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峡两岸戏曲舞蹈教学之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2021)在《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文中认为闽政办[2021]45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福建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专项规划》已经省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21年8月30日福建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专项规划前言"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张倩[2](2021)在《甘肃泾川仙鹤舞的文化解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甘肃泾川仙鹤舞以独特的服饰与道具装扮、平稳流畅的舞蹈动态、古风古韵的词曲音乐形成陇东文化草原上盛开的一朵奇葩。历史悠久的它在今天仍是泾川人民喜爱的民间舞蹈艺术,成为“西王母信俗”、“道家思想”等多元文化的动态标签。本文以甘肃泾川县的民俗文化事象为背景,以泾川“西王母庙会”中的仙鹤舞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对仙鹤舞涵盖的多元文化进行解读与剖析。本文主要包括绪论和四大章节。绪论:介绍了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现状、重难点、创新与不足等内容。第一章:第一节重点介绍与仙鹤舞相关的文化生态环境,将该民间舞蹈置于历史文化浓厚、地理环境特殊的时空中进行探索,进而为探讨其本体形态、信俗文化等做背景铺垫。中央民族大学朴永光教授曾指出:“对舞蹈实践过程和舞蹈实践形态文本的研究,就必须在‘场景’语境下展开。”因此,第二节专门探讨仙鹤舞的起源与不同场景下的表演情况,也进一步为田野点的选取做铺垫。第二章:选取泾川县“西王母庙会”为田野点,笔者将实地考察的表演现状(活动场景、传承方式、表演场地、服饰道具、伴奏音乐等)进行系统全面的记录,并运用舞蹈生态学的特征提取法进行动作记录与特征分析。第三章:为本课题的重点且创新部分,首先运用解释人类学等方法,对仙鹤舞的形态文化进行分析,其次对该舞蹈的仪式信仰文化进行挖掘,最后运用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功能理论对该舞蹈的文化功能进行解析。第四章:对早期仙鹤舞(跑仙鹤)当代重建的思考。任何民间舞蹈都不能忘其雏形,否则越走越远并导致“面目全非”。在本章中笔者试图提取“跑仙鹤”的优质基因并进行当代重建,尽自己所能将其“复原”,试图在有限的史料中进行大胆的寻根还原,希望能为研究仙鹤舞的后来学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蔡烁[3](2020)在《中国古典舞对外传播研究 ——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例》文中指出当代中国古典舞的建设历程几乎与新中国的诞生同步,自发生,中国古典舞就没有停止过对外传播,在实践中,它不断证明了其独特的价值意义。本文以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涉及相关的中国古典舞的创作现象,以探讨中国古典舞对外传播这一重要命题。文章首先通过对新中国舞蹈事业奠基者们基于国际性思考的梳理与分析,提出中国古典舞的发生并非个人意愿所致,其需求不仅来自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设,更来自于中国需要在舞台舞蹈艺术领域的国际语境中找到独属于自己的话语。其次,文章对中国古典舞对外传播历史进行了脉络性的梳理,对各时期时代背景、古典舞发展所处阶段、对外传播内容,以及对外传播接受等方面逐一进行了分析。基于此,提出在当今“中华文化‘走出去’”“国家形象塑造”和“文化软实力”等相关研究成果的视野下,中国古典舞是对外传播的有效载体。与此同时,历史上的对外传播也反曾哺于中国古典舞的建设,促进了其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可见对外传播的重要意义。因此前对中国古典舞对外传播的记录和研究多从“供给侧”角度出发,缺乏“需求侧”,即受众角度的分析,故而,本研究对2019年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赴美巡演期间七场演出的观众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了解和掌握中国古典舞对外传播中的受众反馈与现存问题。最后,本研究结合问卷调查以及历史上中国古典舞对外传播的反馈,提出现阶段中国古典舞在对外传播中尚有巨大未被开发的潜力,中国古典舞日后应在传播方式、内涵建设,以及跨文化适应度等方面加强研究与建设。
林雅萍[4](2020)在《校园芗剧教学实践研究 ——以漳州市实验小学、新桥中心小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芗剧,是产生并流传于闽台两地的文化遗产,是闽台人民的宝贵财富。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许多中小学校通过建立校园芗剧社团,进行各种形式的芗剧教学,投入到芗剧的普及推广工作中,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方面发展及校内教师与外聘教师能力的综合提升。为研究如何更广泛地在闽南基础教育中实施芗剧教育,建设芗剧社团,开展芗剧课程,笔者选取漳州实验小学和漳州新桥中心小学这两个典型案例,对其芗剧教学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和研究。第一部分,概述校园芗剧教学的基本情况,阐述校园芗剧教学的积极意义;第二部分,以漳州实小与新桥小学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其校园芗剧教学情况进行问卷、访谈及观察等形式的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最后总结归纳出芗剧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对校园芗剧教学实践进行探究,着重探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要素,探索“探究型”“鉴赏型”“实践型”三种类型的教学设计,并提出实施建议。以期为校园芗剧教学具体实践提出可行性建议与可套用模板,对已有校园芗剧社团、芗剧课程教学建设提供借鉴。
