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韩国特殊教育发展经纬(上)(论文文献综述)
王泽宇[1](2020)在《内蒙古自治区特殊教育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我国教育部门于2010年颁布了《中长期教育改革纲要(2010-2020)》,该文中首次以独立章节对特殊教育方式进行了阐述。我国十八大中着重提出国家应该提倡大力发展该教育,并且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办好特殊教育。教师作为教育实施者,是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要想办好特殊教育必须有较强的师资队伍。本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对该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进行调查研究。经过实地调研区内不同盟市的7所特殊教育学校,对9位老师进行访谈,共发放了240份问卷。将有效的调研数据和资料用SPSS和Excel软件进行不同维度的分析。研究发现内蒙古自治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管理工作中具有很大的缺陷:特教教师的平均学历较低,且在专业性方面培养欠缺;教师工作压力大,女性教师数量偏多;专任师资短缺,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专业素质水平低,特教教师薪酬补贴低;教师职后培训类型单一,科研能力较弱;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不足等。据此,本研究提出完善高校教师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特殊教育教师;加强政府主导,发展特殊教育制度体系;推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改善特教学校在职教师职称结构;加大对特殊教育的建设力度,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改进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机制,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科研能力;关心体爱特教教师,注重特教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等对策建议。
吴春玉[2](2014)在《韩国特殊教育法的演变及特殊教育发展历程》文中研究表明韩国现代意义的特殊教育始于19世纪末,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欧美和中日特殊教育的先进经验。20世纪五、六十年代韩国特殊教育主要依赖私立特殊教育学校,1977年颁布的《特殊教育振兴法》强调国家和政府在特殊教育发展中的作用,从此韩国特殊教育发生了质的飞跃,进入特殊教育国家化时代。2007年韩国政府废止推行30年的《特殊教育振兴法》,颁布新的《特殊教育法》,迈向实现身心障碍者自我价值和社会融合的现代福祉社会。
杨婷[3](2013)在《在大学本科翻译专业中设置手语翻译方向的必要性?》文中认为本文主要研究了中美两国手语翻译的发展状况。通过对两国手语翻译专业课程设置,考试系统,资格认证体系以及就业情况的对比,呈现了中国的落后之处。并进一步引出美国手语翻译给中国带来的诸多启示,如:中国的手语翻译课程可以考虑增加翻译类课程的比重;鼓励更多大学和培训机构设置手语翻译专业,政府提供专项资金用于手语翻译员的培养及其就业等。这对于中国手语翻译的发展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为未来培养出优秀的手语翻译员提供宝贵的经验,同时能够为听障人士建立无障碍沟通奠定坚实的基础。
马燕燕[4](2012)在《新疆特殊教育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是国家强盛、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寄托着每个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寄托着千万莘莘学子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而残疾人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的痼疾,特殊教育学校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有人类在,它就不应消亡。近几年,新疆特殊教育工作在自治区人民政府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些成绩。我区已经连续两年召开了自治区特殊教育工作会议,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特殊教育的政策和决议。但从总体上来看不可避免的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学理念、教学环境,尤其是师资队伍水平方面存在较大问题。