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芒福德的技术观:破除机器的神话(论文文献综述)
张智强[1](2021)在《杜威实用主义技术观研究及反思》文中研究说明杜威作为实用主义大家庭的家长,技术思想被美国杜威研究中心主任希克曼大加推崇。实用主义技术观具有深厚的时代背景,它产生于当时高度技术发展的美国,实用主义技术观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它是对实用主义的继承。也受到达尔文,詹姆斯以及黑格尔的影响。杜威实用主义技术是经验中的技术,技术进入经验并成为实验下的技术。杜威实用主义技术是具有生产性技能的技术,它既是一种包括有形无形的实践方式也拥有无限的工具作用,杜威实用主义技术是负责任的技术,技术必须是探究下的技术,杜威本人也是一位参与社会事务的负责任的哲学家。在杜威这里,只有好的理智的技术才配冠以“技术”一名。因此杜威对于技术的观念是乐观的。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和系统论的方法,检索近期数年中有关杜威实用主义技术观的学术论文,从中汲取杜威实用主义技术观的规律。同时,研究技术哲学相关的书籍,不片面的推崇杜威实用主义技术的优点,而是力图客观的剖析实用主义技术观的缺点。本文对于实用主义技术观的反思,主要是在杜威实用主义技术观脉络下的。在反思杜威实用主义技术观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从“灵活的技术”走向“灵活的技艺”的理念。并对驳杂的技术观进行目的以及功能意义两个维度的重构,最后达到“技艺”——技术主体性特征的回归。剖析实用主义技术观以期摆脱当前实用技术困境。
张林益[2](2021)在《温纳的技术哲学思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璇[3](2020)在《人是媒介的尺度 ——刘易斯·芒福德媒介技术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1895-1990)是20世纪着名的人文主义技术哲学家。他出生于人类历史大变革的前夜,一生见证了科技发展、环境破坏、战争四起、传统断裂、道德沦丧、虚无主义弥漫、种族主义上台等诸多历史碎片,这副绝望的人类图景促使他不断追问:为什么巨大技术进步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芒福德用一系列作品回溯、思考这浩大的文明变迁过程,其中他对人的本质的独到见解和以“巨型机器”概念为标志的对现代技术本质的揭示,体现了他浓厚的人文关怀。尽管芒福德从未将媒介单独拎出来作为研究对象予以考察,但媒介观和传播思想一直贯穿于他对城市、艺术以及技术发展史的论述中,为我们审视技术与文化间的纠葛、思考媒介与交流之间的关联提供了研究范本。目前学界对芒福德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和技术领域,因此本文拟以“媒介”为锚点来把握芒福德对技术的反思。本文将在简要论述芒福德技术思想的基础上,从纵向上挖掘芒福德对人类进程中不同媒介技术及其社会影响的评价,并从横向上梳理芒福德对媒介技术背后的大众传媒体系与艺术、城市文化、政治运动等社会其他要素的互动过程中书写的人类图景。在此基础上,通过与其他媒介研究学者的对话来突出芒福德独特的技术人文主义立场。即芒福德既不是追求人性化所代表的欲望伦理,也不是返回拒斥科学的传统人文主义,而是深切认识到人类的心灵需求根植于非技术、非科学的思维,因此解决问题需要回归到生命本身上,而不是寄希望于技术或控制手段上。最后,借助芒福德的历史主义、人文主义的视角来重新关照当下技术与人类未来、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反思21世纪数字时代下人类的生存现实。
张明[4](2020)在《生态女性主义的技术思想探究》文中指出生态女性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世界,是女性主义第三次浪潮和生态危机相结合的产物,在政治和社会领域几经发展,已经成为了后现代女性主义的主流理论,其参与力量从中产阶级的白人女性一直扩大到第三方世界,主张跨领域和多学科的合作。生态女性主义反思“性别压迫”与“自然压迫”的关系,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技术,形容“男性拥有对技术的绝对控制权,将技术作为改造自然、统治女性的武器”,技术的一切都被赋予“男性权力”的烙印。本文的研究主要基于对生态女性主义蕴含的技术思想梳理,研究性别平等、技术批判、技术构建等热点问题,倡导建立生态和谐的技术体系和社会环境。全文总共5章,第1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梳理出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提出尝试的创新点;第2章是相关概述,主要理清生态女性主义的相关概念,并分析其各流派的渊源;第3章和第4章主要从技术批判、技术建构去解读生态女性主义蕴含的技术思想,揭示生态女性主义的研究意义,即推动技术创新,助力生态女性主义和技术实践的融合,为西方社会的环境运动和技术伦理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助力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加强对妇女就业的指导和规划;第5章尝试对生态女性主义进行评价,主要从技术批判和技术建构着手,认清生态女性主义的局限性和建设性,有助于社会的生态问题、技术伦理的改观,以期在技术哲学领域,发展出渲染着女性特质的、感性的、人性化的、以生活为导向的技术。总而言之,生态女性主义作为时代产物,不可能趋于完美,需要实践的赋能才能将其磨成璞玉。同时,又为技术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域,推动了女性价值观的发展,积极助力男女平等和女性发展的建构。