陈俊玲[5](2020)在《南音教育的价值研究(1990-2018)》文中研究指明南音,全球泉州(闽南)人的乡音。自1990年以来,南音进入泉州地区的学校教育已近三十年。这一期间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深度合作有了显着的成果。如何建构完善的南音教育体系,追求新时代南音教育的价值目标,推进南音教育的进程,打造南音教育的升级版,进而有可能实现南音从被保护走向自强的可持续传承,这是当前南音教育最重要的问题。本文以南音的学校教育(时效性)价值体现、社会(有用性)价值体现与蕴藏着“以乐化人”的情怀(陶冶人的心灵世界)价值体现(精神性)为根据,进而达到“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等目的。全文通过五个章节及余论展开讨论。第一章通过回溯南音教育的原初方式,阐述南音教育与全球化之间的观照与应对,揭示南音教育不仅是一种内在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方面的精神力量,更是一种包括文化反思、文化创新在内的文化自觉。第二章通过对学校的南音教育与社会的南音教育的多维度、多层次的探索,明晰了本土文化(南音)精神的传承、南音应用型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南音爱好者和南音弦友的培养必须要与社会文化相联结,并从理论层面高度肯定了泉州地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南音人才培养的独特路径。第三章通过探究南音教育学校价值体现的四个关键之处,即理论研究的先导作用、南音教育的内在自生能力、南音教育专家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南音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阐扬时代赋予南音学校教育的使命担当,揭示其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构建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机制的独特价值。第四章通过审视南音教育社会价值体现的三个关键之处,即艺术实践之于世界闽南文化区的普遍意义与特殊意义、文化保值与增值重在建构自己精神家园及彰显其价值的主体时效性、多重认同的社会性话语建构,剖析其对于加深南音教育的性质、特点与作用的理解,揭示南音教育关系着南音能否从被保护走向自强的可持续传承的社会意义。第五章通过形而上层面讨论南音教育鲜明的教化寓意和功效,阐释南音教育对陶冶人的情操、立德树人、人文底蕴的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塑造等完整人格培养的独到价值,揭示南音教育在“化人以雅”、“化人以礼”、“化人以德”等“以乐化人”的情怀意向。余论通过探讨与南音教育相关的南音传承异化问题及发展现状,评释保护南音传统与开拓南音传承空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并揭示南音教育显露的清晰性之特征,即南音从被保护走向自强的可持续传承成为可能。本文对泉州地区南音教育的价值研究,对于助推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开展,提供一种可循的思路。
孙延瑞[6](2020)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学术发展历程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学术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追寻其作为中国舞蹈学术研究重要一脉的历史意义与价值引领。笔者力图透析舞蹈研究所的形成原因、发展历程、内部建设以及外部影响,并在其发生发展的历程中探寻其对于中国舞蹈学科发展的建设性意义,以其学术建设发展历程反观舞蹈学科的发展规律。本文具体可分为四个章节,前三个章节主要是线性梳理舞蹈研究所自1973年-2000年间的学术发展历史。以每个时期的学术研究、教育教学及机构建设三大版块贯穿始终,探求期间各个时期舞蹈研究所学术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规律、成果及问题。第四章宏观聚焦舞蹈研究所学术发展的历程,明确舞蹈研究所学术体系的系统化建立,以学术研究特色、领域、学术精神为视角,呈现出舞蹈研究所学术发展的体系化、科学化进程,最终确立舞蹈研究所在舞蹈学科发展中的地位及影响。
黄建华[7](2019)在《京剧在台湾的传承与发展研究(1948-2018)》文中指出台湾京剧从1948年至2018年间的发展,历经多次转变,充满不同发展时期的时代印记。这相关发展现象及其动力机制,既有内在的需求,也有外在影响。总体而言,这七十年间台湾京剧的发展,尝试并经历了古今合流和中西合流,还有京崑合流,由此建构了台湾现代京剧发展的基本脉络。1948年前台湾的京剧,混杂了不少地方戏元素,发展并不显着。随着台湾政府意识形态的需求,以及很多来台军人需要休闲娱乐,军中京剧剧团一时便如雨後春笋,扩枝散叶,对台湾京剧的发展发挥了较大的推动作用。至1980年代中後期,这些军中京剧团发展逐渐脱离现代社会思潮,於是,台湾京剧究竟将何去何从的问题被强烈地提出来了,不久便孕育了台湾京剧的改革:传统京剧逐渐被现代京剧所取代。从1990年代中後期开始,台湾京剧不仅尝试古今合流、中西合流,还注意京崑合流。这些带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的发展,迄今为止已有二十多年,构成了当代台湾京剧的基本格局及未来发展基础。全文除了绪论和结论,共有六章,分别梳理并研究探讨了如下基本内容:1948年後的台湾政社艺文环境;来台艺人与京剧团的发展,不仅有三大民间京剧团,更有以历史悠久四大军剧团为主体的公办专业京剧团;1980年代後,京剧在台湾传承发展与时代思潮、市场需要的互动,尤其是京剧广电传播反映市场机制对京剧曲艺变化的影响;台湾三军京剧教育、民间京剧教育和高等教育学院三大方面对京剧教育及人才培养的深刻影响;台湾京剧在艺术美学方面努力於古今合流、中西合流和京崑合流所带来的传承与发展效果。感於现代京剧在台湾普遍受到观众喜爱,全文在回顾其发展历史各阶段特色基础上,着眼於研究新京剧美学的传承与创新,并对未来展望提出了期盼与省思。
