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能力习得的认知过程与教学应用

语用能力习得的认知过程与教学应用

一、语用能力习得的认知过程与教学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崔莹莹[1](2021)在《语用迁移视角下英语非专业大学生语用能力研究》文中指出长久以来,语用能力和语用迁移一直是语用学、应用语言学以及语际语用学领域专家学者关注的热点议题,但是有关两者关系的研究可谓凤毛麟角。文章着眼这个角度,结合对语用能力和语用迁移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旨在探究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语用能力的内涵以及其与语用迁移之间的关系,以期更好地提高学生语用能力。

袁雪[2](2021)在《北京市某民办小学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根据语用学理论(Pragmatics)和二语习得理论(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SLA),小学阶段是进行系统化语言学习的关键期。语用学强调的就是提高语言学习者在真实的语境中运用语言交流的能力,这一点在新课标中也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为“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当前教师在教学中需着重开展的一项任务就是要提高小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英语交际能力的强弱取决于诸多因素,最为主要的是语用能力。实际上,在当前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更关注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较少考虑到英语交际中的规范,对语用能力的培养和引导相对弱化,造成学生在交际中出现语用失误甚至语言离格的情况,使英语交际难以为继,语用能力习得成效不明显,小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难以提升。在英语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动下,培养小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现已成为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和导向。鉴于此,笔者通过在北京市某民办小学为期四个月的英语教学与管理实践,观测并收集有效课堂教学案例40余条,分析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用语言原则时存在的问题,根据所发现的问题提出并优化教学策略。本研究采用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拟从语用学理论中探讨在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关联原则三条主要语用原则下,北京市某民办小学教师对学生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进一步探究如何将语用学理论与小学英语教学策略相结合,提高语用能力培养成效。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语用学及相关科学理论的同时,对民办小学教师的英语课堂进行教学观摩,分析记录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培养小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教学策略。本文共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文献综述,在阐述了本文的理论基础的同时,分析整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界定核心概念,确定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阐述三条主要语用原则及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和要求。第三部分分析40余条小学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案例,根据三条语用原则分析教师对培养小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根据第三部分内容,进一步提出优化小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教学策略。第五部分结语,总结研究结果,反思研究过程中的不足。

沈倬丞[3](2021)在《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立德树人被确立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水平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根本举措,并引领着我国当前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高中俄语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肩负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历史使命,俄语课程不仅要帮助学生获得走向世界的语言基本技能,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这一途径去了解外部世界,理解多元文化,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成为具有高度文化自信和开阔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接班人。2018年1月,我国颁布了新版《高中俄语课程标准》,提出“高中俄语课程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充分发挥俄语课程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核心思想。三年多来,《高中俄语课程标准》框架下的“核心素养培养状况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已建立或还需要哪些完善机制”等问题吸引着越来越多研究者的目光,也成为当前我国俄语教育界的研究热点和核心论题之一。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学习离不开对于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它承载着从目的语文化视角整合文学、地理、历史、文化等跨学科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异域文化,进而发挥认识世界文化多元性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俄语教育不仅需要培养能理解文化多元性,具有开放包容意识以及“和而不同”价值观的人才,更需要培养能在跨文化交际中传播中华文化的公民。为此,高中俄语学科依据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在核心素养框架下提出“文化意识”要素,将其与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共同整合成学科核心素养。这也对教育工作者正确认识文化意识培养的内涵和重要性,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并开发适配新理念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人的全面发展观”为指导,以高中俄语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为切入点,在维果茨基教育与发展的“文化历史观”引领下,依据《高中俄语课程标准》,借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PISA全球素养框架》构建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并依据该观测体系编制调查问卷和课堂观察量表,据此对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状况进行广泛调查研究,得出研究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化的培养建议,力求从理论和实践角度为俄语学科文化教学和核心素养培养提供有益参考。论文的绪论部分阐述选题背景、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提出三个研究问题。在此基础上陈述研究方法,设计研究基本步骤和整体框架,确立了基础研究、实证研究以及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三个部分,共七章内容。基础研究包括文献综述、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文献综述主要阐述中外学界在核心素养及培养、文化意识概念及内容方面的研究。梳理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领域、研究问题和研究成果,提出高中俄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研究的状况和趋势,以明晰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概念界定着重探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以及本文研究的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在文化意识范畴内梳理文化、意识和文化意识概念,辨析与之内涵相近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概念,为后续研究统一概念基础;理论依据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视角下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作为基本理论,将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作为文化意识培养总体依据,从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的言语活动理论、跨文化交际学相关理论作为具体教学建议提出的理论基础。实证研究部分由第四、五、六章构成,它承接论文基础研究并为结论构建提供事实依据。第四章主要剖析《高中俄语课程标准》中对文化意识的内容描述、核心素养水平划分和学业质量水平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将其整合成具体化、结构化内容体系,借鉴《PISA全球素养框架》相关内容确定60个具体观测点,作为进一步开展实证研究的基本依据;第五、六章依据所构建的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深入教学一线,通过对我国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对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所高中40节俄语课程进行课堂观察,获取当前高中俄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状况的一手资料,借助统计学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为论文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支持。第七章为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思路剖析文化意识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导致问题的原因,提出研究结论。依据研究结论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既有综合性又有针对性,既有宏观方向性又有微观可操作性的培养建议。

