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支持对高龄老人独立生活能力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郑力文[1](2021)在《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抑郁症状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人均寿命延长和出生率下降,我国已逐步迈入老龄化社会。伴随着年龄增长而日渐退化的日常生活生活活动能力是衰老的一个重要特征。无法完成日常活动可能会使老人产生无用感,从而诱发抑郁情绪,损害心理健康。虽然已经有很多关于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抑郁症状关系的国内外研究,但很少有研究探索两者之间关联的中介因素。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退的老人休闲活动频率减少,而休闲活动有助于缓解老年人的抑郁,因此我们假设,休闲活动介导了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抑郁症状的关系。此外,有研究表明子女的物质、情感和生活照料的支持是老人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本研究假设这种代际支持可能调节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抑郁症状的关系。基于以上研究和假设,我们建立了休闲活动介导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抑郁症状关系的中介效应模型,并探讨了代际支持对中介模型的调节效应。方法:本研究使用了《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The 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 Survey,CLHLS)2017-2018年收集的横断面数据。通过两个维度反映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体现老年人基本自理能力的基础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sic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BADL)以及反映老年人独立生活能力的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IADL)。10项流调中心抑郁自评量表用于评估调查对象的抑郁症状水平。本研究以抑郁症状评分为因变量,BADL受损、IADL受损为自变量,休闲活动为中介变量,拟合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休闲活动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抑郁症状关系的中介效应。我们还使用SPSS宏程序PROCESS v3.0评估了代际支持对中介模型各条路径的调节效应。以上分析均调整了性别,年龄,教育情况,居住安排,城乡居住地,婚姻情况,吸烟,喝酒,患病情况,认知评分等协变量。结果:共有9,985名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纳入本研究,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83.15岁,其中52.5%为女性。样本BADL受损的患病率为16.9%,IADL受损的患病率为59.7%。BADL受损、休闲活动和抑郁症状的中介效应分析发现,休闲活动介导了BADL受损和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休闲活动的中介效应系数为0.402(95%CI:0.245~0.465,P<0.001),约占总效应的34.7%;将代际支持作为调节变量纳入中介模型后发现,代际支持可以调节中介模型的后半段,即休闲活动和抑郁症状之间的关联(β=0.028,P=0.003),以及直接路径BADL受损和抑郁症状之间的关联(β=-0.269,P=0.005),但是不调节模型前半段BADL受损和抑郁症状的关系(β=0.044,P>0.05)。同样,在IADL受损、休闲活动和抑郁症状的中介模型中,休闲活动的中介效应显着(β=0.314,95%CI:0.219~0.366,P<0.001),占总效应的18.2%;代际支持对模型的后半路径以及直接路径的调节效应显着。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对数据进行插补后有调节的中介效应结果稳定,研究的可信度较高。结论:(1)在老年人群中,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损与抑郁症状程度升高有关。(2)老年人的休闲活动部分介导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3)子女对老人的代际支持能调节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抑郁症状,以及休闲活动与抑郁症状的关系,但不调节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休闲活动之间的关系。
曹莎[2](2020)在《四川省山丘区家庭结构、代际支持与农村老年健康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中国的老年人口总量更是高居世界第一,2015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44亿。与此同时,中国农村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和水平都超过城镇地区,老龄化表现出严峻的“城乡倒置”形势。但是,由于养老体制不健全,家庭养老仍是中国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主要的养老模式,即通过家庭成员的代际支持来满足老人的养老保障。比如四川省山丘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当地政府对农村养老的支付能力更有限,造成老人对家庭成员的代际支持有更强的依赖性。因此,家庭结构对老人获得代际支持,提高福利水平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家庭结构的小型化、核心化、空巢化、隔代化等变迁都在改变传统的代际支持模式,给农村地区老人的家庭养老方式带来挑战,影响老人的健康状况。老年健康是老年福利的重要组成,对农村地区家庭结构、代际支持和老年健康的关系研究,可以在中国农村地区仍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养老模式的社会现状下,为完善家庭养老模式,提高老年健康水平提出可参考的建议。这对提高农村地区老年福利水平,促进社会公平,解决中国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健康地理学为理论基础,从多学科交叉角度出发,利用四川省山丘区农户调研数据,从居住安排、子女情况和劳动力迁移结构三个角度刻画农村老人的家庭结构,以经济支持、情感支持和日常生活照料来测算老人所获得代际支持,并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综合自评健康三个维度来度量老人的健康水平。在对四川省山丘区农村老人家庭结构、代际支持和健康水平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分析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利用多重中介模型探究代际支持在老人家庭结构及其健康水平之间的中介作用;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尝试性地构建老人家庭结构、代际支持和健康水平的耦合框架;最后对农户家庭微观层面调整代际支持和政府宏观层面补充社会支持,以提高农村老人健康和福利水平提供对策和建议。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四川省山丘区农村老人的家庭结构、代际支持和健康状况的特征明显。