赵委委[5](2019)在《技术发展与个体精神世界的建构》文中指出从生存的意义上来说,人类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进行互动的历史,在人类早期,自然处于主导地位,人类利用自然界的条件取得了栖身之所和果腹之食,对自然持有敬畏、服从的态度。随着人类物质生产实践的深入,人类逐渐改变了自然的主导地位并加强了对自然的控制如对风、水、土地等自然资源的驾驭和利用,从而逐渐确立了人类的主导地位,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形态。在进行物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人类找到了确证自己本质力量的“工具”——技术,借助其强大的力量形成了丰富的技术人工物体系并实现了对自然和人类自身的改造。在改造自然方面,人类利用技术不断扩展了实践活动的范围,不断将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发展了航空航天技术、海洋技术等技术体。在改造人类自身方面,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等活动都已经臣服于技术的发展逻辑,人类形成了技术化生存方式。技术自身的组合进化、与科学的融合共生以及自身所带的机会利基(1)等发展逻辑对于自然界和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作为生产力变革的关键因素,技术推动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到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再到当代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变革,开辟了一个又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必然给人类带来新的福祉,同时也带来新的问题。技术的持续发展和革新给人们带来了越来越丰富多彩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带来了人类的感性解放,使人类体验到生而为人的优越感和幸福感,尤其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和普及更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身体体验和精神体验。当代信息社会的显着特征是科学技术基于对大量信息的利用而形成了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操纵知识的人类智力正在变成经济活动中最有价值的资源。互联网为人类智力的呈现提供了一个极为广阔和开放的平台,基于互联网平台形成的文化必然带有鲜明的知识性、个体性、智能性,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不断推广了规范、创新、公平、协作、宽容等新的文化内涵,从而在更深更广的层面打破了人们固有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等活动模式,改变了人们对信息的感知和体验方式,开拓了一个引导人类心力和智力迅速成长的时代。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智能化特征通过与其他高技术的融合进一步进化,越来越多智能化的技术人工物得以产生并投入使用,与人类的生存建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给人类的身心都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本文要探讨的就是顺应发展逻辑到当代社会的技术对个体精神世界的作用和影响,通过分析技术发展造成的人类认知、意志、情感三方面的变化,探讨个体在新的技术文明下应该如何应对这些变化进行精神世界的建构,以便解决精神活动中呈现的问题并发展出一个合理有序的精神世界,提高生存质量,增强幸福感,为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创造条件。通过每个个体合理运用技术的实践从而产生无数个促使社会发展的合力,进而确立科学合理的技术观促进人与技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第一章论述了技术的发展逻辑与精神世界的内涵。通过对技术进行内部解剖学的分析,组合进化、与科学融合共生、人类需求及技术本身的机会利基作为技术的发展逻辑,理论上为我们直观地展现了技术的发展过程,现实中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推动了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技术呈现了以下发展特点:长期的不可预测性与短期的可预测性、不均匀性和复杂的有机性。技术越来越成为一种具有生物性的有机体,从而对人类的有机身体和精神产生了复杂的影响。精神世界是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相互作用形成的意识世界。对个体来说,精神世界是个体对经验到的自我和外部世界进行思维活动的产物,其形成则以个体自身的活动以及个体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为前提,具有受动性和能动性统一、稳定性和不完满性的统一的特点。第二章分析了技术对人类的作用机制,它通过缔造实在的技术人工物体系给人类带来了感性解放,同时形成的技术理性也给人类带来了生存和精神危机。一方面,技术的发展呈现自动化、智能化,大大解放了人类的身体和开发了人类的各项官能,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身体体验和精神体验;另一方面,技术发展自身附带的技术风险以及对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生活世界的控制,改变了人与自然的联系、人类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也给人类的身心带来前所未有的问题和挑战。第三章分析了技术对人的意志的影响和作用。意志作为个体精神世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调节着个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也是促使个体德性形成的重要力量。一方面技术的发展是意志力量的体现,另一方面技术通过技术人工物和技术理性反作用于意志作用的发挥。人类应该加强意志自主使技术扬善避恶,从而消解技术滥用带来的泛娱乐化以及技术人工物崇拜对意志的消极作用,从而为精神世界建构一个健康向善的方向指导。第四章分析了技术对人的认知的影响和作用。