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于JATC的GPS CV时间比对中的数据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王威雄[1](2021)在《守时系统国际时间比对数据融合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精度时间比对是国际标准时间UTC产生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精密时间用户向国家标准时间溯源的基本手段。UTC(NTSC)作为全球参与UTC计算的重要守时系统之一,其国际比对链路必须保证连续、稳定、可靠运行。UTC(NTSC)基准系统现有多条相互独立的卫星双向时间比对(TWSTFT)和GNSS时间比对链路,但在UTC比对中目前仍以单一手段为主,在链路切换或故障时可靠性还有提升空间。因此,如何融合现有冗余时间比对数据来提高国际时间比对链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是当前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另外,对多模GNSS时间比对进行融合处理从而提升单系统时间比对性能,以及将GNSS时间比对与TWSTFT融合来改善TWSTFT中的周日效应也是当前时频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利用我国时间基准UTC(NTSC)系统现有的多种时间比对手段,通过不同的数据融合算法就时间比对数据融合涉及的时间比对原理及误差项修正、融合模型的建立及参数估计、对融合结果的性能评估等方面进行研究,并采用实际算例进行验证。主要研究工作和贡献如下:(1)介绍了用于融合处理的时间比对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性能评估方法。首先梳理了TWSTFT、GNSS共视和精密单点定位(PPP)时间比对的基本原理和误差项来源,具体给出了每种方法对应的误差修正方式;分析了直接校准和间接校准的硬件时延校准方法,重点讨论了间接校准中利用GNSS移动校准站以及基于链路双差校准的流程及相应的不确定度分析,并利用实际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利用GNSS移动校准站实现了对亚欧TWSTFT链路的成功校准,实际校准不确定度在当前1.5ns的校准不确定度范围内。已校准的PPP链路可通过链路双差校准的方式对GPS共视链路进行校准,校准不确定度约为3.0ns。(2)研究了基于Vondrak-Cepek组合滤波的北斗共视和TWSTFT融合方法。为提高守时链路可靠性并减小卫星双向时间比对中的周日效应,利用北斗共视链路没有周日效应的特点,通过Vondrak-Cepek组合滤波方法对不同基线长度链路间的北斗共视时间比对结果分别与硬件SATRE TWSTFT和软件接收机SDR TWSTFT结果进行了融合处理。采用时间偏差和幅值频谱两个指标以及GPS PPP时间比对链路分别对融合结果进行内外符合评估。结果表明,经过Vondrak-Cepek滤波的融合结果中周日效应基本消失,融合后24小时频谱分量幅值相比融合前最少减小84%以上;融合结果平均时间为1d的时间偏差稳定度相比融合前SATRE和SDR TWSTFT的稳定度明显提高,对长基线NTSC-PTB的平均增益因子为1.83(1为零增益),对短基线NTSC-NIM链路的平均增益因子为1.64;融合解与GPS PPP链路差值(DCD)结果的标准差也明显减小,NTSC-PTB SATRE双向链路DCD标准差由融合前0.95ns减小为0.35ns,NTSC-NIM SATRE双向链路由1.02ns减小为0.61ns,融合后链路噪声得到明显改善。(3)从Kalman滤波方法“预测-修正”的思想出发,提出了基于Kalman滤波的TWSTFT和GPS PPP时间比对融合算法。以短期稳定度好且分辨率高的GPS PPP结果的一阶差分量作为长期稳定度好但分辨率低的TWSTFT结果的平均频率变化量,与TWSTFT数据一起作为Kalman滤波的组合观测量,通过滤波参数的选取优化获得融合观测的状态估计,即融合时间比对结果,并从质量控制方面对Kalman滤波观测值残差的正态性进行了检验与分析。通过在不同基线长度上的试验结果表明,Kalman滤波观测值残差近似服从正态分布,融合结果中的周日效应基本消失且短期稳定度明显提高,在平均时间32小时内对不同基线长度的SATRE TWSTFT的TDEV增益因子约为5 8,对SDR TWSTFT的增益因子约为4 6;融合结果与参考链路的DCD偏差小于300ps,保证了融合解与参考链路的一致性,提升了国际时间比对链路的可靠性。(4)利用联邦滤波算法并行化计算和高容错性的特点,提出了基于容错联邦Kalman滤波的多模GNSS共视时间比对融合算法。随着全球各GNSS系统的不断建设,GNSS观测数据充分冗余,多模GNSS融合时间比对成为当前热点之一。本文首先在长短基线上对GPS、Galileo、GLONASS以及北斗二号系统的共视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Galileo系统共视性能优于或与GPS系统相似,优于当前星座状态下的GLONASS和北斗二号系统;采用已校准的GPS PPP链路对单星座结果进行双差校准后,利用各链路特性对联邦Kalman滤波主滤波器和子滤波器关键参数进行赋值,同时在Kalman滤波的状态方程中引入量测噪声系数来对量测噪声进行动态调整,当子系统发生故障时对故障进行实时检测和隔离,最后获得性能更佳的融合结果;将融合解与单Galileo共视、标准差加权以及GPS PPP时间比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通过不同基线长度上的大量算例表明,相较其他方法的时间比对结果,容错联邦Kalman滤波融合解在减小时间比对链路噪声水平,提高时间比对链路稳定度和可靠性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丁硕[2](2020)在《基于北斗GEO卫星的精密共视时间频率传递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载波相位站间共视时间频率传递技术已日臻成熟,其中模糊度问题一直是这项技术的研究重点。国际GNSS监测评估系统(iGMAS)提供包括北斗卫星在内的精密卫星轨道等产品,因此开展基于北斗卫星的精密时间传递就成为了当前国际研究热点。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已建成基本系统并开始提供服务,并且北斗系统是混合星座,具有多颗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基于GEO卫星对广大区域一直可视的优势,使用北斗GEO卫星的载波相位观测技术,借助于iGMAS产品,开展站间精密的时间频率传递研究,这种新方法命名为“基于北斗GEO卫星的精密共视时间频率传递方法”(PCVTFT)。本文建立了PCVTFT测量模型,开展了单星的PCVTFT试验,开展了接收机时延相对标校试验研究,分析了轨道和电离层误差等的影响。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如下:(1)基于北斗系统的特色,提出了基于北斗GEO卫星的精密共视时间频率传递方法(PCVTFT),建立了使用单GEO卫星的PCVTFT测量模型。PCVTFT的主要优点是在时间传递的时候可以有效减少模糊度数量,并可实现任意校频周期的频率传递。