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析当前农村初级中学教师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赵彩虹[1](2021)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静宁县农村初级中学师资队伍现状调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孙梦瑶[2](2021)在《贵州省农村初级中学教师教学胜任力研究》文中提出
田雨[3](2021)在《初中德育管理调查研究 ——以瑞昌市S初级中学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密切,文化多元与价值多元成为不可逆转的社会现实。在多元背景的冲击下,我国中学德育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学校德育管理如何把握德育发展方向?如何强化德育价值,提高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如何优化德育功能,为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又该如何提高德育效率,提升德育队伍综合素养,使道德教育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如此种种的问题是新时代学校德育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初中德育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总体而言,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是提升初中德育管理能力,发挥初中德育工作最大效益的关键。本文聚焦初中德育管理的现状与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我们认为:德育计划、德育方法、德育组织、德育文化、德育活动、德育课程、德育评价等是影响德育管理实践的关键维度。因此,为了解初中德育管理的现状成因,本研究以文献为基础,采用了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论文选取了瑞昌市S初级中学的3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针对特定教师进行了访谈研究。论文研究发现:当前,初中德育管理主要存在以下七个方面的问题:学校对德育计划作用认知不足,德育计划制定缺乏科学性;德育方法呆板单一,方法使用缺乏情怀与温度;德育组织不健全,组织综合能力有待提升;德育文化传播方式单一,传播途径缺乏创新;德育活动设计缺乏民主性,德育活动形式制度化,忽视受教育者主体性;德育课程忽视隐性教育意义,课程模式单调乏味;德育评价以分数为主要依据,评价主体单一。根据教师访谈结果发现,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有四点:重智轻德的教育理念影响德育组织发展及计划制定;固定思维模式阻碍德育课程改革及文化传播;德育教师队伍职业素养不高限制德育活动及方法创新;教师品德结构认知不足导致德育评价功能缺失。本研究认为可以从七个方面着手改善瑞昌市S初级中学德育管理现状问题:更新德育理念,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优化德育管理组织;遵循教育规律,以教育总方针为根基,制定科学德育计划;提高师资门槛,以专业化培训为辅助,使用走心德育方法;建立教师激励机制,鼓励良性竞争,德育文化多渠道创新;寓教于乐以情施教,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开展丰富德育活动;坚持隐、显性德育相结合,构建课程双主体互动模式;建立科学德育评价体系,以过程性评价为主,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徐颖[4](2021)在《武汉市东西湖区城乡初级中学体育教学评估结果的研究》文中指出学校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增强学生体质,锻炼学生意志品质的重要使命。但受传统重升学率思想的影响,学校体育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放羊式教学、体育课被挤占的现象大量存在,严重影响了体育课的教学质量。针对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诸如《中小学生体育工作评估办法》等来指导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为学校体育工作提供参考和保障。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比较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及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武汉市东西湖区城乡6所初级中学(3所城区中学为吴家山三中、吴家山二中及金银湖中学,3所乡镇中学为慈惠中学、辛安渡中学、新沟中学)体育工作评估中教学评估的四个指标,包括:体育课程教学、体育教师队伍、校园体育活动及体育场地器材与设施四个方面的评估结果进行深入剖析,目的在于确定当前武汉市东西湖区城乡初级中学体育教学面临的困难及挑战,明确影响体育教学工作的因素,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提出改善学校体育教学的对策及建议,以促进体育教学工作的发展。研究表明:(1)东西湖区城乡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工作中各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及教学目标的制定都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但仍有占用课时的情况。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城区更能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要。教学计划中课时计划的制定情况并不理想。(2)城乡初级中学都能按要求制定阳光体育工作方案,但有少数学校在活动具体要求方面不够明确。各学校均能将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可农村学校实施不理想。大课间和集体锻炼活动不完全符合评估要求,但运动会的开展和安全教育培训达标。学生体育技能掌握情况,城区优于农村,可技能熟练程度有待提升。(3)东西湖区体育教师队伍性别年龄结构失衡,女教师比例高,教师年龄成中年化趋势。教师职称结构失调,中高级职称较少。高学历人才缺乏,教师科研能力较弱,且乡镇学校教师在职培训机会不足,工作满意度不高。(4)场地器材基本符合国家标准,乡镇初级中学经费投入不足。同时城区及乡镇的体育教学设施欠缺专人维护及管理。对此提出科学管理课程教学;积极开展校园体育活动;优化体育教师队伍结构;提高体育设施管理水平等建议。