苏佳燕[8](2019)在《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六十年历史演进及其成因》文中认为自1958年厦门艺术学校创立舞蹈科后,福建学校舞蹈教育肇始,期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中专层次到硕士层次的艰辛历程,至2018年适逢六十年的光景,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已形成了较为可观的局面。因此,本文以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六十年(1958-2018年)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采访六十年相关的舞蹈教育工作者35人,力求把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六十年的基本发展情况进行系统性梳理,并依此深入分析其形成原因。全文将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分为六章进行研究,前五章依据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增设情况和相关的国家政策将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分为五个时期,起步期(1958-1969年):以厦门艺术学校舞蹈科和福建艺术专科学校舞蹈系的创立为标志,福建舞蹈教育崭露头角;停滞期(1970-1974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全省学校舞蹈教育戛然而止;复苏期(1975-1996年):福建艺术专科学校槁苏暍醒,并在全省各地开设分班;发展期(1997-2009年):高等院校兴办舞蹈专业,福建师范大学建立舞蹈硕士点;改革期(2010-2018年):各级各类学校调整、改革舞蹈学科办学,对每个时期进行真实而详尽的描述,尽可能追根溯源,探究各个阶段学校舞蹈教育的发展原因,第六章则总结出福建省区域性学校舞蹈教育历史演进存在办学地理位置由点状分布向线状分布推进、办学性质由公办转向公办为主民办为辅、从依托其他艺术学科办学到独立办学、办学层次逐步高层化规范化、专业设置由单一向多元转变、地方特色课程日益突出、就业由统一分配到自主择业等七大特点,基于以上特点及分析,提出应鼓励民办学校开设舞蹈专业、拓展舞蹈专业设置的新门类、深挖区域性的舞蹈特色课程、推进中小学舞蹈课程的开设、加强国内外校际间合作交流、传承舞蹈名师优秀教育理念等六点反思。通过对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六十年历史演进及其成因进行研究,以史为鉴,以期为未来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将区域性舞蹈教育与全国舞蹈教育进行个性与共性的对比,探寻二者之间的差异性,在差异性中辨析出区域的特色与不足,亦能作为区域性舞蹈教育的一些历史经验,为全国舞蹈教育的健康发展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肖望[9](2019)在《全国中小学音乐观摩课发展研究 ——以第五、六、七、八届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音乐课堂教学是音乐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研究选取第五至第八届162节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中的优质观摩课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课堂观察、比较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从整体到个案,概括出中国音乐课堂教学发展的共性和个性特征,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性建议,为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研究提供参考。宏观方面,通过对四届162堂观摩课进行研究,发现有如下特点:观摩课选曲方面,具有“传统化”、“多元化”倾向;教学媒体方面,呈现现代音乐教学媒体广泛使用、智能音乐科技渐入课堂、传统与现代教学媒体相结合的发展特征;教学方法方面,教学方法趋向多样化、重体验、重实践、三大音乐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的发展特征。微观方面,选取四届观摩课中获奖且最具代表性的8节课例进行深入分析,发现获奖观摩课具有教学目标指向清晰、教学结构科学合理、教学设计层层叠进、师生互动平等合作、教学风格个性鲜明等共同特征。从音乐教学发展趋势来看,获奖观摩课教学目标趋向情意化、教学设计趋向情境化、教学过程趋向音乐化、教师技能趋向综合化、学生参与趋向实践化、师生互动趋向亲密化。最后,还指出一些观摩课存在的问题:部分课堂教学突出以教师为主体,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个别教师专业素养较低,难以胜任教学任务;部分课堂教学过于凸显教师的表演性,忽视师生相长的教学性;部分课堂教学过于强调视觉性,忽视音乐作为声音艺术的体验性。并提出合理化建议:突出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专业学习;重点解决借班上课带来的问题,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强调音乐学科本身特征,提高关注音乐本体的程度和有效性。
