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部大开发与发展西部高等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袁梅,薛寒[1](2021)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进程中民族院校的新使命》文中认为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对民族院校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时代诉求,要求其办学理念与西部生态发展新论断相协调、平台建设与西部开放新思路相匹配、人才储备与西部产业新态势相衔接。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民族院校应充分利用其突出的政策优势、文化优势与人才优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宗旨,以构筑西部文化高地为核心己任,以彰显民族院校独特优势为行动指向,精准其服务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具体路向,以"大保护"为主题形塑"绿色生态"的教育风尚,以"大开放"为宗旨搭建"互联互通"的合作交流平台,以"谋创新"为引擎创建"优特并进"的学科体系,为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提供内在动力和持久活力。
王传毅,辜刘建[2](2021)在《西部的高等教育研究者关注什么——在普遍性与区域性之间》文中研究指明依据研究属性与关注范围,高等教育研究可分为普遍性的理论研究、普遍性的实践研究、区域性的理论研究和区域性的实践研究4种类型。基于科学计量学的方法对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分析发现:整体上,西部学者主要从事具有普遍性特征的高教研究,立足西部本土的区域性研究还有待加强。西部学者在普遍性理论研究中,主要围绕高等教育基本理论进行探讨;在普遍性实践研究中,主要致力于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政策分析;在区域性理论研究中,主要围绕西南联大与西部特色学科建设进行研究,在区域性实践研究中,主要围绕西部大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研究。普遍性和区域性并非冲突对立,二者的有机结合将会对西部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带来更多启示。
蔡文伯,陈念念[3](2020)在《西部高等教育研究发展态势与进路选择——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图谱分析》文中提出西部高等教育研究对于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西部大开发20年来西部高等教育研究发展态势,本研究主要以CNKI数据库2000-2019年1836篇文献为样本,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可视化图谱分析的方法,从文献时间轴分布、科研机构发文量、作者发文量等方面对我国西部高等教育进行计量学分析;从关键词共现聚类、关键词中心性、突现词等方面对我国西部高等教育演进和发展前沿进行可视化分析,提出了西部高等教育研究未来发展的进路选择。
张王勇[4](2019)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是指在中央政府支援政策的指导下,有关中央国家机关、内地省市和高等学校等机构通过提供资金、选派干部和教师、捐赠物资、培训干部和教师等方式,帮助西藏高等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政策性行为。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是“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方针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央政府统筹西藏与全国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治理方式。从1958年西藏高等教育创建至今,中央政府始终重视和关心西藏高等教育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和支援措施,帮助西藏高等教育加快发展和深化改革。支援政策及其实施贯穿于西藏高等教育从创建、发展到跨越的历史变迁中,并依据不同阶段的社会环境和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的诉求不断地进行调整与改革,经过60余年的发展,支援政策及其实施逐渐制度化和规范化,成为了西藏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外部动力。系统梳理60年来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演变历程,总结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历史经验,揭示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动因与特征,探索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当前和今后进一步创新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内容,提高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首先系统梳理了 60年来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变迁过程,即依据支援西藏高等教育的政策制定背景、政策主要内容、支援形式及政策实施特征,将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探索阶段(1958—1979年)。这一阶段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表现出鲜明的政治动员特色,即通过中央政府的政治动员,内地省市和高校选派了大量毕业生和教师进藏支教,帮助西藏公学解决师资匮乏问题。同时在70年代中期,国家在支援筹建西藏师范学院的过程中开始探索对口支援模式。二是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调整阶段(1980—2000年)。这一阶段中央政府不断创新支援形式,丰富支援内容,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体系初步成形。针对西藏高等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师资短缺、专业建设滞后等问题,中央国家机关开始加强对西藏高等教育的专项经费支持力度,教育部继续组织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并由以内地省市对口支援转向以内地高校直接对口支援,支援任务也从解决西藏高校师资短缺逐渐拓展至帮助西藏高校建设新专业、科研合作和培训教师等,中央组织部也开启了选派内地高校干部支援西藏高校政策。三是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拓展阶段(2001年至今)。在延续上一阶段支援模式的基础上,支援工作向纵深发展,政策内容更为丰富,支援方式更加多样,支援政策及其实施体系趋于完善和成熟。