人的精神活动是基于自身的认知深度和广度,技术的发展不断拓展了人的认知范围,革新着人们的认知观念,重塑了个体的知识生产和分享模式,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认知困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基于信息技术带来的信息过剩问题。作为认知中介的媒介技术是个体认知活动的基础,因此个体应该加强媒介素养,更好地利用媒介技术获得有用的信息从而顺利实现认知目的,从而为精神世界建构一个合理有序的知识储备。第五章分析了技术对人的情感的影响和作用。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技术人工物的传统关系,在丰富人类情感世界的同时也解构了其中某些因素,形成新的情感机制的同时也凸显了情感物化、情感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因此个体应该进行情感自省,主动开展自我情感教育,在情感社会化的过程中以情感道德人为目标,在道德修养中升华情感,从而为精神世界建构一个美好高尚的理想追求。第六章对个体建构精神世界进行了总结和反思。技术顺应自身的发展逻辑将人类社会带入了一个高度技术化生存时代,人也变成了“技术—人”的综合体,从而凸显了人类生存的不确定性,造成了许多新与旧的冲突,而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使这种不确定性、冲突带来的忧虑得到了快速蔓延和传播,给个体的意志、认知和情感都带来了深刻影响,那么经过知情意折射过后的意识活动形成的精神世界也不断呈现新的特点和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章提出了应对策略,以便为个体在新旧冲突中建构精神世界提供方向。
郑冬怡[6](2019)在《刘易斯·芒福德着述研究 ——以设计思想史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设计思想史的角度研究着名学者刘易斯·芒福德的着述,将文献研究与语境重置的方法联系起来。通过对芒福德的相关着述进行收集、分析、梳理,本文将探讨芒福德设计思想中的核心概念,纵向地分析芒福德的批判思想的阶段性演变,凸显“语境”的重要性,并寻求相关理论依据和佐证。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还原芒福德着述的设计思想史语境,横向地将芒福德着述与同时期重要设计思想资源进行比较,尤其是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重要设计思想家作为案例进行深度分析。以此,来补充国内从设计思想史的视角对芒福德思想研究上的欠缺与不足,为未来的设计思想领域的深入探索提供一定的学术参考,给予国内的设计实践提供思想上的启迪。作为对设计思想史研究的铺垫,本文第一章第四节对设计思想、设计思想史的概念进行了重新讨论诠释,方便我们更好的理解如何从设计思想史的视角进行芒福德的设计思想研究。第二章对芒福德的生平和部分主要着述进行概括性的分析梳理,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对其生活及成长历程进行分析,凸显其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影响以及性格的养成。纵向分析芒福德的着作,对着作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及思想、同时代设计语境及影响进行归纳概括,凸显其批判思想的演变。第三章通过梳理芒福德主要着作的设计思想脉络,结合设计思想的诠释界定,对芒福德的设计思想的演变进行梳理,从而归纳出芒福德从人文社会出发,进而到建筑与文化,而后到技术、城市,最终回归人与社会主题的设计思想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之上,笔者通过进一步地分析与总结,发现芒福德着述始终围绕着两条思想主线,分别为人与技术、人与城市,这也将有助对芒福德较为泛而零散的设计思想进行系统化理解。第四章主要从设计文化史与设计思想史的两个维度对芒福德前中后三个时期的代表着述进行背后的设计语境还原,同时,将芒福德着述与同时期重要设计思想进行比较,尤其是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重要设计思想家作为案例,即在三个时期分别选择A、B、C关于设计的理论话语作深度分析与比较的参照,由此凸显芒福德的独特视角以及差异化的设计思想,立体化地呈现其设计思想的产生、发展所在的丰富文化语境和思想语境。综合以上分析,我们看到芒福德的设计思想主要围绕社会、文化、建筑、技术、城市等分别与人的关系问题展开,从倡导新人文主义,到批判唯机械论,从区域城市理论,再到城市戏剧理论,研究发展由浅至深,由表及里,涉及领域宽泛,虽有局限和偏颇之处,但是其中许多关于社会、人文、技术等的设计思想史观,至今仍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研究芒福德的设计思想,对当前社会价值观、技术发展导向、人文区域化的城市设计与规划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母欧阳[7](2019)在《生态人文主义的技术思想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人文主义孕育于人类文明智慧勃兴的古中国和古希腊,彰显于生态危机频发的资本主义国家,是在生态哲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世界观与价值观。它对人类社会的技术活动提出了新的生态要求,要求恢复人类文化和人类本性中的生态属性,重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毫无疑问,在技术时代的大背景下,技术既是人类深陷环境囹圄的重要原因,也是人类拯救自身的希望所在。生态人文主义者认为,人类要想化解目前所面临的生态危机,首先就需要在反思人类生存境遇的基础上,修正和重构自己的技术文化观。本文立足于生态人文主义的技术思想展开逻辑分析,共分为5章:第1章,绪论。阐述论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以及论文的研究方法、基本思路、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2章,相关概念厘析。首先对本文探讨的技术进行界定,并对生态人文主义的内涵及历史演进进行说明。其次,从批判、建构和文化三个角度来对生态人文主义的技术思想进行概述。第3章,生态人文主义的技术批判思想。