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CT肺灌注成像在诊断肺结核中的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万泽安,谈伍平,苗贵华,叶金善[1](2021)在《应用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评估急性肺栓塞患者病情程度及右心功能的可行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应用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评估急性肺栓塞患者病情程度及右心功能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60例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双源CT检查平扫和增强扫描的影像特点,比较CTPA和DEPI诊断急性肺栓塞的诊断符合率及不同严重程度的急性肺栓塞的栓塞分数、灌注缺损分数、右、左心室短轴最大径比值(RV/LV)。结果 60例患者中,纳入分析的肺段及肺段动脉共有602个。CTPA和DEPI对496个肺段的栓塞程度诊断一致,42个部分栓塞无灌注损伤;非严重组的栓塞分数、灌注缺损分数、RV/LV显着低于严重的栓塞分数、灌注缺损分数、RV/LV(P<0.05)。结论 DSCT检查可清楚显示急性肺栓塞的影像学特点,DEPI可很好地反映肺血管灌注状态,在评估急性肺栓塞患者病情程度及右心功能有一定的可行性,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可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
增思涛[2](2021)在《基于深度学习的肺灌注图像分类研究》文中认为SPECT肺灌注核医学成像技术如今已广泛应用于肺部疾病的诊断,目前在临床医疗中主要以人工阅片为主,由于SPECT肺灌注核医学图像存在成像质量低、个体差异大等因素,为医生阅片效率和疾病诊断的可靠性带来了很大障碍。本文在图像数据的前期优化处理基础上,研究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SPECT肺灌注图像自动分类方法,以提供肺灌注核医学图像的高效可靠辅助诊断。(1)SPECT肺灌注核医学成像数据预处理。采用归一化技术将原始肺灌注DICOM文件数据转换为灰度图像,以改善个体差异及原始数据值巨大的变化范围对分类效果的影响;针对医学图像数据量少、数据不平衡所带来的深度学习模型易过拟合现象,通过图像平移、旋转和迁移学习等方法进行有效解决。(2)带特征融合的肺灌注图像分类残差模型。在深入分析SPECT肺灌注核医学功能性成像的基础上,以Res Net-50网络为基本分类模型框架,通过引入迁移学习有效提高分类模型泛化能力,引入特征融合方法提高网络对深度特征信息的有效利用,从而提高模型识别精度。实验结果表明该分类方法可有效检测肺部病变,获得了95.5%的分类准确率。(3)引入注意力机制的肺灌注图像VGG多分类模型。为进一步自动识别肺部疾病的严重程度,以VGG网络为基本分类模型框架,通过引入注意力机制提高模型对肺灌注图像特征的提取能力。实验结果表明该分类方法可有效检测肺部疾病严重程度,可获得88.1%的四分类准确率。(4)基于以上研究内容,设计并实现了一个集核医学图像数据管理、数据预处理、分类器选择和肺灌注图像自动识别为一体的辅助诊断原型系统。本文在SPECT肺灌注图像分类实验中设计了大量的对比试验。实验结果表明,改进模型在分类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方面都有较好的表现,相比较原始模型都有不错的提升效果,证明了实验方法的适用性。通过构建SPECT肺灌注图像分类原型系统,可以辅助医生进行肺部疾病诊断。
邬莺莺,曹源,何玉麟[3](2020)在《肺结核的影像诊断》文中研究说明肺结核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是公认的世界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根据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报告显示[1],我国是结核高负担国家,约占2018年全球结核发病率的9%,位居全球第二,因此早期正确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痰培养是最常用的实验室诊断肺结核的方法,但其有耗时长且操作不定性大等缺点,影像学检查方便快捷,并且多数肺结核具有较为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在筛查和诊断肺结核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
吕永杰[4](2020)在《结核病的临床诊断及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结核病属于慢性感染性疾病之一,其主要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所导致的,此疾病可发生在患者全身多个部位与器官之中,其中以肺部最为常见。本文对结核病的诊断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诊断结核病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从而降低结核病的误诊率与漏诊率。
李云峰,刘贵林,徐宝静[5](2020)在《多层螺旋CT检查在诊断老年肺结核合并周围型肺癌中的应用价值探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并研究用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老年肺结核合并周围型肺癌的效果。方法:将2017年5月至2019年1月期间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三医院收治的45例老年肺结核患者、45例老年周围型肺癌患者与45例老年肺结核合并周围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45例老年肺结核患者设为肺结核组,将其中45例老年周围型肺癌患者设为周围型肺癌组,将其中45例老年肺结核合并周围型肺癌患者设为肺结核合并周围型肺癌组。