在中央政府“科教兴藏”、“人才强藏”等战略的指导下,中央国家机关的专项经费支持政策及其实施逐渐制度化;教育部组织实施的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实施机制进一步完善,团队式对口支援制度基本形成,支援内容既包括以改善办学条件为主的硬件建设,也包括以提高管理水平、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为主的软件建设,支援方式逐渐拓展至捐助物资、互派干部、进行科研合作、培训教师、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和学术交流等;中央组织部推进实施高校干部援藏政策的力度不断强化,干部选派人数逐批次增加,政策及其实施的范围覆盖至西藏所有本专科院校;同时,相关内地省市也组织开展了对口支援西藏高校工作。本研究认为,60年来在中央政府支援政策的指导下,通过中央国家机关、内地省市和高校对相关政策的有效实施,西藏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教师学历层次、教学能力显着提升,西藏高校与内地省市和高校的联系日益紧密,双方合作交流日渐频繁。但是,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在制定、实施和评价等环节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如政策设计重视短期效应,缺乏长远规划,导致政策执行主体频繁更替,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政策制定中注重政治逻辑,忽视市场逻辑和教育逻辑,导致政策实施政治动员色彩较重,政策实施的主体动力不足,人员选派以管理干部为主而非专业技术人员为主;政策实施的决策机构繁多,部门林立,职责不明,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与协调,政策规定不尽一致,阻滞了支援政策的顺利实施,降低了支援政策的有效性;政策及其实施的监督和评估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政策实施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导致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变形、扭曲和走样。针对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中央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政策及其实施的制度创新,尤其要提高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一是加强政策的顶层设计,政策制定要坚持长期性、稳定性原则,将中央政策的支持、西藏高校的努力和内地高校的支援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推动西藏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二是政策实施主体要改变政策理念,增强政策执行的主动性,政策实施过程中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严格选派管理干部和教师,把提升西藏高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核心。三是加强对支援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中央政府要制定统一的政策评估标准,通过科学有效的监督检查和督导评估,促进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蔡宗模,张海生,杨慷慨,吴朝平[5](2019)在《西部扬帆——全面振兴西部高等教育的战略构想》文中研究表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要求优化高等教育系统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区域结构,兼顾重点工程建设和基础能力提升,全面振兴西部高等教育具有突出的战略意义。在先后经历近20年的西部大开发和近10年的振兴发展之后,西部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需要在"两个一百年"发展目标下确定新的战略定位并进行新的战略设计,这要求在新一轮的战略规划中进行深度思考以确保全面振兴目标的顺利达成。依据"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在对国内外"西部开发"和"西部高教振兴"经验检视的基础上,重点借助政治、经济和教育学科的理论资源,从战略目标、思路、框架和实施等方面提出全面振兴西部高等教育的战略构想。(一)战略目标:经过30年(2019—2049年)建设,西部高等教育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生态优良,办学质量、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与东部高等教育并驾齐驱、优势互补,形成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双轮驱动格局。(二)战略思路:一是重心西移;二是重点下沉;三是重策调整。(三)战略框架:在生态战略层面,建立西部副都,构建协同发展的大航母战略;在均衡战略层面,搭建新技术平台,实施超常规投入的兜底计划;在崛起战略层面,将再地化与国际化结合,打造西部高教特色,拓展发展空间,扩大国际影响。(四)战略实施:在西部副都建制下,重点打造西部"硅谷"、西部文都和西部评估3个造血引擎;在系统运行方面,重点构建两"线"输送、两"链"交辉、两"坠"齐耀的运行机制;在战略推进方面,以30年为周期,经过3个阶段的建设,从基本实现现代化到建成西部高等教育强区,最终实现西部高等教育的全面振兴。
郭裕湘[6](2018)在《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研究 ——以广西H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战略的实施,西部地方高校的发展及其学术竞争力的提升对推动西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被认识。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作为西部地方高校在学术竞争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优势能力,在支撑西部地区实现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国防创新、区域创新、文化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的现实是,西部地方高校发展速度和学术水平都难以承担起这一历史赋予的责任,因而探索西部地方高校及其学术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也就成为一个理论和现实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试图在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对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进行一些尝试性探索和研究。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分析和概括了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的概念、内涵和要素系统,在辨析和借鉴新结构经济学核心概念和核心观点的基础上,从起点、路径、关键点、外部引擎四个方面阐述了新结构经济学对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理论价值;本文运用比较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从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起点——要素禀赋结构,发展路径——遵循比较优势战略,关键环节——学术自生能力获得,以及外部引擎——政府和市场作用发挥等四个方面构建了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EASV-MG”分析框架,并运用案例研究、调查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在“EASV-MG”框架下对案例高校——广西H学院基于自身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发展路径进行了梳理。