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普勒测量门静脉最大血流速度鉴别诊断无症状性脾肿大(论文文献综述)
余健彬[1](2021)在《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评估肝硬化门脉高压及食管静脉曲张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CDFI联合SWE评估门静脉高压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联合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和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技术评估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2017年8月2019月12月在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PHT)患者246例,按Child-Pugh肝功能分级,A级82例,B级115例,C级49例。同期选取150名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通过CDFI测量彩色多普勒参数:门静脉内径(PVD)、门静脉血流速度(PVV)、门静脉血流量(PVQ)、脾静脉内经(SVD)、脾静脉血流速度(SVV)、脾静脉血流量(SVQ)、肝动脉阻力指数(HARI)、肝动脉搏动指数(HAPI)、脾动脉阻力指数(SARI)、脾动脉搏动指数(SAPI)、门静脉充血指数(PVCI)及门脉高压指数(PHI)。运用门静脉压力(PVP)公式:PVP=(0.066′SAPI-0.044)′PVQ,估算门静脉压力。通过SWE测量肝硬度(LSM)。以上所有参数均进行对照组与门脉高压组比较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且每一个参数均按肝功能分级(A级、B级C级)分为三个亚组,并进行单因素的方差分析,比较差异性。将PHT组所有参数与门静脉压力作皮尔森(Pearson)相关性分析。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确定影响PV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PHT组患者的PVD、PVQ、SVD、SVQ、HAPI、SARI、SAPI、PVCI、PHI、PVP和LSM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相比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27)0.001),而HARI略高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27)0.05)。但PHT组患者的PVV与SVV均较对照组减低,二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27)0.001)。2.PHT患者不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之间参数PVD比较:A级(1.41±0.24)mm与B级(1.47±0.31)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2.17,P(29)0.05);A级与C级比较(q=6.18,P(27)0.01),B级与C级比较(q=4.76,P(27)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3亚组之间参数HAPI比较,A级(1.51±0.34)与B级(1.62±0.57)比较(q=2.36,P(29)0.05),B级(1.62±0.57)与C级(1.73±0.29)比较(q=2.00,P(29)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级与C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3.78,P(27)0.05)。4.3亚组各参数PVV、SVD、SVQ、PVCI、PHI、LS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27)0.01)。3亚组各参数PVQ、SVV、HARI、SARI、SAPI及PV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29)0.05)。5.参数PVD(P=0.045)、HARI(P=0.002)、HAPI(P=0.010)、SARI(P=0.009)、SAPI(P=0.002)、LSM(P=0.000)与门静脉压力(PVP)相关,而参数PVV、PVQ、SVD、SVV、SVQ、PVCI和PHI与门静脉压力无明显相关性(P(29)0.05)。6.将目标变量门静脉压力(PVP)设为因变量,与PVP有相关性的6个参数(PVD、HARI、HAPI、SARI、SAPI、LSM)设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API和LSM为影响PV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彩色多普勒参数PVD、HARI、HAPI、SARI、SAPI和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测量的LSM值与门静脉压力呈正相关,能够间接反映门静脉压力变化,六个参数当中,LSM的相关性最高。2.彩色多普勒参数PVV、SVD、SVQ、HAPI、PVCI、PHI和LSM值可以作为判断PHT患者肝功能严重程度的较敏感指标,为临床提供判断病情的依据。而参数PVQ、SVV、HARI、SARI及SAPI不能作为判断PHT患者肝功能严重程度的标准。3.HAPI和LSM是影响门静脉压力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运用判断效果更佳,可以作为量化指标。4.运用PVP计算公式算出的门静脉压力可以半定量预测门静脉高压患者的严重程度,用于PHT患者的初步筛查。5.SWE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可重复、无创伤等优点,可成为临床上评估肝硬化患者门静脉高压程度的一种新技术、新方法。第二部分SWE联合多参数预测食管静脉曲张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测量肝硬度(LSM)预测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EVs)的临床价值。方法:搜集2017年8月2019月12月期间在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468例肝硬化患者。应用SWE测量肝硬度值,用内镜检查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记录所有病人的基本资料包括血红蛋白、血小板、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及凝血酶原时间。计算参数模型中血小板计数与脾脏长径比值(PC/SD)大小。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AUROCs)比较血小板、PC/SD、LSM值来预测食管静脉曲张及其程度的准确性。取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最大组合值为截断值。运用De Long测试对AUROCS之间进行比较。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来确定肝硬化病人出现食管静脉曲张及高危食管静脉曲张的危险因素。结果:1.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和ALT与EVs的存在与否及程度无关。AST、总胆红素、脾脏长径及LSM值EVs组高于无EVs组、高危EVs高于非高危EVs组(P均(27)0.05);血小板、血清白蛋白及PC/SDEVs组低于无EVs组(P(27)0.05)、高危EVs明显低于非高危EVs组(P(27)0.001)。2.468例肝硬化患者中,271例没有EVs(57.9%),轻度EVs(F1)139例(29.7%),高危EVs58例(12.4%)。肝硬化患者平均肝硬度值为18.4KPa(6.8-52.5KPa)。肝硬化患者LSM值与EVs发生率呈显着相关,且随着EVs程度的增加而升高。3.血小板计数(PC)、PC/SD和LSM预测EVs发生的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792(95%的可信区间0.684-0.842)、0.814(95%的可信区间0.658-0.875)和0.895(95%的可信区间0.813-0.918)。LSM预测EVs的诊断效能大于PC和PC/SD的诊断效能,它们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PC、PC/SD及LSM预测EVs存在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12′109/L,8.4′109/L/cm和18.5k Pa。4.PC、PC/SD和LSM预测发生高危EVs的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826(95%的可信区间0.753-0.886)、0.843(95%的可信区间0.766-0.904)和0.872(95%的可信区间0.812-0.947)。PC、PC/SD和LSM预测高危EVs发生的诊断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9)0.05)。PC、PC/SD及LSM预测存在高危EVs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94′109/L,7.3′109/L/cm和20.4KPa。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SM预测EVs和高危EVs的优势比(OR值)分别为1.642(95%CI:1.365-1.984,P=0.004)和1.38(95%CI:1.142-1.546,P=0.026)。PC/SD预测EVs和高危EVs的OR值分别为0.924(95%CI:0.714-1.276,P=0.042)和0.883(95%CI:0.682-1.034,P=0.284)。结论:1.肝硬化患者LSM值能反映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运用LSM截断值可以为临床合理检查、判断病情、及时治疗提供理论依据。2.LSM和PC/SD可作为预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的独立因素,且LSM的预测效果要高于PC/SD,而LSM是预测高风险静脉曲张的独立因素。3.SWE技术可成为临床上用以无创预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的新技术、新方法。第三部分SWE在评估常见类型肝硬化中的应用价值目的:探讨SWE技术在评估和鉴别常见类型肝硬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8月?2020月8月期间在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478例肝硬化患者,其中按病因分类为:乙肝187例,丙肝88例,酒精肝138例,非酒精性脂肪肝45例,自身免疫性肝病20例。同期选择150名健康体检人员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接受SWE检查并测量肝硬度(LSM)值,分析比较正常对照组和五种常见类型肝硬化组LSM差异性。结果:1.正常对照组肝脏LSM为(5.24?1.13)k Pa,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组、乙肝后肝硬化组、丙肝后肝硬化组、自免性肝硬化组和酒精性肝硬化组LSM值呈逐渐递增趋势,且LSM值分别为(11.14?5.30)k Pa,(13.70?6.13)k Pa,(14.25?5.94)k Pa,(15.93?5.87)k Pa及(27.33?8.61)k Pa。2.各类型肝硬化组LSM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27)0.001)。各类型肝硬化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F值=171.33,P(27)0.001)。