(1)就家庭结构而言,隔代化和空巢化已经成为四川省山丘区农村家庭的主要趋势,占比分别为37.78%和37.04%;老人的多子化和儿子偏好特征突出;劳动力迁移已经成为农村家庭的常态。(2)就代际支持而言,老人获得情感支持状况好于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3)就老年健康状况而言,样本老人总体健康状况良好,大部分样本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功能正常,心理健康和自评健康均较好。(2)家庭结构、代际支持和老年健康之间相互关系显着。(1)就家庭结构和代际支持而言,居住安排,尤其是是否与子女同住对老人获得代际支持的影响显着;子女数量与老人获得经济支持和情感支持显着相关,但与生活照料无显着相关关系;子女的性别结构与老人获得经济支持无显着相关关系,但与情感支持和生活照料显着相关;劳动力迁移与老人获得代际支持显着相关。(2)就代际支持和老年健康而言,代际支持与老人健康水平显着相关。(3)就家庭结构和老年健康而言,居住安排与老人健康水平显着相关;子女数量与老人生理健康和自评健康显着相关,但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不显着;有儿子与老人健康水平无显着相关性,但有女儿和老人健康水平显着相关;劳动力迁移与老人健康状况显着相关。(3)代际支持在家庭结构和老年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显着。(1)代际支持在居住安排和老年健康间的总体中介效应均显着。在老人居住安排及其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间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37.23%和24.33%),而在老人居住安排及其自评健康之间发挥了完全中介作用(52.78%)。(2)代际支持在老人的子女数量与其生理、心理和自评健康水平间的总体中介效应均显着,且均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分别为-11.16%、27.14%和13.97%,而在老人的子女性别结构与其健康水平间的总体中介效应均不显着。(3)代际支持在家庭劳动力迁移和老人健康水平间的总体中介效应均显着。具体来讲,代际支持在家庭劳动力迁移和老人生理健康、自评健康之间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11.33%和-34.85%),而在家庭劳动力迁移和老人心理健康之间发挥了完全中介作用(53.59%)。此外,居住安排和老年健康间最显着的是生活照料路径,子女数量和老年健康间最显着的是经济支持路径,劳动力迁移和老年生理健康间最显着的是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路径,和心理健康和自评健康间最显着的则是情感支持路径。(4)家庭结构、代际支持和老年健康的耦合机制明确。当三者放在同一结构关系中时,家庭结构对老年健康并没有显着的影响,但对代际支持有显着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134。同时,代际支持则对老年健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369。此外,在三个要素的内部,影响老人家庭结构的主要载荷因子是老人的子女情况;影响代际支持水平的主要载荷因子是情感支持,其次是经济支持,生活照料的载荷系数最小;影响老人健康状况的主要载荷因子是自评健康,其次是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的载荷系数最小。
王茜[3](2020)在《社会支持对老年抑郁的的影响研究 ——基于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文中研究表明老龄化的不断加深使我国老年人数量激增,出现老年人口占比多、老龄化速度快、未富先老等问题。在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下,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逐渐引起人们重视。老年人由于自身衰老而带来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力,社会角色也发生极大转变,容易出现抑郁等心理问题。抑郁作为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对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生活质量提升都有极大的影响,如何预防和缓解老年人抑郁、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作为社会工作研究的新范式,社会支持理论认为个体的社会支持网络是以家庭支持网络为核心,由社区、组织、国家支持网络等为同心圆构成的社会支持格局,这一视角为研究老年抑郁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基于这种背景,本文利用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CFPS),选取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运用描述性统计和OLS回归等方法对家庭、社区、政府和社会等不同层面的社会支持对老年抑郁的影响进行研究,并且对这种影响是否存在城乡差异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老年人整体上抑郁水平不高,社会支持状况较好。从控制变量上看,女性、文盲或半文盲、无配偶、有慢性病、自评健康较差、人均家庭纯收入较低的农村老年人抑郁水平更高。研究结论包括:第一,家庭支持对老年抑郁的影响得到部分验证。在家庭支持中,与子女见面越频繁,关系越亲近的老年人抑郁水平更低,而子女提供生活照料的老年人反而拥有更高的抑郁水平。第二,社区支持对老年抑郁的影响基本得到验证。在社区支持中,社区感情、邻里互助感、社区公共设施状况和社区治安状况越好的老年人抑郁水平越低。第三,政府和社会支持对老年抑郁的影响得到部分验证。家庭接受政府补助和社会捐助的老年人抑郁水平更高。第四,不同层面的社会支持对老年人抑郁水平的影响在城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子女生活照料、社区治安状况、社区环境状况和政府补助等因素上。根据研究结果,本文从社会工作者的角度,对家庭、社区、政府和社会等不同角度提出预防和缓解老年抑郁的相关对策和建议:1.社会工作者在介入时应当强调尊重老年人自主选择权,督促家庭为老年人提供符合期望的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情感支持,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2.社会工作者要充分发掘、整合并调动社区各方资源,促进社区支持环境建设和社区公共服务、精神卫生服务发展。3.社会工作者既要做好政策倡导,督促政府建立健全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拓宽社会保障的广度和深度;又要积极参与老年精神卫生服务和老年人健康教育活动。
武秋凤[4](2020)在《社会支持视角下城市独居老人的个案研究 ——以中山市Y社区独居老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中国老年化趋势明显,由于家庭代际关系和养老观念的变化,独居老人这个群体越来越大,独居老人的生活状况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生活自理能力逐渐减弱,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也越来越差。而独居老人,特别是高龄、多病、失能的独居老人,他们生活中面临着比一般老人更为严重的一系列问题。随着独居老人孤独死甚至自杀惨剧的不断发生,独居老人的生存问题成了一个严峻的社会话题。笔者从理性和感性的角度出发,以独居老人为研究对象,探索独居老人的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问题。笔者以中山市某区政府兜底的老年服务项目为依托,参与了多位独居老人的个案研究。在本文中以Y社区10位城市独居老人为样本,调查研究他们的基本情况、需求和社会支持状况。以2位较有代表性特点的城市独居老人为个案案主,研究个案介入对构建城市独居老人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通过研究发现:⑴不同社会支持主体在满足独居老人不同需求时支持力度存在差异;⑵个案介入对构建独居老人社会支持系统是必要的、有效的,但效果也是有限的。社会工作服务人员在对城市独居老人构建社会支持系统的实务过程中,要充分整合利用一切可挖掘的资源,帮助城市独居老人构建全面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他们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考虑个案介入方法对构建城市独居老人社会支持系统的局限性,在实践中努力探求更好的方法和思路。