宋浩兵[5](2021)在《许昌地区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族振兴,依赖于教育;人才的培养,系于教育。教育已成为当代强国固本之根基。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依靠教育的力量推动,同时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农村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也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农村教育的建设与发展直接关乎农村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事关农村教育的未来发展走向。应优先把农村教育摆在教育发展突出位置,从而推动农村教育的振兴。农村教师是推动农村教育振兴的重要力量。时至今日,近百万的乡村教师、特岗教师坚守在祖国最边远、贫困、艰苦的农村地区;这一特殊的教师群体长时间被世人所忽视,未得到公众的关注。近年来,农村教育问题已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话题。农村学校体育教育是农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学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体育教师作为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主力军,是体育教学的具体实践者;并对学生直接施加潜移默化教育影响。在关注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关注体育教师的职业生存与发展。农村体育教师的职业生存状态是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不仅关系着体育教师自身的成长与发展,还影响着农村体育教学质量的成效。因此,高度重视农村体育教师的职业生存状况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现实课题。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是推动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群体,本文从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在职业中所遇到的困境入手,采用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的科学研究方法,在其他学科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的研究基础上,结合马斯洛层次需求、社会分层及教育均衡等理论,对许昌地区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的性别年龄结构、学历层次、职称结构、入职动机、经济收入情况、工作环境、日常工作量、职业压力、福利待遇满意度、职业认同感、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社会地位、专业培训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长期置身于农村场域的初级中学体育教师,与城市地区的体育教师相比;其职业生存处境具有相对特殊性、复杂性。在变革的社会时代,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面临人生、职业发展的十字路口,面临前所未有巨大的挑战,职业生存境遇不尽人意、令人堪忧。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呈现以下问题,教学任务繁重,日常工作量大;教学环境条件差,学校场地器材匮乏。薪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低微,承担较大的职业压力、职业认同和满意度低。专业培训机遇少,培训效果欠佳等。窥一斑而知全豹,透过现象看到事物本质,进一步分析影响职业生存状态的因素。提出如下设想和建议: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提高农村体育教师的职业收入,改善学校体育设施;扩充体育教师数量,解决体育师资紧缺的问题;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实施人文关怀理念、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科学考评体系;教师自身应转变价值观念,增强职业认同感;唤醒自我反思意识,促进专业成长。总之,需要国家政策、社会、学校及体育教师自身形成合力并举、多元共治的治理格局。许昌地区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的职业状态才能有效得到改善;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学水平和质量获得较好发展。
余佳平[6](2020)在《社会生态系统视域下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校园欺凌现状与对策 ——以A中学为例》文中指出“校园欺凌”在全世界乃至中国一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普遍的初级中学教育社会现象。伴随着2019年电影《少年的你》的热映,校园欺凌社会现象又一次突显在公众视野中,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与热议。如果放任自流,校园欺凌现象日趋严重,极大祸害初级中学学生的健康成长,足以引起全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关注和思考。12岁至16岁的初中生,正值豆蔻年华,正处于人生的青春期和叛逆期;正处于生理的成长变化期和心理半幼稚半成熟期的“断乳期”,也是良好心理品质的成长关键时期。改革开放四十二年来,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办教育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广东省珠三角地区产生和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民办办学模式——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民办寄宿制学校目前在全国普遍存在,全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关注和思考民办寄宿制学校的校园欺凌具有重要的民办教育意义和社会现实意义。本文以对A中学536名学生的问卷调查为主,对10名老师和2名宿舍管理员的访谈为辅,在社会生态系统视域下,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为研究视角,从学生个体及同辈群体、家庭、学校、社会四个层面,深入探析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校园欺凌现状及产生的原因和应对之策。具体探析如下:第一,校园欺凌现象和校园欺凌行为普遍存在,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主要是放学后和厕所,具有极大的校园隐蔽性。第二,校园欺凌肇事群体对象、手段方式方法: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卷入校园欺凌,七年级的学生更容易卷入校园欺凌事件;以校园言语欺凌、关系欺凌为主;校园欺凌肇事以群体欺凌方式为主;手段方式方法复杂多样难以研判。第三,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教师对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模糊不清,难以了解和研判校园中的关系欺凌,学校和教师对于校园欺凌的看法和态度没有明确定位。第四,学校和教师解决校园欺凌的手段方式方法简单粗暴单一,积极应对校园欺凌的教师教育学习培训专题缺乏,学生个体和同辈群体、家庭、学校、社会四个方面关系沟通比较困难。