(2)基于iGMAS平台和北斗GEO卫星,开展了PCVTFT试验,1)对于西安-临潼基线(30km基线长度),给出了半个月无周跳的结果,并与光纤时间频率传递结果进行比较,二者的吻合程度(RMS)为0.13ns;2)西安-长春2000km长度的基线,给出半个月无周跳结果,与TWSTFT结果进行比较,吻合程度(RMS)为0.44ns;给出了长弧段、标准周跳修复的PCVTFT结果,吻合程度(RMS)为0.5ns;3)西安-喀什3000km长度的基线,PCVTFT方法得到的站间钟差与TWSTFT结果进行比较,吻合程度(RMS)为0.76ns。这些结果表明:在2000km-3000km长基线情况下,PCVTFT时间传递准确度与TWSTFT基本相当;并且PCVTFT性能与基线长度有关,基线越短性能越好,在30km中短基线情况下,PCVTFT时间传递准确度达到0.13ns。(3)基于北斗民用精码数据,开展了接收机时延相对标定方法试验研究。设计了并址共源的测量方式,对接收机和天线时延进行整体标定。站坐标事先用PPP方式精密解算,使用了iGMAS提供的事后精密轨道。在临潼开展了iGMAS接收机和另外一台接收机的相对时延标定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使用民用精码的接收机时延相对标定精度为0.52ns;使用相位平滑伪距方法得到的接收机时延标定精度0.26ns。试验结果对于PCVTFT等高精度时间传递具有重要参考意义。(4)分析了GEO轨道误差和电离层误差对PCVTFT的影响。针对目前在轨的几颗GEO卫星,对西安-长春、西安-三亚、西安-喀什等基线,计算并分析了GEO轨道误差对PCVTFT的影响。对GEO双频解算的电离层产品与IGS的TEC产品进行了比较分析。另外对电离层2阶项进行了计算,并分析了对PCVTFT的影响。(5)开展了PCVTFT实时应用示范设计。以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站、长春人卫站、喀什站、乌鲁木齐站和三亚站为数据源,设计了实时时间传递方案和数据处理中心。实时数据处理采用了iGMAS提供的超快星历,站间钟差产品在数据处理中心提供网络服务。
广伟[3](2019)在《GNSS时间互操作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与发展,使用户利用多颗GNSS卫星在定位解算时形成更优化的几何结构,提高定位精度成为可能。与单个卫星导航独立定位相比,多GNSS组合服务具有可提供更高的服务质量的潜力,尤其是在城市峡谷和树叶茂密的森林等具有挑战性的环境中,多GNSS服务将具备极大的优势。为实现多组合服务,提高定位授时服务性能,各GNSS应具有称为兼容与互操作的特征。时间互操作是卫星导航系统之间互操作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多GNSS融合导航关注的一项主要内容。系统层面实现时间互操作涉及两项关键内容,一是准确监测各导航系统之间的时间偏差并进行预报;二是确定一种参数将系统间的时间偏差预报信息播发给用户,并尽量减轻用户端的负担。论文从系统层面对GNSS时间互操作涉及内容中的关键技术细节及实现方式进行理论分析,并采用实际数据进行试验验证。论文主要分析了当前GNSS系统时间的产生方式,GNSS系统时间偏差监测方法以及时差监测中时延的确定方法进行了剖析,结合原子钟噪声理论对GNSS时差序列的噪声特性进行了分析,给出GNSS时差序列噪声的消减方法,最后对GNSS时间互操作参数播发内容确定方法进行了研究,结合真实数据进行验证,最后从不同的角度对时间互操作参数的播发方法进行了比对。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研究了时间互操作中的GNSS系统时差监测技术,对不同时间偏差监测方法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结合实际数据进行比较。准确监测各GNSS系统时间偏差并播发给用户,对于提高多模用户定位性能是很有必要的。论文梳理了目前常用的GNSS时间偏差监测方法,研究了单站时差监测、多站时差监测以及基于时间比对链路的GNSS系统时间偏差监测方法的技术实现细节,对不同时差监测方法的误差来源及修正方法进行了详细分析。使用国家授时中心的链路资源和多模接收机开展了GNSS时差监测试验。(2)提出了基于链路桥接的GNSS时差监测接收机整体时延校准方法。为保证GNSS时差监测的准确性,必须对时差监测设备,或者时间比对链路进行校准。论文提出了基于的链路桥接的GNSS接收机时延校准方法,充分利用了守时实验室的链路资源,结合已校准实验室的有利条件,校准了本地接收机在接收不同导航信号下各系统的整体时延值。试验结果表明,基于该方法校准的不确定度在5ns以内。相对于时差监测设备的绝对校准,该方法简化了校准的过程,降低了绝校准需要昂贵设备以及校准经验的需求,且保证了校准结果的准确。(3)将噪声理论引入到GNSS时间偏差序列的噪声分析中,明确了GNSS时差序列的主导噪声类型。不同的GNSS时间偏差监测方法引入的噪声类型不同,GNSS系统时间偏差的实质是两地原子钟比对的钟差,其包含了原子钟运行的噪声,GNSS系统时间产生过程中驾驭方法引入的噪声,以及GNSS时间偏差监测方法引入的噪声。准确的了解时间偏差序列的噪声类型,选取合适的噪声削弱方法,以提高GNSS时间偏差监测结果的精度。(4)改进了传统的时差序列的噪声消减方法,使用正反向组合的Kalman滤波算法,改善了传统滤波算法的“滞后”和“超前”效应。由于传统的Kalman滤波的基本方程是时域内的递推,其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预测-修正”的过程,随着历元的增加,其滤波后的结果会出现一个明显的“滞后”的偏差。针对上述问题改进了传统的Kalman平滑方法,使用正反向组合的Kalman滤波方来消除GNSS系统时间偏差序列的噪声。同时将Vondrak交叉证认法引入到GNSS时差监测序列的噪声消减中,改善噪声对时差监测序列的影响。(5)提出了基于噪声和稳定度取权的GNSS组合时间尺度产生算法。在GNSS时间互操作参数播发方面,考虑到导航电文字节有限的因素,目前ESA提出了多GNSS系统综合纸面时的概念,但具体的实现方式并没有在提案中进行描述。论文基于GNSS时间偏差监测的结果,提出了基于噪声取权的综合尺度算法以及基于稳定度取权的组合时间尺度算法,并使用实测数据进行实际计算,并对上述算法进行了比较。
孔思嘉[4](2018)在《基于高精度载波观测量的GNSS时差监测与时间比对》文中提出为实现各导航系统的兼容与互操作,需要对各导航系统间的时间偏差进行实时监测。目前,GNSS时差监测的主要方式是通过采用多模接收机接收空间信号,建立定位方程,通过参数估计的方法获取GNSS时差监测值,该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是目前GNSS时差监测主要采用的方法。为进一步提高GNSS时差监测精度,本文通过引入高精度的载波观测量以提高GNSS时差监测的精度。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GNSS时差监测中伪距噪声对时差监测影响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相位平滑伪距的GNSS时差监测方法。该方法利用载波观测量对伪距的噪声进行平滑,以提高GNSS时差监测的精度。本文采用实测数据对该算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采用基于相位平滑伪距的GNSS时差监测方法,可以将BDS-GPS、BDS-Galileo的时差监测值的标准差降低到2ns以内,精度提升在15%以上。(2)针对GLONASS频间偏差对于GNSS时差监测的突出影响,提出了基于GLONASS频间偏差估计的GNSS时差监测方法。该方法将GLONASS频间偏差作为待估计参数与时差参数同时解算,提高了GPS-GLONASS时差监测的准确度。仿真结果表明,将GLONASS频间偏差值按照频道号设置为-7~6ns时,采用该方法可以将GPS-GLONASS时差监测结果的精度由5.3ns提高到0.03ns。实测结果表明,考虑GLONASS频间偏差与不考虑GLONASS频间偏差的GPS-GLONASS时差监测值相差5ns。(3)针对主控站内部同一时间基准下不同节点之间的实时高精度时间比对问题,提出了GNSS载波相位单差时间比对方法,在只采用广播星历的情况下即可获得亚纳秒级的时间比对结果。该方法可以对主控站内光纤时间比对方法进行验核。