而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特殊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的保证,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本文通过对世界特殊教育师资发展、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发展以及新疆特殊教育师资发展的历史梳理,分析了国内外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现状,针对新疆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现状,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指出了新疆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本文认为新疆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特殊教育学校的总量少,学校类型单一,规模有限;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化程度低;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心理压力大;特殊教育教师流失问题存在;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缺乏职业情感;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力度不强,培训内容有缺陷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要提高认识,加强特殊教育教师法制建设;加快特殊教育教师制度建设;完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系;加强特殊教育学校管理建设;强化培训工作,完善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机制;切实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等。
高宇翔[5](2012)在《中韩特殊教育发展现状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韩现代特殊教育都兴起于20世纪晚期,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两国在特殊教育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本研究通过比较中、韩两国特殊教育立法、机构设置、教育对象等方面的发展现状,期望为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白瑞霞[6](2011)在《中韩高等手语翻译职业教育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十年来,韩国的手语翻译职业发展迅速,残疾人支持服务体系具有全新理念。韩国拿撒勒大学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以及韩国手语翻译资格认证、手语翻译中心等特色,对我国手语翻译职业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启示。
戴琳[7](2010)在《启智教育咨询教师工作营在职培训研究》文中提出特殊教育作为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面对差异较大的残障群体,特殊教育的教育质量更多地取决于教师的理念、多学科的整合、差异的个别化教育手段与方法。因此提高特殊教育师资水平是提高特殊教育的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其中在职培训是一个快捷、迅速的方法。因此,本研究通过对重庆江津向阳儿童发展中心主办的启智教育咨询教师工作营在职培训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工作营在职培训的特点,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对工作营发展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同时,借鉴工作营培训的经验,为我国启智教育教师在职培训提出发展策略。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本研究进行的背景及意义。论述进行本研究的专业背景、现实背景、实践背景以及进行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二部分为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的相关发展和研究综述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研究思路。第三部分以重庆市江津区向阳儿童发展中心主办的启智教育咨询教师工作营在职培训为对象,通过调查研究,总结了启智教育咨询教师工作营的运营模式,分析工作营在职培训有如下特点:工作营有明确的培训目的;课程内容遵循启智教育工作实施程序;采用参与式培训;培训地点封闭、培训时间集中;导师对学员进行随时随地的指导;重视学员人文素养的培养等。同时指出了工作营在职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培训目的受各种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参加培训的学员是否具备相应的先备知识;培训模式和地点决定参加研习人数受限;培训效果的保持有待考察;培训回访和反馈困难较大。第四部分针对工作营在职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培训准备阶段确认参加研习学员的学习目的;为基础薄弱的学员开设预备班;利用互联网建立支持网络;发挥咨询教师的作用等。第五部分将工作营在职培训对我国启智教育教师在职培训的借鉴总结了如下几点:培训组织者应明确培训目的;根据参加培训学员的需要提供培训内容;开展多种组织形式、保障培训时间;提高教师对在职培训的认识,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注意促进培训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培训方式多元化;整合资源,提高培训的质量;规范培训制度,尽快建立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审查制度。