在说明了技术批判的历史进程之后,对技术异化、自然异化与人类异化等多重社会现象进行揭露,将批判矛头对准人性。第4章,生态人文主义的技术建构思想。以技术的社会建构理论为基础,对奥特加的“美好技术”、芒福德的“综合技术”及海德格尔的“诗意栖居”三种技术路径进行说明,并对引导人类言行的技术文化进行反思和建构。第5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首先对生态人文主义的技术批判思想和技术建构思想进行述评,其次从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对生态文化分别进行建构,并将文化建构的重点进一步聚焦在文化的核心——人性上。我国如今进入了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生态保护、人文关怀与技术发展同为举足轻重的命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生态人文主义的技术思想将为我们认识生态危机的根源和探索解决路径提供有益的启示,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武青[8](2018)在《新卢德主义技术文化批判思想解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继承历史上卢德主义而闻名的新卢德主义,在以往的大部分研究中,学者们仅停留于分析新卢德主义技术哲学的思想内容,将新卢德主义技术哲学思想简单地定义为一种技术批判思想,忽略了新卢德主义技术批判背后的文化旨趣和文化追求,缺乏对新卢德主义思想更深层次的认识。本文从文化批判的视角重新解读新卢德主义技术哲学思想,将新卢德主义技术批判思想理解为技术文化批判思想。新卢德主义技术文化批判就是从文化批判的视域反思技术异己的文化力量,本文总结概括出其技术文化批判思想的四个特征:经验层面的文化批判、适度的技术悲观主义、怀念传统文化的浪漫主义立场和抵抗控制与诉求自由的文化追求。本文从三个主题对新卢德主义技术文化批判思想展开解读:(1)技术化文化批判,(2)技术理性批判和(3)技术的文化意识形态批判。主题一:技术化文化批判。新卢德主义考察了技术化文化在当代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所造成的消极后果,而其技术化文化批判的基本预设在于对传统文化的扞卫,在新卢德主义者看来,传统文化和技术化文化是根本对立不可调和的,正是对传统文化的留恋和对当代的技术化文化的不满,促使新卢德主义立足于传统文化中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和谐和诗意的家园关系,批判技术化文化所造成的人的生活方式的技术化、单一化和去经验化。此外,新卢德主义还考察了传统文化被迫向技术化文化转变过程中的具体机制,在这一过程中,文化符号的意义被技术所重构,人的自主性逐渐让位于服从性和控制性。主题二:技术理性批判。新卢德主义批判了作为认识形式和思维方式的技术理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形态,即消费主义、数学思维和效率思维在当代的过度张扬。技术理性思维方式在当代的膨胀,使得人存在的目的指向外在的消费、可计算或者效率的目标而非人本身。解析新卢德主义揭露技术理性得以实现其控制旨趣的具体机制,即技术理性对自然的控制、唯科学主义剥夺人的自主性和消费主义定义人生活的目的。挖掘新卢德主义对技术理性批判是立足于人文主义的价值诉求:倡导人的自由、推崇非理性因素的蓬勃生命力以及强调人类经验的重要作用。主题三:技术的文化意识形态批判。基于伊格尔顿关于意识形态是“话语和权力的连接”的内涵理解基础上,解读新卢德主义的文化意识形态理论,指出其文化意识形态批判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对作为文化意识形态的技术话语进行去蔽,具体表现为解构技术进步观、去魅信息崇拜神话和揭露工业主义世界观的破坏性。通过解析新卢德主义关于技术具有内在的政治属性和工人阶级技术的文化意识形态的缺失的思想,澄清新卢德主义技术的文化意识形态的运行机制的思考理路。新卢德主义对技术话语进行解蔽,是立足于技术民主化的政治诉求和文学自然主义的文化诉求的社会理想对现实观照的结果。新卢德主义的技术文化批判思想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和逻辑困境。新卢德主义批判技术化文化、留恋传统文化,实际上是站在文化保守主义立场上拒斥新兴文化,具有文化精英主义倾向,同时也过度强调技术对文化的负面作用,夸大技术的可能影响,表现出技术决定论的特质。在对技术理性批判的过程中,相对于法兰克福学派哲学思辨层面的批判,二者共同点是致力于揭露技术理性的控制旨趣,不同点在于新卢德主义着眼于经验层面的实践批判。新卢德主义对技术理性思维方式的批判和对人文主义价值的呼吁,表现出对更深层次的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追求,这种内在立场的合理性值得推敲。本文提出对待技术理性应持一种承认技术理性对人类文明进步所做的贡献,警惕技术理性所导致的异化问题的适度立场。在技术的文化意识形态批判主题上,法兰克福学派曾作过影响颇大的“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的论述,二者的共同点在于,都批判意识形态服务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功能,都是对发达工业社会出现问题的思考,但相对于霍克海默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马尔库塞作为意识形态的物质性的技术和哈贝马斯作为新意识形态的技术理性等论点,新卢德主义开辟出新的研究对象—技术话语。新卢德主义过度强调技术的意识形态功能和政治属性而忽略技术自身的生产力功能,这是其又一个局限。此外,新卢德主义批判技术的文化意识形态的政治立足点在于技术民主化诉求,这本身也存在问题,因为技术民主化不等于社会民主化,寄希望于通过技术民主化实现社会民主化是不现实的。新卢德主义技术文化批判虽然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与文化冲突现象的反思,但对解决当前我国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程中面临的技术与文化冲突问题具有启示意义。