刘禹岑[5](2017)在《高精度卫星时间同步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高精度时间频率系统是国家的战略资源,实现高精度的远程时间比对是建设高精度时间频率系统的基础条件。主流的高精度卫星远程时间比对方法包括卫星共视法和卫星双向时间比对法。本文对这两个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搭建了共视和双向时间比对实验平台,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针对双向比对中的日波动现象提出了一种新的修正方法并进行了实验验证。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共视比对法是重要的远距离单向时间比对方法,本文利用共视实验平台,进行共视比对研究。对卫星共视比对中的单星共视、多星共视、PPP共视分别进行了实验研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分析了共视比对中没有明显的日波动趋势。2)卫星双向时间比对方法是目前UTC时间比对链路的主要方法。本文利用卫星双向时间比对平台,进行卫星双向时间比对实验,并且分析了各项误差源对双向比对的影响,重点对双向比对中影响最大的日波动现象进行了分析。3)针对双向时间比对中的日波动现象,分析了日波动现象的误差源。对日波动修正的方法进行了归纳分析和实验验证。提出了一种基于Vondrak-Cepck的新算法,可以对双向比对和共视比对数据进行融合处理,达到了修正日波动的效果,并进行了实验验证。该方法可以减少日波动90%,相对于传统方法,有实验数据交易获取,改善效果较为明显的优势。本文的研究对于高精度卫星时间比对技术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可用于我国的分布式守时项目建设。
朱张林[6](2015)在《JATC比对网络数据传输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原子时的性能与原子钟的性能及数量、原子钟比对精度、时间尺度算法有密切关系。我国的原子钟资源,尤其是高性能原子钟比较稀缺,且分散在不同的单位。为了充分利用这些原子钟资源,2003年2006年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联合国内相关单位研究建立了我国综合原子时系统(JATC),利用GPS共视技术建立了国内高精度时间比对网络。GPS共视的实施包括数据观测、数据传输和比对处理计算三个部分。在2003年建立的JATC系统中采用单频GPS接收机进行数据观测,通过电话人工拨号的方式进行远程数据传输。目前,JATC系统中的GPS单频接收机已严重老化,性能明显下降,已不能很好地满足JATC系统高精度远程时间比对的需求;而采用电话手工拨号的方式进行数据传输自动化程度低,无法满足自动化比对、自动化守时的需求。因此国家授时中心提出对JATC系统中的时间比对网络进行升级改造,计划将时间比对网络中GPS单频接收机更换为多模双频接收机,以提高时间比对精度,采用互联网技术改进数据传输性能,实现各站观测数据到主站(国家授时中心)的自动传输、站间时间实时自动比对计算。本论文针对JATC系统的时间比对网络升级改造中的各站观测数据到主站(国家授时中心)的自动传输、站间时间实时自动比对计算这一需求,研究了基于Internet的实时、自动数据传输方法和共视比对的实时在线处理方法,设计了一种JATC比对网络数据传输系统方案,该方案通过将多线程技术与计算机网络传输技术结合,采用有线和无线网络方式实现多个外观测站同时与JATC数据处理中心之间进行实时、可靠、自动地数据传输。该系统能够实现数据自动分类存储、各外场观测站与中心站观测数据的实时比对计算以及比对结果的平滑处理等功能。本系统运行占用资源少,能够自动、连续的运行,能够保证数据的实时性和可靠性,满足对JATC系统的传输方式升级改造要求。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分析了目前JATC系统中数据传输方式存在的问题,根据各站的不同条件,选择基于网络的无线或有线方式实现各外观测站与JATC数据处理中心的数据自动传输。确保了数据的实时性和可靠性,满足JATC比对网络数据传输系统的可靠性和实时性。2研究了实时在线比对处理方法,建立了JATC比对网络,实现了站间时间实时比对计算,提高了时间比对的实时性。3.设计了基于网络的JATC比对网络数据传输方案,利用了多线程技术实现各外观测站同时与JATC数据处理中心进行无线或有线数据传输。采用VC++开发工具完成了JATC比对网络数据传输系统的开发,该系统的功能有:数据的实时自动传输,数据分类存储,数据实时比对计算,比对结果平滑处理。4.搭建了相应的硬件测试平台,完成了对JATC比对网络数据传输系统的相关参数的设置、软件的安装和测试工作。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实现实时、自动的数据传输,分类存储,比对计算以及平滑处理等功能。满足JATC比对网络数据传输系统的需求
林思佳[7](2013)在《时频子系统远程时间同步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高精度远程时间同步技术在科研、电力、通信、测绘、国防、卫星导航和深空探测等领域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成为许多工程中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在“XXX时频子系统建立”项目中,要求时频子系统与时频中心时间系统之间进行高精度的远程时间同步,而远程时间比对方式是影响高精度远程时间同步性能的重要因素。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共视时间比对技术(GNSS CV)是时间比对中所采用的最广泛的远程时间比对技术之一。基于该项目对高精度远程时间同步的需求,本文从提高GNSS CV的实时性,连续性,比对精度和自动化等方面出发,在研究GNSS CV时间比对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GNSS CV实时自动比对系统设计方案,实现共视数据的实时自动采集和传输,钟差数据比对处理,数据去噪和预测处理,数据分析。该系统具有实时性,连续性,比对精度高,自动化和可扩展性等特点。其不仅满足了高精度远程时间同步的应用需求,还为原子钟性能分析和时间保持,共视时间传递接收机校准测试等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分析了GNSS CV远程时间比对的基本特点,针对时频子系统远程时间同步的需求,研究了基于Internet的共视数据实时交换处理方法,实现了实时自动的共视数据的采集和传输,满足了高精度远程时间同步对GNSS CV的实时性要求。(2)研究了卡尔曼(Kalman)共视数据去噪处理算法和RLS自适应时差数据预测算法,提高了远程时间比对精度和时差预报精度。(3)结合时频子系统远程时间同步的需求,设计了基于Internet和GNSS CV的远程时间同步系统,完成了GNSS CV实时自动比对软件系统设计,采用VC++开发了相关软件,包括共视数据采集软件,数据实时传输软件,数据比对处理分析软件和数据图形化显示控制软件。(4)搭建了GNSS CV实时自动比对系统硬件平台,完成整个系统的连接、安装和调试工作。开展了系统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可以稳定地进行实时连续自动的GNSS CV时间比对;Kalman滤波能够满足共视比对数据的去噪处理要求;RLS自适应预测收敛速度快,能够有效跟踪时差变化,预测原子钟时间频率特性的波动趋势。