李春兰[8](2010)在《中国中小学数学教育思想史研究(1902-1952)》文中研究表明1902年,中国新学制的颁布,开辟了中国中小学数学教育现代化的道路。虽然从明末开始,西方的数学着作陆续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数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为推动中国数学的现代化,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却没能够改变中国传统的数学教育。新学制的颁布,使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的传统数学教育思想发生了革命性变革。这种革命性变革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社会环境和文化教育环境、所产生的历史性影响、现代数学教育的中国化过程及其动力等究竟如何呢?本文主要以这些问题为切入点,文献研究方法为主,其他研究方法为辅,从以下几个方面系统地考察了1902-1952年间近50年的中国数学教育思想发展历史经纬。一、在中国传统数学教育发展史的概述中,通过对中国传统数学经典着作《九章算术》来论述中国传统数学教育思想、教育目的等文化特征;通过《周髀算经》中荣方与陈子的对话以及南宋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杨辉的“习算纲目”中有关内容的介绍来阐述中国传统数学教学思想方法,与此同时亦阐明了中国传统数学教育的优点和缺点;借助学堂章程、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中的数学教育目的及教学法,论述1902-1952年中国中小学数学教育思想。二、在对中国新学制下的数学教育制度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日本数学教育及其思想对中国数学教育近代化的影响。1.经过各种思想观念的碰撞后,中国引进和模仿日本数学教育制度。2.明确了王国维翻译的藤泽利喜太郎《算术条目及教授法》在中国数学教育史上的地位,并指出了《算术条目及教授法》是中国人首次接触到的数学教育理论着作,首次领会“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以及数学的理论形态和实用形态等思想。3.清末、民国时期,日本的数学教育从制度、教科书、教学法等全方位地影响中国的数学教育思想。这里详述了日本着名数学教育家小仓金之助的《算学教育的根本问题》中的数学的学术形态和教育形态、学校数学的融合主义、数学教育中的科学精神等数学教育思想。在此基础上,通过刘亦珩在“北平师范大学全国暑期理科教师讲习班”上的系列讲座和数学家陈建功的数学教育论着,深入地阐述了小仓金之助的数学教育思想对中国的影响。阐明了刘亦珩和陈建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小仓金之助的数学教育思想的内在联系,进一步说明了日本数学教育思想对中国影响的程度。4.在论述日本数学教育对中国的影响时,阐述了赫尔巴特教授法思想经日本传入中国的经过,并且着重论述了赫尔巴特的数学认识论、数学教育思想及其对中国数学教育的影响。三、在民国时期,美国数学教育思想对中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1.John Dewey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中国的影响。2.通过Arthur Schultze的《中等学校算学教授法》、D.E.Smith的《初等算学教学法》、George Polya的《怎样解题》等论着在中国的翻译传播来论述美国数学教育思想对中国的影响。3.借助俞子夷和廖世承等教育家在较发达的上海、南京等地区分别进行的由美国传入的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等教学法的教学实验,来说明美国的教学法对中国的影响。四、以数学教育目的、数学教科书和教学法的发展为视角,论述了中国使西方数学教育中国化的曲折历程。1.中国中小学所使用的数学教科书经历了翻译、编译、自编的过程,同时也有一些中小学直接使用外文原版数学教科书。在这种情形下,传统思想和现代思想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2.中国的现代数学教育理论的引进是从王国维翻译藤泽利喜太郎的《算术条目及教授法》开始的,从那时起,中国人开始逐步地翻译、编译和编写普通教学法、各科教学法、单科教学法和专门教学法等方面的论着。数学教学法经过这样的途径实现了数学教育思想中国化和自主创新的目标。3.通过对着名数学教育家吴在渊、余介石等人编写的数学教科书和相关论着的简单介绍,较系统、深入地论述中国数学教育工作者对西方数学教育的中国化的紧迫感和思想认识。中国数学教育史的研究虽然亦有关于数学教科书发展史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很少涉及到思想方面的内容。另外,以往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宏观或微观上的教育制度(学堂章程、课程标准)方面的研究。那么,中国近现代数学教育研究是从何时开始的,如何发展的,以及其特点如何,还没有人给予过系统深入的研究。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可概括为以下四点:第一,首次从数学教育思想史的视角来研究1902—1952年间中国的数学教育史。对中国数学教育的特点、形式和成果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并以史学史(或学术史)为研究视角,从理论上进行阐述。第二,通过挖掘、研究第一手资料,探寻中国数学教育思想产生的根源,即思想根源和文化根源,进而概括出中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数学教育思想为什么会有其不同的发展状况以及其历史特点有哪些。第三,系统研究了国外数学教育思想的中国化过程,主要从中国化的广度和深度上进行研究,这对中国今后的数学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从中国化角度研究数学教育思想史这也尚属首次。第四,阐明了一些数学名词术语的演变情况及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问题。
