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广义影响系数法计算转子-轴系系统临界转速(论文文献综述)
张博[1](2021)在《高速电主轴模态动平衡调控方法及质量补偿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档数控机床作为高端加工制造的重要装备,其加工精度主要依赖于高速电主轴单元的高精密稳定运行。而随着电主轴单元的长时间高速运行,由于磨损、变形等原因会使电主轴在运行过程中产生不平衡离心力和不平衡力偶,这会使电主轴发生振动,从而严重影响机床的加工精度。而当电主轴其速度接近临界转速时转轴会产生挠度变形会加剧不平衡振动的影响,严重会导致转轴的损坏。电主轴的临界转速以及与临界转速对应振动的固有频率是多阶的,故电主轴会存在多阶振型的不平衡量。因此,电主轴单元多阶动平衡是实现其高速精密运行的关键。本文以自主开发的自平衡电主轴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模态动平衡调控方法及质量补偿优化,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分析了主轴转子系统的动平衡原理。对主轴转子系统中可能会存在的不平衡进行了分类,总结了不平衡量的表示方法,阐述了系统中不平衡故障的产生因素。为了分析不平衡量对动平衡的影响,建立了转子系统的不平衡动力学模型。为了评价动平衡效果的优劣,根据动平衡标准选择了振幅作为电主轴平衡的评价参数,选择轴心轨迹和频谱图作为参考指标。(2)针对质量不平衡所造成的电主轴振动问题,基于模态平衡理论,提出了一种转子模态动平衡改进方法。该方法通过建立电主轴模型并运用有限元分析能够计算出电主轴的前二阶模态振型,将电主轴平衡后的不平衡量的大小作为优化目标建立了优化模型,通过求解优化模型可以得到不平衡量的校正量。(3)对内置机械式电主轴在线动平衡质量补偿优化策略开展研究。在电主轴系统的不平衡产生机理以及动平衡原理的基础上,对电主轴动平衡质量补偿的移动策略进行了优化,建立了动平衡装置配重块相位计算的优化数学模型,搭建了电主轴动平衡试验台对质量补偿优化进行了实验验证。
弓可[2](2013)在《微型涡喷发动机转子动力学特性研究》文中认为微型涡喷发动机具有推重比高、尺寸小、转速高等多方面的特点,是一种高能量密度的动力推进装置,在各类无人机、巡航导弹及其它微小型飞行器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未来也将具有广阔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作为微型涡喷发动机的核心部件,转子系统的稳定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转子系统的动力学性能直接影响到发动机的工作状态和使用寿命,因此,研究微型涡喷发动机的转子系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工程价值。本文介绍了微型涡喷发动机及其转子动力研究方面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以某微型涡喷发动机的转子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结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利用Pro/E软件对该转子系统进行三维结构建模;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该转子系统进行有限元建模,基于模态分析理论对转子静态下的固有频率和振型进行计算,得到转子的一些固有特性;对发动机工作时转子的动力学特性进行计算,通过算例分析将理论计算结果与ANSYS仿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考察ANSYS计算的可行性,进而分析转子在旋转状态下的性能变化,受力情况等,计算发现当转子旋转时临界转速比静态下有所提高。对转子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受到的不平衡进行模拟,进行典型工况下的转子系统谐响应分析,得到的结果可以为转子的平衡提供一定的参考;根据转子的平衡原理,采用适当的平衡方法和精度,结合实际转子的结构进行模型的力学简化,从理论上进行转子的动平衡。
刘钊彤[3](2013)在《转子轴心轨迹的识别与转子动平衡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汽轮发电机组是高速旋转机械,运行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振动,当振幅超过限定值时,就会对机组的稳定运行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当机组发生较大振动时,如何识别振动故障、查找振动原因、及时进行消振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在振动故障诊断方面,本文重点分析轴心轨迹,这一能更加直观反映转轴运动情况的图形征兆。文中介绍了小波矩和Hu不变矩应用于转子故障特征提取的几个应用,并通过简单的实验证实了两种方法有效的对振动信号和轴心轨迹图像进行了特征提取,取得了满意的分类结果。其次,由于不平衡是旋转机械最常见的故障原因,约占故障总数的75%以上,所以动平衡技术相对于其他处理旋转机械振动故障方面尤为重要。常规的动平衡方法离不开对转子多次加重,这对于电厂来说是很重的经济负担。一次加准法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最后,本文通过分析转子振动相关参数的数学模型并对其各向异性进行了分析,结合现场经验得出一次加准中加重质量和加重角度的估算方法。并在实际的动平衡试验中成功运用了一次加准法,为解决现场动平衡问题提供了一定帮助。
张雷,胡彦红,陈巍巍,胡浙东,郑七振[4](2009)在《不对称刚度转子的新型支承设计及动力分析》文中提出支承刚度对大型汽轮发电机组的动力特性有很大的影响,推出一种新颖的水平支承刚度与垂直支承刚度可分别自由调整板簧支承的支承形式,从根本上解决了水平、垂直两方向支承刚度耦合使动力特性不能同时达到最佳的问题.在新的支承方式下,运用方程分析法设计出模拟转子系统,并用广义影响系数法对其系统分析,与传递矩阵法和有限元法进行了比较,结果令人满意.