3.各类型肝硬化组内比较: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组与乙肝后肝硬化组、丙肝后肝硬化组、自免性肝硬化组、酒精性肝硬化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27)0.01)。酒精性肝硬化组与其他四组肝硬化患者比较,差异亦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27)0.001),但乙肝后肝硬化组与丙肝后肝硬化组、自免性肝硬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9)0.05)结论:1.不同病因所致的各组肝硬化患者LSM有一定的差异。2.SWE技术对评估和鉴别诊断常见类型肝硬化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林业宇[2](2021)在《超声检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相关血流动力学及胃动力学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与健康人群肝脏相关血流动力学的差异。2、探讨NAFLD患者与健康人群胃动力学的差异。3、探讨不同程度NAFLD患者的胃动力学及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差异。资料和方法:2019年8月-2020年12月就诊于我院NAFLD患者90例,其中轻度NAFLD30例,中度NAFLD30例,重度NAFLD30例。选取同期于我院就诊3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经实验室检查、胃镜及13C吹气试验,除外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糜烂、肿瘤、胰腺和胆囊病变及其它肝脏疾病,无嗜酒史。所有受试者均无腹部手术史。受检者1周内未服用任何影响胃肠道运动的药物。应用Siemens ACUSON X3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5.0MHz。禁食12h,实验组及对照组均卧位先进行超声检查,测量门静脉血流、肝动脉阻力指数、空腹胆囊体积,同个位置测量3次,取平均值,探头放置于剑突下偏右侧,纵向连续扫查,可见胃窦部呈椭圆形回声,确认胃呈排空状态,测量空腹胃窦部面积。嘱检查者坐位并于2分钟内尽快饮入温水500ml,而后半卧位45°即刻开始检查。采用胃窦部面积单切面方法进行采样,对检测者胃窦部体表进行标记,每位受检者均测量4个时间点胃窦部面积,即:饮水后即刻、10min、15min、20min。每个时间点均测量3次,取平均值,计算饮水后10min、15min、20min胃排空率。记录饮水后即刻-10min内胃窦运动频率,取2分钟平均值。饮水后20分钟卧位重复测量胆囊体积体积,同个位置测量3次,取平均值,并计算胆囊收缩率。结果:对照组、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多组间比较,F胃运动频率=56.63,F10分钟胃排空率=53.94,F15分钟胃排空率=490.59,F20分钟胃排空率=528.67,F胆囊收缩率=100.45,FPPVV=66.95,FHARI=33.29,P均<0.01,两两组间比较,P均<0.01。统计学有显着差异。这表示胃部的运动频率、胃部的排空频率、胆囊收缩率、PPVV、HARI与NAFLD有相关性,且随着NAFLD的严重程度逐渐降低或减少。空腹胃窦面积、饮水后即刻胃窦面积、空腹胆囊面积P均>0.05,无统计学意义。空腹的胃窦面积及胆囊面积,饮水后即刻胃窦面积与NAFLD疾病严重程度及是否有NAFLD无相关性。结论:1、二维超声能够清楚的检测胃动力的动态情况,是一种简便、无创、可重复操作的诊断方法。2、彩色多普勒超声对NAFLD相关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检测,可以间接的反映NAFLD的脂肪浸润程度,即PPVV血流速度越慢,HARI数值越低,肝脏脂肪浸润程度越严重,这与临床诊断及病程的发展结果有一致性,对于辅助诊断NAFLD有较高的参考价值。3、超声对胃动力的相关指标的检测,可以直接的反映NAFLD的胃动力情况,即肝脏脂肪浸润程度越严重,胃动力下降越明显。4、超声对胆囊收缩率的检测结果可以提示肝脏脂肪浸润程度越严重,胆囊收缩率下降越明显。
张玉青[3](2021)在《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Rex分流术前、术后的影像学评估》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与目的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rtal vein,CTPV)是指门静脉主干及/或分支局部或完全阻塞后,机体为缓解门静脉高压在受阻部位逐渐代偿形成诸多侧支血管,因形态似海绵样而得名。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是一种罕见疾病,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患儿大多在1-6岁出现反复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威胁生命。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降低消化道出血风险、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Rex分流术是近年来治疗儿童CTPV并且不增加肝脏损伤的治愈性术式。但目前因CTPV血管走行紊乱易出血和血管吻合技术难度大使得该术式应用受到限制。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能否行Rex分流术以及术后疗效的判断,影像学检查起着决定性作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CDUS)由于无创、便捷、无辐射等特点,成为小儿CTPV诊断及Rex分流术前诊断与评估、术后疗效评估的首选检查方法。随着CT重建技术的发展,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技术(multi-detector row CT portography,MDCTP)越来越多地应用在Rex分流术前评估、术后疗效评估中。而关于CDUS与MDCTP在Rex分流术前、术后的评估研究文献报道极少,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对比研究尚无报道。经典Rex分流术通过在门静脉左支与肠系膜上静脉间建立旁路,恢复肝内门静脉血流灌注,减轻增高的门静脉及内脏床压力。改良Rex转位术简化了手术流程,将开放扩张的肝外门静脉属支(如脾静脉)与门静脉左支直接吻合。少数患儿Rex隐窝小或门静脉左支发育不良,外科将肝圆韧带扩张成再通的脐静脉代替门静脉左支。本中心自2010年以来,应用传统Rex分流术(经典Rex分流术和改良Rex转位术)及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治疗儿童CTPV,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术后部分病例出现了复发。本研究通过分析Rex分流术多种术式治疗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前、后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资料,研究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Rex分流术术前评估及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传统Rex分流术不同术式和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的手术效果,以期为临床诊断、影像检查方法选择及术式选择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第一部分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影像诊断及Rex分流术术前影像评估目的从影像学角度探讨CTPV的发病机制,分析侧支循环形成特点,观察儿童CTPV的影像特征。比较CDUS和MDCTP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术前诊断CTPV的优势、不足及评估Rex分流术实施条件的诊断能力。方法选取山东大学第二医院2010年3月-2019年3月因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行手术治疗(Rex及脾肾分流术)且病历及影像资料完整的48例患儿。回顾性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及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MDCTP)影像资料,对CTPV进行影像学分型,观察各型病变受累范围、合并症及侧支血管形成情况,分析病变的蔓延路线及发病机制。观察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影像特征,同时对Rex分流术的实施条件进行术前影像评估。以术中门静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手术实施条件(门静脉左支、肠系膜上静脉通畅性及门静脉左右支连续性)的诊断能力。结果1.门静脉病变位置:根据病变累及门静脉主干及分支的位置,将CTPV病变分为三型。Ⅰ型为门静脉主干型(13/48例,27.1%),Ⅱ型为门静脉主干及左和/或右支型,此型也属混合型(29/48例,60.4%),Ⅲ型为门静脉左和右支型(6/48例,12.5%),病变局限于左右肝内门静脉及少数节段分支。本组病例以Ⅱ型混合型居多(60.4%),而Ⅱ、Ⅲ型35例左右支病变中,又以右支起始部(97.1%)及左支横部、矢状部(100%)所占比例最高。48例CTPV患儿18例合并先天畸形(37.5%),Ⅱ型先天畸形合并率最高(48.3%),肝胆畸形及心脏畸形合并率(17.2%、13.8%)均高于Ⅰ型及Ⅲ型。2.侧支血管部位:48例CTPV病例侧支血管中食管胃底静脉丛检出率最高(100%),其次是胆囊周围静脉(50%)、肠道及腹膜后静脉丛(39.6%)。食管胃底静脉丛检出率在3型中均为100%,Ⅱ型胆囊周围静脉、肠道及腹膜后静脉丛、其它侧支血管及自发性脾肾分流检出率(62.1%、44.8%、20.7%、20.7%)均高于Ⅰ型及Ⅲ型。Ⅱ型胃左静脉(LGV)管径测值明显高于Ⅰ型及Ⅲ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及Ⅲ型管径测值无统计学差异(P=0.235)。3.CDUS及MDCTP主要表现:CDUS主要影像特征为门静脉结构失常,管壁不均匀增厚、回声增强,管径纤细。走行区周围可见不规则成团的蜂窝样管网状回声,内见红蓝相间流速缓慢的彩色血流信号。MDCTP主要影像特征为门静脉系统正常结构消失,走行区代之以杂乱迂曲的管网状或窦隙样血管团。门静脉主干及左右分支狭窄或闭塞,可见胃底食管周围、胆囊旁及腹膜后等部位的侧支循环及自发形成的脾肾分流。CDUS及MDCTP对脾静脉的检出率均为100%,但CDUS对肠系膜上静脉及胃左静脉的检出率仅为64.6%、12.5%,明显低于MDCTP(100%、100%)。CDUS对侧支血管食管胃底静脉丛、胆囊周围静脉、肠道及腹膜后静脉丛、直肠静脉丛及自发性脾肾分流检出率分别为72.9%、70.8%、10.5%、0%、28.6%,而MDCTP对上述侧支血管的检出率几乎是100%。4.CDUS和MDCTP显示主要血管的通畅性及连续性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显示LPV通畅性的成功率分别是75%(36/48)、79.2%(38/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7)。在判断SMV通畅性方面,MDCTP能够100%做出明确诊断,而CDUS可以对SMV开放状态做出肯定诊断的比率仅64.6%(31/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判断LPV与RPV连续性方面,CDUS和MDCTP能够做出明确诊断的成功率分别为12.5%(6/48)、41.7%(20/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MDCTP预测LPV、SMV通畅性及LPV与RPV连续性的约登指数分别为0.95、0.98及0.89高于CDUS 的0.89、0.90及0.80。结论1.