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四步法”

探究式教学“四步法”

一、探究性教学“四步法”(论文文献综述)

徐明祥,王艳梅[1](2021)在《“消费者行为学”立体式、研究性教学的构建、实践及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研究性教学是推动新建本科院校一流课程建设和培育学生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及研究能力的有效路径。课题组以"消费者行为学"为实践载体,构建与实践了基于雨课堂的OMO教学、基于项目与竞赛的创新创业和基于科研项目的深度探索的"三维一体"的立体式研究性教学。通过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对研究性教学的认知、行为及结果均持正面态度,说明专业课的研究性教学可以增强专业教学的趣味性、互动性、反馈性,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和专业实操能力,培育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同时,在推进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少数学生的消极态度、普遍推行时存在系统性的"玻璃天花板"问题,建议通过构建、整合利益攸关者的机制来解决"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系统难题。

叶子瑞[2](2021)在《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唱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郁婧怡[3](2021)在《统整理念下的高中定格动画教学实践 ——以《艺术中的情感表达》为例》文中提出科技的进步,人类知识版图的扩张,使得教育领域中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逐渐消失,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开始实行跨界教育和统整教学,旨在让不同学科的知识与生活中的不同层面建立联系,并能够以此为基础,让学生结合自身经验来理解世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国的新课程改革在进入21世纪后,在强调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培养学生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外,更加注重在信息化的环境下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式的探究性学习。而定格动画的制作需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融合不同学科知识来完成的一项多元性艺术作品,其制作原理和呈现形式都符合统整教学的理念。基于此,本课题将统整作为理论基石,借助上海中学的教学平台,将定格动画引入到美术课堂的教学实践中,围绕“艺术、情感”的主题设计出《艺术中的情感表达》主题性的统整课程。通过给学生输入相关艺术知识,了解艺术家的情感由来以及情感归宿,再到学生通过定格动画的形式输出自己内心的情感。在此过程中,把艺术、信息技术、人文知识等学科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更为立体且丰富的课程,使学生在多维度地理解知识并持久保持的基础上掌握如何去表达内心的情感,与日常生活相连。本文将基于统整的理念,围绕“艺术、情感”的主题开展高中定格动画教学的课程设计研究,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针对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整体性的概述;对统整和定格动画进行概念上的界定,并整理国内外的文献进行综述。第二部分是定格动画在美术课堂中的应用现状和对统整性教学案例的分析研究,预判其可行性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第三部分是围绕《艺术中的情感表达》的课程设计进行理念及原则上的阐述。第四部分则是高中美术课堂中的定格动画教学实践案例,分为艺术知识的输入环节、以定格动画形式表达自身情感的输出环节和最终的展示与评价环节。第五部分是对统整教学理念下高中定格动画教学设计的研究进行反思与展望,以宏观微观相结合的方式来探讨本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方佳诚[4](2021)在《基于混合学习的中小学分层教学模式:概念、要素和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混合学习综合了传统学习与网络学习的优势,是开展分层教学的最佳途径。然而课题组在实践中发现,目前的研究存在着相关概念不够清晰、核心要素不够明确、在进行课堂设计时缺乏系统性、通用性等问题。文章在对混合学习模式与分层教学相关理论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混合学习的分层教学模式的概念,分析了构成该教学模式的要素及要素间的关系,并提出教学设计四步法,供中小学教师参考。

王成强[5](2020)在《探究式教学在数学分析复习课的应用》文中认为一堂数学分析复习课的一道例题探究式教学实践。基于实践过程开展教学反思,认识到教学效率不高,教学质量欠佳等不足。结合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提出若干策略以优化探究式教学的过程,提高探究式教学的效率,改善探究式教学的质量。