孟杰[5](2008)在《高速电主轴动力学分析与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速加工能显着地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加工质量,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一项非常有前景的先进制造技术。实现高速加工的首要条件是高质量的高速机床,而高速机床的核心部件是高速电主轴单元,它实现了机床的“零传动”,简化了结构,提高了机床的动态响应速度,是一种新型的机械结构形式,其性能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台机床的加工精度和生产效率。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速电主轴机电耦合动力学分析及仿真与实验研究》(项目编号50675233)、重庆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装备制造业典型基础部件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编号CSTC, 2006AA3010)和重庆市科技攻关项目《高速高性能主轴系统关键技术及典型应用》(项目编号CSTC, 2005AC3029)的资助下,对高速电主轴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和实验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针对高速电主轴系统具有复杂机电系统的特点,提出对高速电主轴系统进行机电耦合分析的观点;从机电耦合动力学出发,提炼并归纳了高速电主轴系统中存在的多物理过程、多参数耦合现象;讨论了高速电主轴系统中存在的全局机电耦合关系,给出了高速电主轴系统的全局耦合结构;分析并研究了高速电主轴电机—主轴子系统的结构和局部耦合情况,建立其物理模型,采用变分原理法推导其数学模型,建立了该子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并进行了实例验证。基于传递矩阵法对高速电主轴进行动力学分析,简化其结构并进行分段建模,对轴系中典型单元的状态进行了数学描述;针对电主轴结构的特殊性,修改了简化模型中部分典型单元的状态向量,得到电主轴的传递矩阵方程即轴系的频率方程;以60 000 r/min电主轴为例,描述了用修改后的传递矩阵方程对其进行求解的计算过程,得到了该电主轴的固有频率及振型。在应用传递矩阵法对电主轴进行机械动力学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电主轴的偏心状态,结合电磁学对电主轴进行的力学分析,建立此时轴系的传递矩阵方程;综合电磁学与机械动力学的分析结果,修改典型单元的状态向量,推出偏心电主轴的传递矩阵方程,将轴系的边界条件代入传递矩阵方程,得到轴系的频率方程;并利用机电动力学的方法分析了电主轴发生偏心时由电磁力激发的振动,应用拉格朗日—麦克斯韦方程,导出电主轴偏心状态下的振动方程和转动方程。基于模态分析理论,对同一60 000 r/min高速电主轴进行了自由模态实验,介绍了实验方法和过程,并分析了实验结果,提取了该电主轴的模态参数(固有频率、阻尼和振型);实验结果与传递矩阵法的计算结果基本吻合。针对高速电主轴高转速难加载的问题,提出了使用经改造的测功机对电主轴进行加载实验的方案;根据电主轴转速的不同,提出了对拖式和非接触式两种不同的动态加载测试方法;详细描述了对拖式加载方法的系统构成和加载原理,该系统不但可以完成对电主轴的加载,还可以测出加载过程中电主轴的基本参数,并绘制出相应的曲线,使电主轴在不同工作点的状态一目了然;应用该系统对最高转速为15 000 r/min的电主轴进行加载实验,得到其特性曲线,分析并处理实验数据,得出被测电主轴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及其存在的问题;解决了高速电主轴无法进行准确加载实验的问题。
