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据核查与上报服务系统”的设计开发与应用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潘雪[1](2020)在《电网运营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对于供电企业而言,电网是实现电力能源的承载、传输、供应、分配的重要物理基础。在电网中通常包含了大量的电力设备、输电线路、保护装置、通信设备、通信线路等硬件,电网运营过程中需要对于上述硬件的运行情况进行严密监控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电网的正常运营,满足电力用户的用电需求。在电网管理信息化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对电网运营的状态及过程进行自动化监测,提高电网运营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是供电企业在电网管理业务中所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支持。本文按照某供电公司的电网运营管理业务实施情况,为其设计和实现了一套自动化的电网运营监测软件,该软件能够通过和公司内部的其他电网运行管理、调度管理、资源管理等信息化工具,以及电网基础设施进行信息交互,在内部建立电网运营监测管理的功能模型,实现电网供电能力的监测管理、电网运行效率的监测管理、电网运行数据信息的统计分析、电网负荷压力的预测分析等功能。本文在研究工作中主要分析考察了电网运营监测系统的功能及非功能开发目标、系统的功能方案及逻辑模型设计、后台数据库的结构及功能设计、系统的功能开发工作以及运行效果展示,同时还对电网运营监测系统进行了测试分析,考察了系统的研发成果是否达到预计要求。在技术层面,本文主要采用了基于.NET平台的技术及工具进行了系统功能开发,并选择Web开发技术对系统进行功能框架的搭建和实现,能够在公司的内部业务通信网络以及电力通信网的环境下实现自动化的电网运营监测效果。电网运营监测系统的应用能够将原来需要人工手动维护管理的相关业务进行自动化实施,在综合电网运营业务中的相关状态信息和业务管理数据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动化的电网运营监测功能框架,提高公司的电网运行稳定性以及科学性,促进公司的整体电力服务质量的提高。
高晟洋[2](2020)在《基于分布式架构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是对电力用户的用电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和实时监控的系统,实现用电信息的自动采集、计量异常监测、电能质量监测、用电分析和管理、相关信息发布、分布式能源监控、智能用电设备的信息交互等功能,采集的各类数据已经在电力交易、电费回收、用电核查、线损精益分析、电网运行监测、供电质量监测以及故障抢修等多个专业业务应用中发挥了重要的数据支撑作用。在国家电网公司有关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工作持续深入的要求和各类新业务场景扩展的需求下,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性能和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需要对现有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替换原有传统IOE技术架构,以实现系统功能、应用性能、数据处理效率的提升。论文以河南电力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分布式架构改造项目为背景,通过对原有集中式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进行架构分析与评估,设计构建于专有云计算平台上的分布式架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采用分布式数据库、流式计算、微服务、分布式并行计算等技术改造原有集中式架构,针对不同场景的数据存储与计算需求,采用了 NoSQL、分布式关系型数据库、Redis等重新设计了数据存储,探讨了系统关键功能的实现技术,并将改造后的系统与改造前系统性能进行了比较。目前改造后的系统已通过验收并平稳运行一年,很好的支撑了各类数据分析和业务处理应用,全面提升了信息平台承载能力和业务应用水平,消除了业务壁垒,构建了更稳定、安全的应用运行环境,提升了运维效率,降低了设备成本。
艾丽娜[3](2020)在《多源异构健康医疗大数据治理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医疗健康产业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支撑,是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之一。“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危险暴露及健康状况研究”项目是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针对山东省居民开展的健康现状和健康变化趋势的项目研究。该项目覆盖的区域及人群范围广泛,包含山东省17个地市的85亿条健康医疗数据。这些健康医疗数据来源广泛,种类繁杂,涵盖多类医疗数据,例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及基本公共卫生、健康体检、临床诊疗、疾病检测、健康医疗保险等多类数据。这些多源数据呈现出数据量庞大、数据来源广泛、数据结构多样、数据存储模式分散、数据质量参差不齐等特征。这些数据极大地拉低了健康医疗数据可用性,很难直接进行数据分析及挖掘、得到有效利用。因此需要对健康医疗数据进行治理,才能开发其潜在价值,为医疗数据的分析及研究工作提供良好的大数据基础。在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危险暴露及健康状况研究”项目支持下,结合其健康医疗数据特点及存在的治理问题,设计并实现一个多源异构健康医疗大数据治理平台,对项目整合到的多源异构山东省健康医疗数据进行数据治理。系统选用webstorm开发平台,利用Nodejs后端框架结合AngularJS前端框架进行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在功能方面,系统充分考虑到采集、联接和融合多种形式的数据、核查医疗数据的质量、医疗数据的术语规范和全民健康图谱展示等需求特点,设计多个功能模块满足用户健康医疗数据治理的需求。系统具体的功能模块主要包括医疗数据集成、医疗数据模式统一、医疗数据质量管理、医疗数据融合、病历文本结构化、医疗健康图谱可视化展示、疾病人群数据提取和关联、系统管理8个功能模块。为实现健康医疗数据治理,系统建立统一数据模式对医疗数据进行整合,同时提出和使用了医疗数据缺失补全方法、医学术语归一化方法等关键技术对医疗数据质量进行核查,对医学术语进行标准化,来提高医疗数据质量。为使数据治理后的医疗数据应用更加丰富多样,系统设计了病历文本结构化,医疗数据可视化,并提出和利用了疾病队列生成方法对疾病人群进行数据提取和相关信息关联。在数据存储存储过程中,采用Mysq1数据库作为数据存储工具存储各类医疗数据,对100余万病人的千万余条健康医疗数据进行数据治理。健康医疗大数据治理平台对189余万疾病诊断数据、260余万用药数据、70余万手术数据和120余万检查项目数据进行医学术语标准化,使健康医疗数据完全匹配或近似匹配至医学标准术语大类,标准化匹配的准确率达93.4%,规范了医学术语,极大提高了医疗数据质量。面向山东省卫健委工作人员、山东省健康医疗大数据分析研究人员和工程师、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专业医生和研究生等用户群体,多源异构健康医疗大数据治理平台为3000余名用户提供健康医疗数据治理服务,为用户的医疗数据研究及分析挖掘工作提供便利,促使他们发挥健康医疗数据的潜在价值,使健康医疗大数据更加蓬勃发展。