颜宁[10](2018)在《两岸中学音乐教育现状比较研究 ——以台北市仁爱国民中学和武汉市江夏第一初级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台湾与大陆长期处于政治尴尬期,两岸的沟通交流不畅,因此,两岸的中学音乐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虽然两岸的经济条件、社会变迁、教师素质和教学理论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由于两岸文化同属中华文化,因此,本文通过对比台北市仁爱国民中学和武汉江夏一初两所中学的音乐教学状况,对比研究了台湾的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教育大陆音乐教育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总结出目前大陆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给出音乐教育改革的建议和方向。本篇论文采用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分析归纳法,访谈法等,通过文献调查研究、分析归纳、课堂观察以及访谈结果的方法研究台北仁爱国民中学和武汉江夏一初的音乐教育的课程纲领,课程的设置,以及相关课程的实施过程等方面的研究和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目前台湾的中学音乐教育是扎根于“艺术与人文领域”的,由于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的作用,使得其与大陆的中学音乐教育体系迥异。2、两岸中学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比较发现,台湾的音乐课程目标较为精细,划分到每一堂课,执行效率也更高。两者扎根的文化不同,但是其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非常一致。台湾的课程内容中以西洋乐体系为准,并且加入了本土化的音乐。大陆的课程内容中以中华民族音乐为重要研究对象,与西洋乐的体系有所差距。从课程管理上来看,两岸课程管理的意识和经费来源之间具有较大的区别,倒是在选修课和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方面比较相似。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两岸采用集体备课和教研的方式,保证有效时长以及丰富教学方式的方式,但是在具体的过程中,音乐的教学设计、课程重点和教学监控水平差异较大。在音乐课程评价方面,考察范围和师生互动方面比较类似,在评价尺度,评价的方法以及评价的广度上区别比较大。3、根据两岸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的对比发现,大陆的教学条件并不差,但是乐器和音乐教室的使用效率很低,而教师薪资低,专业技能不足等方面也导致了群众满意度不如台湾地区高。4、根据以上研究提出了对台湾中学音乐教育的借鉴和吸收的三种方式:即解析音乐教育课程内涵,达成整体规划共识;改革教学模式以及妥善规划师资培训等。
二、海峡两岸戏曲舞蹈教学之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峡两岸戏曲舞蹈教学之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2)甘肃泾川仙鹤舞的文化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理论 |
四、研究重点与难点 |
五、研究进程与所获资料情况 |
六、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泾川仙鹤舞概述 |
一、仙鹤舞的文化生态环境 |
(一)自然环境 |
(二)社会文化环境 |
二、仙鹤舞的起源与表演场景 |
(一)仙鹤舞的起源 |
(二)仙鹤舞的表演场景 |
第二章 田野中仙鹤舞的现存样态 |
一、田野点的选取缘由 |
二、传统民俗活动“西王母庙会” |
(一)活动的概况 |
(二)仪式的程序 |
三、传承方式 |
四、道具及服饰扮相 |
(一)引鹤人(广成子)角色中 |
(二)仙女、仙鹤角色中 |
五、动作特征提取 |
六、表演场图 |
七、伴奏音乐 |
第三章 仙鹤舞的文化阐释 |
一、仙鹤舞蹈形态的文化分析 |
(一)角色扮演的文化表达 |
(二)道具运用的文化体现 |
(三)服饰扮相的文化复合 |
(四)动作、场图的文化含义 |
(五)名称改变的文化因素 |
二、仙鹤舞的仪式信仰隐喻 |
(一)仪式:人与神的互动空间 |
(二)神话:人对神的群体意识 |
(三)仙鹤舞:人与神的对话媒介 |
(四)信仰表达:仪式场域中的仙鹤舞 |
三、仙鹤舞的文化功能 |
(一)理论依据: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功能理论 |
(二)基本需求:仙鹤舞的生物功能 |
(三)衍生需求:仙鹤舞的社会功能 |
(四)综合需求:仙鹤舞的精神功能 |
第四章 早期仙鹤舞(跑仙鹤)的当代重建 |
一、当代重建的缘由 |
(一)“重建”“复现”需区分 |
(二)“方向迷失”需找回 |
(三)“干扰选项”需谨慎 |
二、当代重建的价值 |
(一)扩大对寻根溯源的影响力 |
(二)加强对仙鹤舞的间接保护 |
三、如何进行当代重建 |
(一)“优质基因”的提取 |
(二)“优质基因”的运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田野调查报告 |
附录2:读研期间学习成果(论文、科研、获奖) |
致谢 |
(3)中国古典舞对外传播研究 ——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1.中国古典舞对外传播及其翻译问题相关研究 |
2.中国民族民间舞对外传播相关研究 |
3.中国舞蹈对外传播路径与策略相关研究 |
4.舞蹈对外传播相关研究 |
5.其它传统艺术对外传播相关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难点及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
一、中国古典舞对外传播的历史回溯 |
(一)舞种发生至文革前夕(-1966) |