王富民[6](2008)在《叶轮机械偏心装配的动力学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叶轮机械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国产600MW,1000MW汽轮机,以及各种型号的压缩机、燃气轮机在我国的工业生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叶轮机械的核心部件是转子,包括转轴与叶轮。转轴与叶轮之间的联接关系到能量与转矩的传递。一般使用的热过盈装配,原理简单但在某些场合拆卸不便。本文主要研究一种新的装配传动方式—偏心装配,该装配方式不需要加热或冷却,而且拆卸方便。本文以偏心装配为研究对象,以一实际运行中的机组为例分析了传动的机理,并在线接触假设的前提下,计算了系统的偏心量。采用接触力学理论,建立了基于弹性接触理论的偏心量计算方法:基于Hertz模型的计算方法和基于Persson模型的计算方法。通过计算发现弹性形变对系统偏心量的影响不可忽略。计算得到的结果,还可为动平衡实验提供参考。本文通过选择合适的网格和算法分别计算了不同偏心距时系统的动力学性能。通过分析各偏心距临界转速与振型的计算结果,发现偏心距对临界转速以及相应振型的影响不大;通过分析各偏心距时系统对于同一激振力的响应,发现随着偏心距的加大,系统径向位移响应随之加剧。
叶大庆,张雷,林建中,洪钟瑜[7](2004)在《支承刚度对600MW汽轮发电机临界转速的影响》文中指出本文应用影响系数法研究支承刚度对轴系临界转速影响 ,利用自编的影响系数法的计算程序 ,结合自行设计的“多功能组合式轴系试验台”(已申请了专利 ) ,成功地研究了支承刚度对 60 0MW汽轮发电机轴系临界转速的影响。并运用“有限元法”进行计算验证和模态试验验证。
魏永梅,乔俊伟,张雷,林建中,仲波[8](2003)在《用广义影响系数法计算转子-轴系系统临界转速》文中提出在传统影响系数法的基础上进行推广,提出了计算轴系临界转速的“广义影响系数法”。考虑轴系不同轴径的情况,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与“有限元法”和“传递矩阵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基本一致。
叶大庆,张雷,郑七振,李享荣,秦宗慧,洪钟瑜,魏永梅[9](2002)在《用广义影响系数法对600MW汽轮发电机模拟轴系转子的设计计算》文中研究表明在应用影响系数法对简支梁进行计算的基础上推出广义影响系数法 ,在考虑支承与集中质量相距为任意长度以及轴系在弹性支承的工况下 ,编制相应的广义影响系数法的计算机程序 ,对自行设计的“多功能模拟轴系试验台”(已申请专利 )的各转子进行设计计算 ,并用有限元法、传递矩阵法进行计算验证和模态试验验证
秦宗慧,张雷,林建中,洪钟瑜[10](2001)在《核电百万千瓦级汽轮发电机组轴系动力特性分析》文中提出以独特的、自行设计的支承刚度可变的多功能模拟轴系为具体的研究对象,对百万千瓦级汽轮发电机组的动力特性进行分析。在动力特性分析中,采用“传递矩阵法”和本文所提出的在传统的影响系数法的基础上推广的“广义影响系数法”,编制了传递矩阵法的计算程序及广义影响系数法频率方程求解的计算机程序。
二、用广义影响系数法计算转子-轴系系统临界转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广义影响系数法计算转子-轴系系统临界转速(论文提纲范文)
(1)高速电主轴模态动平衡调控方法及质量补偿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转子动平衡方法研究现状 |
1.2.1 影响系数法 |
1.2.2 模态平衡法 |
1.2.3 无试重平衡法 |
1.2.4 全息平衡法 |
1.2.5 基于磁悬浮技术的动平衡方法 |
1.3 电主轴在线动平衡装置研究现状 |
1.3.1 直接在线动平衡装置 |
1.3.2 间接在线动平衡装置 |
1.3.3 混合在线动平衡装置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
2 电主轴不平衡振动机理 |
2.1 电主轴不平衡的表示方法 |
2.2 电主轴不平衡的分类 |
2.2.1 静不平衡量 |
2.2.2 偶不平衡量 |
2.2.3 静准不平衡量 |
2.2.4 动不平衡量 |
2.3 电主轴不平衡动力学模型 |
2.4 电主轴振动评价参数 |
2.4.1 振幅 |
2.4.2 轴心轨迹 |
2.4.3 频谱 |
2.5 转子动平衡标准 |
2.6 本章小结 |
3 高速电主轴转子模态动平衡改进法 |
3.1 模态平衡法 |
3.2 模态动平衡改进法 |
3.3 高速电主轴模态动平衡仿真分析 |
3.3.1 模态分析 |
3.3.2 仿真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电主轴在线动平衡质量补偿优化 |
4.1 高速电主轴质量补偿调控策略 |
4.1.1 高速电主轴质量补偿系统 |
4.1.2 电主轴在线动平衡装置平衡原理 |
4.2 质量补偿优化方法 |
4.2.1 质量补偿优化数学模型 |
4.2.2 高速电主轴质量补偿计算 |
4.3 在线动平衡装置配重块的移动策略方案 |
4.3.1 在线动平衡装置配重块移动策略 |
4.3.2 在线动平衡装置配重块的移动方向 |
4.4 高速电主轴在线动平衡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高速电主轴模态动平衡实验验证 |
