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交变频带重载起动瞬态的仿真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龚海桂[1](2020)在《变频供电高速实心转子异步电动机电磁振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相异步电动机以其可靠性高,成本低,易维修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各工业领域,而实心转子异步电动机与普通异步电动机相比,由于该种电机的转子不是叠片而是实心的,其具有结构简单、机械强度高和自起动能力强等优点,所以这种电机在一些特定场合中有着比较重要的应用。实心转子异步电动机在运行时,所产生的振动不仅会影响到电机本身的性能,而且会影响到电机设备的使用寿命等。而对于实心转子异步电动机采用变频供电时,由于输出含有大量的谐波,导致电机内产生丰富的电磁力谐波,将会造成电机的振动加大,因此,要保证实心转子异步电动机的稳定可靠运行,须对其振动进行研究。本文以一台实心转子异步电动机为对象对其进行电磁振动的研究,根据电机的基本参数,建立了有限元模型。分析了电机在三相正弦供电运行时的磁密,并进行了谐波分析。根据麦克斯韦张量公式,计算了电机在额定运行时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径向电磁力密度。然后,建立了实心转子异步电动机变频供电控制电路,并构建场路耦合时步有限元模型,分析了电机在变频供电运行时的电机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径向电磁力密度及其频谱;计算了定子铁心的固有频率,给出了变频调速过程的共振频率的计算方法,为变频跳跃频率的设置提供了理论依据,确保电机稳定可靠的运行。最后,对定子铁心和整机结构建立了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了模态分析,得到了低阶模态振型的频率。将电机在三相正弦供电所计算得到的径向电磁力作为载荷条件,添加到定子齿上,进行了振动特性响应分析。对实心转子静力学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转速对实心转子的形变和应力的影响。
安清飞[2](2020)在《笼型异步电机转子断条故障分析与诊断研究》文中认为笼型异步电机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方便、运行可靠等优点,是一种经济耐用的驱动设备,在各领域应用极为广泛。由于频繁重载起动、焊接工艺不良及检修不及时等原因,笼型异步电机容易发生转子断条故障。转子断条将导致笼型异步电机出力下降、机械效率降低、运行性能恶化,甚至造成突然停产,对于重要场合的笼型异步电机,突然停产将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因此,对转子断条故障进行及时、准确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如下:(1)研究了转子断条故障前后笼型异步电机的电磁场特性。根据磁动势平衡原理,推导出笼型异步电机发生断条故障时气隙磁场的变化规律,确定了转子断条故障的附加特征分量,奠定了转子断条故障在线检测的理论依据。同时,以某电机厂一台YKK3552-4型笼型异步电机为实例,搭建了基于场路耦合的有限元联合仿真模型,并验证了该仿真模型的有效性与准确性。(2)提出了基于磁场测量线圈的转子断条故障在线诊断方法。根据笼型异步电机转子断条故障下的气隙磁密变化情况,在定子槽楔内部嵌入大尺寸测量线圈,推导出测量线圈所感应的交流电动势,结合感应电压的时域和频域特征在线检测转子断条故障。运用有限元联合仿真与故障模拟实验,通过与传统的定子电流法进行对比,验证了在不同负载水平下的转子断条故障检测性能,为笼型异步电机转子断条故障在线诊断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3)分析了转子断条故障对笼型异步电机损耗和效率的影响。从研究转子断条对异步电动机起动特性的影响出发,将电机损耗分为定子铜耗、铁耗、转子铜耗以及机械损耗和附加损耗几部分,采用有限元联合仿真与故障模拟实验方式,获取了电机各项损耗、总损耗以及效率随转子断条故障程度的变化规律。随后,结合异步电动机的型号与价格因素,评估了发生不同程度断条故障后可采取措施的经济性,这些工作为正确对待和处理笼型异步电机的转子断条故障提供了详实的数据依据。
郭林[3](2019)在《计及趋肤效应的鼠笼电动机转子断条及无载测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鼠笼感应电动机因其结构简单、价格低廉、可靠性高、使用方便以及能适用于各种复杂的工况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中。中大型鼠笼电动机一般采用深槽、双鼠笼等转子槽型,利用趋肤效应增大启动转矩,降低启动电流。尽管利用趋肤效应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电动机启动性能,但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作用,例如,增大了建立双鼠笼电动机转子断条模型的难度;使得双鼠笼电动机外笼断条较难识别,判断断条数量难上加难;影响了鼠笼电动机无载测试的准确程度等。本文以分层法为解决趋肤效应的基本方法,贯穿全文,研究了计及趋肤效应的双鼠笼电动机建模,转子断条稳态暂态分析及故障诊断,研究了趋肤效应对无载测试影响及在不增加成本情况下提高无载测试准确程度的方法。本文首先使用分层法对双鼠笼电动机转子稳态电流分布特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共端环型与独立端环型双鼠笼电动机转子电流分布的统一计算方法,量化分析了算例电动机不同转差率下的转子电流分布规律,同时通过对比发现采用独立端环型还是共端环型模型对双鼠笼电动机转子稳态电流分布特性影响不大,为后文简化双鼠笼电动机转子模型提供理论基础。对双鼠笼电动机转子模型进行了合理简化,提出了基于等效深槽的计及趋肤效应的双鼠笼电动机转子多回路模型。忽略端环结构对转子电流分布的影响,独立端环与共端环型双鼠笼电动机统一用共端环转子模型,使用等效深槽阻抗代替原有上、下笼各自阻抗,使用分层法对不同断条状态等效深槽参数进行计算,建立基于等效深槽的双鼠笼电动机多回路方程,模型方程维数与单鼠笼电动机相当。讨论了不同断条情况下多回路方程结构及参数的修正。研究了基于等效深槽双鼠笼电动机多回路模型的转子稳态电流计算方法。对四种不同断条情况下双鼠笼电动机转子电流分布规律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当双鼠笼电动机上笼断条时,与断条位置相邻槽中上笼电流高于其他槽中上笼电流,断条处下笼电流明显高于非断条处下笼电流,断条中心位置下笼电流最大;下笼断条时,断条处上笼电流高于非断条处上笼电流,且随着转差率增大这种表现更加明显。