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型越野车转向系统应急阀CAT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沈阿荣,刘伟建,舒勇,田豪,范广龙[1](2018)在《某越野车转向油泵壳体爆裂原因分析及验证》文中认为文章通过对某越野车型转向油泵爆裂进行了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并对方案进行验证,为各类变型车及新车型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郑凯锋[2](2014)在《四轴重型车辆电控液压全轮转向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轮转向技术在多轴车辆上的应用可大大提高了车辆的转向灵活性和操纵稳定性。本文以常见的四轴重型车辆为研究对象,该车1、2桥采用液压助力转向系统且由方向盘进行控制,3、4桥增设电控液压转向系统且由全轮转向控制器控制,从而实现了整车的全轮转向。本文主要针对后两桥转向所涉及的电控液压转向系统和全轮转向控制算法进行研究,并结合dSPACE控制器和所设计的电控液压转向试验台进行全轮转向的半实物仿真试验,为全轮转向系统的开发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经验。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建立了具有22自由度的四轴车辆整车动力学模型,通过与商业车辆动力学软件TruckSim中四轴车辆模型的对比,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正确性。另外,在整车动力学方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微分式变形协调方程求解轮胎载荷的方法。不同于静态求解各轮胎载荷,该方法考虑了悬架阻尼、侧倾速度、侧倾加速度等的影响,将代数式协调方程改进为微分式协调方程,进而能够体现载荷转移的动态特性。(2)针对电控液压转向系统,采用具有对中缸形式的液压系统方案,基于该方案建立了对称阀控非对称缸形式的、考虑负载惯性、弹性、黏性摩擦及任意外加力的电控液压位置伺服系统模型。针对这一模型从频域上分析了各因素对系统固有频率、阻尼比及总增益的影响,通过频率仿真分析确定了PID控制器中比例增益的大小,指出了系统的频宽以及稳态跟踪误差。基于电液位置伺服系统模型在AMESim软件中搭建了电控液压转向系统,分别从PID控制器参数、油源压力、等效负载参数、伺服比例阀特性参数、控制器纯延迟时间等多方面进行了参数化仿真分析,分析结果证实了所设计的电控液压系统合理可行。(3)针对所研究的四轴车辆,提出了四种转向模式,分别是低速协调转向模式、蟹行模式、自动模式和传统模式,针对前三种工作模式分别设计了不同的控制算法。针对低速协调转向模式给出了基于Ackerman转向的控制算法,仿真结果表明了该算法可以有效的减小车辆的转弯半径并降低轮胎的磨损。针对蟹行模式提出了以零横摆角速度为目标的控制算法,仿真证实了该算法可使车辆几乎以平行侧移的方式实现蟹行。针对自动模式提出了一种以车速、第一轴转角、横摆角速度作为输入,具有超前环节与滞后环节的前馈加反馈型控制算法,基于这一算法进行了全轮转向的稳态分析、瞬态分析、考虑执行机构的频域分析以及鲁棒分析,从本质上把握了四轴车辆的全轮转向对整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为更高级的全轮转向控制算法设计提供了指导。由于车辆装载不同会严重影响整车质量、行驶条件的改变也会使路面摩擦系数有较大变化,为了使全轮转向有更强的适应能力,改进了上面提出的自动模式控制算法,附加整车质量输入和路面摩擦系数输入,使全轮转向自动模式可根据车载状态和路面状况自动改变控制输出,最后通过仿真分析证实了该算法有效的提升了全轮转向的性能。自动模式虽然能在低速时采用逆相位转向减小了转弯半径,但它是以减小质心侧偏为目标的,在低速时会输出较大的逆相位转角造成不协调转向,从而加重了轮胎的磨损。针对这一问题,又提出了带有约束型的自动模式控制算法,该算法结合了低速协调转向模式算法的优点,从而实现了低速减小转弯半径、减小轮胎磨损,高速提高操稳性三者目标的统一,仿真分析验证了该约束型控制算法的有效性。针对上面提出的四种转向模式,结合各模式的最高使用车速与最大转角,综合对比各模式的工作区域,舍去了低速协调转向模式和传统模式,修正了自动模式的控制算法,最终将四种转向模式降低为两种转向模式,从而有效的减轻了驾驶员的操作难度。针对仅保留的自动模式和蟹行模式,给出了两者的切换条件,保证了模式切换的安全性。