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的校园欺凌的现状和原因的调查和分析,为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校园欺凌研究提供原始的第一手数据资料,为积极预防预警防治校园欺凌和积极构建健康和谐温馨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校园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研究在社会生态系统视域下,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为研究视角,从学生个体及同辈群体、家庭、学校、社会四个关系层面深入探析社会工作介入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校园欺凌的应对之策:第一社会工作嵌入积极提升学生自身素质:社会工作者积极引导熔铸知行合一价值观,社会工作者积极引导培育正确认知观,社会工作者积极促使学生与人友善、宽容待人,社会工作者积极挖掘学生亮点。第二社会工作嵌入积极构建良好的同辈群体关系:社会工作者积极培养正确的同辈交往方式,社会工作者积极构建同伴支持体系。第三社会工作嵌入促进家庭功能的完善: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革新家庭教养方式,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强化家庭教育,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提高家长应对校园欺凌的敏锐度。第四社会工作积极参与应对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校园欺凌的相关制度体系创新: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预防-应对-善后三级管理体系,社会工作者积极帮扶教师,社会工作者积极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社会工作者积极创新“学+社”合作,社会工作者积极强化宿舍管理职责。第五社会工作积极嵌入拓展社区资源,营造社会文化环境:社会工作者正确引导大众媒体,社会工作者积极促使“社+社”合作,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共建共治共享有爱社区,社会工作者积极发挥政策倡导功能。
陈佳[7](2020)在《乡村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研究 ——来自益阳市三所乡村初级中学的调查》文中研究说明在日渐拉大的城乡差距乃至社会阶层差距拉大的背景之下,教育的工具性价值被放大,承担了太多功利化的重担,意在实现阶级跨越即是一点。“知识改变命运”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在乡村得到了进一步的扎根,不可撼动。乡村学校的学生以分数论成败,“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成为当下乡村教育评价样态的最好诠释。这样的评价理念无形中促成了教育过程中的“畸形”案例,只注重分数的乡村教育与城乡之间固有的差距导致的乡村教育分数中的必然失利,成为一种即可爆发的矛盾。随着教育评价机制的改革,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行意在打破传统的应试评价观,这给乡村教育的发展,乡村学生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希望。本研究致力于对乡村学校在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之中遇到的真实困境进行深入探索,为评价工作提供更多切合实际的参考建议,推动乡村中的学生评价生态改变。本研究以益阳市三所乡村初级中学为代表,在对三所学校相关文件和规定进行查阅的基础上进行了问卷和访谈调查,通过研究而得出目前乡村初级中学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已经取得一定成效,评价工作信息化、评价态度正向化、评价作用扩大化。但目前评价实施仍存在评价主体的参与性失去平衡、评价实施的过程性践行度不高、评价的发展性难以保障以及评价保障的稳定性不强等问题。基于此,研究对目前乡村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存在的问题从政府、学校、教师和学生四个主体进行了归因和反思,得出政府教育职能有待优化、学校工作重心把握失当、教师水平亟待提升以及学生境遇的逆向推动是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结合乡村教育现代化以及呼唤学生核心素养的视野与对乡村教育实际困境的考量,本文对乡村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开展提出了一些实施建议:加强宣传与培训,树立正确的评价理念;规范评价体系,建立科学日常评价程序;加大技术支持,突破乡村学生的记录与评价困境;盘点乡村教育资源,为评价开展提供平台。
田俊[8](2020)在《毕节市农村中学体育发展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阶段。这一时期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攻坚之年,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起点。教育事业的发展也紧随时代步伐,迎来了深化改革发展新局面。特别是其中提到要做好教育扶贫,切断贫困代际之间的代际传递,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鼓励学校办出特色,鼓励教师教出风格[1]。学校体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改革发展的关键一步。农村地区的学校体育发展是教育发展改革的“深水区”、“制高点”。国家一直以来对农村地区的学校体育发展非常重视,各地区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在实际的发展中,各种问题、矛盾凸现,制约了农村学校体育的良性发展。学校体育的发展关乎中国数以千万青少年和儿童的健康成长,关乎国家的发展,关乎中华民族的未来。体育在增强学生体质,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和培养健全人格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真正落实好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才能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完善“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从而逐步改善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趋势。因此,农村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成为了重中之重。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针对毕节市农村初级中学学校体育的发展和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旨在通过了解毕节市农村初级中学学校体育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并客观的提出解决对策,以此促进农村学校体育取得长足发展。针对17所农村初级中学调查得出:1、体育教师男女比例失衡,教师呈年轻化,相关科研论文撰写较差,外出学习、培训机会较少,收入均低于其他科目教师。2、学生身体素质总体及格率较低,各单项素质及格率起伏较大。3、部分教师教学执行力不够,校本课程开发范围和力度较小,理论课教学随意性较大,部分教学方法的使用缺乏灵活性。4、学生课余锻炼次数较少,“两操”开展情况一般,校内外竞赛学生参与度不够,第二课堂开展学校较少。5、体育经费投入不够,场地、器材满足不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本文以毕节市农村初级中学学校体育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为毕节市农村初级中学学校体育的发展建言献策。1、适度增加女性教师的招聘比例,积极营造教师外出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加强职称评聘公开透明,调整教师收入差距。2、打造学生身体素质数据库,做好长期性、实效性改善计划。3、加强教师教学执行力的监督,扩大校本课程的开发,强化体育理论与实践教学。4、丰富校园体育文化,促进第二课堂的开展,增加各级各类竞赛参与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5、保证经费投入,确保专款专用。