王华[9](2018)在《从电子乐观主义到厄运预言者:刘易斯·芒福德的媒介技术思想及其学术影响》文中指出刘易斯·芒福德作为媒介环境学派的先驱之一,其思想极富深度,这源于芒福德本人丰富的学科背景和他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通过论述芒福德的媒介技术观,试图厘清芒福德、马歇尔·麦克卢汉与詹姆斯·凯瑞媒介技术思想之间的关系,明晰芒福德在媒介环境学派中的位置。芒福德、麦克卢汉和凯瑞都是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人物,三人围绕技术与媒介做出过许多探索,诸多思想存在着差异和交织。凯瑞通过考察传播技术与文化、意识形态、社会政策之间的关系,从印刷术和电报、电视、计算机等电子技术手段对现代社会形态的复杂影响上着手,对麦克卢汉和芒福德媒介思想进行了一些梳理和区分,并为二位巨匠构建了一次不在场的争论。芒福德早期认为技术对社会进步和民主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这与麦克卢汉的诸多观点一致。芒福德晚期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看到了新技术对权力集中的有益之处,并对麦克卢汉进行了批判。虽然芒福德对电子传播技术由肯定转为批判,但是其出发点却从未转变,那就是对人的自主权的关怀。凯瑞继承了芒福德这种精神。在凯瑞的思想中,可以看到晚期芒福德的诸多痕迹,比如芒福德强调过"仪式"对集权统治的重要性,这对凯瑞的"传播仪式观"即为一种启发性的存在。尽管媒介环境学派成长于北美地区,但是因其对媒介、技术与社会的深入考察,其思想对处于传播技术急速更迭的当代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非常大的参考意义。
苏培君[10](2016)在《芒福德“巨机器”思想研究》文中指出技术哲学在历经历史性“缺席”状态后,人们开始逐渐对技术进行哲学上的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两种研究路径:工程学技术哲学和人文主义技术哲学。刘易斯·芒福德作为人文主义技术哲学的创始人,其技术哲学思想在该领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作用。在技术哲学领域,芒福德始终将技术问题和人的问题结合在一起进行思考,其主要研究成果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现代技术——“巨机器”为核心的技术反思;二是技术史分期思想,即将技术史分为始生代技术时期、古生代技术时期和新生代技术时期三个阶段;三是技术分类思想,即将技术分为指向生活的多元技术和远离生活的单一技术。这其中又以“巨机器”思想最为重要。在技术哲学研究过程中,芒福德以“巨机器”思想为核心,基于技术与人性的关系,对现代技术或“巨机器”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及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打破“机械神话”,回归生命的有机技术观思想。鉴于芒福德技术哲学思想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其思想的关注度也在不断增强。本文以芒福德的“巨机器”思想为核心,将其与技术史分期思想以及技术分类思想联系在一起。从技术与人性关系的角度切入,用现象学视角、历史主义视角和存在主义视角对“巨机器”的起源,发轫和本质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反思,进而揭示出其为人类社会带来的困境的表征。与此同时,基于这些困境的表征,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破除“机器神话”、解构“巨机器”的新思路。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国内外有关芒福德技术哲学思想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等。第二章通过对芒福德生活和学术经历以及其技术哲学思想萌芽的时代背景的简要介绍,以此说明芒福德技术哲学思想形成的渊源。第三章用现象学方法对“巨机器”起源进行一层层剥离,还原了“巨机器”的两种表现形式:一,天文学、宗教和王权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以古埃及为代表的“巨机器”的雏形;二,修道院、机械钟表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以“求序意识”为标识的“巨机器”的转化。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巨机器”发轫过程中的人性异化,即以技术与人性的关系为线索,将芒福德“巨机器”思想与技术史分期思想联系在一起,把“巨机器”的蛰伏、重构和统治置于始生代技术时期、古生代技术时期和新生代技术时期三个阶段进行动态分析和纵向阐释,以此说明“巨机器”对人性异化的表现及程度。第五章基于芒福德技术分类思想,在对技术与人性的关系进行横向把握的基础上,从存在主义哲学视角分别对多元技术和单一技术的本质作形而上学的分析。与此同时,系统介绍与论述芒福德提出的解构“巨机器”,回归生命的有机技术观思想。第六章主要介绍了笔者对芒福德“巨机器”思想的反思,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以技术与人性的关系为线索,通过对“巨机器”起源、发轫和本质的系统分析,揭示出“巨机器”给人类社会和人们生活带来的困境的表征;另一方面,基于上述困境的表征,以芒福德有机技术观思想为指引,尝试提出一些解构“巨机器”,使技术回归生活的新思路。
二、芒福德的技术观:破除机器的神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芒福德的技术观:破除机器的神话(论文提纲范文)
(1)杜威实用主义技术观研究及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杜威实用主义技术观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
(一)杜威生平简介及其实用主义思想 |
(二)杜威实用主义技术观的时代背景 |
(三)杜威实用主义技术观的理论渊源 |
1.根植于杜威实用主义思想 |
2.达尔文进化论对杜威实用主义技术观的影响 |
3.詹姆士与黑格尔对杜威实用主义技术观的影响 |
二.杜威实用主义技术观 |
(一)经验中的技术 |
1.技术进入经验 |
2.实验下的技术 |