整体研究内容为全轮转向控制器的开发提供了全面性的理论指导。(4)为了对电控液压转向系统的实际性能进行研究,设计了电控液压转向试验台。试验台的设计涉及到原地转向阻力矩模拟设计、行驶转向阻力矩模拟设计、回正力矩模拟设计、方向盘转角信号产生系统设计、液压系统设计、电控系统设计。基于所设计的转向试验台进行了两种类型的试验。第一种是执行机构性能试验,第二种是基于dSPACE的半实物仿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方向盘在低频大转角输入时,采用比例阀形成的位置控制系统具有较好的跟踪性能,实际的车轮转角、车辆的横摆角速度和侧向加速度都能很好的吻合理论值,证实了所设计的全轮转向控制算法在低速时采用逆相位转向提高了车辆的操作灵活性,同时在高速时采用同相位转向提高了车辆的行驶稳定性。但若方向盘转向频率提高后,实际的值与理论的值相差较大,即高频输入时,执行机构应具有更高的性能才能适用于全轮转向系统。
柳琼璞[3](2013)在《70t矿用自卸车转向液压系统设计与仿真研究》文中认为矿用自卸车是应用于露天矿区、水利水电建设现场运输岩石、渣土的一种专用车辆,其载重吨位大,工况恶劣,道路爬坡多、转弯多、路况差,行驶速度低,多发安全事故,对车辆的操纵性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转向系统作为车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车辆直线行驶或转向的操纵执行机构,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和行驶安全性。因此,对矿用自卸车转向系统进行研究有重要工程意义。本论文以载重量为70t的TL87型宽体矿用自卸车转向系统为研究对象。论文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矿用自卸车转向技术发展概况、研究现状及本文研究内容;概括了转向系统分类及转向性能要求;对比分析了国内外5家70t矿用自卸车转向系统的技术特点;针对车辆在下坡转弯行驶工况中产生的转向沉重现象和无应急转向装置提出了转向系统的改进方案,对转向液压系统的元件进行选型计算;设计了发动机熄火状态下的应急转向液压系统;利用AMESim仿真软件建立了转向液压系统中转向器、优先阀、转向液压缸、应急换向阀等元件的仿真模型,搭建了带应急转向装置的全液压转向系统仿真模型和机械式液压助力转向系统仿真模型;对实际中的四种典型工况下进行了仿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转向系统性能达到了设计要求。
侯训波,王新郧,温圣灼,孙树奎,柳兴林[4](2009)在《汽车动力转向液压应急供油系统结构和原理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重型载货汽车动力转向中液压应急转向供油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主要元件的结构及功能。由于该液压应急转向供油系统具有电检测报警功能、对低速主转向供油的补充功能,在车辆动力转向失效或发动机停转等紧急状态下,仍能提供动力转向操作,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车辆行驶的安全性。
李福庆,刘昭度,岳小梅[5](2008)在《重型汽车应急转向关键部件液压实验台的研制》文中提出该文在分析重型汽车应急转向系统工作原理的基础上,介绍了所研制的应急转向关键部件液压实验台的工作原理和构成。在实验台上进行了应急转向泵、阀的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实验台工作可靠、精度高、操作便捷,有助于应急转向系统的开发研究。
丁建民[6](2006)在《轮式装载机转向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外装载机自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到60年代基本完善成熟。其转向液压系统也在逐渐改进完善。建国以来,我国装载机从无到有,特别是80年代后我国装载机基本形成系列,相应的转向液压系统也逐渐引起了行业的重视,与国外相比,在基础元件和液压系统方面也在逐渐完善提高。本文结合公司ZL30、ZL50、ZL50B、ZL50F、ZL60F装载机的设计、试验生产情况,首先,对比分析了装载机的转向方式,其次,分析对比了各种转向液压系统的工作原理和优缺点,第三,对卡特彼勒技术---全液压流量放大转向液压系统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试验研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另外,对合理利用功率,进一步提高液压系统的工作效率进行探讨和前景展望。