首次发现,断条所在极以外的槽总电流及上、下笼电流,均以1极为周期呈正弦规律分布,波峰位于距断条处0.5极、1.5极、2.5极、3.5极处,波谷位于距断条处1极、2极、3极处,且堵转运行时比额定运行时振幅大,该正弦分布振幅与故障特征比值呈正相关性,其振幅大小反映了转子电流不平衡程度大小;当上笼一根导条断裂后最易发生断条的位置为与断条位置相邻两槽中上笼导条,其次是正弦分布波峰处的上笼导条;当下笼一根断条后,最易发生断条的位置为断条槽上笼;上笼断条故障特征比值与转差率s基本呈递增关系,而下笼断条故障特征比值与转差率s基本呈递减关系。为了研究转子断条情况下双鼠笼电动机的启动过程,本文提出使用分层法将需考虑转子导条趋肤效应的双鼠笼电动机转子模型转变为无趋肤效应的多鼠笼结构转子模型,首次建立了计及趋肤效应的双鼠笼电动机多回路暂态模型。将该模型用于双鼠笼电动机拖动系统空载试车启动过程暂态分析,提出使用同步提取短时傅里叶变对双鼠笼电动机定子启动电流进行时频分析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定义了用于判别早期上、下笼断条及上笼半极内连续断条根数的幅频面夹角,当幅频面夹角为负值时,双鼠笼电动机发生下笼断条故障;当幅频面夹角为正值时,双鼠笼电动机发生上笼断条故障,上笼连续断条数越多,幅频面夹角越大。定义了可以判断上笼导条大致断裂数目的时频面夹角,断条数越多,时频面夹角越大。研究了趋肤效应对无载测试的影响,发现趋肤效应使得无载测试所得转差率、过载系数增高,效率降低,采用圆图法测试所得功率因数增高,采用等值电路法所得功率因数降低。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虚拟变频软件算法,对原有无载测试设备进行了改造,使用所得基于虚拟变频技术的无载测试系统对三种不同规格防爆电动机进行了无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虚拟变频技术能够在不增加硬件成本的情况下,提高无载测试准确程度。
任威[4](2018)在《刮板输送机链条张力分析及监测研究》文中认为刮板输送机作为综采工作面机械化采煤的关键装备,承担着运煤、为采煤机提供运行轨道以及为液压支架提供推移支点的重要任务。刮板输送机链条与链轮、刮板连接,与原煤直接接触,其张力直接反映输送机的运行状态。链条张力的时变特性且难以有效控制经常导致刮板输送机发生跳链、堵转、断链等故障,但目前尚缺少成熟的技术对链条张力进行有效监测,限制了链条张力的控制效果。本文结合刮板输送机实际工况,对刮板输送机链条张力进行了分析计算,利用虚拟样机技术对链条张力进行了模拟仿真,通过有限元分析获得了链条应力和变形的分布情况,设计了刮板输送机链条张力监测方案,实现了链条张力的实时监测。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1)在分析刮板输送机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对刮板输送机预张力进行了分析计算,提出了刮板输送机载煤量的计算方法,运用逐点计算法分别对空载运行时、均布载荷时刮板链张力进行了分析计算,并对链传动系统多边形效应进行了分析。(2)基于Creo三维设计软件建立了刮板输送机三维实体模型,利用ADAMS动力学分析软件建立了刮板输送机链传动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并根据课题研究目的及刮板输送机链传动系统的特点对仿真模型进行了简化。通过模拟不同工况,分析相应工况下刮板链张力变化规律,得到链轮和刮板链的动态载荷,为链传动系统的有限元分析提供了载荷依据。(3)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链传动系统关键零部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得到其应力和变形的分布情况,为应变传感器的安装提供策略。结合刮板输送机运行特点设计了刮板输送机链条张力监测方案,该方案可以快速有效地检测刮板输送机链条张力信息,同时对监测方案中涉及的结构组件进行了强度校核、疲劳寿命校核。(4)搭建了刮板输送机链条张力监测实验平台,并在江苏省矿山智能采掘装备协同创新中心进行了地面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刮板输送机链条张力监测方案切实可行,能够实现刮板输送链条张力的实时采集、无线传输、远程监测,链条张力变化趋势与链传动系统动力学仿真结果吻合。
冀石勇[5](2012)在《异步电机混合效率优化控制系统的开发》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变频调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益完善,异步电机已经成为目前主要的动力设备。异步电机在额定负载附近,不仅具有良好的机械特性,而且能够获得良好的功率因数和效率值。但是在轻载条件下异步电机的效率会明显下降,存在严重的能源浪费。本课题旨在研究一种带有负载跟随功能的节能变频控制系统。论文首先对异步电机在变频调速下的能耗进行深入分析,探究造成各项损耗的原因,并得到异步电机可控损耗与定子电压之间的关系,为异步电机的效率优化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接着在能耗分析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异步电机在变频调速条件下的效率优化控制策略,根据异步电机功率因数和效率值与负载率之间的关系,设计了最佳调整电压控制策略,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能够迅速根据负载情况进行效率优化,响应时间短但不能保证电机运行于最佳工作点;利用黄金分割算法设计了在线搜索的效率优化控制策略,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搜索算法的效率优化控制策略能够实现电机效率的最优化,但是搜索时间较长,不适用于负载变化频繁的场合;结合上述两种控制方案各自的优势,论文设计了基于最佳调整电压和在线搜索的混合效率优化控制策略,通过仿真证明该控制策略不仅能够使系统运行于效率最优点,同时控制时间变短,保证了对负载的快速跟踪。根据上述控制策略,论文设计并完成了异步电机效率优化变频调速控制的硬件系统。系统主电路由电压型整流电路和逆变电路组成,系统的控制电路主要由电源及驱动电路板、核心控制板、检测电路板以及其他辅助电路等构成。其中核心控制板以DSP和CPLD为处理单元,在满足系统对快速性和实时性要求的同时保证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灵活性;电源及驱动电路板采用开关电源电路设计的方式满足了系统对多路隔离直流电源的需求,并设计合理的驱动电路实现对IGBT快速可靠的隔离驱动;同时设计其他辅助电路以保证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通过系统调试,所设计的硬件系统运行稳定,能够满足效率优化变频控制系统的要求。最后通过对DSP和CPLD的编程,完成了包括电机软起动、电机变频调速、电流和功率等相关量的测量与计算、故障综合处理、人机交互等程序设计,并在电机空载条件下验证了硬件平台的稳定性和相关算法的有效性。
