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枣庄市大气质量状况及防治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邢云[1](2021)在《基于绩效问责机制的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研究 ——以山东省R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但是大气污染问题却日益严峻。大气污染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大气污染关乎每个居民的切身利益,是城市管理的重要一部分,各地政府也高度重视大气污染治理工作。R市政府通过投入资金,出台相关政策,完善相关设施,加强对大气污染的治理,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首先表现在R市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法规,建设标准化的监测系统、开展多样化监管工作;并将大气污染有奖举报加入市长热线分线,及时对被举报的单位挂牌督办;成立针对两大钢厂的专门监控小组,定期巡视两大钢厂,对钢厂大气排放物定期监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R市政府通过实施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的积极措施,使政府主导的协同治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但就目前来说,R市的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方面还有待加强。当前对于大气污染治理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用协同治理理论来研究大气污染的学者也不少,但是基于绩效问责机制来研究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并不多,本研究主要基于绩效问责机制,在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绩效问责机制的基本框架下,梳理相关概念和理论,分析归纳出R市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存在的问题:一是大气污染治理责任目标确定中的问题,包括多元责任主体协同参与和多元主体利益协调问题;二是大气污染治理责任目标执行中的问题,包括目标的分解细化和执行监督的问题;三是大气污染治理责任目标评估中的问题,包括内部和外部评估的问题;四是大气污染治理责任目标反馈中的问题,包括信息公开、回应和追责机制的问题。随后对所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主要是多元责任主体利益不协调、执行监督力度不够、评估指标体系不健全、信息的公开、回应以及追责机制完善等。针对问题和原因的分析,提出了治理的对策:一是吸纳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责任目标确定;二是强化责任目标的执行和监督;三是优化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绩效评估机制;四是加强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绩效问责目标反馈机制建设;五是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之间完整的大数据平台。
魏青,陈文怡,金麟先,刘合建[2](2021)在《2020年第一季度枣庄市PM2.5源解析的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评估分析枣庄市不同来源污染物排放强度削减与大气环境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使用统计方法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对枣庄市2020年第一季度大气污染变化特征和污染来源进行了解析,探究了枣庄市大气固体悬浮微粒浓度变化影响机制。结果表明:2020年第一季度PM2.5、PM10、NO2、SO2浓度较2019年同期显着下降,但枣庄市采暖季内社会活动造成的正常排放仍高于大气环境容量;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较2019年PM2.5源因子浓度削减最大的为机动车源(46.5%)和工业源(17.9%),应长期采取机动车减排、产业结构调整等措施,科学规划"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
胡庭浩[3](2020)在《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构建研究 ——以徐州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选题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671524):煤炭资源型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时空演变规律及其优化模型研究。在我国“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背景下,绿色基础设施(GI)作为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主体,是提升人类福祉的重要生命支持系统。然而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的GI受到城市化和采煤活动的持续影响,生态结构不断变化,人居环境受损,威胁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围绕“如何构建适用于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的GI网络”这一核心问题,综合运用了地理学、城市规划学、景观生态学和生态规划学等学科基本理论,揭示了煤炭资源型城市GI的基本特征、探讨了采煤沉陷区对城市GI体系重构的贡献度,剖析了GI重建的方法,建立了“GI本底要素识别-GI构建优先级评价-不同需求导向GI构建”的方法体系,并以徐州为研究区对其进行GI构建。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揭示了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GI发展的基本特征。