大部分CTPV病变是从门静脉主干开始出现,逐渐向肝内分支延伸,病变主要蔓延路线为门静脉主干到左支横部及矢状部或者到右支起始部。儿童CTPV最可能的病因是先天性门静脉发育畸形。2.食管胃底静脉丛是儿童CTPV最常见的门体侧支。Ⅱ型病变侧支血管检出率最高,胃左静脉扩张最明显,因而门静脉高压症状最严重,较其他两型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更高。3.对于CTPV的诊断,CDUS可以方便地观察病变及肝内外门静脉分支的血流状态,而MDCTP-MIP、MPR及VR图像可以立体直观显示病变范围及血管周围毗邻关系,能够提供门静脉、肝内外分支及所有侧支血管的详细解剖信息。4.综合灵敏度与特异度,MDCTP在预测LPV、SMV通畅性及LPV与RPV连续性方面优于CDUS,对Rex分流术实施条件的诊断能力高于CDUS,术前评估应优先选择MDCTP。第二部分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Rex分流术后CDUS及MDCTP影像评估目的探讨与预后相关的影像指标,分析Rex分流术后影像特征及CDUS和MDCTP两种影像技术在Rex分流术术后评估中的优势及不足。应用CDUS对比评估经典Rex分流术及改良Rex转位术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3月至2019年3月47例Rex分流术治疗儿童CTPV手术前后的临床及影像资料。临床资料包括患儿有无呕血、黑便等门静脉高压相关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小板计数)及消化道内镜检查结果(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及分级)。影像资料包括旁路血管及门静脉左支通畅性、管径和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肝脏、脾脏径线等。以术后6个月为研究时间,根据旁路血管的通畅性将患儿分为旁路血管通畅组(A组)和旁路血管血栓组(B组),同时观察旁路血管通畅组旁路血管管径的变化,分析旁路血管通畅性及旁路血管管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观察术后CDUS和MDCTP影像特征,比较CDUS及MDCTP对旁路血管通畅性的显示成功率及诊断结果的一致性。采用CDUS全面评估Rex分流术后相关血管管径、脏器径线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分析变化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比较经典Rex分流术(RB)和改良Rex转位术(RT)两种术式的手术效果。结果1.实施Rex分流术的47例CTPV患儿中,42例旁路血管通畅,胃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较旁路血管血栓组患儿明显改善(P<0.001),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P<0.001)。旁路血管血栓组患儿血小板计数较术前无显着变化(P>0.05)。2.42例旁路血管通畅患儿中,24例(57.1%)术后6个月内旁路血管管径逐渐增大。增大组胃食管静脉曲张减轻等级、血小板升高水平及门静脉压力降低水平均明显高于非增大组(P<0.05)。术后6个月管径明显大于非增大组(P=0.038),但血流速度无显着差异(P=0.613)。术后6个月旁路血管管径为0.59±0.09cm,血流速度为13.79±2.74cm/s,采用Kendall’s tau-b相关分析评价旁路血管管径与流速的关系,结果显示Kendall’ s tau-b=0.272,P=0.013,两者相关性不显着。3.CDUS主要影像特征:旁路血管通畅,管腔内血流信号充盈良好,血流为入肝方向,门静脉左支近段血流方向与术前相反,朝向门静脉右支。旁路血管血栓形成,管腔内充满低回声,血流信号充盈缺损,门静脉左支近段血流方向与术前一致,背向门静脉右支。MDCTP主要影像特征:旁路血管通畅,管腔内对比剂充填良好;旁路血管血栓形成,管腔内低密度条索状物充填,对比剂充盈缺损。另可见门静脉主干、左右支及脾静脉、肠系膜上下静脉或分支细小血栓形成,血栓部位管腔内可见低密度条形或片状充盈缺损。4.CDUS对旁路血管通畅性显示成功率为95.7%明显高于MDCTP的80.9%(P=0.025)。对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进行配对卡方检验和Kappa一致性分析,配对卡方检验结果显示P=1.000>0.05,提示两种方法诊断阳性率一致,Kappa=0.843,P<0.001,说明两种方法诊断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5.术后6个月肝右叶斜径、肝左叶上下径及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管径较术前或术中增大明显(P<0.05),肝脏、脾脏余径线及吻合口测值无明显变化(P>0.05)。旁路血管通畅组肝右叶斜径、肝左叶上下径及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管径增大水平明显高于血栓组(P<0.05),而旁路血管血栓组术中旁路血管管径明显大于通畅组(P<0.05)。6.两组患者在旁路血管血栓、旁路血管管径增大的发生率及肝右叶斜径、肝左叶上下径增大水平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但RB组门静脉左支及旁路血管管径增大水平均高于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旁路血管的通畅性与手术前后血小板计数及胃食管静脉曲张变化程度相一致,旁路血管通畅性是决定预后的重要指标。2.除了旁路血管通畅性,管径变化也会影响预后,术后6个月内旁路血管管径逐渐增大是预后良好的相关指标。旁路血管管径与血流速度相关性较弱,旁路血管血流速度变化与预后的关系分析意义不大。3.CDUS可以方便地监测包括旁路血管在内的门静脉循环的血流动力学改变,门静脉左支近段血流方向术后逆转是旁路血管通畅的重要特征性表现。而MDCTP能更全面清楚地显示细小血栓累及部位。4.CDUS对旁路血管通畅性显示成功率明显高于MDCTP,但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的阳性率及诊断结果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对旁路血管通畅性的评估应优先选择CDUS。5.Rex分流术手术效果较早的体现在肝右叶斜径、肝左叶上下径及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管径的增大上,血栓形成后肝脏径线及相关血管管径不再增大。肝右叶斜径、肝左叶上下径及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管径增大水平可以间接反映手术效果,预后越好相关径线增大水平越高。但管径大的自体血管不一定是最佳的手术旁路选择。6.经典Rex分流术是本中心预后最理想的手术方式,并且改良Rex转位术也是治疗小儿CTPV有效的替代方法。第三部分CDUS在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预后评估中的应用目的探讨CDUS在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并且通过与传统Rex分流术对照,评估新型分流术的手术效果。方法2016年5月至2019年3月15例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UV组)患儿为观察组,脐静脉为旁路入口。2010年3月至2019年3月32例传统Rex分流术(LPV组)患儿为对照组,门静脉左支为旁路入口。手术前、后分别应用CDUS对UV组患儿的相关血管及脏器进行全面检查,与LPV组对比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手术前后分别测量肝脏、脾脏各个径线值(肝右叶斜径、肝左叶前后径和上下径、脾脏厚径和最大长径)及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与吻合口管径并计算其大小变化,观察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以及吻合口的血流状态。收集患儿上消化道内镜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对再出血发生率、胃食管静脉曲张缓解等级、血小板升高水平及门静脉压力降低水平的变化进行两组间对比分析。结果1.UV组术后7天旁路血管通畅率60%,明显低于LPV组通畅率87.5%(P=0.032)。短期抗凝治疗后,UV组术后6月总通畅率为86.7%,与LPV组总通畅率90.6%对比无显着差异(P=0.642)。根据术中UV管径与术后7天旁路血管血栓形成情况绘制的ROC曲线图显示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54,最佳界值cut-off值为>7.5。2.UV组与LPV组旁路血管及SMV吻合口管径无显着差异(P>0.05)。但UV组LPV/UV吻合口测值明显大于LPV组(P<0.001),两组间LPV/UV吻合口血流速度无明显差异(P>0.05)。UV组门静脉左支管径、肝左叶上下径及肝右叶斜径增大水平高于LPV组(P<0.05),但旁路血管、吻合口管径及肝脏、脾脏余径线变化无显着差异(P>0.05)。3.UV组胃食管静脉曲张缓解等级及血小板升高水平均明显高于LPV组(P=0.027,P=0.049),但两组间再出血发生率及门静脉压力降低水平的差异不显着(P>0.05)。结论1.UV组术后7天比LPV组旁路血管更容易发生血栓,但抗凝治疗复通效果优于LPV组,两组术后6个月总通畅率差异不明显。UV组术中脐静脉管径超过7.5mm,易发生早期旁路血管血栓。2.UV组比LPV组入肝血流增多,UV组门静脉左支管径增大更明显,肝内血流灌注的增加促进了肝脏的生长,导致肝脏径线(肝右叶斜径与肝左叶上下径)的增大比LPV组更显着。3.UV组对门静脉高压症状的改善优于LPV组,与门静脉左支管径及肝脏径线的变化相一致。再通脐静脉是改进的有价值的旁路入口,CDUS是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预后评估的重要检查手段,为临床提供有效参考。全文结论1.儿童CTPV病变多同时累及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部分合并先天畸形。MDCTP预测手术实施条件LPV、SMV通畅性及LPV与RPV连续性方面均优于CDUS,且能够提供门静脉主要属支和所有侧支血管的解剖信息并加以分型,Rex分流术术前评估应优先选择MDCTP。2.旁路血管通畅性是决定患儿预后的重要指标,CDUS对旁路血管通畅性显示成功率明显高于MDCTP,可以监测门静脉循环的血流动力学改变,门静脉左支近段血流方向术后逆转是旁路血管通畅的重要特征,Rex分流术术后评估应优先选择CDUS。经典Rex分流术是本中心预后最理想的传统Rex术式。3.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术中脐静脉管径超过7.5mm,易发生早期旁路血管血栓。但总通畅率与传统Rex分流术无显着差异,远端吻合口管径更大,临床转归优于传统Rex分流术。再通脐静脉作为Rex分流术新的旁路入口是改进的有价值的手术。CDUS是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预后评估的重要检查手段。