(二)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9) |
(三)上个世纪九十年代(1990-1999) |
(四)新世纪以来(2000-) |
二、中国古典舞对外传播的价值与意义 |
(一)“走出去”的有效载体 |
1.传播形式的共通性 |
2.文化内涵的共享性 |
3.身体语言的独特性 |
(二)“走出去”的自我完善 |
1.提升文化自信 |
2.实现全面育人 |
3.强化独特身份 |
三、中国古典舞系2019年赴美巡演案例分析 |
(一)调研对象与方法 |
(二)研究调查结果 |
1.观众基本背景 |
2.观众观演习惯 |
3.观众背景知识 |
4.观众观演驱动 |
5.观众观演感受 |
6.观众整体评价 |
7.观众意见建议 |
(三)调查结果总结 |
1.多个层面获得肯定 |
2.演出质量与上座率存在逆差 |
3.品牌形象尚未树立 |
4.宣传与营销意识有待加强 |
5.稳定观演习惯尚未形成 |
6.年轻观众占比较少 |
7.综合质量要求较高 |
8.舞剧形式中国化身份尚待确立 |
9.受众接受与其背景密切相关 |
10.跨文化意识有待增强 |
四、中国古典舞对外传播的现存问题与解决策略 |
(一)尚待优化的传播方式 |
1.人格化传播 |
2.多层次传播 |
3.多媒介传播 |
(二)尚待完善的内涵建设 |
1.建构传播的科学概念 |
2.确立传播的代表作品 |
3.建树传播的价值内涵 |
(三)尚待加强的接受与认同 |
1.基于不同语境的概念解读 |
2.根据不同市场的作品选择 |
3.面对不同受众的教学方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校园芗剧教学实践研究 ——以漳州市实验小学、新桥中心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校园芗剧教学概述 |
第一节 校园芗剧教学的相关概念界定及分类 |
第二节 校园芗剧教学的积极意义 |
第三节 校园芗剧教学的发展概况 |
第二章 校园芗剧教学现状调查 |
第一节 问卷调查 |
一、问卷调查设计 |
二、问卷调查结果 |
第二节 教学观察 |
一、教学观察记录 |
二、教学观察结果 |
第三节 结果分析 |
一、学生层面 |
二、教师层面 |
三、教学层面 |
第三章 校园芗剧教学实践探索 |
第一节 教学设计理念 |
一、设置明确的教学目标 |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
三、构建多元的教学模式 |
四、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 |
第二节 教学设计方案 |
一、探究型 |
二、鉴赏型 |
三、实践型 |
第三节 教学实施建议 |
一、运用“读·思·达”教学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
二、利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
三、将口传心授与乐谱剧本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南音教育的价值研究(1990-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综述 |
1.倡导、认识南音进入学校教育的意义 |
2.南音教育的办学范式研究 |
3.与南音教育相关的学术基础研究 |
三、本文的概念界定与研究思路 |
1.地点、时间与范围 |
2.何谓“南音教育的价值”? |
3.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目的与意义 |
1.研究方法 |
2.研究目的与意义 |
3.本文主要理论创新 |
第一章 南音教育:历史回溯与现实关怀 |
一、南音教育(传承)的原初方式 |
1.授课方式--“口传心授” |
2.交流方式--“以曲会友” |
二、当代全球化趋势中的南音教育 |
1.全球化并不排斥具有民族特性的南音教育 |
2.南音教育也需要全球化视野 |
三、南音教育与文化自觉 |
1.南音教育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
2.南音人对其南音文化有“自知之明” |
第二章 南音教育:人才培养的独特路径 |
一、泉州南音人才培养的闽南民俗文化背景 |
1.闽南文化特性 |
2.闽南乡族观念 |
3.闽南民间信仰与节庆风俗 |
二、内涵发展: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
1.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以泉州师院音乐学南音本科专业为例) |
2.有一支专业合格的南音师资队伍 |
3.南音乐人:“非遗”传承的向导与支撑 |
三、外延发展:规模与空间 |
1.规模的扩大 |
2.空间的拓展 |
第三章 南音教育的学校价值体现 |
一、理论研究-南音教育的先导作用 |
1.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原则 |
2.南音学术研究的成就 |
二、南音教育中的内生扩展 |
1.专业设置的理念与根据 |
2.良好的办学条件 |
三、高校教育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教育专家 |
1.南音学科建设的引领者 |
2.南音教育发展的推动者 |
3.突出成就的南音表演者 |
四、学校人才的培养:南音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
1.可以承担中小学学生“精神家园”的教育义务 |
2.本硕毕业生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 |
第四章 南音教育的社会价值体现 |
一、艺术实践-从中国泉州走向世界闽南文化区 |
1.南音教育-艺术实践之普遍意义 |
2.南音教育-艺术实践之特殊意义 |
二、南音教育中的文化保值与增值 |
1.南音教育-重在建构孩子自己的精神家园 |
2.泉州师范学院与泉州南音乐团共同谱写剧作《凤求凰》 |
3.南音专业艺术硕士与文化产业共同设计南音文化衍生品 |
三、南音教育与多重认同 |
1.在个人层面上获得认同 |
2.在地方文化层面上获得认同 |
3.在政府层面上获得认同 |
4.在世界闽南文化区层面上获得认同 |
第五章 南音教育:蕴藏着“以乐化人”的情怀意向 |