从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受采煤活动的影响研究入手,分析了城市GI的结构与功能特征,同时应用生态系统服务指标体系框架,分析了研究区GI相关规划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价因子覆盖水平。研究得出,一方面,煤炭开采造成黄淮东部地区产生大量动态发展的采煤沉陷区,改变了城市原有GI的基本格局,对城市生态本底造成较大影响;另一方面,由于采煤沉陷区的动态性和易积水性,改变了许多煤炭资源型城市大面积的单一性陆生生境,这些区域也可成为GI重构的重要资源。由于在矿区生态修复过程中缺乏对生态系统服务发展目标的综合考虑,当前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的GI系统性建构意识较为薄弱。(2)创立了采煤沉陷区GI本底要素识别方法。鉴于采煤沉陷区的生态脆弱性和景观格局不稳定性,采用生境质量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和景观连通性指数对采煤沉陷区内斑块的生态韧性进行评价,利用阈值法结合自然断点法对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叠加,识别生态韧性评价结果为:“非常高”、“高”、“中等”的三级斑块作为采煤沉陷区GI的本底要素,完成采煤沉陷区GI本底要素识别。(3)建立了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GI构建优先级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调节服务需求、支持服务需求、文化服务需求3个一级指标,以及调节服务需求下的雨洪管理、热岛效应缓解,支持服务需求下的环境固碳、生物多样性,文化服务需求下的绿地可达性、景观质量6个二级指标构成。研究采用综合径流系数、单窗地表温度反演、生物多样性当量、In VEST碳汇水平、绿地可达性、景观质量来分别量化表征6个二级指标,将表征结果按照需求强弱等量划分为6个等级以体现GI构建优先级水平差异,完成GI构建优先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使用AHP层次分析法对专家打分获得的二级指标重要性进行权重判定,通过权重叠加分析分别得出生态系统调节服务、支持服务、文化服务和综合服务需求下的GI构建优先级评价结果。(4)提出了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GI构建方法体系。分别从GI的构成、构建尺度、生态效益、构建方法层面剖析了城市GI构建的一般范式,结合城市GI构建的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和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需求的GI构建方法体系,形成“GI本底要素识别-GI构建优先级评价-多需求GI构建”的基本模式。(5)制定了多需求导向下的城市GI构建策略。首先,研究选取城市GI本底要素识别结果中的一级和二级斑块作为GI核心区,使用MCR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对GI核心区进行分析进而得到GI廊道,完成GI网络的定型。其次,将GI核心区和廊道与城市GI构建优先级评价结果进行叠加分析,根据GI构建优先级水平将核心区和廊道划分为三个等级,完成GI网络的分级。最后结合不同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导向,分别制定了调节服务、支持服务、文化服务和综合服务导向下的GI构建方案和相对应的管控策略。论文有图114幅,表39个,参考文献205篇。
魏青,陈文怡,金麟先[4](2020)在《枣庄市大气PM2.5重金属元素健康风险评价及污染来源解析》文中提出为了深入探究枣庄市大气PM2.5颗粒物浓度动态变化特征、重金属元素的健康风险和污染来源,通过2017年12月—2020年3月的连续采样监测,采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研究12种PM2.5重金属元素的暴露评价和危险度特征,使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定量解析了近3a采暖季各源因子对PM2.5的贡献。结果表明:1)枣庄市大气PM2.5及重金属污染集中于采暖季,PM2.5重金属元素质量浓度为Al> Zn> Cu> Pb> Mn> As> Cd> Hg>Ni> Cr> Sb> Se,致癌性重金属元素As、Cd、Cr的年均值超过国家标准限值; 2) PM2.5中12种重金属元素的年均超额危险度均未超过人群可接受危险水平标准,但来自冶金和燃煤等工业排放的Cr和As潜在风险较大; 3)采暖季PM2.5重污染的各排放源贡献率为二次源(39.6%)>燃煤源(20.5%)>扬尘源(14.4%)>机动车源(10.4%)>其他源(7.7%)>工业源(7.4%);从PMF解析结果分析得出,PM2.5中重金属元素主要来源于扬尘(44.5%)、燃煤(20.4%)、工业(19.1%)和机动车(14.4%)排放。
刘丽超[5](2020)在《山东省农业结构对烟粉尘排放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环境问题近年来尤其受到学者的关注,其中空气质量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山东省是烟粉尘排放量大省,年鉴数据显示2006~2016年山东省烟粉尘排放均值为81.26万t,高于全国水平46.33万t。因此研究山东省烟粉尘排放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已有研究表明山东省工业、建筑业会对烟粉尘排放造成重大影响。我国是传统农业生产大国,农业结构对烟粉尘排放的相关研究却较少。尽管农业占比远低于工业和建筑业,但事实上其对烟粉尘排放的影响不容忽视。基于这一现状,本文旨在通过借助STATA软件,采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分析山东省2006~2016年市级单位农业结构等因素对烟粉尘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全省烟粉尘排放量2016年较2006年下降了3.80%,表明在研究期内山东省烟粉尘排放量有所控制。第二,全省农业占比在[0.04,0.06]之间,表明整体上看,山东省农业占比平稳增长。第三,山东省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06年46.10%逐年递增到2016年的59.02%,增幅达到28%,表明研究期内山东省城镇化规模在逐步扩大。第四,农业结构每增加1%,会使烟粉尘排放量降低0.38%。城镇化率每降低1%,会使烟粉尘排放量降低0.42%,且城镇化率降低引起的烟粉尘排放量降幅更大。工业占比虽大,但未通过计量意义检验。建筑业对烟粉尘排放的影响也需进一步研究。综上四点,农业结构增加能有效降低烟粉尘排放,而城镇化程度加深则会导致烟粉尘排放增多,因此未来山东省各市要密切关注农业占比的减排效应,发展新型农业、提高农业占比、控制城镇人口规模、清洁生产、加强政策监督和资金扶持等方式来促进山东省节能减排。