(二)具有生产性技能的技术 |
1.技术是一种灵活的有形与无形的实践方式 |
2.技术拥有无限的工具作用 |
(三)负责任的技术 |
1.负责任的技术是动态的有效的探究 |
2.杜威是负责任的哲学家 |
三、对杜威实用主义技术观的评价——从“呆板的技艺”到“灵活的技术” |
(一)杜威实用主义技术观的优缺点 |
1.杜威实用主义技术观的优点 |
2、杜威实用主义技术观的缺点 |
(二)杜威反传统的实用主义技术观 |
(三)杜威实用主义技术观是“灵活的”技术观 |
1.无关形而上学——“技艺”变为“技术” |
2.哲学家的工作并未终结——“呆板”变为“灵活” |
四、杜威实用主义技术观的反思——从“灵活的技术”到“灵活的技艺” |
(一)实用技术的困境——技术神话 |
(二)当前实用主义技术观的反思——从“灵活的技术”到“灵活的技艺” |
1.功能与目的的意义上的技术反思 |
2.技术内涵的主体性特征的回归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3)人是媒介的尺度 ——刘易斯·芒福德媒介技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案 |
2. 芒福德思想中的媒介技术观 |
2.1 芒福德技术思想的内涵 |
2.2 芒福德技术思想的演变 |
2.3 媒介思想在芒福德技术思想中的地位 |
3. 芒福德论媒介(一) |
3.1 印刷术:流动性与机械性的共存 |
3.2 即时通讯:交流的两难境地 |
3.3 摄影:是工具,更是艺术 |
4. 芒福德论媒介(二) |
4.1 媒介技术与机器艺术 |
4.2 媒介技术与城市文化 |
4.3 媒介技术与政治运动 |
5. 悲观与乐观之间:芒福德的选择 |
5.1 麦克卢汉:“地球村”与电子乐观主义 |
5.2 波兹曼:娱乐至死与电子悲观主义 |
5.3 悲观与乐观之间:芒福德的选择 |
6. 人性还是人文:芒福德的技术人文主义 |
7. 结语:芒福德与21世纪 |
参考文献 |
(4)生态女性主义的技术思想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已有相关研究 |
1.2.2 国外已有相关研究 |
1.2.3 已有研究评述 |
1.3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基本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难点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1.4.2 研究难点 |
第2章 生态女性主义概述 |
2.1 生态女性主义的兴起 |
2.1.1 生态女性主义的产生背景 |
2.1.2 生态女性主义研究的主要内容 |
2.1.3 生态女性主义的主要流派 |
2.2 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渊源 |
2.2.1 马克思主义 |
2.2.2 深层生态学 |
2.2.3 女性主义 |
2.3 生态女性主义的内涵 |
2.3.1 指向男权的技术批判 |
2.3.2 性别融合的技术建构 |
第3章 生态女性主义的技术批判思想 |
3.1 生态女性主义技术批判的由来 |
3.1.1 技术批判的历史发生 |
3.1.2 传统资本主义男性文化的批判 |
3.1.3 范达娜·席瓦的技术批判理论 |
3.2 生态女性主义技术批判的具象 |
3.2.1 机器技术的批判解读 |
3.2.2 军事技术的批判解读 |
3.2.3 生育技术的批判解读 |
3.3 生态女性主义技术批判的指向 |
3.3.1 技术的破坏性 |
3.3.2 技术的剥削性 |
3.3.3 技术的强迫性 |
第4章 生态女性主义的技术建构思想 |
4.1 生态女性主义技术建构的视域 |
4.1.1 工程技术和人文主义的视域 |
4.1.2 环境正义和女性主义的视域 |
4.1.3 中国神话和道家思想的视域 |
4.2 生态女性主义技术建构的路径 |
4.2.1 赛博技术和“电子人”隐喻 |
4.2.2 身体伦理和基因技术 |
4.2.3 佩西技术实践中的女性价值观 |
4.3 生态女性主义技术建构的指向 |
4.3.1 技术指向的精神建构 |
4.3.2 技术指向的物质构建 |
第5章 生态女性主义的评价及启示 |
5.1 生态女性主义的局限性 |
5.1.1 价值视阈的困境 |
5.1.2 本质主义的误区 |
5.1.3 理想主义的泥潭 |
5.2 生态女性主义的建设性 |
5.2.1 丰富了女性主义理论 |
5.2.2 引导了实践中“技术问题”的解决 |
5.3 生态女性主义的启示 |
5.3.1 重视技术价值中的女性价值 |
5.3.2 突显生态建设中的女性力量 |
5.3.3 发挥社会建设中的女性优势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5)技术发展与个体精神世界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四、论文的创新点 |
第一章 技术的发展逻辑与精神世界的内涵 |
第一节 技术的发展逻辑 |
一、人的活动与技术 |
二、技术的发展逻辑 |
三、技术的发展特点及趋势 |
第二节 精神世界的内涵 |
一、精神世界及其结构 |
二、个体精神世界的呈现层次与形成逻辑 |
第二章 技术对人的作用机制分析 |
第一节 技术人工物的作用 |
一、技术人工物与人关系的演变 |
二、技术人工物的普遍性作用 |
第二节 技术理性的控制与调节作用 |
一、技术理性及技术风险 |
二、技术理性的控制方式 |
第三节 技术发展的感性解放作用 |
一、人的感性发展及新感性模式的形成 |
二、技术发展的感性解放表现 |
第四节 技术发展引发的思维变革 |
一、清醒的机械规律和糊涂的主观主义 |
二、物质至上主义的推崇和浪漫主义的式微 |
三、合作和奴役 |
第三章 技术发展与个体的意志自主 |
第一节 意志及其在个体活动中的作用 |
一、意志及其特点 |
二、意志的作用 |
第二节 技术与个体意志的相互作用 |
一、技术是人类意志的体现 |
二、技术反作用于人类意志 |
第三节 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意志自主 |
一、在精神生活中发挥意志自主性抵制泛娱乐化 |
二、物质生活中发挥意志自主性开展理性消费 |
第四章 技术发展与个体的认知自觉 |
第一节 技术发展与人类认知的拓展 |
一、技术发展拓展了人对自然界的认知 |
二、技术发展引发了对人的观念的挑战 |
第二节 技术发展引发的知识变革和认知困境 |
一、技术发展中知识生产和理解方式的变革 |
二、技术发展中新认知方式和认知困境的凸显 |
第三节 在媒介素养的提升中加强认知自觉 |