杜江[6](2007)在《三相感应电动机软起动及节能运行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相感应电动机作为生产过程中的执行环节,其起动控制、停车控制、节能运行及保护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和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三相感应电动机电子式软起动系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成为解决感应电动机起停、节能、保护的首选技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首先,分析了三相感应电动机固有的起动特性以及单相交流调压电路带电感性负载时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晶闸管三相交流调压电路的工作状态以及在不同触发角情况下各种工作状态之间的转换关系。对以电流、电压为控制对象的各种软起动方式作了仿真研究,针对PID恒流控制、模糊恒流控制存在的问题建立了新的仿真模型,提出了检测满压算法。比较了现行几种感应电动机降压节能控制方法的优缺点,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得出以定子电流最小为控制量的较优秀节能方式。论述了感应电动机断相起动及断相运行时电动机的电流变化情况,提出了静态断相保护结合动态断相保护的断相保护措施。对感应电动机短路保护、堵转保护、过载保护、电压故障保护原理进行了研究。设计了三相感应电动机软起动系统的硬件电路。利用锁相环理想的频率控制特性和窄带跟踪特性,解决了系统中同步信号提取的问题,实现了对三相电源同步信号的实时跟踪。采用以8253为硬件基础的高频触发脉冲形式,保障了对晶闸管的可靠触发。设计了电动机静态断相鉴别电路,改善了电动机运行可靠性。完成了软起动系统的软件设计,实现了对电动机软起动、停车、节能的控制,同时实现对电动机发生的各种故障进行动态保护。分析了系统可能存在的干扰源,给出了相应的抗干扰措施。运用故障树法对三相感应电动机软起动系统可靠性作了定性分析及定量计算,根据分析计算结果提出了提高系统可靠性的措施。
兰志杰[7](2007)在《基于DSP的重载软起动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基于晶闸管调压电路的电动机软起动系统以其优越的性能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之中。它根据晶闸管调压原理由小至大地逐渐调节其输出电压,来减小电动机起动时的电流冲击。但它的缺点是:电动机起动转矩很小,导致在重负载场合下起动失败,故一般的电子式软起动系统只能适用于轻载工况。然而在电动机的广泛应用中,很大一部分是要求能带重载完成起动,如球磨机,粉碎机,矿井起重机,拉丝机,煤矿中的皮带传输机等。本文查阅大量文献,从电动机起动技术的发展现状出发,针对提高电动机起动转矩的离散变频理论,通过仿真解决其工程化应用的一系列问题,在提高重载软起动器性能和系统的开发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仿真确定了各分频最优相位系统。离散变频控制无需要改变现有软起动系统的主电路结构,通过控制晶闸管的触发时刻,在电动机侧产生低于供电电源频率的电压和电流。通过仿真分析离散变频控制下的机电系统特性从而解决不平衡与负序对称下相位角的选择问题,提出了确定最优触发角组合的原则,即在考虑该频率下的基波合正序分量最大的同时,其他次谐波的合正序分量也应为最大。2.用恒转矩控制策略解决了磁通骤变导致的转速跌落问题,通过仿真确定了频率台阶选取及各频率的切换原则,解决了离散频率切换到软起动存在的转速跌落问题。选取的频率台阶为三相正序对称。提出了一种类似于VVVF的恒转矩控制策略,使得切换前后的转矩大小尽可能相等,或者变化较小,使转速曲线平滑上升,有效地增加了基波的幅值,有利于电动机转矩的提高。仿真和实验证明,这种控制策略具有优良的特性,与已有的起动方法相比,它有小的起动电流,较大的起动转矩。3.对重载软起动系统进行了建模和仿真,完成了重载软起动系统的结构设计,硬件设计及软件设计,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基于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的重载软起动系统实验研究,并进行了实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系统采用了美国TI公司的高速DSP芯片TMS320F2812作为主控单元,EPM1270T144的CPLD可编程器件为辅控单元,主控制单元和辅控制单元联合进行控制。同时采用了以80196KC作为人机界面的最小单片机系统,负责与DSP进行数据通讯。这样有效地利用了DSP的快速数据处理能力和丰富的外围硬件资源,使CPLD分担了主控单元的工作负担,而80196KC用于处理键盘和显示,使DSP能更专注于运算与控制,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保障了控制系统实时快速地处理各种用于控制和监测的数据,以及控制算法的顺利实施。新型控制器兼有软起动器的优良性能又满足重载起动的要求。
孙继峰[8](2006)在《开关型磁阻电动机调速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开关型磁阻电动机调速系统融开关型磁阻电动机与现代电力电子技术、控制技术为一体,兼有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系统和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的优点,已经成为当代电气传动发展的热门课题之一。 本文以TI公司的TMS320LF2407型号电机控制专用DSP芯片为主控制核心,研究设计了一套3KW开关磁阻电动机调速系统,并进行理论和实验分析。 首先,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介绍了开关磁阻电动机的发展和应用范围,分析了开关磁阻电动机调速系统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以及该系统与传动领域其他调速系统相比的优缺点所在,提出开关磁阻电动机调速系统的发展方向和当前研究热点,进一步明确了进行开关磁阻电动机调速系统设计的意义。 其次,介绍了开关磁阻电动机调速系统的运行机理,分析了适用于该系统的各种控制方法,并对这些控制方法进行比较。 第三,建立起开关磁阻电动机的数学模型,通过理想化、线性化等简化方式,得到适用于分析的开关磁阻电动机基本方程以及电动机电流、转距分析表达式。 第四,设计开发一套3KW开关磁阻电动机调速系统,其设计内容主要包括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和控制软件的编写。 最后,对自行设计的系统进行实际运行调试,获得相应的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以便于进一步改进系统的设计。 3KW开关磁阻电动机调速系统的设计成功并实现正常运行,为今后的大功率开关磁阻电动机调速系统设计积累了一些经验。