李金波[9](2008)在《从全纳教育的视角对我国随班就读现象的探析》文中研究表明与国外的特殊教育发展状况相比,我国特殊教育起步晚、发展水平低。许多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只能进入特殊教育学校接受教育。在1994年萨拉曼卡会议上正式提出的全纳教育理念,注重教育的公平、平等,追求全体学生包括残疾儿童都能接受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反对社会对残疾人的歧视。我国随班就读萌芽于上世纪80年代初,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我国的特殊教育发展迅速,特别是随班就读发展更快,逐步形成了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大量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的残疾儿童教育格局。本文以全纳教育为视角,对我国的随班就读现象进行解析,并就现阶段随班就读存在的问题,如随班就读制度、教学过程、随班就读的师资和支持系统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且把全纳教育的理念与我国的教育本土特色加以结合,对我国随班就读的发展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以促进随班就读及特殊教育的发展,为实现全纳教育目标发挥应有的效用。
李莉[10](2007)在《现代纤维艺术的多元化发展趋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代,纤维艺术步入“多元化”发展时代——丰富的材料,不断创新的表现技法,从平面走向空间。现代纤维艺术家,通过相互联系和影响,为古老的织物艺术开拓了一个无比广阔的发展空间。纤维艺术作为在世界各地都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艺术形式。在文化交流与互动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艺术种类。纤维艺术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它使用天然纤维、人工纤维、化学纤维、有机合成纤维,通过编、结、缠、绕、贴、扎、缝、染等综合技法构成软体或综合材料构成体,如编织品、装置软体等,通称为现代纤维艺术,它具有坚硬或柔软,沉静或路动,影射或吸光,平直或曲隆,艳丽或暗淡,坚立和凹凸等不同的质感、肌理感、色彩感、状态感。无论怎样确立,纤维艺术终将为一门综合性、多元性与边缘性的艺术学科,在与现代人类生存环境亲和中,内涵丰富,风格独特,能烘托着人与环境的和谐氛围,能显示出视觉美和触觉美的艺术魅力,还能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深厚情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现代生活中同大量使用硬质材料制品所带来得冷漠感,重新让“人情味”回归人间。现代纤维艺术以材料为依托,以平面、立体或空间装置等形式向观者传达艺术理念。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大量不同肌理、不同质感的材料的运用,使纤维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更为丰富,运用得更加多元化。纤维艺术以它特有的魅力、丰富多变的材料,形式多变的款式造型,丰富多彩的制作工艺打动观者。随着与国际的交流互动,现代纤维艺术迅猛发展,大量的纤维艺术作品已经成为公共建筑空间中的高雅装饰品,现代纤维艺术已走向繁荣。
二、韩国特殊教育发展经纬(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韩国特殊教育发展经纬(上)(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自治区特殊教育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四)相关概念和政策 |
1.核心概念界定 |
2.相关法规政策 |
(五)研究设计 |
1.研究内容 |
2.研究对象 |
3.研究思路 |
(六)研究方法 |
1.文献资料法 |
2.问卷调查法 |
3.访谈法 |
4.数理统计法 |
(七)文献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二、理论基础 |
(一)教育公平理论 |
(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三、内蒙古自治区特殊教育学校师资队伍现状调查 |
(一)特殊教育教师基本情况 |
(二)特殊教育教师素质结构 |
(三)特教教师的培训教育情况 |
四、内蒙古自治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内蒙古自治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 |
1.教师整体学历层次偏低 |
2.女性教师数量偏多且工作压力大 |
3.专任师资短缺,教师队伍不稳定 |
4.教师专业素质水平低 |
5.教师职后培训单一,科研能力较弱 |
6.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不足 |
(二)内蒙古自治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原因分析 |
1.高校专业师资培养不足 |
2.特殊教育教师社会地位没有得到重视 |
3.特殊教育教师薪酬的特殊性尚未突出 |
4.特殊教育教师职称尚未单独系列评定 |
5.职前职后培训无衔接,培训方式单一 |
6.特教教师职业倦怠 |
五、内蒙自治区特殊教育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
(一)完善高校教师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特殊教育教师 |