张凯[4](2020)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的临床特征及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的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指门静脉主干及其肝内外分支内的血栓形成。PVT在正常人中的发生率较低,而肝硬化患者发生PVT的概率明显升高。大多数PVT患者进展缓慢,无临床症状。然而,一些患者尤其是急性PVT患者,腹痛等腹部体征出现的概率较高,慢性PVT多在已发生的肝脏疾病基础上导致门静脉高压症加重。急性PVT患者往往起病急、症状重,慢性PVT患者临床症状相对缓慢,而一旦发现已出现临床并发症。门静脉血栓形成是影响肝硬化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肝硬化合并急性门静脉血栓形成若发展并累及到肠系膜静脉,有导致肠缺血甚或出现危及生命的肠坏死的可能。门静脉血栓形成不仅影响肝硬化患者预后,也使其临床治疗变得更为复杂,随介入微创技术和专用覆膜支架的临床应用,TIPS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近年TIPS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的门静脉高压治疗也引起临床很大兴趣,已被认为TIPS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安全且有效方法。但门静脉血栓有范围和程度的差异,这些不同血栓范围、不同血栓程度和不同血栓类型是否影响肝硬化患者临床转归和TIPS治疗效果,目前尚有不同观点,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明确。为此,本论文就以上问题分为两部分进行探讨。第一部分回顾分析303例行TIPS治疗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分析在行TIPS治疗的肝硬化患者中,PVT的存在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行TIPS的疗效特点的影响;第二部分回顾复习肝硬化并PVT为预防食管胃静脉曲张再出血而行TIPS治疗的患者165例,分析不同血栓类型和程度患者不同的TIPS操作方案;不同血栓类型和程度对TIPS术后临床疗效和预后的影响,为肝硬化合并PVT患者特别是有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史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临床依据。第一部分门静脉血栓对行TIPS治疗肝硬化患者临床特征和临床治疗的影响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在行TIPS治疗的肝硬化患者中,PVT的存在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和临床治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山东省立医院东院区303例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行TIPS治疗的患者。其中合并PVT184例(急性PVT患者24例,慢性PVT患者160例),无PVT组119例。收集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数据并进行随访,对PVT组(184例)与无PVT组(119例)的临床特征及TIPS疗效进行对比;同时对比急性PVT组(24例)与慢性PVT组(160例)的临床特征及TIPS临床疗效。结果1.肝硬化合并PVT组患者较非血栓组食管胃静脉曲张程度更高(χ2=20.514,P<0.001),有出血史的患者所占比例更高(χ2=7.587,P=0.006),基线白细胞计数更高(t=2.543,P=0.011),基线血小板计数更高(t=3.957,P<0.001),均有统计学差异。肝硬化合并PVT组的急性腹痛发生率较非PVT组更高,但并无显着性差异(χ2=2.771,P=0.096)。两组间基线腹胀病人所占比例及基线肝功能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2.肝硬化合并急性PVT组与肝硬化合并慢性PVT组,急性PVT组基线Child-Pugh 评分更高(t=2.615,P=0.010)、基线 Child-Pugh 分级更高(χ2=7.072,P=0.021)、基线腹痛发生率更高(χ2=27.727,P<0.001)、基线腹胀发生率更高(X2=6.660,P=0.010)、基线腹水程度更重(χ2=12.930,P=0.005)、基线白细胞计数更高(t=4.327,P<0.001)、基线血小板计数更高(t=3.426,P=0.001),但基线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病人所占比例较低(X2=15.777,P<0.001)。3.PVT组随访29.4±25.9个月,非PVT组随访22.8 ±21.4个月,虽然两组间随访时间存在差异,但肝硬化合并PVT组的患者相较于不合并PVT的患者在施行TIPS后具有更高的肝性脑病发生率(χ2=9.498,P=0.002)。且两组间在TIPS成功率、生存率、再出血率、术后支架狭窄率等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且两组患者在施行TIPS后门静脉压力均可显着下降。.4.肝硬化合并急性PVT组随访25.7±24.7个月,慢性PVT组随访29.9±26.1个月,两组患者在TIPS成功率无显着性差异,在有限的随访期内两组间生存率、再出血率、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术后支架狭窄率等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且两组患者在施行TIPS后门静脉压力均可显着下降。结论(1)门静脉血栓形成会加重肝硬化患者静脉曲张和消化道出血等失代偿事件的发生,加重肠道血流循环障碍如腹痛等临床症状;尤其是肝硬化合并急性PVT,患者白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均更高,腹痛等缺血性肠病临床表现的发生率更高。(2)合并PVT的肝硬化患者行TIPS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较无PVT者相对较高,但手术成功率并无明显差别,基于有限的随访资料PVT的存在不影响TIPS操作的临床疗效。第二部分肝硬化并门静脉血栓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的个体化操作技术和临床疗效研究目的分析不同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临床分型和不同血栓程度对TIPS的技术要求,探索肝硬化合并PVT不同临床分型的个体化TIPS操作方案;进而观察肝硬化合并PVT分型和程度对TIPS后临床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山东省立医院东院区肝硬化伴PVT因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行TIPS治疗的患者165例。其中急性PVT 16例,慢性PVT 149例。本研究在既往PVT分型的基础上,结合TIPS操作技术要求及影响TIPS操作的临床要素,提出了 PVT的新的分型:(1)Ⅰ型,无门静脉主干阻塞,仅有门静脉分支或属支阻塞(肝内分支包括门静脉左支或右支;肝外属支包括肠系膜上静脉或脾静脉);(2)Ⅱ型,仅有门静脉主干阻塞,未累及肝内门静脉分支;(3)Ⅲ型,门静脉主干伴门静脉右支阻塞(Ⅲa)或门静脉主干伴门静脉左支阻塞(Ⅲb);(4)Ⅳ型,门静脉主干及左右分支均阻塞,无肠系膜上静脉阻塞,无脾静脉阻塞(Ⅳa),或门静脉主干及左右分支均阻塞,有肠系膜上静脉阻塞,无脾静脉阻塞(Ⅳb);(5)Ⅴ型,门静脉主干及左右分支阻塞,伴有脾静脉阻塞,无肠系膜上静脉阻塞(Ⅴa),或门静脉主干及左右分支阻塞,伴有脾静脉阻塞,有肠系膜上静脉阻塞(Ⅴb)。根据PVT分型的不同,选择不同TIPS治疗方案:Ⅰ型,首选常规TIPS途径多可门静脉穿刺成功;门静脉穿刺困难时可选择经皮经肝辅助TIPS途径。Ⅱ型,门静脉主干部分阻塞推荐常规TIPS途径;若门静脉主干完全阻塞可联合经皮经肝途径;门静脉肝内分支纤细经皮经肝途径仍无法实现门静脉穿刺时可考虑联合经皮经脾途径。Ⅲ型,常规TIPS操作困难时,可联合经皮经肝门静脉左支穿刺辅助(Ⅲa)或经皮经肝门静脉右支穿刺辅助(Ⅲb);经皮经肝途径无法实现门静脉穿刺者则推荐经皮经脾途径。Ⅳ型,门静脉主干部分阻塞推荐常规TIPS途径;门静脉主干完全阻塞时推荐联合经皮经肝途径;经皮经肝途径无法实现门静脉穿刺则推荐经皮经脾途径。Ⅴ型,门静脉主干部分阻塞推荐常规TIPS途径;若门静脉主干完全阻塞,可行经皮经肝辅助途径;若经皮经肝途径无法实现门静脉穿刺,在血栓为新鲜疏松血栓的情况下,可试行经皮经脾途径辅以取栓术。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数据并进行随访,分别观察临床分期、血栓程度等对肝硬化合并PVT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及TIPS疗效。归纳出可以指导TIPS个体化操作的新的PVT临床分型,探讨不同临床分型的临床特点及TIPS疗效和预后特点。结果1.共复习肝硬化PVT合并消化道出血行TIPS治疗165例,根据血栓的范围和程度,其中Ⅰ型20例,TIPS成功18例,14例采用常规TIPS途径,4例采用经皮经肝途径辅助;Ⅱ型32例,TIPS成功29例,18例采用常规TIPS途径,7例采用经皮经肝途径辅助,4例采用经皮经脾途径辅助;Ⅲ型42例,TIPS成功42例,27例采用常规TIPS途径,15例采用经皮经肝途径辅助;IV型27例,TIPS成功25例,11例采用常规TIPS途径,11例采用经皮经肝途径辅助,3例采用经皮经脾途径辅助;Ⅴ型44例,TIPS成功35例,13例采用常规TIPS途径,20例采用经皮经肝途径辅助,2例采用经皮经脾途径辅助。五组间TIPS操作成功率(χ2=10.49,P=0.0313)、门静脉穿刺途径(χ2=19.377,P=0.013)、经皮经肝或经皮经脾穿刺病例所占比例(χ2=11.559,P=0.021)均有显着性差异,从Ⅰ型至Ⅴ型,五组患者操作难度逐渐增加,操作成功率呈下降趋势,非常规TIPS途径所占比例逐渐增加。2.五种类型患者在实施TIPS后,门静脉压力均获得显着性下降。Ⅰ型基线PVP 30.1±6.2mmHg,术后 PVP 18.2±3.6mmHg(t=9.771,P<0.001);Ⅱ 型基线PVP 28.5±6.0mmHg,术后 PVP 18.9±5.8mmHg(t=12.818,P<0.001);Ⅲ 型基线 PVP 26.2±7.0mmHg,术后 PVP 17.0±5.7 mmHg(t=10.491,P<0.001);Ⅳ型基线 PVP 29.1 ± 5.8mmHg,术后 PVP 19.7 ± 5.0 mmHg(t=9.4,P<0.001);Ⅴ型基线 PVP 28.2±5.9mmHg,术后 PVP 15.5±6.7mmHg(t=10.305,P<0.001)。五种类型患者在PVP下降绝对值(F=2.449,P=0.050)、PVP下降百分比(F=2.449,P=0.050)均有显着性差异,且V型患者的PVT下降绝对值及下降百分比均为最高。3.在实施TIPS成功后,各分型患者间生存率(χ2=1.610,P=0.807)、再出血率(χ2=2.778,P=0.596)、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χ2=1.470,P=0.832)、支架狭窄率(χ2=5.274,P=0.260)均无显着性差异。结论(1)根据所需TIPS操作方案不同,本研究将肝硬化合并PVT患者分为五种临床分型,并根据不同临床类型采取不同的TIPS操作方式,从Ⅰ型至Ⅴ型,TIPS操作难度逐渐增加,Ⅴ型(弥漫性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手术成功率最低。(2)五种临床类型患者术后生存率、再出血率、肝性脑病发生率、支架狭窄率等疗效指标无显着性差异,但五种临床类型患者在成功实施TIPS后均可实现门静脉压力的显着下降,尤其是门静脉阻塞范围及程度最重的V型患者,门静脉压力下降幅度最大。(3)根据本研究的临床分型,肝硬化合并PVT的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可以实现TIPS操作的个体化选择,并达到患者较高的TIPS成功率,即便在成功率相对较低的V型患者,与其他临床类型患者相比在成功实施TIPS后仍能同等获益。
