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
五、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思想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 |
(一)关于人的本质学说 |
(二)关于社会发展学说 |
(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
二、贝塔朗菲的系统论思想 |
(一)世界的系统性构成 |
(二)系统的功能和要素构成 |
(三)系统论思想的启迪 |
三、马可﹒伊恩斯蒂的技术集成理论 |
(一)关于“技术集成”概念的提出 |
(二)集成创新理论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模式 |
(三)集成创新理论的启示 |
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蓄思想 |
(一)兼容并蓄的哲学传统 |
(二)有容乃大的君子人格 |
(三)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 |
(四)兼容并蓄思想的启示 |
五、教育学中的整体性教育理论 |
(一)世界的整体性构成 |
(二)整体性理论的形成发展 |
(三)整体性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
(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作用 |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历史前提 |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回顾 |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步探索阶段(1949年-1965年)——思政教育格局初建 |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曲折前进阶段(1966年-1978年)——片面强调阶级斗争 |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78年-1997年)——全国各地积极探索 |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范提高阶段(1998年-2012年)——国家层面规范协调 |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集成创新成为可能 |
二、思想政治教育成就为集成创新提供可能 |
(一)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成为集成创新的基本内核 |
(二)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成为集成创新的技术手段 |
(三)便捷有效的教学平台成为集成创新的交互载体 |
(四)不断巩固的意识形态提供集成创新的理论自信 |
(五)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提供集成创新的实现路径 |
(六)日趋完善的学科体系提供集成创新的专业支持 |
(七)软硬件的改善为集成创新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
三、思政教育基本经验为集成创新提供遵循 |
(一)坚持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 |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
(三)坚持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
(四)坚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五)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与时俱进 |
(六)坚持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 |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现实之需 |
一、基础理论不强、学科发展受限 |
(一)基础理论发展不充分 |
(二)学科体系架构不健全 |
(三)学科的专业性不强、实操性不够 |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共识度不高 |
(一)莫衷一是的教育理念 |
(二)理念缺失所造成的影响 |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化较差 |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表述不统一 |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
四、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协同性较差 |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断拓展 |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 |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优化成为提高吸引力需要 |
五、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平台融合度不够 |
(一)数字信息技术发展方兴未艾 |
(二)与现代技术融合尚处在探索阶段 |
(三)信息过载对主流信息的遮蔽 |
(四)现代教育技术冲击传统教学优势 |
(五)与现代技术高度融合成未来之需 |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基本框架 |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基本面板 |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母版” |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鲜亮底色 |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领导力量 |
(四)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文化根基 |
(五)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价值导向 |
(六)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外部条件 |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要素构成 |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内在逻辑 |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起点 |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主线 |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支点 |
(四)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归宿 |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主要内容 |
一、目标体系的集成创新 |
(一)目标及其作用 |
(二)教育目标及其异化问题 |