申欣然[6](2020)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建构物理模型的现状及实践研究 ——以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强调对学生建模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同时建构模型作为高中生物学新课标提倡的探究性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活动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知识,让他们真正地融入到生物学实践环节中,还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创造以及合作交流能力。高中生物学作为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课程中较多知识内容比较微观或抽象,导致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若采用合适的物理模型,可以增强对学生的感官以及信息刺激,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简单化,从而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研究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实践研究法,随机抽取贵阳市9所高中学校的29名生物学教师和乌当中学高一年级34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全面了解建构物理模型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同时选取贵阳乌当中学高一年级两个平行班作为实践教学对象,其中对照班采用常规的教学方式,而实验班采用物理模型建构的方式进行教学。实践教学结束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以及实验班实践前后学生的生物学成绩、创新创造能力和生物学学习兴趣进行前后测分析,客观评价运用物理模型建构的方式进行教学对学生学习成绩、创新创造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影响效果。通过对教师和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物理模型的应用频率较高,但使用环节较为单一,主要表现在93.10%的教师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会使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式进行教学,且高达82.76%的教师是在新课中重难点知识的讲解时建构物理模型。通过调查有51.72%的教师认为课时紧张是导致他们无法建构物理模型的主要原因,同时教师在专业培训中的参与程度低,专业技能有所欠缺,主要表现在44.83%的教师从未参加物理模型建构的培训学习。通过对学生的调查表明,有65.44%的学生知道物理模型,但对物理模型的了解不够深入,高达91.74%的学生认为在自主建构物理模型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同时学生对教师采用物理模型建构的方式进行教学持支持态度,98.16%的学生希望教师能够运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应用建构物理模型的实践教学,结果显示: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创新创造能力和生物学学习兴趣的后测平均成绩分别为117.75分、110.38分和21.36分、19.16分,经T检验,P值分别为0.022和0.024,其P值均小于0.05,表明两个班在创新创造能力和学习兴趣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且实验班的创新创造能力和学习兴趣均高于对照班。而实验班实践前后的创新创造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平均成绩分别为111.60分、117.75分和18.76分、21.36分,经T检验,P值分别为0.037和0.015,其P值均小于0.05,表明实验班实践前后在创新创造能力和学习兴趣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且实践后的创新创造能力和学习兴趣均高于实践前。同时对两个班的生物学成绩进行后测分析,其后测平均成绩分别为62.81分和59.84分,经T检验P=0.062>0.05,说明两个平行班的生物学成绩无显着差异,表明采用物理模型建构的方式进行教学对学生生物学成绩的影响效果不明显,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和生物学学习兴趣。综上所述,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应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式进行教学,在短时间内虽然不能提升学生的生物学成绩,但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以及学习兴趣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学生们的科学探究能力,促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真正实现对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张云[7](2020)在《高中生物“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单元核心素养目标达成的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高中生物学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使命。论文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教学设计理念,以“核心素养→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单元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为基本思路,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单元为例,充分挖掘有利于实现核心素养的教学素材,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期望学生“学会什么”出发,围绕整个单元逆向思考“学生怎样学会”进行单元教学设计。尝试改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思路、优化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手段,基于“核心素养”整合不同的“教学策略”,进行“目标、教学、评价”三位一体的课时教学。在进行教学策略设计时,重点关注单元总体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并依据课程标准、单元内容、学生情况、学习目标、教学评价等方面系统设计单元和各课时有利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实现的教学策略。在充分使用多种教学策略的基础上,针对单元内容的教学特点,重点采用“四步法”概念教学策略、生物科学史的探究教学策略、STSE教学策略。例如,本单元中“神经调节”、“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等多数重要概念比较抽象,主要采用“四步法”概念教学策略(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建构、概念的巩固、概念的深化),引导学生逐步理解重要概念,形成核心素养。“生物电的发现”、“促胰液素的发现”、“疫苗的发明”等生物科学史是培养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最佳素材,其中蕴含了科学家探索和发现生物学奥秘的过程,主要采用生物科学史的探究教学策略,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素养。激素类药物的应用、毒品的危害、器官移植、艾滋病等内容与科学、技术、社会和人体健康紧密相关,主要采用STSE教学策略,重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论文以“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促胰液素的发现”、“艾滋病”为具体课时分别展示这三种教学策略的教学过程。经过教学设计与实践,得出以下结论:(1)本单元在广泛使用多种教学策略的前提下,针对各个课时的教学内容特点分别采用“四步法”概念教学策略、生物科学史的探究教学策略、STSE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行之有效。(2)有利于核心素养目标达成的教学策略有很多。在教学设计层面,将宏观的单元教学设计和微观的课时教学设计相结合,更有利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在课堂教学层面,根据诸教学要素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更有利于实现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评价层面,多元化的教学评价策略更能有效评价核心素养目标达成的效果。(3)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积极参与落实核心素养的教学,根据新课标和核心素养的要求、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环境、不同的教学内容等多个方面合理地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策略本身并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关键在于教师恰当地选用并在教学中行之有效。多种教学策略的运用可根据教师个性特点,有所偏重,结合教学时序的展开形成各具特色的组合,不可拘泥死板的套用。