鲍应军[5](2020)在《TIPS术后肝性脑病与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对TIPS术后肝性脑病的患者进行分析,评价TIPS术后肝性脑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明确不同类型支架在TIPS应用中的效果有无差异。本研究以使用不同支架行TIPS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使用核医学方法对TIPS手术前后门静脉的灌注量进行定量测定,计算TIPS手术对门静脉灌注量的影响及TIPS术后肝性脑病的发病率。综合评估肝性脑病与支架类型、门静脉灌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并通过门静脉动态显像的方法评价TIPS术后肝脏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不同支架对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8年8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治疗中心171例行TIPS手术的患者,所有患者使用单纯裸支架后单纯覆膜支架、Fluency覆膜支架与裸支架的组合支架或使用Viatorr支架建立肝内分流道。通过对影响患者肝性脑病发病率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TIPS术后肝性脑病发病率的危险因素;2)对2014年4月至2017年9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治疗中心行TIPS手术的患者160例。所有患者使用组合支架或Viatorr支架进行分流道的建立,通过对患者进行随访。分析两组病例在TIPS术后短期疗效级中期疗效方面有无差异。比较TIPS手术前后门静脉灌注量的变化、不同类型支架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的变化、不同类型支架手术前后门静脉灌注量的变化、不同类型支架肝性脑病发病率的情况有无差别;3)对拟行TIPS手术的患者术前及术后通过弹丸式注射锝99m动态扫描的方法,计算手术前后门静脉灌注量的变化以及不同类型支架对TIPS术后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1)TIPS术后影响肝性脑病发病的因素较多,其中年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支架类型是影响肝性脑病发病的主要因素;2)不同类型支架建立分流道后均有发生肝性脑病的风险。但不同类型支架其肝性脑病发病率具有明显差异;3)Viatorr支架建立肝内分流道,可降低TIPS术后肝性脑病的发病率,支架类型的不同是TIPS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4)组合支架与Viatorr支架建立分流道后短期内对肝功能的影响无显着差异。Viatorr支架组术后肝性脑病发病率低,可能与不同类型支架对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不同有关;5)TIPS术后门静脉的血流动力学发生明显变化,门静脉的灌注量较术前明显增加,肝动脉的灌注量较术前无明显差异。肝脏的总灌注量增加。结论:TIPS术后肝性脑病的发病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支架类型的不同是影响肝性脑病发病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同类型支架对TIPS手术疗效的影响不同,主要体现在肝性脑病发病率及分流道通常率方面。TIPS术后肝脏的血流动力学将发生明显变化。
徐征国[6](2019)在《门脉高压出血风险无创模型的建立及复杂门脉高压介入治疗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建立肝硬化失代偿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无创预测模型目的: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最要的死亡因素就是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但该病起病隐匿却来势凶猛,目前胃镜是其主要的随访、评估手段,但其属于有创检查、有诱发出血的风险。近20年来,全世界都在探索一种无创预测模型来预测肝硬化后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风险,但都结果难以推广,主要原因在于敏感性和特异性不够理想,临床实践检测时漏诊率较高,尤其是单一由乙肝病毒引起的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无创预测模型较少,联合预测方式更少见,故本研究旨在建立血清实验室指标联合影像学指标构建无创预测模型,预测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风险,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意见。方法:收集两家医疗中心从2010年7月至2017年7月时间段,明确诊断为乙肝后肝硬化患者3827例,尽可能排除影响结论的混杂因素,共收集到肝硬化失代偿伴有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组资料完整者524例,肝硬化代偿期无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组340例进行统计学分析。分别用logistic逐步回归和加权TOPSIS非线性模型对该组数据进行分析,其中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中创新性的对预测方程进行反复验证和200次提炼,最终生成3个曲张静脉风险预测模型,再进一步比较其优劣,以建立稳定、高效的预测模型。加权TOPSIS非线性模型也是通过赋予最优权重得出最佳预测效果结果:通过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得出TBIL、PLT、RBC、超声/CT门脉直径、超声/CT脾脏上下径,是,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危险因素,在上述影响因素的初步结果基础上建立了200次提炼后的预测模型P11和P21。P11的ROC曲线面积为0.952(95%CI:0.9380.967)、灵敏度0.895、特异度0.932;P21的ROC曲线面积为0.956(95%CI:0.9420.970),灵敏度0.905、特异度0.938,预测准确率分别为90.21%、90.76%。两模型对预测效果稳定,且ROC曲线下面积无显着差异(P>0.05)。加权TOPSIS非线性模型,预测准确率可达到95%以上,灵敏度分布在60.3%96.2%之间,特异度分布在71.2%%98.8%之间,预测准确率在69.0%95.5%。结论:血清实验室指标联合影像学指标预测通过反复验证和提炼的无创预测模型,可以很好的预测乙肝后肝硬化食管-胃曲张破裂出血风险,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在进一步完善后可替代有创模型。第二部分严重非肿瘤性门静脉血栓和肝硬化合并食道早癌的治疗策略研究目的:严重门静脉血栓,在肝硬化患者多见,会导致门静脉高压、胃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肠道坏死等临床表现,在对其发生、发展及治疗策略上存在极大的争议,通过本研究给出个体化治疗方案,了解该类疾病的特征及预后,以便临床推广借鉴。肝硬化合并食道早癌(EEC),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或射频消融术(RFA)是早期食管癌(EEC)成熟的治疗方法。然而,ESD或RFA治疗肝硬化患者EEC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在这项研究中,我们的目的是根据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与EEC的相对位置关系,建立一个标准的治疗策略,为临床工作提供更多参考。方法:第一章,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10月在我科住院治疗,严重非肿瘤性门静脉血栓64例,其中合并肝硬化基础者59例,非肝硬化门静脉血栓5例,给予经颈静脉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经皮经肝穿刺门静脉置管直接溶栓术、肠系膜动脉插管间接溶栓术、口服华法林溶栓等不同的治疗手段,观察对比其手术成功率、安全性、并发症、临床疗效、观察短期疗效(6月)和长期疗效(1-3年)、分析生存预测因子等,得出根据门脉血栓在不同时间段、不同发病基础、不同堵塞程度时给予个体化治疗方案,达到临床最佳疗效的同时将并发症降到最低。第二章,本研究纳入了6例合并有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的EEC患者,通过食管静脉曲张结扎术(EVL)或经颈静脉肝内门静脉分流术(TIPS)治疗曲张静脉后,再行ESD或者RFA等方式,术后2个月进行内镜随访,对比其疗效、并发症等,得出该类疾病的可行性治疗流程。结果:第一章,64例严重非肿瘤性门静脉血栓患者,其中合并肝硬化基础共59例,其中44例接收TIPS治疗,37例成功,7例失败,TIPS治疗成功组,门脉高压症侯群缓解,血栓清除率高;TIPS失败组,原症状无改善。另15例严重门静脉血栓患者,12例给予口服华法林治疗6月,均未再通,2例接收经皮经肝穿刺门静脉置管直接溶栓术,1例接受肠系膜动脉插管间接溶栓术,只有1例成功。5例未合并有肝硬化基础患者,均接受经皮经肝穿刺门静脉治疗,4例成功,1例失败。第二章,肝硬化合并食道早癌患者,四个病变位于食管静脉曲张上,两个病变不靠近食管静脉曲张。病灶平均纵向长度为4.3 cm(范围:2-6 cm)。平均手术时间为72.8分钟(范围:34-135分钟),和平均切除标本的纵向长度是45.6毫米(范围:30-90毫米)。1例切缘肿瘤阳性,淋巴血管浸润。全切率和治愈率均为80%(4/5个病灶)。术前接受(EVL)的患者,在行ESD治疗时,出血量明显多于术前接受TIPS的患者,但都无严重并发症或死亡相关事件。术后1例食管狭窄,随访期间未见有肿瘤复发转移病例。结论:肝硬化基础发生门静脉血栓患者,在血栓慢性期TIPS治疗效果良好,在血栓急性期经皮肝穿刺门静脉插管溶栓效果良好;口服华法林和肠系膜动脉插管间接溶栓治疗亚急性、慢性血栓效果欠佳;肝硬化合并食道早癌者,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治疗策略,治疗效果理想,无肿瘤进展,不良事件发生率可接受。
吕笑娟[7](2018)在《肝硬化并发门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门静脉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汇合而成,上行至第一肝门,在肝内分支并最终与肝动脉分支共同汇入肝血窦。约70%的肝脏血供来源于肝门静脉,其主干内直径约为0.61.0cm,主要属支包括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脾静脉、胆囊静脉、胃左右静脉和附脐静脉。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指各种因素导致的在门静脉主干和/或累及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或肠系膜下静脉系统形成的血栓,由于其症状隐匿,在一般人群中是一种少见疾病,发病率不到1%,但在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中出现几率明显升高,并可能引起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肠系膜缺血坏死等严重并发症,增加肝移植失败的风险,甚至危及生命。PVT形成的病因主要为:肝硬化、原发性肝胆系统恶性肿瘤、肝胆区继发性恶性肿瘤、骨髓增生性疾病、腹部感染或炎症、药物性、特发性等。大多数门静脉血栓患者存在一种或多种危险因素(如血栓前疾病或腹部炎症),其病理生理学特征多为血液系统的高凝状态、血流速度的减缓及血管内皮损伤的一个或多个因素所致。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肝病发病率较高,因此在各种原因所致的门静脉血栓中,我国以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较为常见。有数据表明,肝硬化患者中PVT的发生率为0.6%26%[1]。此外,与无PVT的肝硬化患者相比,合并PVT的肝硬化患者临床症状较多,且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治疗效果及预后较差。PVT的症状发展往往比较隐匿并且多与门静脉高压相关,包括腹痛、发热、腹水、呕血、脾肿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2]。但由于症状的不特异性,对门静脉血栓的诊断及时性不高,因此对血栓形成的急、慢性评估较为困难,使得临床医师对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的治疗指征和治疗方式的选择较难把握,目前对此仍无相关的指南及共识意见。本文通过统计分析肝硬化中形成门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旨在对肝硬化中可能合并PVT的患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目的本研究目的为探讨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指导临床对高危患者的随访及管理。