一、南音曲调中蕴含着“化人以雅”的情怀意向 |
1.培养尚雅情怀 |
2.陶冶雅正情操 |
二、南音文化底蕴中蕴含着“化人以礼”的情怀意向 |
1.寓礼于乐中 |
2.完善人性发展 |
三、南音泥土精神中蕴含着“化人以德”的情怀意向 |
1.增强凝聚人心 |
2.强化价值感化 |
余论 |
一、对南音教育相关问题的思考 |
1.南音传承中的变异认识 |
2.南音传承中的发展评析 |
二、南音从被保护走向自强的可持续传承成为可能 |
1.南音进入中小学课堂成为制度化 |
2.南音人才培养规范化 |
3.南音社团演出常态化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学术发展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论文研究背景 |
一、舞蹈研究所的发展背景 |
二、舞蹈学科发展背景下的舞蹈研究 |
第二节 论文研究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四节 研究方案 |
一、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二、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
第五节 重要关系的界定 |
一、学术传承 |
二、舞蹈研究所教育功能的延伸 |
三、下属机构及科研辅助部门的划定 |
第一章 主体自觉的学术开拓(1973-1980年) |
第一节 舞蹈研究所符号意指 |
一、学术共同体 |
二、舞蹈信息资料库 |
三、人才培养基地 |
四、理论发声源 |
五、文化交流平台 |
六、非遗传统舞蹈保护研究平台 |
第二节 “舞蹈研究组”时期(1973-1975年) |
第三节 舞蹈研究组时期(1976-1977年) |
第四节 舞蹈研究室时期(1978-1979年) |
第二章 学科视域的学术建设(1980-1987年) |
第一节 舞蹈研究所建立的背景、宗旨及定位 |
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
二、国家文化建设路径的转变 |
三、舞蹈学科建设的自省与自觉 |
第二节 历史接续的路径与准则 |
一、中体西用:现代学术研究的本土化实践 |
二、推陈出新:批判性否定的价值准则 |
第三节 历史建构的维度 |
一、教育功能的建立与教学模式的探索 |
二、内部机构的建设与意义 |
第三章 跨学科的学术探索(1987-2000年) |
第一节 学科意识的建构与重构 |
一、学科坚守:已知求未知 |
二、学科跨越:未知见已知 |
第二节 教育模式的再发展 |
一、勇攀教育高塔:舞蹈学博士教育的开创 |
二、时代赋予的使命:培养中国舞蹈学者的沃土 |
第三节 机构界限的消融与关联 |
第四章 学术体系的建构 |
第一节 舞蹈研究所学术研究的特征 |
一、人民性 |
二、民族性 |
三、科学性 |
四、开放性 |
五、群体性 |
六、史论型 |
七、连续性 |
第二节 舞蹈研究所学术研究的领域 |
一、中国舞蹈史 |
二、外国舞蹈研究 |
三、舞蹈基础理论 |
四、舞蹈应用理论 |
五、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
六、跨学科研究 |
七、综合性文集 |
八、译介类 |
九、辞书典籍类 |
十、传记类 |
第三节 舞蹈研究所学术研究之精神 |
结语 |
附录 :舞蹈研究所大事记(1973年——2000年)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京剧在台湾的传承与发展研究(194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问题意识 |
一、台海两岸京剧艺术与教育推广 |
二、检视当代京剧艺术发展的传承与创新 |
三、再探台湾跨文化剧场的流动与现象 |
第二节 前人研究成果 |
一、台湾演剧生态与京剧发展现状 |
二、台湾京剧表演与舞台实践 |
三、台湾京剧教育传承与创新 |
四、跨文化台湾戏曲的发展现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一、研究方法 |
二、资料来源 |
第四节 章节大纲 |
第二章 1948年後的台湾政社艺文环境 |
第一节 相对紧张的文化氛围 |
一、政局环境 |
二、政策与奖励制度 |
第二节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
一、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 |
二、剧本审查,少年国剧欣赏 |
第三节 地方意识抬头 |
一、政治社会环境 |
二、文化建设政策 |
第四节 两岸开放与台湾文化发展 |
一、开放交流的推动 |
二、地方的积极坚持 |
第三章 1948年後台湾京剧的传承起步 |
第一节 初期来台艺人与剧团 |
一、初期来台的京剧艺人 |
二、1948年後京剧活动 |
第二节 三大民间京剧团 |
一、剧团的脉络 |
二、活动情况 |
第三节 顾剧团结束後的京剧活动 |
一、演艺活动与整编 |
二、海派京剧——麒麟厅 |
小结 |
第四章 公办专业京剧团的传承与发展 |
第一节 四大历史悠久军剧团 |
一、大鹏国剧队 |
二、海光国剧队 |
三、陆光国剧队 |
四、明驼国剧队 |
第二节 历时较短的军剧团 |
一、大宛国剧队 |
二、龙吟国剧队 |
三、干城国剧队 |
第三节 军剧团主要目的任务 |
一、劳军戏演出 |
二、藉由竞赛传递政治讯息 |
第四节 学校附属的京剧团 |
一、国光剧团 |
二、台湾京崑剧团 |
小结 |
第五章 1980年代後京剧在台湾的传承与发展 |
第一节 时代思潮与市场需要 |
一、新剧团与京剧现代化 |
二、「京剧改革」论争 |
三、京剧演出活动 |
第二节 广电传播与市场机制 |
一、京剧与广播电台 |
二、戏曲现代传播之再发挥 |
第三节 面对时代改变的京剧之变化 |
一、剧本内容之变化 |
二、演出制作层次之提昇 |
三、演出风格之多样化 |
小结 |
第六章 京剧教育及人才培养发展与变迁 |
第一节 三军京剧教育学校 |
一、(空军)大鹏戏剧实验学校 |
二、(陆军)陆光戏剧实验学校 |
三、(海军)海光戏剧实验学校 |
第二节 军团及艺工总队京剧教育机构 |
一、大宛国剧训练班 |
二、国光艺术戏剧学校 |
第三节 民间京剧教育机构 |
一、少年国剧欣赏会 |
二、大专青年国剧研习会 |
三、剧本五年计画暨教育课程制定标准 |
四、复兴国剧特刊 |
五、创办「金龙奖」竞赛 |