(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
(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集成优化 |
二、任务体系的集成创新 |
(一)任务及其作用 |
(二)教育的根本任务 |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
(四)任务体系的细化明确 |
三、组织体系的集成创新 |
(一)组织及其结构 |
(二)教育行政管理组织的架构 |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组织 |
(四)组织体系的创新管理 |
四、学科体系的集成创新 |
(一)学科的内涵与作用 |
(二)“马学科”的领航功能 |
(三)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
(四)“马学科”的创新发展 |
五、课程体系的集成创新 |
(一)课程体系 |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集成创新 |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体系集成创新 |
六、教学体系的集成创新 |
(一)教学体系集成创新原则 |
(二)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 |
(三)教学场域的情景构建 |
(四)教学内容的取舍整合 |
(五)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
(六)教学效果的考核反馈 |
七、评价体系的集成创新 |
(一)种类繁多的教育教学评价 |
(二)不当评价造成的影响与危害 |
(三)教育教学评价的规范与整合 |
第六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路径选择 |
一、提升认识高度,形成从中央到地方协同发力的大格局 |
(一)格局的内涵与价值 |
(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大格局的内在逻辑 |
(三)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的内容构成 |
二、扩大育人广度,建立从理论到实践的全员育人大思政 |
(一)科学认识“大思政”的意蕴与特征 |
(二)认真贯彻落实十大育人体系 |
三、夯实学科体系,建设马克思主义引领的社会科学体系 |
(一)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 |
(二)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 |
四、依托现代科技,培育信息化条件下的精准育人大数据 |
(一)学习信息思维转变思想观念 |
(二)依托数据资源丰富内容 |
(三)借助信息技术革新方法 |
五、净化社会风气,营造有利于高校学生健康成长大环境 |
(一)顺应时代潮流,坚定政治方向 |
(二)优化社会环境,形成育人合力 |
(三)开展学风校风建设,美化学校育人环境 |
(四)弘扬优良家教家风,建构和谐成长环境 |
六、强化使命担当,实现教育强国和自由全面发展大目标 |
(一)坚定做到“两个维护” |
(二)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
第七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保障体系 |
一、进一步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强领导 |
(一)百年辉煌造就中国共产党卓越的领导才能 |
(二)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群众的教育和动员 |
(三)中国共产党有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经验 |
(四)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
二、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关键作用 |
(一)保证教育者先受教育 |
(二)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作用 |
(三)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 |
三、进一步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 |
(一)进一步加大高校经费投入,强化经费投入的育人导向 |
(二)加大专项发展资金支持,改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物质装备 |
(三)加大科研项目资金扶持,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水平 |
(四)加大师资培养资金支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能力 |
(五)加大红色研学资金支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社会认知能力 |
(六)积极筹措社会资金,给予思政课教师一定的专项补贴 |
四、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监督管理水平 |
(一)明确管理责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监督管理水平 |
(二)严抓专项检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
(三)深化重点督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
(四)强化整改责任,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 |
结语: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需要久久为功 |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连续性的施教过程 |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是个复杂的渐进过程 |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化推进 |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定有美好的前程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虚拟仿真技术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虚拟仿真技术的概念与特点 |
1.5.1 虚拟仿真技术的概念 |
1.5.2 虚拟仿真技术的特点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2.1 国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
2.2 国内研究和应用现状 |
第三章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应用虚拟仿真技术的理论基础 |
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2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
3.3 杜威“从做中学”的学习理论 |
3.4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3.5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