对三组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然后比较其肺部典型征象(包括分叶征、毛刺征、空洞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卫星灶、钙化影)的检出率、肺部病灶不同强化方式的检出率及对其进行多层螺旋CT肺灌注成像检查时的增强程度和达峰时间。结果:对三组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的结果显示,肺结核合并周围型肺癌组患者肺部分叶征、毛刺征、空洞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卫星灶和钙化影的检出率均高于肺结核组患者与周围型肺癌组患者,其肺部病灶均匀强化的检出率高于肺结核组患者与周围型肺癌组患者,P<0.05。对三组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肺灌注成像检查的结果显示,肺结核合并周围型肺癌组患者肺灌注成像的增强程度高于肺结核组患者与周围型肺癌组患者,其肺灌注成像的达峰时间长于肺结核组患者与周围型肺癌组患者,P<0.05。结论:对老年肺结核合并周围型肺癌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对诊断其病情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拓[6](2020)在《基于能谱CT纵隔淋巴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文中提出目的应用能谱CT探讨纵隔淋巴瘤与胸腺癌、小细胞肺癌(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与纵隔结节病的影像学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04月至2019年10月经唐山市人民医院CT平扫发现纵隔结节或肿块的首诊患者101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支气管镜或穿刺后病理结果将纳入试验研究的患者分为胸腺癌组、纵隔淋巴瘤组;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组(肺内未见确切原发灶)和纵隔结节病组。其中,胸腺癌组男19例,女9例,年龄(52.52±9.84)岁;临床症状:胸痛、咳嗽、气喘18例,四肢无力6例,无明显症状4例;纵隔淋巴瘤组男12例,女10例,年龄(51.43±10.16)岁;临床症状:咳嗽、胸前区不适12例,浅表淋巴结肿大7例,无明显症状3例;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组男17例,女8例,年龄(55.28±9.06)岁,临床症状:胸痛或胸闷痛10例、咳嗽7例、气喘5例、气促3例;纵隔结节病组男15例,女11例,年龄(55.81±9.47)岁,临床症状:胸闷13例、咳嗽5例、气喘6例、无明显症状2例。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行能谱CT增强扫描。利用能谱后处理软件做出不同类型病灶40-140kev单能量CT值、能谱曲线斜率(K)、碘浓度(IC)、水浓度(WC)等能谱参数。采用SPSS 20.0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计数资料列出各组数值,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表示,对两组不同单能量水平下的CT值、病变部位碘含量、水含量变化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评价能谱CT诊断效能。结果1胸腺癌组动脉期和静脉期40~80 Kev单能量CT值高于纵隔淋巴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0~110 Kev单能量CT值与纵隔淋巴瘤组差别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组动脉期40~80Kev段单能量CT值和静脉期40~90Kev段单能量CT值显着高于纵隔结节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动脉期80~140Kev段单能量CT值和静脉期90~140Kev段单能量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胸腺癌组动脉期和静脉期水浓度低于纵隔淋巴瘤组,碘浓度高于纵隔淋巴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组动、静脉期碘浓度均大于纵隔结节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动、静脉期水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胸腺癌组动脉期和静脉期40~80 Kev段能谱曲线斜率明显高于纵隔淋巴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组静脉期40~70Kev、70~100Kev、100~140Kev三段能谱曲线斜率明显高于纵隔结节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动脉期这三段能谱曲线斜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能谱CT双期扫描在40~80Kev单能量CT值及动脉期和静脉期水浓度、碘浓度上可显示纵隔淋巴瘤与胸腺癌的差异,有助于二者区分。2能谱扫描可在动脉期40~80Kev、静脉期40~90Kev单能量CT值,动、静脉期碘浓度及静脉期能谱曲线斜率上显示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和纵隔结节病的差异,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图4幅;表7个;参161篇。