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的57例患者设为PVT组,随机选取同时期肝硬化无门静脉血栓患者63例(无PVT组)作为对照,回顾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PVT形成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进而得出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1.本研究收集肝硬化合并PVT组病例共57例,其中男32例(占56%),女25例(占44%),男女比例为1.28∶1,年龄3567(56.52±3.62)岁。肝硬化病因:乙肝33例(占58%),丙肝16例(占28%),自身免疫性肝病5例(占9%),酒精性3例(占5%)。脾切除史13例(占23%),糖尿病史35例(占61%)。2.单因素分析中,PVT组和无PVT组在性别、年龄、脾切除史、病因、实验室指标(WBC、ALB、TBIL、PT、APTT)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糖尿病史、Child评分、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门静脉主干直径、脾脏厚度、门静脉血流速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上述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一步进行非条件性logistic回归分析后显示糖尿病史、Child分级、D-二聚体和门静脉血流速度均为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于肝硬化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Child分级、D-二聚体和门静脉血流速度,尽早治疗,减少PVT形成的风险因素;对高危患者密切随访,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PVT,预防病情加重,改善预后。
方翔[8](2018)在《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分析比较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PVT)和不合并PVT患者的血液学及影像学检查结果,例如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腹部彩超,了解肝硬化PVT患者的血液凝血功能和肝脏门静脉血管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情况,探讨肝硬化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消化内科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住院确诊的145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合并门静脉血栓的50例患者纳入血栓组,无血栓的95例患者纳入无血栓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使用SPSS16.0软件,采用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进行独立危险因素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结果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检验其预测价值。结果:因素分析提示血栓组和无血栓组患者在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国际标准比值、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降斛产物、清蛋白浓度、门静脉主干内径、门静脉血流速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进一步采用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两组患者在白细胞计数和门静脉主干内径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324,不能用于预测,门静脉主干内径AUC为0.582。结论:门静脉主干内径是肝硬化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门静脉主干内径增宽可增加PVT形成的风险,肝硬化患者应注意监测门静脉宽度水平。
陈津津[9](2017)在《超声与瞬时弹性成像技术对自身免疫性肝病与乙肝病变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采用灰阶超声及多普勒超声技术,对经临床确诊的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和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超声检查,观察三种肝炎的灰阶超声特点和多普勒超声特点,并对比差异。随后利用瞬时弹性成像技术,测量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硬度值,再使用穿刺活检装置(Bard活检枪,14G内槽切割式活检针)对上述患者进行肝穿刺病理组织检查,并将病理纤维化结果与肝硬度值关联,观察不同病理分期中的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与乙型肝炎的肝硬度特点,对其诊断价值进行初步评估。第一部分自身免疫性肝病与乙型肝炎的超声特点比较目的:对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及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分析灰阶超声及多普勒超声特点,探讨超声检查对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2月于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肝病科就诊的,经临床确诊的60例乙型肝炎患者,60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46例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的超声检查资料,对每一种肝炎的灰阶超声特点及多普勒超声特点进行比较。具体参数有右叶斜径、左叶长径、左叶前后径、门静脉内径、脾脏长径、脾脏厚径、门静脉流速、肝动脉最高流速、肝动脉最低流速、阻力指数、肝实质回声、胆囊变化、肝内胆管变化、有无腹腔淋巴结、有无腹水。结果:1、肝脏及脾脏大小:自身免疫性肝炎组>乙型肝炎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组>乙型肝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自身免疫性肝炎组肝脏质地回声粗细不均,呈毛玻璃样改变(65%),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组肝脏质地回声呈细颗粒样改变(63%),两种改变的出现率均高于乙型肝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组肝静脉内径变细,显示欠清晰(20%),肝内胆管回声增强,呈短线样回声(37%),两种改变的出现率均高于乙型肝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自身免疫性肝炎组胆囊壁增厚的出现率为71%,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组胆囊壁增厚的出现率为83%,均高于乙型肝炎组胆囊壁增厚的出现率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自身免疫性肝炎组腹腔淋巴结的出现率为10%,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组腹腔淋巴结的出现率为17%,均高于乙型肝炎组腹腔淋巴结出现率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自身免疫性肝炎组肝动脉最低流速>乙型肝炎组肝动脉最低流速;自身免疫性肝炎组阻力指数<乙型肝炎组阻力指数;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组门静脉血流速度<乙型肝炎组门静脉血流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灰阶超声中,自身免疫性肝炎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在肝脾大小,肝实质回声,肝静脉,胆道系统,腹腔淋巴结方面与乙型肝炎有不同程度的差异。(1)乙型肝炎主要表现为:肝脾大小正常,肝内回声增粗,肝静脉清晰,胆囊壁增厚及腹腔淋巴结出现率较低。(2)自身免疫性肝炎主要表现为:肝脏、脾脏体积大于乙型肝炎,肝实质回声粗细不均,呈毛玻璃样改变,胆囊壁增厚,腹腔淋巴结出现率较高。(3)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主要表现为:肝脏、脾脏体积大于乙型肝炎,肝实质回声呈细颗粒样改变,肝静脉内径变细,肝内胆管回声增强,胆囊壁增厚,腹腔淋巴结出现率较高。2、多普勒超声中,对于肝损伤原因不明的患者,肝动脉的最低流速较高、阻力指数较低,不排除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可能性;门静脉流速较低,不排除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可能。第二部分瞬时弹性成像技术对自身免疫性肝病与乙型肝炎的诊断价值比较目的:探讨瞬时弹性成像技术对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乙型肝炎的诊断价值,并比较三种肝炎在该技术中的诊断差异。材料和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2月于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肝科就诊,经临床确诊的53例乙型肝炎患者,49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27例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对每组患者分别进行瞬时弹性成像检查,获得各个研究对象的肝脏硬度值(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LSM),再对以上患者行肝组织穿刺病理检查,得到病理纤维化程度分期,将肝硬度值与病理纤维化分期关联,比较差异。结果:乙型肝炎组的肝硬度值:无纤维化(S0):(6.30±0.47)k Pa;轻中度纤维化(S1-S2):(8.95±1.76)k Pa;重度纤维化(S3-4):(18.57±5.29)k Pa。自身免疫性肝炎组的肝硬度值:无纤维化(S0):(6.28±0.40)k Pa;轻中度纤维化(S1-S2):(8.21±2.17)k Pa;重度纤维化(S3-S4):(13.78±3.90)k Pa。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组的肝硬度值:无纤维化(S0):(6.60±0.53)k Pa;轻中度纤维化(S1-S2):(13.27±3.52)k Pa;重度纤维化(S3-S4):(23.90±3.12)k Pa。1、随着病理肝纤维化分期的加重,三种肝炎的肝硬度值均逐渐增加。2、病理诊断S0期,乙型肝炎组、自身免疫性肝炎组和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组的肝硬度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诊断S1-S2期,乙型肝炎组和自身免疫性肝炎组的肝硬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型肝炎组和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组的肝硬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诊断S3-S4期,乙型肝炎组和自身免疫性肝炎组及乙型肝炎组和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组的肝硬度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随着病理损伤的逐渐加重,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组的肝硬度值变化最大,乙型肝炎组次之,自身免疫性肝炎组的肝硬度值变化最小。结论:1、瞬时弹性成像技术可以无创、定量评估肝病患者肝脏纤维化程度,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2、病理结果肝纤维化程度越重,瞬时弹性成像测得的肝硬度值越高。3、同一病理分期下,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乙型肝炎的肝硬度值有差异,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4、针对不同肝炎,瞬时弹性成像测量肝脏的损伤程度应有不同的参考标准,临床不能根据同一个标准来判断不同肝病的肝脏损伤程度。