一、媒介素养及其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 |
二、媒介素养的提升及对个体认知自觉性的影响 |
第五章 技术发展与个体的情感自省 |
第一节 情感及其与个体、社会的关系 |
一、情感的分类 |
二、情感的作用及其物化表达 |
三、情感社会化 |
第二节 技术发展引发的情感社会方式变化 |
一、情感社会接受方式的变化 |
二、情感社会支持方式的变化 |
三、情感社会沟通方式的变化 |
第三节 情感活动中的情感教育与情感自省 |
一、情感教育在情感活动中的作用 |
二、通过情感教育促成情感自省 |
第六章 个体精神世界建构背后的反思 |
第一节 个体生存现状的不确定性与风险 |
一、人类生存现状不确定性的放大 |
二、技术化生存方式引发的社会风险忧虑 |
第二节 技术发展催生的新旧观念冲突 |
一、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转型与多元文化 |
二、技术发展带来伦理观念的冲突 |
第三节 科技祛魅与意义世界的重构 |
一、科技祛魅与精神生活的变化 |
二、在科技发展中重构意义世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刘易斯·芒福德着述研究 ——以设计思想史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可行性分析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不足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芒福德的生平及其主要着述 |
2.1 芒福德的生平简介 |
2.1.1 幼年感知能力培养 |
2.1.2 少年学术根基培养 |
2.1.3 青年学术根基培养 |
2.1.4 学术生涯确立 |
2.2 芒福德的主要着述 |
2.2.1 前期 |
2.2.2 中期 |
2.2.3 后期 |
2.2.4 总结 |
第三章 芒福德的设计思想 |
3.1 芒福德设计思想的演变 |
3.2 芒福德设计思想的基本脉络 |
3.3 芒福德设计思想的两条主线 |
3.3.1 人与城市 |
3.3.2 人与技术 |
3.3.3 总结 |
第四章 芒福德设计思想的历史语境 |
4.1 前期着述的历史语境 |
4.1.1 设计文化史的语境 |
4.1.2 设计思想史的语境 |
4.1.3 与勒·柯布西埃的比较 |
4.2 中期着述的历史语境 |
4.2.1 设计文化史的语境 |
4.2.2 设计思想史的语境 |
4.2.3 与摩西的比较 |
4.3 后期着述的历史语境 |
4.3.1 设计文化史的语境 |
4.3.2 设计思想史的语境 |
4.3.3 与雅各布斯的比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生态人文主义的技术思想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已有相关研究 |
1.3.2 已有研究述评 |
1.4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
1.5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与难点 |
1.5.1 可能的创新点 |
1.5.2 难点 |
1.6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厘析 |
2.1 什么是技术 |
2.1.1 技术的界定 |
2.1.2 技术的特征 |
2.2 生态人文主义概述 |
2.2.1 生态人文主义的内涵 |
2.2.2 生态人文主义的历史演变 |
2.3 生态人文主义的技术思想面相 |
2.3.1 技术批判思想 |
2.3.2 技术建构思想 |
2.3.3 技术文化思想 |
第3章 生态人文主义的技术批判思想 |
3.1 技术批判的历史发生 |
3.1.1 古代社会的“以道驭术” |
3.1.2 近代社会的“道术分离” |
3.1.3 现代技术的“道术协同” |
3.2 生态人文主义的批判视野 |
3.2.1 劳动异化的技术后果 |
3.2.2 技术进步的悖论 |
3.2.3 控制自然的技术理性 |
3.3 技术批判指向人性批判 |
3.3.1 “巨机器”神话及其破灭 |
3.3.2 技术时代的人类心灵 |
3.3.3 芬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 |
第4章 生态人文主义的技术建构思想 |
4.1 技术建构的理论发生 |
4.1.1 从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到SSK(科学知识社会学) |
4.1.2 (技术社会建构论)SST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
4.1.3 技术:社会诸因素塑造的产物 |
4.2 生态人文主义的技术路径 |
4.2.1 奥特加的美好技术 |
4.2.2 芒福德的综合技术 |
4.2.3 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与“诗” |
4.3 建构生态均衡的技术文化 |
4.3.1 生态均衡——生态人文主义的技术目的 |
4.3.2 生态理性——生态人文主义的哲学基础 |
4.3.3 生态生存——生态人文主义的实现路径 |
第5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
5.1 生态人文主义技术思想述评 |
5.1.1 技术批判即文化批判 |
5.1.2 从技术建构到文化建构 |
5.2 技术的生态文化建构 |
5.2.1 技术生态文化的物质建构 |
5.2.2 技术生态文化的制度建构 |
5.2.3 技术生态文化的精神建构 |
5.3 技术的生态人性建构 |
5.3.1 技术生态意识 |
5.3.2 技术生态伦理 |
5.3.3 技术生态责任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8)新卢德主义技术文化批判思想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1.1.1 问题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外学界对新卢德主义技术哲学思想研究 |
1.2.2 国内外学界对技术文化批判思想的研究 |