在总结案例高校渐进式发展路径经验的同时,也从理论上厘清了比较优势发展路径与特色化发展路径的异同。论文深入探讨了案例高校遵循基于比较优势发展学术竞争力的问题及其背后的原因,并从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角度提出了发展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的政策建议。本文基于学术生产活动的特点,从资源、成果、过程三个层面对高校学术竞争力的内涵和要素系统进行了诠释。从资源要素看,高校学术竞争力是高校学者、学术物力、学术财力有机结合的综合优势能力;从成果要素看,高校学术竞争力表现为学术发现、综合、传播和应用知识的综合优势能力;从过程要素看,高校学术竞争力是高校技术创新、学术制度和学术文化等要素协同作用所体现出的综合优势能力。以上三个层面的十个要素构成了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的一般要素子系统。而西部地方高校所拥的独特的、不可复制的地域性、民族性和自然性特殊要素则构成了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的特殊要素子系统。基于此,本文提出,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是西部地方高校学者获取和利用学术设施、资金、设备,以及西部地区特有学术资源等,在技术创新、学术制度和学术文化的影响下,以学科为基本单元,在发展知识的学术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集学术发现竞争力、学术综合竞争力、学术传播竞争力和学术应用竞争力为一体的综合优势能力。本文尝试运用新结构经济学作为研究的视角,对西部地方高校学术发展的理论困惑和现实困境进行解析。新结构经济学是建立在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转型成败经验总结基础上的一门发展经济学理论,它也可作为一个独特的理论视角,为同样欠发达的西部地方高校,在“先决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快速提升学术竞争力,提供一条可供选择借鉴的新路径。该视角的独特之处在于:与过往的趋同模仿的发展模式相比,该理论视角更重视内在要素禀赋在提升学术竞争力过程中的作用;与当前的特色化发展理论视角相比,它在研究起点、发展战略、研究方法等方面也存在根本差别。而对于欠发达的西部地方高校来说,这一来源于欠发达经验总结的新研究视角显然对其学术竞争力提升具有较强的理论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性,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运用该视角研究欠发达高校学术发展的研究非常少,研究欠发达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提升的专题研究基本没有。因而,将该理论视角应用于分析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提升和发展,是一个新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尝试。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出发,本文借鉴了新结构经济学提出的核心概念思想,以“要素禀赋结构(E)—比较优势(A)—发展战略(S)—学术自生能力(V)”为内生路径,以有效市场(M)和有为政府(G)为外引两翼,构建了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EASV-MG”分析框架。通过广西H学院的案例分析发现,“EASV—MG”框架,它既是分析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一个新理论框架,也是引导欠发达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提升的一条新实践路径。在实践中,“EASV—MG”框架不仅为西部地方高校提供了一条遵循基于自身学术生产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发展学术竞争力的合理路径,还为西部地方高校提升学术竞争力指明了一条“欠发达”追赶“发达”高校的渐进式“结构变迁”路径。这条渐进式的“结构变迁”路径,既包含因学校要素禀赋结构变化带来的比较优势结构及其比较优势战略、学科专业结构的升级和变化,还伴随有政府制度结构的变化。在循序渐进的“结构变迁”中,遵循比较优势发展的欠发达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可实现向发达高校的渐进式追赶和提升。从广西H学院的案例出发,运用伯顿·克拉克的三角协调理论分析了目前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提升过程中存在政府作用过度、市场作用不足,以及西部地方高校学术自主不够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表面上是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提升过程中政府、市场和西部地方高校三个主体间关系的不和谐,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政府权力过大,而政府权力过大则是政府计划思维惯性制约、有效学术市场机制缺失,以及高校学术竞争意识不足等历史和现实原因造成的。西部地方高校要摆脱学术竞争力的落后状况,一方面需要遵循基于自身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发展学术竞争力,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学术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因势利导学校发展优势学科专业、完善软硬基础设施、解决外部性问题等作用。就我国当前转型发展时期而言,政府当务之急是需要进一步合理定位角色因势利导学校发展、健全社会主义有效学术市场机制、改革高校评价标准实施分类评价等,以帮助西部地方高校更快更好地提升和发展学术竞争力。
李敏纳,蔡舒,覃成林[7](2014)在《中美西部人口资源开发的比较及启示》文中研究说明在世界区域开发史上,中美两国西部开发最令世人瞩目。在中美西部开发中,人口资源开发均是关键内容。中美西部人口资源开发的背景和目标相似,但由于两者环境和基础不同,其开发的手段和机制必然具有差异,因而,推进中国西部人口资源开发,既要借鉴,又不能完全照搬美国的做法。与当前中国西部人口资源开发主要采用行政手段和以政府为主导不同,在美国西部人口资源开发中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综合运用,政府行为与市场作用有机结合,这给推进中国西部人口资源开发带来如下重要启示:构建政府引导下以市场为主体的西部人才吸纳利用机制,引导西部教育发展与西部开发密切结合,激励具有参与能力的组织、机构和个人给西部教育捐助和投资,以及健全西部人口资源开发政策实施的法律保障等,是快速推进我国西部人口资源开发的重要举措。