刘坤[10](2017)在《门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模型及溶栓治疗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在临床上少见,无特异的临床表现,诊断困难。广泛PVT不尽快解决门静脉梗阻,可能会发生肠穿孔,腹膜炎,感染性休克,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导致患者的死亡。部分PVT患者经过治疗,仍有可能发生肝外型门静脉高压症(extrahepatic portal hypertension,EPH),表现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门脉高压胃肠病、门脉性胆病,反复发生呕血、黑便、胆管炎等。现有文献显示对PVT患者尽早开始治疗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本研究的目的即是通过构建PVT的诊断模型,评价模型在PVT诊断中的价值,纳入PVT患者采用系统溶栓与间接导管溶栓治疗PVT,进行比较这两种治疗的临床疗效,为临床诊治PVT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16年6月临床诊断PVT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查体、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资料,使用R软件构建模型,以PVT为因变量,其他43项临床资料为自变量,带入计算模型,采用Lasso算法,十折交叉运算,将Lasso选取的意义变量纳入SVM模型。全部样本建立训练集,并用原样本作为测试集验证模型分类能力。2.将经三期增强CT扫描的141例患者进入Lasso选取的意义变量纳入SVM模型,预测PVT诊断,同时这些患者经CDUS检查,评价CUDS及诊断模型对PVT的诊断价值。按解剖部位、PVT的间接征象等比较三期增强CT与CDUS的诊断价值。3.患者经第一部分的诊断模型验证为PVT,且经超声、CT血管成像、MRI血管成像或DSA造影证实为PVT,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41例患者。根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系统溶栓组(System thrombolytic,ST,n=20)和经肠系膜上动脉(SMA)间接导管溶栓组(indirect Catheter thrombolysis,ICT)。ST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100u/kg q12h,同时经周围静脉给予尿激酶输注,40-60万u/d,分二次静滴。ICT组介入在SMA留置导管,给予尿激酶40-60万u/d经导管由微量注射泵持续注入。结果:1.根据Lasso算法,得13个意义变量:肝硬化、脾肿大、D-二聚体、脾切除术、易栓倾向、腹水征、近期腹部手术史、腹胀、C-反应蛋白与PVT的诊断呈正相关,相反腹部压痛、白蛋白与PVT诊断呈负相关。将Lasso选出的变量纳入SVM模型,该模型预测PVT的敏感度为91.5%、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95.9%。该模型的分类正确率为97.16%,错误率为2.84%。2.SVM模型,预测得到真阳性患者43人,假阴性0人,假阳性4人,真阴性94人。彩超检查得到的真阳性患者46人,假阴性1人,假阳性4人,真阴性90人。CDUS诊断PVT的特异度为0.957(95.7%),敏感度为0.979(97.9%);诊断模型的特异度为1.00(100%),敏感度为0.915(91.5%)。CDUS诊断阳性预测值为0.920(92.0%),阴性预测值为0.989(98.9%);诊断模型的阳性预测值为1.00(100%),敏感度为0.959(95.9%)。经统计学处理,可见两种方法的阴性预测值无统计学意义(p=0.1864),阳性预测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69)。二者对肠管缺血的检查一致性较差Kappa值为0.495,使用CDUS检查对于肠管缺血的检出能力较弱。3.ICT组SMA置管的技术成功率100%。ST组溶栓时间平均5.65±2.01天,ICT组平均4.71±1.19天,ST组尿激酶用量平均193.33±76.22万单位,ICT组为平均223.50±31.67万单位,二组无统计学差异。ST组患者发生血尿2例;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ICT组发生穿刺部位渗血1例;1例便血,予暂停溶栓后好转,未予输血治疗;1例溶栓失败手术治疗后发生多器官功能不全,住院20日死亡。ST组有4例、ICT组1例因腹膜炎明显,中转开腹,二组失败率见无显着性差异。ST组住院8-41天,平均16.20±8.08天;ICT组住院8-32日,平均16.67±5.82天,二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0日死亡率无显着差异。ST组的症状缓解时间平均4.80±1.70天,ICT平均3.55±1.15天,二组间存在显着差异(p=0.014)。经门静脉血流通畅评分的比较显示不同时间、不同分组门静脉再通情况不同,而且门静脉再通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不同。经治疗随时间推移,血流再通逐渐增加,治疗3月时达到高峰,治疗6月以后趋于平缓。ST组随访平均随访28.60±8.84月,ICT组随访平均30.75±8.87月,二组随访过程中各有3例复发,统计学处理无显着统计学差异。ST组经超声检查提示门静脉海绵样变(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rtal vein,CTPV)9例,ICT组4例,经比较二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ST组发生门脉高压性胃肠病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共12例,而ICT组为6例,二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43)。至随访结束,ST组1例术后29月死于肝癌,1例死于21月死于肝硬化;1例术后19月死亡,死因不详;ICT组2例于术后31月死于肝硬化,1例术后23月死于肝癌、1例30天内患者死亡。二组间的死亡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二组生存曲线经比较无显着性差异。结论:经Lasso算法选择变量,纳入SVM模型构建的诊断模型,有非常高的预测价值。与CDUS相比较,模型能够对真正患者做出更好的判断,CDUS对PVT的解剖信息提供不足,为获得较直观的、充足PVT相关的解剖信息,减少医疗费用,节约检查的时间,对于经PVT诊断模型预测为PVT的患者可以直接行三期增强CT检查。以SVM模型验证的PVT患者,给予系统溶栓及经SMA间接导管溶栓治疗,并采用彩超作为随访的工具来评估门静脉血流情况,发现经SMA导管溶栓能够迅速缓解临床症状,加速门静脉血流再通,减少了门脉高压胃肠病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后遗症的发生。推荐彩超可作为PVT的随访工具。
二、多普勒测量门静脉最大血流速度鉴别诊断无症状性脾肿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普勒测量门静脉最大血流速度鉴别诊断无症状性脾肿大(论文提纲范文)
(1)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评估肝硬化门脉高压及食管静脉曲张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CDFI联合SWE评估门静脉高压的临床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3 仪器设备 |
2.4 研究方法 |
2.4.1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
2.4.2 门静脉压力(portal vein pressure,PVP)测量 |
2.4.3 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检查方法与步骤 |
2.4.4 Child-Pugh分级标准 |
2.5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两组受检者基本资料比较 |
3.2 两组受检者彩色多普勒相关参数比较 |
3.2.1 两组受检者门静脉系统相关参数比较 |
3.2.2 两组受检者肝、脾动脉阻抗指数比较 |
3.2.3 两组受检者衍生参数比较 |
3.3 两组受检者门静脉压力值(PVP)、肝硬度值(LSM)比较 |
3.4 门脉高压组(PHT)不同Child-Pugh分级之间各参数比较 |
3.5 PHT患者各参数与PVP相关性分析 |
3.5.1 PHT患者门静脉系统相关参数及肝、脾动脉阻抗指数与PVP相关性分析 |
3.5.2 PHT患者衍生参数、LSM与 PVP相关性分析 |
3.6 PHT患者PVP危险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4 讨论 |
4.1 门静脉高压症的发病机理 |
4.2 彩色多普勒相关参数对PHT的诊断价值 |
4.3 SWE检测LSM对 PHT的诊断价值 |
4.4 彩色多普勒相关参数、LSM与 PVP在 PHT中的相关性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SWE联合多参数预测食管静脉曲张的临床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3 仪器设备 |
2.3.1 肝脏弹性(LSM)检测 |
2.3.2 上消化内镜检查 |
2.3.3 实验室检查 |
2.4 研究方法 |
2.4.1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
2.4.2 SWE检查 |
2.4.3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
2.4.4 实验室检查 |
2.4.5 参数模型设置 |
2.4.6 MELD值计算 |
2.5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所有受检者临床基本资料特征 |
3.2 无EVs 组与EVs 组参数比较 |
3.3 非高危 EVs 组与高危 EVs 组参数比较 |
3.4 各参数ROC曲线分析 |
3.4.1 预测EVs的各参数ROC曲线分析 |
3.4.2 预测高危EVs的各参数ROC曲线分析 |
3.5 预测EVs和高危EVs相关因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4 讨论 |
4.1 食管静脉曲张的临床意义及常用检查方法 |
4.2 实验室血清学指标在预测食管静脉曲张中的作用 |
4.3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预测食管静脉曲张中的价值 |
4.4 参数模型PC/SD在预测食管静脉曲张中的价值 |
4.5 SWE在预测食管静脉曲张中的价值 |
4.6 独立危险因素在预测食管静脉曲张的应用价值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SWE在评估常见类型肝硬化中的应用价值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3 仪器设备 |
2.4 研究方法 |
2.4.1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
2.4.2 SWE检查 |