陈洋[7](2004)在《冗余技术在特种越野车上的运用》文中提出冗余技术是提高产品可靠性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它通过对关键系统的单元并联或进行储备,以便当工作单元失效时,立即由贮备单元接替。某特种越野车的制动系、转向系、充放气等关键系统,对这一技术进行了较成功的运用,提高了某特种越野车的可靠性、安全性。
赵勇,曹树平,易孟林,王新郧[8](2002)在《重型越野车转向系统应急阀CAT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介绍重型越野车转向系统中应急阀的工作原理及其CAT系统的设计、软硬件组成和串行通信的实现方法。该系统稳定可靠 ,测试精度高 ,操作方便快捷 ,自动化程度高
二、重型越野车转向系统应急阀CAT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型越野车转向系统应急阀CAT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某越野车转向油泵壳体爆裂原因分析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故障现象 |
2 故障原因分析 |
2.1转向-备轮举升液压系统原理介绍 |
3 解决措施 |
4 验证效果 |
5 结束语 |
(2)四轴重型车辆电控液压全轮转向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全轮转向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机械式全轮转向系统 |
1.2.2 液压式全轮转向系统 |
1.2.3 电控电动式全轮转向系统 |
1.2.4 电控液压式全轮转向系统 |
1.2.5 全轮转向技术的小结 |
1.3 电控液压转向系统 |
1.3.1 伺服比例阀 |
1.3.2 电液位置伺服系统 |
1.3.3 对中锁死机构 |
1.4 全轮转向控制算法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4.1 仅控制后轮转向的控制算法 |
1.4.2 同时控制前后轮转向的控制算法 |
1.4.3 涉及全轮转向的集成控制 |
1.4.4 多轴车辆的全轮转向控制算法 |
1.4.5 全轮转向控制算法的小结 |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四轴车辆整车动力学模型 |
2.1 非线性 22 自由度模型 |
2.1.1 车辆坐标系 |
2.1.2 簧载质量线动量和动量矩 |
2.1.3 非簧载质量线动量和动量矩 |
2.1.4 整车的线动量和动量矩 |
2.1.5 车轮运动方程 |
2.1.6 车身/整车动力学方程 |
2.1.7 悬架作用力 |
2.1.8 轮胎力 |
2.2 协调方程 |
2.3 转向几何学 |
2.4 轮胎模型 |
2.5 参数设置 |
2.6 整车模型的对比验证 |
2.7 全轮转向的初步仿真分析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控液压转向系统 |
3.1 电控液压转向系统方案 |
3.2 电控液压转向系统设计 |
3.2.1 原地转向阻力矩 |
3.2.2 行驶转向阻力矩 |
3.2.3 转向连杆机构 |
3.2.4 转向缸主要尺寸的确定 |
3.2.5 油泵的选定 |
3.2.6 伺服比例阀的选定 |
3.3 电液位置伺服系统建模 |
3.3.1 阀控缸模型 |
3.3.2 伺服比例阀模型 |
3.3.3 电液位置伺服系统模型 |
3.4 频率响应分析 |
3.4.1 阀控缸的传递函数模型 |
3.4.2 频率响应仿真分析 |
3.5 稳态误差分析 |
3.6 等效负载对频率特性的影响 |
3.6.1 等效刚度的影响 |
3.6.2 等效质量影响 |
3.6.3 等效阻尼影响 |
3.7 等效负载参数的确定 |
3.7.1 等效质量 |
3.7.2 等效刚度 |
3.7.3 等效阻尼 |
3.7.4 等效外界摩擦阻力 |
3.8 电控液压转向系统仿真分析 |
3.8.1 阀控缸模型验证 |
3.8.2 闭环系统模型验证 |
3.8.3 电控液压转向系统模型 |
3.8.4 原地转向的基本分析 |
3.8.5 行驶转向的基本分析 |
3.8.6 PID 控制器参数的影响 |