陈颖,杨连瑞[4](2021)在《二语习得跨学科研究进展与趋势》文中提出跨学科性是二语习得的根本学科属性。纵观国际二语习得研究四个阶段的发展历程,每个阶段从不同学科吸收滋养,对二语习得这一动态、非线性的复杂系统进行研究。基于二语习得跨学科研究国际论坛的主要内容,本文扼要评析当前国际二语习得研究的四大发展趋势:句法复杂度测量指标进一步细化,呈现功能转向新趋势;任务复杂度研究前沿议题聚焦二语能力发展;语言加工研究采用多学科实验范式;任务型二语语用教学与测评是二语语用学的新兴话题。二语习得跨学科研究应辩证整合不同学科的理论,同时处理好二语习得的独立性与跨学科性之间的关系。

高雯怡[5](2021)在《小学低年级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文中认为英语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信息交流手段之一,而口语交际能力又是学习英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口语交际教学能够有效地让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语感,提升其英语综合素质。研究表明,人的一生当中6-12岁这一阶段,语言中枢神经十分发达,是语言学习比较快的时期,这也是适龄儿童学习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开始阶段。本文主要通过对上海某地区各小学在校教师的调研取证,数据分析和去实地亲身了解实际情况,了解低年级小学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分析其原因。同时根据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针对性的解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小学低年级的口语交际课堂的教学工作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达到培养和提高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英语口语交际技巧和综合素质的目标。研究发现目前我国以上海为代表的发达地区小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如下五点:(1)教学目标未全面落实;(2)教学内容缺乏实践性(3)教学方法缺乏创新;(4)教学过程缺乏新意(5)教学评价不全面。研究探究了以上现状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1)低年级英语课堂教学课时不足;(2)口语交际教学内容和资源利用不充足;(3)缺乏教师口语交际教学培训;(4)缺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评价体系。针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依据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建构主义理论与二语习得理论的理论基础,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了改进举措:(1)利用多种途径开展口语交际活动;(2)充分挖掘教材及其他资源;(3)通过培训丰富教师的口语交际教学方法;(4)制定科学、有效的口语交际能力评价体系。

徐钰蓉[6](2020)在《《劳特莱奇二语习得与语用学手册》(第一至三节)翻译报告》文中认为此报告基于《劳特莱奇二语习得与语用学手册》中前三节的翻译,对本次翻译实践作出总结。该着作于2019年出版,由Naoko Taguchi进行编撰,收录了32篇二语语用学发展的相关论文,包括一些重要的理论、方法论、教学方法和研究成果。本翻译报告围绕词汇、句子和语篇翻译三大方面,以多义词、定语从句的翻译以及语篇连贯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在关联翻译理论的框架下如何解决这些翻译难点。本报告的重点是第四章—案例分析,着重分析了本次翻译实践的难点。在关联翻译理论的视角下,翻译是一种双重明示—推理的认知过程,也是一种跨语际的阐释性运用。好的译文应当是既能够提供充分的语境效果,又只花费读者最小的处理努力,从而实现源语文本与目的语文本之间的最佳关联对等。通过本次翻译实践,译者发现,由于最佳关联性与语境息息相关,译者应充分考虑上下文语境及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语境对翻译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确定多义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与译法。关于定语从句的翻译,应综合考虑两大因素:根据从句的长短以及从句在句子中所起的作用,决定将其译为定语或是独立句子;为确保语篇连贯,使用衔接手段可实现形式上的连贯,而交际关联通过帮助译文读者获得充分语境效果实现语义连贯。