陶享荣[8](2020)在《“猜-读-思-说”四步教学法在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学中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阅读教学是提高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但当前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方式是:读前讲词汇,读中逐句翻译、读后刷题练习。这种教学方法会导致学生失去英语阅读的持久兴趣,不利于英语阅读习惯的有效培养。针对目前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现状,本研究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关要求,采用测试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等研究方法,以笔者执教的六年级2个班的9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一学期(5个月)的教学实验。实验前,通过问卷调查确定当前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以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和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为理论基础,在结合绘本阅读能力的相关解读的基础上,建构了“猜—读—思—说”四步教学法,并由此展开实验。本研究的研究假设是:“猜—读—思—说”四步教学法能有效的提高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教学实验后,通过SPSS22.0数据统计软件对学生的后测成绩进行分析,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英语绘本阅读学习后对于英语阅读的相关态度。由此得出结论:建立在儿童认知发展基础上的“猜—读—思—说”四步教学法是激发小学生英语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同时,对绘本阅读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的绘本阅读材料的选择、绘本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提问以及评价等环节给出了中肯的建议。本研究旨在证实有效的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学方法和实施路径的同时,为同行教师的教学实验提供有益的参考。

杨琦莎[9](2020)在《“5E”教学模式在高中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中的研究与实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展每一位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目前化学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5E”教学模式作为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其教学理念与我国化学新课改中倡导的基于“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契合度较高。因此,本课题基于“5E”教学模式进行化学课堂教学,以此探索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模式。本研究在梳理了“5E”教学模式与我国化学新课标中课程实施建议关系的基础上,根据“5E”教学模式的特征分别选取不同课型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并以温州市某中学高一年级(13)、(14)班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对照教学。在教学实践之后,结合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选编调查问卷、测试卷,分别从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学科能力三个层面及各子要素进行测评。同时,通过作业情况和课后访谈了解课堂实施效果。最后根据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反思。研究结果表明:开展基于“5E”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及课堂参与感。实验班学生在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学科能力方面较对照班学生有了不同程度地提升。实验班学生在正确价值观念方面子要素中的证据观念和求实观念发展上;在必备品格方面的四项子要素(质疑精神、创新精神等)发展上;在学科能力方面子要素中的描述表征、推理论证、简单设计等能力发展上,都有了显着性提升。因此,“5E”教学模式对于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有正向促进作用。但是,在实践研究中还存在实践对象样本少、实践周期短、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等不足。因此,“5E”教学模式对于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显着性作用还需后期持续深入地研究。