3.8.7 等效负载的影响 |
3.8.8 油源压力的影响 |
3.8.9 伺服比例阀的影响 |
3.8.10 纯延迟的影响 |
3.8.11 执行机构的简化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全轮转向的控制算法 |
4.1 全轮转向 Auto 模式 |
4.1.1 基本分析 |
4.1.2 全轮转向 Auto 模式控制算法 |
4.1.3 稳态分析 |
4.1.4 瞬态分析 |
4.1.5 频域分析 |
4.1.6 鲁棒性分析 |
4.1.7 附加整车质量输入和路面摩擦系数输入的控制算法 |
4.2 全轮转向 Coord 模式 |
4.2.1 全轮转向的 Coord 模式控制算法 |
4.2.2 全轮转向的 Coord 模式仿真分析 |
4.3 全轮转向 Crab 模式 |
4.4 四种转向模式算法之间的关系 |
4.5 模式之间的切换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控液压转向实验台设计及半实物仿真试验 |
5.1 悬架及转向机构 |
5.1.1 悬架机构 |
5.1.2 转向机构 |
5.2 转向阻力矩和回正力矩模拟 |
5.2.1 盘式制动器加载 |
5.2.2 磁粉制动器加载 |
5.2.3 油气弹簧加载 |
5.3 试验台液压系统 |
5.4 方向盘转角信号产生系统 |
5.5 试验台控制系统 |
5.6 执行机构性能试验 |
5.6.1 正弦输入试验 |
5.6.2 等速斜坡输入试验 |
5.7 全轮转向的半实物仿真试验 |
5.7.1 方向盘正弦输入试验 |
5.7.2 方向盘角阶跃输入试验 |
5.8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全文总结 |
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70t矿用自卸车转向液压系统设计与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矿用自卸车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矿用自卸车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矿用自卸车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国内外 70t 矿用自卸车转向系统分析 |
2.1 矿用自卸车转向系统分类及性能要求 |
2.1.1 矿用自卸车转向系统分类 |
2.1.2 矿用自卸车转向性能要求 |
2.2 国内外 70t 矿用自卸车转向系统对比分析 |
2.2.1 机械液压助力式转向系统分析 |
2.2.2 全液压转向系统分析 |
2.3 TL87 型矿用自卸车转向系统主要存在的问题 |
2.4 转向液压系统改进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矿用自卸车转向液压系统设计 |
3.1 转向系统各元器件计算选型 |
3.1.1 最大转向阻力矩的确定 |
3.1.2 转向液压缸负载计算 |
3.1.3 液压缸计算选型 |
3.1.4 转向系统压力确定 |
3.1.5 转向器的计算选型 |
3.1.6 转向泵的计算选型 |
3.2 应急转向液压系统设计 |
3.2.1 全液压转向器的人力转向分析 |
3.2.2 应急转向系统工作原理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 AMEsim 的转向液压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 |
4.1 全液压转向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
4.1.1 转向器仿真模型的建立 |
4.1.2 优先阀仿真模型建立 |
4.1.3 转向液压缸仿真模型的建立 |
4.1.4 转向液压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
4.2 典型工况下仿真分析 |
4.3 应急转向液压系统建模与仿真 |
4.4 机械式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建模与仿真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汽车动力转向液压应急供油系统结构和原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液压应急供油系统功能 |
2 液压应急供油系统组成 |