1.建立合理定位目标,调整培养方式 |
2.建立跨学科、跨院校的单位合作体系 |
3.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开展规范化的实践教学 |
(二)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加大对特殊教育的建设力度 |
1.调整完善特殊教育教师薪资待遇制度 |
2.加大对特殊教育事业的建设支持力度,吸引优秀人才 |
(三)加强政府主导,提高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
1.政府主导,各部门协同推进特殊教育建设 |
2.健全特殊教育法制建设 |
3.搭建平台促进教师交流,实行独立的特殊教师教师编制 |
(四)推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改善教师职称结构 |
1.积极推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
2.因地制宜针对特殊教育教师评聘职称采用不同的标准 |
(五)完善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机制,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科研能力 |
1.加强特教教师职后培训工作,完善培训机制 |
2.开展教育科研实践活动,引进高学历人才,提升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科研能力 |
(六)关心体爱特教教师,注重特教教师心理健康发展 |
1.注重特教教师情感,管理以人为本 |
2.关注特教教师心理健康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内蒙古自治区特殊教育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韩国特殊教育法的演变及特殊教育发展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1 1945 年大韩民国成立以前的特殊教育 |
2 1949 年颁布的《教育法》首次要求地方政府设立特殊教育学校 |
3 1977 年颁布的《特殊教育振兴法》标志着韩国特殊教育进入国家化时代 |
3. 1 《特殊教育振兴法》强调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职责 |
3. 2 全面修订《特殊教育振兴法》强调“适当而均等”的特殊教育 |
4 2007 年颁布的《特殊教育法》开启“融合、生涯、支援”为核心的韩国特殊教育时代 |
4. 1 重新定义“融合教育”概念 |
4. 2 提出贯穿身心障碍者生涯的特殊教育体系 |
5 结语 |
(3)在大学本科翻译专业中设置手语翻译方向的必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CONTENTS |
CHAPTER Ⅰ NTRODUCTION |
1.1 Research object and background |
1.2 Research Purpose |
1.3 Research method |
1.4 Layout of the paper |
CHAPTER Ⅱ LITERATURE REVIEW |
CHAPTER Ⅲ SIGN LANGUAGE INTERPRETATION IN CHINA |
3.1 Curriculum provision |
3.2 Testing system |
3.3 Accreditation system |
3.4 Employment |
CHAPTER Ⅳ SIGN LANGUAGE INTERPRETATION IN UNITES STATES |
4.1 Curriculum provision |
4.2 Testing system |
4.3 Accreditation system |
4.4 employment |
CHAPTER Ⅴ CONCLUSION |
5.1 Summary |
5.2 Enlightenment |
5.3 Implication |
BIBLIOGRAPHY |
(4)新疆特殊教育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的 |
1.4 概念界定 |
1.5 文献综述 |
1.6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2 关于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发展的历史回顾 |
2.1 世界特殊教育的起源与特教师资发展状况 |
2.2 我国特殊教育的起源与特教师资发展状况 |
2.3 新疆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历史追溯 |
3 新疆特殊教育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新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编制情况 |
3.2 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工作量情况 |
3.3 特殊教育教师来源情况 |
3.4 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结构情况 |
3.5 特殊教育教师待遇情况 |
3.6 特殊教育教师的观念和学习情况 |
3.7 特殊教育教师心理状况 |
3.8 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状况 |
3.9 教师流失情况 |
4 新疆特殊教育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政府对特殊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来明确和规范 |
4.2 特殊教育学校的总量少,学校类型单一,规模有限 |
4.3 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化程度低 |