窦婧[9](2020)在《农村初级中学学校文化建设研究 ——以宝应县W初级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当前社会迅速发展的形式下,各级各类学校发展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青少年时期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期,学校文化建设尤其是广大农村学校的文化建设则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因此,顺应当前核心素养和新课程的背景进行农村初级中学学校文化建设,符合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农村初级中学学校发展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全体成员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扬州市宝应县W初级中学的学校文化建设情况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访谈、观察、收集资料等形式收集展开调查,具体分为W初级中学学校文化建设背景调查和W初级中学学校文化建设现状调查。W初级中学学校文化建设背景调查分为W初级中学学校简介和W初级中学教师基本信息调查。W初级中学学校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分为: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现状、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现状、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现状、学校行为文化建设现状和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现状。并以此为基础,找出扬州市宝应县W初级中学学校文化建设的现状、问题和原因,据此提出行之有效的提升农村初级中学学校文化建设的策略。笔者总结,就宝应县W初级中学学校文化建设的调查而言,当前农村初级中学面临的问题有:学校物质文化建设水平较低、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不够重视、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尚不完善、学校行为文化建设相对落后、学校课程文化建设仍需改进。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学校物质文化建设条件受限、学校精神文化建设认同不足、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有待落实、学校行为文化建设较为单一、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缺乏实效性。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有:加大对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视与投入;强化师生对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认同感;以规章制度来促进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在行为文化建设中促进师生综合发展;通过课程文化建设提升学校文化内涵。
侯丽华[10](2020)在《农村初中教师专业发展困境研究 ——基于河北省B市的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公平已成为现阶段教育部门时刻关注的话题,在推动教育发展过程中,要注意教育过程和教育资源的公平性。农村及薄弱地区教育资源匮乏、教学设备落后、师资队伍力量薄弱,这些教育现状直接影响着农村教育发展。因此,本研究以农村初级中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研究对象,对河北省B市初级中学的农村教师展开调查,以期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对B市初级中学农村学校的教育情况详细调查发现,B市初级中学农村教师在专业认知方面存在欠缺,对农村教育政策认知不足,对教师道德认知定位不准;在专业知识方面存在缺失,其本体知识不足,条件知识短缺;在专业能力方面薄弱,缺乏专业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不够,教育科研能力严重缺失,人际沟通能力不足;在专业情感方面存在偏差,其职业情感积极性不够,离职预期有待关注等。分析农村初中教师专业发展存在问题的成因,可以从学校发展环境、个体因素及社会环境三个方面给予分析。从学校发展环境来看,教师工作压力较大、教师职后培训不足、教师专业发展条件较为艰苦;从个体因素来看,教师从业动机存在偏差,专业发展目标缺失,专业反思意识淡漠,职业规划意识不足;从社会环境来看,教育制度有待完善,教师工资待遇较低,教师职称晋升机制不完善等,均是制约农村初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针对B市初级中学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学校管理策略方面,学校应科学合理安排工作任务,加强农村初中教师培训活动和专业发展投入,为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创造机会;农村初中教师自我管理策略方面,加强个体职业发展规划,主动提升专业发展能力,加强专业发展反思;社会保障策略方面,要改善农村初中教师专业发展条件,保障农村初中教师工资待遇,完善农村初中教师管理考核制度等。
二、浅析当前农村初级中学教师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当前农村初级中学教师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3)初中德育管理调查研究 ——以瑞昌市S初级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1.德育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
2.加强学校德育管理建设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要求 |
3.提高初中德育管理科学性和实效性是当务之急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关于德育管理内涵及作用研究 |
2.关于德育管理的实践研究 |
3.关于德育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
4.关于已有研究的述评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1.德育 |
2.德育管理 |
3.学校德育管理 |