陈伟[8](2014)在《西部研究生教育发展对策分析》文中提出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取得快速发展,但是目前西部地区的高层次人才尚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而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对西部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为此,本文拟对西部研究生教育发展相关政策及实践进行梳理,探究已有政策的成效,分析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对策。本论文基于西部研究生教育相关的政策及实践的梳理,发现西部研究生教育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表现为:西部研究生规模扩大、师资增强、管理水平提高、科研能力提高等;研究也表明,西部研究生教育仍面临诸多问题,例如西部研究生教育与东部、中部地区仍存在差距,师资不足、经费不足,西部各省市之间发展不均衡,专业学位发展滞后等问题。本研究特别分析了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实践活动,发现影响对口支援活动效果的因素有:经费因素、师资因素、规划因素、制度因素、科研因素、经验交流与研究不足以及其他因素。最后,本论文分别从国家层面、省部层面、高校层面对西部研究生教育提出相应对策。基于国家层面,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建构政策指标体系,完善激励机制和评估机制,制定研究生教育远程发展规划,以及加大财政投入等措施。基于西部省市和教育部等部委层面,建议加强省、部间协调沟通,加强宣传和交流平台建设,以及根据西部经济发展需求,协调西部省市间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落实4%的财政投入目标等措施。基于西部高校,建议做好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和对口支援规划,对症改进对口支援活动,同时提出优化学科结构,试行校长招聘制,加强师资建设,开展边疆国际教育和中外联合办学,借鉴国内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经验,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等措施。
李万斌,秦静[9](2013)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部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高校扩招战略相伴相随。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切实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发展壮大,一部分学校并由此逐渐培育起办学特色和优势,走上了科学、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应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紧贴地方产业特色和优势,突出地方性和应用型,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办学特色,实现学校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解群[10](2012)在《中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是西部大开发中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高等教育政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于2001年6月启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高校对口支援的政策目标,是推动东西部共享教育经验、知识、信息和物质资源,提高西部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共同促进西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实施10余年来,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西部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西部高校办学实力和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受援高校师资队伍有了很大发展,学科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科研水平和科研经费大幅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有所增强。但是,东西部高校之间的巨大差距依然存在。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并明确提出,要继续实施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中国高校对口支援任重而道远。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以“政治任务”的形式发布并启东,由政府主导指定“结对”对象,没有建立稳定持续的资金保障,支援高校需要积极筹集资金,实施对受援高校的支援和全方位合作。高校对口支援体现出明显的政策主导的特征,政策质量的好坏和政策体系的良性运行,对高校对口支援的有效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政策分析是一种专门的政策研究方法,自上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它以理性分析、科学决策为核心,形成了比较规范的研究范式,在我国许多重要决策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对提高决策的质量、规范政策的执行和增进政策的效果起到重要作用。在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过程中,运用政策分析的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决策的能力和水平,提升政策质量,也有助于整个政策过程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建设。阶段模型是分析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采用的主导模型,论文采用政策分析的方法,从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监控等方面对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进行深入分析。运用渐进主义分析理论模型来分析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制定过程;通过对政策制定者的访谈以及政策文本研究,探析政策制定的实际情形与理性决策流程的“吻合”程度,有助于理解和把握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的制定过程、内涵和本质。政策只有经过执行才能体现政策效果。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实施10余年,多方面特色发展,总体成效良好,但局部遭遇“执行难”困境,政策执行偏差行为也有发生,分析其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将有利于偏差的纠正。政策监控与政策评估是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有效保障。高校对口支援政策需要监控是因为该政策本身的特性和政策过程的不确定性,通过监控,可以适时调节政策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至今没有开展系统的政策评估,政策评估是政治性和技术性的结合,展望未来,应注重制订科学的评估标准,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正确处理评估中出现的问题。