陈静[5](2020)在《城乡失能老人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求与供给分析 ——基于2015年CHARLS数据》文中认为我国人均寿命不断延长,使得老年人口持续增加,伴随而来的失能老人比例越来越大,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老年人口规模迅速扩大使长期护理服务需求日益强烈,而当前家庭模式小型化、少子化、女性打破传统外出就业,家庭照护能力日趋减弱,使得老年人照料问题不再只关乎一个人、一个家庭,而成为当前政府和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因伤残、年老疾病等原因无法进行基本日常生活自理老人的照护问题,更是成为当今社会的焦点。因此,基于城乡失能老人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求和供给分析,找出供需之间差距,促进长期护理服务的供需平衡,对我国养老事业发展及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需求方运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及相关数据分析当前我国城乡失能老人基本情况、经济能力、社会支持资源以及不同失能程度老人所需护理内容与照护时间,从失能老人的生理维度、经济维度和社会支持维度对老人生活照料服务需求满足影响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并通过熵值法求出基于三维度的指标变量所占权重。结论显示:(1)失能老人往往伴随着收入水平偏低、缺乏正式社会支持等问题。(2)失能比例存在性别差异、城乡差异和年龄差异,表现为女性、农村、年长者失能比例更高。(3)生理维度指标通过失能程度体现,随着失能程度的增加,失能老人所需照护时间增加,生活照料服务需求尤其是复杂生活照料需求增加。(4)三个维度指标变量对老人生活照料服务需求满足都产生正向影响作用,并且三个维度指标之间相互影响。从供给主体、供给能力、供给成本角度对供给现状加以分析。在供给方面研究发现:(1)失能老人的长期护理服务主要是由家庭成员提供的非正式照护,且不同主体提供的服务存在差异。(2)居家与社区服务主体供给能力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共存,表现为农村地区社区养老机构和设施数量要远多于城市,社区养老机构的日间床位更多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3)城乡长期护理服务供给成本差距大,且随着失能程度不断加深,成本持续增加,养老机构照护服务供给成本要高于居家和社区。通过需求供给分析对比发现城乡失能老人长期护理服务的供需差距主要体现在失能老人的经济能力与护理服务供给成本、照料时间以及老人所需的护理服务项目上。由此推断出供需差距产生原因主要为以下四点:长期护理服务筹资机制的不完善;护理服务需求匹配度低;长期护理服务资源分散;长期护理服务人才匮乏。根据所得结论,进一步提出通过完善长期护理服务筹资机制;加强机构护理与居家社区护理服务的相互衔接,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推行子女责任货币化制度加强市场与家庭之间的协同作用;从数量和质量上发展多元化的护理服务项目;利用大学生群体、闲置在家的妇女、年轻健康的老人等民间力量为长期护理服务增加多方供给者。运用一系列相关措施拓宽筹资渠道,尽量降低获取服务的成本,使可得到的服务供给数量增加,从而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实现长期护理服务的供需平衡。
周航[6](2020)在《社会工作介入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网络的实务研究 ——以广州市B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进入经济社会大转型、大变革的关键时期,社会结构变动的突出标志之一即老龄化时代的到来,老年人口数量多、增速快;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社会养老压力加大。空巢老人作为老年人群体中的特殊人群,其养老需求相对更加迫切与复杂。当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处于渐深探索过程,为空巢老人提供的服务主要侧重于日托临托、疾病康复、家政服务等方面,缺乏从心理慰藉、长期生活照护、社会参与、医疗保健等多元维度考虑,所提供的社会支持不足且不稳定,无法形成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对其生理、心理健康均易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成为了空巢老人最迫切的需求。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下,探讨社会工作介入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网络的实务研究契合空巢老人的多元需求,是提高空巢老人晚年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在街道参与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例,以广州市B街社会工作介入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网络的实务研究为介入点,以空巢老人为服务对象,以社会支持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对B街社会工作介入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网络的服务情况进行分析。采用问卷访问法、半结构式访问法、参与观察法收集空巢老人需求和社会支持网络的信息,阐述社会工作整体服务的基本现状,分析介入成效及介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索社会工作介入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网络存在不足的原因,结合国内政策和实务工作,发挥社会工作主导角色,从介入空巢老人及家庭、社区、政府维度探索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网络构建、完善的方法策略。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弥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会支持的延伸不足,构建多位一体支持系统,为空巢老人打造完善的社会支持网。