(五)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1.研究的主要内容 |
2.研究思路 |
3.研究方法 |
(六)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1.重点 |
2.难点 |
3.创新点 |
二、理论基础 |
(一)期望理论 |
(二)目标理论 |
三、瑞昌市S初级中学德育管理调查与分析 |
(一)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
1.研究对象的选取 |
2.研究工具的设计 |
3.研究过程的实施 |
(二)初中德育管理调查结果分析 |
1.初中德育管理总体情况分析 |
2.不同变量下初中德育管理的差异性分析 |
四、初中德育管理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关于德育管理各维度中存在的问题 |
1.德育计划作用认知不足,德育计划制定缺乏科学性 |
2.德育方法呆板单一,方法使用缺乏情怀与温度 |
3.德育组织不健全,组织综合能力有待提升 |
4.德育文化传播方式单一,传播途径缺乏创新 |
5.德育活动设计缺乏民主性,德育活动形式制度化,忽视受教育者主体性 |
6.德育课程忽视隐性教育意义,课程模式单调乏味 |
7.德育评价以分数为主要依据,评价主体单一 |
(二)德育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
1.重智轻德的教育理念影响德育组织发展及计划制定 |
2.固定思维模式阻碍德育课程改革及文化传播 |
3.学校德育教师队伍职业素养不高限制德育活动及方法创新 |
4.教师品德结构认知不足导致德育评价功能缺失 |
五、初中德育管理的提升策略 |
(一)更新德育理念,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优化德育管理组织 |
(二)遵循教育规律,以教育总方针为根基,制定科学德育计划 |
(三)提高师资门槛,以专业化培训为辅助,使用走心德育方法 |
(四)建立教师激励机制,鼓励良性竞争,德育文化多渠道创新 |
(五)寓教于乐以情施教,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开展丰富德育活动 |
(六)坚持隐、显性德育相结合,构建课程双主体互动模式 |
(七)建立科学德育评价体系,鼓励全员德育,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
六、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初中德育管理问卷 |
附录2 初中德育管理访谈提纲 |
致谢 |
(4)武汉市东西湖区城乡初级中学体育教学评估结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体育教学 |
2.1.2 评估 |
2.1.3 学校体育教学评估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初级中学体育教学现状研究 |
2.2.2 体育教学评估现状研究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2.4 综述小结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及数据抽样 |
3.1.1 研究对象 |
3.1.2 数据抽样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实地调查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及分析 |
4.1 学校体育工作评估结果 |
4.1.1 学校自评结果 |
4.1.2 专家评估结果 |
4.1.3 评估结果对比 |
4.2 体育课程教学状况分析 |
4.2.1 体育课程实施情况 |
4.2.2 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 |
4.2.3 体育课程教学计划制定 |
4.2.4 体育课程教学目标 |
4.3 校园体育活动状况分析 |
4.3.1 阳光体育运动方案制定情况 |
4.3.2 校园体育活动实施状况 |
4.3.3 运动会及安全教育开展情况 |
4.3.4 掌握体育技能情况 |
4.4 体育教师队伍状况分析 |
4.4.1 体育教师性别及年龄结构 |
4.4.2 体育教师学历及职称结构 |
4.4.3 体育教师科研能力及培训情况 |
4.4.4 体育教师工作量及满意度 |
4.5 体育教学中场地器材与经费状况分析 |
4.5.1 学校体育场地情况 |
4.5.2 学校体育器材情况 |
4.5.3 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情况 |
4.5.4 场地维护及管理情况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教师问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 |
(5)许昌地区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教育政策——引发农村教师关注 |
1.1.2 职业生存——农村体育教师现实困窘与诉求 |
1.1.3 乡土情怀——职业情感触动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理论意义 |
1.2.3 现实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许昌地区 |
2.1.2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 |
2.1.3 生存状态 |
2.1.4 教师职业生存状态 |
2.2 国内相关研究 |
2.2.1 关于教师生存状态的研究 |
2.2.2 关于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的研究 |
2.2.3 文献述评 |
2.3 研究理论基础 |
2.3.1 层次需求理论 |
2.3.2 教育均衡理论 |
2.3.3 社会分层理论 |
3 研究方法 |
3.1 文献资料法 |
3.2 问卷调查法 |
3.2.1 问卷设计 |
3.2.2 问卷的效度检验 |
3.2.3 问卷的信度检验 |
3.2.4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3 质性研究 |
3.3.1 访谈法 |
3.4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4.1 研究思路 |
4.2 创新点 |
5 结果与分析 |
5.1 农村初级体育教师职业特征辨析 |
5.2 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的内涵及其结构 |
5.2.1 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内涵 |
5.2.2 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结构 |
5.3 从事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归因分析 |
5.4 许昌地区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 |
5.4.1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性别、年龄结构分析 |
5.4.2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学历、教龄及职称情况分析 |
5.5 许昌地区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解读 |
5.5.1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的总体审视 |
5.5.2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物质状态 |