马贇鹤[7](2020)在《中高级汉语水平马来西亚留学生道歉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汉语作为外语研究的深入,语用能力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道歉是常见的言语行为之一,它受到不同社会情境的影响。对汉语学习者来说,如何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下恰当地道歉成为一个难题。该研究在CCSARP项目框架下,以礼貌理论、面子理论为基础,聚焦中高级汉语水平马来西亚留学生的道歉语用能力。与前人研究不同:其一,该实证研究参与者母语背景为马来西亚语,而非研究主流——英语;其二,鉴于汉语书写系统的特殊性,本研究采用口语语篇补全测试,而非书面语篇补全测试。该研究选取42名中高级汉语水平马来西亚留学生和42名中国学生完成了包含18个情境问答、近10分钟的口语测试,得到近800分钟录音并转录。数据分析时,作者分别从道歉策略、语言形式、情境因素三方面进行组内与组间对比,从而找出两组参与者在策略使用、语言形式、情境影响下道歉的异同。数据分析发现:一、从道歉策略使用的整体情况来看,学习者的直接道歉策略、强化策略、责任策略使用频率与母语者基本相同,而解释策略、修复策略、弱化策略和关心策略的使用频率明显低于母语者。二、从语言形式上看,母语者有较明显的“以轻代重”趋势:用“不好意思”代替“对不起”。而在学习者中,“对不起”的使用频率仍高于“不好意思”;同时程度副词使用种类少、频率低。三、从社会距离、冒犯严重程度、权力距离三方面分析,不论是组内还是组间都呈现出显着性差异:(1)从社会距离看,学习者的承诺、弱化、关心策略使用频率均显着低于母语者,而在亲密关系下,学习者的直接道歉策略使用频率又显着高于母语者。(2)从冒犯程度看,在冒犯程度重的条件下,学习者解释策略和关心策略的使用频率都显着低于母语者。(3)从权力距离看,当说话人地位高于听话人时,学习者在解释、弱化、关心策略的使用频率均显着低于母语者。该研究表明:(1)马来西亚留学生“对不起”使用频率远超母语者,论证了《初级汉语课本》《汉语口语》等对外汉语教材中“对不起”道歉语出现频率过高确实对学习者的语言产出造成了不良影响;(2)很多研究仍把中国定义为集体主义(高语境)国家,但该研究结果中母语者在不同社会距离下道歉策略的选择验证了现代中国社会呈现出“双元”特征,即在面对亲密、一般关系群体体现集体主义,而对陌生关系群体时体现个体主义。

张蒙蒙[8](2020)在《对外汉语教材中的言语行为研究 ——以《HSK标准教程》为例》文中提出对外汉语教材是汉语学习者了解汉语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提高汉语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工具。各种各样的言语行为如请求、建议、拒绝、批评等,是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学习者恰当实施言语行为也是衡量其汉语语用能力的标准之一。现有研究表明,目前已有研究者尝试分析对外汉语教材中的言语行为情况,但多局限于多种汉语言语行为分布情况的描写,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对教材使用者语用学习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和追踪情况还比较少。本文将以言语行为理论和关联理论为理论背景,采用质性描写和量化分析的研究方法,首先以《HSK标准教程》系列教材为例,分析请求、建议、拒绝、批评四种言语行为的策略分布情况,其次结合问卷调查法,以泰国曼谷高中生为调查对象,考察他们的汉语语用意识、语用理解和语用表达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教材中四种言语行为策略整体出现频率较高,基本可以满足学习者的交际需求,但在言语行为编排上也存在策略类型和分布过于集中、系统性和层次感不强、复现不足的问题。对泰国中学生的语用调查显示,多数被试能够理解并遵循汉语的基本交际原则,但在理解对方的特定意图以及选用恰当的策略和语言形式表达自身观点时存在较大困难。被试较为常用的请求策略为探询型和需求陈述型;建议和拒绝言语行为策略受社会距离和社会权势调控明显。建议语境中高权势者更倾向于使用陈述句和祈使句,低权势者倾向使用疑问句和祈使句,权势相等者多使用祈使句和陈述句。批评语境中高权势者多采用警告威胁、协商和愿望式策略,低权势者以评议式、提醒式为主,权势相等时更倾向使用协商式和愿望式。被调查者在实施拒绝言语行为时多运用解释原因、许诺和劝说对方策略。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文从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两个方面得出启示,提出教材编写应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重点优先、兼顾其他,循环复现和真实自然的宏观原则。教材编写者在编排具体言语行为时还应注意提供充足语境信息和语用解释,注重语用策略规约化,以及提供多样化、针对性的练习。教师在进行汉语教学时也重视引导汉语学习者总结常用策略,更新策略,树立语用观和语境观。

单谊[9](2020)在《语用习得认知特性框架下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与思辨能力培养》文中研究表明学生语用能力低下反映出来的绝不仅仅是交际能力的欠缺,其实更是英语思维能力发展的滞后。本文在语用习得的认知特性框架下,探讨了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和思辨能力培养的策略问题。我们认为,英语语用能力是可以系统教授的,语用能力培养其实就是思辨能力培养。高校英语教学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走出只教授英语语言躯壳的误区,把有灵魂的、活生生的英语作为教学内容。