4.4 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
4.5 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心理压力大 |
4.6 特殊教育教师流失问题严重 |
4.7 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缺乏职业情感 |
4.8 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力度不强,培训内容有缺陷 |
5 新疆特殊教育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
5.1 提高认识,加强特殊教育教师法制建设 |
5.2 加快特殊教育教师制度建设 |
5.3 完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系 |
5.4 强化培训工作,完善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机制 |
5.5 加强特殊教育学校管理建设 |
5.6 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
5.7 切实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5)中韩特殊教育发展现状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韩国特殊教育发展现状 |
(一) 特殊教育立法。 |
(二) 特殊教育对象。 |
(三) 特殊教育机构。 |
二、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现状 |
(一) 特殊教育相关立法。 |
(二) 特殊教育对象。 |
(三) 特殊教育机构。 |
三、讨论与建议 |
(6)中韩高等手语翻译职业教育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韩国手语翻译领域现状 |
1.1手语翻译专业招生及培养目标 |
1.2手语翻译专业课程设置 |
1.3手语翻译专业学生实习与就业 |
1.4手语翻译师资格认证 |
1.5手语翻译中心现状 |
2.中国手语翻译专业现状 |
3.中韩手语翻译之比较与借鉴 |
3.1手语教学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
3.2建立健全残疾人支持服务体系 |
3.3完善手语翻译资格任证体系 |
(7)启智教育咨询教师工作营在职培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一) 研究的背景 |
1. 专业背景 |
2. 现实背景 |
3. 实践背景 |
(二) 研究的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实践意义 |
二、相关研究综述、概念界定与研究思路 |
(一) 国内外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研究综述 |
1. 各国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发展概况 |
2. 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发展 |
3. 国内外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研究综述 |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 教师在职培训 |
2. 参与式培训 |
3. 咨询教师 |
(三) 研究思路 |
1. 研究目的和内容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步骤 |
三、对启智教育咨询教师工作营在职培训的调查研究 |
(一) 江津向阳儿童发展中心简介 |
1. 向阳儿童发展中心的创办 |
2. 向阳儿童发展中心的特色 |
3. 向阳儿童发展中心的教育理念 |
4. 向阳儿童发展中心的教育目标及基本措施 |
(二) 启智教育咨询教师工作营 |
1.启智教育咨询教师工作营的缘起 |
2.启智教育咨询教师工作营的运行模式 |
(三) 启智教育咨询教师工作营在职培训的特点 |
1. 培训目的明确 |
2. 培训内容根据培训目的制定,遵循课程理论 |
3. 培训模式采用参与式培训 |
4. 培训地点封闭,时间集中 |
5. 培训期间指导全方位 |
6. 人文课程 |
(四) 启智教育工作营在职培训存在的问题 |
1. 培训目的受各种不可控因素的影响 |
2. 参加研习教师是否具备相应的先备知识 |
3. 培训模式和地点决定参加研习人数受限 |
4. 培训效果的保持 |
5. 培训回访和反馈困难较大 |
四、建议 |
(一) 培训准备阶段确认参加研习教师的学习目的 |
(二) 预备班 |
(三) 利用互联网,建立支持网络 |
(四) 发挥咨询教师作用 |
五、咨询教师工作营对我国启智教育教师在职培训的借鉴 |
(一) 明确培训目的 |
(二) 根据教师的需要提供培训内容 |
(三) 多种组织形式,保障培训时间 |
(四) 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提高认识 |
(五) 注意促进培训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 |
(六) 培训方式多元化 |
1. 与专业机构合作 |
2. 教学观摩 |
3. 开创网上学习的空间 |
4. 以专题为核心的教师培训 |
(七) 整合资源,提高培训质量与实效性 |
(八) 规范培训制度,完善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审查制度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启智教育咨询教师工作营研习问卷 |
附录B 启智教育咨询教师工作营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8)中国中小学数学教育思想史研究(1902-1952)(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问题 |