崔璐[6](2020)在《山东省财政环保支出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三十多年间持续快速增长,近几年经济增速虽然减缓,但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这些经济成就的背后,中国的环境污染情况日益加剧,环境承载能力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逐渐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我国于2007年针对环境保护专门设置了财政支出科目,财政环保支出的绝对额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政府作为环境治理的主体行使环境治理职能,其治理成效既取决于财政环保投入的规模,也取决于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对财政环保支出效率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财政环保支出效率为研究主线,明确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并进行简要的文献述评,确定主要研究方法,理清本文的创新之处及不足。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外部性理论、公共物品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进行了阐述。第三章对山东省整体污染状况以及财政环保支出情况进行分析,分析了2010年—2017年山东省废水、废气以及固体废弃物“三废”排放情况,从财政环保支出增长率、财政环保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及GDP比例的角度分析了山东省财政环保支出情况,将山东省财政环保支出规模与全国31个地区之间进行对比分析,并分析了山东省各地市的财政环保支出情况。第四章使用具有非期望产出的DEA—SBM模型,对山东省17地市2010年—2017年财政环保支出效率进行评价,选择节能环保支出作为效率评价的投入指标,将能够代表环境污染状况的废水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氨氮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以及烟(粉)尘排放量作为产出指标。使用MAXDEA软件测算出山东省17地市2010年—2017年各城市、各年份的综合技术效率值、纯技术效率值和规模效率值,并从横向、纵向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比较。在效率评价的基础上对投入指标和部分产出指标进行了松弛改进结果分析。第五章将各地市的财政环保支出效率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财政分权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外资使用规模、环保支出水平以及人口密度构建面Tobit受限因变量回归模型,进一步寻找影响山东省财政环保支出效率的外部因素。结果表明:财政分权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环保支出效率存在正向关系;环保支出水平与财政环保支出效率存在显着的负向关系,支出规模的增加并未实现环境质量的同步改善。最后针对上文实证分析的研究,认为造成山东省财政环保支出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财政环保支出增长率不稳定;(2)山东省各地市环保支出综合效率差异大;(3)环保资金投入存在冗余,导致资源浪费;(4)环保资金存在错配。根据上述存在问题,提出了提高山东省财政环保支出效率的政策建议:(1)建立财政环保支出稳定增长保障制度;(2)明确环境保护事权划分,完善绿色政绩考核体系;(3)优化环保资金使用结构,加强环保投资监管力度;(4)加强公众环保教育力度,提高公众的环保参与度。
李晓敏[7](2020)在《能源转型背景下山东省散煤治理政策执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在国际可持续发展领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极端气候变化成为了热门议题。许多国家的能源政策中都一致将能源转型作为重要内容。能源转型的有效途径主要为发展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减少碳排放等,可见以电代煤、气代煤为主要减碳手段的散煤治理作为我国能源转型中的重要手段意义非凡。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打好蓝天保卫战,全面实施散煤综合治理。散煤治理的主要途径是对集中供暖及气代煤、电代煤工程覆盖不到的区域,全面实施清洁煤炭替代散煤供暖工作,尽可能减少冬季取暖污染物排放和能源消耗。针对山东省散煤治理的政策,构建基于史密斯模型的我国能源转型背景下山东省散煤治理政策执行分析模型。对政策本身、政策执行者、政策目标群体、政策环境全方位分析山东省散煤治理政策实施效果,得出符合现实情况的对策建议,达到精准施策。
翟晓东[8](2019)在《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融合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经济新常态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目前面临的要务之一,产业结构调整是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山东省是经济大省,也是传统产业大省,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都偏重,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偏大,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凸显,将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进行深度融合,是实现“到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步走在全国前列”目标的关键。