高等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世界现象。美国、欧洲的俄罗斯和法国、亚洲的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在加强本国欠发达地区高校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区域互动、人才开发是各国的共性特征,并在经费保障、立法支撑、国家行动和市场机制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了解和借鉴国际经验,有利于健全和完善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对加快推动我国西部高校以及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政策分析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它来自于实践,反过来又为实践服务。在对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进行分析和国际比较的基础上,本文对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的未来发展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加强调研,保障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科学化和法治化。决策科学化是目的,决策民主化和法治化是手段,三者应成为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推进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制定体系的有效运行。二是力求共赢,提高高校对口支援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在思想上和政策执行组织、执行制度、执行能力、执行环境等方面全面改善,努力实现共赢合作模式,促进高校对口支援政策有效性与可持续发展。三是借助社会,建立健全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评估体系。针对现状,尽快加强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评估工作,在评估意识、评估主体、评估标准、评估过程等方面全面建设,以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四是国外借鉴,丰富完善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体系。要着重在加强立法、统筹规划、适应市场等方面学习国外经验,进一步完善高校对口支援政策体系,以保证我国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实力不断增强。
二、西部大开发与发展西部高等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部大开发与发展西部高等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进程中民族院校的新使命(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对民族院校的新诉求 |
1. 办学理念与西部生态发展新论断相协调 |
2. 平台建设与西部开放新思路相匹配 |
3. 人才储备与西部产业新态势相衔接 |
4. 社会服务与西部人民基本诉求相适应 |
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下民族院校的新定位 |
1. 廓清理念范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2. 精确服务面向:构筑西部文化高地 |
3. 规划战略构想:发挥民族院校独特优势 |
三、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下民族院校的独特优势 |
1.“红色基因”造就政策优势 |
2.“多元场域”培育文化优势 |
3.“情感留人”塑成人才优势 |
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下民族院校的新路向 |
1. 以“大保护”为主题形塑“绿色生态”的教育风尚 |
2. 以“大开放”为宗旨搭建互联互通的合作交流平台 |
3. 以“谋创新”为引擎创建“优特并进”的学科体系 |
(2)西部的高等教育研究者关注什么——在普遍性与区域性之间(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理论框架 |
三、数据、样本及描述性统计 |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
(二)数据总体概况 |
1.文献的时间分布 |
2.文献的期刊分布 |
3.文献的类型分布 |
四、西部学者的研究热点与前沿演进 |
(一)关键词的主题聚类 |
(二)突现关键词的年代分布 |
(三)研究热点主题与前沿演进 |
1.普遍性的理论研究:聚焦人才培养的内部视角和外部视角 |
2.普遍性的实践研究:聚焦一流大学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 |
3.西部特色的理论研究:西南联大精神与区域特色学科发展 |
4.西部特色的实践研究:西部大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 |
五、结论与建议 |
(一)“局内”并不“局限”:西部学者已成为中国高教研究的重要力量 |
(二)坚持普遍性与区域性相统一:未来西部高教研究的发展方向 |
(3)西部高等教育研究发展态势与进路选择——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图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设计 |
(一)数据来源 |
(二)研究方法及工具 |
二、西部高等教育研究分析 |
(一)西部高等教育研究的计量学分析 |
1. 文献时间轴分布 |
2. 作者发文量 |
3. 科研机构发文量 |
(二)西部高等教育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
1. 西部高等教育研究的层次分布 |
2. 关键词分析 |
3. 西部高等教育研究发展的演进 |
4. 西部高等教育研究发展的前沿 |
三、研究结论与进路选择 |
(一)西部高等教育研究结论 |
(二)西部高等教育研究的进路选择 |
1. 提高科研人员对西部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质量 |
2. 加强学者对西部高等教育公平研究的关注程度 |
3. 转变西部高等教育研究的视野,向国际化迈进 |
(4)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意义 |
二、史料来源与研究现状 |
(一) 史料来源 |
(二) 研究现状 |
三、核心概念与研究阶段界定 |
(一) 核心概念界定 |
(二) 研究阶段界定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中央政府制定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
一、中央政府制定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的理论依据 |
(一) 实现民族平等与共同发展是制定支援政策的主要目标 |
(二)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制定支援政策的内在要求 |
二、中央政府制定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的现实依据 |
(一) 西藏高等教育特殊的地位要求中央政府给予重视 |