2.5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所有受检者临床基本资料特征 |
3.2 正常对照组及常见类型肝硬化组LSM值比较 |
4 讨论 |
4.1 SWE成像技术及原理 |
4.2 SWE在评估和鉴别常见类型肝硬化中的应用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剪切波弹性成像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2)超声检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相关血流动力学及胃动力学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仪器 |
2.3 方法与分析 |
2.4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结果 |
3.1 胃运动频率之间的比较 |
3.2 胃排空率的比较 |
3.3 胆囊收缩率的比较 |
3.4 门静脉最大血流速度的比较 |
3.5 肝动脉阻力指数的比较 |
3.6 空腹胃窦面积、饮水后即刻胃窦面积、空腹胆囊面积的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4.1 NAFLD、胆囊收缩率与GE功能障碍 |
4.2 NAFLD与健康人群肝内血流动力学对比 |
4.3 超声检测法的优势与不足 |
第五章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
5.1 不足之处 |
5.2 展望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常见胃排空的检测方法及比较 |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个人简介 |
致谢 |
(3)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Rex分流术前、术后的影像学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先进性与创新性 |
符号说明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影像诊断及Rex分流术术前影像评估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Rex分流术后CDUS及MDCTP影像评估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CDUS在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未来研究方向:胎儿门静脉畸形的超声诊断 |
附图 |
综述 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英文文章 |
(4)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的临床特征及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门静脉血栓对行TIPS治疗肝硬化患者临床特征和临床治疗的影响 |
(一) 材料和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四) 结论 |
(五) 附录 |
第二部分 肝硬化并门静脉血栓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的个体化操作技术和临床疗效研究 |
(一) 材料和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四) 结论 |
(五) 附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英文论文1 |
英文论文2 |
(5)TIPS术后肝性脑病与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TIPS术后肝性脑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观察指标 |
1.3 研究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1.5 技术路线图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Viatorr支架与组合支架TIPS术后肝性脑病及临床疗效分析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门静脉核素显像测定TIPS手术前后门静脉灌注量的变化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6)门脉高压出血风险无创模型的建立及复杂门脉高压介入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部分 建立肝硬化失代偿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无创预测模型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基于logisitc回归统计学方法的预测模型构建 |
2.1 材料和方法 |
2.2 结果 |
第三章 构建加权TOPISIS模型预测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风险 |
3.1 材料和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第二部分 严重非肿瘤性门静脉血栓和肝硬化合并食道早癌的治疗策略研究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严重非肿瘤性门静脉血栓治疗策略研究 |
2.1 材料和方法 |
2.2 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章 肝硬化合并食道早癌的治疗策略研究 |
3.1 材料和方法 |
3.2 治疗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肝硬化后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无创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门静脉高压合并非肿瘤性门静脉血栓的治疗现状及肝硬化合并食道早癌的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论文与奖励 |
致谢 |
(7)肝硬化并发门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门静脉血栓的诊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2.资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7.参考文献 |
(9)超声与瞬时弹性成像技术对自身免疫性肝病与乙肝病变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自身免疫性肝病与乙型肝炎的超声特点比较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瞬时弹性成像技术对自身免疫性肝病与乙型肝炎的诊断价值比较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10)门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模型及溶栓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基于LASSO-SVM的急性症状性PVT诊断预测模型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病人来源 |
2. 纳入标准 |
3. 排除标准 |
4. 患者资料 |
5.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患者一般情况 |
2. Lasso算法结果 |
3. SVM的结果 |
讨论 |
1. 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 ML) |
2. Lasso与SVM方法的串联 |
3. PVT诊断相关的因素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PVT诊断模型与CT、CDUS在PVT诊断中的价值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病人来源 |
2. 纳入标准 |
3. 排除标准 |
4. 患者资料 |
5. 检查方法 |
6.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纳入病例的人口学、病史及查体资料分布情况 |
2. CDUS与CT对PVT的诊断 |
3 CDUS与PVT模型对诊断PVT诊断价值 |
讨论 |
1. PVT的诊治背景 |
2. PVT检查的影像学工具 |
3. PVT诊断模型在诊断中的价值 |
4. PVT诊断鉴别诊断 |
5. PVT诊断后尚应注意的事项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经肠系膜上动脉溶栓治疗急性门静脉血栓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类型 |
2. 患者的纳入与排除 |
3. 分组与治疗方法 |
4. 检测指标 |
5. 临床资料 |
6.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二组一般治疗情况 |
2. 并发症 |
3. 住院治疗转归 |
4. 门静脉血流评分变化情况 |
5. 随访 |
6. 开始溶栓时间与预后 |
讨论 |
1. PVT的治疗 |
2. 经SMA途径的间接溶栓与ST的比较 |
3. 溶栓治疗的时间窗 |
4. 溶栓药物的选择 |
5. 合并肝硬化的PVT治疗 |
6. CDUS随访的价值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研究创新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利 |
致谢 |
四、多普勒测量门静脉最大血流速度鉴别诊断无症状性脾肿大(论文参考文献)
- [1]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评估肝硬化门脉高压及食管静脉曲张的临床研究[D]. 余健彬. 南昌大学, 2021(01)
- [2]超声检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相关血流动力学及胃动力学的初步研究[D]. 林业宇. 汕头大学, 2021(02)
- [3]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Rex分流术前、术后的影像学评估[D]. 张玉青. 山东大学, 2021(11)
- [4]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的临床特征及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的临床应用[D]. 张凯. 山东大学, 2020(12)
- [5]TIPS术后肝性脑病与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研究[D]. 鲍应军.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1)
- [6]门脉高压出血风险无创模型的建立及复杂门脉高压介入治疗的研究[D]. 徐征国.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7]肝硬化并发门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D]. 吕笑娟. 郑州大学, 2018(01)
- [8]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分析[D]. 方翔. 安徽医科大学, 2018(12)
- [9]超声与瞬时弹性成像技术对自身免疫性肝病与乙肝病变的比较研究[D]. 陈津津. 苏州大学, 2017(05)
- [10]门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模型及溶栓治疗的研究[D]. 刘坤. 苏州大学, 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