程华军[8](2011)在《基于GNSS CV的精密时间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论文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基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共视法时间传递(以下简称GNSS CV)的精密时间服务系统。本论文通过对GPS共视法时间传递(GPS common-view,简称GPS CV)的基本原理以及现代通信网络技术的研究,根据国家授时中心的GNSS CV服务系统建设需要,建立了基于GNSS CV的精密时间服务系统,实现了ns级的时间服务。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深入分析了GPS CV的基本原理和特点,结合现代通信网络技术和国家授时中心的现有条件,介绍了基于GNSS CV的精密时间服务系统的工作原理。(2)、先介绍了基于GNSS CV的精密时间服务系统的整体架构和系统开发相关的工具,然后在此基础上,详细设计了系统各个模型及其实现方案,设计完成了整个系统相关的数据库。(3)、最后简要介绍了所采用的软件设计方法,并结合系统设计方案,对各个模块进行软件的编制。并完成了整个系统的连接、安装和调试。(4)、开展了系统的试运行服务,利用实际观测数据对精密时间服务系统进行了整体测试。
李变[9](2011)在《机动条件下时间保持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机动时频系统是地面固定时频系统的备份和补充,在战时或特殊情况下,替代固定时频系统提供高精度的时间频率信号,满足导航系统各类导航业务的需求。机动时频系统除具有与地面固定时频系统相似的功能外,由于机动条件下的工作环境较为恶劣、原子钟数量少,这就对时间保持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动条件下,时间保持方法主要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综合时间尺度是机动时频系统时间产生的依据,而且机动条件下原子钟数量少,因此,研究适合的时间尺度算法是机动时频系统时间保持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2.由外界温度变化及震动等引起的噪声、频率跳变、相位跳变及频率漂移等问题;3.为了保证在工作环境差和系统规模受限制等诸多不利因素的条件下,仍然能够提供高精度的时间频率信号,需要设计出一套机动条件下的系统时间监控方法。论文针对以上问题,研究了机动条件下的综合时间尺度产生算法、基于HHT的消噪方法和奇异点检测方法、频率预报方法和主钟监控方法,同时研究了时频基准配置等关键技术,利用中国科学院时间频率基准重点实验室的原子钟资源和相关时频设备,建立了时间保持实验系统,并对机动条件下系统时间的产生和保持进行仿真实验。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了机动时频系统中综合时间尺度TAs的产生算法。针对机动条件下钟数量少的特点,对ALGOS算法中的权重计算和钟异常检测作了改进,提出了改进的ALGOS算法。为了满足机动条件下,对综合时间尺度TAs实时性和稳定性的要求,提出了改进ALGOS方法与Kalman算法相结合的算法。研究了噪声平滑滤波方法。机动条件下的工作环境差,使原子钟信号噪声变大、出现频率跳变和相位跳变等问题,因此,在建立时间尺度之前,必须对信号进行消噪和奇异点检测等预处理。论文首次将HHT中的时空滤波器,用于机动条件下,恶劣工作环境引起的原子钟噪声的消噪。研究了机动条件下的时间监控方法。主钟频率源频率预报方法是系统时间监控的关键,根据原子钟的统计特性,提出了基于EMD分解的原子钟频率预报新方法,该方法比传统的频率预报方法更高效、更准确。通过分析原子钟的稳定度指标、主备主钟切换方案、数据采集及对环境的要求,根据机动时频系统的功能和特点,提出了机动时频基准的配置方案。最后,建立了机动时间保持仿真实验系统,开发了系统时间自动监控软件,并利用该软件实现了不同时间保持模式下,系统时间ST的自动监控,达到了预期指标。创新点:1.根据机动时频系统的任务与功能,将改进ALGOS方法与Kalman算法相结合,产生综合时间尺度TAs。改进ALGOS方法解决了原子时Kalman算法的发散性问题,同时Kalman算法弥补了改进ALGOS方法τ<30d时稳定度较差的缺陷。2.时空滤波器基于局部特征时间尺度参数,不需要人为指定中心频率、带宽等各种参数,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影响。首次将时空滤波器用于原子钟噪声的平滑滤波,并根据远程时间比对结果的特征,提出了时空滤波器+Vondrak平滑的消噪方法,提高了比对结果的精度。3.频率预报方法取决于钟的统计特性和有效的预报间隔。当τ≤10d时,噪声主要表现为白色调频噪声,利用EMD可以提取信号趋势项的功能,提出了基于EMD分解的原子钟频率预报新方法。该方法比目前使用的频率预报方法更准确。
雷雨[10](2010)在《GPS载波相位时间比对数据处理》文中研究指明论文的目标是研究GPS载波相位时间比对中周跳的探测与修复和精密星历插值等数据处理方法,编制相关数据处理程序,解决GPS载波相位时间比对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论文围绕周跳的探测与修复和精密星历插值方法展开了研究,编制了时间比对数据处理程序,利用实测数据进行了时间比对实验,结果表明,本文使用的算法可靠。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回顾了高精度远程时间比对技术的发展历程;介绍了目前国际上几种常用的高精度时间比对技术并对其进行了简单的比较;阐述了GPS载波相位时间比对的基本原理;分析了比对中需要顾及的误差源及消除或削弱其影响的方法;(2)探讨了GPS载波相位时间比对的数据处理方法,重点研究了周跳的探测与修复及精密星历插值方法。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双频接收机的周跳探测与修复的伪距/相位组合与相位求差法的组合法,使用TurboEdit和组合法两种方案来探测与修复GPS载波相位时间比对中的周跳;利用滑动式Lagrange多项式插值方法对精密星历进行内插,对多项式阶次的选取进行了研究;介绍了相位平滑伪距和整周模糊度的解算方法;(3)在Windows平台上利用Fortran程序语言编制了GPS载波相位时间比对数据处理程序,分模块阐述了各部分的功能;采用实测数据进行了时间比对实验,与IGS发布的最终钟差产品相比,利用本文编制的数据处理程序进行GPS载波相位时间比对,其单天钟差解的精度可以达到亚ns级,半天的频率稳定度可达7~8×10-15。