(二) 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性需要中央政府的帮扶 |
第三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探索阶段(1958—1979) |
一、探索阶段的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环境 |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政府帮扶民族地区创建高等教育 |
(二) 和平解放时期中央政府开始对西藏教育进行帮扶 |
(三) 西藏高等学校在创建过程面临着师资匮乏问题 |
二、支援政策及其贯彻落实 |
(一) 动员内地大学生长期支援西藏公学 |
(二) 上海市选派教师支援西藏师范学院 |
三、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主要特征 |
(一) 进藏建藏成为早期援藏工作的主导思想 |
(二) 政策实施体现出浓厚的政治动员色彩 |
(三) 开始探索对口支援模式 |
四、探索阶段支援政策及其实施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影响 |
(一) 推动了西藏高等教育快速起步 |
(二) 帮助西藏初步建立起现代高等教育体系 |
(三) 打开了西藏高校与内地的交流合作关系 |
第四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调整阶段(1980—2000) |
一、调整阶段的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环境 |
(一) 中央政府加强了对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帮扶 |
(二) 加快发展西藏高等教育成为中央西藏工作的重要内容 |
(三) 西藏高等教育加快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 |
二、支援政策及其贯彻落实 |
(一) 中央国家机关制定特殊政策帮扶西藏高等教育 |
(二) 教育部继续组织内地省市和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 |
(三) 中央组织部组织内地高校选派干部支援西藏高校 |
三、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主要特征 |
(一)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体系初步成形 |
(二) 对口支援政策实施机制趋于合理 |
(三) 支援政策制定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 |
四、调整阶段支援政策及其实施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影响 |
(一) 西藏高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
(二) 西藏高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 |
(三) 西藏高校科研能力不断提高 |
(四) 西藏高校自我发展意识增强 |
第五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拓展阶段(2001至今) |
一、拓展阶段的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环境 |
(一) 中央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民族高等教育的帮扶 |
(二) 中央对西藏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
(三) 实现西藏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面临着重重困难 |
二、支援政策及其贯彻落实 |
(一) 中央国家机关加大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帮扶 |
(二) 中央组织部的高校干部援藏政策不断加强 |
(三) 教育部组织内地高校强力对口支援西藏高校 |
(四) 相关内地省市组织开展对口支援西藏高校 |
三、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主要特征 |
(一) 支援政策体系趋于成熟 |
(二) 支援政策实施机制不断健全 |
(三) 配套政策措施逐步完善 |
(四) 对口支援逐渐向对口合作转移 |
四、拓展阶段支援政策及其实施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影响 |
(一) 西藏高校树立起了现代化办学理念 |
(二) 西藏高校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 |
(三) 西藏高校办学规模和层次稳步提高 |
(四) 西藏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着提升 |
(五) 西藏高校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增强 |
第六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动因与特征 |
一、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动因 |
(一) 外部动力因素 |
(二) 内部动力因素 |
二、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路径依赖特征——以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为例 |
(一) 路径依赖是公共政策变迁的主要特征 |
(二) 路径依赖下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的变迁过程 |
(三) 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 |
第七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绩效与问题 |
一、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绩效评估 |
(一) 推动了西藏高等教育的全面快速发展 |
(二) 提升了支援高校的综合办学能力 |
(三) 促进了全国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和边疆安全稳定 |
二、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一) 政策制定多头管理与政策资源配置不足 |
(二) 部分执行主体动力不足及政策执行失真 |
(三) 政策监控和评估缺乏制度规范 |
第八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制度创新 |
一、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创新面临的挑战 |
(一) 加快内涵建设是当前西藏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 |
(二) 支援政策目标、任务与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 |
二、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制度创新策略 |
(一) 加强各政策部门的协调与配套政策制定 |
(二) 增强政策执行主体自觉性及执行力度 |
(三) 健全政策监控和评估工作机制 |
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6)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研究 ——以广西H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设计 |