段炼[10](2020)在《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足球运动具有独特的全面育人功能,是学校体育工作中重要的育人手段和教学内容。发展振兴足球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全国人民的热切期盼。加强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事关长远,涉及基础,对促进青少年全面成长和中国足球运动科学发展以及学校体育工作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和引领示范作用。2015年1月教育部牵头成立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全力推动校园足球发展。2019年3月,教育部贯彻“足球从娃娃抓起”的理念,遴选建设3570所足球特色幼儿园,开展试点工作。如何科学的从娃娃抓起?相关学者根据教育部“幼儿园去小学化”的要求,根据《3-6岁儿童发展纲要》,构建了系列“幼儿足球适宜性游戏课程”。至此,我国校园足球运动的科学发展和足球人才的培养形成了完整体系构建,迈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但这一初创体系仍存在缺少从幼儿-小学-中学-大学-社会一体化、全周期、系统化整体审视和对学龄层次间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等方面有效衔接的细节考量问题。尤其是缺少对最为关键的“幼小衔接”阶段6-7岁儿童——小学一、二年级足球课程开发、教学和活动设计与幼儿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有效衔接问题的科学审视。当前6-7岁儿童足球教学未能形成适宜性、系统性、开放性的课程体系,存在课程目标单一化,教学内容技术化,教学形式专业化,活动开展竞技化,教学评价体质化等问题,导致教师教学没有抓手、学生学习没兴趣,严重削弱了校园足球课程体系的全面育人功能,成为当前我国校园足球科学发展的瓶颈问题。为此,探索能够实现有效衔接、协同联动和可持续发展的6-7岁儿童足球课程理论及及实践体系,成为当前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对加强校园足球高质量发展,努力把校园足球打造成为中国足球改革发展的奠基工程、立德树人的育人工程和新时代全面推进学校体育综合改革的探路工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研究以系统构建与我国幼儿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有效衔接的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为研究目标与对象,以促进儿童“发展适宜性实践”与“适宜性游戏”为理念,以系统论、课程论、教学论、适宜性游戏理论以及青少年足球相关理论为基础,采用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6-7岁儿童足球课程开展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明确了该课程体系的转换路径选择,按照《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教学指南》等指导性文件的目标要求,从课程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体系及评价体系4方面系统构建“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并进行该课程体系的实施与论证。以期实现对现有足球课程的系统升级,更新该年龄段儿童足球教学理念、明确课程目标、完善内容体系、拓展实施渠道、实施科学评价,实现有效“幼小衔接”,全面提升足球课程体系全面育人的系统功能。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遵循”立体化”转换与路径选择。一是将校园足球水平一阶段课程实施路径由原有仅向上支撑三、四年级足球课程的基础功能定位,转换为向下有效衔接“学前幼儿足球游戏”与向上支撑“小学三、四年级”课程教学的承上启下功能定位,拓展了路径长度;二是将校园足球的体育学科课程形式,转换为有效衔接学校、家庭及社会多方参与的一体化适宜性游戏课程形式,延展了课程实施路径的宽度;三是将重点体现校园足球课程掌握足球技术和提升运动素质的课程目标,转换为更加重视学生运动兴趣、品格提升、习惯养成的全面教育发展目标,提升了足球课程实施的教育价值。第二,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是以发展适宜性实践及适宜性游戏理论为理念引领,以足球为手段实现全面教育为目标,以组织开展高水平的“适宜性游戏”为课程内容形式,以课程实施过程的规范化与保障的全面化为依托,以建立全方位、标准化课程评价体系为参照,有效衔接学前课程与小学课程、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的适宜于我国小学6-7岁儿童学校足球课程开展的理论-实践要素反馈体系。第三,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由课程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体系及评价体系4个子系统构成,其中前两者以课程大纲、方案的创编为主要目标,强调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理论体系的构建,后两者则以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为目标,强调实施过程的科学性与评价方式的客观性、标准性。最终,在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统一于课程体系建构之中,在理论指导、实践应用、反馈调整的系统循环中,实现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的不断丰富与发展。第四,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目标、内容体系,是以该年龄阶段学习特征与适宜性发展需求为依据,以各种素质能力发展的渐进性变化和足球基本技术结构特征为主线,将各阶段课程学习标准有效融合到适宜性足球游戏的创新创编中,通过科学分类、难度梯度、功能定位、菜单式选取等方式,将新创编的游戏内容有序排列组合形成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的过程,具体表现为课程大纲、课程方案及每节课程教案三个层次。第五,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实施体系,包括实施过程和实施保障两方面内容。前者强调了教师在执教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中的规范性与标准性要求,包括课前设计准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调整三个环节;后者则从课程实施的环境氛围和保障入手,为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的有效实施创造有利条件与实施路径,包括建立运动联盟、设置主题活动、学校-家庭-社区活动、社会资本参与、智能科技支持等多元形式。第六,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体系包括目标评价、过程评价及效果评价三个环节,本研究通过构建成长激励性标准化的指标评估体系实现各环节的有效评估。目标评价的对象包括适宜性游戏创编与课程内容(大纲)创编两方面评价;过程评价的对象为教师或教练员的施教过程,包括施教准备、施教过程、施教效果和施教评价四方面评价;效果评价的对象为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以及对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效益的综合性评估。

二、探究性教学“四步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探究性教学“四步法”(论文提纲范文)

(1)“消费者行为学”立体式、研究性教学的构建、实践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消费者行为学”立体式、研究性教学的构建与实践
    (一)基础维度:基于雨课堂的OMO教学
        1. 基于研究性教学逻辑再次梳理教学内容
        2. 开发课件
        3. 基于教学反馈的优化
    (二)延伸维度:基于项目与竞赛的创新创业
    (三)纵深维度:基于科研项目的深度探索
        1. 团队组建
        2. 选题遴选与课题立项
        3. 课题研究
三、效果评价
    (一)对研究性教学的认知
    (二)对研究性教学的行为参与
    (三)对研究性教学的结果评价
四、结论与讨论