二、用于JATC的GPS CV时间比对中的数据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于JATC的GPS CV时间比对中的数据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守时系统国际时间比对数据融合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时间比对 |
1.3.2 时间比对融合 |
1.4 内容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卫星时间比对原理及性能评估方法 |
2.1 时间比对原理及误差改正 |
2.1.1 卫星双向时间比对 |
2.1.2 GNSS共视时间比对 |
2.1.3 GNSS PPP时间比对 |
2.2 时间比对链路校准及不确定度分析 |
2.2.1 时间比对链路校准现状 |
2.2.2 直接校准 |
2.2.3 间接校准 |
2.2.4 不确定度分析 |
2.2.5 间接校准算例分析 |
2.2.6 链路双差校准算例分析 |
2.3 时间比对链路性能评估方法 |
2.3.1 内符合评估 |
2.3.2 外符合评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Vondrak-Cepek滤波的北斗共视和TWSTFT融合方法 |
3.1 共视和TWSTFT融合背景 |
3.2 Vondrak-Cepek组合滤波原理 |
3.2.1 北斗CV和 TWSTFT融合模型 |
3.2.2 Vondrak-Cepek组合滤波方法 |
3.2.3 平滑因子选择 |
3.3 结果分析 |
3.3.1 BDS CV与 TWSTFT融合结果 |
3.3.2 内符合评估 |
3.3.3 外符合评估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Kalman滤波的TWSTFT和 GPS PPP时间比对融合方法 |
4.1 融合背景及Kalman滤波应用 |
4.2 Kalman滤波融合算法原理 |
4.2.1 TWSTFT与 GPS PPP融合模型 |
4.2.2 Kalman滤波融合算法 |
4.3 结果分析 |
4.3.1 正态性检验 |
4.3.2 TWSTFT与 GPS PPP融合结果 |
4.3.3 内符合评估 |
4.3.4 外符合评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容错联邦Kalman滤波的多GNSS共视比对融合方法 |
5.1 GNSS时间系统 |
5.1.1 GPS时间系统 |
5.1.2 GLONASS时间系统 |
5.1.3 Galileo时间系统 |
5.1.4 北斗时间系统 |
5.2 融合背景及联邦Kalman滤波应用 |
5.3 容错联邦Kalman滤波融合算法原理 |
5.3.1 多GNSS共视比对融合模型 |
5.3.2 故障检测与隔离算法设计 |
5.3.3 容错联邦Kalman滤波算法 |
5.4 结果分析 |
5.4.1 单系统共视时间比对结果 |
5.4.2 容错联邦Kalman滤波融合结果 |
5.4.3 融合性能评估 |
5.4.4 容错联邦Kalman滤波可靠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略语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基于北斗GEO卫星的精密共视时间频率传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时间传递技术的发展 |
1.2.1 古代时间传递技术 |
1.2.2 现代时间传递技术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内容安排 |
第2章 高精度时间频率传递基本原理 |
2.1 GPS/BDS单向授时 |
2.2 GNSS共视时间传递 |
2.2.1 基本原理 |
2.2.2 不同基线长度的共视时间传递 |
2.3 GNSS PPP时间传递方法 |
2.3.1 基本模型 |
2.3.2 UofC模型 |
2.4 TWSTFT时间传递 |
2.4.1 时间传递公式 |
2.4.2 误差源分析 |
2.5 光纤时频传递 |
2.6 时间和频率表征 |
2.6.1 时域测量 |
2.6.2 频率测量 |
2.6.3 时间和频率波动模型 |
2.6.4 频率稳定度的特征 |
2.6.5 时间偏差与时间方差 |
2.7 小结 |
第3章 PCVTFT时间频率传递模型和试验 |
3.1 研究背景和研究的问题 |
3.2 PCVTFT方法及观测方程 |
3.2.1 建立PCVTFT方法的观测方程 |
3.2.2 PCVTFT方法分析 |
3.3 PCVTFT短基线试验及结果分析 |
3.3.1 超短基线(5m)试验 |
3.3.2 短基线(西安-临潼30km基线)试验 |
3.4 PCVTFT长基线试验及结果分析 |
3.4.1 双向卫星时间频率传递和转发式测定轨试验平台 |
3.4.2 西安-长春1800km长基线试验 |
3.4.3 西安-喀什3000km长基线试验 |
3.5 小结 |
第4章 短基线GNSS接收机时延相对校准试验 |
4.1 基本原理 |
4.2 试验数据及处理策略 |
4.3 试验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GEO卫星轨道误差对PCVTFT的影响分析 |
5.1 GEO轨道误差对PCVTFT影响的计算方法 |
5.1.1 GEO轨道误差 |
5.1.2 轨道误差对PCVTFT影响的计算方法 |
5.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5.2.1 北斗GEO卫星情况及跟踪站选择 |
5.2.2 解算结果及分析 |
第6章 电离层误差对精密时间传递的影响分析 |
6.1 概述 |
6.2 电离层一阶项、二阶项延迟计算方法 |
6.3 北斗GEO卫星电离层延迟改正计算分析 |
6.3.1 实验数据及处理策略 |
6.3.2 结果分析 |
6.4 电离层二阶项延迟的计算与分析 |
6.4.1 实验数据与处理策略 |
6.4.2 二阶电离层延迟对观测值的影响 |
6.4.3 二阶电离层延迟对测站钟差影响 |
6.4.4 二阶电离层延迟对时间传递的影响 |
6.5 小结 |
第7章 PCVTFT实时应用初步研究 |
7.1 实时时间传递数据平台设计 |
7.1.1 数据源 |
7.1.2 数据中心设计 |
7.1.3 软件界面设计 |
7.2 实时时间传递方案的设计 |
7.3 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
8.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GNSS时间互操作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内容安排 |
第2章 GNSS系统时间及其互操作 |
2.1 GNSS系统时间产生方法 |
2.1.1 GPS系统时间生成方法 |
2.1.2 GLONASS系统时间生成方法 |
2.1.3 Galileo系统时间生成方法 |
2.1.4 BDS系统时间产生方法 |
2.1.5 GNSS系统时间小结 |
2.2 GNSS时间互操作 |
2.2.1 GPS时间互操作 |
2.2.2 GLONASS时间互操作 |
2.2.3 Galileo时间互操作 |
2.2.4 BDS时间互操作 |
第3章 GNSS系统时间偏差监测关键技术研究 |
3.1 GNSS系统时间偏差监测方法 |
3.1.1 GNSS单站时差监测方法 |
3.1.2 GNSS多站时差监测方法 |