曹伟伟[9](2006)在《开关磁阻电动机宽范围调速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开关磁阻电动机及其控制是当代电气传动发展的热门课题之一。本文以TI公司的DSP(TMS320LF2407)为控制器,研究和设计了一套1.5kw开关磁阻电动机宽范围调速系统,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首先,介绍了开关磁阻电动机的发展历史,总结了其性能特点,分析了其与传动领域其他调速系统相比的优缺点,以及开关磁阻电动机调速系统的发展方向和应用领域。其次,介绍了开关磁阻电动机调速系统的运行机理,分析了适用于该系统的各种控制方法。第三,建立开关磁阻电动机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开关磁阻电动机宽范围调速系统控制策略,并进行Matlab/simulink仿真研究。第四,设计一套1.5kw开关磁阻电动机调速系统,包括硬件电路设计和控制程序编写,使其能够稳定运行于额定状态,并实现宽范围调速。最后,对整个系统进行运行调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方案。1.5kw开关磁阻电动机宽范围调速系统的正常运行,验证了所提出的宽范围调速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严加根[10](2006)在《航空高压直流开关磁阻起动/发电机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多电飞机(MEA)和全电飞机(AEA)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往的低压直流,恒速恒频和变速恒频发电系统在可靠性、容错性、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发电机大容量、高功率密度等重要指标上已无法满足飞机总体要求。而从可靠性、可维护性、体积重量和电气性能等指标综合来看,270V高压直流电源将成为新一代飞机的首选电源系统。开关磁阻电机具有结构简单、低成本、高容错性、高功率密度以及高速运行能力,而且能方便地实现起动和发电双功能等特点,这些决定了开关磁阻起动/发电机系统在270V航空高压直流起动/发电机系统中将占有一席之地。本文以航空高压直流开关磁阻起动/发电机系统为主要研究内容,在对前人成果的广泛了解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开关磁阻起动/发电机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和控制方案,提出矩角特性在提高最小起动转矩来改善开关磁阻电机起动特性方面的应用,概括了开关磁阻起动/发电机系统的优缺点。在磁化曲线簇的基础上运用MATLAB/SIMULINK软件建立了开关磁阻发电机系统的非线性仿真模型。通过仿真和实验对开关磁阻发电机系统的稳态特性、动态特性以及电机故障进行了分析。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仿真软件的基础上,完成了270V、70kW油冷航空高压直流开关磁阻起动/发电机系统的电磁设计,并进行了性能和控制参数选择等方面的仿真。研制出270V、70kW航空高压直流开关磁阻起动/发电机系统原理性的数字控制器和功率变换器,并对这套控制系统在小功率样机上进行了验证。针对12/8结构、双通道开关磁阻发电机系统(SRG)单通道工作时的性能,提出改变线圈的连接方式来改变单通道工作的相电感,从而使得单通道工作时也能够达到理想的输出功率,并研究了线圈连接方式对开关磁阻电机单边磁拉力和电机振动方面的影响。本文还分析了开关磁阻电机定、转子不同部位的磁密,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开关磁阻电机的铁损耗,并研究了线圈的连接方式对磁密和铁损的影响。此外,在研究航空高压直流开关磁阻起动/发电机系统的过程中,为了对相关理论进行验证,课题组研制出多种小功率样机,并在这些样机上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
二、交交变频带重载起动瞬态的仿真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交交变频带重载起动瞬态的仿真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变频供电高速实心转子异步电动机电磁振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电机振动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电机振动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电机振动的研究现状 |
1.3 变频供电下电机振动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的工作 |
第2章 实心转子异步电动机电磁力的计算分析 |
2.1 电机电磁力的计算分析 |
2.1.1 电机电磁力的基本理论分析 |
2.1.2 电机电磁力的谐波和频率分析 |
2.2 电机结构及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2.1 电机的物理模型 |
2.2.2 电机二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3 电机电磁力密度有限元的分析计算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变频供电下电机电磁力及共振的计算分析 |
3.1 变频供电下电机电磁力的理论分析 |
3.2 变频供电下电机有限元的分析计算 |
3.2.1 场路耦合时步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2.2 相电流和相电压的分析 |
3.3 径向电磁力密度有限元的分析计算 |
3.4 电机电磁噪声的声强级计算 |
3.5 变频供电下电机共振的计算分析 |
3.5.1 定子铁心的固有频率计算 |
3.5.2 变频调速下电机共振的分析 |
3.6 小结 |
第4章 实心转子异步电动机振动特性的计算分析 |
4.1 定子铁心结构模态分析 |
4.2 电机整机模态有限元分析 |
4.3 电机谐响应分析 |
4.4 实心转子静力学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 |
致谢 |
(2)笼型异步电机转子断条故障分析与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转子断条故障磁场特征分析 |
2.1 断条故障磁场特征形成机理 |
2.1.1 断条故障基波磁场特性 |
2.1.2 断条故障谐波磁场特性 |
2.2 有限元仿真建模 |