陈震[4](2020)在《移动2G设备替换导致4G VoLTE业务Esrvcc切换异常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结合GSM老旧替换不同场景出现的Esrvcc切换失败严重问题,本文分别从LTE基站侧数据定义、空口和S1信令跟踪分析、GSM目标小区MSC核心网以及LTE侧MME核心网Esrvcc参数设置等多个维度综合进行分析排查,最终定位解决网络问题。排查流程及方法无需投资,无需设备部署和开发,可移植性和推广性很强。
郑皓[5](2019)在《基于营配调贯通的电网故障抢修指挥系统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科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用户对用电需求的不断提高,从国家电网公司外部的服务满意度测评结果和内部的95598业务工单来看,用电客户对持续保障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减少停电次数与停电时间、加快故障停电的抢修恢复速度等方面的需求逐步增加。但是,在业务纵向深入的管理模式下,现有的配网故障研判及故障指挥业务模式很难满足用户的需求。在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增量配电业务全面开花的形势下,如何快速、准确的响应用电客户关于电网故障恢复方面的诉求,实现提升客户感知、优化营商环境、提升竞争能力,是电网企业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基于“电网GIS平台”,详细论述黑龙江电力公司开展营配调贯通建设的方法、过程和成果,绘制了标准统一、模型统一、数据同源、实时联动的“营配调一张图”。依托电网星型拓扑分层结构的模型,研究确定配电网络及配电设备故障时的逐层研判与分析的流程和策略。当用户的用电设备、380伏低压配线、10千伏配变、10(35)千伏分支线路、10(35)千伏主干配电网络发生故障停电时,通过对停电层父节点的带电状态进行判断,得出“营配调一体化”的配网故障研判分析的策略与方法,并通过实际案例进行分析验证,最终建立满足电网公司配网故障抢修业务需要和用户需求的新业务流程。同时,基于词向量技术和Hidden Markov Model的中文分词技术,通过信息匹配和模糊计算,建立故障抢修派单算法,形成智能化的故障抢修指挥新模式。依托电网公司的信息系统及大数据分析成果,将“营配调一体化”故障研判策略以及智能化抢修指挥模式的研究成果付诸于实践应用。以“变电站-输配电线路-配电变压器-用户用电及计量设备”的数据融合为基础,以营销服务、设备运维、电网调度三个专业的业务互通共享为支撑,以数字化、标准化、模型化的信息技术为手段,建立契合黑龙江省实际的“智能化故障研判抢修指挥系统”并开展应用。通过6个多月的测试验证和5个月的实际应用,实现了对故障类型的合理分析、故障地点的精准定位、抢修资源的科学调配以及抢修进度的实时掌控,提升黑龙江电力公司的故障抢修的效率,验证“营配调一体化”故障研判策略以及智能化抢修指挥模式的正确性和适用性。
杨林[6](2019)在《基于Android的移动GIS昆明市市容环境督查考核信息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阶段,市容环境督查考核是政府加强城市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管理的创新手段之一,有利于发现当前市容环境存在的问题,挖掘出市容环境问题存在的原因,为实施市容环境精细管理提供决策依据。然而,市容环境督查考核工作仍然采用实地调查和内业整理相结合的传统工作模式,使得信息化程度较低;市容环境督查考核结果发布不及时,导致考核结果缺乏实效性;市容环境督查考核工作过程中对督查人员监督不够,使得督查考核结果可信度降低。鉴于此,建立一个辅助于管理者和督查考核人员的市容环境督查考核信息系统显得尤为重要。为解决当前市容环境督查考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市容环境督查考核工作的智能化、便捷化与规范化,本论文在对移动GIS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把Android技术、移动GIS技术、地图服务技术以及云服务技术与市容环境督查考核野外信息采集和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利用面向对象语言Java和Android Studio构架开发环境,设计并实现了基于Android的移动GIS市容环境督查考核信息系统,并以昆明市为例开展了应用研究。论文取得如下成果和认识:(1)构建了移动GIS离在线混合工作模式;引入阿里云服务器实现了采集信息的实时上传与存储:使用数据压缩方法实现了节省数据流量的数据传输;应用聚合算法实现了采集信息的可视化。这不仅提高了移动GIS的服务能力,还拓展了移动GIS的应用领域。(2)系统设计与实现主要包括人员管理、地图服务、督查信息采集、督查信息管理、督查信息可视化五大功能模块。其中,人员管理功能为管理者和督查人员提供登录,管理者还可对督查人员进行添加、删除等;地图服务功能提供标准地图和卫星地图两种不同的地图显示,为督查人员提供地图的基本操作,如放大、缩小、平移等,提供督查路线的规划与导航,能够实时定位,可以记录督查人员的轨迹;督查信息采集功能实现了督查考核业务属性信息与多媒体数据的采集,并提供基于屏幕的距离测量;督查信息管理功能实现了对督查信息进行查询、修改、删除和导出等操作;督查信息可视化功能实现了基于行政区与网格距离的标记点聚合显示,可以进行采集信息的热图分析,可以统计市容环境督查考核业务的扣分等。该系统集信息采集、存储、管理、分析以及可视化一体,能够很好的满足市容环境督查考核业务的需要。(3)本论文将昆明市作为系统测试地区,并利用该系统开展了昆明市市容环境督查考核工作。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易用性以及可靠性,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温薇[7](2019)在《黑龙江省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生态补偿作为调整生态环境与各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的一种政策体制,是协调生态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已逐步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型激励机制。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布局的确立,生态补偿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更加凸显出举足轻重的位置,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近年来,我国积极探索地区间的生态补偿机制,实现了从原来的政策推动到现在法律规制的转变,倡导建立多元化的生态补偿协调机制,但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复杂关系,除实践较多的跨流域生态补偿外,跨地域、跨功能区等方式的生态补偿实践却寥寥无几,相关的理论研究也凤毛麟角,我国有效的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并未形成。