2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基本概念与内涵 |
2.1 西部地方高校 |
2.2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 |
3 新结构经济学与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理论分析 |
3.1 新结构经济学的产生与影响 |
3.2 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概述 |
3.3 新结构经济学对西部地方高校提升学术竞争力的理论价值 |
4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EASV-MG分析框架 |
4.1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要素禀赋结构 |
4.2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比较优势与战略选择 |
4.3 西部地方高校的学术自生能力 |
4.4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市场和政府作用 |
4.5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EASV-MG发展路径 |
5 基于EASV-MG框架的案例分析——以广西H学院为例 |
5.1 案例对象及其选择缘由 |
5.2 广西H学院学术竞争力发展案例分析 |
6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
6.1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问题 |
6.2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
6.3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提升的政策建议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中美西部人口资源开发的比较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国西部人口资源开发 |
(一)以移民和土地方面的法律和政策吸引国内外移民到西部定居 |
1.以灵活开放的移民法律和政策吸引国外移民。 |
2.以优惠的土地法律和政策促进国内外移民西迁。 |
(二)采取多种方式筹集西部教育发展资金 |
1.拨地兴学。 |
2.直接拨款。 |
3.引导民间资本投入西部教育事业。 |
(三)依据西部开发不同时期的市场需要,有重点和有针对性地扶持西部教育的发展 |
1.从建国到1850年代,重点发展义务教育。 |
2.1850年代到二战结束,大力发展西部公共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
3.二战结束以后,重点扶持培养高精尖人才的研究型高校的发展。 |
(四)重视并发挥人才对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 |
二、中国西部人口资源开发 |
(一)制定西部教育发展和人才开发政策 |
(二)对西部基础教育进行投资倾斜和行政帮扶 |
(三)大力支持西部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 |
(四)加强西部人才的培养、选拔、激励和吸引工作 |
(五)对西部开展智力支援 |
三、中美西部人口资源开发比较 |
(一)开发的背景和目标相似 |
(二)开发的基础和环境不同 |
1.美国西部在开发之初人烟稀少,中国西部大开发之初人口数量不少,但整体素质较低。 |
2.美国西部自然环境好于中国西部,中国西部生态环境较脆弱,对人口的承载能力较弱。 |
3.美国西部文化为移民文化,中国西部文化环境复杂,使人口资源开发的难度加大。 |
(三)开发的手段和机制有差异 |
1.在美国西部人口资源开发中,其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综合运用,而中国西部人口资源开发手段则带有较浓重的行政色彩。 |
2.美国西部人口资源开发的机制是政府行为与市场作用的有机结合,而中国则是政府主导型的。 |
四、中美西部人口资源开发比较中的启示 |
(一)构建政府引导下以市场为主体的西部人才吸纳和利用机制 |
1.以用人单位为主体引进区内外人才。 |
2.遵循市场规律制定并实施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 |
3.立足于市场需要和事业发展合理利用人才。 |
(二)引导西部教育发展与西部开发密切结合 |
(三)激励组织和个人给西部教育捐资和投资 |
(四)健全西部人口资源开发政策实施的法律保障体系 |
(8)西部研究生教育发展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概念界定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二章 西部研究生教育的政策演进 |
第一节 西部研究生教育的主要背景 |
一、西部区位与民族 |
二、西部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机遇 |
三、西部研究生教育现状 |
第二节 西部研究生教育的政策演进 |
一、启动阶段(1999年—2003年) |
二、发展阶段(2004年——2009年) |
三、转型发展期(2010年——至今) |
第三节 发展西部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措施分析 |
一、基于国家层面的措施 |
二、基于西部省市层面的措施 |
小结 |
第三章 西部研究生教育发展成效分析 |
第一节 西部研究生教育经济环境背景分析 |
第二节 西部研究生教育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 |
一、西部研究生教育办学观念发生转变,教育管理水平提高 |
二、研究生培养规模扩大,学位结构趋向合理 |
三、西部研究生教育师资增强 |
四、西部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 |
五、科研能力提高,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力增强 |
六、教育经费增加 |
小结 |
第四章 西部研究生教育问题探析 |
第一节 西部研究生教育整体数据比较分析 |
一、西部研究生教育发展整体规模仍然落后与东中部地区 |
二、专业学位发展滞后,学位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 |
三、西部省市之间研究生教育发展不均衡 |
四、大学排行整体存在下降趋势,内部竞争不足 |
五、西部师资有待加强 |
六、西部研究生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
第二节 基于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实践的分析 |
一、受援高校的视角 |
二、支援高校的视角 |
小结 |
第五章 西部研究生教育发展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基于国家层面的建议 |
一、加强政策规划的顶层设计,提高政策制定的系统性与连续性 |
二、确保国家支持政策的有效落实,完善政策实施的保障措施 |
三、建立西部研究生教育支援政策的多元评估机制,构建政策监测体系 |
四、制定研究生远程教育发展规划,促进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共享 |
五、加强组织协调管理,多形式提供智力支持 |
六、加大财政投入,设立专项教育经费 |
第二节 基于省级政府及部委层面的对策建议 |
一、加强省部沟通合作,促进西部省市间协调发展 |
二、以经济开发区建设为契机,做好人才规划和引才环境建设 |
三、加强对政策执行的监测,建立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 |