1.2.3 文献评析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新卢德主义技术文化批判思想的主题与特征 |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2.1.1 技术的概念界定 |
2.1.2 文化的内涵理解 |
2.1.3 技术文化批判的涵义 |
2.2 新卢德主义技术文化批判思想的主题 |
2.2.1 新卢德主义运动 |
2.2.2 新卢德主义技术文化批判思想的主题 |
2.3 新卢德主义技术文化批判思想的特征 |
2.3.1 经验层面的文化批判 |
2.3.2 适度的技术悲观主义 |
2.3.3 怀念传统文化的浪漫主义立场 |
2.3.4 抵抗控制与诉求自由的文化追求 |
第3章 新卢德主义技术化文化批判 |
3.1 批判技术化文化对人生活方式的框定 |
3.1.1 虚拟文化消除人交往方式的多样性 |
3.1.2 虚拟文化导致人的去经验化 |
3.2 扞卫传统文化 |
3.2.1 扞卫一:浪漫主义立场对逝去的家园的憧憬 |
3.2.2 扞卫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活方式的怀念 |
3.2.3 扞卫三:对诗意的向往 |
3.3 厘清文化的技术化的机制 |
3.3.1 技术消解传统文化 |
3.3.2 技术重构文化符号的意义 |
3.3.3 技术系统的自主性取代人的自由意志 |
第4章 新卢德主义技术理性批判 |
4.1 批判技术理性思维方式的过度张扬 |
4.1.1 技术理性的内涵理解 |
4.1.2 批判技术理性“造物”目的的极端化:人沉迷于消费主义陷阱 |
4.1.3 拷问数学思维的过度流行及其危害 |
4.1.4 揭露效率思维的扩张:从机械领域进入社会领域 |
4.2 宣扬人文主义的价值诉求 |
4.2.1 人文主义的内涵理解 |
4.2.2 价值诉求一:倡导人的自由 |
4.2.3 价值诉求二:推崇人的非理性因素 |
4.2.4 价值诉求三:强调人类经验的重要作用 |
4.3 揭露技术理性的控制机制 |
4.3.1 技术理性对自然的控制 |
4.3.2 唯科学主义剥夺人的自主性 |
4.3.3 消费与控制的逻辑 |
第5章 新卢德主义技术的文化意识形态批判 |
5.1 去蔽作为文化意识形态的技术话语 |
5.1.1 文化意识形态概念的内涵 |
5.1.2 解构技术进步观是技术的文化意识形态批判的出发点 |
5.1.3 祛魅信息崇拜神话是技术的文化意识形态批判的现实观照 |
5.1.4 揭露工业主义世界观的破坏性是技术的文化意识形态批判的最终归宿 |
5.2 技术的文化意识形态批判的立足点 |
5.2.1 政治立足点:技术民主化 |
5.2.2 文化立足点:文学自然主义 |
5.3 澄清技术的文化意识形态的机制 |
5.3.1 技术具有内在的政治属性 |
5.3.2 工人阶级技术的文化意识形态的缺失 |
第6章 对新卢德主义技术文化批判思想的评价 |
6.1 对技术化文化批判的再批判 |
6.1.1 站在文化保守主义立场反对进步主义的文明观 |
6.1.2 片面强调技术对文化的破坏性作用 |
6.1.3 陷入技术决定论的逻辑困境 |
6.2 对新卢德主义技术理性批判的再思考 |
6.2.1 技术理性批判:法兰克福学派与新卢德主义的比较 |
6.2.2 技术理性批判:是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追求 |
6.2.3 对待技术理性的适度立场 |
6.3 对新卢德主义技术的文化意识形态批判的再审视 |
6.3.1 技术的文化意识形态批判:法兰克福学派与新卢德主义的比较 |
6.3.2 技术编码的具体机制:超越新卢德主义的技术意识形态批判 |
6.3.3 技术民主化不等于社会民主化 |
第7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9)从电子乐观主义到厄运预言者:刘易斯·芒福德的媒介技术思想及其学术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早期:保守的电子乐观者 |
三、晚期:尖酸的厄运预言者 |
四、舍本逐末:麦克卢汉对芒福德观点的延续 |
五、取其精华:凯瑞对芒福德精神的继承 |
六、结语:警惕技术对人文之侵蚀 |
(10)芒福德“巨机器”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芒福德技术哲学思想形成的渊源 |
第一节 芒福德技术哲学的生活和学术基础 |
第二节 芒福德技术哲学思想萌芽的时代背景 |
第三章 “巨机器”起源的现象学还原 |
第一节 “巨机器”的雏形 |
第二节 “巨机器”的转化 |
第四章 “巨机器”发轫中的人性异化 |
第一节 始生代技术时期:“巨机器”的蛰伏与人性的自由 |
第二节 古生代技术时期:“巨机器”的重构与人的自主性丧失 |
第三节 新生代技术时期:“巨机器”的统治与人的单向度 |
第五章 “巨机器”本质的存在论解读 |
第一节 多元技术:人的存在方式 |
第二节 单一技术:“存在论差异”的消失 |
第三节 有机技术:回归生命的技术观 |
第六章 “巨机器”的困境与解构 |
第一节 “巨机器”给人类带来困境的表征 |
第二节 解构“巨机器”的路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芒福德的技术观:破除机器的神话(论文参考文献)
- [1]杜威实用主义技术观研究及反思[D]. 张智强. 渤海大学, 2021(02)
- [2]温纳的技术哲学思想[D]. 张林益. 安徽大学, 2021
- [3]人是媒介的尺度 ——刘易斯·芒福德媒介技术思想研究[D]. 李璇. 浙江大学, 2020(05)
- [4]生态女性主义的技术思想探究[D]. 张明.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1)
- [5]技术发展与个体精神世界的建构[D]. 赵委委.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6]刘易斯·芒福德着述研究 ——以设计思想史的视角[D]. 郑冬怡.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7]生态人文主义的技术思想探析[D]. 母欧阳.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8]新卢德主义技术文化批判思想解析[D]. 武青. 东北大学, 2018(12)
- [9]从电子乐观主义到厄运预言者:刘易斯·芒福德的媒介技术思想及其学术影响[J]. 王华. 新闻与传播评论, 2018(03)
- [10]芒福德“巨机器”思想研究[D]. 苏培君. 安徽大学, 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