张莹[7](2020)在《大动脉炎的临床特征及随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大动脉炎合并心脏瓣膜受累的临床特征、预后和随访研究研究背景及目的大动脉炎是一种罕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反复炎症导致动脉狭窄或扩张。大动脉炎可累及心脏瓣膜,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为最常见的类型,可见于约20%-44%的大动脉炎患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是大动脉炎预后不良的因素之一。部分患者需要手术治疗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既往关于大动脉炎合并心脏瓣膜受累的研究多为个案报道或小样本研究。只有少数几个回顾性研究探讨了接受手术治疗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的长期预后。本研究的目的是在一个中国大动脉炎人群中评估合并心脏瓣膜受累的患者的比例、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分析1992年1月至2017年8月在阜外医院住院的1069例大动脉炎患者的病历资料。收集人口学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临床资料。通过超声心动图评价瓣膜的结构和功能。分析具有心脏瓣膜受累患者的临床特征。随访信息通过复诊或电话回访获得。手术患者复合终点事件包括:中度或重度瓣周漏、瓣膜功能障碍、瓣膜脱落、吻合口动脉瘤、残余升主动脉再发动脉瘤、再次手术和死亡。结果1069例患者中,373例患者(34.9%)合并心脏瓣膜受累。相较于不合并心脏瓣膜受累的患者,合并瓣膜受累的患者发病年龄较大(28.1±10.6岁vs.25.9±9.8岁,P=0.036),病程较长(65.9月vs.50.6月,P=0.009),红细胞沉降速率(47.4%vs.30.5%)和C-反应蛋白(40.1%vs.25.1%)升高的比例较高。在合并心脏瓣膜受累的患者中,260例(69.7%)表现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其次是二尖瓣关闭不全(39.1%)、三尖瓣关闭不全(34.6%)和肺动脉瓣关闭不全(11.8%)。心脏瓣膜狭窄罕见,仅占10例。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患者中,49.6%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为中度或重度。其他瓣膜受累多表现为轻度关闭不全。相较于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者,中度和重度患者的升主动脉较宽、心悸和呼吸困难比例较高,大动脉炎发病较晚。1 1例患者曾误诊为其他心脏病,8例误诊为风湿性心脏病。41例(女性25例,男性16例)患者在我院行首次手术治疗,23例接受主动脉瓣置换术(aortic valve replacement,AVR),18例接受复合带瓣管道手术(composite graft replacement,CGR)。手术的平均年龄为40.3岁。从大动脉炎发病到手术的中位时间为18.0月(最短20天,最长27年)。两组均无住院期间死亡。经过6.6(四分位数间距0.6-9.4)年的随访,12例患者发生复合终点事件,其中AVR组10例,CGR组2例。AVR组和CGR组的5年无复合终点事件率分别为55.8%和91.7%。在将性别、围术期糖皮质激素和炎症活动性作为协变量纳入分析后,我们发现AVR组发生术后并发症的风险有高于CGR组的倾向(风险比4.212,95%置信区间[0.910,19.509],P=0.066)。结论(1)心脏瓣膜受累在中国大动脉炎患者中较常见,占34.9%。以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为主,占瓣膜受累患者的69.7%。(2)当诊断为大动脉炎时,应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心脏瓣膜情况。育龄期妇女出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应考虑大动脉炎。(3)约5%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主动脉瓣关闭不全,CGR是重要的手术方式。第二部分:大动脉炎合并贫血的临床特征研究研究背景及目的大动脉炎是一种罕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贫血是大动脉炎患者常见的合并症。贫血与多种疾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相关。既往关于大动脉炎中贫血的研究多为病例报道。本研究旨在分析大动脉炎合并贫血的比例、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4月在阜外医院住院的大动脉炎患者的电子病历资料。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按照血红蛋白浓度将患者分为合并贫血和不合并贫血两组,分析两组间临床表现、治疗方面的异同。本研究通过电子病历系统随访合并贫血的患者,分析其预后。结果在533例大动脉炎患者中,贫血占194例(36.4%),其中女性占92.8%。两组间的发病年龄和评估年龄差异不显着,但贫血组的病程短于非贫血组(54.8月vs.79.4月,P=0.039)。与不合并贫血的患者相比,炎症活动(64.9%vs.50.1%)、头晕(29.4%vs.21.2%)在合并贫血患者中的比例高;而肺动脉受累(12.4%vs.26.8%)、肺动脉高压(12.9%vs 20.1%)和使用肺动脉高压靶向药物(2.8%vs 11.6%)在合并贫血患者中的比例较低。贫血程度以轻度为主(177例,91.2%)。贫血类型以正细胞性贫血(62.9%)最常见。贫血患者的体重指数、左室射血分数低于非贫血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比例在两组间差异不显着,但贫血组每日激素剂量较高。35例贫血患者接受了 口服铁剂治疗。经过4.0月(四分位数间距2.1-11.8)的随访,43.7%的患者仍处于贫血状态。仍处于贫血状态患者的比例在口服铁剂组(44.8%)和未口服铁剂组(42.0%)间差异不显着。口服铁剂组血红蛋白升高幅度大于未服铁剂组。结论(1)贫血在大动脉炎患者中常见,占36.4%。女性患者合并贫血的比例高于男性。(2)相较于非贫血患者,贫血患者处于炎症活动期的比例较高。(3)口服铁剂有助于提高血红蛋白浓度。第三部分:大动脉炎合并结核的临床特征研究研究背景及目的大动脉炎是一种罕见的、慢性、非特异性肉芽肿性炎,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一级分支,肺动脉和冠状动脉也可受累。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结核分支杆菌感染可能是诱因之一。