3.1.3 基于时间比对链路的GNSS时差监测方法 |
3.2 时差监测设备校准方法 |
3.2.1 GNSS接收机绝对校准原理 |
3.2.2 GNSS时间比对设备/链路相对校准原理 |
3.2.3 相对校准的不确定度及其影响因素 |
3.2.4 基于链路桥接的GNSS时间比对系统时延确定方法 |
3.3 GNSS时差监测试验 |
3.3.1 时差监测接收机Galileo信号时延测定 |
3.3.2 时差监测接收机GLONASS信号时延测定 |
3.3.3 GNSS时差监测结果分析与比较 |
第4章 GNSS时间偏差序列的噪声特性分析 |
4.1 原子钟钟差噪声特性 |
4.1.1 原子钟信号基本理论 |
4.1.2 噪声引入不确定度的估计 |
4.2 GNSS时差序列的噪声特性分析 |
4.2.1 BDT相对于GPST的噪声分析 |
4.2.2 BDT相对于GST的噪声分析 |
4.2.3 BDT相当于GLNT的噪声分析 |
4.3 GNSS时差序列的噪声消减算法 |
4.3.1 Vondrak交叉证认法 |
4.3.2 正反向组合Kalman滤波算法 |
4.4 GNSS时差序列的预报方法 |
4.4.1 二次多项式模型预报算法 |
4.4.2 ARMA预报算法 |
第5章 时间互操作参数的确定方法 |
5.1 系统时间偏差直接播发方法(GGTO) |
5.2 基于参考时间的GNSS时间偏差参数确定方法(xGTO) |
5.2.1 GNSS平均时间的参数确定方法 |
5.2.2 通过GNSST-UTC参数进行时间互操作 |
5.3 多GNSS综合纸面时的参数确定方法(MGET) |
5.3.1 MGET基本概念 |
5.3.2 MGET综合生成基本原理 |
5.3.3 基于噪声系数取权GNSS综合纸面时生成方法 |
5.3.4 基于稳定度取权的GNSS综合纸面时生成方法 |
5.4 时间互操作参数的播发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的创新点和主要结论 |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基于高精度载波观测量的GNSS时差监测与时间比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基于相位平滑伪距的GNSS时差监测 |
2.1 GNSS时差监测的基本理论 |
2.1.1 GNSS系统时差产生的原因 |
2.1.2 GNSS空间信号法时差监测的误差分析 |
2.2 基于相位平滑伪距的GNSS时差监测 |
2.2.1 GNSS时差监测函数模型 |
2.2.2 相位平滑伪距基本原理 |
2.2.3 基于相位平滑伪距的GNSS时差监测流程 |
2.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GLONASS频间偏差的GNSS时差监测方法 |
3.1 GNSS精密时差监测的基本原理 |
3.1.1 GNSS精密单点定位的基本原理 |
3.1.2 GNSS精密时差监测的函数模型 |
3.1.3 参数估计方法 |
3.2 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
3.2.1 GNSS精密时差监测流程 |
3.2.2 GNSS精密时差监测结果分析 |
3.3 GLONASS频间偏差对GNSS精密时差监测的影响 |
3.3.1 GLONASS频间偏差对时差监测的影响 |
3.3.2 基于GLONASS频间偏差估计的GNSS时差监测方法 |
3.3.3 仿真数据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
3.3.4 实测数据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GNSS载波相位单差时间比对 |
4.1 GNSS载波相位单差时间比对方法 |
4.2 GNSS载波相位单差时间比对流程 |
4.3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束语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5.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5)高精度卫星时间同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卫星共视时间比对 |
1.2.2 卫星双向时间比对 |
1.2.3 日波动现象研究 |
1.3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GNSS卫星共视时间同步技术 |
2.1 卫星共视法技术原理 |
2.1.1 单星共视法 |
2.1.2 PPP 共视法 |
2.1.3 多星共视法 |
2.2 GNSS卫星共视系统 |
2.2.1 GNSS卫星 |
2.2.2 守时钟组 |
2.2.3 共视接收机 |
2.3 卫星共视误差源与修正方法 |
2.3.1 与卫星有关的误差 |
2.3.2 信号传播引入的误差 |
2.4 卫星共视实验结果与日波动分析 |
2.4.1 单星共视法 |
2.4.2 PPP 共视法 |
2.4.3 多星共视法 |
2.4.4 共视结果日波动分析 |
2.5 小结 |
第三章 卫星双向时间比对技术 |
3.1 双向时间比对原理 |
3.2 双向比对系统构成 |
3.2.1 双向比对系统空间段 |
3.2.2 双向比对调制解调器 |
3.3 双向比对误差源及修正 |
3.3.1 设备时延误差 |
3.3.2 传播路径时延误差 |
3.3.3 卫星运动引起的误差 |
3.4 双向实验结果日波动分析 |
3.4.1 实验流程及实验设备 |
3.4.2 实验结果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卫星双向时间比对日波动修正 |
4.1 日波动修正方法比较 |
4.1.1 几种日波动修正方法 |
4.1.2 方法比较 |
4.2 GNSS共视与TWSTFT融合比对试验 |
4.2.1 算法基本原理 |
4.2.2 平滑系数的选择 |
4.2.3 融合比对试验 |
4.3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6)JATC比对网络数据传输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工作与论文内容安排 |
1.4.1 研究工作 |
1.4.2 论文内容安排 |
2.JATC比对网络数据传输系统中关键技术分析 |
2.1 GNSS CV时间比对技术 |
2.2 远程数据传输技术 |
2.3 串口服务器和GPRS DTU设备 |
2.3.1 串口服务器 |
2.3.2 GPRS DTU设备 |
2.4 多线程技术 |
2.5 本章总结 |
3. JATC比对网络数据传输系统方案设计 |
3.1 功能与性能要求 |
3.2 系统总体方案 |
3.2.1 数据采集 |
3.2.2 数据传输 |
3.2.3 数据处理 |
3.2.4 实时监控功能 |
3.3 系统工作流程设计 |
3.3.1 外场观测站工作流程 |
3.3.2 数据处理中心工作流程 |
3.4 本章总结 |
4.JATC比对网络数据传输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的开发工具及环境 |
4.2 相关的数据文件格式设计 |
4.2.1 观测数据文件 |
4.2.2 共视比对结果文件 |
4.2.3 Vondrak平滑后的结果文件 |
4.2.4 系统日志文件 |
4.3 系统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4.3.1 参数设置模块 |