黑龙江省作为林业生态大省,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但由于省内区域间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同,导致区域间资源配置不均衡现象尤为突出,特别是主体功能区间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效益的不均衡。因此,充分发挥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的优势,建立黑龙江省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机制已然势在必行。本文以黑龙江省为样本调研区域,在已有生态补偿机制理论研究和跨流域生态补偿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究黑龙江省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机制,即跨越黑龙江省不同区域空间范围,通过科学调控、协调互补等手段,以政府、公众、企业为补偿主体,主体功能区为补偿客体,市场为导向,建立公众参与机制、企业参与机制、政府协商机制、跨区域管理优先级机制、生态合作和生态交易等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机制,实现区域间资源均衡配置,促进环保和经济协调发展。本文基于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查阅、收集和整理,归纳评述了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机制的研究现状,在博弈理论、协同理论和区域协调理论等全新理论指导下,系统的采用ArcGIS空间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问卷调查等统计分析方法,以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和生态建设协调为切入点,重点从公众和社会视角开展研究,确定不同利益主体协同演进为趋向的作用机理。从博弈视角出发,侧重研究跨区域生态补偿主客体的利益关系,逻辑关系,社会、公众的支付意愿、主体功能区之间的补偿协调方案、政策执行、协调机制构建与运行等内容中寻找协调路径。同时,基于调研数据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大兴安岭、小兴安岭、牡丹江、双鸭山、绥化等8个不同地区进行了差异化分析,运用离差系数最小化模型、CVM调查法、探索性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全面计量了功能区之间的协调度和支付意愿值,从公众角度测算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标准;围绕哈大齐工业走廊与大小兴安岭实施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机制运行的预期效果分析,梳理省域范围下不同区域之间补偿协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倡企业在发展受限时可以通过为生态服务付费,买卖碳排放权等跨区域生态补偿方式破解企业发展受限难题;最终针对黑龙江省跨区域生态补偿的协调保障进行了探讨,提出不断优化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的平台建设、加快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的多元投资机制、持续完善跨区域生态补偿的产业政策体系、构建不同主体之间的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的合作机制、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评价和反馈系统等构成的黑龙江省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机制保障体系。本文旨在突破区域限制,拓宽生态补偿协调渠道,提出具有科学性和建设性的协调机制和保障体系,促使黑龙江省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得到推广使用,为黑龙江省的生态补偿改革提供一定的指导与借鉴,完善我国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机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关少杰[8](2018)在《基于云计算的人口信息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新时期,全国各地利用信息技术统计人口数量,涉及每个公民的相关信息统计汇总,对调用人口信息的计算应用和存储备份,越来越重要。现有各类人口信息采集缺乏整体规划,政府各部门没有统一的人口信息统计口径和标准规范,导致出现人口信息资源分散,共享利用程度较低等状况,如何制定统一的人口信息标准规范,实现人口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成为亟待破解的问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一是政府各部门对于人口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分散,导致数据标准不统一,重复采集;二是缺少数据核查比对机制,导致无法得到准确有效的数据。本文从各部门系统建设和数据利用两个方面来解决问题,在物理环境设计方面采取基于云计算模式,避免各部门重复采购硬件设备,系统环境和安全体系重复部署;在数据利用共享方面,汇总各部门的人口数据需求,统一采集,减少基层数据采集工作量,统一人口数据共享平台与接口。本文提出建立基于云计算的人口信息采集系统,技术上采用虚拟化、分布式存储、弹性计算、云安全数据传输等基于云计算的平台,通过Java编程语言以及PostgreSQL数据库,设计开发人口信息采集资源共享平台,统一人口采集数据标准,建立人口信息数据交换数据库,引入数据比对核查机制,提高人口信息数据的质量。最后,通过基于GIS的人口信息应用,验证经过清洗比对核查后的人口数据在城市日常管理中的应用,实现人口信息数据的共享。解决各部门人口应用系统采集的标准和规范,减少各类重复硬件投资、软件开发和维护费用,节省大量财政资金,提高政府的社会服务能力。