戴沅芳[10](2019)在《双语理论下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关系研究》文中认为语用能力和语用迁移是语用学界和应用语言学界十分关注的论题,然而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却鲜有人探究。先行研究表明,当前语用能力研究存在一定的缺欠,具体表现为缺乏对非母语环境下外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研究,并且对其与语用迁移之间的关系解释力不足。因此,本研究依据双语理论(Dual Language Theory),采用基于自建小型语料库收集语料的实证研究方法,探究外语学习者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之间的关系。根据研究目的,本论文主要回答三个问题:(1)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英语进行口语表达时出现何种类型的语用迁移?具体来说,在语义程式的使用上和语篇表达内容上如何体现?(2)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英语进行书面语表达时出现何种类型的语用迁移?具体来说,在词汇、句法和语篇上如何体现?(3)不同水平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和语用迁移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如何解释?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对语用能力和语用迁移研究的文献梳理,本研究以双语理论作为理论依据,建构了本论文的分析框架,用以阐释外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内涵及其与语用迁移的关系。根据自建小型语料库中的语料数据,本论文分别呈现了数据分析结果,包括英语本族语者、中国英语学习者和汉语本族语者分别在口语语料中的语义程式使用频率上和语篇表达内容上,以及在书面语语料中的各类词汇选择、句式使用、论点论据和布局谋篇手段的使用频率的统计;汉、英本族语者在口语表达和书面语表达中的差异度;不同口语语用能力和书面语语用能力的学习者与汉、英本族语者在口语表达和书面语表达上的差异度。根据研究结果,本论文分别从不同口语语用能力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语义程式和语篇表达内容上的语用迁移类型及特点,不同书面语语用能力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词汇、句法以及语篇上语用迁移类型及特点,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的关系,以及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的关系几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分析结果,分别围绕外语学习者语用知识体系中的共同语用知识、协同语用知识和特定语用知识与语用迁移的关系,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路径及各阶段语用表现几个方面展开进一步的讨论。本研究发现如下:(1)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进行英语口语表达时,在语义程式使用方面出现了语用迁移。明显语用迁移、非明显语用迁移、语用迁移过度和语用迁移凹陷四种类型的语用迁移均有发生。其中,发生非明显语用迁移的语义程式数量最多,发生语用迁移过度的语义程式数量最少。在语篇表达内容方面,除语用迁移过度外,明显语用迁移、非明显语用迁移和语用迁移凹陷均有发生,其中非明显语用迁移的发生频率最高。在不同“拒绝”言语行为诱发因素下,学习者发生语用迁移的类型和数量不同。其中在“邀请”和“建议”诱发因素下发生语用迁移的数量较多,“请求”和“提供”诱发因素次之。总体而言,中国英语学习者发生迁移的程度差异不大,已逐渐接近英语本族语者。(2)中国英语学习者进行英语书面语表达时,明显语用迁移、非明显语用迁移、语用迁移凹陷和语用迁移过度均有出现。具体而言,在词汇和句法层面上,仅出现明显语用迁移、非明显语用迁移和语用迁移过度,而四种类型的语用迁移全部出现在语篇层面。在词汇层面,发生非明显语用迁移的数量最多,明显语用迁移次之;在句法层面,发生语用迁移凹陷的数量最多,明显语用迁移次之;在语篇层面,发生语用迁移过度的数量最多,非明显语用迁移次之,而明显语用迁移最少。与口语语篇表达的结果不同,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书面语篇中语用迁移过度的大量出现说明社会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在学习者使用目的语进行表达时具有深刻影响,即使已具备较高的语用能力水平,母语特有的文化烙印也会难以抹去。(3)无论在英语口语语篇表达还是书面语语篇表达上,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的关系都呈倒U型。即从语用能力弱的到中等的学习者,随着语用能力的提高,语用迁移程度变大;从语用能力中等的到强的学习者,随着语用能力的提高,语用迁移程度变小。两者之间关系的动态呈现与外语学习者所具备的语用知识结构密切相关。本研究结论:中国英语学习者与英语本族语者在使用英语进行口语和书面语表达时存在显着差异,且与汉语本族语者极为相似,体现出语用迁移普遍存在于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中,汉、英两种语言系统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是导致语用迁移发生的两大主要原因。本研究对外语教学有三点启示:一是应针对不同外语语用能力的学习者开展语用教学;二是在外语教学中应重视语言使用的基础性训练,注重语用语言知识应用的适切性训练,加强学习者的语言意识的培养;三是教学中应注重社会语用知识的渗透,使学习者了解母语和目的语社会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加强学习者文化意识的培养,最终减少语用负迁移的影响,甚至避免语用失误的发生,提高外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本研究从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进一步拓展了语用能力和语用迁移的研究,发现了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的一般性特征及路径,并从外语学习者的语用知识结构出发,深入分析了发生语用迁移的深层原因,对外语教学中语用能力培养有重要启示作用。最后应该指出,本研究仍存在某些局限,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加以克服和不断完善。