大动脉炎和结核具有相似的病理特征,且大动脉炎人群中结核病的比例高于一般人群。本研究旨在分析合并结核的大动脉炎患者的比例、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分析199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阜外医院住院的1105例大动脉炎患者的电子病历资料。根据有无结核病史将患者分为合并结核组和不合并结核组,分析两组临床表现、治疗方面的异同。对合并活动性结核的患者进行随访并分析其预后。结果1105例大动脉炎患者中,109例(9.9%)合并结核,女性为男性的3.7倍,平均发病年龄为26.7±10.0岁,中位病程为56.3月。两组间人口学特征差异不显着。与不合并结核的患者相比,合并结核的大动脉炎患者炎症活动(61.5%vs.48.4%)、一般症状(15.6%vs.8.7%)、咯血(7.3%vs.1.4%)、肺动脉高压(19.3%vs.10.7%)和肺动脉受累(31.2%vs.17.3%)的比例较高。肺结核最常见(97例,在结核患者中占89.0%),其次为淋巴结核(8例,7.3%)。53例(48.6%)结核病发生于大动脉炎之前,23例(21.1%)结核病与大动脉炎同时发生,24例(22.0%)结核病发生于大动脉炎之后。使用糖皮质激素患者的比例和每日激素剂量在两组间差异不显着,合并结核患者介入治疗的比例低于不合并结核患者。10例合并活动性结核的患者接受三联抗结核药物治疗,其中3例接受了泼尼松治疗。随访期间,未发现结核扩散。结论(1)我国合并结核的大动脉炎患者比例并不低,肺结核是最常见的类型。约50%患者的结核病发生于大动脉炎之前。(2)肺动脉受累、肺动脉高压、和炎症活动在合并结核患者中的比例更高。(3)抗炎治疗前应筛查结核;抗炎治疗期间对炎症和结核的密切随访是必要的。
郭成伟,陈为军,梁文[8](2019)在《18F标记脱氧葡萄糖PET-CT结合320排CT双入口灌注成像在孤立性肺结节中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18F标记脱氧葡萄糖(18F-FDG) PET-CT最大标准摄取值(SUV)结合320排CT双入口灌注成像(DI-CTP)灌注指数(PI)在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 SPN)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经病理检查证实的SPN 34例(恶性结节21例、良性结节13例),均行18F-FDG PET-CT及DI-CTP检查,18F-FDG PET-CT以SUV≥2.5、DI-CTP以PI<50%为恶性结节诊断阈值,比较分析二者分别及结合对SPN的诊断效能。结果 34例SPN左肺固有上叶5例、左肺舌叶2例、左肺下叶3例,右肺上叶10例、右肺中叶3例、右肺下叶11例。结节最大径:1.0~2.0 cm 8例、2.0~3.0 cm 26例,其中伴肺门及纵隔增大淋巴结2例。18F-FDG PET-CT SUV诊断SPN的敏感性81.0%,特异性46.2%,准确性67.6%。DI-CTP PI诊断SPN的敏感性90.5%,特异性84.6%,准确性88.2%。18F-FDG PET-CT SUV结合DI-CTP PI诊断SPN的敏感性95.2%,特异性100.0%,准确性97.1%。结论 SPN病理特点决定了18F-FDG PET-CT SUV及显像的复杂多样,18F-FDG PET-CT SUV结合DI-CTP PI可大大提高SPN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
朱艳艳[9](2019)在《成人初治活动性菌阳肺结核与菌阴肺结核的MSCT影像表现比较》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及目的2010年我国第五次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5岁以上人群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为459/10万,涂阳肺结核患病率为66/10万,菌阳肺结核患病率为119/10万,全国耐多药率达6.8%,广泛耐药率达2.1%。我国每年新报告肺结核患者约80万例,位居甲乙类传染病第2位,位于全球30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的第2位。结核病这种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呼吸道传染病,给防治工作带来了严峻地挑战。影像学在肺结核病诊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与其他疾病鉴别的重要手段。尤其是随着最新版的《WS288-2017肺结核诊断》在临床中的应用,影像学在肺结核病诊断中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肯定,特别是对一份痰标本阳性的可疑菌阳肺结核患者及菌阴肺结核患者而言,须临床症状结合影像学才能对其做出诊断。当临床无症状时,则对影像学的依赖程度会更高,特异性的影像表现已成为其临床诊断的必备条件之一。MSCT因其较快的扫描速度和较高的图像分辨率,可以清晰地显示肺结核病变的影像特点,为肺结核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更新式的武器,为临床治疗提供必不可少的科学依据。以往的研究中菌阳肺结核与菌阴肺结核患者的样木量小,大都对是否经过治疗未予区分,而且往往是通过对其病变本身的影像学特点以及增强后的特点对疾病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比如“树芽征”、磨玻璃密度影、小叶性实变、球状或团块影及段性实变等征象,很少涉及到病变的分布情况。即使个别的研究中涉及到了病变的分布的情况,也仅局限于肺叶水平,因此对临床中肺结核的分布情况不能很好地评价,尤其是仅发生于某一肺段的结核病。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500例成人初治活动性菌阳肺结核和菌阴肺结核的CT薄层图像或HRCT图像来分析其影像特征,并根据这些征象在肺段中的分布情况进行对应分析及聚类分析,统计出菌阳肺结核组与菌阴肺结核组征象的差异性及分布的差异性,为菌阳肺结核及菌阴肺结核的定性诊断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提高其诊断准确率。