刘陈立[9](2018)在《缅甸佤邦北部罂粟替代种植核查地理空间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缅甸佤邦北部是传统的罂粟种植地区,而中国政府在该地区实施的“罂粟替代种植”从根本上遏制了毒品来源,取得了有效的成果。为了推动替代种植健康发展,掌握境外企业在缅甸佤邦北部所开展的替代种植情况,并把替代企业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措施,激发企业参与替代种植,进一步减少毒品危害,改变罂粟种植区经济发展方向。然而,一些替代企业为了获取国家的补助和配额指标,虚报和误报替代作物种植面积。为了解决此类问题,开展境外罂粟替代种植核查和管理,科学和定量确定境外罂粟替代种植的种类、面积和空间分布至关重要,本文借助“3S”技术,将RS和WebGIS技术应用于罂粟替代种植管理和监测,为政府进行企业信息管理和企业核查提供决策依据。论文首先以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面向对象的阈值分类法分别对2007年、2011年、2017年的替代作物橡胶林提取,并借助野外考察样点和GPS轨迹进行精度验证,分析地形因子与橡胶林面积的时空变化和扩张趋势。然后对系统的需求和可行性进行分析研究,基于WebGIS技术,采用JAVA Web应用程序开源集成框架(SSH),从系统的应用层、业务逻辑层、服务器三层架构进行设计。应用层基于DOJO底层框架,通过调用ArcGIS API For JavaScrip接口来实现地图的交互;Web应用服务器选择Tomcat7.0,选择ArcGIS for server10.2作为地图服务器;数据库选择开源PostgreSQL和PostGIS用于存储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应用Java语言在myeclipse2015平台上进行系统开发。系统设计主要包括六大功能模块。基本模块主要有基础操作和图层控制模块;替代企业数据采集实现对替代企业基地、学校、医院、核查GPS轨迹和企业种植范围空间数据点、线、面的采集,同时,也可对采集到的空间和属性数据进行管理,包括删除、位置移动、编辑和修改属性等;核查内容模块包括企业的基本简介、种植品种、禁毒成效、公益项目;查询统计提供了按照属性查询和综合查询显示功能;遥感监测模块主要包括橡胶林现状和企业种植橡胶林提取。该系统的开发有助于监测和管理佤邦罂粟替代种植企业,提供面向大众非GIS用户的简单操作,提高核查效率。最后从系统总体设计、功能实现方面对论文进行总结,分析该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存在的问题和展望未来发展发现。
邹斌[10](2018)在《基于全国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区域清分结算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2015年5月5日,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促进交通一卡通健康发展加快实现互联互通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提出近期目标:统一城市一卡通行业技术标准,建立全国安全、高效、分级的城市一卡通清分结算体系。除此之外,《行动》称,未来广东将继续推进公共交通卡互联互通工作,出台《广东省公共交通一卡通管理办法》,大力开展移动支付在公共交通一卡通领域的应用研究。在此背景下,不仅要满足广东省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的清算标准,也要满足交通部的标准,从而推进全国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工作的开展。本文针对全国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的发展趋势,提出一种满足交通部标准的区域互联互通清分结算系统。围绕此系统,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随后简要介绍了国内外交通一卡通清分结算研究现状。然后介绍数据清分的技术概要和hadoop平台,接着为保证系统的安全,对系统的安全研究进行介绍。2.本文重点介绍清分结算的系统架构、功能架构、技术架构、部署架构、数据架构。然后重点对清分结算系统的数据交互、地标卡清分处理、国际卡清分处理、清分监控、统计分析、黑名单管理、报表管理等重要功能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设计。通过对系统国际卡清分处理,可以跟交通部实现对接,进行数据交互。最后对清分结算系统进行功能测试和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以及系统最终页面进行展示。
二、“数据核查与上报服务系统”的设计开发与应用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据核查与上报服务系统”的设计开发与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电网运营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工作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系统开发技术概述 |
2.1 跨平台数据整合技术 |
2.2 .NET Web开发技术 |
2.2.1 .NET Framework |
2.2.2 ASP.NET |
2.2.3 C#.NET |
2.2.4 IIS工具 |
2.3 ADO.NET组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开发背景 |
3.2 系统功能定位分析 |
3.3 系统开发目标分析 |
3.4 系统功能性开发需求 |
3.4.1 供电能力监测需求 |
3.4.2 运行效率监测需求 |
3.4.3 数据统计分析需求 |
3.4.4 模拟预测需求 |
3.4.5 数据质量监测需求 |
3.5 系统非功能需求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设计原则 |
4.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4.2.1 系统网络架构 |
4.2.2 系统逻辑架构 |
4.3 跨平台交互详细设计 |
4.3.1 交互数据类型分析 |
4.3.2 交互网络环境分析 |
4.3.3 数据交互过程设计 |
4.4 功能模块设计 |
4.4.1 系统总体功能结构 |
4.4.2 核心功能设计 |
4.5 数据库设计 |
4.5.1 E-R图设计 |
4.5.2 数据表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功能实现与测试 |
5.1 系统架构部署 |
5.1.1 系统数据库服务器部署 |
5.1.2 系统Web服务器部署 |
5.1.3 实时通信服务器部署 |
5.2 跨平台数据交互功能实现 |
5.2.1 Web服务器后台通信功能实现 |
5.2.2 实时通信服务器功能实现 |
5.3 统计图表功能实现 |
5.4 功能模块实现 |
5.4.1 供电能力监测功能实现 |
5.4.2 运行效率监测功能实现 |
5.4.3 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实现 |
5.4.4 模拟预测功能实现 |
5.4.5 数据质量监测功能实现 |
5.5 系统测试分析 |
5.5.1 系统测试环境 |
5.5.2 系统测试过程 |
5.5.3 系统测试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基于分布式架构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现状 |
1.2.2 国内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现状与需求分析 |
2.1 系统现状 |
2.2 存在的问题 |
2.3 需求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关键技术 |
3.1 采集数据并发入库技术 |
3.1.1 分布式缓存技术 |
3.1.2 批处理入库技术 |
3.2 大规模计算服务技术 |
3.3 分库分表和读写分离技术 |
3.4 数据集成技术 |
3.5 数据通道技术 |
3.6 流式计算技术 |
3.7 分布式应用技术 |