2.2.1 二维电磁场基本理论 |
2.2.2 瞬态联合仿真模型 |
2.2.3 验证联合仿真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磁场测量线圈的转子断条在线诊断 |
3.1 磁场测量线圈法及信号处理技术 |
3.1.1 检测方法基本原理 |
3.1.2 信号处理技术 |
3.2 磁场测量线圈法仿真验证 |
3.2.1 定子电流法 |
3.2.2 单测量线圈法 |
3.2.3 双测量线圈法 |
3.3 磁场测量线圈法实验验证 |
3.3.1 定子电流法 |
3.3.2 单测量线圈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转子断条状态下的起动性能、损耗和效率分析 |
4.1 转子断条对起动特性的影响 |
4.2 损耗和效率计算模型 |
4.2.1 定子铜耗 |
4.2.2 转子铜耗 |
4.2.3 铁耗 |
4.2.4 机械损耗和附加损耗 |
4.2.5 总损耗和效率 |
4.3 损耗和效率特性实验验证 |
4.3.1 实验平台 |
4.3.2 实验方案 |
4.3.3 实验结果 |
4.4 应对转子断条故障的策略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下一步工作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3)计及趋肤效应的鼠笼电动机转子断条及无载测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1.2 鼠笼型电机故障数学模型研究现状 |
1.3 鼠笼型电机测试技术的研究现状 |
1.4 鼠笼断条故障机理 |
1.5 感应电机转子故障诊断方法研究现状 |
1.6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7 主要研究内容 |
2 计及趋肤效应的双鼠笼电动机转子电流稳态分布 |
2.1 引言 |
2.2 分层法分析基础 |
2.2.1 分层法概述 |
2.2.2 电流均匀分布矩形导体槽参数求取 |
2.3 双鼠笼电动机等效电路及转子支路分层处理 |
2.3.1 独立端环型双鼠笼电动机转子支路等效变换及分层处理 |
2.3.2 共端环型双鼠笼电动机转子支路等效变换及分层处理 |
2.4 双鼠笼电动机转子稳态电流分布计算 |
2.4.1 独立端环型双鼠笼电动机转子稳态电流分布计算 |
2.4.2 共端环型双鼠笼电动机转子稳态电流分布计算 |
2.4.3 同时适用于两种型式双鼠笼电动机转子稳态电流分布计算 |
2.5 算例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计及趋肤效应的双鼠笼电动机转子断条稳态分析 |
3.1 引言 |
3.2 转子回路模型及其简化 |
3.2.1 普通鼠笼型电动机转子回路模型 |
3.2.2 双鼠笼型电动机转子回路模型 |
3.2.3 双鼠笼型电动机转子回路模型简化 |
3.2.4 不同断条情况下等效深槽状态 |
3.3 双鼠笼三相异步电动机电感参数计算 |
3.3.1 定子侧电感参数计算 |
3.3.2 转子侧电感参数计算 |
3.3.3 定转子间互感 |
3.4 计及趋肤效应的转子等效槽参数计算 |
3.4.1 计及趋肤效应的A状态等效槽参数数值计算 |
3.4.2 计及趋肤效应的B状态等效槽参数数值计算 |
3.4.3 计及趋肤效应的C状态等效槽参数数值计算 |
3.5 计及趋肤效应的双鼠笼电动机多回路稳态模型 |
3.5.1 双鼠笼电动机多回路稳态方程 |
3.5.2 不同断条情况下回路方程的修正及其参数确定 |
3.6 基于等效深槽的双鼠笼电动机稳态电流计算 |
3.7 实例仿真 |
3.7.1 不同断条等效深槽参数与转差率关系 |
3.7.2 上笼断条转子电流分布情况 |
3.7.3 下笼断条转子电流分布情况 |
3.7.4 双鼠笼电动机断条发展趋势 |
3.7.5 不同断条情况下故障特征分析 |
3.8 对比分析 |
3.9 本章小结 |
4 计及趋肤效应的双鼠笼电动机转子断条故障诊断 |
4.1 引言 |
4.2 区分上、下笼断条及判断断条根数可行性分析 |
4.2.1 区分上、下笼断条可行性分析 |
4.2.2 判断故障严重程度 |
4.3 计及趋肤效应的双鼠笼电动机鼠笼断条模型 |
4.3.1 用于电动机暂态分析的分层法 |
4.3.2 双鼠笼电动机转子侧多回路模型 |
4.3.3 双鼠笼电动机多回路方程及运动方程 |
4.3.4 鼠笼断条情况下的回路方程修正 |
4.4 同步提取短时傅里叶变换SESTFT |
4.5 仿真实验 |
4.5.1 对比验证 |
4.5.2 双鼠笼电动机早期断条识别及根数判断 |
4.5.3 上笼连续与非连续断条数判别 |
4.6 本章小结 |
5 趋肤效应对无载测试的影响及虚拟变频技术的应用 |
5.1 引言 |
5.2 无载测试简介 |
5.2.1 圆图法 |
5.2.2 等值电路法 |
5.3 趋肤效应对鼠笼型电动机无载测试的影响 |
5.3.1 趋肤效应对阻抗参数的影响 |
5.3.2 对转差率的影响 |
5.3.3 对功率因数的影响 |
5.3.4 对效率的影响 |
5.3.5 对过载系数的影响 |
5.4 基于虚拟变频技术的无载测试系统 |
5.4.1 原始阻抗参数的求取 |
5.4.2 转子笼条电阻r_s、槽漏抗x_s与转差率s关系式的求取 |
5.4.3 去趋肤效应后电阻、电抗参数以及堵转参数的求取 |
5.4.4 基于虚拟变频技术的鼠笼电动机无载测试系统 |
5.5 虚拟变频技术的应用 |
5.5.1 虚拟变频技术在圆图法无载测试中的应用 |
5.5.2 虚拟变频技术在等值电路法无载测试中的应用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VIMAT装置 |
附录B 圆图法原理及解析圆图法 |
附录B.1 串联阻抗电路的圆图 |
附录B.2 异步电动机的圆图 |
附录B.3 由圆图法求异步电动机的性能参数 |
附录B.4 由试验方法求异步电机的圆图 |
附录B.5 解析圆图法的数学模型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刮板输送机链条张力分析及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背景 |
1.2 课题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课题研究意义 |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 论文结构 |
2 刮板输送机链条张力分析与计算 |
2.1 刮板输送机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
2.2 刮板链预张力计算 |
2.3 空载运行时刮板链张力分析 |
2.4 均布载荷时刮板链张力分析 |
2.5 链传动系统多边形效应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刮板输送机链传动系统动力学建模及仿真分析 |
3.1 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流程及仿真平台概述 |
3.2 刮板输送机三维实体模型建立 |