六、首度引进大陆师资交流 |
七、两岸六校京剧联演 |
第四节 高等教育学院 |
一、中国文化大学 |
二、台湾戏曲学院 |
三、台湾艺术大学 |
小结 |
第七章 京剧新美学的传承与发展 |
第一节 政策解禁下的交流与发展 |
一、两岸开放交流带来的发展动力 |
二、台湾京剧面向大陆和世界的新变化 |
第二节 京崑合流——多元融合 |
一、京崑腔体融合——李宝春 |
二、崑生改行京剧——温宇航 |
三、蓬瀛五弄——曾永义、周秦 |
第三节 中西合流——走向国际 |
一、与西方经典对话——吴兴国 |
二、听觉演员邂逅视觉导演——魏海敏、罗伯·威尔森 |
三、全能剧场——高行健 |
四、小结: 兼谈环境剧场 |
第四节 古今合流——继往开来 |
小结 |
第八章 结语 |
一、台湾演剧生态与京剧发展现象 |
二、台湾京剧艺术与教育推广 |
三、台湾京剧表演与舞台实践 |
四、当代台湾戏曲发展的跨界与创新 |
参考书目(按年份排序) |
附录一: 国军文艺金像奖历届京剧竞赛表 |
附录二: 台湾京剧发展年表 |
附录三: 台湾出版之京剧论述书籍 |
附录四: 1982年~2018年台湾京剧硕博士论文 |
(8)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六十年历史演进及其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起步期(1958-1969 年) |
第一节 厦门艺术学校舞蹈科的创立 |
第二节 福建艺术专科学校舞蹈系的创立 |
第三节 起步期的成因分析 |
第二章 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停滞期(1970-1974 年) |
第一节 全省学校舞蹈教育的全面停办 |
第二节 停滞期的成因分析 |
第三章 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复苏期(1975-1996 年) |
第一节 福建艺术学校舞蹈专业的复办 |
第二节 福建艺术学校在全省各地的分班 |
第三节 厦门戏曲舞蹈学校的独立组建 |
第四节 复苏期的成因分析 |
第四章 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发展期(1997-2009 年) |
第一节 八所高等院校舞蹈专业的建立 |
第二节 福建师范大学舞蹈硕士点的建立 |
第三节 四所中专学校舞蹈教育的发展 |
第四节 发展期的成因分析 |
第五章 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改革期(2010-2018 年) |
第一节 中专层次舞蹈教育的独立、停办与兼并 |
第二节 大专本科层次舞蹈教育的增办与改革 |
第三节 研究生层次舞蹈教育的调整与增办 |
第四节 改革期的成因分析 |
第六章 福建省区域性学校舞蹈教育历史演进的特点及其思考 |
第一节 福建省区域性学校舞蹈教育历史演进的特点 |
一、办学地理位置由点状分布向线状分布推进 |
二、办学性质由公办转向公办为主民办为辅 |
三、从依托其他艺术学科办学到独立办学 |
四、办学层次逐步高层化规范化 |
五、专业设置由单一向多元转变 |
六、地方特色课程日益突出 |
七、就业由统一分配到自由择业 |
第二节 对福建省区域性学校舞蹈教育历史演进的思考 |
一、鼓励民办学校开设舞蹈专业 |
二、拓展舞蹈专业设置的新门类 |
三、深挖区域性的舞蹈特色课程 |
四、推进中小学舞蹈课程的开设 |
五、加强国内外校际间合作交流 |
六、传承舞蹈名师优秀教育理念 |
结论 |
附录1 访谈问题大纲 |
附录2 访谈录概况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索引 |
个人简历 |
(9)全国中小学音乐观摩课发展研究 ——以第五、六、七、八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价值 |
2.现实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对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及课例研究 |
2.对中国其他音乐优质课的研究 |
3.对中国音乐课堂教学的比较研究 |
4.现有研究评述 |
(四)研究对象 |
(五)研究方法 |
(六)研究创新点 |
一、四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观摩课时代背景及基本特征 |
(一)四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观摩课发展背景 |
1.中国经济的发展为音乐教育提供物质基础 |
2.中国科技的进步为课堂教学增添乐趣 |
3.21世纪课标改革为学科发展指明方向 |
4.高等教育大众化培养大量音乐师资 |
5.社会音乐教育的普及提升青少年音乐素质 |
6.三大教学法的推广丰富音乐教师的教学手段 |
(二)四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观摩课基本特征 |
1.授课教师:以经济发达地区居多 |
2.使用教材:以“人音版”、“人教版”为主 |
3.课堂类型:以“欣赏课”、“歌唱课”为主 |
4.授课学段:集中于小学中高年段、中学低年段 |
二、四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观摩课整体发展特征 |
(一)观摩课选曲发展特征 |
1.“传统化”倾向 |
2.“多元化”倾向 |
(二)观摩课教学媒体发展特征 |
1.现代音乐教学媒体广泛使用 |
2.智能音乐科技渐入课堂 |
3.传统与现代教学媒体相结合 |
(三)观摩课教学方法发展特征 |
1.教学方法趋向多样化 |
2.重体验,重实践 |
3.三大教学法综合运用 |
三、四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观摩活动获奖课例特点及发展趋势 |
(一)四届获奖课例的共同特点 |
1.教学目标指向明确 |
2.课堂结构科学合理 |
3.教学设计层层叠进 |
4.师生互动平等合作 |
5.教师风格个性鲜明 |
(二)四届获奖课例的发展趋势 |
1.教学目标趋向情意化 |
2.教学设计趋向情境化 |
3.教学过程趋向音乐化 |
4.教师技能趋向综合化 |
5.学生参与趋向实践化 |
6.师生互动趋向亲密化 |