二、语用能力习得的认知过程与教学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语用能力习得的认知过程与教学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语用迁移视角下英语非专业大学生语用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语用能力
    (一)语用能力的定义
    (二)语用能力的类型
    (三)交际能力、语言能力与语用能力的关系
二、语用迁移
三、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的关系
四、结语

(2)北京市某民办小学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新课标对小学生英语教学的要求
        (二)小学是英语语用能力培养关键期
        (三)民办小学英语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四)个人旨趣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四)理论依据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对象
第二章 小学英语语用能力培养要求
    一、语用原则
        (一)合作原则
        (二)礼貌原则
        (三)关联原则
    二、语用原则在小学英语语用能力培养中的应用及要求
        (一)合作原则在小学英语语用能力培养中的应用及要求
        (二)礼貌原则在小学英语语用能力培养中的应用及要求
        (三)关联原则在小学英语语用能力培养中的应用及要求
第三章 小学英语语用能力培养有效性分析
    一、中外教师应用合作原则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中教重点讲练模式化
        (二)外教知识讲授连贯性不强
        (三)外教语句讲练引导不足
    二、中外教师应用礼貌原则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中教疏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二)外教间接表达方式难理解
    三、中外教师应用关联原则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外教拓展内容丰富,分散学生注意力
        (二)中教紧抓重点,教学内容单一
第四章 小学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策略
    一、搭建高效的双师型课堂
        (一)教师方面
        (二)学生方面
    二、培养小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一)利用中外教师的文化背景优势
        (二)设计多种形式的诱因
        (三)布置开放型课后作业
    三、加强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建设
        (一)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二)教师应提高目标语语用水平
    四、创设真实生动的交际情境
        (一)创设话题式情境
        (二)创设游戏型情境
    五、云课堂等教学资源的拓展和充分利用
        (一)教育管理部门云课堂资源的引进和优化
        (二)教师需提高操控高科技教学设备的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路径与总体框架
        一、研究路径
        二、总体框架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外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的研究综述
        一、核心素养理念的研究
        二、欧盟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研究
        三、美国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研究
        四、俄罗斯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的研究
    第二节 我国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的研究
        一、我国核心素养框架及其内涵研究
        二、我国外语学科核心素养概念及内涵研究
        三、我国高中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研究
    第三节 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综述
        一、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内涵的研究
        二、国外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研究
        三、我国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
    第一节 核心素养及其相关概念
        一、核心素养
        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三、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
    第二节 文化意识及相关概念
        一、文化意识
        二、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意识
        三、跨文化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三节 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的文化意识概念
        一、概念及内涵
        二、高中俄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人的全面发展观
        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溯源
        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观点