5.5.2.1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的薪资待遇 |
5.5.2.2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的工作环境 |
5.5.2.3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度 |
5.5.3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精神状态 |
5.5.3.1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的职业压力 |
5.5.3.2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 |
5.5.3.3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工作待遇满意度 |
5.5.4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状态 |
5.5.4.1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 |
5.5.4.2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专业知识方面 |
5.5.4.3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方面 |
5.5.4.4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培训情况 |
5.6 影响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因素分析 |
5.6.1 经费投入不足,政策失真 |
5.6.2 重文轻武观念对体育学科的冲击 |
5.6.3 学校评价制度不全面 |
5.6.4 经济收入低,缺乏物质保障 |
5.6.5 日常事务繁琐,压力不堪重负 |
5.6.6 农村学校体育设施匮乏,难以满足教学需要 |
5.6.7 公众偏见,社会地位低下 |
5.6.8 体育科研能力弱,研究意识淡薄 |
5.6.9 职业认同感低 |
5.6.10 培训机遇少,专业发展受阻 |
5.7 改善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策略 |
5.7.1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逐步提高农村体育教师工资水平 |
5.7.2 创新农村体育教师补充机制,解决师资紧缺问题 |
5.7.3 营造尊师重教社会风尚,由偏见走向尊重 |
5.7.4 实施人文关怀理念,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
5.7.5 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 |
5.7.6 完善学校体育安全风险制度 |
5.7.7 构建完善的体育教师培训体系 |
5.7.8 培养体育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 |
5.7.9 力求做到有为才有位 |
5.7.10 转变价值观念,增强职业身份认同感 |
5.7.11 唤醒自我反思意识,促进专业成长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7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许昌地区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调查问卷 |
附录二:访谈提纲 |
附录三:访谈、实地考察部分实录 |
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社会生态系统视域下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校园欺凌现状与对策 ——以A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1.国内外校园欺凌的研究 |
2.国内外寄宿制学校的研究 |
(四)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1.概念界定 |
2.理论基础 |
(1)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
(2)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五)研究方法思路及研究创新点 |
1.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访谈法 |
(3)问卷法 |
2.研究思路 |
3.研究创新点 |
二、A中学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校园欺凌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基本情况 |
1.前期准备 |
2.调查实施 |
3.调查对象背景信息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1.校园欺凌行为的类型及方式 |
2.校园欺凌行为的特征 |
3.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 |
(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
(四)访谈结果分析 |
本意小结 |
三、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 A 中学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校园欺凌的成因分析 |
(一)个体及同辈群体层面 |
1.孤独感较强 |
2.叛逆心理 |
3.适应能力慢 |
4.厌学心理 |
5.人际关系紧张 |
6.同辈群体影响 |
(二)家庭层面 |
1.家庭关爱缺失 |
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
3.家庭环境差 |
(三)学校层面 |
1.监管不给力 |
2.缺乏心理教育 |
3.处理方式简单粗暴 |
4.校园文化生活单调 |
5.宿舍管理职责转变 |
6.民办学校现状 |
(四)社会层面 |
1.不良信息传播 |
2.“读书无用论”风气 |
3.社区环境影响 |
4.相关政策缺乏 |
本章小结 |
四、社会生态系统视域下社会工作嵌入应对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校园欺凌对策 |
(一)个体及同辈群体层面 |
1.个体层面:社会工作嵌入积极提升学生自身素质 |
(1)社会工作者积极引导熔铸知行合一的价值观 |
(2)社会工作者积极引导培育正确认知观 |
(3)社会工作者积极促使学生友善和宽厚待人 |
(4)社会工作者积极挖掘学生亮点 |
2.同辈群体层面:社会工作嵌入积极构建良好的同辈群体关系 |
(1)社会工作者积极培养正确的同辈交往方式 |
(2)社会工作者积极构建同辈支持体系 |
(二)家庭层面:社会工作嵌入促进家庭功能的完善 |
1.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革新家庭教养方式 |
2.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强化家庭教育 |
3.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提高家长应对校园欺凌的敏锐度 |
(三)学校层面:社会工作嵌入应对校园欺凌的相关制度体系创新 |
1.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预防-应急-善后三级管理体系 |
2.社会工作者积极帮扶教师 |