3.8 本章小结 |
4 分布式架构设计 |
4.1 设计原则与目标 |
4.1.1 设计原则 |
4.1.2 设计目标 |
4.1.3 架构设计 |
4.2 业务架构 |
4.3 应用架构 |
4.4 数据架构 |
4.4.1 数据分类 |
4.4.2 数据架构设计 |
4.4.3 数据存储与分布设计 |
4.5 技术架构 |
4.5.1 采集终端层及通道层 |
4.5.2 通讯接入层 |
4.5.3 调度管理层 |
4.5.4 数据层 |
4.5.5 业务逻辑层 |
4.5.6 系统支撑层 |
4.5.7 统一数据共享服务 |
4.5.8 展示层 |
4.5.9 客户端层 |
4.6 逻辑架构 |
4.7 物理架构 |
4.8 业务功能改造 |
4.8.1 对外接口服务改造 |
4.8.2 采集业务功能改造 |
4.8.3 业务应用功能改造 |
4.8.4 统计查询功能改造 |
4.9 本章小结 |
5 系统实现与对比测试 |
5.1 分布式架构核心功能改造 |
5.1.1 前置网关改造 |
5.1.2 入库服务改造 |
5.1.3 数据支撑改造 |
5.1.4 分布式应用改造 |
5.2 系统核心功能设计与实现 |
5.2.1 主界面设计 |
5.2.2 电量分析功能 |
5.2.3 用户侧运行管理 |
5.2.4 平台侧 |
5.3 性能测试与对比 |
5.3.1 数据召测 |
5.3.2 数据采集 |
5.3.3 电量计算 |
5.3.4 其他指标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
(3)多源异构健康医疗大数据治理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工作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相关技术介绍 |
1.3 系统解决的主要问题 |
1.4 论文工作内容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系统需求分析 |
2.1 系统概述 |
2.2 系统目标及角色定位 |
2.2.1 系统目标 |
2.2.2 用户角色定位 |
2.3 医疗数据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
2.3.1 医疗数据特点 |
2.3.2 医疗数据存在的问题 |
2.4 系统功能性需求 |
2.4.1 医疗数据集成 |
2.4.2 医疗数据模式统一 |
2.4.3 医疗数据质量管理 |
2.4.4 医疗数据融合 |
2.4.5 病历文本结构化 |
2.4.6 医疗数据可视化展示 |
2.4.7 疾病人群数据提取和关联 |
2.5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第3章 系统概要设计 |
3.1 系统技术架构设计 |
3.2 系统功能架构设计 |
3.3 系统网络架构设计 |
3.4 系统数据库设计 |
第4章 系统详细设计及实现 |
4.1 医疗数据集成 |
4.1.1 详细设计 |
4.1.2 界面实现 |
4.2 医疗数据模式统一 |
4.2.1 详细设计 |
4.2.2 界面实现 |
4.3 医疗数据质量管理 |
4.3.1 详细设计 |
4.3.2 界面实现 |
4.4 医疗数据融合 |
4.4.1 详细设计 |
4.4.2 界面实现 |
4.5 病历文本结构化 |
4.5.1 详细设计 |
4.5.2 界面实现 |
4.6 医疗健康图谱可视化展示 |
4.6.1 详细设计 |
4.6.2 界面实现 |
4.7 疾病人群数据提取和关联 |
4.7.1 详细设计 |
4.7.2 界面实现 |
4.8 系统管理 |
4.8.1 详细设计 |
4.8.2 界面实现 |
第5章 关键方法实现 |
5.1 医疗数据缺失补全方法 |
5.2 医学术语归一化方法 |
5.3 疾病队列生成方法 |
第6章 系统测试 |
6.1 功能测试 |
6.2 性能测试 |
第7章 结论 |
7.1 全文总结 |
7.2 框架不足和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移动2G设备替换导致4G VoLTE业务Esrvcc切换异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介绍 |
2 疑难Esrvcc切换问题排查方法 |
3 推广应用效果案例 |
3.1 爱立信GSM站点换型为华为站点后引起Esrvcce切换成功率差优化 |
3.1.1 问题描述 |
3.1.2 原因分析 |
3.1.3 优化调整方案 |
3.1.4 效果评估 |
3.2 MSC核心侧“BSC目的信令编码”设置异常导致LTE小区无法进行Esrvcc切换分析优化 |
3.2.1 问题描述 |
3.2.2 原因分析 |
3.2.3 调整方案 |
3.2.4 优化效果 |
3.3 MME核心侧Esrvcc数据漏配置导致无法进行Esrvcc切换分析优化 |
3.3.1 问题描述 |
3.3.2 原因分析 |
3.3.3 调整方案 |
3.3.4 优化效果 |
4 总结及应用 |
(5)基于营配调贯通的电网故障抢修指挥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2.1 国外配网故障分析研判业务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配网故障分析研判业务的研究现状 |
1.3 配网故障研判分析策略及故障定位算法概述 |
1.3.1 电网故障研判分析策略概述 |
1.3.2 电网故障定位算法概述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营配调贯通模式 |
2.1 引言 |
2.2 配网故障抢修业务现状 |
2.2.1 配网故障抢修业务模式及流程 |
2.2.2 存在的问题 |
2.3 GIS信息技术及国家电网公司“电网GIS平台” |
2.3.1 GIS信息技术的概念 |
2.3.2 “电网GIS”平台及其优势 |
2.4 营配调贯通模式的建设 |
2.4.1 营配调贯通模式的定义 |
2.4.2 营配调贯通的建设方法及过程 |
2.4.3 营配调贯通建设成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营配调贯通模式下的电网故障研判方法 |
3.1 引言 |
3.2 故障研判的模型与流程 |
3.2.1 建立星型拓扑结构的数字模型 |
3.2.2 配网分层故障研判的流程 |
3.3 实际算例验证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智能化故障抢修指挥系统建设与应用 |
4.1 引言 |
4.2 智能化故障抢修指挥系统建设原则 |
4.3 系统功能需求 |
4.3.1 配网故障研判的需求 |
4.3.2 配网故障主动抢修的需求 |
4.3.3 用电客户故障报修分析与研判的需求 |
4.3.4 停电信息管理的需求 |
4.4 基于“营配调一张图”的智能化故障抢修指挥模型建立 |
4.4.1 抢修工单智能化派发的思路 |
4.4.2 词向量化技术 |
4.4.3 基于Hidden Markov Model的中文分词方法 |
4.4.4 工单信息匹配及预测 |
4.4.5 故障抢修智能化派单模式 |
4.5 系统功能及应用 |
4.5.1 系统架构及功能 |
4.5.2 配网故障抢修指挥功能 |
4.5.3 抢修资源调配功能 |
4.5.4 停电信息报送及管理功能 |
4.5.5 系统应用成效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基于Android的移动GIS昆明市市容环境督查考核信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用价值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移动GIS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基于Android的移动GIS信息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3 市容环境督查考核研究现状 |