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于山东省胸科医院就诊的成人肺结核患者,后经临床及实验室证实、资料完整且符合入选标准的初治活动性肺结核(发生于肺组织的结核,不包括支气管结核与胸膜结核)患者5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菌阳肺结核患者221例,菌阴肺结核患者279例。其他类型肺结核或复治肺结核除外,同时排除糖尿病和免疫相关性疾病,排除合并肺部其他疾病。2检查方法及重建方法所有患者均使用飞利浦公司生产的128层螺旋CT扫描仪进行胸部扫描检查。在其最大吸气状态下常规按照预设的管电压120kV,管电流250mA,扫描视野400mmm,准直器宽度0.625mm×64,螺距1.08:1,层厚及层间隔均为5mm的条件进行整个肺部扫描。增强CT扫描采用非离子型碘对比剂(碘海醇350mg]/ml),静脉团注,注射速度2.5~4.Oml/s,注射剂量80~90ml,分别于注药后30s和60s扫描。扫描完成后,所有患者图像均进行层厚1mm及层间隔1mmm的重建,矩阵为512X 512,窗宽、窗位分别为:肺窗1400HU、-700HU,纵隔窗360HU、60HU。将所有病人的薄层原始图像上传至Phi lips Extended Brilliance v4.5工作站。3影像分析由两位工作经验丰富的医生共同读片,参照肺脏解剖部位,双肺分为18个肺段,将本研究中所有患者CT图像上的病变形态与相应的肺段分布予以记录。病变形态包括的CT征象有:气腔结节、“树芽征”、大结节影、小叶性实变、亚段性实变、段性实变、球状或团块影、空洞、磨玻璃密度影、间质改变以及支气管扩张。病变分布情况中,对上述每个CT征象累及的肺段仅做有或无的计数,“有”即为1,“无”记为0,多个征象发生于同一肺段时可做叠加统计。4统计方法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年龄作为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本组中菌阳肺结核和菌阴肺结核的CT征象及分布作为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进行组间的x2检验对比其差异性;以本组中患者的性别、CT征象及病变位置为变量,进行对应分析;选取聚类分析中的双向层次聚类的方法,对菌阳肺结核组及菌阴肺结核组的CT征象及肺段分布分别进行归类与分析;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后,ROC曲线分析CT诊断菌阳肺结核的敏感度及特异度;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菌阳肺结核组与菌阴肺结核组的CT征象与分布364例患者(72.80%)出现气腔结节,影像学表现为2~10mm磨玻璃高密度结节影或软组织密度影,呈簇状分布。其中菌阳肺结核患者156例,累及了 727个肺段;菌阴肺结核患者208例,累及了 870个肺段。67例患者(占全部患者的13.40%,占气腔结节患者的18.41%)中可见“烟花征”。“树芽征”患者335例(67.00%),表现为小叶中心结节影和与之相连的分支线状影,形如树芽。其中菌阳肺结核患者175例,累及了 856个肺段;菌阴肺结核患者160例,累及了 604个肺段。大结节影患者294例(58.80%),表现为圆形、类圆形和椭圆形的高密度结节,直径为10~30mm。其中菌阳肺结核患者145例,累及了 525个肺段;菌阴肺结核患者149例,累及了 576个肺段。小叶性实变患者443例(88.60%),表现为小叶范围内边缘模糊的10~20mm大小的片状高密度影,掩盖肺纹理。其中菌阳肺结核患者199例,累及了 724个肺段;菌阴肺结核患者244例,累及了 793个肺段。密度均匀者390例(88.04%),伴有不均匀点状略低密度影者53例(11.96%)。亚段性实变患者146例(29.20%),表现为20~40mm大小的楔形致密影。其中菌阳肺结核患者65例,累及了 168个肺段;菌阴肺结核患者81例,累及了194个肺段。密度均匀者58例(39.73%),伴点片状低密度影88例(60.27%)。段性实变患者81例(16.20%),表现为病灶呈段性软组织密度影。其中菌阳肺结核患者51例,累及了 79个肺段;菌阴肺结核患者30例,累及了 39个肺段。81例患者中肺段体积稍缩小者48例(59.26%),肺体积大致如常者33例(40.74%);密度均匀者24例(29.63%),密度不均者57例(70.37%),可见斑片样低密度影。56例(69.14%)段性实变的患者中可见支气管充气征;27例(33.33%)段性实变患者中可见无壁空洞。球状或团块影患者43例(8.60%),表现为短径>3cm,增强扫描呈不均质强化,边缘可有轻度强化,CT值增加值约15~20HU。其中菌阳肺结核患者24例,累及了 29个肺段;菌阴肺结核患者19例,累及了 24个肺段。15例(34.88%)球状或团块影患者中可见空洞。磨玻璃密度影患者212例(42.40%),表现为肺窗密度增高影,但其内的支气管血管束仍可显示,纵隔窗图像上无法显示。其中菌阳肺结核患者123例,累及了 418个肺段;菌阴肺结核患者89例,累及了 261个肺段。空洞患者175例(35.00%),包括厚壁空洞、薄壁空洞及无壁空洞,增强扫描洞壁呈轻度强化。其中菌阳肺结核患者133例,累及了 214个肺段;菌阴肺结核患者42例,累及了 61个肺段。107例菌阳肺结核患者及15例菌阴肺结核患者表现为厚壁空洞,29例菌阳肺结核患者及27例菌阴肺结核患者表现为薄壁空洞,20例菌阳肺结核患者及7例菌阴肺结核患者表现为无壁空洞。121例患者(69.14%)可见引流支气管。间质改变患者153例(30.60%),其中小叶内间质增厚123例(79.87%),小叶间隔增厚者41例(26.62%),中轴间质增厚者101例(65.58%)。影像表现为大片状的不规则的细网织样阴影、线状高密度影,其内可见大小不均匀的斑片状或片状磨玻璃密度影,小叶结构模糊,支气管血管束周围可见“袖套征”或“轨道征”,边缘模糊。153例间质改变的患者中菌阳肺结核患者55例,累及了 347个肺段;菌阴肺结核患者98例,累及了 505个肺段。101例(20.20%)支气管扩张患者中,位于实变影内的53例(52.48%),其中走行僵直者23例(43.40%),走行扭曲者16例(30.19%),走行自然者14例(26.41%)。101例支气管扩张的患者中,管腔均匀扩张者59例(58.42%),管腔不均匀扩张者42例(41.58%),表现为静脉曲张样或局限性动脉瘤样。101例支气管扩张的患者中,菌阳肺结核患者61例,累及了 190个肺段,菌阴肺结核患者40例,累及了 142个肺段。2活动性肺结核的对应分析以性别、CT征象及病变位置为变量,形成多重对应分析图。从CT征象来看,间质改变、段性实变、支气管扩张及球状或团块影与其他病变的位置之间有较大差异:小叶性实变和大结节影易发生于男性患者的右肺尖段、右肺后段、右肺前段、左肺背段、左肺后基底段;气腔结节和“树芽征”易发生于女性患者的右肺外侧段、左肺外基底段。