3.社会工作者积极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
4.社会工作者积极创新“学+社”合作机制 |
5.社会工作者积极强化宿舍管理职责 |
(四)社会层面:社会工作嵌入拓展社区资源并营造社会文化环境 |
1.社会工作者正确引导大众舆论传媒 |
2.社会工作者积极促使“社+社”合作 |
3.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共建共治共享有爱社区 |
4.社会工作者积极发挥政策倡导者功能 |
本章小结 |
五、总结与探索 |
(一)研究的过程 |
(二)研究的不足 |
(三)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初中闲校园欺凌调查问卷 |
附录2: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3:宿舍管理员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乡村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研究 ——来自益阳市三所乡村初级中学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对乡村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争议的思考 |
二、规范乡村综合素质评价的现实需要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一、关于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 |
二、关于乡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
三、已有研究述评 |
第四节 相关概念解读 |
一、乡村中学 |
二、综合素质 |
三、综合素质评价 |
第五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益阳市乡村中学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现状的调查 |
第一节 调查对象 |
一、调查对象的选取 |
二、样本基本特征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维度的确定 |
二、问卷设计 |
三、信效度检验 |
第三节 调查结果分析 |
一、评价主体 |
二、评价实施 |
三、评价结果 |
四、评价实施保障 |
第三章 乡村中学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现状与归因分析 |
第一节 乡村初级中学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已取得的成效 |
一、评价工作信息化 |
二、评价态度正向化 |
三、评价作用扩大化 |
第二节 乡村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现存的问题 |
一、评价主体的参与性失去平衡 |
二、评价实施的过程性践行度不高 |
三、评价结果的发展性难以保障 |
四、评价保障的稳定性不强 |
第三节 乡村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问题归因 |
一、政府教育管理职能待优化 |
二、学校工作重心把握失当 |
三、教师水平亟待提升 |
四、学生境遇的逆向推动 |
第四章 乡村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建议 |
第一节 加强宣传与培训,树立正确的评价理念 |
一、校外媒体宣传助力 |
二、校内组织培训托底 |
第二节 规范评价体系,建立科学日常评价程序 |
一、评价指标的乡村特色解读 |
二、评价程序的乡村校本创新 |
三、评价保障的乡校制度建设 |
第三节 加大技术支持,突破乡村学生的记录和评价困境 |
一、充分信任,提供记录工具 |
二、全力配合,建设辅助途径 |
第四节 盘点乡村教育资源,把握评价工作重心 |
一、校内充分给予平台,开发课程资源 |
二、校外时间资源和物质资源的合理化利用 |
三、改善乡村教师境遇,引导人才资源的正向流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8)毕节市农村中学体育发展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国外学校体育相关研究 |
2.2 国内学校体育相关研究 |
2.2.1 国内学校体育发展概述的研究 |
2.2.2 国内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逻辑分析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3.2.5 专家访谈法 |
4.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毕节市农村中学体育师资情况分析 |
4.1.1 体育教师的来源和数量 |
4.1.2 体育教师的学历层次和职称 |
4.1.3 体育教师年龄与性别构成 |
4.1.4 体育教师培训及科研 |
4.1.5 体育教师收入情况 |
4.2 农村中学学生体质健康现状调查 |
4.2.1 BMI身体指数 |
4.2.2 肺活量指数 |
4.2.3 身体基本指数 |
4.3 毕节市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开展现状 |
4.3.1 体育课课时安排 |
4.3.2 体育课教学现状 |
4.3.3 校本课程的开发现状 |
4.3.4 体育理论课的开展 |
4.3.5 政策对教学方式的转变 |
4.4 毕节市农村中学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及竞赛活动的安排 |
4.4.1 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基本情况 |
4.4.2 “两操”的开展 |
4.4.3 校内竞赛活动 |
4.4.4 校外竞赛活动 |
4.5 毕节市农村中学体育场地、器材现状及经费来源 |
4.5.1 体育场地、器材现状 |
4.5.2 体育经费的来源 |
4.6 毕节市农村中学体育发展对策研究 |
4.6.1 优化教师队伍,健全培养体系 |
4.6.2 加大激励机制,保障课时质量 |
4.6.3 融合教育资源,拓展校本课程 |
4.6.4 贯彻落实政策,完善学校体制 |
4.6.5 设立第二课堂,增加竞赛机会 |
4.6.6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大生均体育经费投入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个人简历 |
(9)农村初级中学学校文化建设研究 ——以宝应县W初级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一、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力量之源 |
二、农村初级中学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
三、核心素养引领农村初级中学的文化建设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学校文化研究现状 |
二、农村初级中学学校文化研究现状 |
三、既有研究成果存在不足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农村初级中学 |
二、学校文化 |
第二节 学校文化和校园文化区别 |
第三节 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二、共同愿景理论 |
三、强化理论 |
第二章 农村初级中学学校文化建设调查 |
第一节 调查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
三、调查的内容 |
第二节 调查结果 |