第四章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应用虚拟仿真技术的优势与原则 |
4.1 初中物理学科特点和初中学生特点 |
4.1.1 初中物理学科特点 |
4.1.2 初中学生特点 |
4.2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应用虚拟仿真技术的优势 |
4.2.1 虚拟仿真技术可创设直观的学习情境 |
4.2.2 虚拟仿真技术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
4.2.3 虚拟仿真技术可保证学生的安全和避免实验仪器的损坏 |
4.2.4 虚拟仿真技术可作为课后巩固环节的一个重要补充 |
4.3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应用虚拟仿真技术的基本原则 |
第五章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应用虚拟仿真技术的教学设计 |
5.1 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新课教学 |
5.1.1 应用于新课导入环节,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 |
5.1.2 应用于知识点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重点和难点 |
5.1.3 应用于演示实验,弥补教学硬件上的不足 |
5.2 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习题课 |
5.3 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课后巩固和自主学习 |
5.3.1 虚拟仿真技术在课后自主复习阶段应用的教学案例 |
第六章 虚拟仿真技术在初中物理课堂上应用的教育实践 |
6.1 《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教学案例 |
6.1.1 教材分析 |
6.1.2 学情分析 |
6.1.3 教学设计 |
6.1.4 本章中虚拟仿真技术应用效果分析 |
6.2 实证研究 |
6.2.1 调查问卷设计 |
6.2.2 调查对象选取 |
6.2.3 调查实施过程 |
6.2.4 数据分析 |
第七章 结论与反思 |
7.1 结论 |
7.2 建议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虚拟实验应用情况问卷调查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5)化学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认识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实验教学能力的相关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工具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化学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认识的基本情况 |
3.2 师范生的化学实验教学能力内涵及价值的认知失衡 |
3.3 现实培养体系与化学师范生需求的仳离 |
4 师范院校教学实验类课程应具备的特征 |
4.1 大力加强师范生的教学类实验课程, 让理念与实践双螺旋提升 |
4.2 实验教学过程中, 注重师范生的主体性培养 |
4.3 注重一线教学实践, 将实验应用于教学过程 |
(6)建国七十年来我国中小学德育发展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现状 |
1.2.1 关于德育发展变迁的研究 |
1.2.2 关于德育教材发展变化的研究 |
1.2.3 研究现状总结 |
1.3 德育概念界定 |
1.4 研究对象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本研究法 |
1.5.2 比较研究法 |
第2章 建国七十年来德育目标的发展变迁 |
2.1 培养“五爱”新思想的社会主义劳动者(1949-1965) |
2.1.1 培养学生积极的革命人生观 |
2.1.2 培养学生“五爱”国民公德 |
2.1.3 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
2.2 培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接班人(1966-1976) |
2.3 培养“四有”“五爱”的社会主义公民(1977-1999) |
2.3.1 培养有政治觉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1977-1985) |
2.3.2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五爱”公民(1986-1999) |
2.4 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社会公民(2000-2019) |
2.4.1 培养热爱生活与适应社会的负责公民 |
2.4.2 培养礼法文明的现代公民 |
2.4.3 培养有责任担当意识的合格公民 |
2.4.4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
2.5 建国七十年来德育目标背后的价值反思 |
第3章 建国七十年来德育内容的发展变迁 |
3.1 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全面渗入(1949-1965) |
3.1.1 强调社会主义教育 |
3.1.2 重视阶级斗争教育 |
3.1.3 倡导民主纪律教育 |
3.2 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展开(1966-1976) |
3.2.1 学习毛主席语录与思想 |
3.2.2 批判传统旧思想与学习科学新知识 |
3.3 政治教育的淡化与现代德育体系的初步形成(1977-1999) |
3.3.1 政治理想教育与五爱教育同步进行(1977-1985) |
3.3.2 构建以爱国教育与理想教育为核心的规范体系(1986-1999) |
3.4 现代德育内容体系的全面构建(2000-2019) |
3.4.1 重视公民法治教育 |
3.4.2 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教育 |
3.4.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时代新内容 |
3.4.4 生态文明教育成为新时期主题 |
3.5 建国七十年来德育内容的内涵变化 |
第4章 建国七十年来德育践履方式的发展变迁 |
4.1 活用课堂讲授且推广劳动实践(1949-1965) |
4.1.1 反对体罚并主张生动活泼的课堂讲授 |
4.1.2 开展社会调查实践 |
4.1.3 积极参与生产劳动 |
4.1.4 自我教育与榜样示范 |
4.2 全面开展革命思想宣传和生产实践活动(1966-1976) |
4.2.1 批判学校教学并主张革命实践 |
4.2.2 宣传革命思想与推崇个人崇拜 |
4.2.3 全面进行生产劳动 |
4.3 在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磨合中开拓创新(1977-1999) |
4.3.1 启发式教学在思想政治课四次改革中不断强化 |
4.3.2 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
4.3.3 劳动技术实践与自我锻炼相结合 |
4.3.4 建设德育活动基地 |
4.3.5 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 |