杜璇[7](2020)在《社会支持视角下失能老人日常照料服务的需求满足研究 ——基于CLHLS(2014)数据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当今社会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流动性急剧加强,家庭规模呈现小型化特征,家庭照料功能日益弱化,与此同时,失能老人群体规模与日剧增,照护需求持续上升,日常照料服务是失能老人照护服务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失能老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服务项目,如何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变化的新时代保障老年群体尤其是失能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亟需予以关注。失能老人在失能后的社会支持情况是保障其晚年生活质量的重要来源,为了进一步改善我国失能老人日常照料服务利用的现状,并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对策,从社会支持的视角出发研究失能老人日常照料服务的需求满足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完善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失能老人这一主体出发,为了解失能老人日常照料服务的利用情况,使用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 Survey,CLHLS)2014年的数据研究我国失能老人日常照料服务需求满足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在社会支持理论的基础上构建起本文的研究框架,分别从失能老人的个体特征层面、照料者支持层面、家庭支持层面、社区支持层面和政府支持层面这五个层面进行分析,并进一步研究了失能老人日常照料服务需求满足影响因素的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另外,还深入分析了当失能老人的主要照料者为子女时其子女特征对失能老人日常照料服务的需求满足是否有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1)失能老人日常照料服务的需求满足状况以不满足为主,失能老人对不同日常照料服务项目的需求不同;(2)不同个体特征的失能老人的日常照料服务的需求满足情况存在显着差异,城镇失能老人比农村失能老人日常照料服务需求满足的发生率高,自评个人经济状况越好的失能老人的日常照料服务的需求满足的发生率越高,自评健康状况越好的失能老人的日常照料服务的需求满足的发生率越高,失能等级越高的失能老人日常照料服务需求满足的发生率越低;(3)照料者支持、家庭支持和政府支持均在失能老人的日常照料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的社区支持却处于缺位状态,未能对失能老人日常照料服务的需求满足产生显着影响;(4)子女照料支持的作用最为显着,由子女照料的失能老人的需求满足的发生率最高,同时,子女的年龄和受教育水平对失能老人日常照料服务的需求满足有显着影响,当照料者在照料过程中表现出非常愿意的态度时失能老人照料服务需求满足的发生率较高;(5)我国失能老人日常照料服务需求满足的影响因素存在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失能老人的个体特征以及政府支持对于农村失能老人以及西部地区失能老人日常照料服务需求满足的影响更为显着。建立完善的失能老人照料服务体系任重道远,本文在得出研究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改善我国养老服务的供需匹配现状。一是应加强对失能老人的政策扶持,减轻失能家庭的经济负担;二是完善社区照料服务体系,提高社区照料服务质量,进一步依托社区发展整合型的照料服务,满足失能老人多样化的照料需求,为了减轻家庭照料者的照料压力,发展专业化的照料者队伍;三是突破城乡壁垒和区域壁垒,因地制宜供给照料服务,促进失能老人照料服务的均衡发展。
许咏喻[8](2020)在《健康传播 ——为年轻人建构健康“谈老”生态》文中研究说明“老化”其实跟孩童成长一样,是一个生命的过程,成年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无时无刻都在经历老化的过程。然而,目前大多数关于老化的研究都集中在高龄者身上,实际上无论是什么年纪的人,关于“老化”与“年龄”的相关议题,都无时无刻出现在我们的日常谈话中。尽管已经有相当完整的研究探讨年轻人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以及其代际沟通经验。相较之下,尚无对年轻人如何谈论“老化”之相关研究,以及不同年龄人谈论“老化”之比较研究。在梳理过去关于老化相关之理论与研究之后,发现个人对“老”的态度可能是一个影响老化历程的重要心理因子。不论是个人从年轻时对“老”的刻板印象,或是年纪较长时,对自己的“老化自我觉知”,皆可能会对一个人的老化历程、老后健康、以及存活率产生影响。进一步回顾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的前人研究,也更加确认社会关系与社会互动的质量对生理、心里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对主观幸福感的直接影响,特别对退休后的老人来说,与家人的代际关系是最重要的一种社会网路。上述影响“老”的态度以及代际关系的维系,谈论“老化”是非常重要的共同因子,非常值得传播学者深入研究。在探讨有哪些心理、社会因子会影响个人的老化之前,要先理解何谓“成功老化”,过去成功老化相关研究众多且没有统一的定义,借鉴近年发展的成功老化传播生态模型(Communicative Ecology Model of Successful Aging,以下简称CEMSA),本研究采用的成功老化定义为个体在特定时间点上,对自己从过去到当下的老化过程质量的主观评价,而非传统医疗疾病观点的客观评价。主观自我评价是从过去的生命历程中不断累积的,所以从年轻时的日常对话以及随着时间积累的社会经验等都会是重要影响因子。CEMSA提出人们对于年龄和老化的谈论内容以及谈论老化议题的态度,会形成像是社交环境一样的生态,并通过“对老化的不确定性”、“正负面的情绪反应”与“老化适应效率”进一步对自评成功老化有正面或负面的影响;CEMSA提出了七种谈论老化要素的21种传播行为模式并逐一进行检测。然而,现实中七个传播行为要素不是分别单一出现的,每个人都有可能会同时表现多个不同的传播行为来组成其对年龄与老化相关言论的表述方式与谈论意愿。因此,本研究使用潜在类别分析(Latent Class Analysis)将不同的谈论老化行为组合做出归纳与分类,并且将研究对象锁定在年轻与中年成年人上,以进一步探讨谈论老化行为组成的复合传播生态,对老化情绪、老化焦虑、老化适应效率、成功老化、以及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效果,并观察在年轻成年人与中年成年人研究结果的差异,作为建构健康谈老生态的指引。本研究以18-59岁成年人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主要探讨:1)根据年轻成年人和中年成年人特有的谈论老化方式,有哪些谈论老化族群分类;2)年轻成年人与中年成年人在谈论老化的传播行为上有什么差异;3)年轻成年人和中年成年人谈论老化的族群分类对老化的情绪反应、老化的焦虑、老化适应效率、生活满意度以及主观认知的成功老化经验是否有显着影响。根据调查数据的潜在类别分析结果将研究对象进行谈论老化族群分类,将受测样本分类为“排斥谈老”、“主动谈老”以及“嘲弄谈老”三个谈论老化方式的族群。接着将不同年龄样本进行多样本潜在类别比较分析,发现随着年纪的增长,人们越倾向会规划老后照护需求,且对变老的态度更为正面乐观,也比较频繁的谈论或是自我归类为老。最后,将人口变量与社会支持当做控制变量下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主动谈老”族群在面对老化的态度最为从容不迫;“排斥谈老”族群对老化的态度最为负面且生活满意度最低;“嘲弄谈老”族群则同时有正面负面的态度并存,对未来可能会遇到的变化同时感到焦虑且兴奋的。两个不同年龄样本的研究结果十分类似,但是在年轻成年人样本的三种族群间差异更为明显。本研究将针对研究数据结果,分析探索年龄间不同谈论老化表现的原始因子为何。同时,为了深入了解谈论老化的的内容、对象、场景等,本研究以老年人健康信息的获取与验证作为访谈核心,了解尚未步入老年的成年人是如何与家中长者谈论老化议题的。研究发现知识与技术鸿沟使得老年人逐渐失去健康信息传播的话语权,唯有积极的谈老态度与高质量的代际关系有助于老年人健康信息的把关,以免导致老年人对健康信息的逃避与不信任,且有助于改善老人刻板印象,并建立一个可以在代际间循环的健康“谈老”生态。