3各种CT征象在两组间肺段分布中的聚类分析11种CT征象在菌阳肺结核组中最终分为3大类,在菌阴肺结核组中最终分为5大类;18个肺段在菌阳肺结核组及菌阴肺结核组中最终都分为5类。相似的向量聚为一类,各类之间数量逐级递减。4各种CT征象在菌阳肺结核组与菌阴肺结核组之间的比较4.1各种CT征象在两组患者间发病率的比较两组患者的“树芽征”、大结节影、段性实变、磨玻璃密度影、空洞、间质改变及支气管扩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6.599、7.584、13.797、28.497、110.388、6.087、13.461,P<0.05)。4.2对空洞的形态及患者的性别进行比较厚壁空洞多见于菌阳肺结核患者,薄壁空洞多见于菌阴肺结核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0.258、26.473,P<0.05):在性别中,厚壁空洞更易出现于菌阳肺结核的男性患者中(P<0.05),而薄壁空洞及无壁空洞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P>0.05)。4.3各种CT征象在两组肺段间进行比较各种病变累及菌阳肺结核组与菌阴肺结核组的所有肺段的个数分别为4277个、4069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7.934,P<0.05)。各种CT征象出现在菌阳肺结核组与菌阴肺结核组间同一肺段的累积频数的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分布于右肺尖段、右肺后段、右肺背段、右肺内基底段及左肺尖后段、左肺前段、左肺背段、左肺后基底段的菌阳肺结核明显高于菌阴肺结核,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7.513、22.299、36.415、4.645、23.556、27.179、33.157、12.980,P<0.05)。部分CT征象出现在两组患者的同一肺段中的例数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5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树芽征”、段性实变及空洞是菌阳肺结核的危险因素(P<0.05)。6 ROC曲线结果显示,CT诊断菌阳肺结核的灵敏度为87.43%、特异度为82.95%,约登指数0.704。结论初治活动性继发性肺结核CT征象具有特征性,并且菌阳肺结核和菌阴肺结核各有其影像学特点,但二者之间有一定的鉴别点。其中“树芽征”、大结节影、段性实变、厚壁空洞、磨玻璃密度影及支气管扩张更多见于菌阳肺结核,间质改变及薄壁空洞更易见于菌阴肺结核。将CT征象与其分布特点相结合,对菌阳肺结核和菌阴肺结核的预判具有一定的定性指导价值。
雷春[10](2019)在《增强CT扫描与DWI在肺部实性结节良恶性诊断价值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平扫、CT增强扫描获得肺结节影像学特征及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 imaging,DWI)在肺部结节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探讨有助于肺部良恶性结节鉴别的指标和影像学技术。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间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肺部结节52例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我院进行肺部增强CT扫描及MRI平扫及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 imaging,DWI)检查。通过PACS系统调取,采用单盲法分析所有病例CT增强扫描病灶的影像特征(分叶征、毛刺征、血管纠集征)及平扫T1WI、T2WI、DWI图像信号强度及测量不同b值(b值=50,800s/mm2)的ADC值,填入Excel表格中,用于统计分析。根据病理结果,将所有病灶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组,其中恶性组32例,良性组20例。对计数资料,采用相对数和卡方检验,对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和两样本t检验,P<0.05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良性组及恶性组多种CT增强征象,前者分叶征、毛刺征、血管纠集征出现的比率分别为15%(3/20)、20%(4/16)、10%(2/20),后者相对应为62.5%(20/32)、53.12%(17/32)、68.75%(22/32),后者明显高于前者(P<0.05);(2)信号值:良性组的T2WI信号强度值及ADC值(b值=50,800s/mm2)的均数值分别为(240.68±94.34)及(1.596±0.422)×10-3mm/s2,恶性组对应的参数分别为(305.98±52.21)及(1.139±0.150)×10-3mm/s2,各组数据间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1WI信号值相应为(225.13±40.82)、(204.42±35.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3)。结论:当肺部结节在CT扫描时出现分叶征、毛刺征、血管纠集征、在MRI T2WI信号强度值较高,DWI对应的的ADC值较低时,我们更倾向诊断为恶性病变,这些指标对鉴别肺部结节良恶性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二、ECT肺灌注成像在诊断肺结核中的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CT肺灌注成像在诊断肺结核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应用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评估急性肺栓塞患者病情程度及右心功能的可行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CTPA和DEPI诊断急性肺栓塞的比较 |
2.2 不同严重程度的急性肺栓塞的栓塞分数、灌注缺损分数、RV/LV比较 |
2.3 病例分析 |
3 讨论 |