3.3 刮板输送机链传动系统动力学建模 |
3.4 刮板输送机链传动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刮板输送机链传动系统有限元分析及链条张力监测方案设计 |
4.1 链传动系统有限元分析 |
4.2 链条张力监测方案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5 实验研究 |
5.1 实验平台总体构架 |
5.2 链条张力监测实验验证 |
5.3 链条张力监测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异步电机混合效率优化控制系统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异步电机效率优化研究现状 |
1.2.1 最小功率因数角控制 |
1.2.2 最大效率控制 |
1.2.3 最小定子电流控制 |
1.2.4 最小输入功率控制 |
1.3 变频控制系统发展现状 |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贡献 |
第二章 异步电机损耗分析 |
2.1 异步电动机的功率流程关系 |
2.2 异步电机损耗分析 |
2.2.1 铁损 |
2.2.2 铜损 |
2.2.3 机械损耗 |
2.2.4 杂散损耗 |
2.2.5 变频器损耗 |
2.3 小结 |
第三章 异步电机效率优化控制策略 |
3.1 异步电机效率优化原理 |
3.2 通用变频控制方式分析 |
3.3 最佳调整电压控制策略分析 |
3.4 基于黄金分割算法的电机效率优化算法 |
3.5 基于最佳调整电压和在线寻优的混合效率优化控制策略 |
3.6 小结 |
第四章 效率优化变频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1 异步电机变频控制系统结构 |
4.2 系统主控电路设计 |
4.2.1 DSP 简介与选型 |
4.2.2 CPLD 简介与选型 |
4.2.3 主控电路板电源设计 |
4.2.4 DSP 扩展RAM 电路设计 |
4.2.5 DSP 时钟与JTAG 电路 |
4.2.6 CPLD 最小系统电路 |
4.2.7 人机接口电路 |
4.2.8 模拟信号处理电路 |
4.2.9 其他辅助电路设计 |
4.3 电源及IGBT 驱动电路板设计 |
4.3.1 电源模块电路设计 |
4.3.2 驱动电路设计 |
4.3.3 电压检测电路 |
4.3.4 风扇驱动电路 |
4.4 PCB 设计与实现 |
4.4.1 PCB 多层结构设计 |
4.4.2 PCB 布线注意事项 |
4.4.3 PCB 最终实现 |
4.5 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软件编程与算法实现 |
5.1 DSP 程序设计 |
5.1.1 DSP 开发环境CCS 简介 |
5.1.2 DSP 主程序流程图 |
5.1.3 SVPWM 波生成子程序 |
5.1.4 模拟信号采集程序 |
5.1.5 电机软起动程序 |
5.1.6 节能控制算法 |
5.1.7 LCM 驱动程序 |
5.2 CPLD 程序介绍 |
5.3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三相感应电动机软起动及节能运行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三相感应电动机电子式软起动技术的研究概况与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2-3 电子式软起动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 |
1-2-4 电子式软起动技术的发展趋势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电子式软起动原理及控制策略 |
§2-1 引言 |
§2-2 三相感应电动机固有起动性能分析 |
§2-3 晶闸管软起动三相调压电路分析 |
§2-4 晶闸管软起动移相触发控制策略及仿真 |
2-4-1 PID 控制算法的基础理论 |
2-4-2 斜坡电压软起动控制策略及仿真 |
2-4-3 恒流软起动控制策略及仿真 |
2-4-4 模糊控制的基础理论 |
2-4-5 模糊控制恒流软起动及仿真 |
第三章 三相感应电动机节能、保护原理 |
§3-1 引言 |
§3-2 晶闸管软起动调压节能原理 |
3-2-1 降低电动机端电压对电机损耗的影响 |
3-2-2 降压对电动机力能指标、电磁转矩的影响及调压范围的确定 |
3-2-3 晶闸管软起动调压节能控制策略 |
§3-3 晶闸管软起动保护原理 |
3-3-1 三相感应电动机断相运行分析及保护 |
3-3-2 短路保护 |
3-3-3 堵转保护 |
3-3-4 过载保护 |
3-3-5 电压故障保护 |
第四章 三相感应电动机软起动系统设计 |
§4-1 引言 |
§4-2 软起动系统主电路设计 |
§4-3 软起动系统控制电路设计 |
4-3-1 控制电路概述 |
4-3-2 电流、电压模拟量输入电路 |
4-3-3 A/D 转换电路 |
4-3-4 同步信号采集及分相电路 |
4-3-5 电源相序检测电路 |
4-3-6 相序校正及触发脉冲形成电路 |
4-3-7 触发脉冲调制电路 |
4-3-8 单片机及其外围电路 |
4-3-9 显示、键盘电路 |
4-3-10 静态断相保护电路 |
§4-4 三相感应电动机软起动系统的软件设计 |
4-4-1 概述 |
4-4-2 主程序模块程序设计 |
4-4-3 运行控制模块程序设计 |
4-4-4 晶闸管控制角控制模块程序设计 |
4-4-5 数据采集模块程序设计 |
4-4-6 故障诊断模块程序设计 |
§4-5 软起动系统抗干扰设计 |
§4-6 软起动系统实验及分析 |
第五章 三相感应电动机软起动系统的可靠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可靠性分析方法 |
5-2-1 故障树可靠性分析法 |
5-2-2 故障树系统分析软件包(FTAS) |
§5-3 三相感应电动机软起动系统的可靠性定性分析 |
5-3-1 故障树的建立 |
5-3-2 故障树的定性分析 |
§5-4 三相感应电动机软起动系统的可靠性定量计算 |
5-4-1 可修复电工产品的可靠性特征量 |
5-4-2 三相感应电动机软起动系统的失效分布类型 |
5-4-3 故障树的定量计算方法 |
5-4-4 三相感应电动机软起动系统的单元概率重要度的计算 |
5-4-5 三相感应电动机软起动系统的不可靠度的计算 |
5-4-6 三相感应电动机软起动系统的可靠度的计算 |
§5-5 提高三相感应电动机软起动系统可靠性的措施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7)基于DSP的重载软起动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 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电动机的起动方法概述 |
1.2.1 直接起动 |
1.2.2 传统降压起动 |
1.2.3 软起动器起动 |