(3)统整理念下的高中定格动画教学实践 ——以《艺术中的情感表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的内容
        二、研究的方法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统整
        二、定格动画
    第四节 国内外的相关文献综述
        一、统整理念发展的文献综述
        二、定格动画发展的文献综述
    本章小结
第一章 统整理念以及定格动画课程的分析解读和现状调查研究
    第一节 国内外统整理念下的定格动画教学经典案例
        一、国外定格动画教学案例中的统整理念
        二、国内定格动画教学案例中的统整理念
    第二节 现行课程标准和上海艺术教材中的统整理念解读
        一、《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 版)解读
        二、《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2017 版)解读
        三、上海高级中学教材——《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解读
    第三节 上海高中统整教学和定格动画课程开展情况的调查研究
        一、学生问卷的结果与分析
        二、教师访谈的结果与分析
        三、小结
    第四节 统整理念下定格动画课程的可行性以及潜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一、可行性
        二、可能面临的问题
        三、解决的方案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统整理念下以“艺术、情感”为主题的高中定格动画课程设计策略
    第一节 课程设计的理论支持
        一、多元智能理论
        二、学习迁移理论
        三、情境学习理论
    第二节 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课程设计的核心:为生活而艺术
        二、课程目标的设定:KUDB目标模式
        三、学习的过程: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四、学习结果的评定:基于D-I-E的学习评估模式
    第三节 围绕主题的统整课程整合方法
        一、利用思维导图统整多学科
        二、以 KWL 整合学生个人经验与生活经验
        三、搭建“桥梁”串联多维度的课程元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艺术中的情感表达》高中定格动画课程的统整教学实践
    第一节 《艺术中的情感表达》统整课程设计
        1、统整课程的设计思路
        2、学情分析
        3、统整课程的教学目标
        4、统整课程的流程与内容设计
    第二节 《艺术中的情感表达》统整课程的艺术知识输入环节
        一、《走进艺术家的内心世界》的单元教学
        二、《现实主义画派:米勒》
        三、《后印象画派——梵高》
        四、《表现主义画派——蒙克》
        五、《立体主义画派——毕加索》
        六、《现代抽象艺术——康定斯基》
        七、阶段性的总结与反思——发展性的评量单
    第三节 《艺术中的情感表达》统整课程的情感输出环节
        一、《你是艺术家》定格动画单元教学
        二、《走进定格动画》
        三、《定格动画大讲堂》
        四、《定格动画DIY》
        五、《招标会——展示与评价》
    第四节 《艺术中的情感表达》统整课程的教学评价环节
        一、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
        二、基于D-I-E的总结性评量单
    第五节 《艺术中的情感表达》统整课程的教学总结与反思
        一、教学总结
        二、教学反思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一、本研究的成效与创新之处
    二、本研究的局限与不足之处
    三、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 B 《艺术中的情感表达》课程设计思维导图
    附录 C 《艺术中的情感表达》KWL 学习表格
    附录 D 艺术中的情感表达学习单
    附录 E《走进定格动画》学习单
    附录 F 定格动画的分镜头脚本设计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混合学习的中小学分层教学模式:概念、要素和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基于混合学习模式的分层教学系统的概念分析
    1. 混合学习的概念分析
    2. 分层教学的概念分析
        (1)课程教学的角度
        (2)学生需求的角度
        (3)实践操作的角度
    3. 基于混合学习模式的分层教学系统概念界定
三、基于混合学习的分层教学模式要素解析
四、基于混合学习的分层教学设计
    1. 需求分析
        (1)学情分析
        (2)目标分析
        (3)内容分析
    2. 教学设计
        (1)教学活动设计
        (2)教学资源设计
        (3)教学评价设计
    3. 教学实施
    4. 评价反馈
五、研究结论

(5)探究式教学在数学分析复习课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探究式教学实践
2 教学反思
3 结语

(6)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建构物理模型的现状及实践研究 ——以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
        1.1.1 普通高中生物学新课标的要求
        1.1.2 高中生物学课程本身的要求
        1.1.3 创新教育的要求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物理模型的理论概述
        1.3.1 物理模型的定义及分类
        1.3.2 建构物理模型的步骤
        1.3.3 建构物理模型的原则
        1.3.4 问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的目的
        1.4.2 研究的意义
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内容
        2.2.1 现状调查
        2.2.2 实践研究
    2.3 研究的方法
        2.2.1 文献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实践研究法
    2.4 研究思路
    2.5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2.6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建构物理模型的现状调查
    3.1 教师调查结果与分析
        3.1.1 教师对物理模型的使用情况
        3.1.2 教师对物理模型的制作情况
    3.2 学生调查结果与分析
        3.2.1 学生对建构物理模型理论知识的认知情况
        3.2.2 学生对物理模型的使用情况
        3.2.3 学生对教师运用物理模型建构的方式进行教学的态度和看法
    3.3 现状调查结果讨论
        3.3.1 教师现状
        3.3.2 学生现状
4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建构物理模型的实践研究
    4.1 适合物理模型建构的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
        4.1.1 课标和教材因素
        4.1.2 教师方面
        4.1.3 学生方面
    4.2 教材中适合物理模型建构的课程内容的梳理
    4.3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建构物理模型的实践案例
        4.3.1 案例一:《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与合作》
        4.3.2 案例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4.4 实践教学结果与分析
        4.4.1 对照班和实验班生物学成绩的前后测分析
        4.4.2 对照班和实验班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前后测分析
        4.4.3 对照班和实验班生物学学习兴趣的前后测分析
        4.4.4 实验班实践前后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及学习兴趣的比较分析
5 小结
    5.1 教师问卷调查结论
    5.2 学生问卷调查结论
    5.3 实践教学结论
6 建议
    6.1 合理安排课时,创造建构物理模型的机会
    6.2 组建建构物理模型的兴趣小组
    6.3 加强建构物理模型的培训学习
7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量表
附录二 :生物学学习兴趣量表
附录三 :建构物理模型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应用的现状调查(教师卷)
附录四 :建构物理模型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应用的现状调查(学生卷)
附录五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导学案及教学设计
附录六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导学案及教学设计
附录七 :学生制作的部分物理模型展示
致谢