4.4 在生活世界中落细落小落实(2000-2019) |
4.4.1 落细:学生在体验中参与各项主题活动 |
4.4.2 落小:在习惯养成中实现三方联合互动 |
4.4.3 落实:对传统文化与劳动实践的时代性创新 |
4.5 建国七十年来德育践履方式的发展变化 |
第5章 建国七十年来德育教材呈现方式的变化——以小学阶段为例 |
5.1 侧重政治优先向关注道德为主转变 |
5.1.1 教材封面:从政治课程到德育课程 |
5.1.2 目录标题表述:从政治话语到道德话语 |
5.1.3 文本素材选取:从革命榜样故事到现实生活 |
5.1.4 课程活动设计:从单一政治灌输练习到综合性德育活动栏目 |
5.2 侧重理想知识向关注现实生活转变 |
5.2.1 插图内容:从抽象故事类插图到生活情境类插图 |
5.2.2 文本人物:从英雄榜样到学生生活人物 |
5.2.3 教材结构:从知识规范体系建构到生活活动编排 |
5.3 侧重成人主体向关注学生主体转变 |
5.3.1 教材插图:从成人形象到学生形象 |
5.3.2 文本表述:从成人话语到学生话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历史教学》(1951-2010年)研究 ——以中学历史教学的考察为重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概况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创办背景和组织架构及运行机制 |
第一节 《历史教学》的创办背景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化教育政策 |
二、知识分子接受改造的需要 |
三、天津军政委员会文教部的支持 |
四、七位同人的共同努力 |
第二节 《历史教学》的组织架构 |
一、同人办刊时期的组织架构 |
二、天津市人民出版社管理时期的组织架构 |
三、天津市教育局管理时期的组织架构 |
四、天津市新闻出版局管理时期的组织架构 |
第三节 《历史教学》的运行机制 |
一、编辑出版责任机制 |
二、稿源与作者群体 |
三、印刷、发行及价格 |
第二章 特色形成和曲折发展(1951.1-1966.6) |
第一节 同人办刊时期的“教”与“学” |
一、主动紧跟政治形势 |
二、建国之初《历史教学》中的“教” |
三、建国之初《历史教学》中的“学” |
第二节 学习苏联与坚持特色 |
一、政府接管后的办刊方针 |
二、1956 年版教材的特点及讨论 |
三、全面学习苏联的教学法 |
四、“大家小文章”与问题解答 |
第三节 国家政策影响下的曲折发展 |
一、曲折发展时期的中学历史教学 |
二、曲折发展时期的学术研究 |
第三章 缓慢恢复和特色重建时期(1979.1-1991.3) |
第一节 复刊时期的拨乱反正 |
一、历史教学逐渐恢复到正常轨道 |
二、及时反映史学界的研究动态 |
第二节 教学特色的重建与学术文章水准 |
一、教学特色的重建 |
二、重建特色的两难处境 |
第四章 偏重教学和学术“滑坡”(1991.4-2001.5) |
第一节 高考的能力立意与能力培养的教学 |
一、教学大纲与教材内容的渐趋稳定 |
二、以能力立意的考试测量与评价体系形成 |
三、中学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 |
第二节 学术论文弱化与编辑乱象 |
一、论文质量下降的表现及原因 |
二、编辑出现乱象的表现及原因 |
第五章 平稳过渡和“黄金”时代(2001.6-2010.12) |
第一节 平稳过渡时的“不温不火” |
一、初步探讨中学历史课程的设计 |
二、继续配合人教社的教材修订 |
三、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初步探索 |
第二节 独立办刊形成特色 |
一、2003 年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一标多本” |
二、21世纪初历史课程设置与编写教材专题讨论 |
三、研究性学习与“聂马之争” |
四、有重大影响的中青年着名学者访谈录 |
第三节 分版后的发展趋势 |
一、中学版和高校版的特点 |
二、专家引领中学教学研究 |
三、提倡以“教学设计”取代教案 |
四、研究高考试题引领高中教学 |
第六章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及发展策略 |
第一节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
一、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 |
二、《历史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
第二节 杂志的变化趋势及发展策略 |
一、杂志的变化趋势及原因 |
二、发展的现实隐忧及策略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8)高中化学163高效课堂实施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新高考模式下的客观需求 |
1.1.2 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
1.1.3 学生个体成长的内在需求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2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163高效课堂 |
2.2 认知学习理论 |
2.3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
2.4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3 高中化学163高效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 |
3.1 湖北省某实验高中实地调查 |
3.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3.2.1 实地调查结果 |
3.2.2 问卷调查信度与效度分析 |
3.3 访谈调查结果与分析 |
3.3.1 教师访谈记录 |
3.3.2 学生访谈记录 |
3.4 调查访谈结论 |
3.4.1 教师方面 |
3.4.2 学生方面 |
4 高中化学163高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4.1 163高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
4.1.1 学校层面 |
4.1.2 教师层面 |
4.1.3 学生层面 |
4.2 客观因素 |
4.2.1 忽视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 |
4.2.2 教学任务及教学时间影响化学实验的开设 |
4.2.3 师资力量薄弱与教学资源不充足 |
4.3 主观因素 |
4.3.1 对163高效课堂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 |
4.3.2 教师自身教学修养 |
4.3.3 教师缺乏相应的进修学习渠道 |
4.3.4 受教师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 |
5 高中化学163高效课堂教学实施对策 |
5.1 针对学校存在问题的策略研究 |
5.1.1 加强教学资源的投入与化学实验建设 |
5.1.2 延长课时长度与保证实验课时工作量 |
5.1.3 完善学生化学学习评价制度 |
5.2 针对教师存在问题的策略研究 |
5.2.1 转变教师观念 |
5.2.2 完善教师考核制度 |
5.2.3 采用多种实验教学形式 |
5.3 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解决策略 |
5.3.1 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
5.3.2 保持科学严谨的态度 |