论文在全面梳理国内外文献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理论、产业结构理论和新时代融合发展理论为支撑,首先基于2002年、2012年及2017年截面数据,对山东17个城市和四个区域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总体状况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发现尽管不同城市多个指标存在一定差距,但从区域城市群角度来看,各指标差距不大;纵向比较发现各城市和各区域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均呈现稳步提升态势,这表明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融合发展的基本条件已经形成。在定性归纳基础上,论文分别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评价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为各指标客观赋权,整理山东省17个城市2000-2017年相关指标数据并标准化,聚合得到生态文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层和各系统层指数,为定量分析奠定数据基础。基于评价结果,论文分别对生态文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层指数和系统层指数样本期内变动态势进行考察。在目标层指数考察过程中,从不同维度对省域、区域和市域三个层面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以时间维度考察的目标层指数在样本期内均呈现出波动上升态势,以两目标层指数联立形成的二维坐标则呈现出更多样化的变动态势,根据变动态势特征可归纳为倾斜爬升型、垂直爬升型、水平爬升型及中部盘旋型四种类型。在系统层指数考察过程中,分别对四种类型代表性城市两目标层指数受各系统层指数变动的影响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经济和谐、产业就业人员变动等系统层指标分别是导致生态文明建设指数与产业结构调整指数大幅波动的主要原因。基于对两指数目标层和系统层变动态势的考察,可初步判断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已呈现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融合发展态势。为进一步判断山东省17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融合发展程度,论文对两指数相关性、耦合度、交互影响及双向因果关系进行分析。首先对17城市两指数散点图和相关系数进行考察,发现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数与产业结构调整指数存在强正相关性;其次,采用耦合度模型对各城市两指数的耦合特征进行测算,结果发现尽管不同城市两指数协调度与发展度存在一定差别,但两指数耦合度均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良性发展态势;再次,通过构建不变系数和变系数固定效应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结果发现山东省整体两指数间存在显着的正向促进交互影响,不同类型城市两指数尽管也存在正向促进交互影响,但显着水平上差别较大;最后,采用Bootstrap模型选取四种类型典型城市进行双向因果关系检验,发现部分倾斜爬升型城市两指数已呈现出双向因果关系特征,其他类型城市两指数为单向因果关系或不具有因果关系特征。基于相关性、耦合度、交互影响及双向因果关系研究结果,可推断出倾斜爬升型城市两指数已达到较高融合发展度,其他三种类型城市两指数则处于从中等向较高融合度过度阶段。综合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融合发展基本条件、基本态势和基本程度的评价结果,论文依据评价体系各指标,从省域、区域和市域三个层面对促进两者深度融合提出对策建议:省域层面应重在统筹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点;区域层面则重在发挥集群效应,培育生态型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市域层面则根据所属类型,垂直爬升型重在“先破”,继续打破传统产业,水平爬升型重在“先立”,继续建设生态基础设施,倾斜爬升型重在“保持”,而中部盘旋型则重在“培育”新型生态类产业。
何更宇[9](2019)在《基于绿色GDP增长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动态模拟与路径研究 ——以枣庄市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城市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的加剧,减少经济增长中的水资源消耗和水污染物质排放,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成为经济、水资源和水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研究旨在通过经济系统、水资源系统和水环境系统间的物质流动和价值创造,运用投入产出最优化方法将绿色GDP增长与水资源利用、水环境保护动态耦合,构建以绿色GDP最大化为目标函数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动态模型,模拟研究水资源利用、水污染物质排放的总量和强度双重调控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节点城市和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枣庄市2013-2035年最优的水资源分配路径和水环境改善路径,为地区发展规划提供科学参考。主要工作和创新性成果如下:(1)构建了基于绿色GDP增长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动态模型。将经济增长的水资源和水环境成本内生化,从动态视角模拟绿色GDP增长目标下的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现了水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机统一,在绿色GDP指标核算框架的基础上实现了对绿色GDP增长的动态模拟研究。(2)通过情景模拟发现,水资源利用和水污染物质排放的总量和强度调控对经济增长和水污染物质减排均存在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为科学制定水资源利用与水污染物质减排目标提供了理论依据。四种情景中,在用水强度年下降率下限、COD和氨氮总排放量年减排率下限、排放强度年下降率下限分别为3%、2%、5%的设定下,枣庄市可以实现最优的绿色GDP增长、水资源分配和水污染物质减排。(3)最优情景下,枣庄市实现经济增长、水资源分配和水环境改善的路径是:通过再生水利用提高供水量、改善用水结构;水资源要素向低水耗、低产污的部门流动,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用水效率、降低排污强度;通过污水的末端治理,减少污染物质排放,并提供再生水的生产。2013-2035年,再生水供应占比提升至31.95%,成为第二大供水来源;三大产业产值结构调整为0.64:36.62:62.74,地区绿色GDP和实际GDP分别以5.96%和5.88%的年均增速增长;用水强度由42.33m3/万元下降至14.88m3/万元;COD和氨氮排放强度分别降至0.18吨/亿元和0.34吨/亿元;COD产生量和排放量分别减少87.28%和93.52%,氨氮产生量和排放量分别减少36.92%和41.42%;共需投入116.40亿元用于末端治理政策的补贴。