四、四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观摩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一)存在问题 |
1.部分课堂教学突出以教师为主体,忽视学生的主动性 |
2.个别教师专业素养较低,难以胜任教学任务 |
3.部分课堂教学过于凸显教师的表演性,忽视师生相长的教学性 |
4.部分课堂教学过于强调视觉性,忽视音乐作为声音艺术的体验性 |
(二)合理化建议 |
1.突出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 |
2.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专业学习 |
3.重点解决借班上课带来的问题,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 |
4.强调音乐学科本身特征,提高关注音乐本体的程度和有效性 |
结论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两岸中学音乐教育现状比较研究 ——以台北市仁爱国民中学和武汉市江夏第一初级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课题研究背景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目标和方法 |
第一章 两岸课程改革现状之政策比较研究 |
第一节 社会因素 |
(一) 台湾社会变迁对中学音乐课程教育的发展的影响 |
(二) 大陆政治变化对中学音乐课程教育的发展的影响 |
第二节 经济因素 |
(一) 台湾的经济发展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
(二) 大陆的经济发展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
第三节 文化因素 |
(一) 台湾文化因素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
(二) 大陆文化因素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
第二章 两岸中学音乐课程教学现状之比较研究 |
第一节 音乐中学课程课程目标之比较研究 |
(一) 两岸音乐课程目标之相似点 |
(二) 两岸中学音乐课程目标之不同点 |
第二节 两岸音乐课程课程内容之比较研究 |
(一) 两岸中学音乐课程内容之相似点 |
(二) 两岸中学音乐课程内容之不同点 |
第三节 两岸音乐课程课程管理之比较研究 |
(一) 两岸中学音乐课程管理之相似点 |
(二) 两岸中学音乐课程管理之不同点 |
第四节 两岸音乐课程课程实施之比较研究 |
(一) 两岸中学音乐课程实施之相似点 |
(二) 两岸中学音乐课程实施之不同点 |
第五节 两岸音乐课程评价之比较研究 |
(一) 两岸中学音乐课程评价之相似点 |
(二) 两岸中学音乐课程评价之不同点 |
第三章 两岸中学音乐教学条件之比较研究 |
第一节 音乐教学中基础设施之比较研究 |
第二节 音乐教学中硬件设备之比较研究 |
第三节 音乐教学中音像图书资料之比较研究 |
第四章 两岸中学音乐师资及培训之比较研究 |
第一节 音乐教学中师资之比较研究 |
(一) 专业技能方面的异同 |
(二) 工作积极性的差异 |
(三) 薪资方面的差异 |
(三) 群众满意度方面的差异 |
第二节 音乐教学中音乐培训之比较研究 |
第五章 借鉴与吸收 |
第一节 解析音乐教育课程内涵,并达成整体规划的共识 |
(一) 音乐教育课程内容应当以需求为主导 |
(二) 音乐教育课程内容应当多元化 |
(三) 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应当重视整合当地资源 |
第二节 改革教学模式,促进课程的有效实施 |
(一) 加强课堂教学实践 |
(二) 摒弃技术至上的教学理念 |
第三节 妥善规划师资培育与在职培训 |
(一) 明确教师培训目标 |
(二) 拓展教师培训内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海峡两岸戏曲舞蹈教学之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J].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福建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12)
- [2]甘肃泾川仙鹤舞的文化解读[D]. 张倩.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3]中国古典舞对外传播研究 ——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例[D]. 蔡烁. 北京舞蹈学院, 2020(12)
- [4]校园芗剧教学实践研究 ——以漳州市实验小学、新桥中心小学为例[D]. 林雅萍.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5]南音教育的价值研究(1990-2018)[D]. 陈俊玲.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6]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学术发展历程研究[D]. 孙延瑞.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01)
- [7]京剧在台湾的传承与发展研究(1948-2018)[D]. 黄建华. 苏州大学, 2019(08)
- [8]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六十年历史演进及其成因[D]. 苏佳燕.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9]全国中小学音乐观摩课发展研究 ——以第五、六、七、八届为例[D]. 肖望.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10]两岸中学音乐教育现状比较研究 ——以台北市仁爱国民中学和武汉市江夏第一初级中学为例[D]. 颜宁.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