一、W初级中学学校文化建设背景调查 |
二、W初级中学学校文化建设现状调查 |
第三节 调查总结 |
第三章 W初级中学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
第一节 W初级中学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一、学校物质文化建设水平较低 |
二、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不够重视 |
三、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尚不完善 |
四、学校行为文化建设相对落后 |
五、学校课程文化建设仍需改进 |
第二节 W初级中学学校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学校物质文化建设条件受限 |
二、学校精神文化建设认同不足 |
三、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有待落实 |
四、学校行为文化建设较为单一 |
五、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缺乏实效性 |
第四章 农村初级中学学校文化建设的策略 |
第一节 加大对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视与投入 |
一、增加经费投入 |
二、提高硬件设施使用率 |
三、彰显学校特色 |
第二节 强化师生对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认同感 |
一、合理开展活动 |
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
三、重视学校文化的内化 |
第三节 以规章制度来促进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
一、明确规章制度 |
二、规范师生行为 |
三、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 |
第四节 在行为文化建设中促进师生综合发展 |
一、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
二、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 |
三、反思应试教育的不足 |
第五节 通过课程文化建设提升学校文化建设内涵 |
一、改变课程评价体系 |
二、转变课堂管理模式 |
三、创建学校特色课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农村初中教师专业发展困境研究 ——基于河北省B市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法 |
1.4.2 访谈法 |
1.4.3 问卷法 |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
1.5.1 研究的重点 |
1.5.2 研究的难点 |
1.5.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阐释 |
2.1 基本概念界说 |
2.1.1 农村初中教育 |
2.1.2 教师专业发展 |
2.2 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构成要素 |
2.2.1 专业认知 |
2.2.2 专业知识 |
2.2.3 专业能力 |
2.2.4 专业情感 |
2.3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2.3.1 职业发展阶段理论 |
2.3.2 激励理论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设计 |
3.1 调查对象分析 |
3.2 问卷的编制及实施 |
3.2.1 调查问卷设计 |
3.2.2 访谈提纲编写 |
3.2.3 调查样本的选取 |
3.2.4 问卷调查的发放与回收 |
3.2.5 调查问卷信效检验 |
第四章 农村初中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4.1 专业认知的欠缺 |
4.1.1 对农村教育政策认知不足 |
4.1.2 教师道德认知定位不准 |
4.2 专业知识存在缺失 |
4.2.1 本体知识不足 |
4.2.2 条件知识短缺 |
4.3 专业能力薄弱 |
4.3.1 缺乏专业教学能力 |
4.3.2 组织管理能力不够 |
4.3.3 教育科研能力严重缺乏 |
4.3.4 媒体教学能力不足 |
4.4 专业情感的偏差 |
4.4.1 职业情感积极性不够 |
4.4.2 离职预期有待关注 |
第五章 农村初中教师专业发展存在问题的成因 |
5.1 学校发展环境的限制 |
5.1.1 教师工作压力较大 |
5.1.2 教师职后培训不足 |
5.1.3 专业发展条件较为艰苦 |
5.2 个体因素的制约 |
5.2.1 从业动机存在偏差 |
5.2.2 专业发展目标缺失 |
5.2.3 专业反思意识淡漠 |
5.2.4 职业规划意识不足 |
5.3 社会环境的影响 |
5.3.1 教育制度有待完善 |
5.3.2 工资待遇较低 |
5.3.3 职称晋升机制不完善 |
第六章 促进农村初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
6.1 学校的管理策略 |
6.1.1 科学合理安排工作任务 |
6.1.2 加强农村初中教师职业培训 |
6.1.3 加强农村初中教师专业发展投入 |
6.2 农村初中教师的自我管理策略 |
6.2.1 加强个体职业发展规划 |
6.2.2 主动提升专业发展能力 |
6.2.3 加强专业发展反思 |
6.3 社会的保障策略 |
6.3.1 改善农村初中教师专业发展条件 |
6.3.2 保障农村初中教师工资待遇 |
6.3.3 完善农村初中教师管理考核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浅析当前农村初级中学教师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背景下静宁县农村初级中学师资队伍现状调查分析[D]. 赵彩虹. 湖北工业大学, 2021
- [2]贵州省农村初级中学教师教学胜任力研究[D]. 孙梦瑶. 贵州财经大学, 2021
- [3]初中德育管理调查研究 ——以瑞昌市S初级中学为例[D]. 田雨.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1)
- [4]武汉市东西湖区城乡初级中学体育教学评估结果的研究[D]. 徐颖. 江汉大学, 2021
- [5]许昌地区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研究[D]. 宋浩兵.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6]社会生态系统视域下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校园欺凌现状与对策 ——以A中学为例[D]. 余佳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乡村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研究 ——来自益阳市三所乡村初级中学的调查[D]. 陈佳.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毕节市农村中学体育发展及对策研究[D]. 田俊.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0(11)
- [9]农村初级中学学校文化建设研究 ——以宝应县W初级中学为例[D]. 窦婧. 扬州大学, 2020(05)
- [10]农村初中教师专业发展困境研究 ——基于河北省B市的调查[D]. 侯丽华. 河北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