四、增强财政投入力度,完成财政投入目标 |
五、扩大支援西部研究生教育的专题宣传,引入外部基金加强政策理论及实践研究 |
第三节 基于西部高校自身发展的建议 |
一、转变研究生教育办学观念,试行校长招聘制改革 |
二、做好学校发展规划,针对性改进对口支援实践活动 |
三、优化学科结构,促进高等教育区域合作 |
四、加快师资队伍建设,为西部在学研究生提供优质师资 |
五、注重高校科研工作,加强校校、校企科研合作 |
六、开展边疆国际教育合作,发展中外联合办学 |
七、借鉴国内高校改革经验,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
八、加强宣传活动,吸引外部资源的投入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表1 西部大开发政策表 |
附表2 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政策表 |
附表3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政策表 |
附表4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政策表 |
附表5 2005年援疆学科计划 |
后记 |
(9)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部大开发头十年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成就与问题 |
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西部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
三、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西部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发展的对策 |
(一) 更新观念, 科学定位 |
(二) 培育特色, 内涵发展 |
(三) 夯实保障, 优化管理 |
(四) 创和谐校园, 育大学精神 |
(10)中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序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核心概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制定 |
第一节 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制定的相关概念 |
第二节 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制定概析 |
第三节 高校对口支援政策的理性决策流程探析 |
第四节 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制定的渐进主义分析 |
第五节 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制定的主要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校对口支援政策执行 |
第一节 高校对口支援政策执行的内涵 |
第二节 高校对口支援政策执行状况 |
第三节 高校对口支援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 |
第四节 高校对口支援政策执行偏差的因素及纠正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校对口支援政策监控与评估 |
第一节 高校对口支援政策监控与评估概述 |
第二节 高校对口支援政策监控的状况 |
第三节 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评估的状况 |
第四节 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评估的问题及对策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支援欠发达地区高校政策的国际比较 |
第一节 美国支援西部高校发展的政策举措 |
第二节 欧洲部分国家支援欠发达地区高校发展的政策举措 |
第三节 亚洲部分国家支援欠发达地区高校发展的政策举措 |
第四节 国际支援欠发达地区高校发展政策与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比较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的建议 |
第一节 加强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制定的“三化”建设 |
第二节 提高高校对口支援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
第三节 建立健全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评估体系 |
第四节 丰富完善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体系 |
本章小结 |
附录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附录二 访谈对象列表 |
附录三 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高等学校计划对口支援学校列表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西部大开发与发展西部高等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进程中民族院校的新使命[J]. 袁梅,薛寒.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1(05)
- [2]西部的高等教育研究者关注什么——在普遍性与区域性之间[J]. 王传毅,辜刘建. 重庆高教研究, 2021(01)
- [3]西部高等教育研究发展态势与进路选择——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图谱分析[J]. 蔡文伯,陈念念.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20(05)
- [4]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D]. 张王勇.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5]西部扬帆——全面振兴西部高等教育的战略构想[J]. 蔡宗模,张海生,杨慷慨,吴朝平. 重庆高教研究, 2019(03)
- [6]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研究 ——以广西H学院为例[D]. 郭裕湘.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3)
- [7]中美西部人口资源开发的比较及启示[J]. 李敏纳,蔡舒,覃成林.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4)
- [8]西部研究生教育发展对策分析[D]. 陈伟.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2)
- [9]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研究[J]. 李万斌,秦静.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3(03)
- [10]中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分析[D]. 解群.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1)