4.3.2 数据采集模块 |
4.3.3 数据传输模块 |
4.3.4 数据存储模块 |
4.3.5 数据共视比对处理模块 |
4.3.6 Vondrak平滑处理模块 |
4.3.7 实时监控模块 |
4.4 本章总结 |
5.JATC比对网络数据传输系统测试 |
5.1 系统测试平台搭建 |
5.2 系统的初始化 |
5.3 系统的测试 |
5.3.1 系统的功能测试 |
5.3.2 系统的性能测试 |
5.4 本章总结 |
6.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时频子系统远程时间同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
1.4.1 主要工作 |
1.4.2 内容安排 |
2. GNSS CV 实时自动比对技术关键问题分析 |
2.1 GNSS CV 时间比对技术 |
2.2 GNSS CV 实时自动比对的设想 |
2.3 数据测量 |
2.4 数据传输 |
2.4.1 计算机网络技术 |
2.4.2 计算机网络数据传输原理 |
2.4.3 共视数据传输方案 |
2.5 数据处理 |
2.5.1 数据比对处理 |
2.5.2 KALMAN 滤波去噪处理 |
2.5.3 RLS 自适应预测 |
2.5.4 VONDRAK 平滑 |
2.6 本章总结 |
3. GNSS CV 实时自动比对系统方案设计 |
3.1 功能和性能要求 |
3.2 系统总体方案 |
3.2.1 数据测量单元 |
3.2.2 数据采集单元 |
3.2.3 数据处理单元 |
3.3 系统工作流程设计 |
3.3.1 GNSS CV 实时自动比对 |
3.3.2 GNSS CV 文件比对 |
3.3.3 GNSS CV 比对结果分析 |
3.4 本章总结 |
4. GNSS CV 实时自动比对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软件的需求分析 |
4.2 系统开发工具 |
4.3 软件接口及数据文件格式设计 |
4.4 软件模块化设计与实现 |
4.4.1 显示控制模块 |
4.4.2 自动比对控制模块 |
4.4.3 文件比对控制模块 |
4.4.4 数据采集模块 |
4.4.5 数据比对处理模块 |
4.4.6 数据处理分析模块 |
4.4.7 远程服务模块 |
4.4.8 监控警报模块 |
4.5 本章总结 |
5. GNSS CV 实时自动比对系统性能测试 |
5.1 GNSS CV 实时自动比对系统的安装连接 |
5.1.1 系统的硬件测试平台搭建 |
5.1.2 软件安装和初始化 |
5.2 系统测试 |
5.2.1 系统功能测试 |
5.2.2 系统性能测试 |
5.3 本章总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论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基于GNSS CV的精密时间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录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概况 |
1.4 研究的主要工作与内容安排 |
1.4.1 研究的主要工作 |
1.4.2 论文内容安排 |
第二章 GPS CV 的原理及利用GPS CV 进行精密时间服务的设想 |
2.1 GPS 共视时间传递原理 |
2.2 GPS 共视比对数据处理步骤 |
2.3 利用GPS CV 进行精密时间服务的设想 |
2.4 利用GPS CV 进行精密时间服务的设想分析 |
2.5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系统的设计 |
3.1 系统设计方案 |
3.2 系统开发工具 |
3.3 系统模块介绍 |
3.3.1 数据提交模块 |
3.3.2 数据预处理模块 |
3.3.3 数据比对处理模块 |
3.3.4 结果自动投送模块 |
3.3.5 系统数据管理模块 |
3.4 系统的模型设计 |
3.4.1 系统的运行流程 |
3.4.2 系统的用例模型设计 |
3.4.3 系统的动态模型设计 |
3.5 系统数据库设计 |
3.5.1 数据库需求分析 |
3.5.2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
3.5.3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
3.6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软件的设计方法 |
4.2 Web 方式数据提交与数据管理软件设计 |
4.2.1 登录系统的相关配置 |
4.2.2 用户注册与用户登录 |
4.2.3 用户数据提交与数据管理 |
4.2.4 系统数据管理 |
4.3 数据处理与系统监控软件设计 |
4.3.1 数据处理 |
4.3.2 Mysql 用户自定义函数 |
4.3.3 Mysql 触发器 |
4.3.4 系统监控软件设计 |
4.4 单频与双频接收机数据采集软件设计 |
4.5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初步应用 |
5.1 单用户提交数据功能测试 |
5.2 系统负载情况测试 |
5.3 系统安全测试 |
5.4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课题总结 |
6.2 下一步工作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机动条件下时间保持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目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机动条件下的时间保持方法 |
1.5 主要成果及内容安排 |
第二章 机动时频系统中的时间尺度算法研究 |
2.1 时间尺度算法基本原理 |
2.2 ALGOS 算法 |
2.3 原子时 Kalman 算法 |
2.3.1 Kalman 算法的基本原理 |
2.3.2 ALGOS 算法与 Kalman 算法比较 |
2.3.2.1 Kalman 算法中参数的确定 |
2.3.2.2 ALGOS 算法与Kalman 算法比较 |
2.3.3 Kalman 算法稳定性分析 |
2.4 原子时的小波算法 |
2.4.1 小波分析的理论基础 |
2.4.2 原子时的小波分解算法 |
2.4.3 小波分解算法与ALGOS 算法比较 |
2.4.4 原子时小波分解算法分析 |
2.5 机动时频系统中的时间尺度算法 |
2.5.1 改进的 ALGOS 算法 |
2.5.1.1 权重的确定 |
2.5.1.2 最大权确定 |
2.5.1.3 参与钟选取原则 |
2.5.2 改进ALGOS 算法与ALGOS 算法比较 |
2.5.3 改进ALGOS 算法与Kalman 算法结合在机动时频系统的应用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机动条件下的时间同步技术及其数据处理 |
3.1 引言 |
3.2 高精度远程时间比对技术 |
3.2.1 GPS CV 时间传递 |
3.2.2 GPS 全视法 |
3.2.3 GPS 载波相位时间传递 |
3.2.4 卫星双向时间比对 |
3.3 机动时频系统中的时间同步技术及其数据处理 |
3.3.1 共视时间比对数据处理 |
3.3.2 卫星双向时间比对数据处理 |
3.4 机动条件下同步设备的快速定标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HHT 及其在机动时频系统时间保持中的应用 |