    第二节 维果茨基教育与发展的文化历史观
        一、文化历史理论
        二、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机制
        三、“教育走在发展前面”思想
    第三节 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的言语活动观
        一、言语活动理论的哲学视角
        二、言语活动理论与外语教学
    第四节 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文化教学观
        一、跨文化交际理论
        二、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外语教学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
    第一节 体系的总体设计
        一、目的与原则
        二、方法与路径
    第二节 一级维度内容的提取与确立
        一、一级维度内容的提取
        二、体系基础框架的确立
    第三节 二级维度内容的提取与确立
        一、二级维度的提取
        二、二级维度在体系中的确立
    第四节 观测点提取及体系的初步确定
        一、观测点提取的依据
        二、文化知识维度观测点的选取
        三、文化理解维度观测点的选取
        四、预期达到的文化意识维度观测点的选取
        五、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的初步确定
    第五节 体系的验证及修订
        一、验证的前期准备与设计
        二、观测点有效性的数据统计
        三、专家反馈意见的汇总整理
        四、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的最终确定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文化意识培养现状的问卷调查分析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研究设计
        一、目的与对象
        二、方法与路径
    第二节 问卷调查的实施
        一、研究工具的制定
        二、实施过程
    第三节 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一、信度和效度检验
        二、调查问卷各维度情况总述
        三、文化意识整体水平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四、对中俄文化知识掌握情况的数据分析及讨论
        五、对文化理解、认知与态度呈现状况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六、对文化教学评价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七、调查问卷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
    第四节 问卷调查的研究结论
        一、学生对中俄文化知识的掌握方面
        二、学生对俄罗斯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度方面
        三、现时教学方法与课标要求的匹配方面
        四、文化意识培养质量和资源分布方面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课堂观察分析
    第一节 课堂观察的研究设计
        一、目的与对象
        二、方法与路径
    第二节 课堂观察的实施
        一、研究工具的制定
        二、实施过程
    第三节 课堂观察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一、数据的信度检验
        二、数据总体情况概述
        三、课堂观察量表内部结构的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
        四、对各观测点的数据分析
    第四节 课堂观察的研究结论
        一、对中俄文化知识讲解深度方面
        二、对于主题和篇章中育人价值发掘方面
        三、促进学生文化理解的手段方面
        四、学生呈现出的总体文化意识水平方面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问题分析与教学建议
    第一节 文化意识培养的总体问题分析
        一、培养理念层面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层面
        三、考评机制层面
        四、群体差异化应对层面
    第二节 文化意识培养理念与总体设计
        一、文化意识培养的核心理念
        二、文化意识培养的总体目标与路径
        三、文化知识是基础
        四、文化理解是过程
        五、文化意识是目标
    第三节 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建议
        一、依托主题明确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目标
        二、以语篇为文化意识培养的核心载体
        三、寓于言语活动的主题情境教学
        四、语言文化情境中的词汇教学
        五、媒体资源与现代技术手段运用
        六、课外教学活动的选择与安排
    第四节 文化意识培养的相关支持要素
        一、探索多元化评价机制
        二、教师理念与技能发展的引导与培训
        三、不同“起点”学生群体的差异化培养
        四、教育基础薄弱地区的全方位支持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二语习得跨学科研究进展与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二语习得的跨学科属性
二、“二语习得跨学科研究国际论坛”概要
    (一)句法复杂度研究
    (二)任务复杂度研究
    (三)语言加工研究
    (四)语用教学研究
    (五)学术论文撰写与发表
三、国际二语习得研究发展趋势
    (一)句法复杂度测量指标进一步细化,呈现功能转向新趋势
    (二)任务复杂度研究前沿议题聚焦二语能力发展
    (三)语言加工研究的多学科实验范式
    (四)任务型二语语用教学与测评
四、二语习得研究的认识论
五、结束语