孙敏杰[10](2017)在《大气污染的政府协同治理研究 ——以嘉兴市为例》文中指出工业跨时代的发展进程和城市的不断扩张推动了全球经济的腾飞、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升华,但同时,也带来了成批量的、各种各样的城市治理难题。其中一个最受关注的问题就是大气污染,“雾霾”、“PM2.5”正在成为最热门词语被千千万万受众所知晓关注。粗放式的工业发展、弱管理的城市扩建、低标准的机动车排放等等使大气环境每况愈下,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起居,更值得重视的是,大气污染将减少人们的寿命。绿色发展、科学发展深入人心。当然,大气污染防治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包括法学、管理学、大气科学等多领域的专家从多角度加大了对该问题的研究。我国地方政府是大气污染防治的中流砥柱,在大气污染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大气污染防治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区域性的工程,地方政府必须建立多主体治理模式,构建政府间共享机制,统筹各个部门各级政府资源,严格落实责任分工,围绕同一目标,打好治理组合拳,实现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本文共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对大气污染防治的研究概况,以及国内外对大气污染的政府协同治理的相关研究;第二部分一方面从概念上介绍了大气污染、大气污染防治和政府责任,另一方面重点论述了协同治理理论的内涵、特点以及它应用于大气污染防治的适用性;第三部分从嘉兴市的实际出发,研究了嘉兴市大气污染概况、政府治理情况和一个政府治理餐饮油烟的案例;第四部分分析了嘉兴市在大气污染的政府协同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第五部分介绍了国内外大气污染防治的工作经验;最后根据协同治理理论的内涵和特点,结合嘉兴市实际提出推进嘉兴市大气污染的政府协同治理四点对策建议。笔者通过本文的写作,引起大量专家学者重视协同治理理论中政府自身协同方面的研究,并为大气污染的政府协同治理提供理论素材,引导政府通过对人员、信息、机制等深入整合,特别是政府多元治理主体的多角度协同合作,来实现大气污染的有效防治。
二、枣庄市大气质量状况及防治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枣庄市大气质量状况及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绩效问责机制的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研究 ——以山东省R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
1.研究的内容 |
2.研究方法 |
3.研究思路 |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1.大气污染 |
2.大气污染防治 |
3.绩效问责 |
(二)理论基础 |
1.协同治理理论 |
2.目标管理理论 |
二、山东省R市大气污染治理现状 |
(一)山东省R市的大气污染治理总体状况 |
(二)山东省R市的大气污染治理措施 |
1.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法规 |
2.建设标准化的监测系统、开展多样化监管工作 |
3.认真做好空气质量信息发布和公开 |
(三)山东省R市的大气污染治理成效 |
1.空气质量显着提高 |
2.政府主导的治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
3.民众的大气污染治理参与度明显提高 |
三、山东省R市大气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大气污染治理责任目标确定中的问题 |
1.责任目标确定中多元责任主体的协同参与问题 |
2.责任目标确定中多元责任主体的利益协调问题 |
(二)大气污染治理责任目标执行中的问题 |
1.责任目标的分解细化执行问题 |
2.责任目标执行过程中的监督问题 |
(三)大气污染治理责任目标评估中的问题 |
1.责任目标评估中内部评估问题 |
2.责任目标评估中外部评估问题 |
3.责任目标评估中社会评估问题 |
(四)大气污染治理责任目标反馈中的问题 |
1.责任目标反馈中信息公开问题 |
2.责任目标反馈中回应问题 |
3.责任目标反馈中追责问题 |
四、山东省R市大气污染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责任目标确定问题的原因 |
(二)责任目标执行不力的原因 |
(三)责任目标评估不完善的原因 |
(四)责任目标反馈问题的原因 |
五、绩效问责机制下R市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对策 |
(一)吸纳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责任目标确定 |
1.多渠道保障多元主体的参与 |
2.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的关系 |
(二)强化责任目标的执行和监督 |
1.细化执行目标 |
2.加大监督力度 |
(三)优化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绩效评估机制 |
1.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强化评估结果反馈 |
2.提升第三方评估的专业性和规范性 |
3.完善评估主体的参与途径与渠道 |
(四)加强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绩效问责目标反馈机制建设 |
1.完善信息公开机制 |
2.建立科学合理的回应机制 |