1.2.4 变频器起动 |
1.3 电动机软起动器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离散变频的电动机起动研究 |
2.1 引言 |
2.2 提高电动机起动转矩的方法 |
2.2.1 电动机起动性能分析 |
2.2.2 离散变频基本原理及研究思路 |
2.2.3 离散频率相位角的确定 |
2.2.4 离散频率的最大转矩 |
2.3 仿真与实验研究 |
2.3.1 负相序和不平衡系统下最优组合相位角的确定 |
2.3.2 离散频率系统特性仿真 |
2.3.3 实验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分频台阶的选取和切换及恒转矩控制策略 |
3.1 引言 |
3.2 变频器的基本原理 |
3.3 分频台阶的选取 |
3.3.1 最低分频台阶的选取 |
3.3.2 过渡频率台阶的选取 |
3.4 恒转矩控制策略 |
3.5 频率的切换 |
3.5.1 分频台阶间切换 |
3.5.2 离散分频和软起动的切换 |
3.6 系统仿真和实验 |
3.6.1 系统仿真 |
3.6.2 验证性实验 |
3.7 本章小节 |
第4章 主电路的设计 |
4.1 引言 |
4.2 交流调压电路的选择 |
4.3 软起动相控触发脉冲的确定 |
4.4 软起动不同触发角下的电压计算 |
4.5 零序中性点的处理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离散变频重载软起动系统的开发 |
5.1 引言 |
5.2 离散变频重载软起动系统的硬件设计 |
5.2.1 控制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5.2.2 控制单元的工作原理 |
5.3 离散变频重载软起动系统中的关键电路 |
5.3.1 电源电路的设计 |
5.3.2 电压同步信号和电流检测电路的设计 |
5.3.3 晶闸管状态和相序检测电路 |
5.3.4 触发系统和脉冲功放系统 |
5.3.5 功能和旁路接触器控制电路 |
5.3.6 键盘和显示电路 |
5.4 硬件可靠性设计 |
5.5 离散变频软起动系统的软件设计 |
5.6 软件可靠性设计 |
5.7 实验结果 |
5.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开关型磁阻电动机调速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第一节 开关磁阻电动机的发展 |
第二节 开关磁阻电动机调速系统的组成 |
第三节 系统的性能特点和应用领域 |
第四节 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方向 |
第五节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开关磁阻电动机调速系统运行机理 |
第一节 开关磁阻电动机调速系统的基本理论 |
一、开关磁阻电动机调速系统的基本结构 |
二、开关磁阻电动机(SRM) |
三、功率变换器 |
四、主控制器 |
五、电流检测 |
六、位置检测 |
第二节 开关磁阻电动机调速系统的控制策略 |
一、角度位置控制(APC) |
二、电流斩波控制(CCC) |
第三节 开关磁阻电动机调速系统的运行过程 |
第三章 开关磁阻电动机的数学模型 |
第一节 开关磁阻电动机的基本方程 |
一、电路方程 |
二、机械方程 |
三、机电联系方程 |
第二节 开关磁阻电动机相电流的线性分析 |
一、开关磁阻电动机相电感线性化 |
二、基于理想线性模型的开关磁阻电动机相绕组磁链分析 |
三、基于线性模型的开关磁阻电动机相绕组电流分析 |
第三节 开关磁阻电动机转矩的准线性分析 |
一、开关磁阻电动机的准线性模型 |
二、基于准线性模型的瞬时转矩分析 |
三、基于准线性模型的平均转矩分析 |
第四章 3KW开关磁阻电动机调速系统设计 |
第一节 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二节 系统的硬件设计 |
一、开关磁阻电动机 |
二、功率变换器 |
三、主开关器件驱动电路设计 |
四、位置检测部分设计 |
五、电流检测部分设计 |
六、主控制器接口电路以及转速显示 |
七、过流保护部分 |
第三节 系统的软件设计 |
一、控制软件结构 |
二、转子位置判断和换相的实现 |
三、转速的实时计算 |
四、转速PI调节、电流PWM控制方式的实现 |
五、软件流程图 |
第五章 实验结果分析 |
第一节 实验系统 |
第二节 实验测试波形及其分析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开关磁阻电动机宽范围调速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开关磁阻电动机调速系统的历史 |
1.2 开关磁阻电动机调速系统的优势和应用 |
1.3 开关磁阻电动机调速系统的缺点和改进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2章 开关磁阻电动机调速系统运行机理 |
2.1 开关磁阻电动机调速系统的基本理论 |
2.1.1 开关磁阻电动机 |
2.1.2 功率变换器 |
2.1.3 控制器 |
2.1.4 位置检测器 |
2.1.5 电流检测器 |
2.2 开关磁阻电动机调速系统的控制策略 |
2.2.1 电流斩波控制(CCC) |
2.2.2 角度位置控制(APC) |
第3章 开关磁阻电动机宽范围调速系统仿真研究 |
3.1 开关磁阻电动机的数学模型 |
3.1.1 开关磁阻电动机的基本方程 |
3.1.2 开关磁阻电动机的“理想化”线性模型 |
3.1.3 开关磁阻电动机的“准线性”模型 |
3.2 开关磁阻电动机宽范围调速系统仿真研究 |
3.2.1 开关磁阻电动机宽范围调速系统控制策略 |
3.2.2 12/8极开关磁阻电动机宽范围调速系统仿真研究 |
第4章 1.5kw开关磁阻电动机调速系统设计 |
4.1 1.5kw开关磁阻电动机调速系统总体结构 |
4.2 1.5kw开关磁阻电动机调速系统硬件设计 |
4.2.1 功率变换器 |
4.2.2 IGBT保护电路 |
4.2.3 IGBT驱动电路 |
4.2.4 电流检测电路设计 |
4.2.5 过流保护电路设计 |
4.2.6 位置检测电路 |
4.2.7 转速显示电路 |
4.2.8 给定输入电路 |
4.2.9 主控制器 |
4.3 1.5kw开关磁阻电动机调速系统软件设计 |
4.3.1 控制软件整体结构 |
4.3.2 转子位置判断 |
4.3.3 换相判断 |
4.3.4 转速计算 |
4.3.5 电流控制 |
4.3.6 转速 PI调节 |
4.3.7 软件流程 |
第5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1 实验系统 |
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6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录 |
致谢 |
(10)航空高压直流开关磁阻起动/发电机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航空高压直流起动/发电机系统综述 |