潘志杰[9](2020)在《高校社区文化养老服务的路径研究 ——基于L社区高知老年人口述史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不断提高,最基本的生活消费服务已经难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精神文化需求更是日渐增长。养老需求多样化必然带来养老服务的多元化,但是由于家庭结构改变、政府职能转变、市场失灵1等诸多原因,养老需求与养老服务的矛盾开始显现。在我国大力推进社区养老的背景下,高校社区的社区养老由于养老资源的挖掘、整合的不充分,养老需求调查的不精确,在社区养老推进的过程中遇到困境。如何对高校社区老年人群体开展有效的养老服务,高校社区老年人养老需求的独特性在哪,如何挖掘高校社区老年人的文化资源发展社区文化养老服务是本文探究的核心问题。L社区位于甘肃省兰州市,主要由L大学离退休教职工及其家属组成,他们离退休后收入稳定,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不同于一般社区的老年人,对文化养老有着更高的要求。根据L社区老年人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较丰富的教育和科研经历的特点,本研究试图发掘并利用L社区老年人的独特优势,塑造L社区特有的文化内容,并以此探索高校社区文化养老的新路径。本文以L社区老年人为研究对象,依托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以口述史研究为契机,深入L社区,通过口述史的方法探索社区老年人的共同文化记忆,将口述史与养老服务相结合,一方面,通过问卷调查与口述史访谈,对老年人的养老服务现状及养老需求从生理与健康、心理与社会以及尊重与自我实现等三方面做分析,得出L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不足、文化养老需求难以实现的结论;另一方面,通过开展L社区养老需求服务的实地调查,以社会工作的视角,在行动中回应高校社区老年人的需求及愿望,提出完善社区文化养老服务的策略,为推动社区文化养老提供参考与借鉴。
江芳婷[10](2020)在《小组工作介入城市空巢老人互助网络研究 ——以铜陵市T社区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社会变迁以及家庭结构的转变,城市空巢老人群体顺势产生,并越来越壮大,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该群体是人口老龄化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面临的问题有一定的复杂性。城市空巢老人群体的身体机能较差,心理孤寂,人际关系网络松散等,都体现了该群体问题的多重性,社会各界需要对该群体予以更多关注。由此可以看出,城市空巢老人群体的脆弱性较大,更容易陷入困境当中。据此,提出通过小组工作介入,重塑城市空巢老人自我认知,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初步建立和完善其互助网络,从而促进该群体的人际交往和提高他们的社会参与度,并最终提升其自助互助的能力,提高晚年生活质量。本文研究对象是铜陵市T社区的空巢老人,经过前期的访谈和资料收集,选取了T社区内的8名空巢老人为服务对象。通过参与有关该社区空巢老人的项目,与服务对象及其家人邻里以及社区工作者接触,查阅了相关文献,了解该群体的需求与问题后,对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有了大致了解。本文以社会支持理论和优势视角理论为背景,运用小组工作方法设计开展了6次小组活动。本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对当前有关本文研究对象的文献进行梳理,并结合社会支持理论和优势视角理论,分析改善城市空巢老人互助网络现状以及提升该群体自助互助能力的优势与可能性。第二部分论述了 T社区内空巢老人互助网络现状,包括该社区内空巢老人基本情况介绍、该群体互助网络现状分析以及小组工作介入该群体互助网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第三部分论述了小组工作介入城市空巢老人互助网络的实务过程,包括小组工作的前期准备阶段、小组活动的开展过程以及小组工作评估。第四部分探析小组工作在介入城市空巢老人互助网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通过促进该群体人际交往,成立互助团体,链接各方资源以及加大对社会工作发展的扶持力度,以建立和完善该群体互助网络,最终提高该群体的自助互助能力。
二、社会支持对高龄老人独立生活能力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会支持对高龄老人独立生活能力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抑郁症状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变量 |
2.1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2.2 休闲活动 |
2.3 代际支持 |
2.4 抑郁症状 |
2.5 协变量 |
3 统计学方法 |
3.1 描述性分析和单因素分析 |
3.2 中介效应分析 |
3.3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 |
3.4 敏感性分析 |
3.5 统计软件 |
4 质量控制 |
5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
2 休闲活动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抑郁症状关系的中介效应分析 |
2.1 休闲活动对BADL受损和抑郁症状的中介作用 |
2.2 休闲活动对IADL受损和抑郁症状的中介作用 |
3 代际支持的调节效应分析 |
3.1 代际支持对BADL受损、休闲活动和抑郁症状中介模型的调节效应 |
3.2 代际支持对IADL受损、休闲活动和抑郁症状中介模型的调节效应 |
4 敏感性分析 |
讨论 |
1 研究的基本情况 |
2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抑郁症状的关系 |
3 休闲活动的中介作用 |
4 代际支持的调节作用 |
5 研究的优势和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老年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2)四川省山丘区家庭结构、代际支持与农村老年健康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相关基础概念 |
1.3.1 家庭和家庭结构 |
1.3.2 代际关系和代际支持 |
1.3.3 老年人和健康 |
1.4 相关理论及发展 |
1.4.1 家庭结构相关理论及发展 |
1.4.2 代际支持相关理论及发展 |
1.4.3 老年健康相关理论及发展 |
1.5 国内外主要研究进展 |
1.5.1 家庭结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5.2 代际关系与代际支持国内外研究进展 |
1.5.3 老年健康国内外研究进展 |
1.6 文献评述 |
第2章 研究设计 |
2.1 研究框架的提出 |
2.2 预期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2.2.1 预期目标 |
2.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2.3 研究内容 |
2.4 技术路线 |
2.5 研究方法 |
第3章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
3.1 四川省农村老龄化宏观背景 |
3.1.1 四川省农村老龄化水平空间格局 |
3.1.2 四川省农村老年健康景观格局 |
3.2 研究区域确定 |
3.3 数据来源 |
3.3.1 问卷设计 |
3.3.2 实地调研 |
第4章 家庭结构、代际支持的划分及老年健康的测算 |
4.1 家庭结构的划分和现状分析 |
4.1.1 家庭结构划分标准 |
4.1.2 样本区家庭结构现状 |
4.2 代际支持的划分和现状分析 |
4.2.1 代际支持划分标准 |
4.2.2 样本区老人获得代际支持现状 |
4.3 老年健康的测算和现状分析 |