1.3.4 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基于Android的移动GIS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
2.1 Android |
2.1.1 Android概述 |
2.1.2 Android系统架构 |
2.1.3 Android开发组件 |
2.1.4 Android存储技术 |
2.1.5 Android通信技术 |
2.2 移动GIS |
2.2.1 移动GIS概述 |
2.2.2 移动GIS特点 |
2.2.3 移动GIS体系结构 |
2.2.4 移动GIS支撑技术 |
2.2.5 移动GIS开发方式 |
2.2.6 移动GIS工作模式 |
2.3 地图服务 |
2.3.1 地图服务APP介绍 |
2.3.2 高德地图概述 |
2.3.3 高德地图Android SDK |
2.3.4 高德地图定位SDK |
2.4 关键技术 |
2.4.1 移动端与服务端的数据传输 |
2.4.2 离在线混合工作模式 |
2.4.3 基于高德地图的标记点聚合显示 |
第三章 市容环境督查考核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
3.1 市容环境督查考核概述 |
3.1.1 市容环境督查考核内涵 |
3.1.2 市容环境督查考核指标体系 |
3.1.3 市容环境督查考核主要内容 |
3.1.4 市容环境督查考核工作方法 |
3.2 系统分析 |
3.2.1 需求分析 |
3.2.2 数据分析 |
3.2.3 功能分析 |
3.2.4 性能分析 |
3.2.5 可行性分析 |
3.3 系统总体设计 |
3.3.1 系统设计原则 |
3.3.2 系统结构设计 |
3.3.3 系统主要流程设计 |
3.3.4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3.3.5 系统数据库设计 |
3.4 系统详细设计 |
3.4.1 系统界面设计 |
3.4.2 系统详细功能设计 |
3.4.3 数据库详细设计 |
第四章 市容环境督查考核信息系统的实现 |
4.1 环境搭建 |
4.1.1 移动端开发环境 |
4.1.2 服务端开发与部署环境 |
4.1.3 硬件环境 |
4.2 服务端实现 |
4.3 人员管理 |
4.3.1 人员登录 |
4.3.2 系统主界面 |
4.3.3 添加与删除考核人员 |
4.4 地图服务 |
4.4.1 标准地图与卫星地图的切换 |
4.4.2 地图平移、放大与缩小 |
4.4.3 督查路线定制 |
4.4.4 督查路线导航 |
4.4.5 督查实时定位 |
4.4.6 督查路线轨迹记录 |
4.4.7 离线地图 |
4.5 督查信息采集 |
4.5.1 问题点定位 |
4.5.2 属性数据录入 |
4.5.3 多媒体数据录入 |
4.5.4 采集信息上传 |
4.5.5 距离测量 |
4.6 督查信息管理 |
4.7 督查信息可视化 |
4.7.1 问题点聚合显示 |
4.7.2 问题点热图分析 |
4.7.3 扣分分值统计 |
4.8 系统测试与评价 |
4.8.1 系统测试 |
4.8.2 系统评价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附录 论文图表索引 |
论文图索引 |
论文表索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黑龙江省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创新之处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跨区域 |
2.1.2 跨区域生态补偿 |
2.1.3 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机制 |
2.1.4 主体功能区与生态功能区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公共物品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博弈理论 |
2.2.4 协同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黑龙江省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生态补偿制度背景分析 |
3.1.1 生态补偿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 |
3.1.2 生态补偿政策产生的历史背景 |
3.2 主体功能区与生态功能区区划情况 |
3.2.1 宏观方面 |
3.2.2 微观方面 |
3.3 黑龙江省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现状分析 |
3.3.1 生态补偿整体概况 |
3.3.2 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状况 |
3.3.3 社会公众参与意识不断增强 |
3.4 黑龙江省不同生态功能区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面临的主要问题 |
3.4.1 缺失市域范围下跨区(县)域补偿协调机制 |
3.4.2 缺乏省域范围下跨市域生态补偿横向协调机制 |
3.4.3 缺少省域范围内的跨区协作监管机构 |
3.4.4 区域间利益相关者博弈关系错综复杂 |
3.4.5 跨区域生态补偿法律约束缺失 |
3.4.6 跨区域生态补偿政府资金投入不足 |
3.5 本章小结 |
4 黑龙江省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的经济博弈分析 |
4.1 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的基本范畴 |
4.1.1 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的内涵 |
4.1.2 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的维度 |
4.1.3 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的目标与内容 |
4.1.4 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度 |
4.2 生态功能区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关系 |
4.2.1 生态功能区与生态功能区之间的博弈 |
4.2.2 地方政府与上级政府的博弈 |
4.2.3 生态功能区与地方政府的博弈 |
4.2.4 生态功能区与企业的博弈 |
4.2.5 生态功能区与社会公众的博弈 |
4.2.6 生态功能区、政府、企业与公众的多方博弈 |
4.3 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的基本假设 |
4.4 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的一般均衡分析 |
4.5 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的博弈模型 |
4.5.1 利益共享博弈模型 |
4.5.2 智猪博弈模型 |
4.5.3 跨区域静态博弈模型 |
4.6 本章小结 |