1.3 文献综述 |
1.3.1 通史性研究 |
1.3.2 断代史研究 |
1.3.3 专门史的研究 |
1.3.4 学术史的研究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创新之处 |
1.6 论文框架 |
第2章 中国数学教育思想发展概述 |
2.1 1862年之前中国数学教育思想概述 |
2.1.1 中国数学教育发展概述 |
2.1.2 数学教科书的特点——以《九章算术》为例 |
2.1.3 数学教学法——以杨辉的"习算纲目"为例 |
2.1.4 数学家关于数学实用价值的论述 |
2.1.5 1862年之前的中国数学教育思想 |
2.2 1862-1901年中国数学教育思想概述 |
2.2.1 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数学教育 |
2.2.2 1862-1901年中国的数学教育思想 |
2.3 1902-1952年中国数学教育思想概述 |
2.3.1 数学教育目标和数学教学法 |
2.3.2 1902-1952年中国的数学教育思想 |
第3章 日本数学教育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
3.1 中国近代数学教育诞生的历史背景 |
3.1.1 社会背景 |
3.1.2 教育背景 |
3.1.3 清末商务印书馆翻译日本教科书鲜为人知的历史背景 |
3.2 藤泽利喜太郎的数学教育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
3.2.1 藤泽利喜太郎的生平简介 |
3.2.2 藤泽利喜太郎的数学教育思想和数学认识论 |
3.2.3 藤泽利喜太郎对中国数学教育的影响 |
3.3 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思想的传入及其对中国数学教育的影响 |
3.3.1 赫尔巴特生平简介 |
3.3.2 赫尔巴特学派的五段教学法 |
3.3.3 赫尔巴特的数学教学思想 |
3.3.4 赫尔巴特学派的五段教学法对中国的影响 |
3.4 小仓金之助的数学教育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
3.4.1 小仓金之助的生平简介 |
3.4.2 小仓金之助的数学教育思想 |
3.4.3 小仓金之助与藤泽利喜太郎的数学教育思想关系 |
3.4.4 小仓金之助的数学教育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
3.5 小结 |
第4章 美国数学教育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
4.1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数学教育的影响 |
4.1.1 杜威生平简介 |
4.1.2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
4.1.3 杜威对数学与数学教育的认识 |
4.1.4 杜威对中国数学教育的影响 |
4.1.5 实用主义在中国数学教学中被实施的实际情况 |
4.2 史密斯的数学教学思想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
4.2.1 史密斯生平简介 |
4.2.2 史密斯的数学教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
4.2.3 史密斯的代数教科书编写原则在中国的流传 |
4.3 波利亚的数学教育思想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
4.3.1 波利亚生平简介 |
4.3.2 波利亚的数学教育思想 |
4.3.3 波利亚对中国数学教育的影响——以《怎样解题》为例 |
4.4 美国的教学法及其他数学教学法着作对中国数学教育的影响 |
4.4.1 设计教学法的传入及其影响 |
4.4.2 道尔顿制的传入及其影响 |
4.4.3 中学数学教学法专着的传入 |
4.5 小结 |
第5章 数学教育思想的中国化 |
5.1 数学教育思想中国化的意义 |
5.2 数学教育目的的中国化 |
5.3 数学教科书的中国化 |
5.3.1 外文数学教科书在中国的直接使用 |
5.3.2 数学教科书中国化的历程 |
5.3.3 数学教科书编写原则的探讨 |
5.4 数学教学思想方法的中国化 |
5.4.1 50年来中国数学教学法的变迁 |
5.4.2 举例分析数学教学法论着 |
5.4.3 20世纪初至50年代中国数学教学法研究的特点 |
第6章 结束语 |
6.1 中国数学教育思想的演变过程 |
6.2 启示与借鉴 |
6.2.1 数学教育制度的制定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 |
6.2.2 数学教科书编写的时代性与多元性 |
6.2.3 数学教学法的非单一性 |
6.3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中国数学教育史年表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从全纳教育的视角对我国随班就读现象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特殊儿童教育问题引起社会重视 |
1.1.2 全纳教育思想成为随班就读的指导思想 |
1.2 研究目的和基本思路 |
1.2.1 研究目的 |
1.2.2 基本思路 |
1.3 研究方法及其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第2章 全纳教育基本问题分析 |
2.1 全纳教育的概念 |
2.1.1 关于全纳教育定义的几种观点 |
2.1.2 全纳教育的核心问题 |
2.2 全纳教育产生的背景 |
2.2.1 特殊教育正常化原则的提出 |
2.2.2 主流运动的发展 |
2.2.3 零拒绝理念的倡导 |
2.2.4 全纳教育的全面推广 |
2.3 全纳教育的理论基础、教学观与学习观 |
2.3.1 理论基础:多元智力理论 |
2.3.2 教学观:因材施教 |
2.3.3 学习观:建构主义 |
第3章 随班就读的含义与历史发展 |
3.1 随班就读的含义 |
3.2 随班就读的背景 |