1.1.1 高压直流旋转整流器式三级无刷起动/发电机系统 |
1.1.2 高压直流双凸极起动/发电机系统 |
1.1.3 高压直流鼠笼型异步起动/发电机系统 |
1.1.4 高压直流开关磁阻起动/发电机系统 |
1.1.4.1 开关磁阻起动/发电机系统国外研究的状况 |
1.1.4.2 开关磁阻起动/发电机系统国内研究的状况 |
1.2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3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开关磁阻起动/发电机系统的基本原理 |
2.1 开关磁阻起动/发电机系统组成 |
2.1.1 双凸极磁阻电机的结构形式 |
2.1.2 功率变换器的结构形式 |
2.2 开关磁阻起动/发电机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 |
2.2.1 开关磁阻电机电动工作原理 |
2.2.2 开关磁阻电机发电工作原理 |
2.3 开关磁阻起动/发电机系统的运行控制方案 |
2.3.1 开关磁阻电机电动控制方案 |
2.3.1.1 角度位置控制方案(APC) |
2.3.1.2 电流斩波控制方案(CCC) |
2.3.1.3 脉宽调制控制方案(PWM) |
2.3.2 开关磁阻电机发电控制方案 |
2.3.2.1 角度位置控制方案(APC) |
2.3.2.2 电流斩波控制方案(CCC) |
2.3.2.3 脉宽调制控制方案(PWM) |
2.3.2.4 直接励磁电压幅值控制方案 |
2.4 开关磁阻电机的矩角特性 |
2.4.1 电磁转矩的计算方法 |
2.4.2 矩角特性在起动(n= 0 )转矩方面的应用 |
2.5 开关磁阻起动/发电机系统的基本特点 |
2.5.1 开关磁阻起动/发电机系统的优点 |
2.5.2 开关磁阻起动/发电机系统的缺点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开关磁阻发电机系统非线性建模与发电特性的研究 |
3.1 开关磁阻发电机系统非线性建模 |
3.1.1 开关磁阻发电机系统非线性建模 |
3.1.1.1 功率变换器模块 |
3.1.1.2 开关磁阻发电机绕组模块 |
3.1.1.3 转子位置角度转换模块 |
3.1.1.4 电流滞环控制模块 |
3.1.2 开关磁阻发电机系统仿真与试验 |
3.2 开关磁阻发电机发电特性的研究 |
3.2.1 开关磁阻发电机的稳态特性 |
3.2.2 开关磁阻发电机的动态特性 |
3.2.3 开关磁阻发电机故障的仿真分析 |
3.2.3.1 开关磁阻发电机绕组短路故障仿真分析 |
3.2.3.2 开关磁阻发电机系统缺相故障仿真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航空高压直流开关磁阻起动 |
4.1 航空高压直流开关磁阻起动/发电机系统的电磁设计 |
4.1.1 电机结构设计方案的选取 |
4.1.2 电磁设计的原则 |
4.1.3 电磁设计 |
4.1.3.1 SR 起动/发电机DL 参数计算 |
4.1.3.2 线圈参数的计算 |
4.1.3.3 电机基本尺寸的确定 |
4.2 航空高压直流开关磁阻起动/发电机系统性能的仿真研究 |
4.2.1 航空高压直流开关磁阻起动/发电机系统的电动性能仿真 |
4.2.2 航空高压直流开关磁阻起动/发电机系统的发电性能仿真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航空高压直流开关磁阻起动/发电机系统数字控制器和功率变换器的工程实践 |
5.1 开关磁阻起动/发电机系统数字控制器的硬件设计 |
5.1.1 数字控制器的硬件组成 |
5.1.2 主要参数检测 |
5.1.3 驱动电路 |
5.2 开关磁阻起动/发电机系统数字控制器的软件设计 |
5.2.1 DSP 程序的设计 |
5.2.1.1 DSP 捕获中断程序的设计 |
5.2.1.2 DSP 比较中断程序的设计 |
5.2.1.3 模式平滑切换和时序控制 |
5.2.2 CPLD 程序的设计 |
5.3 开关磁阻起动/发电机系统功率变换器的设计 |
5.4 试验研究 |
5.4.1 电动运行实验 |
5.4.2 发电运行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12/8 结构开关磁阻发电机系统双通道工作的专题研究 |
6.1 12/8 结构开关磁阻发电机线圈连接方式的研究 |
6.2 12/8 结构开关磁阻发电机双通道的相互影响 |
6.3 适合于双通道工作的线圈连接方案 |
6.4 12/8 结构开关磁阻发电机双通道的试验研究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开关磁阻电机铁损的研究 |
7.1 开关磁阻电机磁密的分析 |
7.2 开关磁阻电机铁损的计算 |
7.2.1 定子磁密和转子磁密的基本频率 |
7.2.2 开关磁阻电机铁损的计算 |
7.2.3 开关磁阻电机铁损的实验 |
7.3 线圈连接方式对开关磁阻电机铁损的影响 |
7.3.1 定子齿极的磁密波形 |
7.3.2 定子轭的磁密波形 |
7.3.3 转子齿和转子轭的磁密波形 |
7.3.4 两种线圈连接方式下铁损的对比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全文的总结与展望 |
8.1 全文工作的总结 |
8.2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样机参数表 |
四、交交变频带重载起动瞬态的仿真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变频供电高速实心转子异步电动机电磁振动的研究[D]. 龚海桂.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2)
- [2]笼型异步电机转子断条故障分析与诊断研究[D]. 安清飞. 华北电力大学, 2020
- [3]计及趋肤效应的鼠笼电动机转子断条及无载测试研究[D]. 郭林.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04)
- [4]刮板输送机链条张力分析及监测研究[D]. 任威. 中国矿业大学, 2018(02)
- [5]异步电机混合效率优化控制系统的开发[D]. 冀石勇. 天津大学, 2012(07)
- [6]三相感应电动机软起动及节能运行技术的研究[D]. 杜江. 河北工业大学, 2007(11)
- [7]基于DSP的重载软起动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兰志杰. 湖南工业大学, 2007(04)
- [8]开关型磁阻电动机调速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孙继峰. 山东大学, 2006(05)
- [9]开关磁阻电动机宽范围调速系统研究[D]. 曹伟伟. 浙江大学, 2006(05)
- [10]航空高压直流开关磁阻起动/发电机系统的研究[D]. 严加根.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