5 黑龙江省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机制的理论框架 |
5.1 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机制的构建原则 |
5.1.1 公平与效率原则 |
5.1.2 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原则 |
5.1.3 利益共享与责任共担的原则 |
5.2 黑龙江省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机制的机理分析 |
5.2.1 政府与生态功能区的协调 |
5.2.2 生态功能区之间的补偿协调 |
5.2.3 公众与生态功能区的协调 |
5.2.4 企业与生态功能区的协调 |
5.2.5 生态功能区与政府、公众、企业等多利益主体之间的协调机理 |
5.3 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机制的设计 |
5.3.1 公众参与机制 |
5.3.2 企业参与机制 |
5.3.3 政府协商机制 |
5.3.4 政府与功能区之间的跨区管理优先级机制 |
5.3.5 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的生态合作机制 |
5.3.6 多利益主体的生态交易机制 |
5.4 本章小结 |
6 基于公众意愿的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机制的运行 |
6.1 协调机制的运行目标 |
6.2 公众参与的协调构成 |
6.3 公众补偿的协调运行 |
6.4 黑龙江省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公众补偿额度测算 |
6.4.1 公众补偿支付额度测算的流程框架 |
6.4.2 基于CVM调查法的公众补偿支付意愿现状分析 |
6.4.3 公众补偿支付的影响因素分析 |
6.4.4 公众补偿支付意愿的额度测算 |
6.4.5 公众补偿支付意愿的差异性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基于社会视角下的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机制的运行 |
7.1 协调机制的运行目标 |
7.2 社会视角的协调构成 |
7.3 社会视角的补偿协调运行 |
7.4 构建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机制的运行实例 |
7.4.1 社会视角下跨区域生态补偿实例利益主体选择 |
7.4.2 政府主导下的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机制运行预期效果 |
7.4.3 企业主导下的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机制运行预期效果 |
7.4.4 “哈大齐—大兴安岭—小兴安岭”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机制运行启示 |
7.5 本章小结 |
8 黑龙江省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机制保障措施 |
8.1 不断优化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的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
8.1.1 搭建跨区域利益共享平台 |
8.1.2 搭建政府主导型的跨区域生态补偿对话平台 |
8.1.3 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基金监管平台 |
8.2 加快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的多元投资机制 |
8.2.1 国家财政投资 |
8.2.2 企业投资 |
8.2.3 社会公众投资 |
8.3 完善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的政策体系 |
8.3.1 制定跨区域生态补偿产业政策 |
8.3.2 深化林权改革 |
8.3.3 创新产业格局 |
8.4 构建不同主体之间的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的合作机制 |
8.4.1 搭建跨区域生态补偿协商合作 |
8.4.2 实现生态功能区间的跨区协作 |
8.4.3 建立生态功能区间的利益协调 |
8.5 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评价和反馈系统 |
8.5.1 静态评价 |
8.5.2 动态评价 |
8.5.3 反馈系统 |
8.6 构建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的保障体系 |
8.6.1 法律保障 |
8.6.2 社会保障 |
8.6.3 制度保障 |
8.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件 |
(8)基于云计算的人口信息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现状 |
1.2.2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本人贡献 |
1.4 论文结构 |
2 需求分析 |
2.1 功能性需求 |
2.1.1 人口信息采集 |
2.1.2 数据交换 |
2.1.3 数据比对 |
2.1.4 GIS人口信息应用 |
2.2 非功能性需求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云计算架构的系统设计 |
3.1 总体架构设计 |
3.1.1 物理架构 |
3.1.2 逻辑架构 |
3.1.3 云计算架构设计 |
3.2 系统核心功能模块设计 |
3.2.1 数据采集功能 |
3.2.2 数据交换核查功能 |
3.2.3 GIS人口信息应用 |
3.3 数据库设计 |
3.3.1 人口信息采集库 |
3.3.2 人口数据交换共享库 |
3.4 本章小结 |
4 系统实现 |
4.1 总体实现 |
4.1.1 概述 |
4.1.2 系统开发环境 |
4.2 基础架构层实现 |
4.2.1 虚拟服务器实现 |
4.2.2 分布式云存储的实现 |
4.2.3 弹性计算 |
4.2.4 一种基于云安全的数据传输 |
4.2.5 容灾备份的实现 |
4.3 数据层实现 |
4.3.1 数据存储 |
4.3.2 数据库访问 |
4.4 系统核心功能模块实现 |
4.4.1 人口数据采集功能实现 |
4.4.2 数据核查比对功能实现 |
4.4.3 数据交换共享实现 |
4.4.4 GIS人口信息应用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5 系统测试与验证 |
5.1 系统测试需求 |
5.1.1 测试需求 |
5.1.2 测试目的 |
5.2 系统测试过程 |
5.2.1 测试计划 |
5.2.2 系统性能测试 |
5.2.3 系统功能测试 |
5.3 系统测试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未来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缅甸佤邦北部罂粟替代种植核查地理空间管理信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WebGIS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2 “3S”技术在罂粟和非法作物种植监测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及数据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研究区自然和社会条件概况 |