5.1 高速电主轴基频振动信号提取方法 |
5.2 高速电主轴模态动平衡改进法实验验证 |
5.2.1 搭建实验平台 |
5.2.2 高速电主轴动平衡实验 |
5.3 在线动平衡质量补偿优化实验验证 |
5.3.1 搭建质量补偿优化实验平台 |
5.3.2 质量补偿优化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微型涡喷发动机转子动力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和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发展概况 |
1.2.2 国内发展状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转子系统仿真建模 |
2.1 仿真对象的结构分析 |
2.2 三维模型结构建模 |
2.2.1 压气机 |
2.2.2 涡轮 |
2.2.3 其他转子部件 |
2.3 本章小结 |
3 转子系统模态分析 |
3.1 模态分析理论基础 |
3.1.1 模态分析概述 |
3.1.2 固有频率 |
3.1.3 主振型 |
3.2 模态分析的有限元法 |
3.2.1 有限元法的基本思想 |
3.2.2 模态分析的ANSYS应用 |
3.3 ANSYS仿真计算 |
3.3.1 建立有限元模型 |
3.3.2 计算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转子的动态特性分析 |
4.1 转子动力学基础 |
4.1.1 转子的涡动 |
4.1.2 陀螺力矩 |
4.1.3 考虑陀螺效应时的临界转速 |
4.2 算例分析及验证 |
4.2.1 算例分析 |
4.2.2 ANSYS仿真结果 |
4.3 结构强度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谐响应分析 |
5.1 谐响应分析的目的和用途 |
5.2 理论分析及算例验证 |
5.3 谐响应分析的计算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6 微型涡喷转子系统的动平衡 |
6.1 旋转部件的平衡原理 |
6.2 平衡精度 |
6.3 转子的动平衡计算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总结 |
7.2 课题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转子轴心轨迹的识别与转子动平衡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转子轴心轨迹的识别提取的研究现状 |
1.1.1 轴心轨迹的提纯 |
1.1.2 轴心轨迹故障特征识别 |
1.2 转子动平衡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对转子动平衡的研究 |
1.2.2 现场动平衡的必要性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轴心轨迹的特征提取研究 |
2.1 SVM 分类器 |
2.2 小波变换在轴心轨迹特征提取中的应用 |
2.2.1 小波矩 |
2.2.2 实验应用 |
2.3 HU 不变矩在轴心轨迹的特征提取中的应用 |
2.3.1 多类分类器的设计 |
2.3.2 基于 Hu 不变矩和 SVM 的转子轴心轨迹识别方法 |
2.3.3 实验应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振动参数及平衡方法研究 |
3.1 汽轮机转子固有频率及滞后角的数学模型分析 |
3.1.1 单自由度转子数学模型推导 |
3.1.2 多自由度转子数学模型 |
3.2 现场动平衡时各向异性的分析研究 |
3.2.1 轴系刚度对振幅、滞后角和临界转速的影响分析 |
3.2.2 支承刚度不足引起的振动各向异性分析 |
3.2.3 支承刚度差异性的原因分析 |
3.3 一次加准法用于现场的技术研究 |
3.3.1 加重质量估算 |
3.3.2 加重角度估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现场动平衡技术的应用 |
4.1 机组技术参数 |
4.2 参照标准及仪器设备 |
4.2.1 参照标准 |
4.2.2 仪器设备 |
4.3 机组历史振动情况 |
4.4 动平衡试验思路及计划试验步骤 |
4.5 试验过程 |
4.5.1 配重前振动情况分析 |
4.5.2 首次配重 |