4.3.1 老年健康测算 |
4.3.2 样本区老年健康水平现状 |
4.4 研究小结 |
第5章 家庭结构、代际支持及老年健康的相互关系 |
5.1 家庭结构对代际支持的影响 |
5.1.1 家庭结构对老人所获经济支持的影响 |
5.1.2 家庭结构对老人所获情感支持的影响 |
5.1.3 家庭结构对老人所获生活照料的影响 |
5.2 代际支持对老年健康的影响 |
5.2.1 代际支持对老年生理健康的影响 |
5.2.2 代际支持对老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
5.2.3 代际支持对老年自评健康的影响 |
5.3 家庭结构对老年健康的影响 |
5.3.1 居住安排对老年健康的影响 |
5.3.2 子女数量和性别结构对老年健康的影响 |
5.3.3 劳动力迁移对老年健康的影响 |
5.4 研究小结 |
第6章 代际支持的中介作用及三者耦合机制分析 |
6.1 代际支持在家庭结构与老年健康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
6.1.1 代际支持在居住安排和老年健康间的中介效应 |
6.1.2 代际支持在子女数量与性别结构和老年健康间的中介效应 |
6.1.3 代际支持在劳动力迁移和老年健康间的中介效应 |
6.2 家庭结构、代际支持与老年健康的耦合机制分析 |
6.2.1 研究方法和模型设定 |
6.2.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6.2.3 结构方程模型耦合结果分析 |
6.3 研究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讨论 |
7.2.1 家庭结构、代际支持和老年健康的相互关系 |
7.2.2 中介效应和耦合机制 |
7.3 关于提高农村养老水平的思考 |
7.4 研究的创新点和未来研究展望 |
7.4.1 研究创新点 |
7.4.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社会支持对老年抑郁的的影响研究 ——基于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际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回顾 |
2.1.1 社会支持 |
2.1.2 抑郁 |
2.1.3 老年人 |
2.2 理论基础 |
2.2.1 社会支持理论 |
2.2.2 生态系统理论 |
2.3 研究现状 |
2.3.1 老年人社会支持的研究 |
2.3.2 老年抑郁的影响因素研究 |
2.3.3 社会支持与老年抑郁的关系研究 |
2.4 文献评述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3.1.1 数据来源 |
3.1.2 研究方法 |
3.2 研究思路与研究假设 |
3.3 变量界定与选取 |
3.3.1 因变量 |
3.3.2 自变量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1.1 老年群体基本特征的描述分析 |
4.1.2 老年群体抑郁状况的描述分析 |
4.1.3 老年群体社会支持状况的描述分析 |
4.2 社会支持对老年抑郁的影响 |
4.2.1 多重共线性检验 |
4.2.2 实证分析 |
4.3 城乡分类下的社会支持对老年抑郁的影响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
5.1 研究结论 |
5.1.1 家庭支持对老年抑郁的影响得到部分验证 |
5.1.2 社区支持对老年抑郁的影响基本得到验证 |
5.1.3 政府和社会支持对老年抑郁的影响得到部分验证 |
5.1.4 不同层面的社会支持对老年抑郁的影响存在城乡差异 |
5.2 对策建议 |
5.3 局限性和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社会支持视角下城市独居老人的个案研究 ——以中山市Y社区独居老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相关理论阐释 |
2 Y社区独居老人的基本情况和需求分析 |
2.1 Y社区及其独居老人的基本情况 |
2.2 社区独居老人的问题和需求 |
3 Y社区独居老人的各种社会支持现状 |
3.1 政府政策的支持 |
3.2 社区机构的支持 |
3.3 社会组织的支持 |
3.4 亲人家属的支持 |
3.5 朋友邻里的支持 |
3.6 老人自身的支持 |
4 独居老人社会支持系统构建的个案介入(案例1) |
4.1 个案工作接案(案例1) |
4.2 个案工作预估(案例1) |
4.3 个案介入服务计划(案例1) |
4.4 个案介入过程(案例1) |
4.5 个案工作评估(案例1) |
4.6 结案(案例1) |
5 独居老人社会支持系统构建的个案介入(案例2) |
5.1 个案工作接案(案例2) |
5.2 个案工作预估(案例2) |
5.3 个案介入服务计划(案例2) |
5.4 个案介入过程(案例2) |
5.5 个案工作评估(案例2) |
5.6 结案(案例2) |
6 研究结论 |
6.1 结论 |
6.2 反思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城乡失能老人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求与供给分析 ——基于2015年CHARLS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人口老龄化迅速推进 |
1.1.2 失能老人规模不断扩大 |
1.1.3 家庭照护能力持续减弱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失能程度评估的研究 |
1.3.2 关于长期护理服务需求的研究 |
1.3.3 关于长期护理服务供给的研究 |
1.3.4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思路框架图 |
1.4.3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研究的创新点 |
1.5.2 研究的不足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概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失能老人 |
2.1.2 长期护理 |
2.2 理论概述 |
2.2.1 失能程度的评定方法 |
2.2.2 长期护理需求的分析维度 |
3 城乡失能老人长期护理服务需求分析 |
3.1 老年人的失能程度与照料时间 |
3.1.1 老年人的失能程度 |
3.1.2 失能老人所需的照料时间 |
3.2 失能老人的经济能力 |
3.3 失能老人的社会支持资源 |
3.4 失能老人对不同护理内容的需求 |
3.5 失能老人长期护理服务需求模型建立与分析 |
3.5.1 失能老人需求满足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
3.5.2 指标权重分析 |
3.6 失能老人对不同护理形式的需求 |
3.6.1 居家和社区护理服务需求 |
3.6.2 机构护理服务需求 |
4 城乡失能老人长期护理服务供给分析 |
4.1 长期护理服务的供给主体 |
4.2 长期护理服务主体的供给能力 |
4.2.1 居家与社区供给能力分析 |
4.2.2 养老机构供给能力分析 |
4.3 长期护理服务的供给成本 |
5 长期护理服务供需存在的差距及其原因 |
5.1 长期护理服务的供需差距 |
5.1.1 支付能力差距 |
5.1.2 照料时间上的差距 |
5.1.3 服务项目供给上的差距 |
5.2 供需差距产生的原因 |
5.2.1 长期护理服务筹资机制不完善 |
5.2.2 长期护理服务需求匹配度低 |
5.2.3 长期护理服务资源分散 |
5.2.4 长期护理服务人才匮乏 |
6 结论与建议 |
6.1 完善长期护理服务筹资机制 |
6.2 加强机构与居家社区护理服务的相互衔接 |
6.3 发展多元化服务项目 |
6.4 发展多元化供给者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社会工作介入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网络的实务研究 ——以广州市B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1.关于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网络状况的研究 |