(2)基于深度学习的肺灌注图像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医学成像模态 |
1.2.2 基于深度学习的医学图像分类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深度学习概述 |
2.1 卷积神经网络 |
2.2 迁移学习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带特征融合的肺灌注图像残差分类模型 |
3.1 肺灌注图像预处理 |
3.1.1 肺灌注数据几何变换 |
3.1.2 肺灌注数据收集及标注 |
3.2 基于Res Net-50 分类模型的构建 |
3.2.1 基于模型迁移的Res Net-50 分类模型 |
3.2.2 带特征融合的Res Net-50 分类模型 |
3.3 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
3.3.1 实验过程及评价指标 |
3.3.2 实验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引入注意力机制的肺灌注图像VGG多分类模型 |
4.1 肺灌注图像位段划分 |
4.2 引入注意力机制的VGG模型 |
4.3 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
4.3.1 实验环境与参数设置 |
4.3.2 实验设计 |
4.3.3 实验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肺灌注图像分类原型系统 |
5.1 需求分析 |
5.2 系统设计 |
5.2.1 系统总体架构 |
5.2.2 主要功能模块 |
5.2.3 数据库设计 |
5.3 系统功能实现 |
5.3.1 系统开发环境 |
5.3.2 系统功能实现 |
5.4 系统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3)肺结核的影像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X线胸片 |
2 CT |
2.1 常规CT胸部平扫 |
2.2 低剂量CT胸部平扫 |
2.3 CT其他技术应用 |
3 18F-FDG P ET-CT |
4 MRI |
5 胸部超声检查(che s t ultra s ound,CUS) |
(4)结核病的临床诊断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像学诊断 |
1.1 高分辨率CT(High-resolutionCT,HRCT) |
1.2 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I) |
1.3 18F-FDG PET-CT |
2 实验室诊断 |
2.1 细菌学诊断 |
2.2 免疫学诊断 |
3 小结 |
(5)多层螺旋CT检查在诊断老年肺结核合并周围型肺癌中的应用价值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对三组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时其肺部典型征象的检出率 |
2.2 对三组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时其肺部病灶不同强化方式的检出率 |
2.3 对三组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肺灌注成像检查时的增强程度与达峰时间 |
3 讨论 |
(6)基于能谱CT纵隔淋巴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能谱CT在纵隔淋巴瘤与胸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1.1 研究资料 |
1.1.1 研究对象 |
1.1.2 仪器设备与扫描方法 |
1.1.3 图像后处理 |
1.1.4 统计学分析 |
1.2 结果 |
1.2.1 纵隔淋巴瘤组、胸腺癌组性别、年龄资料比较 |
1.2.2 双期增强扫描纵隔淋巴瘤和胸腺癌单能量CT值比较 |
1.2.3 纵隔淋巴瘤和胸腺癌水浓度和碘浓度的比较 |
1.3 讨论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2章 能谱CT在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和纵隔结节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2.1 临床资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仪器设备与扫描方法 |
2.1.3 图像后处理 |
2.1.4 统计学分析 |
2.2 结果 |
2.2.1 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组、纵隔结节病组性别、年龄资料比较 |
2.2.2 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纵隔结节病单能量CT值比较 |
2.2.3 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和纵隔结节病水浓度、碘浓度比较 |
2.2.4 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组和纵隔结节病组能量衰减曲线的斜率 |
2.3 讨论 |
2.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3章 综述 能谱成像诊断纵隔淋巴结疾病的应用进展 |
3.1 纵隔结节或肿块病变概述 |
3.1.1 淋巴瘤 |
3.1.2 胸腺瘤 |
3.1.3 肺癌转移淋巴结 |
3.1.4 纵隔结节病 |
3.1.5 纵隔淋巴结结核 |
3.2 宝石CT能谱成像原理 |
3.3 宝石能谱CT在肿瘤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
3.3.1 能谱CT在肿瘤定性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
3.3.2 能谱CT在肿瘤小病灶检出中的应用 |
3.3.3 能谱CT在肿瘤图像质量提高中的应用 |
3.3.4 能谱CT在肺癌的鉴别及病灶转移评估中的应用 |
3.3.5 能谱CT在纵隔淋巴结诊断中的应用 |