(5)小学低年级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关于口语交际能力内涵的研究
        1.3.2 关于交际能力构成的研究
        1.3.3 关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研究
        1.3.4 关于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1.3.5 文献述评
    1.4 研究问题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口语交际
        2.1.2 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2.1.3 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二语习得理论
第3章 上海市Y区小学低年级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调查设计
    3.1 上海Y区基本情况
    3.2 问卷调查设计
        3.2.1 问卷调查的目的
        3.2.2 问卷调查的对象
        3.2.3 问卷调查的编制
        3.2.4 问卷信效度检验
    3.3 访谈设计
        3.3.1 访谈对象的选择
        3.3.2 访谈问题的设计
        3.3.3 访谈的实施
    3.4 课堂观察设计
        3.4.1 课堂观察记录表设计
        3.4.2 课堂观察记录实施
第4章 上海市Y区小学低年级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调查结果分析
    4.1 问卷调查的结果
    4.2 访谈的结果
        4.2.1 教师对学生英语口语交际培养重要性认识程度较高
        4.2.2 教师对学生英语口语交际培养的目标界定不明晰
        4.2.3 教师培养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方法单一
        4.2.4 学生和班额因素共同影响教师口语交际教学现状
        4.2.5 教师口语交际教学培训的需求和现状不匹配
    4.3 课堂观察的结果
        4.3.1 一年级课堂观察记录描述及分析
        4.3.2 二年级课堂观察记录描述及分析
        4.3.3 课堂观察记录表的总体分析
第5章 小学低年级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1 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5.1.1 教学目标未全面落实
        5.1.2 教学内容缺乏实践性
        5.1.3 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5.1.4 教学过程缺乏新意
        5.1.5 教学评价不全面
    5.2 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5.2.1 低年级英语课堂教学课时不足
        5.2.2 口语交际教学内容和资源利用不充足
        5.2.3 缺乏教师口语交际教学培训
        5.2.4 缺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评价体系
第6章 完善小学低年级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建议
    6.1 利用多种途径开展口语交际活动
        6.1.1 课堂交往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6.1.2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6.1.3 在教学中巧用儿歌、游戏等方式
    6.2 充分挖掘教材及其他资源
        6.2.1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6.2.2 钻研教材,挖掘隐性内容
        6.2.3 吃透教材,创新教学设计
        6.2.4 结合生活实际,调整教学内容
    6.3 通过培训丰富教师的口语交际教学方法
        6.3.1 开展理论培训,提高教师意识
        6.3.2 开展实践培训,丰富教学方法
        6.3.3 开展校本培训,提高教学针对性
    6.4 制定科学、有效的口语交际能力评价体系
        6.4.1 基于课标制定评价目标
        6.4.2 基于学情确定评价维度
        6.4.3 基于主题细化评价任务
第7章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反思
        7.2.1 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7.2.2 研究的不足之处
        7.2.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小学低年级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调查问卷(教师)
附录 B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 C 课堂观察记录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劳特莱奇二语习得与语用学手册》(第一至三节)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1.1 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ion Task
    1.2 Introduction to the Book
    1.3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1.4 Requirements for the Task
    1.5 Outline of the Report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paration
    2.2 Translation
    2.3 Proofreading
Chapter Three Relevance Theory of Translation
    3.1 Communication as an 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
    3.2 Context and Cognitive Environment
    3.3 Contextual Effect and Processing Effort
    3.4 Principles of Relevance
    3.5 Translation as a Double Process of Ostensive-inferential Conmmunication
    3.6 Translation as Interlingual Interpretative Use
    3.7 Equivalence of Optimal Relevance
Chapter Four Case Study
    4.1 Word Translation:Polysemous Words
    4.2 Sentence Translation:Attributive Clauses
        4.2.1 Attributive Clause as a Restriction to Antecedent
        4.2.2 Attributive Clause as a Supplement to Main Clause
        4.2.3 Attributive Clause as an Adverbial to Main Clause
    4.3 Textual Translation:Coherence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and Implications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7)中高级汉语水平马来西亚留学生道歉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2. 研究综述
    2.1 道歉的理论探究
        2.1.1 关于道歉的言语行为类型
        2.1.2 礼貌理论中的道歉
        2.1.3 道歉的语用策略
        2.1.4 道歉的影响因素
        2.1.4.1 权力距离因素
        2.1.4.2 社会距离因素
        2.1.5 道歉行为的对比研究
    2.2 道歉行为的习得研究
    2.3 小结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方法
        3.2.1 参与者
        3.2.2 研究工具
        3.2.3 具体步骤
        3.2.4 语料分类:道歉策略分类
4. 结果与讨论
    4.1 道歉策略比较
    4.2 道歉策略语言形式比较
    4.3 不同情境条件的影响
        4.3.1 社会距离
        4.3.1.1 社会距离对母语者道歉策略选择的影响
        4.3.1.2 社会距离对汉语学习者道歉策略选择的影响
        4.3.1.3. 两组参与者在社会情境距离影响下的道歉策略选择情况
        4.3.2 冒犯严重程度
        4.3.2.1 冒犯严重程度对母语者道歉策略选择的影响
        4.3.2.2 冒犯严重程度对汉语学习者道歉策略选择的影响
        4.3.2.3 两组参与者在冒犯程度影响下道歉策略的选择情况
        4.3.3 权力距离
        4.3.3.1 权力距离对母语者道歉策略选择的影响
        4.3.3.2 权力距离对汉语学习者道歉策略选择的影响
        4.3.3.3 两组参与者在权力距离影响下道歉策略的选择情况
    4.4 小结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高级马来西亚留学生道歉策略调查问卷