3.优化追责机制 |
(五)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之间完整的大数据平台 |
1.大气污染治理大数据平台的应用背景 |
2.大气污染治理大数据平台的建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2020年第一季度枣庄市PM2.5源解析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采集 |
1.2 样品分析 |
1.3 PMF源解析法 |
1.4 大气污染源匹配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枣庄市第一季度大气污染年际变化 |
2.2 气象因素分析 |
2.3 战疫期间大气污染物来源变化评估 |
3 结论 |
(3)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构建研究 ——以徐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热点与实践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2 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GI特征研究 |
2.1 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概况 |
2.2 城市GI结构特征分析 |
2.3 城市GI功能特征分析 |
2.4 城市GI规划特征分析 |
2.5 城市GI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
2.6 本章小结 |
3 需求导向下的城市GI构建方法 |
3.1 城市GI构建的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分析 |
3.2 城市GI构建的理论范式 |
3.3 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GI构建的技术路径 |
3.4 本章小结 |
4 研究区GI本底要素识别 |
4.1 研究区概况 |
4.2 土地利用数据提取 |
4.3 基于生态韧性评价的采煤沉陷区GI本底要素识别 |
4.4 基于MSPA法的城市全域GI本底要素识别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需求的GI构建优先级评价 |
5.1 煤炭资源型城市GI构建优先级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5.2 调节服务需求下的GI构建优先级评价 |
5.3 支持服务需求下的GI构建优先级评价 |
5.4 文化服务需求下的GI构建优先级评价 |
5.5 综合服务需求下GI构建优先级评价 |
5.6 本章小结 |
6 需求导向下的GI构建策略 |
6.1 GI网络的定型分级 |
6.2 调节服务需求下的GI构建策略 |
6.3 支持服务需求下的GI构建策略 |
6.4 文化服务需求下的GI构建策略 |
6.5 综合服务需求下的GI构建策略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和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枣庄市大气PM2.5重金属元素健康风险评价及污染来源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采集 |
1.2 样品分析 |
1.3 重金属元素经呼吸途径暴露的健康风险评价 |
1.4 源解析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枣庄市大气PM2.5监测结果 |
2.2 PM2.5中重金属元素浓度分析 |
2.3 PM2.5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 |
2.4 PM2.5源解析结果 |
3 结论 |
(5)山东省农业结构对烟粉尘排放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理论基础 |
1.4.1 环境经济学理论 |
1.4.2 清洁生产理论 |
1.4.3 外部性理论 |
第二章 山东省烟粉尘排放和农业结构的现状分析 |
2.1 数据来源 |
2.1.1 农业结构数据来源 |
2.1.2 烟粉尘排放数据来源 |
2.2 山东省烟粉尘排放的趋势分析 |
2.2.1 山东省烟粉尘排放的趋势分析 |
2.2.2 山东省各市烟粉尘排放的趋势分析 |
2.3 山东省农业结构的趋势分析 |
2.3.1 山东省农业结构的趋势分析 |
2.3.2 山东省各市农业结构趋势分析 |
第三章 山东省农业结构与烟粉尘排放关系研究 |
3.1 山东省农业结构与烟粉尘排放回归参数的相关检验 |
3.1.1 单位根检验 |
3.1.2 协整检验 |
3.1.3 Hausman检验 |
3.2 山东省农业结构与烟粉尘排放回归模型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工作 |
(6)山东省财政环保支出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文献回顾 |
1.2.2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与存在的不足之处 |
1.4.1 论文的创新点 |
1.4.2 论文不足之处 |
2 概念界定与研究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财政环保支出 |
2.1.2 财政环保支出效率 |
2.2 研究理论基础 |
2.2.1 外部性理论 |
2.2.2 公共物品理论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3 山东省污染排放及财政环保支出情况分析 |
3.1 山东省污染排放情况分析 |
3.1.1 山东省废水排放情况分析 |
3.1.2 山东省废气排放情况分析 |
3.1.3 山东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及综合利用情况分析 |
3.2 山东省财政环保支出情况分析 |
3.2.1 全国31 个地区财政环保支出情况分析 |
3.2.2 山东省财政环保支出规模分析 |
3.2.3 山东省各地市财政环保支出情况分析 |
4 山东省财政环保支出效率分析 |
4.1 山东省财政环保支出效率评价指标选取 |
4.1.1 指标选取原则 |
4.1.2 投入指标选取 |
4.1.3 产出指标选取 |
4.2 数据来源及模型选择 |
4.2.1 数据来源 |
4.2.2 模型选择 |
4.3 效率评价结果分析 |
4.3.1 综合技术效率分析 |
4.3.2 纯技术效率分析 |
4.3.3 规模效率分析 |
4.4 松弛改进结果分析 |
4.4.1 财政环保支出松弛改进结果分析 |
4.4.2 部分产出指标松弛改进结果分析 |