4.6 本试验误差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4)不对称刚度转子的新型支承设计及动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刚度可变的支承结构模型的建立 |
2 方程分析法的相似原则——模拟转子设计原则 |
3 广义影响系数法介绍 |
3.1 影响系数法 |
3.2 广义影响系数法的计算模型 |
4 实例分析 |
5 结论 |
(5)高速电主轴动力学分析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来源和意义 |
1.2.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2 本课题的来源 |
1.2.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高速电主轴的技术现状 |
1.3.2 国内外高速电主轴的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高速电主轴的差距 |
1.4 高速电主轴的动态研究 |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内容 |
1.5.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2 高速电主轴技术 |
2.1 引言 |
2.2 高速电主轴的结构特点 |
2.2.1 高速电主轴的优点 |
2.2.2 电主轴的基本参数 |
2.3 高速电主轴的工作原理 |
2.4 高速电主轴的关键技术 |
2.4.1 支承技术 |
2.4.2 润滑技术 |
2.4.3 冷却技术 |
2.4.4 动平衡技术 |
2.4.5 刀具接口技术 |
2.4.6 精密加工和精密装配技术 |
2.4.7 驱动与控制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3 高速电主轴机电耦合动力学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复杂机电系统 |
3.3 机电耦合的分析及研究现状 |
3.3.1 机电耦合 |
3.3.2 界面耦合 |
3.3.3 机电耦合分析 |
3.3.4 机电耦合的研究现状 |
3.4 高速电主轴的机电耦合分析 |
3.4.1 高速电主轴机电耦合分析的方法与内容 |
3.4.2 高速电主轴机电耦合的分析 |
3.5 高速电主轴电机—主轴子系统的机电耦合建模 |
3.5.1 变分原理法 |
3.5.2 物理模型的建立 |
3.5.3 数学模型的建立 |
3.6 电机—主轴系统机电耦合模型算例 |
3.6.1 状态方程 |
3.6.2 算例 |
3.7 本章小结 |
4 高速电主轴动力学分析的传递矩阵法 |
4.1 引言 |
4.2 电主轴动力学分析的传递矩阵法 |
4.2.1 模型简化 |
4.2.2 典型单元的传递矩阵 |
4.2.3 典型单元传递矩阵的修改 |
4.3 修改后传递矩阵的实例验证 |
4.4 高速电主轴偏心状态的机电动力学分析 |
4.4.1 偏心电主轴电磁场的力学分析 |
4.4.2 偏心电主轴的机械动力学分析 |
4.4.3 偏心电主轴的机电动力学分析 |
4.4.4 电磁力激发的振动 |
4.5 本章小结 |
5 高速电主轴的自由模态实验 |
5.1 引言 |
5.2 模态分析 |
5.3 电主轴自由模态实验及分析 |
5.3.1 实验系统 |
5.3.2 实验准备 |
5.3.3 电主轴的自由模态实验 |
5.3.4 实验数据分析及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6 高速电主轴动态加载实验的研究 |
6.1 引言 |
6.2 高速电主轴的性能参数 |
6.2.1 基本技术指标 |
6.2.2 技术性能指标 |
6.3 高速电主轴加载实验方法 |
6.3.1 测功机的原理与分类 |
6.3.2 高速电主轴的加载方式 |
6.4 高速电主轴加载实验 |
6.4.1 加载系统的矢量控制 |
6.4.2 加载系统的变频电源 |
6.4.3 加载系统的变频速度控制器 |
6.4.4 加载系统方案 |
6.4.5 实验装置 |
6.4.6 实验及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研究的课题 |
(6)叶轮机械偏心装配的动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过盈装配技术 |
1.1.2 偏心装配的介绍 |
1.2 弹性力学的理论与应用 |
1.2.1 弹性力学的基本理论 |
1.2.2 接触力学的发展 |
1.3 转子动力学的发展 |
1.3.1 转子系统的分析与计算方法 |