(7)高中生物“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单元核心素养目标达成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核心素养
        1.5.2 学科核心素养
        1.5.3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1.5.4 三维目标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
2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2.1 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2.1.1 调查问卷设计
        2.1.2 调查对象选取
        2.1.3 调查结果分析
    2.2 教师访谈分析
        2.2.1 访谈对象
        2.2.2 访谈内容
        2.2.3 访谈结果分析
    2.3 调查小结
3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单元核心素养目标达成的教学设计
    3.1 单元核心素养梳理
        3.1.1 生命观念素养梳理
        3.1.2 科学思维素养梳理
        3.1.3 科学探究素养梳理
        3.1.4 社会责任素养梳理
    3.2 单元教学设计
        3.2.1 课程标准解读
        3.2.2 单元内容分析
        3.2.3 单元学情分析
        3.2.4 单元学习目标
        3.2.5 单元评价设计
        3.2.6 单元任务分解
        3.2.7 单元策略设计
4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达成的教学策略
    4.1 “四步法”概念教学策略
        4.1.1 概念的引入
        4.1.2 概念的建构
        4.1.3 概念的巩固
        4.1.4 概念的深化
    4.2 生物科学史的探究教学策略
        4.2.1 创设探究情景,激发自主提问
        4.2.2 搭建思维阶梯,作出合理假设
        4.2.3 建立合作小组,设计实验方案
        4.2.4 回归生物科学史,还原探究过程
        4.2.5 整合生物科学史,得出实验结论
    4.3 STSE教学策略
        4.3.1 联系社会热点话题,创设STSE教学情境
        4.3.2 组织角色扮演活动,增强STSE情感体验
        4.3.3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5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达成的教学策略应用与实践
    5.1 教学策略应用与实践方案
    5.2 课例展示
        5.2.1 “四步法”概念教学策略应用——以“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为例
        5.2.2 生物科学史的探究教学策略应用——以“促胰液素的发现”为例
        5.2.3 STSE教学策略应用——以“艾滋病”为例
    5.3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达成教学评价策略
        5.3.1 表现性评价
        5.3.2 终结性评价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之处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高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现状的调查问卷
    附录 B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现状的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 C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
    附录 D “动物和人体生命的活动调节”单元测试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猜-读-思-说”四步教学法在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学中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绘本
        2.1.2 绘本阅读
    2.2 理论基础
        2.2.1 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
        2.2.2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2.3 小结
第3章 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学实验设计与实施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过程
        3.3.1 确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3.2 建构“猜—读—思—说”教学法
        3.3.3 实施英语绘本阅读教学实验
        3.3.4 总结阶段
第4章 结果与讨论
    4.1 实验前后测试
        4.1.1 实验前测成绩统计与讨论
        4.1.2 实验后测试成绩与讨论
    4.2 实验后问卷调查统计与讨论
    4.3 访谈结果与讨论
第5章 英语绘本阅读教学应解决的关键问题
    5.1 根据学生兴趣选择绘本阅读材料
    5.2 针对学生认知水平有效提问
    5.3 注重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
    5.4 做到评价方式和评价形式多样化
第6章 对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学的建议
    6.1 主要发现
    6.2 教学建议
        6.2.1 教学前注意以图导问,预测内容
        6.2.2 教学中注意以问导思,以“问”带读
        6.2.3 教学后注意以读导“说”,鼓励输出
    6.3 研究不足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绘本选择及教学目标
附录 B 关于“小学六年级英语阅读情况”的调查问卷
附录 C 关于“小学生绘本阅读能力培养研究”的调查问卷
附录 D 前测试卷
附录 E 后测试卷
致谢