4.5 山东省财政环保支出效率分析结论 |
5 财政环保支出效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1 解释变量选取 |
5.2 面板Tobit模型构建 |
5.3 回归结果及分析 |
6 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
6.1 存在问题 |
6.1.1 财政环保支出增长率不稳定 |
6.1.2 各地市环保支出效率差异大 |
6.1.3 财政环保资金投入存在冗余 |
6.1.4 环保资金使用存在错配现象 |
6.2 对策建议 |
6.2.1 建立稳定增长保障制度,保证环保资金稳定增长 |
6.2.2 明确环境保护事权划分,完善绿色政绩考核体系 |
6.2.3 优化环保资金使用结构,加强环保投资监管力度 |
6.2.4 加强公众环保教育力度,提高公众的环保参与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7)能源转型背景下山东省散煤治理政策执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散煤治理发展现状 |
1.2.2 国内散煤治理发展现状 |
1.3 相关理论概述 |
1.3.1 能源转型的正外部性 |
1.3.2 能源转型的必要性 |
1.3.3 散煤治理的正外部性 |
1.3.4 散煤治理的必要性 |
1.3.5 散煤治理的概念界定 |
1.3.6 史密斯模型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山东省散煤治理执行现状与问题 |
2.1 我国散煤治理的政策梳理 |
2.1.1 相关目标政策 |
2.1.2 针对执行主体的政策 |
2.1.3 针对目标群体的政策 |
2.1.4 针对政策环境的政策 |
2.2 山东省散煤治理政策执行的成效 |
2.2.1 煤碳总量下降显着 |
2.2.2 空气治理改善明显 |
2.2.3 农村取暖方式改变 |
2.2.4 环保督查持续高压 |
2.3 山东省散煤治理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
2.3.1 政策缺少长效机制 |
2.3.2 职责体系不完善 |
2.3.3 散煤用户情况复杂 |
2.3.4 外部环境制约多 |
2.4 山东省散煤治理趋势 |
2.5 小结 |
第3章 山东省散煤治理政策执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1 政策自身的因素 |
3.1.1 政策欠缺先进性 |
3.1.2 政策欠缺公平性 |
3.1.3 政策欠缺稳定性 |
3.2 执行主体的因素 |
3.2.1 沟通监管联动不到位 |
3.2.2 平台作用不明显 |
3.2.3 缺乏统筹规划 |
3.3 目标群体的因素 |
3.3.1 企业竞争隐患多 |
3.3.2 农村取暖经济投入大 |
3.4 政策环境的因素 |
3.4.1 社会环境 |
3.4.2 经济环境 |
3.5 小结 |
第4章 散煤治理的对策建议 |
4.1 以政策为导向建立长效机制 |
4.2 以执行主体为平台加强监管督查 |
4.3 以目标群体为主体科学选择取暖方式 |
4.4 以政策环境为途径发挥社会力量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
二、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
三、融合发展研究 |
四、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研究 |
五、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理论 |
二、产业结构理论 |
三、融合发展理论 |
四、各理论内在逻辑关系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生态文明建设指数 |
二、产业结构调整指数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总体状况分析 |
第一节 山东省市域与区域样本界定 |
第二节 市域与区域横向分析 |
一、生态文明建设横向比较 |
二、产业结构调整横向比较 |
第三节 市域与区域纵向分析 |
一、生态文明建设纵向比较 |
二、产业结构调整纵向比较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评价体系构建及赋权 |
第一节 构建思路与指标选取步骤 |
一、构建思路 |
二、指标选取步骤 |
第二节 评价体系指标解释与数据说明 |
一、生态文明建设各层指标解释 |
二、产业结构调整各层指标解释 |
三、数据说明 |
第三节 评价体系各指标赋权 |
一、主成分分析法赋权步骤 |
二、各指标赋权结果汇总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基本态势评价 |
第一节 生态文明建设指数与产业结构调整指数测算 |
第二节 测算结果分析 |
一、目标层指数分析 |
二、系统层指数分析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关性与耦合度研究 |
第一节 两指数相关性分析 |
一、散点图特征分析 |
二、相关系数分析 |
第二节 两指数耦合度分析 |
一、耦合模型及其耦合机制 |
二、不同层面两指数耦合度测度分析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交互影响与双向因果研究 |
第一节 交互影响回归分析 |
一、数据平稳性检验 |
二、面板回归模型选择 |
三、回归结果分析 |
第二节 双向因果检验 |
一、模型基本原理 |
二、数据相依性与异质性检验 |
三、双向因果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对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基于绿色GDP增长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动态模拟与路径研究 ——以枣庄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中国水资源与经济增长矛盾突出 |
1.1.2 水资源调控与新时代经济可持续发展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1.3.2 绿色GDP研究 |
1.3.3 水资源配置研究 |
1.3.4 研究现状综述 |
1.4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
1.4.1 科学问题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创新点 |
2 枣庄市社会经济与水资源现状分析 |
2.1 枣庄市社会经济现状分析 |
2.1.1 枣庄市社会发展现状 |
2.1.2 枣庄市经济发展现状 |
2.1.3 枣庄市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