3.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7)大动脉炎的临床特征及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大动脉炎合并心脏瓣膜受累的临床特征、预后和随访研究 |
1.1 前言 |
1.2 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结论 |
1.6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大动脉炎合并贫血的临床特征研究 |
2.1 前言 |
2.2 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结论 |
2.6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大动脉炎合并结核的临床特征研究 |
3.1 前言 |
3.2 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结论 |
3.6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大动脉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18F标记脱氧葡萄糖PET-CT结合320排CT双入口灌注成像在孤立性肺结节中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查设备与方法 18 |
1.3 图像后处理、分析及诊断标准 |
1.3.1 肺结节18F-FDG PET-CT图像分析: |
1.3.2 肺结节DI-CTP参数分析及结合SUV值诊断恶性SPN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病变分布及18F-FDG PET-CT SUV诊断分析 |
2.2 DI-CTP PI诊断分析 |
2.3 18F-FDG PET-CT SUV结合DI-CTP PI诊断分析 |
3 讨论 |
3.1 18F-FDG PET-CT及CT灌注成像诊断SPN |
3.2 DI-CTP诊断SPN |
3.3 18F-FDG PET-CT SUV结合DI-CTP PI诊断SPN |
3.4 18F-FDG PET-CT SUV结合DI-CTP PI对SPN鉴别诊断价值及需注意问题 |
(9)成人初治活动性菌阳肺结核与菌阴肺结核的MSCT影像表现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中文论文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英文论文 |
Perface |
Materials and Methods |
Results |
Discussion |
Conclusions |
Tables |
Figures |
References |
(10)增强CT扫描与DWI在肺部实性结节良恶性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1.1 肺良恶性结节的基本情况 |
1.2 CT平扫、CT增强及常规MRI平扫、DWI成像在肺部结节良恶性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
1.2.1 常规磁共振成像在诊断肺部良恶性结节中的应用 |
1.2.2 螺旋CT平扫及增强CT在诊断肺部良恶性结节中的应用 |
1.2.3 DWI成像检查在诊断肺部良恶性结节中的应用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影像学检查 |
2.2.1 MRI成像设备 |
2.2.2 MRI检查技术及参数 |
2.2.3 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技术及参数 |
2.3 图像后处理与数据测量 |
2.4 影像学分析 |
2.5 统计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增强CT检查结果比较及一般资料比较 |
3.2 MRI平扫信号强度及信号值 |
第4章 讨论 |
4.1 肺结节的CT评价 |
4.2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原理基础 |
4.3 T1WI、T2WI与 DWI的信号强度及ADC值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四、ECT肺灌注成像在诊断肺结核中的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应用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评估急性肺栓塞患者病情程度及右心功能的可行性分析[J]. 万泽安,谈伍平,苗贵华,叶金善.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1(08)
- [2]基于深度学习的肺灌注图像分类研究[D]. 增思涛.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8)
- [3]肺结核的影像诊断[J]. 邬莺莺,曹源,何玉麟. 江西医药, 2020(09)
- [4]结核病的临床诊断及研究进展[J]. 吕永杰.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0(20)
- [5]多层螺旋CT检查在诊断老年肺结核合并周围型肺癌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 李云峰,刘贵林,徐宝静. 当代医药论丛, 2020(11)
- [6]基于能谱CT纵隔淋巴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D]. 马拓.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7]大动脉炎的临床特征及随访研究[D]. 张莹.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8]18F标记脱氧葡萄糖PET-CT结合320排CT双入口灌注成像在孤立性肺结节中的诊断价值[J]. 郭成伟,陈为军,梁文. 临床误诊误治, 2019(11)
- [9]成人初治活动性菌阳肺结核与菌阴肺结核的MSCT影像表现比较[D]. 朱艳艳. 山东大学, 2019(02)
- [10]增强CT扫描与DWI在肺部实性结节良恶性诊断价值研究[D]. 雷春. 南昌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