(9)“5E”教学模式在高中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中的研究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社会发展推进的要求
        2.新课程改革的挑战
        3.“5E”教学模式的教育价值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5E”教学模式
        2.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二)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概念转变学习理论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三、“素养为本”理念下高一化学教学现状调查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2.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认识
        3.学生在化学课堂的学习方式
        4.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应用
    (三)化学教学现状
四、基于“5E”教学模式的教学案例设计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
    (三)基于“5E”教学模式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案例
        1.化学实验类知识——《溶液的配制及分析》教学案例
        2.化学概念类知识——《氧化还原反应》教学案例
        3.化学基础理论知识——《离子反应》第二课时教学案例
        4.元素化合物知识——《铁及其化合物的应用》教学设计
五、“素养为本”理念下基于“5E”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前测
    (四)实施效果与分析
        1.学生正确价值观念调查分析
        2.学生必备品格调查分析
        3.学生化学学科能力调查分析
        4.课程实施效果调查
        5.小结
六、研究总结
    (一)研究结果
    (二)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附录 B:“素养为本”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 C:高中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前测)
    附录 D:高中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情况调查问卷(后测)
    附录 E:化学学科能力试题细目表
    附录 F:化学学科能力测试卷
    附录 G:“离子反应”课后习题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10)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适宜性游戏理论对我国6-7岁儿童(幼小衔接阶段)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1.1.2 实现3-5岁幼儿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完整性,满足幼小衔接的现实需求
        1.1.3 满足6-7岁儿童全面发展的迫切需求
        1.1.4 贯彻“足球从娃娃抓起”,推动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之需
    1.2 研究问题
        1.2.1 我国6-7岁儿童足球课程体系转换与路径选择
        1.2.2 构建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
        1.2.3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的实践成效验证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体育课程
        1.4.2 幼小衔接
        1.4.3 课程体系
        1.4.4 适宜性游戏
        1.4.5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
    1.5 研究对象与方法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目标
    1.7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8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小学体育课程相关研究
        2.1.1 体育课程价值取向与发展观研究
        2.1.2 小学体育课程模式研究
        2.1.3 小学体育课程研发研究
        2.1.4 小学体育游戏与足球游戏研究
        2.1.5 小结
    2.2 儿童群体特征相关研究
        2.2.1 儿童生长发育特征研究
        2.2.2 儿童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研究
        2.2.3 儿童动作能力发展规律研究
        2.2.4 儿童认知过程研究
        2.2.5 儿童行为构建研究
        2.2.6 儿童人格形成及发展研究
        2.2.7 儿童智力、潜能开发研究
        2.2.8 儿童少年体育兴趣培养研究
        2.2.9 儿童性格形成及培养理论
        2.2.10 小学6-7岁儿童足球课程需求研究
        2.2.11 小结
    2.3 儿童足球运动发展相关研究
        2.3.1 儿童足球教学相关研究
        2.3.2 儿童足球课程相关研究
        2.3.3 儿童足球竞赛相关研究
        2.3.4 小结
    2.4 发展适宜性实践理论与适宜性课程研究
        2.4.1 DAP理论思想起源、理论背景、核心主张
        2.4.2 DAP理论的课程观、教师观研究
        2.4.3 DAP理论对我国体育课程创编实施的启示
        2.4.4 小结
    2.5 研究评述
        2.5.1 研究的主要观点
        2.5.2 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2.5.3 我国小学足球课程发展趋势
        2.5.4 创新课程理念的提出与课程体系的构建
第三章 我国 6-7 岁儿童足球课程开展现状及中外对比分析
    3.1 我国小学足球课程现状分析
        3.1.1 课程要素调研分析
        3.1.2 课程调研方案设计
        3.1.3 课程调研结果与分析
        3.1.4 我国小学足球课程现状特征
    3.2 小学足球课程模式的分析框架
        3.2.1 “课程模式”概念分析
        3.2.2 比较教育理论模型分析
        3.2.3 足球课程模式分析框架的建立
    3.3 国外学校足球课程模式现状
        3.3.1 日本儿童足球课程模式
        3.3.2 德国儿童足球课程模式
        3.3.3 英国儿童足球课程模式
        3.3.4 中外6-7岁儿童足球课程模式比较分析
第四章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整体设计
    4.1 课程体系设计的理论依据
        4.1.1 系统论:哲学基础
        4.1.2 课程论:课程设计模式基础
        4.1.3 适宜性游戏理论:课程理念基础
        4.1.4 儿童足球教学理论:教学论基础
        4.1.5 校园体育游戏创编理论:方法论基础
    4.2 课程设计的原则
        4.2.1 特异性
        4.2.2 系统性
    4.3 课程体系设计的目标
        4.3.1 促进儿童足球全面发展
        4.3.2 实现课程幼小衔接
        4.3.3 促进功能不断优化