1.3.2 转子系统的不平衡响应与平衡技术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偏心装配传动机理与偏心量初算 |
2.1 传动机理 |
2.1.1 传动部件 |
2.1.1.1 主轴 |
2.1.1.2 叶轮 |
2.1.1.3 密封1 |
2.1.1.4 密封2 |
2.1.2 传动机理 |
2.2 同心装配偏心量计算 |
2.2.1 偏心轴与密封1 |
2.2.2 密封1 与叶轮 |
2.2.3 密封2 偏心质心分析 |
2.2.4 同心装配转子系统质心计算结果 |
2.3 相切装配偏心量计算 |
2.3.1 偏心轴与密封1 |
2.3.2 密封1 与叶轮 |
2.3.3 密封2 的分析 |
2.3.4 相切装配转子系统质心计算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弹性接触理论的偏心量计算 |
3.1 Hertz 模型 |
3.1.1 弹性力学基本方程 |
3.1.2 Hertz 模型的推导 |
3.1.3 Hertz 模型的计算 |
3.2 Persson 模型 |
3.2.1 Persson 模型的推导 |
3.2.2 Persson 模型的应用 |
3.3 面接触偏心量的计算方法 |
3.4 计算结果与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偏心传动的动力学性能 |
4.1 模态分析理论与方法 |
4.1.1 结构系统的动力方程 |
4.1.2 结构系统的固有振动 |
4.1.3 结构系统的动力响应 |
4.2 计算结果与分析 |
4.2.1 物理模型图与网格 |
4.2.2 模态分析求解 |
4.2.3 系统动力响应的求解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工作的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nsys计算模态结果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7)支承刚度对600MW汽轮发电机临界转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影响系数法 |
1.1 影响系数的定义 |
1.2 影响系统的算法 |
1.3 考虑支承刚度时的影响系数 |
1.4 用影响系数法计算发电机轴系模拟转子不同支承刚度下的各阶临界转速 |
2 有限元计算 |
3 试验系统 |
4 支承刚度变化对轴系影响试验 |
5 结 论 |
(9)用广义影响系数法对600MW汽轮发电机模拟轴系转子的设计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广义影响系数法 |
2.1 影响系数的定义 |
2.2 影响系数的算法 |
2.3 考虑支承刚度时的影响系数 |
2.4 广义影响系数法的计算模型 |
2.5 用广义影响系数法设计发电机轴系模拟转子 |
3 有限元计算与广义影响系数法及传递矩阵法计算对比 |
4 模拟试验与广义影响系数法计算对比 |
5 结论 |
四、用广义影响系数法计算转子-轴系系统临界转速(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速电主轴模态动平衡调控方法及质量补偿优化研究[D]. 张博. 沈阳建筑大学, 2021
- [2]微型涡喷发动机转子动力学特性研究[D]. 弓可. 南京理工大学, 2013(07)
- [3]转子轴心轨迹的识别与转子动平衡实验研究[D]. 刘钊彤. 华北电力大学, 2013(S2)
- [4]不对称刚度转子的新型支承设计及动力分析[J]. 张雷,胡彦红,陈巍巍,胡浙东,郑七振.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2009(03)
- [5]高速电主轴动力学分析与实验研究[D]. 孟杰. 重庆大学, 2008(06)
- [6]叶轮机械偏心装配的动力学性能研究[D]. 王富民.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7)
- [7]支承刚度对600MW汽轮发电机临界转速的影响[J]. 叶大庆,张雷,林建中,洪钟瑜. 振动与冲击, 2004(02)
- [8]用广义影响系数法计算转子-轴系系统临界转速[J]. 魏永梅,乔俊伟,张雷,林建中,仲波. 机械科学与技术, 2003(S2)
- [9]用广义影响系数法对600MW汽轮发电机模拟轴系转子的设计计算[J]. 叶大庆,张雷,郑七振,李享荣,秦宗慧,洪钟瑜,魏永梅. 机械强度, 2002(03)
- [10]核电百万千瓦级汽轮发电机组轴系动力特性分析[A]. 秦宗慧,张雷,林建中,洪钟瑜. 华东五省振动工程学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