2.关于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 |
3.关于社会工作介入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网络的研究 |
(三)研究设计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3.研究问题及研究内容 |
4.研究创新点 |
本章小结 |
二、基本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基本概念界定 |
1.空巢老人 |
2.社会支持网络 |
(二)理论基础 |
1.社会支持理论 |
2.生态系统理论 |
本章小结 |
三、社会工作介入B街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网络的基本状况 |
(一)B街空巢老人现状介绍 |
1.空巢老人基本情况及需求分析 |
2.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网络现状分析 |
(二)社会工作介入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网络的服务开展现状 |
1.聚焦生活照护,助力情绪舒缓 |
2.灌注心理慰藉,加强能力建设 |
3.盘活社区资源,打造互助平台 |
(三)社会工作介入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网络的服务成效评估 |
1.非正式支持网络衔接效用渐趋凸显 |
2.正式支持网络整合性程度提高 |
(四)社会工作介入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网络的不足之处 |
1.服务对象覆盖面有待拓宽 |
2.社会支持内容与需求不符合 |
3.对服务后续跟进问题缺乏考量 |
4.社区资源全面性调动不足 |
5.社区互助功能发挥不充分 |
本章小结 |
四、社会工作介入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网络存在不足的原因 |
(一)微观系统:个人及家庭因素 |
1.空巢老人及家庭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浅显 |
2.空巢老人及家庭对社会工作的信任度不足 |
(二)中观系统:社区环境因素 |
1.社工服务站的服务可及性有限 |
2.社会工作需求评估方法专业性不足 |
3.服务整体设计契合性尚待提升 |
(三)宏观系统:社会环境因素 |
1.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下资源整合度不高 |
2.养老服务事业资金投入占比不足 |
本章小结 |
五、社会工作介入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网络的策略 |
(一)建立社会工作者与空巢老人的信任关系 |
1.增促空巢老人对社区居家养老的认识 |
2.挖掘空巢老人的照护潜能 |
3.推动空巢老人与子代的联系紧密化 |
4.完善空巢老人后续服务跟进机制 |
(二)促进社区支持资源的整合运用 |
1.制定明确的需求评估服务方案 |
2.强化与社区组织之间的合作 |
3.深入推进空巢老人志愿帮扶的宣传工作 |
4.坚持整全视角拓宽空巢老人资源网络 |
(三)发挥社会工作的政策倡导功能 |
1.增加对家庭照顾者的社会支持 |
2.加大为老服务专业人才的培育 |
3.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基础公共设施 |
4.减少社会组织参与的政策性障碍 |
本章小结 |
六、总结与反思 |
(一)研究与总结 |
(二)问题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1 B街空巢老人基本信息调查问卷 |
附录2 空巢老人需求及社会支持网络现状调查访谈提纲 |
附录3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社会支持视角下失能老人日常照料服务的需求满足研究 ——基于CLHLS(2014)数据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老年人日常照料服务需求满足现状的相关研究 |
1.3.2 老年人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
1.3.3 老年人日常照料服务需求满足的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
1.3.4 文献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技术路线图 |
1.4.3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和不足 |
1.5.1 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 |
1.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基本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失能和失能老人 |
2.1.2 日常照料服务的需求满足 |
2.2 社会支持理论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假设 |
3.2 数据来源 |
3.3 变量选取 |
3.3.1 被解释变量 |
3.3.2 解释变量 |
3.4 研究模型 |
第4章 我国失能老人日常照料服务的需求满足现状研究 |
4.1 失能老人的基本情况分析 |
4.2 失能老人日常照料服务的需求满足情况 |
4.2.1 失能老人日常照料服务的需求项目分析 |
4.2.2 失能老人日常照料服务的支持现状分析 |
4.2.3 不同支持层面下失能老人需求满足的差异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影响失能老人日常照料服务需求满足的因素分析 |
5.1 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
5.2 基于城乡差异的失能老人的日常照料需求满足影响因素分析 |
5.3 基于区域差异的失能老人日常照料需求满足影响因素分析 |
5.4 失能老人子女支持的回归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加强失能老人政策扶持,减轻失能家庭经济压力 |
6.2.2 依托社区发展整合型照料服务,壮大专业化照料服务队伍 |
6.2.3 突破城乡壁垒和区域壁垒,实现因地制宜和均衡发展 |
第7章 总结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健康传播 ——为年轻人建构健康“谈老”生态(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高龄社会来临 |
1.1.2 为“老化”去污名 |
1.1.3 多样化的老化目标 |
1.1.4 年轻世代如何“谈老” |
1.2 研究目的 |
1.2.1 社会关系与健康谈老 |
1.2.2 代际关系与健康信息传播 |
1.3 研究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问题 |
2 文献综述 |
2.1 老人研究的起源 |
2.2 老人传播研究 |
2.2.1 媒体与老人形象 |
2.2.2 年龄歧视与老人刻板印象 |
2.3 成功老化 |
2.3.1 成功老化的定义 |
2.3.2 成功老化之模型 |
2.3.3 本研究对成功老化的定义 |
2.3.4 成功老化传播生态模型之建构 |
2.4 主观幸福感 |
2.4.1 幸福感的内涵 |
2.4.2 主观幸福感的定义 |
2.4.3 影响幸福感的因素 |
2.5 健康传播 |
2.5.1 健康传播的定义与起源 |
2.5.2 健康传播的目的与管道 |
2.5.3 健康传播的影响因素 |
2.6 媒介信息可信度 |
2.6.1 媒介与信息来源可信度 |
2.6.2 可信度的研究面向与测量指标 |
3 研究设计 |
3.1 测量量表介绍 |
3.1.1 谈论老化的方式 |
3.1.2 正面与负面的老化情绪反应 |
3.1.3 老化焦虑、老化适应效率与成功老化 |
3.1.4 生活满意度 |