4.1 引言 |
4.2 Hilbert—Huang 变换的基本原理 |
4.2.1 特征时间尺度 |
4.2.2 本征模态函数 |
4.2.3 EMD 分解方法 |
4.2.4 EMD 分解的完备性 |
4.3 HHT 在机动式时间尺度建立中的应用 |
4.3.1 基于HHT 的原子钟信号奇异点检测 |
4.3.2 基于HHT 的滤波与去噪 |
4.3.2.1 基于EMD 分解的时空滤波器 |
4.3.2.2 时空滤波器在原子钟比对数据消噪中的应用 |
4.3.2.3 与小波阈值消噪的比较 |
4.3.2.4 时空滤波器+Vondrak 平滑 |
4.4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机动时频系统时间的监控方法 |
5.1 引言 |
5.2 机动时频系统时间保持模式 |
5.2.1 被动时间保持模式 |
5.2.2 自主时间保持模式 |
5.2.3 准自主时间保持模式 |
5.3 机动时频系统时间监控方法 |
5.3.1 主钟频率源的频率预报方法 |
5.3.1.1 传统频率预报方法 |
5.3.1.2 基于EMD 的频率预报方法 |
5.3.2 主钟驾驭方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机动时频基准系统配置方案 |
6.1 机动时频基准系统的任务和功能 |
6.2 机动时频系统时间的指标要求 |
6.3 机动时频基准系统的架构 |
6.3.1 守时钟的选择与配置 |
6.3.2 机动时频基准系统的数据采集 |
6.3.3 机动时频系统综合时间尺度算法 |
6.3.4 机动时频系统时间的监控 |
6.3.5 环境对原子钟的影响 |
6.3.5.1 温度对原子钟的影响 |
6.3.5.2 电源对原子钟的影响 |
6.3.5.3 震动对原子钟的影响 |
6.4 相关时频设备 |
6.5 主钟系统主备切换 |
6.6 机动时频基准配置方案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机动时频系统时间自动监控仿真 |
7.1 引言 |
7.2 实验系统硬件组成 |
7.3 系统时间自动监控软件 |
7.3.1 数据采集及其预处理软件 |
7.3.2 综合时间尺度TAs 计算软件 |
7.3.3 主钟监控软件 |
7.4 实验系统时间ST 自动监控结果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10)GPS载波相位时间比对数据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录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
1.4.1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4.2 论文的内容安排 |
第二章 高精度远程时间比对技术 |
2.1 时间比对技术的发展 |
2.2 GPS 共视时间比对技术 |
2.3 卫星双向时间比对技术 |
2.4 GPS 载波相位时间比对技术 |
2.5 各种时间比对技术的比较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GPS 载波相位时间比对的基本原理及误差源分析 |
3.1 GPS 载波相位时间比对的基本原理 |
3.1.1 GPS 载波相位测量 |
3.1.2 GPS 观测方程 |
3.2 GPS 载波相位时间比对误差源分析 |
3.2.1 传统误差源 |
3.2.1.1 卫星轨道和钟误差 |
3.2.1.2 电离层延迟 |
3.2.1.3 对流层延迟 |
3.2.1.4 相对论效应 |
3.2.1.5 Sagnac 效应 |
3.2.1.6 多路径效应和观测噪声 |
3.2.1.7 接收机校准 |
3.2.2 特殊误差源 |
3.2.2.1 卫星天线相位中心偏差 |
3.2.2.2 相位缠绕改正 |
3.2.2.3 固体潮改正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GPS 载波相位时间比对数据处理 |
4.1 周跳的探测与修复 |
4.1.1 利用TurboEdit 方法探测与修复周跳 |
4.1.1.1 原理 |
4.1.1.2 算法实现与试验分析 |
4.1.2 利用组合法探测与修复周跳 |
4.1.2.1 原理 |
4.1.2.2 算法实现与试验分析 |
4.2 精密星历内插 |
4.3 相位平滑伪距 |
4.4 整周模糊度的求解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程序编制与结果分析 |
5.1 程序编制 |
5.1.1 数据读取模块 |
5.1.2 数据预处理模块 |
5.1.3 误差改正模块 |
5.1.4 参数估计模块 |
5.1.5 比对计算模块 |
5.2 精度评估方法 |
5.3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
5.3.1 与IGS 发布的钟差比较 |
5.3.2 Allan 方差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四、用于JATC的GPS CV时间比对中的数据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守时系统国际时间比对数据融合方法研究[D]. 王威雄.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2021
- [2]基于北斗GEO卫星的精密共视时间频率传递方法研究[D]. 丁硕.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2020(01)
- [3]GNSS时间互操作关键技术研究[D]. 广伟.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2019(01)
- [4]基于高精度载波观测量的GNSS时差监测与时间比对[D]. 孔思嘉.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 [5]高精度卫星时间同步技术研究[D]. 刘禹岑.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6]JATC比对网络数据传输技术研究[D]. 朱张林.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授时中心), 2015(06)
- [7]时频子系统远程时间同步技术研究[D]. 林思佳.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授时中心), 2013(04)
- [8]基于GNSS CV的精密时间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程华军.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授时中心), 2011(04)
- [9]机动条件下时间保持方法研究[D]. 李变.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授时中心), 2011(09)
- [10]GPS载波相位时间比对数据处理[D]. 雷雨.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授时中心),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