2.1.2 研究区罂粟种植和替代种植概况 |
2.2 数据源及处理 |
2.2.1 数据源 |
2.2.2 数据预处理 |
2.3 替代作物橡胶林遥感识别及监测 |
2.3.1 橡胶林提取方法和提取时间窗口 |
2.3.2 特征分析及模型构建 |
2.3.3 佤邦北部橡胶林提取及特征变化 |
3 选题相关理论与关键技术介绍 |
3.1 Web及WebGIS相关开发技术理论 |
3.1.1 JavaEE技术介绍 |
3.1.2 SSH2集成框架 |
3.1.3 Ajax技术 |
3.1.4 WebGIS相关理论 |
3.2 ArcGISAPIforJavaScript |
3.3 数据库技术 |
3.3.1 PostgreSQL和PostGIS |
3.3.2 ArcSDE |
3.4 服务器技术 |
3.4.1 ApacheTomcatWebServer |
3.4.2 ArcGISforServer10.2 |
4 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
4.1 系统设计目标和原则 |
4.1.1 系统设计目标 |
4.1.2 系统设计原则 |
4.2 系统需求分析 |
4.2.1 用户需求分析 |
4.2.2 数据需求分析 |
4.2.3 功能需求分析 |
4.2.4 可行性分析 |
4.3 系统总体设计 |
4.3.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4.3.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3.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4 系统开发软硬件环境 |
5 系统详细设计与开发实现 |
5.1 系统基本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1 基本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5.1.2 基本信息图层选择模块设计与实现 |
5.1.3 替代种植数据采集模块设计与实现 |
5.1.4 替代企业核查内容模块设计与实现 |
5.1.5 统计查询模块设计与实现 |
5.1.6 遥感监测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5.1.7 数据库结构设计 |
5.2 系统功能模块集成实现 |
5.2.1 用户登录界面 |
5.2.2 系统主界面 |
5.2.3 系统各功能模块集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附录1 :程序主要源代码(部分) |
(10)基于全国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区域清分结算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系统平台相关基础技术研究 |
2.1 数据清分技术概要 |
2.2 hadoop平台的介绍 |
2.3 清分结算系统安全性技术概要 |
2.3.1 系统稳定性研究 |
2.3.2 系统易用性系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清分结算系统基本方案设计 |
3.1 设计原则 |
3.1.1 面向对象的设计原则 |
3.1.2 采用一体化平台建设原则 |
3.1.3 采用集成与定制开发相结合原则 |
3.2 总体架构设计 |
3.2.1 清分结算系统架构 |
3.2.2 清分结算功能架构 |
3.2.3 清分结算技术架构 |
3.2.4 清分结算部署架构 |
3.2.5 清分结算数据架构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清分结算系统功能设计 |
4.1 系统数据交互 |
4.1.1 FTP配置与交互 |
4.1.2 FTP关键设计点 |
4.1.3 提醒与预警 |
4.2 系统地标卡清分处理 |
4.2.1 文件处理 |
4.2.2 数据预处理 |
4.2.3 异常处理 |
4.2.4 挂起数据核查 |
4.2.5 数据核查 |
4.3 系统国际卡清分处理 |
4.3.1 文件处理 |
4.3.2 与部中心交互数据处理 |
4.4 统计分析 |
4.4.1 交易数据分析 |
4.4.2 清分结果数据分析 |
4.4.3 差错交易分析 |
4.5 系统清分监控 |
4.5.1 处理过程监控 |
4.5.2 处理异常监控 |
4.6 黑名单管理 |
4.6.1 黑名单维护 |
4.6.2 黑名单排序 |
4.7 系统报表管理 |
4.7.1 清分结算报表 |
4.7.2 用户定义查询报表 |
4.7.3 国标卡报表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性能测试与结果展示 |
5.1 测试目的 |
5.2 测试环境 |
5.2.1 软件环境 |
5.2.2 硬件环境 |
5.3 异常测试结果分析 |
5.4 系统页面展示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数据核查与上报服务系统”的设计开发与应用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电网运营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 潘雪.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2]基于分布式架构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D]. 高晟洋. 郑州大学, 2020(09)
- [3]多源异构健康医疗大数据治理平台设计与实现[D]. 艾丽娜. 山东大学, 2020(09)
- [4]移动2G设备替换导致4G VoLTE业务Esrvcc切换异常研究[J]. 陈震. 广东通信技术, 2020(05)
- [5]基于营配调贯通的电网故障抢修指挥系统研究[D]. 郑皓.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6]基于Android的移动GIS昆明市市容环境督查考核信息系统研究[D]. 杨林. 云南大学, 2019(03)
- [7]黑龙江省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机制研究[D]. 温薇.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8]基于云计算的人口信息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D]. 关少杰.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9]缅甸佤邦北部罂粟替代种植核查地理空间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 刘陈立. 云南大学, 2018(01)
- [10]基于全国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区域清分结算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邹斌. 广东工业大学,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