2.2 枣庄市水资源现状分析 |
2.2.1 枣庄市水资源总量 |
2.2.2 枣庄市水环境现状 |
2.2.3 枣庄市水资源利用和水环境存在的问题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绿色GDP增长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动态模型构建 |
3.1 模型设定 |
3.1.1 模型框架 |
3.1.2 数据来源 |
3.1.3 水污染物质分类 |
3.1.4 投入产出表编制 |
3.1.5 污水处理技术引入 |
3.1.6 政策组合 |
3.2 模型构建 |
3.2.1 目标函数 |
3.2.2 社会经济模块 |
3.2.3 水环境控制模块 |
3.2.4 水资源供需模块 |
3.3 外生参数设定 |
3.4 本章小结 |
4 枣庄市水资源优化配置情景模拟 |
4.1 情景设置 |
4.2 情景模拟 |
4.2.1 枣庄市经济增长状况分析 |
4.2.2 枣庄市水资源利用分析 |
4.2.3 枣庄市水污染物质排放分析 |
4.3 最优情景选择 |
4.4 最优情景与GDP最大化目标函数模型的结果对比 |
4.5 灵敏度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最优情景下枣庄市水资源分配和水环境改善路径 |
5.1 水资源供需演变 |
5.1.1 供水结构变动 |
5.1.2 用水结构变动 |
5.1.3 用水强度演变 |
5.2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 |
5.2.1 经济增长 |
5.2.2 产业结构调整 |
5.2.3 生产要素流动 |
5.2.4 产业用水及产污变动中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 |
5.3 水污染物质排放 |
5.3.1 水污染物质排放总量变动 |
5.3.2 水污染物质排放强度演变 |
5.4 水污染物质末端治理投入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未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大气污染的政府协同治理研究 ——以嘉兴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对大气污染的政府协同治理的相关研究 |
二、国外对大气污染的政府协同治理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基本概念界定与基本理论概述 |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
一、大气污染 |
二、大气污染防治 |
三、政府责任 |
第二节 协同治理理论概述 |
一、协同治理理论的内涵 |
二、协同治理理论的特点 |
三、协同治理理论应用于大气污染防治的关联性和适用性 |
第三章 嘉兴市大气污染治理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大气污染概况 |
一、空气质量在全省的情况 |
二、嘉兴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 |
第二节 嘉兴大气污染政府治理情况 |
一、政府多元主体参与治理 |
二、明确要求分解指标 |
三、初步搭建资源共享框架 |
四、细化职责分工助推重点工作 |
五、网格监管力求动态治理 |
第三节 嘉兴市A街道政府治理餐饮油烟案例分析 |
一、简述案例 |
二、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嘉兴市大气污染的政府协同治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一节 大气污染的政府协同治理存在的问题 |
一、治理主体多而不实 |
二、治理共享机制浮于制度层面 |
三、督促履职缺少有力抓手 |
四、网格动态监管能力弱 |
第二节 问题成因剖析及关键变量挖掘 |
第五章 国内外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山东省枣庄市大气污染治理经验和启示 |
第二节 国外典型城市大气污染治理经验和启示 |
第六章 推进嘉兴市大气污染的政府协同治理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打破固有体制,推进部门合作上下联动 |
第二节 打通多资源开放,享受共享优势 |
第三节 探求倒逼机制,强化共同履职 |
第四节 施展联动新招,实现动态治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枣庄市大气质量状况及防治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绩效问责机制的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研究 ——以山东省R市为例[D]. 邢云.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2]2020年第一季度枣庄市PM2.5源解析的分析研究[J]. 魏青,陈文怡,金麟先,刘合建. 四川环境, 2021(01)
- [3]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构建研究 ——以徐州为例[D]. 胡庭浩.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4]枣庄市大气PM2.5重金属元素健康风险评价及污染来源解析[J]. 魏青,陈文怡,金麟先. 中国粉体技术, 2020(06)
- [5]山东省农业结构对烟粉尘排放影响的实证研究[D]. 刘丽超. 山东理工大学, 2020(02)
- [6]山东省财政环保支出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崔璐.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0)
- [7]能源转型背景下山东省散煤治理政策执行研究[D]. 李晓敏.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8]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融合发展研究[D]. 翟晓东. 青岛大学, 2019(07)
- [9]基于绿色GDP增长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动态模拟与路径研究 ——以枣庄市为例[D]. 何更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10]大气污染的政府协同治理研究 ——以嘉兴市为例[D]. 孙敏杰.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