    4.4 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路与模式
        4.4.1 设计思路
        4.4.2 设计模式
    4.5 课程体系的结构与功能设计
        4.5.1 课程体系的要素分析
        4.5.2 课程体系的结构设计
        4.5.3 课程体系的功能规划
第五章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目标及内容体系
    5.1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指导思想
        5.1.1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5.1.2 “适宜性游戏”理念
        5.1.3 “全面教育发展”理念
        5.1.4 “融于生活”的课程理念
        5.1.5 发展适宜性课程理念
    5.2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目标
        5.2.1 基本课程目标
        5.2.2 全面教育发展课程目标
        5.2.3 各阶段课程目标
    5.3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结构
        5.3.1 数量结构
        5.3.2 内容结构
        5.3.3 组织结构
        5.3.4 课程长期发展结构
    5.4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内容创编
        5.4.1 基本规律
        5.4.2 逻辑演变
        5.4.3 游戏分类与内容体系搭建
    5.5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与课程大纲创编
        5.5.1 课程创编的设计与调查
        5.5.2 游戏分类
        5.5.3 创编与组织实施
        5.5.4 新创编游戏的评估与甄选
        5.5.5 课程大纲创编
第六章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实施体系
    6.1 课程实施的目标
        6.1.1 课程实施过程体系目标
        6.1.2 课程实施保障体系目标
    6.2 课程实施的原则
        6.2.1 游戏规则合理性原则
        6.2.2 趣味与安全性原则
        6.2.3 合理运用场地器材原则
        6.2.4 分组分队原则
        6.2.5 练习变形应用原则
    6.3 课程实施的阶段划分
        6.3.1 课前设计准备
        6.3.2 课程实施阶段
        6.3.3 课程评价调整阶段
    6.4 课程实施的方式、方法及要求
        6.4.1 实施过程的方式方法及要求
        6.4.2 实施保障的方式方法及要求
    6.5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教学方法
        6.5.1 体育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6.5.2 适宜性教学方法的应用
    6.6 课程实施的步骤
        6.6.1 微观实施过程步骤
        6.6.2 宏观实施保障步骤
第七章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体系
    7.1 适宜性课程评价理论分析
        7.1.1 构建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体系的理论依据
        7.1.2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体系的理论框架
    7.2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
        7.2.1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理论分析
        7.2.2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体系构成
第八章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实施与论证
    8.1 课程实施方法
        8.1.1 试点课程基本安排
        8.1.2 试点课程评价方法
        8.1.3 试点课程评价模式
    8.2 课程实施效果实验论证
        8.2.1 实验方案
        8.2.2 实验步骤与方法
        8.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8.3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评价结果
        8.3.1 课程目标/内容评价
        8.3.2 课程实施过程评价
        8.3.3 课程实施效果评价
    8.4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的效益分析
        8.4.1 “课程体系”指标评估效益
        8.4.2 “课程体系”的系统建构效益
        8.4.3 适宜性课程理论理念贯彻执行效益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探究性教学“四步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消费者行为学”立体式、研究性教学的构建、实践及评价[J]. 徐明祥,王艳梅.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1(06)
  • [2]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唱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叶子瑞. 西南大学, 2021
  • [3]统整理念下的高中定格动画教学实践 ——以《艺术中的情感表达》为例[D]. 郁婧怡.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基于混合学习的中小学分层教学模式:概念、要素和设计[J]. 方佳诚.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1(02)
  • [5]探究式教学在数学分析复习课的应用[J]. 王成强. 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2)
  • [6]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建构物理模型的现状及实践研究 ——以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为例[D]. 申欣然.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7]高中生物“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单元核心素养目标达成的教学策略研究[D]. 张云. 河南大学, 2020(02)
  • [8]“猜-读-思-说”四步教学法在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学中的实证研究[D]. 陶享荣.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9]“5E”教学模式在高中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中的研究与实施[D]. 杨琦莎. 温州大学, 2020(03)
  • [10]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 段炼.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探究式教学“四步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