(8)对外汉语教材中的言语行为研究 ——以《HSK标准教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语用能力研究现状
        1.2.2 国内对外汉语语用能力研究现状
        1.2.3 四种言语行为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言语行为的理论概说
    2.1 言语行为理论基础
    2.2 请求言语行为策略界定
    2.3 建议言语行为的界定
        2.3.1 建议言语行为的定义
        2.3.2 建议言语策略的分类
    2.4 拒绝言语行为的界定
        2.4.1 拒绝言语行为的定义
        2.4.2 拒绝言语策略分类
    2.5 批评言语行为的界定
        2.5.1 批评言语行为的定义
        2.5.2 批评话语模式分类
第三章 基于《HSK标准教程》的四种言语行为考察和分析
    3.1 教材情况
    3.2 选材缘由
    3.3 教材中四种言语行行为概况
    3.4 教材中四种言语行为的策略分布情况
        3.4.1 请求言语行为的策略分布
        3.4.2 建议言语行为的策略分布
        3.4.3 拒绝言语行为的策略分布
        3.4.4 批评言语行为的策略表现
    3.5 教材言语行为分册分布情况
    3.6 教材中四种言语行为整体分布情况
    3.7 课后习题言语行为情况分析
第四章 泰国中学生言语行为习得调查与分析
    4.1 研究设计
        4.1.1 被试
        4.1.2 调查方法
        4.1.3 问卷设计
        4.1.4 调查实施过程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泰国中学生语用自测情况分析
        4.2.2 泰国中学生语用理解情况分析
        4.2.3 泰国中学生语用表达情况分析
第五章 讨论和建议
    5.1 对教材编写的建议(宏观角度)
        5.1.1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系统展示
        5.1.2 重点优先、兼顾其他
        5.1.3 循环复现
        5.1.4 真实自然
    5.2 对教材编写的建议(微观角度)
        5.2.1 提供充足语境信息和语用解释
        5.2.2 注重语用策略规约化
        5.2.3 提供多样化、针对性的练习
    5.3 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建议
        5.3.1 授课内容实用
        5.3.2 引导学生总结常用策略,更新策略
        5.3.3 引导学习者树立语用观和语境观
第六章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双语理论下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意义
    1.5 本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语用能力概念的界定
        2.1.1 语用能力的语言观
        2.1.2 语用能力的交际观
        2.1.3 语用能力的语用观
        2.1.4 语用能力的认知观
    2.2 外语学习中的语用能力研究
        2.2.1 二语习得研究中的语用能力
        2.2.2 中介语研究中的语用能力
        2.2.3 外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发展与评估
    2.3 外语学习者的语用迁移研究
        2.3.1 语用迁移的理论研究
        2.3.2 语用迁移的实证研究
    2.4 先行语用能力及语用迁移研究的缺欠
        2.4.1 西方本族语者语用能力概念界定的局限性
        2.4.2 外语学习环境下语用能力研究的不足
        2.4.3 先行语用迁移研究的缺欠
        2.4.4 外语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关系研究的必要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分析框架
    3.1 双语理论视域下外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
        3.1.1 双语理论中的中介语语言能力
        3.1.2 双语语言概念系统
        3.1.3 双语者语用能力的概念社会化过程
    3.2 双语理论视域下外语学习者的语用迁移
    3.3 外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分析框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方法
    4.1 语料收集
        4.1.1 英语本族语者语料库
        4.1.2 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
        4.1.3 汉语本族语者语料库
    4.2 研究过程
    4.3 数据描述
        4.3.1 英语本族语者语料数据描述
        4.3.2 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数据描述
        4.3.3 汉语本族语者语料数据描述
        4.3.4 口语语料库的数据合并描述
        4.3.5 书面语语料库的数据合并描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果分析
    5.1 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口语语篇表达中的语用迁移
        5.1.1 中国英语学习者语义程式使用上的语用迁移类型及特点
        5.1.2 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篇表达内容上的语用迁移类型及特点
    5.2 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书面语语篇表达中的语用迁移
        5.2.1 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词汇层面语用迁移类型及特点
        5.2.2 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句法层面语用迁移类型及特点
        5.2.3 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语篇层面语用迁移类型及特点
    5.3 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的关系
        5.3.1 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语用能力与语义程式使用上语用迁移的关系
        5.3.2 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语用能力与语篇表达内容上语用迁移的关系
        5.3.3 小结
    5.4 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的关系
        5.4.1 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语用能力与词汇层面语用迁移的关系
        5.4.2 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语用能力与句法层面语用迁移的关系
        5.4.3 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语用能力与语篇层面语用迁移的关系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讨论
    6.1 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知识结构与语用迁移
        6.1.1 共同语用知识与语用正迁移
        6.1.2 协同语用知识与语用正、负迁移
        6.1.3 特定语用知识与语用负迁移
    6.2 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路径及原因
        6.2.1 中国英语学习者不同语用能力发展阶段语用迁移的表现
        6.2.2 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关系的成因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研究发现
    7.2 研究启示
    7.3 本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语用能力习得的认知过程与教学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语用迁移视角下英语非专业大学生语用能力研究[J]. 崔莹莹. 鄂州大学学报, 2021(05)
  • [2]北京市某民办小学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D]. 袁雪. 大理大学, 2021(08)
  • [3]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研究[D]. 沈倬丞.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二语习得跨学科研究进展与趋势[J]. 陈颖,杨连瑞.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3)
  • [5]小学低年级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D]. 高雯怡.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6]《劳特莱奇二语习得与语用学手册》(第一至三节)翻译报告[D]. 徐钰蓉. 暨南大学, 2020(04)
  • [7]中高级汉语水平马来西亚留学生道歉策略研究[D]. 马贇鹤.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2)
  • [8]对外汉语教材中的言语行为研究 ——以《HSK标准教程》为例[D]. 张蒙蒙. 山东大学, 2020(10)
  • [9]语用习得认知特性框架下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与思辨能力培养[J]. 单谊.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0(01)
  • [10]双语理论下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关系研究[D]. 戴沅芳.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语用能力习得的认知过程与教学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