3.1.5 社会支持 |
3.2 问卷预试 |
3.2.1 预试选取与抽样 |
3.2.2 项目分析 |
3.2.3 探索性因子分析 |
3.2.4 信度分析 |
4 数据统计方法 |
4.1 潜在类别分析基本介绍 |
4.2 潜在类别模型基本原理 |
4.2.1 概率参数化 |
4.2.2 参数估计 |
4.2.3 模型拟合优度检验 |
4.2.4 模型适配指标:AIC指标与BIC指标 |
4.2.5 潜在聚类分析 |
4.2.6 分类正确率验证 |
4.3 多样本潜在类别分析 |
4.3.1 多样本潜在类别分析的用途 |
4.3.2 多样本潜在类别分析原理 |
4.4 本章小结 |
5 研究发现与分析 |
5.1 问卷发放与回收 |
5.2 研究问题一 |
5.3 研究问题二 |
5.4 研究问题三 |
5.5 深度访谈 |
5.5.1 选择性忽视健康信息 |
5.5.2 健康信息的可信度 |
5.5.3 协助老人获取与筛选健康信息 |
6 结论与建议 |
6.1 多元化的成功老化路径 |
6.2 不同年龄的谈老表述 |
6.3 代际关系与老后照护规划 |
6.4 建构健康“谈老”生态 |
6.5 研究限制与不足之处 |
6.5.1 网络抽样的限制 |
6.5.2 量表适用性 |
6.5.3 横向研究的限制 |
6.5.4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9)高校社区文化养老服务的路径研究 ——基于L社区高知老年人口述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问题提出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四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一、问卷调查法 |
二、访谈法 |
三、口述史 |
四、观察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需求理论 |
二、生命回顾理论 |
三、赋权理论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社区养老 |
二、文化养老 |
三、高知老年人 |
第三章 L社区养老服务现状 |
第一节 L社区老年人基本情况 |
一、L社区基本情况 |
二、L社区老年人基本情况 |
第二节 L社区高知老年人养老现状 |
一、日常生活照料现状 |
二、健康状况 |
三、社会参与现状 |
四、精神文化生活现状 |
第三节 L社区高知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现状 |
第四章 高知老年人养老困境与需求分析 |
第一节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介绍 |
一、访谈对象简介 |
二、生理与安全层面 |
三、心理与社会层面 |
四、尊重与自我实现 |
第二节 高知老年人养老困境与需求 |
第五章 高知老年人的资源与优势分析 |
第一节 从服务主体——高知老年人层面 |
一、从个体生命史中发现集体记忆的印记 |
二、集体记忆凝聚社区文化 |
第二节 社会工作介入高校社区高知老年人养老服务路径分析 |
第三节 相关建议 |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第二节 研究局限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小组工作介入城市空巢老人互助网络研究 ——以铜陵市T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综述 |
1. 国外研究综述 |
2. 国内研究综述 |
3. 文献述评 |
(三) 研究设计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四)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1. 概念界定 |
2. 理论基础 |
二、T社区空巢老人互助网络现状分析 |
(一) T社区空巢老人基本情况 |
(二) T社区空巢老人互助网络现状分析 |
1. 身心状况不佳 |
2. 家庭照护能力不足 |
3.互助网络缺乏 |
4. 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 |
5. 养老体系不健全 |
(三) 小组工作介入城市空巢老人互助网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1. 必要性分析 |
2. 可行性分析 |
三、小组工作介入城市空巢老人互助网络的实务过程 |
(一) 小组工作的前期准备阶段 |
1. 小组成员的招募 |
2. 小组工作目标 |
3. 小组基本情况 |
4. 小组名称和小组工作计划表 |
5. 预计困难与应对策略 |
(二) 小组活动过程 |
1. 第一节小组活动(相见欢) |
2. 第二节小组活动(原来是你) |
3. 第三节小组活动(回忆青春) |
4. 第四节小组活动(我和他人) |
5. 第五节小组活动(晚年寄语) |
6. 第六节小组活动(明天会更好) |
(三) 小组工作评估 |
1. 过程评估 |
2. 效果评估 |
四、小组工作介入城市空巢老人互助网络的问题与对策 |
(一) 小组工作介入城市空巢老人互助网络的问题 |
1. 社会工作认可度较低 |
2. 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有待提升 |
(二) 小组工作介入城市空巢老人互助网络的对策 |
1. 促进T社区空巢老人人际交往 |
2. 成立空巢老人互助团体 |
3. 协调链接各方资源 |
4. 加大对社会工作发展的扶持力度 |
五、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社会支持对高龄老人独立生活能力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抑郁症状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D]. 郑力文. 青岛大学, 2021(02)
- [2]四川省山丘区家庭结构、代际支持与农村老年健康的关系研究[D]. 曹莎.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2020(01)
- [3]社会支持对老年抑郁的的影响研究 ——基于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D]. 王茜. 山东大学, 2020(09)
- [4]社会支持视角下城市独居老人的个案研究 ——以中山市Y社区独居老人为例[D]. 武秋凤.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5]城乡失能老人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求与供给分析 ——基于2015年CHARLS数据[D]. 陈静.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1)
- [6]社会工作介入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网络的实务研究 ——以广州市B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例[D]. 周航.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社会支持视角下失能老人日常照料服务的需求满足研究 ——基于CLHLS(2014)数据的分析[D]. 杜璇.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8]健康传播 ——为年轻人建构健康“谈老”生态[D]. 许咏喻. 浙江大学, 2020(01)
- [9]高校社区文化养老服务的路径研究 ——基于L社区高知老年人口述史研究[D]. 潘志杰. 兰州大学, 2020(01)
- [10]小组工作介入城市空巢老人互助网络研究 ——以铜陵市T社区为例[D]. 江芳婷.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标签:空巢老人论文; 社会支持论文;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论文; 家庭结构论文; 失能老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