6 结论与反思 |
6.1 研究结论 |
6.1.1 学校应该注重理论与试验完美结合 |
6.1.2 教师应该提升自身素养与提高教学质量 |
6.1.3 学生应该提升化学素养与学科应用能力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以新沂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化学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
二、当前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问题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对现有研究评述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多元智能理论 |
三、有意义学习理论 |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三章 中学化学实验室建设标准与教材分析 |
第一节 中学化学实验室建设标准 |
第二节 初中化学教材实验分析 |
第三节 高中化学教材实验分析 |
第四章 新沂市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实地调查 |
一、初级中学 |
二、高级中学 |
三、初、高中实验室情况实地调查结果对比与分析 |
第二节 问卷调查 |
一、调查对象的确定 |
二、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发放 |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三节 访谈调查 |
一、访谈目的及访谈内容的确立 |
二、访谈对象的确定 |
三、部分访谈记录 |
四、访谈结论 |
第五章 新沂市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新沂市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存在问题 |
一、学校层面 |
二、教师层面 |
三、学生层面 |
第二节 新沂市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存在问题的产生原因 |
一、客观因素 |
二、主观因素 |
第六章 促进新沂市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实施的策略研究 |
第一节 针对学校层面存在问题的策略研究 |
一、转变校长观念是保障实验教学的基石 |
二、加强实验室与实验员队伍建设 |
三、延长课时长度,保证实验课时量 |
四、完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
第二节 针对教师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
一、转变教师观念以促进实验教学实施 |
二、提高教师实验能力,促进专业发展 |
三、采用多样化实验教学形式 |
第三节 针对学生存在问题的策略研究 |
一、转变学生观念保证实验学习效率 |
二、教师要通过实验教学加强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
第七章 总结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反思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凌源市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调查研究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背景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现有研究不足 |
四、调查的总体设计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 |
(三)调查方法的确立 |
(四)研究流程 |
第二章 凌源市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条件的调查 |
一、物理实验室配置 |
(一)物理实验室建设情况 |
(二)物理实验室管理情况 |
二、物理实验员的配备 |
(一)实验员的配置数量 |
(二)专职实验员的基本情况 |
三、物理实验仪器配置 |
(一)物理实验仪器配置情况 |
(二)实验仪器的管理 |
第三章 凌源市农村初中物理实验实施现状的调查 |
一、调查设计 |
(一)调查问卷的制定 |
(二)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二、物理实验实施现状的分析 |
(一)教师对实验重要性的认识 |
(二)基本操作、探究性、测定性实验开设情况的调查 |
(三)为促进实验的开设教师采取措施的调查 |
第四章 实验教学与优秀教具的案例实践研究 |
一、案例实践研究的设计 |
(一)进行案例实践研究的目的 |
(二)实践研究的呈现方式 |
(三)研究的思路 |
二、案例的具体实施 |
(一)实验教学案例的实践研究 |
(二)教师自制优秀教具的实践研究 |
三、实践效果反馈 |
(一)学生学习效果反馈 |
(二)教师的自我感受 |
第五章 对凌源市农村初中实验教学现状研究的启示 |
一、实验现状调查结果 |
(一)物理实验条件 |
(二)实验实施现状 |
二、对实验教学的启示 |
(一)对教师的启示 |
(二)对学校的启示 |
三、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的反思 |
(二)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 |
附录Ⅱ 案例实践研究中《阿基米德原理》一课 |
附录Ⅲ 案例实践研究中《光的反射》一课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关于改进实验教学的几点意见(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高中物理教学案例设计与实践[D]. 陶学艳.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民国时期师范学校训育研究[D]. 陆慧灵. 扬州大学, 2021(09)
-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D]. 尚明瑞. 兰州大学, 2021(09)
- [4]虚拟仿真技术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D]. 高烁. 湖南理工学院, 2020(02)
- [5]化学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认识的调查研究[J]. 吴晗清,赵芳祺,李丽萍. 化学教学, 2019(07)
- [6]建国七十年来我国中小学德育发展变迁研究[D]. 王毛文.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7]《历史教学》(1951-2010年)研究 ——以中学历史教学的考察为重点[D]. 余柏青.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8]高中化学163高效课堂实施调查研究[D]. 许清.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9]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以新沂市为例[D]. 魏朝云. 江苏师范大学, 2018(09)
- [10]凌源市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调查研究及启示[D]. 白金岳. 沈阳师范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