3 应急阀结构和工作原理分析 |
3.1 油路切换原理分析 |
3.2 单向阀作用分析 |
3.3 应急供油检测过程 |
3.4 应急切换中典型流量计算 |
4 应急泵结构和工作原理分析 |
4.1 工作原理 |
4.2 关键结构 |
5 结束语 |
(5)重型汽车应急转向关键部件液压实验台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应急转向系统实验台的研制 |
1.1 应急转向系统的工作原理 |
1.2 应急转向关键部件实验台概述 |
1.3 实验台数据采集系统 |
2 应急泵阀性能测试 |
3 结论 |
(6)轮式装载机转向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转向系统的基本要求 |
1.3 国内外转向液压系统的发展现状 |
1.4 轮式装载机的转向方式 |
1.4.1 偏转轮转向 |
1.4.2 铰接式转向 |
1.4.3 滑移转向 |
第二章 轮式装载机转向液压系统 |
2.1 转向液压系统的功能及当前应用状况 |
2.2 装载机转向液压系统的分类 |
2.3 装载机转向液压系统的发展趋势 |
2.4 转向液压系统的设计要求 |
2.5 液压转向系统设计参数 |
2.5.1 转向系统压力 |
2.5.2 转向系统流量 |
2.5.3 转向传动比i_ω |
2.5.4 转向灵敏度 |
第三章 装载机常用转向液压系统的分析 |
3.1 机械反馈随动转向系统 |
3.2 全液压转向系统 |
3.2.1 单路稳流阀的作用 |
3.2.2 全液压转向器 |
3.2.3 压力阀块 |
3.2.4 全液压转向系统的操纵过程 |
3.3 全液压流量放大转向液压系统分析 |
3.3.1 先导油泵 |
3.3.2 全液压转向器 |
3.3.3 切断阀 |
3.3.4 流量放大阀 |
3.3.5 流量放大原理分析 |
第四章 流量放大转向液压系统分析 |
4.1 全液压流量放大转向液压系统应用现状 |
4.2 全液压流量放大转向液压系统控制机理 |
4.3 系统原理性缺陷的分析 |
4.3.1 先导油路 O 型滑阀机分析 |
4.3.2 主油路负载反馈信号油分析 |
4.4 不同工况使用现象及原因分析 |
4.4.1 装载机的实际工况 |
4.4.2 原因分析 |
4.5 解决措施 |
4.5.1 液控三位三通信号切断阀 |
4.5.2 转向阀结构改进 |
4.5.3 从阀杆结构上考虑改进 |
第五章 转向液压系统的逐渐完善和提高 |
5.1 转向液压系统单一系统的改进 |
5.1.1 负载反馈型液压系统 |
5.2 转向系统和工作装置系统整体设计的改进完善 |
5.2.1 液压转向系统和工作装置液压系统共泵组合油路 |
5.2.2 采用双泵合分流转向优先的液压系统 |
5.2.3 多泵合流技术 |
5.2.3 新型轮式装载机转向系统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8)重型越野车转向系统应急阀CAT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概述 |
1 应急阀工作原理及测试项目 |
(1) 应急阀的工作原理 |
①应急阀正常工作时。 |
②应急阀应急工作时。 |
(2) 应急阀的测试项目 |
2 应急阀CAT系统构成 |
(1) 应急阀特性测试回路 |
(2) CAT系统软硬件组成 |
3 上、下位机间的串行通信 |
(1) 硬件连接 |
(2) 软件设计 |
4 结论 |
四、重型越野车转向系统应急阀CAT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某越野车转向油泵壳体爆裂原因分析及验证[J]. 沈阿荣,刘伟建,舒勇,田豪,范广龙. 汽车实用技术, 2018(17)
- [2]四轴重型车辆电控液压全轮转向系统研究[D]. 郑凯锋. 北京理工大学, 2014(04)
- [3]70t矿用自卸车转向液压系统设计与仿真研究[D]. 柳琼璞. 长安大学, 2013(05)
- [4]汽车动力转向液压应急供油系统结构和原理分析[J]. 侯训波,王新郧,温圣灼,孙树奎,柳兴林. 汽车技术, 2009(03)
- [5]重型汽车应急转向关键部件液压实验台的研制[J]. 李福庆,刘昭度,岳小梅. 液压与气动, 2008(07)
- [6]轮式装载机转向系统的研究[D]. 丁建民. 吉林大学, 2006(10)
- [7]冗余技术在特种越野车上的运用[J]. 陈洋. 质量与可靠性, 2004(01)
- [8]重型越野车转向系统应急阀CAT研究[J]. 赵勇,曹树平,易孟林,王新郧. 机床与液压, 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