3.2.1 国际组织对随班就读的推动 |
3.2.2 中国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 |
3.3 随班就读的发展阶段 |
3.3.1 模糊实施阶段 |
3.3.2 明确推广阶段 |
第4章 我国随班就读的制度分析 |
4.1 随班就读制度建设取得的成绩 |
4.2 我国随班就读制度存在的问题 |
4.2.1 特殊教育法治环境不完善 |
4.2.2 传统教育观念对随班就读的不认同 |
4.2.3 行政领导不到位,政策难贯彻 |
4.2.4 传统教育体制与随班就读存在着冲突 |
4.3 解决随班就读制度问题的几点建议 |
4.3.1 完善特殊教育法律体系,关注特殊教育儿童发展 |
4.3.2 转变教育观念,支持随班就读政策 |
4.3.3 加强行政领导,稳抓随班就读管理 |
4.3.4 改革教育体制,支持随班就读 |
第5章 我国随班就读的教学与师资分析 |
5.1 我国随班就读的教学与师资取得的成绩 |
5.1.1 国家重视特殊教育师资培养 |
5.1.2 教学过程中较为注意差异性,尽量兼顾全体 |
5.1.3 进行教材改革试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
5.2 我国随班就读教学与师资存在的问题 |
5.2.1 教学方法不适应随班就读教学的需要 |
5.2.2 教材选用不能满足特殊教育需要 |
5.2.3 尚未完全发挥资源教室的功能 |
5.2.4 教师态度不适应随班就读的需要 |
5.2.5 随班就读师资培养模式之不足 |
5.2.6 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未真正落实,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 |
5.3 解决随班就读教学与师资问题的几点建议 |
5.3.1 树立全纳教育观 |
5.3.2 根据全纳教育制定随班就读教学原则 |
5.3.3 改革随班就读教材 |
5.3.4 充分发挥资源教室的功能 |
5.3.5 转变随班就读教师观念,积极接纳随读生 |
5.3.6 贯彻全纳型教师培养原则,改革师资培养模式 |
5.3.7 用法律保障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提升特教专业水平 |
第6章 随班就读的家庭与社区支持 |
6.1 随班就读家庭与社区支持取得的成绩 |
6.1.1 随班就读的学生数量和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
6.1.2 各级的支持体系处于探索阶段 |
6.2 随班就读家庭与社区支持存在的问题 |
6.2.1 家庭支持系统:徘徊在支持与反对中 |
6.2.2 社区支持系统:创建在呼吁与求助中 |
6.3 解决随班就读家庭与社区支持问题的建议 |
6.3.1 家庭支持系统:关爱和支持—全纳教育寻求的合作系统 |
6.3.2 社区支持系统:资源支持—全纳教育期望的支持系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现代纤维艺术的多元化发展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现代纤维艺术的概念及历史沿革 |
1.1 现代纤维艺术的概念 |
1.2 纤维艺术的历史沿革 |
1.2.1 古代时期(公元前5000年以前至15世纪) |
1.2.2 近代时期(15-19世纪) |
1.2.3 现代时期(1900年至今) |
1.3 现代纤维艺术多元化发展的社会背景 |
第2章 现代纤维艺术形式的拓展与延伸 |
2.1 现代纤维艺术的形式表达 |
2.1.1 具象表达趋向抽象表达 |
2.1.2 平面性形态向立体空间的延伸 |
2.2 现代纤维艺术的工艺手段 |
2.2.1 平面性纤维艺术工艺方式 |
2.2.2 立体性纤维艺术工艺方式 |
2.3 现代纤维艺术材料的丰富性 |
2.3.1 天然动植物纤维的运用和发展 |
2.3.2 化学合成材料的综合运用和创新 |
第3章 单纯的艺术表达到多元的艺术体现 |
3.1 现代思想与设计观念的引入 |
3.1.1 现代艺术的观念与现代纤维艺术观念 |
3.1.2 现代艺术设计观念与现代纤维艺术观念的共融性 |
3.2 纤维艺术创作与环境的关系 |
3.3 20世纪90年代后纤维艺术表达的新动向 |
3.3.1 科技与艺术的整合 |
3.3.2 跨领域界限的超越 |
3.3.3 文化语境的深刻表达 |
3.3.4 审美形态的深刻表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韩国特殊教育发展经纬(上)(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自治区特殊教育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D]. 王泽宇.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2]韩国特殊教育法的演变及特殊教育发展历程[J]. 吴春玉. 中国特殊教育, 2014(12)
- [3]在大学本科翻译专业中设置手语翻译方向的必要性?[D]. 杨婷. 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3(03)
- [4]新疆特殊教育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调查研究[D]. 马燕燕. 新疆师范大学, 2012(03)
- [5]中韩特殊教育发展现状的比较研究[J]. 高宇翔. 绥化学院学报, 2012(02)
- [6]中韩高等手语翻译职业教育比较研究[J]. 白瑞霞. 中州大学学报, 2011(06)
- [7]启智教育咨询教师工作营在职培训研究[D]. 戴琳. 辽宁师范大学, 2010(06)
- [8]中国中小学数学教育思想史研究(1902-1952)[D]. 李春兰.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0(12)
- [9]从全纳教育的视角对我国随班就读现象的探析[D]. 李金波. 河北大学, 2008(S1)
- [10]现代纤维艺术的多元化发展趋势研究[D]. 李莉. 河北大学, 2007(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